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

篇1

一、境内外银行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

(一)票据贴现、转贴现利息收支的差异

国内银行办理贴现(包括同业贴现)、票据融资(含转贴现和再贴现)时,对利息收入和支出的确认基本上是沿用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结算会计核算手续》的有关规定办理,即:将相关的利息收入和支出全部确认为当期发生的损益。而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收支的确认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的规定,利息收支应考虑资产与负债的实际收益率或成本在时间比例的基础上确认,即将相应利息收入或支出分期推销。

(二)买入返售证券、卖出回购证券利息收支的差异

根据财政部《金融会计制度》的规定,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证券的到期价值与成交的证券款项之间的差额,作为回购利息,计入出售或回购日当期损益;并于6月21日及12月21日预提从成交日至该计息日止的利息。但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收支的确认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的规定,利息收支应考虑资产与负债的实际收益率或成本在时间比例的基础上确认,即将相应利息收入或支出分期摊销。

(三)短期投资收益的处理差异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短期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处置短期投资时,应当将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但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收支的确认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的规定,利息收入应考虑资产的实际收益率在时间比例的基础上确认,对年末短期投资的利息收入也按时间比例分配到不同会计年度。

(四)可供出售投资未实现损益处理差异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将债券投资中待售式投资期末账面余额与期末市价差异列为“可供出售投资未实现损益”科目,在报表中列示于所有者权益;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长期债券投资无此分类。

待售证券是指为了从价格的短期波动中获利而购置的等待时机出售的证券。《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待售证券均以公平市价计量,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一律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待售证券(即短期投资)是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核算,因此出现了待售证券投资收益核算上的差异。

(五)衍生工具交易净收益的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对该类业务采取公平价值核算,比目前有关银行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更为谨慎合理。远期外汇买卖、调期、期权等衍生工具是风险很大的交易品种,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都曾经在衍生工具的交易上酿成大祸,前者甚至因此而倒闭。但遗憾的是,国内会计准则对此类业务的规范和控制还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六)所得税递延税项的差异

这一差异和上述几项差异是密切相关的。消除或减少上述差异,国内、国际报告的递延税项差异也就可以相应消除或减少。但该差异最终能否消除,关键还在于国内外对于所得税处理的统一。目前我国不少银行(包括个别上市银行,如深发展)对于所得税的处理仍应付税款法,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采用纳税会计法,故只有统一有关所得税处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差异。

(七)应付股利的差异

此差异的实质是:资产负债表日后宣布的股利是否应作为调整事项?根据国内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及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后董事会制订的利润分配方案中的非股票股利应当作为调整事项,而依据《国际会计准则10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如果股利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提议或宣布发放的,企业不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将这些股利作为负债确认。同时,根据《国际会计准则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企业应披露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和财务报表批准报出之前提议或宣告发放的股利金额,并可在资产负债中作为权益的一个单独组成部分予以披露。

二、加快我国银行财务会计国际化的改革建议

目前,随着国内会计准则的逐步修订和健全,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上市商业银行所采用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已颇细微。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7年金融业全面放开后,银行将面对更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银行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市场中,这必然要求银行进一步加快金融企业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过程。我们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逐步完善银行会计规则体系,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全面提升银行管理及会计质量。

(一)衍生工具的核算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已迅速起来。但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方面没有适用的准则,造成了商业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和披露方面还不十分规范,各银行间缺乏可比性。这不利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也不利于金融规避金融风险。

首先,在制定金融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时应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G.布雷登在美国参议院作证,指出了成本财务报告无助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所采用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计量属性。忽视公允价值的存在,过分推崇账面价值,反而容易造成账面价值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对于银行来讲,由于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更强调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极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能反映出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因此,我们在制定银行业会计准则时应当考虑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而不是否认“公允价值”。

因此,我们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快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范。主要应包括:1.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采用“风险报酬法”进行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2.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基础;3.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具体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及交易条件、实际成本与公允价值、损益金额以及有关的风险状况等。

(二)新兴业务、表外业务的规范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入世”以后,商业银行通过存贷利差取得收益的占比越来越小,因此,各商业银行都在千方百计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近年来,中间业务的与开发已成为界与实务界的热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在进一步拓展。如何对这些现有的以及即将产生的新兴业务进行规范,是在表内核算,还是在表外披露,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存在着范围相对狭窄、业务量较小、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特别是信息披露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巴塞尔原则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后,国内各商业银行必将在短时间内加大力度,迅速拓展表外业务。表外业务要发展,建立和维护、严密的核算体系,进行真实、完整的信息披露非常重要。而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的表外核算体系,还无法迅捷、完整、真实地披露表外业务信息。我们有必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巴塞尔原则,规范表外业务的会计核算,改善表外业务的披露标准,增加对表外业务风险的量化,充分披露其风险状况。

(三)票据贴现的核算问题

现行将票据贴现的利息收支全部确认为当期损益的做法,对会计报表最大的就是不能真实反映当期损益;同时会造成收支在各会计期间分布不均,为人为调整报表提供可乘之机。笔者建议,统一国内外相关利息收支的核算原则,向国际准则靠拢,对利息收支在考虑资产与负债的实际收益率或成本在时间比例的基础上予以确认。

(四)待售式证券投资收益的核算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待售式证券以公平市价计量,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一律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国内会计准则,目前上市银行的待售式证券(即短期投资)均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核算。因此对于由待售式证券的市价升高而带来的未实现利得并未在国内报告中得以确认,从而使得国内报告中的待售式证券的投资收益较按国际会计准则的投资收益偏低。但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完全采用公平市价的条件尚未具备,建议此项问题的解决和改进与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相结合而逐步实行。

