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区建设标准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社区建设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社区建设标准

篇1

为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全力创建“法治**合格区”,根据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下发的关于印发《20**年法治**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区民政局为做好20**年度法治**建设工作,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强化基层民主自治,结合本年度民政工作目标任务,制定法治建设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市、区会议精神,着力突出服务发展、保障民生、深化创建的工作主题,充分发挥本部门职能作用,进一步做好“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宗旨的各项民政工作,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二、目标任务

(一)认真落实省、市建设“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考核细则中的有关要求,全力创建“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作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协调指导办公室牵头部门,认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本办公室成员单位开展依法治区工作,加强新形势下法治**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工作经验。

(三)积极参加“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各项活动,深化依法行政,构建阳光权力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行政行为网上运行和便民服务平台,严格落实依法行政报告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

(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工作,精心组织第四届居委会和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规范完成换届选举任务。进一步完善居委会常任委员制、社区“三会一审议”制度、“三个一”工程和“民主日活动”,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扩大社区民主,提升社区自治水平。

(五)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一是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目标,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完善社区工作机制。推行社区“一口受理,一网协同”服务模式,整合全区各层面资源,建立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统一管理平台,深入推进社区管理工作精细化、规范化。二是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完善群众综合满意度第三方评估机制,评选和谐社区建设“十大创新品牌”和“十个幸福社区”,98%的社区达到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三是着力提升社区服务品牌。建立“立体式、融入型、可持续性”的为老服务体系,在机构养老上,确保我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保持在22张,开展福利机构等级评定与管理,推进我区福利机构的均衡发展。在居家养老上,深化居家养老服务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符合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100%。四是着力推进社工培训。实行全员全科培训制,加强社工队伍年轻化、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推行职业资格认证。

(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普法工作。重点抓好以依法行政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广大干群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重点抓好《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围绕民政重点工作,组织宣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婚姻法》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民政对象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建设法治**暨创建“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民政系统法治建设的协调和指导。民政系统各单位和各干休所要安排党政领导负责法治建设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指导本单位的法治建设工作,建立领导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营造制度化的法治建设工作氛围。新晨

(二)明确工作目标。围绕创建“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的目标,按照区委提出的早启动、早布置、早安排的要求,严格落实省、市法治建设考核标准,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积极参加在全区开展的“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加强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政务决策、政务公开、执法考评和内外监督机制。加大指导社区、驻区单位创建“民主法治社区(单位)”的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建设和谐社区。

篇2

【关键词】欠发达;四有一创;良性互动;能力策略;权利意识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创新

2010年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健全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河北承德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基层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四有一创”社区经验在全国推广。

(一) 有人干事。各地相继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通过居民自治选一批、公开招录大学生增一批、下派干部补一批、公益岗位聘一批,着力解决有人干事问题。引导和保障并举、培训和考核并重、服务和激励并行,一大批年富力强的青年进入了社区工作队伍。

(二)有场所议事。按照民政部、中央组织部等10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设施建设和管理规章的意见》要求,采取新开发小区建设一批、机关搬迁后划转一批、政府投入新建或租赁一批、原有社区改造一批的办法,千方百计增加社区用房面积,特别是在新建小区中,明确要求开发单位必须按照规定标准无偿提供社区用房,与开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在解决社区用房的同时,不断改善社区办公条件,所有城市社区配齐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必备的办公设施。社区硬件建设的不断改善,为推动社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有钱办事。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意见精神,市区两级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的社区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将社区办公经费、党建经费,列入市区两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制定县区直部门和驻市单位联系帮扶社区办法,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帮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

(四)有章理事。通过建立党支部、居委会、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单项工作委员会使社区成为组织健全、协调联动的有机整体;对党建、综治、社会保障等十几类几十项工作制定了相应制度,规范流程,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推行重要事项社区党支部提议、党支部和居委会商议、党员代表审议、居民代表决议的议事方式,做到议事事项公开、议事结果公开、工作成效公评。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在“四有”的基础上,坚持以打造文明、平安、和谐社区为宗旨,全面创先争优、争旗夺星、服务群众。

二、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困惑

欠发达地区已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管理模式。但目前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并有其复杂的原因。

(一)政出多门,权责不一,难以发挥整体合力。探索形成的“组织部门抓总引领、民政部门牵头指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机制,虽被吸收写进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但由于部门之间协调不畅、权责不统一,而社区本身作为自治主体尚未发育成熟,导致能办事的不去办,该办事的不好办,自己的事没法办,难以发挥整体合力。

(二)社区工作内容职责不清,行政化倾向突出。在目前的城市管理体制下,社区管理的内容缺乏比较规范的划定,党建、计生、劳保、综治、卫生、残联、工会、妇联等十多项内容,最后都需要社区协办,而在交办过程中责权利、人财物又相脱节,导致社区组织超负荷运转。城市社区的基层组织履行了更多的政府职能,本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反而弱化。

(三)社区制度和设施建设不完善,社区管理难度较大。社区制度和设施建设与居民需求矛盾尖锐,伴随着城镇化建设以及劳动者身份转化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最终都要落实到城市社区解决。居委会与物业公司协调难度大,一些小区业主委员会难以成立,甚至有些小区没有物业企业进驻,社区工作人员需要直接解决居民的日常生活问题。

(四)社区服务不到位,服务内容单调,社会化程度低,社会组织发育不良,缺少集职业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

(五)居民的社区建设参与程度低,其素质和社区意识亟待提高。

社区成员对社区管理主体缺乏认同感,没有形成成熟有效的社区精神。

三、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主管理之间的协调

新形势下二者的关系应建立在对价值理念、公共利益认同一致的基础上,一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在处理与社区两委关系时,要从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向合作互助的关系转变,站在指导、服务的角度,对社区进行协助与监督,从而实现社区管理的目标。二要转变政府对社区的行政管理方式,真正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提倡社区自主管理,尊重居民组织的自治权力、保障居民的合法利益和民利。

(二)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之路

要把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简化注册登记手续、实行公开评估,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积极探索并逐步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引导社会组织朝公益性方向发展。加强培训,规范管理,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能力。营造适合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优良环境,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通过制度化科学管理提高组织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探索社区建设精细化、法治化途径。借鉴全国各地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成功经验,将社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当地信息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分类建档、科学管理的原则,整合区、街道、社区面向群众、驻社单位服务的内容和流程,建立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管理和服务网络。探索以基层党建网格化为基础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完善社区立法,推动社区法治化建设。

(四)推进社区服务工作向专业化、产业化、规范化道路发展。按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类型科学划分社区服务,完善常规化服务体系、打造特色化服务体系、建立志愿化服务体系、探索市场化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五)培养社区居民公民意识,倡导社区精神、增强居民的社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冀办发[2011]20号河北省委办公厅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意见》.

[2]龚维斌. 社区社团与社会管理创新[M].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6月.

