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财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财务准则

篇1

观察者可能都会认为,转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纯粹是技术性的会计事务,但其实此举令财务报告的方法彻底改变。这个推动多个国际会计准则的原理,与很多公司和其投资者惯用的大相径庭。不太技术性地看,在新准则之下,“公允价值”取代了“实际成本”会计,相关性和可靠性间的平衡亦已改变。与此同时,财务报告的焦点从交易转到资产和负债的计算;利润与产生现金之间较以前更趋分离。事实上亦有人忧虑新的财务报告会逐渐迫使公司改变其运作方式。

新准则对商业的冲击不能低估,IFRS对英国上市公司的真正冲击,目前仍不太清楚。要看清IFRS如何影响财务报告和找出公司可能面对的困难,最好是参考以下几间经已用IFRS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包括药厂AstraZeneca和GlaxoSmithKline及医疗科技集团Smith&Nephew。比较各个公告,提供的资料、已认定的调节项目和审计确实性的水平皆有分别。不过在几个我们关切的范畴中,这仍是一个有用的纲要。显示引进IFRS明显不只影响到公司的记账员,管理人员和投资者关系部门也需要决定如何应用IFRS,制定相关信息传播策略和解释提供的调节项目。

二、使用国际财务报告(IFRS)的选择权

IFRS一直很希望会获得国际接纳,并大大改善对公司资料披露的质素和可比较性。但在短期而言,可比较性方面会比较令人失望,而且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以前更为减少。其原因有:

(一)国际财务报告(IFRS)仍是未定的目标

我们必须理解现时IFRS仍然是未定的目标。当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取代其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时,许多人希望IASC一轮大动作、完成一套完整的标准后,会有一阵子的相对平静;相反,IASB开展了一项野心勃勃的标准制定程序。虽然IASB架构了一个“稳定的平台”——一套在2005年采用IFRS的公司可用的标准——就在其自定的限期2004年3月31日之前,这个平台并非如理想中的稳定。IASB自此发出了十多个意见稿,建议修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此外,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亦再发出了十一份解释稿。这些意见稿和解释稿现在已有不同的完成程度,其中某些仍须IASB批准,其它已被批准的则有待欧盟背书。此举其实并不妥当,因为欧洲公司只有在新准则获背书之后,方会被许可采用。结果,公布IFRS信息的公司须要小心谨慎地描述它们采用的IFRS版本。例如,GlaxoSmithKline声明该公司的IFRS财务资料“根据IASB发出、供2005年报告应用的所有IFRS,与常设解释委员会和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之解释而编制成”。AstraZeneca亦披露了近似的资料,但补充说该公司假设就欧盟版本IAS39,IAS39之修订本及修订之意见稿的修改建议,将会被纳入IFRS并获欧盟背书。这些假设既合理亦理性,但须知并非所有IFRS都是相同的。此外,一些公司就未来修订和准则背书的假设,日后很可能会证明为错误,因为准则和解释有可能未能及时背书,或者在获批准前已在字眼上作了重大改变。

(二)国际财务报告(IFRS)1之豁免

IFRS1对于首次采用IFRS的国际准则,让公司按意愿选择追溯运用部份的国际准则,以尽量方便这个转变过程。这个做法的主要缺点,是各公司采用不同IFRS的起步点,其财务报告可能难以比较。可是,即使现行和可比较的财务报告期间亦有难以比较的地方。譬如说,AstraZeneca完全套用了可追溯既往的财务准则,GlaxoSmithKline和Smith&Nephew则只会在今后的现行财务报告中套用。结果,本来在采用英国公认会计原则(UKGAAP)之下可以比较的公司,初使用IFRS时便变得较难比较。同样地,股权支付的准则亦毋须全面追溯。有公司(如蚬壳集团)不追溯性采用该准则,亦有追溯性采用者(如AstraZeneca,GlaxoSmithKline及Smith&Nephew)。

(三)鼓励及早采用

历来IASB都鼓励公司及早应用其新准则。现时已有不少准则可用,但公司可自行选择,而非必须及早采用。在这方面IFRS似乎又有多个版本。使用者需要小心阅读财务报告,方能确定一项准则或解释是否已被及早应用。例如,在AstraZeneca,GlaxoSmithKline及Smith&Nephew的IFRS声明中,几间公司于申报期比较是否应用了IFRS5(关于用所销售的资产及停止经营业务)并不明确。

三、实际应用

为了减省可避免的成本和功夫而首次采用准则,需取得准许首次实际应用IFRS的豁免,此做法不足为怪。无可避免地,首次采用准则者的选项范围,令类似的公司做出的IFRS财务报告大相径庭。于下表的一些项目中,这个情况显而易见。

AstraGlaxoSmith&蚬壳

ZenecaSmithKlineNephew集团

转变时间2003200320032004

追溯应用IFRS2是是是否

退休金:已应用走廊法否是否是

重报于2005年前采用IAS39是否否否

现非根据英国公认会计原则作报告

表1

期望不同公司的首个IFRS财务报告可作完整比较,从来都不切实际。即使如此,从前可作比较的部份,现在却出现了分歧,始终令人失望;幸而大部分对转变期豁免的影响,都会很快消失,五年、十年后,比较财务报告的困难都会成往事了,只余下不同会计政策间的差异。

(一)国际财务报告(IFRS)的讯息传播策略

虽然IFRS对公司首份IFRS财务报告和涉及该公司首个IFRS申报期的中期报告,提供了详尽的资料披露规则,但是对首份IFRS财务报告前的IFRS资料提交,却没有给予指引。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CESR)为填补这个空隙,遂发表了一项建议,以鼓励欧洲的上市公司在从当地会计准则至IFRS的转变期间,向市场提供适当、有用的资料;但CESR的建议实际上影响甚微。因此,我们可以预期公司的IFRS声明会有多种不同形式,如表2所示。

公司发表的资料

Scottish&

Newcastle受IFRS影响范围的总结

简介受IFRS影响范围的报告

蚬壳集团IFRS对股东资金之影响的高层次总结

Smith&IFRS损益表及资产负债表

NephewIFRS详细收益及股东资金之调整

Glaxo-IFRS资料报告的基础

SmithKlineIFRS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

权益变动调整

所有主要财务报告调整至IFRS的

关于与GAAP之分别的详细叙述式讨论

AstraZenecaIFRS资料报告的基础

IFRS会计政策

IFRS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

已确认盈亏报表

损益表及资产负债表调整至IFRS

关于与GAAP之分别的详细叙述式讨论

核数建议

表2

如表2所示,IFRS资料现时以许多不同方式公布,更坏的是,至今未见有标准或最佳做法出现。须知道如公司还未发表2004年年结前的详细资料,须要在发表2005年首个年中报告前发表。由于大部分公司都会想小心计算公布IFRS资料的时间,以免与公布年结财务资料和股东大会的时间重叠,这对不少公司而言都颇有挑战性。以Smith&Nephew的IFRS时间表为例。

日期资料

2004年11月17日提交2003年及2004年第三季为止的IFRS

量化分析予投资者

2005年2月3日以UKGAAP计算的2004年业绩初步公告

提交2004年业绩的IFRS量化分析

2005年3月印发小册子包括:

IFRS修订后的会计政策

UKGAAP及IFRS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之2003

及2004年调整

重报2003及2004年,包括季度之损益表及资

产负债表

2005年5月发表2005年第一季度采用IFRS之业绩

表3

由于时间限制,很多以十二月作年结的公司,都计划在三月中发表IFRS公告。

(二)审计保证

审计业界一直在努力研究,IFRS公告中应包括何种审计保证。本来很多审计师都认为IFRS公告中不可能作出审计报告,因为IFRS尚在修订之中,加上公告并非完全跟从IFRS标准。于是审计师都向管理层提交了协议程序报告。

2004年8月,国际审计与认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出了一份答问文件,为首次采用IFRS报告之事宜向审计师给予指引。该份文件澄清,作为管理层经已选择及于期初资产负债表,适当地应用了IFRS会计准则的证据,一份审查委托似乎并不足够。但是,审计师可以在国际审计标准容许之下,接受特定审核委托。IAASB的文件并没有平息何种审计保证才是可用或合适的争论,目前很多细节仍在商讨之中。

