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新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行业新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行业新会计准则

篇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保险行业;影响;应对措施

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背景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出台了39项会计准则,充分弥补了就会计准则的多处空白,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的重大突破,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各项财务会计状况,为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切实需求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新会计准则的更改内容中有直接关系到保险行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给我国的保险行业会计处理带来了新的影响与变化,保险行业应当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

二、新会计准则给我国保险行业带来的影响

    通过分析我国保险公司的运行机制以及新会计准则在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新会计准则给我国保险行业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保险行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公司业绩的评价都是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核算的。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将公允价值的理念引入进来,这样就极易导致公司业绩产生更大的波动。为了实现稳定公司盈利的目的,有的保险公司可能把更多的金融工具划分到“持有至到期的投资”类别中去,或者采用降低某种金融工具短期交易量的方式将它们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上述这些做法都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原来投资决策的变化。[1]有些保险公司或者可以考虑在某个特殊时点将所持有的部分金融工具实施套期,从而实现降低利润波动性的目的。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保险公司资产组成中的大部分金融资产都应当以公允价值的形式来计量。就我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路线来分析,保险负债也可能会采用依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就应当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加强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从而有效降低公司财务报表的中利润的波动性。

(二)对保险行业收入和股本计量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保险行业执行的是按照不超过2.5%的评估利率标准计提责任准备金。而新会计准则在计提准备金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保险行业应当将自身的准备金核算方式进行重新确定。如此一来,对于那些关系到公司准备金提取比例的假设就会发生经常性的变化,这极易导致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准备金项目的稳定性降低。

    保险公司,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其财务会计账面上都存在一定的长期负债项目(也就是保险准备金)。市场利率的不断波动也会引起公司长期负债价值的不断波动。但是,与之相反,大多数保险公司在负债的会计处理方面总是将负债一项作不变的处理,最终会导致保险公司财务会计核算与公司实际价值相背离问题的产生。

    银行业与保险业之间的非对称性越发凸显出来。由于保险行业的利润受益与股本价格具有更大的波动性,这必然会引起银行业发展的波动性,这一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是必然存在的。[2]但是,这种银行业的波动性是单纯由于会计因素引起的,而与保险行业的各项经济基础要素的发展变化毫无关联。

    由于保险公司的预期收入与股本价值的波动性不断增加,就会导致保险公司的股票价格与资本成本受到影响。为了稳定股价与资本成本,保险行业可能需要加大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从而有效的向利益相关者进行信息沟通,从而赢得更多的支持。

(三)对保险行业风险控制的影响

    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是长期存在、难以避免的,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到银行利率、股票市场价格以及人口死亡率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需要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灵敏性进行分析,对保险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公司期权以及保证产品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价值评估,倘若分配给参保客户的期权与保证产品所假设的价值评估发生了变化,那么保险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就必须要调整负债项目。

    保险公司的经营者应当有效提高参考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意识,使他们能够意识到风险也是有价值的。因此,保险公司应当增加更多的人力来进行风险报告的调查与编制,其分析重点应当包括关于现金流灵敏度以及财务风险集中度等两个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有些保险公司还应当加强一些业务与投资方式的开发来稳定收入与股本。

(四)对保险行业偿付水平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关于不同项目的核算基础进行了新的规定,这就导致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水平以及监督管理水平受到较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而易见的就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引进,使得金融资产在进行价值确定时对公司的实际偿付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3]除此之外,由于保险行业偿付水平相关科目都是以旧会计准则为基础进行设置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会导致保险公司偿付水平信息报表设计准则的变化。

(五)对保险行业股利决策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保险行业股利决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为实现收益与损失的确认方面。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在进行企业利润表的编制时,应当建立在企业可实现的现金流数额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利润分配的延续性以及对企业投资者的影响。保险公司的账面利润主要由公司自身的经营水平以及公司所处环境实现的利润两个部分组成的。所以,保险行业的管理者在进行企业股利分配时,首先应当将公司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树立公司利润分配是以现金流量额度为基础而不是以账面利润为基础的科学理念。

三、保险行业应对新会计准则影响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新会计准则给我国保险行业带来的影响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保险行业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变革保险公司的原有核算体系

    新会计准则在保险行业的实施给保险公司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保险公司 变革原有会计核算体系中的会计科目、核算方式等内容。保险公司原有会计核算体系的变革需要公司财务会计部门、技术支持部门以及经营管理部分等多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会计准则在保险公司的有效健康实施。

(二)将战略管理会计与风险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合理运用

    就我国目前的保险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保险行业已经进入到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开展资产与负债的统筹管理是保险行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现代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对保险行业的战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超市的出现以及金融产品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促进保险行业应当将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基于这一现状,保险行业的战略管理,应当充分结合公司未来业务的风险管理技术,对现有风险管理的精算技术、利率模型、信用模型、资产负债模型等加强技术完善,从而有效实现公司战略的科学调整。[4]保险行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当是对从立项、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在保险行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首先应当加强对市场的动态研究,从而迅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立足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来看,战略管理会计与风险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合理运用将共同促进我国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积极进行保险产品的多元化开发

由于对保险风险与非保险风险提出了分拆与单独计量的要求,这无疑就导致保费收入的计算口径发生的改变,并逐渐与国际通用做法相接轨,将主要影响非传统寿险产品的设计。针对保险行业收取的万能险、投资连接险中与保费一起收取的投资性质,以及长期寿险保单业务中收取的储蓄性质的金额应当进行负债类会计处理。保险公司在进行这类保单的设计时,为了实现较高的保费增长水平,可能会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改变,使该项保单的投资性得到一定的弱化,提高保费的保障部分,或者使投资风险与保险风险难于区分,不能单独计量,以期尽量使其能够计入保费。

(四)明确均衡准则与巨灾准备之间的划分界限

伴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保险公司的不断上市,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是保险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监管者的信息需求也毋庸置疑。基于这一现状本文认为,必须要将均衡准则与巨灾准备进行分离,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应当以实现某种经济后果为目的,而应当致力于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要,[5]监管者可以要求承保人提供与监管相关的信息。

(五)构建科学完备的同业交流平台

为了保证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成功推行,我国保险行业应当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相关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注重相关数据信息的积累。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关系到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也关系到公司的管理者、信息研发部门以及劳动人事部门等多个领域。基于这一现状,本文认为,保险行业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司内部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保险行业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是做好新会计准则推进工作的重要环节。保险行业各公司都应当加大熟悉资本市场、高级计量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力度,从而有效适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需要。除此之外,保险行业还应当加大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加强相关历史数据信息的积累,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董淑珍,杨晨.新会计准则对保险经营和监管的影响研究[J].华北金融,2009,(03).

[2]王金玲,郭路路,关明宇.新会计准则对保险监管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09,(08).

[3]郭建维,马广奇.保险公司财务会计与新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2010,(02).

