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建设研究报告

篇1

1.区域名师群体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朱铁男主持的《区域名师团队建设六大机制研究》是2010年9月在辽宁省规划办立项的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此课题研究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住大连金州新区专家组的统领下,开展了名师群体发展状况的调查。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区域名师团队建设的过程、分析其基本特征、总结提炼其基本要素,为区域名师团队建设六大机制研究做准备。

2.区域名师团队六大机制建设模式建构的研究

围绕“政策引领、组织架构、实践指导”三个要素,从“特级教师工作室、命名首席教师、骨干教师跨校服务、学科名师校际联动、兼职研训教师活动、域外名师定期服务”六大工作机制深入研究实践,探索名师团队建设的方式、总结完善工作模式,尽而形成具有普遍性与推广性的机制。

3.区域名师团队建设对区域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影响的研究

通过对名师团队的成长变化的跟踪调查,研究名师团队建设对区域整个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的影响,尽而形成有效的促进区域教师整体发展的机制。

二.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其使用情况

1. 研究报告

2.高品质教学的探寻之路(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3.青年教师幸福成长足迹(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4.金州新区教育骨干培训文集。

5.金州新区骨干教师动态(月刊)系列材料。

6.教育行政文件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

1.名师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给教师上各级公开课的机会。首先让教师在学校上好小学(或初中、或高中)整个阶段系列典型课。让学校内学科组教师点评,这种磨练是主题。然后再请区。市研训员点评学校推荐出来的精品课。教师在大量的实践中磨练就会逐渐成为名师。

2.名师的形成是在学习别人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2000年朱铁男在国家级骨干学习期间,对图形的运动与数学命题的创新有了灵感,首先设计制作了30个数学软件,在学员之间互相交流时,得到了全国各地国家级骨干学员的高度评价。并要求东北师大数学系主任单独给朱铁男安排时间给全体学员讲,学员的这一要求得到了东北师大数学系的支持,朱铁男给学员讲了图形变化与一题多变等数学问题。朱铁男的这一创想也得到了国家、省、市数学专家和数学同行的充分肯定。2001年6月大连市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郭大文老师、邹丽华老师分别专程到大连开发区第六中学考察鉴定。2001年10月年辽宁省教育学院数学教研部景任专程到大连考察鉴定。2002年3月辽宁省教育学院数学教研部全体专家就此项软件开发召开了专门鉴定会,会议一天,专家门逐年级,逐题进行了祥细论证。共同的结论是省内绝对领先的数学科研成果。并决定将这一科研成果全省推广使用。同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专家也高度评价了这一创想,决定全国推广使用。软件从初一到高二七本书内容共七张光盘,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辽宁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3.名师对所教学科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案例:课题主持人朱铁男1971年参加工作,1994年被评为辽宁省特级教师。在一线担任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工作32年。对数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1)朱铁男提出学好数学学要有六个层次。一是掌握基础知识。二是典型命题。三是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四是具备编题变题能力。五是了解数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体系结构。六是掌握掌握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

(2)朱铁男强调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把知识与能力训练统一起来的重要环节。“知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只是把知识作为一种结果惯给学生,学生脑子里堆积一些死知识,是难以转化为能力的,只有把知识看作一个过程,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掌握思想脉络,学生的数学才能才会发展起来。成功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切要教会学生学习。要学生会学就必须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会“数学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基本的数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人能懂,到处有用”的大道理,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等于掌握了“万能:的钥匙。

(3)教师自己要了解各种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体系结构。

例如:“精简实用,深入浅出”是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降低难度,培养能力”也是一个指导思想。数学教材中那些最普遍使用的最基础部分(例题和典型的习题),那些有普遍意义的通性、同法是重点。

(4)数学教学时要注意抓住四个重大转折。

由算术到代数是第一个重大转折。 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是第二个重大转折 。由定性几何到定量几何是第三个重大转折。 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是第四个重大转折。

(5)注意让学生掌握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性的知识体系。

学生不掌握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性的知识体系,而只了解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片段,当然不能获得真正的数学能力。所以理论性的知识体系的掌握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前提。强调说理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克服简单重复、硬性模仿、机械套用公式的坏习惯。例如把有理数计算法则、解方程的步骤记住会用,不能算真正懂了有理数和方程,只有明确了计算法则的依据。即算理和解方程的基本原理,,才算真正理解法则和步骤,才算真正掌握了有理数和方程。

(6)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如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对巩固性的原则理解得有些片面,认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的最重要方法就是重复,因此多次强调复习旧课和机械的练习,形成动形和条件发射。犹如训练运动员,一个动作重复做千百次,才会“熟能生巧”。因此用“大运动量,搞题海战术”。总之,指导思想是重技巧,轻思维。而我门需要培养的是思维活跃、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的人。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要让学生解放思想、锻炼思维、开阔视野、广中求深,在循环中巩固,要以新带旧、恰当掌握练习量。不断地以各方面内容丰富的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从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比如一次方程和方程组同时出现,学生考虑问题时灵活,解题方法多样,可以避免死记硬套公式或解题模式。

(7)骨干教师要会设计制作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对象的教育软件。

学校统一购买的教育教学课件。不能体现骨干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能体现因材施教。因此骨干教师要会开发和设计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对象的教育软件。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8)骨干教师要做教师的楷模。育人的模范。

骨干教师要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在社会上有一定威望。

(9)搭建展示平台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各类区内教学竞赛、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确保研究的质量。

(10)依托校际协作体,发挥兼职研训员、骨干教师、学科工作室在学科研训活动和校本研修中的引领作用,做好梯队建设。落实“十一五”市、区级骨干教师跨校服务的教学实践工作。将骨干教师的跨校服务、送教下乡、管理与考核等融为一体。具体安排由中小教部们负责。

(11)关注青年教师和新任教师的成长,做好青年教师、新任教师及其他教师的培训工作。(由小教部、中教部负责)。

(12)搞好专题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

(13)根居评选条件动态评选区域骨干教师、首席教师、学科名师 、教坛新。

(14)行政牵头专家引领是区域名师团队建设六大机制建设的动力。

(15)奖励是名师团队成长的重要手段。

四.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1. 此课题研究起步阶段实验学校只有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31所学校。2010年3月大连市政府决定和金州区合并成一个区。实验群体扩大。实验变量增加。可控因数增加。对实验研究有一定影响。

篇2

Abstract: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ut forward the goal in constructing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of Xi'an.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must seek an important carrier as the backing and plan a practical way of implementation, namely, the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Xi'an. The goal of construction and perfection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Xi'an can be located as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关键词: 西安城市;社区建设;特色定位;国际化社区

Key words: city of Xi'an;community construction;feature orientation;international community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158-02

0 引言

西安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寻求一个重要载体为依托和规划出具体实现途径,西安城市社区建设就是一个重要载体和具体实现途径。本文试图对西安城市社区国际化做SWOT分析。

1 西安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提升的优势(S:强项、

优势)

