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年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年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创建“无毒社区”、“无毒村”活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打禁毒人民战争的有效载体,是减少乃至逐步消除毒害、促进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禁毒工作的创举。我镇党委、政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创建工作摆上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并列入全镇2005年度三个文明建设工作计划之中。针对镇领导班子成员变动,镇党委及时调整了镇创建“无毒社区”、“无毒村”领导小组,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党委委员、综治办主任***为副组长,镇综治办、镇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责任人、9个村(居)委会治保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时制定创建“无毒害社区”、“无毒村”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镇党委、政府确定以***村和**社区为创建试点单位,结合创建和谐平安村(社区)工作,全力推进此项工作,从而为全面创建“无毒害社区”、“无毒村”奠定基础。各村(居)委会根据要求,相应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镇综治办、派出所为主力军,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网络,从而建立健全了全镇上下创建“无毒害社区”、“无毒村”的工作格局。今年初,镇党委又将创建活动以责任状的形式,下达给各村(居)委会和有关部门,与各村(居)委会、有关部门签订了《2005年**镇禁毒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使创建工作更加具体地落实到各有关单位和具体责任人,从责任机制上保证和促进了创建活动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以防为主,拓展宣传教育领域
我镇坚持以人为本,狠抓宣传教育工作,做到禁毒宣传经常化、制度化。一是做足做好宣传阵地文章,防患于未然。9个村(居)委会充分利用宣传工具、阵地开展禁毒宣传,投入资金在镇机关大院和各村(居)委建立永久性禁毒宣传栏,开展预防教育,最大扩大了宣传覆盖面。二是抓好教育阵地,深化宣传内涵。在全镇中、小学等教育基地,开展防毒禁毒教育,将防治教育与文明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相结合。在镇机关、村(居)委中展播禁毒VCD和录像片,使干部群众对的危害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强化宣传效果。结合6.26国际禁毒日等特殊节日,协同区禁毒办、普法办在人流量大、外来人口密集的地方,举办以禁毒、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题的挂图巡展和法律咨询便民利民活动,使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在群众中收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四是启动网络,突显基层组织工作优势。充分发挥各村(居)禁毒小组的作用,发扬两条腿的工作作风,串村入户,深入辖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各个家庭进行禁毒宣传,将禁毒宣传辐射到社会各层次、各个群体,尽最大努力确保禁毒宣传不留死角。
三、调查摸底,加大禁毒戒毒力度
镇周密部署“缉毒禁毒”、“摸底排查”等专项活动,对辖区毒情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逐人逐户逐单位进行调查,摸清村(居)委存在的涉毒问题。镇机关和村(居)委都设立了涉毒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全面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吸毒人员。同时,确定各村(居)小组长作为毒情信息员,重点收集毒情信息,以达到及时发现、掌握毒情动态的目的。
四、强化管理,控制毒案的滋生和蔓延
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我镇联合派出所,不定期地开展“破毒案、抓毒犯、挖毒窝、摧网络、堵毒源、追毒资”的专项行动,对辖区歌舞厅、酒吧、发廊等娱乐场所及特种行业、出租屋进行统一清查,强化娱乐场所管理,始终保持对犯罪的打击高压态势,狠狠打击了在娱乐场所内服食、贩卖等软性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截断易制毒化学品的流入和制毒渠道以及控制软性在娱乐场所泛滥的局面,采用不定期突击检查和明察暗访的形式,发现一起违法犯罪行为就依法查处一起,并对吸毒人员坚持实行“四个一律”,即对毒贩一律追究刑事责任;吸毒人员一律送强戒;复吸一律送劳教;脱戒离所人员一律定期尿检。
五、落实帮教措施,巩固戒毒效果
我镇按区禁毒办要求,在全镇各村(居)委会组织开展帮教活动,对涉毒人员逐一落实帮教措施。一是成立了由派出所管片民警、村(居)委会、党员、家庭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帮教小组,进行跟踪帮教工作,同时与涉毒人员及家长签订帮教责任书。二是争取吸毒人员家庭的配合,以亲情感化、教育涉毒亲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三是做好涉毒人员思想转化工作,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关心他们的就业、婚姻、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彻底戒断毒瘾,早日步入社会正常生活。
今年来,我镇开展创建“无毒害社区”、“无毒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如个别村(居)委和部门对创建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工作比较被动,缺乏积极性。禁毒、缉毒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禁毒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还未真正建立,等等。今后,我镇将再接再厉,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动创建“无毒害社区”、“无毒村”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发展、文明法治、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新乐园!
