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科技推广范文
时间:2024-03-05 18:1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机科技推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改变各乡镇事业单位以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观念,使他们认清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组织各部门学习并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得到法律保障,从而促进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完善农机推广体系。
国家不仅要成立农机科技推广部门,还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保证工作人员以及工作的费用来源,也使农机推广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加强基层农机科技推广的能力,从而促进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发展。同时要优化各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资源配置,对其进行合理的增减,使农机科技推广的队伍逐渐壮大,从而保证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3农机推广项目资金投入的增加。
依据相关规定,国家财政部门应该对经济不景气地区的重大的农业技术项目推广给予适当的补助,按照规划要求填平补齐,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国家和相关地区应该增加农机推广项目资金的投入,设立农机推广专项资金,从而增强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能力,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引进、推广和示范以及培训工作也得到保证,使农机科技推广技术、方法得到改善,提高推广的效率,增强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效果。
4改善基层工作站的条件。
目前,我国基层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站普遍存在条件差的现象,而且西部地区由于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有些农机站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也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科技创新和研究工作,他们的办公用品、办公设备简陋,当地确实承担着很多具体的推广工作,却不能够得以实施。为了保证农机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政府方面的补助外,基层农机站也要通过一些方法去获得工作经费,比如在推广服务中增加收入等,使推广工作的条件得以改善。
5开展技术培训。
由于农机具的不断更新,为了适应发展形势,可以利用各地区现存的教学资源,积极地对农民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有效地促进农业农机化发展。首先是对一些大型农机具的驾驶能力进行培训,提高农民掌握机具的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除了让农民掌握农机具的使用方法,还要注意宣传违章作业的危险性以及持证驾驶的重要性,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要保障农民的安全;其次对培训的方式应该具有多样性,除了给农民讲授农机具使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要有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可以首先由老师来演示操作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农民去实践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农民更扎实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另外还可以在实践中对农民进行指导,经过学习后农民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新农机具的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安排指导员对其工作进行指导,以解决实践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6加强农机科技人才培养。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已经等到很好的发展,但还很缺乏农机科技方面的人才,使农业产业项目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需要各乡镇部门加大培养吸收农机科技人才的力度,还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培养农机科技示范户,从而让更多地农民更方便、更直接地去学习农机技术,人面促进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发展。
7加强农机科技体系建设。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确定区域性农机科技服务范围,在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农机科技优势,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培养科技人才和科技示范户,还要努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延伸到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此外还要创新农机科技推广思路引导和鼓励各农机生产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创办自己的推广机制,并调动社会力量,加快新型农机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创新工作。
8农机节能技术推广。
篇2
关键词 农业科技推广;途径;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S-1;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55-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机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因规模小、成本高,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新形势迫使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经营模式,重新审视发展形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发展特色经济的道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以特色优质为前提,做好品种筛选、提纯、繁育及更新换代工作,推广先进的农业及农机科技技术,实行模式化栽培、标准化工作,生产适应社会需要的农产品。
1 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食品工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关于农业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先进的农业机械化作支撑,延长农业产业化的链条,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区域化便于实现机械化,农业产业化为农机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围绕农业发展开展农机科技推广工作
农机推广主要发挥公益职能,承担技术再开发、再研究的工作,责任重大。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必须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来开展工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服务[1]。
2.1 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主导产业的普及
在主要农作物生产方面,应该推广以小麦、水稻、玉米及大豆为主的耕、翻、播种和收获方面的机械。在经济作物方面,应该推广收获机械、深加工机械。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应推广青贮方面的机械[2]。
2.2 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其情况推广适用型农业机械
积极推进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技推广的需要,做好农机具的更新配套和合理布局。结合结构调整,在支柱产业所需的机械引进、推广方面给予大力宣传,让农民进一步了解先进农机具,提高农民农机化新技术应用能力。
此外,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规律搞好保护性耕作。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倡导新生产模式,如市场—公司—农户模式、农业股份制、市场—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基地建设,鼓励分工合作,进行开放式的农机技术、农机、农艺联合进行对比试验和建立示范点[3]。
3 提高自身和农民素质是搞好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关键
农机科技推广者要树立和培养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思想和情操。面对农机推广技术工作的主体“硬件”——农业机械和机械产品,农机推广工作者应具备必要的机械常识,熟悉机械性能,会正确运用,并懂调整、维修和保养等。面对农机推广技术主体“软件”——技术对象、方法手段、效益评价、示范宣传及分析总结等内容,其领域为广大农村,产出的是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必须涉及大量的农艺知识,种、肥、土、管、运、收等环节离不开农艺知识。掌握农机和农艺知识是农机推广工作者具备更高素质的条件和基础[4-5]。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人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勇于吃苦、献身农机事业的精神,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在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农机科技推广的桥梁、纽带和载体作用。要为上级决策部门当好参谋,为农民当好技术推广的服务人和贴心人。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搞好农机科技推广,想农民之所想,需农民之所需,采用多种形式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生产能力。
4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做好农机科技推广的根本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是农机科技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农机和农艺的结合不仅是知识的结合、人的结合,也是机械技术、机械产品与农艺的结合。不同的作物、土壤和气候条件,要采用不同的作业,只有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农机科技推广者在完成本职工作时应该做到“3个结合”:一是要把农业机械的研制、生产、推广、销售、服务和应用密切结合起来,并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原则。二是在推广过程中要坚持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相结合。三是在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的过程中,要坚持消化、吸收和开发相结合。
5 参考文献
[1] 梁金凯.农业科技推广途径的探讨[J].安徽科技,2002(10):15-16.
