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篇1

1 农村基础设施概念

广义讲,凡是为保证农民生产、生活所提供的一切公共服务设施都称为农村基本设施,这是发展农村事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2.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较滞后

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仍有缺口,致使许多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更新与改造进度缓慢。许多乡村自来水还没有普及,而有些已经接通自来水的村庄因为水源不够充足、管理不到位,日常的供水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2.2农村的道路交通与电力供应不够完善

与城市相比,多数的农村交通设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实现村村通的目标依然是一个考验。农村的道路交通设施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损坏严重,排水设施的缺乏更加速了道路损毁。阴雨连绵的季节,破烂的道路使得大小交通工具难以前行,农民出行难,生活质量难以提高,并且限制了农村的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在电力供应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性尚不够,例如电线路径的辐射半径过长,没有很好的发电设备。同时电网设备的老化问题很严重,这给用电供应增加了困难。电压不稳定,使得供电的安全性无法被保障,满足不了农村的用电需求,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2.3 农村文、卫、教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制约了当前农村事业的发展。其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绝大部分的乡村文化活动场所都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意义,既没有丰富的活动资源,也没有宽广的活动场所;二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亟待改善,且加强对村医的资格培训;三是教育条件有限,例如幼儿园不规范,且专业的幼儿教师相对缺乏。

3改善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农业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包括: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质农产品基地、完善水利设施等。其基础是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主要目标是提高抗旱防汛的能力,加大对水域的治理,做好大型灌区内水利设施配套工程的建设,及时做好更新改造,从而降低旱涝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此外,还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注重?{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强管理,共同配合完成中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确保其能够良性发展。

3.2群众积极参与

基层群众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参与者、管理者和受益者,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政府的引导是必要的,社会的参与是必需的,群众的响应是必备的。要切实调动起广大群众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真正发挥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投身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致力于村庄面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3政府提供服务

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涉及的有关工作、项目、工程,采取政府负责、指定委派、订立合同、项目评估等方式,将其交给达到相关要求的社会机构进行建设,而且根据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数量,采取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之后再付清其服务费用,借助此方式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并逐渐将长效管理的体制建立起来。例如,在一些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基地当中,其交通、灌溉等基础设施可以由企业进行,当该项目开始运营的时候,将由政府承担的服务事项,财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定期支付相关资金,从而降低项目运营风险,稳定投资受益,确保项目后续管护的可持续。

篇2

【关键词】基础设施,PFI模式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我国政府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指导下,加大了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注重学习消化国外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在现实意义上迅速提高我国的投资水平和GDP,还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提高国民生活品质从而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我国以往建设基础设施的经验看,国有经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以及服务的提供中基本包揽了所有角色,然而伴随着对基础设施持续增加的需求和更高的服务要求,单纯依靠国有经济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而政府既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运营相应的基础设施以提供服务,更没有应有的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政府也大可不必去成为一个万能型的政府。以此为背景,我国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进行了必要的改革,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适当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私合营模式的试点以及推广,这些都是大势所趋、应有之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的支持。

一、PFI模式的内涵释义

基础设施建设的公私合作运营管理模式(以下简称PPP 模式)是指公私部门之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而建立一种特许权协议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关系,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间进行合理整合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满足明确界定的公共需要。PPP模式为公共部门较强的社会协调组织能力和权威、私人部门大量的闲置资金和较为先进建设管理经验两者的优势互补提供了条件,使两个部门的优点紧密结合,并达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帕累托最优。PFI模式正是公私合营模式中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模式。

PFI是指利用私人或者私有机构的资金、人员、设备技术和管理等优势从事公共项目的开发、建设与经营。PFI模式的项目一般都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公共项目PFI模式下,私营企业和私有机构组建的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设计、开发、融资和建造,项目竣工后,项目公司把项目出售或租赁给政府及相关部门。这样政府将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转移给项目公司。

二、PFI模式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80年代末开始,对基础建设项目的财政资金投入匮乏,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滞后。在西部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同时,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低效率以及普遍存在的寻租现象,又迫切要求寻找新的建设模式。