篇2
过于注重形式,特色社区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显现。特色建设本意通过提升社区的物理空间条件,提升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从当前特色社区打造和推进的情况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拼硬件不重软件”、“任务简单化”和“职能错位与不到位并存”等倾向,为特色而特色,忽视社区服务必须接地气、亲民众的本质要求,有的当作装修工程,有的只是贴上特色标签,把特色社区打造作为普通工作、常规动作和年度目标来完成。主要依靠社区居委会,特色社区建设多元化参与不够。从“挖掘内涵”到“精神塑造”,再到“机制再造”,特色社区打造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群众满意不满意,而达到这一标准的唯一途径就是就是居民的广泛参与。随着规模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若仍是单一运营模式,仍然全靠财政支持,后续活力和支撑力必然不足。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但目前部分特色社区建设工作出现了“上热下冷”的局面。特色社区的创建缺乏标准和规划,可持续性不强。在特色打造的广度上,目前特色社区建设的种类、规模、布局、标准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确定,有必要发挥规划对全区特色社区打造的指导作用。在特色打造的深度上,部分社区挖掘和提炼的还不够。特色社区打造不为形式,也不为政绩,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居民群众方便和舒适。目前有的特色社区有特色但社区服务方面还有差距,有的社区服务不够经常,有的服务项目持续性不够,有的只停留在一般性行政性事务上。特色社区的建设与社区职能转变的关联度并不高。特色社区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创建品牌化、阵地规范化、服务专业化、项目系列化”。而在实际操作中,目标泛化,不够细致,目标与现行管理体制存在诸多不适应。比如目前社区承接了政府太多事务,给基层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带来极大压力,社会协同机制长期被全能政府包办代替。而且,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统筹推进机制等等难于在特色社区创建中显现。
二、进一步加快鼓楼区特色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分类扶持:对社区重新评估、考核、分类,以特色社区建设为抓手,分层次推动整体建设水平。实践证明,这些年推动的特色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提高社区建设水平、提升社区建设层次的有效、有力抓手。但是,由于基础、条件、认识等方面原因,目前每个社区的建设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有必要在特色社区建设过程中对现有社区分门别类。建议对所有社区进行一次重新评估并分为待改善型、待提升型、待巩固型三类。待改善型应从改善社区环境、办公条件入手,待提升型应从改善服务、寻找特色点入手,待巩固型需要立足现有条件,巩固、完善提高,扩大服务面。接近居民:从建设和服务中找“特色点”,更多体现“为民”、“亲民”,提高居民参与率。特色社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服务并尽可能地扩大服务面。社区建设和服务中其实有很多的“特色点”,比如近年提出的低碳社区、环保社区、生态社区、和谐社区、智慧社区、尊老社区、运动社区、活力社区、便捷社区、智能社区、法制社区,等等,社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民主自治、小区自管、共建共享等。其实,社区的某个项目、某个活动,甚至某一项基础设施建设,都可以成为其“特色点”。总之,特色社区的建设要摈弃对“高大上”的追求,要更贴近居民、方便居民的需求。
借用外力:集中全区居民智慧,借用“外脑”,放手社会组织参与,创建多元化的特色社区。特色社区建设要依靠的力量就是社区居民。每一个社区都会有具有参与社区建设的“能人异士”,这就需要社区去专门去挖掘、动员,要有“三顾茅庐”的精神。有一定数量的(不需要太多)居民的参与,社区居委会的负担必将大大减轻。同时,社区、街道乃至区政府要善于利用本区的“专家学者”,让他们协助出谋划策。目前迫切需要一些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到特色社区的创建中去,而社区、街道、区政府可以特色社区建设为一条培育、支持社会组织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分工分责:以社区为基础,明确区政府、街道、社区居委会的责任,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特色社区建设必须综合各方的力量,绝不是社区、街道、区政府某一单方的力量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明确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居委会的责任和义务。社区毫无疑问是特色社区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多考虑如何动用本社区的资源去思考如何创建并付诸行动。街道要努力协调更广泛的资源支持社区的创建。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其主要责任应该是动员、支持、监督、检查,要用一套科学、系统的特色社区评估办法来检查、督促特色社区建设并以此作为经费投入的重要依据。
篇3
为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全力创建“法治**合格区”,根据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下发的关于印发《20**年法治**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区民政局为做好20**年度法治**建设工作,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强化基层民主自治,结合本年度民政工作目标任务,制定法治建设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市、区会议精神,着力突出服务发展、保障民生、深化创建的工作主题,充分发挥本部门职能作用,进一步做好“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宗旨的各项民政工作,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二、目标任务
(一)认真落实省、市建设“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考核细则中的有关要求,全力创建“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作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协调指导办公室牵头部门,认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本办公室成员单位开展依法治区工作,加强新形势下法治**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工作经验。
(三)积极参加“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各项活动,深化依法行政,构建阳光权力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行政行为网上运行和便民服务平台,严格落实依法行政报告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
(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工作,精心组织第四届居委会和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规范完成换届选举任务。进一步完善居委会常任委员制、社区“三会一审议”制度、“三个一”工程和“民主日活动”,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扩大社区民主,提升社区自治水平。
(五)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一是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目标,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完善社区工作机制。推行社区“一口受理,一网协同”服务模式,整合全区各层面资源,建立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统一管理平台,深入推进社区管理工作精细化、规范化。二是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完善群众综合满意度第三方评估机制,评选和谐社区建设“十大创新品牌”和“十个幸福社区”,98%的社区达到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三是着力提升社区服务品牌。建立“立体式、融入型、可持续性”的为老服务体系,在机构养老上,确保我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保持在22张,开展福利机构等级评定与管理,推进我区福利机构的均衡发展。在居家养老上,深化居家养老服务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符合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100%。四是着力推进社工培训。实行全员全科培训制,加强社工队伍年轻化、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推行职业资格认证。
(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普法工作。重点抓好以依法行政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广大干群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重点抓好《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围绕民政重点工作,组织宣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婚姻法》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民政对象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建设法治**暨创建“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民政系统法治建设的协调和指导。民政系统各单位和各干休所要安排党政领导负责法治建设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指导本单位的法治建设工作,建立领导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营造制度化的法治建设工作氛围。新晨