[2]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的成功经验[J].农家致富顾问,2011(2):7.
[3] 唐于银,张晓青,魏国平.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J].江苏农业科学,2011(1):456-458.
篇3
借鉴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的先进经验
以美国、法国、日本、以色列和荷兰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具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科技体制,其科技与农业经济的结合比较紧密。他们有很多很好的经验虽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值得参考借鉴[6]。美国综合性农业法规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生产控制、农业信贷、土地保护、剩余农产品处理、出口贸易等内容。除综合性农业法规以外,美国还制定了30多项单项农业法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详备的法律法规有效地规范了农业生产行为,以保证农业科技推广正常有序地进行。目前丹麦形成了严格的准入机制,即在丹麦想成为农民,购买或继承30hm2以上的土地,必须接受为期5年或5年以上的农业学院的正规培训,并获得从事农业的绿色证书才行。此外,农民还要经常参加由地方农业咨询中心负责组织的技术培训。当然,这在中国还不易实现,但这表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势在必行。除了农民,农技推广人员更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才能迎接科技进步带给农业技术推广的挑战。因此美国、法国、日本等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实行严格的从业资格制度。美国、日本明确规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获得相关专业的学士或学士以上的学位。美国将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大学为纽带,由大学统管全州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业务,形成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6,7]。具体做法是在大学建立农业推广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并在各县设推广站,在全国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科研和推广的协作网。它的农业科研体系包括政府体系、私人公司系统和民间自我服务组织系统。农技推广体系分为联邦农技推广局、州农技推广站和县推广办公室3个层次。法国建立了非政府组织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其农业技术协调协会和农业学校是推广农业科研成果的主力军[8]。日本农业推广有两个并行的系统,一个系统是政府所属的各级农业推广组织,另一个系统是农民自治组织,即农业推广服务机构,两个体系由国家和县共同出资建立,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9]。美国私人公司系统集中在研究开发和创新技术商品化领域,集科研、推广、经营于一体。而以农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中介的民间自我服务组织系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国家,私人和民间研究机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引导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这种非政府组织的科研机构,使其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发挥作用是一大课题。发达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能使农民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农产品市场系统流畅运行的核心问题是市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场信息,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买卖双方进行公平交易,而且还能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效果。从美国的经验看,为提供充分可靠的信息,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产品信息收集和系统。目前,美国农业部通过合同关系与各州的农业部门合作,实施全国农业市场信息项目,提供各种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信息,包括供应、需求、价格、趋势等。农业部和有关州设立了100多个信息收集办事处,负责收集、审核和全国农产品在直销、拍卖、合同、期货、集散、加工、批发等市场环节的信息,并要求所提供的市场报告具有中立性、即时性和可靠性等特点。要使农产品信息网络发挥作用,首先必须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并掌握网络资讯。农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目前,美国有4000多个农业合作社,80%以上的农民是农业合作社的社员。此外,诸如法国、日本和荷兰等国家的农业合作社也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0]。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为农民提、供、销环节的服务。农民通过合作社购买化肥、农用化学品、饲料、种子等生产生活资料,并通过合作社出售牛奶、棉花、谷物、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此外,合作社还在产、供、销过程中向农民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如提供贷款发展水电、灌溉、通讯,出租大型农用机械,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等。虽然这些举措为他们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国家的普遍情况是地广人稀,即农业耕地面积大,而农业人口比例相对较小。所以其以大农场为单位,多为机械化、规模化操作,比较利于科技的推广实行。而中国农业经济建立在自给自足的精耕细作之上。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大多数农业人口的科技素质不高,农业科技推广存在困难。
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推广举措及模式探索
中国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区别,因此不能直接套用其经验,而且西方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也存在缺陷。深入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至关重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别说决策。调查必须深入农村最底层,了解农民最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掌握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各地生态条件和基础设施等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调查研究,摸清各地的具体情况,主要是限制因子和发展特色,从而确定适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技推广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农田排灌条件差,许多地方存在靠天收的现象;道路交通条件差,大部分农田不通机耕道,农用机械无法到田间;单个田块面积小且不规则,农用机械到田后也难以使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村信息闭塞,农民对网络的了解程度和应用效率极低。因此需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网络设施建设,创建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网站,充分利用电话、电视等通讯设施和媒体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的主体是科研机构及其相关工作人员,而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要使科技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必须提升主体素质。首先要求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有联系实际、服务生产的意识,有为农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觉悟,而且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途径,使他们能施展自己的才能。现在有很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的农民放弃耕种,致使农村留下来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景,没有享受到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收获。但是中国农民在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里,已有很好的生产经验,也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是欠缺创新的果敢。因此,需要有力的组织进行有效地引导。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方式是多样的,目前常采用的有专家讲座、科技咨询等形式。但是很多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比较零散,不成系统。最好在农闲时间开设系统的培训班,培训课的内容、时间安排等应结合当地生产实际需求,并形成系统。同时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以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完善培训的条件以及建立培训示范基地[11]。由于大多数农户农业种植面积很小,使用现代农业技术产生的绝对效益并不大,导致很多农民对采用新技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种植大户的情况却完全相反,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益。发展规模生产可以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促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促进管理措施到位,从而提高单产水平、产品价格和种植效益。