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方针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的方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的方针

篇1

根据财经管理系专业和商务信息实训中心的实际情况,规划建设财经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以供应链为中心,制造型企业经营理念、上下游业务关系、配套的现代服务业环境,形成“三个仿真”的仿真综合实习平台。三个仿真即利用实训中心环境仿真企业工作环境、仿真企业与服务机构生产、流通、资金、协同管理流程、仿真企业工作岗位。实现财经管理系会计电算化、金融管理与实务、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六个专业学生在平台上进行跨专业综合实习,每次参加实训人数根据实训室实际情况为120-200人。模拟企业有制造企业8家、模拟贸易公司2家、模拟银行1家、模拟工商局1家、模拟税务局1家、模拟会计师1家、模拟招投标1家、模拟物流公司2家、模拟国际货代1家、新闻中心1家、证劵公司1家。仿真企业N位工作岗位。

二、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教学组织和任务内容

1.配备实习指导教师

根据实训平台的实际情况,初步配备4名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具体有综合实指导1名,负责综合实习中教学活动的组织、总体进度与安排;模拟企业指导教师1名,负责指导模拟生产制造企业的模拟进度与指导,要求具备经营模拟课程的教学经验;服务机构指导教师1名,负责各服务企业/机构的模拟进度与指导,要求具备服务业机构业务流程教相关专业教学经验;技术人员1名,负责在模拟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2.教学任务项目

根据教学任务流程,完成16个仿真实训项目,具体有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筹建,包括企业机构筹备、企业设立;第二部分为制造企业经营,包括企业经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生产配置、财务管理、销售与市场管理、企业竞争力提升、经营总结8个项目;第三部分为现代服务业环境,包括工商局业务模拟、税务局业务模拟、银行业务模拟、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模拟、国际货代业务模拟、招投标中心业务模拟、物流公司业务模拟7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实现具体仿真岗位和具体业务技能,完成业务链流程,资金链流程等,填制模拟业务表格、单据、凭证等。

三、跨专业综合实训考核评定

根据综合实训的项目任务设置,每一学生需要在跨专业实训平成具体的项目任务,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系统平台会自动计算学生完成的时间、质量、经营情况等,给学生评定成绩。最后结合学生在仿真实训的出勤、最后的实训总结综合评定学生实训成绩。

四、总结与展望

篇2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仿真教学;仿真实验

一、引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职业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能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的应用型人才。目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验设备存在更新周期短、设备损耗快、实验时间过长的情况,使得该课程的实验难以开展,有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甚至不进行实验,最终影响教学质量,以至学生未能充分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术。

随着虚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为课程的实践改革提供了可能。通过虚拟仿真的场景,可以对学习者的元认知进行引导,为最近发展区提供模型。学生能身临其境地观看各种实验硬件,体验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获得比传统实验更深刻的学习体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仿真教学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意义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硬件组装、BIOS 设备、硬盘分区、操作系统安装、系统备份与还原等教学内容,均适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教学。学生沉浸在虚拟仿真的场景中,动手操作相关实验,在与仿真实验设备的交互过程中,领会教师的设计思想,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有效改善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教学弊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缩短课程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引入仿真教学之前,在“ghost镜像的制作”的教学中,镜像的制作过程需要20分钟的等待时间,教学过程出现“真空层”,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仿真教学系统可以将教学资源便捷地呈现在计算机桌面,省略了累赘的实体展示、作业过程的等待,各教学环节衔接紧密。学生在秩序良好的仿真环境下学习和实验,争取到更多的实验时间,通过多次重复的仿真实验,也可以充分积累操作经验,形成标准的作业习惯。

(二)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生由于年龄、心理、知识结构特点等原因,大多数学生均排斥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对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仿真教学环境提供可交互、系列化的教学方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一对一的仿真实验场景中,带“智能提示”的实验任务将仿真实验变成了探索知识、形成技能的游戏,使学生对仿真实验充满热情。

