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

篇1

【关键词】配置管理;SAP系统;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

1、前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铁路发展方面,成功引进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大功率电力和内燃机车技术,实现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掌握了核心技术,达到了国产化目标。

为了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自主研发”的全过各记录目的,公司决定把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作为SAP系统上线项目,对产品的设计、工艺、生产进行全过程监管。由于该项目是引进、吸收、自主研发并行的,就使得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变更,为了解决配置项更改的追踪记录问题,同时完成配置清单的生成和使用,经过详细论证后,决定在SAP系统内开发的配置管理平台,完成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配置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

2、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开发

2.1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开发的背景

SAP系统里对产品的变更管理是用标准功能配置管理(CM)及工程变更管理(ECM),对于配置项的更改原因、更改审核过程、更改涉及部门范围以及配置项更改后的执行情况,在SAP系统中并没有追踪记录,无法满足我公司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对于各项变更的管理要求。基于这样的情况,同时为将来系统生成产品配置清单做基础准备工作,实施了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开发。

2.2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开发的功能范围

2.2.1问题陈述单(PP)

以项目为前提条件,对项目执行中遇到的异常状况提出问题,根据该问题解决复杂度和相关影响可在系统内选择不同的审批流程,最终至转入工程更改建议(ECP)或经审批后对该PP下达执行。

2.2.2工程更改建议单(ECP)

以继承PP号为前提条件创建ECP,其目的是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设计或工艺部门对已经的文档及BOM进行工程变更的配置项进行的管理。除了自动带入PP的基本信息外,还对配置项更改涉及到的影响车型、影响列份等进行记录执行和审核过程,且实现了全过程的审签记录、签收细节记录、按单位、车型、列份的报工记录。

2.2.3工程变更管理(ECM)

当ECP审核通过后,对其中涉及的配置项进行的变更管理过程。工程变更管理(ECM)是SAP系统的标准功能,把它作为配置管理平台中的一个环节,其作用是对配置项的更改过程进行记录和管理,实现了对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设计研发、生产过程中的图纸和BOM变更记录。

3、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在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上的应用

3.1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应用和开发的标准

当前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应用和开发的标准是根据公司的标准业务流程设计的,用于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将来随着使用的不断深入,配置管理平台可根据需要,再通过系统配置或开发实现,以满足公司各个项目的应用。

3.2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应用方法

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设计考虑到人员在不同项目的权限可能不同,那么在每个项目对配置管理平台的使用前就要针对参与该项目配置管理的人员进行组织架构的权限及该项目涉及的车型、列数等项目相关信息进行配置。

3.2.1管理员对系统的配置

管理员根据用户提报的项目基本信息、用户组织架构、所需配置管理的审签流程等信息对系统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用户可在系统内进行该项目的配置项信息变更操作。

3.2.2用户对系统的操作及数据维护

在对申请配置管理使用的项目配置完成后,各业务部门的用户根据已配置好的权限进行PP/ECP的创建、审核、签收、执行、关闭。相关监控单位对已下达的PP/ECP可以通过OJL对完工情况执行监控。从而完成对配置项变更过程的闭环管理。

3.3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应用效果及解决的问题

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代替了系统内原有的项目问题通知单+工程变更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内设计、工艺、生产、售后等各环节对配置项变更的签收和执行管理,完整的记录了项目变更的审核过程及审核意见、变更过程及执行情况,通过各项查询报表可以根据不同条件完成以项目为单位的PP/ECP统计。

结论和建议

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A-3003)目前在系统里共下了PP:10927条;ECP:5407条,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配置管理平台在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配置管理平台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变更起到了管理和记录作用,另一方面A-3003项目对配置管理平台适用性也做了很好的验证,同时给其它项目起到了借鉴作用,为公司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应用程度越来越深,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配置管理平台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一方面说明了配置管理平台的应用确实提高了我们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使我们逐步认识到配置管理平台在数据的管理方面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何能充分利用该平台,助推企业管理和产品管理,我认为有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该平台是以流程为依据进行开发和运维的,那么不断优化流程是提高使用效率的基本前提。

篇2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机房;配置管理;变更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为承接大量的教学、实践、实验实训、各类上机考试等任务,各高校机房数量明显增多。但由于各机房建设时间不一,硬件配置不同,所安装软件也各有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加大了机房日常管理的难度,所以各机房日常管理中使用的密码口令,硬件报修,维护记录,软件变更等情况会形成很多不规范文档。如何对这些文档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来方便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维护效率,排课人员能快速有序地排课,在机房管理人员出现变动时新的管理人员能迅速顺利接管,这些问题在机房管理中是值得重视的。

    对不规范文档(包括信息系统开发中产生的文档)进行管理,即实现文档的标准化,惟一的办法就是配置管理。配置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提供了结构化的、有序化的、产品化的管理方法,通过技术和行政手段对来实现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和过程,对变更的情况进行处理和实现[1]。机房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建设的过程,鉴于配置管理的诸多优点并结合多年机房管理的实践经验,想利用配置管理的思想,以配置管理方法为手段,来实现日益复杂的高校机房的全面规范化管理[2],以简化规范机房管理过程,达到机房资源统一管理调配使用的目的。

     利用配置管理的思想实现高校机房的全面规范化管理,根据教学需求的不同,大致呈现这样一个流程:(1)机房的基础硬件配置;(2)软件配置安装;(3)建立适合教学需求的实践环境;(4)对变更加以管理,版本化配置变更过程。以此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2. 硬件配置管理

    各高校因各机房的建设时间先后不同,故硬件配置也是千差万别。建议以单个机房为单位,建立硬件配置表,详细标明所配置的各硬件规格型号,购入日期等信息。将这些文档统一归档,以方便日常维护中硬件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及硬件的扩充或更换[3]。

    机房电脑因其大量的被使用,硬件损坏几率大,而且电脑产品更新换代很快,为了满足新的教学需求,被损坏的要及时更换,旧设备会被淘汰。所以各机房的硬件配置必须详尽,以便在出现变动时有据可查,方便硬件升级换代,免去了拆装电脑查看硬件型号的麻烦,甚至是因硬件变动没有详细记录而造成的资产混淆不清。

    3. 软件配置管理

    3.1 软件安装清单

    机房软件的安装主要本着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机房电脑硬件配备是否符合软件的环境要求。(2)各类软件安装在同一电脑内是否会引起软件冲突。(3)系统和软件是否能够运行流畅。(4)是否能满足某一项或者某一类的教学实验。一个机房不可能安装完所有教学需要的软件,为了能够更加高效的,合理的使用机房,按照学校开设的专业来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是最好的办法。如软件开发,网络建设,游戏设计,广告设计等等。根据课程设计和机房硬件配置确定好软件清单以后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哪些机房安装了哪些软件,可以上哪些课程,以便于随时掌握各机房软件配置情况,保证在排课的过程中少出错,不出错。

    3.2 系统备份

    另外建议利用ghost建立备份各机房系统盘,除在系统出现问题时及时修复外,更可以在原有的软件安装基础上对软体安装情况进行部分变动,如添加新的软件或卸载原有的软件,免去重新安装系统的麻烦。

    3.3 备忘日志

    环境需求有差异,涉及的软件或软件版本就不同。目前在机房管理中,要安装多台相同配置的机器,一般都是先装好一台机房,其它的靠网络发送完成安装,但有的软件可能网络发送后可能会出现问题,无法运行,还必须要单机再注册。有的软件则只能单机安装。还有的需要有特殊的环境前提才能正常运行。这些情况都是要注意的问题,机房多,软件多,光靠人脑记忆毕竟有限。所以最好是为一些特殊的软件的安装过程和需求写一个备忘日志,为以后安装同样的软件提供查询方便。另外建议制作上课情况登记表,由任课老师自行登记,可以对机房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便管理员更好的改进,而且万一设备丢失或者被学生恶意损坏也方便追查和究责。

     4. 变更管理

    随着软件的日新月异,版本不断升级,各机房基本上每学期都会对系统进行变动,有的还经常在行课的中途变动。有的机房可能还会对硬件进行扩充或升级换代。变更不可避免。

    配置管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变更加以控制,使变更对成本、质量、工作量的影响降到最小。高校机房每一学期的课表都要重新安排,机房课程都会做出调整,软件相应的也会有所变动。如果对这些变动有效地加以控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机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节约不少的时间,降低机房管理难度。并能有效防止出现课表安排混乱,上课了才发现安排的机房没有需要的软件,再调课或安装软件又来不及,影响正常行课秩序。

