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机构自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私募机构自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私募机构自查报告

篇1

2013年6月,森马服饰宣布2 0亿收购GXG71%的股权,成为迄今为止传统服装品牌收购的第一大交易。中信证券企业并购业务线执行总经理张剑分析道,“前几年国内服装品牌的自建成本相对更低,到了现在则一定是收购成本更为划算。相信未来类似于森马这样的本土大型服装集团,肯定会更多通过并购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扩展。”在资本的助推下,一直以来依靠快速扩张、占领渠道的旧有模式正在被替代,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新兴增长模式也正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

但是对于期望获得资本青睐的服装企业说,2013年并不是顺利的一年,在大数据和各种新技术面前,传统的服装行业对于资本的吸引力自然不那么高。清科研究中心近期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上半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私募股权投资案例180起,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所投行业中,纺织服装只发生了2起投资案例。而在上市这条艰难的征程上,2013年也是异常痛苦的一年。自2012年11月16日至今,中国证券市场的IPO暂停时间已经超过一年,2013年6月7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开启新一轮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在这场改革中,那些准备及正在加入上市队伍的服装企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等待中,企业不仅要接受证监会最为严格的审查,还要面对高额的成本压力。证监会去年年底掀起财务核查风暴,要求排队企业提交自查报告。今年年初开始,证监会抽调了券商的人力共同组成了财务核查小组,抽查企业的自查报告。IPO重启之后,股票发行将首先在过会审核的企业中进行,乔丹体育、贵人鸟就在过会名单之中。

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服装产品的设计能力和营销渠道两方面,但中国服装企业多数从代工起家,设计与营销却是短板。已经上市的服装企业板块今年的表现差强人意,据媒体统计,目前已经三季度报的近十家上市服装企业中,八成出现净利大幅跳水,平均下降幅度为30.73%。主品牌增长乏力,转型初期的大笔消耗以及订货会订单数量的锐减,造成服装零售市场持续不景气。服装行业的高库存一直是众多媒体今年的热点话题,尽管各大品牌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化解库存危机,“闪购”这样的模式也一度成为电子商务炙手可热的新概念,但是高库存背后粗糙的管理模式和令人担忧的行业转型,也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对于服装行业来说,资本推动从来都不是稳定的状态。渴望资本的到来本不该成为企业奋斗的重点,更何况在资本到来之前还有漫长的生存之路摆在眼前。尽管在前期获得资本的青睐,但是如果表现不佳,一样会被抛弃。服装类垂直电商曾经是投资界的宠儿,但这两年,这些“宠儿”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2013年“业界标杆”凡客诚品就被爆拖欠供应商账款,以及此前接二连三的战略摇摆、库存积压和大量裁员的负面消息,这个曾经的“宠儿”正在挣扎在生死线的边缘。电子商务并不是服装企业获得资本的灵丹妙药,无论外包装如何炫目,概念如何前卫,服装企业总要回归到自己的本质上去。服装行业在出口疲软、人力资源成本逐年攀升等不利条件影响下,整体利润水平已持续多年下降。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持续赢利能力不足、成长性不确定、同业竞争等是资本市场最担心的几大要素。

时尚产业经济研究专家、比蓝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李凯洛说,“今天的服装行业竞争,已经不是10年前的竞争,到了创新的拐点”。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下,服装企业要耐下性子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练就自身造血能力。待到形成独特价值之时,这些生存下来的企业或将迎来资本市场的春天。

篇2

【关键词】 华夏银行理财风波 理财产品 风险控制

2012年12月初曝光的华夏银行理财风波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力关注。该事件起因为该银行上海嘉定支行前客户经理濮某私售通商国银的中鼎私募产品。通商国银破产后,由于投资者的资金到期无法兑付,随即诉诸银行。华夏银行公开表示,中鼎相关产品并非华夏银行自己发行的产品,也没有签订过任何代销的书面协议,此事件为员工的自身违规销售行为。而要求华夏银行赔偿的投资者逐步增多,事件不断升级,由此演变成华夏银行理财风波。

目前,双方都在进行交涉处理,监管机构也介入了调查,相信对于怎样认定责任、是否赔偿和怎样赔偿等核心问题不久就会有明确的结果。暂且不谈此次事件应该如何盖棺定论,它无疑给当前蓬勃发展的银行理财市场发展敲响了警钟。银行及理财产品的购买者、销售人员以及监管机构都应该从该事件中反思和吸取教训,促使银行理财市场长远健康地发展。

一、从银行营销人员的角度看,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像华夏银行私自销售未经许可代销其他机构产品的违规行为说明了部分银行基层员工道德风险的存在。从去年至今,中国银行业案件率有所反弹,部分商业银行爆出一些存款失踪、票据造假等案件,很多都是银行人员的联合外部人员共同作案。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银行赖以生存的声誉与品牌。如果短期内风险没有发生,或者被私下解决,这些不法行为,很可能会在基层继续蔓延,以致今后造成更大的隐患。

第二,部分商业银行的营销人员在推荐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误导客户的销售行为。目前,银行为了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机构签订代购协议,鼓励前线营销人员主推该类产品,在考核激励机制中体现为对此类产品的销售给予特别高的提成与奖励。营销人员为了完成银行下派的各项销售指标,在推荐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利用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将代销的信托、基金和保险产品直接当银行自己发行的产品来销售。银率网的《3·15银行服务调查》显示,在商业银行销售误导现象中,保险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位居榜首,占比达29.56%。其次是基金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占比达20.13%。券商集合理财以及集合信托产品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并列第三,占比均为8.18%。