(三)降低设备损耗,减少实验成本。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多、实验硬件少。由于学生的基数大,每个学生接触实验硬件的机会少,对硬件的性能不尽了解,在真实实验过程中比较盲目,导致硬件无谓损耗严重,使得实验任务无法完成,很多实验都被教师放弃。仿真教学系统能在极少的成本和最快的时间更变仿真对象,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能利用社会主流的硬件设备进行学习、实验,既能达到真实作业的效果,又能便捷地进行反复的仿真实验,同时也避免了因误操作引起的设备损坏。

三、仿真教学系统的应用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大多延续着以“理论—实践”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图片示范硬件的拆装过程,然后组织学生现场分组实操,许多学生在未完全吃透理论知识的情况下便进行实操,容易出现误操作等情况,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衔接“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模块,我们通过分析学生的特征,依据认知学习规律,借鉴“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创造出了“新三段式”教学模式。

(一)“新三段式”仿真教学模式。

“三段式”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就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划分理论教学、仿真实验和实验实训三个阶段。在虚拟仿真技术的辅助下将传统的“理论—实操”转变为“理论—仿真实验—实践”的新型学习方式,仿真实验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一座新的桥梁。在实际应用中,“三段式”的仿真实验环节还未检查学生的实验效果便单向指向真实实验,有些学生在未完全掌握操作技巧的情况下便进入了真实实验环节,导致学生在真实实验中出现误操作。

为提高仿真实验的效用,保障真实实验的教学效果。我们将原单向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变为带回路的“新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师主导教学下,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学生在仿真实验模块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实验,在进入真实实验前,仿真系统会自动对学生的仿真实验进行一次评价。具体教学流程如图所示。

(1)理论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讲解知识要点,明确教学目标和实验任务。

(2)知识巩固:学生通过仿真教学系统对理论教学的知识进行再认,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

(3)仿真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地进行仿真实验,使学生从初步了解实验操作步骤成长到充分掌握操作技巧。

(4)系统评价:仿真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的仿真实验效能进行评价(取决于某几个关键步骤),没出现一次误操作为合格。学生取得合格的评价后,可以向教师申请到实践实验环节,不合格则可返回知识巩固环节。

(5)实践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环境下验证仿真实验的实验结果。

(6)综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仿真实验情况和实验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在该教学项目任务中的成绩。

(二)“新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新三段式”教学模式,以仿真实验为核心,从理论知识的教学开始,在教学形式、实验手段等多个方面均体现出与传统教学不同的特点。

篇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such as high cost, high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difficult to imita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ractical training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It is difficult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echnical skills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In this paper, we can design 3D virtual simulation train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training classroom,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eaching.

关键词: 游戏互动;3D虚拟仿真;职业人;学习地图

Key word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ame;3D virtual practice;professional person;learning map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236-02

0 引言

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衍生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大量需求,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却又较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招工、就业”两难现象越演越烈[1-2]。现阶段人才职业素养、综合技术技能与企业实际要求的巨大反差无疑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究其问题主要在于:一是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生产性实训设备投入成本过高、生产性实训条件缺乏、学生实训难以保证的问题;二是传统实践教学与训练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普遍存在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不够、与真实环境脱离的问题;三是随着信息化设备(智能手机等)的普及,职业院校实训课堂上普遍存在玩手机的现象,学生难以由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学习的问题。这些问题又严重制约着实践教学综合效益的发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及效率,难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

基于此,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构建职业人职业成长的学习地图,创立“533”职业人成长训练体系(生产五要素、职业发展三路径和能力三层级),开发融入游戏理念、虚实结合、3D场景再现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虚拟实训系统。通过推广应用,以期破解实训教学中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效率低的问题,促进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职业院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借鉴。

1 依据认知和成长规律,构建职业人职业成长的学习地图

遵循职业人认知和成长规律,校企合作,充分调研电子产品生产设计与制造、电子设备生产、电子元器件生产等各种类型企业,获取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职责等重要信息,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素质目标要求,明确3D虚拟仿真与专业的关系、与课程的关系。调研电子信息产业链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四个环节,对技术工等技能岗位、工艺员等技术岗位、班组长等管理岗位三条电子技术专业职业人职业发展路径中电子产品调试岗位、产品装接等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并将完成电子技术专业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岗位群的一般工作任务、特定范围内工作任务、创新工作任务等三种能力水平,界定电子技术专业职业人的职业能力水平等级。借鉴主流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实践效果的重要工具,即能力素质模型,构建能支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3D虚拟实训系统的职业人职业成长学习地图(基于岗位能力和业务问题设计的成长路径)。

