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构建和谐社区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和谐状态,这是人类自有以来就在孜孜以求的美好状态。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和“缩影”,社区的和谐便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一个基层社区都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因此,应当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切入点,从实际出发加强和谐社区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工作的力量和作用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它能够紧紧抓住解决群众思想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个环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实现自己利益,构建和谐社区而奋斗。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创建和谐社区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导向。没有人自身的和谐,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主体自身的和谐,即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承担着培育主体的功能,通过发挥教育功能,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政府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政通才能人和。建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机制、选好、用好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领导具体抓,广播、文化、教育、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按照当前的管理实际,实施管理创新。加强社区群众的德育教育,发挥德治在教育群众、凝聚民心、整合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用现代管理理念对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密切党和社区群众联系、深入进行社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它对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社区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对促进社区改革发展、维护社区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改进群众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作用,保障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措施。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党的执政方略是来自于人民的需要,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当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集中体现在党的各项执政方略,从而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集中到贯彻实施党的执政方略上来,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服务群众来凝聚群众。贴近实际,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关心群众重视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凝聚人心,加强沟通,化解矛盾,稳定社会使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第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维护社区的稳定。
社区稳定是指社区整体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历史经验表明: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没有稳定也就没有发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社区稳定、和协发展的重要保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难免引起心理上、情绪上的变化,不满、焦虑、怨恨等情绪就可能随之产生。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有效的缓解、消除,就有可能使人产生过激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引发社会不稳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主体思想意识和外部行为状态发生变化之前对主体进行有效调节,使各种错误思想倾向消除在萌芽状态,帮助人们提高对社会变动的承受力,对自我认识的平衡力,从而减少社会震荡,保障社区朝着安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篇2
一、能发挥它的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教室里的文化墙上大都是经过自己精心设计的优美的作品,也是孩子们自己最喜欢的、最得意的作品。所以在孩子们自己认为这是最优美的班级,而优美的班级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优美的班级环境、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向上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优美的环境对于孩子们的行为有很好的规范作用。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班级文化建设是以班级集体为单位,注重学校的集体形象。在设计班级文化的时候我们是有一定的要求以及规范和主题的,不是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在这里我认为就已经插入了学校、班级以及个人的形象。而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学生就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
第四,真正的起到培养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的作用。在我们设计的基础之上,孩子们会自己介绍班级文化然后再展示我们自己的班级文化特色,其实就是在展示我们的精神文化,孩子们的自信、精神、团结、以及他们对艺术文化的魅力的追求就是在这里体现出来的,所以一个班级的精神文化从这里就体现出来了。而此时也是孩子们最自信的时候,是觉得自己最优秀的时候!
二、发挥它的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而优良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感受到环境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三、发挥它的实践功能
篇3
1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模拟生态的趋向性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模拟生态是人为设计的一个小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小区内部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并改善美化了小区环境。其趋势是改善人们的生态观念,利用原有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景观因素进行景观设计,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达到模拟自然的景观生态系统,创造和谐、自然、舒适、朴素、宁静的居住小区环境,身处都市,却也享受自然风趣,则正是中国传统造园匠意所在。
2小区景观设计中营造人性化空间与模拟生态相结合
人性化空间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间。人性化空间要求空间不能仅以完成其使用功能为最终目标,还应当提供一种潜在的功能,满足人们的“额外”需要,达到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在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同时,应尽量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持与模拟生态系统的结合。环境艺术小品及活动设施都有较强的的人工性,在选择人们活动设施时,尽量选择生态朴素之材料,如木地板,碎石子自然铺成的简单通行道路。在小品选择上,除了材料生态外,还要考虑形式与整体风格的协调。
3小区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人性化空间实践探索—以临潼渭水曲项住宅小区为例。
3.1小区概况:
临潼渭水曲项住宅小区位于西安市临潼新区核心地段,草临大道以南,与区政府隔街相望。小区建筑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少量廉租房,配以幼托、小学、会所、活动中心及沿街商业等附属功能,形成以中低层消费者群体为主的配套完备的居住小区。小区占地约350亩,路网完成后与西安市政府新址约15公里,交通便捷。内部建筑以6层砖混住宅为主,容积率小预留绿化面积大(除小区内部绿化外西边贯通南北拥有30米宽绿化带),用地性质单纯,为创造怡人空间环境创造了条件。
3.2景观设计构思:
