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基本目标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基本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立足“安全服务、持续改进、公众参与、公众受益”的原则,倡导“安全、健康、和谐”的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安全文化和社区环境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高社区成员的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和人员伤害,努力营造社会安定、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积极推进安全社区创建活动,逐步提高社区安全管理水平,使全县各社区内公众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环境明显改善,各类安全事故不断减少,公共安全体系作用充分发挥。到2015年底,全县创建“市安全社区”单位不少于5个,争创“省安全社区”单位2个,力争创“全国安全社区”单位1个。
(二)具体目标
到2012年底,全市创建“市安全社区”单位2个,争创“省安全社区”单位1个;到2013年底,全县创建“市安全社区”单位3个;到2014年底,全县创建“市安全社区”单位4个;到2015年底,全县创建“市安全社区”单位不少于5个,争创“省安全社区”单位2个,力争创“全国安全社区”单位1个。
三、组织领导
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县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加强对各乡镇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并组织制定县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适时组织参观学习交流,县安全监管局办公室负责安全社区具体推进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创建安全社区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为安全社区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四、实施步骤
我市、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采取县、乡两级同步启动,创建层次逐步推进,力争尽早、尽多的社区达到省、市和国家级安全社区的要求。具体步骤分为动员部署、创建试点、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5月底前)。
一是县政府安委办做好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准备,制定下发《县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各乡镇政府制定本辖区安全社区建设具体方案,确定试点社区名单报县政府安委办;三是学习宣讲安全社区理念和创建标准,学习外地安全社区创建经验,对试点社区等各级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宣传动员;四是调查摸底,了解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摸清相关的人文资源,为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打好基础;五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开展全社会的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安全社区创建氛围。
(二)试点创建阶段(2012年6月-2012年8月)。
全社区创建的试点工作;二是建立安全社区创建试点工作指导和交流平台,召开全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现场会和推进会,指导各试点社区的创建工作。三是开展试点社区创建工作交流活动,促进各试点社区间经验和信息共享。四是加强试点社区基础管理。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9月-12月)。
在总结安全社区创建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省、市政府安委办制定的《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和《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要求,在全县组织实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组织参加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现场会,学习各地安全社区工作经验,组织、推荐条件成熟的安全社区参加“市安全社区”、“省安全社区”和“全国安全社区”的评选。
(四)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2015年)。
全面推开创建安全社区工作,到2015年底,全县创建“市安全社区”单位不少于5个,“省安全社区”单位不少于2个,争取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单位1个。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安全社区建设是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的重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强统一指导和协调,是搞好安全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各乡镇政府要建立健全安全社区创建的领导组织网络,协调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并发动社区内的各方组织、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安全社区创建活动,确保创建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
(二)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各乡镇政府要围绕本辖区安全生产工作重点,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参照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见附件1)和《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见附件2),在摸清社区安全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重点控制的危险源,掌握社区人群伤害的趋势与分布特点,明确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脆弱群体的基础上,确定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目标,认真制定本乡镇《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三)完善措施,建立规范高效的安全社区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
安全社区建设具有较强科学性、广泛实践性,涉及区域诸多方面,涉创社区与相关部门都要采取有力的保证措施,建立起规范高效的安全社区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一是要建立安全社区投入机制。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应落实安全社区建设专用资金,加大对安全社区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广泛发动社区各界,支持对安全社区建设的有效投入,确保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建立安全社区建设安全促进评估机制。根据安全社区建设的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实施针对安全社区建设计划和干预项目的考核评估机制。三是要建立安全社区建设咨询服务机制。集合社区内外的人才资源,聘请热心安全社区建设并具有相关专业的人士,建立专家型志愿者队伍,为安全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咨询和指导,保障安全社区建设在科学指导下拓宽领域、快速发展。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实施时间长,需持续1-2年才能达到评定条件。其中,国家安全社区的创建时间更长,一般至少要2-3年时间。经评定认可后,还需要坚持持续改进。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在建立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长效建设,不断完善改进措施,保障运行持续有效。
(四)强化宣传,逐步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和居民的安全素质。
各乡镇要加大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例如:文艺演出、体育活动、联谊活动、知识竞赛、媒体、网络、社区宣传栏、安全提示、社区咨询、发放宣传品、社区志愿者活动等,搭建宣传平台,进行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安全社区创建氛围,逐步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科学素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切实将安全社区的理念渗透到社区单位和居民。
篇2
一、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意义
安全社区建设,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引进安全社区建设的经验,从基层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人的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方式推进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安全社区建设,就是以镇作为安全社区基本单位,以社区为基础,实现社区群众安全、健康为目标的活动,主要是全面改进社区的安全水平,促进社区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的提高,加强安全预防,减少事故和人员伤害,提高居民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双基)建设,创造安全、健康、和谐环境的系统工程。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把全国安全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安委会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大力推广安全文化,以实现人的安全健康为目标,以改善社区工作生活环境为主旨,预防伤害和促进安全的建设活动,使人人享有安全和健康的权利,努力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的新镇。
(二)基本原则:坚持安全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工作相结合,将安全社区建设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不断推进的整体合力。
(三)建设目标: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省、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业务指导下,镇安全社区的建设工作将在2014年10月成功建设成省级安全社区的基础上,继续扎实开展工作,加大全员参与、加强资源整合、坚持持续改进,切实提升伤害预防和安全水平,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人人享有安全的工作宗旨,计划在2017年10月建设成全国安全社区。
三、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内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安全社区6个方面的标准要求和国家《安全社区基本要求》的12个方面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一)安全社区建设机构与职责。成立镇建设全国安全社区工作促进委员会,制定建设安全社区工作职责。设立建设安全社区工作促进委员办公室,负责协调和开展建设推进工作。成立安全推进项目工作组。
(二)信息交流和全员参与。借鉴国内外安全促进的成功经验,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发挥社区中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及社区内外的各类人才、专家型志愿者的作用与优势,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三)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危险源辨识、事故与伤害隐患的调查摸底。确定高危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弱势群体的主要伤害风险,需要优先解决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在社区内针对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弱势群体,确立干预项目,制定计划,成立干预项目的安全促进小组,开展持续改进工作。
(五)安全促进项目。根据社区调查的结果和我镇实际,挑选几个重点安全推进项目,成立对应的7个安全推进项目工作组,进行安全干预预防。
(六)宣传教育与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经常性地进行各种安全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与培训,让更多居民了解安全社区的理念。
(七)应急预案和响应。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制定应急预案,落实预防措施,应急响应措施。
(八)监测与监督。对高风险场所、高风险环境及弱势群体及安全促进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测,提供数据资料,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九)事故与伤害记录。建立事故与伤害记录制度,收集社区内各种事故和伤害数据,为各项目实施提供依据。
(十)安全社区建设档案。建立规范、齐全的安全社区档案,全程记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总结建设过程中的工作。
(十一)预防与纠正措施。针对不断变化的调查结果,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
(十二)评审与持续改进。循环式地对安全促进项目进行回顾总结,不断消除,降低和控制各类事故与伤害风险。
四、组织领导
根据建设工作内容,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镇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及办公室、7个安全推进项目工作组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一)成立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
(二)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工作职责
1、全面负责具体建设工作。负责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指导各项目组工作。
2、针对工作中的有关事项向上级工作领导小组请示、报告,协调县级相关部门配合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3、制定安全社区建设的目标、计划和规章制度。
