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措施

篇1

1.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实行了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制度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认为,国库支付系统网络实时监控和政府审计的监督就足够了,单位的内部审计没有必要。由于一些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无内部审计机构或者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或者由财务部门、纪检部门来负责,审计工作无法开展或者形同虚设,甚至一些单位根本没有专业的审计人员,多数是由财务人员兼任。

一些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没有把该项工作纳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中心位置,导致一些领导、部门或业务经办人员对审计工作不配合,有偏见,认为审计谁就是和谁过不去,百般阻挠审计,致使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审计人员也被边缘化,严重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规范,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表现在组织机构、业务工作和人员等方面的独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也不例外,但相对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确实很低。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按国家相关规定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往往只是形式,迫于压力,为了完成上级的政治任务,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审计工作没有真正展开。一部分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了,但人员配备不规范,没有专职和专业的审计人员,往往由财务人员、纪检部门人员兼任;另外一部分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内部审计机构挂靠于纪检部门,甚至是财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与其他部门和人员相互交叉,开展审计业务,独立性根本无从谈起。

3.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是从财会人员中抽调过来的,虽然会计知识丰富,但在审计方面,审计系统的专业知识欠缺;有的内审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欠缺,缺乏责任心、怕得罪人、怕打击报复,得过且过,有的甚至徇私舞弊或者迫于领导压力,出具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有的业务知识不足、知识更新滞后、知识结构单一,导致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提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改进措施

1.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单位内部各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专门组织。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全员学习、领导培训,再通过政府手段行政发文、政府审计、财政监督等方法来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专职审计人员的配备才能规范化,审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保驾护航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实施的监督,是建立在组织内部的审计机构,从属于本单位领导,为本组织服务。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在于协作组织有效实现目标,改进工作程序,实现增值。内部审计独立开展工作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及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是一个组织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环节,内部审计的特殊地位是其他部门所不能取代的。

2.规范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提高独立性

组织机构的独立是审计工作独立性的保障。在形式上,组织机构的独立表现为审计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或者部门之外,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强调要与单位内部其他职能部门要相对独立,要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开设置,部门之间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必须是国家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的人员,必须是专职,不得兼任,只有组织机构和人员保持了独立,才能对被审查事项作出正确评价和鉴定。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本?挝坏哪诓可蠹乒ぷ鳎?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3.加强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篇2

市分行内部审计部紧密结合本行业务发展的实际,抓好督导整改的过程中。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解决思想、工作和作风上存在问题,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为构建和谐督导、加快农发行发展而尽职尽力。

认真开展督导整改。对整改需要解决的问题,抓好督导整改是确保全行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和争创“两个领先”目标的关键。市分行内部审计部本着对农发行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到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抓紧抓实、一抓到底。

二、切实把握重点环节,扎实搞好督导整改的各项工作。

着力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2切实把握督导整改的三个重点。一是抓好思想整改。进一步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针对查找出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作风、遵纪守章和立足本职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问题,搞好思想整改。二是抓好工作整改,着力提高推动工作的水平。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谐第一要义”来进行整改,进一步在全行形成合规经营的强大合力,进一步促进农发行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在创建“两个领先”上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推进构建平安银行的进程。三是抓好作风整改,着力增强合规经营的本领。切实发挥督导的督、帮、促”作用,注重改进督导方式,提高督导艺术,主动为业务部室服务,谋求业务部室的支持与配合。对督导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向各个部室进行反馈,帮助业务部室在易出错环节、易出错部位制定防范整改的措施。对于新业务,主动向业务部室进行前期警示,预警可能发生实体或程序违规的环节部位,增强员工合规经营的本领。

确保督导整改工作的高质量。1切实把握督导整改的三个环节。做好督导整改工作关键是要抓好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认真进行整改、向全行员工公布整改结果这三个环节的工作。市分行内部审计部对每个环节都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

篇3

一、当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沟通和协调不畅企业各层面对审计结果诉求往往存在矛盾,权力层希望能通过审计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和主要存在问题;审计部门希望降低审计检查风险,问题反映比较多,冲淡了审计重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因业绩考核希望反映的问题越少越好。审计人员被认为是专挑毛病的、内部经济警察或者是领导的眼线,只讲问题,不说成绩,不少企业管理层对审计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2、审计重要性认识不够,介入审计时间滞后一些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内部审计地位不高,目前内部审计还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以事后监督为主,许多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如招投标、工程预决算、重大合同签订等应属事前、事中审计事项,未纳入内部审计范畴提前介入,而出现问题往往在这些环节较多。3、审计实施不规范,忽视审计质量一些审计项目不制订审计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不按内部审计程序规范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有的审计项目重结果轻程序、有结论缺证据,程序脱节,证据不力,难以保障审计质量;有的审计报告主次不明、篇幅较长、专业性术语多,领导关注的重要事项不突出。4、审计成果运用有待提高审计针对具体问题的建议和意见虽然多,但后续整改审计跟踪不力。如有的完善制度、规范内部控制程序方面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不切合实际,一些问题整改需要多层面、多单位配合,再加之管理层不重视、不主动,从而造成问题“年年审、年年有”的情况。

