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监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监管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监管的意见和建议

篇1

关键词:涉农资金 主要问题 主要原因 对策建议

一、乡镇涉农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各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涉农资金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受基层财政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涉农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突出,一些方面比较混乱。

(一)在预算编制环节,不够系统科学

在涉农资金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部分单位缺乏系统调研论证,导致预算不能很好地贴近实际,有些不够全面,有些超出实际需求,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还有的财务核算使用科目不准确,本应分类核算的却合并核算或混合核算,无法正确判断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规,影响了下一步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和监管

(二)在具体安排上,缺乏统筹和整合

受部门条条框框限制,涉农部门对各自的项目和资金,从规划到建设到验收各自为政,导致涉农资金有的过于松散,“撒了胡椒面”,发挥不了最大效益;有的过于集中,造成重复投资和建设。同时,有些涉农资金违背了专项专用原则,存在专项支出项目间互相挤占,造成损失浪费。

(三)在使用环节,跑冒滴漏问题比较突出

按照规定,涉农项目建设单位由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和监管,项目资金通过固定渠道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实施地只负责搞好环境保障,对项目实施监管缺乏积极性,形不成监督管理的合力。受涉农资金和项目单个数额小、数量多等因素限制,监管难以做到每笔都规范有效,涉农资金挤占挪用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安全性和实效性。受经济和财力制约,很多涉农项目地方难以配套,存在“上级给多少钱就干多少事”的问题,导致涉农项目不能发挥预期效益。

(四)在验收环节,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

项目审批、指导和验收全部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为了项目圆满完成,有时存在验收不严格、不细致的问题,导致走了过场。

二、主要原因

出现以上问题,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涉农资金自身特征和管理使用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资金补贴分配体制有失公正

涉农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在落实过程中有时存在偏差,造成政策落实有失公正,群众满意度不高。如小麦补贴政策,都是从村级层层上报汇总的数字,有的是估摸数,与实际面积不相符,偏大导致“补而不种”,偏小导致“种而不补”。

(二)资金管理和使用面广繁杂

涉农资金拨付渠道多,参与管理部门多,管理上未能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规范,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等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例如涉农资金发放多数使用“一折通”,基层财政所和信用社存在衔接协调不到位的情况,农户存折丢失、销户后自行补办而不重新登录新账号,导致补贴资金不能及时上折兑现。

(三)乡镇涉农资金监督建设滞后

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下,部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监督严重缺位。特别是涉农资金种类繁杂,有的数额较小,审核费时费力,上级和县乡审查、监督力量不足,造成不能全部纳入监督范围,存在很多盲区和漏洞,加大了涉农资金安全风险。

(四)资金信息不对称,操作透明度不够

涉农项目公开的内容针对性不够,规划计划、分配方案、类别标准等基层群众关注的事项没有列为公开内容。公开的形式单一,面比较窄,影响了效果。

三、对策和建议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全面加强监管,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针对乡镇涉农资金监管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高度重视,切实完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

立足“三农”工作的新要求和乡镇财政的特点,研究界定乡镇财政职能,强化对支出的监管职能,确保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在资金发放上,性质相同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项目加强整合,形成大类项目,降低管理成本;性质不同、差异较大的项目,特别是事关农村贫困群众的补贴类项目,资金存款、收入、支出、结余都一一对应相符,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扩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权限,将各类涉农资金全部纳入乡镇监管范围。完善项目监管机制,严格按要求做好申报、公示。坚持资金监管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常态化开展乡镇财政资金抽查巡查工作,加强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督办整改。

(三)创新形式,广泛接受监督

严格按照涉农资金管理使用的制度规定,将其作为村务公开、村民议事等重点,并不断新网上公开等形式,方便群众参与,广泛接受监督。完善“村账村用乡代管”、“一折通”补贴发放管理等制度,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方便群众查询,把资金使用全过程置于阳光之下。

(四)强化培训,打造精干的乡镇财政队伍

整合乡镇站所力量,加强财政所人员队伍建设,适应涉农资金监管的需要。采取向上参加专题培训、定期自己组织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乡镇财政人员专业知识教育培训,丰富专业知识,增强岗位责任感,提高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完善县对乡镇财务人员考核机制,提高财政所人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国农业会计,2010;05

篇2

杭州市地铁建设的远期规划到2050年,对杭州市而言,地铁建设是长达半个世纪的“常态化”影响,城市管理能力将受到极大考验。地铁车站建设需要明挖路面,需要进行众多管线的迁改,需要停用或迁改包括绿化、公交车站、公共自行车在内的基础设施;在盾构推进中,需要排除行进途中遇到的包括桥桩、管线等各种障碍,遇到岩石路段需要采取爆破方法掘进;更需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地处理,以求最大限度降低地铁建设带来的影响。

一、城市安全受到的影响和对策

一是地铁施工属于户外工程,施工现场土壤质地、地下水情况、天气原因等都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常见的事故类型包括塌方、渗漏和涌砂(杭州市已发生过地铁坍塌事故)。二是由于地铁工程情况复杂,制定方案时难以将所有因素考虑详尽,施工中容易遇到意外情况,比如煤气管道泄露、电力线路破损,可能引发的危害是不可想象的。三是地铁施工需要大量人员、物质集中在施工现场,多道作业同时进行,彼此间难免会有干扰。这就需要工程管理人员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保障工程进展平稳有序。

对策:一是在工程设计阶段,应对项目选址区域进行全面的地质信息勘察,确保地铁工程与地下管线及其他建筑设施的安全。对施工范围内的管线必须实地探明,迁至施工范围之外;对废弃不用的雨(污)水管不能简单地采取封堵措施,而要填实,防止往里面漏泥,以确保安全。二是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管监测工作,通过检测技术手段,动态监测项目主体及周围环境,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三是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安全施工责任制、危险源控制管理措施及方案,提升地铁施工现场管理的有序性。三是做好施工现场标识管理,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定点督察违章操作,明确工作区域划分,严格专业人员持证上岗。

二、渣土管理受到的影响和对策

根据规划,2022年杭州市地铁建设的总里程将达到450公里,相比目前增加了380公里,增长的线路主要在地下,站点则达到150个左右,在建和开通的站点将增加2倍。可以预见,杭州市日产生的渣土量将会快速增加,如杭州地铁2号线西北段18标段有约40万方渣80万吨。根据测算,一辆载重25吨左右的渣土车需要3.2万车次才能运完40万方渣土,可见渣土的运输量非常繁重。大型渣土运输车辆不仅会造成堵车、泥沙抛洒、空气污染,而且还会带来道路交通隐患,对城市的道路桥梁造成损害。此外还有及时消纳的问题,迫切需要大量的消纳场地。

