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3-28 16:1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政府;非政府组织;关系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128-01
当前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加强对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对于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公共管理社会化进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相互作用:非政府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是相对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而言的。这三大部门相互独立,现实中又彼此协作,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而言,两者相辅相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从非政府组织的角度,首先,“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使得非政府组织的存在成为必要,其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逐步还权于社会,为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三,政府通过立法等程序赋予非政府组织合法地位,培育和保障其发展。其四政府还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等的支持和政策上的优惠。对于政府而言,非政府组织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非政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架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其次非政府组织可以接管政府的一些社会管理职能。再次,一系列非政府组织组织的出现,会形成各种集团利益可以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最后,非政府组织还以其创新能力、迅速应变能力及实验能力在社会政策的制定方面扮演着开辟新天地的角色,为政府创造了可供参考的新做法。
二、多元与合作主义是构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理论基础:竞争是相对垄断而言的。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和丰富多样的社会需要,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显然难以适应,公共权力资源的配置应适当向非政府组织转移。政府应该从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领域退出,从而管那些应该由政府管且只有政府才能管好的事情。合作是相对冲突而言的。在政府权威和社会自治团体分享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权力时,必须重视相互之间的合作。政府权威与社会自治的合作应该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是互动性合作。政府的治理需要通过社会参与加以改善,社会参与治理需要政府的引导。这种互动又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是制度性合作。竞争――合作主义作为制度安排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一系列条件基础上的。其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和自治性的培育,二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改善,三是扩大民主参与和健全法治体系。尤其是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和自治性,构成了这种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对政府来说,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有意识地培养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自治性就显得更加重要。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的初步形成是中国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的关键,同时也是政府廉洁、高效、活力的必要条件。
三、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关系的路径选择:非政府组织能否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首先取决于政府能否改变自己的角色,政府能否为非政府组织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法律环境。政府应对其他社会行为主体的管制和控制色彩逐步减少,而规划、引导、协调、交换、服务以及必要的扶持功能应逐渐增强;政府在敞开公共事务治理边界之后应注意培育良好的合作氛围和合作文化,以此激发更多非政府组织介入公共行政的热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还应继续担负起仲裁职责,从宏观层面规约公共事务领域中的多元治理格局,使政府、私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能够在法律与制度框架内本着互利合作、诚实守信的态度展开合作。应该说,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领域中的角色转换是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展开合作的现实保障。但也要看到,我国非政府组织功能和价值的有效发挥还受制于非政府组织自治能力、行动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的提升,从组织建设的角度讲,后者甚至成为公共合作行政模式能否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合作行政必须首先从提高自身治理水平和行动能力上入手,逐步参与公共行政,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政府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第一,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和社会公信力。非政府组织应该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提升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是非政府组织获得公信力和维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障,非政府组织要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成员素质,加强成员的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增强成员对国家政策过程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完善自身的激励监督机制、自律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第二,寻找服务空间,明确服务目标。现代社会,政府的政策取向受制于民主体制下大多数民众利益的制约,非政府组织可以关注被民主所忽视的“少数人”,尤其是处于边缘状态群体的利益,填补政府与企业都力所不及的或者都不适合的那些领域,与政府标准化、统一化的服务形成互补,与政府只有在公共合作行政中明确自己的组织定位,才能进一步谋取与政府深度合作的资本。第三,建立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交流机制,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非政府组织通过国际合作和民间交流,吸收国外在公共行政领域的改革举措、管理手段和交流机制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为政府行政出谋划策,推动公共合作行政的向前发展。第四,充当利益表达的角色,成为公民利益表达的渠道和方式之一,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回应成本。
在公共事务处理过程中,这种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治理的格局,将构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为公共事务提供广阔的空间。政府有选择地退却,非政府组织有选择地进入,二者只有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开展多种契约性、制度性的联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作用,提供更为高效和更具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善治境界,也才能保持并推进人类的文明进程。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篇2
一、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可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一)内部控制和管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提供了制度的保障
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是分离的,所以投资者在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加以监督的时候依赖的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而完善的内部机制和管理可以使得彼此分离不相容的职务之间形成相对平衡的机制,有效的控制企业的运行发展,促进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在保值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增值。
(二)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利于整合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经济市场的发展中竞争力优势的来源主要是经营中现有存在的和潜在的差异化资源,有效的内部控制会将这些资源协调整合成统一的有机体,将企业的优势资源最大化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可以让企业在积累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内部环境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决定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
企业的内部制度的设定使得内部控制管理处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内部的制度环境是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制度。所以,只有在一个完善的内部环境和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和管理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各种的环境因素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间接影响了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长期竞争优势。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不完善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
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对企业的发展决策。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与公司治理和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作为管理层为了履行各项的管理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规则和政策。有些企业虽然建立起了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在不完善的内部控制与管理下,弱化了某项职位,缺少了必要的某项常设机构,不能建立起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法人机构,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二)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很薄弱,在一些相关组织制定的内部控制也不过就是一种形式,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摆摆样子。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中已经形成了决策主导权的模式。习惯了自己决策,而一些内控制度会影响自己的决策权力,所以,更多的时候不仅是不重视,反而会有意阻挠内控制度的建立。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不仅仅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了,更多的是对企业操作层面的管理。而现在的企业在发展中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直接导致企业无法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发展机制,企业的管理政策和程序不完善使得内部控制的活动就无章可循。会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四)缺乏有效监督
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企业中普遍对内部审计的管理,在执行审计工作的时候只是挂靠或者是隶属于某个部门,缺乏有效性和独立性。而且在实际的工作中,内部的审计行使的职能也通常是建议,在对相关违纪违规的问题只能移交建议和督促其他部门进行处理。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五)信息系统沟通运行不流畅
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信息化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主流,但是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时代下对企业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他们已经习惯于传统中的成型的组织结构去制定有效的制度对人、财、物进行约束管理,没有对建立开放的信息渠道引起重视,不能有效的借助信息化系统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信息流通通道受阻,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六)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适用
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人力资源方面对价值取向不明确的问题。在企业的人力资源中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流转机制可以为企业所服务。在人才的招聘和培训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不能为企业招聘到真正有能力的创新型的人才。而人才的缺失直接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七)会计控制系统管理不规范