1.1 无与伦比的国际形象基础优势。西安居中国古都之首,知名度举世无双,为建设国际化社区奠定了形象基础。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为建设国际化社区奠定了综合经济基础。西安还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也是中国的航空航天城,被称为中国的西雅图。西安也是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

1.2 令人刮目的服务平台成效优势。西安城市社区建设已取得了瞩目的成效。①社区体制改革已经完成,社区建设初具规模。②社区组织机构基本健全。③社区居民对社区有了一定的认知。④社区服务功能基本完备。

1.3 旺盛的人气参与优势。社区发展的关键在于社区自治,自治的的基础是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尽管目前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的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64.4%,参加过社区活动的占到33.3%,说不清楚的占2.3%。但有两项调查足以说明社区居民具有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①在“你是否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调查中,愿意参加社区活动的人数占60%,视情况而定的人数22.2%,两项共计82.2%;②在“如果你有某方面的特长,社区组织该项目的比赛,你是否愿意参加”的调查中,愿意参加的占71.1%,视情况而定的占15.6%,两项共计86.7%,不愿意参加的仅占调查人数的13.3%。

2 西安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提升的劣势(W:弱项,劣势)

2.1 居民对社区的依赖度不高。①日常生活中居民和社区打交道的比例过低。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关于“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与你打交道最多的是”的答案统计,其中“社区”只占到33.3%,“业主委员会”占6.7%,“物业公司”占71.5%,“社区中介组织”为0;②居民对社区的依赖度不高。另一调查题目“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的答案统计中,“社区”只占到17.3%,“业主委员会”占4.4%,“物业公司”占46.7%,“亲戚”占35.6%。

2.2 社区管理者结构不甚合理。尽管西安城市社区机构比较健全,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组织结构不甚合理。组织结构既有岗位设置问题,也有人员构成问题。在调查中,对“你认为社区组织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其中备选答案有五项:(A)组织不健全,占22%,(B)组织形同虚设,占17.8%,(C)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占33.3%,(D)组织人员结构不合理,占35.6%,(E)组织人员服务意识差,占33.5%。

尽管因非常喜欢而选择社区工作的比例最高,占35.6%,

但竟有64.4%的社区工作者是因其他原因而选择社区工作的,这对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完善提升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2.3 社区居民的人文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我们对社区的调查中,其中有两项对社区的评价内容,一是“你对社区服务的基本评价是”,答案统计结果为:(A)非常好,占2.2%,(B)比较满意,占44.4%,(C)一般满意,占33.3%,(D)比较差,占20%,(E)很差为0;二是“你对你们社区环境的基本评价是”,答案统计结果为:(A)非常好,占8.9%,(B)比较满意,占53.3%,(C)一般满意,占22.2%,(D)比较差,占15.6%(E)很差为0;从中可看出,居民对无论是从服务上,还是社区环境上,从总体上均是比较满意的。但当问到“你认为社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这一问题时,有35.6%的人认为是“噪音污染严重”,42.7%的人认为是“人文素质差”。说明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人文综合素质还是有自己的保留看法的。

3 西安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提升的机会(O:机会,

机遇)

①西安被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为西安建设国际化社区奠定了形象基础。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这对西安国际化社区建设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无疑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②西安城市社区建设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例如在社区硬件建设上,政府不只是简单的分配任务,而是落实到政府相关部门一抓到底。③有可以学习和参考的先进经验。在国际上有纽约、伦敦、东京等一大批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化建设模式可以参考。在国内有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在建设国际化社区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可以学习。④打造国际化社区已成为开发商追求的目标。开发商在规划新项目之前,不仅要考虑到建筑本身的实用性与美感,更要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化的标准,作为城市的名片向世界展示。打造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高起点、高品质、科技含量高的建筑项目,已是开发商的基本市场定位,西安已存在直接以国际化社区命名的“西安中海国际社区”。⑤西安城市物业管理的成熟成为社区安全和低碳的有力保障。“先进的物业管理,优良的绿化环境,齐全的生活设施,便捷的交通出行,使国际化社区成为您的理想选择”也是开发商的一大卖点。

4 西安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提升的威胁(T:威胁)

4.1 社区建设与管理财政投入不足。①“板块型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社区用房及场地面积严重不足,致使有些基本的社区些活动难以开展;②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专职人员的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较高素质人才。③社区工作经费短缺。严重制约了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

4.2 认识上的误区造成社区压力很大。一些领导干部及市民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水平仍处于初级或者模糊阶段。在政府方面,有的部门领导对社区工作重要性的理解扔存在片面性;在居民方面,由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仍是一个新事物,社区居民并不能真正了解社区的功能。

5 结论

回顾社区发展历史及考察其他城市社区建设经验,结合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实际,我们认为,西安城市社区建设和完善的提升目标,可以定位为国际化社区。但要真正把握国际化社区的内涵并使其具有操作意义,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构成国际化社区的基本元素。①国际形象。②社区和谐。③注重人文关怀。④国际化社区服务。⑤交通及财产安全。⑥低碳引领社区。一是消耗的地球资源最少,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消耗能源最少,三是排污最少。真正要使社区建设与管理不断得到完善提升,还应建立更多的满意度考核指标,通过各社区满意度评价,使社区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终达到西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静.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对策研究[R].2006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研究报告.

篇3

现将区文广新局20__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市民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区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建设,完成新馆装修设计、弱电设计及设施设备采购工作;完成__路、二仙桥、建设路等3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特色打造,完成双水碾街道云景社区等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主题文化社区建设;完成全区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启动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公共图书的采购更新,并做好公共图书流转及“通借通还”服务。试点探索活动中心的服务外包。开展__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服务标准。完成我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

(二)着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完成20__年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群众品牌活动;组织开展并参加20__成都市文化四季风·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各项比赛活动;开展__区邻里文化节、__之声·社区合唱节、全民阅读等品牌活动,继续开展“筑梦家园·文化同心”20____区“走基层”主题文化活动,及“戏曲进社区、高雅艺术进广场、文化直通车进校园、慰问演出进工地、公益电影进院落、文艺培训进中心”等“六进”文化惠民行动,积极配合市广新局实施“公益电影进影院”文化惠民活动。

(三)继续实施文化艺术培训工作。以“以创代训”方式开展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培训和扶持;完成市民文化艺术学校摄影、戏剧表演、__清音、二胡演奏等项目培训,培训学员1500余人次;根据街道需求,向各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安排文化培训150课时;区图书馆开展公益讲座6期、中老年电脑知识免费培训班1期、各种少儿暑期及阅读推广活动5场。

(四)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文态建设。进一步调整文化产业工作思路,找准产业发展促进工作抓手,探索政府部门产业促进工作模式。继续做好二环路沿线配建经营性文化设施项目促建服务工作,及时跟踪业态选择和招商情况,确保相关设施经营项目落地。做好新华社区(校园)数字院线和亚太影展项目跟踪服务工作,力争项目落地。认真做好公建配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跟踪、设计审查、验收移交等促建服务工作。密切配合市文化局,研究制定“文化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设计要求”行业标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启动__墓维修工程设计立项申报工作,完成__墓维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并通过发改委项目立项。继续开展可移动文物“一普工作”,实施全区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及平台登录工作。实施__区文化地标建设,完成不少于5个点位的地标标识设置工作。