(1)园林化景观设计中构架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围绕主题立意安排多样化空间形式,并兼顾整体,同时在设计中体现了流畅浪漫的东方园林设计风格,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了一条拉通南北的大尺度水系景观走廊,将南北两地块相连,使其保证总体上拥有一个宏观尺度,以增强小区的整体概念。同时在细部处理上将水景迂回、开合使其通而不畅,沿岸再配以活动中心、小品广场、垂柳绿化等构成细部小景点。小景点用来消除大尺度带来的单调空泛,同时连贯统一的大尺度景观又可以弥补和串联各种小景点在统一性上的不足,真正达到脉络清晰,移步易景。
(2)第五立面临潼地处骊山北麓渭水之滨,其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众多举世闻名的人文历史景观,厚重的秦汉唐文化底蕴。对应其旅游文化城市之特点,小区采用各种坡屋顶组合,从单体外观造型到总体鸟瞰布局,使其既拥有豪放洒脱的格局又具有含蓄唯美的小区细部环境。
(3)邻里关系本小区位置特殊,与新区政府隔街相望,成为不得不考虑的环节。小区在区政府广场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半圆形城市广场,将两地块整合。考虑到人们对视觉景深的心理要求,将整个小区建筑高度、密度、由南至北依次递减,而将景观绿化依次递增,同时在远离北入口处结合小区内景观广场,点插几栋高层从而天际线错落有致,使得草临大道行政区拥有大范围的视觉纵深,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优美的环境。
3.3景观规划设计:一轴规划根据用地状况及周边环境设计了一条由步行交通和曲项湖形成的小区发展轴线。该轴线通过一条流畅的曲线把小区南北两个中心和规划用地北侧的城市广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整个轴线灵活运用各种景观营造元素,自由的曲线和笔挺的直线相互结合;高大的乔木和郁郁葱葱的灌木错落起伏;清澈的湖水与碧绿的草地相互映照,醉人心脾。规划通过步行道路把曲项湖水面景观引入居住区内。当居民行走在步行道上,欣赏美景,领略曲项湖之优雅,仰看高大的住宅与蓝天交汇,定会为社区内多层次的居住空间而感叹。两心根据用地布局,本次规划于小区内部设置了两处中心景观广场:叠水广场与沁水苑,叠水广场位于规划用地北区中心绿地处,整个广场被水环抱,广场中央设置了雕塑花坛。广场通过富有优美曲线的木栈道嵌入曲项湖中,木栈道周围设置喷泉。喷泉的潺潺溪水借由高差层层叠叠,汇入贯穿整个居住区的曲项湖,别有一番景色。在广场东北侧规划一处会所,造型为圆弧型,2至3层,与叠水广场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沁水苑位于规划用地南区中心绿地处,这里是曲项湖的源头,曲项湖水很浅,来此休憩的人们可以看到潺潺的流水从湖底涌出,湖面水波荡漾,岸上柳树成荫,湖石嶙峋,游园小路蜿蜒其中,趣味横生。其北侧为活动中心,设有健身、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茶座等。绿色生态景观廊。小区内部景观设置通常注重局部环境营造的品质,往往显得琐碎,缺乏大尺度、大纵深景观表达。设计者充分考虑此方面设计需求,由于用地西面为技术学校园区,遂于小区西面由南至北设置30米宽500米长绿色生态景观廊,其中健身休憩设施齐全,配以各色灌、乔木,分为不同主题,创造出春花灿烂、夏阴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四季生态景观。成为小区内部居民放松、锻炼的好去处,同时提高更大范围的街区景观绿化品质。
3.4景观设计节点
(1)水景小区中利用水体造景,调节小气候作为儿童溪水场所,还可以供蓄水消防之用。雕塑、喷泉、叠水、莲花、芦苇、各色驳岸、木栈台等等,山石环绕,树草丛生,潺潺溪流伴着轻灵小路,池中花儿绽放,引来蝴蝶飞舞。
(2)公共绿地及地形景观在公共绿地的地形设计上,注重生态水域与草坡的自然衔接。在住宅组团空间内,设计注重强调集中绿地的草坡起伏感,同时使草坡上的植被设计显得更为丰富、多层次。
(3)广场景观设计小区广场是居民的主要共享空间,需要注意总体美学风格、文化内涵、生态人性的统一。
(4)照明设计小区照明是提升居住小区品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小区的局部地区灯具设置不宜过多,避免光污染,同时避免有路无灯造成管理困难。道路照明系统不仅需要满足路面亮度均匀,而且需要选择造型优美别致的灯具以满足人对居住区公共空间光环境的安全、经济、审美、生态等的多层次需求。
结语
篇4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14-02
社区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的,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而积极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对于慢性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促使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本文将对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并分析,并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本社区随机抽取的140例慢性病患者,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4±2.25)岁;其中男85例,女55例;140例患者中高血压患者42例,糖尿病患者26例,慢性气管炎患者33例,脑卒中患者25例,冠心病患者14例。
1.2社区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1.2.1开展慢性病健康普查活动
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普查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社区卫生人员对社区居民的运动方式、饮食、吸烟、饮酒等进行问诊,并对既往所患疾病、就诊及用药情况作简单了解;其次,对社区居民的脉博、呼吸、体温、血压、体重、身高、皮肤、浅表淋巴结、肺部、心脏、腹部等做常规的体格检查,并对其听力、口腔和运动功能等进行大概的判断[1];再次,对诊断有慢性病的患者做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三项(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脂、空腹血糖、心电图、腹部B超等项目的辅助检查;最后,告知普查患者的健康检查结果并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如对慢性病患者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进行合理的引导,并针对患者患有的慢性病类型辅以相关的治疗处方。
1.2.2举办慢性病健康教育讲座
在本社区举办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讲堂,并将检查出有慢性病的患者随机抽取140例做为主要教育的对象,邀请专业的慢性病健康讲师对社区居民重点讲解慢性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两方面的内容。通过讲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的发生原因,针对居民生活中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及运动方式进行规范的说明和指导,并给予居民一些有效预防慢性病的措施。
1.2.3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手册
对社区居民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主要针对最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发放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并在社区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帖宣传标语等方式,能够使居民对慢性病有一定的认知[2]。
1.2.4社区卫生人员对慢性病患者实行动态管理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大力宣传和普查后,随机抽取出患有慢性病的140名患者,将其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社区卫生人员对这140名患者进行资料建档,并说服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治疗慢性病的药物。通过心理辅导、慢性病健康知识宣传等一系列的工作,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和对慢性病治疗的积极性。
社区卫生人员对慢性病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加以干预,并叮嘱患者限烟限酒,降低食用盐的摄入量。指导患者做有有益健康的运动,让患者能合理地控制体重、平衡膳食。社区卫生人员主要将140例慢性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一年的健康指导干预,再与一年前未干预时患者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及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比对分析。
2 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针对14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发现,在举办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进行慢性病健康普查,并给患者发放慢性病相关防治资料后,患者对于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未进行健康教育前,见表1。
2.3健康教育前后慢性病控制情况
本社区的140例慢性病研究对象,在经过社区卫生人员严格的健康知识教育与饮食、运动、服药情况等方面的干预后,其所患的慢性病与未进行健康教育前做比较,在一年的健康干预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和控制。
3 讨论
