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1 23:3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房地产行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实习的一个月很快就要结束了,再回首这丰收的一个月,我们感到十分的欣慰,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即将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公司介绍
北京北方房地产咨询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方公司)系北京北方房地产咨询评估中心(隶属于国土资源部)脱钩改制后形成的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评估业务且具备最全面评估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之一。北方公司以北京为依托,业务范围辐射全国。具有技术力量雄厚,信息灵敏可靠,服务行为规范,规模信誉良好的优势。
1,公司的主要业务有
①,房地产开发土地使用权获取方式前期策划;房地产投资分析,可行性研究;房地产投资的资金融通;房地产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抵押贷款(个贷)评估;房地产拆迁评估。北方公司自1993年以来,对不少项目参与了整个策划,并成为多家集团公司的长期咨询评估机构,成为许多集团公司的顾问单位,比如北大青鸟集团,隆达集团,北京市供销社,北京金隅集团,首创置业,国贸,北辰等。
②,基准地价及各类宗地地价,房产价值评估业务。
基准地价编制:北方公司曾在1993年主持制定了浙江省温州市的基准地价,并参与了其它省市基准地价的制定,获得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发的1993年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浙江省土地管理局颁发的1992年度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业务包括出让或国家收回土地的地价评估;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房地产的评估;企业兼并,破产,清产核资涉及的房地产估价;司法仲裁涉及到的房地产估价;征收土地税费涉及的土地估价;其它依照法律,法规需要进行的房地产估价。
③,在全国范围内为企业股份制改制提供土地资产评估及政策,法律咨询。
北方公司自1993年起一直被国土资源部确认为A级土地估价机构,是全国最早从事上市公司土地估价的机构。已参与了百余家上市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土地资产评估,政策咨询,及土地资产处置的协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股份制改造中的各个环节,能够为企业提供最合理的土地资产处置方案,便于土地资产与其他资产衔接平衡,达到上市标准。
④,为各种形式的产权变动提供整体资产的咨询评估服务。
目前已为几十家企业进行了整体资产评估及其咨询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企业清算资产评估,企业工商注册资产作价入资评估,资产补偿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等,类型丰富多样。
⑤,具备提供完备法律咨询服务的能力。
北方公司现有法学硕士4名,其中具有律师资格的3名,具备提供全套法律咨询服务的能力,尤其在房地产专业法律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使客户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2,公司特点及优势
①,公司具备五种资质:
⑴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颁发的全国土地评估资格。
⑵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一级房地产价格评估资质。
⑶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颁发的评估资质。
⑷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颁发的房地产经纪资质。
⑸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认定的房屋拆迁评估机构(第一批)。
作为目前全国具备资质最全面,最高级别的的评估机构,北方公司在目前许多评估项目同时归口两个以上政府部门领导的情况下,在协调各方关系方面更显示出我公司的巨大优势。这一点是那些资质不全或不具备资质的评估机构无法比拟的。
②,灵敏可靠的信息
北方公司与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财政部,外经贸委,各省及地方房地产管理部门等建立了良好的业务联系,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并融会贯通。尤其与各省市土地管理部门及土地评估机构关系密切,了解和掌握全国各地地价行情,可以协助客户办理评估结果确认,土地资产处置,权属变更登记等手续,有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和经验。截止目前,公司已为数百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高质量的房地产咨询评估及交易服务。
③,良好的信誉