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及作用的几点思考和对策

1、监督与服务并重,加强沟通和协调审计不仅查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建议、强化管理、增加效益、防范风险,本身是监督,也是一种服务,寓服务于监督之中,最终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具体讲可坚持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审计重点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经营管理审计转变。内部审计不仅仅满足于传统财务审计的查错纠弊,要转变为紧紧围绕企业的工作重心、重大决策、发展目标、内部控制和领导关心等事关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管理事项,揭问题、作评价、提建议、促整改,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审计目标从单纯的监督向服务并重转变。内部审计的服务目标是提供有关经营活动的分析、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协助企业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既要审深审透,也要帮促到位。把重点放在问题产生原因、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措施上,提出切实、合理的建议,并通过后续审计来推动具体问题整改落实。三是审计方式从事后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事后审计是在损失形成和代价付出基础之上进行的,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缺陷性。因此审计服务的主动性和超前性必须增强,通过事前审计来建立内部控制的“防火墙”,通过事中审计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四是审计人员以监督者身份向合作者转变。审计人员在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的同时,抱着平等、信任、合作的态度,与被审单位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分析问题的潜在影响,使被审单位认识到审计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威胁,避免对立情绪产生。撰写审计报告时尽量不使用责难性措辞,多用建设性用语;小问题现场指出,就地督促整改,大问题如实向领导报告。2、认真贯彻内部审计准则,重视审计质量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对审计工作起着“引导”、“规范”和“促进”作用。规范的审计流程,高质量的审计结果,更容易得到管理层的认同和采纳。重点可把握几个方面:一是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审计工作流程。结合准则对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后续审计等审计工作程序进行重新优化,进一步规范审计流程,完善审计制度。特别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分类,强调证据要有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和审计结论相对应;审计报告必须客观公正,应当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有利于领导理解、采纳。二是建立三级审计复核,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审计质量控制上强调审计人员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实施审计,规范审计行为,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项目审计计划、具体方案要做到职责明确、内容清晰;每个审计人员都要对自己完成的事项负责,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计组内部复核;所有审计结论事项必须得到项目负责人审核,然后报审计部门领导核准,才能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和建议要切合被审计单位现状,具有可操作性,能通过整改真正解决问题。3、加强后续整改跟踪审计,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对审计揭示的问题后续整改跟踪,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审计作用发挥的重要手段。集团董事会高度重视,是后续整改取得成效的关键,对提高审计地位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的做法:一是明确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措施。在审计报告正式定稿后,随同董事会高层的签批意见一并下发《审计主要问题后续整改情况表》,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反馈,重点要列明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等内容。然后由集团分管审计的负责人召集相关事业部、职能部门审查,如认为措施不当、责任人不明确、完成时间过迟等,要求被审计单位重新呈报,直到双方无异议为止。二是绩效挂钩,加强后续整改调查和审计。每季末各被审计单位要向审计部门报告整改进度,审计会同相关事业部针对整改措施内容和时间节点检查,跟踪各单位后续整改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了解情况后作出处理,必要时协调集团相关部门帮助解决。年终要对各单位全年审计整改结果进行考评,并直接与管理层的奖惩挂钩。下一次现场审计时还要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核实,如不属实报告整改情况,将予以报告披露,并提请考评调整。

作者:邵林芳 单位: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审计中心

篇4

1.现阶段审计成果管理的存在问题

(1)审计成果整改落实机制不够健全,不够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缺乏后续跟踪落实机制,未真正整改存在问题。

(2)审计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描述过于简单或含糊不清,已采取或拟采取的整改措施、时间节点、举一反三等不具体或不到位,未能清晰反映实施的整改进度和整改效果。

(3)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审计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整改力度不够,审计成果运用的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4)审计成果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审计成果管理的全过程停留在手工流转,无法实时动态掌握最新信息。

(5)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对审计发现问题未进一步加工转化,未形成整体性综合分析,仅仅停留在审计成果的被动运用上,未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审计成果深化运用体系。

(6)审计成果共享度不高,降低审计成果运用范围。由于部分审计成果涉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机密等因素影响,往往未能实现审计成果的全面共享。

2.全面推进审计成果深化运用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2.1建立健全审计成果“四推”深化运用管理体系,刚性保证流程运转通畅

细化审计成果运用实施细则,严格规定审计数据收集、审计意见整改落实、审计信息加工转化、审计成果推广应用的实施细节,固化审计成果“四推”(即推行标准化模板固化收集模式、推动跟踪落实审计成果整改、推进审计成果增值增效、推广营销审计成果”)管理流程,确保深化运用审计成果。

2.1.1以审计成果 “五分类”管理为抓手,推行标准化模板固化收集模式

采取固化审计成果收集、反馈模式,推行审计成果分类管理,加强审计基础管理工作,为下阶段做好数据支撑。

2.1.2以“四推行”为抓手,推动跟踪落实审计成果整改

(1)推行销账式分类管理审计成果,确保整改问题全面落实:

滚动汇总审计成果登记表,采取销账式方法管理审计成果,按季度收集、反馈整改进度,确保每一个审计发现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整改、有力推进。

(2)推行审计工作联系单,专人跟踪“老大难”整改:

针对检查发现的“老大难”问题,推行分类审计工作联系单,实行编号管理,要求限时整改,指定专人指导督促落实整改,并针对存在问题形成操作性强、可量化、时间节点及部门责任清晰的整改方案、整改进度表,引起各责任单位重视,确保被审计单位按时高质量整改落实。