因此应积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性措施促进耕地流转,发展规模生产[12]。重点应加强以下工作: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并落实到位,扶持种植大户,使农民敢于将土地流转进来,发展规模生产;二是出台农民养老保险等政策,保障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生活,使农民敢于将土地流转出去。规模化生产可有多种方式:一是企业承包经营,企业在政府的各种政策鼓励下实行成建制的土地流转,企业在流转的耕地上自主经营,如稻米加工企业承包水田进行优质稻生产、农机合作组织承包耕种收割等农机服务。二是种粮大户承包经营,以种粮能手为主体,按照一定的方式(如租金、产品)将稻田集中,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主要依靠机械和雇佣劳动力进行作业生产。近几年来,中国农村基层合作组织发展很快,对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技能培训,提高这些新兴主体的科技应用能力,进一步健全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把现有的政策落实到位,在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技站、种田大户、企业创办植保、机耕机种、联产承包种植等专业化服务组织,促进优势作物、优势品种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加快种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提高新技术应用覆盖率。加强对服务组织的指导,规范运作方式、利益分配关系和内部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专业服务组织在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上对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购机,且不设购机指标限制,对带动能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应给予资金扶持。高等院校具有人才、科技、信息优势,但是一直以来在“三农”服务中发挥的效果并不大,科技成果转化不甚突出[13]。如果能把科研教学单位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技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将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尝试“专家+龙头企业+农户”、“专家+协会+农户”和“专家+项目+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14],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户之间直接对接的难题,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3.5.2“科技大篷车”模式南京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形成了“科技大篷车”模式,该模式是为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而进行的一种送科技下乡综合服务模式[14]。通过开展科技讲座和技术培训,进行科技咨询和现场指导,赠送和散发新产品等资料将科技知识传送到农民手中。2009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全省开展“四三”活动,即组织动员300名科技人员,带30项成熟技术,在30个主要农业县(市、区)开展科技支农活动,建立了30个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基地。该活动显现出“规模大、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等特点。2011和2012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又在全省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按省里统一部署,制定了“三万”活动方案,开展了百名专家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通过“四三”活动、“三万”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改善了农村民生,转变了干部作风,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华中农业大学在推动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也做出了积极尝试,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实施开展“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简称“111”计划)。“111”计划围绕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建立校领导联系合作村制度,由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组建服务团队深入若干个乡村。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带动了示范点乡村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周边乡村产业的发展,辐射到整个县域特色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农业增强了效益。南京农业大学也与连云港市合作开展了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的“双百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5]。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使科技与农业经济结合,落脚点是广大农民群众满意,即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最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让农民生活富裕起来。所以在摸索实施过程中,要多方面结合,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农民的幸福指数等各方面考虑,以加强资源整合、优化总体布局。
本文作者:谷峰曹林海工作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
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模式;中国
中图分类号:F3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020-04
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运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助于应对目前中国农业主要面临着的耕地锐减、水资源面临危机、劳动成本逐渐升高、农业资金外流加速、农业环境恶化等问题;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利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农业与科技有效结合的最优途径。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模式的内涵
(一)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中国目前的农业推广注重农业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狭义农业推广正转向广义农业推广…。需要注意的是农技推广和农业推广、农村推广有着一定的区别于联系,不可混为一谈。通过比较可看出,中国的农技推广充其量是农业推广的一个方面,它和农业推广或农村推广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内容的宽窄上,而且表现在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上。另外农技推广在中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由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成。主要分为六大类。一是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这一类型的农技推广体系以日本最为典型,其他国家包括荷兰、意大利、泰国、菲律宾等国。二是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中心),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一些曾接受过美国援助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等也部分地采用了这种推广体系。三是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如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和咖啡生产组织等都建有自己独立的推广体系。四是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协会和一些宗教组织经常从事社会经济和家政等方面的推广工作。五是私人农业推广体系。六是其他形式。
在以上六类推广体系中,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占全球推广体系总数的81%,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占1%,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占4%,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私有推广体系占5%,其他类型的推广体系仅占2%。
(三)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指由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在推广动机的导引下所运用的有关推广方式、方法和措施等的总和,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途径措施可以形成不同的推广模式_。多年来,中国采用的是一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其中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农业工作的重要基础。
