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防灾减灾创建特色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防灾减灾创建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按照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第二十七个“国际减灾日”活动的通知》(国减办电(2016)x号)通知要求,省减灾委、省民政厅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精心谋划,认真组织,紧扣“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的活动主题在全省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重点加大了城镇社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科普知识的普及,促进了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现将我省开展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部署,突出活动主题
为了搞好今年“国际减灾日”的宣传活动,省减灾委员会及时下发了通知,要求各成员单位和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紧扣“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的活动主题,突出增强城镇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以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全省各地迅速行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下发通知,明确活动要求。各级层层部署,层层抓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纷纷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全面增强了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营造了浓厚的减灾防灾宣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活动期间,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减灾委的部署,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切实强化了广大公众的减灾意识。
(一)宣传活动内容丰富。10月12日上午10时,省减灾委、省民政厅、省地震局、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香坊区民政局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乐松广场家乐福门前举行了大型“国际减灾日”,以“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活动现场设立彩虹门、轻气球条幅、宣传标语、宣传板和咨询台进行减灾知识宣传,省、市、区领导以及街道办事处干部、社区干部向广大群众散发减灾知识传单,宣传减灾知识。还请香坊区消防中队的同志对家庭使用的灭火器、逃生绳等进行使用讲解并现场灭火演示,部分群众也当场进行了演练,切身感受实战的情形。现场咨询群众络绎不绝,气氛十分热烈。现场设减灾宣传图板50块;发放《防震减灾知识读本》xx余册;《避险知识传宣单》xx余张。xx市在减灾宣传活动中重点突出密集人群聚集地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通过悬挂宣传条幅、设置宣传板、发放宣传单、宣传画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在整个宣传周期间,组织xx余人观看了“加强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的宣传挂图;发放《防震减灾知识读本》xx余册;发放《防震减灾基本常识》宣传单xx余张;街头咨询人数达到xx余人。鹤岗市在“国际减灾日”当天,工农区,在区政府门前设了宣传台,兴安民政局联合安全局在区政府广场开展了以“减少灾害风险,确保百姓安全,降低灾害风险,保护人民财产安全,拯救人民生命”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南山区政府为群众分发了《地震小常识》、《地震来了怎么办》、《防洪小常识》等宣传资料数千份和解答群众的咨考,咨询数百余次,东山区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向阳区在辖区第十中学开展消防演练。活动当天全省累计接待群众咨询200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0余万份,受教育人数达500余万人,群众反响很好。
(二)宣传活动,进入社区。在“国际减灾日”宣传期间,全省各地以城镇社区为重点,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演练活动。七台河市结合勃利县恒太煤矿“823”透水事故,有针对性的为煤炭行业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在校学生中开展了应急救护知识讲座,使人们能清楚的意识到当灾害降临时,逃生和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掌握灾害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推动了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哈尔滨市平房区民政局和新友社区一同组织防灾减灾小组在辖区内深入开展了以安全使用天然气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消防科普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社区请来天然气公司人员为居民讲解如何使用天然气,及如何防范天然气漏气,及如出现漏气,该如何救助等。同时,区民政局同新友社区防灾小组及志愿者一起走上街头,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设置宣传展板,进行防灾减灾宣传。
黑河市结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社区重点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活动,印制减灾宣传单,制作宣传图版,组织应急演练36次,使广大居民熟悉了减灾知识,掌握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自救能力,也使此次宣传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省各社区根据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社区居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宣传活动,以悬挂横幅、设立展板、现场咨询、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多角度的宣传,以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最大程度的扩大宣传面,大力营造人人关心、重视防灾减灾的社会氛围。
(三)媒体宣传,营造氛围。在“国际减灾日”宣传期间,以省减灾委、省民政厅的名义在xx日报、生活报设专栏,连载避险常识和减灾防灾知识;10月13日,xx日报、生活报、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东北网专题刊登(播)全省“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情况。各地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增设“减灾专栏”,对“国际减灾日”活动进行宣传。xx市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中国石油之都报》上建立“防灾减灾”专版,同时还利用市、县区两级政府院内电子屏幕和广场大屏幕电视,系统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广播上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辖区居民手中有资料,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鸡西市、大兴安岭、伊春市等地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增设“减灾专栏”,重点宣传“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的主题活动,使广大居民了解有关宣传活动,树立居民增强减灾、防灾的意识。
三、认真总结,扎实推进社区综合减灾能力
篇2
1、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初步建立。一是救助制度更为规范。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制度、城乡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二是建立了“两个平台”,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平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人工操作平台。三是建立了社会救助自然增长机制。四是率先在全市建立城乡低保三级联审票决制。
2、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一是救灾资金发放精细化管理;二是开展“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3、优抚安置、双拥政策全面落实。一是优抚对象首推“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二是统筹城乡退役士兵一次性生活补助,全面开展烈士纪念物保护工作,悬挂烈士家属光荣牌。连续二届为全省双拥模范县。
4、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村级地名标志设立率先在全市完成;建国以来,第一次乡镇勘界工作全面完成;婚姻登记实现全国联网;实行了80岁以上的高龄补贴制度。
二、民政系统工作差距问题
1、社会救助制度执行难。一是城乡低保难以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平台建立难;三是防灾救灾体系不完善,救灾资金精细化管理制度落实难。
2、优抚保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如涉军群体提出的持恤优待问题、退役士兵就业培训问题。
3、城乡社区基础建设薄弱,还处在起步阶段,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明显。
4、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低。人均养老床位不足4%,远低于13%的养老床位要求,全县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全市倒数。
5、殡葬改革滞后,火化率列全市倒数第一。
三、建议
1、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中心,规范低收入家庭认定操作规程,科学界定城乡低保对象进出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2、成立减灾中心,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一项常态化工作,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一是应对老龄化,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出台相关文件,完善和落实税费减免、支持民办公助养老服务,支持城乡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二是进一步加强现有福利机构建设,提高现有管理水平。
4、构建城乡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一是加强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个社区服务场所;二是建立城乡社区便民综合服务平台。
5、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把殡葬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纳入政府考核内容,有效遏制乱埋乱葬现象,促进人文社区、美丽乡村和文明城市建设。
6、开展双拥创建,促优抚优待政策全面落实。
四、希望上级在顶层设计时,怎样在政策层面上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倾斜。
一是免除民政公共服务项目方面的资金配套,完全享受西部地区的政策;二是希望财政部给予贫困地区在中央彩票专项公益金中连续支持10年;三是由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希望上级给予贫困地区在项目建设方面优先安排。
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希望上级对本系统哪些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整体规划、体制改革。
篇3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重点推进气象灾害基层防御系统建设。
1、政府主导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防御工作进一步规范。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继印发实施《__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之后,发文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办公室,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气象应急信息工作的通知》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气象预(警)报信息制度,推进各协作单位明确职责,建立信息响应机制,畅通绿色通道,推进气象应急信息分类、分级、分区域、分灾种。
2、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
