初中语文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9 17:3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课件

篇1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语文 问题

新课标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必须得到保证,教师是教学目标实施的组织者,只有二者的关系保持和谐,才能创建有效课堂。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舞台,使用课件教学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教师的一些错误做法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来谈谈使用多媒体课件过程中的存在几个问题:

一、多媒体课件的盲目使用淡化了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上课制作的课件,要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应该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为目的,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实现课堂三维目标的实施为重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此,教师制作的课件不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离不了粉笔、黑板,学生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教师身上,教师就是教学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因素逐渐对传统的教学手段产生影响,粉笔与黑板的光环似乎正在消退,多媒体课件应运而生。两者相比,多媒体能够借助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强烈的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预设的教学效果。合理使用音乐元素、动态图画,的确可以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但是,当课堂中的动态图画、色彩绚丽的文字不断出现在银屏中的时候,学生关注的重点可能发生了偏离。精美的感官因素让学生忽视了本应学习的知识重点,却将目光放在那些表象上,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语文课件中常常会忽视PPT的辅助教学功能,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念PPT上内容的现象,学生只有当听众的份,走马观花,应接不暇,根本就没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有些教师把课件设计成线性结构,一环套一环,设计好一些问题,“引诱”学生掉进陷阱,同时准备好标准答案,抹杀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使得学生丧失主动性,缺乏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这种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不知道怎样去学习。

在教师的“机灌”中,学生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但学到了什么?显然是个大大的问号。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无论教师的课件做得无论多么绚丽,那只是一段风景,不会让学生流连忘返,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荡然无存。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育教学思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想方设法调到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二、多媒体课件的滥用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淡化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实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进入课堂,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一种改进,似乎带来了一缕春风,让课堂教学满面春光。但是在新课程多媒体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没有正确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把展示PPT当成课堂的主角,陷入唯技术的误区。对于使用多媒体的教师来说,必须认清多媒体辅助作用,不可本末倒置。教师应该在多媒体工具的辅助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在师生交流合作中落实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如果教师过多地关注多媒体,忽视了恰当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会杂乱无章,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必须也只能起辅助作用。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既要挖掘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深藏的潜力,又要清醒地看到它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盲目学习、不会学习到自主学习,让学生乐学、善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探究式问题的设置,打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翅膀,引领其自主探究知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创造一个探究知识的环境氛围,让学生从上课铃响第一分钟开始思维就始终保持活跃的状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思维的碰撞。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钥匙。

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是引路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那种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让学生依课件而动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的一节课,学生缺少感知,缺少方向,没有明确的主题,结果天马行空,偏离文本的主旨。

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用新科技拓宽学生前进的道路,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时刻不能改变。当一群游客来到一片异常美丽的景区,东逛西逛,如果没有一个向导,就会迷失方向。美的东西,我们不拒绝,但绝不意味着盲目接受。

三、在课件使用中教师盲从多媒体的视听效果

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引领学生追寻探究知识,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忽视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片面追求新、奇、特,试图以绚丽的课件制作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作品《乡愁》时,首先给诗文配四幅画面(江中行船、千里家书、墓前悼念、弯弯海峡),同时配以凄惨伤感的乐曲,让学生去感受氛围、体会离愁别绪。之后,再带领学生去学习这首诗。课件处理时,展示大量的动画设计和背景设计,以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学生很忙,老师很高兴,但结果如何呢?这种过分追求多媒体效果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偏离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特别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注重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而不是追求感官的刺激。学生只有通过阅读、交流、感悟、想象,才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那种用音频、视频代替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做法,实际上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停滞不前。这些教师采用的现代电教手段,过分吸引了学生关注的目光,简直是画蛇添足,舍本逐末,违背教育的初衷。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点来为教学服务,但不能将电教手段当成课堂的全部。教学中适当地使用一些声、色、光、电等手段,可以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可以营造一定的感情氛围,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如果盲从,只能成为多媒体的奴隶,变成一位放映员。