我国引进BOT模式之后,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相比于PFI模式,BOT模式更重视商业利益,忽视公共利益、安全以及环境保护,同时BOT模式仍然存在着政府作为项目主体所导致的建设效率较低的问题,而PFI模式强调国内民间资金参与主导项目,在项目的监控、协调、管理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运用PFI模式的优点

1、拓宽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渠道。随着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日增,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已不可持续,关于如何拓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渠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我国目前的实践中,国有经济是基础设施投资相对单一的部分,大约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 80% 左右,一般民营经济和外资投资比重明显偏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势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由于基础设施行业属于具有长期稳定效益的行业,一旦实行PFI模式,会有大量的私人资本涌入,将会拓宽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渠道,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的问题,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需求。

2、引导民间投资、吸引外资。我国政府正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大力吸引外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创造有利于扩大投资的社会环境,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旺盛拉动力。目前我国民间投资增长趋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投资渠道相对狭窄,从而应积极探索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民营资本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如果实行PFI模式,即可以消化大量的民间资本的存量、吸引外资,推动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经济的增长。又可以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的问题。所以,在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实行PFI模式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措施。

3、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政府在基础设施提供中的效率相对低下。而PFI模式的引入可以大大提高建设效率。在PFI模式中,由私营企业和私有机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私营企业的相对优势,通常可以减少项目的建设成本和建设时间,并会鼓励私有企业采用新的技术,提高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

总而言之,PFI模式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新型模式,其对于缓解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采用PFI模式的项目大多是投资额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关系到国计民生,而私人部门往往存在着只考虑收益最大化而忽视正外部性的情况,所以对于推动PFI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必须统筹规划、认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国家、使用者和私人部门投资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篇3

《意见》指出,全国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其中,2013~2014年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820万套、农村危房532万户。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表示,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来看,棚户区改造还处在爬坡攻坚阶段。特别是当前待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基础差、改造难度大的地块,在创新融资机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同时,农村困难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住上安全住房的诉求比较强烈。

王宁说:“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旧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千百万个住房困难家庭生活改善,是惠民生、稳增长相互促进的重大举措,必须在已有成效基础上迈出更大步伐。”

为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意见》提出,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工作要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稳增长、惠民生,明确工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制定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计划(2015~2017年,以下简称三年计划)。2015~2017年,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其中2015年58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其中2015年432万户),加大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布局合理、运行安全、服务便捷。

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棚户区改造的资金来源一直备受关注,也是工作难点。据王宁介绍,仅2015年,中央已安排棚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补助1494亿元、农村危房改造补助365亿元。针对目前进度,《意见》指出,要加大改造力度。一是加大城镇棚户区改造力度。抓紧编制2015~2017年城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加快棚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

二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尽快编制2015~2017年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确定棚改安置住房小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三是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组织编制2015~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农房抗震改造,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及农房风貌管理和引导。

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意见》提出要创新融资体制机制,明确了四方面工作举措:

一是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各省(区、市)应根据棚改目标任务,统筹考虑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本地区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管理办法。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范围,限定在政府应当承担的棚改征地拆迁服务以及安置住房筹集、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包括棚改项目中配套建设的商品房以及经营性基础设施。

二是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积极推广特许经营等各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各地应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与价格补偿统筹协调机制,合理确定服务价格,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是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承接棚改任务,政府在出资范围内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不对原融资平台公司提供担保。

四是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承接棚改任务及纳入各地区配套建设计划的项目实施主体,可依据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协议、特许经营协议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合同进行市场化融资,开发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据此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主体发放贷款。鼓励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主体提供棚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篇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功能正常发挥、市民生活、企业生产以及商业活动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城市基础设施又被叫做公用基础设施,常见的包括道路、环卫设施、绿化、公共交通系统、水电气供给系统等。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与否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效十分重要。我国人口众多,近年来快速推动的城镇化步伐让大量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快速增加。然而,很多城市受限于缺乏规划、历史沿革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供需不平衡”。在这些原因之中,最重要的是融资模式效果不佳导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本缺乏。本文将以某城市为例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进行融资模式的改革和完善进行探讨。

一、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现状

通过查阅某城市市政建设部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可以发现,该城市采用过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财政性融资模式以及债务性融资模式这两类。