篇2

一、了解企业所在国的会计环境

企业会计报表与其财务特性之间关系的确定,离不开对企业所在国会计环境的分析。同样的会计报表放在不同国家的企业中,它所体现的经济意义和财务特性很可能完全不同。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是1982年F·D·S·乔伊所做的关于日本与美国公司财务比率的比较(刊登于(纽约大学商业杂志h982年第3期)。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负债比率比美国企业普遍高很多,这表明在美国长期偿债能力较差的企业,在日本都可能比较正常。这是因为,日本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而且大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极为密切,银行对拖延偿还的贷款并不采取严厉的追索措施,而通常的作法是延长偿还期限,或是以新贷款替代旧贷款,甚至可能指派高级主管人员就任陷入困境企业的重事长或董事,以便在经营管理上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在日本,长期负债可以任意推迟偿还期限,从性质上看,更近似于股东权益,因此,按美国的观点认为是危险的负债比率,在日本都可能安然无事。

但日本的另一些环境因素却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例如,日本实行就业终身制,工资费用成了固定费用,股息通常也成了一项固定的现金流出。

二、确定企业所处的行业经济特征,力图了解其竞争战略

与国内会计报表分析一样,国外会计报表一般可从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和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来分析国际企业的行业经济特征。可从国际企业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产品单一或多元化、经营策略、服务特征、产品情况和市场份额以及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的风险因素,来判断国际企业所采取的竞争战略。对国际企业组织形式、文化特点、管理层素质、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作风进行综合分析,以考察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在美国,会计报表分析的数据来源十分丰富,除公司报送给股东的会计报表外,还有公司报送给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的会计报表。其他还有:①像普尔、穆狄这样的财务分析服务机构提供的资料;②全国电算化数据库;③政府出版的公报和年鉴;④像布各金斯学会等经济研究机构提供的资料;⑤证券价格指数;⑥各种商业和金融业刊物。而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取国外公司的会计信息就相对困难得多,不过,随着证券投资的日益国际化,这种情况在不断改善。

三、正确理解和净化国际会计报表

正确理解国际会计报表,是指要了解各国会计报表在语言术语、报表种类、格式、内容、披露程度、会计准则及会计惯例方面的种种差异。这些差异既反映了各国对会计报表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也反映了各国不同的会计文化。例如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有些国家将合并产生的商誉作为资产,列人资产负债表;而另有一些国家则将商誉直接计入留存收益,在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同样是一张合并会计报表,有些国家采用母公司理论来编制,而另一些国家刚采用实体理论来编制。所谓净化国际会计报表,是指分析人员对国际会计报表作的调整,以增强其可比性和公允性。大至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将国外会计报表翻译为本国语言,尽可能采用对应的专业术语。

第二,将国外会计报表调整为技本国会计准则或其他某种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报表,以消除差异,便会计报表口径一致。调整时,要注意会计期间、项目分类的一致,并应充分考虑重要性原则,择其数额及性质上较为重要的项目予以调整,这种调整一般都基于本国公司观念进行。

假定分析的焦点是利润项目,其程序可细分为:

1、分析国外公司与本国公司所采用的税收规则、税务报告会计规则以及财务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及其差异。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①固定资产的成本计价和折旧计提;②存货成本的计价;③长期合同会计;④研究和开发费用;⑤借款费用;⑥外币折算;⑦递延所得税;⑧企业合并;⑨商誉;⑩无形资产。

2、确定会计准则的差异对国外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一般可以通过会计政策评价的三栏式表格进行。第一栏记录进行财务处理的项目;第二栏列示对这些项目进行确认与计量时国外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第三栏指出相对应的本国会计准则的处理。会计政策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六类:①与本国会计准则相类似;②与本国会计准则没有重大差异;③与本国会计准则处理的结果类似;④仅对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的;⑤与本国会计准则没有等同的;⑥与本国会计准则产生重大差异的。其中,第0、0项需要进行重新表述,并对重新表述的依据作永久性记录,以便进一步降低未来进行复核的成本。

3、按照本国公司的会计准则,对国外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和转换。这项工作可以在已设计好的转换工作底稿中完成。该工作底稿的第一大部分,列示被分析公司基于国外准则而得到的收益和现金流量指标,第二大部分列示第一部分的收益和现金流出按本国会计准则、会计政策而得到的等价数据。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持续经营收益、持续经营现金流量和净利润项目。

4、重新编制公司的会计报表。

第三,根据需要,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将以外币表述的国外会计报表折算为以本国报告货币表述的会计报表,同时,采用一定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作物价指数调整。

四、计算财务比率和相关指标评估

篇3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 会计国际化 利润差异 IFRS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全球生产制造市场、产品原料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资本市场和贸易市场的全球化使全球范围采用统一的会计准则越来越迫切。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会计准则(IFRS)的改革进一步加快,同时,各国都积极进行会计准则框架改革,使之与国家会计准则接轨。通过提高各国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透明度来促进世界上各个国家资本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最优化配置。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全球已经有123个国家和地区将IFRS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编制准则。当前,中国会计和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势在必行。

一、我国上市公司不同会计准则下编制的财务报告的利润差异分析

通过对于我国多家上市公司近10年来采用不同会计准则进行报表编制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以下几个方面,采用不同会计准则导致的利润差异较大。

(一)资产减值方面

国际会计准则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除商誉外),而中国会计准则己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均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该项资产时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二)政府补助方面

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政府补助分为资产相关补助和收益相关补助,这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相同,事实上,我国会计准则始终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新会计准则将过去的单纯收益相关确定为收益改为资产相关政府补助和收益相关政府补助全部确认为收益,即便如此,差异仍然是存在的。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且在资产寿命期限内平均分配,计入损益。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规定,该项政府补助除了可以作为递延收益,还可以作为账面价值,以减少折旧的方式确认为收益。

(三)企业并购方面

在企业并购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将企业并购分为购买和股权联合。而我国则是规定: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应该视为购买,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同一控制企业应该视为联合,应该采用权益结合法。但是国际上都是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

(四)固定资产计量方面

固定资产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我国会计准则普遍计量的是房产、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但是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把无形资产计入其中。尤其是关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较大。比如我国采用历史成本的方式计量固定资产,而国际准则则是采用重估值的方法,这样就导致了较大的差距。