(3)推行不定期邀请专家深入基层指导,切实解决审计整改难点:

针对各类审计发现问题中屡教不改的“老大难”问题,组织邀请专家深入基层指导整改难点及工作重点,切实为基层单位排忧解难,营造齐抓共管、共同落实氛围,极大地提高审计整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4)推行后续审计、交叉验收,确保“多问题”单位整改到位:

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采取后续审计、交叉验收等方式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分析未整改的原因,并形成后续审计报告,客观评价审计整改完成情况,落实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促进依法经营、规范管理。

2.1.3以“深加工、精包装”为抓手,推进审计成果增值增效

扭转以前对审计出的问题仅限于“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按下葫芦浮起瓢”等被动状态,定期对一个时期的审计成果进行汇总、分析、研究等“深加工、精包装”,从中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开发审计成果深层次的价值,实现审计成果的二次提升及转化。主要是突出对典型问题的分析研究,针对当前热点问题展开综合研究分析,增强审计成果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在审计成果的通俗化上下功夫,要克服习惯于在审计中找数据、在报告中堆数据的工作模式,在强调语言规范、数据准确的基础上,切实改进审计成果的文字表述,增强审计成果的可读性和通俗性,扩大对审计报告理解的对象面,实现审计成果的不断增值、增效,全面推进审计服务更上一个台阶。

2.1.4以强化宣传教育为抓手,推广营销审计成果

(1)定期召开风险会等会议,做好审计成果“营销”:

定期召开会议,向各级领导汇报提升和转化后的审计成果,反映深层次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解决意见,供领导加强管理做决策,真正发挥审计成果的效用,使审计结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得到运用,从而维护审计监督权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定期培训,重点做好对高级、中层管理干部业务培训:

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典型经验,举办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增进沟通,互学、互带、互帮,扎实推进工作开展,切实为基层单位排忧解难。

(3)定期编辑案例精读等,做好风险预警:

定期梳理审计发现问题及其整改落实情况,并通过收集分析来源于系统内外、单位内外的风险信息,定期编辑《案例精读》等,对口发送督办通知、安全提示卡,对经济安全提出风险预警提示。

2.2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做好成果运用的人才支撑

审计队伍职业道德和执业素养是审计工作质量的生命线,多种形式多种层面开展审计人员的业务和理念培训,建立适应现代化审计管理的人才团队。

一是由“一揽子培训”向分层次培训转变,分别制定审计骨干和审计从业人员两个层面的培训规划,加强各层次审计管理人员的培养,推进审计人员从业资格、技术职称和执业资格等取证学习;二是鼓励参与各类审计项目促进“审培结合”,通过“师带徒、新带旧”,提升审计人员“实战”水平,促进跨专业审计业务横向交流;四是丰富培训内容,增加公派后续学历培训、计算机等方面培训,为今后开展审计信息化工作作好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

2.3建立审计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全面管理审计成果

根据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的最新指导思想——“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于信息化”,全面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一是从纵向上,向被审计单位、职能部门、高层管理层推行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审计意见下达及反馈、跟踪落实整改、审计信息加工转化、审计成果等推广应用各阶段管理的信息化;二是从横向上,将审计成果与财务系统、绩效管理系统、办公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实时发邮件提醒责任单位整改落实,将绩效考核量化到绩效管理系统,引起责任单位充分重视,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运用。

篇5

一、及时安排部署

一是发改委成立专项工作组,切实加强整改工作的领导,领导各司其职;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排查方案,发改委制作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县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排查问题项目整改工作的紧急通知》至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各工业城管委会、各风景区管委会和各企事业单位,安排部署整改工作。

二、落实内部科室排查职责

确定牵头科室委,领导班子成员紧急行动,各施其责,组织相关科室及时展开工作,由发改委法规科牵头,负责整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汇总,并把任务分解到了相关科室。

三、机关全体干部参与排查整改

投资科全体人员主要负责公检法司、城建环保等问题项目整改工作;产业科全体人员负责产业发展问题项目整改工作;农经科全体人员负责农、林、水、牧等方面的问题项目整改工作;社会事业科全体人员负责科、教、文、卫、体等方面问题项目整改工作;规划科全体人员负责能源、交通、通信方面问题项目整改工作,法规科全体人员负责招投标方面问题项目整改工作。做到了全委整体联动,确保全县问题项目整改工作的全面展开。

四、清理项目,查找问题

明确具体检查项目。发改委对年月日以来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和3000万元以上的备案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其中:清理年行政审批项目59个,3000万元以上备案项目8个;清理2009年行政审批项目23个,3000万元以上备案项目25个。共同协作联合排查。我委会同县政府项目推进办、财政局、审计局、建设局、规划局、民政局六个部门,组成四个检查组共20余人,对我县城西学校建设工程、建设工程、国家粮食储备中心重建工程、镇政府办公综合楼重建工程、建设工程等20多个项目的立项、环评、规划设计、用地预审以及资金拨付,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抽查,督促项目业主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及时查找出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建设项目未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全部报批手续,存在手续不齐便开工建设的情况;二是部分建设项目虽然已经完成工程招投标,但未及时办理招标后续备案手续和施工许可证;三是个别项目在备案后,审批部门虽已通知业主应及时办理节能评估等相关手续,但部分项目业主并未按要求执行,对于这种情况目前尚无有效的制约办法。