篇3

一、积极引导和依靠社区各方力量,做大做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区依法治理的基础,但要把这项工作做大、做强,光靠一两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积极树立“大普法、大宣传”的理念,主动引导和依靠社区各方力量,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变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工程。主要体现在:一是思路创新。虽然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务虚的,但我们把它定位于依法治区的一项实事工程,坚持以“办实事、出实效”的务实精神来做好这项工作,每年组织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做到真抓实干,化虚为实。结合沧浪区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提出了“打造法治文化、丰富文化沧浪内涵”的口号,从而赋予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内容和生命力。二是视野变新。我们跳出部门的束缚,放大宣传视野,坚持“以我为主、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全面出击”的工作思路。我们主动向区领导汇报,积极与各部门、各街道领导沟通,力争取得他们对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我们紧紧抓住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群众文艺队伍,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借助各方力量,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形成了上级领导大力支持、街道部门积极配合、社区居民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如首届沧浪法治文化节活动的成功,就是有赖于领导的支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群众文艺队伍的积极参与。三是形式出新。我们坚持在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上推陈出新,积极开展社区居民群众喜闻乐见、有声势、有影响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法在社区”演讲比赛、法治文艺创作汇演、社区法治征文、法律知识竞赛闯关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有新意、有特色的活动,吸引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变单向灌输法律知识为双向互动学法,将枯燥的普法变为快乐的普法,从而营造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立足组织建设的基石,积极构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和阵地网络

我区组建成立了以“三团二队”为骨干的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组织网络:即由区委和区人大领导挂帅的社区普法宣讲团、由区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巡回普法宣传咨询团、由政法干警组成的社区法律顾问团以及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和法律服务青年志愿者队伍。通过以上网络单位及人员,协助社区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参与基层社区民主决策,为社区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法律帮助。在阵地建设中,我们重点围绕“五个一工程”开展工作:即每个居委会建有一处法制宣传专栏;建立一支法律志愿者队伍;设立一只法律服务联系箱;社区每个家庭赠送一本普法知识读本或资料;每个社区定期开展一次法律咨询活动。

区司法局和依法治区办公室于1999年联合创办了依法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专刊—《沧浪司法》,免费发放到区机关各部门和各社区居委会。这份刊物自创刊5年来,深受社区群众的喜爱,在社区已颇具知名度,现已成为社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了解全区政法动态的良师益友。区法律援助中心开辟了法律诊所,以“专家门诊”的形式,邀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专家坐堂会诊,专门解答、剖析来访群众遇到的法律疑难问题,如备受媒体关注的“三胞胎”的哥意外落水身亡一案,就是经法律诊所专家的指点,并为其家属提供了法律援助,最终得到了有关主管部门的补偿。诊所内还设置了多媒体电脑和法律图书室,供群众查阅和学习法律知识,从而使法律诊所成为区司法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而全区8个司法所和每个社区调委会则都设有调解室(庭),对此我们要求每一位调解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调解室(庭)既是调解处理纠纷的场所,又是面向社区居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的一个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调解纠纷的契机,向当事人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两年来,全区共调解纠纷869起,每起纠纷的调解都做到了辅之于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小小调解室(庭)成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坚持宣传与服务相结合的思路,努力营造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区居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变化,要紧扣为社区提供面对面的、近距离的法律服务这个衔接点。起始于*年初的“社区巡回普法宣传咨询广场活动”,就是转换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路、深化“五网合一到社区”的又一新的尝试。该活动以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场所,每逢双月轮流巡回举行。每次活动确定一个宣传主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在已举办的28次活动中,共解答法律咨询1100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2600多份,向社区居民赠送法律书籍2200册。活动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深受社区群众欢迎。

为进一步营造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氛围,激发广大社区居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近年来区委宣传部、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区司法局、区教育文体局和团区委等部门相继联合组织开展了“法在社区”演讲比赛、社区法治文艺创作汇演、社区法治征文、法律知识竞赛闯关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形式新颖、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赢得广大社区干部群众的共鸣。尤其是区委宣传部、依法治区办公室、区司法局、区教育文体局、团区委和区关工委于*年12月4日至18日联合组织举办了首届沧浪法治文化节活动,区法院、检察院、综治办、法制办等部门及各街道积极参与,以“依法治区、执政为民”为主题,以文艺汇演、论坛、讲座、报告会、板报联展、法律知识竞赛、现场咨询、送法进监狱(劳教所)等各种形式,在全区掀起了法制宣传教育的热潮,为丰富文化沧浪内涵、营造沧浪法治文化氛围、打响法治文化品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近年来,我们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经常性、常规性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因需制宜。为配合人大换届选举及宪法修正案的颁布实施,在社区开展《宪法》及《选举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增强群众民利和参政议政意识;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疫情,及时组织开展了防治“非典”法制宣传周活动和防治禽流感集中宣传活动,印发宣传资料11500余份,发放到各街道社区,供社区居民学习;为学习、宣传和贯彻《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我们开展了专题宣传活动,并在社区进行了调查问卷活动,听取社区居民群众对法制宣传教育和社区法治建设的意见和心声。二是因时制宜。唱好“四季歌”:三月着重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树立文明新风;“3.15”期间联合工商行政部门组织大型咨询活动,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倡导诚信服务和放心消费;五月大张旗鼓地宣传《劳动法》,提高广大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六月结合国际禁毒日,开展禁毒宣传,呼吁民众远离;助残日期间宣传《残疾人保障法》;省《法律援助条例》颁布1周年和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施行之时,举办大型宣传咨询活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举办法制宣传系列活动。三是因人制宜。为保障老年人、妇女、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开展“家和万事兴”学法座谈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假期组织中小学生上法制课,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开展民营企业“明礼守法、敬业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民营企业员工的普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民营企业依法经营。

篇4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__区第三季度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会议,主要是分析上半年安全生产形势,部署下半年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刚才,徐有标同志通报了全区1—6月份安全生产形势。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进一步深化。今年是“安全生产执法年”,我区开展了道路交通、消防和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油气输送管线等重点行业领域打非治违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排查整治了一些突出问题和一批隐患,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安全监管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监管网络、安全应急联动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三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区和安全社区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四是稳步推进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治评估等工作。以职业病危害防控为重点,开展箱包皮具、制鞋、宝石加工、IT电子生产、蓄电池、木质家具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行动,职业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五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认真组织了以“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全国第十四个“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大宣讲、咨询日、警示日、知识竞赛、公益宣传等一系列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安全生产社会氛围。

上半年,我区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安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各街镇、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必须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要求,强化红线意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绝不要带血的GDP。要把安全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安全生产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安全发展水平,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任务。下半年,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安全生产重在责任落实,要按照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要求,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原则,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和全方位、立体式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一是年底前,区、镇(街)和村(居)三级实现“五覆盖”,即“党政同责”全覆盖;“一岗双责”全覆盖;“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全覆盖;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安委会主任全覆盖;安监部门定期向同级纪检、组织部门报送安全生产情况全覆盖。二是下半年区机构改革完成后,重新调整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并修改完善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参照市的做法,区编办要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区属有关部门和单位“三定方案”内容之一。三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考核,尽快下发《2015年度__区党政领导班子安全生产责任制考评实施方案》。严格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坚持事故调查处理“四不放过”原则,严格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