北方公司是中国银行总部,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北京分行的指定评估机构之一,与其他银行亦有业务联系,享有良好的信誉。目前,房地产抵押评估业务量日益扩大。北方公司在接受评估工作过程中,从专业的角度协助银行机构审查贷款企业的抵押财产证明的合法性,并协助企业明晰产权关系。既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安全性提供保障,又为企业理顺产权关系,顺利取得金融支持提供法律咨询及协调工作。
④,雄厚的技术力量
北方公司是国内成立最早,技术力最雄厚的专业评估机构。从事过各类资产评估项目,并与境外评估机构进行过多次合作,有丰富的协调经验。在长期的房地产评估工作中,全体员工不断总结经验,熟悉并掌握国际公认的评估原则和方法,目前已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程序,确保了评估工作的客观,公正和具有权威性。自1992年以来,各省市基准地价的制定,北方公司从长期的宗地评估中积累了基准地价的制定方法的丰富经验,并对基准地价的数字化,标准化有独到的见解。
⑤,高素质的人才结构
北方公司现有专职人员中,50%左右具有硕士学位,形成了以经济,财会,建筑,法律等专业人员为主的业务队伍,体现了最佳的组合效益。其中主要成员为原国土资源部土地经济研究所地价所成员,多年以来从事土地经济理论,地价理论及评估方法的研究,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和国土资源部《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公司现有人员中,具有国土资源部土地估价师证书的15名,建设部注册房地产估价师证书的12名。除此之外,还拥有一支稳定的具有评估执业资格的兼职人员队伍,能承接各种类型的评估项目及基准地价编制项目。
二,在公司的工作情况
能在这么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实习,我们十分的高兴,这就像给与了我们一个巨大的舞台,让我们在上面有机会挥洒自己的才华,演绎自己的青春。我们也十分的珍稀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的向同事们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在北方的这一个多月,我们是慢慢的进入工作角色的,由开始的学习房地产评估报告,到成为同事们的助理,再到参与到项目中来,最后得到项目主力的位置。这些渐渐的进步是同事们给与我们的肯定,也是我们努力的结果,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得到了走向社会的自信。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小组在北方所参与的一些项目。
项目一:国家土地局2004年的北京地价监测
北京地价监测是为了方便国土局对北京的地价控制和管理,在每年年末的时候,在每个地区选取一两个代表性的地点进行估价,从而掌握北京的地价分布。
国土局分给北方公司6个监测点的任务,由于任务比较艰巨,这次总共有6人参加了这个项目。按照国家土地局的要求,我们分别测算出在现状容积率和现状土地开发程度条件下的楼面毛地价和地面熟地价以及在设定容积率2,土地开发程度chr(39)七通一平chr(39)条件下的楼面毛地价和地面熟地价。在5天内完成工作任务。外出考察花费了3天时间,2天用于写估价报告。外出考察的主要任务就是考察监测点以及使用市场比较法而使用比较案例的地点,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
这次过程我们学了一些从未接触过的森林的东西,我俩都有一种体会,就是其实知识没有界限,只要你肯学,就肯定能进入到这个知识的领域中来,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只要努力,你就可以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
项目四,某工厂污染扰民搬迁的评估有了前些日子圆满的完成工作的经历,领导和同事对我们也是给与了很大的信任与肯定。上几天,领导把一个项目交给我们,让我们独立去完成,就是有关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某一工厂污染扰民搬迁的评估,这个项目从开始的见面交涉到合约的签订我们都起到主要的作用,只是有不懂的地方就向同事们咨询,这次项目的前期经历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项目是如何谈判成功的,再过几天项目就要进入正式的评估阶段了,我们自己也十分的高兴能有机会展现自己。我们在这次项目的前期工作中我们学到的更多的是谈判技巧,学到的是社会经历。
篇2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法规政策 组织结构 运作模式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业从无到有,特别是在确立了走市场经济道路之后,国民经济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而房地产业从1998年以来更是获得了平均每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但同时在我国房地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不少的问题,其中融资问题尤为突出。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存在着资金需要量大与自我积累有限的矛盾、开发环节资金投入集中与来源分散化的矛盾、以及资金短缺与产业泡沫并存的矛盾。因此,在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同时,如何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需求压力,推动我国房地产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融资结构调整,成为迫切需要我们加以研究的课题。