五、六举措扎实开展整改工作

一是制定整改方案,各科室对查找出的问题项目进行梳理分类,督促各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抓紧整改。

二是抓紧完善项目审批手续。针对部分已开工建设,但目前尚未取得用地预审、规划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评估和节能审查等手续的项目,各主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督促项目业主加快整改,尽快补充完善项目建设的相关审批手续。县规划和建设局等主管部门对于不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的项目,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处罚,严格要求参建的监理、设计、地勘以及质量监督机构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待完善相关手续后,方可进场施工。到目前,该局共计补办施工许可证9份,所有在建项目均已办理了施工许可证。

三是严格执行规定审批权限。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和市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的有关规定,凡是应由省或市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和备案的项目,我委所有人员一律不得越权审批、核准和备案。对越权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要求各主管部门尽快督促项目业主加快整改,并及时补充完善相关报批手续。

四是切实加强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在审批、核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时,我委严格依法核准了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该公开招标的进行公开招标,该比选的进行比选,未经核准的不能进入招标程序。年至年,我委共计公开招标项目62个,比选项目225个。对项目业主规避招标和投标企业串标、围标等违法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对招标投标资料不完整、未按规定备案的项目,要求各建设主管部门主动联系建设单位,督促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尽快完善招投标的有关资料和备案手续。

五是进一步加强工程概算审批管理。审批类项目严格执行有关工程造价和建设标准的规定,凡是政府投资项目投资额达到50万以上的,必须由财政评审中心对工程投资进行评审,项目评审后,我委才为项目办理招投标备案,项目才能进入招标程序。

六是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规模。对擅自调整建设规模、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违规变更设计的项目,各主管部门对项目业主进行批评教育,尽快纠正了违规行为,并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暂停项目建设、暂停投资计划下达、暂停资金拨付等处罚。

六、四措施防微杜渐

(一)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发改委将继续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和《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审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有关规定(暂行)的通知》等政策性法规文件,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不断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规范核准制,健全备案制,严格审批制。

(二)加强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发改委将进一步加强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坚持工程建设招投标程序,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发》、《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从事招投标活动。对应进行招标和比选的项目按规定程序办理。认真搞好招标核准和招标公告、招标文件、合同等的审核、备案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建设单位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

篇6

[关键词]央行审计;内部审计;审计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9.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35 — 02

工作转型是推动央行内审工作不断深化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由之路。在解决内审转型与发展的若干观念和重要实务问题过程中,如何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中央银行工作实际,探索出一套完整、规范、科学的内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对于巩固扩大转型成果、实现内审工作效能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研究探索内审转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课题之一。

一、基层央行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概述

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其作用大小直接关系着审计监督的价值所在。在当前内审工作转型工作中,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阶段基层央行通过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在加强内部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方法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推动了内审转型与发展。一是通过开展各类审计项目,对内审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采取问题通报,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引以为戒,使一家审计成果成为多家借鉴的依据,使审计信息辐射实现时间、空间上的跨越,实现了审计成果最大化,同时各家对照通报的问题,举一反三,并从内部控制上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认真进行自查自纠,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和控制风险。二是对审计中发现的需要引起行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高度关注的风险隐患以及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归纳提炼、深入分析,并从有利于领导决策和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加强和改进管理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促进了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三是实施审计跟踪问效,根据整改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审计或审计回访,加强对审计建议、意见的整改落实,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对被审问题的认识,以促使其加强管理。四是充分发挥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业务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成果交流会议,相互通报前一阶段的监督成果,共同掌握被审计或被检查对象的有关情况,建立审计成果利用和转化的协调机制。

二、内审成果转化运用不足的表现

(一)对内审成果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现实工作中,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人员对内审成果在认识上都有不同层次的偏差。被审计对象只重视审计结论中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对自身工作评价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内审部门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建议重视不够,认为审计查出的问题都是“过去时”,问题整改完就可以了,没必要深究,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审计建议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而审计人员重审计检查,轻成果管理,甚至忽视成果管理的思想倾向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将精力用在检查发现问题上的多,致力于督促彻底解决问题的少,特别是有针对性安排后续审计项目少,缺乏跟踪问效的相关手段,对审计整改程度、整改进度等缺乏有效监督。

(二)未对内审成果进行深加工

一是没有充分运用审计信息反馈机制。基层内审部门在开展审计项目后,按照有关规定向上级内审部门提交审计报告,上级内审部门在整理、归纳审计报告后,由于缺乏信息反馈平台,不能通过有效途径将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向基层央行反馈,审计成果对提高基层央行内部管理的指导作用和风险警示作用并不突出。二是未能利用审计成果开展风险评估。内审部门虽然根据年度监督检查情况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但未能对问题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后果进行评估预测,审计成果未能通过有效的分析转化为可用资源,造成审计成果的浪费。

(三)内审部门处理问题缺乏约束力,影响审计成果的运用

目前,内审部门在问题处理中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乏针对审计查处问题整改的监督机制。从实际工作来看,内审部门在提出审计意见或做出处理决定后,只要求被审计对象在规定时间内报送整改报告,别无其他处理方式,这种缺乏约束力的处理,抑制了内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二是处罚手段缺失。目前,内审部门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罚权,查出问题只能提出整改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拒绝或拖延整改的行为没有明确的处理或处罚依据,这也是被审计对象存在问题屡查屡犯的根本原因,遏止了审计成果的运用。