4、协调、指导、督查各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成员职责:参加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会议;参与制定专项安全的伤害预防计划和专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交办的工作任务。
(三)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办公室
(四)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职责
负责在镇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领导下,做好日常事务和建设指导工作,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及工作的资料收集归档。
(五)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各工作组组成及职责
1.非专项工作组
(1)宣传报道组
(2)效能督查组
(3)伤害统计与监测组
由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安办主任周敏任组长,镇安办工作人员为成员,其它伤害数据统计单位交警中队、派出所、民政办、卫生院、明德学校、各村等单位配合。对各类记录、尤其是伤害记录进行统计(各类活动文字、图片、声像等,各类规章制度、规定、办法等,各类数据资料,尤其是伤害记录),根据统计进行绩效分析,包括主要问题和各类伤害的发展趋势(如意外伤害总数,住院人数等)以及主要原因,对各类伤害统计分析(按年龄、性别、职业、文化、伤害类别、伤害原因等进行分析)。进行绩效评估(不同年度意外伤害数据比较,不同年度伤害类别比较,不同年龄组伤害类别分布变化情况,不同年度伤害原因分布变化情况,死亡率比较,治愈率比较)。
2.专项工作组
3.村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小组
在镇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建设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建立人口综合信息数据库、社会单位综合信息数据库和公共设施数据库,完善各类工作台账。收集事故伤害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利用墙报、专栏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共建社区、共管社区的建安意识,帮助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五、促进计划和主题活动
建设时间从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共分五个阶段):
(一)前期启动阶段(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
1.在社区内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建设安全社区工作规划。
2.组织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考察、学习和培训,借鉴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
3.成立镇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促进委员会,设立安全社区建设办公室,召开建设工作动员大会。成立各项目工作组和村(社区)建设全国安全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实施目标,落实工作任务。
4.举行镇建设全国安全社区启动仪式。
5.开展安全现状调查,进行现有规章制度、安全需求、伤害检测点摸排,建立伤害监测网络。
(二)宣传发动阶段(2015年6月至2015年7月)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推广安全社区持续改进,促进事故和伤害预防理念和安全社区建设标准。
2.组识培训,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自我防范伤害和事故的意识,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积极营造安全社区建设氛围。
(三)全面推进实施阶段(2015年8月~2017年8月)
1.依据安全现状调查,邀请有关专家,开展干预项目情况调查、伤害数据收集、危险源辨识,形成统计、评价工作机制。
2.确定重点安全促进项目,制订相应目标、实施方案和计划,分阶段推进。
3.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对实施意见进行进一步完善。
4.持续整改薄弱环节,降低伤害。
5.利用电子显示屏、小区黑板报宣传安全社区工作,把各干预项目工作全面引向深入,从而构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6.定期召开工作委员会成员及工作组会议,制定阶段性具体工作实施方案。
7.对推进项目分析评估,数据收集、分析、建立好基础资料。
(四)申请验收阶段(2017年9月至10月)
1.总结两年来安全社区建设成果。
2.对近两年来干预项目进行评估。
3.收集整理材料,撰写汇报书,向省安全社区工作委员提出省全国安全社区的申请,并接受检查验收。
(五)持续改进阶段(2017年10月以后)
1.把伤害监测与评审贯穿始终,完善伤害监测体系。
2.进一步组织运行、实施、检查和纠正,持续改进。
3.推进所有项目分析评估总结。
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自我纠正、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达到全国安全社区标准的基础上,要继续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总体规划,不断推进区域安全建设水平。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把建设安全社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帮助解决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做到各负其责。
(二)服从大局,提高实效。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这个重点,以安全促进项目为抓手,对参加具体项目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拓展工作领域,改进工作方式,把安全社区建设与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健康社区、文明社区等建设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步谋划,整体推进,确保安全社区建设落到实处。
篇3
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管理方式的变革过程。和谐城市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在政府的控制和引导下,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目标在于增强城市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和高效原则,从而使城市各系统之间分工合作、相互协调,以保持城市长期、健康和持续发展。这些目标正是和谐社区的内涵和关键所在,因此,构建和谐社区,对于城市政府职能定位、城市管理的资金筹措、城市管理的政策定向、城市管理观念的变革、城市管理机制的创新问题以及城市管理与市民参与、城市管理与依法治市等问题,有重大的改善和促进作用。
一、政府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
1、政府对构建和谐社区的宏观调控。加强社区建设必须坚持社区的自治性质,改变社区行政化倾向。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克服计划体制的“惯力”影响,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自身行为,加强对社区工作的宏观指导。要依法尊重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地位和社区居民的意愿,依法保障社区的自治权和对国家行政机关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监督权。要支持社区的工作,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履行其工作职责,努力为社区建设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不断增强社区内在活力。民政部门作为社区建设的牵头部门,要深入调研,积极探索,科学指导全市社区建设,努力在健全社区运行机制,强化社区功能,发挥社区作用等方面提出有益的指导意见。
2、政府对构建和谐社区的政策保证。构建和谐社区,创建和谐城市,必须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南京市的社区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做到依法治区。要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区工作的总体规划,制定和谐社区测评标准,出台社区建设规范性文件,保障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南京市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操作平台。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的领导体制,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负总责,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具体指导。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明确各自工作职责,不要热衷于在社区设机构、挂牌子、占位子。政府职能部门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进社区应实行申报准入制度。
3、政府对构建和谐社区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市的社区建设基本上属于政府主导型建设模式,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社区建设的进程。因此,为构建和谐社区,为创建和谐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政府必须加大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社区建设基础平台。建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社区用房的养护、社区办公经费等,并列入财政预算,其额度随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如:近年来,白下区围绕创建和谐社区,先后投资2个亿,打造出新了蓝旗新村、富丽山庄、瑞金新村等一批办公和服务用房1000平方米以上的精品社区。另一方面,对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保证一定的资金投入。积极组织社区干部进行统一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逐步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尽快达到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并要解决好社区干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构建和谐社区的具体途径
1、推进社区自治,把握构建和谐社区的方向。民主是社区建设的灵魂,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方向。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把政社分开、强化社区自治作为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准则。从实现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出发,理清政府和社区的职责。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剥离那些原本属于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应具备的社会职能,恢复政府作为社区发展中的组织规划者、裁判者和执法者的行政管理角色。扩大社区民主,实行居民自治,保证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内重大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加快社区代表会议制度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完善社区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和民主议事程序,逐步实行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充分保障居民对社区建设行使的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使社区居民委员会由政府的“腿”逐步成为居民的“头”,使居民真正成为社区自治的主体,成为社区的主人。
2、促进社区服务,实现构建和谐社区的宗旨。树立全新的社区服务理念,强化和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构建较为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以坚持社会化、网络化、产业化、人性化为方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将社区服务的重点放在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面向困难群体的服务上以及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上。积极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尽可能地让企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发展、壮大社区服务产业,实现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服务原则,建立起多样化、亲情化、个性化,为居民服务、方便居民办事的服务体系或服务中心,真正做到“社区以民为本、民以社区为家”。
篇4
一、领导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决定着社区建设水平
近年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发挥了牵头作用,各级领导、有关部门积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强力推进了我市社区发展。可以说,我市的社区工作,从无到有,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服务功能调整,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按照省里的要求,按照群众的需求,还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把社区建设切实抓在手上、抓出成效。