编制并实施《__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全面完成__区所有乡镇(街道)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成为我省首个全面完成此项任务的县(市、区);深入推进社区和重点单位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针对性指导20个村社区完成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全区57个重点单位全部完成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梳理调整气象防灾减灾“四员”队伍结构完善,气象应急联动人员扩充至4000名。针对__区涉化企业多、规模大,对气象灾害特别是雷电灾害敏感度高的特点,探索“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监管模式,加强和推进__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将防雷安全监管列为安全生产监管的新常态,落实“自查为重点、抽查强促进”的安全监管评价体系和自律机制,积极构建完善的雷电灾害防御体系。
落实区镇(乡、街道)两级气象防灾减灾视频通报业务试点工作。完成气象灾害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印发《__区区镇(乡、街道)间气象防灾减灾视频通报业务办法》,建立通报业务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实现省—市—县—乡四级气象信息互通和工作联防,提升防御准备和应急反应能力。制定《__区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完成100个预警广播系统的安装和使用,进一步提高我区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时效,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灾害预警在村(社区)、人员密集场所、防汛危险地带的覆盖面。
1、公共气象服务软系统建设
丰富服务产品,改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推出天气周报、月气候监测公报、霾监测公报等气象服务产品,通过应急短信网站即时显示、气象微信、微博等新兴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提高气象服务时效。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不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特别是深入开展__特色的设施农业和旅游农业气象服务。
开拓公共气象均等化服务领域,借助“智慧.爱心24小时”残障人士信息服务平台,为残障人士提供个性化免费气象信息。针对残障人群的特殊需求,为盲人朋友提供语音气象服务信息,为失聪人士提供文字气象信息,《__气象》影视节目推出手语气象服务新模式,使得气象信息均等化服务触角进一步深入蔓延。2012年起连续四年推出并扎实落实气象为民服务五件实事,以为民实事工作呼应社会需求和群众关切。
加强对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致灾机理,以及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预测预防水平。进一步提高数值计算能力,以提高天气预报预测精细化和准确率为核心,进一步提高中小尺度区域数值天气预报能力,建成网格化、分灾种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成预报预警一键式业务平台。
2、综合气象探测系统建设
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在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__气象公园一期建设项目基本完成。新型标准气象观测站和__霾监测分析气象业务系统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二期建设项目也已具备建设条件。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性措施建设项目气象部分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小港实验学校区域气象观测站投入运行。__区智慧气象系统一期建设项目完成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监测设施补建,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旅游、
交通、农业、海洋、公共等专业气象服务分平台建设等。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完善气象监测网络,提高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信息平台的搭建将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数据库资源以及与市、省、国家的气象业务工作平台对接,推进气象服务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实现气象事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梅山保税港区气象综合服务新思路。针对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和科学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谋划气象服务新思路,结合实际按“四有”标准(有综合观测基地、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固定气象服务联络人、有固定气象服务产品)积极推进梅山保税港区气象综合服务工作,已安排专人开展气象服务工作,努力发挥气象在保障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防灾减灾、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成立__港口气象中心,建成由多要素自动站、雷达等组成的港口气象监测网,同时加强与海事、港口等部门合作,共享企业自建的测风站、能见度站等资料。__港口气象中心已形成细化到作业港区、锚地、航线的产品多样化、预报精细化的预报业务体系。同时,完善近海海洋气象服务监测网络,提升对海上大风、海雾等的精细化预报能力,不断完善针对港口、航线的预报服务产品,全面服务以__港为中心的__港口经济圈建设。
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跨部门多领域合作研究,《塑料大棚小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蔬菜种植的关系》、《__区霾特征及天气形成机制研究》、《__港口气象服务产品与平台开发》三个科技项目分别获市、区立项,多篇学术论文获得交流或发表,气象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业务转化能力得到提升,有力地支持了全区气象预报预警及服务能力的提升。初步建立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和高素质的专业骨干队伍,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达90%,气象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十二五”气象重点建设项目投资估算5371万,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省、市、区三级财政)。2011-2013年地方财政配套__市气象局统一建设推进气象监测、预警等系统项目资金约3072万。2013年推进实施的全国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项目由中央财政配套300万,市区财政配套300万,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等。2013-2015年__市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系统二期工程中央、地方配套资金共计约1.2亿,支持进一步完善气象海洋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完善气象传输层中通信网络的建设;完善气象应用层的建设,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
目前已完成__气象、流域监测网、水平能见度自动观测网、沿海地面监测网、残疾人无障碍信息气象平台、农业园区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农业气象综合系统、交通气象监测预警系统部分、旅游气象监测预警系统部分、沿海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等项目建设。
通过“十二五”发展规划部分项目的实施,气象事业整体水平有了提高,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到防灾减灾、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初步建成了机构健全、管理规范、适应__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决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气象公益服务受众面明显增大,行业专项服务效益明显增加。气象服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明显提升。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和雷电防护水平及其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升。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实现防御规划到区级、组织机构到乡镇级、精细预报到乡镇级、自动观测到乡镇级、气象服务站到乡镇级、气象信息员到村级、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的防御体系建设。
数值预报产品与雷达、卫星、自动站等综合探测资料的分析应用能力明显增强,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全面提高。制作与7-10天天气预报;区域性暴雨、寒潮、大风、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24小时预报准确率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达30分钟以上;全面开展农业、环境、交通、电力、港口等行业的气象影响条件预报预警。
综合气象观测网更加完善,重点突破气象观测从陆地向海洋、从城市向乡村、从常规向特种的转变。自动气象站实现乡镇和气象灾害多发的重点水系流域全覆盖。建立布点合理、探测要素丰富、基本覆盖我区港口和沿岸的立体化的海洋气象自动化观测体系,填补我区海洋和临港气象观测资料缺乏现状。加强大气成分观测,提高霾、负氧离子的监测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__建设港口经济圈以及__区建设港口经济圈核心区重大要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港口经济圈气象保障工程、公共气象服务提升工程、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应对工程以及公共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__区以更高水平跻身全国县(市)区综合实力第一方阵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需求牵引,突出特色。根据气象现代化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内在需求,彰显__港口特色,明确重点目标和主要任务,最大限度发挥气象现代化效益。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协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合力。
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着力建立气象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统筹协调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科学管理,统筹协调行业和地方气象事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气象现代化集约、高效、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从人才、资金、体制等方面深化气象改革,开创__气象工作新局面。加强与同行气象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合作,促进全社会资源和气象信息充分利用和共享。
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服务高效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气候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形成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新时期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新格局。气象事业综合实力达到全省县市区先进水平。
1、现代化的综合观测系统进一步完善
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全天候、多要素、高时空分辨率的连续自动观测。重要区域或重点领域的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基本建成。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得到有效保护,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气象预报预测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进一步完善,预报时效得到延长,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得到提高。
3、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手段不断完善、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明显提高
,基本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4、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组织体系和工作责任制基本明确,气象灾害防御职责及内设机构设置更加规范,部门间应急联动防御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5、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
气候资源监测评估以及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积极应对资源环境压力提供有力气象科技支撑。