财政性融资模式是指政府以财政拨款的形式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政府补贴不仅不需要利息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支付,而且还不用归还,因而是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早期的主要融资模式。然而,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政府职能转型,财政拨款越来越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因而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比例中占比呈现缩减的趋势。

债务性融资模式的资本来源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以及短期融资券融资这3类。其中,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是银行贷款,其优点是灵活且程序简单。这是该城市现行融资模式中的主要来源,它占到最终融资规模的80%左右。通过公开数据发现,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也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形式来筹集。然而,这两类融资模式的最大缺点是政策限制多,而且它还会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的管理带来“分权”的挑战,因而在融资结构中占比共占15%左右。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改革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知,该城市的融资模式存在形式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全国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活动中十分普遍。因而,结合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经验以及最新融资模式,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加以改革:

(一)强化银行贷款审批,降低债务型资本占比

银行贷款属于债务性融资,它占比过高会提升融资风险。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有当地政府担保,因而银行愿意贷款。然而,从客观上看,随着政府职能转型,这些贷款未来存在较大的偿还风险。而且,银行大量贷款流入政府主导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导致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商业贷款供给被压缩,从而不利于经济结构的健康。因此,银行需要强化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主管部门也需要对项目的自身偿还能力以及未来偿还模式进行分析,在不断探索现代新型融资模式的同时,降低银行贷款等债务型资本的规模及比重。

(二)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强化权益性融资

为了有效管控债务风险,需要在降低债务型融资的同时,需要不断探索新型的融资模式,从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需求开拓出更多的途径。笔者认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权益性融资是最值得考虑的。当前,权益性融资模式主要包括BOT、TOT等。其中,最具综合效应的是BOT模式。所谓的BOT模式是指Build-Operate-Transfer,也即“建设―经营―转让”。在BOT模式中,政府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合同授予后者建设和经营的权利,通过一定的经营期限,投资者可以收回投资并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在投资者经营期满后,需要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经营权及其他权利无偿地转让给政府。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可以降低银行贷款的流入,而且还可以激活民间存盘资本,从而在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资本风向的同时激发社会活力。

篇5

Abstract: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s conducive to improve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s the trend of city development. Smart city infrastructure is the cornerstone of smart city and its construction level will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smart city, so government needs to greatly enhance the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bility. This article research the concept of wisdom smart city and infrastructure, analysis the smart cit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ode status,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ode.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 建设模式

Keywords: Smart city, Instruction, Construction mode

一、引言

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人口膨胀、资源短缺、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已逐渐成为我国各个城市发展面对的重大挑战。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从而为城市中的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其建设水平也会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因此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大力提升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目前智慧城市有很多种的定义,比较权威的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对“智慧城市”概念的描述是:“智慧城市是目前全球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这些发展要素,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经验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的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简洁、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创新运营与服务模式。”国脉互联将智慧城市分为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人群、智慧产业、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环境等6个部分,其中智慧基础设施也就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它是智慧城市的DNA,也是智慧城市健康运转的生命线。在整个智慧城市理论体系中,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第一,信息网络设施,包括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城市物联网及三网融合等,这是智慧城市的信息传输系统;第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及测试中心等,这是智慧城市的公共数据存储、信息交换及运营支撑平台;第三,经过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主要是对包括水、电、气、热管网,以及道路、桥梁、车站、机场等设施的感知化与智能化建设,从而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有准公共产品性,网络经济性和智能化等特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基础,可以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能够顺畅、稳定、协同运作的硬件设施。智慧基础设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拥有对外界的感知功能,实现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实时数据连接,搜集并获取有用数据。此外智慧基础设施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

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智慧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得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管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据统计,在智慧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方面,在2012年总数量已经达到510530个,市场总规模达到119.3亿美元,预计到达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保有量将超过8万个,总面积将超过3000万平米;智慧基础设施智能电网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总投资预计为1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投资将达4万亿元;智慧基础设施智能交通方面,2013年的市场规模达到近4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管网方面,2013年全国建设总投资约41亿,预计到2015年市场需求将达到60亿。由此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每年都在快速增加,将成为未来几年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

