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会计准则

篇1

一、建筑陶瓷企业顺应新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改革的必要性

1.顺应新会计准则是企业满足大众利益的必然要求

建筑陶瓷企业依据新会计准则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增强自身财务报告的条理性,从而保证财务报告可以明确真实地反映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新会计准则还着重加强了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管理要求,这对于已经上市的建筑陶瓷企业而言将会具有更加积极的督导作用。上市公司有义务将自身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公示,以保证大众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具有知情权,已经上市的建筑陶瓷企业通过进行新会计准则改革,将会更加清晰的公示自身的财务经营状况,从而更好地保证大众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经济的稳定持续运行提供帮助。

2.顺应新会计准则是企业进行市场扩展的实际需要

正如同上文中所提到的,当前我国的对外交往不断密切,与其他国家的经济间往来逐步频繁,这对于建筑陶瓷企业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建筑陶瓷企业若想立足于世界市场,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新会计准则相比于过往我国的会计准则,据有更加鲜明的国际化特点。建筑陶瓷企业通过依据新会计准则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可以有效降低国际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推动企业进一步对外扩张。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对建筑陶瓷企业会计所产生的影响

1.财务信息披露工作将更加规范

新会计准则内关于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的新要求,首先将会直接作用于上市建筑陶瓷企业,依据新会计准则,我国的建筑陶瓷企业将会严格按照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标准来规范自身,从而满足建筑陶瓷企业未来发展的全球化和扩张化需求。对于没有上市的建筑陶瓷企业而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将会进一步地规范其税务工作,督促建筑陶瓷企业履行纳税职责。对于企业内部而言,新会计准则也可以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披露变得更为真实准确,从而帮助企业经营者正确把握自身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2.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规范细致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是我国多方面学者通过对过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并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的企业经营特点完成的。新会计准则相比过往的会计准则,其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更加完善、更加规范、更加细致。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筑陶瓷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会逐步同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会计工作中的各个流程也将进一步的规划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发掘企业的经营优势,实现建筑陶瓷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发展。

3.收入统计将会变的更加公允

同新会计准则一同发生改变的是我国的建筑政策,当前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国家更加推行精装房政策。在过去,建筑陶瓷企业仅需通过同建筑工程单位直接对接,提供陶瓷材料和开设门店进行陶瓷材料零售的方法,就可以实现建筑陶瓷制品的销售。但是,在当前精装房政策下,建筑陶瓷企业还需要进行陶瓷制品的运输上门,装卸等工作,这就导致建筑陶瓷企业的收入来源变的更加复杂。除了基本的传统的预付款付款和直接付款收入方式,企业还增添了到货付款、竣工结算款和质保金等,这就使得企业的收入来源变得更加多样。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收入方式,建筑陶瓷企业都要对其进行细化管理,由此会使得建筑陶瓷企业的收入统计将会变的更加公允,从而减少企业灰色收入等不良收入可能带来的风险。

三、建筑陶瓷企业顺应新会计准则进行企业会计改革的有效策略

1.健全会计岗位制度

在大力推进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社会要求背景下,建筑陶瓷企业首先应是将自身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筑陶瓷企业自身必须要提高财务工作的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进一步细化财务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安排适合的人员,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要完善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提升会计人员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防范其因利益的诱惑而破坏企业的财务工作,为企业的经营造成风险。

2.建设信息化的会计体系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所需要完成的财务会计工作将会进一步细化,并且在数量上也会有所增加,为了保证建筑陶瓷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化,节约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成本,建筑陶瓷企业应当及时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的企业会计体系。信息化企业会计体系首先可以极大地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信息化企业会计体系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实现对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由此便可以极大地降低人工进行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降低企业的财务金融风险。其次,信息化会计工作体系还可以优化企业会计的工作流程,从而使得建筑陶瓷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条理性。最后,信息化会计工作体系的建设仅需要建筑陶瓷企业购买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以及配备数量适宜的维护及操作人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建筑陶瓷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3.提升员工的工作水平建设信息化

会计体系,要求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水平,熟练掌握操控信息化财务管理设备的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新会计准则对建筑陶瓷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细化要求,并且融入了很多国际化的财会管理新要求,这些都需要建筑陶瓷企业通过加强员工素质建设才能满足。因此,建筑陶瓷行业顺应新会计准则,应从全面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角度出发。

四、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陶瓷企业正面临着自身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当前国内国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建筑陶瓷企业抓住这一发展趋势,顺应新会计准则对自身的财会管理工作进行革新,将会有效地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更好的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建筑陶瓷企业应当通过建设信息化财会管理工作体系,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方法,实现对自身会计工作体系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张丹.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79-80.

篇2

(一)政府补助的定义和特征

为了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鼓励或扶持特定行业、地区或领域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通常对有关企业予以经济支持,如无偿拨款、贷款、担保、注入资本、提供货物或者服务、购买货物等,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支持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以下简称“政府补助准则”)规范了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是,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支持并不都是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

按照政府补助准则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主要有如下特征:

1.无偿性

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政府并不因此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将来也不需要偿还。这一特征将政府补助与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采购等政府与企业之间双向、互惠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政府补助通常附有一定的条件,这与政府补助的无偿性并无矛盾,并不表明该项补助有偿,而是企业经法定程序申请取得政府补助后,应当按照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该项补助。

政府资本性投入不属于政府补助。政府如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将拥有企业相应的所有权,分享企业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属于互惠交易。这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对企业的投资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2.直接取得资产