从表2可见,只有AstraZeneca的IFRS公告包括了特定审核报告,而该报告的用词大异于一般的审计报告。GlaxoSmithKIina和蚬壳集团则特别提到报告中的数字未经审计。在类似个案中,审计师往往都只会向管理层提交一份审计报告。

(三)调整项目

从用UKGAAP准则转变为用IFRS的公司,可以预期它们的调整差别列表会大同小异。当然,其中亦会因公司规模、组织方式和经营行业而有所差异。

表4是AstraZeneca,GlaxoSmithKline及Smith&Nephew报告的调整项目总览。从中可以看到,股权支付、商业合并、递延所得税、雇员福利和金融工具都会是英国上市公司的主要IFRS调整项目。

报告的调整项目AstraZenecaGlaxoSmithKlineSmith&Nephew

IFRS2股权支付×××

IFRS3商业合并×××

IAS10应计股利-××

IAS12递延所得税×××

IAS17租赁会计--×

IAS18确认收入-×-

IAS19雇员福利×××

IAS28从合伙人

而来之利润

IAS32/39金融工具×(1)(1)

以上三家公司由于不同的潜在原因,报告了某些调整差别。无论如何,上表也列出了公司应要努力的各方面,是一个有用的撮要。随着未来几个月会有更多可采用的IFRS调整,财务报告使用者将可把个别公司与其它公司对照,并比较它们报告的调整项目;事实上,这亦是欧洲及其它地区几个会计管理组织所宣布的工作目标。

篇2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在主要内容方面是一致的。因此,欧洲上市公司开始采用IFRSs遇到的问题,香港上市公司也将会遇到。

对欧洲上市公司而言,转而采用IFRSs属于大的调整吗?

这个问题不仅取决于个别国家,也取决于个别公司。自2005年开始,大约有9000家欧洲上市公司开始采用IFRSs,这意味着包括25个欧盟(EU)国家、3个欧洲经济共同体(EEA)国家以及瑞士在内的29个国家的许多上市公司都应在2005年开始采用IFRSs。转而采用IFRSs产生的影响取决于这些国家现行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有些国家的GAAP就很接近IFRSs,据我所知,约有50~100家欧盟公司和许多瑞士公司已经采用IFRSs。因此,这些公司的财务报告不会受转而采用IFRSs的影响。由于有些IFRSs对特定行业比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大,因此,转而采用IFRSs 的影响将取决于公司所处的行业。例如,与工业企业相比,主要从事金融工具交易的公司受IAS32和IAS39的影响更大;IFRS4将对计提巨灾准备或均衡准备的保险公司产生重大影响。再如,采用成本模型核算牲畜、农作物、林地和农产品的农业公司,必须转而采用公允价值模型。此外,采用IFRSs产生的影响还将取决于个别公司所处的环境和行业惯例。例如,没有发行股票期权或基于股权的其他支付形式的公司,就不会受IFRS2的影响。

转而采用IFRSs后,欧洲上市公司报告利润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IFRSs要求所有公司提供现金流量表、权益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此外,IFRSs还就这些报表的特定格式和特定项目作出规定,对于某些国家而言,这将是一个重大变化。可能对损益产生重大影响的IFRSs主要有:

1.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全面确认将是一个主要的变化。

2.如果某国GAAP允许继续采用权益结合法核算企业合并,那么转而采用IFRSs(禁止采用权益结合法)可能在合并后各年产生较高的折旧费用。

3.不摊销商誉和其他具有不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可能对报告盈余产生积极影响。与不要求摊销商誉相对照,IFRSs要求对商誉进行年度减值测试。到目前为止,部分公司没有定期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4.在单个或现金产出单元的基础上,确认所有资产和负债的减值损失。

5.采用公允价值应计养老金义务、其他雇员福利义务和计划资产。

6.IASB要求采用两种方式计提准备(即时间或金额不确定的负债以及相关的费用)。在有些情况下,虽然公司在以前年度没有计提准备,但现在要求计提;在其他情况下,则禁止计提诸如未来重组准备和一般准备等传统准备。

7.金融工具可能是影响损益的一个主要领域。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其中的大多数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IFRSs可能对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施加限制,这意味着企业可能提前确认的利得将会更少。目前,所有欧洲国家的GAAP都没有对套期会计核算原则作出严格限制。IAS39的严格规定可能意味着较早确认利得和损失。同样,对确认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严格规定也可能会对利润产生影响。

8.所有子公司都必须合并。对持有的待处置子公司,或与母公司从事不同行业的子公司,以及在外币兑换受到限制的国家进行经营的子公司,IFRSs没有作出豁免。

9.不允许确认大部分自创无形资产。这对某些公司可能意味着提前将无形资产的成本计入当期费用。

10.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对欧洲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这是IFRSs所允许的两种选择方法之一,即公允价值模型;另一种方法是传统的成本模型,即按成本入账,并按期计提折旧和减值。如果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型,可能对公司的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11.农业活动采用公允价值模型核算,这是一项强制要求,不属于备选方法。

总体来说,IFRSs要求披露的内容远远高于大多数欧洲国家GAAP要求披露的内容,因此,附注披露的内容将会予以扩展。

就IFRSs而言,你认为欧洲公司主要害怕什么?哪一项IFRSs是最棘手的?

最为重要的是,欧洲公司对采用IFRSs普遍持乐观态度,并将其视为一项有利的发展。当然,人们总是会对变化感到些许紧张,因为我们总是安于现状。如果所有的欧洲上市公司都采用IFRSs,那么欧洲将会受益匪浅。例如,欧洲资本市场将进一步统一,并更好地发挥作用;国外资本市场将更容易接受欧洲公司编制的财务报表;可信度更强、可理解性更高、透明度更好的财务报告将会使欧洲公司的资本成本进一步降低。

尽管如此,公司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受到关注的IFRSs的主要方面包括:

1.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更为相关,因此,IFRSs要求在财务报告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但是,伴随着相关性的提高,带来的却是计量精确性的降低,许多公司对此感到很困惑。

2.IFRSs要求在业绩计量中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这可能会导致报告盈余产生波动,部分公司认为这也值得关注。事实上,会计核算不会导致报告盈余产生波动,因为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波动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真实现象。成本模型隐藏了这种波动,有时甚至是将其尽可能地向后推迟。

3.IFRSs建立在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其对资产和负债有严格的定义。例如,负债是公司对其他主体承担的现时义务,资产是对未来现金流量所拥有的现时权利。有些欧洲国家GAAP允许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递延借项或递延贷项,这些项目并不符合IASB有关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而是作为计量或平滑利润,或运用谨慎性原则的附属物。

4.就其本质而言,会计准则能够减少财务报告的灵活性,它告诉我们做什么或如何去做。IFRSs所涉及的领域,有些欧洲国家GAAP没有涉及,或者IFRSs的规定较欧洲国家GAAP更为具体,因此,公司管理当局操纵盈余的能力得以降低。尽管有人会对此欢呼雀跃,但另一些人可能更愿意保持这种灵活性。

欧洲公司发现很难采用IAS39吗?