我国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当前我国各地在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感知终端能力不足,覆盖范围不广;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程度不够,运营管理效率较低;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盲目超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现象;投资主体分散,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开放不够。因此,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在建设时必须进行统一规划,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和效益。

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

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型,基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量大、政府财政支出有限的现状,国家正在鼓励和推广引进社会资本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社会资本进入的背景下,应当依据城市发展的程度及建设规模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模式。

一是针对非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采取不同的投融资运作模式,如非经营性项目可开展BT模式,准经营性项目可以开展PPP模式,纯经营性项目可开展招投标拍卖、BOT模式、TOT模式等。二是按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选择建设模式:信息网络设施,如有/无线宽带、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可采用国有独资企业建设运营、BOT模式等;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如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基地和信息安全服务平台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开展PPP模式、BOO模式等;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包括智能电网/智能管网,可开展BT模式、ABS模式等。三是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三位一体”,一些风险可控和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可由政府或政府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包揽建设;部分项目投资建设后可实行O&M(委托运营)模式。

五、结束语

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促进城市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重大举措和综合性措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和前提。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模式对可提高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上文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提出一些意见,其中还有一些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依据实际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2

篇6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要求;措施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与每一个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土地利用的合理、有效性关系密切,同时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做好土地整理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土地整理工作能够帮助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空间,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案,有助于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挖掘土地潜力,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

1.1科学结合

在城乡规划时,需要对城市范围内的现有空间,以及隶属城镇进行整理,全面提高城乡的经济和其他能力。(1)空间的结合。从大的方向看,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条件,开展外向型经济,或作为内地与国外的中转站,发挥经济通道的效果,不但要合理地开展中心城市,也要活跃进步改进小城镇的经济建造,结合区域经济优势,分管中心城市压力,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圈。(2)小城镇结合。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小城镇建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单位面积上的耕地需求人口减少,不断增加的农业人口需求转化为工人,这就要求需要不断地对小城镇科学结合,对现有城镇进行兼并调整,促进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1.2系统协调

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面对人多地少,人均资源贫乏,城乡规模小,城市实力不均横的局面,必须协调好土地资源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相互关系,协调好水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与城乡发展的相互关系,需要重点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发展目标的相互关系,因此,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的是系统协调。

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整理的措施

2.1科学合理的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空间

土地整理是统筹城乡发展、调控城乡用地总量与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的利用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土地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划标准,要严格按照土地使用标准进行开发和应用,是什么样的土地就用什么样的开发方案。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要认真做好村庄、城乡结合部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的衔接工作,注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进行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对于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改,提升建筑土地的使用率,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土地利用的规范发展,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科学的进行土地利用、合理的开发土地,提升土地开发率,降低土地供求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2.2发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的双重制约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的使用情况,而土地资源中存在的矛盾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继续前进与发展,还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房价过高、过快地增长,使很多人不得不背负沉重的房贷负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使房地产行业泡沫经济愈演愈烈。如果通过使用主动的手段开展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和土地的进展速度成正比,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整理相互产生作用的同时能够相互限制,避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出现占大建小或者只占不建的现象,使每一寸土地资源都能够合理地利用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管是在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期间还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坚持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尽可能地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土地资源利用紧张的问题,还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等矛盾,同时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合理的发展。

2.3规范土地整理,完善土地监督机制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状况,还和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息息相关,因此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规范土地整理,完善土地监督机制,在规范土地时要坚持坚持严控总量、优化结构、集约高效的原则,严格规范土地整理,积极主动服务,构建科学的发展新机制,确保新开发的项目能够充分开发土地的使用潜能,大力开发闲置用地,依法征地用地,确保农田用地不被侵占等目标,要充分保障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品质不下降的管理规划原则。同时要强化执法监察手段,严格执行土地法律法规,惩治违法用地,对借机圈地、搭车用地等违法用地行为,必须采取严厉的法律手段依法追究违法者的经济、行政及刑事责任,从而最大限度地遏制土地使用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后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选择影响面大的典型案件,公开曝光并依法处理,以达到"以案说法""以点带面"的社会效果,起到震慑遏止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的作用。