(五)全力加强行业监管。一是运用__热线服务平台和文化市场移动执法平台,积极稳妥处理群众举报,及时查处违规行为,不断提高监管效率,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信息化水平。二是构建全区文化市场监管网络,提高文化市场管控能力。全面完成基层文化市场委托协管工作,组建文化市场协管员队伍,将文化市场委托协管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监管网络。三是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强化重点领域和重点点位的监控。四是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配合和联合相关单位加强对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安全宣传教育和监管查处,做好全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五是组织开展“扫黄打非”进社区、版权保护进社区等主题活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六是依托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推进执法规范,进一步完善执法队伍建设、行政执法等相关制度建设,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法制化。

篇4

7月26日,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海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强调,新型城镇化既是当前扩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要坚持从省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海南省将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导”的原则,规划和实施一批城镇化重点项目,突出扶持建设50个左右的特色风情小镇。据了解,今年省政府已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人民币,重点扶持海口云龙、文昌龙楼、定安龙门等特色风情小镇的基础建设。

从海口市出台《关于探索统筹城乡示范发展的建议方案》到全省制定《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从建设“统筹城乡示范镇”到扶持特色风情小镇。仅2013年上半年,无论规划还是实践,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都成了海南省经济工作的热点和重点。

为此,海南省还聘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以及北大、清华、中科院等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着手共同制订《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相关规划。由海南省政府印发的《2013年海南省科学规划年总体实施方案》,明确科学规划年的10项大任务,其别强调要把海南作为一个大城市,专门编制《海南省总体规划》和《海南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也是当前海南省实施科学规划,以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截止今年年底前,海南省还将完成《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定稿。

聊城30多项考核指标

山东省聊城市政府提出,到2015年聊城城镇化率要达到50%左右。其中,今年要达到43%,2014年要达到46%,2015年最终实现50%。这样算来到2015年,聊城中心城区将实现建成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双百大城市”的惊人目标。为此,聊城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要求每月1日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上报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其中,今年县市区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项目,主要有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数、月新增)、建成区面积(总数、月新增)、城市建筑面积(月新增、同比增幅)、城乡建设投资(同比增幅、城市建设投资、村镇建设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幅、新增廉租住房补贴户数、新增廉租住房开工套数、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套数、公共租赁住房开工套数、限价商品住房开工套数、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套数、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总数、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套数)、城中村拆迁、农村社区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进度、示范镇建设补助资金投入等。

针对今年,示范镇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项目,主要有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规划编制(如产业布局、道路、供排水、绿化、消防等专业性规划编制进度)、城镇建筑面积、道路工程、园林绿化(完成投资、公园绿地建设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给排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目前,聊城有14个省、市级示范镇,全部示范镇的城镇化工作情况,均由所在县市区汇总后上报。这14个省、市级示范镇,分别包括5个省级示范镇和9个市级示范镇。2013年,市直城镇化工作涉及部门就有市住建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等主要部门。

四川户籍改革先行

7月底,记者在四川省重点领域改革工作新闻会上获悉,继成都实行居住证制度后,下一步四川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实名制人口管理制度。

在户籍改革方面,四川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成都曾提出过实现城乡统一户籍的改革计划。在今年6月,发改委提出将在全国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四川则更进一步,宣布除成都市和民族地区外,全面放开全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限制条件,种种改革信号和动态情况无不明确地表示户籍壁垒正在被破除。

包括居住证政策在内的户籍改革,首先作用于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四川目前的城镇化发展现状,这一旨在平等权的居住证制度,对于四川的“新型城镇化”进程而言,将构成直接的推动力。更值得肯定的是,相较于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即新农村改革,这种在户改上作文章的城镇化策略,因其直指人口的市民化,而更具有张力和实际性。我国以权利和公共服务先行的方式助推城镇化,将有效地避免传统城镇化策略造成的权利落差,让落户更容易、权利更平等。对应着一个不同以往的思路,稍加思索可知,其结果必能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重庆推进“产城融合”

作为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重庆市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今年年初,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在区县调研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时,曾反复强调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部署,在遵循“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突出特色和集群发展”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探索质量与发展并存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让市民的生活更美好、更安定、更温馨。“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是重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追求的目标。通过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步伐,努力实现人、城、产业和环境各方面的协调并进、共融共生,让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安民利民、富民惠民的过程。

重庆的产城融合的价值,就在于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加快大产业、大功能、大人群的集聚融合。为了促进产城融合,使“孪生姐妹”的成长相得益彰,重庆力图通过促进产业、城市、生活与社会等功能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大产业、大功能、大人群的融合集聚。由此可知,“产城融合”正成为今年以来,重庆各区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实践也证明,“产城融合”的价值,就在于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推进城镇化的扩容提质。

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必然会给环境带来挑战。认真解决资源短缺、环境脆弱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建设低碳都市、绿色城镇,是城镇化提质的核心策略。为了向“绿色”要效益,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过程,今年以来,重庆市新组织实施绿色建筑22余万平方米,建设绿色生态住宅小区283万平方米,悦来生态城成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城区,中冶赛迪大厦也成为重庆首个“绿色建筑”。

海南建50个风情小镇

7月26日,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海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强调,新型城镇化既是当前扩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要坚持从省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海南省将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导”的原则,规划和实施一批城镇化重点项目,突出扶持建设50个左右的特色风情小镇。据了解,今年省政府已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人民币,重点扶持海口云龙、文昌龙楼、定安龙门等特色风情小镇的基础建设。

从海口市出台《关于探索统筹城乡示范发展的建议方案》到全省制定《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从建设“统筹城乡示范镇”到扶持特色风情小镇。仅2013年上半年,无论规划还是实践,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都成了海南省经济工作的热点和重点。

为此,海南省还聘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以及北大、清华、中科院等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着手共同制订《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相关规划。由海南省政府印发的《2013年海南省科学规划年总体实施方案》,明确科学规划年的10项大任务,其别强调要把海南作为一个大城市,专门编制《海南省总体规划》和《海南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也是当前海南省实施科学规划,以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截止今年年底前,海南省还将完成《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定稿。

聊城30多项考核指标

山东省聊城市政府提出,到2015年聊城城镇化率要达到50%左右。其中,今年要达到43%,2014年要达到46%,2015年最终实现50%。这样算来到2015年,聊城中心城区将实现建成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双百大城市”的惊人目标。为此,聊城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要求每月1日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上报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其中,今年县市区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项目,主要有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数、月新增)、建成区面积(总数、月新增)、城市建筑面积(月新增、同比增幅)、城乡建设投资(同比增幅、城市建设投资、村镇建设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幅、新增廉租住房补贴户数、新增廉租住房开工套数、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套数、公共租赁住房开工套数、限价商品住房开工套数、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套数、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总数、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套数)、城中村拆迁、农村社区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进度、示范镇建设补助资金投入等。