对策:一是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编制渣土消纳场地规划,科学测算渣土出土总量,因地制宜配置一定比例的消纳场地或中转场地,提前做好消纳场所的准备工作。二是规范建设重点面向地铁工程渣土的消纳场地,推进跨区域渣土消纳场地建设,进行跨区域统筹规划。三是提高渣土的利用效率。根据地铁工程出土渣土的种类分类堆放,扩大建筑渣土的利用范围。比如,区域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可以考虑通过渣土堆放打造人造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开发渣土利用新技术。利用渣土含沙量较高的特性,提取沙子作为建筑用材。

三、道路交通受到的影响和对策

一是引起道路交通拥堵。地铁建设需要分时分段占用一部分道路,由此会挤压社会车辆和行人的通行空间,增加了拥堵的可能性。特别是原本就很拥堵的主城区,工程建设对道路管理的挑战更加巨大。二是加大了行人出行的管理难度。地铁施工占用道路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不便,原本可以直行的道路需要绕路才能通过。部分行人会不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抢红灯,造成道路交通混乱,难于管理。三是加大了车辆出行管理的难度。地铁施工造成部分路段全线封闭或部分封闭,车辆必须绕道行驶。四是影响道路交通管理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紧密协调。

对策:一是地铁建设必须坚持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的原则,不能因为是“国字头”的重点项目、“中字头”的施工单位、重大的民生基础设施工程而忽视市民出行。二是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不轻易占一条道,不轻易迁一棵树,不轻易用一方地。要学会在“螺丝壳”里做道场,通过细化建设工期,防止一次围挡面积过大或围而不用,过多占用道路资源。三是通过硬化绿化带、统筹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资源,必要时可以借用周边土地,还出一条车道,确保道路基本通行。四是需要临时交通改道的道路,必须确保通行质量,防止道路破损,影响通行。五是交通主管部门要实施合理详细的交通出行规划,制定交通管制和疏导方案,严格控制部分繁忙路段的通行车辆,实现合理的交通分流。六是根据地铁建设的需要,提前预判哪部分路段的交通可能会受到影响,通过提前设立相应的人行通道,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公众出行。

四、市容环境受到的影响和对策

一是工地附近路面开挖。根据实地走访调研,地铁施工场地附近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路面破坏,主要包括重型机械设备施工挤压,造成工地围挡路面受损;道路改造时造成的路面受损;部分临时便道路面不平整。二是工地附近绿化占用。地铁建设项目主要在城市建成区,工程施工建设会占用一定的原有绿化,而且占用后很难就近增加绿化覆盖。特别是在道路改造和建便道时占用路边绿化,甚至把泥沙碎石等堆放在绿化地带,项目完工后又没有及时进行清理。三是工地构筑物立面污损。地铁建设工地的围挡范围大,有的一挡就是几年,成为市容环境管理的负担。

对策:一是施工进场之前需要协调城管、交通、园管、住建等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明确施工单位文明施工合同条款,提高文明施工费标准。同时要成立相应的现场快速反应机构,建立方便联系的微信群,以便及时处置施工过程中居民群众的投诉和意外问题。二是为保持市容整洁,施工单位应坚持文明作业,材料、机具码放整齐,建筑工地设置完全围挡并保持围挡整洁无破损,及时清运渣土废料,做到合理施工,减少路面破损,项目完工及时清理、平整现场。三是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要对沿线市政、公用、供电、通讯交通等受到施工影响的设施,保持其完好和整洁。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沿线居民群众,配合政府部门、施工单位,保持围挡等筑物及路面整洁,维护沿线绿化地带。

五、商业经济受到的影响和对策

一般而言,地铁沿线两侧基本上是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带,分布着众多的商业网点,地铁建设将对沿线商业造成一定影响。一是因工程需要,商业网点迁移、关闭或拆除。这就要求城市管理部门合理规划,协调组织好商业网点迁移、关闭或拆除,合理安置业主,提供政策解读和必要的服务。二是虽然没有受到拆迁影响、继续经营的商业网点,但是由于地铁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比如围挡、道路改造、堆放土方材料等,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购物环境品质下将,客源减少。

对策:一是针对地铁沿线商业网点较多的特点,需要对拆迁的网点进行合理划,分批次、有秩序地进行拆迁,并对其进行适当补贴或在其选址继续经营时给与政策上的优惠。二是虽然没有受到拆迁影响、继续经营的商业网点,由于经营环境受到影响,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但是随着地铁建成,购物环境将会改善,这些业主将会受益,无形中是对这些业主的事后补偿。因此对于经营环境受到影响的业主,在地铁建设的合理施工期内,没有必要给予补贴或政策优惠。同时,还需要加大宣传地铁开通对商业环境的改善作用,取得这些业主对地铁建设的支持和配合。

六、居民群众生活受到的影响和对策

一是影响出行。地铁建设造成公交改道、站台迁移、道路封闭改造、路面坑洼等,都会影响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二是影响居住环境。安静的环境是居民群众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地铁施工,沿线的居民群众要承受过往车辆,地铁站点的起重机、挖掘机、水泥搅拌机产生的噪音。三是影响空气质量。地铁建设产生的扬尘严重影响空气质量,进而影响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地铁建设造成扬尘的因素主要包括堆放的土方干燥后产生的扬尘、用路渣回填开挖时因刮风引起的扬尘和水泥搅拌时的扬尘。

对策:主管部门、施工单位要对地铁项目现场施工进行合理调整,科学安排,严要求,勤监管,把好每一个关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一是严格防止工地场尘,采取覆盖措施,加密路面洒水频次。二是针对噪音,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可将产生噪音较大的工种调整到白天。三是针对围挡破损、表面不整,要做到经常清洁,及时补缺。四是针对绿化破坏要加强控制,减小占用,竣工之后及时做好清理和补植。五是对周边建筑要加强观测,合理设计施工方案,防止侵害其安全。六是对施工范围之内、受到影响的公交车站台、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等市政设施,要做到尽量就近改迁,减少对居民群众的影响。七是道路钢板必须采取减震降声措施。八是严格管理渣土运输车辆,防止遗撒。

七、结语

针对地铁建设影响城市管理的主要方面,城市管理部门在重点关注市容环境、道路交通、渣土运输、城市安全、商业经济、居民生活的同时,需要完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建设工作领导机构的统一协调、指挥作用,明确各成员单位的管理范围和相关职责,杜绝推诿扯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应由轨道交通建设工作领导机构进行统一调度,指定责任部门,限定完成时间,并将完成或实施情况及时反馈。领导机构要严格监督,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增减人力,切实保障地铁建设有效、有序进行,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效应。

此外,需要提升风险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比如,可在模拟(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预先进行反复修改,做好相应的控制预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施工单位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科学调度,从严执行规划以及相关部门的“刚性”要求,针对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居民群众的反映,可在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工序、时间和方式,为城市管理助力。管理部门必须做到跟踪工程进度,了解工程沿线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同时,还要预测下一阶段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参考文献

[1]王成金等.论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影响及对策――以苏州市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9(5):37-40.