    每一学期临近期末时,可请教务处及各系部对机房硬件、软件环境提出需求,机房管理处依据需求验证后在原有机房的硬软件基础上对机房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有的机房内存太小,影响运行速度,则可扩充内存;有的机房应用软件版本较低,功能不齐全,则升级软件版本;有的机房因新的教学需求,需要安装新的软件。总之,要由教务处统一对下学期的机房环境进行全面部署安排,最终敲定各机房如何变动,原则上要能保证新的教学需求,同时对原有的环境变动又不太大。安排通过后各机房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部署安排做相应的变动,最后将变动备案,以备将来翻阅和查询。

    5. 归档——版本化管理

    利用配置管理的思想实现高校机房的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想法就是要将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档统一归档保存,以备后需。各机房在完成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势必经过一系列的变更,对以上提出的硬件配置、软件配置、变更管理和上课情况登记表等所产生的文档实行统一归档,可快速准确地了解各机房的变动过程,在以后的配置变动中准确定位原有的配置库中如有同样的资源,则可直接提取变动,如利用ghost直接恢复回与本次需求相同的系统,在归档时,建议 建立文档模板保存信息,并依据时间建立各机房配置日志,在此,我们姑且称之为机房配置管理的版本化管理。

    另外譬如机房管理制度、机房安全卫生管理办法、机房管理员工作职责以及机房硬件清单,软件安装清单,机房介绍资料、机房课表安排、机房维护维修日志等等可一并整理归档。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保存各配置的所有版本,避免因相隔时间久了发生混淆等现象,并可以快速准确地查找到各配置的任何版本。

    6.结论

    利用配置管理的思想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规范机房管理工作,解决目前高校机房管理中部分文档管理混乱的现象并减轻机房者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避免一些重复的安装卸载工作,甚至是因管理密码丢失所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使机房管理工作有序地开展。最终实现日益复杂的高校机房的全面规范化管理,简化规范机房管理过程,达到机房资源统一管理调配使用的目的,更好的保证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34-359.

[2] 陈佐瓒,王达光,蒋炎华.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30):114-125

篇3

在对当前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整合项目管理九大知识体系与软件开发过程的特点,确定了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本系统包括十一个子系统,他们分别是综合管理系统、计划管理系统、需求管理系统、费用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员管理系统、配置管理系统、进度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售后服务系统和后台维护系统。本文重点阐述计划管理系统、需求管理系统与配置管理系统三部分。

1 总体设计

1.1 计划管理系统

制定软件开发项目的计划,是软件项目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工作。对软件项目的有效管理,取决于对项目的全面计划。制定计划时应该预见到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且预先准备好试探性的解决方法。

本系统主要显现项目规划阶段的各项计划的编制、审查、审批、变更、查询等功能,主要包括项目总计划、时间进度计划、质量管理计划、需求管理计划、费用管理计划、人员管理计划、配置管理计划以及风险管理,此外,系统还应该与其他常用办公软件进行集成协作,例如,时间进度计划表可以从Microsoft Project中导入。

1.2 需求管理系统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在客户与开发方之间建立对需求的共同理解,维护需求和其他工作产品(设计、代码、测试、测试用例等)的一致性,并控制需求的变更。主要分为需求跟踪和需求变更控制两部分。

需求跟踪,是通过建立需求文档和后续工作产品之间的对应关系,确保产品根据需求文档进行设计、开发、测试等后续工作。

需求变更控制,指通过规范的变更控制流程进行需求的变更,防止需求变更因为失去控制而产生混乱。需求变更管理是软件开发项目特有的一项任务。对需求变更的处理结果将直接影响到软件开发的进展状况以及成功与否。

通过本系统,项目人员可以对软件需求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变更控制,方便了项目开发人员与客户能够实时进行沟通。主要功能包括:需求分析、需求确认、需求开发、开发确认、变更申请、变更审批、变更处理、变更实施、需求检索等。

1.3 配置管理系统

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SCM)是一组针对软件产品的追踪和控制活动,它贯穿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始终,并管理着软件产品接受各项评审。配置管理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护在项目的整个软件生存周期中软件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合理的实施配置管理,软件产品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配置管理的基本活动主要包括制定配置管理计划、确定配置标识、版本管理、变更控制、系统整合和配置审核。

本系统主要提品入库管理、产品变更管理和配置报告管理三大方面的功能。

2 结构设计

在B/S的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B/S结构极大地简化了客户机的工作,客户机上只需安装、配置少量的客户端软件即可,服务器将担负更多的工作,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将在服务器上完成。

B/S模式与C/S模式比较,有许多优点:

(1)跨平台是B/S最大的优点之一,运用标准通信协议组HTTP、统一客户端软件、统一界面,它的应用程序能够从世界各地和完全不同的硬件平台进行通信;

(2)数据库应用和B/S信息处理模式紧密结合,B/S模式能运用其他系统的信息处理资源和信息;

(3)应用服务器提供的动态的HTML页面生成的能力、三层客户访问、安全性、处理逻辑以及数据库访问等功能,使得B/S模式成为当前Web开发的主流技术。

本系统由若干浏览器、WEB服务器和后台数据库服务器组成。Web服务器和客户端采用B/S结构,每个客户端都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Web服务器与数据库SQL.server2003联接通过ADO对象实现。三者通过Internet或者Intranet实现互连。

3 数据库的设计

为了系统处理的方便、准确,我们为整个系统设计一个数据库(CPM.pb),并在数据库中建立了一系列的表。这些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本信息数据表,如历史资料、进度分配表等,这一类表一般不大变动;第二类是系统信息数据表,这类表示经常需要不断变化的;第三类是工作表,即临时表,这类表的特点是表中的数据在不断的变化数据并不需要保留,只是为打印报表提供服务。除以上数据表之外,在数据库中建立了大量的查询“表”,这类“表”是在运行中在多个数据表中根据一定的条件才产生的表。它们用SQL语句建立,或通过创建“Data Window”中的SQL select对象来实现。

数据库完整性规则的目的就是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正确性和符合业务规则。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体完整性、值域完整性、引用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为了防止数据冗余,数据库的数据表中不是包括所有需要的信息的,有些信息可以通过表之间的关系从其他表中获取。出于以上考虑,在本系统中通过设置主关键字和外关键字将这些表联系在一起。

4 系统安全性设计

在基于B/S的管理系统中,WWW服务器与浏览器之间是开放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要防止非法用户的访问,合法用户的越权访问及通讯线路上的在线窃取、修改。由于Web服务器采用微软公司的IIS,在安全性方面,除了对用户分级分层管理外,IIS的核心依赖于Windows NT Server内置的安全性,同时还提供了加密、验证和IIS扩展等。可通过账户名以及口令进行控制访问,也可以对目录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还可通过P地址来控制访问站点的主机。此外,IIS还可以保证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安全性,进行数据加密传输,支持的标准有SSL、PCT、SET和PPTP等。

篇4

 

一、认识软件产品库

 

(一)“三库”的概念和联系

 

在软件实施开发过程中,把不同时期存储配置的库划分为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开发库:开发库用于软件的设计、编码、调试和内部测试,由项目组管理,项目CM维护,主要放置项目组正在开发但还没被批准的工作产品。受控库:受控库存放评审通过并完成评审缺陷修改后的工作产品,由项目CM管理和维护。产品库:产品库用于存放验收通过后的产品,用于交付、生产等,由档案管理员控制。

 

软件开发组日常的工作在开发库中开展,当工作达到里程碑时,再迁移到受控库,在受控库中经过更严格的测试后,再上升到产品库,最后。配置项在三库之间迁移,一级比一级的控制更加严格。通过权限和流程的控制来实现配置项在不同库的访问。

 

(二)产品库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软件的产品库相当于工厂的成品库,它存放的是最终提交给用户的产品。如同其他科技档案在军品科研、生产中的扮演的角色一样,产品库的软件产品在武器装备中具有举重若轻的地位。从软件产品库出去的软件必须是唯一的、现行有效的,如果用于生产的设备安装的是不受控的非法的软件,那么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首先,软件是一种数字产品,其复制成本极低,几乎为零,复制过程中不会降低软件本事的质量,与原始版本基本没有差别,而软件版权保护的关键技术,如软件水印技术、加密技术和混淆技术,还不是很完善,并不能给软件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这就给盗版提供了机会,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盗版光盘,这里说的盗版活动是指生产调试人员为了省事而将私自留存的软件自行修改、刻录的行为,如果此类不受控制的软件用于生产,会造成软件故障无法追溯和查询的困境。