二、由于利润差异而导致的后果

由于不同的会计准则导致了利润差异,因为利润差异从而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一)贸易问题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下核算的利润和国际核算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总是遭到调查和贸易壁垒,国外对我国的核算结果并不确信。一般来说,固定资产采用重估值的方式的结果会大于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结果。在我国会计准则计算方式之下,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计算结果就会大幅度低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成本计算,甚至是国际会计准则的成本比我国出口价格还要高,这样非常容易被认定为倾销。

(二)给信息披露带来困难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极为不规范,尤其是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距决定了在报表转化的过程中,成本极大,很多上市公司在纽约和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过程中,报表都得不到认可,这导致了我国会计信息在国际上得不到充分的承认。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会计信息是企业的语言,我国财务报表和国际财务报表的差异过大,很多时候利润差异令人瞠目。最著名的洛阳玻璃,依照我国会计准则编制的报表,该公司的盈利是1300万,而依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计算,其利润竟然高达5400万,利润竟然是4倍多。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更加存在于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德国和美国,93年的奔驰事件当中,德国计算奔驰公司盈利1.68亿美元,而美国则是计算亏损10亿美元。不同的报表导致了投资者无法读懂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这给投资带来了困难。

(三)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存在差距

必须要承认的是,我国会计准则和国外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无论是从科学性、规范性、有用性上都存在差距,特别是在风险防范,信息披露有用性、及时性和充分性,对公司的深入解读方面都存在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和国际接轨,那么不但会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建议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方向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必须要基于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真实情况和企业会计信息为目标,要积极参与当前IFRS的修订,并且执行该标准。当然,这一前提是IFRS的标准必须要能够真实反映国内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因此,必须要在参与修订IFRS上获得充分的话语权,尤其是强化IASB的沟通,将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和国情充分告知,IFRS应为原则性指导,具体细则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来拟定。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必须要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前提下,权衡各方利益,本着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利润差距,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状况的原则,在大量的研究的前提下,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不断修改方案使之不断完善。

(三)同步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要想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首先必须要实现和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同步,积极参与到这一进程当中,尤其是借鉴香港的经验,不断推动会计国际化的进步。

(四)正确认识利润差异的缘由

推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产生利润差异的缘由,一切要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能盲目跟风,认为跟国家标准接轨就是对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协调 前景 建议

    一.关于会计准则协调的界定

    从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比较来看,会计准则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与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制约程度、制定会计准则所依据的会计观念、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及内容详略等都有不同。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因此进行会计准则间的国际协调成为必要。何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呢?说法不一,有会计国际协调,国际会计协调,会计国际化等,但实际上都是指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即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它包括认识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特性,并将他们的目标进行调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减少或消除障碍,增加险乎之间的共同点,使之趋向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和等同性。从这里大致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即使增强世界各国会计实务信息的可比性,并使之逐渐趋向一致性;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要问题是消除障碍,借助与一些国际性组织和专门机构的活动进行,划定一定的差异范围,保留某种可选择性和折中性而实现的。

    一般来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国际规范化或标准化进程的先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基于目前会计国家化的现实情况,为消除各国会计准则差异,促进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发展而不可逾越的阶段。尽管人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当然,各国的种种会计差异,如会计立法差异、会计惯例差异等,也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准则上来。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正是这种“协调”的立足点。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种有目的的国际性活动,其最终或最高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性;其次才是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协调,在各国较好地实现其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一定的范围或界限内趋于一致,以建立一个可比较的框架。而这个可比性目标要建立在协调各国会计组织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系,促进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准则机构对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修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国际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上取得共识,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和保障。

    三.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方式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作为世界范围的活动,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各国会计准则本身的差异,更困难的是还要面对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背后的会计环境差异。其复杂性给协调工作带来了艰巨。因此在协调过程中要结合本国情况,采用相应的协调方式。其分类有:单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主动协调和被动协调。所谓单边协调,是指在协调中一方以另一方的会计准则为标准而采取协调措施,向它看齐靠拢。像我国在50年代全盘照搬或引进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和模式就属此类。而多边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协调方分别采取不同的协调措施,努力向某一既定标准靠拢,以达到各国可接受的程度。像现在的欧盟即属此类。这将消除各国的差异,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提高就业等。所谓主动协调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影响下,一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自动采取的协调行动。比如一国吸收IASC的一些准则,针对FASB中相关准则对本国准则进行改革等。而被动协调是迫于外界压力,如不采取协调措施就会失去某种利益而不得不作为的协调行为。例如我国的会计改革迫于加入世贸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就是一种被动协调。总之,单边协调通常是协调双方总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经济或政治或军事上依附与对方的一方所采取的协调方式。多边协调是在独立、平等的各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出于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协调行为。主动协调则是某一协调主体为了采取自己的利益或顺应趋势或自觉采取的协调方式,它通常由游离与一个大整体之外的某一协调主体,或者协调中势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所采用。而被动协调是一方有求于另一方,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另一方,而协调又作为交换利益的条件时,它不得不作出协调的选择。

    当然,对于协调方式的采用还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趋势,对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分析,区分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事情。因此会计准则的协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分阶段进行,逐步推进。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前景。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是指以国际会计准则(IAS)作为统一标准,衡量并消除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促使它们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过程。而这个协调过程就是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化是各国会计准则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途径之 一 。 而各国会计准则要在各方认可的基点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必然要向国际化靠拢,从而达到一定的标准及规范的程度。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越来越普遍,会计市场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也将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打开新的局面。但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导致其国内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直接导致改过的经济后果的变化,因而哪个国家也不会对此轻易表态和行事。但态度的慎重不等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更大利益。一旦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必将火热。而实际上,由于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客观要求,以及在有关国际区域性的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因此其前景是乐观的,像一些国际性或区域性的职业性组织包括金融、证卷交易、会计、审计等组织,它们为维护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而积极进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推行和实施,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必将对国际准则的推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会计准则国际性协调的功效不仅仅只表现在会计和经济方面。通过这种协调活动,使各国政府与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产生联合,使它们之间保持经常联系,并使它们相互认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通过这种协调活动,可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了解,加强交往,优化国际会计的互动环境,使得政府支持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又促进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