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企业中管理层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起到很好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中负责人过多的干预使得内部会计的监督只是在执行负责人的决策,负责人成为背后的操作者,使得财务的秩序混乱,对企业的监管也成为一种表面形式。这样直接导致财务数据失真,无法在发展中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财务数据信息。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一)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现代化企业在发展中应该在相关规定下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体系,使得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下有效的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并且在财务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会计控制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企业的财产安全和完整提供保障。
(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增值作用
现代化企业在发展中应该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因为在企业的发展中内部的审计远比外部审计要熟悉了解企业的内部环境,可以更及时的发现企业内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要有效的发挥出本职职能外,对为企业的投资决策以及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实现内部控制的审计,减少企业所面临因风险因素所造成的损失,发挥增值作用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
现代化企业在发展中应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机制,设立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的管理和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严格考核和评价。并将制定的考核制度与薪酬制度结合起来。并且在企业中应该制定管理人员和核心岗位员工定期轮岗的制度。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控环境
现代化企业在发展中应该明确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的职责,让决策系统和管理系统以及监督系统可以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下为企业所服务。监事会要发挥出监督管理的职能严格对董事会、经理层和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监督机制,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在制度层的角度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系统,加强监督与检查
篇3
关键词:营销渠道 合作 冲突 管理
引言
渠道合作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早在交换产生的时候便已产生。在原始社会,就有食物和生产工具的交换,为了便于交换,出现了帮助交换,这是最简单的交换方式。随着交换的不断深入,渠道合作开始产生,现在已经成为商品交换的重要保障,因为绝大部分行业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能力建立彻底的完整的终端销售渠道。随着营销理念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营销渠道构建的重要性。为了扩展市场,特别是拓展新市场,渠道合作成为企业应用的重要营销战略。
总的来说,我国营销渠道合作,主要有“企业――中间商――零售商”、“企业――商――零售商”等模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营销渠道合作在跨国公司之间比较常见,比如2010年海尔集团与骊住集团签订了营销渠道合作协议。对于营销渠道合作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关系上,比如张丽萍(2006)利用博弈论构建了基础模型,揭示了企业间渠道合作的复杂关系,李连英(2012)通过利用贪心、害怕两心态分析了渠道合作的威胁,丁川(2013)等人通过构建Stackelberg模型分析了合作用的不合作问题,即自利和竞争性偏好。但是也有个别学者针对企业之间的营销渠道合作关系进行了研究,比如丁晓杉(2010)研究了企业之间渠道合作的竞争关系,刘婷(2009)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和交易关系理论分析了企业渠道合作的关系以及理论的应用。本文以海尔集团与骊住集团的营销渠道合作作为主要案例,深入分期企业之间营销渠道合作的冲突来源,并试图建立企业营销渠道的冲突管理体系,以缓解企业间的冲突,最终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本文研究的企业营销渠道合作冲突不是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冲突,也不是商与零售商的冲突,而是具有产品类似或者销售渠道类似的企业之间的渠道合作的冲突。
营销渠道合作冲突的来源
(一)权利竞争
在不同的合作模式中,营销渠道合作都会产生权利的竞争。竞争的产生主要源于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会控制利益的流向。营销渠道合作的产生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是为了通过合作换取彼此更多的利益,但合作了不能保证彼此绝对公平的利益流向,所以合作双方必然希望通过合作中的权利来实现自己更多的利益。合同虽然条条框框,会将一些大的问题进行陈列,但是不能包括实施中所有的细节问题,而这些细节必然就是权利的表现以及利益的控制点。所以合作中的公司必然会在实施过程中争取自己更多的权利。
不同的公司,合作类型的不同会导致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如果彼此渠道资源价值同等,合作的强度较大,那么竞争最为激烈,在此笔者称之为“虎虎合作”。海尔集团与骊住集团和合作便可称之为“虎虎合作”。2010年6月,日本建材和住宅设备机器领域最大级企业集团骊住集团在上海举办媒体会,宣布其即将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而其进入中国市场的首要之举便是与海尔集团签订了营销渠道合作协议。借此,海尔集团希望通过两个大集团的资源整合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以提高市场占有率,而骊住集团希望通过海尔销售平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中国区销售市场的飞速发展,其发展目标是2012年实现中国市场上升10倍以上。但是时至2013年,通过三年的合作发现,合作的成果并没有达到二者的目标。从骊住集团中国的销售情况看,虽然许多供应商已经贴上骊住海尔专营店标志,但是专营店依然以海尔产品为主,其销售主力依然是海尔产品。海尔集团不会全额放出权利来帮助骊住集团进驻中国市场,而海尔集团想借助骊住集团的销售网络来实现海外市场的拓展,骊住集团的销售网络也不会全部放开。
权利竞争的强度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企业的大小与合作强度。如图1所示,企业之间的合作强度越大,其相互利用的成分越多,其权利竞争的范围越大,其竞争也就越激烈。主要是因为企业间合作的范围越大,其涉及的利益会越多,其权利涉及的范围越大,利益越大,因此可竞争的利益就越大,导致其权利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大小也会影响二者的竞争强度,如图2所示。如果合作的企业都是小企业,其生存空间非常有限,彼此都需要借助彼此生存,即使二者竞争,其后果更可能是导致合作不能继续,二者如果竞争其能够争取的利益空间也不大,并且二者的竞争能力也有限。如果是一家大企业和一家小企业,小企业可能更多是依附大企业的发展,虽然其对大企业也会创造利益。如果两个大企业,那么竞争强度会不断拉大,因为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是战略性的合作,强度较大,涉及面较多,利益相关性较大,因此权利控制的利益也会越大,例如海尔与骊住的营销渠道已经涉及海内整个市场,其规模是巨大的。
(二)文化矛盾
对于同区域的企业合作,文化矛盾主要是来自企业内部文化的矛盾。对于小企业来说,文化底蕴不足,往往行为较为随意,所以小企业的合作文化冲突不明显。对于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合作,由于小企业往往因为文化不足,利益又主要依靠大企业,因此会以大企业的文化为主导,慢慢可能渗透到小企业。但是对于大企业而言,由于企业文化浓厚,各种行为习惯以及处事方式等都基本稳定成为定势,并且企业文化排他性较强,因此大企业之间营销渠道的合作往往文化矛盾会更突出。同时,对于不同的企业合作,其文化的强度(排他性)往往也会影响文化矛盾的大小,如果两个企业文化强度(排他性)都大,那么企业之间合作的文化冲突就会越大,如图3所示。
对于不同区域的矛盾,文化矛盾除了来自企业内的文化矛盾外,更多的是区域文化的矛盾。因此,跨国企业营销渠道的合作首先要攻克区域文化强度的限制。
(三)产品冲突
利益冲突会表现出权利的竞争,同时也会出现非权利竞争性的矛盾,即产品的竞争性矛盾。在同一个渠道,在一定时期内其容纳的产品(即销售出的产品)是有限度的,比如货架的摆放,促销的产品的时间和类型等等。由于许多企业进行营销渠道合作,往往二者产品具有相关性,比如海尔和骊住二者都生产家居产品,其产品在同一渠道销售必然存在竞争性,当然也有互补的产品。因此企业之间相似性越大,产品的冲突越大,互补性越大,冲突越小,如图4所示。此外,对于小企业来说,渠道够大,而两企业的生产力有限,那么二者的产品冲突就会较小。对于大企业的合作,由于企业的生产力大,渠道往往都不够,因此产品冲突较大,如图5所示。如果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合作,由于小企业的竞争力较小,处于依附状态,大企业也不会花大力气去竞争,往往摩擦较小,产品冲突较小。
(四)信任风险
交易成本源于不信任和不道德的风险。两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会牢不可破,往往存在不信任的成分,这种不信任又源于可能出现的违约行为,即道德风险。这种不信任和不道德的风险在此成为信任风险,即相信对方,那么对方也可能出现不道德的行为;不相信对方,那么出现更高额的监督成本。并且,即使在强监督之下,依然可能存在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信任风险总是客观存在。
(五)内外资源矛盾
营销渠道的合作会产生内外资源的矛盾。内资源的矛盾在于企业要将一部分资源划出去共享,外资源矛盾在于企业要将外部资源引入到内部资源,一起发挥作用。内外资源矛盾一方面是企业之间资源融合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如果共享内部资源而不影响自身发展的矛盾。以海尔和骊住集团为例:对于海尔,一方面要将中国的销售渠道融入骊住集团的产品,但是必须考虑不影响中国海尔产品的市场,海尔甚至希望借助骊住集团的产品可以提升自身的产品,一方面又要利用好骊住集团的海外的销售渠道,将产品与其销售渠道融合,提升海外市场的占有率。要做到这两方面,处理好内外资源的矛盾是营销渠道融合成功的关键。从骊住集团看,当时设定的目标―在2013年骊住集团中国市场销售额相比2010年增长10倍,并没有达成,而其海外的扩张能力也没有增强。不过海尔在国外的扩张力却得到增强。
营销渠道合作冲突的管理对策
针对冲突,首先应该平衡利益。利益是权利竞争的根源,也是产品竞争的根源,也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企业合作的目标。第一,互惠互利是合作的保证,也是合作的基础。参与合作的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小利益,应该从长远发展着手。合作之初肯定有大小问题和摩擦,这些会影响初期利益。合作中企业在合作之初不能为了一些小利益来制造更多的摩擦和问题。在合作状态达到良好之后,企业之间的利益会更大更明显,合作企业应该更加珍惜合作的机会,做好真正互惠互利,不能因为更多小利益而制造摩擦,影响合作的状态。良好的合作状态是合作继续的保障。
第二,建立一个沟通桥梁,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的信任感。信任是相互的,也是容易被损伤的。在合作的双方应该都提高彼此的信誉,成为社会高信誉度的企业。同时应该建立一个便于双方沟通的专门机构,处理二者之间的合作问题,遇到误解可以及时沟通,并且由于该机构有来自代表双方利益的人员,对整体的合作了解充分,对误解的来源也会非常清楚,容易处理。
第三,合作中的企业应该加强文化衔接,建议建立员工互换机制。文化冲突是强文化企业或者跨国企业合作的必然产物,也是影响合作状况的重要障碍。建立员工互换机制,首先是让员工体会两企业的文化区别,然后做好营销渠道的融合工作。企业营销渠道的融合不代表文化融合,营销渠道融合让两个企业的文化改变那是不可取的,如果因为合作改变就不叫企业文化,因此文化衔接不是让企业改变文化,而是文化相容。员工互换机制就是通过人的相容,融合两个企业文化,是作用的媒介。
第四,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将内外资源矛盾缩小在源头。合作的对象和强度,是由企业自身决定的。强度越大,合作的企业越大,那么企业需要整合内外资源的能力越大。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和另一个企业的合作,或者无法达到某一程度的合作强度,那么企业可能不仅无法利用外部资源,还可能无法保持本企业原有的渠道优势,这样内外部资源的矛盾就来了。因此,企业必须量力而行,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适强度的合作。
第五,合作中的企业,应该合作整合资源,利用好合作优势,这是缓解资源矛盾的关键。企业的能力是一方面,两个企业的合作能力是另外一方面,如同在壹加壹可能小于贰,可能等于贰,也可能大于贰的问题。企业在建立合作应该加强彼此的合作能力,建立高诚信度,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整合两企业的资源,争取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做到合作中的每个企业都能充分利用好内外部资源,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基于演化博弈的营销渠道合作关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6
2.李连英,郑鹏.蔬菜营销渠道合作博弈研究―基于批发商和零售商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2(7)
3.刘婷,刘益,陶蕾.交易机制与关系机制对营销渠道企业间合作的作用研究[J].预测,2009(4)
篇4
作为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就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思路,至今校企合作的实践已广泛开展。与此同时,合作的局部性、表面性、零散性等缺陷也日益凸显。这其中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缺位”与“边缘化”行为存在很大关联。对此问题,学者们的研究多侧重于从企业“应该怎样做”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分析企业当前的做法与应然的做法之间的差距,而较少深入地探讨这种差距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本文从当前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特征出发,分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局限与障碍,以为我国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思路。
一、企业发展的特征
从根本上看,校企合作的发展归根结底还在企业方面,企业发展的状况如何决定着它与高校合作的态度。因此,了解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才有助于我们深刻剖析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动力问题。综观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企业生产规模的中小型化
目前,我国国家统计部门以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两个指标为标准,将工业企业划分为特大型(50亿元以上)、大型(5亿元以上)、中型(5000万元以上)和小型(5000万元以下)四种类型。以此标准,据相关资料对2001年至2007年我国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的统计结果对比显示(见表1),中、小型企业在四个年度中分别占企业总数的95.2%、98.5%、99.2%、99.1% ,而大型企业仅占4.8%、1.5%、0.8%、0.9%。因此,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总量上逐年增长,但企业整体发展规模偏小,这说明我国企业的发展仍处于资本积累时期。
表1 2001―2007年我国企业规模对比
数据来源:张晓明.我国企业规模现状分析――企业规模衡量指标的说明[J].财会月刊,2003,(24).石建中.中国企业规模分布的形态及特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12).