 

其次,软件的复用性和移用性程度高,设计师通过局域网进行软件的共享和传递,一方面造成软件不受控,另一方面,由于安全漏洞的原因,往往造成软件病毒的传播,这对公共调试网和武器装备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最后,软件与硬件不同,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磨损、没有消耗,但软件是有生命的,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需求专人跟踪、管理。

 

因此,开展科学合理的软件产品库管理必不可少。

 

二、软件产品库管理实践

 

(一)加强技术支持,实现优化配置

 

为软件开发和管理配置管理工具,因为配置管理是以软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建立和维护产品的完整性为目的的,主要用来标识软件配置项,对配置项的修改加以系统控制,建立和维护产品基线库、了解产品基线库的状态,如果缺乏良好的配置管理工具,要顺利进行配置管理工作十分困难。我所应用的是QONE平台,配置项、变更都会通过平台通知利益相关方,项目组成员能通过平台了解和掌握软件产品的状态。

 

在软件产品库的管理过程中,除了硬件工具外,还必须有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配置管理程序和制度,并配备完整的三库管理人员。在GJB5000A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管理特点,编制适合我所的相关规范文件,如《配置项和基线标识规范》《三库管理规范》《变更控制规程》《软件档案管理制度》等。我所在实施软件工程化管理的过程中,成立了软件配置管理组(SCM组),明确档案人员作为SCM中的软件产品库管理员。软件产品库管理员是本单位最高级别的管理员,其授权也高于开发库和受控库,产品库管理员根据软件规章制度和规范文件,结合档案管理要求,保证产品库软件配置项的归属明确、分类合理、标识明确,确保在实现软件配置项严格控制的同时方便科研人员的利用。

 

(二)加强产品库的科学管理,确保软件产品的有效控制

 

为保证产品库内软件的稳定可靠。产品库内的软件在未经审批,不允许对其进行任何删除和更改。产品库中的软件都是已写入了不可擦写的光盘中进行物理归档的,产品库管理员要对其进行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等一系列检查,具体操作是,根据《产品库物理审核检查单》,对比光盘中的配置项和QONE平台上的软件配置管理计划,以及归档入库单,检查配置项的命名、标识、版本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完成检查后还要进行信息录入和光盘备份,然后产品库信息并通知利益相关方。

 

软件产品库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直接用于生产的,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出库申请,不能擅自使用产品库以外的软件用于生产和交付。当由于产品交付、生产的需要时,由项目CM申请产品出库,填写《产品库出库申请单》提交部门主管和所级CCB审批。档案管理员根据审批通过的《产品库出库申请单》办理产品出库。

 

软件产品的更改控制和版本管理是产品库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产品库内的软件一般是不允许更改的,若确须更改,须经用户同意或在用户提出更改要求并经军方领导同意后。由产品库管理员提取软件到受控库,按照受控库中文件更改的相关要求。在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后,方能进行更改。更改后的文件,经专家评审确认满足规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并经用户同意和批准后,再次存入软件产品库,从而完成对产品库中软件产品的有效更改。具体做法是:当软件配置项需要更改时,由问题提出者填写《软件问题报告单》,《软件问题报告单》被批准(同意更改)后,由软件开发人员根据《软件问题报告单》填写《软件产品出库单》,配置管理员“拣出”须更改的软件,关闭配置项的发行,并向软件开发人员出库通知。当更改和测试完成后,由软件开发人员填写《软件更改报告》,根据评审后通过的《软件更改报告》,软件配置管理员将更改后的程序及相关文档重新“拣入”产品库,配置项版本升级成新的文件版本。

 

三、结语

 

在军工企业中,科学有效的产品库管理是提高和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有力保障。软件产品库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将档案管理和软件配置管理相结合,在软件开发全周期过程中对软件产品状态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管理,从而最终保证电子装备系统的质量。

篇5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ITIL;IT运维服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2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T Practices and Research of Operation&Maintenance Management

Li Lu,Yang Yanguo,Liu Yang

(AVIC Shenyang Liming Aero-Engine(Group)Co.,Ltd.Data Center,Shenyang110043,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written under the guidance of ITIL theory.From the respect of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it studies the real-time supervision,information desk,accident management,problem management,configuration management,issuing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base of IT infra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Consider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 management in Manufacturing business,it puts forward the more suitabl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 management for manufacturing business and ensures the IT infra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to efficiently,safely and normally operate.It strongly supports the production to be steadily conducted.

Keywords:Manufacturing informatization;ITIL;IT service management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类应用系统建设速度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数量、维护能力和知识水平日显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等到设备及应用系统出现问题造成故障时才进行维护,并且IT设备和信息系统多而复杂关联性日益增强。运维人员有效地降低系统运行的风险,主动的发现并及时解决系统运行故障,这些都给企业IT运维服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当前IT系统运维服务管理普遍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如此高的要求和压力,目前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单靠人工管理已经变得不现实,因此,通过采取IT运维服务管理系统来辅助信息部门进行半自动化管理,使信息系统更加适应业务持续变化的需求。

二、运维服务与ITIL理念

IT运维服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维护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和系统运营支持服务。基础设施维护服务是指对基础环境、硬件、基础软件的故障诊断和修复等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服务是指通过使用监控、服务管理工具等方式,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服务。系统运营支持服务是指为提升业务有效性所提供的评估、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业务流程管理等服务。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为了提升信息化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指定当时的英国政府计算机与通信局,研究开发一种方法,用于指导全国政府部门高效、经济地运营信息化设备和系统,结果产生了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ITIL供组织内部进行IT服务管理的参考经验,它汇集了IT服务业内的最佳实践,是指导如何在运维管理中定义人员、流程、服务活动及其之间关系的指导框架。

ITIL的框架包括业务管理、服务管理、IT基础架构管理、安全管理、应用管理、IT服务管理规划等,其中最核心的是服务管理中的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IT主管部门可能更关心服务支持,服务支持主要包括:服务台、故障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等六个模块。

为使企业的运维服务更加有效、持续和稳定发展,引进最先进的ITIL管理理念和ISO 20000国际标准,结合制造业在IT运维服务管理情况,提高IT运维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保障业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三、企业对于IT服务管理的需求分析

制造业信息化通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众多的信息系统,如何使信息系统稳定、可靠、安全的运行,IT运维服务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有序的、规范的层,成为数据中心的一个长期的业务目标。

一方面,数据中心面对的管理工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从核心的网络、服务器、数据库、应用系统到终端计算机。对各种IT基础架构设施的具体配置、运行状态、故障、性能进行了集中监控,及时发现故障并报警,同时对运行性能历史数据进行深入、定量分析,并提供各种中长期运行趋势和运维报表,及早发现网络拥塞或系统性能的问题,为IT维护人员提供运维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IT运行监控管理的处理能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另一方面,IT系统对于核心业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IT服务的可用性以及服务的质量越来越引起重视,并且在未来还将面对越来越多的数据业务,因此对其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各终端设备的稳定性和故障的快速处理、恢复能力的要求,建立合适的工作流程,合理安排人员岗位,明确职责,保障在业务中断的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负责人去解决问题,快速恢复业务。

四、IT运维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在进行IT运维服务管理平台管理设计时,考虑IT服务对业务带来的影响,强调从业务目标角度出发来优化IT运维服务管理。

(一)IT基础设施管理

IT基础设施管理包括网络、服务器、客户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等,系统整体架构横向分为4层被监控层、数据采集层、汇聚处理层、展现层。

被监控层为IT基础设施,数据采集层通过与被管基础设施的接口采集数据,送到数据处理层进行数据处理。汇聚处理层包含2个层面:一个层面是IT基础架构运行监控,主要实现IT基础架构的各种监控功能,如网络拓扑、链路流量等;另一个层面是业务服务管理,主要针对业务层面进行监控,包括业务故障影响分析、业务性能指标计算、业务应用性能监控以及业务视图展现等。最顶层是统一展现层,即统一门户,为不同级别、不同职能的人员提供整合统一的IT运维管理门户。

(二)IT服务管理

基于ITIL流程框架,结合现有实际业务需求,遵循“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设计原则,建立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和流程,将整个体系划分为服务台、事故处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管理、CMDB、知识库等模块划分,运维流程可穿越各个阶段进行流转。