针对今年,示范镇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项目,主要有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规划编制(如产业布局、道路、供排水、绿化、消防等专业性规划编制进度)、城镇建筑面积、道路工程、园林绿化(完成投资、公园绿地建设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给排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目前,聊城有14个省、市级示范镇,全部示范镇的城镇化工作情况,均由所在县市区汇总后上报。这14个省、市级示范镇,分别包括5个省级示范镇和9个市级示范镇。2013年,市直城镇化工作涉及部门就有市住建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等主要部门。

莱芜3年实现60%城镇化

篇5

关键字:老龄化 社区养老 社会保障

一.前言

目前,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在2010年11月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10%高3.2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标准7%高1.87个百分点。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老龄化国家,养老问题随之成为广为关注的问题。但是从我国目前传统的养老方式来看,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收到严峻的挑战。家庭的规模正趋向于核心化和小型化,年轻一代工作和家庭压力大,工作流动性强,这一系列现象导致了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正在弱化。机构养老也存在政府供给不足、管理模式落后、机构功能单一、服务人员素质不高、老人入住成本较高入住率低等问题。而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社区养老被提了出来,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得到各界推崇。

二.国内社区养老运行现状分析

(一)社区养老概念

社区养老是依托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通过提供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较为完整专业的社会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文化享受的一种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不但减轻了子女负担,同时也满足了老人的生活和精神的需求,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方式。

(二)社区养老的实践

从中国国情来看,社区养老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养老方式,对个人而言减轻了子女负担,满足了老人需求,对社会而言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社会的和谐,对国家而言减少了在机构养老方面支出,可以更好的为社区养老提供支持以弥补市场力量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不足

国外在社区养老方面做得十分的成熟,如英国的"Hartring Oaks"、美国的"太阳城"等都是在社区养老方面的的成功案例。但是在中国发展的却是不尽如人意,虽然如北京、上海和江苏等地都做出了成绩,但是还是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1、社区养老实践

⑴上海

"上海亲和源"是政府资助、社会投资的国内社区养老的典型案例。该社区是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养老社区,对于国内企业投资理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区是主要定位于养老高端市场,其建筑面试10万平方米,位于浦东新区。这里布置有大的餐厅、康复中心、娱乐中心,同时还和上海曙光医院建立合作管理,成立了专家门诊绿色通道。此外,基于老年人安全还设有无障碍设施和智能化的管理等措施。表现如下:

第一、在社区建设和室内装饰方面专门为老年人而设计。如遍布社区的风雨回廊,免受老人阳光的照射和风雨的侵袭。住宅楼在设计上均为"无障碍"型。如环绕四壁的扶手,方便轮椅进出的电梯,专门为轮椅老人设计的按钮,在老年人突发意外地方(卧室、浴室等)安装红外线感应装置等。

第二、入住老人以户为单位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家。每个老人还配有一个生活秘书,每个房间都有应急按钮,遇到困难只要通知秘书,就能在第一时间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此外,秘书还要每周帮助清理房间,每月清洗被褥,还有专业医护人员进行身体的检查,所有的服务都是个性化和人性化的。

该社区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完美融合,真正体现了在社区养老的精髓。既提供机构养老专业化的服务,也同时实现了"居家养老"的便利、舒适与温情,使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融为一体,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青睐。

(2)江苏

江苏在社区养老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因此江苏的经验在全国的推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模式是政府购买或委托、社会提供服务。为了提高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江苏省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与措施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养老服。例如在养老社区建设方面采取土地划拨、规费减免贷款和贴息等方式。对于社会参与投资等采取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多项税费,水电费也采用民用价格标准执行。

其次、大力扶持弱势老年群体

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江苏各地都纷纷出台措施加大了弱势老年人扶持。例如苏州颁布《苏州市城区养老援助服务操作办法》,政府为部分弱势老年群体专门购买服务或者予以补贴。南京组织家政服务人员为低保或者低保边缘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免费上门提供平均每人每天一小时的生活照料服务,为年满 80 周岁以上独居老人免费安装呼叫救助器。

第三、社区居委会积极发挥作用

在江苏社区养老服务中,居委会积极发挥其作用,牵头组织社区骨干、志愿者以及辖区工作单位与对社区内的老人进行一对一帮服。同时,居委会建立社区"志愿者库",针对老人的相关需求从志愿者中找到合适的与其服务。此外,居委会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成联合,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建立紧急服务网络等,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

第四、积极创新社区养老的服务模式

近几年江苏在社区养老方面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以下两种模式,对全国具有指导意义。

其一,集中居住模式。通过老人的居住的集中化可以实现服务的规模效应,提高服务的水平与质量。目前,江苏省老年人集中居住模式大致有 4 类: 即江阴模式、张家港模式、赣榆模式以及海门模式。在江阴模式中,农村在建设新区时,一楼全部安排老年人居住,二楼以上则为老年人子女居住。在张家港模式中,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之际,单独为老年人设置住宅楼,让老年人集中居住。在赣榆模式中,在村庄设立老人集中居住区。在海门模式中,村庄利用闲置房源,将需要照顾的失能、半失能和空巢老年人集中居住,为其提供低偿或有偿服务。

其二,"邻里情"虚拟养老模式。2007你那12月苏州沧浪区民政局成立了国内首个"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将老人的的服务需求与多个服务单位提供的服务对接。只要老人有需求,就会有服务单位上门提供服务与跟踪质量随访收到老人的一致好评。这种虚拟养老模式提供了6 大类 53 项服务,每项服务都具有标准化与规范化标准,对服务时间与质量也提出明确要求。

三、社区养老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社区养老在我过发展还比较短,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社区养老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财力投入不足。

目前,社区养老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社会性的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其原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用到社区养老方面的更是微乎其微。另一个方面是国家对养老事业的宣传力度不够,尚未营造出一个社会投入养老事业的大环境。

2、物力资源短缺,社区硬件不完善。

财力的匮乏是造成物力短缺的直接原因。由于财力缺乏,许多养老社区内并未健全养老服务设施,如健身娱乐场所、日常照料中心等。最主要的医疗服务业存在水平低,条件差和设备不齐全等问题。

3、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较低

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许多地方是以家政服务,休闲娱乐和康复保健等生活帮闲居多,对而对情感慰籍、心理支持、精神护理等方面关注较少,其服务的单一性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虽然养老社区设有服务站,但是为老人也仅仅是最基本的检查与护理,基本没有对老年人常见病和突发病的诊治能力

4、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

老年人因其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和高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服务队伍的素质和和专业水准越来越高,而目前从各地的社区养老来看,其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能有效满足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志愿者服务在这一方面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是我国在推动志愿者服务方面工作缺失,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其规模偏小。

四 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的政策建议

1、建立多方位筹资渠道

目前社区养老主要资金来源是依靠政府支持,其单一的资金来源和数量的匮乏等问题导致了服务人员短缺,服务周期不固定,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政府除了要在资金方面向社区养老倾斜外,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养老这一事业中来,给社会资本进入营造一个积极的投资环境。同时还可以构建起一个高效透明的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捐赠平台,吸引社会爱心资本进入社区养老事业。社区也要吸纳和整合多种社会资源,拓宽资金来源和渠道,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投资的多元化。