篇2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篇3

一、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1.体现了“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读和写的被动接受,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课程一开始就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备课环节中。学生自己去搜寻要讲演的题目、文章,安排表达的方式,去评价表演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实质的提高,事倍功半。

4.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好办法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基础的“说”的能力,也通过搜寻说话材料而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的方式步骤

从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实施的第一天到现在为止,在实践过程中我渐渐积累了口语训练的一些做法和要求。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阅读积累、讲述和演讲。难度也由易到难,逐步增加。

1.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就是利用课前让学生说一说在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成语更有操作性。因为成语往往既有语言文字美,也有其故事性。在实行前,并不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好内容,只需通知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刚开始,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就给出了一个大概的范围供学生选择,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种,例如:一年四季的景色描写,天气冷热、阴晴的气候变化,花草树木的长势状态,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以及古诗、名言警句、成语故事、歇后语等等。接下来的材料搜寻和遴选,在网络的普及和学校图书室建设完善的促进下,现代的初一学生完全可以独自完成。

2.讲述

讲述就是让学生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弥补课内因时间仓促只能提问少数同学的不足。可以由学生就感兴趣的题材自由讲述。

讲述是在阅读积累一阶段后开始实施的方案,相比之于阅读积累,讲述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是用自己的话把想表达的东西说出来。

同样,在开始实行阶段老师也可以规定范围,让学生更好着手,例如:发生在身边的有趣或有意义的事;你参加的某项活动或某次旅游;讲述你在报纸或电视上所看到的新闻,并简单谈谈感受;甚至欣赏的一部电影等等。讲述的内容非常的宽泛,要求讲述时语言要通顺、流利,还要加入自己简单的看法。

3.演讲

演讲就是以宣传鼓动为目的,是带有艺术性的严肃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演讲者面对观众,以有声语言为表达形式,以态势语言为辅助形式,系统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演讲是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的最终阶段,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有相当大的难度。主要原因在于演讲的目的是使听众接受并认同自己的观点,落实到实处就要求演讲者不但要具有流畅的话语,更要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具体要求有:

①演讲内容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

演讲之别于讲述,主要在于演讲要大量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流畅、有理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是相当不易的,所以我让学生选取有讨论意义、甚至有争议的文章或事件,先说出来让大家了解,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或感悟。一开始时可以以叙述为主,辅以简单的评论,随着学生逐渐的驾轻就熟,慢慢增加评论比重。理想境界是使叙述简单明了,控制在半分钟以内,剩余的时间由演讲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设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要加强对学生演讲的指导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演讲习惯,要求演讲者态度要大方自然,亮相要得体,演讲当中要注意用眼睛和听众交流,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手势;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针对演讲主题收集素材、构思结构、组织语言等。由于演讲的难度较大,所以初期学生很容易手足无措,这时老师的点拨就非常重要了。

③要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

之前的“阅读积累”和“讲述”都较简单,一般学生提前一天准备,第二天上台时基本不会有问题了。但演讲就困难得多,所以要把演讲内容提前告诉学生,前几天就让他们做好准备。普通话基础不好的学生先写出演讲稿,然后反复读,将字音读准,直到能背下来。在多次当众背稿的过程中他自然能体会演讲的感觉,慢慢也就学会了演讲。

三、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的注意事项

1.训练要持之以恒

任何事情只有坚持才能见成效。语文课前的训练更是如此,只有不断积累每一节课的三分钟,三年坚持下来,这项学生在各方面均会有很大的进步。

2.训练要循序渐进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非常的幼稚。如果这个时候就让他们直接进行讲述或演讲训练,无异于揠苗助长,惧难而退,最后只能无功而返。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要降低要求,从最简单的阅读积累做起,时间也不必强求三分钟,要一步一步有耐心地辅导。

3.要尊重和赏识每一个学生

课前三分钟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应该从始至终参与,专心倾听学生的讲话,要以尊重、鼓励、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所有发言的学生,哪怕学生讲得再差,都不要讽刺、挖苦,都要找出闪光点进行鼓励。坚持在赞扬、激励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不断完善、提高自我。