五、IT运维服务管理平台的实现

(一)IT服务管理基础平台的搭建

IT服务管理基础平台系统由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客户机组成,使用分布式部署,减轻核心服务器的压力。创建用户类型、定义安全机制、代码表配置、组织结构数据建设、人员数据建设、资产数据装载,制作统计报表。

(二)服务台建设

数据中心服务台负责全公司服务请求的处理和转发,技术上主要是对服务台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全面的运维知识,熟悉服务台职责;管理上主要是制定服务台运维管理制度,明确服务台人员的工作内容与操作规程。服务台是用户申报事故以及获得事故处理结论的统一入口,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成响应服务请求,处理常见的运维事件,将不能解决的事件升级;二是相关的运维信息,如网络、业务系统、设备故障等;三是协助提高IT部门事故处理质量,增加用户满意度,形成有效的事故处理和跟踪的手段。

(三)事故管理建设

我们借鉴了IT服务管理的经验,为了灵活实现运维系统各个流程建设,在实践中简化了流程以适应运维工作的需要。在事故处理流程建设中,IT服务管理标准的做法是直接将事故送到服务台,由服务台负责处理或者分发,而实际工作中,将业务系统的监控事件直接送到业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员,服务台负责监督事故处理完成的情况。

(四)问题管理建设

问题管理管理员直接手工新建问题工单,或者由服务台或事故管理来触发问题工单管理流程。当问题由于成本与技术等原因暂不消除时,可定为已知错误,后期可继续处理。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供临时措施与根本解决方案,防止问题再次发生或减少问题的数量。

(五)配置管理建设

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储存与管理企业IT架构中设备的各种配置信息,它与所有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流程都紧密相联,一方面支持这些流程的流畅运转、发挥配置信息的价值;另一方面,帮助技术人员受到服务请求时获取相关技术支持,同时依赖于相关流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在建设初期通过配置项自动发现,整个企业IT架构的配置项(CI)导入配置项,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全面、我们要求业务系统、设备等管理人员提供、核对相关数据,保证在运维中能准确利用数据进行运维。

CMDB通过拓扑关联图展现各个配置项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清晰的看到各个硬件、软件间的关联关系,也能看到IT配置项和IT服务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当IT服务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该关联关系,快速查找IT服务不可用的根本原因。

将配置项和事故记录、问题记录、变更记录和记录相关联,有利于针对具体的IT设施进行运维优化和改进。

(六)变更管理建设

确保在IT服务变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标准的方法,以有效的控制变更,降低或消除因为变更对业务运营所造成的影响与问题。由专家和技术顾问组成,对提交的变更请求(RFC)进行评审,并最终裁定是否批准实施该变更请求。

变更审计管理,通过CMDB定期对配置项进行自动扫描,发现企业IT架构中的非法变更,管理员根据变更的信息,选择变更恢复或者进入变更流程,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变更的审计管理。

(七)管理建设

通过正式的流程确保只有经过完整测试与得到授权的软件与硬件才能够进入正式运行环境,以确保变更后生产环境的质量。的最终结果将会反映到CMDB中。

(八)知识库建设

将成熟可行的解决方案录入知识库,进行数据共享,快速排除故障,从而达到提高用户“自助式服务”能力的目的。当运维人员进行事故、问题、变更和运维流程时,可以根据不同资源类型,自动关联该类型的知识条目,帮助运维人员快速解决问题。知识库的自身管理,包括建立、审核、分类、评价、订阅、收藏、搜索知识等,知识需要经过知识库管理员审核后才能进入知识库。

六、结束语

通过ITIL在制造业的实践,实现对IT系统的集中、统一的监控管理,设计和建立基本的IT服务管理流程和技术支撑平台。IT运维服务管理信息化是信息部门自身工作信息化的一个标志性环节,不但意味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也提高了对外的服务能力与质量,提升了运行管理水平及故障应急处理能力,实现了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共享,并且把工作量化,为考评提供依据。

实现IT服务管理体系涉及到很多方面,实施过程中要考虑企业的文化特点和对变化的接受能力,立足现有的组织分工和人员结构,分期设计、实施,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等。

参考文献:

[1]Jan van Bon,章斌译.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全球最佳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上海信息化培训中心IT管理培训部.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白皮书V2.1[EB/DK].上海信息化培训中心,2003

篇6

1ITIL与变更管理

1.1ITIL简介

IT服务管理是以流程为基础,以客户至上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IT服务管理所定义的标准和规范框架。与传统IT管理的最大不同在于,IT服务管理在加强IT和业务需求融合的同时还注重IT的投入和成本效益。同时ITIL架构是以IT服务管理为核心,以ITIL规范为指导原则,因此首先需要深入研究和掌握ITIL的架构体系,然后掌握ITIL在整个IT服务管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ITIL整个架构由6个模块构成,其中包括业务管理(Business Perspective)、服务管理、ICT基础架构管理(ICT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IT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Planning to Implement IT Service Manager)、应用管理(Application Management)和安全管理。图1描述了这些模块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ITIL规范中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从客户方面的业务处罚而不是IT服务提供者的技术角度去看IT服务管理的需求,即在提供IT服务的同时,应该尽量抓住业务需求这个核心环节。业务管理模块让业务管理者根据自己的商业头脑去分析IT相关问题,并且还需要深入掌握ICT基础架构支持和IT服务管理在提供两点之间的IT服务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需要协助它们更好地处理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地实现商业利益。

服务管理模块是ITIL体系架构的核心模块,它是ITIL与其它IT管理方法相比的独特之处,也即用一系列典型的流程方法把很多IT管理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区分和管理。服务管理模块是由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两个子模块构成。其中,服务提供由服务等级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和能力管理5个服务管理流程组成;服务支持由事故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5个流程及服务台职能组成。

1.2变更管理和ITIL

服务管理模块是ITIL的核心,核心流程及管理职能可分成两组。其中,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能力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为服务提供流程,其中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流程和服务台职能属于服务支持流程。服务支持流程主要是面向用户(End User),用于保证用户得到合适的服务来支持组织的业务功能,保证IT服务提供者(Provider)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符合服务级别协议(SLA)的要求。这5个流程属于运营层面的服务管理流程,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商业环境中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支持企业快速发展并迎接新的挑战,IT部门需要不断改进其架构,或者推出新的产品。然而,变更又会引起一定的风险,小的则会影响性能,严重的则会使整个产品停止生产。“变更管理”的目的就是在“时间”和“风险”之间做出相应的平衡,以达到最佳效果,并尽可能地降低风险;通过清楚而高效的沟通流程来加快变更确认的速度,不会因为某些步骤而延误变更的最佳时机。以上文的门户网站为例,当决定升级硬件,但仍然会因为硬件的升级而影响到相应的服务,所以必须提交变更申请来表述升级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如何执行以及下一阶段的结果评估,同时必须获得相应协调人的批准才能执行此次变更。

1.3变更管理简介

变更管理(Change Management)的目的是管理整个变更的进程以及与变更相关的事件,同时减少相应的错误。变更控制保证了所有的变更进程都得到控制,其中包含了变更的提交控制、分析控制、决策控制、批准控制、实时控制和实施后的控制。变更管理按可控的方式控制基础设施或者服务方面的变更,这样能将已经批准的变更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变更管理流程的目标是保证使用标准化的方法和规范来有效并及时处理所有的变更请求,这样就能使变更所引发的故障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度降到最小,并改进公司的正常运作。

变更管理是企业中IT部门成功运营最重要的一个模块。当前,IT部门是企业业务流程的重要组成部门,并且集成到常规业务的结构中。失败的变更、停滞的变更、超预算的变更、资源不足的变更、沟通不畅的变更、独立的变更以及处理不当的变更都是无法接受的,同时还要记住变更控制和变更管理之间的区别。

2变更管理设计与实现

2.1变更业务流程

变更的流程需要多级部门进行审核,变更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2.2变更管理设计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业务和管理越来越需要IT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企业IT环境内的设备和系统数量迅猛增长,同时IT环境负载也越来越严重,实现基于ITIL架构的IT服务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因此,要充分参考ITIL这个集聚大规模企业在多年IT管理领域的成功经验以及完善的标准和规范。

本文根据国际上推行的ITIL体系规范,结合我国当前情况和企业的实际状况,以流程为基础,以客户至上为核心,提出了一套IT服务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并实现了变更管理,对于国内企业实现IT管理和构建一套IT服务管理系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JOHN BARTLETT.Service Support[S].OGC,2001.