对于仅有传统金融工具的公司而言,采用IAS39并不存在任何困难。例如,对应收账款、应收贷款和采用摊余成本计量的大多数债务性投资的计量,以及坏账损失的确认,并不存在新内容,也没有增加复杂性。多年来,为交易而持有的债务性和权益性投资一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即使在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投资时,公司也必须知道公允价值以便计量市价。因此,IAS39有关债务性和权益性投资的规定并不是特别难懂。也许有人不赞成公允价值的变动属于收益或费用,但是其会计处理并不困难。

但是,一旦公司从事复杂的金融交易,或者购买或发行复杂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那么,其会计处理将会由于金融工具的复杂而变得复杂。例如:

1.传统会计并不确认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但是IAS39要求确认(包括嵌入衍生工具),这意味着公司必须在每个报告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工具。

2.传统会计没有对套期会计作出规定,因此,从事套期交易的公司并没有受到会计准则的约束。IAS39对套期会计作出了较为严格的规定。

3.传统会计没有告诉你,如果将公司流通在外债券的利息和本金支付与其股票或商品价格相联结时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4.传统会计没有对公司购买浮动利率债券,并且利率上升或下降时是否需要及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提供指南。

5.如果公司在市场利率处于上升时,有权以固定利率将流通在外的债务展期10年,其应如何进行处理。很明显,公司以低于市场的利率借入资金将会获得很大收益,但是,在传统会计方法下,这种权利被完全忽略了。

6.如果公司出售其应收款项,同时对其初始20%的信用损失提供担保,那么,简单地记录一项销售及其收益而忽略其担保权是否恰当?

IAS39的复杂性是与金融工具的复杂性直接相关的。

IASB有关中小企业(SMEs)准则的项目是什么?为什么IASB需要制定SMEs准则?

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和中国香港,许多主体甚至是所有主体都有法定义务根据该国GAAP编制财务报表。这些法定财务报表通常需要向国家机关提供,因此,贷款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其他相关利益团体都能获得。不管如何定义“中小规模”,这些主体的绝大多数都属于SMEs。很少有国家要求这些主体根据主要为国际资本市场制定的IASB的所有规定编制财务报表。

IASB认为,IFRSs适用于所有主体,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尽管如此,IASB认为,在采用IFRSs的大多数发达国家,IFRSs主要的使用者是其证券公开交易的公司。在欧洲,所有上市公司应自2005年开始采用IFRSs,仅有2~3个EU和EEA成员国(共有28个成员国)要求SMEs采用IFRSs。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大多数允许SMEs采用IFRSs,同时也允许SMEs采用国内GAAP。许多国家已开始协调国内GAAP和IFRSs,但没有任何两个国家采取的方式是相同的。许多国家已经在其国内GAAP或相关法规中对IFRSs进行简化以适应SMEs,或者予以豁免。有些国家则成立了单独的SMEs准则制定机构。

对欧洲而言,存在一种现实可能性,即有24个或更多国家声称将采用适合SMEs的IFRSs。不仅欧洲如此,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在SMEs准则方面,IASB认为存在的问题包括:(1)将SMEs准则与IFRSs分离,或者与IFRSs趋同,这些观点常常被过过分宣传。(2)有关SMEs的国家准则没有必要与IASB的概念框架或准则保持一致。(3)SMEs财务报表在各国之间,甚至在一国之内也缺乏可比性。(4)有关SMEs的国家准则没有必要要求对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主体采用全部IFRSs。

简单地说,在欧洲,建立一套基于IFRSs的SMEs会计准则比建立一套基于28个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SMEs会计准则更有现实意义。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下一批准则将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在未来3~4年内,IASB可能在以下方面制定准则:(1)SMEs会计准则(不承担公共责任的SMEs);(2)在企业合并中如何应用购买法的准则(对当前IFRS3的拓展);(3)在决定一项投资是否需要合并时,为如何应用IAS27规定的控制概念提供更加详细的指南;(4)为特殊目的实体的合并提供更详细的指南(目前,这些内容包括在SIC12解释指南中);(5)导致美国GAAP和IFRSs趋同的准则,如所得税(IAS12)、分部报告(IAS14)、养老金会计(IAS19)和准备(IAS37);(6)全新的政府援助会计准则(取代IAS20);(7)新的金融工具披露准则(将在2005年完成,可能到2007年才会实施);(8)综合的保险公司会计准则;(9)报告财务业绩准则(包括收益表和部分传统权益表的内容);(10)取代IAS18有关收入确认的规定;(11)为负债和权益提供更清晰的指南;(12)大幅修订IASB的概念框架,并使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概念框架保持一致;(13)进一步修订IAS39(正在研究公允价值期权、金融担保、远期交易套期和卖方金融工具等项目)。

篇3

【关键词】综合收益;本期净利润;经济决策有用性;利润观;资产负债中心主义;收益费用中心主义

一、IASB业绩报告课题的意义

IASB业绩报告课题是IASB为促进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统一而最初着手的四个研究课题之一。单就IASB致力于会计准则的统一化而言,财务报表课题所指向的统一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备受瞩目的问题。因为在不久的将来,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熟悉的利润表中也许不再有本期净利润的身影。

IASB采取一揽子主义,认为不仅是本期净利润,以任何一个单一金额来表示业绩指标都是不完全的,而且单一金额生成过程中存在着被歪曲的可能性。为此除去资本金交易事项外所有引起资产负债每期变动的构成要素的直接列示才是利润表应有的姿态。而且本期净利润是基于实现概念的利润,而判断利润实现与否时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容易介入经营者的肆意操作,故有提案要求将净利润从利润构成要素中去除。

现在IASB在【公开草案】中提出的利润报表样式,考虑到现实的各种情况,将本期净利润作为小计,以综合收益作为利润表的最终项目,这与此前的提案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是根本的想法似乎依然没有改变。

除了英美等少数国家以外几乎所有国家的利润报表,都是以本期净利润为最后一栏的。比如日本虽说采用了一揽子主义,却没有列示综合收益。这是一种原则上只有实现的收益才能作为该会计期间的利润,是基于传统的计算期间损益的收益费用中心主义的一种利润观。

另一方面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以及英国标准或是美国标准下的综合收益报表,虽说存在一定的差异,都是将不满足实现概念定义的利益也作为该会计期间的利润,是基于资产负债中心主义的一种利润观。这两种利润观作为对立的概念加以理解的情况比较多,却绝不意味着两者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的。为了向投资者提供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应该是两个可以共存共荣的概念。

二、经济决策有用论和利润观

IASC概念框架“关于财务报表编制列报的构架”采用了经济决策有用论。也就是说,‘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向广大的使用者提供可资进行经济决策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有用信息。而且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机关财务会计基准审议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以下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书】(Statement of Fina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以下简称SFAC)第1号“营利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目的”中也采用了经济决策有用论。指明“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现实及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资其进行投资、信贷及其它类似经济决策。尤其是向投资者提供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至关重要,业绩报告必须履行这一功能。在业绩报告中的利润概念有收益费用中心主义和资产负债中心主义两种理论基础。

所谓的收益费用中心主义是按期间配比原则将企业取得的收入成果扣除为了取得这些成果所付出的努力即牺牲掉的费用,其差额算作利润。也就是传统的利润观,重视利润的实现。其前提是企业及其经营者经常的正常的乃至恒稳的业绩指标、成果指标或是获利能力的测量结果形成利润,并追求利润的平均化。经常的恒稳的企业业绩不应被偶然事项、突发事项或临时事项的财务影响所歪曲。

另一方面资产负债中心主义则认为收益利得是指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两者的结合;而费用损失则是指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或是两者的结合。也就是说,通过资产负债的定义,利润可视为除了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其分配利润之外的、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权益变动亦即资产减负债后的差额。将作为权益的财富的变动定义为综合收益。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企业活动的目的就在于增大作为企业权益的财富,而把握企业资财的变动是把握企业活动的最好且唯一的方法,综合收益则反映企业业绩。

在此,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基准在内,美国基准、英国基准都采用了综合收益作为企业的业绩指标,报表利润的概念采用了资产负债中心主义。立足于资产负债中心主义的资产及负债以公允价值来评价,相对应的向投资者显示的资产表明未来的现金流入,负债表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出。FASB和ASB以及IASB坚信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不是企业的清算价值,而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为预测企业将来的现金流量提供有用信息,进而为投资者提供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如此考虑的话对比资产负债中心主义和收益费用中心主义,从传统的期间损益计算的观点来看是有不同,不过本质性的差异则在于理解方法的不同。也就是说以本期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视为业绩的观点看待收益和费用的话,就是资产负债中心主义。

从向投资者提供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目的来看,作为业绩报告的利润概念似乎可以理所当然地导出以资产负债中心主义为基础的综合收益概念。所以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书第2号“会计信息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向投资者提供预测价值信息。