篇2

新年伊始,保监会公布了《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宣布与财政部成立联合工作小组,推进保险行业会计准则修订。

“财政部要求所有‘A+H’公司都要解决境内外会计报表差异。保险类上市公司只是其中一类机构,但可能是受影响最大的一类机构。”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说。

2008年10月,中国平安(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18,香港交易所代码:2318)三季报。中国平安H股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6.1亿元,同期A股却出现7.05亿元的亏损。同一家公司在同一时点,出现盈亏相反的两种业绩,可谓一大奇观。这应归功于A股和H股会计准则的差异。

在2008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要以执行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下称《2号解释》)为契机,研究制定保费收入分拆办法和最佳估计责任准备金标准,引导保险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的保障功能,更加科学地反映公司的业务规模、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风险状况。

《通知》给会计准则调整设定了更为明确的操作方向:保费认定、保单获取成本处理以及准备金评估标准均将出现重大调整。新的会计政策将在编制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时执行,所有保险公司均须执行。

这意味着,酝酿数月的保险业会计准则大调整已经迫近。这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调整,涉及保险公司的财务、精算、投资、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等各个环节,保险监管的指标体系很可能也要重新梳理。

A股、H股差异

早在2006年2月,中国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准则时,便已宣告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中国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曾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戴维・泰迪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只在关联方认定及交易披露、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会计处理等问题上存在差异,其他实现了趋同。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位保险业审计师解释,由于保险行业较为特殊,在会计处理方面,国际会计界不乏争议。因此,在2006年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时,保险业的会计规定并没有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

从最近两年的报表披露情况来看,“A+H”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保险公司的差异尤为突出。差异主要表现为三大类。一是保费确认,二是保单成本的计算,三是准备金评估标准。

投资性质的产品收入全数计入保费收入,这是造成A股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远高于H股水平的主要原因。

以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为例。2007年度,两家公司H股保费收入分别为A股的53%和72%;2008年上半年,两家公司H股保费收入分别为A股的39%和72%。

事实上,中国会计准则在保费分拆方面已有和国际会计准则相类似的规定,要求存在“重大”保险风险的产品保险合同,保费及给付在利润表中确认;否则认定为非保险合同,如很多理财性质的投资连接险,保费就不应在收入中确认。但由于没有对保险风险的“重大”程度进行明确规定,上述规定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保费收入的确认,是A股比H股更宽松,造成了A股保险上市公司保费收入的高企。在保单成本能否递延方面,则是A股比H股的限制更严,对当期业绩的影响负面效应更大,并成为保险公司H股利润高于A股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会计准则下,保险人在取得原保险合同过程中发生的手续费、佣金,应于发生时记入当期损益。国际会计准则下,保险公司可以选择将上述成本递延,将成本在未来若干年度分摊。

2008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在国际准则下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94.87亿元,比中国准则下净利润多23.85亿元,其中的53.16亿元差异缘于递延成本。同期,中国人寿实现国际准则下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58.38亿元,比中国准则下净利润多50.66亿元,其中缘自递延成本方面的差异为66.80亿元。

一位保险行业审计师向《金融实务》记者表示,从收入和成本配比的原则出发,成本递延的方法更加合理,因为对于保险合同,尤其是长期的保险合同来讲,收入会在未来若干年持续确认。为此,虽然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强制要求,但几乎全部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保险公司均采用了递延的方法,将成本在未来若干年分摊。

三大调整

针对以上差异,2008年8月7日,财政部印发了《2号解释》,要求境内外上市保险公司对同一交易事项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并要求保险公司在编制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时,对目前导致境内外会计报表差异的各项会计政策同时进行变更,“一步到位”。

对此,保险业内本来还有所争议,但本次《通知》的出台,昭示的是保监会坚定的支持态度。

本次《通知》所要“统一”的,就来自前述保费确认和保单获得成本是否可以递延,以及准备金计量标准等三方面差异。

首先,《通知》要求A股在保费确认方面严格原有的保费分拆的规定,在保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方面引入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分拆处理,即将不具有“重大保险风险”的合同收入,从保费收入中剥离。一位保险行业分析师表示,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并不详细,本次保监会很可能参考美国会计准则的做法。在美国会计准则下,风险比例通常要求超过5%至10%。换句话讲,如果认定保险合同的风险在5%至10%以上,则可确认为保费收入,否则将作为负债的形式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从险种来看,根据保监会下发的关于保险合同保费认可实施细则的征求意见稿,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保险责任很小的投连和万能险,大部分保费在新准则下将不能计入保费收入。业内的最新消息显示,现在监管机构还在讨论对分红产品的保费收入进行拆分,以此促进保险公司提高产品的保障功能。不过,上述变化的具体影响,还需要等到重大保险风险测试标准、保费分拆标准出台才可以明确。

在准备金计量方面,《通知》称,应采用新的基于最佳估计原则下的准备金评估标准。

计算准备金时,一个最主要的指标是评估利率,这个利率主要反映各家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中国保险公司主要参考保监会每年公布的利率上限,即对于高利率保单用7.5%和低价利率中较低的,其他业务用2.5%的利率,天津滨海新区补充养老试点对评估利率水平有所放开,上限也仅为3.5%,这相对于目前保险业的投资回报,显得保守而刻板。

国际上的保险公司则主要应用“最优估计”法,一般参考各家保险公司计算内涵价值时采用的投资收益率,下浮一定百分比来确定,更加个性化和市场化。

由于新准备金评估标准尚未公布,最为复杂的准备金评估标准变动的影响现在亦难以估计。

一位保险行业分析师指出,上述修改将有利于各家保险公司用适合自身特点的评估利率来计算准备金,更好地反映风险和业绩。

相比对于收入和准备金调整的欢迎,保险行业人士普遍对保单获取成本的会计处理表示质疑。在保单成本递延方面,《通知》要求H股中资保险公司亦采用计入当期损益、不得递延的做法,这意味着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H股中资上市保险公司,成本将出现大幅上升。

影响深远

对于这次会计调整,业界褒贬不一。目前,保险公司、审计师和投资者普遍认为,有关收入确认和准备金的修订是中国准则向国际准则的靠拢,能够更灵活、有效地反映经济实质,而关于保单获取成本不递延的调整,则有些出人意料,且很难被国际投资者认同。

经过本次修改,H股公司将失去与国际同行的可比性。不过,也有香港分析师指出,国际投资者配置中资保险公司股票,很大原因是看好中国的新兴市场前景,往往是在中资保险公司之间选择,国际同行很少成为比较标准。

新会计准则施行之后,保监会的监管思路也需要随之调整,这也成为一大挑战。比如,保费重新计算后,必然的结果是全国保费总量收缩,一些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排名也将改变。“保费规模曾经是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次统计口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监管思路的变化。”一位精算师对《金融实务》记者表示。

对那些以保费收入为绩效考核标准的公司来说,新准则将促使公司调整产品结构。但一位保险行业审计师向《金融实务》记者表示,由于在短期之内,保费收入仍然是保险行业最主要的业绩评价指标,不排除一些保险公司会修改新保险合同,甚至是已签订的保险合同的条款,使之满足会计准则的收入确认需求。