社区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社区居民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以慢性病防治为导向,融合健康知识普及、医疗、预防、保健、等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在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对慢性病的认知,提高对慢性病的知晓率、控制率、治疗率以及加强对慢性病的管理[3]。社区的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的卫生人员通过对社区居民制定规范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并采取相关的措施等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可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利用社区资源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的活动与过程,从社区卫生人员普及慢性病的专业知识到建立居民的健康行为意识,使社区居民通过对慢性病的了解能积极的对自身身体健康负责。社区健康教育慢性病的防治主要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进行的,其健康教育对象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4]。社区卫生人员以健康促进为目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社区居民体重、饮食、运动、睡眠、烟酒等方面干预控制,树立起居民正确的健康观与人生观。
本社区在2011年9月-2012年9月一年的时间内将社区内140例慢性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慢性病健康知识的讲解、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疾病治疗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在一年的时间内,140例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人员的指导下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加强运动,按时吃药后,其慢性病病情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或控制。由此表明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的防治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其认真地接受慢性病健康教育是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社区卫生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将慢性病健康教育普及到社区每个居民,才能使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长惠.社区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201.
[2] 蓝玉娟.浅谈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0):249-250.
篇5
关键词:旅游景区;媒体宣传;新闻宣传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81-01
一、新闻媒体宣传
媒介主要有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在传播学中,新闻媒体宣传就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利用广播、电视、书籍、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向人们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旅游景区品牌要想被公众所接受,除了自身的战略定位外,离不开媒介的传播。
把一个旅游景区品牌传达给公众并使之认同,媒介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会对旅游景区品牌推广产生不同的效果,这要求旅游景区在通过媒介推广品牌时,必须了解各类媒介的功能特点,把握好媒介的传播过程,有选择地使用。
二、新闻媒体宣传对旅游景区品牌的影响
旅游景区决定进行品牌推广,就要依靠各种手段和方式传递品牌信息,大众传媒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媒介通过自身作为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渠道,对社会公众的认知、判断、决定以及相关行为施加自己的影响,特别是媒介持续的信息传播,“塑造和控制”人们的关注点。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传播活动只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才算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传播。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宣传对旅游景区品牌的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新闻媒体宣传可以塑造景区品牌
新闻媒体宣传是旅游景区塑造品牌的重要环节,它连接着品牌构建和品牌实现两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新闻媒体宣传是实现旅游景区与旅游者进行有效沟通,以在其心目中形成良好品牌形象的关键所在。
(二)新闻媒体宣传可以放大品牌效应
一个旅游景区的品牌力量来源于什么?不断打造。而不断打造靠的就是媒体,媒体的宣传十分重要。如果一个旅游景区要走出区域、走出国门肯定要靠媒体,媒体的作用是什么呢?它放大了品牌效应。
(三)新闻媒体宣传可以显示旅游景区品牌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文化的传播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全面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大众传媒也不是被动的承担传播任务,其发展也成为社会文化前进的一种力源。大多数旅游景区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景区品牌中蕴含着景区特有的文化内涵。大众传媒通过它强有力的传播渠道,多媒体全方位的宣传,将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展示得恰好处,使公众在到该景区游览后能够充分地领略品牌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满足内心需求。现代旅游者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品牌传播则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这部分需求。
三、旅游景区媒体宣传应注意的问题
1、形象宣传与产品宣传结合。旅游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形象宣传展示景区的优美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特色,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宣传以报纸广告为主,比较详细介绍景区景点的情况,为游客选择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提供参考信息。
2、广告宣传与新闻宣传结合。新闻宣传可信度高,费用低廉,景区需要和各客源市场的主要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邀请他们到青州来,如有电视专题、报纸文章播出或者发表的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电视软宣传与硬宣传相结合。电视画面最能直观地展现旅游地的魅力,旅游宣传电视是首选。2012年下半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大型真人体验式旅游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到现在为止,该栏目创下了“零差评”的记录。随着节目的播出,北京灵水村、宁夏沙坝头、云南普者黑、山东鸡鸣岛等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旅游地也逐渐火爆起来。这也是对当地旅游景区的宣传,达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另外如旅游地举办重大活动,也需要进行宣传方面的配合,从而达到活动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4、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重视网络的宣传作用,为游客提供更详实的出游资讯信息;扩展景区或者旅游地旅游网的访问入口,防止其成为“网站孤岛”,在一些知名旅游网站和地方门户网站如山东旅游资讯网、大众网等首页面做链接广告。
四、结论
为了旅游景区更好的发展,景区在提高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要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篇6
Abstract: The main reasons of restrict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enjiahe irrigation area are followings: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re imperfect, the project is beat up, irrigation area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waste of water resources is serious, irrigation water use is low, irrigated area is reducing and efficiency of irrigation area is inefficient,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build transformation and supporting project of end—canal system of Shenjiahe irrigation area.