篇4

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的两大主要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教育需求水平的越来越高,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趋势所在。主要针对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功能两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继续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有了更新的要求,将“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新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如今,我国继续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较快,尤其表现在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发展两方面,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如何将两者更好的细节化、标量化,如何逐步实现产教融合,这非常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与实践。

一、当前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的意义

(一)我国目前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需求迫切

随着改革开放成果的逐步显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越来越迅速,距离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也越来越接近,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规划。而随着这一规划的提出,职业教育也将更为社会所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在重视其学历教育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发展继续教育功能及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等方面。国家也给予了许多方面的支持,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支持百所高职院校和千所中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发展继续教育支持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为在城里工作的农民工、务农子弟、退役军人及现代产业工人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认证平台。而在这样的趋势下,寻求新的方式去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当前阶段的迫切需求。

(二)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齐头并进是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有力手段

一个职业学院的教育体系是否完整决定着这个院校的人才输出,教育社会培训的产业化程度影响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人才的供应质量。毕业生走进社会,想要在岗的再学习机会主要由教育社会培训来决定,所以想要提高这部分人群的素质,教育社会培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是坚持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方针之一;在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加强继续教育是采取的众多方针之一,社会对于从业者有着继续教育的要求,反向解释就是社会发展对于就业人员的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的出现。坚持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另一个方针就是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想要加速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使得高等职业院校能够进一步发展,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两者同时进行,同步创新探索,相信能够快速完成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进程。

(三)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实现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产教融合的提出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学校根据自身所设置的专业,努力开展专业产业,将教学与产业密切结合,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人才、创新、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性经营实体。想要完成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功能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举措。教育社会培训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着社会区域生产能力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社会培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成产教融合,对师资、设备、技术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提升这方面的资源优势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很大的助力,而促进产教融合过程需要培训众多从业人员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发掘更多的潜在资源。可见,在实现产教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当前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面临的挑战

(一)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上尚不完善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被誉为“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认为“办理职业教育,并需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这样一段话被奉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金科玉律,是黄炎培先生经历了几年的职业教育而总结出来的,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社会化办学曾经被黄炎培先生看作“职业教育机关的唯一生命”,在当今阶段虽然有着不少的职业院校开始尝试校企联合、服务社会,逐渐与社会融合,对大量社会需要的从业者进行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社会化办学的思想观念及践行方针上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还是不够完善,尚未进行创新突破,不过是在完成着上级教育部门的指示,中规中矩,不敢放手去做。社会化办学的复杂性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在专业设置、配套设备、师资团队等与社会行业相匹配,这也间接导致了高等职业院校无法开展社会化办学。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上的不完善是当前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面临的首要挑战。

(二)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团队建设力度不够,教育模式构建有待改进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中坚的力量,是一个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资源,同时这也是院校间相互竞争的必争之点。当今,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大困境就是如何建设一个高水准的师资团队,这个师资团队要求不仅理论储备雄厚,而且对于当今社会的行业实践有着非常高的认知,这样的师资团队才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所需要的。高等职业院校想要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师资团队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除了师资团队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模式上寻求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过去的教育模式可能无法适应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化及倡导产教融合的趋势,从而导致培训效率的降低。职业院校的办学者想要快速发展,师资团队建设与教育模式整改都是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三)高等职业院校对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认识不足,与企业合作建设较少

当今社会,职业教育行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方法开始被高等职业院校所采纳、吸收。继续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社会培训越来越快地朝着市场商业化方向发展。在继续教育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关注度尚且不足,包括学生个性、学习环境、学生生活等方面,总结来说,就是高等职业院校依旧停留在社会化的初期,对于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认识不足,这也间接导致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的进程缓慢。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输送到社会企业中,与企业之间沟通不足,就可能导致职业院校培养方向出现偏差,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双方都不尽如人意。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合作力度不足,无法形成较为有效的信息交换,在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上走了一定的弯路,导致培训效率的降低。

