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经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经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经营管理

篇1

关键词:新医改 医院 固定资产管理 对策

众所周知,在医院长期发展过程中,固定资产是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固定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反映医院经济实力和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积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医药费用加以控制,并不断降低运行成本,不仅可以减轻病人的费用,并且也会真正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1]。然而从医院的整体发展角度分析,当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在新医改的发展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发挥固定资产管理作用,积极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益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课题,同时也逐渐演变成为医院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一、现阶段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现状

医院是十分重要的公益性单位,承担了全面健康卫生事业的重要责任。首先,医院具有特殊性,与其他企业相比,医院的固定资产不仅种类众多,单价较高,而且需求量较大。在医院的发展中有众多大型器械和医疗设备分布在各个科室,这种管理不仅跨度比较大,并且管理效率比较低。其次,大型医疗设备和仪器具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需要对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医院在使用医疗设备时,如果操作人员不具备完善的操作技能,那么则会导致新设备使用效率不高或损毁。而且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设备更新换代速度也非常之快,医院所采购的设备往往还没有被熟悉和掌握使用方法就被淘汰。再次,在固定资产的采购和使用过程中,因为缺乏严谨、专业的市场调研工作以及设备维护和保养等环节,也会导致设备使用率比较低,加大管理工作难度。此外,一部分如计算机、显微镜、消毒器等体积小、流动性强、方便移动的资产,往往会出现丢失现象,滋生管理漏洞,这样一来就会给管理工作造成不小的影响和损失。最后,一些设备在部门交替使用过程中因缺乏专业管理,或者管理手段比较陈旧,交接手续草草了事,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而对于部分已经闲置、废旧的设备,医院没有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处理规定,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处置,如此一来也会导致资产出现流失现象。

二、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与对策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第一,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对固定资产从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护、报废等的全部过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程序,从制度上确保固定资产业务流程的合理化、秩序化。针对管理的薄弱环节,如盘盈盘亏、丢失损毁等问题要根据相关制度及时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第二,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实时跟踪,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寻找标杆医院学习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制定出一套符合本医院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以增加医院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第三,要提高医院的整体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固定资产投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及财产保险管理制度。要对投保资产进行科学规范的分类和评估,综合测评各类固定资产可能存在的风险系数,根据风险系数的大小,最终确定是否进行投保以及投保等级。明确各部门资产投保职责分工,建立医院固定资产保险项目平台,降低医院资产运营风险,实现投保资金的效益最大化。

(二)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分工

各相关部门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固定资产的全过程业务。第一,财务部门的职责包括:一是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有效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二是在基本的发展趋势下制定固定资产一级或多级明细类别,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监督,保证固定资产的总账与实际台账相符合。三是联合归口管理部门,积极做好实物资产管理以及效益评价工作,对需要处置的资产按照程序制定审批手续,依照批复文件做好各项核算工作。四是与资产管理部门定期核对资产台账,确保账账相符。同时对实物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形成资产清查报告,分析资产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总体经济效益分析。第二,归口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一是制定归口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依据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编制固定资产配置规划,并对医院固定资产配置情况进行论证。二是积极监督各个部门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并负责固定资产实物的统计,做好账实相符工作。三是对医院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折旧期限、残值率、报废以及盘盈盘亏等工作加以审核,定期对医院归口管理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维护和保养。四是对固定资产进行严格验收与移交,对其经济运行效益科学分析。第三,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的职责包括:一是落实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规定,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人。二是做好固定资产出入库等级工作以及手续变更工作,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资产清查工作。

(三)完善固定资产日常使用及维护制度

首先,设备仪器投入使用之前,使用部门要制定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操作记录。对使用率很低的仪器和设备上报资产管理部门,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调剂和调动。同时,使用科室要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发现零件松动、接触不良等异常情况或故障时,不得自行任意拆卸,应及时通知资产管理部门维修人员报修。其次,设备维修人员定期到责任区科室对设备进行巡查检修和保养,必要时进行校正和修复。对需要离开现场的维修设备,维修人员与使用科室应做好接收、取回登记,避免造成设备的丢失。