我省各地的社区建设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曾经到XX区参观社区建设,XX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前段时间省里在XX市召开了现场会,肇东也只是一个县级市。但是,这些地区社区建设搞的都非常好,投入非常大,活动非常丰富。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地区的社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呢?我认为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领导的重视程度。只要领导重视,没有条件也能创造条件;如果领导不重视,就是有条件,社区工作也搞不好。2005至20**年,市里对XX区社区建设加大助推投入,解决了12个社区用房。虽然与省里标准还有差距,但至少从无到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的矛盾也很大,特别是资金和场地问题,但是最终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如果各级领导都把社区建设真正当成一个民心工程、一个民生工程、一个民主政治工程来抓,就一定能把社区建设工作抓上去。所以说,能不能抓好社区工作,核心问题是领导问题,各级领导要对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社区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服务站。不论是工作人、自然人、社会人,都是社区的一员。每个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工作生活在社区。在社区里,大家都会有许多的需求、有很多的诉求、有很多的需要。如果社区工作抓好了,这个服务站就能够服务到位。在20**年的全市社区会议上,我讲过在新加坡参加了全国市长培训班,安排将近1天的时间专门学习社区工作经验,让我深有感触。新加坡的社区建设堪称世界一流,每一个社区都有固定用房,社区议员每周两次到社区专门解答、解决群众的诉求。社区议员协调解决问题时,社区群众井井有条排队等候,没有出现上访混乱的场面。社区议员白天还要上班,晚上才能来社区工作,从晚7点工作到12点。北京、上海的社区中,有劳动保障、低保、安全、卫生、订票、购物等很全的服务功能,满足了社区群众的需求。
社区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安全阀。居民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社区中,难免会有一些小的摩擦,会产生一些邻里纠纷。现在我们也搞了如“邻居节”之类的活动,拉近了居民相互间的距离。社会治安稳定、安全保卫等问题,都需要社区来发挥安全阀的作用。近年来,整体上看,黑河呈现出和谐、安全、稳定的态势,社区中暴力事件如大型殴斗等事件很少发生。社区警务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中的公安干警和社区治安员做了大量工作,社区稳定了,社会也就稳定了。社区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尽管有时可能拧的不紧,但至少也起到了一个变压作用。一些大的或邻里纠纷,都在社区得到了妥善处理,这就是社区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结果。
社区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助力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企业工作的、做民营经济的、做机关工作退休的等一些群体,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社区。社区工作搞好了,各个群体都能享受和谐稳定的环境。现在退休的党员一部分也拿到社区管理,社区工作做好了,会反作用于在岗干部职工,社区和谐了就能攒足精神抓工作抓经济。同时,社区还能提供一些公益岗位。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能不能得到提高,能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社区这块基石很重要。如果社区工作抓好了,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就会增强,群众就会拥护党、拥护政府的工作。
各级领导对社区建设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社区工作。只要认识到位了,重视社区工作了,一个地方的社区建设就能够搞好,什么客观条件都是次要的。XX区社区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再向前跨一步,特别是要进一步扩建包括活动服务用房。社区建设要肯于投入,领导要肯于抓。社区工作不是我们工作的全部,但是它是各级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用房一定要解决。我们的社区连用房都没有,老百姓看着都对社区工作没有信心,连服务场所都没有,怎么能为群众提供服务。所以说,一定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定要解决重视程度问题,只要真心想抓,就没有办不到的事。只要是符合民心,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次会议后,我要到各地社区去,看一看哪个地方的社区工作搞的好。我认为第一位的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关键是想不想抓、想不想干、干到什么程度?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稳定等工作固然重要,但是社区工作也同样重要。
二、加大投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
要加强社区硬件建设。没有一定的服务设施,社区就不能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要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争取上级和社会支持为辅的多元化社区建设投入机制。一个县、一个乡镇,一两年集中投入,不需要太多,就能把社区建设搞上去。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办公用房,一个是活动场地。XX区社区建设的时候,就少了社区群众活动场地。黑河有个基本特点,夏天江边人头攒动,可以说有数万人,参与各种活动的群众很多。但冬天在室外活动的人很少,主要是缺少室内活动场所。作为寒带地区,应该多为市民创造一些便于冬季室内活动的场所。如果黑河有多家大型体育馆,冬天出门活动的群众照样很多。XX区要专门研究一次,继续扩大社区活动室面积,为群众增加室内活动场所。基本原理是存在决定意识,谁也没提要爱三亚、爱XX、爱青岛,但是那里环境确实好,大家都说好。近些年,我们的城市建设,包括社会服务功能有所变化,大家对黑河的亲和力、契合感增强了。提起是黑河人,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就是凝聚力、向心力。社区文化体育服务功能齐全,会对居民有凝聚力,大家都愿意参加社区各项活动。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图书馆、健身场所等方面设施建设。市里面也可以给一定的资金扶持。
要加强社区软件建设。上海的电子服务平台都辐射到社区,在电子服务平台上一点击,购物、订机票、天气预报、送餐、订阅报纸杂志等各种服务功能一应俱全,通过电脑随意点击,就能享受到社区提供的网络化服务。要加强社区软件特别是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和投入,整合周边公共资源包括社会资源为社区服务。
三、发挥职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加强社区软硬件建设,都是为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服务职能打基础的。目前,社区的一些服务职能还是残缺不全,没有履行起应有的职能。应该说,只要是群众的需求、群众的诉求,都是社区的服务职能范围。社区至少要充分发挥以下服务职能:
发挥社会保障职能。现在低保在社区办理,其他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困难救助、应急救助等也应该逐渐向社区延伸。把社区医疗保障、社会救助、安全保障等职能健全起来。各级公安部门一定要把警力分配到社区去,建立社区治安联防队,实行联防、联管,加强社区治安的保障,维护社会的和谐。市区开展了警灯闪烁工程,警车在各个道口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发挥卫生指导职能。社区都要建立卫生服务站,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在下步实施医疗体制改革的时候,要赋予社区健康教育、卫生指导的职能。
发挥人口管理职能。这部分职能包括企业的退休人员、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人口等。社区要了解基本的人口单位,掌握社区住户就业、人员分类等信息。要对社区工作者进行测试,到居民区或者居民楼,应该对每个住户的相关情况了如指掌。只有这样,社区服务才能到位。要重点掌握优抚对象、残疾人、退休工人、建国前老干部等情况,便于有针对性提供服务。
发挥基本物业服务职能。市区的一些弃管楼和XX区,没有专门的物业公司提供物业服务,出现问题怎么解决?社区和物业部门职责要分清。拿个现实问题来讲,比如社区马葫芦坏了由谁管?换一个马葫芦要一两千元,居民集资也集不够。再比如房子漏水了,楼房外墙脱落了,这些实际问题由谁管?如果社区真能把这份职能承担起来,即使没有专门的物业管理部门,社区的向心力也能加强。希望市区房管部门集中研究一下,从房产维修入手,把权力赋予社区一点,XX区每年要出一部分基金,市里出一部分支持一下,每年至少拨给每个社区3至5万元,做到专款专用,为居民解决所需。各地要借鉴办理,把房产维修资金分配到社区,让社区有一点权力、有一点手段、有一点服务功能。只要群众找到社区,社区就能为你办事,这样才能发挥社区基本功能。此外,社区还要发挥卫生保洁职能,使居民有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要发挥文化教育职能,多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居民的凝聚力。
四、完善机制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社区力量。要充实和加强社区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社区干部要通过选举产生,要推荐一些人才参加选举。同时,要增派一些强有力的工作人员,如可以安排一些大学生到社区工作,还可以安排一些下岗职工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提高社区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前段时间,我接到一封上访信,反映XX区的一个社区的问题,去办理低保,连续去了数次,社区给的回答就是一句话,办理低保的人员不在,个别工作人员在玩游戏。希望社区工作的同志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
尽快提高待遇水平。要按照省里相关政策规定,不折不扣落实社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与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一样,社区也要实行工作量考核。工作量的考核,要量化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工资与工作量挂钩。如果没有什么职能,没有提供什么服务,待遇就要比别人少一些。
篇5
Abstract: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quirements of enterprises can not pursue a single economic objective, the enterprises should bear its own as a "social citizenship" responsibilities. Manifest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building.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e main building in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building, and try to clarify the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building on the basic theory momentum.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 社区建设
Key words: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mmunity building
作者简介:
1雷鸣,(1987-)男,河南泌阳人,中南大学2009级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城乡社会学
2张桂蓉,(1967-)女,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引言
社区建设,也称为社区发展,现在已成为现代国际思潮,也是我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中国社区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城市社区服务工作普遍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提出的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1]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旨在以社区发展为切入点,全方位加强社区建设,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进入9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原来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包揽的社会职能开始分化并逐渐回归于社会和社区,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价值、功能等日益凸显,社区建设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目前,社会各界关于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现在努力重点是如何更卓有成效的开展社区建设。经验显示,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种力量的参与。政府、居委会、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各种力量通力合作,在国内已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社区建设模式。这些典型的模式无一不是各种力量协同努力的结晶。在这些模式中,显而易见的是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及责任未能得到明确体现,因此,文章的关切是:对于企业作为一个在现在社会生活中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应该履行的责任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的优势,进而更好地明确企业对社区建设的责任,探索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的有效模式。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在文章语境中,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如果企业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就认为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2]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改革前的企业办社会并不是对等的。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的产物,企业不是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经营单位,而且无视经营绩效,企业本身应具有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等权利被政府取代导致以政代企;而政府的公共管理及服务职能却由企业遵照行政指令包揽下来;企业参与社区建设、支持社区发展,是在解脱社会事务的沉重负担以后,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和社区环境发展企业,积极参加必要的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共建文明社区,为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是企业与社区的一种新型关系。企业承担社区建设责任的方式或途径,主要以构建优良的社会公共关系、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建设的方式或途径进行。
二、我国当下社区建设主体的边缘化