2、提高硬件水平,提高使用效率

在养老社区建设方面,不仅仅要有满足老年人生理需求的硬件设备,同时也要加大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娱乐活动中心等休闲场所。同时在现有财力的情况下,对分散于社区各部门与单位的物资进行合理配置也是提高社区养老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政府不同部门、社区内各单位(如企业、医院、学校)、各社区之间的财力物力资源,提高社区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政府资金的投入效益。

3、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其主要工作集中在家政服务和物质照料方面,服务单一,对老人精神层面关注不够。因此,社区养老应把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有效相结合,提供上门服务、爱心助老、健康咨询和康复护理等多种服务方式。 建立休闲娱乐场所,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积极提高老人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提高老年人参与热情,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和精神的关注,实现对老年人的生命全程关怀。在医疗方面,社区应积极和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绿色通道,更好的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4、提高员工素质,整合志愿者服务力量

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应该是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具体操作可以是对已有的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强化社区养老激励机制,吸引专业服务人才来社区工作,形成一支有素养和专业的服务队伍。同时组织愿者服务队伍,建立志愿者档案,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使志愿服务规范化、定期化,以弥补社区服务的不足,从而使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养老中发挥长效、稳定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社区养老是我国目前最合适的一种养老方式,但是这是一项艰苦而又伟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际运作当中,要构建科学和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政府要起引领和带头作用,积极为社区养老打造发展平台。社区要成为养老工作的主角,积极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探索新的养老措施与运作机制,逐步形成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养老服务。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社区养老工作,加大投资与扶持。与此同时要强调家庭支持,提倡亲情关怀,从而提高社区养老质量。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养老体系才能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凤琴.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南京市鼓楼区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0).

[2] 侯岩.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0).

[3] 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 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J].人口学刊, 2007, (5): 40-43.

篇6

关键词滨南社区造价管理后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滨南社区基建工程项目是为满足所辖小区居民的公共利益而由胜利石油管理局投入一定资源建设的资产项目。滨南社区对所实施的公共工程项目实施后评价可以强化公共投资监督体系, 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资金利用率,进一步实现项目管理科学化。对管理局投资项目实施后评价, 是监管矿区维修投资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拟结合滨南社区基建工程项目特点, 探讨项目造价管理后评价内容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后评价的意义及作用

对滨南社区来讲,就是对已经建成的项目(或规划)的目的、执行进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改进项目准备、决策、管理、监督等工作提供依据。

滨南社区基建项目造价管理后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建成投产并稳定运行半年至1年后对项目建设的目的、实施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等进行全过程、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同时作为社区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和主要途径。

二、滨南社区目前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滨南社区基建项目建设周期大致分为3 个阶段:可行性研究至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而本文所涉及的项目后评价未被纳入滨南社区项目管理的必要环节。滨南社区并未针对基建项目进行系统投资的后评价分析,特别是针对施工项目完成后的经济效益分析,没有能给今后领导的投资决策提供合理、准确的借鉴。同时,社区未建立相关资料库,基建资料的缺失也给今后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项目的后评价认识模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模糊项目后评价阶段与竣工验收阶段的关系。项目后评价阶段与竣工验收阶段在内容和时间上有很大的区别。竣工验收标志着项目工程建设的结束,要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各项建设指标是否达标。而项目后评价是在项目建成并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目标设定、实施和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涉及的内容更广泛。

二是,模糊项目后评价阶段与跟踪审计阶段的关系。管理局审计处每年组织的跟踪审计在形式上、内容上对项目的管理非常重要。但这种审计与项目后评价在实施效果上却大相径庭。而作为项目后评价真正目的的投资目的效果评价、管理改进、资金使用效率评价、后续影响评价、执行进程作用和影响评价等方面则是无法完全体现。

三、后评价体系建立的评价内容的确定

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对比法”、“逻辑框架法”、“统计预测法”等。针对滨南社区目前状况,对比法是比较合适的方法。具体实施就是指将项目实际情况与项目立项时确定的目标相对照,找出偏差和变化,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和经验教训。

在分析中主要分两个层次进行:

由社区投资管理部门根据项目规划和项目立项情况,核实选定哪些项目开展项目后评价的工作(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要进行后评价分析,可以根据项目类型、投资额度等来确定)。选定本年度要进行后评价项目的评价方式。一种是建设单位自我评价。首先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对项目进行自评价并形成后评价文件上报社区领导,为今后的项目开展提供依据。第二种是由社区组织并委托有资质的评价单位对需要后评价的项目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的确定。社区建设项目后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目标评价、实施过程评价、效益评价和影响评价。鉴于滨南社区基建工程项目的资金使用特点,工程项目后评价应重点放在立项阶段的决策科学性、施工阶段的资金使用效率及使用阶段的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上。下面以小区整体改造项目为例,根据滨南社区工程项目的特殊性, 建议其项目后评价方面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四、后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案确定及保障措施

结合目前社区实际,我们可以试着从组织机构的设立、人员配备、工作程序、日常管理以及责任分工等方面入手,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工作安排,明确职责,强化实施,保证了后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形成一部完整的《项目后评价报告》。具体设想如下:

1、分层设置管理机构

根据开展后评价工作的有关要求,社区成立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后评价工作可以和项目领导小组的设立结合起来,负责组织开展各项目的后评价工作。

建议社区整体后评价工作由规划计划负责部门牵头,负责编制工作计划、协调督促检查各部门工作进度、组织对后评价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汇总意见、安排下步工作计划等。

2、配强工作人员,强化业务培训

为搞好后评价工作,各部门分别抽调技术骨干从事后评价的工作事宜;同时,加大业务培训力度,系统学习项目后评价的概念、范围、内容、方法和实施等内容,为做好后评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细评价,促进管理

在建立组织机构、对技术骨干进行培训的基础上,对于基建项目的后评价工作,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管理。

(1)制订工作计划和进度

对所进行的后评价项目的工作进度和内容做出部署,召开工作协调会,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分别进行后评价的准备。

(2)做好信息的采集和确认,强化各部门分工协作

(3)各部门和单位分别编制自我评价总结

各职能部门分别就前期工作(立项条件、决策程序、初步设计及其它)、建设实施(施工图设计、项目管理、工程质量和工程验收及档案的归档等其它)、生产运行(生产准备、生产运行等)、经济效益(投资和执行情况、项目财务效益及分析)、影响与持续性(对安全、环境、居民关注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持续性评价等)、进度等进行自我评价,并定量和定性分析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比是否达到了可研报告的预期目的,说明是否附和各阶段工作的程序,差异原因,分别总结经验和教训。

(4)汇总整改阶段

将项目过程中成功、失误和教训加以归纳总结,改进或完善在建项目,在今后类似项目中加以借鉴,通过经验教训的反馈,调整和完善投资政策和发展规划,提高决策水平,改进未来的投资计划和项目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