不过资产负债中心主义下也不能对所有的资产负债都以公允价值评价。公允价值评价的对象是仅限于金融商品等项目,还是扩充到不准备销售处理的经营性固定资产以及存货等项目,综合收益的概念完全不同。

根据FASB财务会计概念书第5号“营利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所言,基本的确认标准虽有成本效益原则及重要性条件制约,但必须同时满足资产负债的定义、具备可计量性,适用性及可信赖性四项标准才能进行会计确认。根据经济决策有用论提出的以向投资者提供预测价值信息为目的话,同时满足以上四个条件且能以公允价值评价的对象应该有高度发达的市场存在,其公允价值评价额才能正确反映将来现金流量,实质上限定为金融商品等项目。其它的比如说不准备销售处理的经营性固定资产,是以对其连续使用而获得现金流量,所谓公允的重估价值或销售价值自身都无法表示将来现金流量,不同时满足上述四个条件,不能成为公允价值评价对象。

对于制造业来讲,不是以‘生产了多少’而是以‘销售了多少'来衡量企业业绩。对于存货用所谓的公允价值即预定贩卖价格计价,虽满足了四个基本条件,却明显不合理。换言之,资产负债表上所有的项目不能也不需要都以公允价值计价。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法下,可以采取对金融商品等少数项目实行现价成本计价方法。收益费用中心主义和资产负债中心主义并不是水火不相容势不两立的关系,应对照能否为投资者提供有用信息这一属性来决定采取何种方式。

综上所述,作为业绩报告的利润概念即便立足于可以向投资者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资产负债中心主义,可以得出应以综合收益作为最终栏的结论,作为其构成要素的本期净利润保留与否的不同,业绩报告的利润信息内容完全不同。

对金融商品等进行公允价值评价结果产生的企业权益(财富)的变动额包含在综合收益里,显示的已经不全是企业的已实现利润。满足实现概念的本期净利润是否作为综合收益的构成要素列示,应从经济决策有用论观点出发,看本期净利润能向投资者提供怎样重要的决策信息来加以判断。

三、以综合收益为基础的业绩报告与原业绩报告的区别

以综合收益为基础的业绩报告,与原来的以净利润为基础的业绩报告存在着怎样的区别?这种差异在此终极地把其归结为报告目的。

首先,以净利润为中心的业绩报告的目的在于揭示企业当期的收益能力。一般认为股价可以反映企业将来收益能力,而预测这一将来收益能力时投资家所重视的信息是该企业现实收益能力。而现实收益能力的要约值一直以来是传统的利润数值即净利润,因此净利润信息在投资家进行投资判断时被视为有用信息,这一点已通过实证研究被证实。股价反映了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将来期待的形成。

综合收益概念则是“对企业所有者的财富变动产生影响的所有项目均无遗漏”这一含义的业绩指标,被视为对企业的相互比较而言有用的一种标准。这一概念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和编制者双方而言都要求充分考虑对企业所有者的财富产生影响的所有项目。基于此以综合收益概念为基础的财务业绩报告放弃列示表明现实收益能力的汇总数字。财务报表使用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判断即对企业将来的收益能力形成期望值时,必须运用判断从对企业所有者的财富产生影响的所有项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两种业绩报告经过如此整理可以明确的是,以原净利润为中心的业绩报告,对将来的收益能力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在收益能力指标由报表编制者事先算出,并传达给报表使用者。与此相反,以综合收益为基础的业绩报告仅只是把本期确认的所有财务业绩项目加以列示,至于将来收益能力预测则由报表使用者利用列示的信息独自进行吧。换而言之,两种业绩报告的差异可以理解为将来收益能力指标的近似值是有财务报表编制者算定还是由使用者算定这一区别。

以净利润为中心的业绩报告,由财务报表编制者计算出作为现在收益能力指标的净利润,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利用现在收益能力数值预测将来的收益能力。这样,财务报表编制者算定的净利润数值亦即现在的收益能力指标在预测将来收益能力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是以前期预测的将来收益能力与其结果有怎样的接近程度的判断材料。以净利润为中心的业绩报告的中心课题是算定作为现在收益能力指标的净利润,业绩报告要求表示当期的“成果”。

与此相反,以综合收益为中心的业绩报告,将来收益能力预测由财务报表使用者自行进行,财务报表者编制只提供所需资料即公开本期确认的所有财务业绩项目。因此业绩报告的重点,是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资料以资其形成将来的期望,业绩报告要求表示当期的“结果”。

现在围绕以综合收益为基础的业绩报告的方法的国际性议论仍在继续,有关利润表的区分方法已提出了几种方案,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列示各构成要素,而这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会计期间内生成的“结果”如何按其性质确定分类标准的问题。这种议论与列示表明一个会计期间的“成果”,再进一步确定有关项目是否包含在内的区分方法,本质上是不同的。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等效历程:现实意义

一、新旧准则的平稳转换和过渡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经过1年的转换期和过渡期,新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致力于完善全球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两者于2008年1月8日就持续趋同机制达成了共识,并签署了持续趋同备忘录。

二、努力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趋同的。经过1年的转换期和过渡期,新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后,中国财政部就开始研究并启动与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等效互认工作,目前已取得了积极进展。2007年12月6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了内地准则与香港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实现了内地准则与香港准则的等效。欧盟委员会非常关注中国准则的国际趋同和实施情况,在得知中国准则较好地实现了新旧转换和有效实施后,于2008年4月22日公告,宣布认可中国准则在欧盟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的建议,将于2008年9-11月份提交欧洲议会审议,一经批准即为法律。2008年11月14日,由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欧盟证券委员会(ESC)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投票决定:2009-2011年底前的过渡期内,欧盟将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欧盟的这一决定表明其已认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等效,标志着财政部在中欧财金对话框架下推进中欧会计等效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意义重大。这是国际资本市场首次正式接受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有助于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趋同和等效工作。中美会计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中美会计合作、趋同与等效已列为中美经济联合委员会对话的重要议题。2008年4月1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签署了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目标是实现中美会计准则等效。通过中国财政部、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的继续努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必将得到国际上更多国家和经济体的认可,促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

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的现实意义

第一,中国企业拟在承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的国家上市,可降低上市成本。中国企业在承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的国家上市时,不必再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中国企业出具的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调整,这为企业节省了不菲的上市费用,从而促进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

第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可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本输入向资本输出转变。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不仅资本的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满足各自需求,而且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需要严格审核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意味着,国际证券监管机构在审核中国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时中国企业不需再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其财务报告进行调整,这对于需要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中国企业而言降低了融资成本。因此,会计准则等效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成本,有助于中国企业做强、做大、“走出去”,促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本输入向资本输出转变。

篇5

一、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

(一)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小企业多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初期,发展迅速,与其他大中型企业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经营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不在或主要不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管理结构简单,管理效率较低等。这些一般特点和生产经营管理特点决定了小企业的会计特性。一般情况下,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对会计实务以及财务报表和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相对简单,会计信息需求同大型企业租上市公司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果要求小企业同大型企业一样按照统一的会计准则标准执行,对小企业来说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易造成小企业的会计准则超载。

(二)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会计准则的超载通常与会计准则的扩展相联系,数量过多,过于狭窄以及缺乏弹性的会计准则会给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以及财务信息对用户和企业进行决策的价值带来严重的影响,在应用时令人无所适从。引起准则超载的因素很多,其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众多用户的需求,需要更为详尽的准则和披露,从而以减少过多的判断和与会计原则相涉的诉讼数量,但结果却使得会计准则在数量、复杂程度以及专业性方面都有所增加,给实际操作带来不便。准则超载的问题之一,就是对所有的企业进行统一的准则要求,没有对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之间进行合理的区分,从而大大增加了其编制财务报表的成本。对此,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特设委员会对各种应对准则超载的方法做出总结,既有建立披露和计量的方法,又有采取公认会计原则的变通方法。其中,针对小型企业制定一套单独公认的会计原则,实行披露和计量方法的差别报告可能是解决会计准则超载问题的较好选择。目前我国还没有单独适用于小企业的会计准则,2006年新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国际趋同,但它仅适用于上市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其并不能满足小企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也会造成这类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不统一,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因此,针对我国小企业单独制定一套具有前瞻性的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研究历程