[2]PAUL GRAHAM.ICT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S].OGC2002.

[3]孙强,左天祖,刘伟.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左天祖.中国IT服务管理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JAN VAN BON.IT Service management and introduction[M].VanHaren Publishing,2002.

篇7

关键词: 军用机载设备; 嵌入式软件;适航;DO?178B;软件工程化管理;软件验证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P3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10?0040?05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及飞机型号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飞机几乎所有重要功能都与软件有关,机载软件的应用规模飞速扩大,包括软件功能、结构和数据都愈加复杂。由机经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状态千变万化,飞行安全和任务保障要求不断提高,使得机载软件具有实时性、高可靠性的特点,也因此对机载软件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软件管理是机载设备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对软件进行适航管理是一种解决飞机安全性问题的方式,也是最基本的安全性要求。

1 适航的概念与创新实践

1.1 适航的概念与内涵

适航(Airworthiness)是来自民用航空的概念,1980年,美国科学院在《改进航空安全性》的报告中给出了定义:适航是“在预期的使用环境中和在经申明并被批准的使用期限之内运行时,航空器(包括其部件和子系统、性能和操作特点)的安全性和物理完整性” [2]。

目前,对于民用飞机能否安全地完成各种客货运输业务,业界通常以其是否具有“适航性”来衡量,适航已经成为“安全性”一词在航空技术领域具有更深安全内涵的专用词语。

1.2 适航要求

我国的适航管理制度是参照美国的适航管理制度建立的,因此我国的机载设备适航管理技术要求也同样参照美国机载设备适航技术要求。美国机载设备适航技术要求是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颁发的“技术标准规定(Technology Standard Order,TSO)”,大部分TSO中的技术要求引用的是美国“美国机动车工程协会(SAE)”和美国“无线电技术委员会(RTCA)”的技术文件,例如计算机软件要求(RTCA DO?178B)、机载电子硬件设计的特别要求(RTCA DO?254)等。

我国的民用飞机机载设备适航技术文件要求是CTSO,但我国现在单独颁发的CTSO不是很多,进行机载设备适航合格审定时可以直接使用美国的TSO[3]。

1.3 适航在军机上的创新

安全性是军用飞机的固有属性,但在军机研制中,安全性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薄弱,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目前仅有安全性标准GJB900?1990《系统安全性大纲》,但这一标准可操作性不强,缺乏针对军机特色的具体技术和方法[4]。在军机研制中引入适航理念,开展适航工作,是我国军机研制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和重大实践。适航条款的各项要求为军机的安全性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 软件适航管理

2.1 软件适航性

软件适航性标准采用的是RTCA DO?178B《机载系统和设备合格审定中对软件的要求》标准,该标准为机载设备嵌入式软件的研制提供指南,保证其按照适航要求的安全性实现其预期功能。

RTCA DO?178B为机载设备嵌入式软件的开发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过程控制方法,包括软件等级划分、软件生命周期过程及之间的关系、软件验证过程、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等。机载设备研制单位按照RTCA DO?178B的要求对软件开发和各项活动分别实施规范化的工程管理、协调、监督和控制,保证机载设备嵌入式软件的整个开发过程有标准化管理,对每个要完成的目标输入都有对应的目标输出,根据各阶段要求输出对应的符合性文件、代码和记录[2]。比如软件需求阶段,需要根据软件研制任务书和软件计划文档产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软件评审报告及软件质量保证(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SQA)记录等。

2.2 软件工程化管理

软件工程化管理是软件适航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管理方法。机载设备嵌入式软件遵循适航工作管理规定及软件工程化大纲,对软件开发全过程和生命周期进行定义、规范、控制和管理,使软件的每一项活动都在受控状态下进行,保证了软件状态的一致性,并达到机载软件装机状态清晰、完整,确保飞行和维护保障的准确可靠[1]。

2.2.1 软件产品的分析和设计

机载设备分析和设计阶段是软件研制的起始阶段,设备承研单位根据系统研制总要求、技术协议书的要求合理分配软、硬件功能和性能指标,确定设备软硬件体系结构,进行初步危险性分析并提出对设备的安全性要求,同时根据系统提出的功能、性能和信息接口要求,确定设备软件运行环境,编制软件研制任务书。

软件研制任务书是软件工程化管理和研发工作的关键一步,主要描述软件开发的目的、目标、主要任务、功能及性能指标等要求,是后续开发阶段的必要输入文件,为软件开发提供了设计基础。

2.2.2 明确软件生命周期过程和软件等级

(1)软件生命周期

机载设备嵌入式软件生命周期包括3个过程:软件计划过程、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综合管理过程。

为保证机载设备嵌入式软件的质量,保障飞机的安全,根据软件生命周期的3个过程继而细化为10个阶段进行控制,分别是:设备分析和设计阶段、软件计划阶段、软件需求阶段、软件设计阶段、软件编码阶段、软件集成阶段、软件验收与交付阶段、系统集成阶段、定型阶段、软件使用与维护阶段。各阶段之间是一个相互补充并不断重复的过程,阶段产品是一个反复迭代、持续改进过程的结果。

(2)软件等级

RTCA DO?178B根据软件所导致的失效状态类别,把软件等级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决定了设计保证活动的严格程度。软件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5]。

表1 软件等级划分

若机载设备嵌入式软件根据软件失效状态分析决定了软件等级为C级,则软件研制工作就按照软件适航要求中C级在每一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目标要求和符合性方法进行,形成相应的软件生命周期文档。

2.2.3 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SCM)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软件研制工作的有效性、软件产品的可用性和可信性。SCM是标识和确定系统或设备中软件配置项的过程,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内控制这些软件配置项的发放和更改,记录并报告配置的状态和更改要求,验证配置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1]。其中,软件配置项即软件产品在不同时期的组合,包括在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产生的各种形式和各种版本的文档、程序和数据等。软件配置项随着开发工作的进展而不断变化。

(1)制定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机载设备实施初期依据该设备的软件开发计划进行配置策划,明确配置管理内容,以便有计划地开展配置管理工作。同时根据软件开发计划等顶层文件确定配置管理的详细要求,由软件配置管理员制定软件配置管理计划初稿,包含配置管理组织、标识规定、软件配置项、基线定义、更改控制、状态报告和版本管理等。评审通过后,正式作为该设备配置管理活动的依据。

(2)基线

基线(baseline)是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末尾的特定点,也称为里程碑。基线是经过正式审核与同意的规格说明或产品,可用作下一步开发的基础。基线确定后,只能通过正式的更改管理办法变更。

机载设备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基线划分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基线

(3)变更管理

满足RTCA DO?178B要求的软件研发过程中,所有基线变更都应在有效的控制下进行。

机载设备嵌入式软件因为其开发难度和开发周期,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是很容易出问题的。一旦发现问题,不管是文档还是代码,均需要通过变更来满足系统需求和相应的适航要求。软件变更前应提出申请,经过严格审批后才能实施变更,防止随意修改造成的失控和混乱,导致软件工作的损伤。同时对软件更改还建立了问题报告单、更改申请、更改报告、问题归零、出/入库的可追踪管理制度。更改后的软件产品经过评审和审批后再纳入配置管理。

2.2.4 质量控制和监督

满足RTCA DO?178B要求的软件研发过程中,软件质量保证活动SQA是必不可少的。SQA通过保证研制过程中符合批准的软件计划及标准,确保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产品符合软件需求提供的置信度。

机载设备依据软件研制任务书及软件需求开展SQA。在设备启动初期,软件质量师依据系统下发的软件质量保证大纲编制SQA计划,提出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质量管理要求,以持续监控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过程并评审软件产品。

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质量保证活动的输出产物为SQA记录,包括SQA评审或审核报告、软件符合性评审记录等,跟踪并确保评审问题或不符合项的解决和闭环。

同时,SQA还对各个阶段的软件配置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形成配置审核记录;对系统集成阶段设备装入分系统或系统联试期间发现的软件问题的纠正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保证问题归零。

2.2.5 软件文档资料

软件文档是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档内容是根据软件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而产生的,主要记载各阶段的主要活动信息和要求。

规范、细致地编制、管理和维护文档,对软件工程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机载设备根据软件文档编制要求进行软件文档的编写,保证交付的文档完全符合工程要求且准确、完整和规范。交付的文档同时作为软件配置项纳入配置管理,严格控制文档的更改。