篇4
一、积极开展各项申报工作
1、申报全国科技先进城区
今年是国家科技部开展“2007-2008年度全国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年。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科技局全力以赴,积极寻求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支持,同时主动与区有关单位协调,就全区科技进步工作领导情况、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科普工作情况、基础性科技进步工作情况、科技进步工作特色及成效5个二级指标的12500字的申报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申报材料。12月底,从科技部传来好消息,我区第6次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城区”称号。
2、申报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在省、市地震部门支持下,年初,区科技局参考了往年市局以及其他县区的申报材料,结合我区防震减灾工作特色,认真梳理,对2008年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开展了2008年度工作总结以及档案资料整理工作,编制了《区科技局2008年度防震减灾综合评比材料》,共分区情简介、行政综合管理、安全民居工程、地震应急工作等六个方面,结合照片说明以及各种档案材料,上报国家地震局参加评比。6月,国家地震局正式下文,申报工作获得圆满成功,区科技局在全市三县四区中唯一荣获“国家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3、参加省科技厅开展2007-2008年度的科技局工作考评
按省科技厅要求,科技局总结了2007-2008年开展的科技工作,填写科技考核相关数据,总结尤其在通过引导自主创新、服务科技企业、创建科技平台、争取科技项目、开展科技统计等领域积极开展的工作;通过与高校、企业联系,全力探求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建立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扶持初创型科技企业成长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协助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等方面的经验。2月,经过省科技厅考评,区科技局荣获2007-2008年度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全面推进科技工作
1、加强对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
(1)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服务工作。通过专利申报服务、申报政策法规宣传与协助等方法,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为申报企业解决困难。2011年共有15家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已有10家通过认定,目前按新办法申报的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7家。
(2)建立区专利窗口。与华信知识产权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区专利窗口,为辖区内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快捷的专利服务,大力推动我区专利申请与保护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今年,全区申请专利817件,专利授权数为34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20件。
(3)全力组织参加自主创新对接会。按照市里统一布置,以宣传科技发展为目的,选择了六家设计单位共十个设计方案,突出新颖、体现创新思维,精心优选方案。挑选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科技产品、科研成果参加自主创新对接会,受到广泛好评,完成了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展现科技风采的任务。
(4)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调查的统计工作。经调查统计,我区2008年申报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获得所得税减免优惠约2000万元。
2、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服务与管理。加强服务中心管理,在孵企业安达数控公司已成功“毕业”,搬迁至自建的“安达科技产业园”,开始产业化生产,成功孵化。及时调整楼层,拿出两个楼层近2000平方米办公用房,面向初创型科技企业出租,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近期已成功引进怡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润谷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华信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入住孵化。我局正大力宣传,积极联系引进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重点帮助发展前景较好的小型科技型企业。
3、认真组织《市科学进步条例》讨论稿意见征求和修订工作。组织合工大、江淮、紫金制管、安凯等各高校、企业代表、专家对《市科学进步条例》讨论稿提出了30多条行之有效的建议与意见,对《市科学进步条例》的修改制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4、开展了对辖区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研究所等进行调研。今年以来,我局加大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就建立成果转化平台、与科技企业结对互助等问题多次磋商,初步建立了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的渠道,并在下一步推动企业与学院、科研小组的直接交流问题上有了较为明确的工作思路。通过努力,我局与合工大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下一步将进行企业与学院乃至科研小组的直接对接,共同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1、积极应对肥东梁园地震。4月6日肥东梁园发生Ms3.5有感地震,我区有震感,我局第一时间请示震情,并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同时展开震情值班,接听来电,耐心解释,安抚群众,平息谣传,全区很快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2、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利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日、防灾减灾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汶川大地震纪念日等时机,开展以“加强防震减灾意识,促进安全民居建设”和“加强震灾防御、保障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联合广播电台推出《科普之声》节目,于9月7日起每周五定期播出,主要介绍地震科普、防震抗震等知识以及全区科技工作动态;利用科技信息网防震减灾专栏,刊载防震减灾宣传知识,扩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积极组织学生适时利用电化教室和课外活动,开展地震科普讲座,召开防震减灾班会。
3、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阵地建设。大圩站将观测不方便的新民村深水井调整到余墩村,并设立了《地震前兆观测知识》和《地震群测群防注意要点》标识牌;增加了三个固定的地震科普宣传栏(镇政府、余墩、晓星小学);增设两名现场兼职观测员。在市地震局的关心协调下,我区正式接收烟墩镇群测群防信息站的管理及信息上报工作。
4、积极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月,分别对市四十八中和五十六中两所被评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检查,同时赠送科普图书1000多册。四十八中编制了《市四十八中防震减灾工作评比材料》,参加省地震局评比。
5、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进一步健全了各级地震应急机构,修订完善了各级应急预案,全区应急工作基础得到较大提升;8月,启动了校舍安全工程,对全区60所中小学159栋校舍进行了初步排查;区财政预拔100万启动资金,用于校舍的鉴定,此项工作于10月25日如期完成,目前正在开展校舍加固设计招投标工作;率先在芜湖路街道曙宏幼儿园成功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示范演练活动;9月,全区42所中小学和区机关大楼都进行了疏散演练。
四、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1、多形式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普日”、防灾减灾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宣传活动,开展科普教育,着力提升城区居民科学素质。一是深入推进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在义城镇农贸市场和芜湖路街道组织开展全区“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保护生态环境”“科技奥运”、“日全食”“防震减灾”大型宣传活动;安排50块科普展板在区行政服务大厅和镇街村居巡展;组织50名母亲带着孩子一起参观市科技馆,开展智慧宝宝科技游;向干部及群众发放科普小册子10000份。二是开展青少年系列科普活动。组织20块科普展板进校园巡展活动;组织600多名学生听取科普报告会3次;组织选手参加2011年市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占全市(包括市属高中)获奖面的20%;第四十六中代表队在刚刚结束的2011VEX澳大利亚悉尼国际机器人公开赛中荣获了最佳能力奖和最佳编程奖。
2、加大科普投入,提升科普宣传能力。一是新增科普画廊20个、200多米,覆盖了各村居及大的住宅小区。二是在广播电台推出《科普之声》栏目,每周五定期播出。三是购买各类科普图书2000余本,帮助社区和学校充实科普阅览室;为各村居及农技协科普宣传员征订110份2012年科技报;与市四十中联合创办机器人工作室;支持师范附小装备400多平米的科技长廊,积极打造科普示范点。
3、以点带面,积极开展科普示范活动。按照市科协的“五个一”标准(即有牌子、有组织、有场所、有阵地、有活动)要求,进一步夯实了科普工作基础。目前,省科普示范社区有1家,市级科普示范单位8家,市级科普示范学校2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家,还有4家正在申报市级科普示范单位。
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在开展好常规工作的同时,重点完成如下工作:
1、完成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指标年度指标。按照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指标年度分解任务,增强服务,加大自主创新推进力度,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使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47家;专利授权数超过209件(发明专利达到70件)。
2、建立区科技进步及推进自主创新体制。在省、市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结合我区科技工作实际,制定区科技进步及推进自主创新工作措施,坚持边试行、边完善,力争2012年完成推进科技进步及自主创新体制主体框架搭建。
3、实施重点培育计划。在中小科技企业和汽车配套科技企业中,选择1-2家企业和1-2个重要课题,选择研发力量较强的课题组,主动联系,力争与高校研究团队建立项目合作关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加快课题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加强自主创新培训工作。举办2-3次自主创新理论培训班,加强对企业管理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培训;联系2家以上自主研发意向强的科技企业,邀请相关专家重点指导服务。
5、加大科普宣传。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整合资源,加强统筹协调,把工作重点放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四个主要人群上,加强经常性的科普工作,打造科普平台,继续做好科普之声,科普网络栏目,举办科普讲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等,着力提高公民素质。加大争创市科普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6、继续完善地震应急体系。加强街镇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完成2个社区、40个学校、1个企业的应急培训和演练。
篇5
同志们:
这次全县民政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总结2013年全县民政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各项任务。后面,县领导还要做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以民为本、创新工作,民政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2013年,全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三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四个眉县”的目标,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了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和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3年荣获了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县和全市民政工作先进县,我局也获得了全市基层政权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县目标责任制综合考核优秀单位、争取国家投资先进单位。