(四)科学合理处置闲置及报废资产

资产管理部门实时掌握资产使用动态,了解资产使用科室的业务需求,对各使用科室的闲置资产建立灵活高效的调剂制度。各资产使用科室定期上报低效无效、闲置废旧资产信息,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对各科室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分析,灵活调剂各项资产,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资产使用频率和效率。对季节性使用、特殊病种使用或年度使用率低并且通用性较强的固定资产可通过资产管理部门集中保管的方式满足医疗需求,加速资产流动,尽可能压缩重复投资,打破固有的“使用必拥有”的传统思想。同时,可通过科学技术开发、经济论证、市场调研、供应商签约等方式投入较少的资金对闲置废旧资产进行技术改造或以旧换新,使其增加或改变原有的功能和用途以满足经营需要,达到以少量的变量激活大量存量的目的。

此外,要确定一项固定资产是否能够报废,要从固定资产是否符合报废标准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完善现有的资产转让、核销报废制度,在审核资产报废和转让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程序审批资产报废与转让的手续是否齐全及合规,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鉴定及查验,防止医院固定资产的流失和浪费。还可以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资产评估公司,对报废资产进行专业评估,评价报废资产价值,避免私自变卖、舞弊低估残值价值的情况发生。

(五)制定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

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应积极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操作平台,依托互联网的优势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以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将先进的资产管理系统引入其中,实现对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的有序发展。医院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购买资产管理软件,将固定资产从计划、审批、采购、验收、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形成透明化管理,实现现代化资产控制,同时制定一套包括资产类别、维修情况、使用现状等内容的完整资产档案, 填补资产管理漏洞。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人力成本,为医生节约大量的时间,对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中,固定资产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之一,其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而固定资产管理则关系到医院的全面发展。当前,在新医改的发展背景下,医院需要积极从实际角度出发,积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断采取现代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在新时期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以此才能真正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实现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2

企业固定资产与库存商品的划分是以财物持有目的和价值转移方式进行的。企业持有价值大、使用期限长的劳动资料,如果持有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卖,则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准则确认方式,“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第四条还特别指出,“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①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例如,开发商建造完工并用来出售的房屋,应作为库存商品核算,而不是固定资产或房地产投资。

可见,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库存商品核算还是容易区别的。同样是劳动资料,前者持有为了使用,故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后者持有是为了销售,故作为库存商品核算。

二、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界限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一)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同时,该准则还特别强调,固定资产符合定义,且“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见,固定资产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物,也包括机器设备、运输车辆、仪器仪表等各类大型劳动工具,同时也仍然包括过去已经估价单独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同样是土地使用权,当前企业取得的,作为无形资产者,则不能再作为固定资产入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准则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但是,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是指企业当前可作为无形资产单独核算或当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以备以后用作固定资产建设用地的无形资产。在正式转为固定资产建设用地前的土地使用权,列作无形资产;正式作为固定资产建设用地时,也不再按照土地使用权的净值,转入“在建工程”账户。而是在工程完工后,这部分土地使用权成本单独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不再构成固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

三、固定资产与房地产投资的界限

作为不动产,企业投资目的不同,核算方式也不同。如前所述,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且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列作固定资产。但是,这些固定资产如果超出使用范围,改为增值目的,或者兼赚取租金,则不宜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因此,《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而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当然,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也有不尽人意之处,那就是固定资产确认条件里“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中的“出租”与“投资性房地产为赚取租金”有交叉之处。实际上,这里“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中的“出租”房地产属于“临时出租”,而不是持有目的就是为了长期出租,赚取租金。否则,则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

同样,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房地产投资》会计准则的定义,“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但自用房地产则不属于房地产投资,而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甚至,原作为房地产投资的房地产,如果自用,也不再作为“房地产投资”核算,而应及时转为固定资产核算。

