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科学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科学学科评估

篇1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高校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611078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衡量一所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教育部为此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我院于2007年11月接受了教育部评估专家为期一周的评估考察,通过本科教学评估的实践,笔者感到高校档案在本科教学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档案是本科教学评估的基础

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指出7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43个观测点,这些都要以高校档案为依据,每条项目的内容都要靠档案来具体体现。我院评建办公室根据教育部的评估方案,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湖北中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建工作指南》、《湖北中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及任务分解》、《湖北中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评估材料,明确了各部门每个阶段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全院各部门均到档案室查找利用档案,两年多来,档案室利用档案1500余人次,调卷9000多卷,复印档案材料5万余张,其中评估办准备的支撑材料就达到76盒,其它各部门准备的评估材料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材料都来源于档案室。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期间,除了听到、看到的实际情况外,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审阅自查报告和查阅大量的统计报表、文字说明和其它载体的档案材料来了解学校情况的,档案因其独有的原生性、真实性、系统性而成为评估专家了解学校各方面办学情况的重要佐证材料,是全面展示学校工作成就与办学特色的信息窗口。

高校档案之所以成为评估指标体系的佐证材料,是由档案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高校档案是记录和传承学校办学历史的主要载体,是反映一所大学的文化内涵、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图文存档资料,反映了全校师生员工各个不同层面的活动,是时问与空间的汇合,更是学校创造与发展的凝聚。用事实来说话,以切实的佐证材料作实证,成为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客观认识和客观举措,系统而完整的高校档案,是高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评估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结果。因此,高校档案是本科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二、本科教学评估促进高校档案管理

(一)本科教学评估增强高校领导和教职工的档案意识

本科教学评估是一次深刻的档案意识教育,是对档案工作最实际、最有效的宣传,档案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赢得了高校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很多高校在办学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对档案部门的投入给予了倾斜政策,安排档案人员出去参观学习,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改善档案库房环境,添置先进实用的现代化办公设备,有的高校投资几十万对档案进行全文扫描等等。我院档案室也新增一台数码复印机和一台电脑,档案人员参加了业务培训班学习。有了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档案室同志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了,工作干劲更大了。因此,增强领导者的档案意识,是搞好档案工作的关键。

高校档案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深地教育了每一位教职工,增强了档案意识,广大教职工自觉地将档案管理工作与自己日常工作联系起来,形成了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新局面。许多老师把自己多年珍藏的优秀教案、自编教材、成果材料、论文、图片、获奖证书等这些平时很难收集到的档案材料毫无保留地交给档案室;许多院系派人深入全国各地高校,把收集到的重要材料移交档案室保存;评估办将迎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从不同角度编辑的专题资料汇编、综合分析材料交给档案室,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档案馆藏。

(二)本科教学评估促进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本科教学评估是对高校档案工作的检验和推进,从而使高校档案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档案的收集、编研及档案信息化管理等工作,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

1.进一步加强档案收集工作

通过本科教学评估,高校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收集工作。档案人员经常深入到档案形成部门或个人收集档案,不断促进归档单位自觉归档意识。加强与各档案形成部门的业务联系,使各部门对归档材料有一个明确概念,经常去指导、检查、监督他们的工作。建立和健全档案收集工作网络和严格的收集工作制度,在做到每一个部门都有兼职档案人员负责本部门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确保上下收集渠道畅通的同时,做到定职、定责、定时间。档案人员非常关注本单位的总体活动和工作部署,对本单位重大活动所形成的档案材料亲自上门收集,对新上任的档案员重点指导。总之,通过档案人员采取发文催收、电话催交、登门催要等多种手段收集档案,确保了档案材料真实、完整、准确、系统、载体质地优良、字迹图像清晰,以满足本科教学评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2.进一步加强档案编研工作

为了给本科教学评估提供全方位档案信息服务,高校档案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档案编研工作,针对教育部的评估方案编制各种档案编研资料。高校档案编研的方法主要是以自编为主,档案人员首先要熟悉库藏档案内容,针对教育部的评估方案选择最佳编研专题,编辑出实用性、真实性、准确性强的编研成果。其次是以联合编研为辅的方法,在高校档案部门普遍面临人员少、经费紧的情况下,档案人员应走联合编研之路,发挥基层档案人员的积极性,利用他们掌握本部门业务的因素,与他们一起共同选题、共同研究、共同汇编,这样更能保证编研成果的实用性。我院档案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各种门类简便易查、切实可行的检索工具,如总目录、全引目录、分类目录、专题目录、案卷目录,文件字号索引等等;我们还编制了《全宗介绍》、《档案室指南》、《湖北中医学院历史沿革及现状》、《基础数字汇编》、《历届党政人员一览表》、《专业设置一览表》、《科研成果简介》等等,这些编研成果大大方便了利用,缩短了调卷时间,提高了检索效率。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做好各类档案专题汇编,有效地、多渠道地为本科教学评估提供门类齐全的档案信息服务。

3.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篇2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高校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人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事档案工作也面临新形势,如何更好地推进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高校的人事工作服务,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1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1.1 覆盖面广、头绪多 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既有教职工档案,又有学生档案,教职工档案又包括干部档案和工人档案,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劳动用工的档案动态管理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高校人事档案牵涉到许多部门如人事处、组织部、招生就业办公室以及各院系的相关用人部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

1.2 保密性强 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等部门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录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全面地考查、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1],涉及个人的隐私内容,其使用、查阅和摘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履行合法、合理的程序,因而具有较强的保密性。

1.3 利用率高 人事档案为历史、科学地评价当事人,为组织晋升、选拔和任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流动,人事档案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人动所带来的跨地域连续性管理;档案数量急剧增长;档案种类日趋丰富;档案的利用量增加;利用范围扩大、利用深度扩展。

1.4 时效性强 人事档案应全面、及时地反映当事人的信息变更,包括职务和职称的晋升、工资的变动、岗位的调整等基本信息都应得到适时体现,它与教职工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到高校的和谐发展与人才稳定。

1.5 流动性大 自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人才“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与沿海、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部分人为了寻求更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一展自己的才华,纷纷奔向了沿海,奔向了大城市,造成了大面积的人才流动,随之而来的也就是人事档案的流动。

2 我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意识有待提高 我院地处“老、少、边、山、穷”的革命老区,受观念意识、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理念的影响下,档案员对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也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长期以来存有档案管理工作无关紧要、档案管理人员能保证所管档案不丢失就可以了、档案管理工作人人都能做好等守旧思想,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档案管理人员完全处于被动服务之中。查什么就提供什么,借什么就给什么,不重视对档案的优化与动态管理[2],这种封闭、落后的人事档案管理理念影响了我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高校本科教学水平工作评估促使我们在结合本院实际的基础上,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转变观念,更新意识,主动适应新形势对人事档案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与标准。