(一)创新制度,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用足用活现有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应急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孤儿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慈善救助等9项社会救助政策,创新实施“9+1”一体化社会救助制度。一是建立了弱势群体社会化救助平台。对全县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孤儿、住房困难户、突发事件家庭、上学困难家庭、患大病人群、重度残疾人、精神病人录入信息,建立台账,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年保障城乡居民7384户,18729人,发放城乡低保资金和各类补助资金4438.1万元。三是全县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供养五保对象557人,发放五保供养金和各类补助295.7万元。四是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发放春荒救济、冬令救助、临时救助、日常救助及应急救助款488万元,为全县五保户、A类低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资助参合费12.4万元。给49名孤儿发放生活补助费、监护费和慰问金49.09万元。五是积极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实施流浪人员救助201人次,资助生活费和交通费6.73万元,救治流浪危重病人、精神病人11人次。六是“阳光安居”惠民工程顺利实施。对符合危房改造、助残危房改造、扶贫安居、移民搬迁等政策的171户重建户,按照有关规定分别予以补助。对无经济能力的33户特困户采取部门联动、资金捆绑使用的形式,给予每户6.8万元补助,建成了两个集中搬迁点。
(二)创新管理,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加强区划地名管理。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抓住我县被确定为全省城乡发展一体化试验示范区的有利时机,及时开展区划调整调研,申报撤县设市。二是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累计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30个,充分发挥他们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作用。对注册登记的85个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年度检查。三是规范婚姻登记管理。实现了全国联网在线登记和收养登记。全年全县共办理结婚登记3351对、离婚登记389对,婚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四是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创新建立优抚对象医疗费用“一站式”服务平台,实行定点限额医疗就诊制度,发放补助金53.17万元。为182名重点优抚对象办理大病救助,发放救助款25.3万元。发放“三属”、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复退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各类抚恤金751.14万元。为全县453名义务兵家庭发放优待金538.87万元,发放 60周岁以上的复退军人老年补助金100.93万元。举办老复员军人休疗班4期,发放退伍军人自主就业补助资金443.2万元,确保了我县涉军人员和谐稳定。五是扎实开展双拥务实活动。县级领导在春节、“八一”节期间走访慰问驻军和优抚对象,开展丰富多彩的军民共建,鼓励官兵为眉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积极开展“爱心献功臣”帮扶活动,全面提升我县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三)创新发展,民政工作后劲稳步增强
大力加强民政事务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建设,促使民政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一是加快公益性公墓规划和建设。开展县境内主干道路两侧坟地绿化整治,在南山和渭北建设两处公益性公墓,从县城区和太白山旅游开发区迁出坟墓526座,推动了重点项目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完成了县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筑面积3177平方米的综合楼建成,政务中心投入使用,灶房、院内硬化、门前绿化完工,累计完成投资2410万元。三是社区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完成了2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全县已有105个村建成了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达到“三有一化”标准。按照省上统一安排,招录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20名。顺利完成第五届城镇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使社区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四是逐步推进扶眉战役纪念馆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委托成都建川博物馆对扶眉战役烈士陵园长远发展做了总体规划设计,从民政部争取扶眉战役烈士陵园专项维修补助资金200万元。年内接待游客3万余人,扶眉战役烈士陵园被确定为国家3A级红色旅游景区。
二、聚焦民生、锐意改革、推动民政事业大发展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会和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推动全县民政工作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一年。全县民政系统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总揽,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紧扣“保障基本民生、发展社会服务”这一主题,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五包促五化”为平台,以项目建设和“三进五解决”为抓手,忠实履行职责,坚持“五抓五促”,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民政。
(一)抓项目促发展,完善为民服务设施。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扶眉战役纪念馆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要加快织布厂的拆迁,对照建设内容加快设计进度,争取4月开工建设。福利园区项目要加快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十字山休闲养老项目要加强与深圳福开莱投资公司的联系,督促尽快拿出规划设计方案,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二是确保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重点目标任务。尽快审定社区服务信息平台设计方案,开发涵盖困难群体帮扶、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除、产业化发展、防控体系建设五个类别的社会治理智能化软件,实现县镇村互联互通。要加快阳光安居重建户的审核审定,尽快确定集中搬迁安置点,建筑设计有特色、建筑风格要统一,把搬迁点建成精品、建成亮点。各镇要对照目标任务,及时安排部署千人社区的建设工作。要采取各镇集中建或几个村联合建的方式,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推动殡葬改革。三是要加强与上级部门联系,灵通信息,根据投资动向,包装上报殡仪馆、救灾仓库、福利院、社区服务体系、农村互助幸福院等项目,争取更多的的项目落户眉县。
(二)抓民生促普惠,完善社会救助和养老体系。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8项制度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基本内容,确立了完整清晰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一是要突出抓好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认真做好农村低保摸排核查和城镇低保年审复核工作,突出抓好五个环节,明确县、镇、村(社区)三级在城乡低保管理中的责任,强化落实镇级的审核责任。实行分类施保,全力构建应保尽保、应退尽退、阳光规范的低保工作新格局,着力打造阳光低保。二是着力提升医疗救助工作水平。要深入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平台建设,规范救助流程,简化救助程序,着力解决救助程序多、时限长、提前垫资等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扩大临时救助覆盖面,不断增强救助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遭遇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应有保障。三是不断提高五保供养工作水平。积极探索将符合五保条件的农村A类低保对象,退出低保,纳入五保供养范围,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聘用人员薪酬待遇和运转维护经费,年内床位使用率达到75%以上。四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年内力争建成8个互助幸福院。以提升机构养老服务水平为着力点,积极吸引民间投资养老服务业,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开展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帮扶结对共建共促活动,促进养老服务网络快速延伸。五是落实孤儿保障政策,依法做好儿童收养登记。大力推进福利彩票事业发展,确保福彩销量增长12%。加大对福利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残疾人就业。
(三)抓创新促管理,提升村(居)民自治和社会组织建设水平。一是开展社区服务创新试点。要围绕创新“一社一品”服务模式,切实抓好和谐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开展便民服务创特色活动,健全民主管理规范化运行机制。加快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面实现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全覆盖,保证申请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实验县验收一次成功。二是夯实工作基础。切实抓好新一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建立社区工作人员述职和居民群众评议制度,开展评议监督。认真做好第九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组织指导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和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拓展村务公开的范围和途径,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三是提升社区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社会化运作等方式,发展专业化便民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四是要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探索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的职能一体化模式,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简化登记流程,放宽成立条件,缩短登记时间。深入开展社会组织行业自律和诚信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社会组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和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促进全县社会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四)抓专项促优化,提高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质量。
一是提高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效能。开展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和区划调整调研,做好撤县设市的申报跟踪工作,继续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做好行政区域边界线联合检查。加强地名标志维护管理和地名命名更名工作。二是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婚姻登记员培训,争创文明窗口单位,加快婚姻登记网络预约服务,确保婚姻登记合格率和规范率达到100%。三是强化救助管理服务。继续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救助站要做好日常性、极端气候街面救助和流浪乞讨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四是推进殡葬改革。制定出台《推进城乡殡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建设实施意见》,积极稳妥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坚决制止乱埋乱葬。加快殡仪馆选址和项目争取工作,结合公路、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坟头绿化治理。五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采用多种形式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不断增强社会各界防灾减灾意识。各镇要根据近年来的灾害特点,健全完善救灾应急指挥和应急预案体系,同时要加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力度。