政府补助是企业从政府直接取得的资产,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形成企业的收益。不涉及资产直接转移的经济支持不属于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比如政府与企业间的债务豁免,除税收返还外的税收优惠,如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增值税出口退税不属于政府补助。根据相关税收法规规定,对增值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即对出口环节的增值部分免征增值税,同时退回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征的进项税额。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含的进项税额是抵扣项目,体现为企业垫付资金的性质,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质上是政府归还企业事先垫付的资金,不属于政府补助。

(二)政府补助的分类

在实际工作中,政府补助的形式主要有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企业不论通过何种形式取得的政府补助,政府补助准则规定,在会计处理上应当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通常情况下,政府补助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因为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补助的原则和理念,政府补助主要是对企业特定产品由于非市场因素导致的价格低于成本的一种补偿。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最终也是与收益相关,只是暂时作为递延收益处理,在相关资产形成、投入使用并提取折旧或摊销时从递延收益转入当期损益。

二、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与资本法。所谓收益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所谓资本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所有者权益。收益法又有两种具体方法:总额法与净额法。总额法是在确认政府补助时,将其全额确认为收益,而不是作为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费用的扣减。净额法是将政府补助确认为对相关资产账面金额或者所补偿费用的扣减。

政府补助准则要求采用的是收益法中的总额法,以便更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补助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入”和“递延收益”科目核算。“递延收益”科目核算不能一次而应分期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与资产相关或与以后期间收益相关的,先计入“递延收益”科目,然后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之所以确认为营业外收入,是因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取得的政府补助,形成经济利益流入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是无偿的,又不符合销售收入或提供服务收入的确认条件,因此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者通过“递延收益”科目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一)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应收金额计量;不确定的或者在非日常活动中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

对于综合性项目的政府补助,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难以区分的,将政府补助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损益。

(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少见,如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财政拨款、固定资产专门借款的财政贴息等。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在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还可能表现为政府向企业无偿划拨长期非货币性资产,应当在实际取得资产并办妥相关受让手续时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1元)计量。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首先同时确认一项资产和递延收益,然后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摊递延收益,计入当期收益。但是,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在取得时计入当期损益。

此外,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对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应当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对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篇3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施工企业;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97-02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统一企业会计核算标准,规范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规,财政部制定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原则。新企业会计准则是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如何在新准则下强化会计核算职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施工企业当前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行业特点

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其生产的产品、周期、场所及其会计科目设置等都具有许多显著的自身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决定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具有与其他行业会计核算不同的特点。

1.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是由建筑工程项目产品的特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每一项建筑工程产品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建设要求。因施工条件多样性,即使是采用相同的图纸,也会因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对其项目工程施工产生很大的差异。

2.施工企业生产的长期性。施工企业生产的长期性是由建筑工程项目的周期长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单项建筑工程产品规模一般都比较大,极少有当年开工当年完工的,建设工期一般都跨年。施工作业要求有一定的养护期,如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求,要求作业时必须保证一定的养护时间,否则,将严重影响建筑产品的质量。此外,因建设单位资金周转不足,施工企业无力垫资及不可测的天气原因,都会对施工作业周期产生影响。

3.施工生产场所环境的多样性。施工生产场所环境的多样性主要受施工所在地自然气候、交通、人文及政治经济条件的多样性影响。建筑产品由于施工位置固定、体积庞大,其生产作业一般需在露天进行,并且建筑工程常常伴有高空、地下、水下作业,直接承受着自然气候条件变化的制约。又如,交通便捷与否直接关系着施工作业所需人员、设备能否顺利进场施工及进场费成本。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工地及其周边自然气候、交通、人文及政治经济条件给施工生产、机械作业带来的影响。

4.建筑行业会计科目设置相对集中。施工企业主要是通过承包工程项目,提供建筑施工、建筑安装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机械化吊装施工等经营活动获取收入、实现利润。这些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会计科目具有与其他行业会计科目显著不同的特点,会计核算主要集中在成本费用类科目。施工企业成本费用类科目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其中直接费用又分为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用等四部分。相关收入类科目简单且数目较少。另外,根据施工企业行业特点设置“周转材料”、“临时设施”、“临时设施摊销”、“临时设施清理”、“工程结算”、“工程施工”和“机械作业”等科目。

二、新会计准则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创新。新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的科学会计准则体系,也对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产生深远影响。

1.新会计准则影响施工企业的会计利润及信息质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的主要包括:《存货》、《资产减值》、《债务重组》等具体准则。如原会计制度规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可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的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对企业报表将产生如下影响:当期存货增加,当期营业成本减少,利润增加;在物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对企业报表的影响则与之相反。再如,新准则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代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使会计信息更加相关和可靠,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2.新会计准则对施工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提出了新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变化包括:取消短期投资等科目,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相关科目;将原“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支出”科目更改为“营业收入”、“营业支出”;将原“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增加“投资性房地产”等科目。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会计及时转换会计科目,调整账项,做好相关新准则及老制度的衔接和调账工作。

3.新会计准则对施工企业会计人员职业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理解掌握新准则是执行新准则的前提条件。新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人员根据所能获取的经济信息,运用会计理论知识主动作出职业判断,然后根据职业判断做出账务处理。这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分析能力,正确树立会计职业道德、坚持真实性、合法性、谨慎性、一致性等会计基本原则。例如,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减值准备测试时,首先要进行价值判断,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资产持有期间不可转回。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是对其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检验。严谨、扎实、灵活、高效的管理将会使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更加便捷与迅速,更好的适应各项新的政策与制度。