篇3

工业景观;更新;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概述

城市景观是城市文明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一个城市的景观内容和景观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城市发展的水平。工业景观属于城市景观的范畴。专指表现工业文化的城市景观。或者即便城市景观的设计建造并不以表现工业文化为初衷,但是其景观元素的外在性质带有鲜明的工业文化特征,观赏者从中可以或欣赏,或理解,或怀念,或感悟,或纪念工业文化的人工景观[李建斌. 沈阳市工业景观更新与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05: 6.]。工业景观对城市景观特别是工业型城市的景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业景观体现了城市景观的特色,而良好的城市景观又促进了工业景观的建设和发展。大量的工业设施能够用景观的概念来表述,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其存在的规模性。正是这种大量存在的工业设施对整个城市的景观质量发挥着重大作用才导致了人们对其景观作用的关注,而这种大量存在的工业景观的质量的优劣也就影响了城市景观的发展水平。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大量成规模的有着众多机械设备的工业建筑和构筑物被建造。由于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大量工人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为了方便生产和销售,工厂区占用了城市交通或使用原材料的最为便利的地点,如港口,煤矿等地,同时为了协作方便,生产上相关联的工厂聚集在一个大的区域内,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工业区。这样,城市的景观变得与以往迥然不同。在工业革命以前以教堂或皇宫等为中心的城市景观被大片有着工业特征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所替代。也就是说,工业景观渐渐作为了城市特别是工业型城市的主要景观形式。

二、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

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产生了很多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就有保护怀孕和产卵的鸟、兽等以利于“永续利用”的思想;而在西方经济学家马尔萨斯(Malthes,1820)、李嘉图(Ricardo,1817)等人的著作中关于人类经济活动存在着生态边界的论述[马光等编著.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3.]。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自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出版以及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生长的极限》的出版为起点,历经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普遍认同这一概念的表述为:“不断提高人去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马光等编著.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6~17.]可持续发展要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和谐社会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是人,就是要求人们采取措施,处理好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关系。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解决突出的矛盾问题。其中,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配套,基础层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体。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社会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关注生态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相融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最高表现,建设和谐社会应关注生态健康、重视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严立冬. “生态和谐”:和谐社会的基石[J]. 湖北日报, 2004,12.

三、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工业景观在工业型城市的城市景观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后工业社会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城市的景观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兴起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使传统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很多陈旧设备的工厂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的扩张使旧有的工业景观夹杂在新建成的区域中显得格格不入。现代城市规划也有意识地将老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或城郊转移。这样,许多旧有工业景观就丧失了其最初的功能,并因长时间地被空置,遗弃而日渐破败,成为城市环境的负担。如何处理工业化大生产遗留下来的已经不再适应当今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旧有工业景观呢?按照以往的方式就是大规模的拆除,在旧工业区重新建设新的建筑。但这不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对待旧有工业景观。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有效地更新再利用。尽管很多工业景观已经不能在作为工业生产工具或不再适合作为工业生产场所,但是由于这些工业景观仍具备更新的可能,在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价值。因而大量的旧有的工业景观的内在价值面临着重新定位和二次挖掘。

首先,工业景观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工业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景观不仅能很好的表现工业文化特征,还能够表达工业文化的崇尚理性,尊重科学的内涵。旧有工业景观曾是某一时期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代表,是城市文明发展脉络的重要一环,是城市景观完整形象和历史沿革的见证。诸多的工业景观元素包括烟囱,高炉,矿架等形象,已深深地印在几代人的记忆中,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以沈阳市为例,原电缆厂的立缆车间在当时率先采用了锯齿形屋盖; 沈阳冶炼厂铜冶炼车间采用了铆接工字钢架结构;变压器厂及玻璃厂仓库使用了无梁楼盖等;从这些工业建筑中可以看出当时建筑技术发展的水平。可以说工业景观本身就是工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对工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和谐社会在文化上的反应。

此外,工业景观中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因为,第一,对工业景观进行更新再利用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上的回报。面临着废弃的工业景观,如果不加以更新利用则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上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旧场地,旧厂房,旧构件本身都是资源,都具有再次使用的可能性。更新再利用可以使原有的物质能量得到再次循环,蕴含在其中的原有的经济价值也就得到再次释放,投入到新的产品中。例如在衰落的工业区中有许多可以再次使用工业建筑。由于工业建筑的大空间特点,很容易被改造成为具有其他使用功能的空间。这一点在国内外很多实践中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例如很多工业厂房都改造成为商场、餐厅或会堂。还有一些特殊的工业景观元素,例如工业构架,煤气罐,烟囱等也仍然具有使用价值,例如在德国鲁尔区的一个钢铁厂改造中,烟囱作为攀岩场所,煤气罐转变成为潜水训练场。还有沈阳的重型机械厂在搬迁以后,老的厂区正处在一大片小区中心,被改建成了一个文化广场。老的厂房改成了展馆,见证铁西的发展,里面很多搬不走的设备被充分利用,有的形成小品,有的改成孩子玩的设施。现在这已经成为周边小区居民休闲的好在去处。。第二,对旧有的工业景观进行更新再利用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而具有的经济价值更为巨大,就是利用工业景观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开发就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景观的更新与再利用促进了整个区域的环境改善的同时赋予了该区域鲜明的工业文化特色,这样提升了该区域的景观环境质量,促进了外来的投资。这样对于衰落的工业区来说无异于注射了一支“强心剂”。同时对区域内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了整个区域合理的资源配置。这完全符合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对经济利益追求的方法和模式。

篇4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safety management faculty in oil field,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

关键词:胜利油田;高素质复合型安全管理队伍;问题分析;管理建议

Key words: Shengli Oilfield;high-quality compound safety management team;problem analysis;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中图分类号:TE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046-01