篇3

【关键词】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可靠

一、研究背景、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新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与旧会计准则相比在计量基础和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旨在改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是否真正达到了这一目标还有待于实证的检验。

假设一: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新准则下的会计信息更具价值相关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国FASB将信息对决策有用性界定为两个主要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并将相关性排列在可靠性之前这与相应的法律制度环境能有效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有关(刘峰2002)。此次准则变革的一个主要导向是实现国际趋同也即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作为这一变革的重要表现结合我国实际应当对其引入作必要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调整,也即对部分可能产生可靠性问题的资产负债表项目使用公允价值作出必要限制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Riehardson等(2001)扩展了Sloan(1996)的研究。他们分析了应计总倾各组成因素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发现应计总额与盈余质质量的关系并不集中于某一特定因素。Richardson等(2005)进一步对应计总额进行了细分深入研究应计各组成部分的盈余相关性(盈余自相关系数)发现低可靠性的应计总额部分的盈余相关性较差市场并不能识别这种盈余相关性的区别没有给出合理定价。

我们可以看到此次的会计准则变革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其本身并没有对公允价值的全面使用而主要是限定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也许正是出于对不同类型资产项目的可靠性对盈余持续性影响存在差异。基于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二:不同类别的应计项目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二、研究设计与变量定义

(一)假设检验的模型设计

Ohlson的价格模型则表明公司的股价是如何和净资产、会计盈余相联系的。会计信息的这两个成分在证券定价中起着不同的作用,Ohlson的价格模型将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评价范围从损益表延伸到了资产负债表。本文的研究也使用了价格模型来评价新准则颁布前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MVj,t=?滓0,t+?滓1,tBVj,t+?滓2,tEARNj,t+?孜j,t (1)

表1变量定义表

本文的研究方法延续Sloan(1996)和Riehardson等(2005)的研究将会计盈余划分为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应计总额与基于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收益两者主要不同在于其计量的主观程度现金收益具有更高的会计可靠性。应计总额的计量基于对过去现金流的递延、分配和评估及对未来现金流的估计它比仅仅计量当期现金流具有更高的主观性。Riehardson等(2005)提出模型:

ROAt+1=r0+r1ROAt+r2WC+r3NCO+r4FIN+vt+1 (2)

在模型(4)的基础上使用单变量分析逐个考察各类应计项目的盈余持续性。各类资产项目可靠性越高其持续性系数r越大,但是0

(二)变量及其界定

三、样本选取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2006年2月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本文以2005~2007年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执行如下的筛选程序:(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金融保险行业公司应计总倾和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独特性,别除这些公司。(2)剔除财务数据或股价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本文研究中要用到公司。(3)剔除所有资产利润率在[一30%30%]区间之外的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二)模型(1)的结果及分析

有关假设一本文分别对2006年和2007年度的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注释:括号中的是数值是表示相关系数的显著性的P值,**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价格模型回归整体的F-检验值,以及每一估计量的t-检验值都非常显著,表明新旧会计准则下每股净资产都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

新旧会计准则下的每股净资产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486和2.268。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作用在增强。从每股净资产这个指标看,新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考虑到新准则是坚持资产负债表观尤其是能很好的解释这一变化。新准则数据的Adj.R2为0.222,旧会计准则数据则为0.107,这说明新会计准则下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明显优于旧会计准则。

(三)模型(2)的结果及分析

表2报告了模型(4)的回归结果,也即对应计项目进行一级分类。WC、NCO的可靠性评级为中、中/低,预测其持续性系数较小;FIN的可靠性评级为高,预测其持续性系数较大。表中所报告的单变量回归结果与这些预测相一致。WC的系数- 0.184(t = - 5.44),显著为负,NCO的系数- 0.048(t = - 5.07)也显著为负,而FIN的系数0.003(t = 2.91)接近于零。B组最后一行报告了模型(4)的回归结果。应计项目三个组成部分持续性的排名类似于单变量回归结果。

表2模型(4)统计分析结果表

四、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财政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计量方面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优先。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可靠性首当其冲,其次是相关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下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提供的每股净资产数据对股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想关性。

经验证据表明:更不可靠的应计项目导致盈余的持续性更低,并且投资者没有充分预期到盈余的持续性更低,导致资本市场作出错误反应。从中可以将可靠性更低的应计项目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会导致更大的成本。在应计制会计中对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权衡显得相当重要,引入相关性强而可靠性不够的新项目不一定恰当,因而公允价值的引入只能适用于确实能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取得的并可靠计量的资产负债表项目上。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9(5)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篇4

下面我就近一段时间金融、保险领域的会计改革和监管发展谈三点意见,同各位一起探讨。

一、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正在经历重大变革

21世纪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致力于建立一套髙质量、全球公认会计准则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力迅速扩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直接采用、准则趋同等方式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标准,尤其是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承受了巨大压九2009年4月,在G20伦敦峰会的联合声明中,会计准则的改革被纳入到了改革金融体系的框架中,并且呼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相关监管机构共同改善有关公允价值和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标准。之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针对G20的要求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建立了与监管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机制,与巴塞尔委员会定期举行相关会议。

目前来看,国际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会计标准的改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针对目前金融工具分类标准和减值模型过于复杂而且不统一的问题,全面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制定新的会计标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简化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采用单一的减值模型,简化套期会计处理;二是缓解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改革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探索以预期损失模型(ELM)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ILM)的可行性,为缺乏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提供计量指引,允许对因流动性缺失导致有价无市的特定金融资产运用内部模型进行估值和计量,允许在业务模式发生变化时进行重分类,赋予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FVO),以减少会计计量错配效应;三是提髙金融机构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改进风险披露准则,强化对合并报表的管理,尤其是特殊目的机构(SPV)的合并。完善终止确认标准,大幅提髙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终止确认门槛。

二、保险国际会计准则的改革和我国的实践

由于保险合同的长期性、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和产品的多样性,长期以来,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尤其是准备金的计量,缺乏足够的透明度,而且各国做法差异较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普遍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难以理解。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改组成立后,大力推进保险会计准则的改革。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应G20峰会的要求,为了提髙保险会计准则的透明度,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第二阶段的工作进度也明显加快,在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基本原则等关键问题上实现了突破,近期将有关征求意见稿。