四、固定资产与生物资产的界限

篇3

关键词:资产结构 企业效益 关系 指标 建议

一、企业资产结构简析

1、资产结构内涵与分类

(1)资产结构的内涵

企业的资产结构通常是指企业资产在不同状态上的分配比例及分配状况,任何企业都有其资产结构。

(2)资产结构的一般分类

企业资产结构分类一般分为均衡的资产结构和非均衡的资产结构。均衡的资产机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非均衡的资产结构则会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出现问题。由于流动资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企业资产结构以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作为标准进行分类。根据这个流动资产比重的大小,将企业的资产结构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稳健型产结构。这种类型的资产结构中,流动资产的比例高,企业资产流动性较好,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小,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整体风险。流动资产比重较高,非流动资产的比重就相应较低,而企业的收益追要来源于非流动资产,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也降低。

第二,风险型资产结构。这类资产结构与第一种风险结构正好相反,在总资产中,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偏小,而非流动资产的比例较大,企业承担了加大的风险,但是收益水平较高。由于非流动资产比重高,其变现能力较弱,直接加大了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管理风险。

第三适中型资产结构。这类资产结构下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比例相当,风险和收益也处于中等,介于稳健型和风险型之间。

2、企业资产结构现状

(1)企业对资产结构的认识存在差别

我国正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业随着经营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对于资产结构的认识也存在差别。部分企业能够认识到合理资产结构对企业的作用,因此充分重视资产结构的合理与均衡,避免了经营管理的风险同时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但仍然有部分企业不重视资产结构,忽略了合理资产结构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2)资产结构比例失衡

资产结构的失衡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资产比例不当,集中变现在流动资产比例不当和固定资产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企业的资产结构实际上是不同资产之间比例的选择问题,企业必然要保留一定的流动资产,以便应付日常的经营管理需要,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非流动资产比例往往过高,给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的固定资产也存在比例结构问题,尤其是工业企业,企业需要配置好生产性固定资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之间的比例,很多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比例过低。

(3)资产利用效率较低

合理的资产结构能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不合理的资产结构往往导致企业出现资产的余缺并存的状况。资产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会导致一种资产紧缺,比如企业的流动资产短缺,致使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导致一种资产剩余,比如部分企业存在的非生产性固定资产,致使资源浪费。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必然影响企业的正常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出现资源闲置和短缺并存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衡量企业资产结构与企业效益关系的指标

企业的资产结构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指标来度量的,技术指标的不同数值反映了企业资产结构的实际状况,不同的技术指标会有不同的效益。因此分析企业资产结构与企业效益的关系,首先要了解相应的技术指标。

1、流动/非流动资产比率

流动资产比率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占的比重。非流动资产比率则是企业非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处理两个基本的关系,即安全性和盈利性问题,企业的流动资产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但是盈利性不强,非流动资产的盈利性较强,但是变现能力较弱。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比率的选择实质上是企业安全性与盈利性的权衡。

流动资产的比率越高,说明企业企业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但是企业会因此失去获利的机会,与企业的宗旨相悖,过高的流动资产对企业来讲未必是合理的。非流动资产代表了企业长期可使用的资产,其变现能力较弱,需要很长实现才能收回其资金,非流动资产比率过高会产生巨额的维护费用,另外资产的周转速度也会有所下降,而过低则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2、企业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是企业常用的财务指标之一,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结构以及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的对比关系。通俗来讲,资产负债率能够反映企业总资产中债务的数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存在合理的范围,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的经营杠杆过大,企业的经营存在较大的风险,存在破产的风险。资产负债率过低则会使企业经营局限于已有的资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收益比率

衡量企业资产结构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盈利指标通常包含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盈利指标是通过企业的经营成果与企业的资产结构数值计算出来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企业资产机构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每股收益是指上市公司税后利润与总股本的比值,每股收益越改则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越好。净资产收益率是指净利润与净资产之间的比率,反映了企业资本的获利能力。