(5)建立项目后评价信息管理数据库

篇7

一、回顾我国老年社会服务政策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养老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职工退休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经过多方努力,我国改革了养老制度,由原来的退休制度一步步转变为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展开,进入21世纪,“社区养老”的概念又被广泛接受,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地级市和区县有服务中心、街道和乡镇有活动中心、各居委会有活动站点的老年服务网络。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健全,老年社会服务政策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覆盖了从城市退休人员到农村的“五保户”等不同层次的老年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在老年人的基本保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二、我国老年社会服务政策现存的问题分析

老龄化社会是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经历过的事实,但这些国家是在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之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而我国现在社会的特点是“未富先老”,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迈入了老龄社会。面对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在老年社会服务政策方面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养老金管理落后及养老保障体系覆盖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养老金管理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的养老金主要由政府负责筹集支付、营运监管。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政府寻租行为的发生、运营中的投资回报率不高、收不抵支现象、养老金的监管缺失等,这些使我国养老金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养老保险覆盖面狭窄,这是当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老年人口赡养比率攀升,加重了养老保险的运营负担,同时由于就业方式的改变,新的就业群体对养老保险的需求也非常迫切。再有农村集体拿不出较多资金来解决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只有“五保户”老人能领取少量的社会救济金,绝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是享受不到养老社会保障的。

(二)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后农村的养老服务机制还未能建立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父母在,不远游”的束缚已被彻底打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部分劳动力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在他们离开家庭后,使农村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弱化。农村养老的唯一方式是“养儿防老”,即老人主要从家庭中得到经济供养和精神慰藉。面对子女外出后留下的家务劳动和农业劳作,老年人的负担实际上是加重了,老年人的生活也陷入孤独之中,而老年社会服务在那里开展极少,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政策基本空白。

(三)社会救助体系有待完善,相关政策亟需制定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由此而造成的社会问题也开始出现。

在城市,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四二一”家庭的出现,使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加重。伴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奔波于家庭和工作之间,往往力不从心,关心老年人的精力减少,使老年人面临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的普遍缺乏。即使是有经济来源保障的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也并不高。

对于在农村的老人而言,在其失去劳动能力之后,缺乏基本的生活来源,特别是无子女或子女少的家庭中,家庭不能保障基本生活,很多贫困老人逐渐流入城市。但由于城市中社会救助机构的不完善,无力救助这些流入城市的贫困老人,许多老人只能靠沿街乞讨或拾破烂为生,其生存状态非常恶劣。

(四)老年人社区照顾发展缓慢还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资料显示,在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其社区照顾是很完善的,许多老人在社区内得到满意的服务。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大部分大中城市已经初步建立了服务设施,形成了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格局。但是这种格局只在部分大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实施,在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社区照顾发展仍然非常缓慢,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社区照顾更是缺乏。

三、改善社会养老政策的探讨与分析

针对以上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了更有效地应对未来的老龄化问题,我国政府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做好资金管理,让老年人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

做好资金管理,可以让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我国已建立了政府补贴制度,其中包括高龄津贴制度、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制度等。政府支持困难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也可以在社区或居家养老。政府应建立民办公助制度,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

(二)重视社区养老服务及居家养老服务的完善

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社区建设和改造一批老年餐桌、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之家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经济困难老人、独居、空巢老人为重点,以日托照顾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助餐、助洗等服务。政府也要鼓励各类服务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到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中来。

(三)构建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增强独生子女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独生子女家庭本身就是风险家庭,在其子女发生风险后,家庭的养老功能立即减弱或消失。所以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消除其顾虑,应建立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救助网络,也就是包括家庭、邻里、社区等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救助体系时,国家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给予适度的补贴,还应注重发挥社会救助的力量。

(四)用适当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产业

第一,要加大金融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增加养老服务企业项目信贷投入;第二,努力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免征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营业税,免征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收入所得税,落实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向养老机构进行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确实保障土地的供应。对养老机构应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适当给予优惠,对按照法律规定应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应划拨供地;第四,搞好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可以鼓励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院、门诊等医疗机构,提高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水平。

(五)探索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建立现代老年产业体系

篇8

2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xx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教育在中、微观教学领域的研究略显滞后,相比之下。与社区成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形成明显反差。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

2.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是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处

成人学习者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有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对参与社区教育的看法是什么,成人为什么学习,想不想,愿不愿,能不能,会不会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多维度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从研究成人学习者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入手,有关研究表明。解、掌握他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观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准备、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的行为,对成人学习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克服社区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等,国际上心理学在人类动机研究领域颇为活跃。无疑为学习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国外对成人学习开展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观点。国台湾地区重视成人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并有丰厚的积累。国内则是进入80年代后才逐渐加以认识的近年成人学习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层面,但对许多问题的探索偏重于理论思辨,比如叶忠海主编的职工教育心理学教程》探讨职工学习心理基础和准备,以及职工教育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学》中,按照人的成年期发展,阐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和一般规律。还有《青年学习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等都主要从基本理论和知识概念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这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学习的理论精华,对于学科建设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目前鲜有量化分析的研究。近年来多元统计方法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但涉及成人学习者,针对群体学习心理的实证分析为数不多,几乎是空白。零星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针对成人学校的学员(比如电大、成职校)或以年龄、职业进行群体划分,且样本量一般比较小,科学解释和理论推导上,略显分量不足。

社区教育实验本身是新生事物,尽管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和理论,但中国社区教育的问题和规律,只有立足于本土去实践,去探索,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有效掌握和解决。

本课题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应用课题,其创新意义表现为:

v本课题选择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成人学习心理多视角探讨成人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揭示社区成人学习的一般心理特征以及相关因素,提升经验,阐释理论,研究选题角度较独特。

v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社区成人学习,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理论和现成的方法,本课题将在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基础上,在评价方面作尝试性探索。

v本课题将涉及成人终身学习多方面的内外关系,也将涉及成人学习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从整体性、系统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前提条件之一,着眼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证研究。主要借鉴国内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成人学习理论及动机评价方法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实地抽样,开展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调查,重点了解社区成人学习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社区成人学习的优势和资源,建立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成人学习模式,为规划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提供依据,并对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提出积极建议。

课题重点研究的六个专题:

1.社区成人学习心理特点及其理论研究

2.社区成人学习需求及动力的调查与评价

3.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取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4.建立社区成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的模式

5.以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与实验研究

6.社区终身学习发展趋势与构建学习型社区

课题确定的四个研究目标:

1.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进行描述,提供一个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和专题研究报告。

2.通过一定规模的社会调查,了解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和动机取向,对规划社区教育,设计课程和培训项目,编写教材提出研究建议。

3.结合实际,编订成人终身学习评价量表。

4.总结经验,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探讨各种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并提出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建立社区成人终身学习模式和激励机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社区成人学习问题研究是一个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课题,既涉及社区发展和社会学习组织的建构,又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课题研究设计打破以职业或年龄划分成人群体,概括群体学习一般特征的研究模式,从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切入,探讨对成人学习理念、态度、需求的影响,旨在促进个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持续改变,同时对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作出深入解释和理