2.4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强度

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全面整顿和规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工作的实施强度,定期开展查处违法占地、违法建筑行为,对违法建设作出责令停止建设的决定后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拒不停止建设的,相关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违反详细规划或者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的要责令改正,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逾期不采取改正措施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责令限期拆除,对于不能拆除或者无法拆除的,要没收实物以及违法收入,按照规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整理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整理进行协调应用,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还要综合考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意义以及对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影响,合理的土地整理能够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实施,创造更加优秀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贾莉.浅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华北国土资源,2012(01)

[2]王亚锋.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4(01)

篇7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是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物质公共设施,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它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基础设施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用途来分,基础设施可以分为经济类基础设施和社会类基础设施。经济类基础设施包括公用事业设施(供水、供电、通信等),社会类基础设施包括文物、教育、医疗、防疫等物质基础设施;从空间分布和收益范围来分,基础设施可分为全国性基础设施、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局部性基础设施三类;从基础设施的所属部门来分,可以分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农业水利灌溉等。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乡村交通、通讯、自来水设施、水利设施、电力供应、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等。

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

1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非排他性,一个农户从这些设施中获利,并不影响其他农户享受这些设施。

2 农村基础设施的效益十分显著,很难用货币来衡量。比如道路不仅用来运送农产品,也用于非农产品的运送。总的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大、投资周期长、固定成本高。

3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广泛的社会正效益性,农村基础设施能够带来有益的外部性,如防风林,会改造和影响农业

生产环境,但同时也会影响其相邻地区的自然环境。

4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益难以计量,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很明显的外部性,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完整计量。

5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农业生产过程中,小农户的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利益统一的力量,不能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影响,也不能使市场价格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这使得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风险加大。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的作用不可低估。它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利于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转型,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

1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农民就业机会;降低农民生活成本。

2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四、内蒙古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调查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国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60多年来,内蒙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高速增长。但是,与城镇基础设施相比,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相对滞后,这将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1 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调查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影响农产品产量的一个基础因素,关系到水资源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本文对农田水利设施中的机井、地面水渠、地下管道、喷灌等项目进行了调查,选择“机井”和“地面水渠”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59.75%和47.46%,而选择“地下管道”、“喷灌”等的人数合计占不到被调查者的20%(如图1)。这说明农村仍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对于投入高,节水强的喷灌或地下灌溉方式采用较少。

2 对农村交通设施的调查

据调查,约四成乡村之间的道路建设滞后,农村道路交通方面仍需加大投入。另外,在村内道路修建出资问题上,呈多元化态势。

3 对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

在居住条件方面,大部分家庭房屋结构为砖木结构,占57.42%,其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到32.83%。这两项调查占全部被调查者的90.25%。这表明,农村家庭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家庭做饭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柴草、煤炭,占35.81%、34.11%。另外,也有一部分家庭采用电器做饭。在生活用水调查中,61.44%的村庄已经用上自来水,还有38.56%的村庄没有用上。

五、内蒙古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评价

1 农村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足,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小型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使得整个农村基础建设发展滞后。

2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发展不平衡(如图2)。通过对城市郊区、一般农村和偏僻地区的建设情况调查,发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郊区要好于一般农村,一般农村要好于偏僻山区。

3 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问题上,政府财政支出占主导地位,其次是集体出资、企业出资、个人出资。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盈利性差,所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的动力不足,也因此,政府和村集体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作用巨大。

4 基础设施投资与收入相关,且投资需求存在差异。收入高的郊区基础设施状况要好于其他两类地区,偏僻地区状况最差。同样,每个类型的农村地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也不同。

六、政策建议

1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发挥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2 基础设施的需求不同,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应因地制宜。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消费水平也会对生活基础设施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选择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时,应依据当地生产、生活的具体需求因地制宜地予以安排。

3 改善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和资金管理方式,提高效率。减少资金的流通环节,降低运行成本。资金使用要公开化,避免暗箱操作。

参考文献:

[1]戴燕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J],探求,2006,(3):12-17

[2]刘伦武,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财经科学,2006,(10):90-97

[3]郎永建,张尚民,李长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2):81-84

[4]鲁德银,雷海章,“人世”后的中国农业

财政支持政策[J],财经研究,2002,28(2):7-14

篇8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01

一、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研究

PPP指的是项目公私合营模式,在该模式下政府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形式,将公共设施或服务提供给相应组织进行合作,PPP模式下政府与社会参与方共同承担风险、共享利益,在长期合作中实现所处区域公共设施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其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求