(一)问题提出早在1952年,以George.O.May为首的会计师、律师和商人组成的团体在一份报告中称“公众利益并不要求将其应用于成百上千的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是紧密结合的。一些要求似乎只对少数公开发行证券的大公司合适”。他还补充到“会计这类企业提供的服务很重要,这与提供给大型公开募股公司的服务是不同的”。自此,对小企业采用有差别的披露和计量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

(二)发展概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逐渐认识到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及中小企业的特殊性,且由于IASB的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并没有声明其制定的准则仅适用于或者主要适用于公开资本市场上交易的上市公司,导致许多发达国家和某些较小的新兴经济发展中国家的所有企业均要求使用国际会计准则,一部分企业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成本远远高于效益。因此,有关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问题一直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等国际专业组织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非常关注的领域,制定一套能够普遍遵循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中小企业会计标准势在必行。2001年9月10-12日,联合国会计专家组(ISAR)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8次会议上,将讨论和研究中小企业会计国际指南作为会议的重点,各国专家代表围绕中小企业会计指南的必要性、中小企业的分层标准、中小企业会计指南的指导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我国政府也参加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研究的建设问题有深远的借鉴意义。2004年6月24日,IASB了《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的第一份讨论稿,其目的是确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否应当为中小企业制定特殊的财务报告准则,为明确非公众会计责任主体提供一个参考框架。在2005年10月举行的公开圆桌会议上,参会者对中小企业确认和计量中可能予以简化的方面进行了讨论,包括递延所得税: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重估模式和减值迹象、资产组部分和残值;生物资产和农产品的公允价值模式以及合并财务报表;租赁分类和计量;雇员福利的设定收益计划;企业合并中商誉减值和无形资产确认;使用价值的计量和现金产出单元;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套期和终止确认;以股份为基础支付的计量问题;金融工具的债权和分类等,该会议的讨论内容形成一份草案,为2006年1月的征求意见稿做好了准备。2007年2月,IASB正式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并于同年4月了一份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概要,该征求意见稿是在完整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础上制定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于使用者需求和成本效益的考虑作出了适当简化,但是该意见稿仅以员工人数在50名或以上的公司为基础界定中小企业,未做出权威性的定义。IASB认为任何使用中小企业准则的国家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这为2009年正式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奠定了基础。2009年7月9日,IASB正式了适用于中小主体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下简称国际新准则),并于当日生效,该准则严格界定了其适用主体,大体从删减与中小主体不相关的主题;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以及披露的范围和语言等五个方面对完全国际财务报表做了简化,进一步减轻了中小主体执行准则的负担,并每三年对其进行修订。

三、我国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启示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我国根据企业的规模和性质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其中,微型企业是指雇员在8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工商登记注册和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等,广义的小型企业包括微型企业。对于微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很小,纳税多采用定税制,不需要查账征收,且一般情况下,企业无专职会计人员核算,没有必要提供财务报表。笔者认为,我国制定小企业准则中不应当包括微型企业,这里所指的小型企业是指狭义的小型企业。从我国的会计规范从企业规模角度来看,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合在一起规范的,两者都适用于新会

计准则,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狭义的小型企业。

(二)小企业的界定问题对小型企业的界定历来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也是制定小企业准则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标准来划分。国际新准则中将其界定为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中小主体:不负有公共受托责任;需要向外部使用者公布一般用途的财务报表。其中外部使用者包括不直接经营企业的所有者、现在或潜在的债权人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等。同时提出,如果主体持有债务性或权益性工具已在公开市场交易或者未在公众市场交易正准备发行或者以信托方式持有广大外部人士的资产也将视为负有公共受托责任。这里IASB没有规定数量标准,而是更多的考虑了企业的性质,偏向于从定性角度来划分。我国在《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主要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三方面的定量指标,对不同行业加以规定,且该标准仅适用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笔者认为,对于小企业的界定,可以参照新国际准则,从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和成本效益角度考虑,以是否负有公共受托责任来划分,既考虑到了资金筹集的标准划分,又涵盖了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这一类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企业的界定问题的解决。正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副主席胡安・约瑟・费文・德瓦勒在第三届注册会计师论坛上的举例,“目前正在探讨制作衣服的最好布料,那么,没有人会说布料的好坏取决于需要做衣服的人的尺码,相反,我们的分析将集中于所要制作的衣服的用途”。同理,如果在分析时决定哪种会计准则是适当的,那么分析应该集中于信息的用途而非企业的规模。因此,中小企业界定的关键并不在于企业规模大小,而主要集中在提供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需求上,即从性质上考虑其与大中型企业会计处理和披露的差异之处。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模式制定的选择小企业会计准则模式的选择有很多种,大体可分为三类:将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与现有会计准则相并列,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作为一个具体的会计准则,即与现有会计准则遵循同一基本准则;对具体会计准则的简化,即在现有准则后增加一项小企业的应用要求。这三类方法各有利弊。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基本会计准则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着概念框架的角色。笔者以为,尽管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在会计处理和披露要求上存在差异,但在会计基本假设、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等内在的基本问题上和大中型企业基本一致,并无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在建立小企业会计准则时可采用第二种模式,这也与国际新准则的做法一致,既简化小企业在向大中型企业过渡时期会计准则选择和会计处理问题,又降低了制定准则的成本。

篇6

关键词:国际趋同;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其他综合收

一、引言

2001年,IASB提出了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概念,强调的是应有一套可供全球通用的准则,既要保持质量,又要实现各国统一,呼吁各国在制定各自会计准则时注意趋同性。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会计全球化也将成为时展的潮流,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不断趋同是我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步伐,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占据至高地位的必经之路。本文分析了现有的关于趋同的研究成果,在将CAS30与IAS1进行对比之后,提出了几点建议望能促进进一步趋同。

二、文献回顾

Previts(1975)、Taylor(1987)、De Pree(1989)等提出了实现趋同的步骤:应先制定一个具体的框架,再逐步填充具体内容。丁鑫、陈智(2015)认为新修订的CAS 30使得报表项目更清晰,还提高了信息准确性。徐志敏(2015)认为“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的实际利润总额,而本次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还细分为不能进行重分类和能进行重分类损益项目,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提供了信息依据。

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及决策方面更多是积极影响,但不排除会带来一系列改革的适应成本与尚不明确的麻烦。要在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研究对策以及趋同的方法,吸取国外的研究成果。

三、CAS30与IAS1趋同的分析

(1)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

由于国家间经济实力与经济体制不同,在国际贸易中有些国家处在弱势地位,成为倾销对象,有些国家唯有学习国际准则、趋同来提升其他国家对自己经济地位的认可。有些企业所在地区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相符,提供的账簿无法被其他跨国企业接受,直接导致其国际贸易无法继续,彼此之间难以进行财务信息交流。

(2)降低成本的需要

国际性的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越发频繁,若双方采用不同会计准则,必然要调整报表,无疑增加成本,更有可能导致错失最佳的时机,可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时展的必然方向。

四、CAS30与IAS1的比较

1.趋同点

制定目的和实用性基本相同。都是使得确定主体在不同期间的财务报表之间可比、同一期间不同主体的财务报表之间相互可比。既适用合并报表的编制,也适用于个别财务报表的编制。

在基本特征方面。IASI和我国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无实质性的差别。我国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包括遵从基本准则、权责发生制、持续经营、重要性、列报一致性和汇总、抵消以及可比性。IAS1比我国多了公平列报、资产与负债和收入与费用项目不得相互抵消、列报一致性等项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IASI比我国规定的更加细致。

IAS1规定:财务报表涵盖主体之间的关系、财务报表或附注涵盖期间、主体的名称、报告货币、财务报表内所列报数字的准确性等项目都必须显著列报。基本与我国基本一致,但我国没有单独强调数字的准确性。我国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处理要求是分两类分别列报,这与IASB对IAS1的修订一致。