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保险合同的界定,二是保险负债的计量。在保险合同的界定方面,为了增强不同行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保持金融会计准则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使得不同金融机构销售的相同或者类似金融产品采用同样的确认计量标准,将保险合同界定为转移了重大保险风险的合同,保险成分较少的合同不能认定为保险合同。对于那些转移多种风险的混合风险合同,则必须将其中的保险成分、金融成分和服务成分等拆分开来,分别适用不同的会计标准。在保险负债计量问题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4年了保险合同项目第一阶段成果《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保险合同》后,于2007年5月了第二阶段讨论稿,提出了保险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路。经过近3年的反复研讨论证,基本确定了采用“现行履约价值(CurrentFulfillmentValue)”来计量保险负债的思路。“现行履约价值”计量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基于保险人通常会履行保险合同的假设;采用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尽可能一致的估计(MarketConsistent);对未来现金流量,采用明确的当前估计(ExplicitandCurrentEstimate);反映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TimeValue);包括明确的附加值(ExplicitMargins)。新的保险负债计量模式采用了和其他金融负债逻辑一致的计量方法,提髙了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可读性,使得保险负债更加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的计量模式基本颠覆了现行传统的保险负债评估模式,对保险公司和监管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按照中央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全面趋同,以促进深化扩大对外开放和在国际经济体系中获得有利战略地位的要求和部署,我国于2006年2月25日了与国际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保险业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成为第一个全行业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行业。为彻底消除境内外会计报表差异,2008年8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以下简称《2号解释》),要求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对同一交易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2009年12月25日,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明确了保费确认的新标准,建立了新的财务报告下的准备金计量原则。

我国这次保险会计改革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保险合同准则第二阶段研究中已经达成的共识、结论和先进做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保险合同进行界定,明确保费收入确认的标准。要求对混合风险合同进行分拆,对不能拆分的其他合同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拆分后的保险成分和通过重大保险风险测试的合同可以认定为保险合同,相应的收入计入保费收入,其余的合同分别认定为投资合同或者服务合同,适用相应的会计准则。二是制定了财务报告下保险合同准备金的计量原则和方法。采用和目前国际保险会计准则最新成果基本一致的做法,要求以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采用和市场信息一致的当前信息为基础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从2009年年度报告的执行情况看,这次会计改革执行顺利,实现了新旧政策的平稳过渡。

这次保险业的改革消除了保险公司境内外会计报表差异,实现了保险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同时也立足我国保险业实际,有利于促进保险业结构调整,增强保险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增强保险行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及与其他行业的可比性;有利于客观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吸引更多资本进入保险业。

三、积极参与会计准则改革,及时进行监管协调

篇5

要闻

社保基金选定境外托管人

【本刊讯】(记者 李箐)10月9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分别与花旗银行、北美信托举行了境外托管协议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从今年4月开始的“社保海外选秀”,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社保基金理事会人士表示,选择境外投资全球托管人是社保海外投资的第一步。其后,将在年底前完成境外投资管理人的选聘工作。

据悉,社保基金首批境外投资管理人名单也基本落定,目前处在商定合同阶段。对境外投资管理人,社保基金理事会要求申请人经营资产管理业务截至2006年3月31日须达六年以上,管理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

社保理事会的公告显示,截至6月30日,社保基金会共收到106家投资机构的申请,并于7月底完成初评工作,确定了25家公司进入复评短名单。8月下旬,由梁锦松、波涛、林义相、GarryHawker四名外部独立专家委员,高西庆、王忠民、李克平三名内部委员组成的复评专家遴选小组,对进入短名单的候选人进行了面试复评;按照委员独立投票的结果,向社保基金会提交了候选人排序名单。

包括瑞银、景顺资产管理在内的九家大型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已开始与社保理事会进行合同谈判,合同谈判的主要内容是管理费率报价、最终费率。

根据社保基金年报,截至2005年年底,社保基金资产总额达2118亿元人民币,年投资回报率为3.1%;近一半资产是银行存款,137亿元人民币投资于国内股市,127亿元人民币投资于长期债券。

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曾表示:“本年度,社保基金将向境外股票市场投资5亿到8亿美元,并期望在四季度通过管理人在香港展开投资。”■

证券

泰达股份入主渤海证券

10月9日,天津泰达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关于投资渤海证券的事项已获证监会批准。泰达股份将向渤海证券投资6亿元,占其增资后注册资本的26.94%。这表明泰达股份正式入主渤海证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中信证券拟增持华夏基金

10月10日,中信证券公告,中信证券董事会同意以不超过1.6亿元的价格,受让北京证券持有的20%华夏基金股权;若收购完成,中信证券将持有华夏基金60.725%的股权。

银行

北京银行QDII资格获批

10月11日,北京银行宣布,其QDII资格已获证监会批准,成为国内获得开展该项业务的第15家银行,也是目前国内惟一获得该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此外,恒生银行及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分行9月27日分别获3亿美元和5亿美元的QDII额度。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7.5%

截至6月底,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12827亿元,比年初下降435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7.5%,比年初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557亿元,比年初减少165亿元,不良贷款率9.5%,比年初下降1个百分点。

债券

中国单笔规模最大企业债将面世

国内单笔规模最大的企业债――由铁道部发行的铁路建设债券定于10月发行,发行总规模为160亿元,可超额增发不超过40亿元。

此次债券首次采用超额增发与回拨机制、网上网下双渠道发行,以兼顾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牵头主承销商为中信证券,簿记管理人为中信证券与中金公司,共有六家主承销商、八家副主承销商和11家分销商。

保险

保险行业明年实施新会计准则

10月8日,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实施新会计准则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全行业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会计准则。

2010年保险业总资产将逾5万亿元

篇6

今后如何深化改革?财政部尚未提出明确计划。2007年5月31日FASB主席Robert H. Herz发表了一次讲话,其主要观点是为了实行以原则为基础、目标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方式,必须解决美国会计准则的复杂化问题。他认为使美国会计复杂化,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断增加的行业会计指南。在美国,由于强调行业的特殊性,增加了许多行业会计指南(行业可以越分越细),因而改变了会计人员专业判断的重点。重点本应是报告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而现在重点却放在选择应用哪个行业指南上面了。他认为这种倾向,既不符合Sarbance-oxley act of 2002,也与IFRSS的趋同背道而驰。

因此,我想到我国是否需要行业会计指南?现在无论准则制定机构还是会计实务界尚无此种设想,但不排除今后设想制定行业会计指南的可能性。

我国并未提出以原则为基础制定会计准则体系的方式。现在的企业会计准则已与IFRSS基本趋同。趋同不等于一致,任何国家的会计准则都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服务于各国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必定是我们的目标。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主要用于上市公司。只是鼓励其他大中型企业采用。我国还有大量的小型企业,再联想到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运用于各行各业,要保证他们能判断并报告交易的经济实质,难度可能较大。

在这个意义上制定行业会计指南,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补充,可能符合中国国情。对我国来说,不是财务会计与报告过于复杂化的问题,而是会计准则若过于原则而难于操作会使不同行业的财务报告丧失真实性(如实反映)与透明度的问题。

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顾问,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兼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60年代创建了“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价值运动)”的理论,被称为资金运动学派;与李儒训合作的《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与经济效果》是中国第一本经济核算理论和经济效果计量方面的统编教材;1981年提出“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思想体系,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2006年,我国出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随后又颁发了与之配套的“指南”与“讲解”并了解释公告。这一套完整的会计规范从2007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一年三个月中,总的来看,风平浪静,相当顺利成功,这应当成为我国企业会计规范史上取得重大进展的里程碑,它对于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促进和维护市场经济(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基本趋同,都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如何深化?还应当考虑哪些问题?我想提一孔之见,供会计界的同志们讨论。