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经济水平的提升的助理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更为有效保证人民生活水平。S着我国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则相对滞后,政府在投资的规模上相对有限,实际管理运营效果也不够理想,这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应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公共设施建设存量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1/5-1/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依然存在较大缺口。应用PPP模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融资渠道与规模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在更多资金的支持下更多的城建项目得以立项建设。

2.进一步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实际需求

社会科科学院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我国城镇率发展预期将达到60%,与之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达到42万亿元,届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将迈上新的台阶。回溯我国2001-2015年15年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都存在一定的压力。在引入PPP模式后,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比例中的社会资金有了一定的提升,地方财政与贷款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融资环境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3.进一步摆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传统融资模式限性局限

在我国进一步建设绿色城市与智慧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融资模式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与配置效率相对不足,已经成为了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在传统融资模式下,政府部门作为核心主导方,在具体的工程项目建设环节可能存在一定的专业性缺失问题,不能有效捋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同时其融资与投资活动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存在高估、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在PPP模式下,资金筹措与使用的相关方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共同实施监管,控制操作环节,融资成本与管理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

二、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建议

1.建立专业的PPP管理机构

在当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P合作模式中,提升管理专业性是亟待提升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做好主导工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PPP政策与管理细则,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与部门实施管理工作。在PPP管理机构人员组成方面,应以针对城市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选择交通、教育、医疗、财政等领域专业人员专岗任职,对相应PPP项目政策、合同以及风险等要素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全面提升PPP模式运行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2.明确PPP项目标准

PPP项目的建设承载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等诸多内容,在项目融资与投资环节,应制定详细全面的标准。项目标准内容应准确描述项目规模与实际价值,有助于进行相关风险评估与转移,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考虑绿色城市与智能城市的实际需求,项目细则应能在平衡参建各方利益中发挥作用。按照项目标准进行的评价应能有效筛选出符合调价的参建方,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与技术应用创新性,同时确保PPP项目的配套设施及副业经营等项目的利益分配,能够持续引入公司或组织的参与。

3.有效划分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权责

在PPP模式下,政府与私人部门通过长期合作协议的形式对权责进行划分,以合同的的形式全面确定各项细则条款。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府部门应与参加方围绕工程项目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与预期来明确双方的责任与利益,做到权责一致。一般情况下,往往由政府部门对PPP项目建设和服务提供进行监管,并承担土地风险,而由私人部门参与PPP项目建设与运营,并承担相应风险。

4.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价机制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中,政府部门首先与私人部门订立了严格的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签署了因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可变更性条款,公平、合理的合同是做好审计工作、进行绩效评价的前提条件。政府对于PPP项目的审计工作应执行严格标准,不仅需要在合同中提出了主要绩效指标,而且审计署会对PPP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合法合规性等进行审计评价,并且在政府资产负债表进行反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PPP模式下的城市基础设计建设管理,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应提升对于PPP模式的重视程度,从理论与方法层面提升管理效果,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雪莹,易加斌.基于PPP模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J].建筑设计管理,2015(10):24-31.

[2]张萍,刘月.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下融资风险水平度量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5(2):65-70.

[3]钱斌华.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2(10):15-19.

篇9

关键词:基础设施 城市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多年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较薄弱,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城市基础设施仍明显不足与滞后。未来20年,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也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文章正是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的改革趋势。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与世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导致生产要素竞争优势缩小,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较大幅度地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自然成为我国广大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并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与网络化本身已造就一批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如网络、通讯、卫星传送等。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环境、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东部地区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优惠的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0-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70%一85%,东部地区则是全国平均值的110%-125%,中部地区则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存量不足(密度低、通达深度浅、等级低)、自我投资能力很差,同时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较低。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1.改革的原则和目标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原则就是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行政府宏观指导协调、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公平竞争,政府依法保障各类投资者权益和公共利益。其核心是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市场化、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法制化及中介服务社会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持续、健康发展,减少财政负担,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2.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了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符合我国国情要求的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和分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充分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改革投资审批制度。