社区是一定区域内的具有一些共同文化价值观念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大多以法定社区为操作单位。在当前语境中,实际确定社区实体所首选的标准是地域界限明显,至于成员归属感的强弱则是次要的。具体而言,社区在农村指的是行政村或自然村;在城市指的是街道办事处辖区或居委会辖区以及一些城市新划分的社区委员会辖区。[3]社区建设的实质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即使社区中所有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来共同建设社区。[4]社区建设要立足社区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的建设和谐社区。
社区建设主体有政府、驻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以及社区的居委会等。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一大困境是社区建设主体的边缘化: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越位与缺位;居委会自身职责模糊不明;驻区企事业单位的缺位;社区组织的发展受到重重限制;社区居民漠视社区建设。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应当是指导、引导作用。目前社区建设中政府意志不可小觑,有时甚至越俎代庖,把本应该由社区组织承担的职责包揽于己身,没有放权给社区组织和基层居委会。另外,政府囿于计划体制下的观念,有时会限制社区组织的发展。社区建设资金等社区建设亟需的资源,由于基层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往往是力不从心,难以到位。
居委会是我国城市基层的自治组织。但是居委会在产生之初就是作为国家权力在基层的延伸即政府的“腿”、“脚”等形象出现的。而且社区建设所需各种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等,居委会并不具备。同时,居委会的自治性质现在并未完全显现,居委会的各种工作对“上”负责的意味远甚于对“下”负责。这样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就不成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重点,而完全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付的行政任务。居委会角色的混淆势必导致社区建设步履维艰。
在改革开放之前,驻区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基本上算是“一家人”,企业办社会成为一种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其时不存在驻区单位对社区建设的不在场。因为当时社区建设的所需资金等一些重要资源,社区的一个重要的来源渠道就是驻区单位提供的资金。但是自从改革开放后,驻区单位纷纷改制,国家为国企减负,提倡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在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同时国家又开始注重社区建设,但是凸显的问题是社区建设的各种资源从何处来?现在企事业单位的当务之急是分清以前的单位办社会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区别,企业要在新形势下参与社区建设,发挥企业的独特优势,以崭新的方式和形式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社区组织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主体,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被广大社区建设成功的国家所证明,其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政府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及对于培育社区组织没有经验等方面的原因,至此,我国社区组织发育缓慢,社区组织效能低下。社区组织的不健全,以及社区组织不能解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导致社区组织对于社区居民缺乏吸引力,这样就产生恶性循环。社区组织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主体未能发挥明显作用,社区建设举步维艰也就在所难免了。
社区居民原先一直处于单位制之中,单位包揽了居民的绝大多数生活所需,导致居民只知单位,不知社区。当单位制趋于解体,社区建设大力发展之时,社区居民并未完全转变过来,保持着对社区建设漠视的惯性。目前,各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并不高,大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是退休的、下岗的等群体,作为居民中社区建设主体的青壮年群体大多依托在工作场所,而完全不理睬所住社区的建设及发展。社区建设的最主要的主体、社区建设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却完全漠视社区建设,由此可见社区建设的境况。
政府的力不从心、居委会的角色模糊、驻区单位的责任不明、社区组织的发育不良、居民的漠不关心等这些社区建设主体的集体边缘化,导致国家大力倡导并给予稳定基层社会厚望之责的社区建设未能如约而至,现在社区建设的困境迫切需要社区建设的各主体协作起来,各自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完成自己的职责。
三、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理论分析
从前面的社区建设主体的边缘化可以看出社区建设存在的些许困境。我们的关切是:企业参与社区建设有何优势?在社区建设中,企业何为?
(一)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的理由及优势
企业的作用包括: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我国目前逐步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由于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用重大,因此,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拥有和积累了许多资源,如人才、资金、先进管理方法等,这些资源皆可用于社区建设。
1.满足公众期望
从国际范围来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对企业的期待越来越多,现在有很多人支持企业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目标。或许“社会”这个概念对一些企业来说显得飘渺,不如社区来得实在且可行。因此,企业参与社区建设也是社区居民对企业的期待。
2.增加长期利润
大多数研究业已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不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利润。相反,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可靠地获取较多的长期利润,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所带来的良好的社区关系和企业形象。
3.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与社区建设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所在社区的状况,这种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拥有资源
当前企业与社区相比,企业无疑拥有社区难以匹敌的财力资源、技术人员和管理才能等,企业从社会获得了集中资源,企业也因此理当承担社区建设的责任。[2]
(二)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
公众期待、企业自身利益考虑以及企业确实拥有较多资源等优势使得企业在社区建设中必须有所行动、有所作为。
社区生活本质是社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治理是社区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社区治理主体是包括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居民等的平等参与者;治理客体是社区公共事务;治理规则是社区成员认同的社区规范;治理过程表现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行为的实体活动。社区治理主体的特征:多元性;平等性,强调各参与者是平等的,不存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明确界限。[5]
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单位,社区建设是一个包括企业在内的各主体之间合作互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嵌入性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的发展和社区建设的状况是相互嵌入的。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政策扶持、公众支持、形象塑造、文化建设等无疑受到社区建设的影响;社区建设是各主体协调互动合作的过程,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建设主体,其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带来的不只是资金等物质资源,还包括企业的文化、现代经营理念等重要的无形资源。尤其是企业和社区建设在文化的相互渗透、嵌入方面,甚至可以说企业文化和社区优秀文化是相互型塑的。
四、结语
虽然目前关于社区建设的概念尚无一个包括政府官员、学者、社区居民各方共同认可的定义,但是社区建设的实践却已风生水起。社区建设不只是某一个主体自己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主体可以单凭一己之力搞好社区建设。在社区建设场景中,企业在场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我国企业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经历了企业完全办社会-企业剥离社会职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三个阶段,而当前在改革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未免矫枉过正,导致大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更不能理解企业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自己的担当。企业参与社区建设初露端倪,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企业自身的成熟,企业将会更自主的、积极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参与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周文建、宁丰.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3
篇6
一、生态社区建设的系统构成和服务体系
(一)建筑节能系统
1.建筑节能是生态社区主要标志
人类的能耗主要有建筑能耗、运输能耗和生产能耗三方面,其中,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是生态社区最重要的部分。世界各国生态社区最重要特征是采用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与方法。如,德国法兰克福作为生态城市,最早诞生了欧洲的被动节能房屋技术。瑞典建设生态城市的典型经验,是通过木制保温房自身的隔热性实现了房屋的取暖和防暑。
2. 社区建筑节能的技术构成
社区建筑节能技术有五种类型:一是被动房技术,主要特点是增加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保温系数,减少建筑物冷桥、热桥的冷热耗散。二是热辐射技术,主要特点是通过屋顶或地板下冷热水管的辐射,取代传统取暖用的热对流技术,所用水温比传统制暖的约80度水温降低了近50度,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三是地暖技术。四是保温门窗技术。五是新风系统技术,这种系统由进风道和出风道组成,进风道的新鲜空气通过过滤、加湿,出风道在排出废气过程中与进风道实现冷热交换,进而实现室内空气的恒温、恒湿和清新。
(二)可再生能源系统
生态社区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采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减少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建立起可持续的能源供给体系。一是太阳能,包括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利用太阳能集热为地源热泵存储热能;二是地热、地冷系统,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三是水源热泵,是利用地球水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转换的空调技术。此外,还有空气源热泵、风能和核能等。
(三)公共空间和绿地系统
社区公共空间对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和归宿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将有助于社区分担城市的功能,其系统包括:第一,绿地系统。既要有中心绿地系统,还要有分散绿地规划建设;不仅要绿化建筑体,还要绿化庭院,增加社区居民融入自然的范围;考虑社区建筑区间的空气流向和可流动性,便于社区空气净化。第二,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包括社区住宅楼房之间的公共小庭院系统划分、社区内规划合理的街道宽度。
(四)垃圾污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
根据目前国际生态社区的经验,在生态社区建设封闭式全自动地下废物收集系统,由垃圾焚烧和废水余热回收的能源用于城区采暖。市民的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经处理后能产生沼气,为汽车提供了燃料。
(五)产业及公共服务系统
一是产业服务系统。全球典型的生态城区,像德国的弗莱堡市、奥地利古兴市等,其生态产业为本地就业提供了日益扩大的空间。二是公共服务与管理系统。生态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治理、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为城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体现了市场背景下政府公共职能的准确定位。生态城区公共系统的空间布局规划和职能设计需要与城区建设在空间上协调,以提高公共系统的运行效率。
(六)道路通行系统
一是社区人车分流系统。在国外成熟的生态社区的道路交通体系中,行人和自行车拥有优先权。在社区人行通道上,儿童、老人没有任何交通危险。目前,我国的社区道路带有明显的机动化时代特征,道路主要是为机动车通行便利而设计。生态社区显然是后机动化时代的产物,应该为逐步到来的人行时代和非机动化时代提前构建道路系统。
二是自行车出行系统。生态社区的一个标志是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的比例高于其它社区。自行车在社区的地位反映了社区生态文明的程度。国外生态社区对自行车的重视表现在,居民楼一层基本上是作为开敞的自行车停车场所,旨在鼓励居民尽量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因此,社区道路系统中应该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楼宇间、楼宇内或地下室的自行车停车场的容量按照每户两辆自行车的空间来设计。
(七)社会人文系统
