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固定资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制造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一、制造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固定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备的一项生产要素,也是一项必要的物质基础,尤其作为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其资金的占用量非常庞大,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身影伴随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由于制造企业自身生产链长,环节复杂,技术性强,人员数量众多等特点,决定了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无论是从数量上的管理,还是从技术上的管理,都要难于其他企业。因此,制造企业若要想实现长久发展,首先就必须要管理好固定资产,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制造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制造企业本身的特点,再加上管理理念的更新速度没能达到实际要求,造成了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缺失
由于我国制造企业大部分为老企业,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意识跟不上。企业只注重经营效益的核算,把完成收入指标作为经营的唯一考核点,忽视了固定资产的管理,认为固定资产取得以后,其后续管理支出为沉没成本,不用加以考虑,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权责分配不明晰,固定资产的内部流动随意性强,甚至造成最后固定资产在“人间蒸发”而不能查明具体原因和责任人。
(二)固定资产采购流程不规范,造成企业大量资金的浪费与占压
固定资产的取得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外部购置是主要取得方式。但是,在日常的采购工作中,经常看到购置固定资产缺乏企业规划性和战略性,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想买就买,盲目购置,无序购置,没有一个完成的计划,对其性价比和可行性没有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考核,使得企业浪费了大量资金,甚至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
(三)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不及时、核算不准确,造成固定资产成本不实、不全
随着会计核算制度在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的核算制度也日臻健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得企业在对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的归集、折旧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资产盈亏与处置等方面的核算管理存在着重大风险点,同时还存在不能科学和规范的区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在成本化还是费用化方面的选择,使得企业在日常核算中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造成企业的利润虚增或虚减。
(四)使用人员的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固定资产的安全使用隐患和生产效率低下
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的科学技术性比其他任何企业的要求都要高,操作性非常复杂,这就决定了固定资产使用人的专业知识一定要符合技术要求。否则,工作人员贸然对设备进行操作,所造成的损失将远远超过一般流动资产造成的损失,其后果将无法挽回。同时,对固定资产设备的非正常操作,将会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不但影响企业的生产任务,浪费企业的大量资金和原料,大大降低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甚至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对策及办法
(一)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从企业整体发展角度制定企业采购管理,合理安排采购计划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这就客观要求制造企业固定资产的淘汰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大量固定资产的更新需要占用企业庞大的资金,因此,企业必须完善全面预算,健全采购制度。
首先,企业要有完善的全面预算。每年初,企业根据各部门上报的采购计划,并结合可行性分析、投资额分析、经济效益预测等,制定本年度的采购计划。
其次,要有完善的审核制度。在日常经营中,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具体采购时,要严格履行审核签批手续,采购部门根据采购预算和审批文件办理采购手续。
最后,要有完善透明的采购流程。采购部门要先进行市场调研,进行询价和比较,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招投标,达成意向后要签订合法完善的采购合同,对重大的采购项目还要进行投保,以减少企业承担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建立健全公司固定资产核算制度,使资产的初始成本和后续支出更加准确、真实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作为固定资产价值核算的部门,财务人员一定要熟悉国家财会制度的相关规定,及时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更新,使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每一步核算都准确无误。
首先,新购入的固定资产财务部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要求规范进行账务处理,入账价值的归集一定要全面,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及使固定资产达到使用状态前的安装费用等,同时,还要掌握国家制定的增值税税法中,哪些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可以用于抵扣,从而降低了企业税负和承担的每月折旧费用。
其次,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要合理归集,避免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准确。固定资产要合理分类,制定每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残值率,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同时,要区分后续支出中的成本化和费用化的归集,以免造成税务局误认为企业有偷税漏税行为。
最后,固定资产处置时,要明确责任方,及时收回经济补偿,注意区别固定资产处置时有关增值税相关规定,使企业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加强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把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部门负责人的考核指标中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出台,标志着符合我国自身特色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建成。《基本规范》的制定要求大中型企业必须制定内控制度,而制造企业中绝大部分均为大中型企业,因此,内控制度的建立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首先,由于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尤为重要。企业应为每一个固定资产粘贴固定资产卡片,条件成熟的单位可以建立网络管理系统,为固定资产建立电子“身份证”,实现固定资产的全程管理,自固定资产由外部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都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结合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做到固定资产的实时监控和账实相符。
其次,企业还要制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制度,明确使用人、管理人、责任人等人员的分工和责任,制定明确的赏罚制度,使各方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各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情况和技术人员的分析,出具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分析报告,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各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根据分析报告编制维修和更新计划,每年年底根据实际维修和更新情况与计划进行对比,对相关责任人及其领导进行相应的赏罚,使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和职位升迁与固定资产考核相挂钩。
(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产品能耗,努力实现绿色环保生产
固定资产所创造出来的任何价值,归根到底都是由人来实现的,因此人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决定了固定资产能否充分发挥其能量,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最大价值。
首先,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科技含量高,种类又相当繁多,因此使用人员在进行具体操作前,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其对所要使用的固定资产有深刻的了解,掌握固定资产的参数指标、性能特点、使用方法等,对其运行环境的要求和运行情况的反映,能够及时的掌握,避免固定资产“带病”工作,产生安全隐患。
其次,企业也要加大研发支出,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加强固定资产的技术革新。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技术更新非常快,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或改造出先进的固定资产设备,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加强科技创新,通过先进的固定资产设备,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消耗和能源消耗,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达到国家要求的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是制造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是制造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命脉,而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是制造企业管理中最困难、最繁琐、最艰巨的一项管理工作,同时,其又是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探索一套科学、高效地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制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企业资产的外流、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65-02
对许多从事制造业的企业而言,固定资产一般都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是财务报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其核算是否正确,既影响资产负债表反映的信息质量,以影响利润表的信息质量。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效率上,都难以适应经营管理新形式的需要。因此,寻找一种简便、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就成为必然。
在日常工作中,有关固定资产的主要业务有编制资本预算、购置固定资产、验收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保养和维修、折旧、盘点、报废与清理;固定资产管理常见的弊端有盲目购建、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成本、固定资产盘盈不入帐、虚增(减)折旧、虚列维修费用支出等。相应的,其关键内部控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人手:
一、科学的职责分工,分清产权关系,建立建全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1.产权不明晰导致的责任界定模糊是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弱化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必须分清产权关系,明确责任范围,将责任细化,落实到单位直至个人。建产建全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对达到标准起点的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编号、登记入帐。
2.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合理设计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在兼顾运营效率的同时形成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预算编审、授权批准、业务经办、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各单位应当配备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单位对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3.对于一个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不得由同单位的一个部门或个人全负责。
二、科学规范的决策过程,为固定资产安全提供扎实的保证基础。
1.预算控制
预算制度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通常,大中型企业应由工程技术、计划、财务、采购、生产等部门的人员共同参加编制资本支出预算,以便减少资本支出预算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地编制过程中应虑投资预算额、该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的资本成本、预计现金净流入等多种因素。对于投资额较大的专案,资本支出预算应有各分项投资预算额,而对于投资将对企业产生重在影响的资本支出预算则必须由董事会批准才能执行。
2.购建控制