(二)明确工作目标。围绕创建“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的目标,按照区委提出的早启动、早布置、早安排的要求,严格落实省、市法治建设考核标准,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积极参加在全区开展的“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加强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政务决策、政务公开、执法考评和内外监督机制。加大指导社区、驻区单位创建“民主法治社区(单位)”的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建设和谐社区。
篇4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城市层次上的安全社区建设”,韩国釜山作为会议承办方,介绍了其安全城市创建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创建背景
釜山市为韩国第二大城市,城市结构复杂,辖区总面积约758 km2,划分为1个郡和15个区,覆盖人口约400万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风险因素的增加,釜山市意外伤害死亡率一直在增加。2009年,釜山市每10万人的伤害死亡率达到63人,尽管低于韩国全国平均水平,但与首尔等大城市相比还是较高的(见图1)。伤害预防和安全,成为釜山市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背景,釜山市于2009年正式启动“国际安全社区”建设,成立了国际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建立安全社区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在16区郡推广安全社区工作理念。同时,针对釜山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特点及伤害预防需求,策划实施有特色的安全促进项目。釜山市建立了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协作模式,成立了釜山市安全促进研究中心,连续分析市民的意外伤害数据,并以此作为调整安全政策的依据。该中心全程参与项目的规划、实施和评估工作,使安全促进项目成为“以证据为基础”的项目。
釜山市安全社区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稳步推进。总体来说,釜山市安全社区建设经历了3个阶段(如图2所示)。
主要做法
明确工作愿景与目标
创建伊始,釜山市在SWOT(态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发展规划和实际,明确了建设工作愿景。例如,釜山市希望成为居民想长期居住的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城市、安全旅游型城市,为辖区市民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成为21世纪亚洲东北部的海洋资本城市,以吸引投资;同时,探索以大型城市为载体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工作模式,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等。
建立伤害监测和风险辨识机制
为了能全面掌握事故伤害发生情况,釜山市建立了死亡分析、居民医疗伤害数据及急救中心数据监测体系,以及统计、警察、消防等部门为主要渠道的伤害监测体系。
除此之外,釜山市还积极开展居民KAP(行为)调查、老年人活动中心等高风险环境的风险辨识调查等工作。例如,釜山市安全促进研究中心开展公民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调查,每年从釜山交通运输公司获取地铁事故数据等。在事故伤害监测及各类调查、访谈的基础上,釜山市国际安全促进研究中心编制年度伤害数据监测报告,并向相关组织,使整个社会和相关组织可以掌握事故伤害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安全促进工作。
统筹制定中长期规划
伤害预防计划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伤害宿主因素( “宿主”指被寄生的一方。由于被寄生一方的原因影响到寄生一方的生存、生长等,就是“宿主因素”),环境因素、政策条件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釜山市在分析事故伤害发生情况、市民安全意识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试点项目;在分析安全社区理论模型及总结100余家国际安全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釜山安全社区运行模式。
建立跨界合作机构
为了有序推进各项工作,釜山市建立了由146家成员单位构成的跨界合作机构,包括安全社区工作委员会、督导委员会、专项工作组、安全促进研究中心等,整合了辖区行政、技术等资源,把安全促进和伤害预防工作相关的机构,纳入跨界组织体系,形成跨界合作长效机制。
建立促进项目策划机制
釜山市在分析地区的特点、区域和环境因素等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需要干预的安全问题,并进行排序(见图3)。
为了将资源最大化利用,釜山市在安全促进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了选择性推进和集中化策略。一方面,基于社会经济特点和居民伤害状况,在5个领域内选取试点项目,在试点区郡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开展自杀预防、海运和旅游安全等领域的特色项目,由安全促进研究中心对示范项目和特色项目全程跟踪评估,积累干预有效证据,推广有效项目。
建立较完整的项目评估体系
釜山市建立了完整的项目评估体系,包括实施过程收集、评估及报告等,使评估结果能用于项目决策。该市每年还会举行年度会议,对安全促进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发现优秀项目并进行奖励。
主要特点和启示
建立跨界相互协作的工作模式
釜山市安全社区建设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以大型城市为载体开展建设。但是大型城市是个复杂系统,要想发挥其整体协同作用,必须完善顶层设计、制度保障体系,明确划分不同参与主体的职责,提升资源利用效能。
为此,釜山市制定了《安全社区建设条例》,建立了安全促进工作管理机制,为建设工作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保障;明确了不同参与主体的职责,例如市政府负责建立多部门多方合作机制,增强安全促进项目实施主体和对象的能力;在全市建立伤害监测体系,推广安全学校等核心但具有普遍性的项目;提升涉及多部门的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力;制定安全促进政策等。同时,对下级政府负责实施的项目评估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安全促进研究中心主要负责项目规划和评估工作,尤其是为项目实施和评估提供技术支持等。
把安全社区建设和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
釜山安全社区建设,将全市发展策略和城市安全建设等方面项目结合起来,统筹卫生城市、安全学校和自杀预防项目,实现了各类社会事业、事故伤害预防和建设工作一体化发展。
安全促进项目的科学化设计是关键
安全社区的实质,就是在社区层面策划实施安全项目。安全促进项目要跟着伤害诊断和安全需求走,主要解决突出问题和“老大难”问题。釜山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伤害监测体系,全面掌握了辖区各类事故伤害指标状况,通过分析事故伤害数据,来确定需要干预的问题。
釜山市采用科学化、程序化的方法来进行项目设计,建立安全促进项目基本优先度分级系统,对拟开展的项目进行评分分级。同时积极推行“以证据为基础”的安全促进项目,使项目设计都是基于数据分析、辖区最迫切的安全需求,同时定期评估事故伤害控制状况,对安全政策和项目进行调整。
安全促进项目实施采用“差别化”战略
釜山市为了提升项目绩效,除了有序推进一般项目以外,还根据居民的需求和伤害特征,有选择性地重点推进自杀预防、老年人跌倒预防、心脏复苏和急救培训等示范和特色项目,并进行科研化评估和推广。
城市层次上安全社区建设模式创新
篇5
各社区:
为认真贯彻落实“坚持科学发展、弘扬激情创业、共创品质*”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考评激励机制作用,进一步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我镇社区建设工作水平,根据*区委《关于开展“当模范社工、建美好家园、创满意社区”活动的意见》(江委[20*]4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经研究,对全镇各社区工作者考评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创品质之镇,建和谐*”工作主题,通过创新思路、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社区工作岗位上来,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社区工作者队伍活力,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和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考评原则