2.差别点

IAS1将财务报表的概念单独列示,具体内容为要结构描述主体的财务状况以及业绩。通过财务报表反映主体某日的财务状况,一段期间的现金流动与权益变动情况,旨在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而我国CAS30没有像IAS1一样单独、清晰的列示了财报的定义与目的。

IAS1规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既可以反映权益的全部变动,也可只反映除股东的资本交易之外的权益变动。我国规定必须反映全部。IAS1要求权益变动表应反映企业分配的每股股利等内容,而我国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并未要求。

对于披露涵盖的期间,IAS1要求不管长于或短于一年,都应追加披露的内容。而我国规定若短于一年,就必须说明具体涵盖的期间及原因,并且应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说明该表可比性受限的情况。

五、推动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趋同的建议

我国在完成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修订之时,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成果,参考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决定正式引入了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但是,我国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与相关国际准则在结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准则的质量,得到国际的认可,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我国应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一样,引入“财务状况表”的概念,即为“资产负债表”更名。我国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更多的是静态地表现了企业资产、负债,而财务状况表能更加完整生动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我国一直使用的是资产负债表的概念,一旦修改可能带来一些影响,但那也只是暂时的,长久看来,报表名称的修改是大势所趋。

其次,我国同样有必要将“利润表”更名为“综合收益表”。2000年的CAS30中虽没有提到有关综合收益总额与其他综合收益这两个项目,但新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将这两项列为至少应单独列示反映的项目。鉴于我国一直追求的是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趋同,此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最后,综合收益项目的列报会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计量,完善的资本市场会简化公允价值的取得而大大降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成本。对于我国来说,应该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不断优化资本市场发展环境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企业自身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增加对新准则的理解,督促新准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落实。尤其是对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会计人员应有正确的认识,能进行正确的处理。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Z].2014

[2]段敏.我国综合收益列报的现状及市场反应[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5,29,(1)

[3]吕洪波.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研究[J].财会研究,2014,(1)

[4]丁鑫、陈智.其他综合收益在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改进[J].财会月刊,2015,(1):104-105

篇7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至今为止已经有将近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首先,在1938年~1959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成立,说明会计原则、程序和会计名词,研究的公报比较侧重与会计实务。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时期的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并没有一定的系统研究和理论的支持,它所的一些公报也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并不成熟;而且当时的委员会权威性还不够,并没有像现在有一定的权威性,再者,当时的委员会所的公报还存在过分的多样化;其次,在1959年~1973年,美国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成立,它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意见书说明会计原则及程序,从而增加它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同样,当时的会计原则委员会也有一定的缺陷:它忽视了会计理论研究,一味的强调会计实务,缺乏理论框架,因此,会计原则委员会也无法适应经济环境和外部压力。最后,从1973年至今,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FASB,它的主要内容相对于前两者来说有一定的优势,也适合现在的会计发展要求,它的主要工作是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准则进行解释,并且技术公报。相比前两者来说,它也存在缺陷:即现在FASB的准则过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准则对日常活动所出现的新的业务的适应性比较差。对于美国来说,美国会计准则所解决的重大问题则是:在理论方面,它解决了会计的核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在准则的自身方面解决了它制定准则的方式、内容含量、政治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发展对于美国会计自身以及其他国家,包括我国的会计发展,都有一定的启示。在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会计准则反映一定的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会计准则受到各种利益相关方的高度关注,而且,会计准则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的。

二、会计准则的性质

(一)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

一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首先认为会计准则本身必须是有序、系统的,而且要内在一致,应该与可观察的客观现实相吻合,并不受个人的左右,在立场上通常是无偏见的。对于这种认识,学者们所具备的思想特点通常表现为首先认为会计本身是一种技术手段;其次,对不同的概念进行界定,演绎或者归纳具体的内容,最后认为存在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既然认为财务会计是一种技术,就要达到完善,但是现实是不可能的,各国的会计组织不一致,是有一定的差异。再者,按这种观点,在准则的研究中主要解决的是财务。

(二)经济后果观

持经济后果观的学者们所持有的立场是,认为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准则本身是一种约束或者规范,背后隐藏经济利益,经济后果观的表现是会计信息影响了各利益相关方,其结果是一部分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受损,他们所体现出的思想特征是按这种立场认为,单纯追求完善的准则是不现实的,恰当的思路应该是寻求一种经济后果最公平合理的会计准则。对于这种观点的评价,一般认为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最完善的准则并不代表最公允的后果,因此,准则制定应当是就事论事,而并不能一概而论。对此,他们所作出的提议则是,在制定准则的同时,它还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回避一套完善的概念框架。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分析

篇8

(一)AlCPA和APB的初始尝试。石油天然气资产计价方法的选择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受到美国会计职业界和会计准则机构的重视。196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委托普华国际会计公司的一位合伙人罗伯特·E·费尔德研究采掘行业中使用的各种方法,以便为AICPA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起草一份意见书提供建议。该项研究成果被AICPA以“采掘行业的财务报告”为题,作为会计研究公报第11出版。

APB的采掘行业委员会按照APB的指示准备了一份文本,于1971年秋以“石油行业的会计与报告”为题出版。该文本建议以油田作为成本中心,资本化所有与油气储量直接相关的储量发现前(prediscovery)发现后(postdiscovery)生的成本,包括对最初作为费用核销而后来确定找到油田的勘探干井成本的恢复资本化。以此文本为基础,APB于1971年11月22和23日举行了两天的公众听证会。在此听证会上,APB的建议文本遭到了完全成本法和成果法支持者双方的反对。

AlCPA和APB的初步尝试尽管因APB的被替代没有走出很远,但它们力图解决石油天然气会计实务问题的勇气和初步的基础性探索是不可否认的。

(二)FASB的努力与SFAS No.19出台,1973-7-1 FASB代替APB成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民间制定机构。在1973年最初的技术日程安排中,FASB并没有安排采掘行业的会计与报告这一议题。但是,该年的国外石油禁运导致了世界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石油天然气行业从美国公众和联邦政府那里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基于其他能源法规的颁布和美国国会对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的积极考虑,FASB决定给予石油天然气生产公司会计以优先考虑。1975年10月,

FASB在它的技术日程上加上了“采掘行业的财务会计与报告”这一项目。

1975年12月,福特总统签署了公共法第94一163号——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案“,该法案第五部分第503段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为石油天然气生产者制定规则,或确认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并要求准则在1977年12月22日以前开发出来。在”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案出台之后,FASB加紧了为石油天然气生产者制定会计准则的工作。

1977年12月,FASB正式颁布了第19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9)——天然气生产公司的财务会计与报告,要求从1978年12月5日以后的财政年度实施。SFAS No.19在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至今为止争论最大的几份财务会计准则之一。

SFAS No.19包括引言、适用范围、财务会计与报告准则、所得税会计、生效日期和过度期、表决结果及其说明、附录A -背景材料、附录B——结论形成的基础和附录C——词汇表九个部分。不包括表决结果及其说明,总共275段,其中财务会计和报告标准是该准则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成本发生时的会计、资本化成本的处置、矿权转让与相关的交易、揭示等内容。

(三)SFAS No.25对SFAS No.19的修正。1979年2月,FASB了第25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SFAS No.25) —— 暂停石油天然气生产公司的某些会计要求 对FASB第l9号公告的一项修正。主要在于不定期地暂停SFAS No.19将成果法作为石油天然气资产计价的唯一方法之要求。SFAS No.25的颁布,标志着FASB试图为石油天然气资产计价建立统一方法努力的破产。

FASB在SFAS No.19中要求所有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公司按照成果法计量石油天然气资产,此举引发了大量中小石油天然气生产公司的游说行为,导致SEC于1978年8月31日253号会计系列文告 (ASR No.253)—— 关于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的财务会计与报告实务的要求,接受完全成本法为向SEC报告的可接受的备选方法,由此导致了SFAS No.19与ASR NO.253的冲突。由于SEC的权威地位和FASB的民间性质,FASB颁布了SFAS No.25,使其声誉遭受了一次重大的损失。