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由于其具有集合各类投资者的资金进行专家管理组合投资的特点,不但能较好解决投资者的投资问题,亦能拓宽房地产企业的直接融资的渠道,是目前国际上大众投资房地产的主流形式。
因此,引入REITs有利于完善中国房地产金融架构,避免单一金融体系下银行相关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硬冲击,并缓解中国金融体系的矛盾。本土信托与国际REITs必将在中国房地产金融的路径优化中融合发展。
二、REITs在香港的发展
REITs的主要思路是房地产金融证券化,是一种新型的房地产行业的融资工具。其核心是将投资和需求拉直,以金融杠杆来控制风险,减轻对银行的过分依赖,有效地分散了房地产的系统投资风险,减少房地产泡沫现象。
2003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房屋委员会计划通过以REITs形式,将旗下商场、停车位等不动产注入上市的房地产信托基金,即发起设立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2004年11月4日,香港证监会放宽香港的基金条例,香港获认可的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目前可投资于证监会认可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2005年11月25日领汇基金历经两年“磨难”,终于在香港挂牌交易,成为香港历史上首支房地产基金。
领汇基金属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个美式房地产的产物。与港式房地产运作模式相比,美式房地产的核心是金融运作,专业化经营,而非开发建设;而香港则是简单的开发和销售的模式,从李嘉诚提出的寸土寸金,到霍英东的楼花 创新,由于两大富翁的在房地产行业的成功,使得香港房地产囤积土地和炒楼花一时成风。
而领汇基金的出现,则在香港模式中渗入了美式的金融运作,一条新的投资渠道。对于那些喜欢买楼收租的人士来说,虽然能获得定期的收入,但也有很多麻烦,比方说欠租,拒缴租金;物业折旧需要维修;急需资金却未必能及时套现。还有,最重要的是投资物业金额不菲。而投资领汇基金就可以省去这些麻烦,它在市场上集资之后,将聘请专业的基金经理营运各类型地产项目。
三、我国发展REITs的意义
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一直是我国房地产公司主要的融资渠道。中国人民银行的121号文件大大提高了房地产信贷的门槛,而直接导致房地产融资成本的提高,因此,房地产行业迫切需要银行贷款外的融资渠道,以解决开发和经营的资金问题。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而房地产业务的经营运做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阻碍了普通中小投资者投资房地产,在银行抬高门槛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信托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REITs可以为房地产业的发展融通大量的资金,解决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来源问题。
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业务首先可以吸引社会闲置资金,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银行储蓄,银行提高房产信贷门槛后,必有大量资金滞留银行内部,因此投资者非常需要稳健、有前景、有较高回报的投资工具。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其次,可以会吸引港台、国外投资者,使房地产信托基金成为房地产业的重要融资渠道,改变目前单一依靠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降低金融风险。
一直以来,中国大陆的房地产行业是内地学沿海,沿海学深圳,深圳学香港的模式发展。但实际上,大陆的房地产特点和香港是完全不同的。香港是寸土寸金,它每个地方都很贵;而大陆更偏向于美国的房产特点,中心城区很贵,但是郊区和周边却很便宜。专业的房地产经营者会选择合适的地,投资合适的项目,而不再是盲目的圈地,从而促进房地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和房地产项目的优化。
再次,REITs可以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降低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加上,REITs上市之后,企业的运作将受到更多的外部监督,这将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规范化操作。
参考文献:
[1]任佩,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的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商业研究,2003.
[2]Morgan Stanley全球房地产行业报告,Global Equity Research, Peter Churchouse,2004.