社会人文环境是生态社区的精神和灵魂。生态社区不仅是一个接近自然的人工系统,也是一个具有人文特质的社会系统。生态社区不仅提供自然、清新、优美、便捷、舒适的自然物质环境,还提供个人自主、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关爱和共享的氛围,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每个生活在生态社区的居民都应享有社区事务的话语权和终极决策权。社区的社会人文环境系统体现在四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高度关注和参与;二是社区邻里沟通工作;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普及推广;四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
二、生态社区建设是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
1.人居系统是城市系统最重要的单元
城市生态系统包括大气系统、水系统、绿地系统、产业系统、人类流动系统以及人居系统等方面,其中的人居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具体体现就是生态社区,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系统,强调人群聚落(“社”)和自然环境(“区”)的生态关系整合,是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
2.生态社区体现生态城市的核心价值
生态社区由数个生活小区组成,通常容纳数万人口、范围在2平方公里以上。生态社区作为城市人居系统的基本生活单元,在城市生态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首先,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具体体现。目前国内外建成的生态社区都具有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特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有序的空间环境。其次,生态社区构建了环境支撑系统,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了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有机融合、绿地系统与建筑系统的合理布局,绿色能源供给系统与能源节约系统的有效配置。再次,生态社区成为凸显生态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生态城市的主要功能。
3.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项目突出了生态社区的发展导向
自1986年江西宜春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以来,截至2012年7月, 97.6%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
(二)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1.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定位的要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立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明确了北京特殊的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在现代生态文明发展阶段,首都是一个国家人居环境的代表,也是国家生态竞争力的展示。目前,世界生态环境评比中,德国首都柏林以其城市绿地面积数位列第一。因此,生态城市目标是北京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
2.生态城市是破解北京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然路径
北京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管理瓶颈。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绿色空间萎缩等,降低了城市发展质量,增加了城市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加之越来越频繁的城市灾害和公共危机,生态宜居、城市安全保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运行的首要目标。
3.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转型最重要的推动力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有城市资源过度聚集的原因,也有产业类型和产业体系的原因,但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是过于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带来的人口、交通和环境问题,是产业导向型城市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发展模式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效益,对城市交通、环境支撑考虑不足。北京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金融街及周边的交通压力、北京通州、大兴和昌平天通苑的“睡城模式”(以居住区为主)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生态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
1.生态社区成为提升北京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依托
当前,北京正处于由一般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过程中,生态社区将成为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生态社区在特定范围内建立起了现代城市运行的生态系统,包括能源系统、废物利用系统、绿地系统、公共空间系统、人居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路网系统及交通系统等,完善了城市的功能,丰富了城市化的内涵,提升了城市化的质量,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了生态城市的目标。生态社区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环境,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2.生态社区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随着北京城市产业升级,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等,都将带来北京城市的更新和发展。特别是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扩大城市空间规模,拓展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的承载力。过去北京城市更新发展的主要模式是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没有采用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协调性不够。国外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城市更新中注重新城建设,以新城为载体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同步。以生态社区为重要内容的生态城建设为新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提供了支撑。
3.生态社区是推进北京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北京的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异地城市化特征,一方面约有700-800万的外来人口拉升了北京的城市化率,同时又有不低于这一数字的瞬间流动人口在北京城区活动,另一方面是北京远郊区县的大量农村人口没有跨进城市的门槛,其城镇化更多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和房地产造城运动,相当部分建筑能耗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社区绿化率低,道路交通布局不合理,社区空间格局不科学,生态性、宜居性低。这种模式实际上依然在重复过去城镇建设的老路,需要通过生态社区建设,提升北京郊区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增加对人口的吸引力。
4.北京生态社区模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比较典型的生态社区有丰台长辛店低碳生态社区、石景山远洋山水绿色生态社区和石景山五里坨生态社区等。这些社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五个系统:一是社区公共交通系统和出行系统,几乎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部分社区小区的建筑节能、节水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系统;三是建立了人车分流系统;四是社区绿化景观系统和自然湿地环境系统;五是社区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三、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社区建设思路
生态社区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路径,将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对提升北京城市发展质量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指导体系
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对生态社区系统不仅需要价值认同,还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运作能力,更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系统规划和设计指导。目前出现的冠以生态社区名义的房地产项目,其中许多缺乏生态内涵,政府和专业机构指导功能缺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北京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指导体系包括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指导、社区人居系统规划指导、建筑节能设计指导、绿地系统规划指导、绿色出行指导、废物循环利用规划指导等。
(二) 制定生态社区建设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目前各地的生态社区项目千差万别,重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现有的生态社区标准主要是参照生态城市标准,后者有无数个版本,许多标准和指标直接来自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田园城市、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等不同领域的评价系统。目前生态社区评价指标和标准存在问题,一是指标体系对生态社区的指向性、对应性不足,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难以突出社区建设的生态导向;二是生态社区指标的分级指标不足,对社区生态建设的指导力弱化;三是生态社区的评价标准的定量化有待加强;四是生态社区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的国际参照性和开放性不够。
(三)建立和完善北京生态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
生态社区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建设生态社区的动力来源于对生态社区的认识和理解,也来源于政府的激励机制。政府应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有两类:一是财政手段,包括生态补贴政策、环保补贴政策、绿化补助政策;二是无形资产授予:包括授予生态社区名誉、称号、品牌认可、资格认证等。约束机制有两类:一是建设规划审批要求,包括建筑能耗要求、社区绿化率要求、社区雨水回收系统要求等;二是社区建筑验收达标要求等。
(四)建立生态社区建设服务平台
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旨在提供国内外社区建设的新模式、新经验,介绍国家对社区建设相关的节能、环保项目的支持政策等。
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服务平台,旨在展示与社区建设相关的生态技术、环保技术,介绍相关产品和企业,建立网上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融资服务平台,旨在建立各类产业基金、节能环保基金等融资平台,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帮助企业克服生态社区建设的资金瓶颈。
(五) 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现代节能环保技术设备是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基础。生态社区建设中大量使用的节能设备、环保设备、可再生能源设备、保温墙体材料、保温门窗等产品,其自主生产加工基础还比较薄弱,完全依赖产品设备进口成本高昂。因此,当前亟需建立生态环保的技术体系,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北京生态社区建设提供技术适用、价格合理的设备系统。
四、寻找生态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生态社区建设规划与新建小区建设规划相结合
未来新建小区规划要求一定的小区规模,避免分散的房地产开发。可以参照国外的社区开发建设模式,在统一规划的新社区里由不同的开发商分片开发。规模化的小区开发可以实现生态社区的系统建设。同一开发商的项目由不同的建筑商施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多种建筑形态交错的社区人居系统。
(二)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城建设结合
相比建成区,结合北京新城发展推进生态社区建设具有可行性。
北京的亦庄、通州、顺义正在进行新城建设,其中规划有大量的居住区项目。这些地区原有自然环境条件良好,绿化率较高,人口密度较低,有足够的可规划空间。将新城居住区规划与生态社区规划结合,以提升新区的生态化程度。
(三)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
近二十年来北京的城镇化发展与全国许多地区一样,走了一条土地城镇化道路。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节能环保、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生态社区建设必然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二选择。可在北京近郊和远郊区县选择试点城镇,研究北京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政策和路径问题。
(四)生态社区建设与北京城乡结合部建设结合
北京城乡结合部当前面临外来人口大量聚集、建筑无序、人居环境脏乱、垃圾处理负担重、秩序混乱等诸多问题,成为城市治理的一个难题。治理城乡结合部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改变这一地区的人居环境,建成环境整洁、秩序规范、生态宜居的城市边缘地区。这也是生态社区建设的目标。因此,在北京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的城乡结合部进行生态社区建设,在此过程中同步完成城乡结合部治理目标。
参考资料:
[1]毕光庆.新时期绿色城市的发展趋势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4):232.