2.3 软件设计和实现

2.3.1 软件设计遵循原则

机载设备嵌入式软件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严格执行数字式电子类机械设备(软件部分)的研制通用要求;

(2)软件研制过程中,将可靠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

(3)采取分层次、模块化设计,方便进行裁减和升级;

(4)减小应用软件与底层处理器硬件相关性,通过提供标准的接口规范,分离应用软件与特定硬件相关的代码。

2.3.2 软件设计和实现

(1)设计方法

软件采用多处理器的分布式结构,以实时分布式方式并行运行在各处理器上。软件主要采用适合嵌入式软件的结构化方法,自顶向下按功能划分成几个能独立工作的软件模块进行开发和管理。

(2)实现方案

各个功能模块软件驻留和运行于相对独立的CPU上。在各功能模块中设计接口控制管理层,使应用软件独立于硬件接口,既有利于隔离模块故障,又可以屏蔽硬件差异,将硬件选型对软件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灵活应对硬件变化,最大限度保护软件资源,有利于软件维护、升级、测试和系统可靠性的提高。

(3)编程语言

现阶段计算机软件编程采用的语言主要是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目前,在航电系统上采用的高级语言主要为C,C++。

鉴于高级语言在应用上的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解决,故常将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混合使用。比如,结合机载设备软件运行的CPU器件特性,在对中断及I/O口等寄存器进行初始化或者对CMD文件进行寄存器的配置时采用汇编语言,对设备功能处理方面采用C/C++。

2.4 软件验证

2.4.1 定义

RTCA DO?178B对验证(Verification)的定义是:验证是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验证过程两者结果的技术评估[5]。验证贯穿于软件开发过程中,包括了对需求的验证、对设计的验证、对代码的验证、对集成的验证及对验证过程的验证,目的就是检测和报告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错误。机载设备根据系统软件验证和确认要求及评审细则等首先形成软件验证计划,然后以软件验证计划、软件需求、源代码及可执行目标代码等作为输入/输出软件验证用例和规程、软件验证结果。

2.4.2 方法

不同于以往国军标如GJB2786?1996等,GJB2786认为测试的本身就是保障的手段,着重从测试的方法入手[7],而RTCA DO?178B是将测试定义为验证的一部分,验证的方法包括评审、分析和测试,偏重于对整个验证过程的本身与活动,且明确验证是保障的手段。

(1)软件评审

软件评审作为软件验证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一环。

为保证嵌入式软件的研制质量,机载设备遵循系统制定的软件评审细则,规范软件评审活动。同时根据软件等级要求,对软件各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符合该等级的评审要求和评审方式(外部评审或内部评审)。

为保证嵌入式软件的研制质量,在机载设备软件研制初期,在软件研制任务书、软件开发计划、软件验证计划中对各阶段生产的软件产品评审均进行了明确规划,按照质量要求,所有外部评审均有型号总师单位和军代表参加。

评审时,提交评审的所有文档必须已经通过逐级审签。每次评审后必须形成评审报告,评审通过后将其和相关软件产品纳入配置管理。阶段产品必须进行并通过评审。

机载设备在软件生命周期中设立了一系列阶段评审点:设备分析和设计阶段、软件计划阶段、软件需求分析阶段、软件设计阶段、软件实现(编码与单元测试)阶段、软件集成阶段(软件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软件验收与交付阶段。

评审针对各阶段的工作成果。在各阶段工作成果评审通过后才允许建立相应的基线,才能进行后续阶段的开发工作。

(2)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完整的软件测试工作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都有软件测试工作;二是软件测试工作的各个步骤分布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

为保证研制质量,按照软件测试流程,机载设备嵌入式软件开展了软件测试活动。在设备分析和设计阶段,遵循系统制定的软件测试细则,依据软件研制任务书编写软件测试计划,确定软件测试范围、目的、测试指标、进度安排及最终形成产品等,根据软件等级明确要求测试类别和测试方法及测试技术要求。

软件测试计划通过评审后即刻开展测试活动,在计划阶段、需求阶段和设计阶段主要执行了测试策划、测试设计和实现;从编码阶段开始进入测试执行,直到软件集成阶段系统测试结束进行测试总结。在测试工作中,机载设备根据测试执行情况对上述四个过程反复迭代(包括软件回归测试),直至达到测试要求为止。

(3)一般测试要求

软件测试类别主要为单元测试、部件测试、配置项(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软件测试方法主要分为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

软件单元测试时,采用代码审查、静态分析方法和白盒测试的方法完成;软件部件、软件配置项测试和系统测试测试时,均采用了黑盒测试方法辅助以白盒测试的方法完成。

(4)机载软件测试的特点

机载设备软件为机载嵌入式软件,机载嵌入式软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6]:

①软件和硬件结合紧密,软件脱离特定运行环境是肯定无法运行的,软件失效与硬件故障有时难以区分,甚至互相干扰;

②开发环境和实际运行环境不同;

③机载软件实时性强;

④机载软件属于安全关键软件。

目前机载设备嵌入式软件的测试工作也仅限于对纯软件的测试,但是,嵌入式软件的前两个特性给软件测试提出了新问题,比如软硬件错误的界定、硬件特性对软件测试的影响等。

机载嵌入式软件的第三个特性说明了机载软件是实时多任务处理软件。如机载设备需要在同一时间段处理多个任务,为了不漏掉任一任务的处理,软件设计了中断握手管理。软件测试时就对中断握手管理执行的语句进行了验证。

机载嵌入式软件的第四个特性说明了机载软件若性能不可靠将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对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在机载软件设计时均采用了一些提高可靠性、安全性的先进技术,比如容错技术、安全监控等,在软件测试中则充分考虑设计测试用例对这些软件语句进行了验证。

机载设备软件的最后一项测试即飞行测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试飞阶段。试飞测试是在飞机飞行中进行的一些特殊测试,包括根据适航要求进行的适航试飞。通过上述方式的软件测试,将大大保证军用航电系统机载通信设备软件有较高的置信度。

(5)软件测试结果

软件测试过程中即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测试产物主要包括各级(单元级、部件级、配置项级、系统级)软件测试计划、测试说明、测试报告、测试问题报告、测试总结报告及评审结果等。软件测试结果在生命周期各阶段均进行了管理、跟踪和控制,并将其纳入了配置管理。

3 结 语

军机嵌入式软件适航工作以提高军机的安全水平为宗旨,不脱离现有军机研制管理模式,不改变军机研制流程,在技术上充分借鉴,在管理上大胆创新,在引入适航理念和方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形成规范的、有中国特色的军机嵌入式软件研制适航工作途径,推动军机软件研制质量与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白康明.飞机机载软件的工程化管理[J].航空制造技术,2006(12):95?97.

[2]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航空器适航司.中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4.

[3] 刘友丹.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的适航管理[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7(4):19?21.

[4]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GJB900?1990 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S].北京:[出版者不详],1990.

[5] 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机载系统和设备合格审定中的软件考虑[EB/OL].[2011?01?17].http://.1992:SC?167.

篇8

软件配置管理系统指的是进行软件配置库的管理,配置库包含软件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由CM人员负责管理和维护。本文介绍如何利用“Starteam”工具完成软件工作产品的出库、入库和变更控制,从而避免软件项目发生混乱,提高软件开发团队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配置库 开发库 受控库 产品库 CCB

1 建立配置库

《国防开发任务书》评审通过后,由项目经理向CM人员提交《配置库建立申请表》, CM人员根据申请表规划存储结构,利用“Starteam”建立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并分配权限。

2 开发库管理规定

开发库是项目组内部使用,有访问控制权限的项目组成员可自行进行出库、入库和变更的操作。

2.1 入库控制

配置项的拟制人对配置项进行“Add Files”操作,实施配置项的入库。

2.2 出库控制

项目组成员对配置项进行“Check out”操作,实施配置项的出库。

2.3 变更控制

(1)项目组成员对相应版本的配置项“Check out”后进行更改;

(2)完成有效更改后,将配置项“Check in”至开发库,形成新的版本。

3 受控库管理规定

3.1 入库控制

入受控库内容应包括:《软件配置管理计划》中识别的所有配置项(含软件文档、源程序、目标程序等)。

(1)拟制、校对与审核:项目组成员拟制软件文档,项目经理或本领域专家等对软件文档进行校对,项目部门负责人对软件文档进行审核;

(2)评审与批准:项目组成员将审核通过的文档及《软件评审申请单》提交至项目主管,项目主管组织评审,项目组成员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归零,主审评委验证后提交项目经理、部门负责人、标准化负责人和主管副总工签署确认;