(二)企业经营的高风险性
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风险。这些风险有来自企业外部的顾客风险、竞争对手风险、经济环境风险,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产品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组织与管理风险等。针对我国以中小企业为发展主体的情况看,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面临的风险则更高。首先,大企业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往往在融资、信贷等方面有诸多优势,而中小企业本身财力有限,融资则更难,往往告贷无门。据有关资料对上海市20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真正能获得长期贷款的只有3.2%[1]。其次,目前市场无序,假冒伪劣商品猖獗,中小企业的产品更易于假冒,执法部门打击不力,中小企业又无实力自己打假。再者,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在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今天,劳动密集型已成为中小企业的劣势。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频繁的兴衰更替也就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三)企业发展动力的市场依赖性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本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和学者也一直倡导科教兴国,主张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但大多数企业的实际行动并非如此。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企业并不多,许多企业把发展寄托于通过降低劳动力工资水平来降低产品价格,或是寄希望于广告效应,有的甚至不惜采用假冒伪劣等违法手段。近年来媒体披露的这类事实举不胜举。据报道,当前企业拖欠工资现象比较普遍,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尤为突出。据有关部门调研显示,全国拖欠民工工资已高达1000亿,建筑企业拖欠工资的比例高达72.2%,仅有6%的民工能按月领取工资[2]。由此可推断,当前多数企业的发展动力仍然在“市场”,而不在人力资源开发。
(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低水平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没有竞争,或者说竞争不充分的市场经济必然是不完善的。虽然我国市场经济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当的竞争力,但与西方市场经济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一,企业间的竞争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企业还没有从传统的“你死我活”的单向竞争关系转向双赢或多赢的新型“竞合”关系。其二,企业参与竞争的手段更多的是依靠更新设备、降价促销、广告效应、炒作包装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其三,竞争的结果以追求数量取胜而非产品质量的提升。其四,竞争的策略局限于当前发展的考虑,而缺乏长期发展的规划。这就造成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并没有得以充分展现,企业没有真正把人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上。
二、企业发展的局限性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一)企业生产规模的中小型化影响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
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看,企业在不同阶段所采用的经营管理价值观是不同的。在创业阶段,由于企业投资比较多,面临资金短缺,急须扩张业务,企业的生存至为关键,因此,决策的出发点是只讲利润,有助于提高利润的事情,企业才会乐意去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这时候企业才有能力顾及除企业利润之外的目标。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小型化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发展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对利润的追逐上,资金的缺乏,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迫使他们根本无暇顾及与学校的合作。同时,校企合作的开展需要企业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在中小企业看来也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据报道,江西抚州富祥工艺厂开展校企合作时,当时学生刚来实习的第一个月就亏损了3万元,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3]。由此,校企合作与现阶段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的不一致以及对企业生产效益的影响而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企业经营的高风险性影响校企合作的持久与目标的达成
人才的培养、技能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企业经营风险性的存在,对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企业面临停产或关闭的危险。由此,这种不可预料性和难以掌控性就会使得本已确定的合作关系难以保证。据相关调查表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每年的更换率一般都在20%以上[4]。更进一步说,校企合作的开展也是在一定的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一旦企业发生变动,合作关系中止,难免不会打乱学校的整个教学安排,使学校陷入更大的被动,这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显然极为不利。
(三)企业发展动力的市场依赖性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展开
对我国来说,长期以来,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这一观念已深深嵌入到我们的文化中,因而理所当然地也认为教育的任务应当由学校承担,企业只能是“有限参与”。基于此种认识,当前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对市场的过分依赖,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忽视,势必将在更大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企业教育理念的错位。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也为企业的“搭便车”行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校企合作大多数是靠同学、朋友等人缘关系来维系,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往往表现为捐资捐款、提供实习场地、提供见习机会、促进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浅层次合作,而缺乏专业和课程开发,教学与质量评价等深层次的合作。
(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低水平影响校企合作效能的发挥
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低水平,实则反映出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蔑视。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不仅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企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校企合作效能的充分发挥,因为校企合作存在合理性的根本目标是人才质量。只有在企业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时,才会对教育提出要求,才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因为要提高产品质量,仅仅依靠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大量的能适应新设备、新技术的劳动者。况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中体力劳动的比重在下降,脑力劳动的成分在增加。因此,在一种蔑视产品质量的企业竞争环境中,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并没有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校企合作的效能是不可能得以充分发挥的。
三、校企合作的脱困之路
从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局限性看,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是企业利益和企业积极性的保证,这个前提解决了,才可以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一)强化政府的支持作用
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肯定,校企合作的推进完全依赖民间的自发努力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摆脱合作的浅层性、短期性等问题的。为此,政府的强力支持必不可少。
第一,通过舆论宣传,营造良好合作氛围。政府要为企业的教育行为提供舆论上的支持,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的认识水平。同时,政府也应重视声誉所产生的激励与辐射效应(良好的声誉在提高个人美誉度的同时,也能将这种效应延伸到企业的产品及服务领域,提升企业的产品及服务在社会大众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借助新闻媒体的宣传对企业的参与行为给予口头或书面的奖励和表彰,以此为校企合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通过政策支持,激发企业积极性。政府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税金减免、税利返还、差别税率和倾斜性金融信贷政策等。此外,政府还可对用于合作办学的土地无偿或优惠性使用,减免各种基本建设配套费用,以及享受免费公益广告等措施,增强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第三,通过资金支持,补偿企业利益。政府可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发展基金、购买以及给予实施校企合作的企业一定的资助等措施,补偿企业因参与校企合作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第四,通过法律支持,明晰企业责任。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尽管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和义务做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仅限于一般原则性的“指示”,过于空洞。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权、责、利,才能有效避免企业的缺位与合作的形式化。
(二)利用高校的技术与人才优势
据专家分析,成功的教育为成功的企业所提供的效益贡献率可以占到企业总收益的15%―20%[5]。高校作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增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第一,高校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企业发展的前沿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培训的相互吻合,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办学特色,提高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与可信度,让企业看到人才在其经济效益提升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刺激企业的教育需求。
第二,高校可通过义务提供一般性咨询服务,如定期向企业提供有关技术、产品、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使企业可随时了解各方面的动态。同时,也可采取技术转让优先权的方式,即当高校的科研成果对社会公开有偿转让时,向高校提供合作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较其他人有优先权[6]。再者,对捐资助学的企业,高校可通过签订相关协议的形式给予其部分科研成果的使用权,或是让其拥有科研成果的专利权。通过这些优惠措施,激发企业潜在的教育需求。
(三)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升企业竞争水平
篇5
摘要:中国的传统思想“商场如战场”现在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竞争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通过分析企业竞争者之间合作的必要性,和众多竞争企业合作的案例,归纳出竞争企业合作的动机。在竞争企业合作方式中,基于企业合作的长期性和动机,提出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关键词:竞争企业;合作;动机;方式
1.引言
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企业间的竞争是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体现。为争夺市场份额,企业与同行竞争;面临商品价格的高低,企业与其顾客发生矛盾;为降低产品的成本,企业与供应商产生冲突。但这种“商场与战场”的认知引发了一系列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争夺资源的恶性竞争,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企业间合作带来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好处日益凸显,这种合作既降低了企业的多方成本,又降低了决策风险,在合作中整体壮大,在竞争中健康发展。企业间关系由单纯的竞争逐步走向合作竞争。
2.竞争企业的合作动机分析