[2]陈浮、陈海燕.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2000,15(4):56.
[3]陈静、尹卫红、张景秋.宜居城市与北京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J].北京联合人(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5-18.
[4]贝恩特・达勒曼、陈炼.绿色之都德国弗莱堡――一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范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
[5]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21.
[6]顾文选、罗亚蒙.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J].北京规划建设,2007(1):7-9.
[7]郭根.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报告NO.1[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8]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5(10):45.
[9]雷翔,欧阳东.人居环境的地域性与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2006(3).
篇7
(一)建筑节能系统
1.建筑节能是生态社区主要标志
人类的能耗主要有建筑能耗、运输能耗和生产能耗三方面,其中,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是生态社区最重要的部分。世界各国生态社区最重要特征是采用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与方法。如,德国法兰克福作为生态城市,最早诞生了欧洲的被动节能房屋技术。瑞典建设生态城市的典型经验,是通过木制保温房自身的隔热性实现了房屋的取暖和防暑。
2.社区建筑节能的技术构成
社区建筑节能技术有五种类型:一是被动房技术,主要特点是增加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保温系数,减少建筑物冷桥、热桥的冷热耗散。二是热辐射技术,主要特点是通过屋顶或地板下冷热水管的辐射,取代传统取暖用的热对流技术,所用水温比传统制暖的约80度水温降低了近50度,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三是地暖技术。四是保温门窗技术。五是新风系统技术,这种系统由进风道和出风道组成,进风道的新鲜空气通过过滤、加湿,出风道在排出废气过程中与进风道实现冷热交换,进而实现室内空气的恒温、恒湿和清新。
(二)可再生能源系统
生态社区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采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减少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建立起可持续的能源供给体系。一是太阳能,包括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利用太阳能集热为地源热泵存储热能;二是地热、地冷系统,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三是水源热泵,是利用地球水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转换的空调技术。此外,还有空气源热泵、风能和核能等。
(三)公共空间和绿地系统
社区公共空间对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和归宿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将有助于社区分担城市的功能,其系统包括:第一,绿地系统。既要有中心绿地系统,还要有分散绿地规划建设;不仅要绿化建筑体,还要绿化庭院,增加社区居民融入自然的范围;考虑社区建筑区间的空气流向和可流动性,便于社区空气净化。第二,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包括社区住宅楼房之间的公共小庭院系统划分、社区内规划合理的街道宽度。
(四)垃圾污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
根据目前国际生态社区的经验,在生态社区建设封闭式全自动地下废物收集系统,由垃圾焚烧和废水余热回收的能源用于城区采暖。市民的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经处理后能产生沼气,为汽车提供了燃料。
(五)产业及公共服务系统
一是产业服务系统。全球典型的生态城区,像德国的弗莱堡市、奥地利古兴市等,其生态产业为本地就业提供了日益扩大的空间。二是公共服务与管理系统。生态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治理、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为城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体现了市场背景下政府公共职能的准确定位。生态城区公共系统的空间布局规划和职能设计需要与城区建设在空间上协调,以提高公共系统的运行效率。
(六)道路通行系统
一是社区人车分流系统。在国外成熟的生态社区的道路交通体系中,行人和自行车拥有优先权。在社区人行通道上,儿童、老人没有任何交通危险。目前,我国的社区道路带有明显的机动化时代特征,道路主要是为机动车通行便利而设计。生态社区显然是后机动化时代的产物,应该为逐步到来的人行时代和非机动化时代提前构建道路系统。二是自行车出行系统。生态社区的一个标志是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的比例高于其它社区。自行车在社区的地位反映了社区生态文明的程度。国外生态社区对自行车的重视表现在,居民楼一层基本上是作为开敞的自行车停车场所,旨在鼓励居民尽量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因此,社区道路系统中应该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楼宇间、楼宇内或地下室的自行车停车场的容量按照每户两辆自行车的空间来设计。
(七)社会人文系统
社会人文环境是生态社区的精神和灵魂。生态社区不仅是一个接近自然的人工系统,也是一个具有人文特质的社会系统。生态社区不仅提供自然、清新、优美、便捷、舒适的自然物质环境,还提供个人自主、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关爱和共享的氛围,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每个生活在生态社区的居民都应享有社区事务的话语权和终极决策权。社区的社会人文环境系统体现在四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高度关注和参与;二是社区邻里沟通工作;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普及推广;四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
二、生态社区建设是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
1.人居系统是城市系统最重要的单元
城市生态系统包括大气系统、水系统、绿地系统、产业系统、人类流动系统以及人居系统等方面,其中的人居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具体体现就是生态社区,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系统,强调人群聚落(“社”)和自然环境(“区”)的生态关系整合,是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
2.生态社区体现生态城市的核心价值
生态社区由数个生活小区组成,通常容纳数万人口、范围在2平方公里以上。生态社区作为城市人居系统的基本生活单元,在城市生态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首先,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具体体现。目前国内外建成的生态社区都具有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特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有序的空间环境。其次,生态社区构建了环境支撑系统,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了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有机融合、绿地系统与建筑系统的合理布局,绿色能源供给系统与能源节约系统的有效配置。再次,生态社区成为凸显生态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生态城市的主要功能。
3.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项目突出了生态社区的发展导向
自1986年江西宜春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以来,截至2012年7月,97.6%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
(二)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1.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定位的要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立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明确了北京特殊的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在现代生态文明发展阶段,首都是一个国家人居环境的代表,也是国家生态竞争力的展示。目前,世界生态环境评比中,德国首都柏林以其城市绿地面积数位列第一。因此,生态城市目标是北京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
2.生态城市是破解北京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然路径
北京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管理瓶颈。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绿色空间萎缩等,降低了城市发展质量,增加了城市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加之越来越频繁的城市灾害和公共危机,生态宜居、城市安全保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运行的首要目标。
3.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转型最重要的推动力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有城市资源过度聚集的原因,也有产业类型和产业体系的原因,但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是过于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带来的人口、交通和环境问题,是产业导向型城市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发展模式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效益,对城市交通、环境支撑考虑不足。北京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金融街及周边的交通压力、北京通州、大兴和昌平天通苑的“睡城模式”(以居住区为主)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生态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
1.生态社区成为提升北京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依托
当前,北京正处于由一般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过程中,生态社区将成为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生态社区在特定范围内建立起了现代城市运行的生态系统,包括能源系统、废物利用系统、绿地系统、公共空间系统、人居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路网系统及交通系统等,完善了城市的功能,丰富了城市化的内涵,提升了城市化的质量,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了生态城市的目标。生态社区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环境,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2.生态社区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随着北京城市产业升级,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等,都将带来北京城市的更新和发展。特别是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扩大城市空间规模,拓展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的承载力。过去北京城市更新发展的主要模式是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没有采用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协调性不够。国外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城市更新中注重新城建设,以新城为载体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同步。以生态社区为重要内容的生态城建设为新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提供了支撑。
3.生态社区是推进北京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北京的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异地城市化特征,一方面约有700-800万的外来人口拉升了北京的城市化率,同时又有不低于这一数字的瞬间流动人口在北京城区活动,另一方面是北京远郊区县的大量农村人口没有跨进城市的门槛,其城镇化更多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和房地产造城运动,相当部分建筑能耗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社区绿化率低,道路交通布局不合理,社区空间格局不科学,生态性、宜居性低。这种模式实际上依然在重复过去城镇建设的老路,需要通过生态社区建设,提升北京郊区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增加对人口的吸引力。
4.北京生态社区模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比较典型的生态社区有丰台长辛店低碳生态社区、石景山远洋山水绿色生态社区和石景山五里坨生态社区等。这些社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五个系统:一是社区公共交通系统和出行系统,几乎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部分社区小区的建筑节能、节水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系统;三是建立了人车分流系统;四是社区绿化景观系统和自然湿地环境系统;五是社区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三、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社区建设思路
生态社区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路径,将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对提升北京城市发展质量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指导体系