篇3
一、国内财务报表附注规范表述现状
(一)报表附注披露内容存在公司偏好性 制定报表附注的XBRL分类标准,首先要确定哪些概念(术语)可以作为分类标准的元素,或者说报表附注要提供哪些标准化的“信息材料”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规定的披露内容是制定分类标准基本元素的依据,而对于没有强制要求或公司可扩充的披露内容,则要从大量的具体财务报告中发现规律。通过对70家房地产企业的报表附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公司对附注披露内容的各自偏好性很大,要在附注中提取公认的概念作为分类标准的元素,并保证其有效、完整和一致,有很大困难。如《企业会计准则》对“营业收入”的注释仅要求披露“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本年(期)发生额及上年(期)发生额。而统计显示:ll家企业按照业务、地区等披露营业收入而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7家企业披露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金额的同时,按照行业、地区等披露营业收入金额;3家企业按照行业分别披露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金额:17家企业按照行业和地区分别披露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金额。另外,对行业、地区、业务的分类定义也各有不同。表1是报表附注中对收入部分增加披露的信息元素的部分统计。“公司偏好性”是一种对报表数据侧重于利己的注释,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报表附注中术语(概念)使用的不规范性定义元素名称及其具有的属性,以及元素的内外部关联关系是制定XBRL分类标准的重要环节,元素名要能唯一表达一个财务信息概念,必须规范和统一,以便计算机程序处理不产生二义性。如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应收账款净值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纸质的财务报告中经常混用“应收账款”术语,读者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区别和理解,而XBRL分类中则必须定义为三个元素,并正确标记。通过对这70家上市公司报表附注的统计分析发现:附注中运用的财务术语(概念)很不规范,有些术语是准则中没有明确区分(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表达的是应收账款净值),有些是与行业相关的报表附注中术语的定义问题,有些财务报告中没有注释,更多的是企业使用的习惯性表述,这些给元素命名带来很大障碍。表2是统计分析的销售与收款业务有关附注中部分财务术语名称的使用情况。
(三)报表附注中表格注释的不规范和不一致性XBRL分类标准中有两类元素:数据项和元组,表格一般属于元组元素。元组元素要进一步拆分成信息元素,并且要准确定义这些信息元素的名称、语义、层次结构、元素的内外关联关系等。附注中的表格格式的规范和统一涉及到XBRL格式的信息单元的语义的一致性、信息的可比性,以及信息的可汇总性。报表附注中运用了大量的表格对财务报表项目注释,或对需要报告的表外项目进行说明。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仅仅给出了最基本的注释表格的格式,导致各上市公司报表附注表格披露信息的不规范和不一致。如对应收账款注释仅仅给出了“账龄分类表”(账龄结构、期末账面余额、年初账面余额)和“客户类别分类表”(客户类别、期末账面余额、年初账面余额)的简单结构,而对账龄结构和客户类别如何划分则没有给出说明。在对70家上市公司报表附注的统计分析中,存在着大量的表格注释内容和深度不一致的现象。如账龄结构按1年以内(含1年)、1至2年(含2年)、2至3年(含3年)、3年以上披露的企业占53%;按1年以内(含1年)、1至2年(含2年)、2至3年(含3年)、3至4年(含4年)、4至5年(含5年)、5年以上披露的企业占20%;还有其他不同深度的分类披露。另外,对分类的基点没有规范。如有63家企业按地区披露主营业务收入,其中40家以“市”为单位,10家以“省”为单位,5家以“华中”“华南”等地区为单位,还有以“省内省外”为单位等。附注中表格格式的不规范和不一致与企业的规模、管理模式,以及“公司偏好性”等有关。
二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规范的会计术语表述习惯与制定XBRL分类标准可以相互促进 由于创建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仅仅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将现有财务报告按XBRL格式规范表述,因此,《企业会计准则》与纸质财务报告自身的规范表述是制定XBRL分类标准的基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与规范上,解决了会计信息的采集和加工的规则与方法,以及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结构和质量标准等。在制定分类标准的实验中发现,《企业会计准则》中最规范的表述主要体现在会计报表披露的内容和结构上,对会计术语的表达本身并不规范。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章财务会计报告第四十四条中表述: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而《企业
会计准则第30号一财务报表列报》则表述成财务报表。虽然,人们能读懂此处的“会计报表”和“财务报表”这二个术语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或概念),但XBRL分类标准中术语(概念)名必须唯一。由于人们K期以来习惯表述达成的理解默契(本文也没有区别财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企业财务报告中会计术语表达的随意性较大,通过制定xBRL分类标准,可以再一次界定和准确使用会计术语,使会汁真正成为会计信息生产、提供和表述的规范语言。