    五.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建议。

    由于我国国情的约束,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仍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些部门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混乱,而现有的会计已远滞后与客观需要,会计制度方法体系的务实性与超前性脱带。再者,缺乏对国外会计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一些会计学者研究西方的会计发展仅限于翻译或介绍,没有消化和推陈出新,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而整个学术界学风不严谨,学术研究缺乏自由气氛,短期功利主义取向严重,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对此建议如下:

    1. 结合我国国情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结合我国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寻求最佳切入点,并以此来制定或实施我国的会计准则。

    2. 积极参与全球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注重国外会计的新发展和新领域,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方面的做法,注重案例分析等。

    3. 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要使会计体系的务实性研究与超前性研究相辅相成,并围绕具有国际化精神的会计准则和体系展开配套的改革

    4. 加大我国会计界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与理论。

    参考资料:

    强兆森,2000,《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和科学化》(《会计之友》2000年第8期)

    许江川,《议国际会计协调》(《会计之友》2000年第9期)

    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议论》(《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10期)

篇5

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这要求我们不能全盘照抄国际准则,而应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量体裁衣。这不仅是对国际准则“实质重于形式”的趋同,同时也保障了我国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新会计准则对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至少有这样几点不同:

(1)关联方的界定及其处理不同。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的定义,“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认为它们是关联方。”那么所有“国有企业由于同受国家控制,因此应当属于关联方”。但是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的绝大部分业务交易都并非关联交易,所以新会计准则并未规定两个企业仅仅因为是国有企业就构成关联方关系。在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以企业在成熟市场下的交易为背景制定的,交易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而我国的市场还不完善,对于这种不成熟的市场下的交易,只能按“成本+利润”定价。

(2)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采用程度不同。国际准则要求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允价值,除非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领域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因而公允价值的应用受到很大局限。新准则规定,仍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基本属性,除非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只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等准则中,有选择地引入公允价值,并严格规定其运用条件。而国际准则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要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除非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3)资产减值可否转回的规定不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企业应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资产价值,当资产不能带来未来现金流量时,应确认减值。当环境发生有利的变化后,应将减值按一定标准冲回。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许多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因此,新会计准则别规定:除特殊情况外,资产减值一经提取不得转回。此外,还规定资产减值的提取要科学稳健,并制定了一系定减值额度的详细规定。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有不少方面趋同,但想要达到有效的实施与应用,还有待于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法制观念的增强与素质的提高。比如,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新准则规定,“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出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2001年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将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目的在于制止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而新会计准则中,重组收益不再记入“资本公积”,而确认为当期收益。此次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变更,很可能使上市公司故伎重演,操控利润。因此,要保障该条款有效的实施,还依赖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总之,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逐步引向深入,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衔接的重要保障。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动因

新准则抛开了历史成本的束缚,引入了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对存货的计量,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对投资性房地产既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也可采纳公允价值计量。这些重要变化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当今国际环境下的必然要求。

(1)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一国筹资的范围从本国扩展到全球的过程便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目前,跨国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纽约证交所的跨国上市公司约占20%,新加坡和德国的跨国上市公司都占17%,可见,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资本的供给方需要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减少投资风险。会计准则太大的差异,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投资者的决策带来麻烦。只有当同样的交易都采用统一的方法记录,这样的会计信息才具有可比性,投资者才能正确的作出决策,整个国际市场资源才能实现高效配置。

(2)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投资和经营,需要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这样,跨国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时,就要对两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差异分析,合并成口径统一的报表。会计准则趋同的初衷之一,就是规范跨国公司的会计与财务报表。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大量涌现,准则的趋同,不仅是跨国公司进行投资决策、加强成本管理和考核经营业绩的需要,也是我国对跨国公司实施监管的必然要求。

(3)更好的引进外资。会计准则的差异,使得国外投资者无法有效的评估国内企业的真实业绩,顾虑种种风险而对投资犹豫不决。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利于国外投资者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真实业绩,从而促使他们对满意的国内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会计准则趋同带来的透明度的提高与可信度的加强可以大大降低投资者进入的风险,为国内公司吸引外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8[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实施手册[M].中国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JohnWiley&SonsAustralia,Ltd.ApplyingInternational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EnhancedEdition),2007.

篇6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前景;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80-02

1关于会计准则协调的界定

从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比较来看,会计准则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与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制约程度、制定会计准则所依据的会计观念、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及内容详略等都有不同。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因此进行会计准则间的国际协调成为必要。何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呢?说法不一,有会计国际协调,国际会计协调,会计国际化等,但实际上都是指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即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它包括认识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特性,并将他们的目标进行调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减少或消除障碍,增加险乎之间的共同点,使之趋向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和等同性。

一般来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国际规范化或标准化进程的先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基于目前会计国家化的现实情况,为消除各国会计准则差异,促进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发展而不可逾越的阶段。尽管人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当然,各国的种种会计差异,如会计立法差异、会计惯例差异等,也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准则上来。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正是这种“协调”的立足点。

2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种有目的的国际性活动,其最终或最高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性;其次才是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协调,在各国较好地实现其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一定的范围或界限内趋于一致,以建立一个可比较的框架。而这个可比性目标要建立在协调各国会计组织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系,促进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准则机构对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修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国际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上取得共识,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和保障。

3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方式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作为世界范围的活动,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各国会计准则本身的差异,更困难的是还要面对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背后的会计环境差异。其复杂性给协调工作带来了艰巨。因此在协调过程中要结合本国情况,采用相应的协调方式。其分类有:单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主动协调和被动协调。所谓单边协调,是指在协调中一方以另一方的会计准则为标准而采取协调措施,向它看齐靠拢。像我国在50年代全盘照搬或引进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和模式就属此类。而多边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协调方分别采取不同的协调措施,努力向某一既定标准靠拢,以达到各国可接受的程度。像现在的欧盟即属此类。这将消除各国的差异,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提高就业等。所谓主动协调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影响下,一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自动采取的协调行动。比如一国吸收IASC的一些准则,针对FASB中相关准则对本国准则进行改革等。而被动协调是迫于外界压力,如不采取协调措施就会失去某种利益而不得不作为的协调行为。例如我国的会计改革迫于加入世贸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就是一种被动协调。总之,单边协调通常是协调双方总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经济或政治或军事上依附与对方的一方所采取的协调方式。多边协调是在独立、平等的各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出于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协调行为。主动协调则是某一协调主体为了采取自己的利益或顺应趋势或自觉采取的协调方式,它通常由游离与一个大整体之外的某一协调主体,或者协调中势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所采用。而被动协调是一方有求于另一方,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另一方,而协调又作为交换利益的条件时,它不得不作出协调的选择。