关键词: 水利工程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造的重要性
Key words: status of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existent main problems;importance of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52—03
1 基本情况
沈家河水库是清水河上游的一座中型水库,位于固原县城以北的头营乡沈河村,距固原城北约10km处。灌区南起头营乡沈河村,北至二营村北,西临清水河,东至沈家河水库东干渠,地理位置为东径106°15′~106°17′,北纬36°04′~36°08′。灌区北接二营水库及其灌区南,为狭长形,南北长13.5km,东西平均宽2.2km,灌区毛面积4.72万亩,除村庄、道路、林带等占地外,通过挖潜配套,可发展灌溉的面积为3.3万亩,其中东干渠规划灌溉面积1.7万亩,西干渠规划灌溉面积1.6万亩,灌区辐射头营镇马园、徐河、头营、石羊子、农科、胡大堡、二营等7个行政村44自然村的农田灌溉。灌区由东西两条干渠控制灌溉,共有斗渠74条,本次规划增设斗渠9条,增设农渠16条。
2 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源工程
沈家河水库于1959年10月建成,是清水河上游的一座中型水库,坝址位于固原城市以北10km的头营镇沈河村。水库上游流域面积313km2,流域属半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0mm,水库以上平均径流深67m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100万m3,75%年径流量1176万m3,由于水库运行多年,淤积严重,被列为除险加固改造工程之列,2005年沈家河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工程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该水库扩建后坝高30.4m(2005年加高0.4m),坝顶长1550m,坝顶宽6m,总库容4749万m3(包括现状年淤积库容2255万m3),设计淤积库容823万m3,兴利库容740万m3,防洪库容931万m3,最大蓄水库容1563万m3,计入固原城市回归水1404万m3(已建立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城市回归水),75%保证率径流量1176万m3,总计水库年来水量2580万m3,蒸发及渗漏损失水量为596.2万m3,用于灌溉的调蓄水量924.4万m3,水库年弃水1059.6万m3,达到调蓄平衡。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水库年蓄水量不但能够满足该灌区3.3万亩地灌溉需水量798.85万m3,多余的169.86万m3水可投入下游二营水库,以发展二营灌区。
篇7
探讨影响社区老年居住环境的几大因素:社区资源配置、社区步行环境系统、社区信号和信息系统、社区服务设施系统和老年居住单元等五个部分,提出针对老年社区的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并指出评价老年社区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
关键词:社区养老,生活质量,社区照料,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果想营造真正意义的社区感,我们就必须认真地关注居住地点、工作地点、购物场所以及娱乐场所之间相互的时空关系。我们的城市和社区应该有良好的空间结构,提供更多的机会以便于不同类型的人相互交流,从而通过明确和关注大家的共性,加深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所以说,‘社区感’是‘归属感’,是‘共同的目标感’”(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肯尼斯·B·霍尔·Jr,2003)。
老年人社区环境营造之前需要了解社区中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目标。在空间方面,提供能满足各种物流、人流、信息流需要的工具,尽量满足住户交流的机会。因此,社区中的老年人居住环境营造的目标是,形成一种有助于社区健康发展并且便于操作各类因素的方法。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支持可分为人类支持,器具、和家具支持和自然环境支持。其中人类支持的建立依托社区中社会关系的成熟,社区中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不仅来源于家庭,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分,社区照料服务人员对于老年人的照料成为重要的趋势。
老年人居住环境中的自然环境要素,老年人较年轻人来说更需要自然环境要素。社区环境开发中自然环境的获取在环境规划阶段就应有所控制,在国内所操行的控制性规划中对此虽然有所控制,但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操作,自然环境要素在开发商意识中虽然认为是普遍提高居住环境的一项必行要素,但往往在开发模式上缺乏有效的经营效益,所以社区中自然环境要素的获取缺乏有效的执行力。美国在关于社区自然环境要素获取上自六十年代以来有着几十年的经营,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住宅单元规划开发(简称PUD条例和条款),其中对于自然环境要素的控制相对成熟。PUD条例和条款中住户、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共同决定开放空间的自然环境要素。对于开发商来说,可经营性的开放空间除了自然环境要素的获取外,所获得的资金将作为开发商进行自然环境要素提供的补偿。这种经营性项目的开发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适用于自然环境要素的开发,而且对于服务设施开发也有一定的意义。
从老年人对社区的环境需求角度,又可以将老年人居住环境分为分为步行环境,信号和信息系统,器具的操作系统,社区服务系统和老年人居住单元。其中由于老年人对社区照料、护理和医疗服务的特殊需求,社区服务系统在老年人居住环境系统中被提出来,其建设前提是在社区居住环境中服务网络配置的成熟。
从社区的空间构成来看,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是其中关键的五个空间要素。如何组织这些要素创造理想的社区?设计师需要结合老年人活动特殊需求和设计师手中的工具进行有效的设计,除以上工具外还有轴线设计、层次组织、过渡性要素、控制性特征和围合感(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肯尼斯·B·霍尔·Jr,2003)。老年人居住环境中的空间导向性和不同层次的自然环境、活动场所和社区服务网络,环境转化的过渡性要素的设计和活动场所中围合感的建立都是设计师创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工具和出发点。
基于综上所述的影响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诸多要素,需要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不同的老年社区进行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评价,从而对今后的老年社区规划及设计起到指导规范作用。
在进行社区老年居住环境评价中,社区环境资源配置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周边环境资源的提出要求,将形成社区老年居住环境整体控制框架。社区老年居住环境系统从系统性设计角度来说,老年居住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在系统的基础上,评价体系对社区环境资源配置和居住环境系统中的步行环境系统、信号和信息系统及服务设施系统等子系统的评价标准的建立便于形成对社区环境的整体控制。
在对社区中老年人居住环境评价之前,老年人特殊需求和活动特征的分析给环境营造提出了重要的条件要素。在社区老年居住环境建立和评价过程中,将整个居住环境系统分为步行环境系统,信号和信息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居住单元环境系统分别论述和评价。而在居住单元环境论述过程中将整个系统分为各系统要素和构成模式进行分析。在复杂环境模式下形成灵活的评价标准。