(二)抓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难点,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对属地或监管行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专项整治,真正做到隐患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专项整治不留后患。一是大力推进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职业病危害、非煤矿山、油气输送管线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点内容,督促企业落实常态化安全检查和风险防控,坚决消除事故隐患,降低事故风险。二是强化对道路交通黑点盲点的整治,完善交通设施,严查超载、超速、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违章行为,加大对“五类车”的专项整治,切实改善交通事故多发现状。三是加强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等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四是加强农民自建房安全监管。各街镇、城管执法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农民建房安全监管,特别是各街镇要督促各村居落实属地监管和事故倒查责任,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严防事故发生。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

落实属地或行业监管责任,探索和创新安全生产大检查长效机制。(三)抓标准化建设应急管理,和职业病防治。一是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成和超额完成市下达企业标准化达标任务。二是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在花城街、花山镇、炭步镇建立3支区级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应急抢险队。三是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推进职业病危害项目网上申报,职业病危害监测哨点建设。确保企业接触职业危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标。

(四)抓安全发展示范区和安全社区建设。一是重点推进落实皮具箱包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控、强化航空物流企业安全监管、农村及农业安全生产等3项重点工作任务。二是炭步、梯面镇开展创安预评审,查漏补缺,持续改进,迎接年底全国安全社区促进中心专家组的现场评定。三是花山镇要推进国际安全社区建设,迎接年底外国专家的现场评定。四是花东镇、新雅街在年底前,完成创安中期绩效评估。五是新华街、秀全街、花城街、狮岭镇,于10月份前启动创建全国安全社区。

(五)抓队伍标准化建设。要理顺安全监管体制,健全安全监管机构,配足配强安全监管人员,坚决杜绝安全监管“盲区”和“真空”。一是健全镇街、村居安全监管机构,完善各级安全监管网络。二是加强对镇街、村级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安全监察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三是落实执法保障,在今年年底前,区安监局执法大队和大部份镇街安监中队完成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队伍标准化化建设达标。

(六)抓安全生产宣传培训。以宣传贯彻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为契机,实施依法治安战略。一是组织政府监管人员安全培训,促进依法行政。区委组织、人社部门,要将安全生产纳入公务员培训重要内容,组织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分管安全生产领导和相关人员,分期分批参加新《安全生产法》宣贯培训,提高依法治安水平和能力。二是发挥新闻媒体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普及安全风险防控知识。三是强化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培训,全面督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五落实五到位”规定落到实处。“五落实五到位”即:落实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对单位安全生产同时担责;落实企业安委会主任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落实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定期向董事会、业绩考核部门报告,向社会公示;落实企业配备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七)结合季节特点,抓好第三季度安全生产工作。近期高温天气持续,最容引发中暑等疾病,学生暑假游泳,容易发生溺水事故。要突出抓好以防暑降温、防台防汛、防火防爆、防高处坠落、防触电等为重点的安全生产,深刻吸取台湾新北市八仙乐园可燃性彩色粉尘爆燃事故教训,加强粉尘作业和使用场所安全生产工作,以防范粉尘爆炸为重点,以涉及粉尘作业企业和可燃性彩色粉尘使用场所为对象,全面开展隐患大检查,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篇5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城市管治;养老社区;运行机制

1.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养老问题

1.1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35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而在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在激化。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国依赖于出口与外国市场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逐渐解体。而原本通过投资拉动的快速经济增长逐渐带来了环境、社会等诸多问题,老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围绕依法治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到2020年,我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新一轮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可谓是空前的。

1.2当前的养老问题

养老制度是我国民生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养老制度已建立了20多年,虽然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难以改革的制度性问题。

首先是中国社会在老龄化加剧、未富先老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还要面对养老金“空账”扩大的问题。根据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数据,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超2.25万亿元。这种现象的产生,最初是由于老一辈的人群在刚刚设立社保时并没有缴纳、却能领取到养老金。这部分资金本应由过去的财政部门予以补充,但实际却未及时补充。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从2000年开始了多省“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但至2009年底差额仍要达到2.23万亿元,更糟糕的是空账的扩大正在加速。中国银行给出的报告甚至指出:按照GDP增长率为6%的水平,到2033年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68.2万亿。

其次是养老法律体系不健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出台,成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重要里程碑。之后,《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民政部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2011年2月,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可谓养老法律法规建设力度越来越大。然而,目前的养老法律体系仍是不健全的。养老法规缺乏实施细则,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没有与各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可操作性差,在赡养、财产保护、老年婚姻等方面,老人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化养老成为了一项“喊得多、做得少”的事业。

最后还存在养老服务公平和不完善的问题。中国养老存在严重的双轨制的问题。其实从2008年起,中国就在山西、上海、广东、浙江以及重庆展开并轨试点,但至今无实质性进展。2013年初,社科院的《社会保障绿皮书》和《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情况调查》显示:受调查的人群中,有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高于4000元。

中国养老事业的问题,客观上来源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快速爆发的现实,主观上来源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之后发展。而新一轮改革的启动正是从根源上改善养老问题的有效契机。2013年10月总理在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中表示:为什么现在老百姓不消费却把四五十万亿存在银行里,原因在于老百姓有后顾之忧,“最大的后顾之忧是什么?还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养老。”

2.养老社区现状分析

今天养老形式多种多样,总体上归纳为三类:旅游度假式、异地休闲式、居家式。前两类主要面向具有一定资金且身体状况良好的老人,而居家养老不仅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年老后采取的切实养老形式,也是社会养老保障最能落实到的养老形式。居家养老一般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是三者中最基础的社会养老模式,其物质载体就是养老社区。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表明,老人在家门动的比例占65.8%,“社区所具有的各种互助功能是除家庭成员之外的能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重要保证[1]。”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可将其分为自理期和护理期。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60岁男性老人平均自理期为15.56年,占余寿94.5%;60岁女性平均自理期为17.95年,占余寿94.7%。一般在75岁以后的老人对于全面护理的要求才会迅速提高,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老人才会选择去老年公寓和护理院。只要条件允许,首先选择亲属照料和上门服务[2]。因此,相比较于养老院和护理医院这些社会机构养老部门,养老社区逐渐成为了社会养老的主要单元。然而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意识到:养老社区这一变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养老单元,由于制度、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其运行在目前情况下无法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养老社区运行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养老社区发展规模有限,高端养老偏斜明显。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的特征就是发展的规模有限。当前的养老社区主要由社区本身承担建设、管理和运营,由具备一定财力的家庭支持,面向的人群有限。我国东中西部都存在着服务规模门槛,服务供不应求。西部以昆明为例,城市老龄化比例在全国31个省会中排第九,约80万人。空巢老人占26%,失能老人占21.7%。而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一共只有登记床位9430张,与老人实际需求差距大。2010年王宁等研究者对昆明市五华区的6个社区调查显示 [3],大多数老年人在需要照顾时都是以家庭养老的形式进行的。中部以武汉为例,虽然兴办了很多高端养老中心,但总体的养老服务设施却不能满足大多数老人的需求,入住成本高、社区地处偏远等问题凸显。东部以北京和上海为例,相较于西部,东部和中部的养老社区发展较为成形,但多也集中服务高端养老。正因为建设和运营成本高,开发商多面向具有更高消费能力家庭的老人开发服务项目,养老社区向高端养老偏斜明显。这并不能够解决大众养老的根本问题。