(2)开放经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市场,大力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领域,为集中政府财力建设公益性项目以及政府退出经营性项目创造条件。

(3)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体制。改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实行投资、建设、运营相分离,逐步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专业管理、社会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加强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和服务。

(5)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及经营体制的创新。改变基础设施行业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改组、改造原由的经营机构,使之成为独立核算的经营企业。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融资多元化体系。

3.改革的进程

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也沿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约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一工作80年代。该阶段的主要改革内容是国家开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基础设施融资的稳定渠道。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开始以拓展筹资渠道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化进程;对向外商和国内经济组织转让国有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码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做出明确规定,吸收外资及国内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可操作依据。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以加入WTO为主要标志,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开始按照国际规则扩大开放程度,允许外资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投资,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市场化进程加快。

四、结语

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作用、性质与特征;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投资建设与发展水平、行业管理体制两个角度研究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我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原则和目标、主要内容以及改革进程的发展历程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PPP模式 公共基础设施 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明显增多。大量的投资需求,政府财政投入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今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要求,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如何加快我国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的改革,提高投资效率,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解决中心城市、功能区建设及城市协同一体化发展框架的资金供应需求,成为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PPP模式的内涵及作用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实行PPP模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PPP,是Public-Private-Partmership的缩写,指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实现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发挥双方优势,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不仅有利于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而且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克服政府以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多重身份全面介入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中的弊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PPP模式以项目为主体进行融资活动,是项目融资的一种实现形式。在PPP模式之下,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期和运营期广泛采取与私人参与者合作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由民间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实行PPP模式,与过去私人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不同,PPP模式的合作始于项目的确认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负责。

二、PPP模式的分类及要求

(一)经营性项目

对于具有明确的收费基础,并且经营收费能够完全覆盖投资成本的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等模式推进。因此,要依法放开相关项目的建设、运营市场,积极推动自然垄断行业逐步实行特许经营。

(二)准经营性项目

对于经营收费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需财政补贴部分资金或资源的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附加部分补贴或直接投资参股等措施,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模式推进。为此,要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相互协同的机制,为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积极创造条件。

(三)非经营性项目

对于缺乏“使用者付费”基础、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回收投资成本的项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用建设―拥有―运营(BOO)、委托运营等市场化模式推进。这就要求合理确定购买内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PPP模式的应用重点

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从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已开展的PPP模式来看,对PPP模式的选择与应用,主要是在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合理确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范围及模式。

各地在PPP模式的选择上,应结合本地发展的重点民生工程项目,考虑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高铁广场、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交通设施,医疗、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项目。对新建市政工程以及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更应优先考虑采用PPP模式建设。

四、建立健全PPP模式工作机制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地方政府应出台支持社会投资项目的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实行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股权债权投资、建立PPP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重点项目。对于农业大市、人口众多的城市,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可以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为中小城市,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还可选择若干具有产业基础、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县城和重点镇推行试点,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引入市场机制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有计划、分期选择关系民生的项目

根据本地实际和项目特点,先从关系民生的供水、污水处理、生态环境等项目作起,主要从方案审查、伙伴确定、价格管理、退出机制、绩效评价等方面,完善制度设计,增强吸引社会资本能力。同时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推动规划、投资、价格、土地、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保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稳妥推进。与此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投资基金的支持。

(三)建立联审机制

在明确行业管理部门、事业单位、行业运营公司或其他相关机构,作为政府授权的项目实施机构的基础上,应会同相关部门建立PPP项目的联审机制,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合规性、PPP模式的适用性、财政承受能力以及价格的合理性等方面,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确保项目实施达到预期效果。审查结果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相应的部门、单位在授权范围内负责PPP项目的前期评估论证、实施方案编制、合作伙伴选择、项目合同签订、项目组织实施以及合作期满移交等工作。

(四)发挥专业职能作用

要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中介机构在PPP项目的资产评估、成本核算、经济补偿、决策论证、合同管理、项目融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引导,从而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项目管理的专业性,以期达到项目实施效果。同时,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PPP项目的融资、保险等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的发展。并且,要加强PPP相关业务培训,培养专业队伍和复合型人才,以适应PPP项目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