三、企业资产结构与企业效益相互作用关系简析

1、资产结构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1)资产结构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资产结构首先能够影响企业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合理的资产结构可以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为企业创造较高的利润。反之如果资产结构不合理,必将对企业的经营收入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某项资产的投入过多,会产生资产的占用成本,引起其他资产的投入比例过低,妨碍正常的资金周转,使资源的使用的效率降低。

其次资产结构能够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资产是维持企业日常运作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资产企业便无法存活。合理的资产结构会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各项目都获得良好的资金支持,促使企业整体互动协调作用,从而产生最大协作效果。否则会影响各部分职能的发挥,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在市场竞争力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资产结构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合理资产结构能够调动各部门积极性,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产生较高的效益,否则资产结构存在问题,流动资产或者固定资产的配置比例不合理,必然导致周转困难或者浪费资源的情况发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2)资产结构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

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资产结构影响企业效益的同时必然与企业的经营风险存在密切的联系。

企业的资产结构主要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存在联系。以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为例,如果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较高,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较小。因为流动资产具有周转周期短的特点,且具有较强的变现性,由于在短期内市场一般不会产生较大波动,同时企业对市场短期前景的预测也较好把握,所以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较小。反之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较低,不但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周转存在困难,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业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因为企业的变现能力减弱,很可能陷入财务困境,引发一系列问题。

2、企业效益对资产结构的影响

资产结构能够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企业的效益也会影响企业的资产结构。一般来说企业有合理的资产结构通常能够获得较好的效益,但是效益好的企业未必有合理的资产结构。很多企业在初创期,由于其规模小、后起优势和管理红利等因素,短时间内即使没有合理的资产结构也能获得较好的企业效益,但是长远发展存在劣势。

一方面,企业取得较好的效益可以使经营管理者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因此较好的企业效益是企业优化资产结构的有力条件。另一方面较好的企业效益也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优化资产结构的目标,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优化资产结构的归宿。

四、企业提高效益优化资产结构的相关建议

其一,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选择一种合适类型的资产结构。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从稳健性、风险型和适中型中确定一种类型的资产结构。企业在初创期可以暂时不考虑资产结构的问题,但是长远来看,为了合理控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提高经营管理的预见性,必须重视资产结构。

其二,均衡调整各类资产的结构。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比例的确定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类型和所处的阶段,工业企业应该注意保留足够的流动资产应付日常的支付需要。成长时期的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较大,流动资产应该适当提高一些。

参考文献:

[1]祝建军.企业效益与资金结构[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

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 经营杠杆 固定资产 投资 控制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良好的资产管理可以减少浪费,提高资产的利用率,直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一、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长期以来,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忽视现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轻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近年来,国有企业对资金的支出能够严格把关,但对需要的固定资产买回来以后,后期管理的概念模糊。由于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没有严格的财产管理制度,往往会出现占用企业设备物资、人员工作岗位变动对原来使用的资产没有移交等问题,从而使备物品没法查找,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流失。

(2)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有固定资产相差甚远。例如:新购置的固定资产不验收、不登记入账;报废、报损的固定资产没有冲减等。

(3)固定资产控制效果不明显。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事前、事中监控,财务部门对本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的情况缺乏整体概念,对固定资产购置的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没有从节约、整合资源的角度合理安排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往往出现重复购置,部门资源独享。

(4)忽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监控。固定资产处置不够规范,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财务部门只管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具体办法,资产使用部门无管理制度、无管理人员、财产登记不全。部分企业闲置、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随意,没有严格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不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擅自定价或随意处置,强行报废、低价出售等,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二、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控制