其次是养老金有限,高龄老人无法支付的护理的高额费用。据媒体的报道分析,我国养老金投入仅占GDP6.62%。然而在如此低的投入比例下,又存在资金缺口问题,说明养老金确实太少了。对比中国和美国的社保数据:美国参保比率是中国的3.69倍,美国覆盖面更广;中国社保费率是美国的2.26倍,中国缴费负担更重;若比较中国近年来的物价水平,中国大宗商品价格又要高于美国,这又加重了老年人生活的负担,更不用说将这些养老金投入社区养老服务了。2009年我国老龄医疗救助一项的投入为财政支出0.03%,而美国则为2.3%,缺少了政府的补助老人无法支付高额的护理费用。

再者是政府对于养老产业推动的效用有限。养老社区的建设存在前期投入大的特征,武汉民政部门做过一个测算:新建一张养老床位的综合成本在3万元,而加上购置土地成本后,新建一张床位成本约在5万元。加上物价上涨因素,成本将会升至十几万至几十万元不等。而目前的配套金融服务完全无法满足这类开发的贷款需求,开发商除了向银行贷款外再无其他融资手段,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有给此类信贷造成了负面影响[4]。其实,完全靠市场的作用是无法提供像养老社区这类公共产品的充足供给的。然而,目前的政府对于养老产业推动的效用是非常有限的,政府不仅投入少,而且在税费、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也是缺位的。民政部一般提供的城市养老建设经费连养老社区建设所需用地都购买不起,更无法提供像专业医疗、看护等高成本服务了。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基本都转嫁给了老人的家庭。

最后是养老社区综合服务系统不健全。养老社区综合服务系统不健全首先表现在专业服务人员的短缺。大部分老人首要关心的问题是健康问题,家庭病床、心理辅导、陪同看病和健康护理等服务是老人日常需要的,但一般老年社区的服务都无法达到如此;同时,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收入低,也是导致人员短缺、影响养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还有服务品质问题。以昆明为例,我们在调研中只走访到了像“滇池度假区金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样的社区服务中心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生理护理服务。金河社区的医护团队都是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通过团队倒班的方式提供24小时细心护理服务,然而像这样的服务对于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之高,社会化推广的可能性较小。另外还有服务的效用差问题,以嵌入式老年超市为例,其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老人生活,但能够提供的老人日常特殊用品常被价格昂贵的医疗器械代替,没有真正解决老人日常生活需求的问题。反倒是通过网购更能方便老年用品的购买,但在子女不在身边时老人又不懂得使用网购。

3.城市管治视角下的养老社区运行研究

3.1城市管治与养老社区运行

城市管治是城市中“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正式制度安排[5]。”在养老社区运行这一公共事务方面,城市管治的思想用以指导城市政府和各市场主体单元为了各自的组织目标协同推进养老社区各个环节的发展,从系统整体上突破目前养老社区运行的瓶颈,使养老社区运行真正获得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而城市管治下的养老社区运行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然后需遵循机制的规律构建两个系统:资金与管理系统和市场服务系统,在这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养老社区方能切实地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3.2城市管治视角下的养老社区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养老社区运行面临着从资金到设施再到管理服务的一系列问题,而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关联。养老社区运行矛盾主要表现在运行机制体系不完善,因此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体系(如表1所示)。首先,政府职能中缺少对养老资金筹集的保障机制。多个不同的养老保险系统各自为政,养老金水平受限于各系统自身获益能力,大多数人群所在的系统不能保障其获得足够的养老金,进而又影响了市场化运作下的养老服务供给。

在养老金保障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其次要考虑的是养老社区建设的机制。目前养老社区规模偏小、且有严重的向高端养老偏斜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建设成本高,特别是土地成本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虽然少数城市有过免征土地出让金并将其作为生产要素投资入股的做法,但实施规模小,不能解决实际建设的规模问题。普通养老社区建设的利润成长微小甚至呈负数,是造成养老社区建设规模无法提升的问题关键。因此必须形成一套投资收益机制,使得投入大众养老社区建设的收益和投入一般房地产项目的收益相近,说到底是要有养老社区建设的免税金制度。

再者,是养老社区的运营服务机制。运营的关键在于服务人员与服务网络构建。服务人员是养老社区运营服务的核心,他们决定了服务提供的水平。服务人员的薪金主要来源于老人家庭所支付的资金,在收益充足的情况下,系统科学的服务培训成为了提升服务水平重点,这又需要在政府的协调下进行。服务网络意味着社会服务对养老的扶持,养老服务网络只有嫁接在全社会的服务网中,才能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服务的效用。

最后,政府协调管理机制是确保资金、设施、服务有效运行的管理保障机制。养老社区发展的现状显示:社区的规模越小,消费、服务、管理等问题越明显。这是因为养老社区所需人力、物力的要求较高,且服务内容丰富。单由某个社会部门运营都无法承担养老社区的服务压力,必须有全社会在一个统一的行动大框架下共同推动,这就需要制度。养老社区运行的协调必须通过制度体系的建设,协调个人与社区、社会与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间的关系,才能最终形成推动养老社区健康发展的合力。

3.3养老社区管理与资金体系

构建养老社区管理与资金体系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其核心在于落实提升老资金效用水平、降低养老成本,确保养老社区运行机制切实发生作用。该体系具体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1)养老社区建设与官员绩效考核。只有转向以提供公共服务品为主要职能的服务型政府,才能推动像养老这一类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提升。这一方面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带动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这一点已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基本具备;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在组织管理层面保证公共服务切实有效的供给,实现它的核心方法是官员绩效考核。近年最重要的关于政绩改革的举措是2006年中央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它要求把履行职能职责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作为考核的两个基本依据,实行审批减半凭绩效取舍和第三方评估。若将养老社区建设运营的绩效变为考核重要依据之一,将对官员积极推动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2)养老社区运行制度基础的建立。只有将养老社区运营纳入制度轨道,才能协调社会的各方面要素共同推动养老社区服务的发展。制度需要从地方一级的养老标准开始建立起,然后是省一级的权属统一管理系统的建立和监督审查机制的确立,最后到中央的统筹。近期的主要任务在于地方规范的确立,实际由国家与省一级养老管理部门发起。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基础条款的统一和细则的实施工作。

(3)养老资金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对于养老金支付问题形成的较为统一的解决方案是延迟退休年龄,该举措在效果的考量上能够部分解决养老金问题。而三中全会对财税体制改革的强调提醒我们:其实通过财税的调整补缺原来国家少支付的一部分养老资金,也是缓解养老金缺口的重要方面,该财税手段甚至可以在养老金现金流出现断裂的情况下用以根本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可将部分可以减免的税金,转换成为社区养老经费补贴、老年用品消费税补贴、企业年金增值的部分,也能变相增加养老金。另外,一些长效机制一旦形成将更能强化养老金保障效用。比如,在完善房产评估体制及相关立法的条件下,实施养老社区“倒按揭”,将大大提升养老资金的水平以及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那时的“以房养老”才能真正实现其作用。而像养老债券这类金融产品,在形成代际养老融资相关法律以及操作规范的条件下也将大大增加养老资金保障的水平。