评价体系中,评价项的提出和建立具有灵活性;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评价有着一定的等级性,将不同居住环境的质量区别对待。另外,为能够切实地提供老年人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评价项设定过程中考虑到环境要素的“存在”和质量评价。对于最终体现出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需对实际项目进行分项评价,从其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适应老龄化带来的社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提供有意义的方向。所发现的问题的解决将为设计师、开发商和政府三者的共同努力提供依据,对提高老年人居住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未来二十年是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完善养老体系的关键二十年,老年人相关领域的研究正在积极地展开;同时社区范围的养老有着长远的意义。对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建设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老年人对于居住条件的满意度,对于居住环境的归属感体验,则是评价老年社区的最根本要素。国家颁布的相关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法规和规范还不完善,并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缺乏控制。提出老年人居住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清楚地认识到老年人居住环境开发和改善的标准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卫、杜夏.中国高龄老人养老与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Vol.6:49-55
[2] 桂世勋.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研究.中国人口科学·增刊(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专辑),2001:107-111
[3] 邬沧萍.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 人口研究,2002,Vol.5:
[4] 羌苑.国外老年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Szu-Yu Tzeng,Ling-Fang Wang.A study on the using behavior pattern and territory in sanitary space----by the case of the elderly in three nursing homes. 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EBRA2002编委会主编.都市的文化、空间与品质. 香港:华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02:613-620
[6] .cn/index.php
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利益保护;征地拆迁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2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一种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尝试,它的建设变村庄为社区,变传统农民为社区居民。具备城镇功能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对优化和发展城镇化体系是一个创新和进步,对未来村庄发展,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农民利益受损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护问题也就亟待解决。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2.6%。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①越来越多的传统农民变成了社区居民,而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了社区。
二、农民利益保护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
这部分我将以两个步骤来论述,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农民利益保护对于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以此逻辑来论证农民利益保护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
第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总结为以下四点
首先,其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促进生产要素城乡一体化配置,在空间上促进了生产要素城乡流动。其次,扩大了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根据对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调查结果看,进入新型农村社区的家庭在固定资产花费上的支出为15至20万元,涉及到几十个行业的产品。据测算,未来十年我国将有四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至少可产生10万亿元的国内消费需求,对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做出重要贡献。②再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更能体现新型城镇化之“新”。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取的是社区、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区配套建设的模式。进入社区的居民不仅可以在产业园区实现非农就业,还可以全面便捷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最后,其体现了以人为本,改善农民生活。新型农村社区成员整体纳入城镇管理体系,不仅完成了农村居民到城镇居民身份的转变,还可以降低居民身份和职业身份转变的成本。
第二,农民利益保护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是保护农民利益是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前提条件。广大农民群体占我国多数基础,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稳定农民情绪,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二是保护农民利益更体现新型农村社区之“新”。新型农村社区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是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又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所以保护农民利益契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农民利益问题
1.强制性拆迁和征地,引起大量“失地农民”不满
在拆迁和征地过程中有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补偿标准不规范。一方面,地区之间补偿标准不平衡,城乡之间有天壤之别。另一方面,城郊征地拆迁补偿远高于国家规定的补偿标准,如淑蒲县粮食储备库征地拆迁补偿给农民每亩45000元,高于国家规定补偿标准近两倍。③第二,安置工作严重滞后。征地补偿包括土地补偿、安置补偿和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等。从调查情况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安置工作缺乏统筹安排,造成一部分农民基本生活失去保障。其一,缺乏长效机制。有的地方政府一次性将有限的征地拆迁补偿款补给农民,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就业岗位。其二,缺乏规范的管理,一定程度上牺牲农民的某些利益,仅是象征性的给农民一些补偿。第三,行政权力滥用。特别在一些落后地区,自然资源等方面不具优势。从市场角度来看,没有大的商机,这些县市为改变这种情况,推出各种招商引资政策,强行要农民进行拆迁,停耕停种,农民土地使用权受到侵害。
2.传统农民面对竞争不具优势不能改善生活
传统农民一生从事农耕,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更没有一技之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失去土地后,失去了工作。而面对更多机会却因为自己没有竞争优势而望尘莫及,失去了生活最基本的保障,走入贫困。多数农民靠打散工苦力等方式来维持生活,大部分农民普遍认为经济来源没有以前稳定了。