(1)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宣传,改变观念,重视管理。企业管理层的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应努力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要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作为建立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必须保证企业有关资产及财务指标的统一、真实、完整、可靠和准确。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于固定资产管理挂钩的体系,建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激励机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建立系统的资产投资管理体制。加强各级资产管理人员的协调,建立起资产管理信息传递及时、工作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建立资产管理的网络,便于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做好清产核资工作,优化资产结构。清产核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清产核资的成果,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今后国有企业企业实行新企业财务制度要求,又兼顾企业特性的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资产管理约束机制,并加以认真实施,继续深化资产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适应今后国有企业企业发展的新形式。具体说,首先,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机制。其次,应建立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以资本管理为突破口,企业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的模式。包括企业资本投入、运营、收益管理,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评价考核等。再次,应加强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比如利用清产核资工作,摸清企业家底,核实财物,使账外资产及时入账;再如切实做好企业资产产权登记工作,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纠正和制止侵害企业资产的行为,清理出那些长期脱离管理的企业资产。

(3)严格履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程序。具体程序如下:投资项目的提出企业的各级领导者都可提出新的投资项目。投资项目的评价投资项目的评价主要涉及如下几项工作:一是把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分类,为分析评价做好准备;二是计算有关项目的预计收入和成本,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三是运用各种投资评价指标,把各项投资按可行性的顺序进行排队;四是写出评价报告,请上级批准。投资项目的决策投资项目评价后,企业领导者要作最后决策。投资项目的执行决定对某项目进行投资后,要积极筹措资金,实施投资。在投资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要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施工成本进行控制,以便使投资按预算规定保质如期完成。投资项目的再评价在投资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原来作出的决策是否合理、正确。

(4)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管理水平。首先要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人员的的要求,对新建资产要确保及时准确入帐,并正确计提折旧。加强业务培训,不仅要学习财会业务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生产知识,熟悉生产技术设备,经常深入现场了解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加强与实物管理部门、使用保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资产变动情况。另外,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做好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工作又是所有基础管理工作的核心,有必要实行资产化经营,在盘活存量,用活增量的基础上,使企业资产高效益、低成本运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管理部分应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不断深化资产投资管理的基础工作,在盘活现有资产的基础上抓管理、出效益,逐步探索适应企业国有资产投资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水平,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篇5

1、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2、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

3、从会计的角度划分,固定资产一般被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一、理论概述

固定资产运营效能,是指企业根据既定战略目标选择固定资产运营策略,以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率,保障实现经营目标的能力。固定资产运营效能受企业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环境、行业周期性,技术发展等。内部因素主要是固定资产的自身属性。固定资产自身属性可以分为六个维度,分别是存在性,即固定资产资物理状态良好,可以正常使用;结构性,即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可持续性,即能够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且持续地产生净现金流量的特性;收益性,即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流动性,即固定资产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被利用的效率和周转速度;风险性,即固定资产变现能力,它影响财务风险的大小。因外部因素复杂多变,无法量化,所以从固定资产六个维度属性出发,构建军工企业固定资产运营效能评价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择

以军工制造业上市公司是否被特别处理(简称“ST”)作为因变量,用字母Y表示,其计算公式为Y=1/[1+exp-(X)],来衡量军工企业固定资产运营效能高低。以财务指标表示的固定资产六个维度属性作为自变量:即X1表示固定资产成新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代表存在性变量;X2表示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净额/期末总资产),代表结构性变量;X3表示固定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固定资产),X4表示固定资产增长率((期末固定资产-期初固定资产)/期初固定资产),均代表可持续性变量;X5表示固定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固定资产平均余额),X6表示固定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固定资产平均净额),均代表收益性变量;X7表示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平均净额),代表流动性变量;X8表示固定资产负债率(长期借款/资产总额),代表风险性变量。以资产对数( LN (期末资产总额))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控制变量,用X9表示。

(二)样本与数据选择

从我国A股军工制造业上市公司选出17家ST公司,34家非ST公司作为建模样本,选取样本中2011至2015年报相关财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构建军工企业固定资产运营效能评价模型。

三、模型建立与应用

(一)模型建立

通过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构建军工企业固定资产运营效能评价模型,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整理出军工企业固定资产运营效能评价模型:

Y=1/[1+exp-(-33.35+8.089X1-6.298X2

+0.171X3-0.422X4+0.487X5-0.02X6+0.054X7+0.214X8+1.489X9]。

从模型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成新率指标系数为8.089,与固定资产运营效能高低成正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很高。说明存在性变量是影响资产运营效能的最大权重指标,军工企业应重视固定资产维修保养,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固定资产比率指标系?滴?-6.298,与固定资产运营效能成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也很高。说明结构性变量是影响资产运营效能的第二大权重指标,固定资产比重越高,其运营效能越低。军工企业应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合理配置固定资产结构,逐步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才能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能。

固定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系数0.171,与固定资产运营效能成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增长率指标系数为-0.422,与固定资产运营效能成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较高。说明可持续性变量对固定资产运营效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军工企业应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缩短产品研制与销售回款周期;应控制固定资产增长率,从而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能。

固定资产净利率指标系数为0.487,与固定资产运营效能成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报酬率指标系数-0.02,与固定资产运营效能成负相关关系。说明收益性变量能够影响固定资产运营效能,但是影响的结果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具体分析。

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系数0.054,与固定资产运能效能成正相关关系。与资产收益性、存在性与结构性变量指标相比,对资产运营效能影响的权重略低。

固定资产负债率指标系数0.214,与固定资产运营效能成正相关关系。说明军工企业在保证财务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财务杠杆,能够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能。

模型中控制变量系数1.489,且非常显著。说明企业规模对固定资产运营效能具有显著影响。

(二)模型应用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 会计制度 问题 对策

一、研究背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事业单位并不有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这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以财政拨款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特征,使事业单位并没有动力建设健全的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中,人们对会计制度的理解也比较局限,而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事业的不断的推进,旧有会计制度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出来,无法为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提供助力,给事业单位的改革事业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看待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改进,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事业单位改革中会计问题表现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完善

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行已久,其对财政资金的拨付程序是按照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以及基层会计单位层层转拨特点而设计的,缺少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相关规范。事实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近年来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它财政资金使用与支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事业单位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制度,都没这一类的规范,显然与整个国家的预算体系改革不相符合,不利于事业单位与整个会计制度的衔接,不改革已经不行。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不准确

在当前的事业单位中,大多数都同时从事着经营性业务与非经营性业务,对两种不同的业务,采取的是不同的会计基础核算。即对前者采取权责发生制成本核算制度,对后者则采取人收付实现制,并不进行成本核算。一个进行成本核算,一个不进行成本核算,使本来就易区分的两种业务容易出现冲突打架,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从小处说,这给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带来了麻烦,而从大处说,成本核算不清,容易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甚至带来国有资产的流失风险。

(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核算不明确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有着一些不合宜的条例,如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规定,使很多单位使用的办公用铁柜、电话机等无法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而这些价值小但数量多的物品,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多,必须增加这类“低值易耗品”的核算,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同时,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价值损耗的核算缺乏明确规定也是一个短板,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更新与管理。

(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主体不明晰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开设了下属企业,对这类的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盲点。下属企业的会计制度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成为了一个种事料上的“政企不分”,给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的财务监管带来了风险,也滋生了事业单位的一系列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应对其进行独立核算,执行不同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企业财务制度。

二、事业单位改革中会计问题对策

(一)健全计制度,规范会计程序

事业单位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事业单位本身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要从制度入手,通过建立健全更为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规范事业单位内部各项会计工作。特别是要适应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投资监管以及经营风险控制等相关制度,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能纳入到会计管理的范畴,既防范会计风险,又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透明度。

(二)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保障会计工作

事业单位改革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会计管理内容与责任,长期处于简单做账的会计人员素质显然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对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发展形成了制约。必须不断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培训,从职业道德入手,着重通过各类培训,提高其业务知识水平和会计管理业务技能。要以法制教育为保障,杜绝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违规现象,为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保障。

(三)加强资产的管理,做好固定资产核算

无论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还是其它一切资产,都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加强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是事业单位进入市场,提升竞争力的基础。要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角度出发,实行严格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明确报废与采购制度,定期清查,做到实物与账面的一致,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四)明确职责划分,明晰会计主体