(四)内审成果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内审成果虽然由内审部门独立创造而成,但由于成果信息采集于基层央行各业务层面,对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事后监督等部门同样具有利用价值。虽然有的基层央行成立了监督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监督信息,但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机制尚未成型,成果信息不能最大范围的共享,造成各监督部门的重复劳动,不仅加大了监督成本,同时也加大了被审计对象的接待成本。

三、影响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建设的制约因素

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目前审计成果转化运用在长效机制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审计理念的滞后性

全局观念不强、成果转化意识缺失,导致工作缺少主动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思考。习惯于“就审计而审计”的传统认识和工作程式,满足于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不去想“怎样做得会更好”,在某些方面习惯于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满足于既有的工作经验和模式,工作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不能立足宏观揭示和解决问题,不仅影响审计工作质量,也影响到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使内审工作水平难以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大超越。

(二)审计环境的差异性

由于历史原因或其它客观因素,由舆论导向、管理模式、技术手段以及业务差异等构成的审计环境还不够和谐,相关工作配套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建立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三)审计制度的割裂性

尽管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制度,但这些制度相对割裂,制度之间尚缺少有机的联系。没有深入研究现有制度的内在联系并使之更加系统化,是进一步建立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的制度缺陷。

(四)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由于审计重点、审计深度、审计人员主观掌握尺度差异以及人为干预等原因,审计结果在准确性、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制约了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建设。

(五)审计主体的局限性

客观的说,基层央行当前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实现内审转型的迫切需要尚有一定差距。职业化、专家型优秀内审工作人员技术支持的缺失,是建立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的人才瓶颈。

四、关于建立审计成果运用长效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审计成果,重要应用。尽管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不能简单行事、一蹴而就,但也不是远不可及、高不可攀。只要潜心研究、反复论证,适合中央银行实际的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是完全可以建立起来的。笔者结合内审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一)点面结合:建立专业风险防控与单位综合评价机制

一方面,建立起专业风险防控机制。即:定期召开内审与业务部门联席会议,通过对审计成果的分析和比较及与业务部门及时交流,对相关专业风险点进行跟踪检查、对风险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对风险程度进行事前预警,达到事前消除风险隐患、有效防范业务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建立单位综合评价机制。即:定期召开内审成果通报分析会,通过对同级单位审计对象及基层单位审计对象的年度审计成果的全面分析综合,对一个单位的业务人员配备、业务工作重点以及也风险防控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二)督改并重:建立完善审计工作制度与审计成果利用机制

一方面建立内审回访机制。针对被审计过的单位或部门发放书面的审计回访表,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内审处理决定的落实情况,跟踪回访,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发挥好内审“审、帮、促”的作用,促进被审计对象完善内控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内部风险。另一方面建立内审整改监督通报制度。在对被审计对象整改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基础上,以内部风险监测、监督通报为平台,定期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和通报。对审计意见不抓落实、整改不到位、问题屡查屡犯的情况,应及时向行领导反馈并建议对相关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理,提高审计整改权威性和效率性,切实发挥监督检查成果的推动和促进。

(三)正反启示:建立业绩褒奖激励与违规问责追究机制

一方面,建立业绩褒奖激励机制。即:党委在对基层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进行综合评价时,要将该单位年度内审结论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对于严格管理、整改有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结合创先评优活动,及时给予通报表样或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建立违规问责追究机制。即:检查组及人员在工作中如有违反廉洁自律、不履行职责行为或履行检查职责不到位、不执行检查操作规程等行为和问题,视情节轻重实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强化和规范检查组的工作作风和履职行为。从思想与行为两方面约束了检查组现场检查工作粗放、随意性大、检查漏项、定性不准、包庇纵容、隐瞒不报等突出问题,

(四)量性兼顾:建立工作质量分析与审计案例备查机制

一方面,建立内审工作质量分析机制。即:结合对阶段性审计成果的定性分析,及时总结内审工作的经验,剖析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下步工作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建立审计案例备查机制。即:将内审工作成果及时分类归档,并充分发挥其审计工作历史档案和岗位培训教材的功用,并作为人事、纪检等其它部门相关工作的佐证材料。

(五)上下联动:建立审计跟踪回访与整改措施公示机制

一方面,建立审计结果跟踪回访制度。即:定期将对照审计报告进行分析检查,落实具体责任人通过跟踪问效督促被审计对象对审计建议和意见的整改落实,建立“审计问题电子台账”。内审部门在每项审计工作完成后,将审计项目名称、审计日期、被审计对象、业务类别、问题定性、问题描述、问题相关责任人、整改情况等录入电子台账中。内审部门可将台账作为督促问题整改的重要载体,对所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进行日常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被审计对象落实整改的情况,督促内审发现问题的整改。同时,内审部门在开展新的审计项目时,可充分借鉴以往内审成果,将台账所记载问题及整改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对被审计对象落实整改情况做出客观评价,达到提高审计绩效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求被审计对象对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监督,便于具体业务经办人员更好做好本质工作。