3.生活方式的改变使部分农民社会心态变化
农民社会心态变化有以下三点:第一,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土地对农民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农民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基本保障和投资资本,农民在失地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家庭财富。加之,现行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还有所欠缺,很多资源他们无法真正享受,从而导致大部分失地农民对生活缺乏安全感。④第二,享乐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由于征地补偿资金是一次性打到农民的账户上,从而使得原本不是很富裕的农民一夜暴富,大部分农民无计划地乱挥霍土地补偿资金的现象比较普遍。第三,自我认同感不强:由于失地农民确实存在文化素质和技能低等因素的影响,在就业方面无法与其他群体竞争;而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差异的存在,使失地农民在融入到城镇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摩擦,让失地农民对城市无所适从,自我认同感不强,社会参与意识淡薄。
4.缺乏合适的利益表达渠道而更多出现
自90年代后,逐渐增多。是农民利益受损后表达错位的一种方式。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关于征地拆迁等问题出现的摩擦,传统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利益表达没有合适的渠道,所以只好用表达利益,给自己给新型农村建设过程都带来了巨大损失。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利益保护的应对策略
根据以上提出的问题,总结给出以下应对策略:
1.用法律法规构建制度化体系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保护农民利益最根本最核心的对策就是应当建立起以法律为基础的制度化体系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让农民利益有法可依。保护机制构成有以下三点:
第一,逐步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就业服务、就业保护和就业保险等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首先,地方政府应从征地所获得的收入中拨出专门的资金,用于建立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基金和就业基地建设基金。其次,做好失地农民就业服务工作。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失地农民就业指导小组,帮助失地农民联系工作,同时也要给予这种能吸纳众多失地农民就业的企业以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有针对性地发放政策型贷款,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第二,逐步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多渠道筹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可以从土地征收中的土地补偿安置费和土地流转后的增值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同时也可以接受社会各界的慈善捐款;把这些款项交由专门的金融机构进行管理,专款专用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中。其次,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采用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再次,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相应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使失地农民能够病有所医。
第三,完善土地征地和补偿机制。征地补偿方案应听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严格实行先安置后拆迁。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没有足额到位的,不准动工用地。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财产权和监督权。依法依规制定补偿标准,及时足额给予农民补偿。定期开展征地补偿安置专项治理,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方面,严格界定土地的征收范围,坚决查处滥占耕地的行为,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使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都可以进入市场公平交易。通过城乡一体化土地交易市场的建立,使政府能够以税收形式获得利益,从而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以此既可以避免政府利用行政强制权力从土地征收中谋取巨额利益,也可以解决政府不依赖“土地财政”后地方财政不足的问题,同时又保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
2.完善社区组织,提高社区服务能力
第一,构建并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特色化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积极开展便民服务和服务,结合本社区的需求情况,实施差异化和特色化的社区服务。
第二,实现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开发便利的新型农村社区市场服务。一方面社区经济组织要充分利用吸收外部经济因素,发展农村社区商贸服务业,也为失业或失地农民提供一定再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另一方面,社区组织牵头,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规模产业,鼓励农民参与进来。亦可开发新型农村旅游业带动发展等有自己特色的市场服务。
第三,吸引新型社区人才,完善社区服务。缺乏专业型管理人才和岗位的新型农村社区现状。一是开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社区行政和事业人员编制序列的绿色通道,参照大学生村官有关政策,给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业岗位适当的倾斜;二是探索确保这些应有型人才流动的长效机制,创造事业平台、扩大就业机会;严格选聘程序、突出能力要求;规范考核机制、健全选拔程序。这样,既破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情况,又实现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际需求的有效接轨,一举两得。
3.努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形成政府指导和村民自治的合力
这一点需要政府和农民两方向的双向努力。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现有法律法规对提高农民素质的约束力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农民受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需要努力坚持学习,抓住新型农村建设契机完善自己提高技能改善自己生活,自觉参与和监督社区的建设,提高利益保护意识,依法表达利益,全面提升自己,知法懂法,用知识保护自己的利益。
注释:
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国城市经济地摊网。
②数据来源:人民网。
③事例来源:《关于征地拆迁中损害农民利益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网友1JJ2161710博客。
④《中国失地农民的心态研究》,中国利川网,2013年10月。
参考文献:
[1]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化的新尝试.中国报道,2013-3-9.