事业单位的改革,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的划分,特别是要进一步明晰会计主体,逐步形成严格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既使各部门与个人有独立的处理责任,同时又要使各项业务始终处于会计制度的控制与监管下,保证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奠定基础。

三、结论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适应性,是历史的遗留问题,必须加以正视,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大局出发,通过不断完善与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强其制度建设,提高会计管理水平,顺利实现事业单位的各项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莉.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促进事业单位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篇8

为了满足投资所需资本,需要合理规划筹资规模、资本结构,有效识别控制筹资风险。银行借款是筹资的主要方式,但是过度借款将面临较大的偿付风险,因此,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财务风险的可控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风险管理中可以通过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预测筹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关键词】风险与收益;财务分析方法;风险预警与监控;定性与定量分析

一、风险预警财务分析

财务部门应对每项预警指标都设置指标的上限和下限,根据实际指标值与指标上限或下限的比较,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进一步研究预警信号主要出现的原因,从而对管理层的决策起到指导作用。

二、财务分析方法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根据财务报表,分析现行的财务状况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经济决策提供预见性参考信息。

1.重要会计科目的分析:

(1)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要关注回收情况,相关销售政策的变动情况,应收账款增加与销售收入增加、若应收账款的增加大于销售收入的增加幅度,将虚增流动比率。同时,分析其他应收款项目增减变化的原因,避免因关联方关系增加其他应收款,可以有效防范风险。

(2)固定资产是一项重要的资产,固定资产的取得、折旧以及后续支出都有着不同的核算方法,对利润影响较大,所以,还需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真实性的分析,实现对固定资产真实性、产权真实性、计价真实性的核查;其次,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审查,了解固定资产是否出现增减变化,并且要保证固定资产所占据的比例要与收入增长的速度相匹配。当然,还需要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加以审查,要从根本上保证期限的合理性与全面性。

(3)营业收入: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入,营业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存在不同的方法,因此要核查收入计量方法是否一致,有无通过应收账款、销售退回等情况来虚增销售收入。

2.现金流量相对量分析

现金流量与当期债务比率=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对当期债务偿还满足程度,该指标越高,资产流动性较好;

债务保障率=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对全部债务偿还的满足程度,该指标越高,可持续经营能力较强。

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比率=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反映经营活动过程中单位营业收入能够获得的净现金流量。该指标越高,偿还银行的债务保证率也会越高。

现金净流量与总资产的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该指标越高,运营效率较高。

3.偿债能力的分析

根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财务指标等变化情况和原因,短期偿债能力和偿还长期利息与本金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短期偿债能力不足,可能被迫出售长期资产以偿还债务,将会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4.盈利能力分析

根据近3年的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率等数据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综合评价盈利能力。

5.经营能力分析

通过在近几年对相关指标的分析调查得知,无论是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还是其它,均是对综合经营能力加以评价的主要内容。在资产管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效率,以其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衡量资产利用的效率。周转速度越快,表明各项资产进入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的速度越快,那么其形成收入和利润的周期就越短,经营效率就越高。

6.发展能力分析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既要关注经营情况,更要关注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运用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财务指标分析发展前景。

三、风险管理中财务分析的完善方案

1.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完善

财务分析的基础是财务报表,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前,进行必要的资产清查、减值测试和债权债务核实。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做到记录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财务报告列示的各种现金流量由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构成,应当按照规定划清各类交易和事项的现金流量的界限。

2.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完善

(1)增加财务指标净利润/流动负债,能够反映收益对负债的偿还能力,为企业利润分配中是否给予股东分配或利润留存提供依据。

(2)完善速动比率,速动资产参照国际标准,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可上市证券+应收账款净值,能够将应收账款中与营业活动关联较浅,但数额较大的发生额对速动资产指标的影响。

3.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完善

篇9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承包方: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双方根据_________,经协商签订本合同。

一、承包形式为上交利润递增包干。

二、承包期限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共_________年。

三、上交利润数额

1.承包方上交利润包干基数为

2.承包方按_________递增_________%比例上交利润。

3.承包方上交利润时间按_________计算,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交_________元;_________年_________月交_________元。