购建固定资产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及使用部门共同参与论证、招标等环节的工作。所有固定资产业务都要纳入授权批准范围。将固定资产业务的相关人员分为审批人和经办人,并明确审批人和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大、中型购建项目宜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政府采购除外)。零星采购实行双人采购制。在固定资产购建活动中,要建立必要的合同管理制度、法律咨询制度、严格鉴定并依法履行合同。基建项目的竣工决算要经过中介机构审核并出具报告。
3.验收、入帐控制
验收、入帐控制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参加,根据不同的取得方式(包括: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捐赠、外单位调入等),将实物与购货合同、供应商的发货单及捐赠方等提供的有关凭据、资料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方可办理验收手续,出具验收报告(验收单),财务部门根据验收单及时入帐。对于经营性租入、借用、代管的固定资产,应设立备查登记簿专门登记,验收时相关部门和财务部门必须明确固定资产的产权归属,如检查房屋产权证、车辆行车(运营)证等权属证明文件,对于权属不清的固定资产需及时补办相关手续或专门提供依据,经明确后方可验收入帐。
三、加强固定资产使用、维护环节的控制,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1.使用、维护控制
企业应设置专门管理固定资产的机构,授权具体部门或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与维修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固定资产明细及标签,以便固定资产的有效识别与盘点,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定期检查,及时消除风险。固定资产大修理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安排修理。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审批通过后予以实施。对于维修和保养所发生的费用应全部计入当期或分摊入各期成本中。
2.清查盘点控制
单位应组成清查小组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盘点。根据盘点结果详细填写盘点报告表,并与盘点帐簿和卡片相核对。发现账实不符的,应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并及时做出报告。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应查明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原因,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经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批准后作出相应处理。
折旧控制
折旧控制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及残值估计的合理正确,折旧方法一经选定,应一贯沿用,其改变事先应由税务部门批准并地财务报表上说明其理由。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年数总和法等。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次月开始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从下月起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其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不再补提折旧;按照规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分别按用途性质计人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四、严格固定资产处置和转移环节的控制,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
1.处置控制
企业应建立建全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控制制度。(1)各类固定资产如有汰旧换新、无法修复、修理费用过高或闲置等情形时,可按固定资产规定程序进行出售处理。各类固定资产如已达到不堪使用状态,且无法修复或修复费用过高时,使用单位主管应建议是否应予报废,并按固定资产规定程序进行报废处理。在进行报废处理前要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固定资产的处置依据、处置方式、处置价格等进行审核。(2)建立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其审批程序及其合同内容。
2.转移控制
建立固定资产内部调拨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内部转移,由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并填写“固定资产内部转移通知单”,经使用部门、接收部门、管理部门等部门会签后,交财务部作内部转移帐务处理。管理人员要把握好核对环节,即对准备转移出库的固定资产数量、规格、使用部门等到要素进行核对,防止出现错误。其次是固定资产出库登记制度,即每一项固定资产的出库业务都要登记使用部门名称、固定资产转移时间等要素。固定资产使用完毕后,使用部门和仓库管理部门交接固定资产要有记录,以及固定资产转移入库要有记录、和责任人交接要有记录,以便监督。
六、进行执法检查和监督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1.单位设计并运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后,还应建全固定资产内控制度的监督检查机制,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单位实施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方式进行检查和监督,把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的重点,及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立建全自我约束机制。
2.建立单位固定资产保值考核奖惩制度、领导干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使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单位法人与部门负责人签订《资产管理责任书》,促使单位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管好固定资产的重要性,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即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又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管理一旦失控,后果将远远超过一般的商品存货等流动资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各单位应设计良好并运行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为固定资产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ERP课程的课证融合,即指ERP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实现针对市场需求制订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与ERP课程相融合的职业资格认证为“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认证”(以下简称“ERP资格认证”)。该认证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的国家级IT专业政府认证体系———全国信息化工程师项目(NCIE)中的一项职业资格认证。该认证能够说明毕业生对信息化的基于ERP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能够向用人单位证明毕业生已经熟练掌握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实践操作,并具备利用该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与管理的能力。此外,具有该证书的学生还能够进入用友公司与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交流中心人才库,进而获得全国几十万家实施了用友ERP企业的聘用机会。因此,基于该资格认证进行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ERP认资格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制订培养目标为:掌握ERP管理软件中财务管理软件部分的工作原理及实践操作,熟练完成添加用户、建立账套、启用功能模块、分配权限、登录账套、基础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和编制输出各种报表等操作,并可以对工资、固定资产及往来账业务进行专项核算与管理,具有利用用友ERP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能力。根据ERP资格认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制订教学内容为:(1)总账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总账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出纳和会计。(2)UFO报表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UFO报表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会计。(3)工资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工资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薪资管理人员。(4)固定资产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固定资产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5)应收应付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应收应付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应收会计和应付会计。根据ERP资格认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采用在线考试的考核方式。实行统一网络在线考试,各模块考试时间为40分钟,通过2—5个模块即可通过该认证,获得全国通用国家级权威认证“ERP资格认证”的证书,并以学生考证的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和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
实行基于ERP资格认证的ERP课程的课证融合,根据该认证制订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根据考证内容制订教学内容,实行考证即考试,以学生考证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和为期末考试成绩,能够实现学生毕业时具有多张证书,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进而增加毕业即就业的可能性。随着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课证融合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练习、讨论和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如下:(1)建设能够互动的动态ERP课程网络学习网站。(2)由主讲教师及实验教师上传各种教学资源,并引导学生学习。(3)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统一登录网站,督促学生在网络第二课堂中进行学习与交流。(4)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导员的督促下,学生利用该网站进行自主学习。(5)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具有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数据完整、实验形式生动、专业关联紧密和岗位划分细等特点。例如,以制造业为例,案例部门设有企业管理部、营销部、生产计划部、仓储部、采购部、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等,具体岗位角色包括总经理、行政助理、营销部经理、市场专员、销售专员、生产计划部经理、计划员、车间管理员、仓储部经理、仓管员、采购部经理、采购员、财务部经理、出纳、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人力资源部经理和人力资源助理等,学生可轮流训练各种岗位角色。(6)学生可利用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考试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测。(7)学生可在网上查询证书及期末考试成绩。4结束语根据提出的课证融合方案和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ERP操作技能等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的信息化水平。该研究可推广到其他类型高校或其他专业人才培养,其他类型高校或其他专业可以根据其特点,构建适合自身的课证融合方案,适当改变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即可实现基于课证融合的相应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培养。
篇4
本文作者:刘胜达周航董莉平杨淑媛董玲工作单位: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ERP课程的课证融合方案
ERP课程的课证融合,即指ERP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实现针对市场需求制订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与ERP课程相融合的职业资格认证为“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认证”(以下简称“ERP资格认证”)。该认证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的国家级IT专业政府认证体系———全国信息化工程师项目(NCIE)中的一项职业资格认证。该认证能够说明毕业生对信息化的基于ERP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能够向用人单位证明毕业生已经熟练掌握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实践操作,并具备利用该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与管理的能力。此外,具有该证书的学生还能够进入用友公司与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交流中心人才库,进而获得全国几十万家实施了用友ERP企业的聘用机会。因此,基于该资格认证进行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ERP认资格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制订培养目标为:掌握ERP管理软件中财务管理软件部分的工作原理及实践操作,熟练完成添加用户、建立账套、启用功能模块、分配权限、登录账套、基础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和编制输出各种报表等操作,并可以对工资、固定资产及往来账业务进行专项核算与管理,具有利用用友ERP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能力。根据ERP资格认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制订教学内容为:(1)总账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总账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出纳和会计。(2)UFO报表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UFO报表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会计。(3)工资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工资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薪资管理人员。(4)固定资产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固定资产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5)应收应付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应收应付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应收会计和应付会计。根据ERP资格认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采用在线考试的考核方式。实行统一网络在线考试,各模块考试时间为40分钟,通过2—5个模块即可通过该认证,获得全国通用国家级权威认证“ERP资格认证”的证书,并以学生考证的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和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