[2]曾现银.我国新型农村建设中农民利益保护问题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以新型农村社区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建筑新闻2012年11月
[4]失地农民的社会心态研究.中国利川网,2013,10.
[5]庄亮主.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重要性.环球网论坛.
篇9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郊区的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而失地农民社区的数量也十分庞大。失地农民社区分为“城中村”社区和失地农民安置社区,本文所讨论的是前者。“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遗存,其负面效应越来越突显出来。
一、 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平台,建设和谐、文明的失地农民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社区建设也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重要领域。失地农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利益严重受损,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被动选择的结果,他们在城市中的边缘化直接导致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失调,进而产生焦虑和不安,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既是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径,是动员失地农民自己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巩固城市化成果的关键步骤,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通过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整合城乡文化人才资源,广泛组织开展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弘扬当地特色文化和优秀民间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动周边及其他单位的系列创建活动,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让先进文化占领社区阵地,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城镇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推进城市化进程。这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
二、 失地农民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上:对失地农民社区建设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
2、投入上:投入力度不够,投入方式单一。
3、宣传力度上:宣传力度不够,社区成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够。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时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忽视对社区成员在社区内容、意义等方面的宣传,社区建设过程过程中出现了“上冷下热”的局面。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语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使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被利用起来。
4、队伍建设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虽然全部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录用,但整个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人数少。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女性工作者数量偏多。三是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与社区工作所要求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有一定差距。
三、 对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的副产品,但绝对不能成为城市化的牺牲品,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成为了城市的一员,如何使他们享受到市民一样的待遇?社区化建设就是一条很关键的途径。失地农民的社区化建设就是要依托城市这一重要载体。
1、认识上: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失地农民的社区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合理部署,积极规划,统一调度,稳步推进。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区化建设,即城中村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
2、 投入上:多方投入充分整合社区资源。
现阶段的我市失地社区管理是以“块”为主的属地化管理,其范围包括社区居民以及驻社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社区整体。社区建设也必然要以这个整体为平台,形成共同参与、多方投入、共驻共建的新机制。失地农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帮助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挥企事业单位多的优势,主动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协作,充分调动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建设和整合社区资源的新途径。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驻社区单位组织和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使社区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3、 宣传力度上:宣传舆论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社区化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努力为失地农民社区化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社区化发展意义的宣传力度,使全居上下进一步提高认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社区化发展的积极性。要加大对社区化发展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使各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促进政策的全面落实。要加大对农村社区化发展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及时发现总结一些先进社区的好经验,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
4、 队伍建设上: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一要采取公开招聘或其他居民认可的方式,把一批热爱社区工作、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到社区居委会中来;二要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工资增长机制,以吸引一批知识化、年轻化的人才加入到社区工作中;三要建立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政府应该采取适当措施鼓励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体现社区志愿服务的价值,还可以根据社区服务的实际需要和志愿者所具备的条件来安排服务项目和活动,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
篇10
关键词:基层;民主制度;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59-02
目前,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研究的有:李金红对基层民主深入社区的实现条件等进行了研究[1],王琳将发达国家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发展与广东的某些城市进行了对比等 [2]。但无学者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研究。
一、阿拉尔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1.社区管理机构缺失。自德国的滕尼斯提出社区概念以来,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但就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的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联系的人群和与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设施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故社区建设是指通过增加设区的各种设施、举办各种活动来增强一定地域中形形的人对社区的认同感从而主动地参与社区的各种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以协调人际关系、建设和谐家园的民主管理过程。
2.居民民主管理缺失。社区建设离不开民主管理。对该区民主管理的调查结果表明:约50%的居民对民主知之甚少甚至一点也不知道,近60%的居民不知自己有何民利,82 %的居民从未参加过民主选举。
3.居民的问题未解决。因不知自己有何民利,加之社区管理机构的缺失,故社区居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问题涉及交通、治安、环境、就业、经济发展、民主决策等方面。其中较突出的是环境、治安、经济发展问题。