(五)抓双拥促融合,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四连冠。
一是全面启动新一轮双拥模范县创建活动。要围绕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四连冠”的目标,加大拥军力度,动员驻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扎实推进“九件事情”和“十项活动”,不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确保2014年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一举成功。二是创新优抚工作模式。健全完善参保参合缴费补助、定额门诊、住院补助、就诊减免、特别临时救助及“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为主的优抚医疗保障体系。加快烈士褒扬、优抚数据两个信息系统建设,继续开展优抚对象短期休疗工作,切实抓好复退军人 维稳工作。三是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要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重点,推进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由计划安置向就业创业转变,认真落实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发放自主就业人员地方一次性经济补助金。
三、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建设一流民政工作队伍
(一)强化为民宗旨。要深怀菩萨之心,以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地把深化民政领域改革融入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用好用活上级各类政策,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措施,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破解社会救助、殡葬改革、社会组织管理、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等发展难题。
(二)强化学习能力。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首要任务,采取专家授课、集中培训、实践考察等方式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民政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干部素质的大提升保障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6
1、完备人防指挥体系,提升组织协同能力。健全战时人防指挥机构,及时调整人防指挥部成员,明确人防指挥所成员实名制和工作职责,强化组织协同能力。
2、完善预警报警系统,提升通信保障能力。加强指挥通信设施和警报设施的维护保养,确保地下、地面、机动指挥所信号的贯通,保证设备设施24小时无故障。协调县有关部门在新建的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彩色多媒体警报一台,发挥警报投入在防空防灾和公益性宣传方面的双重作用。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全力抓好人防机动指挥所建设。定期开展警报器性能巡查,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完好率和通响率两个100%。抓好“八一”建军日警报试鸣任务的落实。
3、完善人口疏散体系,提升应急行动能力。按照省《关于疏散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性意见》,继续完善疏散基地指挥通信、疏散安置等战备要素,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规范,高标准完成县直机关疏散基地建设。增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应急避难场所标识,配套应急避难救护设施。启动《战时人口疏散与掩蔽方案》修订工作。结合警报试鸣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组织不同类型人口疏散演练。
4、开展专业队伍训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完成全县15支人防专业队伍整组,组织1次人防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骨干集训(时间2-3天),发现、培养业务能手和技术标兵,抓好人才储备。
5、指导重要经济目标,提升综合防护能力。按照省《人民防空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分级分类标准》和《县人民防空袭方案》的要求,组织全县重要经济目标重新分级、分类,扎实做好防护组织建立、防护方案制订、基础数据收集、远程视频监控等工作。
二、持续提升人防工程的建管水平
6、推进工程建设。严格人防工程建设标准,把好施工图审查、施工过程验收及交付前功能性检验等重点环节,确保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定期开展人防工程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
7、完成规划编制。进一步推进人防工程规划、区域控制性详规以及修建性规划的制订,做好相关基础资料的收集和规划修编的组织指导工作,争取年内《县人防工程总体规划(2014-2030)》通过上级评审,发挥人防规划的统领作用。
8、加强维护管理。进一步规范人防工程日常维管制度、模式,落实人防工程平时使用管理的各项责任措施,切实保障人防工程的安全和平战功能。根据省市政策规定,适时征收人防工程有偿使用费。成立县鑫泰人防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收回中坤苑等人防工程资产使用权,以企业化管理模式对收回人防使用权的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和维护,最大限度地发挥人防工程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善人防工程内部标识标牌,进一步规范标识标牌“四方联动”监管机制,努力探索标识标牌智能化管理方式。
9、坚持依法行政。深入开展人防政策法规宣传,强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告知制、服务承诺制、过错追究制”等行政服务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服务案卷标准化建设,创建行政服务“优胜窗口”。落实简政放权的各项举措,强化权力下放后的业务指导,会同政务中心、财政局开展一次已移交行政权力落实情况和专项检查。
三、积极创新人防宣教的有效形式
10、广泛普及人防知识。组织开展以“人防连万家,平安你我他”为主题的人防知识竞赛活动,结合“宾城之夏”文艺演出,继续推出人防宣传专场,广泛宣传防空防灾知识,提高市民群众的防空防灾意识和应急救灾技能。巩固社区民防工作站成果,深入开展民防知识教育和防空防灾演练,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品牌社区,从配套设施上支持工作开展有作为、行动组织有实效的重点社区。
11、继续巩固人防教育。在我县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结合中小学生国防人防、生命生存课,开展中小学生“两防”知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实施寓教于乐和现场演练,组织教案检查和抽考,实现人防知识教育开课率和受教率均达100%。
12、全面加强人防宣传。结合市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布设人防体验区。在县级主流媒体开辟人防专版(专题、专栏),加强人防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会同县委党校、总工会在机关干部培训和职工培训中心推进人防知识宣传工作,尝试开展人防宣传“进市场、进商场、进菜场、进广场、进车站”的“新五进”工作,形成人防宣传的立体效应。深入开展人防调研活动,做好人防信息宣传工作,增强人防的社会认知度。
四、全面加强人防队伍的素质建设
13、加强党性修养,提升服务群众能力。认真组织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研究制约人防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全体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努力打造一支高效、稳定、创新的新型人防专业队伍。进一步深化“民防精神家园”建设,加强人防机关作风建设,创建“保民安·惠民生”服务品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人防特色文化。
篇7
峡街道办事处位于栈桥海滨以西,西镇南部临海处,海岸线长3000余米,因辖区内8条马路以我国著名的8个峡谷命名,且与青岛著名的“关”东西并峙,故称“峡”。管区总面积2.265平方公里,居民29400余户,72300余人。2013年,街道紧紧围绕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服务环境、生态环境五大内容,立项创新,领题调研,创立了“红飘带”社区志愿服务模式,以创新激发工作干劲、以创新促进管区和谐。街道先后荣获国家防震减灾示范社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青岛市应急管理标兵单位和青岛市军民共建标兵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民生篇:开展民生服务,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一是开展“爱心工程”。围绕助学、助困、助医、助孤等项目,开展“阳光救助”、“阳光医疗”、“阳光养老”等八项“爱心工程”,不断加大帮贫济困活动力度。建成全市首家规模达一千平方米、设施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市南区示范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康复训练、老年课堂、读书阅览、棋类活动和健康咨询等个性化服务。建立了78个养老互助点,完善“六送”服务,为老人送奶1554人472535袋、送报3000份、送餐74人、送保险50人。二是举办社区友好邻居节。开展书香邻里活动,以社区图书室为阵地,组织各社区居民,开展读书、捐书、换书和交流读书体会活动,共捐书2000余册。开展大家乐社区文艺活动,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为居民提供场地与设施,开展麻将、扑克牌比赛等娱乐项目,吸引居民积极参与;开展书法、绘画、合唱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活动。开展邻里互助活动,为邻居做一件好事,在社区参与一项公益事业活动,倡导“一天一问候”、“有事您说话”等亲情互助理念,增进邻里情。开展厨艺活动比赛,分别在三门峡和台一社区开展面食“卡花”和包饺子比赛,并将面食和水饺送给社区老年公寓老人。三是开展“福来了”帮困扶贫送温暖主题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关心和帮助辖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关心和帮助有贡献的老专家、老干部、老党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把帮困扶贫的好政策,把社会的关爱送到他们身边。元旦和春节期间,走访居民200余户,发放慰问金10000余元,发放物资30余万元。
特色篇:创新多元服务,弘扬关爱与和谐
一是开展“红飘带”社区志愿服务。根据辖区“三老”(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高龄老人)人员较多的实际情况,开展“红飘带”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及时组织志愿者上门,为求助家庭提供服务。街道投入8万元,为每个服务站配齐剪刀、锤子等常用维修工具;配备轮椅、红十字应急箱、残疾人电动车等助残设备;以及缝纫机、独轮车、铁锹、扫帚等劳动工具,并在8个社区建立了“红飘带”社区志愿服务站,建强服务队伍,弘扬“文明自己,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精神。二是开展爱心助残服务。以“小金”热线为主体,开展了爱心助残志愿活动,以“轻残帮重残,帮一点是一点”为理念,为残疾人及其家庭开展康复医疗、就业培训和民事代办等服务。2013年以来,共开展助残活动5次,受助残疾人达100余人次。三是开展关爱失独家庭服务。为帮助失独家庭,开展了“红飘带关爱失独家庭”帮扶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多对一”结对,以“常回家看看”的形式,给失独老人以精神慰藉,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救助。四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为帮助外来务工子女融入社区,在三门峡社区建立了“竹蜻蜓”心理咨询服务空间,为外来务工子女量身制定系统的心理辅导计划,同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安全自护教育、励志教育等。五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服务。为弘扬革命传统教育,在汶铁社区建立以总理的侄子周保章名字命名的“周保章工作室”,成立五老宣讲团,深入企业、学校、社区进行革命教育,为辖区青少年和党员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服务。六是组建“邻里守望”服务队。以社区片长、楼组长和居民志愿者为主体,在社区建立8支“邻里守望”服务队。街道投资10000元为队员制作了马夹、帽子、标识等装备。做到三个一(遇见生人问一问,碰到救助帮一帮,外出远行瞧一瞧)活动,确保辖区稳定。
环境篇:营造宜居环境,提升街区品质
积极推进危旧房改造工程。为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完善功能配套,提高群众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按照市、区两级政府关于危旧房改造工作的部署,街道成立危旧房改造工作项目小组,深入楼院、居民家庭调查走访,宣传政策,了解居民真实意图,积极推进危旧房改造工作程,把最大的民生工程做实:积极开展“大干300天”行动,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召开动员会、印发《倡议书》、走访入户等形式,让广大居民了解、支持、配合、参与,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家园”之势。累计清理楼院50个,清理小广告500余处、拆除违章建筑200m2、清运垃圾100余吨。打造了台西八院、汶水路3号、汶上路8号等精品楼院。