2.1以寻求技术合作为动机。在当代社会,新产品的开发常常涉及众多技术领域,要求技术创新能不同程度的实现多个领域的技术匹配开发。行业内由于单个企业技术能力有限,开发现产品能力不足,所以寻求行业内的技术合作,便可以弥补自己企业技术不足的劣势,同时开发出新产品可以以较少的成本带来较多的收益,与竞争对手合作双赢。如上文中提到的宝马与丰田合作开发用于新一代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
2.2以降低风险为动机。现代企业发展的风险主要包括投资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研发的技术晚于别人申请专利;现实项目实行中预算严重超支等。投资的诸多风险使得在当前市场环境多变的背景下,企业也已独自承担。因此,同行业间的竞争企业相互合作,既可以增强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能力,避免多重风险,又可以多一方承担风险发生后的损失。
2.3以降低成本为动机。同行业内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化,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要不断开发新产品。但是新产品开发往往会涉及到技术的应用或者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一想浩大的工程所需的大量资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眼里,但为了取得行业的领先优势,企业有不得不进行研发。因此,通过行业内合作,公担成本、共享成果,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同时,合作方各自保留自己的核心技术,使得对方不可能掌握全部的技术,避免了单方违约造成的损失,保证了合作的长久性。
2.4以获取合作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动机。一般来说,企业往往不可能在参与竞争的所有领域都保持领先优势,再强的企业都在其经营和技术上存在短板,由于资源禀赋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企业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去建立自己所有的竞争优势。此时,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获得优势互补使,得双方企业充分发挥长板效应,整体壮大的同时获得各自的良性发展。在本企业处于相对弱势的方面,可以与竞争对手合作,获取合作方的竞争优势,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研发效率,从而提高新产品的竞争力。
2.5以实现多元化经营为动机。企业在进军一个新领域时,往往需要掌握该领域全部的核心技术。而企业跨界带来的风险本身就很大,此时在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企业研究和开发新的技术,很可能延误了最佳的进入时机,而造成投资决策的失败。企业通过寻求合作,可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进入行业内所需的技术,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领域,为企业打破技术壁垒,进入新领域奠定了基础,更利于企业跨界之后的快速发展。
3.企业竞争者合作方式探究
针对现状中所提到的竞争企业之间合作的方式的问题,本文将与动机联系起来提出合作方式并提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3.1企业技术合作同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过快和新技术不成熟投入市场带来的风险使得企业迫切寻求技术合作,这样既可以加大研发力度,迅速培育产品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又可以避免风险。但现实当中,企业间的合作往往由于各种因素而不稳定,最终导致合作破裂。企业技术合作同盟通过技术研发将企业联合在一起,同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着明确的研发目标并且同盟间的一切活动都屈从与这一目标,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同盟关系十分稳固。
3.2战略联盟。企业战略联盟是一种深入到企业价值链环节的合作,它将价值的创造由企业的内部扩展到企业组织的外部关系当中,使得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得到扩张。通过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可以促进产品价值的低沉本和告诉的流通,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战略联盟不仅有助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效应,也可以向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从而形成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
3.3形成合理的信息交流机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信息争夺异常激烈,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的预防成本会无须地增大。竞争企业合作成立信息咨询机构,这样企业可以单独派出人员去做信息收集的工作,这样可以保证人员的专业化,信息收集的全面化。由于竞争企业的相似性,收集的信息可以同时用于合作双方,可以有效支持企业的业务决策。
3.4促销同盟。竞争企业合作成立促销同盟,可以根据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做出不同的促销方案,减少企业间的竞争,达到共存共荣的目的。例如,单一的企业举办展览会很难吸引众多订货商的眼球,但如果多家企业联合起来组成展销会,影响力就会大很多。可见,同行企业相互借力,联合营销,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也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3.5成立联合招聘与培训机构。知识经济的到来提高了企业员工的要求,人力资本将会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特别是在招聘与培训方面,为了更好地培育员工和降低企业对优秀员工的搜索成本,企业之间将会加强在这方面的合作。当竞争企业合作成立联合招聘与培训机构时,可以减少招聘与培训的成本,培训出适合企业方式的员工,效率高,培训有的放矢。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对培训人员的从业素质,职业道德有一定的了解,更加有利于企业挑选员工。
4.结论
通过对企业竞争者合作的动机及方式研究,得到了现代企业合作的动机及主要方式,并得到了他们的不足。竞争企业在合作时,合作方不注重长期性合作,只是单纯的满足双方的利益,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基于竞争企业长期性合作的合作方式,并给出了这几种方式的优点,对以后竞争企业合作提供的方式借鉴,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帮助。竞争企业在合作时,要根据合作的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也可以选择几种方式并用,达到合作的目的。(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常毅,竞争双赢与合作,理论探讨,2004(4)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208-235
[3]杨翩翩,刘益,侯吉刚“亦敌亦友”商业模式的成功―对竞合现象的思考,未来与发展,2009(1)65-68
[4]刘江洁,联手,让彼此拥有力量,中国船检,2009(12)39-41
[5]张有卓,如何迎来陶瓷行业的春天从竞争者到合作者,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2)45-48
[6]郑锐洪,厂商渠道纷争:从“竞争”走向“竞合”经营与管理,2005(5)
[7]王慧,从“囚徒困境”谈企业与竞争者的合作双赢,集团经济研究,2007(1)55-56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合作;合作教育;德育
合作教育这一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教育模式。作为教育模式,最初是一种教学与工作实习相结合的“学工交替”的教育模式,它产生于20世纪初的英国和美国。后来这一教育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广泛的发展,现在形成了由高校、产业部门、科研机构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其二,是指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也得到了拓展,教育学生“学会合作”这一世界性主题,已成为我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育内容。本文就是在第二层含义上来论述这一问题的。
一、思想政治课合作教育的现实意义
合作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合作中进行的。从含义上来说,“合作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或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目的,彼此经过协调而形成的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相互提携和团结共进的联合行为。”[1]思想政治课进行合作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联合行为”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合作教育有益于德育内容的完善
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是属于德育范畴的课程,它要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人格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而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教育,其本身也包含着重要的道德意蕴,它契合了现代德育的主导价值取向。道德就其根本功能来说,是教人行善,离开了善,则无道德可言;而“善是协作的产物”,[2]离开了合作,则也无道德可言。在这里,“善”“道德”“合作”三者的一致性表明,社会的道德规范正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中产生和形成的,同时它又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交往与合作行为。这样,合作教育也就必然纳入到了德育范畴之内,使德育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从国外情况来看,近些年来,各国德育也出现了一个共同变化的趋势,就是特别关注“协作精神”的教育。它们“注意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包括培养社交能力、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理解并与他人共处合作的能力等”。[3]在这里,“培养协作精神”已成为各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些国家甚至还把“协作精神”列为现代人所应必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它们所倡导的这些协作精神,也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在对学生实施德育。
(二)合作教育有益于德育功能的强化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定向和育人功能;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具有导向和规范功能;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具有矫正和协调功能。而当合作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实施以后,又会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特别是协调功能的强化会更加明显。
从我们当前所生存的社会来看,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问题和危机的社会,如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道德危机、区域关系危机等,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发挥思想政治课合作教育的协调功能来解决。协调功能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通过调整、调节、劝解、说服,使个人之间、团体之间、国家之间有争执的问题得以和平而合理地解决。二是指通过调整、斡旋,使参与某项社会活动的各种因素、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得到最佳的相互配合,提高活动效率。合作教育的协调功能就在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协调人们的各种不良心态。只要人们具有合作精神,出于合作的愿望,就能恰当而合理地解决各种矛盾、问题和危机,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得到和平与共同发展。
(三)合作教育有益于德育对象的发展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因而也就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来说,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自我,就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素质。
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素质来说,主要来自于对他们的合作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合作教育比竞争教育更重要。有人曾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4]通过合作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二、思想政治课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
合作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技能、合作道德为内容的教育。
(一)合作意识教育