三、新会计准则下如何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

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特殊性。施工企业一般按单项工程为对象核算和管理成本,成本对比核算工作贯穿于工程预算到决算的始终。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归集分配成本是一个难点,因为建筑工程施工不象工厂那样在车间内封闭连续生产,具有工程分布广泛、范围分散、距离较远、人员复杂等特点,属于开放式生产经营,给财务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充分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和及时性。财务会计信息是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评价企业和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会计报表反映的财会信息可以了解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盈利水平、所有者权益变动及现金流量等情况。因此,要想客观、真实的向企业决策层等报表使用者反映会计信息就必须贯彻好新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核算及时性要求就是施工企业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财务办公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所有分支机构实行会计电算化、数据的远程交换和财务监控,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采用集中的管理模式,实现财务信息充分共享,使得企业资源配置与业务同步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财务信息与业务活动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有效地提升财务核算的效能。

2.树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新意识、新理念。《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单位负责人要强化法制意识和责任观念,主动推动新会计准则在企业的贯彻执行。为构建适应现代施工企业制度的会计核算运行机制,施工企业必须转变会计核算旧思维,树立成本效益观、风险与收益均衡观,即充分考虑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通过资源合理配置,保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严格控制工程项目成本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程项目任务。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企业应同时担负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3.建立健全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由于施工企业点多线长的自身特点和财务核算的特殊性要求,建立健全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显得尤其重要。内部控制是指在一个单位内部,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其内涵随着公司、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完善和丰富。具体包括三个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会计系统是指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事件进行日常处理的一整套记录、程序和设施。控制程序是根据各企业的性质、业务、规模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合法性控制、授权与分权控制,组织规划控制、业务程序批准控制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化控制环境,明确控制目标,改善控制技术,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4.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质。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是贯彻实施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前提。新准则提倡专业判断,会计人员要学会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来不断加强职业判断能力,解决新准则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于工作环境相对比较恶劣,有时要到工地现场进行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除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建筑知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在财富主体各方利益导向不尽相同甚至出现矛盾时,会计人员必须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为了保障财务人员秉公办事,探索会计职业保障的新途径,完善会计人员的职业保障十分必要。通过深入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定期轮岗换岗,把在岗学习与不定期脱产学习相结合,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增加会计工作透明度,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遏止腐败行为,有效防范单位的经营风险。

总之,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其对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乃至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只有以新企业会计准则为核算基础,处理好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实现施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适用范围;研究

一、前言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财富流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投资,以便实现价值保值或者增值的目的。其中,房地产投资是目前国民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对抗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2007年1月1日起,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号--投资性房地产》等相关内容,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方式和方法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这部分内容也是《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实务处理工作有着指导作用。

根据笔者在会计事务所的实际操作工作过程可知,《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际操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财务理论和财会实践工作之间的衔接性不强。根据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要求,我们在开展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工作时,首先需要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做好投资性房地产的界定工作,同时要了解投资性房地产的适用范围规范并要对不适用范围进行明确界定,以便为房地产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合理确定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介绍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了赚取租金或者是为了实现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资产。同时,投资性房地产是一种投资方式,具有稳定性和较高收益性等特点,对资本有着较强的吸引力。由于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相比其他行业而言比较高,因此投资者更加偏好于将资本或者人力资源等具有稀缺性资源投入房地产行业,从而进一步抬升了房地产的投资率,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对整个社而言却是缺乏效率的。投资性房地产的适用范围的具体规范主要有三点,即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

根据国际性的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界定可知,其具体规范为主要有四点,即为长期资本增值而持有的土地,不包括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为短期销售而持有的土地;尚未确定未来用途的土地,如果企业将其持有的土地用于自用或者是用于正常经营过程中的短期销售,这种情况下,企业持有的土地属于资本增值部门;第三种情况是报告企业拥有并在一项或者多项经营租赁下租出的建筑物;第四种是准备在一项或者多项经营租赁下出租的空闲建筑物。由上述国际性的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界定规范可知,我国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界定和国际性的范围界定有着明显的不同。

三、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研究分析

(一)对“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分析和质疑

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性会计准则中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界定规范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和国际通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我国的土地所有制与国际土地所有制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我国企业持有的房地产产权是不完全的产权,企业不具有所有者的主体资格,持有的地产产权仅仅指土地使用权,并不实质性的享有土地所有权。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可知,为赚取租金或者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界定范围,我国企业对土地并不享有所有权,仅仅享有使用权,因此不管企业以何种形式有偿获得土地使用权,从本质上而言都是租赁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对土地的租赁具有一定的使用期限。根据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使用权为70年。针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赚取租金,第一种是将地产使用权分期出租,其他企业难以对这种少于70年的地产使用权进行房产开发,这种分期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在现实中具有不可操作性。第二种是企业一次性将其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企业,在完成转租之后企业将不再具有该土地的使用权。因此在财会理论中不应该将其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计量,但是其对会计实务并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二)对“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的分析

从会计学原理上,对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这一界定标准是合理的,符合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其操作性和可实践性比较强。但是,根据我国的土地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可知,该条定义和规范在法理上并不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可知,企业不得倒买倒卖地皮从中获利。但是企业如果长期持有土地,并在土地使用权增值后将其一次性转让土地使用权,在法理上违反了国家关于土地交易的法律法规。企业持有土地使用权而不使用,只是等待期增值之后一次性出租,这样就会带来土地使用权长期闲置行为的发生。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之后,我国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并对土地的用途和使用进行规定,土地使用单位和个人必须要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土地的用途,并规定企业不能将土地使用权长期持有而不使用土地。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从企业会计准则角度分析这种投资行为是合情合理的,因此我国确定存在大量投机性行业,为房地产市场上的权力寻租提供可趁之机。