篇7

一、活动目的

开展民生工程“回头看”活动,旨在总结近几年我镇民生工程实施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效,巩固民生工程成果,提高民生工程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民生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民生工程政策效益最大化。

二、主要内容

开展“回头看”活动主要对年度省定民生工程项目政策执行、项目建设及运行管护等情况开展一次全面检查,范围包括所有工程类项目和部分资金类项目,检点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历年检查中发现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具体检查的项目和内容为:

(一)工程类项目:包括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项目扶持、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廉租房建设工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13项。重点检查项目“六制”管理等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项目资金拨付使用情况,有无截留挪用等违规、违法行为;项目完成及投入使用情况;项目后期管护措施落实情况。

(二)资金类项目:包括普通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医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库区移民直补、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农民工培训、政策性农业保险等14项。补助类项目重点检查审核、公示、审批等程序是否规范,补助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准确发放到位;培训类项目重点检查培训机构是否具备相关资格资质,是否完成培训任务,资金管理是否规范,参保参合报销补偿、理赔兑付是否方便快捷等。

三、活动安排

“回头看”活动在县民生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镇民生办负责具体实施。“回头看”活动开展时间为5月14日至6月25日,包括动员部署、自查自纠、全面检查、整改落实四个阶段。按照“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我镇对年度省定民生工程项目全面普查工作。并负责组织开展全镇的综合检查自查工作。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5月14日-25日)。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县关于开展民生工程“回看头”活动的文件精神,根据省、市县的具体要求,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回头看”活动全面动员部署和安排。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5月26日-6月10日)。根据第一阶段拟定的实施方案,镇将组织人力对各部门牵头负责实施项目进行全面自查,自查面为100%,并对照有关政策规定,镇各分管领导和其办站所,对存在问题和不足同步进行纠正或补缺补差。并于6月10日前将自查自纠工作书面总结材料和自评得分情况交镇民生办汇总后报县民生办。

第三阶段:迎接综合检查(6月11日-6月15日)。认真准备材料,迎接由县民生办牵头县财政、监察、审计、发改等部门综合检查组对我镇检查项目实施综合检查。并对检查出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认真分析,广泛吸取经验。

第四阶段:整改落实(6月25日以前)。针对县民生办综合检查情况,对存在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方案,积极整改。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照整改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抓好整改落实。整改落实阶段要同步做好迎接省市开展的抽查工作。

篇8

内部审计指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经营活动的合规合法性,查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为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

0 前言

现今一些企业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内部审计成果质量不高、对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认识不足、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都会严重影响审计成果的运用。本文主要从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转变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思想、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长效机制等几方面对提高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进行分析。

1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1.1 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有待提高

内审工作是一个专业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业务范围涵盖企业所有的业务领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但一些企业受到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知识结构的限制,内审人员不能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做出准确的判断,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成果的操作性较低、内容比较贫乏,不够全面。审计成果的质量会影响审计结果的运用效果。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与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是呈正比例的关系。如果内部审计成果质量不高的话,那么就会导致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低下。

1.2 对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思想有待转变

企业内部审计,由于多年来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组织的影响,企业内部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审计工作就是“找茬”,不重视内部审计结果,因而影响了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企业经常将内部审计作为查找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却没有将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导致审计年年搞,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

1.3 审计成果运用机制有待完善

企业在对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过程中,由于未形成系统性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协作、配合不到位,审计部门只有审计建议权,没有审计处罚权,当被审计单位消极对待审计结果时,审计成果就很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未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问责和考核机制,被审计单位不重视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存在表面化,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对照检查并进行自查自纠,从而存在屡审屡犯的现象。

2 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有效措施

2.1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审计成果的质量

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高审计质量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关键。审计质量的好坏,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因此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随着审计领域和技术的不断拓展,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复合型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防犯审计风险,准确使用职业判断对经济活动做出判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首先,应确定审计的目的,做好审前调查,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资料;其次,加强对项目审计的组织,制定审计方案,对审计人员组成、程序、时间及审计重点等做出详细安排。第三,做好审计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开展审计培训、通过信息系统对审计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落实三级复核制度等,加强审计实施过程的管理,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第四,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保证审计报告是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第五,加强对内部审计后续工作的管理。主要包括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报告中指出的问题是否开展了整改工作,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整改是否落实到位,对整改结果进行考核,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审计后续工作管理还包括对前期的审计工作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对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目标的完成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证据的质量、审计结果及审计小组的整体情况等进行评价,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通过加强以上五个方面的工作,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确保内部审计结果为企业发展更好地服务。

2.2 提高认识,积极转变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思想

内部审计成果是企业领导全面、准确了解和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经营情况,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沃土。因此,要提高企业内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一是领导重视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保证。内部审计成果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领导,实践证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在企业最高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才能顺利有序的开展。二是企业内部对审计工作的理解是促进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性质、任务和服务宗旨的宣传,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使被审计单位明白内部审计是企业的“保健医生”,是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取得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认知、理解和支持。三是内部审计人员要转变思想,树立宏观意识,消除运用内部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副产品"的错误思想,将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作为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2.3 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