2.2 资金、设备条件有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首先要有必要的资金、设备的投入,这是进行人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和保障。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院人事档案管理已经达到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标准,但情况还不很乐观,硬件上没有达到人事档案管理“三室”(档案库房、办公室、阅览室)分开的标准,全院教职工的人事档案塞在不足20m2的小屋中,办公室与阅览室“合二为一”,既不利于档案的查询,也不利于人事保密工作的原则。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原则要求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精神,加大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与设备更新力度,真正做到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主动服务学校的宗旨和目的。

2.3 材料的收集不够规范 高校人事档案因其独有的真实性、系统性而成为评估专家了解学校各方面办学情况的媒介,是全面展示学校工作成就与办学特色的信息窗口,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收集齐全完整、整理科学规范的档案资料是开展各种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基础,是评估专家系统准确了解学校各项工作进而对学校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必不可少的凭证依据。但我院人事档案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如材料的规格设置存在随意性。比如教师的年终考核表,从纸张规格到字体颜色再到书写规范等大多不符合档案管理规定的要求,造成上交到人事档案室的这些材料不能顺利归入本人档案,致使专职档案员整天忙于对接收的这些不合格档案材料的处理,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在整理档案过程中也容易导致个人信息的遗漏与材料的丢失。

2.4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院人事档案管理员大多是“中途出道”,科班出身少之甚少,人员更换频繁,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连贯性与专业性。即使做为兼职档案管理员,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实践也充分证明,这些非档案专业毕业的档案管理者面对新的管理方法与模式有些无所适从,更谈不上科学的管理方法。

2.5 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已得到普遍采用,计算机信息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电子档案的管理呼之欲出,但有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还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计算机技术还没有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广泛运用,我院目前只是把个人信息、档案目录输入计算机专用的人事管理系统,信息检索、调阅档案等仍习惯手工操作,无纸化阅档没有得到实施。这样既不利于档案的保管,又影响了工作效率。如教职工的个人信息材料包括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学历学位证书等,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收集都是复印件,纸质材料的存档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容易腐蚀,尤其是在材料的搬运中更容易丢失,难以达到长期存档的目的,面对成堆的评估材料更不容易查找,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教职工所有个人材料利用扫描仪终端输入电脑,形成电子档案材料,再将电子档案材料按一定的规律分门别类进行编号,既利于档案的存档,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强我院人事档案管理

3.1 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要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我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应该在根据我院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特点和借鉴以往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的规章制度,如人事档案的查、借阅制度,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制度,档案的安全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员的绩效考核制度等等,做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按规章制度办事,遵纪守法。对专、兼职档案管理员,应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从归档、管理、考核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并认真遵照执行。

3.2 加大资金、设备投入 人事档案管理资金的投入多少,直接影响到人事档案管理的水平。从要求库房、阅档室、办公室三室分开,我院目前还没有达到此项要求,“六防”设施也十分简陋,缺乏专门用于档案管理的去湿机,还是用樟脑丸、干燥剂等落后的防蛀、防潮手段,距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设施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实施人事档案动态管理,还必须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设备。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微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实现人事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并存,可通过屏幕查阅有关内容,既方便利用者又提高了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的管理。

3.3 培养教职工的档案意识 对一般教职工来说,人事档案管理一直是件很神秘的事,工作一辈子都无法亲眼目睹自己的档案,因此更谈不上对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的了解与认识,大多还抱着个人材料“归不归档无所谓”的态度,归档意识淡薄[3],造成个人的外出进修学习材料、学历层次提高材料、继续教育等材料信息都无法及时得到更新。因此,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进行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关心并积极参与到学校和个人的档案管理中来,自觉地收集材料,适时归档,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稳定发展。

3.4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针对当前我院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整的问题,对专、兼档案管理员首先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爱岗敬业、肯于奉献、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保密意识;其次是要定期举办岗位培训班,学习新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强对计算机知识及人事系统管理软件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成为既懂得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又懂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人事档案管理逐步现代化的发展趋势[4]。

随着我院的持续性发展,人才的流动量将进一步加大,人事档案包含信息的复杂性也日益加大,为了适应新形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知识,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建立不同类型的人事档案数据库,做好教职工各类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使我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心逐步由实体管理转向信息管理、由手工管理转向计算机管理、由人工检索转向网上查询,使我院人事档案真正成为挖掘人才的信息基地。

参考文献

[1] 高阿惠.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初探[J].山东农业教育,2000,60(4):64-65.

[2] 韩淑华.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5(2):108-110.

篇3

关键词: 教学评估 教学档案 有效管理

一、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有效管理的意义

1994年,我国启动了普通高校教学工作评估试点工作,2003年正式确立周期性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用来衡量一所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全面考察高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积极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经验、教学活动的记录,是学校档案的主体、核心和重点。系级教学档案是教师、学生从事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系级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这些系级评估材料是各系办学历史、办学经验、办学亮点和特色积淀的反映,是各系教育实践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也是评估专家在走访过程中对各系形成理性认识的载体。通过查阅完整的档案资料,可以打开思路,开阔眼界,发挥档案的查考和凭证作用,也是系级各项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可见,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加强和改善系级教学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有效管理,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科艺学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科艺学院搬至西城办学已达7年,学院各方面的工作都在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教学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学院层面成立了专门的档案室,各系也均配备了兼职档案管理员。笔者作为外国语系的兼职教学档案管理员,从具体的工作实践来看,发现当前的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整体不高。

由于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原因,科艺学院所有系的教学档案管理员均由教学秘书兼任,而这些教学档案管理员均不是档案管理专业科班出身,对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掌握能力有限,亦没有系统地接受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可见目前的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理论素养匮乏,实践经验欠缺。

2.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管理体制等诸多原因,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很多教职工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对教学档案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一些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比如点名册、试卷、学生论文等,不够重视,没有从源头做好科学的分类和及时的整理,致使很多教学档案残缺不全。

3.系级教学档案收集不系统、不完整。

系里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其发生、运作、结束等一系列过程,反映在文件材料上必然有策划、计划、执行过程的来往文件、会议记录、总结、表彰、处分、照片等,若依据这些材料就有可能再现该活动的全过程。遗憾的是,有些档案收集常常是有计划,无总结;有上学期的材料,无下学期的对应资料;有决议无会议记录等,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大大降低了教学档案日后的利用价值。另外,鉴于科艺学院师资构成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老师来自于下沙本部,还有一些外聘和外教,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学院目前对这部分教师的约束条件较少,致使管理难度加大,教学档案收集不完整的现象普遍存在。