经济篇:营造宜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积极打造团岛湾小微企业奋进园。为支持辖区小微企业发展,解决小微企业创业难题,因地制宜,积极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在观音峡社区率先探索创建小微企业奋进园,设立政务服务专岗,为企业提供支持和引导,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成果、项目洽谈、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管理策划、市场融资等服务;开展双月奋战活动。落实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深入走访企业,认真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工作科室和社区走进项目现场和楼宇企业,调研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进生产现场,解经营难题,抓新项目开工。走访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9座商务楼宇,摸清中和大厦、建银大厦等商务楼宇企业楼层分布及物业管理等情况,进行200余家企业的网上平台信息录入。利用市、区招商机构和网络平台,新制作招商材料广为发放,积极推介项目,对中苑码头、金茂湾等重点项目和载体进行推介。成立“团岛湾兴业发展促进会”,挖掘辖区资源,凝聚辖区各方面力量,加强招商引资,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篇8
(一)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我局代市委市政府编制完成“全市科技大会暨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的主体文件——《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代拟稿)、《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2011年——2020年)》(讨论稿),正式颁布实施《市“十二五”科学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划》,完成《市科技资源·项目·团队引进指南》、《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送审稿)的编制工作,起草编制《市“十百千”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为我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启动了“贵安新区”科技创新先行先试政策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充分肯定。为争取国家部委对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大力支持,在把市列入第二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试点、“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以及组建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重大项目和事项上获得了科技部的大力支持。
(二)组织科技项目申报,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围绕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66项,资助资金6105万元,其中,重大科技专项9项,资助资金2311万元;今年共组织我市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000多项,争取国家扶持经费11880万元,市本级科技计划立项592项,总投入近10亿元,下达资助金额9005.85万元;我市8个高新技术领域项目进入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与“863计划”,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共计获得6104万元。完成了2013年国家“863计划”项目申报培训与组织申报工作,并推荐国家铝镁电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铝电解强磁场环境下特种机器人与焊接工艺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10项(含高新区2项)到科技部。
(三)深入实施科技金融,实现科技服务体系的新突破
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申报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取得积极进展。制定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方案(2011-2015年)》,出台《市星级信用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组织成立火炬信用评价服务有限公司、火炬科技成果评估交易服务有限公司两家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与银行、招商银行等八家银行共同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贷款合作平台,目前科技贷款合作平台共获授信68亿元,实际贷款近25亿元;会同银行、建设银行开展了5家“科技支行”试点,积极探索“科捷贷”等融资创新产品。截至目前,在科技金融计划的支持下,市共引进参与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资金近15亿元(不含银行贷款),组建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20家,累计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各类融资服务近70亿元。
(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
2013年开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工作,推荐50家以上家优秀企业参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了3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按国家科技部要求,组织新材料、电子元器件、军民结合(装备制造)、动漫数字内容等四个产业基地顺利通过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复核;2013年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630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左右。完成《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编写工作,健全和完善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组织一批科技型企业申报省创新型企业和市市级创新型企业,新增3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1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另有3家企业参与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评审。
(五)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局大力扶持农业类科技项目,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其中现代农业与农村科技计划项目40个,科技扶贫项目6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项目11个,其中市级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试点)3个、示范基地(建设试点)8个;低碳科技计划项目2个,重大农业科技专项1个。完成“特色食品产业现代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工作,挂牌成立了火炬生科特色食品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累计培训农村科技人员、科技大户、农民3300人次;开展“农村科技疑难问题诊疗行动“,引导科技特派员解决14项影响制约农业增产、农民致富、农村繁荣的技术难题。
(六)加大民生科技应用推广,支撑社会管理创新
针对当前“两湖一库”治理的科技需求,立项实施了《流域土壤磷素动态变化、释放机制及流失风险评价》等3个科技项目;下达了“硅系合金烟尘分离提纯粉体新材料矿物外加剂掺合料新技术”、“G模式的低碳社区示范推广”等低碳计划类项目二十余项,支持了资金400万。培育了海天铁合金磨料有限责任公司、山野环保发展公司等6家低碳科技示范企业;在乌当区碧水人家和王岗村以及灵半山社区实施“低碳社区试验研究和示范建设”项目,引导和促进了小区居民低碳生活观念和低碳消费意识的形成。以民办非企业的创新模式组建了现代药业研究院和当代健康产业与养生科学研究院。
科技支撑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取得实效,我局制定了《科技支撑社会管理创新十条措施》,发挥科技在加强和创新我市社会管理工作中的支撑和示范作用;组织实施“公安执法车辆移动视频图像无线传输技术研究”等项目,并建成了省首个妇女儿童多功能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市公安局、市审计局、市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等部门立项实施“互动式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等12个科技项目,提升和创新基层服务管理水平。
(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
2013年,全省新增4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支持市内7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升为国家级。对原成立的107家市企业工程中心进行考核认定并更名,共计35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认定并授牌,新认定了市标准气体物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市大气细粒子与大气污染化学重点实验室等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构建了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对接平台、评估交易平台、转化应用平台,以及科技成果资源数据库、科技成果转化网等“三台、一库、一网”服务体系;挂牌成立的大学科技园和师范大学科技园成为省级大学科技园,打破了市乃至省大学科技园数量上零的突破。全面完成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二期)的建设。2013年科学技术奖评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6项。为强化科技计划资金对成果转化应用的引导作用,新设了科技成果转化奖,并评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八)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教育,营造良好科技发展氛围
为加强科技宣传和科普教育,我局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等相关工作,组织筹备了“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中国科技创业大赛分会场启动仪式”、“创新要素对接会(药业专场、IT专场等)”、“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宣传了科普知识,同时也为企业创业、推广提供了便利条件;2013年共举办10期“科技大讲堂”系列活动,累计培训我市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才近3000人次;与市委组织部联合组织举办了“市领导干部科技创新专题培训班”;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新形势,增强全市科技工作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防灾减灾意识和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我局制定并出台了《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和《市地震应急预案》。
(九)实施人才引进,构筑科技领军人才高地
深入实施“1020”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了威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国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支持了吉深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0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人才培养;遴选了高新新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等50名青年优秀人才开展重点培养。为推动我市政产学研深度结合,推进科技特派员计划项目立项工作,通过项目支持的方式向园区、企业、农村、社区派驻科技特派员,共下派122名科技人员,其中农村23名、社区8名、园区11名、企业80名。
篇9
根据国家、省、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升我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大工程”,加快构建广覆盖、强保障、一体化、可持续的具有##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打造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1.促进劳动就业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万人,引导和帮助0.6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创建充分就业城区,城镇劳动者总体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总体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培训力度,提升劳动就业能力,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2500人。促进和谐劳动关系,规模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小微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