要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需要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首先,要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整改的报告制度。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或审计报告之后,应组织相关的责任部门召开专门的整改会议,深入分析审计中发现问题的形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部门、责任人,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和预防措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并上报整改报告和整改证明资料,确保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被审计单位还要举一反三,开展对照检查和自查自纠,避免同类问题屡审屡犯。其次,建立完善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跟踪检查制度。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审计整改工作履行监督职能。为保证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不走过场,审计部门需对审计整改工作开展跟踪检查和考核,确保全面纠正不规范行为,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第三,健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建立审计问题整改问责机制,明确对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追究标准和方法,将整改结果纳入个人及单位绩效进行考核并应用到干部考察评价机制,对于拒不整改、整改不认真或整改不及时、屡审屡犯等行为进行惩处,深化审计成果的运用,全面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

3 总结

通过本文对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分析,将存在的问题阐明,并对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样不仅能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同时还能提高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效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红旗.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及审计成果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11(10)

篇9

关键词:PDCA循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理论界始终关注的问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在《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理论界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也遵循了这一思路,从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流程等方面入手,探讨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途径和手段。如王宝庆 (2007)认为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包括审计人员、审计机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日志、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制度等内部与外部多层次的管理控制。于筠、王世玮、袁德万(2013)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委托人是审计关系的三要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对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委托人三者及其审计关系进行控制。也有很多学者将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型应用到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从内部审计计划阶段(P)、实施阶段(D)、检查阶段(C)、处理阶段(D)探讨加强审计项目管理、持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措施(高明波,1999;王霞辉,2009;曹群耿,2011;贺彩霞;2012)。杨鸿运(2012)结合内部审计的工作要素,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将PDCA循环进一步应用到项目管理层面、审计功能层面、组织架构层面,构建了多层次PDCA循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经常混淆了目标和手段的区别。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是从行业标准的角度对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制定的标准和规范,是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规范性要求,也是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实现的一般性目标,是完成内部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如果以此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仅从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和内部审计工作流程管理的角度来关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忽视企业内部审计的根本目标和职能发挥,相关管控措施的应用价值也就大打折扣,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

实质上,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并不完全等同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人员素质提升了,组织设置优化了,工作底稿细致了,审计流程完善了,评价手段更科学了,审计结果更客观了,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审计主体运营效率和效果就提升了,甚至可能相反,由于过分关注审计工作的细节,关注被审计对象的审计工作要求,反而降低了被审计主体的运营效率,掩盖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创造。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更要从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功能定位出发,研究如何保证组织中充分、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确保达成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企业内部审计已不仅仅是被动的受托完成审计任务,而是更主动地参与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利用科学的监督、检查、评价手段,帮助被审计对象改善经营管理状况,积极防范风险,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与组织经营效率的提升紧密联系起来,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活动管理,促进组织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和价值。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有效工具,为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原理,一方面,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PDCA循环管理,从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综合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如控制图、统计分析表等质量管理工具),从组织、项目功能、人员等方面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总结经验,发现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输入下一个PDCA循环计划,改进解决现有的问题,提升内部审计水平。通过PDCA不断循环、动态往复,环环相扣,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阶梯式上升。如图1所示。

同时,PDCA循环不仅可以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开展,也可以在每一个子环节中开展,通过对内部各个环节、要素的PDCA质量控制,实现质量效率的不断提升。各层次的单周期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持续螺旋上升。如图2所示。

另一方面,PDCA循环也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与项目的质量管理,作为促进组织与项目运营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四个步骤,不断加强对组织与项目质量控制。在这其中,内部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特别是随着审计功能的不断强化和拓展,在提升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内部审计既立足企业内部,相对于外部审计可以更有条件介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客观性。因此充分加强内部审计在组织与项目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将内部审计管理嵌入组织与项目PDCA循环中,在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提升审计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加强对组织与项目的审计管理,促进组织与项目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不断提升;而针对组织与项目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又将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完善,二者相互作用,协调推动,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不断提升。

在组织与项目的审计管理中,传统的内部审计往往是“死后验尸”,即在组织流程或项目结束后才进场审计评价,检查和发现组织和项目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这种事后评价的方式显然不能有效控制组织与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协助改进组织与项目的运行效率。虽然审计评价对问题的总结,可以促进后续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的改善,但由于评价反馈的滞后性,使得对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的促进变得弱化,降低了内部审计评价的促进效率和效果。如图3所示。

现代内部审计理论要求内部审计要更加深入地参与组织与项目运营的全过程管理,在计划制订(P)、过程实施(D)、分析检查(C)、整改落实(A)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内部审计的评价与监督,确保组织与项目高质量、低风险运行。如图4

所示。

在这一模式下,一方面,组织与项目的综合运营信息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组织与项目计划(P)的可行性、与环境的匹配性、对组织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等,组织与项目运作过程(D)中的内部控制的执行、设计方案的纠偏、合同的履行、关键风险点的控制等,检查评价(C)工作的有效性、经验与问题的总结、处理方案经济有效性等,整改措施(A)的落实情况、执行的效果等,都将成为内部审计计划(P)的制订依据;而内部审计计划的实施(D)将重点加强对组织与项目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各环节风险点的监督与评价,提示风险,方案纠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帮助组织与项目提高运营效率;内部审计检查(C)阶段,在做好对内部审计工作自身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更是通过对组织与项目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的审计监督,分析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和建议,作为组织与项目落实整改的目标内容之一;内部审计处理(A)在监督检查组织与项目对运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是否充分反映到新的PDCA循环中的基础上,也对内部审计的经验予以总结固化,形成标准,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制订改进措施,输入下一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PDCA循环,促进内部审计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组织与项目的运营效率和效果也将成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改进的目标和方向。内部审计PDCA质量管理循环与组织和项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内部不同层次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目运营效率和效果持续提升,从而实现内部审计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目标。如图5所示。