(三)对“已出租的建筑物”的分析与质疑

根据前文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界定规范可知,我国《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产和投资性地产有明确的规定,其内涵与外延具有一致性。其中,对投资性地产的规定和界定主要是地产的使用权属性,指的是地产的经济属性,对房产的界定主要是对房产的物理属性进行界定。房产与地产是经济学属性,是一种经济权属,这种属性具有排他性。《会计准则》 所规范的投资性地产,是规范的土地使用权,规范的是其经济的社会属性。而规范投资性房产时却主要是房屋的物理属性。我国投资性的房产适用范围不应该将房屋扩大到土地上的所有建筑物。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土地管理制度可知,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其地上建筑物基本上都属于公共设施或者是国家垄断经营的建筑物,这类建筑物对企业来说基本不能作为企业投资性房产的目的物。

我国的房产虽然已经是商品化,但是对于住宅用的民用商品房,企业是不能够将其作为投资性房产使用或者进行投资的。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企业不能够大量购置住宅商品房作为投资性目的,也不能将商品房用于出租赚取租金。企业在房地产建成后不能长期持有或者不销售,住宅新的商品房对企业而言是不具有投资性的,因为企业投资性房产其适用范围,不仅不能扩大到地上所有建筑物,而且不能适用于全部房产。商业性房产可以作为投资性房产,比如写字楼、办公楼或者旅馆等,这种商业性的房产属于投资性房地产范畴。企业或者个人如果要开展投资性房地产赚取租金或者是实现价值增值,可以针对商业性房产进行投资,而不应该对住宅用途商品房进行投资。企业和个人在开展投资性房地产行为时,应该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投资活动,提高投资活动的合法性,保证收益的渠道正规性和收益的稳定性。

四、结语

投资性房产的适用范围比较明确,会计准则应该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可以将企业持有并增值后转让的商业性房地产所有权合法化。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不属于投资性房产的范围;企业或者个人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属于投资性房产,但是这与我国土地管理法规相抵触;我国缺乏可用于长期投资的投资性房产市场。我国相关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性的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界定具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我国土地使用权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土地使用权的时限仅仅只有短暂的70年,因此随着时限的临近,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将会随着时限呈现降低趋势,其投资的价值反而越来越少,我国对房产的投资具有中国特色的时限性。

参考文献:

[1]殷爱贞,耿彦军.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J].财会月刊,2008(17).

[2]唐海鸥.对“房地产”概念的会计学定性分析[J].财会月刊,2015(06).

[3]陆惠文.投资性房地产纳税会计处理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16(02).

篇5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成本计量模式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

    一、投资性房地产确认与初始计量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比较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1)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2)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3)已出租的建筑物。

    (二)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的规定

    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无形资产是指纳税人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着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等。

    (三)投资性房地产在企业所得税上确认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在会计上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在企业所得税上确认为无形资产,应按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进行税务处理。

    二、投资性房地产发生后续支出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处理比较

    (一)投资性房地产后续支出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如果该支出将会引起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而且该支出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就应该将其资本化,计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在发生的时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的规定

    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修理,应视为固定资产改良支出:(1)发生的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值20%以上;(2)经过修理后有关资产的经济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3)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

    纳税人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如有关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如有关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可作为递延费用,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

    (三)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规定的比较

    对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管理的建筑物发生的后续支出,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规都做出了规定,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但对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管理的建筑物发生的后续支出,资本化处理和费用化处理的判断标准,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的规定不同。

    三、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比较及差异分析

    (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在企业所得税上不予确认

    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平时不计提折旧,也不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问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在企业所得税上不予确认。

    (二)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部分一致

    1.没有减值迹象,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基本一致

    会计准则规定,在成本模式下,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计提折旧或摊销。如果没有减值迹象,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基本一致。

    2.存在减值迹象,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不一致

    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进行处理。需要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并根据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其具体做法与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一致。

    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允许扣除。

    四、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比较及差异分析

    (一)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会计和税务处理的比较

    1.企业将原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没有提取减值准备),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对资产的计价基本一致。

    2.企业将原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已提取减值准备),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对资产的计价不一致。

    3.企业将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对资产的计价不一致。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转换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

    (二)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和税务处理的比较

    1.会计准则规定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自用房地产或存货等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应根据转换后的投资性房地产所采用的计量模式分别加以处理。在转换后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计量的,将转换前资产的账面价值直接作为转换后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入账价值。在转换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按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人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作为资本公积计入所有者权益。

    2.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

    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应视同销售,于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时确认收入(或利润)的实现。

    3.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的比较

    当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论企业采取成本计量模式还是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形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价,企业所得税处理为:(1)当期确认视同销售;(2)按开发产品公允价确认为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的原始计价。

    五、投资性房地产处置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比较及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规定,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永久性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人当期损益。