实行基于ERP资格认证的ERP课程的课证融合,根据该认证制订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根据考证内容制订教学内容,实行考证即考试,以学生考证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和为期末考试成绩,能够实现学生毕业时具有多张证书,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进而增加毕业即就业的可能性。随着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课证融合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练习、讨论和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如下:(1)建设能够互动的动态ERP课程网络学习网站。(2)由主讲教师及实验教师上传各种教学资源,并引导学生学习。(3)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统一登录网站,督促学生在网络第二课堂中进行学习与交流。(4)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导员的督促下,学生利用该网站进行自主学习。(5)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具有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数据完整、实验形式生动、专业关联紧密和岗位划分细等特点。例如,以制造业为例,案例部门设有企业管理部、营销部、生产计划部、仓储部、采购部、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等,具体岗位角色包括总经理、行政助理、营销部经理、市场专员、销售专员、生产计划部经理、计划员、车间管理员、仓储部经理、仓管员、采购部经理、采购员、财务部经理、出纳、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人力资源部经理和人力资源助理等,学生可轮流训练各种岗位角色。(6)学生可利用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考试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测。(7)学生可在网上查询证书及期末考试成绩。4结束语根据提出的课证融合方案和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ERP操作技能等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的信息化水平。该研究可推广到其他类型高校或其他专业人才培养,其他类型高校或其他专业可以根据其特点,构建适合自身的课证融合方案,适当改变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即可实现基于课证融合的相应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培养。
篇5
[关键词]生产制造企业;竞争力;全面预算
现代企业的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的保持与提升,已经不再仅仅依靠扩大产量、研发新产品以及增加人力财力投入这种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而必须将管理和经营的中心从外部扩张逐渐转移到内部管理上面来。预算管理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生产制造企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1生产制造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生产制造企业具有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因此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管理难度大、财务风险系数高等典型特点。而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财务管理的重点与核心自然落到了预算管理上面,然而近年来,虽然预算管理从各方面都得到了完善,但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以及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白热化,预算管理的一些典型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首先,预算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成体系的地方,许多生产制造企业仍然习惯于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诸如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部门,而对内部管理不够重视。预算管理往往只是由财务管理部门兼管,不仅不具有系统性,专业化程度也不足,导致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其次,企业缺少预算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造成管理与实际脱节。这样不仅难以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还会制约其他部门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良性运转。
2生产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生产制造企业的预算管理不仅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于整个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切实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而工作推行首先就要从预算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的分析入手,这样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生产制造企业想要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笔者认为,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制造企业想要实现预算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做到系统性与全过程管理。但是,生产制造企业涉及的环节、流程、部门及人员众多,不同产品也有不同的生产工序,还有应收账款、现金与非现金等众多管理项目,如果不能做到系统性与全过程管理,则直接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质量。第二,全面预算要求管理工作具有全面性,而生产制造企业的部门比较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更需要加强组织性与统一性,但从目前工作现状来看,企业管理者对包括预算管理在内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无法真正起到组织协调和主导的作用。因此,组织性和统一性既是生产制造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也是工作开展的难点,需要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第三,全面预算管理重在执行,只有切实执行才能取得实际效果。然而在生产制造企业,执行问题一直困扰着领导层和具体管理人员,因为生产制造企业的部门众多,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执行标准,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构建一个具有操作性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但是,长期以来的现状是预算考核的目标制定不够科学严谨,从而让考核工作缺乏力度和效果,导致许多企业的预算考核只是走过场、做表面文章,难以发挥考核的真正作用。因此,生产制造企业如何让预算目标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全面预算管理切实推行的重点和急需突破的难点。
3加强生产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生产制造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市场对企业的外在要求,更是企业在新时期、新经济背景下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生产制造企业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寻找相关解决措施,才能切实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质量。
3.1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指导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而一切管理活动和行为都要以企业的发展目标及战略规划为依据,这样才能将管理活动落到实处并产生真正的效果。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同样离不开企业发展目标的指导,具体来说,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思路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统一,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服务。
3.2企业决策层要高度重视
决策层的支持力度决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践行程度。企业决策层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学习,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全面预算管理,还要采取具体措施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此外,决策层的大力支持能够带动企业中层管理者以及基层工作人员配合相关工作,从而为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的运转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3.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仅只是确立一项制度和设置几个岗位,其重点在于全面,要做到全面预算管理就必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将其从一个孤立的工作项目升级为一个系统的管理网络。(1)设置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全面预算管理虽然属于财务管理分支,但存在许多自身特点,也需要有更多的专门人才进行专门管理,所以设置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十分必要。而人员配置方面不仅需要涉及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部门负责人相互协作,还应该聘请全面预算管理的专门人才参与管理。此外,企业还要确保工作开展既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又能满足市场的变化发展要求,避免管理工作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2)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框架。企业要做到预算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与协调性,搭建管理框架必不可少。第一,企业应加强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机结合。虽然两项管理工作都能够实现资金、物资的优化配置,但如果两者之间缺乏必要联系,就容易出现管理漏洞或者计划与执行脱节的问题,不仅丧失了管理的意义,更会造成财务管理风险。同时,企业在加强成本控制要结合预算管理目标,让成本控制有的放矢,而不仅仅是为了节约而节约,从而既能保证产品及服务品质,又能够满足预算执行需要。第二,企业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固定资产作为生产制造企业的重要生产力,长期以来也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典型问题,同时还存在盲目攀比、重复建设、管理不善等现象,不仅浪费资金,还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风险和隐患。企业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构建,首先要推行固定资产的采购招投标制度,避免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的暗箱操作;其次,企业要加强固定资产常态化维护保养,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既浪费金钱又增加了生产制造的危险系数;最后,企业尤其需要加强报废回收环节的核查工作,严格推行经办人、使用者、监督人的三方会签制度,明确落实管理责任,避免出现违规行为。第三,企业要加强对后勤保障环节的预算管理与监督。后勤保障的预算管理由于项目多、金额小、人员多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企业预算管理的死角。企业加强后勤保障预算管理也应该与成本控制相结合,在推行常规办公用品集中采买、精细化分配的同时,将诸如保卫、清洁、食堂等与企业业务无直接关系的部门,通过外包形式承包出去。这样既能够节约管理成本,又能让管理者有更多精力去处理工作中的事务。(3)加强绩效考核。企业要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能够有效提升管理工作质量,而在考评体系的目标设定上,应引入平衡计分卡工具,从客户层、财务层、学习成长层及内部管理层4个方面确立考核指标。这样就能够避免单一财务指标制约企业未来发展,让非财务指标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让全面预算管理摆脱“直接经济效益”的限制,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东明.生产制造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财经界,2016(8).