篇4

【关键词】 教学观念方式;提高素质;学习兴趣;手段情绪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无论当前新课改如何改变,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课堂低效多是教师教学观念较落后,没有积极采用新课改理念,教学仍以讲为主,不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而是自己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我们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总是自己讲过不停,总是担心学生这儿没理解,那儿没记住,总是担心这儿会被考,那儿会被考,总是担心自己这儿没讲到,那儿没讲到,所以我们总是在课堂上自导自演,弄它一个“满堂灌”,至于学生能接受多少?能消化多少呢?我们并没有去注意太多,是否只是觉得我已经把课文内容讲完了,好像也已经心安理得了。但是往往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枯燥无味的,再加上语文这个学科本身都有一点枯燥,这样就让学生感觉语文课就是唱催眠曲的课,从而也就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无法引起他们的联想与想象,他们的注意力也就更容易分散,试问这样的课堂如何能够达到高效?我想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改变自己陈旧的教学观念及方式,要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如果我们要求学生有一碗水,那么我们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要不然我们是无法更好地驾驭我们的课堂的,更谈不上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高效了。有的人认为语文这个学科是比较死板生硬的学科,其实恰恰相反,我们语文这个学科不仅不死板生硬,而且还比较灵活,特别体现在短文阅读理解及话题作文上,短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也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其中还有大量开放性题目,能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了;话题作文也如此,经常一个话题对于不同的学生他们会有不同的见解,都会别出心裁。同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探讨问题时,他们的见解也是非常多的,因为现在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偶尔个别学生会提出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让我们无法回答,这样的事情如果只是一次或者两次,也许我们还能够应付,但是如果经常这样,我们该多尴尬啊!试问如果这样我们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呢?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驾驭我们的课堂,把我们的课堂变成高效的课堂。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认为要做到这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一般我们语文的教学设计包括三维目标、课文重难点、教学方法、导入新课、问题设置等,我们要想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我们预定的目标,并使之成为一堂高效的课堂,就必须把教学设计的每一点作精心准备,例如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录象,调动起学生探究自然世界的兴趣和欲望。教学过程中关于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的自然知识都激发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于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①共有几种类型的云?②表格如何设计简洁明了?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接着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在学习和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把各种云的光彩之间的差别进行比较说明,突出云和天气的关系的特征。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只有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能围绕学习目标积极地参与、认真地思考,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四、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了。学习《雷电颂》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话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了解了课外内容。

篇5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在长时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在课堂上出现,严重的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对于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大部分还是以老师为主讲,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照本宣科,使得学生在下面听的昏昏沉沉。另外,影响初中高中教学质量的因素还是因为师资力量不平衡,许多教师无法很好的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无法带给学生适应社会的新知识,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1]。

二、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团队,离不开专业能力高超的教师,因此,要想构建良好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就需要清晰的认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就应该积极地探索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并且不断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地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感情与兴趣爱好在不断的变化,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以及低下的课堂效率,这将会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随着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初中教育中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更加符合现在教育要求,建立轻松活跃以及高效的语文课堂,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与发展途径,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传统观念比较严重,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但是高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通过课堂有效教学,可以使传统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使学生真正的学到了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身心健康同步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对语文的学习不断产生兴趣,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2]。

三、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改

为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的语文课堂效率。在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上去,有原先的老师讲、学生听转变到学生讲、老师听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老师来提出和解决,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自己的讲解,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对知识有个全新的认识,最后老师再进行适当的讲解,来促进课堂的效率。

比如在讲马丁的《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有的同学可能去过济南,有的同学可能没有去过,这时,老师可以让去过济南的学生分享一下对济南的认识,然后在与教材进行比较,让其他同学找出不同点,让全体同学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网络盛行的时代,多媒体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走进了高中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老师可以将语文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在屏幕上形象的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又可以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以及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通过视觉的把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这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的时候兴趣盎然,提高课堂效率。