当然,对于协调方式的采用还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趋势,对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分析,区分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事情。因此会计准则的协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分阶段进行,逐步推进。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前景。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越来越普遍,会计市场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也将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打开新的局面。但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导致其国内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直接导致改过的经济后果的变化,因而哪个国家也不会对此轻易表态和行事。但态度的慎重不等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更大利益。一旦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必将火热。而实际上,由于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客观要求,以及在有关国际区域性的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因此其前景是乐观的,像一些国际性或区域性的职业性组织包括金融、证卷交易、会计、审计等组织,它们为维护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而积极进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推行和实施,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必将对国际准则的推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会计准则国际性协调的功效不仅仅只表现在会计和经济方面。通过这种协调活动,使各国政府与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产生联合,使它们之间保持经常联系,并使它们相互认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通过这种协调活动,可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了解,加强交往,优化国际会计的互动环境,使得政府支持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又促进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

4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建议

由于我国国情的约束,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仍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些部门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混乱,而现有的会计已远滞后与客观需要,会计制度方法体系的务实性与超前性脱带。再者,缺乏对国外会计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一些会计学者研究西方的会计发展仅限于翻译或介绍,没有消化和推陈出新,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而整个学术界学风不严谨,学术研究缺乏自由气氛,短期功利主义取向严重,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对此建议如下:

(1)结合我国国情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结合我国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寻求最佳切入点,并以此来制定或实施我国的会计准则。

(2)积极参与全球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注重国外会计的新发展和新领域,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方面的做法,注重案例分析等。

(3)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要使会计体系的务实性研究与超前性研究相辅相成,并围绕具有国际化精神的会计准则和体系展开配套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强兆森.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和科学化[J].会计之友,2000,(8).

[2]许江川.议国际会计协调[J].会计之友,2000,(9).

[3]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议论[J].财务与会计,2000,(10).

篇7

一、会计协调及其研究现状

(一)会计协调的涵义 目前对会计协调的涵义,国内外学术界有几种表述:诺贝斯和帕克等认为:“会计的国际协调是指通过界定会计实务的差异,增强会计实务可比性的过程。”萨缪尔斯和皮佩认为:“协调就是意图归纳不同的制度,把多样化的实务并入和组合成能产生共同合作结果的有序结构的过程,是减少差异的过程。”福罗斯特和米克认为:“协调化是对会计实务的差异设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协调后的准则减少了逻辑上的冲突,并改进不同国家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朱国泓和孙铮认为:“会计国际协调应包括会计认识、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会计准则体系、会计教育、会计人才、执行机制和会计市场的协调。”李慧萍认为:“会计协调从内容上可以分解为会计准则协调和会计实务协调。”葛家澍和刘峰也指出:“会计国际协调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差异,寻求一致,其目标是寻求各国会计的共性与一致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韩彦峰和樊风认为:“会计协调是指以缩小或消除地区间或世界范围内各国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重要差异为目的,以逐步达到各国会计资料的可比、可信和共享的活动。”常勋在其主编的《国际会计》中认为:“协调是指通过一些国际性组织或专门机构,制定或认可采纳一些统一的会计准则或其他标准化文件,促进一定地区或世界范围内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统一和可比活动。”综上, 可将会计协调概括成是为了减少、消除会计差异,提高各国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由特定机构部门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二)会计协调研究现状 会计协调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进行的,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如何使各国之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一直是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所思索的问题。欧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其内部的会计协调,比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还要早,而它在这期间取得的成就无疑大大地促进了欧洲共同市场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贸易、经济的繁荣。

(1)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对会计协调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国际会计协调度的研究,研究分为国家层次的研究和公司层次的研究。在公司层次方面: Vander Tas(1988)为了度量会计协调程度而引入了指数H, 当H=1时, 会计协调程度达到最高。 但公司年度报告有时是多重报告的, 而H指数没有考虑到这一情况,于是学者们又引入了C指数法, 这样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国家层次:Garcia Benau(1995)提出了全球集中度指数来测量会计协调程度,Archer, Delvaille和Mcleay(1996)提出了可比性指数。 此外, krise—

ment(1998)、Morris和Parker(1998)等学者也相继提出新的指数。Tay和Parker(1990)提出,指数是测量协调程度的有用方法,同时认为H指数不需要等于1,只要能证明指数增加,就可以说明取得了协调。Emenyonu和Gray(1992)等人研究了特定时期的协调度。总体的结论是,对不同的会计标准,其I指数是不同的。其中,Herrmann等运用欧盟上市公司1992~1993年的年报对I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币折算和存货计价的协调度较高,而固定资产折价、折旧、商誉和研发等方面的协调度较低。Ann B.Murphy(2000)提出了会计实质协调和形式协调的概念,会计协调的研究更加推进一步。

(2)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对该研究相对较晚,从提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到其建成的近十年时间内,大量的学者对会计协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如李若山(1996)分别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IASC)会计协调工作以及未来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并对我国会计协调提出政策建议。任明川(1999)分别从两大会计模式冲突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角度分析会计协调问题。常勋(2003)结合历史发展进程和国际环境因素的变化,阐明国际会计协调化这一概念,并研究国际会计协调化过程。冯淑萍(2004)分别从中国参与会计协调的现状、会计协调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会计协调现实选择方面作出阐述。赵向东(2004)从东盟内各国会计协调的原因、途径等方面研究会计协调问题。