4.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虽然办公自动化设备普遍运用在科艺学院的日常办公中,但是系级教学档案工作仍然局限于手工管理和被动服务模式,加上教学秘书本身的工作就比较繁杂,对于教学资料的归档只能是疲于应付,工作效率显然难以提高。

5.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不规范。

尽管学院颁布了档案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系级教学档案的管理较为混乱,基本没有专门的教学档案室,零乱堆放,没有头绪,没有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立卷,日后查找难度较大。

三、科艺学院系级教学档案有效管理的举措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员档案意识。

加强对学院档案管理制度的宣传,宣传教学档案归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教职工认识到教学档案是具有潜在和现实作用的宝贵财富,主动配合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教学档案材料的归档工作,确保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高效高质完成,尤其对于非定岗科艺学院的教职工和一些外聘教师,更应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2.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组织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档案管理专业技能与方法,提高他们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和保全过程的创新能力。

3.建立健全系级教学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切实贯彻执行学院档案管理制度,并可以根据各系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教学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教学档案编目分类要点、档案保管借阅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使教学档案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4.推进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现代化,提高利用率。

尝试引进档案管理的自动化软件,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用电子化管理取代传统的纸质管理,从而实现教学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网络化。

5.加强系级教学档案材料的规范管理。

(1)配备系级专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

建立系级专门的教学档案室,配备一名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对系级教学档案实行集中管理。这样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平,保质保量地整理好档案资料,进而发挥档案室的最高效率,更好地迎接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2)建立教研室档案室

可以建立教研室档案室,教研室是系部的组成单位,由每个教研室负责本教研室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审查和移交等工作,这样有助于教学资料的合理分类和完整保存。

(3)规范教学档案管理的归档格式

对各种原始材料在提交和收集时,应制定相关的规范化格式,并要求所有教师按时、按量、保质,规范地上交各种材料由档案管理人员整理归档。同时,相关管理人员也应及时对有关材料进行关键内容的提取和总结。

(4)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

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将教学档案材料工作同教师的考核、职称评聘、奖励等挂钩,增强教师的归档责任感和积极性。

总之,做好系级教学档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使系级教学档案在教学改革、科研、评估工作、教师职称评定及学生评奖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学档案收集工作难的被动局面,从而形成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良性循环,使系级教学档案高效地服务于教学,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彰显各系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李美中.高校教学评估与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1).

[2]温艳萍.档案管理规范化与高校评估之我见[J].档案学研究,2007(5).

[3]彭韶霜,彭芬辉.本科教学评估背景下的教学档案建设[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8).

篇4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01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带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我国对管理科学的广义范畴上的理解不同于国外管理科学的狭义范畴,国外的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三个阶段;我国的管理科学发展同样也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仿苏模式,1977-1995年发展重建和现在的繁荣创新三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管理科学进入科学管理和管理丛林阶段的时间晚于西方国家,而且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进入21世纪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创造都依赖于信息、金融资本、智能和观念,使经济社会跨进了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的到来,迫切的需要对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特点的新型管理科学的探讨和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的其他两个领域提供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选用了60种有代表性的国外期刊,然后利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总结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从研究总量上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次之的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的管理理论。而关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工业工程、预测技术等发面夫人论文相对来说要少很多。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是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精确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并没有得到新学科的支持,所以其研究力量相对来说就会减弱。纵观历史的发展变化,所有领域的论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据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将会保持继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这篇文章通过关键词检索,对在这十年里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44种期刊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研究数量最多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然后是评估技术、预测技术和运筹与管理。而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的数量只有不足20篇,不能发展成主流思想。这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国家对信息化战略的高度重视,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变化规律来看,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和预测技术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在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中,管理系统工程、组织理论和预测技术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预见出未来的几年中,他们将会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此外,受政府政策和资助环境的影响,不同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波动大,落差也大,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比较

“研究热点”是反映在某一个时间范围内,学术界对一些特定问题的关注程度。可以用在某一个领域内的情况和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说明对某一个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热点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必然会引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必然推动了这一领域成为研究的主流领域。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一个问题的广泛关注,必然会引起这个问题所属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高度重视和研究,也必然会使这个领域快速发展成为主流领域。通过对国外在这十来年收录的论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一般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问题、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研究、和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理论界与决策接的高度重视。根据这十年收录的重要的论文研究成果,我们得出结论是在一般管理理论领域中,我国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人本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和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其次是运筹与管理领域的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和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差异比较分析

根据这篇文章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国内外共同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运筹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和组织理念、评价理论与技术,这些也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而一些在国外进行的复杂性研究、决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在我国并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受国外研究的影响,我国也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作为热点研究对象。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扩大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促进了改革方式的变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诞生了很多新的领域,旧的领域逐渐被淘汰。而且国内外的管理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也不断变化更新。每一次新的研究都会促进管理学科与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为今后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05).

[2]许春燕,张亚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究趋势分析[J].科学时代,2010(12).

[3]缪园,张伟倩,李媛.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非线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

篇5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评估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学档案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却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办本科时间不长,教学档案总体建设缺乏规范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建设工作随着升本筹备工作的开展和深入,逐步走向规范,但是离《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办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规模相当,类型相近学校组建升格而成,由于原各校建立的时间或早或晚,各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办学层次以及千差万别 ,新组建本科院校后存在原各校档案体制管理不统一问题,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实行统一管理,有的新建本科院构实行分散管理。另外,由于办学经费匮乏等原因,某些高校领导对教学档案的管理与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在重视教学工作以及其它管理工作的同时,忽视了档案工作的存在, 在“迎评”过程使得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存在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也暴露无遗,主要表现在教学档案的总体建设进展缓慢 ,存在着档案材料不完备 、档案数据不全面、重新排序以及管理体制重新理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二)教学档案管理手段滞后,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大多数办学时间不长,硬件设施跟不上。组建合并前的原各学校,有的学校已配备专用的计算机,实行教学档案机检,有的学校特别是原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档案管理手段落后,还停留在纸质档案、档案柜保管的状态,有的甚至缺乏存放教学档案的场所,且大多数档案还依靠“半手工式”手段进行操作处理,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了评估档案的有效利用。教学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管理。近几年由于不断扩招,学校各院系教学评估档案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档案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欠缺不到位 ,学校、各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建档和存档部门没有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没有切实明确权责,建档归档机制也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档案存在材料重复归档和建档,教学档案材料整理不规范,甚至出现不归档或者漏档的现象。