(一)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相结合。按照创建和谐社区的目标,需要全体社区工作者大力弘扬正气,真抓实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考评树立社区工作者的正面典型,发挥典型引路、推广工作经验,引导其他社区工作者对照先进,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本领,练好内功,打造一支素质高、执行力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二)主观考核和客观评价相结合。通过镇领导、镇机关各办、社区本级和居民群众四个层面对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服务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评议,评议过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社区工作者考核评比的实效性。
(三)日常考核和年度考评相结合。严格落实社区工作者相关管理规定,对年初工作目标进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之一,充分体现对“肯做”和“会做”以同等的鼓舞,避免出现干多干少、干好干不好一样的状况,有效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争优意识,促进社区工作者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来源于:
三、考评时间
考评工作根据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要求进行,原则上在当年11月20日起开展,至12月31日结束。
四、考评对象
全体社区工作者(含劳动保障专管员、帮扶救助员)。来源于:
五、考评办法
(一)综合满意率测评。按本人总结,镇三套班子领导、镇机关各办、社区本级、社区居民群众四个层面进行测评。其中镇机关测评由镇社会事务办负责,在镇级领导和各办中开展;社区本级测评由镇联系干部牵头,指导各社区开展;社区居民群众测评由镇联系干部和社区派代表上门开展。考评结果由镇社会事务办负责牵头统计汇总。
社区工作者的综合满意率按下述公式计算:
镇机关满意率×30%+社区本级满意率×30%+居民群众满意率×40%=综合满意率
(二)综合考评。按本人小结、社区评议、镇考评小组审核等程序进行考评,综合评价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评选镇级“优秀”社工,原则上每社区评选1名。社区工作者综合满意率低于80%(含80%)的,不得申报“优秀”等级评选。未被评定为“优秀”等级的社工,不参与*区“十佳”社工的评选。如社区工作者正式从事社区工作(以签订合同的日期为准)未满一年的,当年不评定等级。
(三)奖惩措施。对考评中取得优秀等级的社区工作者年终奖金上浮10%,取得称职的上浮5%,不称职的下浮10%;对基本称职的按基本奖金发放。对考评不称职的人员第一年进行轮岗,连续两年不称职的解除社工聘用合同。基本奖金具体标准根据上级全年下拨经费另定。
六、工作要求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镇成立社区工作者考评领导小组,由练敏同志任组长,沈雪仪、朱冬英同志任副组长,戚福水、沈国法、翁林珍、俞铭、徐玉英、葛祥、龚玉香、俞德坤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考评组,考评组由沈雪仪同志兼任组长。
(二)坚持标准,公平公正。对社区工作者的考评按照镇党委、政府相关要求和各办、各线考核的内容进行,参与考评的同志要从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对社区工作者负责的高度来看待考评工作,严格把关,高度负责,确保考评公平公正。
篇6
社区2016年度民政工作总结与汇报【1】
一、基本情况。
xx社区现有居民2265户,人口6455人。其中低保户4户,月发放救助金6300元,残疾人39人, 60岁以上老年人209 人,70岁以上77人。
二、规范化管理。
根据“应保尽保”的精神,通过深入调查、摸底、核实, 2007 年享受低保的对象有 4 人领取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全年共发放保障金 6300元/月。今年3月对所有低保户进行了复查。实现了“应保尽保、规范化管理、社会化发放”的目标。xx社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在今年实施低保动态管理中,我们在市和街道民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今年一季度针对辖区所有的低保对象家庭人中开展年度核查,进行全面核实走访,建立健全定期核查、公示、评议、评审制度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低保补差有升有降,管理实行分类,真正实行动态管理。在2007年一季度共取消低保1人,月保障金150元/月。变更低1人,降低标准150元/月。
三、注重五个网络建设。
xx社区老龄工作认真开展“五个网络服务建设”。1、养老保障网络。对社区老年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对应享受低保户的老年人,做好摸底调查,并上报社区。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根据不同需求,落实帮困措施,落实包户责任制。现社区共落实包户7户。2、医疗保障网络。xx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为50余名老年人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做好咨询等上门服务;每年为社区老年人开展体检、监测、义诊和咨询等活动,协助、监督落实医疗求助制度,保障特困老年人的基本医疗。3、生活照料网络。社区为特殊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社区还与家政公司协商,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建立家政服务网络。4、文化教育网络。社区建有老年阅览室,设立了老年电视大学教学点。社区老年协会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区组织老年人到上海、太湖源等参观学习。一年来开展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5次。走访老年人6次,慰问60岁以上特困老人10人。5、权益保护网络。社区对老年人来电来信来访热情接待及时处理,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记录,协会帮助调解纠纷1次。
xx社区对残疾人工作做到真心相助。为切实搞好残疾人工作,社区干部及残疾人代表,残疾家属组成的社区残疾协会。建立和健全了社区残协成员会议制度和走访制度,使社区残协工作的开展有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一年来上门走访残疾人10余次,为残疾人的康复做出贡献。
今年xx社区民政工作在上级党委的关心下,在各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经费不足工作还有许多不到位之处。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工作方针,真情相助,精心服务的工作态度,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建设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而努力工作。
社区2016年度民政工作总结与汇报【2】
我们社区的民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支持和关心下,在社区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的民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认真做好低保工作,确保低保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我们社区现有低保户41户,享受人口114人;其中常补9户,非常补32户,每月保障额为18192元,本着低保动态管理的原则,今年我社区共新增低保1户,因家庭收入超过低保线,而取消低保的有2户,无论是新增低保和取消低保,我们都严格按照低保程序,首先上门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根据调查结果,再召开社区低保评议会,然后三处张三榜,以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将符合条件的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现应保尽保的原则,并让受益者经常参加社区公益性活动。比如:在今年创文明城区及创卫长效管理中,组织了社区的低保户参加社区的楼道杂物的清理和清除广告垃圾等,为美化社区的环境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认真做好社区的双拥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社区的军烈属及广大退伍转业军人心中
今年我们社区在双拥工作方面,做了大最的工作,首先在小区对14类参战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通过身份确认的共有12人,现已有9人得到了他们应享的待遇,因此,他们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更加高涨。在今年春节前夕,我和社区主任等人上门上户为社区的军烈属送去了新春对联以及三位烈属的慰问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了他们手中。为庆祝“八一”建军节89周年,社区邀请了军烈属及退伍老战士参加座谈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积极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此情此景,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社区工作者。
三、尽职尽责做好社区的残疾工作
今年我社区的残联工作始终紧密围绕着:争创“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这一主题,而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残疾人的活动。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社区的温暧,今年春节前夕,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残联的关心下,对社区20户残疾困难家庭进行了走访问慰,给他们每家送去问慰多金160元,没在区残联这块走访的困难残疾户,社区则通过其他渠道解决他们的慰问金,把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及时送到他们的心坎上。积极组织社区的残疾朋友,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例如社区的肢体残疾朋友刘芳等同志,就参加了区残联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学习;及时掌握残疾朋友的困难,建立了各种困难残疾人登记台帐:如子女入学情况登记表、住房情况登记表、就业情况登记表等。社区残疾人万莉长年卧床不起,我们及时把她的情况上报到区妇联,为她争取了一辆轮椅。