1.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000年1月7日,总理在视察宝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时说:“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个创举,它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2003年4月,科技部和农业部在宝鸡联合召开了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对专家大院这一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就是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区域特点、潜力和优势,按照“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技术推广新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研究体,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的原则和“聘一位专家,办一所培训学校,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的“五个一”要求,建立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使农业高新技术直接嫁接到田间地头,整合了“政府、科技、市场、企业和农户”五大要素,实现了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的有机结合的一种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这一来源于实践的创新模式,主要有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同区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宝鸡模式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两种形式…。
2.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积极探索参与式的农技推广路径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尤为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技术精英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由点到面”的技术扩散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新技术。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幅面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3.农业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点。从实践上看,农村科技合作社有两类典型组织模式,一类是综合性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另一类是产业型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制是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
4.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狭义的农业科技园区就是以一定规模的土地为基础,以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为条件,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
企业入驻,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以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具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
至2003年,全国已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省(市)级农业科技园400多个,这些农业科技园的建成又进一步引导着全国近4 000个中小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区域农业继承创新的主体,成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优秀突出的是杨凌示范区。杨凌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科技部等18个部委和陕西省联合共建。
5.陕西杨凌的乾兴模式。杨凌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专家云集,这里是出成果、出人才的地方。民营企业陕西杨凌乾兴农林新科技有限公司在发现急需农业科技的广大农民在寻找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上存在相关问题,因此顺应社会的需求,成立了乾兴专家咨询公司。公司聘请专家教授作为公司顾问,为农民、涉农企业和政府服务。他的基本架构为:流动专家+公司+客户。乾兴模式开创了民营企业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先河。
6.农民田间学校(Farm FjeId School,FFS)。2000---2004年,由欧盟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山东、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省组织实施了棉花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项目。该项目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e民田间学校。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以人为本、能力为先”自上而下的参与是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以田间辅导为主,以农民操作为主,实施快乐教育,寓教于乐,教学互动,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趣味化。
7.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大学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推广体制,是对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比如南京农业大学的“科技大篷车”和“双百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宝鸡农业专家大院和杨凌专家科技示范园,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 二、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推广单位深入农村进行推广工作的,以乡镇农技站为主导力量的占推广项目的79.9%,专业协会占5.1%,供销社占0.5%,学校和其他单位占14.5%uzl。但是这样的农业科技推广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1.农科教分离,成果转化率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约为40%,而发达国家已分别超过了70%和85%。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高转化率是与其实行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推广体制分不开的。美国在世界较早建立起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其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已达86%,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75%,长居世界第一。
2.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推广渠道不畅。丹麦、荷兰等国的日常农业推广工作基本由农民协会负责,而日本则由中央和县共同出资建立农协体系。中国的人口庞大,户均耕地少,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超小型经营规模,优先的推广力量难以应付极其分散的庞大农户群,农业科技推广成本高、效率和效益低,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大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发展农民专业生产组织,已成为推广工作的迫切需要。
3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不够。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仅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中国农技推广人员人均经费不到发展中国家1980年技术推广人员人均经费的15%;中国农民人均所分享的农技推广投资还达不到低收入国家的一半;中国农技推广经费的绝大多数用来发工资;中国中央政府对农技推广投资的比例太低。发达国家农业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占0.5%左右。低收入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已达到了0.44%。而中国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近二十年来一直徘徊在0.22%~0.36%之间,平均为0.25%。
4.推广队伍素质不高。中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而在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部分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在美国,推广机构中有75%的人员具有硕士!学位。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占51%,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比例占15%,有34%的专业技术人员却从事着经营创收和行政管理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5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确立以及加入WTO对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提出的挑战。原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一些条款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执法主体不明确或违法处罚没有规定).很多需要用法律规范的涉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内容,如投资的来源及其比例,推广人员的素质及考核,奖罚机制等都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农技推广的定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导致对推广职能和推广体系范畴界定不全面、不科学。而在国外,比如日本,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是“农业改良助长法”,并随着农业形势的变化,自1948年颁布以来已进行过九次修改,从而保证了该法律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6.推广体制与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各级推广部门人员、经费和工作主要受本级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支配。上级推广部门对下级推广部门只是技术指导,其在机构设置上按照行政区划形成了一乡一站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格局。在职能上承担着推广服务、行政执法、预测预报、经营创收等多项任务。有些实际上已成为政府部门的延伸。另外,在管理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局面使得推广部门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构分散、力量单薄、人浮于事、服务范围狭小、整体功能不强。同时,进行有偿服务的过程中还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这些都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严重束缚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跟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之间的差距