(三)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整体素质较低

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这些新建本科院校院校虽然学校级别提升了,但是档案工作并没有随之提升,人员的配置仅能应付基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处于低层次的开发利用状态。另外,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 ,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宏观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会发生变化 ,教学管理机构也多次进行整合变动 ,教学管理队伍流动性大,导致造成教学档案资料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性。有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还没有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基本采取兼职管理办法,教学档案基本上由教务处人员和各院(部)教学秘书、教务员兼任,它们受过档案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较少,业务水平整体素质较低。由于教学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淡薄,往往造成学校评估结束后,出现教学评估档案支撑材料交接不清,被当事人拿走(当作私人财产),而未能将重要的或起关键作用的支撑材料复印件存档 ,造成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档案不完整而导致以后的评估复查的困难和利用不便。

二、实现高校教学评估档案科学管理的措施

(一)以评估为契机,完善教学档案建设,构建评估档案管理的制度和体系

首先,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既是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检查 ,也是对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一次重要检验。要高度重视各部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学校成立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将教学评估档案建设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投入专项经费,配备相应档案用房,不断改善学校档案室馆舍和二级学院(部)档案用房条件 ,适当添置专用电脑、复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现代技术设备 ,符合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对学校档案馆舍和二级学院(部)档案用房硬件方面的要求。

其次,《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与《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是新建本科院校档案业务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管理, 势必难以有效地开展。为了切实发挥评估档案管理的作用,促进高校教学评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档案法规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切实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评估档案管理的工作规章制度,完善教学评估档案管理的体系,如教学档案工作规范 、部门归档立卷制度、教学档案实体分类办法、电子档案的归档管理办法等 ,使评估档案材料管理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使高校档案管理的建设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二)规范教学评估档案的整理,确保教学评估系统性与完整性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对于档案工作是一次全面的考验和检阅。“迎评”学校要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 合格评估 ,首先要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 试行) 》,领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围绕“指标体系”做好支撑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一是要做好常规教学档案与评估档案的无缝衔接。档案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同时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也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常规的教学档案管理是按《高校档案管理规范》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归档的,而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形成的评估档案是按评估指标体系归档 ,由于要求不同、分类不同形成差异 。所以,我们抓住迎评阶段的有利契机 ,抓好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在整理常规教学档案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关注评估指标体系中所需要的材料 ,需要复印的就复印。在迎接评估过程中整理的评估档案同样也须关注常规教学档案的需要,对那些原先在教学档案中没有的材料 ,特别是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应补充到常规教学档案中去,使得常规教学档案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二是教学评估档案应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模块管理。教学评估档案管理应进行分级模块管理――校级评估档案室和二级学院(部)评估档案室管理 。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过程中很多指标体所需档案不在校级归档的范围内,所以我们应按照评估的实际需要,加强和完善二级归档的内容,建立二级学院(部)为主的二级档案保管单位。评估档案建设与日常教学档案建设要求也存在差异,评估档案建设具体回 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 试行) 》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客观地反映近3年来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的工作状态教学档案,是以日常教务职能活动的写真记录为主要内容,比如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我们对于评估档案类别号应按评估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的顺序进行编号分类与编号设置,按照原始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的原则对佐证材料进行收集、筛选、凝炼、整合加工、审定、立卷等环节进行模块管理 ,模块管理必须符合唯一性 、稳定性的要求 ,即同一立档单位的档案不得重号 ,并方便插卷但不能随意变动。

(三)加强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

档案工作水平的高低,取决由于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由于档案工作专业性较强,教学管理信息复杂多样,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技术。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对教学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学秘书、教务员进行不定期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档案业务素质 、管理技术和现代化服务水平 ,使其更好地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篇6

关键词: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发展;实证研究;视觉;参照系;分析工具

1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方法在对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是以事实为研究依据的,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真实可靠;其次,科学方法具有实证性,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再次,科学方法具有规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骤都是有序、清晰和结构化的。最后,科学方法还具有概括性,因为科学方法研究的结果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还应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系统、严谨更具有说服力。

2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管理科学的发展按照时间的划分可归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组织理论等;第二阶段就是20世纪的30到5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关系学说,后来发展到行为科学理论;随后,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这其中包括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

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管理科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古典管理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研究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研究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管理阶段则移植了数学、计算机技术学、统计学等诸多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管理丛林理论”,而在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的管理科学是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发展,并阐释实践,引导实践的。

3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谈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管理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差异与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为管理科学进行学科定位,通过课程学习我们了解到管理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又同社会科学研究有所差异,其核心差异就是对人的研究方面。社会科学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类活动本身的意义。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系统。它是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提炼和概括,是关于对有组织活动的管理的系统化、专门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管理科学是在对多种不同性质学科的理论兼容并蓄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不同学科理论及方法系统集成的结果。一般地说,管理科学的成长要综合运用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这四个学科构成管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手段的创新以及经营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学的未来发展仍要依赖多个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运用,依靠相关学科的支撑。

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实际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由现象而本质,由具体而一般,抽象出科学问题并形成研究目标。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毫无科学价值。同时,在管理科学研究中还应注意规范研究方法,多运用实证的、实验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学性不强的思辨的、归纳的、定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价值。

4《理解现代经济学》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试图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并通过介绍现代经济学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来澄清常见的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该文从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人手,引入了被当今社会认可为主流的并代表一种研究经济行为的方法框架——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这三方面的理论就是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首先是由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基于经济学家的三项基本假设即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其次是运用多个理论作为“参照系”,使之能够成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利用各种图像及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帮助分析繁杂的经济行为。

而在管理学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分析框架,首先是管理科学的“视角”,管理学的视角应该就是观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学理论问题的角度,钱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通过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管理学不是没有视角,但是,迄今为止,管理学确实还没有象经济学这样的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视角,所以当今的管理学还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接下来是“参照系”,管理学的参照系更多地体现了经济、社会、心理和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在管理中应用之成果,故必须研究各准则之间的权衡问题。根据西蒙的观点,科学可以分为两类:实用科学与理论科学。实用科学采用的是“如果一则一”的科学命题;而理论科学采用的是纯描述性的与验证条件等价的伦理命题。科学命题关注能得到验证的事实而理论命题强调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为一门科学,显然应加强实证研究的建设。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也即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为前提的“管理人”决策模式。他指出,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的理性”,因而“最佳的准则”是行不通的。实际上人们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满意的准则”行事。西蒙还强调“刺激一反应”的行为模式和与此相关的决策程序化的重要意义。在运用经验加以慎重处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条件下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能够显示出一定的合理性。钱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他在美国时的教授问过他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受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区别是什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就谈到了。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他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具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同样,受过管理学系统教育的人头脑中也应当有几个参照系,比如,在分析组织结构时我们就应当以韦伯的官僚行政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职能时就应当拿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决策问题时,就应当想到西蒙。只有这样,分析管理问题时才会有一致性。