解,以期促进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进一步研究。

本课题为应用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在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用座谈和个别访谈,进行个案的质的研究,使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问题在

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调查设计

本课题重点选择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苏省的社区教育实验区作为调查研究基地,选择典型社区成人教学项目学员为对象,同时兼顾社区成员中的一些边缘、弱势群体(包括流动人群、失业人群、老年和妇女人群),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工具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共编制了三类工具:

1.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居民/学员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参与与行动

x社区教育的评价

2.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干部/教师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职业经历与态度

x社区教育的评价

3.社区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

(三)调查分工

u社区人口状况

v社区经济发展状况

w社区文化状况

x社区教育状况

篇9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空心化,形成机理;空心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2-0058-0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由于各种原因离开其在农村的住宅,使农村村落出现部分宅基地的闲置或废弃,形成农村空心化现象(简称“空心村”)。当前不断加剧的农村空心化问题不仅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土地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破坏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健康运行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在中科院2012 年3 月份公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的报告中显示:我国农村空心化整治现状潜力约1.14 亿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远景理论潜力约1.49 亿亩。《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要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加强对“空心村”用地的改造。

1 农村空心化的危害

农村空心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综合表现在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从土地资源利用的角度看,空心村现象造成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的浪费,导致耕地资源的严重流失。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有数量众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但其仍占有农村宅基地,使得农村住房建设用地面积有增无减。农村住宅的蔓延占用的多是耕作条件较好的耕地,大量房屋的建设势必对耕地红线带来威胁。这些布局分散、零碎的废弃闲置土地,给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从农村经济发展角度看,“空心村”现象从两个方面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障碍:一是居民将大部分家庭收入用于提高住宅水平,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投资和其他经营性生产方面的投资不足,对农户的后续发展形成制约;二是农村住宅格局分部散乱,使得村庄建设用地占地面积放大,致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对农村经济的后续发展形成制约。

从农村社会关系角度看,农村空心化打破了原有村庄相对集中、亲缘临近的空间格局,导致各种社会关系的重构,甚至有的村庄逐渐成为“613870”部队(儿童、妇女和老人)为主的人口结构异化村庄,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专门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人口有

8 700万人,其中包括留守儿童2 000万人、留守老人

2 000万人、留守妇女4 700万人。这种不均衡的留守人口结构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

2 农村空心化成因分析

①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知识农村一些房屋出现人去房空的现象。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相对城市建设的发展滞后,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难以避免。一些农民虽然放弃了农村生活,但是其农民的身份仍没有改变,农村原有房屋的产权也不能放弃,致使房屋空置,但具有权属主体。

②农村的交通便利。从自然条件和人居环境来说,一般农村的条件明显优于村内,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可以提供较多的便利,有利于车辆和农产品的进出,从而有利于发家致富。因此,许多农户更愿意到村庄的建造房屋,致使村内住宅闲置浪费。

③农村土地制度的约束。我国土地政策规定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期长达数十年,这一制度约束不仅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困难,也为村庄改造带来了障碍。土地对于农民不仅是生活来源,同时也担负着其基本保障的功能,而且还有可能包含着诸多潜在的发展机会。因此,农民对土地有着无法割舍的情节,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尤其是宅基地的流转更为困难。

④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的缺失。我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缺失,地方政府没有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的硬性压力,使农村空心化的蔓延趋势缺少制约。一些地方虽有规划,但不适应农村发展的要求,或者形同虚设,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规划,最终导致农村空心化趋势愈演愈烈,村内宅基地闲置浪费,向的扩展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宅基地利用格局分散、零碎,新旧宅基地的规划问题交织在一起,更加重了空心村治理的难度。

⑤农村基层土地管理不力。由于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土地法制意识有待提高,对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认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要求,处理新问题、新情况的能力和措施都不足,比如对农村常见的违规建房、一户多处住宅的违规行为等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当然,农民自身也存在较多的陈旧观念,比如离开农村在城镇有了稳定的生活之后,仍不愿放弃农村的原有住宅。

3 农村空心化治理面临的障碍

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生态环境、经济、经济等诸多因素,因此空心村的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相关法规政策和资金保障等各个方面,不仅是促进土地流转、提升土地价值和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耕地红线、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这决定了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治理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治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从社会经济因素的角度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障碍:

①治理资金障碍。当前,资金缺口已成为农村“空心村”治理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空心村”治理不仅要拆除影响规划的建筑物,还要回收大量的废弃地并进行修复等,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但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城镇地区落后,财政收入不;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也不高,这些现状都限制了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源的不足;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体的农民的筹资能力也不能满足“空心村”治理投资的需要。

②制度障碍。当前农村土地权属在《土地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然而,我国缺少针对农村宅基地的法律规定,仅在《土地法》中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此外,再无有关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正式文件。不仅缺少农村土地权属的制度规定,在农村宅基产权关系、分配、用地管理等方面也缺少相应的法规和指导性文件,导致无法对农村宅基地的废弃进行有限制和有效管理。对那些阻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个人和组织,也不能采取相应的处理和处罚。

③观念障碍。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仍存在较强的本土观念,对宅基地的权属认识普遍欠缺,认为宅基地属于私有产权。由于这些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户在获得新宅基地并建房之后,或者举家外迁之后,仍不放弃原有宅基地。此外,风水观念对农村空心化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农民舍弃原有住宅,在村庄或路边建新房,以满足迷信思想,致使村庄房屋建设格局杂乱。

4 农村空心化治理措施

“空心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其涉及因素众多,直接关乎农村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落到实处,使农民集体通过“空心村”的治理实现利益的提升,为农民创造舒适、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①政策支持。对于农村空心化治理的政策主要是围绕宅基地开展,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定鼓励空心村治理的扶持政策。通过村庄废弃地整理可以增加农村建设用地和耕地,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定后,应对空心村治理主体予以相应的经济奖励;整理后的土地置换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于住房建设、危房改造以及农村公益事业;其余的置换指标可以实行市场转让,所得资金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是创新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的具体实现方式。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层面的约束下,根据农村时间,创新农村宅基地权属流转方式和所得利益的分配模式,探索宅基地流转置换办法和进程农民土地流转办法等。

②规划引导。由于空心村治理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因此治理的过程控制尤为重要,而科学规划是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以规划作为整合空心村废弃土地的统领,与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布局相结合,本着“一次规划、有序实施”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成片改造。与之相对应,还要落实建设方案和村庄治理的过程控制策略。在村庄整体规划通过批准公布后,还要严格根据规划落实,保证其严肃性,逐步实施,最终实现空心村治理目标。

③社区推动。空心村治理的有效途径是把村庄建设成为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环境优美和用地集约的新型社区,而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力支持和推动。具体的社区推动模式可以采取但并不限于强村兼并、强企带动、强镇集聚和项目吸纳等,通过这些模式有力的促进农村社区化的建设,以此使空心村改造走上自我治理之路。

④社会参与。仅凭农村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空心村治理,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广泛深入的参与,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鼓励优势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企业驻地村庄的治理,具体的参与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利用农村闲置厂房、仓库、场院以及废弃校舍,扩建生产规模和车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于那些条件成熟的城市郊区的农村、城中村可以进行高水平建设,以此树立典型;鼓励村庄之间的优势互补联合、若小村庄的撤并,进行集中治理和建设。

参考文献:

[1] 彭小云.空心村:空出5个北京城[J].国土资源导刊,2012,(7).