0 引言

胜利油田原油生产点多面广、集输管网密集,涉及滩海陆岸开采,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极大。由于油田分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预期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但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针对油田安全管理队伍素质水平存在跟不上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较高的安全生产管理预期目标,应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安全管理队伍。

1 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差 影响安全管理队伍稳定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①安全工作不重要的固有观念。长期以来,人们通常以事故和损失来认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而部分人产生了安全管理工作不如其他工作重要的观念。②安全工作不容易出成绩的实际。安全工作干得再好,也就是保证生产安全运行。③安全管理工作费力不讨好,付出与待遇不匹配,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低。④发展空间小,个人的人生价值难以实现。

1.2 人才层次结构与发展目标有差距 目前,胜利油田安全环保处从业务上领导与指导二级单位的专业管理;安全监察支队主要对油田各生产现场的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各二、三级单位的安全管理队伍主要是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及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总体来看,安全管理队伍主要由实践型安全人才组成。也就是说,胜利油田的安全管理队伍中不仅缺乏大量的既懂技术又懂安全的技术型安全人才,还缺乏大量的能将企业发展长远目标与安全管理长远规划紧密结合的管理型安全人才。

1.3 专业知识与工作内容结合存在不足 胜利油田上市公司的主流专业如采油、钻井、石油工程等专业,比较容易与安全工程、安全管理专业相结合;但存续公司中社区领导的管理专业涉及特种设备管理和民用天气安全等专业,尽管这些领导均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取得了安全资格证,并且每年接受安全教育再培训,但受原有专业背景及工作条件的限制,与工作内容较快结合有一定难度,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知识调整。

1.4 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安全管理队伍在业务素质上还存在如下问题:①单位行政正职缺乏安全管理经验,却要肩负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重担。②分管安全领导的安全管理业务水平需要提高。③其他人员从其他工作岗位转到安全管理岗位后,只是通过几天的安全资格培训,取得安全资格证后就开始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专业知识与安全管理经验都很缺乏。④四级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数量配置偏少,难以满足安全工作的要求。

安全工作是既涉及到人又涉及到物的系统工程。专职安全管理队伍由几天培训、经有关部门下发“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核合格证”的人组成,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势必造成安全管理队伍水平下降。因此,要全面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及队伍的综合能力,应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培训。

2 管理建议

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控制、减少、杜绝事故的发生,最根本的还要靠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安全管理队伍,这是胜利油田当前改善安全现状行之有效的措施。

2.1 提高从业资格门槛 ①在建立制定提高安全管理从业资格门槛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安全管理干部、提升普通安全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目的。②要严把安全管理队伍的进人关,人选任用前必须经过培训和考核。对现从事安全管理岗位的人员要经常进行考核与培训,不合格的淘汰,以保证安全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③鼓励年轻人报考注册安全工程师,并确保通过资格考试的人能够登记注册,使其作为后备人选,在条件适当的时候起用他们,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新加入安全管理队伍的人,限定其必须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

2.2 加快体制创新,完善激励机制 在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上要加快体制创新。①可以参照胜利油田科技人才培养办法,制定相关规定,为优秀的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安全专家的晋升通道,对安全专家在申报条件、招聘程序、岗位责任、考核管理和薪酬待遇等方面都做出明确的规定。②可对在岗的安全管理人员增设安全风险津贴,充分调动广大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严格问责制度 严格问责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可有效提高日常安全监管水平,以达到降低事故发生的目的。

2.4 建立专家型安全管理队伍 建立专家型安全管理队伍,要注意根据生产单位的需要、分层次培养人才。①培养实践型安全人才,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大量业务知识丰富、专业应用技能强的、高素质的安全实践型人才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进行监督检查。②培养技术型安全人才,能将工程技术(包括管理工程专业、工程技术理论类专业)与安全原理与安全系统工程等专业结合,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与管理的支撑。③培养管理型安全人才,能对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从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进行战略规划,明确战略实现的目标,确定战略实施方案,从根本上促进胜利油田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

2.5 提升队伍综合业务素质 ①安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应有计划地到生产单位进行实习,使所教授的内容与安全生产相结合;或是就专题聘请生产单位的安全管理专家讲授;定期开设安全管理座谈课,给学员提供互相讨论、进行经验交流的平台。②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与再培训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理论知识与更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并按计划参与安全教育座谈课进行互动交流学习。③要着重提高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意识,抓住主要领导重点培训,抓住关键领导加强培训。④严格实行教、考分离制度,既有助于提高安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又有助于提高广大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王志安编著.石油生产干部安全教育教程[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安全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3]徐德蜀,邱成著.安全文化通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篇5

【关键词】 中医药博物馆 建设 管理

内涵丰富,且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药博物馆的建立,对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反映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史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可更好地对珍贵的中医药文物资料进行收藏、展示和研究,以促进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和继承。本文根据我校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规划,就中医药博物馆的定位和建设作一初步的探讨。

中医药博物馆的定位

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的文脉,是人类文明历史传承的见证,是凸现民族文化品位和人文底蕴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瑰宝,建立中医药博物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需要,因此定位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这个主题,这样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增进人们对中医药的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推动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促进人们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可以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医药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作为国粹,中国医药学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日益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和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建立中医药博物馆对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促进人民文化生活水平都有帮助。中医药学是中国境内各兄弟民族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医学体系,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另外,中药多源自天然动、植、矿物,当今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中药是首选的绿色药物,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是21世纪世界医药学发展的主题。

建立中医药博物馆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华夏医药的神奇,领略中华历代医药名人的风采,在介绍中国医药学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进行医学史研究和教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这些文物就是最好的见证。因此建立中医药博物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

1、树立中医药博物馆自身独特形象 树立自身形象是中医药博物馆活力之所在,以突出中医药主题为特色,强化陈列和展览为核心。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做到布展的内容要创新,抓住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人、事、物,进行专题展,以实现常展常新;其次在手段和方法上创新,展示手段将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借助现代科技,如声、光、电配套,增强展品和内容的动感,逼真地再现历史,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再则,馆内布局和工艺设计要科学得当,馆内的任何装饰应当与祖国医药历史文化特色相配套,使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不仅能从陈列展览中获得知识,受到启迪和教育,还能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强化和升华教育传播功能;最后,馆内的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一个现代博物馆,除了以物化的方式将自己的特色形象推荐给观众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可能就是馆内工作人员的形象了。