三、结论及建议

应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化、科学化组织管理制度的要求,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持续改进组织与项目经营效率和效果,增加企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管理控制并不完全等同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只有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与组织的经营效率、效果提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达成内部审计的目标。因此,将内部审计管理嵌入组织与项目PDCA循环,通过内部审计PDCA质量管理循环与组织和项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内部不同层次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效果持续提升,从而实现内部审计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鸿运.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2(10):44-47.

[2]于筠,王世玮,袁德万.从管理本质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3(4): 46-47.

[3]高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会计,2010(2):53-54.

[4]曹群耿.内部审计的PDCA 循环工作法[J].审计广角,2011(7):56-57.

[5]鹿丽.田丽娟.浅谈内部审计控制机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59-61.

[6]高明波.浅谈PDCA循环法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9(9):12-13.

[7]王景.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3 (10):69-71.

篇10

一、自查对象:区财政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残联、区保险办、国土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自查时间跨度:年至年。

三、自查资金范围

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福利资金三部分,共十二类十八项资金,具体是:

1、社会保险基金: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基金等五类九项保险基金。

2、社会救助资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医疗救助资金(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农村医疗救助资金)、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等四类六项社会救助资金。

3、社会福利资金:儿童福利资金、老人福利资金、残疾人福利资金等三类社会福利资金。

四、自查内容

1、贯彻落实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是否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制定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规定与国家、上级业务机关的政策和规定是否一致等。

2、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面。

一是市、区(市)两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

二是社会保险费征缴是否完整,有无降低缴费基数和比例、隐瞒欠费、选择性参保,不完全参保等减少缴费的问题;有无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未按规定纳入社会养老范围,被征地农民保障水平较低影响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等问题。

三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否按照规定要求做实;新农保是否存在由于财政补助资金未及时计入个人账户、用个人账户发放基础养老金等造成个人账户空账的问题。

四是社保业务经办中有无参保人已参保缴费但个人账户未建立、有无个人账户利息计算错误和金额记录不准确、有无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错误、有无保费收入不入账、违规办理补缴养老金等问题。

3、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方面。

一是有无因为财政保障能力弱,基金结余出现赤字。

二是各项社会保险登记、缴费申报和技术核定、征缴计划制定、保费征收、稽核和催收等各项工作是否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和责任分工,执行中是否存在问题。

三是是否按规定开设和管理银行账户,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管理是否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有无多头开户及违规开户等问题。

四是是否按要求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有无社会保险预算赤字,有无以银行贷款等方式弥补缺口等问题。

五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资金,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在分配中,有无民政部门申报不实套取资金,财政部门分配过程不公开、不透明,人为调节分配或平均分配等问题,特别是临时调整的资金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4、各项社会保障资金使用及效益方面。

一是社会保障资金是否按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统一管理,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等问题。

二是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是否合规,有无用于购买股票、投资房地产、违规出借、委托理财、办企业等违规投资运营问题。

三是社会保障资金有无未及时足额发放、重复发放、扩大范围发放等问题。

四是社会保险基金是否按规定及时转存定期或购买国债等保值增值运营,有无利息损失。

五是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专项财政资金有无年末大量结余、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

六是是否按规定对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救助,对低收入困难群体是否按规定进行帮扶救助。

5、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维护中,是否存在系统割裂、重复建设及数据分散等问题。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统计数据、联网指标数据间是否存在差异。社保数据是否实现了与有关外部数据共享,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健全完善。

五、整改建议

1、对与国家和上级业务机关要求不一致的政策、规定要尽快修改完善,需要废止的要废止,需要重新制定的要尽快制定,确保与国家、上级业务机关的要求相一致。

2、对社保资金筹集中存在的财政补助资金不到位的,要尽快落实到位;对社会保险费征缴不完整的要按规定予以收缴;对被征地农民未按规定纳入社会养老范围的要尽快纳入范围;对未按规定做实个人账户的要尽快做实;对违规办理补缴养老金的要尽快清退。

3、对社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基金结余中出现的赤字要尽快进行弥补或在年的预算中作出安排;违规开设和管理的银行账户要立即清理;对套取或违规分配的资金要予以追回。

4、对社保资金使用及效益中存在的未按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统一管理的要纳入财政专户统一管理,上缴财政专户不及时的要尽快上缴,挤占挪用或违规投资运营的要坚决清理收回;对应发放而未发放的要尽快发放;对重复发放、扩大范围发放的要尽快追回;专项财政资金年末结余较大的,要分析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5、对信息系统方面的问题,要尽快完善相关系统,确保系统的安全有效。

六、工作安排

1、区直有关部门单位要成立专门自查自纠工作班子,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在全面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抓紧进行整改。

2、对短期内无法整改或因为客观原因整改不了的问题,要逐项列出,说明原因,提出进一步整改的建议和措施,及时上报区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