三、针对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上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树立实践勇气

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坚持践行的,就是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有知识能力、有忠诚意识的从业者,他们接受的教育与培训符合当前社会阶段的要求。如何去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上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树立起实践的勇气,作者觉得,首先,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者与践行者应该了解当前的国情国策,熟悉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大体方向,仔细探究继续教育部分的相关内容,保证社会化办学与我国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其次,办学者应该向身边及周围的先进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发现先进同行的独特之处,与自身创学方针相对照,寻求突破点,完善自身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最后,高等职业院校践行者应树立创新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对于即将面临的困难无所畏惧,有勇气、有魄力地坚持下去。在高等职业院校完善了社会化办学在思想观点和践行方针上的不足,树立起践行的勇气,就一定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

(二)强化师资团队实力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师资团队建设上,高等职业院校上级领导应该不拘一格,多途径共行。在人才招聘方面应不惜资本、求贤若渴,多招募有实力、有名气的名师;在年轻教师培养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打破过去固有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潜力,培养年轻教师的名气,为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创建一套人才选拔体系,同时提出相应的鼓励机制,促进师资团队实力的建设,并且在教师个人的品行、人际关系等方面严格把关,树立院校教师名气,高效提升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建设一个好的“双师型”师资团队,这样就可以为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提供强大的底蕴与自信。树立品牌,核心竞争力也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增强,生源的数量也会增多,社会企业的倾向必会逐步靠近此等院校。

(三)增强职业院校教育培训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寻求与企业间的新合作模式

就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这方面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改善的地方有很多。可以在培训前对学员的性格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保证培训开展时可以较好地规划学员的学习进度、学习状态,并且可以设立班主任,跟踪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学生学习,实时掌握动态,便于遇到问题时调节。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针对某个培训班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利用现在发达的新媒体,微信、QQ等交流软件,实现师生间线上线下及时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归结以上说法,就是遵循市场需求,主动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满足当前需求的多样性,要敢于发现与创造,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者应学会换位思考,了解需求才能获得成功。而对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信息的实时交换分享,企业主动提供用人要求,提供培训资源,以达到职业院校培训效率与培训质量的最大化,进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使得职业院校所培训出来的从业者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这也可大幅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韦余亮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海飞.高等职业院校强化继续教育功能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7).

[2]周子杰.浅谈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开展的新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4(9).

篇5

一、黄炎培简介

黄炎培(1878年~1965年),上海浦东川沙人,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黄炎培于20世纪20年代总结出了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思想,称为“大职业教育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成为了当时及日后职业教育的重要教育体系,具有巨大影响力。

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

1.职业教育定义及目的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进行的定义中可见他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范围及目的性做了概括,突出职业教育与其他种类教育的不同之处。对职业教育办学目的,黄炎培认为“它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在此黄炎培归纳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并结合职业教育之特征进行总结,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

2.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办学基本方针。他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其中“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教育水平的提升,对社会产生良好影响;职业教育结合社会需求,来实现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意即艺术职业教育要更多地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及应用技术的深化。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走“平民化”之路,推进全民教育,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艺术职业教育同样也要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容许更多的学生接受艺术职业教育的学习。所谓“科学化”就是指职业教育要遵循科学化的原则,这点涉及到艺术职业教育领域,即我们开办艺术职业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培养模式和就业趋向等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重视科学性的管理模式。办学方针的提出促使职业教育方案的制定、改革等措施均围绕着这个中心。

3.职业教育作用

黄炎培说到现代职业教育须承载社会功能,这种社会功能便是要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即“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这就是说,教育要具有社会价值,要与满足社会需求、人民生活的职业息息相关。另外,他还提出由于职业本身就具有谋生和服务的双重意义,且职业的选择又要在个人发展差异基础上,按照社会分工制度来进行,所以说职业教育具备了“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的双重功能,这亦是职业教育的作用。对职业教育作用进行划定,能够使其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创立职业教育的使命。