建设好一个博物馆,人才是关键,要树立中医药博物馆自身独特形象,建设一支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素质良好、作风过硬的专业队伍是基础。要制订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并保证予以贯彻落实以保持专业队伍的稳定。因此,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1、注意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博物馆需要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不仅需要中医药专业、文物考古、陈列保管、科学研究、安全保卫的专家,也需要宣传教育、市场营销和行政管理的行家里手,更需要通晓业务、精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2、实施多渠道育人。其中岗位培训不失为培育人才的有效途径,可分为馆内和馆外岗位培训。馆内培训可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队伍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馆外培训可利用高等院校和国家文物局的培训基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实施学用结合、馆校结合,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3、培育良好的人才运行机制,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强化行业管理。不仅要引进竞争机制,而且要实施激励机制,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

2、开发中医药博物馆的科普功能 中医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密切相关,对已有五千年历史、事关13亿人民健康、文物遗产十分丰厚的中医药学来说,加强中医药博物馆的科普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以此来强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由于中医药博物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许多术语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会有一定的枯燥感,因此,要在内容上做到深入浅出,既要有专业性,又要有启发性,更要有趣味性。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展开多种多样的活动,产生互动效应,以此增强人们的“参与”意识。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布展形式一般以文字、图片、实物为主;文字要求精练、通俗易懂,字迹明显;图片要求清晰、鲜艳夺目,尺寸适中,应与文字结合使用;照片可以是黑白的,以显示历史感;实物应根据展览场地大小来决定数量多少,可展出一些中药活体标本,以增加展厅的活力。还可以配置电视机或投影机,通过影像,提高参观者的兴趣,加强感染力。电脑投影机还可以用于科普报告,使科普宣传形式多样化。可建立青少年活动室,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腊叶标本,或是天然植物中药的显微观察和数码摄影,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

3、加强中医药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 中医药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信息化过程,它涉及到博物馆日常业务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基础、管理和展示三大平台。基础平台是整个博物馆信息化的依托,为管理平台和展示平台提供资源。大致规划为文档、影像、图片、视频、音频等几种分类,利用各种采集加工手段,如扫描、OCR、矢量化处理等数码技术,将资源基础信息加工成为一个丰富的数字资源库。管理平台是与博物馆日常业务管理紧密相连的平台,包括各种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管理,如文物流通、出入库、影像利用、图片利用等,以及基于公文流转的办公自动化等。展示平台是博物馆进行传播、展示、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实现博物馆内部数字化陈列,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外间展示博物馆风采。其他方面还包括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票务管理、安全防范等。数字化管理不仅提高工作效率,向领导层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资料,还能增进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与观众的沟通,已成为21世纪博物馆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4、利用社会多种力量多途径办馆 加强开放意识,积极开展馆际交流,引进和承办具有鲜明陈列主题的精品展览,这样既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凝聚群体优势,发挥馆藏的社会价值,也加强了信息流通和学术交流。可以通过开展馆际藏品交换与调剂、举办联展和互换展览、出版藏品目录和专著、开办各种短期或临时训练班、参观学习、举行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等方式来加强馆际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促进博物馆工作全面发展。

篇6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23-03

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具有强烈上进心的教师队伍是行不通的。在某种层面上,学校管理者要有“教师第一”的思想。因为学校所有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靠教师去实现,只有教师不断成长和发展,才有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因此,培养和打造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每个学校管理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校长引领教师发展

办一所好学校,必须有一支好队伍。校长作为学校的“砥柱”,其引领至关重要。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校长的发展,就难有教师的发展;没有校长的解放,就难有教师的解放;没有校长的创造,就难有教师的创造;没有校长的转型,就难有教师的转型。

(一)率先垂范强练“硬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校长,必须做到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有发言权。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工作的态度对待研究,坚持不断地读书学习,强练“硬功”,形成积极而健康的素质内核,以此辐射校园每个角落。近10年来,我阅读了近100本中外教育教学类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内化,提升自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积极从事课题研究。通过读书、实践、研究,引领学校教师走上科研之路。

(二)百花齐放彰显“外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手指伸出有长短,教师素质有高低。特别是我校缘于三校合并,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师德水准良莠不齐。对此,校长不能怨天尤人,只能从实际出发,研究对策,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学校鲜明提出:抓两头促中间,实现“软着陆”,打造软环境,彰显“外功”,在融洽氛围中实现“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我们对不同的教师实施不同的策略。一是“木桶定律”策略:学校中的每一个教师都是组成“大木桶”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师资队伍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整体状况,而且往往取决于某几个不合格教师。“最短的木板”就意味着学校的劣势。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对这类“薄弱教师”,校长以身示范,切身引领,让他们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当前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机会就派他们到外地学习,并让他们走进优秀的课堂,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逐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二是“孤峰原理”策略:在21世纪的今天,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校的成功往往受教师队伍中某几个关键的杰出人才的影响,他们的辐射堪称“原子弹”,有很大的杀伤力。对此类“智慧教师”,一校之长应积极创造和谐的“软环境”,鼓励和引领这几个“富人”,带动一批人富起来。目前我校有市骨干教师38名,学校要求他们发挥好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他们开设观摩课、示范课,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听课与评课,以此带动一大批教师尽快地成熟起来。

(三)心心相印打造“内功”

作为校长,要想办好一所学校,同样要以心换心,心心相印打造“内功”,以人文之举,引领教师前行的路。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位教师。无论哪位教师生活或工作上遇到困难,学校总是给予悉心关照和真心帮助,尽最大可能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经常组织校本培训,挖掘教师潜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组织基本功大赛,让教师苦练内功;提倡人人有课题,督促和帮助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组织读书论坛,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研究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成为富有爱心又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

二、制度保障教师发展

在学校管理中,只有不断增强教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够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增强学校的内部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够真正地成就教师。

(一)岗位设置找准对接点

在教职工聘任中,在制度制定上,应有客观的标准和条件。为此,学校从实际出发,本着有需必设岗,设岗必有责,有责必考核,考核必奖励的原则,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机制,合理设置教学、服务、管理、评价的内部机构,实现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管理。聘任之初,公开竞聘岗位,然后在聘任小组的领导下,校长聘任中层干部及年级主任,政教处和年级共同聘任班主任,教务处、年级和班主任共同聘任任课教师,后勤负责人根据岗位需要聘任相关人员,落聘人员按照相关制度实行待岗、跟岗学习或转岗,从而逐渐形成以归属感为核心的聘任机制和文化。