合作意识是人所具有的与他人合作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进行合作,就是由于人有合作的愿望和要求,也就是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倾向。而与人合作的意识倾向的产生,又有赖于对合作意义的认识。在我国,人们对合作意义的认识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有“合纵联横”,东汉末年有刘备与孙权的联合,时期有国共两党的合作。这些之所以能够进行,就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合作意义的重大。对合作意义的认识,能使人产生对合作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和情感,产生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够克服种种阻力去与人协调和沟通,并自觉自愿地采取一致的行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社会,合作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且还是人类趋向于更高文明的人生追求;不仅是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而且还体现为人对自身存在目的的终极关怀。
(二)合作精神教育
合作精神主要是指个人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为完成某项共同任务、解决某个共同问题、达到某个共同目标而发扬的相互支持与相互帮助的互助精神。总的来说,合作精神所包含的内容较广。它包括人所具有的与人合作的意识倾向,但必须是稳定性的意识倾向,而并非偶尔产生的一两次与人合作的想法;包括乐于和善于与人合作的行为;还包括与人合作的一些知识、能力和思想品质等。其中乐于和善于与人合作的行为是合作精神的最重要表现。人不仅要具有与人合作的愿望,更要乐于和善于与人合作。合作精神是人在先天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在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后天的教育,逐渐学习、锻炼、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也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思想的教育、合作愿望的教育、合作自觉性的教育、合作品质的教育、合作行为方式的教育,从而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勇于与人合作、善于与人合作。
(三)合作技能教育
一个人是否愿意与人合作,这与其是否具有合作意识有关;而一个人是否能够与人合作以及合作得怎么样,这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有关。因此,思想政治课除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教育之外,还必须进行必要的合作技能的教育和传授。从目前学生自身的素质来看,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他们不懂得和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往,因而与人合作也就更差。实际上,与其它技能相比,交往与合作的技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大企业家洛克菲勒就说过:与太阳底下所有能力相比,我将更多关注的是与人交往的能力。日本学者系川英夫也曾做过研究:他提出假设有A、B两人,他们的能力分别是5,两人是否合作,将使他们的能力产生差别。合作之前两人的能力是:5+5=10,合作之后两人的能力是:5×5=25。这说明人们不但需要交往能力,而且交往之后会使人们的能力更强。我们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共同活动的有效方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相处,学会理解和沟通,学会利他和宽容,学会解决各种矛盾。
(四)合作道德教育
合作道德教育旨在完善人的合作品质。人们的合作除受上述三种因素制约外,还会受到人的与人合作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制约。因此,合作中既要讲规则,更要讲道德。我们倡导“与一切人合作”,就是教育人们既要能够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合作,又要善于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合作。但不是没有原则,我们反对的是与坏人的同流合污。我们主张“一切为了合作”,就是要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合作,唯有合作才有成功和发展。但也不是没有原则,我们痛恨不讲人格的合作,痛恨出卖灵魂的合作,我们坚持的是“善”的合作。一个人有了“善意”“善心”“善能”,也就有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就能够善于理解别人、容纳别人、心胸宽广、目标远大、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损人利己,在交往过程中就能做出“善行”,坚持互利、互惠、诚信的原则。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合作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确立起以集体利益为主导的价值目标,确立起交互主体间的友爱、信任、忠诚、互助等道德关系,从而使主体间的道德规范适合于交往与合作的需要。
转贴于 三、思想政治课合作教育的基本策略
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指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育者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概括来说可有以下几种。
(一)克服影响合作的不良意识
在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过程中,在学生的合作行为实施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许多不良意识,这些不良意识会成为合作和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就必须引导学生努力克服这些不良意识。
第一,引导学生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突出特征就是以个人为中心。表现在认知上,就是关注自我;表现在对物的关系上,就是占有;表现在交往上,就是利己;表现在与他人的冲突上,就是排他;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择手段。这种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就是由于对自己和他人缺乏正确的认识、评价和估计。一个人不能孤立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总需要与人交往和合作。而在交往和合作中,需要坚持的是人道原则、公正原则、互利原则和相互尊重的原则,如果坚持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利己主义,就不能实现真正的交往与合作。
第二,引导学生克服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把别人的发展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把别人的关心看作是对自己的不怀好意;把别人的朋友看作是自己的敌人;并由此感到不满、愤怒和对他人的怨恨。这种人往往心胸狭窄,心理承受力较差,不希望别人成功和超过自己。这种心理既难以与人沟通,又难以与人交往,是合作的大敌。合作需要真诚、坦诚和宽广的胸怀,这样,合作才能成功。因此,克服和消除嫉妒心理,对于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实施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引导学生克服冷漠的心态。冷漠是一种内隐性的消极心态,这种心态常与失望相随,更与孤独相伴。其主要特征为:自我孤立,自我封锁,自我压抑;怀疑一切,漠视一切,回避一切;害羞,苦闷,退缩;压力大,矛盾多,热情少。具有这种心态的人,既不愿意与人交往,更不善于与人合作;既缺乏与人交往的积极性,更较少与人合作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师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就必须首先从克服这些不良心态开始。
第四,引导学生克服功利主义倾向。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今有些中学生也很讲“实际”,他们崇尚“功利”,注重“实用”,一切行为皆以“功利”和“实用”为准则。表现为:在交往上,讲究相互交换的“平面交际”;在合作上,讲究自我利益的“优先保障”;在交友上,讲究能为我“两肋插刀”。这些消极的交往观和合作观,既不利于学生正常的交往与合作,又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引导学生克服这些不正确的思想倾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和合作观,使他们在交往和合作中,少点功利,多点人性,少点实用,多点友爱。
(二)运用合作教学方式
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它强调的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注重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活动,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由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因而其合作教学方式,也就成为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第一,从合作教学的任务来看。合作教学的任务多是团体性任务,所要求的信息、知识、技能、材料等,都是单个学习者所不能全部占有的,每个参与者都像一个零部件,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个整体活动中,任何个体的失误或不协作,都会影响团体任务的完成。正是在完成这种团体任务中,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产生,合作精神得以形成。
第二,从合作教学的过程来看。合作教学过程是一种互动的学习过程。表现在形式上,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表现在内容上,有情感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这些互动,不但能使传统课堂教学中静态和单向的课堂活动模式得以改变,而且还会使动态的、多项的、伙伴式、民主式的课堂活动模式得以确立,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合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学生学会合作是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的。
第三,从合作教学的情境来看。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情境主要有三种:一是竞争性学习情境,这是一种“利己损人”的学习情境;二是个体性学习情境,这是一种“利己不损人”的学习情境;三是合作性学习情境,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有益于学生合作精神形成的是合作性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意识到只有在集体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于是能开展广泛的合作学习。这样,合作性学习情境,便成了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的基本场景。
(三)创设良好的合作机会
思想政治课合作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合作和实施合作,而学会合作又不会自发产生,实施合作也不能随意进行,它们都需要一定的合作机会,只有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才能养成合作品质。
第一,为学生创造校内交往活动机会。人的合作行为通常是在交往活动中进行的,交往是合作的最基本前提,只有在交往活动中,学生才能产生合作情感,获得合作体验,养成合作习惯,从而愿意与人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校内交往活动应该说是很多的,如一起上课、一起看书、一起玩耍、一起做作业、一起劳动等。这些交往的机会,实际上也就是学生与人合作的机会。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这些机会,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在这些交往活动中进行相互间的交流、沟通与协作。
第二,为学生创造校外交往活动机会。创造校外交往活动机会的最基本形式,就是组建课外合作活动小组,如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社会考察活动小组、问题研究活动小组、生存锻炼活动小组等。这些课外活动小组在活动时,首先,需要组内成员之间进行协调,包括目标一致、指导思想一致、行为步调一致、活动内容认同、操作方式认同;其次,需要与作为合作伙伴的某一个人、单位、部门或地区之间进行协调,包括与他们的联系、沟通、协商、征得他们的帮助、支持和密切配合。各活动小组要广泛地深入社会,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活动,实现活动结果与活动目标的一致。这些全方位、多向度的互动、交流与协作活动,必将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
(四)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还需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过去,我们并没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从而使学生形成了“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的认识框架,在这种认识框架下,学生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与之相适应,学生是利己行为较多,而合作意识和利他行为较少。这种状况,与现今需要交往与合作的社会很不合拍。竞争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其积极意义不容否定。时代需要竞争,没有竞争时代就不会向前发展。但对竞争意识的过分强调,必然导致合作观念的缺乏和人际关系的淡漠。美国学者约汉逊就认为,“竞争导致人际回拒,而合作会导致人际吸引。”[5]而且,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社会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将远远超出个人、集团、地区和国家的范围,这就更需要合作。不合作,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将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这种既存在着竞争,又存在着相互依赖的格局,就迫使人们要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在倡导竞争的同时,还要大力提倡合作精神,不能因为竞争的存在而不去合作,也不能因为主张合作而放弃竞争。我们提倡合作精神的潜在意义就在于,用合作的方式来消除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合作与竞争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陈艳华.从人性的善恶谈当今之合作教育[J].教育探索,2000,(12):33—34.
[2]〔瑞士〕J·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233.