篇8

根据有关要求,不含B股的境内金融类上市公司年报,在经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同时,还须经境外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截止2000年底,在沪深两市中,除含有B股的上市公司外,银行类上市公司只有三家,即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从这三家上市银行已公布的2000年年度审计报告来看,许多报表项目存在较大的境内外审计差异。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从中选取若干报表项目的数据作比较,其差异状况如表一。根据表一的数据,可以将境内外审计差异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财务状况方面的差异:(1)资产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总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2)负债差异。除民生银行没有负债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期末负债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0.4%;(3)股东权益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股东权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5%;(4)每股净资产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每股净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4%。

2.经营成果方面的差异:(1)净利润差异。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净利润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33%;(2)每股收益差异。除发展银行没有每股收益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每股收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29.6%。

3.现金流量方面的差异:(1)现金净流量差异。2000年度,除浦发银行没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量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都有该方面的差异,且其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118.6%;(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差异。2000年度,三家上市银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276%。

不难看出,上述境内外审计差异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其差异的存在是全方位的,涉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各个方面。对于基数较大的指标,其相对差异较小但其绝对差异较大,而对于基数较小的指标,其绝对差异较小但其相对差异较大;二是其差异又都是同向的,不存在同类项目间相互中和或抵消的可能。由此,如果会计信息没有审计比较,上述差异特征就显现不出来,那么,会计信息的单向虚增或虚减就不易被发觉,其危害性不可小视。在这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尽管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大公司和大银行都聘请了“五大”国际会计公司进行审计,但其审计所遵循的是当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公司和银行在收到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后不久,其持续经营假设就受到严峻的挑战,不是被重组就是被清算。如果当地政府要求国际会计公司在审计过程中,除遵循当地法定审计要求外,再增加按照国际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审计差异的补充资料,则会使审计更加深入。这对于揭示企业或银行潜在的财务危机、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管理当局目前已经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并且也以境内上市金融类公司作为试点。然而,揭示差异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缩小或消除差异。

二、差异的主因:会计估计差异

会计信息境内外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另一是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对于前者,只有通过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来消除;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提高会计及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或估计水平来缩小。客观地说,上述三家银行都存在着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和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可我们的问题是,造成上述三家上市银行的会计信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会计准则设计上的差异,还是会计准则运行差异?经过分析,不难发现:

第一,上市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境内外审计差异,主要是由于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期末余额差异和本期计提差异所引起的。而按照财政部《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财会[2000]20号,以下简称“20号文件”)的规定,上市银行的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核销和风险认定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实质性差异。

“20号文件”中规定,贷款呆账准备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计提。合理计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合理的提取方法,另一是合理的提取比例。对于前者,文件规定采用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这一规定已经改变了原来按期限法(一逾两呆)提取呆账准备的做法;对于后者,文件规定不再按统一的比例计提。上市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状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同时要求上市银行采用追溯调整法来消化不良资产。而所有这些规定与国际惯例完全吻合,有鉴于此,如果说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存有差异的话,这只是实务操作中的判断或估计差异,是由于国内外银行会计人员的分类和比例判断标准不同所致,而不属于会计准则设计或本身的问题。由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上市银行提取呆账准备的合理性作出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通过对三家上市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的境内外审计比较,发现国内外职业判断的差异比较大,无论是期初、本期和期末呆账准备金,其境内审计数都远远小于其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分别为106.7%、84.9%和103.8%。有关贷款呆账准备金的具体差异见表二。

我们知道,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期初余额和本期计提数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利润总额和资产构成。从上表可以看出,民生银行在2000年度提取一般准备金后,呆账准备金金额达到4.70亿元,高于会计人员按信贷资产按五级分类法测算应提取的呆账准备金3.40亿元,因此2000年度不再另行提取呆账准备金;而境外审计师认为:基于稳健原则,应在报告期期初增加计提呆账准备6.05亿元,报告期内增加计提呆账准备3.25亿元。由此造成境外审计的年度利润总额比境内审计的利润总额少3.25亿元。浦发银行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境内审计师按五级分类测算后,仅计提3.02亿元呆账准备金,而境外审计师则认为应计提4.92亿元。与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相比,深圳发展银行则足额提取了呆账准备金,境内外审计结果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该项会计政策而产生的追溯调整,境内外审计的差异较大,境外审计师认为年初应增加呆账准备金10.43亿元,构成了境内外审计师对净资产审计数的主要差异。由此可见,尽管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纳了贷款的五级分类法,但是由于银行会计人员判断五级分类的标准,以及按五级分类标准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的比例不同,导致境内外审计的巨大差异。

第二,上市银行现金净流量境内外审计差异较大,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国内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中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没有实质差别。

勿庸置疑,现金流量表的核心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对于现金的定义一般不会产生异议;对于现金等价物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除赞同一般公认的“期限短、流动性强的投资”外,还认为其应是“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小的投资”。我国对现金等价物的定义虽与IASC基本一致,但只对“期限短”作了明确解释,对其他三个条件只是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这很可能导致企业或银行主观臆断或无所适从,甚至通过“适当判断”来谋求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从而带来新的报表粉饰问题。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对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确定标准的权威性规定,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是三家上市银行年报上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构成范围的会计政策披露。深圳发展对现金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对现金等价物给出了“现金等价物是指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很低的投资及存放于中央银行可运作之款项”。浦发银行虽然没有在附注中披露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会计政策,但以表下注解的方式说明了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范围,它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备付金。与之相对应,境外审计师则认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现金、中央银行存款余额、低于三个月的拆放同业和低于三个月的存放同业组成。不难看出,境内外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差异,是导致现金净流量审计差异的原因所在。

因此,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结果的差异,不是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而是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主要是由于境内和境外审计师对会计准则的具体应用不同造成的,属于会计估计的差异。

三、缩小差异的对策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审计报告的境内外审计差异是巨大的。不难设想,沪深非银行上市公司的境内外审计差异究竟有多大。面对目前的现状,千万不可小视,更不能听之任之,当务之急是怎样去缩小会计估计的境内外差异。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篇9