(二)教研活动形成合力点

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不仅能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而且能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让大家感受到来自学校团体的帮助和温暖。我们经常请大家来学校作报告,开阔教师视野;请名师教海导航,让教师拜师求艺;组织讲坛论坛,为教师搭台引荐。我们还经常开展读书活动,让教师走近经典;举办各种沙龙,让教师交流碰撞;建立导师制,帮扶结对等。所有这些都旨在形成合力,营造一种教研制度文化,在教师队伍中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专业成长凝聚幸福点

多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1.撰写个性化的读书笔记

学校要求教师找准自己的生长点,按自己的研究方向搜集资料,确定阅读方向。在读书过程中,撰写个性化的读书笔记:可以是教学反思的摘抄,可以是教学案例,可以是采撷的教学理论精华,可以是整理的名家教育手记……读书笔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异彩纷呈。

2.组织捆绑式的同伴互助

在强调所有教师个人发展的同时,坚持以老带新,全体教师结成“一帮一”对子,捆绑考核。要求做到:一年结对子,以师带徒,常规入门;二年压担子,大胆执教,工作上路;三年拔尖子,形成特色,崭露头角。几年来,我校有4名教师参加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获得佳绩,有15名教师参加市优质课评比皆获得可喜的成绩;1名教师参加省实验技能操作比赛获一等奖,4名教师参加市操作技能比赛获一、二等奖。

三、策略助推教师发展

教师专业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学徒期、成长期、成熟期、成名期。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学校应采取不同的引领方式和策略。

(一)找准自我定位——学徒期

学徒期的教师工作热情高,干劲足。在这个阶段学校基于青年教师成长的考虑,为他们配备师傅。然而有些教师往往自傲自负,以为自己大学毕业,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思考、不探索。还有部分青年教师,在自己认为大干了一番后,并没有出现理想的效果,很自卑,一蹶不振。对此,学校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学徒期教师自我定位。对前一种情况,学校可适当设置障碍,让教师清醒。如组织他们经常参加基本功大赛,同学生一起参加每次考试等,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使他们逐渐学会思考、乐于探索。对后一种情况则应多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如在他们干出一点点成绩时,学校可以利用大会小会大张旗鼓、不厌其烦地进行表扬,使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对于学徒期的教师,学校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站稳讲台,积累教学经验,产生教学效能,从而快速地进入自主发展的成长期。

(二)敢于自我超越——成长期

成长期教师身上的担子重、压力大,整日忙于学校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及一线管理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正事都忙得一塌糊涂,怎么还有时间搞教育科研。因此尽管他们在成长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往往因为缺乏教育教学思想的积累,缺少自己的教育智慧,而使自己的发展遇到困难。若不“苦中有为”,敢于自我超越,终究成不了教育名家。对此,学校采取的策略是:帮助成长期教师确立教育智慧来自于日常教育教学的观念,不断反思教育教学,捕捉实践中的闪光点,擦亮脑海中的思想火花,逐步走向成熟。

(三)跨越自我世界——成熟期

在成熟期这个临界点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是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职业倦怠;二是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思进取,“踌躇满志”。对此,学校采取的策略是:引导成熟期教师跨越自我封闭的世界,不仅要以“高档次”的培训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而且要引领他们广涉理论书籍,汲取养分。同时使他们能够认识自我,跳出“画地为牢”,与更多的教育名家进行交流和沟通,增长自己的见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明晰自我品牌——成名期

篇7

    搜集、整理、存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执行“保存文化遗产”职能的需要。目前,各公共图书馆重视和加强了这一工作,采取各种办法向有关单位搜集地方文献。在各单位的支持下,已取得一定成绩,品种、数量日渐增多。地方文献的情况比较复杂,对地方文献如何分类、编目、管理也存在分歧的意见。有的认为,为了体现地方文献的特色,应该集中归类,全部分入K291/297,卡片单独排列保存,图书报刊专柜或专库保存;有的认为,从方便读者利用出发,应按地方文献的内容、特征各入其类;有的图书馆没有研究制订具体办法,由分类人员自行确定,以致不同分类人员按不同标准分类,或同一分类人员前后分类标准不同,产生混乱。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意见,供大家研究参考。

一、地方文献的情况非常复杂。除了地方志、部门志外,有本地的出版物,本地籍的作者在外地的出版物;有外地出版的评价、研究本地的书刊等;涉及的学科门类非常广泛,不仅有历史,而且政治、经济、文艺、工业技术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书刊都有;收集的地方文献有的仅一册,有的有复本;有的地方文献,从书名、内容或前言、后记中可以判定为地方文献,而有的书,不论从书名、著者、内容或前言、后记上都无法判定为地方文献。在研究地方文献的分类、编目、管理办法时,必须重视这些特点。

二、对地方文献的分类、编目、管理,既要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又要有利于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有特殊意义的图书资料,是地方的宝贵财富,要作为特藏管理,永久保存。因此,不能象一般图书那样流通、磨损、报废,要考虑保存文化遗产的需要。但是,收藏是为了开发利用,如果不开发、利用,成了死书,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制定的办法应是在保证便于保存的前提下,有利于开发利用。

三、地方文献分类、编目、管理的具体意见是:

1、分类时,按内容、特征各入其类,在索书号中加注特定的地位符号;

2、卡片制作时,增加一套作为地方文献目录单独排列。复本交读者部门流通的,应再增加一套卡片由读者部门作为地方文献目录单独排列。地方文献目录按分类号顺序排;

3、属地方文献的图书,以一册作为特藏专柜保管,只供查阅不外借;有复本的,复本可放入流通书库供读者借阅。有基藏书库的,地方文献专柜可在基藏书库内保管。重要的孤本书,流通频率高的,可以缩微或复印本供查阅和借阅。

4.读者查阅地方文献时,可在地方文献目录中查,也可在分类或书名目录中查。管理人员根据读者开列的索书者中有地方文献的地位符号时,即明确是地方文献,再根据卡片上的登记册数多少,确定在流通书库取出借阅,或在地方文献专柜取出只供阅览不外借。

以上办法,属于地方文献的期刊也可仿照办理。

5、有的书,从书名、著者、内容、前言或后记无法判定为地方文献的,可根据购买或收赠时的依据,在书名页上加以说明。对本地籍作者在外地的出版物,可注明作者籍贯;赠送的注明赠送单位或个人,避免以后分不清是否属于地方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和谐图书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47-02

一、高校和谐图书馆的内涵分析

(一)高校图书馆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

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建设和谐图书馆既是建设和谐高校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其中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建设和谐高校图书馆,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和谐图书馆的具体体现