(4)养老社区专项税费管理与使用。由于养老社区发展的阻力因素还未移除,政府专项税费管理和使用是当前情况下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由于养老金收入偏低导致的老人消费能力的不足,要通过政府财政收入的功能转换、变相增加养老金效用等手段提升。其次,因建设单位承担高额成本推升的入住成本,要通过政府的税费调整手段降低。最后,由于运营服务的工资、设备、管理等成本过高压缩了的老年服务团队收益问题,要通过提升老人消费能力、降低建设成本,以市场化的手段帮助其增值。部门可将养老社区资产权属归省一级所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税费标准,并设立审查机构实施严格的审查,这将有助于未来实现国家层面的统筹管理。而具体实施过程由市级养老管理部门负责,并与住房建设、税务、工商等部门水平协调,形成部门间的委托协调机制,落实养老社区专项税费的管理与使用。

3.4养老社区的市场服务体系

构建养老社区市场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市场各主体,其核心任务为在一定利润水平的条件下新建养老社区、提供丰富的养老服务、培训标准化的养老服务人员。

(1)养老社区建设单位利润均衡系统。养老社区新建设实施的基本动力来源于建设单位的利润均衡。利润均衡是指企业投资建设养老社区的利润成长率,要与投资建设其他房地产项目的成长率相接近。其举措可包括土地供给政策的调整,将养老设施用地单列出来,按照公益性原则进行项目开发;而配套市政设施可由省一级政府提供专项建设资金进行配套。另外,出租式养老社区更有利于政府补贴的落实,同时加强监管。

(2)养老社区服务的市场路径。在城市管治框架下逐步培养市场支撑养老的能力。对于自理期的老人,主要由家庭提供消费资金,市场提供服务;而护理期的老人,主要由政府、家庭共同提供消费资金,再由社区、政府和市场多方面提供较高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市场要能够逐步供给更多其实有用的老年服务(如在社区周边更大范围内的超市中嫁接老年特惠品的供应业务),还要提供特殊服务(如特殊医疗护理的供给)。这将有效解决养老社区服务广度及有效性的问题。

(3)老年服务团队的发展。老年社区中医疗团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医疗经验和工作待遇问题的解决。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建设中心性老年设施与服务齐全的,是启动老年服务团队建设的第一步。近期可将基础规模较大的养老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增长极”,以点带面进行规划布局。培养开发中心性养老社区,将其服务半径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环节落实,在大型养老综合体的构建中总结社区养老经验、形成养老服务标准、建立养老服务团队。

参考文献

[1] 陈德君、王玥.社区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A].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社会保障问题研2001[C].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1:13.

[2] 赵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支持居家养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03:112-115.

[3] 王宁.城市社区养老需求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7-79.

篇6

序言

一、“十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1

二、“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3

(一)指导思想………………………………………………...3

(二)基本原则………………………………………………...4

1、科学发展原则……………………………….……………...4

2、大胆创新原则……………………………….……………...4

3、稳步推进原则……………………………….……………...4

(三)总体目标………………………………………………...4

三、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5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5

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5

2、围绕实现政府职能,构建区、街分工合理,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城市管理框架………………………….……6

(1)城市管理部门的改革………………………….…………6

(2)专业作业部门的改革……………………….……………6

(3)街道办事处的改革……………………….………………7

(4)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7

(二)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8

1、科学民主决策机制………………………….………………9

2、工作协调机制……………………………………………….9

3、信息公开机制……………………………………………….9

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9

5、市场运行机制……………………………………………….9

6、社会参与机制…………………………...…………………10

(三)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新方法…………….……………10

1、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区………………………...……………11

2、加快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11

3、加快推进电子政务………………………..………………11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12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工作………...……12

(二)建立适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体系…….……12

(三)努力提高各级干部和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识…….…12

(四)改革创新,搞好试点……………………...……………13

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规划

(修改稿)

根据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精神,从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出发,立足长远,深入调研,制定《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规划》。这是今后五年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对我区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和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管理的发展将发挥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十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化四区”奋斗目标,抓住筹办奥运、重点功能区建设、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三大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良性循环机制,城市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结合我区道路交通系统布局和特点,统筹规划道路交通组织建设,加快实施路网和交通枢纽建设,构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支持重点地区发展,方便百姓出行。五环路、京承高速路、朝阳北路等10多条城市高速路、主干路相继建成通车,朝阳路一期、广渠路一期等将于年内完工,对100多条区属道路进行了大、中修,维修、改扩建一大批社区道路、农村道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加大对解决停车难问题的调研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停车场的建设,已对307个机动车停车场进行了备案。

按照“深化环境整治,消除脏乱死角,提高生活质量,美化首都环境”的要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设398万平方米,规范、整顿、取缔各类市场320个。进一步加强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先后完成高安屯卫生填埋场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启动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建设工程;新改建城市公厕240座;酒仙桥地区、大屯地区的粪便处理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在202个小区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36%。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2003年研究制定了朝阳区垃圾长效管理办法,实现了全区生活垃圾密闭式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率100%的目标。2003年底正式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顺利通过了市爱卫会的4次专项检查验收、国家爱卫会的综合检查和国家、市爱卫会组织的多次明查、暗查,已经达到国家卫生区标准。

积极推进城市管理和专业作业的市场化、企业化进程。进行环卫体制改革,成立了朝阳区环卫服务中心和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剥离了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方向迈进。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成立了宝嘉恒基础设施投资公司,负责朝阳区的市政道路拆迁、建设工作。同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市政道路建设,启动了亮马河北路等道路建设工作。采取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有资质的建设队伍参与城市主、次干路建设和区管道路大中修工程。提升户外广告设置水平,运用市场运作形式,整合广告资源,对朝外大街、东三环路、京顺路、望京地区、CBD地区的户外广告进行统一规划,组织招标拍卖工作。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设。落实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条专块统”,推进重心下移,强化城市基层管理,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街道办事处工作重点向城市管理的转移。全区21个乡全部设立了地区办事处,强化了农村地区城市管理工作。街道、地区办事处的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全区上下城市管理意识明显加强,初步搭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基本框架。

二、“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我区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管理工作将立足于“三个优化”,立足于以人为本,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着手基础建设,研究理顺体制,调整完善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水平,努力建设完整统一、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灵活有效的现代化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为“三化四区”和“新北京、新奥运”建设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理清城市管理思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

2、大胆创新原则。国内外城市对城市管理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取得的很多经验,符合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规律。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加快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稳步推进原则。坚持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的连续性,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处理好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确保工作不断、正常运转,收到良好效果。

(三)总体目标

坚持城市管理工作服务发展、促进发展、带动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水平、环境建设水平、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快推进“三化四区”进程,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逐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框架,积极探索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主体在首都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分工合作的公共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城市管理工作适应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三、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据“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总体目标,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要在综合研究、综合决策、综合协调上下功夫,实施“统一协调、各负其责、强化基层、发动群众”的管理方式,构建更加科学的城市管理模式。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十一五”期间,要下大力气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力争我区的城市管理水平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实现较大提升,适应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