四、企业留利分配

───────┬───────┬───────┬───────

│项 目│生产发展基金%│ 福利基金% │ 奖励基金% │

├───────┼───────┼───────┼───────┤

│ 企业留利│ │ │ │

───────┴───────┴───────┴───────

五、国家指令性产品供应计划和生产计划

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_________年末固定资产原值_________万元,承包期间固定资产增值总额为_________万元,其中_________年_________万元;_________年_________万元。

2.国家资产的维护_________;设备完好率达到_________%;固定资产净值率_________%。闲置资产处理办法_________。

3.新产品开发_________项,主要新产品是_________。

4.承包期间技术改造投资总额_________元;_________年为_________元。

5.产品质量要求_________。

6.主要物资能源消耗指标_________。

7.安全生产和双保指标_________。

8.出口创汇指标_________。

9.产值指标_________。

10.人均上交利润_________。

七、贷款归还,承包前的债权债务处理:_________。

八、双方权利和义务

(一)发包方:

1.应按承包合同规定,监督企业管理好资产,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履行合同;做好指导、协调、服务工作。

2.对承包方因经营管理不善,在_________时间内完不成上交利润_________%,或严重违法经营,或_________的,发包方会同有关部门核查后,可依法定程序解除承包合同或者更换经营者。

3.按合同规定兑现奖罚条款。

(二)承包方:

1.承包方的经营者_________是企业在承包期间内的法定代表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负有全面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45条规定行使职权。

2.在国家法律、政策、计划允许的范围内,承包方有权建立以经营者为首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3.承包方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执行国家政策和计划,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

4.承包方完成或超额完成承包指标时,分别下列情况,对企业经营者进行奖励:_________。

5.承包方完不成承包指标时,分别下列情况,对企业经营者进行处罚:_________。

九、违约责任

1.发包方违约或非法干预,给承包方造成经济损失,相应调整当年上交利润或延长承包期限。

2.承包方完不成上交利润指标,除由经营者和其他负责人按合同规定赔偿外,不足部分以企业资金补足。

十、争议的解决方式

因本合同发生争议时,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以下列第_________种方式解决:

1.向_________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向_________法院起诉。

十一、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十二、本合同自_________起生效。合同正本一式两分,发包方、承包方各执一份,副本一式_________份,分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包方(盖章):_________ 承包方(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篇10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

承包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

双方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协商签订本合同。

一、承包形式为上交利润递增包干。

二、承包期限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共____年。

三、上交利润数额

1.承包方上交利润包干基数为

2.承包方按________递增________%比例上交利润。

3.承包方上交利润时间按____计算

即____年____月交____元;____年____月交____元;

____年____月交____元;____年____月交____元;

____年____月交____元。

四、企业留利分配

项 目

生产发展基金%

福利基金%

奖励基金%

企业留利

五、国家指令性产品供应计划和生产计划

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________年末固定资产原值________万元,承包期间固定资产增值总额为____万元

其中____年____万元;____年____万元;____年____万元;____年____万元;________年________万元。

2.国家资产的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备完好率达到____%;固定资产净值率________%。

闲置资产处理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产品开发________项,主要新产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承包期间技术改造投资总额________元;________年为________元;________年为______元;________年为______元。

5.产品质量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主要物资能源消耗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安全生产和双保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出口创汇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产值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均上交利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贷款归还,承包前的债权债务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双方权利和义务

(一)发包方:

1.应按承包合同规定,监督企业管理好资产,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履行合同;做好指导、协调、服务工作。

2.对承包方因经营管理不善,在________时间内完不成上交利润______%,或严重违法经营,或_________的,发包方会同有关部门核查后,可依法定程序解除承包合同或者更换经营者。

3.按合同规定兑现奖罚条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承包方:

1.承包方的经营者________是企业在承包期间内的法定代表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负有全面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45条规定行使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