最后我们来看“分析工具”。在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文章中谈到的是经济学中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并被经济学家证明是极其有用的。同样,管理学也有许多研究工具,对于管理学来说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组织的管理如何使组织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管理人价值的体现问题,这就需要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工具,因此,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本身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工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许多决策支持系统,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问题的有用工具。数学和统计学甚至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在研究管理学时确实有用,管理学前辈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市场附加值与经济附加值、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法等等,它们也是研究管理学的有力工具。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借助数学模型分析会使推理更加严密精确,理论研究中运用数学可以减少争论,而实证研究中运用具有一般性系统性容易被学术界所认可。在管理中数学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泰勒管理学派的管理科学学派就认为所谓管理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解出最优的方案以实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使得本来难以辨别优劣的备选方案变得明晰“直观”了,诸方案因被量化而变得可比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恰恰需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认识的起点,定量是认识的深化。数学无疑会为管理科学的定量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一种抽象的工具,数学模型有助于人们对一个复杂过程的理解,可以帮助管理者合理的决策。但它毕竟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的简化与抽象,任何一种抽象都不得不舍弃对象本身的丰富性。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必须提出某些前提性假设,他们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模型的运用就是对某些假设的检验。检验的正面结果表明这些假设有道理;检验的负面结果却表明必须加以修改。有这种感性认识的逐步积累,我们就可以取得理性认识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要成长为一门科学离不开数学这一有益的工具,在对待管理学与数学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明白,数学仅仅是管理学不断完善自身的工具。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单凭数学是不够的,作为一门研究人们的管理行为的学科,它首先必须面对的是人,它需要那些关于人的学科的支持。

篇7

【摘要】企业现代化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趋势,工业在发展我国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现代企业发展必须应用现代工程技术,工业工程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企业的发展,为我国企业与世界企业接轨提供了技术保障,为我国企业早日实现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工业工程 现代企业 应用研究

工业工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心出现的一门科学,实际上,19 世纪后期就已经提出了工业工程的整体概念,但是一直到 20世纪 20 年代这门科学才正式出现,随整个社会的发展,其也被应用在了更多领域,企业管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其在企业中的应用对企业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工业工程的概念

工业工程曾经在国外的某工业工程学会被定义为:设计、改进以及运用整个系统的一门科学,其通过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数学等技巧和专门知识的利用,再加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和原理,从而对相关系统中所获得的效果M行规划、预测和评估!通过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有动作出现,那么所有的不管是人类也好,还是非人类也好,都能够对工业工程的原理和原则进行应用!比如其中的动作连贯性分析,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任何一种动作都存在着连贯性,所以如果仔细分析各个动作,就能够将其分解成一个个细微的单元!同时还可以对可以连接的动作进行合并,将不必要的动作删除,这样就能够实现省时省工、动作经济以及工作简化的目标。

总之,工业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由信息、能源、设备、物料以及人等共同组成的集成系统,其能够对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等方法和理论等各种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从而能够开展创新、改进、管理、设计以及规划等各种活动,最终能够实现提升效益、提升质量以及降低成本的目的。

2工业工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的桥梁

作为对管理科学和工程学起到衔接作用的一门新兴科学,工业工程目前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很多人认为,工业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管理。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工业工程主要是利用工程师的方法将与管理和工程有关的问题解决掉。比如一个精于管理的人和一个纯粹研究制造的人在工厂里常常会出现无法沟通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工业工程师与两者进行沟通。

3工业工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3.1 IE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影响企业效益提高和经济运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是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也是我国经济素质和效益低下的重要根源。

要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等严重问题,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搞新工程项目建设,还是压缩淘汰落后富余的生产能力;无论是开发新产品,还是技术改造,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主要靠市场去调节,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促使企业资源不断地流向有市场需求、耗能少、效益高的工程项目和产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作保证,才不会“丢三拉四”,才不会导致工程建设质量不过关和新建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等严重浪费国家资源的局面。这套科学的方法体系就是工业工程(IE)方法体系。

IE要求任何工程项目建设(包括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全过程一般分为3个主要时期:投资前时期,包括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评价和决策4个阶段;投资时期,包括谈判和签订合同(招投标)、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安装、试运转等4个阶段;生产时期。这3个时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现在的问题不是需不需要这套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的问题,而是用不用、怎么用的问题,用好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就大有希望,产业结构调整成功的可靠性就大大增加。

3.2IE在科学实现下岗再就业上的作用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下岗再就业是关系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扭亏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各企业职工最敏感的问题,也是国有企业领导最棘手的问题,棘手的症结是不知道如何和科学规范地搞这项工作,搞得不好就会影响企业职工的情绪,导致企业不稳定,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不是难搞、棘手,就不搞了呢?回答是否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完成任何一项工作、事业,都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况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一定要坚定信心坚持下去。真正要将下岗分流再就业工程向纵深方向推进,就必须科学实行以岗定人,按产定员,建立新的再就业培训机制。

总之,在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工业工程的定义具有越来越广泛的涉及面,而且其在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充分的应用工业工程的方法和理念,从而能够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1]孙媛媛.关于工业工程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04)

[2]江志斌.论新时期工业工程学科发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01)

[3]周康,孙志卓.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创新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04)

[4]黄毅敏,齐二石.工业工程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与路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04)

篇8

关键词:新形势;工民建;施工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market competition,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ow to impro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 has become the primary problem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several principles has analyze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civi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of.

Key words: the new situation;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U71

引言:随着建筑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以往市场的竞争已转变为工程质量的竞争,因此提高工程管理与控制对于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变得尤为重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实现工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体现。在建筑工程中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手段,在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的成本,达到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与经济效益,同步实现的良好效果。

一、工民建施工管理的几大原则

1、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中,在保证施工质量与进度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在降低工程的成本。向社会奉献精品,是建筑企业的责任,降低成本,实现合理的经济效益,是建筑企业最终的目标。所以在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中,要争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要杜绝浪费和一切不合理的开支。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

2、科学合理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中,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在现场管理中,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水平,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使现场管理符合时展的需要。同时在操作方法和工艺流程上,也要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高工程的进度。

3、标准化规范化

施工现场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工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工程目标的前提保证。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使施工现场的生产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实现工程的设计目标。

二、以人为本,健全用人激励机制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可见以人为本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以人为本同样不可小觑。

1、强化用人机制

企业一向倡导用人唯贤,但是,很多时候是用人唯亲,尤其是在家族企业,或者是中小企业现象很严重。建筑工程中质量是最重要的,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论是在财力还是人力上都是莫大的损失。所以,人在工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当大,例如物资采购员、工程监理工程师等,如果他们忽视了工程材料的质量或者是型号、材料出现偏差,都会导致工程质量受损。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做好薪酬管理,在工资标准、奖金数额上,既要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市场消费水平、国家相关制度,又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员工代表意见。执行多劳多得,贡献多者多得,充分体现员工的价值,对于加班一定要有所奖励或者薪酬。要充分挖掘有能力品德好的员工,对其进行提拔重用,同时向全公司通知提拔原因,鼓励员工在业务和技能上不断加强和完善的同时也要鼓励员工去完善自身的品德。让全体员工在工作上你追我赶,充满积极性,创造力;在生活中相互学习,让生活充满人性的美。