从城市管理工作看,政府职能主要是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区要进一步加大的城市管理工作的研究力度,理清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该转化的转化,理清政府、市场、社会的界限,解决好政府职能错位、缺位和越位问题,为从根本上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首都城市的安全运行,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围绕实现政府职能,构建区、街分工合理,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城市管理框架。

对现有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进行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起“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模式。

(1)城市管理部门的改革。

2006年底以前,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朝阳区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全区城市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各专业部门开展工作。

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根据工作需要,2006年,对城管监察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现城管分队的人、才、物统一由城管大队直接管理,区政府统一调度使用,分片包干执法,形成事权与财权一致、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机构要继续向社区延伸,专业管理部门可采取在社区设立办事点的办法,方便群众办事,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2)专业作业部门的改革。

城市管理的作业养护工作逐步推向社会,走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道路。研究推动区环卫服务中心、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市政管理所等作业养护部门的体制改革,争取利用3至5年时间,将上述专业作业部门全部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3)街道办事处的改革。

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以为民服务为主题,建设服务型街道。

梳理街道职能,使街道集中精力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利用2至3年的时间,将该回归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回归专业管理部门;该由市场和社会办的事情,尽快剥离出去,交给市场和社会。街道办事处内设科室改为专业管理部门的站所,担负基层专业管理和服务的责任。

改革街道机构设置,创新为民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准确摸清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围绕解决问题,改革原有的街道管理体系,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实现为民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工作的细致化。

代表政府统筹、组织、监督政府各专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实现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以及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切实履行好对辖区工作“负总责”职能。

(4)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

剥离社区承担的行政职能。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从抓好居民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积极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多类所有制企业兴办社区服务项目,建立社区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培育社会服务市场和服务体系。

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切实解决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社区建设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鼓励社区对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制约。建立社区评议考核街道和专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制度,研讨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考评体系,评议考核的结果作为考评工作以及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学习型社区。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让社区人了解社区建设情况,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社区大事的决定。

(二)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围绕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城市管理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等运行机制,建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的公共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中政府职能的到位,市场功能的入位和社会功能的归位,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公共管理框架。

1、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成立朝阳区城市管理专家学者顾问团,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和科学决策力度。制定完善城市管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决策责任制,优化政府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信息反馈和决策后评估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2、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城市管理工作定期协调制度和例会制度,由城市管理综合部门牵头,对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难点问题进行调度和协调,确保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能够进行高效、及时的协调,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3、信息公开机制。

尊重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知情权,积极利用群众热线、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广大市民知晓并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

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并完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每年组织一次综合演习、演练,加强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5、市场运行机制。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实现形式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继续将目前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性的、群众性的、技术性的职能向市场和社会转移,鼓励市场和社会积极投入城市管理领域。对于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公共服务项目,要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更多的交给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政府不再单独包揽。对于准经营性项目,建立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有机结合的投资运作机制,在政府资金引导下,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6、社会参与机制。

进一步畅通城市管理部门同市民的沟通渠道,建立双向传递和交流机制,形成市民关注和踊跃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鼓励和培育市民的自主性。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等途径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市民的自主性,主动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参与各种维护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的活动。特别是要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积极营造和谐社会。设立城市管理基金,对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先进行为给予奖励。

积极培育、发展和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政策支持、税收减免、资金资助等方面,大力培育并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向政府献计献策,提升城市管理质量。

(三)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新方法

围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管理方法和技术创新。

1、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区

加大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落实力度,加强工作协调,解决好管理与执法配合问题,同时更多地发挥好司法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加快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

学习和借鉴东城区万米网格城市管理经验,搭建区级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两轴两中心”体制和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我区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2006年上半年完成CBD地区和望京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2007年底以前在全区实施网格化管理。

建立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城市管理各部门根据各自工作需要,建立各专业数据库,达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效率高”的信息数据化城市管理的要求。

3、加快推进电子政务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方便群众参与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各部门对外网站建设,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及时更新公开内容,推进政府城市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城市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难度很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工作

全区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城市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领导,下大力气做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

(二)建立适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体系

一是要加大财政对城市公共事务的投入,增加公共财政对城市管理的支持,建立起合理的公共财政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要给足、到位。二是要切实按照“费随事转、事随责走、责随权变”的原则,调整条块之间的资金分配。三是要加强对基层的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人员、组织等各个方面并给予足够的保障,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解决一些地区财力不均衡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各级干部和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识

一是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全区各级干部进行培训,通过系统深入学习城市管理的有关知识,切实提高全区城市管理干部关于管理现代城市的理论素养。二是要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发动新闻传媒大力宣传城市管理工作,使每名群众都能感到自己在城市管理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维护城市管理的行动中。

篇7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对《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规定》(省政府令第293号),《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和省、市、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考核机制,切实把安全生产考核与本地区科学发展考核相结合,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相结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加大宣传贯彻力度,切实做到依法治安。

二、大力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加强对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切实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三、加快安全生产网格化和实名制管理工作。继续加快安全生产网格化和实名制管理工作的推进。明确责任、措施、制度落实。形成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工作顺利开展。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充分报道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绩,大力宣传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中的典型单位和经验,营造良好氛围。

四、进一步加大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依法强化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从事危险性较大作业人员的上岗资质教育培训。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全区村居负责人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五、切实抓好危险源监控与应急管理工作。做好辖区内重大危险源的排查登记和备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措施,完善应急基础建设,抓好安全生产应急体制机制建设,督促各部门各单位和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制、修订及演练工作。

篇8

一、20*年工作回顾

(一)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以“一带三区”功能开发为重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产业能级,保持了全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态势。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0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45.96亿元,同比增长8%。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社会各方合力作用,积极开展各类招商活动,切实做好入驻企业的服务工作,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引资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5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5.5亿美元。引进内资52.17亿元。完成楼宇招商25.4万平方米,“亿元楼”总数达到10幢。

重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金融、航运、中介、信息等行业优势企业加快集聚,现代服务业产业能级继续提升,引领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年完成区级税收15.3亿元,同比增长63.8%。商业结构加快调整,品牌战略积极实施,新型业态不断拓展,全年新增国际知名品牌75个、品牌旗舰店5家;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5亿元,同比增长7.8%;“老字号”品牌新增区外网点193家。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旅游节、文化节和购物节等各类节庆营销活动积极开展,商旅文联动效应继续增强。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开发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竣工商办楼30.72万平方米,竣工住宅25.79万平方米。都市型工业持续发展,旅游纪念品产业实现销售62亿元,同比增长30%。