4.职业教育地位

论及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占据的地位时,黄炎培将之概括为“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这三个方面。“一贯的”是指从初级阶段开始逐步建立起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连贯职业学习方式;“整个的”是指各类教育都要与职业教育相互联系,最终将教育体系贯穿为一个整体,各类教育均得到持续发展;“正统的”是指应打破把只为考学作准备的普通教育模式立为正统,相反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教育则被视为旁门的传统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将其放于与学历教育的同等地位上来考量。职业教育地位的定位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职业教育本身上来,去思考职业教育本质以及其内在的含义。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行(企)业 职业教育 义务

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综合统筹、学校致力教学和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依靠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及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改革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针。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对于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承担和履行以下责任和义务。

一、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

《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第二十条又规定:“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指出了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有三种方式:一是单独举办,二是联合举办,三是委托培养。

二、对本单位职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

《职业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行(企)业加强对本单位的职工进行职业培训,是本单位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职工的迫切要求。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和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的不断发展,行(企)业自主培训应该引起行(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把做好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行(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一是在内部要设立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指定专人负责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二是要深入基层,宣传贯彻职业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提高职工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职工教育和培训规划,全面提高职工的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特别是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在职工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四是要充分依靠和利用社会教育和培训资源,通过校企合作、远程教育、委托代培等多种有效形式,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达到“双赢”、“多赢”。

三、承担本单位职工职业培训的费用

《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决定》更进一步指出: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四、接纳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

《职业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决定》指出: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是企业的责任。

五、设立助学金,捐资助学

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贷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

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捐资助学,鼓励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提供的资助和捐赠,必须用于职业教育。

六、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职业资格标准

行业组织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特点,了解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本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在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制定职业技术标准、编写职业教育和培训教材、沟通职业教育和培训信息等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行业组织应依据《职业教育法》赋予的职责和义务,承担本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基础性、技术性工作的协调、指导和咨询服务。

《决定》要求: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要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决定》指出: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要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八、合作攻关,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学校教师结合集团企业的生产、质量、技术改造、管理升级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申请立项,并独立完成科研项目,或由集团公司专业厂、子公司立项,学校与其合作,共同完成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 阐释 借鉴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职业教育实践与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近代传统教育脱离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弊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困境。重新阐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思考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对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与完善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及阐释

1.“一贯、整个、正统”的职业教育地位。社会对职业教育地位的认识与定位是制定职业教育相关教育制度的依据和出发点,职业教育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是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条件和保障。针对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黄炎培认为,其一,应建立职业教育的一贯性,即构建从初级到高级上下衔接的独立职业教育系统,同时职业教育必须渗透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其二,要实现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和交流,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为学生和社会提供升学与就业的多重分流做准备,同时避免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缺失与功利化职业教育中的人格培养缺失;其三,应改变以普通教育为尊、职业教育为偏的传统观念,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社会地位。

2.“有业、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黄炎培把“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无业到有业再到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强调了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效能和道德智能的重要性。职业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既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与个人生计问题。职业教育亦可以通过培养人的道德智能使在业者热爱其职,进而积极主动并创造性地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实现了个人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双重满足与双赢合作。

3.“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方针。黄炎培认为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职业教育与社会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脱离了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就失去存在的意义继而消亡。1926年,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办职业教育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劳动”①。他深刻认识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本质,强调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不能脱离社会实际需要而闭门造车。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内涵也做了明确的阐述,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和办学方式的社会化。1930年,黄炎培在其《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机关的本质,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所以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就是社会化”。

4.“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重功名仕途轻工农商业的社会现实导致“读书做官为荣,读书谋事为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职业教育为贱,以职业教育为苦”的职业教育认识充斥着人们的头脑,这种传统社会观念被黄炎培视为“职业教育之礁”。在这种对职业教育充满鄙视和偏见的社会环境中,欲使人们敬业、爱业、服务和奉献社会更是无法实现的空想。黄炎培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和研究中发现,社会存在大量无业者的原因是“或由无社会职业习惯,或由缺乏良好的训练,或由在校不能使学生发达信仰职业教育”。鉴于此,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原理,是造成社会上优良的分子,能为自己谋生,能为社会服务。职业教育的分业有农、工、商、家有四种,职业教育的施行,要重职业陶冶和职业指导。”②他还强调,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内涵的固有组成部分和内在规定,是去除“职业教育之礁”、科学认识职业教育功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尴尬