篇10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多发,形式严峻.根据治理理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危机管理已达成共识.民办社工机构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新兴的专业社会服务力量.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着理论可行性、现实依据及其内在优势.

关键词:

民办社工机构;危机管理;参与及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快速发展阶段,而进入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正处在经济艰难转轨和社会深刻转型的一个历史性时期中.随着国内经济格局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传统思想和现代观念发生碰撞.这些剧烈的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因此我国正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随之日益突显.公共危机是指由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1].政府部门因其职能属性、权威性以及对资源额掌控程度通常被认为是处理危机问题的第一责任主体.公共危机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预警,危机发生时的处理和危机发生后的善后等工作.这一系列都涉及公共资源的调配,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而正在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以其职业优势、能力优势、效率优势、成本优势等必将在危机管理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超过3500家,其中广东近800家,数量之最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22%[2].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壮大说明它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承担起政府和企业并不擅长的职能.

1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可行性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NGO等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以此来提高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3].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在一定自由程度内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福利最大化.但是由于对利益的过度追逐,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容易出现运转不灵,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会造成工人失业、市场垄断、分配不公和公共物品缺失等问题,进而导致了公共物品提供的市场失调.政府--“看得见的手”,作为市场调节的辅助机制,由于行政程序的繁琐,极易从制度内部滋生低效.因此,政府的行政手段和市场的自我调节在处理相关问题时都有其不足之处.在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新的方式,一定程度的放权社会,即“小政府大社会”的倾向.这是还政于民的过程,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管理过程,政府要加强和社会尤其是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同样,社会民间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从治理理论中也可以找到相关依据.治理指的就是指公共管理的总体模式,涉及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是各种公共事务管理方式的综合[4].换而言之,在处理各类公共事件的时候,不再是由单一主体(通常是政府相关部门)来统筹规划和决策,而是要求多个主体,如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企业等一同参与.根据其要求,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除了完善自身制度、完成自身责任的同时,要将民间组织的培养和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将整个管理过程社会化,发挥各个组织的优势,建立互助合作机制.

2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依据

2009年《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出台,表明了民办社工机构的出现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升民办社工机构的认知度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也是必然要求.伴随着该《通知》的出台,民办社工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一线城市,这其中不乏大量优秀的机构.广州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从2008年开始探索,到2010年广州开始部署20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民办社工机构,以“家综”为依托,以社区为平台,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发挥专业社工的作用,提供专业综合服务.市、区两级为此投入四千万元,加上专项项目,2010年的投入达到5585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近10倍[5].2012年,在党的十报告中也突出了对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关切.“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等指引性话语出现在了十报告中.各类社会组织,包括各个民办社工机构借此有了更大的发展契机.截止到目前,广州市目前共有267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占据全省超1/3的比例.截至2014年,全省共投入11.11亿元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约占当年全国资金总投入的47.3%).民办社工机构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广东目前取得社工资格证的超过3.3万人,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6].民办社工服务机构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新兴的专业社会服务力量.中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推广范围由局部地区向全国多省市拓展,尤其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接受,其优越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也在不断转型.从原来的基层帮扶等传统工作,慢慢发展为包含救助、应急管理、公共福利等多个领域.

3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

(一)“民间性”属性和职业优势

近年来发展快速的民办社工机构都是发端于民间,具有很强的民间性.民办社工机构大多定点于社区,长期致力于社区服务,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具备很强的基层执行力,所以在处理公共危机事务时,民办社工机构能够及时将基层信息传递给所需部门,如政府应急办和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等,构建起民众和政府、社会之间的联系网络.社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方法、手段来服务人的职业.因此,由于其职业属性,民办社工机构作为民间公益性社会组织,服务于广大群众和服务社会是其最基本的诉求.应对公共危机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民办社工机构发挥其助人的职业特点,加之其“民间性”的角色和群众基础,能够很好地起到稳定民众情绪、缓解居民心理压力、树立共同信念的作用.

(二)专业技能的能力优势

民办社工机构种类繁多,但都有其不同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这些都是在最初成立时就确立的,而且它们会依照此要求来招收符合相关理念的员工.社工机构的成员大多是由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或法律专业出身,专业性使得他们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可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对策.民办社工机构长期开展社区工作和社会服务,通过走访调查,分析当前形势,结合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来提供综合服务.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的经验积累为他们处理公共危机事务时提供了强大的行动力.同时对于那些复杂的、非例行的公共危机事件,民办社工机构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角度有别于传统行政部门,运用它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区经验常常能够在此类问题上带来新的转机和解决方法.

(三)及时应对的效率优势

公共危机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和紧迫性的特点,因而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对效率的要求特别高,应对一定要快速、准确,让民众有信心.民办社工机构长期在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对社区层面的各类形势有深入的了解,有广泛的社会接触和群众基础,在危机潜伏时便更容易发现危机的苗头和根源,为危机预警提供信息.一旦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民办社工机构在开展应急服务的同时也能收集各类信息,快速有效的将政府部门的政策和指示及时地传递给社区居民,通过自身的联系网络和社区走访,落实到户、落实到人,稳定居民情绪,树立应对危机的信心.

(四)资源整合下的成本优势

政府组织在处理日常的公共事务时往往能体现其独到优势,但面临公共危机事件时,由于繁杂的行政层级和定势思维,容易出现应对过缓或者决策失误的现象.政府组织一旦对危机事件做出反应,必定会动用不少人力和物力,提供整齐划一般的服务,这其中往往充斥着低效和资源浪费.民办社工机构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公益性、草根性的优势来整合各类资源.一方面,民办社工机构可以动用自身的社会渠道,积极地募集资源和召集相关社会力量,比如平时所积累的大量志愿者资源、公益人士等.另一方面,民办社工机构扎根基层,平时也开展各种应急知识的讲座、海报宣传、培训等工作,在危机发生时可以快速有效地组织居民开展自救工作,争取时间,避免或者尽可能减少损失,做到低成本的资源整合.

4结论与展望

根据治理理论的内容,公共危机的管理应该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个主体,应该把公共危机管理作为一种全社会领域的管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尤其是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其中是一种必然要求,它们作为新生力量将为危机管理带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面临公共危机时应当加强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分权于社会.民办社工机构应该明确自身和政府的角色定位,建立起与政府关于危机管理的长效合作机制.同时,民办社工机构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发展时间尚短,在制度的完善、能力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民办社工机构应当不断加强与各个团体(政府、企业、其他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突出其内部管理品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等是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应对公共危机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作者:赵田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成.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6).

[2]广东民办社工机构超过780家居全国首位[EB/OL].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4]过勇.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思想[J].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