[3]唐如云.外国德育的一些趋势[N].湖南教育报,19950304.
篇7
[关键词]企业合作 合作动因 伙伴选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从对立型竞争向合作型竞争转变。这种合作竞争不仅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对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学者对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是基于战略联盟、供应链、虚拟企业的合作问题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我国研究企业间合作问题的基本状况
我们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社会科学、经济范围内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检索项选“题名”,检索词为“企业合作”,通过精确检索之后,一共检索出245篇文献。另考虑到CNKI没有收录部分权威杂志,故我们又检索了《经济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期刊,数据采集时间是2006年11月,此刻,CNKI只录入到2006年9月刊物的文献,而且这是全国文献的不完全统计,所以本文只能给出研究的概貌。
除去非论文文献以及内容与企业之间合作无关的文献,1997年至2006年历年发表的题名含“企业合作”的论文共计120篇。其中2006年各刊物发表的论文总计10篇,因其不能反映2006年全貌,故我们只画出截至2005年数量的统计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0年之前,历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而且1997年至2000年数量平均,几乎呈水平直线;2000年之后,论文数量开始增多且逐年稳步递增,2005年达到高峰。从整体看呈上升趋势,这说明进入21世纪,随着企业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我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企业之间合作问题的研究。
通过阅读这120篇论文,我们发现在宏观层次上,学者们侧重于对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以及供应链这三个领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问题的研究(具体比例分配见图2)。在微观层次上,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企业合作内涵与模式、企业合作动因、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合作关系协调与管理等四个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我国学者普遍采用实证分析和定性归纳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问题。
由于篇幅以及笔者水平有限,我们只能选取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来加以简单的总结和概述。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
1.企业合作的内涵与模式
在现有文献中,专门研究企业合作内涵和模式的论文几乎没有。企业合作的概念在理论上也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贾若祥在《企业合作模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把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合作的不同解释进行了总结与归纳。罗定提指出“企业间的合作是指企业之间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李秋容提出了虚拟企业合作的概念,认为“虚拟企业合作指当某种市场需求出现时,为了应付这一共同目标,各个主体集中核心优势,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动态配置和优化组合,共同及时的开发生产、快速地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暂时的联盟形式”。衡朝阳认为“互补是企业合作的基本前提,双赢是企业合作的结果,市场是解决竞争与合作矛盾的关键”。比较公认的概念是:企业合作指在某种经济体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特定目标而建立的超越正常市场交易而又没达到一体化程度的以经济交往为主、同时包括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交流在内的密切往来关系。
在企业合作模式上,我国学者们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来讲的,但都有较一致的看法。合作模式按企业间合作程度可分为市场交易、固定的供应商和销售商网络、松散的合作网络、中心转包人、许可协议、战略联盟等;按企业间关系方向的不同分为:横向合作(与替代者或互补者合作)、纵向合作(与供应商或顾客间的合作)和网络型合作(既有横向又有纵向);按合作内容可分为生产合作、研发技术合作、销售合作、资金合作;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的不同,合作还可以分为能力聚合型、能力提升型、能力创造型和能力补充型等四种类型。
2.企业合作的动因
目前,我国学者大都围绕着国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合作动因展开探讨,同时还有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专业化分工等理论流派。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学习理论与制度理论等多种理论。以下笔者就以交易成本理论为主对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
(1)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的概念是由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率先提出,后来,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并正式提出交易成本理论,为我国学者分析企业合作动机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砾认为“寻求交易关系的稳定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是企业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内在动因”,他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决定因素来研究得出:①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可以促使“组织学习”,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同时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最大程度的控制了因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交易费用;②企业间的合作能充分利用合作组织的稳定性抵消外部市场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减少由不确定性引致的交易费用。何苏华也指出企业通过建立长期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有助于降低契约谈判费用,简化协调过程,增加关系性专用资产投资,最终达到降低总体交易成本的目的。张浩成在研究企业合作动机上提出新视角即企业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追逐产品的兼容性和互通性是促成企业间研发合作的主要因素。罗炜等认为“合作协议使合作伙伴共同进行资源投入,形成了一种相互抵押的激励机制,迫使合作企业按照事先商定的协议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2)其他理论
首先,是规模经济理论,何苏华认为企业间通过合作能最大限度地使用其他企业的经营资源,无需通过设施、组织和机构的扩张就能实现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功能的扩大,实现了规模经济的扩张。其次,企业合作能使分工更加细化,有利于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罗炜等提出“在异质性资源基础上合作产生新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一个主要动机”。
总之,无论用哪一种理论来解释企业为什么要寻求合作,归根结底有以下几点: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第二,降低交易成本,共同分担经营风险;第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第四,提升企业实力,实现规模经济。
3.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
在现有文献中有63%的论文是研究合作伙伴问题的,统计表明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焦点。刘希松通过模型提出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流程即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对通过检测的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以及优选三个阶段。AHP层次分析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两者的综合是学者研究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问题采用的主要方法。
AHP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 Satty 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在最低层次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目标权重后得出加权值,然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比较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上一层的因素排序,得出加权值,逐层计算排序权值,得出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即可用于决策。邵良杉等在《AHP法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中详细介绍了AHP法,提出了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一种基于AHP的多目标决策评价策略,并结合实际验证了该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Rhodes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效率评价方法,其实质是关于一组多输入、多输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并据此进行多目标综合效率评价。DEA模型有很多种如CCR、CCW等被我国学者广泛运用于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刘希松运用数据包络分析CCR模型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选择流程对每一个阶段逐步进行评价最后择优。当然,数据包络分析法偏向定量方面的因素,忽视了“信用”、“文化”等非定量因素。
郑政平等认为AHP法过于依赖决策者的主观判断,而且当决策者数目过多时,决策者很难给出满意的决策结果。而DEA方法的评价结论则又完全依赖客观数据,往往不能反映决策者对各准则的偏好程度,所以他将两者结合,建立了含AHP约束锥的DEA合作伙伴的评价模型,很好地解决了两种方法的不足。
张丽梅从理论上提出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4个一般原则即核心能力原则、总成本核算原则、学习能力原则、风险最小化原则。同时,要注意合作伙伴是否具有突出的互补或相似资源,基本价值观是否一致。万映红等也指出选择合作伙伴是关系到合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注意双方共同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匹配性,从而优化双方的合作。我国学者对合作伙伴选择和评价的研究尽管论文数量较多,但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创新性低,大部分都是实证分析,对方法的实际验证较多。
4.合作关系的协调与管理
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分析企业间的合作过程,设计有效的合作方式,并加强对合作关系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是建立合作关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学者运用博弈论和委托理论来分析该问题。王永平等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合作竞争的动态过程,结果发现,该系统的演化方向与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相关,并受到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另外,合作产生的超额利润、双方因合作所投入的初始成本以及其贴现因子是影响供应链合作竞争关系演变的重要参数。只有遵从合作利益的极大化,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及坚持长远的观点,企业才能建立和保持稳健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双赢的境界。刘松先则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对联盟内各企业成员间的合作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建立合作博弈关系的六个约束条件,特别强调博弈必须是无限次重复博弈才有合作的可能,在合作中有效信息沟通和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合作稳定而长久的前提。
冯春花把企业合作看成委托关系,她认为企业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基于此基础去与其他企业合作,所以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共赢的目标,而能力强居于主导地位的一方为委托方,能力较弱的一方则为方。委托方要设计一种合作方式使对方在合作中参与并积极参与,双方必须通过协商或者讨价还价最终形成一种使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方案,从而双方的利益能互相均衡。该委托模型有时候不存在最优解,只有次优解。从动态博弈的角度来看,企业间的合作带有不确定性,合作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间的合作不应该追求合作的最优解,而是寻求合作的动态均衡。
赵忠华建立了合作伙伴合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任程度、和谐度、积极性、满意度、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伙伴企业的竞争力与运营能力六大指标,并应用多级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合作效果进行了评价与验证,为我们评价企业合作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三、结论
近年来,研究企业合作问题的论文数量逐渐增多,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大都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以及供应链下企业之间合作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出,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以及合作过程的管理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在合作伙伴选择的问题上,学者们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了非常有效及可行的分析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由于企业合作过程的复杂性,合作效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合作过程的研究我国学者还仅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缺乏大量的、实证性的定量分析。如何在理论基础上作更深层次的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是我国学者今后在研究企业合作问题上的又一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贾若祥等:企业合作模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5.7第24卷第4期:P641-651
[2]罗定提:企业间合作关系理论研究现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第19卷第1期:P1-7
[3]李秋容:中小企业虚拟合作成功因素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第7卷第2期:P47-51
[4]衡朝阳:企业合作竞争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P55-58
[5]王砾:浅议企业竞争优势中的合作协同作用 [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第28卷第5期:P132~136.