[2]胡蓉.A汽车制造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篇6
关键词:机械设备;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科技不断进步,现代工业持续发展,工程建设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机械的使用对降低劳动强度,加快工程进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项目工程中都引入了大量的机械,同时,企业对机械设备的成本管理也就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是项目管理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机械设备成本的管理对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机械设备的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可以为企业机械设备更新和成本控制提供经验支持,所以,很多企业都开始重视机械设备的成本管理。下面文章就项目工程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成本管理进行探讨分析。
二、项目机械设备成本的组成和分类
机械设备成本是指从设备的建造(购置)成本到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养护、技术的改造成本再到报废处置成本整个生命周期中花费的所有费用的总和。一般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包括设备的建造(购置)以及对设备的重大技术改造费用,这些费用最终是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折旧的。施工机械设备是项目施工中企业利润中必须的一项,所以,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在项目工程施工前对机械设备的成本进行预算,然后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来配置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的购置成本和工程期间的折旧或者摊销是预算中考虑的内容,而像机械的日常维修护理、技术改造、完工处置成本则统一归纳到施工项目单项成本中。
(一)建造(购置)成本管理
建造(购置)成本是指采购设备的费用,其中包括通用设备或者定制建造专用机械设备的费用,大概包括以下内容:
1、出厂价
2、从建造场地到使用工厂的运输费、保险费
3、办理相关条款项的费用
4、贷款或者分期付款所支付的利息
5、进口设备的国际、国内运输费和保险费
6、进口设备的外贸手续费
7、进口设备的清关费
8、相关手续费和税费
9、与机械设备相关的各类规费
有些机械设备是需要专门定制的,这就需要有以下几个费用:
1、设备的设计费
2、工厂制造费用
3、外购部件的费用
4、生产监管费用
5、运输费用
6、相关税费
建造(购置)设备的成本是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使用年限和计提比例进行折旧管理。管理机械设备的建造(购置)成本主要是在固定资产验收上体现出来。计提折旧需要根据不同企业对固定资产的费用项目规定的来确定,其中最基本的单项就是设备的出厂价格。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求论证经济技术,详细计算确定所需机械设备的技术参数以及性能要求,确定设备的型号规格,此外还要考虑购置价格是否合理,通过比较确定采购价格,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使机械设备的建造(购置)有据可依,企业最终能够得到机械设备的建造(购置)的合理安排。相关部门要在机械设备采购管理中及时收集相关资料,其中包括:采购合同;设计合同;合同交付验收记录;设备经济技术资料;相关的正式票据等。设备采购部门要对设备这一固定资产进行验收,对相关的票据进行整理归档并提交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将其纳入到固定资产中方便管理,从而为机械设备的各项成本本管理提供依据。固定资产中机械设备的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或者相关行业的规定进行计提折旧。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企业成本的管理中机械设备管理是重要的一项,而机械设备的采购管理是重中之重。
(二)机械设备使用成本管理
使用成本是指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因维修保养而花费的费用,其中包括修理成本,修理成本中又包括小修、项修、大中修中发生的费用,使用成本还包括日常维护保养,技术改造成本等。这些费用中含有维修保养中小号的各种原原辅料,例如保养用的油、清洗器具、人工费用、更换的零配件等等,不过这其中不含有燃油消耗。
除了机械设备采购成本的管理,设备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另一重点就是使用成本的管理。机械设备的不同使用阶段所消耗的使用成本也是不相同的,在设备的磨合期,也就是生命周期的初期,由于此阶段设备性能并不稳定,无法满负荷地生产,也就是说无法满足生产的使用要求,造成日常维护保养的耗费比较多,导致经济性能不高。 过了磨合期,设备就可以满足生产需求,其使用性能和经济型达到最好的状态,这个阶段也是经济性能和使用成本比值最高。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延长设备此阶段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最大的帮助。机械设备的长期使用无疑会造成机械的磨损和破坏,修理的成本也就逐渐升高,当修理维护的费用和产出相近时,那么设备就需要进行更新改造,设备经济使用寿命也就达到了终点,此时是企业更新设备或者进行技术改造的最佳时期,如果不进行合理的管理,就会造成企业的产出小于设备的使用费用,造成公司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是亏损。
设备的使用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
1、管理方面的费用。主要是设备日常维护的内容以及制度的记录归档、每项维修保养工作的费用统计记录的归档方面所花费的费用。机械设备在使用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保养周期和保养项目,对所需要和消耗的原辅料数量、人工的费用进行统计,从而为保养的丁二费用进行核定。维护保养人员要确定机械设备的保养内容,保养后做好相关的保养记录,做好保养成本的核算,定期提交给财务部门,并整理、保存相关的记录。
2、设备维修费用。设备的修理可以分成很多类,一般情况下维修人员执行的是两种维修方式,一是计划性维修,此方法是针对设备的大(中)修和项修,根据设备的具体性能以及使用的情况制定维修计划,对修理的时间、内容、需要更换的零配件等都作出详细的规划。计划性维修的定额在制定维修计划时已经发生;一是故障性维修,主要针对的是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故障是随机发生的,所以其维修也是难以预测的,维修人员只有在发生故障的时候针对性地进行修理,其费用是事先未知的,需要修理完成后才能进行成本的核算。实际操作中,修理人员都是将二者结合。随着机械设备使用时间的增长,设备的老化程度也就增加,其工作性能下降,在使用成本中机械设备修理的成本的比重也就增长。设备管理部门要出具的“维修工单”(其中包含维护修理工作内容以及计划消耗材料等内容)以及“修理工单”,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使用成本的核算,维护修理单位要根据工单要求进行计划性的维修养护工作,统计工作中消耗的元原辅料和工时,提交给核算单位,进行最终的核算并将工单、维护记录等内容进行归档。在对临近寿命终点的设备进行维修前,需要先进行经济技术的论证,确定是否有大修的必要,最终决定是继续维修还是更新设备。
(三)设备处置成本管理
对设备的处置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设备使用情况、设备所处的状况和吱声的经营情况。根据国家相关资产管理的要求和吱声的规定,对处置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进行归集整理。常见的需要进行处置的设备如下:
1、企业不需要的设备,可以将其出售;
2、达到了折旧年限的设备,可以按照程序正常报废;
3、因事故等原因市区使用价值的设备,可以按照程序报废。
设备处置可得到一定的收入,这些收入可以为企业所用。随着建筑行业竞争市场的日趋激烈,现代工程建设单位大多采用承包单位,而企业自身成本的管理也决定着工程施工单位能否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良好的设备成本管理水平是企业成本管理和企业持续发展的体现和支撑。
结束语:企业对机械设备的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对机械设备的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可以为企业机械设备更新和成本控制提供经验支持。文章对项目机械成本管理进行了分类,并从采购成本、使用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参考文献:[1]刘永梅. 探讨机械制造业目标成本管理[J]. 现代经济信息,2013,21:20+26.
[2]沈自恒. 建筑施工企业机械成本控制[J]. 价值工程,2013,32:155-156.
[3]杨政. 浅谈火电施工过程中机械成本控制[J]. 科技创业家,2013,02:72-73.
[4]孙明东. 机械施工中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 科技创新导报,2013,06:217.