(四)RRA 会计与SFAS No.69.ASR No.253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在于它与SFAS No.19的对立,更在于它提出了一种以价值为基础的会计方法一一储量认可会计(Reserve Recognition Accounting ,RRA)。 RRA要求以现行的价格、现行的开发成本、开采成本和现行的法定税率为基础,对石油天然气储量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以10%的折现率加以折现计算,以此确定现行石油天然气储量资产的价值和收益 (成果)。或许是FASB颁布SFAS No.25的行动,或许是人们对RAA的大量反对,或许还有其它原因,SEC在1981年2月26日颁布了ASR No.289—— 石油天然气生产者的财务报告。在ASR No.289中,SEC宣称不再将RRA视为石油天然气生产者基本财务报告的一种潜在的会计方法,并支持FASB为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开发一套综合的揭示规则。

FASB毕竟只是一个民间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它所制定的会计准则的公认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SEC的支持。为了和SEC的ASR No.253保持一致,也为了答谢SEC在ASR No.289中对自己的支持 (SEC在ASR No.289中宣称将继续支持FASB为石油天然气行业制定会计准则),FASB于1982年11月颁发了SFAS N0.69,要求对石油天然气储量及其变动进行标准化计量,以此作为补充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FASB宣称标准化计量不是RRA,但人们一眼便可认出二者不存在根本上的区别。FASB的标准化计量和RRA的区别仅在于:FASB的标准化计量考虑所得税费用,而SEC的RRA不加以考虑。此外,SFAS No.69不要求提供以价值为基础的损益表。

二、几点启发

(一)会计环境的变动是产生新的会计规范的前提。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了GAAP,从而有了现代财务会计。但是,规范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的财务会计直到60年代才引起重视,到加年代后期才有了第1份规范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的会计准则。其主要原因在于:(1)美国早期救火式的会计规范制定模式。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和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是美国早期会计规范(GAAP)的制定机构。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GAAP的制定是救火式的。到50年代后期,石油天然气会计实务中出现了两种并行的会计方法,并且每种方法都存在大量变异,给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此导致了IACPA和APB对石油天然气会计的关注。(2)石油天然气经营国际环境的变动。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给美国经济以巨大影响。为汇总和控制的需要,制定会计准则规范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已成为管理和控制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基础。正是在此种情形下,FASB才把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作为优选项目。当前,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正在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到国际资本市场筹资,参与国际经营,因此,亦需要加快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制定的步伐。(3)充分披露原则随资本市场的发展而扩展。成本计价、充分披露和配比是财务会计的三大基本原则。然而,对石油天然气经营来说,在应用这些原则时便遇到了困难,因为石油天然气资产的成本与其价值存在巨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才有了SEC的RRA会计的尝试和FASB在SFAS No.69中的资本化计量及其变动的揭示要求。

(二)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的指南,主要是就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报告的内容、方式与时间要求作出统一的规定。从形式上看,会计准则的内容主要是会计技术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说,由于会计准则的结果会涉及到各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它是一种利益分配工具。各利益主体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从而使会计准则成为各利益主体多方博弈的对象,它们会借助各种政治力量干涉会计准则的制定,便其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当然,各利益主体借助政治势力干涉会计准则的能力是不同的。由于石油天然气企业的雄厚资本实力和巨大的组织规模,使其借助政治势力干预会计准则制定的能力较大,因而,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过程在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SFAS No.19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为完备的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就石油天然气资产的计量、收益的确定和会计报告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要求。然而,这份准则公告的出台几经波折,美国国会、能源部、联邦动力委员会、司法部、证交会等大量政治力量牵涉其中。由于各种政治力量的干预,SFAS No.19所确定的石油天然气资产会计方法不得不在SFAS No.25中加以停止,就连SFAS No.19中所使用的储量定义亦不得不依SEC采用的定义而重新界定。

正因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因而将会计准则称之为会计政策就是恰如其分的,那种将会计准则仅仅看成是会计技术问题的观点是十分幼稚的。

篇9

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才是指导企业发展的根本,但在新会计准则要求下,很多国有企业的相关人员并未及时转换观念。其一,国企管理者的思维落后。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受用者是企业,究其根本而言,针对的是企业财务部门活动,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更加注重事后财务成果,对其中财务管理过程并不关心,且对新会计准则产生的冲击力度不了解,无法与财务人员感同身受;其二,财务管理环境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财务内部控制上,相关的准则措施等未落实,没有从企业整体上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环境。

4.2财务目标趋于多元化

新时代下,利润的表现形式多样,如商品、资产、货币等,流入企业的东西带有一定价值,均可看作是企业利润收入。因此,除了表面的金钱,还要深究其背后的综合价值,以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反向内推,可以发现,在国有企业内部将整体战略目标分解后,使之成为各部门可完成的量化指标,但是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不同,其量化后的战略目标最终呈现形式也不同。而资金作为运营的核心,在这种形式下的表现也各有千秋,最终促成国有企业财务目标多元化局面。只针对企业部门来说,利于其实现部门目标,但对于企业整体来说,过于分散的目标无法实现其利益最大化[3]。

4.3财务管理执行力不够

新会计准则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成果与其执行过程的执行力度息息相关,但是目前很多国企的财务管理执行力度较弱。一方面,一家独大的经营模式依旧存在于很多国企经营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企业财富,关于财务上的权利过分集中在决策层上,这样很容易致使财务活动失控。下级项目进行时,无法了解企业详细财务信息,导致业务活动展开不科学、不合理,最终诱发财务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关于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制度是指导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的基础,企业缺少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约束,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多依靠相关职员的主观臆断,降低了财务管理的科学性,无法保证其有效执行力度。

4.4财务风险来源更隐蔽

新会计准则中,着重强调了财务安全,虽然新会计准则涉及了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但是依旧无法完全避免企业财务风险。上文已经多次强调,信息化下的新技术,与现代金融等产生了诸多的衍生品,其交易事项成倍骤增,隐藏在其中的风险更具隐蔽性、系统性、复杂性,其对企业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是全面的、多维度的。信息化产物的出现,既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便捷路径,同时也是为贪污、舞弊等会计行为披上一层外衣,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

4.5信息化支撑力不足

新会计准则视域下对国有企业的信息硬件系统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但目前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创新没有跟上。其一,新旧系统交替时的数据传输问题。新收入准则中对企业业务活动中的会计处理有更明晰的规定,同样企业相应的财务处理系统参数等也要及时更新,但是在新旧准则交替环节还涉及部分业务项目,从财务系统上无法真正隔开,不利于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其二,信息系统应用深度不够。信息系统不仅是将线下工作转移到线上,更是利用大数据等展开深度应用,利用科学手段正确解读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从而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但当下国有企业普遍没有展开信息技术的深度利用,无法支撑新会计准则视域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4]。

4.6财务人员素质欠佳

人才始终是推动创新的力量根源,尤其是在新制度、新准则出现的情况下,但对于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财务人员,其财务处理能力优于财务管理能力,新会计准则则要求其“全面发展”。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已是现代经济市场下的大势所趋,且为了提高财务部门工作效率,很多业务能力较好的人员身兼数职已是常态。这种情况下无法对新会计准则进行深刻解读,无法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仅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还致使越来越多的财务工作者被淘汰。

5新会计准则视域下国企财务管理创新路径

5.1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始终是指导企业进步的纲要,新会计准则视域下,国有企业必须注重内部全员财务管理创新意识的养成。第一,从企业领导层出发,使其在认识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前提下,深刻意识到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的影响,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起到上行下效的目的,从整体上强调财务管理创新,提高财务管理创新在国有企业的权威性;第二,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出发,强化内部控制的实际控制能力,从制度上起到强制性作用,进而发挥财务内控作用,盘活企业各层级、部门的制度,找到其中关联性,发挥制度间的协同作用。从思维和制度上入手,为新会计准则下国企财务管理创新提供基础环境。