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对生态社区系统不仅需要价值认同,还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运作能力,更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系统规划和设计指导。目前出现的冠以生态社区名义的房地产项目,其中许多缺乏生态内涵,政府和专业机构指导功能缺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北京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指导体系包括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指导、社区人居系统规划指导、建筑节能设计指导、绿地系统规划指导、绿色出行指导、废物循环利用规划指导等。
(二)制定生态社区建设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目前各地的生态社区项目千差万别,重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现有的生态社区标准主要是参照生态城市标准,后者有无数个版本,许多标准和指标直接来自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田园城市、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等不同领域的评价系统。目前生态社区评价指标和标准存在问题,一是指标体系对生态社区的指向性、对应性不足,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难以突出社区建设的生态导向;二是生态社区指标的分级指标不足,对社区生态建设的指导力弱化;三是生态社区的评价标准的定量化有待加强;四是生态社区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的国际参照性和开放性不够。
(三)建立和完善北京生态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
生态社区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建设生态社区的动力来源于对生态社区的认识和理解,也来源于政府的激励机制。政府应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有两类:一是财政手段,包括生态补贴政策、环保补贴政策、绿化补助政策;二是无形资产授予:包括授予生态社区名誉、称号、品牌认可、资格认证等。约束机制有两类:一是建设规划审批要求,包括建筑能耗要求、社区绿化率要求、社区雨水回收系统要求等;二是社区建筑验收达标要求等。
(四)建立生态社区建设服务平台
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旨在提供国内外社区建设的新模式、新经验,介绍国家对社区建设相关的节能、环保项目的支持政策等。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服务平台,旨在展示与社区建设相关的生态技术、环保技术,介绍相关产品和企业,建立网上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融资服务平台,旨在建立各类产业基金、节能环保基金等融资平台,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帮助企业克服生态社区建设的资金瓶颈。
(五)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现代节能环保技术设备是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基础。生态社区建设中大量使用的节能设备、环保设备、可再生能源设备、保温墙体材料、保温门窗等产品,其自主生产加工基础还比较薄弱,完全依赖产品设备进口成本高昂。因此,当前亟需建立生态环保的技术体系,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北京生态社区建设提供技术适用、价格合理的设备系统。
四、寻找生态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生态社区建设规划与新建小区建设规划相结合
未来新建小区规划要求一定的小区规模,避免分散的房地产开发。可以参照国外的社区开发建设模式,在统一规划的新社区里由不同的开发商分片开发。规模化的小区开发可以实现生态社区的系统建设。同一开发商的项目由不同的建筑商施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多种建筑形态交错的社区人居系统。
(二)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城建设结合
相比建成区,结合北京新城发展推进生态社区建设具有可行性。北京的亦庄、通州、顺义正在进行新城建设,其中规划有大量的居住区项目。这些地区原有自然环境条件良好,绿化率较高,人口密度较低,有足够的可规划空间。将新城居住区规划与生态社区规划结合,以提升新区的生态化程度。
(三)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
近二十年来北京的城镇化发展与全国许多地区一样,走了一条土地城镇化道路。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节能环保、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生态社区建设必然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二选择。可在北京近郊和远郊区县选择试点城镇,研究北京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政策和路径问题。
(四)生态社区建设与北京城乡结合部建设结合
篇8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评估方法
从一定意义上说,公民对于社区的意识是比较强的,从这点出发,众多的文化机构和图书馆都非常重视社区的问题,将社区建设作为基础进行服务建设。在我国,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并没有相关的案例当做参考,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参照,这就导致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成熟。以下笔者就从当前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实际参与的经验提出个人的浅显思考。
一、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的意义分析
之所以党和政府要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的步伐,是因为这既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需要,也是满足社区管理方式变革的需要。将图书馆服务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中,既可以将其作为图书馆服务扩展的一种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民对物质文化的必然需求。从目前我国初步探索的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的尝试结果看,此项建设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时的要求,也是面向新时代进行城乡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方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社会转型也缓慢开始。在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新世界中国改革的重要途径。社区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文化部分的大力推广,更加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可以说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作为支撑,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计划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从图书馆的角度看,参与社区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社会文化机构,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公益性的服务。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使得图书馆的经费同计划经济时代下的资金来源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社会各界的资源成为图书馆得以维系的重要基础。对于图书馆而言,参与社区建设是其关注社会需求,根据需求改变自身和调整自己的一种方式,只有不断地参与到社会中,才能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力,并且由此获得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得以不断推动图书馆发展。对于图书馆而言,参与社区建设是为公众服务的一种方式,这项服务工作只要能够做好,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也就会逐步攀升,图书馆就会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在足够资金的帮助下,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质量也会越来越高,进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如此便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态势。
二、图书馆参与社会建设探索阶段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全国各地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的状况看,由于相关的理论和模型还没成熟,各地开展的建设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大有不同,各图书馆和各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对于原先已经进行过教育方面的工作的图书馆而言,由于有足够的经验和良好的资源,因此只需要将参与社区建设作为其服务的一次拓宽或者是服务手段的一次创新即可,这也就使得这些图书馆走在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最前沿。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他们取得的成绩是被所有人所承认的,很好地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但是也还存在部分数量的图书馆,由于重视程度、资金资源等方面原因,对于社区服务建设并不是那么积极主动,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开展活动也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已,成效也就几乎为零。
对于我国图书馆参与社会建设工作而言,探索阶段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有些图书馆急于求成,照搬抄袭。由于各个图书馆的资源和主要优势并不相同,各图书馆就必须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来为社区提供服务,这是整个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图书馆在了解社区居民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就会重视调查和研究服务对象并做到区分,然后积极地寻找到服务对象对文化的需求点,然后有目标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我国目前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处于社会转型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增快,图书馆参与社区服务也从一开始的自由发展向目前的自觉发展,由经验型建设向科学型建设转变。这一转变进程进行快慢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观念更新速度和创新意识。在认识到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不解决,必然会导致图书馆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遇到巨大的阻力。从各方面实践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缺少长远的规划
从总体来看,各地的图书馆对于社区服务建设工作都表现的热情无比,各项社区服务活动也非常顺利地开展,社会各界人士对图书馆的评价也越来越高。但是从众多图书馆的发展情况来看,不少图书馆对于社区服务还是没有形成做长远的规划,没有宏观的把握,也没有将其纳入到发展的总体计划中,还停留在被动建设的阶段。
2.思想解放程度不够
全国各地的图书在社区服务建设这方面开展的活动很不一致,这种一致主要是图书馆的本身实力和服务水平不一致导致的;同时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社区项目也千差万别,内容参差不齐。追究其主要原因,除了地区经济条件限制外,部分图书馆领导思想不够开放,对于图书馆的认识还停留在借阅图书的阶段,没有认识到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于图书馆的社区服务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投入的力度和资源也不够,最后就使得图书馆参与社区项目活动开展得非常少,个别图书馆几乎没有开展过。
3.活动缺乏创新性
尽管不少图书馆在开展社区服务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组织活动,为各地图书馆树立的榜样,但是从目前全国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来看,多数图书馆在开展活动和项目上形式相当单一,手段和方法也大相径庭,创新型的活动较少,这都反映了我国的图书馆参与服务社区建设在探索阶段的对社区需求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
四、推进和深化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1.提高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
目前有一部分地方图书馆对服务社区的重要性并没有充足的认识,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都是被动开展的,只是随着全国的口号在举办活动。这些图书馆的领导并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是使图书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履行职责的重要需要,只有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去,同社会各界人士处好关系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才能为图书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外部环境,这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出图书馆的职责和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各方的理论研究并不充足,许多实践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成效,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总结问题和提供理论依据,但是对于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一定要重视,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尽快转变。