篇7
1、通过各种方式捐款救助受灾的人们并且受到很大的教育,全部人员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与全所职工一起。政府的以人为本,军人们总是冲在困难、危险的最前面,还有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等等,使我更加珍惜我当前的环境,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最大的幸福。
2、资产财会部共有七名职工,承担着全所及各公司的资产财会工作,有科学事业、出版业、生产制造业、工程施工企业、物业管理、行业管理等有七套帐,还不算工会会计。我们是每两人做搭档,负责一家或两家公司的业务,他们工作配合很好,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在今年4月份,有两位同志生病住院,但是没有耽误工作,靠的是大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杨芹、刘兰同志,补位意识很强,把他们的工作主动承担下来,没有怨言,并在休息时间去陪护她们,给他们亲人般的关怀,我作为他们的部门负责人,我非常感谢他们,也为有如此善良的同事而感动。
3、以前各公司的财务制度不尽完善,基本上是参照葡萄所财务制度执行,因组织形式的不同,不能很好的适应各公司财务管理的要求。根据2010年工作计划的要求,财务部协助各公司经理修订了适应各公司实际情况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从财务管理这个角度既规范了各公司会计人员的日常核算,使整个财务管理的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又进一步规范了各公司的运营机制,为各公司的经营活动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保障。
4、今年我们所最大的任务就是大楼建设,但是我们的困难是资金紧张,为了不影响大楼的施工进度,财务部在领导的支持下,积极筹集资金,多方联系。在资金的使用上积极把关,目的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就需要积极向工程管理人员学习请教,并进行有效的沟通。根据胡所长的要求,积极整理工程的合同执行情况,这项工作任务重,一个是因为业务量大,二是因为跨度年限长,三是因为前阶段的账簿在引黄济青,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大概,还要继续落实。
5、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检查工作。今年省审计厅对各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我们积极配合,妥善处理各种事物,积极听取审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改进我们的财务工作。该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已结束。在每次检查中,我们都会发现我所存在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我所财务状况并不理想,挂帐现象比较严重。这次检查又一次提出,虽然都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但这说明我们做了事情,或半途而废,或完成后没有进行清理等等原因所造成。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还需大家讨论。为了妥善处理某些遗留问题,我们会尽其最大努力去搜寻、查找相关的法规,积极的咨询相关的专家,在力争处理好这些遗留问题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6、积极按照所长工作报告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规范资产与负债等要素管理。为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一是要摸清“家底”,根据去年的固定资产清查的结果,对现有资产存量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按照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规范管理。为实行全成本核算做好基础工作。依据所主要任务目标“增收节支,全所运营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要求,财务部坚持费用管理“算、控、降”三字诀,严把费用支出关,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执行,对费用开支控制在相应收入增长比例以内,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一律拒绝付款。
7、作好各公司的税收筹划,税收的影响是现代企业经营一的个重要方面,对于一项经营业务来说,采用不同的方式,纳税的多少是不同的,所以说,对税收对企业的影响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这点上,我们财务部各公司主管会计积极与各公司经理交换意见,比如在所得税的处理上,收入与成本的配比性上,如果处理不当,会使企业多交许多所得税。这项工作将永远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8
关键词 ERP实施;软件开发;电台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197-02
0引言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在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公司企业已经开始使用ERP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软件来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购买现成的ERP管理软件将花费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考虑到本电台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我决定自主开发一套符合本台特色的ERP管理系统。从2011年开始至今此系统的几个核心管理子系统已经完成,并在实际环境使用中大幅提升电台工作效率,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1 广播电台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将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播电台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它的信息化建设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的广播电视网将与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形成“一个平台三个网”真正做到“三网合一”。
1.1 国内广播电台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广播电台信息量大,主要体现在节目的采集、编辑制作、播出等环节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广电行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应用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广电行业内部网建设已基本形成规模,计算机设备拥有量与员工数量成正比关系,硬件建设基础良好。但是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情况却并不乐观,财务管理、办公、业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基础层面应用已基本完成,但对于库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专有业务领域管理等高层面应用远未达到与软硬件设施的良好匹配,深层次应用有待发展。
1.2 国内电台信息化建设中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目前在国内电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Internet建设被大多数单位认为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办公系统的建立位居其次,电台门户网站建立、内部服务系统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均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广电行业的信息主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导致其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好坏,但是信息化建设启动的根源更多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并不是上级部门的要求。虽然广播电视行业在我国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但广播电台的发展更加深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也是促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冈素。
广电行业信息化建设目前遇到的主要阻力集中在“人”、“财”和“管理”方面,其中技术人才缺乏最为严重,这主要源于广电行业技术的独特性,正因为这样的独特性,不了解行业特征的人士尽管了解计算机专业技术也难于进入这一领域。资金匮乏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是阻碍信息化发展的另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而单位领导不重视、市场缺乏成熟产品及方案、行业政策支持不够等也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正是由于以上的诸多原因,本人从去年开始着手独立开发实施适合本单位情况的“宜昌人民广播电台ERP管理系统”,现各大功能子系统已投入使用并初见成效。
2 广播电台ERP系统的功能定位
在广播电台ERP系统的功能设计上,不仅吸收应当制造业的ERP系统原理,还虑当在系统中融入与广播电台日常业务有关的某些思想,使得该系统不仅仅是对广播电台的内部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和管理,而且能将外部的资源,其他广播电台的资源、听众的反馈以及广告客户均作为整体的企业资源加以考虑(这些功能将在以后的建设中逐步实现),对于节目管理、质量管理、广告管理等进行整体的考虑,将ERP系统面向整个供需链管理,一方面将外部的资源集成进来而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使得电台的内部资源被集成出去而得到充分的共享。
总之,一切以电台业务为中心,将原有的制造业ERP标准功能与广播电台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符合广播电台的ERP系统。
3 宜昌人民广播电台ERP管理系统介绍
3.1 涵盖整个电台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成倍的提供工作效率
目前该系统设计为广告管理、节目管理、音频资料管理、岗位登记管理、工资管理、网上直播管理、网上投稿管理、固定资产管理8大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比如从广告的申请到广告的播出乃至该广告给电台带来了多大的收益均在此系统中一目了然。领导决策层只需要简单的动动鼠标就能得知当前电台的广告、节目、收支等情况,所以该系统对正确的决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简述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意义:
篇9
(一)现行财务系统的留存问题 现行财务系统的留存是企业信息化升级时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现行财务系统经过多年的使用,各级、各类财务人员都已经非常熟悉并形成了一定的使用习惯,因此完全舍弃现行财务系统,无疑会在增加信息化成本的同时,也增大了信息化实施的难度;另一方面,企业现行财务系统一般是独立的财务部门应用的系统,虽然其本身可能是网络化系统,支持财务部门内部的网络化应用,但该系统与其它业务部门是没有连接的,因此这类系统可以称为部门级系统。部门级财务系统是站在财务部门角度,按照财务部门管理需要分析财务处理过程后设计而成,设计之初并未考虑与企业其他业务系统的连接问题。于是,产生了部门级财务系统处理的结果无法直接与其他部门共享、业务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需要在财务部门进行二次手工输入等一系列问题。企业不仅需要为这些处理付出更多的资源,而且系统维护以及未来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量也会增大,同样会加大整个企业信息化的成本。