从宏观方面看,第一,会计,主要指财务会计和报告,是国际商业语言,这是没有争议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力求与IFRSs趋同,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所决定的。但“趋同”(convergence)不等于“一致”(consistency)。会计准则是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条件下由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的制度安排。人们经常说它具有经济后果,那就是说它既涉及企业经理层(人)与投资人(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涉及国家、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权益均衡。只要国家存在,一切代表国家与利益的法规(包括会计准则)就不可能不反映自己的国情和特点。即使经济全球化,也不能导致会计准则一体化。现在,虽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并没有代替更谈不上消灭各国的本国会计准则。不到“国家消亡,世界大同”,恐怕不会形成单一的全球公认会计原则。趋同是潮流,但妨碍趋同的世界各国千差万别的政治、经济环境将长期存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怎样建立既与中国经济模式相适应又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准则?可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既有深远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会计改革问题。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中国特色;二是已与IFRSs基本趋同,应当说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目前还很少有人在这两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

第二,现在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和其他大中型企业(后者只是鼓励使用),而我国还有许多小型企业。适用小型企业的会计规范应当着重考虑中国特色(例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必须简便易行等等),这可能是没有争议的。

从微观方面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现已有了准则、指南、讲解和解释,可能有人设想,是否再按行业特点,增加一些行业指南如AICPA的审计与会计行业指南?

关于增加特殊行业会计与报告(Specialized Industry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问题,这是美国FASB很关心的问题。总的来说,他们是反对的,IASB也不同意这样做。因为这同以原则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来制定会计准则的要求背道而驰。美国FASB主席Robert H. Herz(赫尔茨)在2007年5月31日的一次讲话中提出如下意见:

按照美国Sarbances-oxley Act of 2002的规定,同时也是SEC和IASB的要求与期望,美国今后制定会计准则应当以原则为基础并以目标为导向。

现在美国会计准则(GAAP)的制定方式基本上是以规则为基础的,SEC工作人员的研究报告(对“法案”108节第4小节的研究)中已指出美国现行会计准则存在的缺点:

(1)许多范围例外;

(2)不提准则的目标;

(3)大量的范围例外导致大量的内部不一致的指南;

(4)不考虑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而是利用一些形式如界线检验[percentage tests (bright-lines)]。

除上列问题外,Herz更关注由于范围例外造成许多特殊行业会计与报告(Specialized Industry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其后果是使美国的GAAP和SEC的规则增加了不必要的信息容量,增加了会计与报告的复杂性(complexity)。在美国,很多领域具有特殊会计指南(Specific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Guidance),如保险、银行、担保银行、经纪交易商、不动产、采矿、石油天然气、零售、医疗等。之所以需要行业会计指南,理由是:会计与报告应当“量体裁衣”,使之符合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殊会计需要。

Herz认为,上述理由并不充分。他的看法是:

第一,众多的行业指南改变了会计专业判断的主题。现在,美国的财务报表编制者和审计人员不是对交易实质进行判断,而是对是否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特殊行业或特殊交易的指南范围作出判断。

第二,美国拥有各种子公司或分部的大型金融公司是很多的。它们从事的业务有银行、担保银行、投资行业经纪交易商、风险投资、互助基金和保险等等。对这些业务如采用不同的会计指南,则不同部门若进行相似的活动(如保险分部进行借贷业务),在会计上应如何处理?如果分别按不同行业会计指南,各子公司(或分部)的财务报告,怎么可能具有可比性和透明度?至于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不但难以保证可比性和一致性,甚至不可能具有必备的可理解性。

例如1976年FASB曾“租赁会计”(Lease Accounting)准则,经常被使用者埋怨:它缺乏透明度(transparency)而且没有如实表现租赁业务的经济实质。而美国现在的租赁会计准则却非常简单而又明确:当出租方转移了租赁资产所有权上实质上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出租方就应当终止确认这项资产;与此同时,承租方应当报告一项资产和相应的负债。这就反映了融资租赁业务的经济实质。如果租赁业务中不能转移实质上所有的风险和报酬则视为经营租赁,这样,承租方就不能确认资产和负债,应付租金只能确认为租金费用。

第三,行业的特殊性可以越分越细,例如保险行业显然不同于石油天然气生产行业,但保险行业内部还可再分人寿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保险、再保险等等,是否需要再按这些细分的行业,把会计规范也加以细化呢?FASB不赞成这样的做法,IASB也是如此。IASB已经发展了一份准则对保险合约采用统一的会计处理标准,而美国的会计处理尚未做到这一点。

第四,如果联系到收入确认问题,会计学界都把它看得非常复杂。当前的美国会计实务确实是复杂。Herz在讲话中透露:美国拥有200个关于收入会计处理的会计规范,在GAAP中有关收入确认就有50多种不同模式。这样多的规范,必然重叠、冲突,存在很大差异,如何能保证财务报告关于收入和收益(反映企业财务和经营业绩的信息)具有可理解性、透明度和可比性?恐怕可靠性(如实反映)也会化为乌有!

第五,特殊行业确实是存在的。FASB主席认为,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同企业相比,它才是一个真正的特殊行业,它有不同于企业的目标,不同使用者和反映不同财务活动与业绩的报告。

第六,他认为,如果要发展以原则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必须解决会计准则和有关规则指南相互重叠、存在差异造成的复杂性,对于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来说,不仅要容易理解,如实反映,有相关性和可比性,切实提高透明度,而且要努力降低信息加工和使用成本。特殊行业会计指南带来两个阻碍以目标为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问题:

第一,现行特殊行业会计实务使得准则制订者更难消除范围例外(例如保险业一旦作为特殊行业,许多准则对保险合约就得安排范围例外);

第二,特殊行业会计指南可能引起GAAP的冲突,使得会计专业人员更难选择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基于以上考虑,FASB现在与IASB正进行一些主要的联合项目,例如概念框架项目、财务报表列报项目以及收入确认项目,以便提出一个以原则为基础的发展平台。应当看到,会计与报告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如实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1)对相似的交易和事项应当采用相似的方式进行报告;(2)对不同的交易和事项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报告;(3)对相似和相同的交易不能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报告。

上面所说的是美国FASB主席关于准则制定中要求缩减行业会计指南,减少会计与报告的复杂性,提高透明度,更好地体现以原则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的观点。

现在回过来研究一下我国的情况。我国目前还没有听说要制定行业会计指南,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例如新会计准则在去年一年,不同行业就组织了许多培训班,而分行业组织准则的培训,都试图结合本行业的特点。这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着重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仅提出原则性的会计准则也会造成操作上的困难,而且,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运用原则性过强的会计准则来指导行业特殊性很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是比较困难的;要反映不同行业千差万别的交易和事项的内在经济实质,其难度肯定也是比较大的。