三、加强施工过程材料管理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材料的品种多、技术含量高是一大特点,同时还不断有许多的新式材料出现,在应用和管理上都应该注意。在建筑工程中,材料的质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较大,材料的有效管理是建筑工程中,技术条件与物资条件的基本保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质量,抓好材料的管理是关键环节。影响建筑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技术标准以及成份等。所以在材料的管理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对材料采购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材料鉴定水平的培养,把好材料采购关。对品种繁多的材料必须将数量、品牌、规格及产地等标示清楚。使材料在采购这一环节中,各项指标完全符合相关标准。

2、充分运用现达的通讯手段和网络平台,随时掌握建筑材料的最新资讯,对供货厂家进行全面信誉评估,从而选择优质的建筑材料。在材料的供应上,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统筹,在材料发放时要做好发放记录,使用时要进行从追踪清验。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正常、连续供应。

3、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验收和检查,并合理的对材料进行保管。保证材料在保存期间不发生性质的改变。对材料进行分类保管,并根据施工需要将材料堆放在不同的施工场地。积极做好材料的试验、检测和记录工作。使材料的使用更加规范化。

三、新形势下重视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也应对管理科学学科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对于不合理、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理论应该全部的淘汰掉,并把新的理论知识使用到实际中去。项目施工的管理创新,就是要求将新的管理科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及时的转化为生产力,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的在变化且发展速度特别快,怎样才能使这些新技术能够运用到管理中,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主要就是对施工管理进行创新。

1、施工观念创新

对于新形势的要求,首先,企业的主管部门要加强重视施工管理的创新意识,要不断的培养专业的人才,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对现代企业进行管理,并认识到施工管理创新的迫切性以及重要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的管理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真正做到把创新工作运用到实际中还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项目施工的管理方案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而是要在符合实际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不断的创新,这就是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

2、加强技术创新

当前,应不断的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有加强了技术的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主要有创新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以及新的设备。通过全新的技术进行实际工作及经营管理,不但可以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及竞争力有所提高,而且还实现了占据市场地位的目标,可见,只有全新的技术才能使施工管理能够顺利的进行并实施、才能使施工质量及进展速度得以保证,最终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在市场中站稳脚步。

四、施工中严把管理关,促进质量管理规范化

1、要严格市场准入

施工企业必须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等资质条件,具备与工程建设要求相应的资质等级和业绩,具备足够的技术管理能力和装备水平,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杜绝无证、越级承揽工程。

2、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

从人员、材料、设备、工序、工艺、技术措施等方面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最后,要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把企业所有的质量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职有责有权、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形成由线到面,由一面到多面、环环相扣、连结紧密的有机整体,让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施工生产各个环节或中间产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与验收,其质量控制程序和内容随着施工的不同阶段而变化。无论是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还是工程保修阶段,质量监理单位都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及合同规定的要求,认真覆行监理职责,而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施工单位要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不断拓展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玉华:《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价值工程》,2010年第16期

篇9

1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脉络分析

通过对检索到的所有论文进行整理,发现有关"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多以运用文字来描述现象的定性研究为主,研究对象主要是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例及经验总结等理论性研究。

1.1关于信息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1998年,魏晓敏提到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种信息系统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情报事业的发展,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人才是关键。赵立军强调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宏观管理体制,完善国际化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系统,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制定和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营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等。管媛辉、肖月认为当前必须大力培养具有双重专业和多元知识结构的新型的科技信息专门人才,以适应大系统时展的要求。丁献峰指出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对社会公共信息部门提出挑战,为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可以采取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本硕直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m赵静杰等谈到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三大模块:教育培养模块、实践模块以及综合运用模块,三个模块和谐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杨善林提出〃一宽一厚两注重〃模式“两注重〃一是注重实践,二是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宽"就是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识教育,深化专业内涵,拓宽专业范围;"一厚"则是增强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加大对教学计划的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增强专业发展后劲。此外,这些研究还大致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教育模式,模式的弊端以及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和改进等。

1.2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国际化人才的描述较为冗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丁进提到国际化人才就是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p]周红等认为国际化人才不仅是一个地理层面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的概念。国际化教育内容应力求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工作和发展的能力,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衔接或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赵波强调企业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体现开放性,培养规格应该是组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模块化。纵观前人研究,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包括两大部分:一类是知识和技能;另_类是态度和意识。所以国际化人才可以这样定义:坚持本土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掌握国际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会、勇于创新的高级人才。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培养信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探索和研究较多,但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国际化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培养信息人才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两者的基础上协调统_、有机组合,信息人才国际化,既符合当今世界对人才的渴求,也顺应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国内信息人才培养主要领域涉及高等学校,而且大多是采用以本科为主的学科本位模式培养,再加上信息专业人才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具有严重缺陷,造成了信息人才的浪费。比如我国高校信息人才的培养,从重点院校到普通院校,再到一般的专科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基本相同,培养目标也区别不大,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层次性,直接导致我国信息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国际化功能、方式、目标等不断拓展或转变,大学国际化的概念具有新的诠释维度和更广的涉及面[11—12]。面对新时代信息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世界各国积极探索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尤其是国外图书情报学科,在培养信息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国际上有许多大学将图书馆学院易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院或信息研究学院。2003年,美国7所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的院长齐聚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共同提出〃信息学院运动"(iSchoo丨运动),后来组建iSchool联盟,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信息人才。所以,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对国内外著名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对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国当前信息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文章着眼于采集国内外5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此得出有益借鉴,提出国内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2国内外信息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

   2.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的特定需要在培养活动中的具体化,它将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落实并体现于培养客体,是整个培养活动的指向性规定。

表1国外大学信管专业培养目标

如表1所示,在国外3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提出要掌握信息相关的技能或能力,尤其是雪城大学强调用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掌握随时代变化的技能,基本符合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的需求,其他2所大学则在这方面内容上有所欠缺。

在表2中,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提到培养"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工作”可见其对学生就业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很重视。