[6]何苏华:企业合作网络的成因及其运行机制 [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第21卷第3期:P1~3
[7]张浩成:企业合作研发动机研究的新视角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P26~28
[8]罗炜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究.2001.9第19卷第3期:P91~95
[9]贾若祥刘毅:企业合作问题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5:P30~36
[10]刘希松陈蕊:灵捷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05.5总第313期:P19~21
[11]邵良杉等:AHP法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4第24卷第2期:P214~217
[12]郑政平周燕飞:含AHP约束锥DEA模型在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中的应用[J].现代机械.2005.1:P43~44
[13]张丽梅: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管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3.3:P24~28
[14]万映红李江:企业合作策略动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4:P82~86
[15]王永平孟卫东: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2:P96~98
[16]刘松先:基于合作博弈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7(下):P153~154
[17]冯春花.供应链企业合作的动态均衡分析[J].市场周刊.2004.10:P32~34
篇8
关键词:竞合关系;博弈;双赢;竞争博弈;合作
“竞合”一词可以看作是由“竞争”与“合作”两个词组合而成的。事实上,它是上世纪末由两位学者亚当・布兰登博格(Adam M.Brandenburger)和巴瑞・奈勒波夫(Barry J. Nalebuff)从博弈理论出发所提出的一个与价值创造有关的理念。
一、竞合的内容与含义
如图1.1所示,竞合关系是博弈理论的应用结果。其中的“竞争”,从本质上讲,是争取价值的过程,而“合作”,则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在竞合关系的建立中,增加互补者(complementors)是一个重要的理念与做法,它能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变成更有价值。
图1.1 竞合关系的内容与含义
二、竞合的意义与价值
(一)竞合是博弈论的应用结果。博弈论的理论模型中,通常根据全体局中人的支付总和是否为零,将博弈过程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在前者,即零和博弈中,一方之所得即为另一方之所失,这是博弈只发生于甲乙双方时。
如果博弈过程的局中人超过两方,就可能出现其中一部分的局中人需要进行合作的问题,此时的两个极端情形是:1、零和博弈(即无合作);2、与所有局中人合作,从而使他们总收入达到最大。后者就是“非零和博弈”,也可称之为“合作博弈”。
博弈论的分析可以带给企业经营者以这样的启示: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亘古不变的规律,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然而,如若将其演变成难以调和的“顶牛”、“针尖对麦芒”,就失去竞争的本质意义,变成了一种扭曲的“对抗”关系。
竞争的战略和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与“两败俱伤”、“同归于尽”截然不同的是,新时代的竞争战略和理念是以“合作”、“共生”、“培养竞争伙伴”、“跟对手一起成长”作为主题的[1-2]。在竞争的过程中,与对手建立长期的关系,相互依存,共同进步,谋求一种长久的竞争环境和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这个典型的合作博弈类型正是“竞合”的理念[3]。
(二)竞合以“双赢”作为宗旨。“双赢”(win-win),就是要从摒弃传统概念中关于企业之间非赢即输的看法,改变为更具合作意愿、为谋求更大利益而共同努力的关系。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这样的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优势互补,方能双赢(或共赢)。企业如果能够树立一种与竞争对手合作的观念并为之去努力,而不是将眼光始终放在如何不惜代价地去搞垮对方以争夺市场上。
(三)竞合是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与保障。供应链中的各方都可看作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环节,它们都是整个链条中创造价值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供应链上的诸多企业既是竞争者,也是合作者。如前所述,竞争与合作都是处于价值的考虑,竞争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合作是为了整个供应链利益的最大化。
链上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有效缩短交货时间,提高货源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降低生产与运营的成本。
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可以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创造竞争的整体优势[4]。链上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有效缩短交货时间,提高货源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降低生产与运营的成本。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可以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创造竞争的整体优势。
三、港口竞合的博弈模型
港口的竞争与合作,可由图1.2的博弈模型来表达。
图1.2 港口竞合的博弈模型
如今,产品及服务的“同质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港口要在竞争中取胜,就会推行“异质化”的策略。如此一来,不同的港口或企业在经营目标、经营方针、重点业务、服务特色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无论如何,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是不同港口的相同追求[5]。按照博弈论来进行分析,不同港口之间博弈的结果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就是图中Ⅰ、Ⅲ象限所表达的“合作-合作”与“竞争-竞争”。由此可见,不同港口之间存在着“同时竞争”与“同时合作”两种博弈均衡。
假设有A、B两港。当A港与B港之间的利益目标相同时,双方可能倾向于合作。这种合作和分工做得越好,所创造的价值就会越大。在合作的同时,双方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定会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如果合作博弈的过程进展得顺利,它们的关系就会进一步走向合作,反之则有可能走向竞争。
按照博弈论的思想来分析,不同港口之间的博弈行为可能表现为竞争博弈与合作博弈两种形式。
(一)竞争博弈。见图1.2 港口竞合的博弈模型中的Ⅲ象限。参与博弈的港口之间,各自的利益是完全不一致的,此时,任一港口都会注重自身的收益而不会考虑对方的利益,一方所得乃另一方所失,港与港之间的行为就表现为“对抗性竞争”,这就是“竞争博弈”的情形。
(二)合作博弈。见图1.2中的Ⅰ象限。参与博弈的港口,其利益完全一致,不同港口之间的行为表现为合作,彼此都会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并会基于长期的互相信赖来分配额外的价值。这样的“合作博弈”如果能够长时间坚持,就有可能形成“联盟”,追求“共赢”的结果。
(三)竞合博弈。正如图1.2中的Ⅱ象限和Ⅳ象限。参与博弈的港口之间,利益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一致,此时存在合作的前景和必要,是一种非稳定性的均衡,类似于力学中的“随遇平衡”。当某一港口获得的收益(或称正效应)大于损失(即:负效应)时,参与的港口之间会倾向于彼此合作;反之,两个港口就会倾向于选择竞争。这样的选择首先是基于它们自身的利益目标,可能会在某些方面选择合作,在某些其他的方面则选择竞争,抑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竞争或合作策略[6]。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竞合博弈的过程究竟是走向合作的方向,还是趋向于竞争,实际上取决于不同港口之间通过彼此的合作能否创造额外的收益或价值,同时,也取决于参与者,即港口的经营方针或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洋.影响港口集团间竞合关系的因素分析[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2): 32-35.
[2]刘凤元,李晴,李波,元利兴.国外竞合战略的理论研究概述[J]. 现代管理科学,2013,06: 68-70.
[3]谭介辉.竞合战略:企业逆境突围的利器[J].中国经济周刊,2013, 23: 21.
[4]闫莹.网络组织成员竞合战略选择的模拟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70-74.