篇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39项会计准则(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要求国内所有上市公司2007年1月1日起率先执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早日实行。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中没有针对原保险合同的具体准则。随着金融业的开放,保险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一个统一的、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以满足保险业发展的需求,我国的保险公司执行的会计准则迫切需要与国际趋同,因此,在新的会计体系制定中,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以下简称新准则),规范了保险人签发的原保险合同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列报,与1999年1月1日开始在所有保险公司实施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以及2002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保险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保险公司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准则弥补了中国保险业在现有保险会计准则下利润不实的现状,更注重保险业的稳健经营。主要变革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和目的有所改变

原会计制度分为十五章,目的是规范保险公司的财务行为、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和经营核算,促进公平竞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新准则分为六章,目的是规范保险人签发的原保险合同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列报。

二、引入保险风险概念,明确了原保险合同的定义及确定方法

原制度没有明确保险合同的定义;新准则首次引入“保险风险”概念,作为判断和确定保险合同的依据,从而使得诸多具有投资性质的险种不再符合准则原保险合同的定义。新准则规定保险合同分为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规定承担被保险人的保险风险,是保险合同区别于其他合同的主要特征,把名义上是保险合同,但实际没有保障功能的保单排除在外,不能当作保险合同来计量,也就是说不能作为保费收入计算。对于既有保险风险又有其他风险的合同,要求分拆处理,除非两者无法区分或单独计量。

三、规定了保险合同的分类标准及保费收入的计量方法

新准则规定保险人应当根据在原保险合同延长期内是否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将原保险合同分为寿险原保险合同和非寿险原保险合同。不同种类的保险合同性质不同,其保险收入的计量方法也不相同。非寿险保险合同的保费收入金额,应当根据约定的保费总额确定;分期收取保费的寿险保险合同保费收入金额,应当根据当期应收取的保费确定;一次性收取保费的寿险保险合同保费收入金额,应当根据一次收取的保费确定。原保险合同提前解除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原保险合同约定计算确定应退还投保人的金额,作为退保费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规定了保费收入的确认条件,但是与《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相比,新准则没有将“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作为保费收入确认的条件之一,没有很明确地对保险风险是否存在重大风险进行量化的界定。我国现行保险会计制度在实务操作中,除储金保险等少数非寿险产品分拆处理外,对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签订的合同,包括投资连结保险合同、分红保险合同等几乎都是作为保险合同处理的;按照新会计准则,投资连结险、分红险等投资性保单的收入将从原有的保费收入统计口径中剔除。例如投保人投保了一份100元的意外险,一旦被保险人发生意外高度伤残或身故,保险公司将赔付10万元的赔偿金,保险人承担了重大风险,根据原保险合同定义,这100元的保费可以确定为保费收入;如投保人购买了一项5年期保证利率收益的银行保险产品,在5年内若被保险人受伤或死亡,能拿到的保险赔偿金只是5年后到期保证利率的本金,根据原保险合同定义,这样的产品则不符合准则中提到的承担保险风险的标准,保险公司对这张保单的收入按照新准则规定就不能纳入保费收入计量。

四、规定了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确认时点和计量方法

新准则规定,原保险合同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不同种类的保险合同,其准备金的性质不同,保险人应当在确认非寿险保费收入的当期,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作为当期保费收入的调整,并确认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负债。在非寿险保险事故发生的当期,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并确认未决赔款准备金负债。在确认寿险保费收入的当期,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并确认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负债。原保险合同提前解除的,保险人应当转销相关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余额,计入当期损益。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一)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1.确认非寿险保费收入的当期:

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资产负债表日按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调整补提未到责任准备金

借: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贷: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二)非寿险保险事故发生时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

(三)确认寿险保费收入的当期提取寿险(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借: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

提取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贷:寿险责任准备金

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五、引入准备金充足性测试概念

原会计制度仅对各项准备金的提取规定了一定的比例;新准则规定了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确认时点和计量方法,要求在会计期末对准备金进行充足性测试,并按照其差额补提相关准备金。为真实反映保险人承担的赔付保险金责任,新准则要求保险人根据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确定原保险合同各项准备金,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进行充足性测试。保险人根据保险精算重新计算确定的相关准备金金额超过充足性测试日已提取的相关准备金余额的,应当按照其差额补提相关准备金;保险人按照保险精算重新计算确定的相关准备金金额小于充足性测试日已提取的相关准备金余额的,不调整相关准备金,因此,“准备金提转差”这一会计科目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将不再使用,提转差也不再可能被用来调节利润,这是对我国保险会计的重大突破。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一)赔付成本确认时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二)充足性测试时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贷:未赔款准备金、寿险(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三)实际支付时

借:赔付成本

贷:银行存款

借: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贷: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六、完善了损余物资以及代位追偿款的核算要求

新准则规定保险人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取得的损余物资,应当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计算确定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并冲减当期赔付成本。处置损余物资时,保险人应当按照收到的金额与相关损余物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当期赔付成本。这实际上是降低了保险公司对损余物资估价的控制能力,压缩了利润调整空间。新准则要求保险人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应收取的代位追偿款,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应当确认为应收代位追偿款,并冲减当期赔付成本。收到应收代位追偿款时,保险人应当按照收到的金额与相关应收代位追偿款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当期赔付成本。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一)损余物资(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计量)

1.按规定取得确认时

借:损余物资

贷:赔付成本

2.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

赔付成本(借差)

贷:损余物资

赔付成本(贷差)

(二)代位追偿款

1.确认时

借:应收代位追偿款

贷:赔付成本

2.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

赔付成本(借差)

贷:应收代位追偿款

赔付成本(贷差)

七、对保险公司利润的影响

篇8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新会计准则归纳起来有如下六大特点:第一,整个准则是向国际准则进行靠拢,这样更利于中国的各类企业在国外上市,企业无需再进行重编财务报表。第二,公允价值计量要求的引入,此方式主要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等行业,是引用了一个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第三,对例如企业如何进行合并、合并之后的财务报表等各类非常重要的会计事项进行了合并。新的财务报表合并准则同之前所执行的准则相比,理论基础颠覆了之前对母公司的侧重转化成对了实体理论的侧重,也就是说合并报表的范围所考虑的是实质性的控制;第四,对会计业务进行了重新的规范,原来的一些表外项目归入到了表内来进行核算,在这里归入表内核算的主要包括有投资性房地产、衍生金融工具、股份支付;第五,制定出同特殊行业相关部门的一些准则,这些特殊行业指的是油气开采行业、金融保险行业、农业的会计准则;第六,在准则中规定了有关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等的各类减值准备,这些资产如果提取了就不能进行转回了。

(二)新会计准则给目前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给目前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主要带来了三方面的影响:第一方面体现的是对于可供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必须要按照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对于没有到期的贷款、投资还有各应收款项都要依据实际利率法来进行各款项剩余成本的计量;第二方面的要求是要采用未来的现金来进行折现的方法来做出金融资产减值的准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如果用上面的方式进行了提取,就不能转回了;第三方面的要求是要将商业银行的一些衍生金融工具都必须要纳入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当中去,计量方式是公允价值,并且将其发生变动要计入当前的损益当中去,无论是盈利还是损失。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模式的缺点