(三)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课堂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改新形势下的高效课堂目标,就是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高、求知欲望强,师生双方都具有强烈的学习热情。所以,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让“讲堂”真正的变成“学堂”,对学生的高效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在严寒的冬天,由于天气寒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时老师不应该直接讲新知识,可以先和同学们做一些和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关的小游戏,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然后再过度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上去;如果学生在课上得积极性不高时,老师不应该去责备,去批评学生,而应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障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2]。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本文中所指高效一词主要是教师用减少的时间授课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主要就是说明在课堂上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的效率很高,并且收获很大的教学成果。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创立情景教学,同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带领学生进行语文探究,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素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是带有一定感情因素在里面,是从自身兴趣出发的,只有喜欢这个语文老师,对语文这门课程有兴趣,才会将这门课程学好。所以,教师学识渊博,具有幽默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这样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另外,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学生在感受到老师对自身的认可时,才能提高自信。

二、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环境

将学习看做一种享受,快乐地学习,学到知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而,可以看出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品德、行为、思想,都是在不同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思想。学校就应该要有选择地进行加工环境,不仅标志着学校的文化,更对学生的思想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优美的环境可以使师生心情舒畅,愿意去学习。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高效教学成果不是由教师一人创造的,这是师生共同需要面临的问题。师生之间应该要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平等友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并且积极向老师请教。

四、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经过长时间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更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改变传统教学枯燥无味,让学生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五、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闲时间

篇7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既面临升学压力,又处在青春期,心理状态可以说是处于人生中最为不稳定的阶段。数学这一学科在整个初中阶段、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最为困难的阶段,很多学生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时,难免会产生惧怕心理,这种心理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心理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很可能这种惧怕心理会伴随他们一辈子。所以,要使初中的数学教育得以成功进行,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已有的文献中查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已有的文献中大多只是从理论方面来讨论,很少从实践方面来总结。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在家的时间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三是对孩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这三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现在很多家长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过度照顾,特别是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成绩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是现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出现消极情感,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

近年来,虽然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在很多地区,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并且,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资料的有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这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畏惧的精神,能够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能够积极面对环境带来的任何一项挑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应是与同学、朋友能够和谐相处,而这种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师的人格、教师一举一动、课堂的学习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尽量淡化评价,而是进行实际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二)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对学生的地位轻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热情往往进行压制。为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成为主导,把学生向前台推,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畅谈心里话,尽情发挥。课堂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培育下,学生发挥其所长,补充其所短,强壮其身体,充满其情志的积极、健康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定是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在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才能不畏,才能做到淡然,这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勇气和信心。而在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不要说初中生,就是在大学里学生跳楼自杀等情况时而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其早期发展中挫折教育的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进行挫折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长河中,有很多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只要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光明,让学生明白不能应为面前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教育学生要拿出勇气和信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应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特长与优势。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语文 教学 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步走进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能正视多媒体带来的优势,帮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好地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出发的,并非所有的语文教学课堂都必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不是在每节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只有适度,才会将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1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以其音、形、视频等多角度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制作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学要求的课件,让学生在教学课件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程度的帮助。如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无法理解小石潭的美景,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完美地展示小石潭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将小石潭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优美的教学情境当中,伴随着学生吃惊的眼神以及活泼、生动的乐曲,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在小石潭边乐忧相间的心情。

1.2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因为视频、音乐以及图像的介入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如在《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小石潭优美的景,结合文本对小石潭的描写,谈一谈自己心中感受到的小石潭,再用语言描写出来,并说一说对所见景物的感受,从而更深入了理解作者的心境。另外,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及文本的景物描写加深学生的朗读效果,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愉悦感,从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1.3 采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了最大的信息量,有效地优化了课堂结构,加大教学容量,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提高。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语文课堂教学更趋于开放性,语文课堂也变得更有活力。多媒体课件不但将课本上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而且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阅读文本以及视频资料也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为自主地进行拓展阅读以及合作交流,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中延伸,在研读中发展。

1.4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课件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感知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攻破了学习的难关。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以及作者与闻一多先生之间的关系,并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应该让学生掌握的重难点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及思考,使学生在词句的积累以及重点词句的品读中更好地品味闻一多先生的品质以及精神,步步深入,曲径通幽,较好地把握了文本阅读的重难点。

2.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作业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革