    企业所得税法规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确认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让,按取得收入与计税成本和相关税费进行配比的差额确认损益,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在增加会计上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之初,应记录企业所得税确认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原始计税成本;在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记录企业所得税前可以扣除的土地使用权的摊销额和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同时记录会计和税收处理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会计》.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6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税务处理;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概念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目的是规范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确认及其有关信息的披露。会计准则定义中的投资性房地产,指的是以赚取资本增值或者租金,或两者兼具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应可以单独出售与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包含已出租的建筑物、持有且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自用房地产,是为提供劳务、生产商品或经营管理所拥有的房地产。存货的房地产,则不是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没有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专门规定。按照税法区分,投资性房地产可分为建筑物、及土地使用权。其中,建筑物、房屋属于固定资产。计算纳税所得时,依据《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第11条,计算固定资产折旧且扣除;土地使用权应归入无形资产。计算纳税所得时,依据《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第12条,计算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且扣除。

二、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性分析

(一)两者在确认扣除上的差异

在新的会计准则当中,规定性的投资性房地产须具备以下几个确认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要流入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计量必须可靠。在税负的处理上,投资性房地产分成土地使用权和房屋建筑物两种形式,然而,在会计确认的处理方面,投资性房地产只有房屋建筑物一种形式。按照税法规定,若房屋建筑物出租,且采取的是经营的方式,就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税前就扣除计提折旧;但若房屋建筑物在出租前就已完成了折旧,就不可以重复进行折旧。在会计的准则中已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所有权,在税法中,对以经营的形式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应该确认为无形资产,在税前应扣除摊销,但若企业已获得增值之后才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就不属于无形资产的范围。

(二)两者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上的差异

1.初始计量

在会计处理方面,投资性房地产应依据成本开始初始计量: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成本,包含了相关税费、购买价款及能够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余支出;自行建造的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

在税务处理方面,投资性房地产包括在无形资产及固定资产中,初始成本是购入的价格及产生的相关税费的和或由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产生的必要支出。所以,税法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处理,其初始计量方法与会计相同。

2.后续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在公允价值模式及成本模式处理上都体现出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特点。

(1)公允价值模式

在会计处理上,投资性房地产能够持续的取得公允价值,因此,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以投资性房地产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将公允价值和原先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之中。税务处理方面,企业选取公允价值的模式对其实行后续计量法的,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在计算纳税额不给予确认,要对其实行纳税调整的办法,投资性房地产能够计提折旧或者摊销扣除。

(2)成本模式

会计处理方面,对成本和费用的核算对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要求有较多体现,成本模式下,如果投资性房地产的期末出现减值迹象,可以做减值计提准备,作为备抵项目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当中;将确认的资产减值计入到当期损益中,反映在利润表中。经过确认的资产减值,在后续会计过程中不得转回,对于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要在新的账面价值的基础上对折旧与摊销金额重新进行计算分析。税务处理上,强调的是确定的成本、费用,而不是主观预测、判断的结果。因此并不认可会计核算中计提的减值准备,在发生实质性的减值损失前,不允许扣除计提了的减值准备,对于折旧与摊销费用,只能根据税法的确定标准在税前扣除。

(三)两者在转换方面的差异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若有实证证明投资性房地产用途有变,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必要条件就能够把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的资产进行转换。在成本模式下,转换前后的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与入账价值基本相同;在公允价值模式下,通过公允价值模式晋升存货转换或自用房产的计量时,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则将价值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之中;反之,计入到所有者权益之中。在税务处理上,分为以下几种:1.企业若把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成无形或者固定资产,把持有且是增值之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转换成自用的形式,则能够把土地使用权认为是无形资产;2.企业把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成无形或者固定资产,税务处理及会计处理有所差别,需要做相应的纳税调整;3.企业把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成无形或者固定资产,税收的基础不变,根据会计处理的原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三、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进一步协调的建议

在会计处理的实务当中,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与税务处理方式的差异性较大,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实际上,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一直保持着步伐的一致性。税法更新较慢,而会计准则修改后产生的差异须税法给予协调。所以,税法应该从调节收入、维护税基方面出发,在扣除项目确认时间方面坚持谨慎性的原则,在收入确认上坚持相关性原则,在步调上保持与新会计准则的一致性。

税法能够依据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准则,部分或者综合调整房产类的税收,特别是企业所得税,这样便于国家介入房产收益分配,协调产权持有者收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把投资性房地产与经营性房地产区分开来,对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核算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与转换的时候,因资产增值后计入当期损益金额的所得税相应的进行规定。公允价值可合理估计、市场信息完备的背景下,会计准则要在对投资性房地产采取房地产转换与后续计量时,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取代成本模式。相应的,税法要作出修改,把公允价值当作计税的基础,进行摊销或者不计提折旧,由于会计在确认公允价值的时候已经把折旧摊销、资产减值纳入考虑范围,对资产增值的部分全额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样以来能够渐渐缩小他们的差异,发挥税收在调节经济、组织财政收入中的作用,大大促进投资性房地产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的衔接及协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施工企业 所得税会计处理 问题 差异 协调手段

一、施工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之间存在的差异

会计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因目标、核算基础、适用范围等的不同,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税法沿着各自的发展轨道向前发展,二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突出,已经影响到施工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施工企业所得税立法宗旨与会计准则目标之间的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的立法宗旨是调节经济运行来确保施工企业的财政收入;而会计核算的目的则是向所有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会计信息。二者在目的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对同一经济行为会做出不同的规范要求,在收入确认、费用支出等方面存在差异。以施工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业务招待费为例,为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策,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与此同时为保护税基不受侵犯,这一费用不得超过当年企业收入的千分之五;但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这一费用要全部的计入当期的损益。