第三,部分银行营销人员未能了解客户的理财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推荐的是银行要求完成销售指标的产品,而不是适合客户的产品,甚至有贷款强制搭配理财产品行为。银率网《3·15银行服务调查》显示,约有21.22%的客户在申请贷款时遭遇了银行强制存款的霸王条款。而在银行办理保险业务的客户中,高达55%的客户并非出于自己本意购买银行保险。

综上,银行前线营销人员的素质提升及道德教育的加强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要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对于之前发生的违规事件要组织学习和讨论,让银行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合规的重要性,明白违规操作的严重后果。提醒银行从业人员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以维护银行的良好声誉为己任,时刻敲响警钟,抵制诱惑。要培养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明白完成业绩指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到客户,以客户的需求为先。还要通过各类专业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学会如何挖掘客户的需求,如何在客户现阶段的风险承受能力下介绍合适的产品,帮助客户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实现财富的自我增值。

二、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也有几类问题亟待改善

第一,如何加强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来降低自身的“信用风险”是此次华夏银行理财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像前文所提的濮姓经理的“揽私活”违规销售行为如果没有及时地发现和处罚制止,这样的违规操作可能会在银行继续发展蔓延,一旦问题暴露,会极大地影响银行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由于内控管理不到位,中国银行业案件率有所反弹,部分商业银行爆出一些存款诈骗、票据造假等案件。银行务必完善内控管理,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防范类似风险事件的发生。首先要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则可依,有章必依,执行必严。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查看每个操作环节是否出错,对于尤其重要的若干环节要实行着重监督和二重监督。再次是自查自纠,执行部门定期总结并反映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内审核查也是重要的步骤,审计部门要用独立的视角来看整套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出现风险要及时上报。接着要调查跟踪,从而明确相关人员责任,量化实际产生的损失。最后要总结,检讨制度是否需要完善和修改。

第二,银行对员工考核制度的制定也应该多方面来衡量考虑。华夏银行理财风波事件是近年来银行业务快速扩张与过分追求产能的转型过程中所蕴藏风险的一个体现。银行一味强调产能提高,过分追求中间收入的增加,必定将员工的考核制度与业绩捆绑,导致员工将工作重心放在销售,尤其是中间收入高的产品销售上。即使产品不适合客户也硬销强销,甚至误导销售,必然会引起客户负面的评价。同时对于过重的银行考核指标,部分营销人员工作压力巨大,如果销售业绩不好,工资奖金受到影响,亦会催生其接受其他外部机构的违规代销交易。由此可见,银行的员工考核制度不应该单看销售业绩,应该合理地与员工行为操守、员工服务水平、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挂钩,促使员工全面平衡发展。帮助员工适当减压,加强员工归属感,抵制各种不正当的诱惑。

三、理财产品的购买者也应该得到教训,需要深刻反思

作为该事件的另一个主体,即理财产品的购买者也应该得到教训,需要深刻反思。投资者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全面评估理财产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选择合适的产品。谨记“买者有责”,切忌盲目追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所有的投资都遵从一个法则:其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也必然越高,即风险与收益是相匹配的。华夏银行理财风波事件中的私募产品有11%~13%的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投资需谨慎”绝对不是一句纸上空谈。另外,该产品已经设置了50万元认购门槛,就意味着其目标客户为多高资产的客户,排除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资产客户。而许多投资者把银行理财产品所列的潜在收益率直接理解成利息,简单地认为其收益高,而且没有风险,就出现了“拼单”现象。比如若干老人家每人出资10万,凑够50万一起认购,投资了超过其承受能力之外的产品。一旦发生风险,影响对他们而言是巨大的。事实证明,这种不成熟的投资理念,在当今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者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买者自负”亦要求每个投资人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负责,盈亏自负。大家知道投资股票会有输赢,从银行渠道购买理财产品是同样的道理。此次的华夏银行理财风波事件给广大盲目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人当头一棒,教育了投资人应该对任何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在认真评估风险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决定。最后,在银行渠道购买理财产品要看清楚文件条款,看清楚产品是银行自己的产品还是代销的产品,是保本产品还是非保本的,是票据产品、债款、保险还是信托。这也要求投资者多学习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金融产品的特征,只有自己真正明白了条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培养公众正确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意识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或许是这起事件能带给我们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

四、监管机构有效的监督和监管可以更好地为银行理财业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表现为对银行理财行业的规范和整顿。华夏银行理财风波事件后,银监会12月14日签发、标注为内部特急的《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行及分支网点,应在30日内向对口监管部门报送自查报告和代销产品清单明细,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将在此基础上,通过明察暗访的形式抽查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其实,早在2012年初,银监会就在监管任务部署中,将“理财业务”与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影子银行一起并称为四大重点风险源,显示了监管机构对于理财市场混乱现象整治的决心。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随着理财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各大商业银行为了大力吸收存款,提高中间收入,提高理财市场的销售份额,滋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合规销售,而对于银行渠道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诉也屡见不鲜。同时,风险隐患主要存在的领域也从短期理财产品、银信合作、银基合作,逐步演进到“理财委托”、“同业代付”。如果风险一旦暴露,商业银行迫于维护自身信誉和形象的需要无奈兜底,损失是巨大的,并且投资者得不到很好的教训,助长了其风险偏好。长此以往,潜伏的风险必定越来越大,最终商业银行将无力兜底,最终引发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再者,要加强对各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督和管理,防微杜渐。监管部门要出台专门针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规章和条例,从源头找到问题,首先做好预防工作,严防风险发生。更要加大对各商业银行执行的监管,除了定期检查还有多次抽查,责任到人,做到公开透明的监管。强化对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促进金融人才队伍的正面健康发展。最后,监管机构必须鼓励金融创新,解决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华夏银行理财风波责任链剖析图[N].第一财经日报,2012-12-17.

[2] “3.15”银行服务调查报告[EB/OL].银率网,201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