篇7
今天我们召开广州市第一批文明社区示范点的工作座谈会,交流工作心得、工作经验,听取大家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刚才15个示范点作了很好的工作汇报,区文明办、街道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说明大家一年来做了很多的工作,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里,我代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对大家一年来辛勤的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下面,我结合大家发言中提出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2005年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5年,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为构建和谐广州,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2005年,广州市再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我市及增城市顺利通过省文明城市复评,从化市获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越秀区北京街、荔湾区金花街桃源社区和天河区骏景社区居委会主任何月玲等14个单位和个人受到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越秀区广卫街都府社区、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等35个单位和个人推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市领导对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们2005年打了一场硬仗,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我市今后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区、县级市、街道、社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劳动,离不开在座的各位同志的辛勤工作。
在过去一年的创建工作中,以文明社区示范点为代表的各类示范点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发挥了先进典型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荔湾区耀华社区接受了总理和省委张德江书记的检阅,极大地鼓舞了全市社区建设和基层精神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天河区石牌街等12个现代公民教育示范点,认真履行职责,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开展现代公民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积累了宝贵经验。越秀区大新街加强“三结合”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和荔湾区建立少工委双主任制的经验和做法受到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荔湾区、越秀区、黄埔区、海珠区等围绕构建平安和谐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睦邻日”或邻里节活动,受到居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一致好评。全市区级以上文明社区覆盖率从50%上升到75.6%,文明社区创建基础扎实,覆盖面广,社区创建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15个文明社区示范点中有8个社区被命名为省文明社区,一个被评委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我办编写的《广州市社区建设先进典型荟萃》,15个示范点全部入选,创建工作经验在全市得到总结推广,为全市社区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二、巩固提高,认真做好2006年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精神文明建设担负着重要任务。各区、各街道和社区示范点要在以下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在去年的工作基础上巩固提高,争取新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扎实推进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1、抓好创建工作的巩固、提高。在全市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各单位、各社区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创建工作水平。特别是社会影响大、工作难度大、群众反响强烈的工作项目,要化大力气,力争取得绝大多数市民群众普遍满意的实际效果。要主动配合,积极支持和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工作,使“三创”在目标统一的基础上达到同创共赢,推动创建活动取得更大成效。
2、抓好创建宣传。街道、社区等要抓好社会公益宣传阵地建设,积极推进全市主要公共场所公益宣传阵地的规划布局和统筹利用,继续保持创建宣传力度,动员更多市民群众以城市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参与创建工作,提高创建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率。今年我们将举办“文明广州”摄影大赛,希望各单位能积极参与,展现我们的社区文明风采。
(二)围绕培育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扎实推进“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
1、以“文明广州、礼仪亚运”为主题,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礼仪教育。精心组织“讲文明、懂礼仪、守秩序”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以《广州市市民礼仪手册》为教材,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和教育资源,在全体市民中普遍开展一次倡导文明言行、普及礼仪知识教育。
2、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着力在建设良好社会环境、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上狠下功夫,完善机制,整合资源,不断拓展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认真总结现代公民教育示范点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示范点的示范、辐射作用。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利用“学雷锋纪念日”、“现代公民行动日”、“现代公民教育电影百日行”等活动载体和“文明交通”、“小手牵大手”、“千名志愿者进社区”以及社区居民论坛等活动形式,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民道德教育宣传,做好中华道德名言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工作,精心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努力倡导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目前我们初步选定在越秀区的盐运西社区、荔湾区西关大屋社区等进行“中华道德名言进社区”的试点工作。今后,各单位有好的思路和项目,可以和我们及时联系,我们将尽可能给予支持和指导。
3、从关心、教育和服务“新市民”出发,积极探索建立外来流动人口公民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立足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外来流动人口的教育、服务和管理纳入本地公民道德教育工作范畴,协调各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和活跃外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探索经验,扩大工作领域,营造和谐氛围,培育合格公民。
(三)围绕培育“四有”新人目标,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大力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各级关工委的重要作用,遵循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命名一批“广州市未成年人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加强街道、社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促进社区内的各类文体设施等资源向未成年人开放。大力倡导建立社区教师、社区少工委制度,适时组织召开全市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重视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农村中小学校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努力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善于运用信息网络平台、动漫作品等各类新兴媒介,贴近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断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有效性。扶持社区公益网吧建设,不断总结试憔椋晟乒芾碇贫取=⒆ㄏ钭式穑崩判愣髌罚哟笳嬉剂Χ取?