(3)入库申请:项目组成员提交相应版本的文档(若是程序,则是通过测试的),及经过了CCB审批的《软件入库申请单》给CM人员;

(4)配置审核:CM人员与项目经理进行物理/功能审核,并确认签署的文档与提交入受控库的版本一致;

(5)实施入库:CM人员将确认过的版本检入受控库,并通过“Label”对入库版本进行标识,同时对开发库中标识出对应的受控库版本号;

(6)状态跟踪:CM人员填写《配置状态报告》,对入库信息进行登记;

(7)通知:CM人员通过StarTeam工具的“Topic”功能,通知相关方配置项入库的信息。

3.2 出库控制

当配置项进行测试、联试、外场试验等需要出库时,项目组成员必须在CM人员处提取,以保证配置项版本的一致性和唯一性。

配置项出受控库的流程规定如下:

(1)出库申请:项目组成员填写《软件出库申请单》,并提交CCB审批;

(2)出库审批:CCB审批受控库出库申请,由CCB组长批准;

(3)物理审核:在出库申请经过审批后,CM人员对配置项实施物理审核;

(4)实施出库:将物理审核后的配置项进行“Check out”操作,交给出库申请人;

(5)状态跟踪:CM人员在出库操作后,填写《软件配置状态报告》,对出库信息进行记录;

(6)通知:CM人员利用StarTeam工具的“Topic”功能,通知相关方配置项的出库信息。

4 产品库管理规定

4.1 入库控制

入库内容包括:项目的产品基线或技术状态冻结的软件产品。

(1)申请及批准:受控库中产品基线建立后,CM人员填写产品基线的受控库《软件出库申请单》和产品库《软件入库申请单》,由CCB审签,由CCB组长批准;

(2)出受控库:CM人员从受控库提取相应产品基线的内容并将工作产品刻盘、贴标签、装盒与批准的产品库《软件入库申请单》一并提交至产品库CM人员;

(3)入产品库:产品库CM人员根据CCB审批的产品库《软件入库申请单》进行签收,接收光盘,将光盘中的产品基线入产品库后将光盘归档。

(4)状态跟踪:产品库CM人员实施入产品库操作后,CM人员和产品库CM人员分别填写《软件配置状态报告》对各库的出入库情况进行登记。

通知:CM人员和产品库CM人员分别利用StarTeam工具的“Topic”功能,通知相关方配置项的出入库信息。

4.2 出库控制

(1)提交出库申请单:提取人员填写《软件出库申请单》,并提交CCB审批;

(2)实施出库:产品库CM人员在CCB审签出库申请后实施产品库配置项的出库操作,将配置项交给提取人;

(3)状态跟踪:产品库CM人员在实施完出库操作后,填写《软件配置状态报告》,对出库信息进行记录。

(4)通知:产品库CM人员利用StarTeam工具的“Topic”功能,通知相关方配置项的出库信息。

4.3 变更控制

项目组以“软件问题报告单”的形式提出更改申请,经CCB审批后,产品库CM人员将配置项从产品库出库后交至开发人;开发人员在开发库中实施更改,在更改完成后填写《软件更改报告单》经CCB审批后,将更改后的配置项入受控库生成新版本;CM人员重建产品基线,并将其至产品库。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需求的变更是不可避免的,这将导致软件工作产品版本的更改,若修改后不做记录,也不通知项目组的相关成员,混乱的程度势必会影响项目研发进度和成败结果。配置管理就是通过配置审核、状态跟踪、变更控制等技术和管理的手段对工作产品进行版本控制,以保证软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软件产品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控性,以使软件产品极大程度地与用户的需求吻合。

篇9

关键词:cmm/cmmi;sqa;信息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0-0083-02

1 cmm/cmmi概述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用来协助组织启动改进过程的计划,通过对目前软件的实际应用和cmm的基准做比较,识别出能够进行改进的一些过程,再选择对这些过程进行有序改进的方法。通过对一个有限的活动集合进行关注并努力地达到目标,一个组织能够稳步地改进整个组织的软件过程,逐渐取得在软件过程成熟度上的持久的、连续的收获并最终形成软件工程的文化和优秀的管理水平。

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集成能力成熟度模型)是cmm模型的最新版本。cmmi的专业领域涵盖软件工程、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产品开发系统工程和系统采购等,因此cmmi的涉及面更加广泛。

2 sqa介绍

sqa(software quality assure软件质量保证)是cmm可重复级中6个关键过程域(kpa key process area)之一,在cmmi中该关键过程升级为管理级中的过程与产品质量保证过程。软件质量保证包括评审、对软件产品和活动的审计工作,以此验证它们是否符合适用的标准和规程,还应向软件项目和其他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审计和评审的结果。

cmm/cmmi为满足这个关键过程域,应达到的目标为:软件质量保证工作需要有计划的进行;客观地验证软件项目、产品和工作是否遵循适当的标准、步骤和用户需求;将软件质量保证工作及结果通知给有关组别成员;高级管理层能够对在项目内部不能解决的不符合类问题进行掌控。

sqa不在项目中,是独立于项目的第三方,这样更便于sqa通过深入项目,与项目组的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最终及时获得真实的项目情况。

3 sqa在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3.1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在公司推行cmm/cmmi之前,我们发现在大部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中,随着项目的开展,用户会不断增加或修改需求,我们的研发人员不得不重新设计、修改。由于没有对项目进行指导和监督,往往使项目失控从而造成无法保质保量的及时将产品交付给客户的严重后果。以数字化调度第一代产品为例,项目进度已经进入测试阶段,此时用户不断以口头形式提出新的修改要求致使项目组开发人员不断更新产品版本号,测试人员不得不重新测试,项目一再延期;在产品验收前发现版本与交付版本不一致;由于当时没有对口头提出的变更需求进行文字确认,最终产品功能缺失而无据可查。此时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3.2 sqa应用于信息系统开发

我们的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大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式,对开发过程的次序和管理活动的规范比较重视,恰好与cmm基本思想相似,而还有一些项目借鉴传统瀑布开发业务的案例、原型方案,细化后纳入基线结构的迭代开发模式,这与cmmi基本思想相似。基于cmm/cmmi的sqa过程应用于我们的信息系统开发中,可以达到改进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保证信息系统开发质量的目的。所以公司决定推行cmm/cmmi,在项目中增加sqa人员。此时的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质量管理体系中戴明环,又称为pdca循环,如图3所示。依照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行动的循环过程,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

sqa的工作流程正是遵循了戴明环的原理执行。在项目管理计划审批通过后,指定相应sqa人员负责该项目的指导与监督,sqa人员根据质量方针、项目的目的、范围和标准规范等制订sqa计划。sqa计划的目的是保证软件产品或项目满足质量方针所定义的活动,它详细描述每个阶段要执行的软件质量保证活动,清楚定义评审的内容和过程。sqa根据制订的sqa计划对项目的关键过程域进行检查。在需求阶段,sqa人员必须检查项目组的《客户需求文档》评审记录,确定给定需求在交给项目组之前经过评审,确保需求没有问题。遇到类似数字化调度第一代产品中,当用户提出新需求或删改需求导致需求发生变更时,sqa人员要检查项目开发计划、工

作产物和活动是否都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对于需求变更引起了约定的变更,sqa人员也要审核这些变更是否经过相关小组的协商。这样不仅保证了需求与产品的功能一致性,对于变更带来的异议也有据可查。由于sqa人员要根据项目开发计划制定sqa计划,所以不但要密切关注项目组的计划制定情况,也要审核开发计划的活动。在开发计划制定完成后,sqa人员必须对开发计划进行评审,首先要根据开发计划的模板,审核计划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符合需求、项目、用户等的标准,审核计划中是否有工作产品的进度、成本、风险评估等,评估的方法是否合适。在项目进度计划设置的各里程碑时,sqa通过检查之前约定修改和评审的记录内容,审核其活动是否进行。检查开发活动是否与计划相符,如果不符,审核是否有修订软件开发计划的活动。通过检查项目组的项目进度完成情况,审核项目的进度计划、风险、技术和设计限制等有关活动是否进行。sqa人员也要定期对配置管理活动进行审核,根据配置管理计划检查配置管理员是否按时将配置项纳入配置管理库,成为基线的配置项是否进行过同行评审和变更控制委员会(ccb)的批准。还要检查配置管理员是否定时报告基线库状态,以及项目经理是否定时对基线库进行审核。通过对关键过程域的检查,保证了整个开发过程按照过程要求执行了相应的活动,同时产生了相应的文档和产品。通过sqa报告,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实时监控项目进展情况,并能清楚的了解到项目的开发是否遵循标准化过程和导致产生不符合标准过程的原因,从而给出建议或意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识别,要求项目组按照cmm/cmmi标准进行纠正。及时对纠正问题进行复查,记录问题解决情况,并及时与项目经理和项目组成员沟通直到解决,同时更新风险登记册,记录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以上sqa的活动内容,项目组圆满地完成了数字化调度第二代产品的开发工作。而所形成与项目质量保证活动相关的数据都将放入过程资产库。该过程资产库将作为组织软件质量保证工作有关的全部历史数据源。有了这些历史数据,我们的组织就能够开始考虑对质量进行测量并向cmm/cmmi的更高级别前进。