2.改善社会保障服务。实施“金保工程”,扩大“市民卡”智慧付费功能在我区定点医疗机构应用,继续扩大省 “一卡通”医院作为我区定点单位。扩大职工基本养老险参保覆盖面,力争至年底各类养老保障参保人员达到82万人。加大《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区实施细则》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医保政策的认识度,推进我区基本医疗保障与主城区全面接轨。
3.提升公共教育水平。推广优质学前教育,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65%以上;加快幼儿园建设,全区标准化建设达标幼儿园比例力争提升5个百分点。加大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城乡同步执行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业务费,现代教育装备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安排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奖学助学金1000万元。强化培训学习和人才引进,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推进实施乔司职高等改扩建工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做好农民素质培训和“双证制”教育,分别培训25590人和3300人。
4.完善全民健康体系。深化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探索突破绩效工资内部比例政策和符合现代管理的考核新体系。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建设,推进区中医院整体迁建等工程。科学布局社区卫生服务站,深化与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工程。普及中医药服务,95%的中心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促进农民健康保障,60岁以上参保老年人体检率达到 80%以上。大力开展“健康##”工作,推进健康城市创建。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特别扶持制度,计划发放各类奖补资金4645万元。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药品质量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整治、食品生产行业动态量化分级管理,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
5.普及公共文体活动。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做好省、市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提升工程,开展浙江省文化强镇、体育先进街道等创建工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开展“相约周末”文化夜市和职工大舞台系列等活动。建设数字图书馆,共享文化信息资源。举办全区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素。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全民健身工程,开展“流动少年宫”进农村(社区)活动。
6.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做好全区低保规范化建设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扩大医疗困难救助人员范围。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000张,实现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占老年人口的4.5%。做好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及城镇“三无”对象供养工作。进一步加大救助站、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力度。保障残疾人基本
生活,提供残疾人康复和托(养)帮助,对临平城区市政道路无障碍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整治。7.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加快推进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电子商务示范项目,培育壮大中泰竹笛“电商村”,探索创新农副产品网上交易新模式;深化农民信箱应用,打造网络品牌,发展网络促销。
8.改善基本住房保障。完成农村村民住房改造2200户以上,安排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00户。完成125.5万方老旧小区改造;老小区居民天然气用户改造8000户。塘栖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2600万元。安排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项目9个,搬迁项目1个。
9.加快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建设施,敷设污水管网80公里。改建垃圾中转站,实施主城区交通拥堵治理项目,推进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百村示范千村”美丽乡村工作。实施大气污染整治项目,加大“四边三化”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建设,积极创建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村)。做好村邮站日常维护及部份站点更新工作,建设E邮站10个。继续开展广电低保工程,加快推进传输网改造、移动通讯网建设、数据网建设。
10.提供民工关爱服务。推进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全年完成企业职工技能培训4000人。开发“##区义务教育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预登记及查询系统”,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推进五常中学等项目,扩充教育资源,提高接纳能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
三、保障措施
1.加强协调,统筹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增强工作合力,召开部门联络员会议,跟进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及时梳理研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有效落实行动计划任务,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
篇10
主题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体现4个要求把握4个方面
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必须切实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推进又快又好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发展意识,抓住发展机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强化经济增长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推进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倡导和睦相处,健全民主法制,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改善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农村城乡一体化
主题词:顺应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推进城市化,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新农村建设10大抓手:
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强龙兴农”工程,农业10大科技专项,1500万亩标准农田、40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一批环保型畜牧业养殖场和100万亩标准养殖塘建设;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中心镇培育工程;
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
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农村职业教育、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
万村文化阵地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
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浙江农网”、“百万农户农民信箱”等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农村综合改革。
自主创新优化结构
主题词: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走出一条互动互补、集聚集约、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地区。
着力整合提升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合力打造中高档纺织、品牌服装及皮革、电子信息及电气等10大产业集群以及20个左右国内重要的制造基地,培育100家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培育1万家专业特色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提升战略地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壮大提升6大优势服务业:
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
着力创建物流枢纽和物流配送中心,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
推进金融创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
打造文化、生态、海洋、商贸、休闲五大旅游品牌,做精做特旅游业;
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及高技术文化企业和基地,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
以改善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为重点,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培育发展4大新兴服务业:
网络传输与增值并重、软件与系统集成并举,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教育体系,扶持发展科教服务业;
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规范化管理,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业;
围绕便民利民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
打造5个现代服务业高地:
杭州、宁波、温州等11市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
宁波―舟山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长三角现代物流和国际航运枢纽;
“数字浙江”及杭州国家级信息服务和软件基地;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等现代商贸流通中心;
杭州国际休闲旅游等十大旅游区。
优化格局区域协调
主题词: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使山区经济和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区域空间布局明确主体功能区划
明确4大开发区域主体功能: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环杭州湾和温台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密集区,以及金衢丽地区开发强度较高的城区。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城市新兴工业功能区块,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区,金衢丽地区具有开发前景的低丘缓坡和河谷盆地。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森林覆盖地区、江河水系源头地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是指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主要任务是依据法律法规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
推进陆海联动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海洋经济强省建设4大目标和重点:
经济总量。调整海洋捕养结构,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积极拓展海洋服务业,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