(四)围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要按照构建和谐平安社区的工作要求,深化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对区级以上文明社区要抓好巩固、重点提高,着力在营造社区和谐文明氛围上下功夫。要努力整合各类资源,多建设群众普遍欢迎、方便实用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社区为阵地,广泛开展“睦邻日”、“邻里节”活动,通过社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新型邻里关系。这项活动,今后几年我们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抓好市级文明社区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各区、县级市要分批确立各自的示范点,做到抓先进带后进,抓重点带一般。
2、继续深化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5月份举办全市“四进社区”文艺、体育展演。各社区示范点要将“四进社区”活动作为一个品牌活动长期抓好,并力争在文艺、体育展演活动中出好成绩。
以上四大项工作希望各区能认真贯彻,取得新的成绩。尤其是各示范点要高标准推进,在实践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胆实践,创出特色。
三、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文明示范社区和平安和谐社区的关系。在2005年11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部署了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提出2010年前80%的社区达到文明社区标准,80%以上的社区到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自治好、管理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平安和谐社区要求。这个奋斗目标回答了部分同志提出的现在省、市建设平安和谐社区,文明社区还要不要搞、怎么搞的困惑。文明社区创建与平安和谐社区创建两者在目标、任务、创建标准和内容方面基本相同,和谐统一,两者并不矛盾。文明社区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一个重要项目,而且是中央、省、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表彰项目,必须加强,不能削弱。需要注意的是各区、街道和社区在创建平安和谐社区和文明社区工作过程中,要统筹安排,要有机结合,不要另起炉灶,各搞一套。在推荐表彰先进名单时,要互相考虑,要与民政等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推荐平安和谐社区时要考虑它是不是文明社区,推荐文明社区时要考虑它是不是平安和谐社区,这样,我们的工作将会融会贯通、互相促进。
2、要抓好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创建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采取重点突破的方法,但要长期坚持就不容易,所以创建工作一定要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我们的示范点是在2002-2003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表彰会上的名单基础上,经过区、街推荐确立起来的,很不容易。为了加强创建,保持品牌,去年,我们每个社区扶持了5万元创建经费,对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今后的扶持将集中在那些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和创新项目上。所以各示范点一定要巩固成果,加强长效机制的建设,把创建工作融入到社区日常工作中,避免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做法。为了促进各单位长效机制的建立,今年我们将建立文明社区管理办法和文明社区示范点管理办法。对工作滑坡的,不再适合担当示范任务的,将予以摘牌。
3、要切实履行示范点的工作职责。示范点作为文明社区的重点工作对象,要履行一下工作职责:一是要成为创建文明社区的工作示范点。示范点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建设中要成为各方面工作的先行者,示范者,要发挥好带头作用。二是要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参观学习点,成为我市对外接待外省兄弟城市学习交流的参观点,在环境整治、对外宣传和接待方面要做好一些基本的工作。三是要成为市、区、街道文明办系统的工作联系点。我们市、区、街道文明办系统要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密切联系基层,加强调查研究等工作首先在示范点得到体现,要加强对示范点的工作指导和工作帮助,从人、财、物方面切实解决示范点的一些实际困难,多提供工作方便。
同志们,社区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我们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着力打基础、抓重点、求实效,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活力广州、文化广州、祥和广州和生态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篇8
一年来,振兴街道办事处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围绕区年度工作会议和党建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坚持以为民为宗旨,以育民为中心,以安民为保障,以乐民为动力,以便民为重点,全力加强社区建设,社区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有力地促进了管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绿化美化社区版权所有
社区是居民的生活地,社区环境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的环境倍加关注。街道办事处针对居民的这一强烈要求,切实担负起整治环境的责任,号召居民大搞爱国卫生运动,督导居民拆除了多年的私搭乱建。管区党政更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原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旧小区改造步伐。投资104万元,在广盛里社区铺设了4横12纵,总面积1.4万余平方米的水泥路,同时铺设主排水管道1238米,从而彻底改变了广文里、广明里、广昌里、广盛里四个小区居民行路难的状况,结束了过去五十年“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投资130万元对北陈社区进行上下水改造工程,解决了北陈社区原石化厂、水泵厂、钢厂家属区和北陈花园四个小区居民吃水难、排水不畅的问题,同时修建了简易活动场地,安装了4组健身路径,填补了这一社区健身器材的空白。投资130万元铺设了从一分场养殖场到大丰路长4.8公里的水泥路。投资4.2万元将原石化厂小医院改造成农贸市场,取缔了欺街占道的自发市场。
为了把管区为百姓办的实事办好,社区干部不辞辛苦,千方百计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一分场社区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将社区内大丰路、汉榆路、汉北路两侧坟墓经细致调查摸底,反复走访有关人员,做坟主家属的思想工作,逐户签订了清迁协议,改善了投资环境,深化了殡葬改革。环境管理站在垃圾日产日清、袋装化的基础上,加大对卫生死角的清理力度,规范垃圾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工作,使社区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居民的支持和称赞。今年清运处理生产、生活、办公、建筑垃圾14400吨,治理卫生死角30多处。
今年的绿化准备早、动手早,从2月份规划以来,经过现场测量、实施、管护等工作,共植树24种,10125株,种植花卉16种71760株。高速公路绿化带、路北居民区及两个花园、迎宾路、光明路、205国道南侧空闲地、体育场馆周围的绿化、美化工作,基本做到了品种多样,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观赏效果。
绿树成荫、干净宽敞的马路,设施齐全、花草盛开的公园,环境幽雅的居民小区,既改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为创建省级卫生城镇奠定了基础。
二、以群众参与为基础,大力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居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是建设文明型社区的立足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是加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振兴街道办事处以社区文体活动站为依托,成立壮大了时代合唱团、戏曲票友会、永红健美队、秧歌队等群众文娱团体,制定了活动制度,使文艺骨干人员达到千余人。同时,购置服装、乐器、灯光、音响,为居民参加文体活动创造了物质条件。在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到社区、机关、农村、企业等演出百余场次,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充分发挥休闲广场、公园、健身路径、体育场馆的作用,组织了太极健身队、老年门球队、网球协会、书画协会等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永红健美队在唐山市首届社区星光老年文体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表演的《看大戏》获得特别奖,太极健身队在唐山市太极拳比赛中获得优秀奖,戏曲票友会在唐山市第三届评剧票友大赛中也获得了不菲的成绩,马新荣被授予“全国优秀票友”。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各种宣传途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振兴街道办事处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重点,利用市民学校、《社区采风》、宣传栏等途径,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法律和生活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指导社区工作,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各社区市民学校结合“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向居民发放9000余份宣传资料,为居民解答有关就业、纠纷等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通过大家唱、大家演、大家写、大家画,宣传科普法律知识,架起了沟通社区和居民的桥梁。办事处主办的《社区采风》和宣传栏以内容贴近百姓生活,关注重点难点问题,反映社情民意,形势活泼多样,深受管区各级领导和居民群众欢迎,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为整合社会资源,充实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各社区担负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建起了中小学生的第三课堂,教育他们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环境。广盛里社区组织成立了“小红帽志愿者中队”,开展了“争做社区小主人”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在社区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在居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增强防范、创安意识,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稳定工作涉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调等方方面面,范围广,覆盖面大,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为做好稳定工作,办事处注意调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加强治安防范,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维护了社区大局的稳定。
在民事调解中,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年来,成功调解民事纠纷36起,无民转刑案件发生,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8%以上。
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刑释人员是综治工作的重点管理对象。为此,办事处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在居民花名册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重点人员的管理。北陈社区居委会在派出所的配合下,对出租房屋进行了认真核查,登记造册,推行了房主责任制,明确了居委会和出租房主的责任。社区干部经常深入帮教对象家中,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巩固了帮教成果。
对生活困难群体及时进行帮扶。今年,为58户符合低保条件居民办理了低保,走访慰问困难户38户,使贫困家庭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