(二)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在适用范围上存在的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第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还包括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实际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是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但有来源于中国内所得的企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包含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企业。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所得税法不包含个人独资企业及合伙企业,会计准则却将其涵盖在内;二是所得税法适用于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商会、社会团体等非企业型的组织,而会计准则不适于非企业组织;所得税法适用于居民、非居民企业,而会计准则不适用于所得税法界定的非居民企业。

(三)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在核算基础上存在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以上有关规定说明,施工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准则均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所得税法也会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做法来保证财政收入均衡入库、便于征管等工作的完成。

二、建筑施工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案例分析

[例]某建筑工程公司1994年1-9月共实现利润15400000元,其中包括从联营方分得的税后利润100000元,累计已纳所得税费用5049000元,10月、11月两月实现利润3600000元,应缴所得税费用1188000元,12月31日有关损益类科目余额如下:工程结算收入:5000000;工程结算成本:2800000;工程结算税费及附加:400000;其他业务收入:800000;其他业务支出:500000;管理费用: 150000;财务费用:100000;营业外收入:70000;营业外支出:130000;投资收益:160000元,其中120000元为从联营方分得税后利润。

税务机关规定该企业实行按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办法缴纳企业所得税费用。年度汇算清缴时发现企业将超过规定标准的公益救济性捐赠100000元和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利率的利息支出120000元在计税时没有扣除。

12月终了,企业将各损益类科目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其会计分录如下:借:工程结算收入:5000000;其他业务收入:800000;营业外收入:70000;投资收益:160000;贷:本年利润:6030000;借:本年利润:4080000;贷:工程结算成本:2800000;工程结算税费及附加:400000;其他业务支出:500000;管理费用:150000;财务费用:100000;营业外支出:130000。

企业按规定方法计算出本企业12月份的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6030000-4080000=1950000元

企业12月份应纳税所得额为:

应纳税所得额=1950000-120000(已税利润)=1830000元

则应纳税额为:

应纳税额=1830000×33%=603900元

则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60390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03900

同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 603900;贷:所得税费用603900

企业在预缴第四季度应纳税款时,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791900(1180000+603900);贷:银行存款 1791900

年度终了后,企业在与税务机关汇算清缴时,对于多列支的支出应按规定进行调整,增加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全年利润总额=15400000(前三季度利润)+3600000(9、10月利润)+1950000(12月利润)=20950000元;全年应纳税所得额=20950000-(100000+120000)(税后利润)+220000(税前多列支支出)=20950000元;全年应纳税额=20950000×33%=6913500元;全年累计已缴税款=5049000+1791900=6840900元;应补缴税款=6913500-6840900=72600元。

则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7260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2600

同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72600;贷:所得税费用:72600

按规定企业在汇算清缴时少缴的税款,应在下年度补缴。实际补缴税款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2600;贷:银行存款:72600。

参考文献:

[1]常书中.跨省施工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08,(10)

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280 companies publicly listed o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as sample, then builds a model to figure out the scores evaluating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conditions of listed companies in 2006 and 2007, and researches by sectors into the direction and extent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CAS exerting on the financial condi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状况

Key words: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listed companies;comprehensive financial conditions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37-03

0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其它38项具体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新准则的实施,带来了会计核算属性和核算方式的一系列改变,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的信息需求,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资和信贷决策的有效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些改变虽然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实质业绩,但无疑会给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对报表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时,不能仅仅看数据的高低,还应该考虑新准则的影响因素,正确分析公司的投资价值,关注引起这些指标变化的性质属性,以利于更好地通过财务分析来判断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新准则的执行究竟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产生什么具体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利益相关者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特别对于新旧准则变化而引起的财务数据前后不一致或者缺乏连续性的情况,如何透过数据抓住会计业务的实质,降低报表使用者的困惑成为当务之急。

1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了深沪两市280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排除了ST公司,金融、保险业的上市公司,相应数据不全的公司,同时为了使2007年年报数据与2006年同期具有可比性,本文还排除了2006年以后上市的公司。在所选样本中农、林、牧、渔业18家,采掘业18家,制造业36家,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5家,建筑业18家,交通运输、仓储业25家,信息技术业30家,批发和零售贸易30家,房地产业25家,社会服务业20家,传播与文化产业7家,综合类28家。本文所用的上市公司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计算过程利用SPSS l1.5软件完成。

1.1 指标选择不同的财务指标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上市公司某一方面的性质特征,对于评价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好坏,通常由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发展趋势这四个方面来体现,不同的能力对应着不同的指标。本文根据这四个方面选择八个具体评价指标,定义Xi(i=1,2…8)为新准则实施前即2006年的所选八个财务指标,Yi(i=1,2…8)为新准则实施后即2007年的所选指标。F表示2006年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得分,S为2007年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得分,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列。

1.2 统计性检验为了对所选取的财务指标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的差异变化有总体的了解,首先对其进行统计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从T检验的结果来看,偿债能力指标中流动比率通过了检验,资产负债率的P值为0.154,没有通过检验。也就是说,短期偿债能力的变化较为显著,长期偿债能力没有显著差异。资产管理能力指标都未在5%的水平上通过检验。盈利能力方面,净资产收益率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检验;主营业务利润率P值为0.764,没有显著变化。成长能力方面,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都通过了检验,说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成长能力有显著变化。从整体上看,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大部分指标有显著差异,可见新准则的实施对公司财务数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各行业所处环境不一样,各项会计准则的变化对各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不同,财务比率显著性检验所得到的综合变化只能代表整体的变化,不能代表对所有上市公司各行业的影响,因此下面本文将构建模型,分析新准则实施对不同行业类别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1.3 综合评分在进行T检验以后,本节对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八个指标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建立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状况的评价模型,计算出财务状况的综合评分,以此分析评价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