关键词:反倾销;国际贸易;会计机制

Abstract:Alongwiththeworldeconomicsintegrationdevelopment,dumpswithcounter-dumpinghasbecomeintheinternationaltradethehottopic.Atpresent,ourcountryhasbecomeinternationalcounter-dumpingthebiggestvictimizedcountry.Facingthesternsituation,certainaccountantswhohowtoexplainininternationalcounter-dumpingcorrectlythequestion,establishesaccountantwhopreventsanddealswithcounter-dumpingtoprotectthemechanism,playsaccountant''''sininternationalcounter-dumpingrolefully,hasbecomeourcountryforeigntradedevelopmenttheurgentneed.Thisarticleinsteaddumpstheoverallanalysisestablishmentaccountanttoprotectthemechanismtheimportanceandproposestheconstructionstrategy.

keyword:Counter-dumping;Internationaltrade;Accountantmechanism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磨擦和贸易纠纷越来越多,倾销与反倾销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为维护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其成员在进口产品因倾销、补贴的激增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因而,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税已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我国遭到反倾销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外出口的增长,我国已成为国际滥用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有数据显示,因国外的反倾销造成的损失已达800多亿人民币。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正确解读国际反倾销中的若干会计问题,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在国际反倾销中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倾销与反倾销作为当今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已越来越为中国企业所熟悉。所谓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由此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反倾销,则是当倾销行为发生以后,出口国因此对进口国相似产品工业造成实质上损害时,进口国为抵消或阻止倾销,可征收不超过该产品倾销幅度的反倾销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自1979年至2004年9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65起针对或涉及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我国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多年来,对华反倾销案给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累计约100亿美元,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

我国企业反倾销败诉的会计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遭到反倾销指控,在应诉的企业中胜诉率很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国外对我国470多起反倾销案件中,国内企业应诉率只有60%-70%。在应诉案件中,绝对胜诉率不到40%,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际反倾销规则对中国企业的歧视和企业自身的应诉不利造成的。而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以及缺乏对反倾销会计规则的正确解读更是引起中国企业败诉的决定性因素。

会计准则的差异

“非市场经济国家”是我国在应诉国外反倾销案中大量败诉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转型经济国家”,只有满足五个方面条件,才被认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营活动。而其中对会计的具体要求是: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得考虑设备折旧、其他折旧、以物易物和以债务抵消方式所列的支出。

但目前我国的企业大多没有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记帐,因而要求市场经济地位屡屡被西方国家驳回。其中,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别在于:《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的会计计价与财务报告披露方面强调会计计价基础是历史成本与真实列报原则;《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资产的会计计价必须是公允价值,财务报告披露必须遵循公允列报原则。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土地、厂房,很多是以前国家划拨的,并不按照市场价值评估的,经过多年的折旧后,现在办产权证,企业补的地价可能很低。而国际会计准则是按照市场价格来对资产评估作价。这样一来,价格相差就比较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由于提供的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反映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而被否定了市场经济地位,采取替代国制度,确定正常价值。而选择的替代国又与我国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接受反倾销调查的败诉。

缺乏对竞争对手的会计研究

反倾销案件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所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实施相应的征税措施。于是,我国企业能否胜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替代国”,并迅速考察该替代国有关企业的成本构成和销售价格。目前,我国的出口企业平时缺乏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没有替代国国内有关企业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运输、保险费、销售价格等相关信息,一旦涉诉,很难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主动选择对我国企业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最终导致败诉。

没有深刻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会计规则

对于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是否深刻,事关规则的遵循以及涉诉企业维护自已的权利,保护自己合法利益。我国企业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由于缺乏对国际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和运用,造成败诉的案件也屡见不鲜。

建立商业情报网

许多国家设立官方的商业情报机构,在海外设立商情网,负责向出口厂商提供所需情报。例如,英国设立的“出口情报服务处”,由英国220个驻外商务机构提供情报,并由计算机进行分析,整理出近5000种商品和200个国家或地区市场情况的资料,供有关出口厂商使用,以促进商品的出口。

国外在反倾销会计方面的经验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

国外的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应对反倾销的形势,都纷纷启动了竞争对手会计。竞争对手会计是通过各种现代管理方法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以掌握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应付竞争局面和规避、迎战国际反倾销诉讼。采用竞争对手会计,对于反倾销诉讼可谓未雨绸缪,一旦遭受针对本国的反倾销诉讼,便可以拿出对本国有利的会计举证,从而赢得诉讼。

我国预防和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会计措施

我国企业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必须未雨绸缪,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

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按照我国入世承诺,我国将面临15年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因此,目前要利用《欧盟384/96号规则》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以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突破。

符合“转型期”要求,会计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账簿,该账簿需按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具体包括: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二是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特别得考虑设备折旧、易货贸易、债务抵消等方面的会计处理,要求企业在过去的非市场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时,其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存在重大扭曲。

会计上仍需四个方面突破

在会计规范国际化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向世界介绍中国会计改革在会计规范国际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实现会计规范的国际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国际化。对经济全球化中的会计共性问题,我们力求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而对我国的特殊问题,需要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会计准则,但也应该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指导来进行会计实务的梳理。

出口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独立审计。

会计举证提供可信的资料。在反倾销案诉讼中,可靠和经得起查证的会计举证才是惟一能说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信息的方法。要求举证所涉及有关生产企业及出口公司的账本、生产记录、购销合同、发票、运输、保险等资料必须可靠,账务处理方法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做法,并能在相关会计资料之间具有可验证性,否则会导致会计举证无效。

建立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

我国企业无法赢得反倾销诉讼的最大原因之一,正是缺少一个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建立“反倾销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建立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出口企业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配备反倾销会计人员、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执行反倾销规避、应诉、提起等会计业务。

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信息中心,在出口产品反倾销规避、反倾销调查的应诉和进口产品反倾销的调查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中的会计规则,建立我国产业损害经济指标的会计预警机制,以及反倾销核查会计。

建立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是指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提供的反倾销国外应诉准备、反倾销国内申诉、反倾销国内应诉的会计服务业务,发挥注册会计师和律师在反倾销中的作用。

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与竞争对手会计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不仅能够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还能在涉诉过程中,根据竞争对手会计信息平台的指引,选择对本国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方案,进行充分的会计举证。