(二)按行业成AXBRL组织,规范财务报表附注的表述,建立分类标准XBRL作为一种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实行三层分类体系:国家标准分类体系、行业标准分类体系、企业标准分类体系。前两者由国家或行业的权威性组织根据XBRL技术规范制定。这种自上而下的机制可避免“各自为政”的情况,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壁垒,便于电子化报告数据的流通、交换和共享。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国家标准,适应于所有行业,从这个层面看,XBRL财务报表附注分类标准属于国家标准分类体系制定的范畴。然而,报表附注注释的内容、术语、明细分类、汇总指标等都因行业不同有很大的区别。如房地产行业的销售收入可以按房地产销售、物业管理、房地产租赁等分类,而机械制造业则不同。XBRL作为一种语言规范,其分类标准体系所表述的概念(信息元素)要便于行业内进行比较分析等。因此,笔者建议,在国家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制定原则的指导下,按行业成立XBRL组织,对行业的财务报表附注涉及的所有内容、格式,以及术语(概念)的名称和实质等进行规范表述,按行业建立XBRL报表附注分类标准。2003年,我国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规定电子文档中重要信息的数据化过程,以及建立分类标准时需要使用的命名空间规范、信息文件命名规范、元素命名规范、数据元属性规范、实例文档命名规范等。这些也是创建行业XBRL报表附注分类标准需要遵循的。
(三)规范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与表格结构规范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和表格结构其实质是信息使用者将能从报表附注中获得哪些“信息材料”。这也是目前XBRL分类标准制定中经常讨论的“信息粒度”问题,粒度太粗则信息损失,太细则信息可比性损失。从对70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与表格结构来看。都在《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扩展。虽然扩展的程度有所不同,但由于行业业务的相近性,以及通用财务报告中信息供应的有限性,对附注披露的内容和表格的结构按行业进行规范和确定是可行的。当前的问题关键不在于“信息粒度”,而是需要有权威的部门来组织和指导,制定原则;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要立即行动,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角度进行确定。
尽管XBRL发展历程不长,但作为互联网上一种新的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标准和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由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加速推进XBRL的存储、安全、传输等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然而,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此还没有做好准备。首先是大家对此还很陌生,无论是大学的课堂,还是会计实务界都没有推广普及XBRI,应用知识。其二,XBRL既是一种新的财务报告表述语言又是一种新的会计信息处理技术,需要了解其技术知识同时要掌握其应用知识,否则容易对其产生距离感和恐惧感。其三,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作为标准化的“信息材料”必须规范其生产、存储、传输、使用的整个供应链环节,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四,XBRL的应用需要企业的投入,包括软硬件成本、人员培训成本、信息管理成本等,在企业还不了解xBRL的应用能给其带来多少收益时,态度也就不会是积极的。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有一个认识和推广的过程。只要不排斥它,积极应对,有宏观政策的引导,就能够跟¨L国际上XBRL发展和应用的步伐。而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速度来看,XBRL格式的网络财务报告即将来临。
[本文系湖北省科委自科基金项目“XBRL在企业信息披露中的应用研究(2t)07ABAl7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4
数据显示,由于燃油和食品价格迅速上升,英国5月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3%,创下16年来的新高,该通货膨胀率也是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的最高点。
6月18日,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致信财政大臣达林,在信中暗示,央行将维持5.0%的利率水平不变,以抑制住强于预期的通货膨胀。
全球投资者青睐亚洲房地产
由毕马威(KPMG)、亚太地区房地产协会以及指数提供商富时指数日前共同的房地产业报告显示,由于美国陷入信贷危机,外部资金流入亚洲房地产市场正在加速。报告称,亚洲房地产投资2007年增长27%,达到1210亿关元,并且还在继续增加。亚洲房地产投资在去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均匀分布,与欧洲和北美的投资下半年大幅放缓不同。
保监会批准京沪高铁股权投资计划