4.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社区意识指居民的凝聚力及其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满意度 [3]。我们将认同感等分成强、较强、一般、较弱、弱五个级别。对居民社区意识的调查结果如下:居民对小区认同感较弱的占40%,对小区的满意度较弱的占23%,对小区没有归属感或归属感较弱的占33%,认为小区居民的凝聚力较弱的占45%。这说明该小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不强。
5.社区活动参与率低。社区活动参与情况是居民对社区建设关心与否的晴雨表。而社区活动参与率与居民的参与意识密切相关。该区居民社区意识不强在社区活动参与方面也有所表现。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可从其对社区活动的关注程度、参与过程中主动程度的大小、参与频率的高低、参与者对活动的影响力的强弱等方面来考察。我们将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关注程度等分成强、一般、弱三个级别。对该区居民活动参与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居民中对社区活动关注程度较高的仅占16%,近30%的人对社区活动并不关心,从参与频率来看,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仅占28%,而参与较少或不参与的人占了2/3以上,从参与者对活动的影响力来看一半以上的居民基本上对社区活动没有影响。这说明居民的社区活动参与情况不好。
二、阿拉尔市社区建设现有问题的原因
1.自身特点的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化分工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阶层逐步细化,社会各类资源集聚优化组合的结果,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阿市建市并非如此,它是中央考虑到促进南疆经济发展、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等因素给予兵团的特殊扶持政策,通过行政推动而建立的城市。故其社区建设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有不足之处:地理位置离大中城市远,大中城市的社区建设对阿市的带动作用很小;阿市刚刚建立,再加上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工业化进程缓慢,第三产业不发达,这些因素导致其社区建设资金筹集渠道无法与其他城市相提并论,且就政府下拨的城市建设资金而言,阿市也无法与疆内其他城市相比。如2006年阿市的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人均支出仅67.7元,远低于全疆22个市的平均水平1 047元。此外,阿市的社区建设还受水资源不足、利用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
2.政府角色错位的影响。社区建设是一个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民主管理过程,但它离不开政府的努力。如果把社区建设比作一场战争,政府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首先,是一个指挥家,应在宏观上对社区的建设方针、策略、思想进行指导。其次,它还应起到宣传队的作用,即向居民宣传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重要性,使其自觉地加入到社区建设中来,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活动参与意识。再次,政府还应起到军需官的作用,即为社区建设提供必需的软件和硬件。软件包括制定与社区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提出新的管理思想、找到新的管理方法等。硬件则包括社区建设所需的资金、各种设施等。最后,政府还应像一个监军那样对社区建设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管,以使社区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社区居民自身的原因。该市居民的年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自身素质的高低都将影响其民主管理意识、社区参与意识的形成、影响其参与社区活动。
三、阿拉尔市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社区建设中的这些问题要解决就必须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制度是指基层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制度 [4]。其内容包括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或业主委员会制度等。居民或业主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组成人员要由居民选举产生。居民或业主委员会制度的建立、落实是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有助于小区居民通过正常渠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表达自己对社区建设的种种建议,增强其社区认同感、归依感等,激发他们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且社区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民主管理过程。故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可促进社区建设。
鉴于阿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应做到:
1.制定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社区建设的前提。这就要求政府完善社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包括对社区的性质是什么、功能有哪些、怎样建立及其管理人员如何产生、配置、居民有哪些民主监督权、如何实现民主监督权等问题的规定。
2.加强对居民民主意识的培养。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作为意识之一部分的民主意识对属于物质范畴的人们的社区建设实践也具有反作用。故民主意识的高低对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民主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提高居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加强社区建设。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各种媒介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其宣传民主知识。此外,社区居民也应从各方面提高其民主意识,如学习有关民主选举的法律法规,了解社区居民有何民利,怎样进行民主监督等。
3.落实并完善各种民主制度。社区建设需要良法。但良法得不到执行等同无法。故推进社区民主制度建设,促进社区建设的关键是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一,社区民主管理机构人员的选举。这种选举应体现出“全民性”、“公平性”、“合法性”、“自愿性”。“全民性”是指小区所有年满18周岁的居民都应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公平性”是指候选人的产生应在自荐的基础上先由一定数量的居民推举,再由全体居民选举产生,而不能由政府指定,且选举前要通过各种媒介让社区居民充分了解候选人。“合法性”是指参与民主选举的人应占社区中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居民的2/3,且候选人得票必须超过参与选举的居民的50%。“自愿性”是指选举时一定要采取匿名选举,且要设定秘密投票间,让社区居民充分自愿地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地行使选举权,选出大部分居民满意的社区民主管理人员。第二,社区建设的民主管理。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的民主管理,而社区建设的民主管理与政府的指导、居民的参与分不开。对政府而言,政府再也不能沿用过去那种直接指挥社区管理人员做这做那的方法,而应从思想上、策略上发挥指导作用。就社区民主管理人员而言,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上他们既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要积极参与、精诚合作。且在重大问题的决定上,要先在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上形成提案,再在社区居民大会上讨论通过,最后付诸实施。第三,社区建设的民主监督。社区的民主监督也须发挥居民和民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就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而言,对小区重大事件的提议、讨论、决策、实施、结果等要及时地以多种形式进行公开,以接受小区居民的监督。除此之外,从小区居民来看,还要让他们愿意监督。这就要充分发挥小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发挥其对小区建设的积极性,唯此,才能集众人智慧搞好社区建设。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小区民主管理委员会对小区居民在民主监督过程中提出的质疑、建议等一定要迅速地做出反馈,并在以后的社区建设中加以改正。
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是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指挥者、宣传队、军需官、监军。这四种角色的作用,须同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确保小区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这只船顺利远航。这就要求作为指挥者的政府必须从社区建设思想、策略等方面加以指导以保证该船的航向;作为宣传队政府则应大力向社区居民宣传民主意识、社区主人翁意识,为此船的航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军需官政府则应从资金、设备等方面为该船的远航提供能源,作为监军则应在这只船偏离航向如居民的民主监督权未能实现时纠正其航向。
参考文献:
[1]李金红.基层民主与社区建设[J].党政干部论坛,2008,(12).
[2]王琳.发达国家和中国广东城市社区建设与基层民主之比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5).
- 上一篇:财务共享流程标准化
- 下一篇:银行会计主管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