和谐图书馆的内涵应包括注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树立服务的生命性、社会性价值,坚持人文性、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注重图书馆和谐与协调性、强调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加强服务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服务与和谐社会的协调。注重服务的多样性,强调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类型多样化,满足读者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在建设图书馆和谐管理目标下,使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地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高校图书馆的不和谐因素的分析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学校经费投入有着直接的联系,前些年国家建设重点是发展经济,教育投资与教育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也只是维持现状。随着国家重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许多高校加快扩大规模的步伐,学校学生人数快速增加。而这些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却没有同步发展,经费缺乏、人员不足、资料陈旧,图书的人均数量不达标。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和谐。如图书馆资源的数量与学校师生人数的增加不和谐,图书品种和质量与学校的专业更新及课程设置不和谐。图书馆建筑面积、场所设施和一些功能设施与扩大招生后师生的实际要求不和谐。由于整体面积狭小,造成书库、阅览室、自习室等服务场所受限制,不能达到一个舒适的阅览空间。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与学校发展要求不和谐。当前是知识信息时代,图书馆不能只满足借还图书,应更新观念,开展创新服务意识,利用网络传递信息,为读者营造家园式的地球村。这就给图书馆管理人提出新的挑战。要求馆员知识更新,服务更新,精神面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时、新任务。

图书馆内部管理一般采取层级型管理。各阶层所持价值观及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容易产生偏差导致沟通障碍。一般纵向的不和谐表现在领导层与管理层不和谐、管理层与操作层不和谐两个方面。如上级部门,在管理方面缺乏人性化,缺乏交流,或掌握信息、本人及自身素质等原因不同,导致认识不统一,造成冲突;或者个性独断的个别领导在当今群众中讲究平等参与的和谐社会中也常常会与馆员发生冲突。例如,许多院校用不懂图书馆管理的人来做图书馆领导,有的甚至没有政绩或所谓。烫手山芋式干部安排在图书馆。这样的人当然被专业的管理人员瞧不起。缺乏权威性的领导与管理层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外行式领导造成图书馆内部基础管理上下之间观念不一致,导致不和谐。而管理层与操作层的不和谐大体亦如此,一方面操作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馆员素质差,管理层若有私心,就会唯恐避之而不及,哪敢真正去管他们?另一方面,有些管理层领导过于迷信本本,机械管理,不注意方式方法,不注意沟通,加上一些制度因人而定,存在易变性和矛盾性,容易产生馆员对领导不满。

三、建立高校和谐图书馆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以馆员为中心的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

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经不能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水平高低的标准。在信息时代,只有提高所有馆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才能满足读者不同的文化需求。

馆员在提供知识信息和检索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文化知识、检索技术的传授过程;另一方面是素质修养、服务质量的展示过程。一方面读者要求获得具有相当质量的文献信息;另一方面馆员要充分掌握更高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技能,在这一动态交互过程中,馆员与读者的关系是相互教育与被教育、服务与被服务的特殊关系。其中,馆员起着主导作用,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所以要加强对馆员业务的针对性培训。

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体,作为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馆员在图书馆工作中扮演着主角。因为在同样条件与环境下,由于馆员个人素质与能力的不同,在工作效果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必须树立“以馆员为中心”的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

(二)积极主动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离不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义不容辞,要努力成为高等教育强有力的后盾。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适时服务和发展的关键,图书馆馆员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服务水平、业务技能、言谈举止及沟通技巧等直接影响到为读者服务质量的基本素质。

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导航员”的图书馆馆员,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变化发展的新环境。同时,应尽量扩展相关问题的知识涵盖面,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各种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提供知识面更广的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包括基于分析和基于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专业化信息服务、个人化信息服务,知识和信息得到系统化、综合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应性更强的再生知识。

篇9

一、电子发票的优点

电子发票的推广,对社会各层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电子发票的优点进行了分析。

(一)税收部门

电子发票对于税务部门的数据应用和规范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使纳税征管水平能够更科学有效的提高。

(二)企业

电子发票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它在发票购置、开具、传递、报销等环节都比传统纸质发票更加方便,减少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得企业的利润有所增加,这也是电子发票受到企业青睐的主要原因。

(三)消费者

电子发票为消费者获取、使用并保存发票提供了便利。传统的纸质发票必须是由企业或经营者直接开具给消费者的,而在进行网上或异地购物时,消费者必须通过邮寄的方式才能获得发票,并且在保存发票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发票极易在传递或保存的环节中损坏或者丢失。

(四)社会资源

电子发票的使用,使得纸张的使用量大大减少,避免了浪费现象的发生,为社会节约了很多资源,有利于环保。

二、电子发票在高校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时遇到的问题

(一)高校会计制度中尚未涉及与电子发票相关的内容

电子发票具有无纸化的特点,它是以电子信息的形式来记录经济信息的,而当前我国在会计凭据和会计资料的核算和保管上,都要求以纸质的形式来进行核算管理和档案保管,因此,电子发票与我国当前的会计制度严重不符。如果将电子发票打印,使其以纸质形式存在后再进行报销,那么电子发票就与其产生的初衷和其存在的意义相违背,因此,目前我国会计制度和档案保管制度还需进行相应的修改。

(二)不具备无纸化办公的信息化技术

电子发票在进行报销时与普通发票有所不同,需要根??其特点建立无纸化的办公系统,在办公审批流程、财务核算上都实行无纸化,同时还需要相应技术系统的支持。而目前高校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不具备无纸化办公的条件,因此,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办公信息化系统。而传统的系统软件无法进行电子发票的传送和审核处理,在资源共享和传输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三)在查询真伪上增加了财务审核人员的工作量

传统的纸质发票都实施了相应的物理措施来进行防伪,因此,财务人员对其有了熟悉的掌握后,能很快对发票的真伪做出判断。而电子发票的真伪是在网上进行查询的,但目前对于高校来说,却是比较巨大的工作量,加大了财务审核人员的工作量。并且,由于电子发票可以进行重复打印,因此在发票报销的唯一性上无法得到保证,可能存在重复、多次报销。

三、对高校面对电子发票的建议

(一)进行网络实名制管理

数字认证和信息加密是电子发票最重要的因素。在电子商务的交易中,双方相隔较远,并且对彼此并不了解,而匿名与距离极易降低交易双方的信任度,从而使得交易的成本增加。但是,网络实名制的建立,使人们的信息更加真实,从而增加了人们的信用,当双方交易经过数字安全认证后,更能促进电子商务交易的达成,同时还保证了电子信息的安全传递。