20世纪初,我国普通教育的发展使读书取仕的观念风行于世,而社会生产实践人才极其缺乏。黄炎培积极探究问题根源,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来改善当时我国的教育状况。如今,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其中,很多问题仍能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中找出问题的根源和改革的方向。

1.职业教育地位的尴尬。从观念层面来看,社会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普遍流行。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颁布实施,从法律上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际上,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非正规教育,存在鄙视和排斥职业教育的社会传统观念。其次,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完整性和开放性。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制层次结构和学位授予制度,然而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严重的不完整性,纵向上存在断层,横向上层次较低,处于普通教育之下的边缘和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导致选择高职教育的学生没有转学和升学的路径。

近年来,我国为适应社会形势变化对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很多学者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归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即便如此,职业教育由于缺少本科层次的教育而无法构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完整性,加上普职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使人们不愿选择职业教育,造成了贬低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的消极社会价值导向。

另外,在政策制定层面,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认识不足,政策导向使职业教育处于弱势地位,不但没有扭转学术至上观念下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反而人为地拉大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社会地位差距。例如,我国在每年一度的高考录取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录取批次和分数线使职业教育处于低层和边缘,成为考生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2.职业教育目的的异化。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确立职业教育理念的价值基础,反之,职业教育理念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教育目的的设定。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功利主义倾向严重,使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处于矛盾和割裂状态。职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职业教育沦为职业技术的培训,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工具性目的使职业教育的价值凌驾于人的发展之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能够操控技术的工具,个人也把享受职业教育的目的视为维持生计的工具。职业教育的目的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使无业者有业”,与“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终极目的相差甚远。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为了追求升格,自我定位混乱,陷入“压缩性本科”的困境,按照传统大学的学科和专业分类进行人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性人才规格的要求发生错位,最终由于职业性与理论学术水平的双重缺失,与职业教育目的的初衷背道而驰。

3.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模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国家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战略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实施层面的做法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首先,政府主导角色的缺失。从政府对整个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比例来看,职业教育所能获得的资金支持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需求,而处于整个教育系统的边缘部分。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的缺失也无法实现职业教育方针的战略指向。校企联合被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拥有各自独立的利益,加上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规律遵守和企业运行的市场原则之间也存在冲突,难以建立校企之间双赢的长效机制。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低下、社会需求无法满足、政府重视与支持不够、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否定之间的恶性循环。

4.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当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个体自我认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第二,对职业道德教育内涵的误读。在我国,一般把职业道德的概念界定为“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③。从职业道德的定义来看,我国把职业道德理解为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对相关行为规范的遵守,强调职业道德的约束和规范性,却忽视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思维和创新方面的主体价值,这也是造成我国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缺失的主要原因。第三,职业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漠视。职业教育目标的过分功利化,使人们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价值。缺乏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教育,纵然能使学生获得特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却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格、服务社会的意识、积极健康的精神追求沦为丧失德行的技术奴隶和工具,从而失去教育的本质属性,远离了教育对人的教化意涵。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镜鉴

1.构建完整、独立、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的制度保障。首先,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学历晋升通道。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瑞士为适应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于1994年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职业学士学位的授予。2006年,瑞士又开始实行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硕士研究生教育试点的职业教育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瑞士适龄青年获得职业学士学位的比例达12%。④依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层次可暂时划分为副学士(学制三年)、学士(学制四年)两种,预留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发展空间”。⑤其次,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双向沟通,为受教育者提供自由的学习入口与出口。如美国规定社区学院的毕业生升入技术学院继续深造两年后,可以获得学士学位;日本也允许高职毕业生升入大学,可以继续攻读学士、修士和博士学位。

2.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指导、制度建设、法律制定、经费投入等方面创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公平的社会生存环境,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认可。德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把职业教育看作社会经济发展的柱石和“经济腾飞的翅膀”,在发展初期,由政府承担大量的职业教育投资,有效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如今,德国还采用立法的形式规定达到条件的企业必须承担职业培训的任务,为进一步实现校企联合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地位,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构建层次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在专科层次的基础上向职业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延伸,扩大人们进行职业教育层次选择的空间与平台,为职业人才的成长提供顺畅的通道。通过科学的政策导向与积极扶持,改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和毕业生就业环境。提高职业性人才的工资待遇,减小职业教育实际效用与个体受教育的社会预期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和家长解除选择职业教育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接受和认同职业教育。