工作中,我们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收集反馈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上,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针对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今年以来,共接待来电、电信、来访245件次,排查治安隐患17件次,无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无重大责任性灾害事故,无一例×××习练者进京上访,无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武装征兵工作有效进行。完善了民兵连队建设,成立了武装部,圆满完成了区下达的征兵任务。
四、党建工作
一是接转组织关系。按照规定和管区党工委的安排部署,接转了应由社区管理的党员组织关系。由于管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根据区党工委意见,应由社区管理的党员类。包括在职社区干部、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内退干部职工党员、暂住人口党员、待业学生党员、待安置退伍军人党员和其他党员。共接转党员902名,分成四个党总支和一个直属支部,最大的一个总支创业里社区党总支党员总数近400人。二是组建党支部。由于党员居住比较分散,四个社区居委会干部根据工作实际,按版权所有片划分了22个支部,并走家串户,与党员逐一见面谈心,加深了干群关系。三是召开支部会议。根据召开党代会总体安排部署,在前段走访的基础上,各社区总支组织了支部会议,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并就召开党代会的有关事宜进行了专题部署,选举产生了出席党代会的正式代表。四是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总结了街道办事处成立两年来的工作情况,安排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了街道办事处第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区干部综合工作水平
一是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建设水平的关键是有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振兴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团结协作的精神,处处以身作则,无论是调解纠纷,还是义务劳动,无论是收取卫生费,还是入户调查,都有领导班子成员的身影,要求大家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为了适应工作要求,办事处制定了5项制度,即工作调度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和提合理化建议制度。同时每名社区干部都配备了“三本一表”,即工作日志本、会议记录本、学习笔记本和来电、来信、来访登记表。通过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社区工作行为,调动了社区干部的积极性,提升了社区整体工作水平。
二是加强组织网络和制度建设。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办事处—居委会—片长—组长这一网络,有效地落实了上级的决策部署,同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建立了联防联控、治安、消防等网络服务体系,为维护辖区稳定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为了保障各个网络的畅通,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和监督、奖励机制,该上墙的上墙,该入档的入档,做到各项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记载。
篇9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发挥政府在依托社区推行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做好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设施投入。为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主体,增加老年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服务产品。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统筹规划社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布局、形式和服务半径,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二,要大力培育和鼓励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与帮助,同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完善自身管理,提高社会认可度,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社区中介组织中,鼓励社区中介组织积极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第三,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的补贴、社区干部待遇的提高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的补助。第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但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同时也必须考虑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和需求,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并以此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要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第五,积极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应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专职人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作为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群,更需要一支富有爱心、耐心并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知识的队伍为之服务。所以,今后要加强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这就要投入一定经费作为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经费,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配备的公益岗位人员,包括所有社区公益岗位人员,不是管理人员,而是直接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服务人员,不愿从事社区为老服务的公益岗位人员要及时辞退,另行聘用,以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六,加强宣传,营造社会化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无论从历史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化居家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每个公民都知道尊老敬老养老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养老法规及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从而使广大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舒适生活,愉快地安享晚年。
2、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第一,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开通社区服务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捷,离不开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因此,要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打造整体联动的服务平台。第二,建立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网络系统。要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多种服务。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等,好的社区居家服务系统要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生活所需的服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应包括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援助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社区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普查,建立老年人的信息档案,依靠这些档案信息,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片区医生定期巡诊或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要强化社会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
篇10
一、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社区公共服务是社区服务主体。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为了满足社区的公共需求,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的以公共物品为内容的社会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体是政府、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社区公共服务的目标是满足社区公共需求,社区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社区居民,社区公共服务的内容是提供公共物品,社区公共服务的理念是以社区居民为本,社区公共服务的属性是社会公共服务。
2000年9月,党委、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通知》(内党办[2000]28号),自治区民政厅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包头市昆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进行社区建设工作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总结经验,并为进一步完善我区城市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和《关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内党发[2008]18号),紧紧围绕“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2008年以来,全区各级财政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每年投入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社区建设。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区城镇社区居委会达2101个,建立社区服务中心104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72个,社区文化服务站1118个,办公、活动场所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达1020个。截至2011年末,全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32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125个,比上年增加79个。形成了以街道服务中心为龙头、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多种服务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基础的服务网络。
二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各地采取选取、公开招考、居民选举产生和聘用等方式,充实和优化了社区工作人员。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居民走上社区工作岗位。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区共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17199人,注册登记和备案的志愿者人数达10万人。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为例,从2008年起,连续3年向社会公开招聘178名大学生充实到社区工作。自2008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3200余人报名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其中,210人获得国家级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2011年度,呼和浩特市举办并评选出呼和浩特地区优秀志愿者候选人21名、优秀志愿者组织候选单位11个、优秀志愿服务活动支持单位候选单位5个,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补充作用。