2.1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教师当堂批改作业的方式发生了变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在传统作业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彰显了现代信息技术带给初中语文的变革。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当堂作业进行批改,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当堂批改作业以及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帮助。

2.2 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教学过程,使语文很多作业都可以当堂完成。多媒体课件将课堂进行了延伸,使学生扩展视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很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的语文作业都可以在课上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决,并且当堂批改有效地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互沟通、生生之间的互动都让学生乐于参加课堂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3.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适当、高效

3.1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能放在辅助地位,切不可主次不分。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也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但是并不是说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创建高效课堂。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教师只能把多媒体课件放在辅助的地位,而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使用忽略了文本本身的阅读,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教师要注意不要让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要让文学语言的魅力占据课堂。如在《晋祠》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教师可以通过逼真的图像、典雅的配乐展现晋祠的优美和悠久的特点,但是教师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要让学生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朗读、品读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优美的视频中。

篇9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问 艺术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一项随着语文教学活动发生而存在的教学技能艺术。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随意性大,一节课多的可以提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实效不高,很少有学生回答,或者回答不到点上。那么,我们该怎样取得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课堂设问是一个大系统,而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分散的,而是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内部联系的。因此,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迫于回答。如《春》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春的特征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然后再问:主要抓住春的哪些景物进行描写?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文章又具体怎么描写这些景物的?”学生于是认真的阅读课文,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无论作者描写什么景物,主要的出发点是源于对春天的感情,那么是什么感情在他心中滋长呢?”学生回答:“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解决了。

二、准确切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切入点,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我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什么叫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解决了。

三、变直为曲,方法灵活,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的方法一定要灵活,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形式多样的方式提出,就能激活他们的思维,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黄蓓佳《心声》一文中写道: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李京京,又是你不定神。”程老师皱起眉头。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并且举了举手。“什么事?”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如果让学生分析李京京的心理活动,这里可以这样提问:“从对李京京和老师的这段对话描写来看,表现了李京京什么心理?”有的学生回答:想读书的心理。然后又继续问:“为什么李京京想读书?”有的学生会说“因为他非常可怜凡卡,凡卡总缠绕在他心里。”又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凡卡的故事和李京京自己的太相像了,所以他想读书,表达对爷爷的怀念。”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最后李京京能否如愿以偿?”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两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李京京的感情的。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古文论中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其意思是说文章最忌平淡。设问亦如此。只有注意了设问的新颖性,课堂气氛才能跌宕起伏,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才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东西。

四、提问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习了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中沙利文老师对学生的爱后,可让学生思考:你所认识的哪些老师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再如学习了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文中在不同的时间段描写景物的看法,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提问不仅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孙春成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语文出版社,1998.

篇10

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可亲”是保证学生“信其道”的前提。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尊重。尊重既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坦诚的理解与合作,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理解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为主要特征。理解需要师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移情”,努力减少隔阂,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凝聚力,并且在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妥善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合作就是师生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和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合作需要重塑师生的角色形象。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要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种“容器观”下产生的桶与杯式的师生关系禁锢着人的思想,束缚着人的行为,是现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障碍之一。而合作型的师生关系则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我在讲课当中常常引入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知识、文坛典故、典章制度等。这样,既吸引了学生,同时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教师不妨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曲子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的学生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学生,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三国中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那鲜活的面容,又浮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学习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了,迅速进入本堂课的情境之中,掀起了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而且又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的美。接着,教师请几个学生分别讲讲文中几个有关杨修死因的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杨修的性格及其死因。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我们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语文学科从小学到中学,其课时量在各个学科中是最多的,但学生到了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学了许多年,走入社会,这几项基本功却过不了关,这不能不说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我们又只重读、写而轻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流弊。直到目前为止,听说能力的培养还远未做到与读写并重,缺少系统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真正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落到实处。

四、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视野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就拿教学《语言的实际应用》来说,教师可设计一组模拟招聘,并穿插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杨澜(现主持凤凰卫视中文台《杨澜工作室》节目)在应聘《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时的出色答辩。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可举一反三地融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能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