第三,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是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的根本途径。切实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自我需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依据自身特色和科学定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校工合作,使企业和其他社会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和评价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院校的市场适应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合作与再合作的良性循环。同时,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

3.加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化以及个人受过职业教育之后生存并服务于社会的人的社会化。首先,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时刻与社会需求及变化相适应,符合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正如黄炎培所阐述,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其次,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要求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社会化、多元化。职业教育是面对普通大众的最广泛的教育,职业教育对象的平民化和广泛性,以及职业教育服务的社会化都是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内在要求。“‘社会参与’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对教育运行的一种直接的、具体的控制形式。是政府和市场对外控制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第三种力量。”⑥鼓励中小企业开办职业教育中心,或者由行业组织企业联合举办跨企业职业培训,国家可通过政策、经费和立法的方式对其进行扶持与监督。同时,要强化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服务意识,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承担部分继续教育的使命。据估计,在21世纪20年代以后,为社会承担继续教育的任务将会逐渐占到整个高等学校教学任务的50%以上。

4.构建新型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现实需要。职业道德教育不是强调个体对既定社会行为规范的强制性遵守,而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自主的道德判断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觉地履行社会所赋予个人的职业角色使命。随着社会行业分工的细化和特定职业对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也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密切关注社会不同行业和职业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道德素质要求,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素质的预期和要求。

[注释]

①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征求通知意见[A].黄炎培.黄炎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05.

②熊贤君.黄炎培和蒋梦麟职业道德教育观之比较[A].黄炎培.黄炎培研究文集(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62.

③阮顺雄,孙兆亮,周积泉,等.职业道德与经济文化发展[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1:17.

④曹必文,刘青.欧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授予及其启示――以美国和瑞士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9):49.

⑤曹必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授予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68.

篇8

普通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发展为宗旨,以学习基本知识为导向,在新一轮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下,21世纪,我国普通高中大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大滑坡。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呈现了明显改变的趋势,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由2009年的830万人降低到2013年7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由2009年869万人降低到698万人,而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由2009年640万人增到823万人。具体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变化如表1如上所述,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招收人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大力调整,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普职比例相当,但高等教育却却普职发展不协调,在普、职沟通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保障。综合来看,普、职教高等教育之间在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有效沟通等方面仍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二、如何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2004年6月,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曾经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两个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度的提出,传统文化观念等一些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于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出战略性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价值观层面保持一致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在追求个人主体性发展的同时,还重视对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是以培养人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发展职业教育应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长期政策。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更好地衔接起来,更好地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政府部门作出对职业性人才的培养指示,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共生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劳动保障部提出八项关于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措施,其中,第二项措施指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第三项措施指出: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第四项措施指出,改进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五项措施指出: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第六项措施指出: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导更多的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

(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

篇9

随着学者对黄职业教育理论和思想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越加广泛,在对黄炎培这一块研究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教育目的;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三是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四是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五是对“农村教育论”的研究;六是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探讨和研究。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黄仁贤教授对黄炎培的职业指导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黄炎培从职业教育的倡导到创办,至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与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职业指导,并且第一次把职业指导纳入职业教育教学之中,在其数十年间的职业教育理论探讨和教学教育实践中,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武汉大学张建华教授从黄炎培的职业道德观着手,认为包括“敬业乐群”、“劳工圣神”、“完善人格和爱国主义”等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职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思想对我们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叶凤刚教授认为,在21世纪2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中,黄炎培是最早注意到农村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农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经历了由“分区立系”到“划区施教”、综合改进,再到“先富后教”、“富教合一”三个阶段的演变。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庄缇缇的硕士论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及过程、具体内容、思想特点、及其启示做出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就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而言,除以上六点外,还提出了黄炎培的人性化教育制度这一内容。