(一)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模式不合理

对比我国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实践和发展,可以满足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功能需要的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模式:全面成本管理模式、责任会计模式、全面预算模式、量本利分析模式等几个模式,可以这样说,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实际上选择相对责任会计模式全面预算模式是更加适合的,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全面预算模式考虑的是企业的全面预算,针对的是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进行价值化,这样的机制有利于企业的计划管理可以更加全面。全面预算模式同责任会计相比除了更加全面,也可以更好的贯彻企业的战略思想,这样就可以激励企业朝多样化发展,全面预算模式对企业的人员方面的要求是,要有良好的管理基础以及人员素质。

(二)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模式的监管力度不够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会计管理制度存在一些监管上的漏洞。特别是现在的商业银行都实现了临柜业务的综合化,风险也越来越多。比如说现在的现金支付业务,从记账到复核到出纳的整个过程都是由银行的临柜人员一人进行的。尽管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有例如摄像头一类的监控设备,在工作之余银行也会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管理人员对这一部分的管理也是非常注意的,可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当中会计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存在着各个部门配合不力,同时没有具体的监督、管理流程,监管制度的更新没有随着具体状况去及时进行更新,这就给整个银行带来了风险,会有临柜人员盗窃的现象发生。

(三)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商业银行的临柜业务已经都实现综合化,业务也多了很多,这就意味着对临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商业银行使用的都是综合的银行操作软件,为了增加日益增多的业务,软件也会不断的升级,同时银行的分工都非常细致,工作人员就要掌握很多难度高的工作,临柜人员就很难避免出现问题。这样银行会计管理人员就一定要熟知并且精通银行的各项业务,但是实际的情况是银行虽然有这样的会计管理人员,但同银行的市场营销并不挂钩,管理人员的最大作用就是辅导,没有将真正的会计管理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四)商业银行的责任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责任机制长期处在缺乏的状态下,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责任和权利结合在一起的机制,这样的机制是以会计管理作为整个责任制的中心。商业银行的责任机制的建立要以银行的各个职能部门和各级分支共同去组成,在整个中心,银行所要遵循的原则是责任同权利相结合。然而,在商业银行的长期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责任机制同银行最初所设想的责任同权利相结合的想法是有一定差距的,同时还会有成本和效率没有达到考核的范围之内,各个部门的收入分配没有做到同部门设定的绩效进行挂钩,这就更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普遍较低的现象。现在商业银行当中普遍有纵向预算管理的一个模式,对计划的预算和计划进行分解落实,预算执行者和编制者并不是相同的人,这就不能做到责任和权利相统一。

三、商业银行如何构建及改革会计管理新模式

(一)优化和调整会计管理的职责

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处理以及会计管理专业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商业银行就一定要对银行的会计部门管理职责进行重新优化,也就是说对会计的一些基本职能进行强化,将整个过程中所处理的控制、反映、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内容,对整个会计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化,更多更好的为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监管、银行的投资者提供一个最真实同时非常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充分的去履行银行会计管理的监督、控制及反映各个职能。

(二)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压缩管理的层级,建立起集中式的会计架构

对银行的管理制度不断的进行完善,最大程度降低人为的风险几率。对于人为风险的防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一是银行制度的角度来进行防范,结合并运用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去对资源进行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管理制度,给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加一个有力的保障,使银行管理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出其效能。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人为风险,这是非常符合现代信息技术要求的。二是对银行的业务进行严密的监督,会计管理部门可以进行一些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只有这样检查才更加真实、有效,使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很好的落实下去。三是对银行各个层级的人员坚持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的自律意识,避免违章、违规操作,时刻保持自己的风险意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防范能力。从会计标准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会计核算已经从基层的网点进行了上移和后撤,同时会计核算建立起了一个集中式的业务处理体系,这样的体系结构为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架构进行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会计管理架构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进行变革:第一个角度就是在纵向的架构上,要对架构进行管理层级的一个压缩,进而去实现会计管理的集中化。另外的一个角度,是整个会计管理架构的改革必须要将商业银行的业务单元制作为整个改革的基础,进而建立起一个垂直化的业务线程以及现阶段要实现的一个分支行之间管理架构。

(三)在业务的处理模式上,建立其业务处理后台推行前后台分离的模式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推行会计处理使整个会计管理实现集中化,想要银行的营业网点去改变之前的模式,建立起一个高效规范的前后台分离的模式是其中关键的部分。根据这样的要求,想要实现这样的模式有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将不同的会计处理类型分开,对银行的前后台业务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划分的依据分别有所要处理业务的批量性,所要处理业务的实时性、所要处理业务是否实现自动化来实现科学的划分,只有这样才能将网点的核算最大程度的进行分离之后交给后台去进行集中的处理。二是建立起一个具有功能非常强大的后台对核算进行综合的处理,在这个后台当中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对业务要非常熟练并且能力非常突出,可以对会计实物进行高效的处理;三是要针对银行的前、后台业务建立起标准的处理流程,这样整个后台的核算过程才能做到有效、严密监控。

(四)全面丰富会计信息,满足内部管理及外部市场的双重需求

商业银行想要满足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的双重需求,就必须针对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报告两大体系执行改革,在整个过程中对于以下几个方面做重点的改革:一是对各个科目体系进行重新的设置,设置的依据就是外部市场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以及银行内部管理的各种需求;二是对账表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在这里不仅仅要求账表体系符合会计准则和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同时要建立起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三是在报表管理体系当中融入国内和国际会计准则和要求,从而降低报告在国内到国外之间进行转换的成本。四是对会计信息的生成管理制度改造,这样做的目的是实现整个银行的财务报告可以统一编制和生成,对信息实现集中的,减少了很多中间的环节,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信息处理的真实性。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会计准则;所得税制;会税分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77-02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制度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会税模式的选择,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异常突出的问题。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所得税制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特点

1.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财政部已经颁布的37项准则与国际准则已经多数趋于一致,在会计处理方法上更加接近,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趋同。

2.会计准则不断发展完善

新会计准则调整了一些会计科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周转材料等,增加了一些的特殊行业准则,如金融行业、保险行业准则等。

3.重视货币时间价值

会计准则规定: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能如实地反映该经济事项的融资实质,更加谨慎地核算企业的收入。

4.引入公允价值模式

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使企业会计计量更加准确可靠,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

5.会计信息披露更加直接和透明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原来的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表附注所披露的信息含量也相应增加,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包括四张主表和附注,既要充分反映企业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又要辅助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二)我国所得税制的特点

1.统一纳税人

新的企业所得税取消了原税法界定的两个不同的纳税人,不再区分内外资企业,这一规定使得内外资居民企业的纳税义务、税率、税收优惠等实现一致,有利于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2.统一适用税率

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修改后的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确定为25%,这在世界各国不断降低所得税率的背景下也属于适中的水平,为持续保存我国税制的竞争力提供支持。