相比较于其他以政府兴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国家,中国政府兴办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被定性为事业单位,体制僵硬,不利于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在农业部内设有主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门机构,这便于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管理,也便于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执行政府有关农业技术推广重大事项的决策。
美国1862年相继推出了“莫里尔增地法”、“哈奇试验站法”、“史密斯-莱弗尔推广法”。这三个法案为美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融为一体,建立独具特色的合作推广体系奠定了基础。日本相继也颁布了1947年的《农业协同组合法》(该法案为日本农协组织的建立及其在推广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依据)和1948年的《农业改良促进法》(该法案
针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推广目标、推广组织、人员待遇以及农村青少年培养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资强度和投资主体来看,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强度较弱于其他国家,国外投资主体较多元化。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机制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验,特别是美国、欧洲以及经济与合作组织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是充实农业科技投资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关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点建议
1.构建现代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江苏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业信息服务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在全省范围内加强农业网站建设,并通过开没农业电视台节目,开通“12316”智能电话语音系统,建立农业短信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农业倩息数据库,切实加强了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和队伍的建设,启动实用科技数据库建设和科技信息共享,促进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
2 将农业科技推广扩展到广义的农业推广。中国目前的农业推广注重农业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而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美化农村社区,农产品的加工、开发、营销及市场信息服务,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推广内容甚少口”。国外农业推广是以培训、沟通为手段,引导农民自愿变革、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及生活中的困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生活水准的过程。其核心足解决人(农民)的问题,见人及物。
3.提高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资强度。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太小,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高,私人技术推广公司很难快速发展壮大。因此,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任务还应由国家承担。根据国际经验,有人建议把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O.4%左右提高到0.8%以上。在具体的强度上也有人提LH 10%,总体来看,学者们都是建议要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投资强度的。
4.从制度上,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实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重新修汀《推广法》和《实施办法》,不断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法律法规,从立法上保障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大《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种子管理条例》以及《植物新品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遵照推广法开展推广工作。从而从执法上保障的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现在.许多国家的专职农技推广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制度。日本的农业专门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录用,专门技术员需要有十年以上的改良普及员工作经验,同时改良普及员和专门技术员均需从四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录用。而荷兰和丹麦农技推广人员的录用则有一个严格的程序,需先通过媒体招录广告,然后通过考试录用农技推广人员,所有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篇5
一、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取得重要成效
(一)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十二五”以来,兵团获得国家、部、省等科技成果奖53项。培育出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52个,其中玉米新品种18个,大豆新品种11个,向日葵新晶种9个,小麦新品种10个,棉花新品种19个。此外,还研制出先进实用技术120余项,多项技术成为全兵团的主推技术,其中,“新陆早33号”和“新陆早42号”等棉花品种成为国家农业部推荐的主推品种。
(二)科技示范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兵团科技服务工作的实施,加速了农牧业新品种、新机具的引进和推广步伐,使药剂拌种、地膜技术、模式栽培、全层施肥、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种子包衣、化除化控、大马力农机具和奶牛养殖等320多项实用新技术和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得到了人面积应用,累计推广各种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面积达650万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80多亿元,加速了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推广的步伐,为兵团团场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科技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十二五”以来,兵团已具有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节水试验基地、国家棉花工程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各1个;拥有绵羊育种、节水灌溉、农产品监测、农业信息化等4个国家挂牌重点领域,是国家优质棉良种繁育基地;同时通过科技项目和技术合作共建了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科技示范基地和试验站,如兵团农十师184团高纬度棉花示范基地、兵团农七师130团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示范基地、兵团农五师87团葡萄示范基地、兵团农九师170团沙棘示范基地、兵团农二师库尔勒垦区农业科技园区等,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的农业发展。
二、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协调,创新服务机制。一是与兵团相关的师、团场组成了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双方组成联合工作组定期检查科技服务工作进展;二是实施了“双向选择、合同管理、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务的“组织管理”机制,推动科技与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促进了科技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结合兵团团场生产实际,集成农牧业新技术,实施了以科技示范带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的工作模式。