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在注重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把目光转向把其职业教育思想与、张謇、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上。例如,王彪认为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继承发展的关系,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而他的学生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这也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他们在职业教育思想上有着密切联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实践上,他们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淑丽对黄炎培和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她认为两人在相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并具体从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三个方面来计较二者职业教育思想的异同。在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方面,张晓明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马斌也对黄炎培与张謇、陶行知等教育家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办学方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三者提出了各具个性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此外,姜建、马万明对张謇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该文章主要从两者职业教育思想起源、职业教育实践形式、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原则进行比较,认为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先于黄炎培,并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参考的范例;在职教实践形式方面,两者都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但张謇更加注重校企合作,而黄炎培更加偏重职业指导;在职教内容方面,该文在张謇“事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的教育理念与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理念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进行了异同比较;在职业教育原则方面,作者认为两者都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但从具体实践上看,黄炎培职教对象更为广泛。

三、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篇10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能本性;人本性;契合点;核心能力

培养目标的不同,是教育类型不同的第一标志。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正确把握和有效落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关系到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质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技能的教育。职业导向、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特质。

举办职业教育,首先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决定的。职业教育不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或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而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此类人才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直接操作,使设计、规划、决策变成产品或服务;他们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量需求越来越大、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有人认为,大学严格地讲只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术型、研究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进步;一类是技术型、技能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教育的分类,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举办职业教育,其次是由人类不同类型的智力特点决定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以智愚来品鉴人类智力高下的传统观念,以智商(iq)作为度量人们智能高下唯一标准的“iq式思维”,以及在个体特质是同一的、标准的因而是可以定量描述的假设基础上开展的智力测验等观念和做法,不但忽视了人类智力类型的多元性、多样性,而且合理化、固化了以单一课程、教法以及以“标准化测验”来衡量所有学生的“制式”教育模式,造成许多具有其他方面天赋与才能的学生被贬抑和忽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姜大源教授综合有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将个体的智能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形象思维,即具体思维;认为世界上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大概占60%~70%,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人只占30%~40%;而思维的类型不同,智力的类型也因之不同——智能无高下,类型有区别。对以抽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学科体系的教育即普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领域(学科)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探究、发展某一领域的陈述性知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行动体系的教育即职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工作领域过程性知识(包括经验的知识——怎样做的知识和策略的知识——怎样做更好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去完成某一工作领域的操作性任务。总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立由人类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的分野而不是智力的高下决定的,职业教育是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分类是由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决定的。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共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交融化、竞争国际化的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新科技革命层出不穷,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成为最重要的财富来源和发展动力。“能力本位社会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强调人的能力建设已为政府和社会所共识。”[2]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cbt、北美的cbe等,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基本准则决定了职业教育应当是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最强的教育体系,它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应当与普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感受更为强烈,改革的动力更为强劲。因此,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很可能是冲击我国整个僵化教育体制的突破口;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的成功,有可能破解我国教育的整个迷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的事实证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必须高扬的另一面大旗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它同样必须高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之所以必须如此,首先是由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决定的。各类人才招聘会透露的信息表明,对企事业单位来说,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健康价值观,已成为其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以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其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归根到底又是由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工作性质的变革决定的:职业种类的结构性调整和岗位工作内容的提升性变革,使当前多数工作的完成主要不是依靠从业人员娴熟的技能,而是依靠他们宽厚的理论和知识基础,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创造等能力,以及职业忠诚、责任感、阳光心态、专业进取、团队协作、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仅仅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立足于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强化综合素质的养成,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趋势;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必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观。

其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最终目的的需要。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终极性,是确定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而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论是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论,它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全面发展思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见,职业教育的目标在国家意志的层面也应当是立体的、综合性的,而不是面型的、线型的,是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更要追求实现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如何有教养地度过闲暇时间,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不能忽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对人的一生全面发展的深层意义。近20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正逐步从为经济增长服务转移到为人的发展服务上来,主要特点就是从偏重知识、智能的教育到注重年轻一代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按照我国主流的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和能力则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素质既包括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态度即价值观。素质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态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况且,能力具有个体性特征——人的能力与人同在,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主体。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其思想、情感、职业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必将对他掌握和发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做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做事。可见,职业教育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也是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

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连接能本性与人本性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