(二)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的改变问题 ERP系统是一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产物。正如从MRP系统、MRPⅡ系统到ERP系统,分别体现了MRP、MRPⅡ和ERP的管理思想一样,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具体化为流程、组织、权力、文化、人员等,并反映到ERP系统的流程、功能、用户、权力分配、运行环境等环节和方面。可以说,从财务系统升级为ERP系统最难的变化不在技术而在管理。
(三)业务流程的重整问题 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一定的业务流程之上的,任何业务都要通过一定的流程完成,要不要改变现有流程是企业信息化升级时面临的又一问题。一方面,从部门级财务系统升级到ERP系统,最根本的改变是流程的变化,要想真正发挥ERP系统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建立适合的业务流程;另一方面,现有流程的改变涉及到组织机构的再设计、岗位的改变、人员的调整、权力的重新分配等方面。因此业务流程的重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准备不充分、做得不好不仅达不到改善流程的目标,反而会增加信息化的阻力和难度,加大信息化成本。
(四)内部控制的建设问题ERP系统的使用需要全新的控制体系支撑,否则会让企业面临巨大的资产安全、系统舞弊的风险。ERP系统控制设计不好,会放大企业管理疏漏和管理问题产生的后果,使风险损失加倍。因为部门级财务系统的控制环节主要集中在业务部门报送上来的业务数据、原始数据进入财务系统的过程、财务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的过程和财务系统操作流程方面。而ERP系统中,除了上述控制环节以外,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经济业务的业务处理过程、业务部门向财务系统传递数据的过程以及企业的整个网络系统等也都是控制的重点。因此原有部门级财务系统的控制措施不能满足ERP系统正常运转的需要,甚至原来有效的控制措施在ERP中会失去效用。所以,伴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升级为ERP,全面的内部控制建设必不可少。
(五)预算控制的实现问题 预算控制是ERP系统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实时控制的一项重要工具,也是落实企业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管理科学化、标准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不实行预算控制,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就没有很好的信息共享,财务部门只掌握结果数据,不了解过程信息,无法对过程信息进行审核和监控;企业对物资、外包外协等的管理只能停留在核算层面,不能发挥管理和监督作用。而预算控制需要有效的系统支撑,需要业务部门的充分参与,需要编制预算时对预算项目进行充分细化分解,需要将企业原有的“人”的柔性控制转变为“系统”的刚性控制。
(六)ERP系统的选择问题 具体表现在:首先,行业的特殊性问题。我国市场上很多成熟的ERP软件都是基于一般制造业企业业务管理特点的,而有些行业,如电信营运商、金融机构等都有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强烈的行业特点,将其业务与管理整合在一起的ERP系统在技术上必然有不同的要求;其次,企业的规模问题。不同规模的企业业务复杂程度差异巨大,如何选择适合本企业规模的系统很重要;第三,ERP系统的功能结构差别很大,对企业而言,ERP的功能是进行ERP系统建设时必然面临的选择。
二、企业财务系统升级为ERP的完善对策
(一)充分估计从财务系统升级到ERP的风险企业的信息系统到ERP的升级需要充分的分析、论证。以笔者曾经参与的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ERP建设为例,该公司原有财务系统采用的是国内某知名财务软件,功能包括固定资产管理、费用报销、会计账务处理、财务报表,公司还有一些财务、统计工作借助Excel工具来完成。随着公司的扩张、管理水平提升和业务处理的需要,公司管理层决定将系统升级到ERP。从开始实施到基本升级完成耗时近5年,整个升级项目被细分成了4个部分,分二期实施。第1部分是IT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系统,闭路电视与电话系统、监控与安全体系、网站系统等;第2部分是产品设计系统,实现发动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协同开发、协同制造和协同管理;第3部分是企业管理系统,完成财务与业务信息化集成,使企业管理由粗放变为精细,完成企业管理全面信息化;第4部分是质量管理系统。并用1年的时间实现四大部分系统的全面集成。该企业实例提示人们,信息系统升级到ERP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资金、人员、时间的大量投入。一般来说,在信息系统升级到ERP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着系统选型、管理变革、人力资源、财务风险和实施进度等风险,因此企业事先不仅要对升级后的效益、效率、效果进行量化估计,同时还应该对上述升级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尽可能充分的估计和评价,并制定防范对策。
(二)优化业务流程ERP系统应该建立在业务处理过程优化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内各种资源的共享,才能真正发挥出效益。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来自充分的信息共享和整体业务的优化,来自业务信息的全面集成。表现在ERP系统的使用上为:一个部门产生的数据,其它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和权限来使用,而且无论数据的使用部门还是生成部门,都应该在统一的、实时的数据源上进行业务处理。因此,企业在升级到ERP系统时,应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本着尽量减少重复处理、重复数据、重复控制的原则首先优化业务流程、管理流程。这样不仅会简化业务过程,使企业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利用,降低运营成本,而且可以减少ERP系统面临的处理结果不一致、不完整等的风险,提高系统效率。
(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也是用ERP系统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各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会存在不同,那么在利用ERP实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时也要构建不同的ERP应用体系。如前例中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其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分为三级,分别是:战略层的经营规划,战术层的销售计划,作业层的生产、采购作业计划。于是该企业在升级到ERP时,就把建立整个企业的统一规划体系作为ERP应用的核心部分,然后企业所有资源的调配都围绕完成这一确定的规划体系来进行。如通过规划体系中的物料需求计划、借助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可以及时将变更设计、工具设备的损坏等信息反映到物料需求计划中,并进一步在企业生产和采购计划里反映出来,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
(四)构建适应ERP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ERP系统中,业务过程与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信息处理过程相互集成,财务数据、业务数据集成存储,也就是说ERP系统下的控制不单单局限于某个子系统,而是一个整体,财务系统数据的安全不仅靠本系统的控制做保证,还依赖于该数据产生的整个业务过程的控制,以及整个系统网络的安全控制。因此企业要在优化的业务流程基础上,以控制流程、规章制度等形式全面设计建设内部控制体系。
(五)做好基础管理工作 首先是基础数据管理。企业里有很多数据,比如物料、物料清单BOM、工艺数据、部门数据、客户档案、供应商资料、会计科目、考核标准等。这些数据不仅是ERP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的基础,也会影响到高层的决策。因此整理一套相对完整、准确的基础数据是理顺管理的开始。其次,员工行为管理。员工是企业决策的落实者,如果能够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按照同样的方式和方法做事情,就能形成一种强大的组织能力,因此需要对员工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从财务系统升级到ERP,是企业信息化的飞跃,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将ERP建设成具有良好统一性、集成性、开放性的信息平台,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EAM市场总体增长率超过了18%,而预计2006年这一数字将有增无减。
然而,在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另一些数据却不容忽视:全国每年各EAM原厂商软件营业收入总额不足1亿元人民币;MRO、Avantis等已进入国内EAM市场的国外主流厂商的中国雇员总数不足百人;目前覆盖不足20个大小行业,而即使是EAM推广的重点行业如“发电”行业等,其普及率也不足该行业的10%。这些数据显示出EAM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都是巨大的。
好比一个正在成长期的孩子,国内EAM市场的新变化层出不穷。回首2005年,EAM市场已经孕育了许多新的变化,而2006年一些新气象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些新的变化和现象是什么?2006年EAM市场将如何发展?
EAM走向规范
郑毅
在厂商的“吹捧”和用户的“叫好”声中,过去两年,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以较为独特的管理视角、较宽的管理范围、较短的实施周期,成为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新宠。越来越多的人对EAM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实施EAM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用户从EAM的使用中获益。
回顾这几年EAM在中国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全行业知识积累大比例增长、最终用户数量大幅度上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断提高、社会及媒体关注程度持续升温。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EAM行业尚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笔者认为,2006年,EAM市场将逐步成熟和规范起来。
应用向纵深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的主流厂商进入中国市场,我国EAM市场表现出了更强的竞争和更成熟的市场特点。
首先,有许多新的EAM用户开始尝试下水,使EAM应用领域向更多的行业延伸。继发电、制造业、港口、钢铁之后,供电、电信、移动、石油、石化、轨道交通也开始成为了重要的EAM目标市场,一些主流厂商在这些行业取得了丰厚收益。
其次,原有的一些老用户则继续深入EAM应用。在一些较早采用EAM系统的行业里,如发电业和煤炭业,其部分用户开始将EAM作为企业的基础管理平台,并开始拓展更多更深入的应用,包括点检定修、高级分析、状态检测等。
此外,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EAM产品价格在持续走低。特别是在时下流行的招标采购制度,及实施经验积累降低项目成本的双重作用下,在“发电”行业等EAM发展得较为成熟的行业里,项目的最终成交价格呈现出持续走低的特点。
亟需解决两大问题
我国的EAM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但回过头来我们也发现在当前的EAM行业中还存在不少阻碍行业进步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