(二)建立电子发票的查询系统和信息反馈机制

目前只要登录相应网站就能对电子发票的真伪和经济信息进行查询,但是电子发票的报销信息却无法进行查询,因此,管理部门不仅要进行数字认证和信息加密,还应建立后续的跟踪系统,对电子发票的去向和报销情况进行监控,能够随时对其进行查询,防止一票多用的现象出现。

(三)建立高校无纸化办公系统

根据电子发票无纸化的特点,高校需要建立一套无纸化办公系统,对电子发票的流转和审批程序进行规范,使流转环节的数据真实性和信息安全得到保障。电子发票的推动使得财务信息档案趋向于电子化和信息化保管,不再是进行手工扫描再保管的模式,而是直接进行保管和存储,从而在人力和相关设备费用上得到了降低,并且使电子档案更加清晰,便于日后的查询。

篇10

【关键词】高压开关;使用;措施

高压开关设备是电力电网中的重要组成设备,目前电力系统中使用的高压开关设备都是SF6断路器和真空断路器。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也向着高压、高容量的趋势发展,相应承受的短路电流和额定电流也越来越大。高压电气开关作为整个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着用户的用电安全。为了维护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人们也开始逐渐重视高压电气开关的稳定性问题。所以,电力系统工作者也开始通过分析高压电气开关稳定性影响因素,来逐渐寻找维护高压电气开关稳定性的方法手段。

1 我国高压电气开关稳定性的基本现状

高压电气开关作为我国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使用范围广、数量多的特点,其运行的稳定性能够给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最直接的影响,高压电气开关的发展也与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也逐渐朝着高电压、大容量的趋势发展,各种供电设施种类也日益繁多,而高压电气开关作为关键的电力设施,其发展速度更快,国内电力企业对于高压电气开关设备的研究和关注力度也更大,如现阶段我国就有沈阳高压开关厂和西安高压开关厂等生产厂商在进行126—550kGIS设备的研制开发。所以,总体来看,我国现阶段高压电气开关无论是在实践应用领域,还是科学研究领域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渐迈入了以实用化为主的发展阶段,高压电气开关设备无论是可靠性还是稳定性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某些方面还有未解决的问题。

2 高压电气开关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动静触头之间的分离速度

动静触头之间的分离速度会直接影响电弧的表面积和长度。加快动静触头之间的分离速度能够是加大电弧的表面积和长度,从而促进带电质子和冷却质子的扩散与复合。另一方面,交流电弧在过零熄灭之后,将会极大地提高动静触头之间介质的耐压程度,从而熄灭电弧。

2.2 断口的数量

在高压电器开关的同一相中,设置两个或多个触头的断开点,从而保证每个断开点的电弧电压都能够降低,这样能够较大地提高高压电气开关的灭弧能力,保证高压电气开关运行的稳定程度。

2.3 灭弧室的基本结构

高压电器开关灭弧室的基本结构对于开关开断性能的好坏将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按照高压电气开关灭弧能量的来源,高压电气开关可以划分为外能式与自能式两种。自能式的灭弧室是指通过电弧自身所具有的能量来将电弧熄灭的灭弧室,这种灭弧室的开断性能主要取决于被开断电流自身的强弱。当开断电流处于额定值之内时,越大的被开断电流,其产生的电弧的能量也就会越大,燃弧所用的时间就越短;相反,较小的被开断电流,其灭弧能力也就相应较差,所需的燃弧时间也就越长。

2.4 触头之间所使用的绝缘灭弧介质

在高压电气开关中,电弧是触头之间气体分子和电压游离产生带电粒子造成的,电弧实质上是气体的一种放电现象。气体分子在游离过程中,也存在着弧柱中的带电粒子与带电粒子所复合而成的中性分子,这些粒子同时进入介质的现场。扩散与复合的过程称为去游离,这两个过程都会使电弧自身的导电性能减弱,从而使电弧熄灭。当今世界上性能最为优良的灭弧和绝缘气体介质是SF6,虽然该气体已经在高压电气开关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其机理和性能还需进一步研究。

3 提高高压电气开关稳定性的主要措施

3.1 选择具有较高可靠性的材料与匹配机构

材料是高压电气开关可靠性的基本保证,只有提高材料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压电气开关的质量和可靠性。如果材料质量较差,则高压电气开关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停顿现象,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人身危害和企业财产损失等。另一方面,能否选择与本体匹配程度较高的操作机构也会直接影响着高压电气开关的工作稳定性。如果操作机构与本体不匹配,则会产生开关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甚至会发生爆炸,从而发生大面积的停电事故或越级跳闸问题。所以,选择相匹配的操作机构与可靠性较高的材料,对于高压电气开关的稳定性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3.2 加强高压电气开关的护理检测工作

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转或是处于闲置状态,以及天气过于寒冷、湿度过大等各种客观因素也会对高压电气开关运行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造成设备损耗,对电气设备的使用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如电器老化、设备电线短路或降低开关的接触性能等。所以,高压电气开关在安装或运行之前要进行适当的调试,并对高压电气开关的操作机构及其本体全面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种种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设备使用的稳定性。

3.3 加强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检查工作

在高压电气开关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设备运行故障的问题,如零件是否紧固、并联电容是否有形状改变或声音异常、开关工作状态是否良好等,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有利于电力设备以及整个电力系统的良好运行,从而有效避免事故或生命财产损失的发生。同时,操作人员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也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尽量避免各种不必要损失的发生。

4 高压开关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金币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大量出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电力行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高压开关必然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4.1 智能化

高压开关设备的智能化将是电气时代的又一次革命,智能化既是一个个体又是一个系统。对于一个元件来讲,可以理解是按照智能化的要求植入或多个元素或者功能,如传感器、通讯接口等。对于开关成套设备来讲,如配电设备、开关柜等,则可理解为是对一个系统的综合要求,诸如自动化、远动化、遥控化、在线监测等。

4.2 小型化

目前复合绝缘技术、气体绝缘技术和小型化真空灭弧室的使用,使得高压开关设备的尺寸和重量与以前相比大幅度减小。同时,电子测量控制设备的发展,使电流传感器和电容式分压器在高压开关设备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大大减小了高压电器的体积。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压电气开关的稳定性对于我国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高压电气开关在稳定性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以往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为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另一方面,高压电气开关却仍然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的存在又为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埋下了一定的隐患。然而,随着各项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力度的加大,以及在电力系统中推广应用范围的扩展,一定会为我国高压电气开关稳定性的提高提供越来越多的保障,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和用户用电安全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