3.统一税前扣除

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企业的利润,成本跟各项费用就是税前扣除的项目,主要与应纳税收入取得有关的配比成本、合理费用、价内税、损失等,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各项支出的扣除政策,明确规定了不得扣除的支出范围。

4.统一优惠政策

充分考虑了国家的产业发展,建立了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税收优惠体系,具体为:一是继续保留对农林牧渔、基础设施投资的特殊照顾;二是取消出口导向型企业的优惠政策;三是向高科技企业与能源节约型企业倾斜;四是对劳服、福利、资源综合利用等企业采取替代性优惠政策;五是发达地区的优惠适当减少,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政策优惠。

据此,企业所得税法建立了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税收优惠体系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税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会计与所得税的基本关系分析

(一)所得税借助于会计得以推行

1.会计分期与纳税期限

企业一定时间内应税所得额的时间依据完全符合会计分期,同时方便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分期假设对于会计体系与税法均有实际意义。

2.会计计量与计税基础

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税前利润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进行相互转换。

应税所得额=按照税法确定的收入-按照税法确认的成本费用

通过会计角度理解如下:

应税所得额=税前利润+-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对利润影响的差异)

应纳税所得额与应交所得税额不能离开会计的核算资料,实际工作中采用后面的会计调整公式。

3.会计资料是纳税的合法证据。

《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要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记账凭证记账,进行核算。该条明确了纳税人建账的范围、原则和基本要求。

(二)税收对会计也具有重要影响

会计核算不仅要遵循会计准则,还要遵守税法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依据财务会计制度计算出的会计所得额往往不一致时,会计要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纳税。在税款的计算、缴纳问题上,会计也要从属于税法。

1.税收对会计的积极影响

(1)在税务会计中,非常重视收益实现原则,不会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收入,资产只有在销售后取得现金才会被确认收入,可以保证收入确认和计量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2)在税法认可的情况下推进会计方法,能够促进所选择的的会计方法得以广泛运用。比如我国企业存货计价的方法曾经一直使用的是后进先出法,但新会计制度已经取消了这种存货计价法,就是为防止企业操纵利润。

(3)税法促使会计实务更加系统完善,进一步提高了会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纳税申报与税务筹划都要考虑会计制度,推动会计与税法共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税法关注税基,坚持历史成本,在对会计强调一贯性和公开性等方面,税收政策的和实施是保证新会计方法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

(4)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企业会计的业务内容,拓宽了会计师的执业范围。一系列据数据显示,在20世纪,我国会计师人数的增加与税收的增长是呈同向发展的。

2.税收对会计的消极影响

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企业要保持税收与会计的长期一致,会计只能依附于税法,成为主要为税务机关等政府部门服务的企业会计,形成以税法为主导的税会模式。税收相对于会计表现较为强势,是因为税收体现国家政治权利,采用实用主义原则,这些又必然导致财务会计方法缺乏一定的弹性。

此外,由于税法在税务处理上采用的高税率和累进纳税也逐步加大了与会计处理的差距,引起会计上对递延税款分配问题的不断争议,使财务会计报表数据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各方的需要。

三、我国会税模式的选择

我国在1978年会计改革之前,实行“会税统一”模式,即会计制度以税收为主导。1994年起,通过对税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了相应规范,逐步体现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独立性和适当分离的原则。

(一)转变为“会税分离”的原因

1.形成会税差异的因素将长期存在

形成“会税分离”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二者服务的目标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同造成的。税法旨在满足国家自身的需要而非外部投资人的需要,其基本目标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调节经济、维护社会公平,以保障财政收入。而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之相关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会税差异是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服务的目标不同,从当前形势看,造成会税差异的因素是不可能消除的,并将长期存在。

2.原有的“会税统一”模式存在各种弊端

传统的“会税统一”模式可能会使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某些不法企业篡改会计信息资料,弄虚作假,偷逃税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都得不到妥善的处理。

(二)选择“会税分离”的必然性

世界各国依据自身特殊的经济环境、历史文化、法律环境以及民族习俗等条件形成的会税模式,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以下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发达国家对其会税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从上表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会计的管理形式上,我国目前的各方面因素,无论是政治经济体制还是法规制度以及所处的文化背景上均与美国、英国、法国的差异很大,但与日本比较相似,可以看出我国会税模式的选择借鉴日本经验是比较合理的,我国更适合会税差异协调的“混合式”模式,但同时要尽可能协调会税分离造成的差异。

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改革的实践历程已初步证实我国选择“会税分离”模式的合理性,世界各国普遍的选择也是“会税分离”。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和适宜的社会经济环境,从会计与所得税制的发展趋势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会计采用“会税分离”模式是明智的选择,但会税分离不能“过度分离”,会计制度与所得税税差异还需要协调。

参考文献:

[1] 郭丽华.基础会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2010年上半年产险量价齐升,产险行业下半年仍将延续上半年的良好发展形势,未来三年将迎来黄金收获期。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拥有品牌优势、网点服务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并且财务实力稳健的大产险公司是最大受益者。

产险价值被低估

市场普遍给予产险业务1-2倍的市净率,而相应地市盈率则只有将近10倍,这仅仅相当于成熟市场的平均水平,而我国产险市场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最近5年保费复合增速25%,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并且现有市场环境非常有利于上市大公司的快速发展。

对比来看,保费增速和承保利润率均相对偏低的中国财险在香港市场的P/B和P/E估值分别为3.5倍和22倍,是A股现有产险业务估值的2倍。

下半年业绩值得期待

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上半年资本变动前净资产增速分别为-1.5%和-0.6%。现有股价已经反映此悲观预期,虽然保险股跟随大盘股指有所修复,但仍远低于合理价位。

寿险行业下半年将进入业务结构调整深化期,各公司产品更新换代逐步完成后,核心价值业务如长期和保障类产品将是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寿险业务内涵价值和新业务价值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同时,上证指数已经回升,如果下半年站稳2728点,则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全年净资产增速分别为12.3%和9.6%,下半年净资产将重回高速上行通道,估值将得到快速修复。

.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带来投资机会

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上海试点在天时、地利及人和的有利形势下,下半年有望获得实质性进展。

天时在于新会计准则导致分红险一险独大,行业亟待推行产品创新和产品多元化;地利在于上海已经获得政府支持,将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而个税递延养老保险试点作为重大金融创新项目将成为今年上海市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特别是世博会已经临近尾声,市政府将有更多地精力着手该项工作的推进;人和在于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内需消费不足和税收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上至国务院政府、保险监管机构和劳动保障局,下至保险行业以及广大民众均在盼望个税递延养老保险早日出台。

投资建议:建议把握产险业务价值重估、寿险业务估值修复以及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上海试点即将带来的投资机会。

保险股具有长期成长空间和较高的ROE水平,兼具成长股和价值股的投资特性,现有价格水平下非常值得长期持有。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将直接受益于产险业务价值重估的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