3.3 sqa的工作方法

公司在推行cmm/cmmi时,会对于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相关的人员进行有关cmm/cmmi的培训,但虽然如此并不能迅速使cmm/cmmi标准被理解、使用,只有通过和他们密切相关的sqa人员对产生疑问的解答,使项目相关人员更多的了解cmm/cmmi标准,在工作中按照cmm/cmmi标准去做。在刚开始实施cmm/cmmi时,会遇到诸多问题,作为sqa,要基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去开展自己的工作,而并不只是起到监督的作用。sqa人员在负责一个项目的质量保证工作时,要时刻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在软件项目的每个活动前,与项目组成员特别是项目经理进行沟通,指导他们按照cmm/cmmi标准应该如何去做。比如,在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时,就要告诉项目经理如何设置里程碑以及里程碑完成标准。即使项目组的每项活动都是在sqa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的,但在对项目活动进行评审时,sqa仍可以找到一些与cmm/cmmi标准不符合的问题,因为项目组的每个人对cmm/cmmi标准的理解程度不同,实际执行起来仍会存在偏差。sqa人员发现问题后,首先应及时与项目经理进行交流,争取对这些问题达成共识,同时要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否则很容易打击项目组的积极性,甚至引起抵触情绪。总之,sqa人员在对cmm/cmmi标准掌握地非常熟练的情况下,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把cmm/cmmi标准推广到项目中去。随着项目组成员在项目中对这种工作流程和标准的熟悉,并且执行后的优越性逐步展现,sqa的工作也会变得轻松。

4 结 语

引入sqa作为过程改进、降低风险、保证信息系统开发质量的策略是当今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必然趋势。以sqa为cmm/cmmi具体实施的突破口,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和改进,以此提高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产品的质量和企业形象。

篇10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管理的成效,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即从技术方面加强计算机管理。以下就常见的几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做出以下几点分析。1.1Web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应用Web技术是基于该技术的网管模式,因而在应用过程中将其灵活性和易操作性的作用发挥出来,得到了广大技术人员和用户的一致好评,从而为其应用的空间和网络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Bluetooth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加强Bluetooth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由于应用该技术能实现近距离的无线连接,不仅成本低,而且为移动通信设备或者固定通信设备间的通信提供链路,近距离地实现资源的利用,为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1.3CORBA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应用CORBA技术是利用OMG中的标准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组织管理,利用分布对象技术将管理应用与被管元素作为分布对象,且将分布对象间的互相作用形成网络管理,并与SNMP和CMIP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为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奠定基础。1.4WLAN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应用WLAN技术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技术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下的产物,因而具有使用灵活、便于安全和便于扩展的有点,WLAN实际是利用无线多址信道组成的交换网络,利用该技术进行计算机网络管理,能有效地解决信息交换的难题。2.5ZigBee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应用ZigBee技术,由于其具有复杂度、速率、功耗、成本等低下的特点,在近距离无线连接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优势,其制定的数据链路层和ZigBee物理层为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实现多个传感器间通信的有效协调[2]。

2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

在利用技术进行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同时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即从管理方面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具体就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管理。2.1故障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进行故障管理,就是当网络中某部分出现故障时,利用网络管理系统能及时地查找和排除故障,通过故障管理确保整个网络资源运行的顺畅和安全。就其内容来看,主要有障碍的管理、故障的恢复以及预防保障,同时提出警告、科学测试、有效诊断、恢复业务、更换故障设备。尤其是预防保障能为网络自愈提供有效的支持,对网络运行的状态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一旦发生故障就会报警,并将故障点及时找出,并及时加强对故障的排除,通过日志控制对管理功能进行有效的测试。2.2配置配置管理就是在网络运行中,对各种设备的功能及设备与设备间连接的关系和工作的参数进行确定,对网络中出现的情况进行检测和感知,并结合控制的需要对网络的变化进行控制。因此在配置管理中,不仅要确保资源与名字之间相对应,并对网络系统的资源现状及运行的状态进行收集和传播,同时应对网络系统的日常操作参数进行设置和控制,对系统的配制进行更改,将某些网络资源进行关闭或初始化的处理。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应在配置管理中应建立网络、开展业务,并做好数据的配置及其维护工作。由此可见,应通过配置管理对网络实施初始化处理和网络配置,从而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同时其也是在通信网络组成过程中对所有组成对象进行辨别、鉴定、控制以及监视的重要举措,从而实现网络性能最优化的同时达到某个需要的特定功能。所以配置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因此在网络的增容和设备的更新以及新技术应用和新业务开通,以及新用户加入和业务撤销和用户迁移等过程中对网络配置进行变更,实现网络规划的同时将配置管理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3]。2.3性能性能管理就是对计算网络的通信活动和计算机网络管理对象的行为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评价。因此加强性能管理同样是计算机网络管理的重要工作。因此在性能管理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利用性能管理评估系统对网络资源运行的情况和通行效率等进行评估,因此在性能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被管理网络的监视和分析各种,并对网络所提供的服务性能进行监测,通过对性能的分析得出的结果,就会对诊断测试过程的性能进行影响,同时为网络的再次配置提供帮助的同时便于网络的维护。在性能管理过程中,还应对被管理网络所处状态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且切实做好性能日志的分析和维护工作。应切实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工作负荷进行检测,切实加强信息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工作,并对计算机网络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记录和统计以及维护,科学地调整性能指标,有效地确定管理模式,有效调整网络管理对象的配置参数。2.4计费计费管理是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关键环节所在,计费管理工作到位与否,直接关系着网络费用收取的精准性。因此,计费管理就是对网络资源使用量进行记录,从而对网络操作所需的费用进行监测和控制,对网络资源用户所需的网络费用进行大致的估算,同时作为网络管理人员还能对用户的费用最大使用限度进行控制,对用户的网络资源行为进行控制的同时将网络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网络用户为达到通信目的而应用多个网络资源时,能利用计费管理对其使用的总费用进行计算。由此可见,计费管理能对用户在网络资源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进行核算和收取,尤其在资源共享的网络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商用网络中得到了有效应用的同时为用户的费用信息提供查询服务,从而用户结合实际调整网络使用情况确保网络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2.5安全安全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谓安全管理就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数据和业务等进行保护。因而安全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作为网络管理人员,必须利用配置管理过程中提供的系统服务,就网络安全设施进行维护和控制,一旦发现计算机网络存在安全故障时,就应通过故障管理对安全故障进行通报,并对故障进行及时的诊断和修复,切实加强安全机制变化情况的控制,并确保物理场地人员自身的安全。此外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还应加强管理信息的管理,并确保其安全。尤其是利用安全管理对身份进行识别,并对识别过程进行规定,切实做好安全报警工作的同时加强安全审计和跟踪,并对安全日志进行维护和检查,保证整个计算机网络始终处于安全状态[4]。2.6其他(1)通过智能化的监控可以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监控,并且在出现网络故障时可以对其进行及时的维护及诊断,进而解决问题,可见网络的智能化管理成为了网络管理的必然趋势。(2)因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会逐渐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因为综合化的发展可以实现对几个网络的同时控制,并且能够实现对网络故障的及时定位,这样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网络的高效运行,因此网络管理必须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3)实行分布式的网络管理,把一个大规模的网络管理划分为若干个对等的子管理域,当需要另一个域的信息时,管理者与它的对等系统进行通信。分布式网络管理减轻了中央管理的负担,并且将会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使网络正常地运行,应对网络管理进行有效设计,提高网络管理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实现网络系统的高效运行[5]。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