(二)创新科技服务工作模式。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是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的农业技术尽快被团场职工掌握的有效途径。创新和完善了科技服务的“工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和开展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模式。促进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加强团队建设,促进成果推广近年来。兵团通过组织“科技服务专家团队”通过深入服务团场,与广大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加强沟通交流,瞄准地方优势特色资源开发,针对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对兵团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围绕兵团实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工作要求,大力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积极推动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
(一)以“科技人员团场服务”为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兵团区域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主导产业全程服务,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密切结合,多种形式帮助团场发展生产,为兵团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全方位、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与服务。采取科技服务专家“长期驻点服务”与技术咨询专家“短期咨洵”结合形式,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专家团队”为主的科技服务和技术成果推广模式。
(二)依托科技资源优势和技术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立足兵团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在农业节水、农业机械装备研发以及细毛羊新品种培育、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优势,加大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三个“十大”主体技术的推广力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升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篇6
1.1推广环境
疏勒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91%,农业主要依托以粮棉为主的种植业。2011年农民人均农业经营性纯收入409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从表1可以看出,种植业经营性纯收入占有较大比重,而在种植面积中,粮食和棉花的播种面积又占绝对优势。因此,在亩产常年稳定的情况下,农业经营性纯收入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收购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
1.2推广项目
2012年疏勒县提出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稳粮控棉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特色种植业、特色花卉蔬菜和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思路。一是加快发展特色花卉、蔬菜产业,每个乡镇建立“三高多熟”立体栽培示范点,抓好一批具有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建设。二是引导各乡镇巧打时间差、品种差和市场差,合理调整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花卉,做到品种充足、均衡上市。三是继续大力发展枣、杏、葡萄等特色林果业,由目前注重扩面积、上规模向今后的品种统一、强化管理、提质增效等方面转移;由生产初级果品为主的传统林果业向生产高档果品的精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现代林果业推进。
2行为决策分析
2012年春,农业部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调查发现,疏勒县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和农民根据往年的实践经验,对于政府的推广项目并不认同,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甚至希望能够少安排类似项目。面对推广项目与农民决策的冲突,结合调查内容,从3个方面解释农民的行为决策。
2.1经济条件
疏勒县以粮棉为主的农业处于近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均耕地面积2亩。1亩耕地生产粮食,一部分用于自家粮食供给,一部分用于获取少量现金收入,麦草用于发展小规模的畜牧业;1亩耕地生产棉花,用于获取现金收入。由于疏勒县地处我国棉花宜植区,已有悠久的种植传统,农民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产量也稳定在一定水平,加之价格有国家收储政策的保证,棉花则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粮食、畜产品与棉花构成农民生存的食品和收入的基本保障,农民很难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除非推广项目能够确保食品和收入,否则农民不会进行投资,也不会改变现有种植结构。
2.2资源基础
一是自然资源。疏勒县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仅为0.39,近些年来地下水开采过度,生活用水时常会发生短缺。推广的林果业用水量要远大于粮棉用水量,若没有稳定的水资源保障,林果业产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进而影响粮棉的产量。二是人力资源。疏勒县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人口中维吾尔族占95%以上,由于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亚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形成了内聚且封闭的文化[5]。长期以来,农村维吾尔族汉语交际能力薄弱,不具备汉语交际能力,农民获取的包括知识、技术、理念等信息匮乏,主动获取或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维吾尔语与汉语属不同的语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推广项目不易被理解和接受。
2.3市场需求
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必然有高价格,市场需求才是高收益的保证,疏勒县推广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同样具有高价格。根据2012年1月30日价格监测统计,疏勒县产于设施农业的辣椒、番茄、芹菜、韭菜、蒜薹每千克价格分别为18、6、3.5、8、10元,属特色水果的梨、甜瓜、葡萄每千克价格为8、12、18元。由于蔬菜、瓜果等产品不易储存,考虑运输成本,有效市场范围仅为喀什地区,但喀什地区的收入水平很难有较大的消费能力,市场需求低,使得很多高附加值产品无法转换为高收益。有农民直言,全家人均就1.5亩地,让种辣椒,又卖不出去,不愿意种。保存时间较长的枣、核桃、杏这类农产品投资周期相对较长,从培植到挂果需要3~5年,需求又主要依靠自治区以外市场,面临全国同类农产品的竞争,需求与价格波动较大,难以预测。比如,当地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末鼓励种植杏树,但几年后,龙头企业的收购量萎缩,农民收益逐年降低,只能将杏树砍掉。2011年,当地鼓励种植的枣,每千克收购价只有5元。综上所述,农业是农民的职业,对于仍处于小农经济的疏勒县农村,农业更是维持生计的保障。理性的农民会从风险、资源、市场等各方面因素考虑生产和生活,进而投入现有资源。政府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决策要素,若一味挖掘可以创造高附加值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很难转化为农民的应用,也无法实现提效增收。
3小结与建议
疏勒县的情况可以延伸到全国许多农村,农业的提效增收是实现由推广到应用的核心,农业科技能否转化为稳定收益决定了农民的应用,内在过程可分为由政策向生产的转化、由生产向产品的转化和由产品向收益的转化3个阶段。因此,在推广前,要从改变农民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入手,统筹考虑转化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3.1经济条件、资源基础和市场需求是影响农民决策的关键
3.1.1政策向生产的转化。农民经济条件各不相同,行为决策也不尽相同。根据农户不同的收入来源,可分为纯农户、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以农业为辅的兼业户、外出务工经商已不再兼业的农户;根据生产规模的不同,纯农户可分为种粮大户和小农经营户。疏勒县农户属于纯农户中的小农经营户,这类农户由于绝大部分食品和收入依靠有限的土地资源,经济条件差,可承担的生产经营风险小,而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和以农业为辅的兼业户的生产经营风险会相对较高。因此,在推广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农民面临的经济条件,了解不同类型农民生产经营诉求,尊重农民的意愿。
3.1.2生产向产品的转化。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依托于各类资源,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现有的自然资源,科学地考虑长期自然资源条件,保证推广项目的长期应用,只有推广项目的可持续性才可实现提效增收。另一方面要注意农业科技对农民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存在一定差异,加之接受的生产知识、管理理念不同,农民掌握和应用的能力与速度也不同,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3.1.3产品向收益的转化。市场需求是产品向收益转化的关键要素。一是在推广前,要对市场进行深度调查,包括需求能力、同 类产品市场和可替代产品价格等,确保目标市场有能力长期接受推广产品的数量与价格。二是相对于外地市场,本地区的市场需求更易于预测,且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推广的农业科技应首先考虑本地市场需求。例如,羊肉是疏勒县居民食用的主要肉类,符合当地的饮食习惯,需求量和价格均可以得到保障,当地农民更希望政府扶持这类产品的发展。
3.2提升农技推广能力和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是推广与应用的保障
篇7
一个农民要接受某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要经过一定的步骤和相应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初步认识、产生兴趣、参考评价、进行试验、决定采用5个阶段。