表3给出了总方差分解的结果,得出四个特征根大1的主成分,用这四个主因子代表8项指标所含的信息,解释了总体方差的71.638%。将提取的四个主因子设为fl、f2、f3、f4,采用SPSS计算出的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以及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和表5。

根据表4 正交旋转后的因子矩阵可以得出变量与四个主成分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X1=-0.019f1+0.870f2-0.022f3-0.020f4

X2=-0.286f1-0.799f2+0.047f3-0.133f4

X3=0.449f1-0.247f2-0.188f3+0.520f4

X4=-0.743f1-0.089f2+0.188f3+0.227f4

X5=-0.036f1+0.097f2+0.715f3+0.497f4

X6=0.839f1+0.198f2+0.180f3+0.068f4

X7=-0.177f1+0.157f2+0.083f3+0.781f4

X8=-0.014f1-0.118f2+0.872f3-0.140f4

然后,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值计算出每个观测量的因子得分数。

根据表5的运行结果,旋转后的因子表达式为:

f1’=-0.127X1-0.083X2+0.318X3-0.472X4+0.010X5+0.545X6-0.134X7+0.064X8

f2’=0.593X1-0.493X2-0.268X3+0.020X4+0.036X5+0.021X6+0.068X7-0.061X8

f3’=-0.009X1+0.032X2-0.196X3+0.057X4+0.462X5+0.183X6-0.069X7+0.680X8

f4’=-0.083X1-0.058X2+0.495X3+0.174X4+0.308X5+0.013X6+0.647X7-0.247X8

根据SPSS的运行结果,可以求出fl’、f2’、f3’和f4’的回归因子分属变量Fl、F2、F3和F4,并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状况的总得分(F)定义为:

F=23.679/71.638F1+20.118/71.638F2+15.192/71.638F3+12.649/71.638F4

根据这个公式就可计算出新准则实施前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得分,再采用相同方法,定义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得分公式:

S=24.011/69.899S1+17.639/69.899S2+14.689/69.899S3+13.561/69.899S4

4应用分析

利用上文建立出来的模型,从两个角度对综合财务状况进行研究。首先,对新准则实施前后各行业企业排名前100和后100位进行统计分析,从行业内的个体综合财务状况的变化角度研究的,然后,对行业总得分进行排名分析,这是从行业总体综合财务状况变化角度观察的。

4.1 上市公司行业个体对实施前后的得分结果分别进行排名,并按证监会行业分类归纳了排名在前后100名的上市公司数量,具体排名情况见表6。

结合表6和表7的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一下四点结论:

(1)新准则的实施可能使得农、林、牧、渔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状况恶化。

(2)新准则的实施可能会提升建筑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的业绩。

(3)对于传播与文化产业,新准则实施后进入前100名的公司数量略有增加,而后100名的公司数量没有变化,新准则的实施还是适当地改善了该类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社会服务业在新准则实施后进入后100名的公司数量有所减少,而前100名的公司数量没有变化,新准则的实施适当地改善了该类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房地产业上市公司在新准则实施后进入后100名的公司数量略有增加,而前100名的公司数量没有变化,新准则的实施适当地降低了该类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

(4)采掘业、信息技术业、综合类上市公司在新准则实施后,无论排名前100名还是后100名,入榜的数量均同时下降或上升,这里无法明确判断新准则的实施对这三个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情况。

4.2 上市公司行业总体为了更进一步检验上述结论,将所有样本的综合财务状况得分按行业归集,统计出新准则实施前后各行业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状况平均得分,并进行排名比较,如表8。

表8列出了各行业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状况的平均得分,并对实施前后的得分情况分别进行了排名。从上表可以看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在新准则实施后的行业综合财务状况得到提高;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社会服务业在新准则实施后行业的业绩情况有所下降。建筑业,信息技术业,综合类在新准则实施前后的综合财务状况没有显著变化;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在新准则实施后行业的业绩情况略有下降。可见这一统计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四条结论。

5结论

从整体上看,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新准则的实施引起公司财务指标产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对短期偿债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影响显著,上市公司成长能力也有较大变化。

新准则实施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在行业总体和上市公司个体方面,综合财务状况都较新准则实施前有很大改善,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的上市公司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对于建筑业上市公司来说,新准则对这类行业的总体影响不大,但是对上市公司个体的影响较为明显,新准则使得若干建筑业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有得到好转。对于信息技术业,综合类上市公司个体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新准则的实施降低了社会服务业总体上的综合业绩状况,但在上市公司个体方面,这一结论并不明显。对于房地产业的上市公司来说,新准则提升了该类行业总体上的综合业绩状况,但在上市公司个体方面并不明显。

鉴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所产生的这些影响,企业主体应该将准则所引起的本行业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所有差异进行汇总和分析,深入理解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政策含义和导向作用,总结其中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新会计准则有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但也带来了账面业绩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导致公司的账面利润不能直接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这些都影响投资者的风险预期和决策。因此,需要投资者转变投资理念,从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要关注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关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投资时应考虑新准则的影响因素,正确分析公司的投资价值,理性决策。

参考文献:

[1]赵莉.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

[2]颜金梅.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7,3(上):30-31.