通过会计来加强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内部会计资料的积累,结合反倾销调查内容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做到有备无患;通过会计搜集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倾销的信息,就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的倾销进行会计预警,为进行反倾销申诉而举证。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还要关注三个要素,一是企业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确认。在国际竞争中,作为一个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就必须了解国际上的主要竞争者,为每个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创建一份信息档案。二是竞争对手会计要搜集的信息。从竞争对手相同产品的产地或出口的分布情况,以及与这些产品销售有关联的企业;竞争对手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成本结构、费用开支、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竞争对手产品在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及在第三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竞争对手产品在与我方竞争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三是竞争对手会计获取信息的渠道及方法。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渠道是多样的。主要来源渠道包括:政府统计公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协会资料、行业专家顾问的咨询报告、贸易金融报道、公司公开财务报告、竞争对手广告、产品技术分析、共同的供应商和顾客、竞争对手的前雇员等。

综上所述,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面对西方国家在反倾销诉讼中所拥有的会计优势和人才优势,面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会计双语教学 教学思路 教材选用原则 教学资源 中西方会计准则 案例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化的发展,外语(尤其是英语)学科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各国政府及各国民众重视。探其根本原因在于外语水平直接影响了吸取与交流信息的速度和质量。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语好、懂专业人才的需求业已上升为一种国家需求。同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8条指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说明当前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加大双语教学力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中开展的会计双语教学通常是运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语言是掌握知识的媒介,双语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是希望学生通过两种语言的协调运用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同时也希望通过会计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如何通过英文相关专业文献的阅读实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

二、会计双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教学思路

会计双语教学必须首先要明确教学思路:会计双语教学不是英语语言教学,其实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会计双语教学是在专业课上运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语言是掌握知识的载体,是传授知识的媒介,双语运用在会计专业教学上是希望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学重点应着眼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语言教学。国外诸如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会计教材一直走在各国前面,引导世界潮流。同时,会计专业学习应随时关注专业前沿动态的发展,西方国家诸如美国、英国的会计学者往往在专业前沿问题上有着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相关论文和专著。鉴于这些教材、论文和专著均以英文撰写,因此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读懂这些专业教材和文献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巩固,而且有利于掌握专业前沿趋向。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会计双语教学的开展。

2.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适合地教材是实施会计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而如何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成为决定会计双语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之一。各大高校除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外,要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会计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随便在市面上找一本英语书作会计双语课教材,显然是不科学的。

目前,会计双语教材的选用有几种选择:(1)选择国内相关优秀学校已经出版的双语教学的教材;(2)采用自编英文教材、双语教学英文参考资料;(3)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依据笔者的经验建议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国外诸如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会计教材一直走在各国前面,这些原版教材中不仅系统介绍了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还介绍了相关专业前沿问题的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这些原版教材中可以领略英语的真谛,品味英语的妙趣,探寻英语的奇奥,同时学生也可以从这些原版教材中了解到会计专业前沿问题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西方教材的编写方式、思维方式、说理、陈述、举例、练习、作业、实习等各个环节与中国的都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使他们有兴趣学好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中有的地方文字高深、结构复杂、论证严谨、深奥难懂,通过语法分析,层层深入,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英语水平。

3.教学资源的支持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源的配套支持,会计双语教学也不例外。鉴于在单一汉语语言环境中学习厚重的英文原版教材对学生而言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在会计双语教学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一定的相关配套教学资源,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针对性、工具性学习资料,建立丰富的立体化的学习资源系统、实时的学习辅导渠道,比如:教师手册(包括教学目标、讲义大纲、讨论练习参考意见、课堂活动建议)、习题解答、题库、课堂演示文稿和课堂教学光盘、学习指南、教学录像、即用课堂笔记、教学投影胶片、网上资料、教学网页以及针对特殊课程的教材等。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围绕一本教材设立一个专门的网站,并及时提供最新的补充材料和教学资源,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课程交流平台,学生交流课程学习体会,提出课程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并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通过教学平台的建立使教学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4.中西方会计准则的差异对会计双语教学的影响

鉴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由于中西方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决定了会计双语教学具有一定难度。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会计新准则,新准则虽然已进一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毕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新会计准则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组成;国际会计准则共有41项准则,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这是两者主观认识与指导思想的差异。两个准则中有25项准则处理相同,2项存在有实质性差异,11项有非实质性差异。因此在会计双语教学中应运用比较法来揭示不同准则下会计处理的差异。笔者经常在双语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原版教材中会计处理会与以前中文学习中的会计处理不一样?”这就充分说明会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并不是简单以双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并不是简单的中英文对照,由于中西方会计准则的差异,基于不同准则对于相同情况下经济业务的处理也就存在差异。因此,在会计双语教学中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会计准则的差异,同时要向学生指明对于同一经济业务在不同会计准则下处理结果存在的差异。会计双语教学通过系统的比较使学生掌握不同会计准则,理解不同准则下会计处理的差异。

5.案例教学在会计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在会计双语教学中应得到重视。纵观原版教材,其成功之处在于大量案例的合理运用。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会计双语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注意其中国实践性。由于原版教材中有许多案例是基于西方经济环境背景下编写,这就意味着很多案例并不适合中国经济现状。因此如果沿用这些案例脱离了中国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基于中国实际理解专业知识,也不利于今后学生的工作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背离中国实际的案例,教师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写,同时可以考虑采用中国企业的现有资料编写相关案例进行双语教学。这样不仅达到了会计双语教学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对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有了相当的认识,便于学生今后工作。另一方面,理论的学习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理解。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帮助其理解消化专业知识。会计准则中规定了对不同经济业务的相关处理方法,对于学生来讲,要理解准则中的规定必须要通过案例的帮助,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的。

三、结论

会计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协调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同时了解会计前沿问题的相关发展。鉴于此教学目的,必须在会计双语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原版教材,通过中英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西方会计准则的相关差异,并结合符合中国实际的案例使学生在理解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刘晓盈:高校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6年07期

[2]曾剑平 曾 翔:双语教材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