2.积极了解和满足社区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区建设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建设,另一方面也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整个全国都想着小康社会在不断发展,城市也在快速建设学习型社区,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的人们对于文化需求也就会越来越迫切。目前各地的社区建设也开始向着这个方面倾斜,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和活动,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这当中得到启示,图书馆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仅仅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更加需要从社区、社会的视角来看待他们对图书馆的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服务建设工作必将成为社区的重要工作,社区对于图书馆服务社区,深入社区,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有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也就不可能回避这些要求。所以对于图书馆而言,就要化被动为主动,自觉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找到贴近生活的元素,在社区服务建设中提高自己建设理念,从居民的需求、社会的要求来重新定位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这样才能形成社区文明共建、资料共享的目标。
3.完善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评价体系
图书馆服务社区工作能否做好、能否长期坚持,仅仅靠图书馆是不够,更需要监督人员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快完善评价体系,对图书馆有一项准确评估的标准。这个时候就需要将服务社区建设作为图书馆一项专业性的、经常性的工作。当图书馆服务社区工作成为一项基本工作之后,就能够保证服务社区建设成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并且完善的评价标准也使得这项工作有改进的依据,保证了此项工作能够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五、小结
对图书馆服务社会建设工作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简要概括了我国此项工作的开展存在不一致的现状,然后针对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缺乏长远规划、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和创新意识不够等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要从提供重视程度,积极了解居民需求和社会需求并满足和完善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来推进和深入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新廉. 社区图书馆建设论析[J]. 河南社会科学,2006,(5).
篇9
时值年末,各项工作都进入了冲刺阶段,区委、区政府在这个时候召开这次社区建设流动现场会,足以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足以说明区委、区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这次会议,要认真总结前段时间工作开展情况,安排部署下步任务,督促有关单位精心组织,真抓实干,不断提升我区社区建设水平。刚才,大家实地参观了三个农村社区试点的建设情况,桂斌同志通报了工作开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尤其是年前达标验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会后,有关单位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做好全区社区建设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不仅是提高广大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还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各地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抓社区建设,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社区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平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社区建设成果显著,硬件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社区干部队伍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镇街社区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满足广大居民生活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省、市社区建设发展要求和考核验收标准,我区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社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内容单一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这次会议之后,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部署,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增强和深化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抓好社区建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年前完成达标任务,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不断提升社区建设质量和水平
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新,探索性强,社会意义大,我们必须围绕既定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我区社区建设提档升级。
(一)要大力强化社区基础阵地建设。目前,我区社区硬件设施整体配套水平还有待于提高,28个社区试点(示范点)中“一站式”服务大厅新建的12处,改建的13处,但是高标准的只是少数,还有3处社区没有足够的办公服务用房,落后的基础设施已经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步伐。因此,多渠道解决社区基础阵地建设落后问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和工作重点。大家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筹资渠道,积极推行“政府投入一点,镇街承担一点,社区筹措一点,政策争取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帮扶单位资助一点”六个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不足问题,为社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今年,市、区两级财政将拿出100余万元用于城乡社区示范点(试点)建设,各镇街和村居要抓住这一机遇,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同时,要采取挖潜、购买、置换等综合措施,切实解决好社区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问题,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硬件水平,努力建设一批精品社区。
(二)要大力强化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是跟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做好社区服务,也是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建设认可度和参与度的关键。要按照要求,加快“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要突出抓好公益性、福利性的服务,认真做好城乡低保、就业再就业、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综合服务工作,这在当前对于推动改革发展、保持稳定社会尤为重要。要加大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积极做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作,着力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努力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环境。要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完善组织网络,健全治安防范机制,努力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每个社区都要从实际出发,找准优势,扬长避短,突出个性,形成特色,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要大力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其素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工作的成效。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不但要有理论知识培训,还要有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真研究社区干部的考核、评价、奖惩、激励机制,用科学的制度管好社区干部,把那些工作能力强、有事业心、文化素质高的人才选进社区干部队伍,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支持和鼓励工、青、妇、残、老等组织的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活动,并在社区吸纳志愿者,要教育、引导广大居民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开展互助、帮扶活动。总之,要使一切有利于社区建设的行为都得到支持、愿望都得到尊重、劳动都得到肯定、价值都得到认可、精神都得到弘扬。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全力抓好社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各级党政都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水平,参照有关要求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必须树立全局意识。社区工作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从大局的高度思考社区工作,努力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排忧解难。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社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各项工作同研究、同安排、同部署。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牵头带动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围绕社区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服从大局,形成加快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各帮包单位要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拿出实际行动和有效举措,积极为社区出人、出力、出钱。各镇街、社区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在管理创新、服务创优上下功夫。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社区全覆盖工作,明年各镇街要把社区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制订完善的社区发展规划,统筹利用好各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大规模、高标准、多功能、上档次的精品社区、特色社区。还要根据当前村居规模和服务半径,提倡“多村一社区”的创建模式,争取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全区60%以上的行政村全部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二是必须树立群众意识。群众是社区建设的主体,也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力量,没有群众的支持参与,是搞不好社区建设的。树立群众意识,首先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把群众的广泛参与作为推动社区工作的源泉,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判断社区工作取得成效的依据,坚持工作依靠群众、服务为了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社区建设的好处,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认真组织各种群众活动,通过这些参与面广、群众感受深的文体娱乐、志愿者服务、邻里相帮、党员帮扶等活动,促使大家了解社区、参与社区、认同社区。
篇10
回顾过去的____年,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我社区居委会根据区委、区政府制定的《社区居委会考评办法》,认真的开展了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思想学习,搞好班子团结,提高整体战斗力
一年来,我会成员通过深入学习,不断充实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相互协调,搞好了班子的团结,共同探索社区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树立对社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从而齐心协力搞好社区建设。
二、改善硬件设施,创新资料管理,全面发展基础建设
_、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
首先是率先改善办公条件,从开始靠租用一间不到__平米的居民房办公,转为现在的经二次修缮后,达__平米的办公房。进而,按标准社区的硬件“十个一”完全达标。
_、资料软件的加强管理和创新:
根据实际情况,我会在资料管理上痛下苦功,通过横向学习找差距,对以前欠缺的各项工作的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地整改、修正、补充和完善,通过微机输入后,资料已基本达到信息化管理,而且推陈出新,创出一系列规范化材料;且部分资料获区、街好评。
三、以勤补拙,戒虚务实,抓好各项工作:
我社区居委会在克服底子差、资源薄弱的困难,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细节,如卫生和综治的巡逻值班制度的长效坚持、完全解决辖区内两个精神病患者的治安隐患、避免计划外二胎的上门劝阻等等,都是我会各项工作取得进展的前提保障。
因此,我会__年度在社区党建、服务、文化、计生、卫生、综治、民政等方面,纵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创建全区“精品社区”工作中,顺利通过验收。这一切与街道领导的关心指导和街道各部门的帮助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 上一篇:创建美丽社区汇报材料
- 下一篇:智能化社区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