资源整合全面展开。按照合理配置与集约利用的要求,逐步健全资源整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用房、闲置厂房、仓库等资源调查摸底工作,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调整配置总体方案。小东门街道社区公共设施布局调整稳步实施,豫园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法院、工商所、派出所等单位办公用房调整方案初步拟定,盐业银行、礼和洋行和大生大楼等3幢老大楼置换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集团改革稳步开展,在顺利实施端正置业与南外滩集团、源程置业资产托管和重组的基础上,完成了**置地(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工作。国资监管力度继续增强,企业产权转让、资产处置、不实资产核销等工作进一步规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节能降耗工作积极落实。按照国务院及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及时制定节能降耗实施方案,加强对重点用能耗能企业的监管,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启动“五个一”节能示范项目。强化建筑节能管理,30个建筑项目通过审批验收。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的节能意识。

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扎实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执法检查与专项整治,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综合治理“虚假验资、虚设注册场所、虚报投资者身份”和无证无照经营、“吊模斩客”等违法行为,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

(二)城区建设和管理有了新进展

按照加快转变城区发展模式、提升城区功能、改善群众生活的要求,牢牢把握世博配套重大工程实施的机遇,深化细化城区规划,积极推进旧区改造,继续保持城区建设良好态势。坚持建管并举,注意从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市容环境问题入手,加大整治力度,城区环境面貌有所改善。

城区建设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全区合力,牢牢把握关键环节,努力克服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等困难,坚持一手抓推进、一手抓稳定,圆满实现了城区建设年度目标。

世博配套重大市政工程动迁和建设全力实施。切实按照市政府的节点要求,基本完成河南路拓宽工程,全面完成人民路隧道、昼锦路拓宽和外滩南北通道工程动迁,有序推进路二三期、南车站路、斜土东路—国货路拓宽工程动迁,积极配合轨道交通4号线修复和8、9、10号线站点建设。

功能开发项目加快建设。坚持把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城区功能、促进城区持续发展的关键,积极抓好外滩沿*江发展带、南京路和豫园等重点地区的楼宇建设,外滩源半岛酒店等项目有序推进,创兴金融中心、华旭国际大厦、豫龙坊等10幢楼宇顺利竣工。

旧区改造大力推进。积极应对房地产开发调控的新形势,稳步实施旧改基地的动迁,基本完成老城厢露香园路一期等8个动迁基地收尾工作,全年拆除旧房42.82万平方米,动迁居民5506户。完成22个旧小区综合改造,受益户数达7142户。

城区管理得到加强。坚持从维护*城市“窗口”形象的要求出发,加大城区综合管理和专项整治力度,积极治理薄弱环节,城区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市容环境面貌继续改善。积极整治散发小广告、流浪乞讨等城市管理顽症,加强景观灯光和户外广告管理,加大固体废弃物和渣土运输污染监管力度,大力推进豫园、半淞园等市容环境示范区域建设,建成南京路示范区域和福州路标杆道路。

交通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主动应对外滩交通综合改造等大规模市政建设带来的影响,大力落实交通排堵保畅措施,维护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扎实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市政道路翻修和人行道改建工程按计划实施。继续加强社会机动车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非机动车停放综合管理,静态交通管理有所改善。

环境质量有了新的提高。认真落实大气污染治理、工业污染减排和医疗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管理措施,加强餐饮油烟气和噪声污染整治,完成5个住宅小区生活污水二级处理设施纳管改造工程。绿化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全年新增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专用绿地1.06万平方米,屋顶绿化1万平方米。

民防、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继续加强。坚持平战结合、平灾结合原则,稳步推进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精心组织综合减灾知识宣传和演练活动,加强防灾设施建设与管理,积极落实预防“韦帕”、“罗莎”强台风的各项措施,城区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防火监督管理,大力整治各种安全隐患,较好地预防和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三)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切实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城区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结合“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和文明标志性区域创建工作,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继续得到弘扬。努力营造军爱民、民拥军的良好氛围,连续六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发挥全区合力,积极开展20*年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宣传、志愿者选拔培训和服务活动,圆满完成轮滑赛事组织、社区接待和安全保卫等任务,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和*的文明形象。

科技和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和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技术平台建设按期完成。积极发挥信息化在区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支撑作用,顺利推进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工作,按期完成政务外网带宽扩容项目。不断完善实有人口信息库,建成来沪人员信息管理系统。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建立“精品教育”指标体系,认真实施教育发展“十大行动计划”。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新的提高。完成*轮滑馆改建工程。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落实公共卫生保障措施,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医疗综合大楼改建和相关医疗机构整合工作,建成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效。发挥*文化品牌特色,精心组织国际音乐节、国际艺术节相关文艺演出,成功举办100多场广场文化活动,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社会上取得较好反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独角戏等8个项目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外资企业拔河赛、南京路马路运动会、弄堂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成功承办“米高杯”第三届中国*国际轮滑公开赛等体育赛事。建成*体育中心并投入使用。

促进就业和救助帮困措施得到落实。进一步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深化就业援助机制,加强就业指导,开展青年就业见习培训,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全年新增就业岗位47683个,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指标;登记失业人数13228名,控制在年度目标内。及时解决176户“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双困”人员就业安置率达到100%。大力宣传《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劳动监察和专项检查,企业用工制度逐步规范,区属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开始建立。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措施,积极开展各类帮困活动,低保人员救助标准调整到位。新建豫园街道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全区已有8146位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1600位老人使用“安康通”,“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活动惠及1025户居民。完善廉租房配租机制,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廉租房配租1157户,配租率达到100%。

“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健全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多种途径积极化解各类矛盾。切实加强工作,进一步完善矛盾排查、领导包案、督查督办、初信初访和稳控劝返等机制,积极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接待和“三访”集中整治活动,矛盾化解工作取得较大成效。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人民调解工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进一步落实各项稳控措施,圆满完成重要节点、重大活动的社会维稳和安全保卫工作。针对重点路段和重点场所的刑事治安突出问题,建立社会治安分级(分色)预警机制,强化防范措施,加大打击犯罪活动的力度,全区刑事案件发案总量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保持了良好的社会稳定局面。

社区建设不断深入。按照“地域特征相对明显,区位功能基本匹配”的要求,顺利完成部分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积极推进社区“三个中心”规范化建设,社区服务功能继续增强,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居委协调会、评议会、听证会制度,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完成。坚持按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确保居民得实惠、提高受益面的原则,积极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老式住宅消防安全和公用部位整治等11项实事项目按期完成,居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一年来,区政府各有关方面为全面实现工作目标作出了不懈努力,国防教育、兵役、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保密、档案、地方志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政府建设继续加强

坚持以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为目标,按照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要求,注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坚持从推进服务政府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要求出发,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认真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减少办事环节,提高了政府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继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实事项目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运作机制继续创新。坚持从改进政府工作方式、提高政府效能、推进责任政府建设的要求出发,认真修订政府工作规则,加强政府规范化建设,提高了政府运作水平。注重把创新运作机制作为解决制约*发展瓶颈问题的主要抓手,建立健全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商务楼宇建设推进机制。

法治建设不断深化。坚持从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出发,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主动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重视和支持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听取区政协的意见与建议,全年办复人大议案1件、代表书面意见53件、政协提案182件。广泛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意见,重视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积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廉政建设积极推进。坚持把反腐倡廉作为加强政府建设、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关键,切实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注重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积极开展“企业评政府、群众评机关”活动,坚决纠正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政府形象有了新的改进。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宗旨,全面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力争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土地开发、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积极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不断增强望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确保财税收入增长率保持在15%—20%的发展水平,到2015年实现财税收入达到2.6亿元以上,街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00万元,年均增长16.36%。