[3]夏鹏. 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财会月刊,2006,3:24-25.

[4]尹夏楠.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48:358-359.

[5]高蕾.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状况的影响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7.

篇9

Abstract: To do well the project cost account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enterprises. After system reform or transition, some small and medium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enterprises begin to implement projects accounting,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come offsetting by expenditure, the project accounting in order to arrive, simple contracting and so on, which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marke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venue and costs of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project by combin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关键词: 建筑安装企业;项目核算;收入成本确认

Key words: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enterprises;project accounting;revenue cost confirmation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093—02

0 引言

国家统计局的宏观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17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近20年的迅速发展,行业自身日渐壮大成熟。据2011年7月中投顾问的最新版《2011—2015年中国建筑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所述,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预示了建筑业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及时、规范做好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收入、成本确认核算工作,使建筑业能做大、做强,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加强建筑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收入成本确定的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下简称“十四号准则”)主要规范了收入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主要包括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如建筑业直接从事建筑安装所提供服务等实现的收入;另外,企业发生的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建筑安装企业业对外出售剩余的原材料、利用闲置资金对外投资、对外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构成收入。

企业发生的既不属于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其他活动,如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属于收入。应当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十四号准则”规范的是不同形式的收入,即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条件和计量问题。

建筑安装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方式有其特殊性,所建造或生产的产品通常体积巨大,如建造的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建造或生产产品的周期长,往往跨越一个或几个会计期间;所建造或生产的产品的价值高、不具有可复制性,与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核算等存在较大差别。在实际中,建筑安装企业在开始建造或生产产品之前,通常要与产品的需求方(即客户)签订建造合同。而与建造合同相关的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有其特殊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以下简称“十五号准则”)就是针对这些特殊性,规范了特定企业(即建造承包商)建造合同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以及建造合同成本的会计处理、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问题。

由此可见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收入成本确定的依据除了要遵循“十四号准则”的一般要求外,还得遵循“十五号准则”的特殊要求。

2 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核算的主体和期间

建筑企业项目核算的主体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同时满足下列三项条件的,每项建造项目应当分立为单项合同,单独作为一个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①每项资产均有独立的建造计划;

篇10

1、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加强工程企业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管理是目前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及建筑项目管理模式中提高企业项目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工程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近20年来,我国工程企业针对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三个外部经营环境先后制定了项目经理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其中,在施工管理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基础,使项目施工成本日益透明化;二是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由于许多工程企业都存在短期行为,以致我国许多工程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还没有系统的开展。但是,随着该行业逐渐发展到了成熟期,为了提高工程企业的竞争力,内部管理也逐渐成为工程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2、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工程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           

2.1工程企业固定资产的新核算方法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新固定资产准则改变了原会计固定资产准则在固定资产定义的价值标准(即“单位价值较高”这一标准),而这一改变使工程企业的资产结构和日后的折旧费用相应的发生了改变;②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增大了固定资产计量结果,并强调了预计净残值的现值,从而增加工程企业各期计提的折旧费用,进而加大了各期的费用,最终降低了工程企业的收益水平和效益,并使工程企业的负债不断被增加;③新会计准则地实施会增加固定资产的计量结果,并改变了工程企业资产结构,进而提高了企业长期资产比重。这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预计的处置费用的折现金额在新会计准则下被纳入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从而使得在固定资产中不断增加了发生的负荷条件的后续支出。

2.2公允价值的引入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引入了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的引入对工程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使工程企业的成本出现了一种新局面,即工程企业某些资产的计价、硕士毕业论文 投资性房地产等的账面机制、企业的现金与存货等流动资产的公布等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同时年末也不需计提折旧;另一方面是公允价值逐渐成为了利润调节的工具。如,以往由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效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而在新会计准则下则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而改变工程企业的成本核算。

2.3工程企业存货财务的改变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改变了工程企业的存货财务,进而对工程企业的成本核算产生影响。首先,由于在新会计准则中,主要借款费用符合相关条件就可计入企业存货财务,因而生产周期长的工程企业受存货成本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新会计准则中存货成本不再包括商品流通工程企业采购商品过程中产生费用,如运输费、包装费、装卸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等,而这些费用将直接计入损益,因而新准则对工程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如减少了企业利润表中期间费用,增加了企业营业成本,但期间费用减少的幅度要大于企业营业成本增长的速度,因而,从长远角度看工程建筑的总收益是不改变的;其次,在新会计准则下,原先的后进先出法被取消了,而相应的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逐渐被采纳,以致某些采用原发出存货采用后进后出发计价模式的工程企业受到了加大的影响。特别是物价不断上涨期间,工程企业财务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主要体现于以下三面。①增加了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金额、流动资产合计金额、资产合计金额,进而增加了工程企业短期内的权益;②增加了工程企业短期内利润表中的盈利,当从长远角度看企业总收益额不变;③增长了流动比率、销售毛利率和短期内销售净利率。

3、结论             

终上所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可能封死了操纵利润的渠道,但也可能为操纵利润提高更大的舞台。而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是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尤其是成本管理中项目成本核算的完善。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工程企业面对新准则带来的各种影响,如新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引入公允价值、改变存货财务等,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应建立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其次应合理选用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谨慎引入公允价值,最后应加强成本会计人员的管理,只有组织好成本核算,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本文简要介绍了成本核算对于工程企业效益的重要性,主要探讨分析了在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对工程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包括了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新会计准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定的。它的实施对工程企业成本核算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如何组织好成本核算对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经济效益地提高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