1.1初步认识
农民通过推广人员的介绍,对农业技术产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某技术某产品比以前采用的好,开始意识到新技术的存在,但未必相信和感兴趣。例如笔者调查到的合阳县一位农民对新产品无公害、低毒、低残留农药介绍表示认同,但还是觉得自己以前用的药好,对新产品并不十分感兴趣。
1.2产生兴趣
农民知道一项新技术后,有的想进一步了解新技术的方法和效果,对该项新技术表示关心和感兴趣,并开始出现学习上的主动。这些人之所以表示关心和有兴趣,是由于他们认为新技术对其是有用的,而且是可行的;也有的农民在知道该项新技术后,由于不相信,或者没有经济实力及其他原因而不能采用,就不会感兴趣。经过笔者对近1000人次的调查。
1.3参考评价
一旦农民对新技术发生兴趣,就会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对采用新技术的得失加以分析比较判断。评价的进行,就是更多地了解该项新技术的详细情况。例如,一个新品种农药,它的单价是多少,单位面积用量是多少,主要防治何种病虫害,需要增加多少投资,经济效益如何等。农民在该阶段的心理状况是没有把握、犹豫不决,或者想试验一下,或者再等观察别的农民试行的情况。农民的等待、观望心理根深蒂固,一般不会轻易作出决定或者贸然尝试新技术。
1.4进行试验
农民在确认了新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之后,还是小心谨慎、稳妥行事,先在小块土地上进行试验。农民在该阶段里,需要筹备资金,学习有关的技术,投入土地、人力和其他生产资料,并观察试验结果是否对自己有利。因此,在目前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真正做这种尝试的人为数不多。以农药为例,对于新产品来说,农民的选择情况。
1.5决定采用
不管是经人介绍,还是自己试验,这是决定是否采用的最后阶段。农民经常不是1~2次就相信,需要不断观察。需要注意的是,常会出现农民经过1~2次试验就放弃而拒绝采用,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
2农民接受科技的心理分析
农民是农业的第一生产者,任何农业科技成果都必须通过广大农民的采纳和操作,才能得以推广和利用。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科学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地区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都表现出比较复杂的接受能力。一是对不同类别的科技成果接受程度不同;二是即使对于同一科技成果,所有的农民也决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接受某种新的观点和技术,而常常是先由个别人或少数人进行试验,以后逐渐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
2.1渴求心理
一些比较进步的农民已经知道通过电视或报纸了解农业信息,甚至花钱参加培训。虽然在调查过程中,仅仅在兴平妈嵬镇遇到一位曾是植保队的农民参加培训,但是已经看到农民对新技术的渴求。
2.2守旧心理
农民喜欢从自己过去的体会中寻找经验,与现今事物相比较,经验中没有的事,没见过、没听说过的就不相信,更不愿意接受。农民的这种固守传统、排斥新技术的守旧心理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直接障碍。
2.3怕风险心理
单薄的经济实力,多变的自然条件,使农民形成了求稳怕乱心理。
2.4从众心理
当一项技术不被大多数人接受时,即使自己相信新技术或产品,也难下决心。在心理上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因此,常选择“随大流”的方式,总觉得大家一起冒风险,失败了也没有人取笑。
2.5直观务实心理
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低,是现实主义者,对一些技术问题的判断和结论往往是简单直观的。简单表现在凭经验判断,特别是对于经历过失败的农民,其会排斥技术。直观表现在多注重事实根据,不相信别人的说教,不相信间接经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因此,农技推广要特别注意做好示范工作。农技推广是新技术应用范围和面积迅速扩大的过程,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其是在示范的基础上,证明某项新技术在该地推广有价值后,通过各种推广手段,将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像国家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的科技示范入户工程,就是很好的典范。
3农业推广方式的应用
农技推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农民在获取信息后,需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实际过程中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往往要经过推广工作者的大量工作,才会被农民接受和采用[4]。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抓住中心工作,找出关键环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在技术传播中选择适合的推广内容,采取恰当的方法,提高有效性。与农民交流的过程需要反馈信息,以便于调整修正目前和将来的传播行为。农技推广途径有人际交流、组织培训、现场示范等,无论采用哪一种途径,都要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异,都应恰当地采用直观、口述、书面的传播形式或方法,也可充分利用现代视听软件。农民直接看到的结果,往往带有相当多的偶然性和片面性,所以农技推广人员必须积极主动科学地寻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更多更准确的反馈信息[5]。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活动过程。根据农民需要,将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传授给农民,从而增进农民的知识,改变农民的态度,提高农民的技能,达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目的。农业推广内容存在差异:一是在某地没有推广过的技术或产品;二是已经推广过的技术或产品。对于没有推广过的新产品或新技术,重点是通过大众的传播手段向农民提供该方面的信息。同时,还可开展巡回访问,组织农民参观成果示范,使其发生兴趣,并注意在农民中发现先进个人或示范户,帮助他们进行评价,鼓励其带头试验和采用。对于已经推广而没有推广开的项目,例如只有1/3的农民采用,但推广面积只局限于一定的范围,究其推而不广的原因,并不是农民没有兴趣。这时,应该针对不同问题的性质,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并配合其他组织工作,使该技术或产品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针对具体情况开展推广活动,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机械或教条地背几条原则,而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同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不同的推广方式对农民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影响。即使在同一地区,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也不同,有些人愿意接受,而且很快,有些人就不愿意接受或者接受很慢。这种情况下推广方式一定要灵活,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防止碰壁。虽然农业推广不是万能的,但它在科技转化方面起着主导作用[6-7]。随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农民愿意接受技术人员面对面的指导服务,喜欢看得见的示范模式。总结各地的推广模式,可以看到培训指导、典型示范、技术宣传、技物结合和信息咨询的推广方法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如陕西杨凌一年一度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典型示范、技术宣传、技物结合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独具特色,农民乐于、便于接受新科技,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入农村实际生产当中。
篇8
1“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使用情况
1.1浏览书屋
因单位规定,工作时间禁止技干登录与工作无关的网站,但可以登录“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笔者每天畅游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中,通过阅读、借鉴、交流经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农技推广能力。
1.2个人书屋
笔者在“个人书屋”中建立了“个人图书馆”,经常下载、收集工作需要的知识,如农技推广、植物保护、农业政策和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期刊和图书。书屋知识能让笔者增长才识,对学习知识的认识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个人书屋”中的农业知识能增长个人才干,开拓个人眼界,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良师益友[1]。
1.3获益良多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有效解决了基层农技人员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是基层农技人员的老师,广大农技人员从中获益良多[2]。农技人员从中能学到各类知识,交流各地工作经验,提高农技人员技术服务水平,还能为评职称铺路。“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农技人员能力提升的桥梁[3],在基层农技推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在基层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笔者在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矶滩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工作,矶滩乡有6个村,有贫困户454户1337人。当地生态茶园面积6329亩,富硒稻种植面积69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50余亩。笔者一方面指导农户种植农作物,另一方面要做好全乡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服务范围广,需要的农业知识类别多,技术指导中遇到的难题也多。自从结缘“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笔者在基层农业推广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得以解决。
2.1提供参考模式