三是社区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得到拓展。服务对象已从传统民政对象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逐步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及社区内的一些机构;服务内容从社会救助延伸到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治安、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政府信息咨询、图书阅览等便民利民服务。2012年9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西落凤街社区打造社区为民服务新品牌——“四点半托管中心”,切实解决小学生放学管理难、家长接送放心难的问题。
四是社区服务形式不断创新。如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设施服务和互助服务相结合等。社区服务方式、方法得到改进,方便便捷的生活服务圈开始出现,社区邮政缴费一站通业务、社区服务热线、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等新型服务方式日趋显现。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区共有530个社区实现了三级联网,469个社区基本建成了综合性的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2011年11月15日,由呼和浩特福源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平台提供的呼和浩特市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信息中心正式启动。此外,一号通8989966社区综合服务热线、一键通居家养老智能求救求助呼叫系统、电子保姆和福源300等服务方式进驻呼和浩特四大区。
目前,内蒙古有4个区、8个街道办事处、13个社区居委会被中央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荣誉称号,31个社区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和谐社区”荣誉称号。
二、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欠缺
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了社区服务的“行政化”色彩。各地居委会干部普遍反映,他们工作的重心不在社区服务方面,而是承担区、街政府分派的大量行政事务性工作,其工作的重心向行政工作倾斜,演变为政府深入社区的一条“腿”,而不是居民自治的“头”。例如,兴康社区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试点社区,每年应付来自市、区、街政府的观摩、视察、指导、评比检查,任务过多,负担过重,社区居委会与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混淆,基本上成了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扭曲了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形象。社区规模偏大,社区管理缺位。再以兴康社区为例,社区总面积0.38平方公里,社区总户数有2758户、总人口7224人,驻区单位6家,商业网点187个,从事社区工作干部只有8人,公益性工作岗位7人。由于社区规模偏大,社区管理人员相对偏少,给社区管理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
(二)社区公共服务缺乏相应资金支持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社区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区公共服务的推进将受制于资金的缺乏而难以得到迅速发展。从社区办公经费来看,呼和浩特市各社区平均每年的办公经费只有1.5万元。而在加强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社区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持,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将受到严重影响。从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来看,在呼和浩特市,社区干部实行事业编制,和同一级别的公务员月薪相差1000元左右,社区民生志愿者的工资只有1180元。没有相应的待遇不能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更无法吸引专业人才进入这个领域。从“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落实情况来看,目前各职能部门通过街道相关部门把工作推向居委会,但只派任务不给钱,存在敷衍了事、应付差事,“有事无费,有责无权”的现象。
(三)社区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脱节
根据2011年4月,前自治区副主席连辑《在全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仍有12%的社区租借或没有办公服务场所,52%的社区办公和居民服务场所没有达到300平方米。从全国范围来看,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达49.19%。要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从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社区管理模式看,政府是社区服务的主导者,不论从横向联系还是从纵向联系看,政府都位于社区服务体系的中心,形成了“一元化”的管理体系。为了达标、出政绩、造亮点,社区服务项目的确立大多由政府根据工作的需要而不是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立。而一些居民群众急需要办的项目往往因其“小”、不易“出彩”而得不到及时办理,导致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脱节,产生政府管理与居民需要的矛盾。以桥华社区文化建设为例,大多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主持、主管、主导。很多居民并不知道社区开展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再者,社区活动大多不是自主开展的,基本上是形式的需要,并不是居民自发组织或按照居民需求开展的。
(四)社区服务队伍需进一步加强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居民的服务需求为导向,把居民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目前,一些社区从硬件设施到位程度来衡量社区服务水平,一些服务设施条件差的社区存在着无所作为,没有从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的角度去考虑和工作,缺乏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意识。社区人员工作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不够理想。以社区志愿者为例,社区志愿者在具体的活动中,存在盲目活动、重复活动的现象,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比较单一,方式比较雷同,导致活动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力低,而且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社区服务的水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不同程度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偏低,学历层次整体不高等问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偏少,社会工作人员兼职现象比较普遍。以社区妇联干部为例,很多社区妇联主席同时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职务,时间、精力难以集中,造成工作被动应付。另外,一些年轻妇联干部虽然受过良好教育,但工作经验不足,导致妇联工作效率不高。
三、加快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区里,社区又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稳则社会稳,社区安则社会安。针对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以起到对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指导作用。
(一)推动社区居委会职能归位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强化社区居委会的服务职能,也就是社区居委会角色回归本位的问题。现阶段必须切实明确社区职责,对社区承担的工作进行认真、全面、细致的梳理,严格实行行政事务进社区“准入制”。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不必进社区和可进可不进社区的,一律不得进入社区;对于必须进入社区的,一律实行“准入制”。在批准行政事务进社区的同时,按照“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明确工作经费的数额、拨付期限等具体事项。对于未经批准而进入社区的工作,社区居委会可以拒绝承担。
合理设计社区规模。根据城市发展变化,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优化社区布局,加强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建设。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可以成立社区公共服务站和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方式支付费用,社区居委会则主要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和居民服务工作。
(二)加大社区经费投入
为顺利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把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政府财政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每年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补助、社区服务工作经费支出和开展社区服务活动项目补助。采取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完善各项社会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还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者激励及约束机制,激发社区管理人员积极性。同时,严格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拨付专项资费,不能再占用居委会的工作经费。
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筹集机制。建立社区服务发展基金,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各方给予赞助支持,社区服务设施的有偿服务收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发展资金筹集机制,变单一渠道为多方筹集资金渠道。争取驻区单位的支持,鼓励社会各方面以资金、设备、房产、信息、劳务、技术等形式投入社区服务项目,通过高质量的社区服务赢得社会的支持。
(三)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前提,拓展社区公共服务领域
解决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提供不对称的问题,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重视居民要求,不断探索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内容及形式。优化社区服务内容,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广覆盖,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规范便利,建立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为满足社区不同群体的需要,为居民提供周全周到的服务,探索多样化的服务形式,通过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社区共享共建与政府支持相结合,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面向老年、鳏寡孤独残等弱势群体和特困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就业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等,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社区卫生、计划生育和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法律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美化社区环境服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等。切实改变政府职能,鼓励和支持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基本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的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政府部门要通过表彰、奖励、优先录用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公务员队伍等各种激励手段,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通过社区居民评议、拉票选举、表决等民生化手段,让优秀人才留下来,对工作不尽职者及时清除。
- 上一篇:廉洁自律自检自查自纠报告
- 下一篇:会计中的受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