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差异不大,但是根据其呈现的特点,存在某些局限性的认识:首先,过于重视培养的结果和目标,缺乏对培养过程的设定。对于培养目标的说明可以看出其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中前一个部分表示的是信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体现的是培养结果;后一个部分表示的是具体的对信息人才规格要求,是表现性的特征体现,此二元表述格局包括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与原来灌输式教育是存在显著不同的。但是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没有在培养目标或课程目标中展现"过程性"或者"体验性"目标,这对培养学生国际化水平来说缺乏应有的空间。其次,更多地从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知识面,对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全面培养不够重视。国内2所大学的培养目标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方便找工作,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知识领域等大面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过于强调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而关于学生的人格、品格、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很少涉及,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不能满足信息人才的需要。所以对国内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需要对培

养目标进行研究,并对其更加明晰、准确和合理的表达。

   2.2课程设置

    2.2.1课程结构

表3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结构

在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划分类型和每类的学分各不一样,如表3所示。不过其课程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版块: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公共课、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选修课、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学校通识教育课或公共课,学校规定是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此类课程通常按全校统一要求进行考核;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选修课,则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课程范围内选修的课程,需要在毕业前修满足够的学分;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高校对其毕业生质量的最后把关。

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要求学生至少修满120学分,其中要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内修满15个学分,包括文学,音乐和艺术,交流,社会学,历史和文化,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雪城大学信息研究院则是要求学生必须修满120学分,包括32学分的核心课程,24学分的序列课程,13学分的数学基础,9学分的沟通技能,39学分的艺术科学,3学分的自由选修。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修读第二专业。比如学生可以选修Newhouse公共传播学院的专业,修满128-141学分,或选修Whitman管理学院的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修满135-139学分,毕业学位由两个学院授予。

    2.2.2课程内容

(1)国内大学。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处理问题时能够使学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以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从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也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使其接受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

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有着一定的相同,包括数据库原理课程、信息管理概论课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信息检索课程、数据结构课程、信息组织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学科基础课程。

表4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干课程

在选修课程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并且自由安排学习进程。国内外各大学都设有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文学、艺术等大类选修课,还有专业选修课。

(2)国外大学。雪城大学[13]在课程设置方面,核心课程由信息组织导论、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信息管理核心课组成和计算机入门、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设计原理、软欠件规格和设计、软欠件实现等计算核心课组成。序列课程包括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网络设计和管理。数学基础,包括微积分基础、逻辑导论、离散数学、统计推理与实践。沟通技巧,包括学术写作的实践;研究和书评写作,包括撰写信息报告和简报。艺术与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自由选修课程,任何课程都可满足这一要求。

匹兹堡大学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与社会导论,面向对象编程信息科学、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和网络导论、信息系统和分析等核心课程。英语写作,包括书评写作、研究写作。数学,包括商务微积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离散数学结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术合作项目,如与匹兹堡大学格林斯堡校区合作,使其学生主修信息科学,并授予信息科学学位;在信息科学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艺术和科学或其他的学院修读双学位或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开设的学位课程。

伦敦大学学院为研究院,但为本科生提供有关信息和计算主题的选修课程,包括编程、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用户与管理、数据库系统、语义网等。这些课程也是商务信息管理的核心课程,由计算机系、管理科学与创新系和信息科学系共同开设。此外,其还提供三年的跨学科学习选择计划,整合人文、艺术、社会和工程科学。

    2.3国内外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比较分析

国内外5所大学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体现着不同的特点。在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需求的推动下,欧美拥有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信息管理教育,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尤其是美国的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实施正规学院教育、公共学院教育、私立学院教育、商业机构认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除了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并紧贴社会的现实问题,比如信息污染、信息犯罪,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法律与信息道德的教育。ns]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形成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跨学科培养、联合培养,使其成为懂技术、通实践的信息人才。

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特点在于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学生通过前两年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自己兴趣来决定是否选择信息科学来继续学习和研究。一旦有学生被信息科学项目所接纳,他们就可以选择导师来帮助完成项目,通常学生和导师之间要进行学术讨论和互动,导师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度,学生应选修一些课程来协助完成项目。学院也支持双学位学生的培养。

伦敦大学学院信息研究系在英国范围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学科教育,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电子通讯和出版学。主要针对研究生进行授课,但同时开设了本科生教育课程,如与计算机科学系、管理科学系联合培养商学士,讲授商业信息管理等。该系的本科生教育没有开设图书馆学、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的课程,只涉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但其十分重视计算机技术教育,开设了一系列的编程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课程,为以后深入开展研究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雪城大学信息学院以"信息扩展人类能力"为使命,它提供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课程及相关项目教学科研的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帮助用户整合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偏重技术并拥有技术优势的课程体系。

武汉大学在信息管理学院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沿自1978年创建的科技情报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教学研究项目组结合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广泛调研和比较,提出〃专业素质链"和〃专业课程链"的理念及结构模式和基于〃专业素质链"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由9门课程(《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组织》、《信息构建》、《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组成的完整的具有紧密逻辑结构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体系。可见武汉大学的培养模式遵循"认知一理解一应用一创新"这一路径。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2年设立,其前身是情报学。该专业在通识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和专业的思维模式。核心课程方面从信息处理加工的流程出发,将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理,从信息的生产、流通,到信息的检索、组织、分析和评价,最后到信息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将信息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吸收到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图象处理、元数据、语义网等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均列入课程体系中。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iSchool,积极与国外著名大学诸如德国洪堡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换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

    3国内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面向社会需求,强化通识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培养信息人才,首先必须以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当今社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分工密集和职业细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则是学科的高度专门化和技术化。社会需求驯化专业学习,专业学习已经不能起到塑造自由人格的作用。[17]正是针对专业教育工具化、市场化与教条化的这些弊端,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大学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焦点。通识教育延续古典时期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保证学生将来成为各行各业专家的同时,仍然不失健全的人格和自由的品性,并且有能力应对复杂社会在专业领域之外提出的各种挑战。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拯救专业分工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日益多元复杂和全球化的时代,主动承担起凝聚社会共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使命。

3.2开放互动教学,培养数据素养

培养信息人才,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推广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开展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比如案例课程和研讨课程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研究为主,训练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合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创意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力提高其创新素质,提高信息人才的培养质量。

3.3校企合作,注重信息应用

信息行业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市场竞争激烈,高校培养信息人才,应该与信息产业发展产生的实际需求同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课程内容重理论,却轻实践;重视系统性,却缺乏针对性,这样导致了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不同步。因此,信息人才的培养途径应该灵活多样。比如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教育发展模式。其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进行交换和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是培养信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掘双方的共同需求,从具体项目入手,以实质性的互利共赢成果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深化产学教学内容。校企共建教育平台,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通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培养质量。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培养面向信息行业的人才为目标,把信息企业作为教学场所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从事信息系统领域内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成为未来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信息人才。