旧城改造进一步加快。一是完成嘉茂广场·中山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实现税收;二是完成长江食品厂片汉中地块旧城改造建设,建立楼宇经济总部;三是完成汉中二期危改建设,打通操场角路。四是实施汉中三期旧城改造,率先在全区完成改造任务。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家庭生活、住房做到应保尽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全街6个社区两型社区创建目标全面完成,实现中心城区老旧住宅物业服务全覆盖。群众安全知识普及达100%,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创建辖区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

三、工作任务

1、以旧城改造为依托,实现项目兴街。“十二五”期间,我街旧城改造应紧扣“快拆、快挂、快建”发展方针,着力抓好四大项目建设:一是嘉茂广场·中山项目,以此项目的建设完成,来拉动中山大道、武胜路沿线商贸服务、现代服务以及楼宇经济的发展;二是长江食品厂片汉中地块楼宇经济项目,力争2010年完成此地块旧城改造,打造出一条武胜路至沿河大道商务区,使之成为沿河滨水商贸中心;三是汉中二期旧城改造项目,汉中二期要坚持整体开发、就地安置的原则,分步、分期实施,一期建设的同时,滚动实施二期、三期的拆迁与建设;四是操场角道路畅通项目,利用汉中二期建设的时机,完成街辖区内道路的规划建设,打通操场角路,营造一条生活气息浓郁、交通便利的商业街。

2、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确保税源富街。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注意整合招商资源,重点盯住国际知名企业、中央直属企业和上市地产企业,着力引进一批专业开发商、主题营运商和战略投资者,继续推进“零资源”招商,提高项目和企业引进的成功率。提高项目策划能力,坚持以开发带开路、以开路带项目的发展策略,先以旧城开发为载体实施大面积、大规模滚动式开发,再以旧城改造所形成的道路为支撑,以中山大道嘉茂广场为拉动,大力引进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医疗康复中心、宗教礼仪服务等新型项目。随着旧城改造的逐步推进,嘉茂广场、汉中二期等项目的建安税和房屋销售税将会大幅提高。

3、以惠民利民为目标,加强社区建设。围绕全街“两型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紧贴百姓需求,力争将“两型社区”建设成“民心工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居民自主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模式,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就业服务。抓好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搞好社区公益服务和有偿经营服务,开展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等多种中介服务,形成管理体系,提高社区服务功能,为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打下坚实基础。继续推进老旧城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以“小区变面貌,群众得实惠”为宗旨,不断完善居民的居住环境。通过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使全街6个社区创建达到“全优”标准:2010年,汉中、万兴社区完成社区服务站的建设;2011年马家、三善社区创市级示范社区服务站;2012年上闸、万兴社区创市级示范社区服务站;2013年汉中、长寿创区级示范社区服务站。

4、以帮困救助为己任,完善保障救助机制。深入推进全民创业,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探索建立发展就业联动机制,充分发掘就业资源,努力拓展就业渠道。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完善就业监控和失业预警机制,加大对失业青年的技能培训力度,帮助失业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继续做好“五险”和居民医保“扩面”工作,进一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住房保障管理机制。加大帮扶救助,加大特困家庭定期物资救助与临时现金救助力度,继续落实大病救助和“五免六减”政策,缓解低收入群体和其他特殊群体的生活困难。推进低保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继续开展创建全国低保规范化管理示范站活动,力争全街100%的社区达到示范社区标准。

5、以创建环保街道为契机,打造宜居生活环境。一是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区政府支持,多渠道拓宽城建资金来源,加大对辖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重点对辖区背街小巷破损路面进行改造,集中力量做好道路畅通、环境满意、违建控制三大工程。二是规范城市综合管理。立足达标、创优,进一步改善辖区市容市貌。立足干净、整洁,着力清除背街小巷的暴露垃圾,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立足严查、实控,坚决拆除违章建筑。立足有序、畅通,重点推动操场角路和沿江大道地区的综合整治工作,有效缓解道路拥堵状况。三是健全市容管理制度。探索和建立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分片管理、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以建立与网格化管理相衔接的应对机制和处置措施为重点,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能,畅通处置督查渠道,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标准。

6、以平安稳定为动力,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一是继续做好安全防范宣传引导工作,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鼓励辖区居民开展群防群治,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二是定期召开辖区治安会议,及时分析辖区治安形势,适时调整安保力量。加强防范设施建设,完善社区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系统,按照“能联则联,能封则封”的原则,积极引导社区采取封闭、半封闭式管理。三是做好对重点人员的管理帮扶,认真解决“两释”人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做好外来人员信息统计工作,并创造条件使其早日融入社区。四是畅通诉求渠道,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及时解决公众合理诉求,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机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辖区稳定。五是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的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7、以齐头并进为要求,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辖区文明创建活动,以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家庭活动的开展为契机,以市民学校为依托,继续抓好社区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抓宣教,优服务;抓法治,促管理”为目标,以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深化信息平台建设,夯实计生基层基础工作;坚持“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考核”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唱响“发展汉中,和谐汉中”的主旋律,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国防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民兵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

四、保障措施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完满完成两型社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全街要在紧紧团结在街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的周围,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分管领导与部门工作人员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做好本职工作,完成本部门目标任务的同时,竭力协助其他部门的工作。全街要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克难奋进的勇气,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篇10

20__年,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县综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以保障、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深入开展平安单位、平安家庭建设,坚持“抓重点,带全盘,促进民政事业的全面发展”的综治工作思路,进一步发挥政法综治部门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诣因素,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综治工作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牢固把握综治大局。紧密联系民政工作实际,切实找准民政部门履行综治成员单位职能的着眼点、落脚点,找准民政工作服务综治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找准开创民政事业新局面的着力点、突破点,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做好各种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注意解决在落实优抚政策、企业改制、殡葬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以灾民生活救济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要把握民政工作方向,建立一套适应我县县情,群众明白,操作公开,切实可行的一整套工作方案,使之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进一步加强农村救灾救济和社会救助工作,在做好城市低保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启动、过渡工作,实现城乡困难居民“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和“动态管理”的目标,继续做好救灾款物管理与发放工作,确保了农村灾民“冬令”和“春荒”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确保不出现大批人员盲流,不发生疫病流行。完善农村特困救助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稳定,促进全县的经济发展。

三、加大优抚安置工作力度,切实解决优抚对象生产生活困难。开展全县优抚对象尤其是重点优抚对象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互查互检,制定紧密结合祁门县情的规范性文件,促进各项优抚政策的落实。完善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配套的政策,确保这块工作的来信来访及上访降到最低程度,保持社会稳定。

四、依法加强民间组织管理,落实双重管理体制。贯彻一手抓培养,一手抓监督管理的方针,强化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在保证公民的结社自由、维护民间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查处民间组织的违法活动,建立打击非法组织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业务主管单位联络员制度,引导民间组织建立自律机制,扶持和培育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