笔者通过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精准扶贫栏目搜索相关内容,为石台县矶滩乡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提供了两种参考模式。一是让贫困户直接参与生产,通过采取“主体企业+基地+农户”或“主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贫困户带动起来,当地企业主体带动贫困户203户774人,带动贫困户增收31万元。二是农技人员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让新型职业农民带动贫困户脱贫。
2.2指导病虫害防治
通过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首页检索“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发展趋势及防控对策”,了解到草地贪夜蛾是外来物种,属于迁飞性农业重大害虫,2018年7月份迁入亚洲地区[4]。通过参考“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中各地防治方法,当地农技站立即行动,做好草地贪夜防控。集中力量开展田间调查,加强监测频次,掌握虫情动态。全乡建立2个草地贪夜娥监测点,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预警、上报、防治,2019年草地贪夜蛾得到有效遏制,确保了当地粮食丰收。
2.3解决难题
石台县矶滩乡村民因水稻秸秆还田影响第二茬农作物种植操作,又无秸秆“变废为宝”的途径,直接焚烧水稻秸秆,造成环境污染。2019年笔者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中检索到《自走式打捆机国内外研究进展》,又结合其他县市相关方案,当年秋季引进打捆机,不仅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还解决了当地村民年年焚烧秸秆的难题。
篇9
近日,农业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以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为核心,力争在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创新推广转化上取得新突破,在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上取得新提升,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通知》指出,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正从快速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和平稳发展阶段转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常态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然选择,对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保障食物安全和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要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国际前沿和行业重大共性关键问题,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推进,统筹各环节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协同互动创新,在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基础理论和重大共性技术装备上实现重大突破。
《通知》强调,要加快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后减损水平。积极引导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技术传承创新,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强传统食品开发,积极引导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培育一批创新驱动型品牌企业。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坚持成熟技术筛选、技术配套集成与推广一体化设计、产业化推进,开展成熟技术筛选推广;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努力推进标准化进程和品牌培育,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同步推进科技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标准创制应用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类型多样、核心竞争力强、影响范围广的农产品加工品牌。
《通知》要求,要继续完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完善科企合作机制,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平台,加强技术集成基地建设,强化地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小巨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健全人才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热情。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篇10
一、工作计划
20XX年,区农业系统抽调农业科技人员210人(含市级抽派到我区的27人及区、乡抽调183人)进住134个村,建立科技示范户1340户,辐射带动2.64万农户;完成新型农民核心农户培训2000户,带动与辐射4万农户;完成农村一池三改、“三位一体”8m3沼气池建设1750口;完成优质水稻样板18500亩,建立水稻科技示范户1000户;水稻主推品种展示1200亩;包谷样板28100亩;同时抓好大面积农业生产各项增产新技术的推广试验、示范。使重点村的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粮食单产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二、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领导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探索和创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机制,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首要问题,是实施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措施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重点,为此,我区把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做为强化科技措施推广,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区制定下发了《隆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千名科技人员进百村(企)入万户帮扶致富奔小康行动的意见》(隆政发〔20XX〕19号)文件,对全区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进行全面安排,结合农业部门的实际,我局制定和下发了《隆阳区农业局农业科技入户实施》,施为了确保《方案》的落实,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主管种植业的两位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种植业股。同时,坚持把“千百万”工程、省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水稻)试点行动、国家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示范户的能力建设,强化各项增产新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开展工作。组织了由相关单位技术骨干15人组成的专家组,着力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指导广大农科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三、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在省、市专家小组的指导下,结合隆阳区的实际,确立了主导品种。水稻上,热区主推“Ⅱ优2186”、“隆丰优1号”、“502-7”三个品种;坝区主推“滇系4号”、“滇杂31号”、“滇杂32号”三个品种;在搞好示范户推广种植的同时,分别的潞江乡、蒲缥镇、金鸡乡、河图镇举办“Ⅱ优2186”、“隆丰优1号”、“滇系4号”、“滇杂31号”、“滇杂32号”等品种展示各300亩。包谷上,重点推广“保玉7号”、“海禾1号”等品种。甘蔗上,重点推广“新台糖22号、25号”、“粤糖93/159”等品种。确定了主推技术。水稻上,重点推广旱育、稀植、浅插和平衡施肥、病虫害综防技术,包谷上,重点推广规范化种植、平衡施肥、小斑病防治技术。甘蔗上,重点推广规范化种植、平衡施肥技术。蔬菜上,重点抓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蚕桑上,重点抓桑园的规范化种植、管理和小蚕共育、蚕病防治技术。
(二)上半年,已集中培训人员、指导员183人、培训时间3天,主要培训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的政策要求,以及优质水稻、包谷栽培技术等。完成示范户遴选1340户,带动农户2.68万户,完成新型农户核心培训1036户,入
户指导均超过了5次,并建立了科技入户示范户档案,完成科技培训(水稻旱育技术、包谷高产栽培技术、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等)11.75万人次,发放《隆阳区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资料》、《隆阳区甘蔗栽培技术手册》、《隆阳区包谷高产栽培技术手册》、《隆阳区的玉米小斑病防治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6.5万余份。
(三)共投入对示范户的物化补助222万元,其中:优质水稻补助123万元、玉米补助99万元、技术资料费12万元、各种培训费用16.5万元。共完成优质水稻高产综合示范2.31万亩,品种展示1200亩。
(四)包谷高产栽培技术示范2.81万亩,“双高”甘蔗示范0.3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0.33万亩,桑园高产示范0.08万亩,专用肥样板1.5万亩、包谷大小斑病防治样板0.19万亩;推广旱育秧床0.96万亩,占计划的96%,可移栽大田17.28万亩,比上年增4.93%,推广抛秧320亩,占计划的106.67%;实施水改旱0.85万亩;已推广专用肥61.48万亩(小麦13万亩、水稻16.33万亩、包谷14.2万亩、烤烟7.45万亩、甘蔗10.5万亩),占计划的98.37%。
示范户种植品种良种覆盖率、科技措施到位率分别达到了100%。对全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已完成“三位一体”8m2沼气池建设534口,完成计划的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