首先,实施过程中用户的配合程度有待提高。任何管理软件项目都需要用户与实施服务商充分配合。由于对EAM缺乏深入理解、启动培训不到位以及领导重视不够,使大约60%的客户在EAM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给予必要的配合。这样带来的中间产品是:项目核心组质量不高、业务流程分析有偏差、培训不充分、数据采集不到位、推广不得力;最终的结果是:收效甚微,成为摆设甚至放弃荒废。
其次,软件公司运营压力是项目实施“走过场”、质量不高的重要诱因。在笔者接触的EAM实施顾问中,可以肯定地说,90%是非常专业且敬业的。但部分原厂商和咨询服务提供商迫于项目成本及实施周期的压力,派驻到客户现场的往往不是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完整团队,而是独挡一面的“天才顾问”,项目实施变成了“走过场”,引入管理思想变成了空谈。
还有甚者将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技术人员不负责任地派驻到客户现场,这样降低的不仅仅是成本,还降低了项目质量,更增加了项目风险,变成了EAM推广的新障碍。
此外,即便项目实施标准有待统一,项目质量较多地依赖现场实施顾问的个人能力,缺乏有效的保障和评估体系。
最后,市场竞争中的不良风气还普遍存在。虽然大家都知道,不良市场竞争是行业的“毒药”,但市场中这样的事件仍屡见不鲜,模糊了客户的识别能力,彼此损害了厂商的形象,伤害了从业人员的感情,也阻碍了新业务的拓展。
走向成熟竞争
回顾了2005年EAM市场的一些变化,并客观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后,笔者认为2005年EAM市场可谓是喜忧参半。同时笔者对2006年该市场发展情况的预期是:
趋势一:市场将保持继续稳定增长的势头。
从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步伐、资产密集型行业的整体状况、国内厂商具体情况以及过去几年EAM行业的发展形势等因素来判断,今年的EAM市场将保持不低于15%的增长幅度。
趋势二:市场将更加规范。
市场将从两个方面明显趋于规范:一方面是随着EAM知识的普及,客户对产品的识别能力越来越高,客户需求项目的范围越来越明确,项目实施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成本越来越透明,利润空间更加狭小,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竞争将更加激烈,但不良竞争会逐渐减少。
趋势三:理论研究更加活跃。
理论研究会随着市场的稳定增长不断繁荣,会有更多EAM相关书籍、论文出版和发表,还会有更多的专业网站和媒体关注EAM,甚至会出现专门的行业性组织,不断丰富国内的EAM理论研究。
趋势四:EAM产品将向更高端的应用发展。
随着EAM系统使用的深入,使用户不仅仅满足于以设备资产台账为基础,以工单的提交、审批、执行为主线,并综合了设备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EAM解决方案,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对设备进行全寿命管理。而会强调各类成本费用的精细化核算与控制,并将重视软件系统和EAM所管理的对象―企业设备层的紧密集成。
通过集成,将设备的运行现状,包括仪表趋势、开停时间、负荷、能耗等,直接呈现在用户桌面,要求系统依据设备运行的状态,自动触发维修决策的智能资产管理系统。会更加重视手持设备(PDA、RFID、点检仪)的使用,将EAM的触角延伸到班组中间、设备中间等。
趋势五:产品差异越来越小。
成熟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以及越来越趋于成熟的产品间差异将逐步缩小。
两三年前,EAM领域还比较容易寻找主流软件在功能上的显著差异,但目前已经很难说某个重要的功能在某个主流软件中是空白的,其区别往往只是设计上考虑的深浅及管理角度的问题,产品之间的竞争将更多地集中在咨询、服务方面。
趋势六:本土EAM软件商和知名ERP厂商的EAM模块将获更多市场份额。
虽然刚刚起步的国内EAM厂商在功能、设计理念、实现技术上和国外EAM厂商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他们拥有更低的价格、更友好的界面、更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软件和更细化的销售渠道,这使得国内的EAM厂商开始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获得更多的份额。
而另一方面,部分ERP厂商在原有系统中加入了EAM模块,其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和增强。同时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也加快了ERP厂商抢夺EAM市场的步伐,最终会使部分有着简单设备管理需求的用户投入ERP厂商的怀抱。
总体说来,我国EAM市场正稳健发展着。随着越来越多的EAM厂商进入市场,以及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EAM行业,市场将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集成的驱动力
SAP公司 汪昌任
倏忽之间,2005年忙碌的脚步声尚响在耳畔,2006年的雄关漫道已铺在脚下了。在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对信息化大力重视的宏观环境下,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EAM得到了国内资产密集型企业的认可。
基于一些微观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2005年EAM市场仍然在延续着自身独立的轨迹发展,而2006年则会更明确地朝着平台化集成化的方向前进。
部门级建设仍是多数模式
作为EAM系统的前身,CMMS实现的是计算机辅助维护。虽然EAM早就在理论和产品上突破了“设备维护”的范畴,但是目前国内实践中,很多以EAM为旗号的信息化项目仍然沿袭着CMMS的思维,走在部门级信息化建设的老路上。这些项目具有如下的特点:
・负责部门主要是生产或者设备管理部门,而工程部门和财务部门很少或没有介入;
・重实物管理,轻价值管理;
・满足设备运行阶段的需求,而没有着眼在全生命周期层次上;
・强调EAM和ERP是独立存在的,而且EAM必须先于ERP实行;
・多为单厂分据式部署,而非集中集成式格局。
从信息化总体成本和信息质量的角度来看,部门级建设信息系统的方式通常不被推崇,但其存在总有原因。细究下来,影响范围小、实施速度快、需求紧迫是造成该现象的技术性原因,而缺少规划、组织结构(如信息中心权限过小)和信息化预算机制等是背后的一些制度性原因。可以预见,2006年这一现象仍会持续下去。
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凸现
即使存在上述现象,我们还是看到有些企业更高瞻远瞩地看待EAM建设,特别是一些新建的企业。笔者接触过几家新建的电厂,都不约而同地在信息化规划中提到需要建设一个应用平台,能够涵盖从基建到运行、从实物管理到价值管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业务。
这一点在电网行业也有所体现。2005年4月份,作为整体ERP建设的一部分,上海电力的EAM全面上线。与资产相关的基建项目管理、设备管理、资产会计、物资管理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运行,而且和GIS系统实现了紧密接口。
某大型石化企业发生过这样一件有意思的的事情:EAM的提出和牵头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而一般情况下,EAM项目都是由生产、设备部门牵头。这是因为从价值管理角度,财务部门在资产投资、建设、运行、报废、后评估等阶段都需要大量信息,所以最能认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这体现了统一实物账和价值账的需求。2006年,预计将会看到在更多的EAM项目里面,出现财务部门的身影。
EAM扩展新领域
金算盘资源管理事业部副总经理文峰
提到EAM资产管理系统,人们通常认为其应用范围主要局限在资产密集型行业和企业,如铁路和供电供气企业等。但近年来,资产管理软件的应用范围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并已经从传统的资产密集型企业应用,逐步扩展到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服务性企业等其他非生产性企业。
“国资护卫”第二道墙
在我国,国资流失现象曾经非常严重的。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由于管理不善,近年来我国每年国有资金流失近千亿元,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企业在资产的管理控制上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所以,2003年国务院正式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对授权监管的企业中的国资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国资委又相继出台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这些行动表明,国家非常重视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并把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到了一个新时期,一个巨大的资产管理市场悄然形成。利用资产管理软件进行先进化、透明化管理,为“国资护卫”搭建第二道“保护墙”,也被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所接受和应用。
从2004年起,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市场的逐步成熟,我国一些主流软件厂商开始进入该市场,开发出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资产管理软件,并为这些企业组织的资产管理提供全过程动态信息管理平台。而2005年随着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软件的良好凡响和逐步认可,该市场的发展愈加成熟,比如青岛市政府计算机中心、潍坊市教委等多家政府部就已经使用了资产管理系统。预计2006年,这一市场热点将继续升温,更多的国内国外软件企业将介入其中分一杯羹,一场硝烟弥漫的争斗将不可避免。
金融服务新领域
2005年12月,上海天安保险股份公司就与金算盘软件公司上海分公司签署了项目合作书,决定在天安集团内部实施金算盘资产管理系统。这样的合作表现出资产管理系统扩张的一个新领域―金融服务行业。仔细分析这种新变化的产生原因,笔者总结为:
一是金融服务性行业具备集团化、规模化特征。通常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性公司规模较大,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往往上百家,这时,地域分散、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等问题,将使集团领导或资产管理人员很难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整个集团资产的经营和使用状态,难以合理利用、调配、平衡内部资产,造成资产的闲置或盲目购置,故增加了资产管理的成本。
所以,从问题层面来看,几乎所有企业在规模化、集团化以后,都会面临较为急迫的资产管理问题。由于这种问题的共通性,资产管理软件的应用范围在未来将会覆盖到几乎全部的领域。
二是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发展,企业资产管理意识不断提高。以天安保险公司为例,2002年该公司就和金算盘软件公司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财务软件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但随着公司发展,公司业务面扑得越来越广,资产种类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管理层对集团的资产结构和更新进行动态地、实时地了解,以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达到细化管理的要求。所以,天安保险公司决定进一步建设企业信息化,在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资产管理系统建设。
由此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发展,国内更多企业会意识到现代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EAM的新领域将不仅仅局限于金融服务等领域,而会继续延伸出去,覆盖大部分领域和企业。
EAM兼并刚刚开始
施讯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 唐庆茂
对EAM供应商而言,2005年是令人振奋的一年,中国EAM市场总体增长率超过18%,而2006年我们预计这一数字将成为25%。面对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EAM供应商将如何运行?2006年市场将出现哪些主要趋势?