3.4面向国际,推动交流与合作

培养信息人才,国际合作办学也必不可少。国际合作办学在引进境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1) 合作项目建设。在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定义“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不设立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项目往往和高校中原有的教育项目并存,更多地集中在课程和师资的引进。到2012年4月20日为止,通过教育部更新并公布的经审批与复核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计1499个,其中包括本科和硕士。我国现已与众多国家建立教育合作关系,与我国建立国际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的国家和地区有188个。

篇10

关键词:双语教学;跨文化差异;案例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54-02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然而,从各校实施双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仍有较多争议,例如:①双语教学的专业差异问题;②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问题;③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问题;④师资力量问题;⑤教学效果及其评估问题等。本文依据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专业特点以及学生能力状况,试图从跨文化差异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探讨。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目标与问题分析

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主要指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教学。其目标有三个,即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完成专业学科的教学;语言目标是指在非语言类学科中,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思维目标是指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分析,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其中,知识目标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首位的;其次是语言目标,它要求学习者掌握专业外语水平。从理论上讲,任何课程都可以开展双语教学。但由于受到专业性质差异性的制约,要开展双语教学就必须对双语教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论证。一般而言,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科学,例如数学、物理等,比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社会科学更容易开展双语教学。因此,社会科学学科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更慎重一些,要从专业实际出发,考虑专业和课程本身的特点。据统计,目前双语教学在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普及,但双语教学实践中不同学校、不同课程和教师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大多数高校都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的效果也是众说纷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双语教学比母语教学更能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有利于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但由于语言理解的障碍,双语教学的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普遍反映是对双语教学期望很大,但是对英文管理知识却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解英文和理解汉语存在差异,实际效果不理想。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一个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不能等同于专业外语课的学习,应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目的是借助它来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知识、管理思想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跨文化障碍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和妨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问题。例如《薪酬管理》这门课,我们选的是米尔科维奇的著名教材和相关教辅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国外的社会经济及立法环境的不同,本教材里有大量与我国国情不同的相关内容,如何进行取舍是个难题;二是管理科学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发展,比较成熟,本书在内容表述上相当灵活,有丰富的权变思想,但学生在接受中却存在问题。另外,对班级整体外语水平没有足够了解,没有很好地选择与此相适应的双语教学模式,一定程度挫伤了教师的双语教学热情以及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即使后期采用了大量本土案例,虽然效果不错,却淡化了外语语言的运用。

三、基于跨文化差异视角的《薪酬管理》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双语教学模式不只是课堂授课模式,还应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鉴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以及参与双语教学师生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需要从主讲教师教辅材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调整、课堂授课的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来考虑。

(一)关于双语教材的选择和改编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中关于教材的使用与选择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中英文合订教材,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中英文双语;二是使用英文教材,但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双语形式;三是使用英文教材,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英文形式,这种形式相对比较少。这种选择主要是基于语言目标考虑的。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外源性,即使是国内教材,也大多是基于国外知识框架,改头换面而来,尽管有了一些国内案例材料的支撑,但是从理论和制度层面出现知识断层。因此,国内外教学并非仅仅是语言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存在技术知识背后的文化和理念差异。以《薪酬管理》课程为例,在涉及组织内部薪酬公平性问题方面,对于薪酬公平性的感知就存在较大的文化和制度背景的差异,如果不让学生理解这一点,而仅仅告诉学生如何去做岗位评价来体现内部薪酬差异性,这是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的。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在选择教材时面临两难问题。完全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并不合适。我们在教学实践进行以下尝试:①首先精选国外教材,例如《薪酬管理》课程,我们选择是Milkovich和Newman的经典教材《Compensation》(Ninth Edition),因为这本教材内容体系全面,不仅包括技术层知识,也包括理论和制度层的知识体系,并有大量的参考文献,给授课教师较大的教学选择空间;②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删繁就简,编写精简教材,仅保留简洁的学科知识结构及技术知识点,同时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英语,降低了对学生的语言要求;③通过对教辅材料的整理,将有关跨文化知识点纳入其中,以便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状况,进行动态选择教学。

(二)双语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配置

教学内容的组织包括精编的简化英文版的教材、课件、教辅材料及其相互动态配置,其目的在于克服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状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配置与动态选择,从而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语言运用方面,考虑教师与学生的英文水平,学生的专业基础,我们精编英文教材突出技术知识,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英文课件,以降低课堂双语教学的语言障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我们根据课程进度开列中英文版相关参考书目,让学生利用课外熟悉课堂中难以用英文表述的有关理论知识点,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课堂案例教学采用中英文形式,英文案例取自国外原版案例,中文案例则取自国内本土案例。案例课堂讨论采用中文讨论;二是跨文化差异案例导入,如前文所述,由于管理学科知识的外源性,跨文化交流障碍必然存在。我们通过知识点对比的中英文案例,试图克服学生在管理学科知识接受方面的跨文化障碍。例如,关于“薪酬公平性”这一知识点,我们在课堂英文教学中主要关注岗位评价的技术和方法,而关于公平理论知识,则要求课后参阅相关中文书目。关于公平性知觉在跨文化中的差异以及在薪酬管理中的体现,则通过中文本土案例以及英文原版案例进行课堂比较讨论;三是教学内容动态配置问题,精编原版英文教材及课件是课堂双语教学的主体,完全采用英文。教学计划中课程学期安排、教师的英文水平以及学生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基础都会存在差异。针对这一差异,我们可以动态配置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教学形式上,双语教学具语言性和专业科学性的双重特点。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按课件或教学笔记说英语,学生在下面听英语,形式呆板。因此,我们尝试在教学方法采取更加灵活变通的方法。一是教学过程的延伸,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不能仅限于课堂的45分钟时间,因为双语教学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应延伸至课前和课后。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配合课堂教学进度,提前布置学生理论知识点及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每次课后布置下次案例材料以及课程内容相关文献阅读;二是语言地灵活运用,一方面,如前所述表现为教学材料的灵活配置上,另一方表现为课堂表达上。由于班级或班级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教学中除核心精编教材和课件全英文外,其他教学内容语言的运用可灵活进行;三是案例教学的主动与被动相结合,为了克服双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我们采用中英案例对比分析,并建立案例库。但是案例库是开放的,每次案例分析讨论分组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主选择中文案例或英文案例。案例教学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由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作补充或点评。

五、结束语

跨文化交流主要涉及不同文化制度背景下的人们间的交流,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跨文化交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由于语言和跨文化障碍,存在目标置换现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语言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存在两难的情况,往往是提高了学生的英文学习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如人意。基于此,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薪酬管理》双语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并通过再次的教学实践进行检验。经过几轮教学实践,事后教学评估显示:学生对这种双语教学基本报以肯定态度,认为双语教学不仅能学习专业知识,更能很好地掌握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并通过分析讨论锻炼了专业思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