发展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兴海,重要海洋产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领先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舟山大陆连岛、杭州湾大通道、洞头半岛等“三大对接工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体系。
海洋生态环境。实施“310海洋环境工程”,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达到31%,主要河口、重点港湾、滨海旅游区等重要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要素保障
主题词:着眼于适度超前,着力于综合提升,以水利、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5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及其目标:
水资源。“四水工程”建设,水系及小流域综合治理、防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海水淡化日处理规模超过20万吨工程。
能源。水火核气并举、全省人均电力装机达到1个千瓦,加快推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
综合交通。杭州地铁、沪杭、杭宁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沿海铁路大通道贯通,铁路建设和改造1500公里,电气化率达到75%,其中新增营运里程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总里程3500公里、准四级以上标准化公路通村率达到98%;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标箱,四级以上航道达到1000公里;全省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达到40万吨。
信息化。建设“数字浙江”,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15%以上;全省城区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促进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三网融合。
防灾减灾。提高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和地震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污染、核辐射等重大公共事件应急避险能力。
循环经济生态省建设
主题词:全面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10项重点项目: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企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示范工程;
垃圾焚烧发电、废旧金属回收等废弃物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机器设备翻新等再制造技术示范工程;
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节水示范工程;
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等节地示范工程;
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生态湿地和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到2010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到40%,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确定4个市、10个县(市、区)、20余个工业园区(块状经济)和100余家企业作为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和治理7项主要目标:
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以上比例达60%;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比例达85%;
设区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年的比例达8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72%;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5%;
废放射源收贮率达100%。
社会事业文化大省
主题词:发挥浙江人文优势,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实施文明素质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全面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卫生强省和体育强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繁荣先进文化
文化建设8项工程
文明素质工程;
文化精品工程;
文化研究工程;
文化保护工程;
文化产业促进工程;
文化阵地工程;
文化传播工程;
文化人才工程。
文化4个一批建设:
――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省、市两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县级、社区、农村三类基层文化设施;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文化旅游四类文化信息网络设施;文化演艺、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化旅游、出版发行五类经营性文化设施。
――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
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会展业、文体用品制造业七类优势文化产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动漫业、广告业、体育服务业、文化经纪业五类新兴文化产业;文化演艺业、休闲娱乐业、艺术品经营业三类特色文化产业。
――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区块
横店影视、杭州滨江两大高新文化产业区块;戏剧、工艺美术、金石书画三类传统艺术产业区块;现代传媒、文体用品制造、文化旅游、出版物和包装装潢印刷、文体用品专业市场五类优势文化产业区块。
――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
若干大型综合性文化集团、专业性文化企业和外向型文化企业。
突出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发展4项重点任务:
――基础教育抓均衡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和学前三年教育;实施农村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等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建立素质导向的招生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抓质量
培育20个“重中之重”学科和200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25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争取若干所高校进入国内一流大学;办好高教园区,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抓结合
建设80个与支柱产业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15所全国和省级示范性高职学校、200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60所中职学校。
――终身教育抓体系
建设一批社区学院和农村化学校;开展学习型社区、机关和企业创建活动。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人才培育和开发的10个载体:
万名公务员公共管理培训工程;
新世纪151人才工程;
“钱江学者”计划;
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
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工作推进工程;
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基地;
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全民健身
卫生强省建设6大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健康体检制度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以及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和报告“五大体系”。
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浙江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科教兴卫工程。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科教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强院”工程。形成以三级特等、三级甲等医院为龙头,三级乙等、二级甲等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
中医药攀登工程。加强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和谐社会平安浙江
主题词: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抓住发展民主政治、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加强社会管理四个着力点,建设“平安浙江”。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建设“法治浙江”,加快形成民主完善、法制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的法治社会。
完善10大社会和谐促进机制:
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机制;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机制;
基层民主自治机制;
社会组织表达诉求与自律管理机制;
公共安全监管与社会危机应急处置机制;
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公正执法监督机制;
法律服务和援助机制。
对外开放经济国际化
主题词: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拓展外贸“四个多元化”,加快推进资源、产品、产业和市场的国际化,充分发挥外经贸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开放型经济发展7个重点领域:
培育若干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和生物医药出口基地,扶持软件、仪器仪表和微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出口;
扩大进口我省急需的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大力支持文化艺术、动漫产品、音像创作、中医药等传统文化服务产品等扩大出口;
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投向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加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扩容和水平提升;
加快推进能源、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境外合作开发;
促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体制改革职能转变
主题词: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要求,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着力点,加快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以新一轮的改革促进浙江经济社会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发展。
体制改革10项主要任务:
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明确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和重点领域;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施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高效规范、公正透明的网上并联审批系统,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国企国资改革。加快省级授权经营企业集团的改制重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体制。
规划体制改革。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建立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综合协调管理。
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政绩考核与干部使用挂钩机制。
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建立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完善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发展资本、人才、劳动力、技术市场。
- 上一篇: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体系
- 下一篇:固定资产投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