5.2量化企业财务目标

预计价值能够流向企业的都可看成企业的资产,基于此,企业发展的财务目标就不单单只有货币资金一种,科技、商品等的流入均成了企业的财务目标。一方面,在新会计准则的范围内,更新企业原有战略目标,结合新时代下的经济环境,具有一切价值力量的均可成为战略目标的一种,实现企业整体的财务目标的创新;另一方面,更新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目标。根据企业整体的战略财务目标,进行量化,结合企业部门工作性质使其成为个性化的部门目标,如人力资源部的“财务目标”即为企业积累人力资源;项目部则是为企业完成业务,实现货币财富[5]。

5.3加大财管执行力度

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将其与当下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结合,在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补充的同时,对企业领导层权利进行限定。其一,优化国有企业管理层级,形成三权分立状态,相互牵制、制约,避免因为权力过于集中而出现的贪污、舞弊现象,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资金去向的公开透明性,形成全员监督的局面;其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现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以此约束行为规范。同时完善其衍生制度,如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第一时间落实责任,同时与职员切身利益结合,调动职员财务管理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5.4全面构建风险体系

新会计准则下风险源头更多、更复杂,形成全面风险规避是新时代下国企财务管理创新的必然途径。首先,构建国企全面风险监督体系,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时,形成逐一环节的风险规避,设置明确风险指标,划定预警线,形成项目横向和企业纵向的全面风险监控;其次,强化信息监督力量,利用科技技术进行动态跟踪式的监管工作,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明确企业各项产权之间的联系,划分好相应的责任和权利,合理预测企业实际拥有的、有价值的产权风险,将企业的统筹规划能力发挥出来,达到全面防范风险的目的[6]。

5.5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产物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实现创新的硬件支撑,除了思维和制度上的及时更新以外,还要注重信息系统的新旧更替。一方面,强化信息技术横向广度的应用,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在已统一的财务软件上更新数据参数,保证基础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尽可能地统一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软件,提高部门沟通时效,实现企业信息的高速传达;另一方面,强化企业信息系统的纵向深度应用,除了将线下工作转移到线上之外,信息技术软件还具备更高的应用价值,如ERP信息系统,除了应收账款管理之外,还可大力开发其预算管理板块,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可操作性,也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途径之一。

5.6引进专业财管人员

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财富,更是企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财务管理的创新方面,任何时候人才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内而言,国企必须在明确自身财务部门构成的同时,根据岗位、职责等合理分配企业财务职务,定期进行培训、教育等,如内训师、外部机构讲座等,全面提高企业内部财务人员质量,将个人价值最大化;对外而言,明确新会计准则实施下的财务管理人才标准,打开外部招聘渠道,引进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向年轻化、专业化转变,着重其创新能力,同时做好后端服务工作,如新人培训、专业培训等工作。通过内外结合,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篇10

1ASC是一个独立的非官方组织,成立于1973年6月29日。最初的发起者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美国和英国9个国家的职业会计组织。1983年以来,作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会员的所有职业会计组织均已成为1ASC的会员。到1997年5月8日止,1ASC的会员已经包括了来自89个国家的120个职业会计组织。

1ASC的会员每两年半集会一次。按1ASC章程规定,会员大会应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大会联合召开。1ASC会员拥有修改1ASC章程的权利,也就是说,1ASC章程的修改须得到全体会员的同意。修改章程时,每位会员拥有一票投票权;会员可以委托其他会员投票。

1ASC的目标在于:(1)本着公众的利益,制定并编报财务报表时应遵循的会计准则,并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循;(2)为改进和协调与编报财务报表有关的制度、会计准则和程序广泛地开展工作。1995年,根据这个目标,并结合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国际组织(1OSCO)之间达成的协议,1ASC制定了近期的具体目标,即(1)用合理、较短的时间,比如三年或四年,完成一套核心准则,并使其得到1OSCO的认可和推荐,作为跨国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2)在完成核心准则后,寻求统一世界各国国内外大公司所使用的会计准则。

作为1ASC的会员,应在其国家公布每项国际会计准则,并通过承担以下义务来支持1ASC的工作:

(1)确保公布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遵守国际会计准则,并注明遵守国际会计准则的事实;(2)力劝政府和准则制定机构,使公布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遵守国际会计准则;(3)力劝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和工商界,使公布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遵守国际会计准则,并注明遵守国际会计准则的事实;(4)确保审计师对财务报表能在所有重要方面都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感到满意;(5)在国际上提倡承认和遵守国际会计准则。

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和征求意见稿现行国际会计准则涉及了工商企业财务报表中具有国际重要性的大多数议题。截止到1997年4月底,1ASC的并依然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包括:

    1AS1会计政策的披露1AS2存货1AS4折旧会计

1AS5财务报表中应披露的信息1AS7现金流量表

1AS8当期净损益、重大错误和会计政策的变更1AS9研究与开发

1AS10或有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AS11建造合同

1AS12所得税会计

1AS13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列报

1AS14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

1AS15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信息

1AS16固定资产

1AS17粗赁会计

1AS18收入

1AS19退休后福利费

1AS20政府补助会计和政府援助披露

1AS21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1AS22企业合并1AS23借款费用1AS24关联方披露1AS25投资会计

1AS26退休后福利计划的会计和报告1AS27合并财务报表和在子公司投资的会计1AS28在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1AS29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1AS30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1AS31在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1AS32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其中,《1AS12所得税会计》与《1AS14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均已修订过,并将于1998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另外,1AS最近还制定了一项新准则,即《1AS33每股收益》,该准则将于1998年1月1日起生效。

截止到1997年4月底,1ASC已公布、但尚未形成最终准则的征求意见稿有:

E48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涉及其部分内容)

E50无形资产E53财务报表的列示E54雇员福利E55资产减损E56粗赁

国际会计准则的运用

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到今天,正逐渐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表现为:(1)在许多国家,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家会计准则或制度,直接用于规范会计实务;(2)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制定国家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国际参照物;某些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监管部门允许其上市公司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公开的财务报表;(4)国际会计准则被一些国家联盟(如欧洲委员会)采用;(5)国际会计准则为数量渐渐增多的上市公司采用。

国际会计准则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澳大利亚最近以《1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为基础了一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此外澳大利亚正在进行一个协调项目,以期尽可能地缩小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加拿大将《1AS18收入》作为制定本国收入准则的基础;此外,加拿大还广泛地参与了1ASC的工作,尤其是涉及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工作。英国正在将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作为其原则公告(概念框架)的基础,并更加积极地参与1ASC的工作,使其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尽量协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最近的每股收益准则与《1AS33每股收益》基本一致;并认为,1ASC是会计国际协调活动的“逻辑焦点”。

国际会计准则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瑞士

法国、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等国家的会计均反映了其不同于英语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法律特点,但其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步伐正在不断地加快,并突出地表现在上市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方面。例如,二十多家在巴黎上市的最大的公司表示,其合并财务报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德国著名的Deutsche银行1996年度的财务报表就是按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意大利证券管理机构要求上市公司在意大利会计规定中没有对应要求而国际会计准则有且与意大利法律不冲突时,遵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瑞士也有许多大的跨国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

国际会计准则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他新建立的国家

在中欧与东欧,如俄罗斯等国家,正着手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修改和完善其国家会计准则;在塞浦路斯,法律要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在约旦,职业会计组织和中央银行要求企业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表;在香港,将由以英国会计准则为基础改为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制定其准则;在科威特,法律要求企业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表;在马来西亚,自从八十年代晚期以来,国际会计准则一直被视作其制定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在墨西哥,有关管理部门规定,当国家会计准则没有规定而国际会计准则又有规定时,企业应遵循国际会计准则;在尼日利亚,其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在阿曼,法律要求企业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表;在巴基斯坦,法律要求上市公司遵循某些国际会计准则;在新加坡,国际会计准则被用作其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在南非,从1993年开始决定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其制定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在泰国,国际会计准则被用作其制定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在津巴布韦,职业会计组织要求企业遵循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中的许多披露要求均被吸收在法律条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