市场不断细分
当EAM迈入2005年时,中国的各EAM供应商开始有了分化,体现出了不同的产品策略:一部分开始向EAM的广度发展,试图解决各行业的资产管理共性问题;另一部分则致力于向资产管理的纵深开拓,力图提供更加行业化与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2005年,中国EAM用户在选择信息系统方面也表现出了更加成熟的心态。许多用户追求更大的价值回报,而不再囿于“低价策略”;这使EAM供应商在深化产品功能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赢得竞争优势和较高的客户满意度。
而中国EAM用户也开始在EAM与第三方系统(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控制系统DCS等)的集成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资产跟踪更加复杂,EAM供应商在维护策略方面也进行了各种调整,表现为更具有行业针对性,更重视提供相应服务。
向两端发展
随着EAM市场的逐步成熟和细分,2006年将是一个EAM兼并年。
2006年1月5日,Infor宣布收购Datastream,业界普遍被认为这是一次互补性收购:Infor收购Datastream将进一步加强资产密集型行业的价值回报,而Infor的财务背景、全球覆盖和扩展解决方案将提供Datastream客户一条持续改善运作和长期增长的途径。
在某种程度上说,Infor的收购为Datastream带来了新机遇,Infor-Datastream合并后总收入将达到了7亿多万美元,在47个国家拥有专业服务、售后支持和研发团队,通过这一规模经济,公司从产品研发、专业服务到售后支持方面,都将为客户带来更大收益。
而这次并购预示了面向中端市场的软件供应商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在面向中端市场的软件企业领域内,为了寻求规模经济效益,几家大公司将会发起更多的兼并或收购活动。
这一发展趋势从目前中国客户不断细化的需求中就可看出。目前,中国的EAM市场正在向两端发展,中端市场因此会被挤压,规模将不断缩小。
在高端市场,用户会倾向于寻求能够那些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以求全方位地满足对信息系统的各种需求;而在低端市场,用户则更重视方案灵活性和成本优势,会寻求相对简单的和低成本的本地化CMMS/EAM供应商。因此,那些面向中端市场的EAM供应商,一方面因其解决方案功能的局限性无法满足高端市场用户的整体性需求,另一方面又缺乏本地化CMMS/EAM产品的灵活性与成本优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端市场的兼并风云完全在预期中。
智能客户端:ERP的新方向
石化盈科公司 张少宁
ERP产业困局
谁也没有料到,国内的ERP产业在经历了两三年的风光后,就迅速陷入了一个新困局:恶性竞争越来越激烈。恶性竞争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提供商们的日子越来越艰难:营业额在上涨,但利润率却在下滑。
为什么恶性竞争会如此盛行?在ERP领域磨练多年的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总裁石钟韶认为,造成恶性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ERP产业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产业如果进入同质化竞争时代,价格必然是最直接,也是最具自杀性、最能导致恶性竞争的手段。
摆脱恶性竞争的根本原则是差异化。石钟韶认为,对于国内的ERP产业而言,技术创新是实现差异化的最佳途径,也是最根本、最具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当前阶段,有哪种技术创新可以令整个ERP产业改变这种困局呢?石钟韶认为,智能客户端将会成为目前ERP产业技术创新的最佳切入点。
微软的技术新动向
人们对智能客户端的关注是从微软开始的。事实上,自微软推出.NET战略以来,其最令人关注的技术新动向之一就是对智能客户端(Smart Client,以下简称“SC”)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推广。尤其是微软公司将这种体系结构纳入到.Net框架后,它立即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
微软对于智能客户端的定义是这样的:智能客户端是易于部署和管理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它们通过统筹使用本地资源和到分布式数据资源的智能连接,从而为您提供适应的、快速响应的和丰富的交互式体验。
石钟韶认为,智能客户端技术是瘦客户端应用的强大代替技术。由于软件巨头微软的大力推动,可以预料,它将在ERP产业变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B/S还是C/S?
之所以会有智能客户端的出现,还要缘于ERP的技术架构。
你的产品是B/S还是C/S架构的?如今当厂商在应标时,经常被用户问到类似的技术问题。可以说,B/S还是C/S,已成为当前ERP 产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技术架构问题。
应该说,B/S和C/S各有千秋,他们都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计算架构。在适用Internet、维护工作量等方面,B/S比C/S要强得多;但在运行速度、数据安全、人机交互等方面,则B/S远不如C/S。综合起来可以发现,凡是C/S的强项,便是B/S的弱项,反之也然。因此,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了,我们的ERP产品到底该用B/S还是C/S架构呢?一场关于C/S与B/S的口水战也由此而在ERP业界拉开了序幕。
事实上,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场口水战不可能有胜负出现,因为B/S与C/S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特点,他们无法相互取代。
“B/S还是C/S”也就由此成了ERP的技术之痛。难道这个痛就无药可救了吗?
融合的艺术
业内业外不少人看到了ERP产业的这个痛点,包括微软,包括新中大等。是否有可能将B/S与C/S的优势融合呢?
微软的答案是肯定的。智能客户端就是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微软公司根据其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认为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将胖客户端应用程序的优点和瘦客户端应用程序的部署和可管理性优点结合起来,使之在资源的利用上达到一个平衡。目前,微软已形成Windows智能客户端、Office智能客户端,以及移动智能客户端等解决方案。
无独有偶,新中大给出的答案也是肯定的。经过多年的深入研发,新中大研制出了自己的智能客户端技术。该技术完全是基于Web的应用体系,既不属于C/S,也不属于B/S,应该说是兼具了二者的优势。石钟韶介绍说,用“智能客户端”来描述新中大的产品技术或许不那么准确,因为“智能客户端”只是对客户端而言的,在新中大的技术还包括了服务器端的许多技术,例如Web服务、应用服务以及基于SOA的其它服务。目前,在新中大已有两个基于智能客户端技术的系列产品,GSoft/G6和A3。不过,在GSoft/G6产品中,后端应用的开发采用了符合J2EE标准的应用平台和工具;新中大A3产品的后端开发则是采用了。NET平台。
优势在哪里?
在石钟韶看来,和B/S或C/S相比,智能客户端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点,即本地资源充分利用和享受本地用户体验、具备离线连接能力,以及智能部署和自动更新。
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因功能级别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形式和大小。所有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都具有的一个特性是具有利用本地资源的能力,例如,用于存储、处理或数据捕获的硬件。
在企业或互联网范围内,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能够轻松地与系统连接并与之进行数据交换。Web 服务使智能客户端解决方案能够利用行业标准协议(例如,XML、HTTP 和 SOAP)来与任何类型的远程系统交换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否连接到互联网上,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都可正常工作。在没有网络连接或网络连接断时,智能客户端能够利用本地缓存和处理进行操作。该功能对于新一代的移动信息工作者来说极具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离线功能不仅可以在移动方案中使用,而且对于桌面解决方案也可以利用离线体系结构来更新后台线程上的后端系统,从而保持用户界面的响应并改善整体的最终用户体验。
该体系结构还能够提供成本和性能上的优势,这是因为用户界面不需要在智能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来回切换。
另外,由于智能客户端只能在后台与其他系统交换所需的数据,因此可以让人感到它与其他系统交换的数据量的减少,这反过来会增强用户界面 (UI) 的响应―因为UI不是通过远程系统呈现的。
过去的传统客户端应用程序很难进行部署和更新。诸如“DLL Hell”等问题使得安装和维护客户端应用程序变得很困难和棘手。智能客户端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该问题。例如,新中大智能客户端尽管不完全是零安装,但是已做到零维护,客户端程序即用即下载、自动匹配版本、支持断点续传,真正体现了“智能”特质。
智能客户端热潮
- 上一篇: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
- 下一篇:公司食堂自查自纠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