篇9
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呢?本期探讨将给更多家长带来启发――
家长经验
蚂蚁能吃大青虫
马一兰(外企职员 女儿读初中)我女儿小时候很胆小,怕见陌生人,渐渐养成了孤僻性格。直到三四岁时,还不喜欢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尽管我多次哄劝,但她还是不喜欢与别人合作。有一次,她跟我去户外活动时,见一群小蚂蚁“抬”着一条大青虫,吃力地行进。立即蹲在地上,一边饶有趣味地观看,一边问:“妈妈,蚂蚁敢吃大青虫吗?”“蚂蚁‘抬’大青虫累不累呀?”我当时意识到,这是向她阐明合作意义的好机会。于是,我引导她说:“这么多蚂蚁‘抬’着大青虫,还是那么吃力,说明它们很累。你想想,如果只有一只小蚂蚁能把大青虫搬回洞里吗?”“肯定不能,因为它搬不动。”女儿回答得很干脆,我又趁势给以点拨:“对,这说明合作力量大!”女儿认真地点点头。后来,我经常用一些生活实例,给她说明团结合作的意义。如今,她已成为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校园活动家”了。
有事请找小伙伴
沈欣(幼儿教师 儿子上幼儿园)儿子小时候,每当遇到困难,除了我帮他解决以外,还引导他请教同伴,鼓励他通过观察、模仿和互相帮助来学习合作方法,锻炼合作能力,在合作中解决困难。此外,我还想办法为他创造与同伴合作的机会。例如在幼儿园里,我要求他经常帮助做值日的小朋友擦桌椅,分碗筷;午睡起床时,让他与别的小朋友合作叠被子、整床铺等。在家里,我经常邀请他的小伙伴到家中作客,使他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真实的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和体验。与此同时,我还特别注意教他合作方法,指导他怎样合作。如4个小伙伴在一起玩,只有3件玩具时,我建议他谦让一点,或安排小朋友轮流玩,或与谁共同玩。许多小朋友在一起做角色游戏,多人都争着演一个角色时,我指导他与大家商量,合理分工。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他主动帮助。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个人无法解决时,让他主动找小朋友协助。
“打仗”和吵架的经历
柳亚松(中学教师 女儿读高中):我认为,只有让孩子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他才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有些孩子能跟周围人合作,但合作范围却仅限于几个共同生活的亲人或常在一起玩耍的小朋友,而不愿意和其他陌生人合作,不愿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成人交往。对此,父母应鼓励孩子与不同人群合作交往;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学会与不同兴趣、不同看法、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愉快合作;使孩子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层次合作对象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建立起对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愿意主动积极地与不同人往。
当然,仅仅乐于合作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善于合作。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学习群体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不惧怕孩子之间发生某些矛盾,而且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一个孩子没有“打仗”和吵架的经历,就不会了解群体社会的一些行为准则,长大后也就难以适应群体生活。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作为父母应帮助他分析原因,找出自己的过失,主动和小伙伴和好。
社会观点:
强化合作的情感体验
彭先生(心理医生):合作,常常会给孩子带来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对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加以强化。当看到孩子能与同伴友好合作时,应让孩子感受或者体验合作的愉悦。家长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表情,或者轻抚孩子的肩膀、翘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孩子受到极大的鼓励。一般来说,只有当孩子真切地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时,这种由合作而产生的愉快情绪,将会进一步强化合作动机,促使他乐意与人合作,愿意更多地与别人合作。
不必夸大竞争的残酷性
于铭(劳动人事部门公务员):未来社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这是事实,但是我们没必要将之预测得那么严峻、残酷。更没必要夸大竞争的残酷性,并将这种残酷性转嫁到教育孩子上。不客气地说,无论家长们今天多么注重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多么期望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无敌于天下”的强者,都是不现实的。
合作是孩子的必备素质
朱显升(社科院研究员):善于合作是孩子未来发展、适应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十分重要。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合作的品质,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美国学者朱克曼先生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金颁发后的75年中,在286名获奖者中有2/3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他又以25年为一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与人合作而获奖者,第一个25年为41 %,第二个25年上升为65 % , 第三个25年竟达79 %。这说明,当代重大科学发明几乎都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当代社会科学性劳动已不再是个人的专利,不会合作的人是无法登上科技发明的殿堂的。
专家观点:
合作精神是人的重要素质
周洪宇(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华中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玩友,没有合作伙伴,他们身上十分缺乏合作精神。存在着孤僻自私、自闭自傲、不善合作等毛病,所以,引导孩子从小学会合作非常必要。我在“阳光教育”理论中,着重阐述的观点就是,教师、家长要用爱心关怀孩子、激励孩子,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合育这五种教育。其中“合育”就是着眼于和谐、合作、合群、协作的教育;培养孩子既能善待自己,又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可以说,合作精神是一个人必备的重要素质,甚至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我认为,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不同,教育方法当然也不尽相同。不过,就家庭教育而言,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培养其它能力一样,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从点滴做起,注意引导。
本刊观点:
篇10
关键词:托马斯—基尔曼模型 合作原因 团队建设
企业无论大小,在内部都有各自的职能部门的划分,实际上是工作性质相近的团队化工作,这样的分团队协作既便于各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与管理,也有利于企业整体的统筹与进步。
一、团队合作的基本认识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
(一)团队合作的层次
托马斯—基尔曼模型展现了合作的几个层次,值得注意托马斯—基尔曼模型的前提是人际的两种行为方式,即人的合作和武断。由于人际行为的不同,要让人与人之间达成真正的合作关系式需要一定阶段和磨合的,需要经历竞争、回避、迁就、妥协和合作五个阶段。在竞争阶段团队各方都采取高度武断行为,互相敌视,暗自较劲,希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回避阶段,各方有合作意愿,但谁都没有跨出第一步去争取合作的意愿。迁就阶段则是一方高度合作,愿意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以协调全局,但另外一方却只考虑自身利益。处于妥协阶段,冲突双方存在部分合作,双方在要求和利益上都有所让步,但同时又坚持一部分要求和利益。真正的合作阶段,是指冲突双方高度合作,并且高度武断。即团队成员考虑和维护自己及对方的要求和利益,他们会积极展现并贡献自己的智慧,也会用自己的才智与资源来帮助队友完成预定的目标,使团队的总体水平提升。
二、团队合作动力来源
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它的实质就决定了企业内部人的存在与合作肯定也有追求利益的目的和需求。
(一)从博弈论的角度可以解释,为什么团队的成员有时候愿意牺牲自己利益来帮助其他成员,最终形成有效合作的良性循环。
在囚徒困境中,一次博弈的唯一均衡是不合作(即坦白)。在一次的博弈中,双方没有再次的利益相关关系,所以双方都会选择背叛。
重复博弈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对人们之间的合作行为提供了理性解释,如果博弈无限重复,合作就可能出现。因为如果是无限或者多次的重复博弈中,一旦有人先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显示合作的诚意后,另一方在下一次会因为感激或者追求合作时的更大利益而选择合作。
(二)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人们之间的合作行为也是可以预计的,格里高利.曼昆认为理性人更多的会考虑边际变动。理性人都知道,生活中的选择很少是黑与白的选择,而往往是介于其间。当考试临近时,你的决策不是放弃考试和一天学习24小时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多花一个小时时间复习功课而不是看电视或睡觉。
同样的道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类型的工作靠自己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你的选择也不可能完全放弃或一个人拼死去完成,而是怎样在团队合作中付出一分努力。 “合作”意味着“双赢”,进行合作不是简单的“1+1=2”,合作使竞争力发生了聚合,达到了“1+1>2”的效果。
(三)从竞争动态的战略管理角度,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独立合作关系可被称之为“半结合”,基于半结合关系形成的战略则为半结合战略。拜德勒克认为,半结合战略有利于可交流知识的流动,从而创造效益。从某种程度说,合作也是竞争的结果。
三、找到团队合作的问题所在
(一)决策者的影响
人都是经济的,人对于激励都是会做出一定反应的。经济学家佩兹曼对于汽车安全的分析有一项经典研究,其说明了美国汽车安全法的实际效果是减少了每次车祸死亡的人数,但却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因为决策或制度可能改变员工面临的成本和利益,所以管理者在分析每种决策,不仅要考虑它的直接影响,还要考虑通过激励产生的不太明显的间接的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员工便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正如,声誉既可能诱导出合作行为,也可能引发机会主义行为,群体的演化在这两种动机的作用下就会引发合作的危机。
(二)利益群体的动态合作竞争
在合作过程中,利益群体对关联目标的识别和集成有助于各利益主体价值的定位,并利用他们目标的正相关性来提高公共利益,同时也增加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明确的集成目标也能使各利益主体的合作效率提高,合作关系加强,并能修正他们的态度。
合作不是基于利他,而是利益主体认识到如果他们有确定相关的目标,自利需要伙伴;合作性的工作能把自利整合成为实现相关目标的联盟,而竞争性工作能把自利掀起一场为争输赢的斗争。
(三)利益改变合作意愿
合作是现实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存在的主流现象,为实现某些共同的目标,一些成员集结成群,有效地将资源(人、物或理念)投入并组合。但该群体成员在一次合作之后,由于在一定规则下的各成员的实际分配收益与该成员进入群体前的先验基准收益存在偏差,这就导致有些成员行为发生改变。实际收益低于基准的成员就会降低自己的合作意愿而部分地选择非合作战略,这就势必减少了群体收益,减弱群体的竞争力及决策效能。
不难推测,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团队成员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四、团队合作与建设
团队的管理中,很大程度上需要管理者维护好团队成员的合作关系,即团队建设。企业团队建设成功与否,决定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能实现,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知识能不能共享,企业有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因此,团队建设越来越重要。
在普遍的团队建设有几个因素是相对比较重要的:
(一)优秀的组织领导
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一个好的团队离不开好的领导,而一个让团队成员们信服的团队领头人必须具备高素养、强能力和好品德,他做的更多的是领导而不是管理,如此才能提高团队成员合作的意愿程度让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
(二)共同的事业愿景和目标
组织存在并让人认可的价值和意义赋予了团队的生命力,其次要制定团队组织经营的目标,明确具体的工作质量、范围、工期、成本等目标约束;再次,明确各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分工,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作用,增强竞争聚合力从而加强团队的合作。
(三)做同伴而不是同伙
团队内部的制度上或管理决策上往往存在偏差,不可能得到全体一致的同意,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能固执理论或者拉帮结派敷衍工作抗议,这样影响执行力的作法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
作为同伴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某些问题上要帮教而不是帮做,要有乐于分享经验的心胸,在团队工作中必须要自我调整,协调好工作中竞争与合作的利益天平。
(四)合理的考核与奖惩
薪酬考核体系要合理而有挑战性,才能稳定团队利益群体动态合作竞争的状态。此外,团队的利益分配的度是激励制度的关键所在,惩罚制度即要增加影响团队合作与利益的机会成本,以减少非合作的战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