京沪高速铁路股权投资计划6月20日获保监会批准。该计划由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募集资金160亿元,投资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股权。
2008第一届银行理财高峰论坛召开:
6月25日,“探讨新形势下的中国银行业理财趋势――2008第一届银行理财高峰论坛”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成功举办,论坛由东方财富网与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联合主办。
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取得爆炸式增长,全国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总额逼近一万亿元大关。但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国陆续出台的紧缩货币政策和接连下跌的A股市场,却不断考验着银行理财市场的整体成长:部分理财产品收益不尽如人意,投资者对此产生了一些误解,银行的信息披露也正面临诸多挑战。论坛为政府、专家及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对话平台。
国际粮价暴涨走私粮食成风
受世界主要产粮国粮食减产、生物燃料需求旺盛以及全球粮食库存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粮价大幅攀升,世界粮食价格上涨9%。极大的国内外差价诱惑,使粮食成为新的走私品种。我国深圳、拱北、昆明、南宁、杭州等多个海关陆续查获粮食走私出口案件,如深圳文锦渡海关、蛇口海关连续查发了16起涉嫌逃证逃税出口面粉案件。分析人士称,粮食违规出口势必对国内的粮食供给产生负面影响,对不断攀升的粮食及其制成品价格无疑是火上浇油,同时这种伪报出口还存在骗退税、逃避许可证监管等连带问题。
广州日报称,尽管发现了粮食走私,我国正常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仍在继续。
日本考虑允许海外基金收购日本银行20%以上股份
据日本媒体6月17日报道,日前,日本金融大臣渡边喜美向媒体表达了允许有海外政府背景的基金收购日本银行20%以上股份的设想。渡边表示,收购股票虽然需要依据银行法进行批准,但是“只要遵守规则(批准条件),(我们)就表示欢迎”。金融厅对收购日本银行20%以上股份的申请进行批准的制度称为“主要股东规定”。作为批准条件,收购方需要确保银行财务健全,并拥有足够的“社会信用”。渡边表示,只要遵守这些条件,“就可以进行收购”。
国房景气指数连续6个月环比回落
国家统计局6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3.34,比4月份回落0.73点,连续第6个月环比回落。截至5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0.1%,是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同比回升。此前,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连续9个月保持同比下降。
四银行获准参股保险公司
沉寂半年之后,近日银监会基本确定首批试点参股保险公司的银行名单,并已将相关文件送达保监会。据悉,此次获批的4家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与北京银行,
证监会全面监管券商股东变更行为
中国证监会6月19日《证券公司变更持有5%以下股权股东报备工作指引》和《证券公司行政许可审核工作指引第10号――证券公司增资扩股和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审核要求》两项指引,从而使监管全面覆盖了券商变更持股5%以上和以下股东的行为。其中, 变更持有5%以下股权股东,或增资扩股和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实际控制人,需区分股权受让方的不同情况,设定3年、4年、5年的持股期限。
证券金融公司酝酿设立
随着备受关注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日益,临近,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酝酿设立证券金融公司,作为未来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中介机构,日前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定,证券公司向客户融资,应当使用自有资金或依法筹集的资金;向客户融券,应当使用自有证券或依法取得处分权的证券。
国资委规范国企职工持股
6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向社会公布《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限定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母公司管理层将不得持有参股的子企业的股权。相关人员表示,本《意见》主要是针对上下持股的问题,即董事长等管理人员不能对子公司持股的问题。
保监会择机推进保险参股基金
保监会正与国务院相关部门探讨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公司股权事宜,同时正积极探讨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股权问题,目前监管层已达成一致,将选择时机向前推进。
香港黄金期货交易10月推出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周文耀近日指出,该所将于7月份向市场公布有关发展黄金期货吏易市场的细节,届时会给予交易商等机构3个月时间做准备及熟悉系统,预计黄金期货交易市场将于10月份正式推出。
中澳铁矿石谈判落定
6月23日,中澳铁矿石价格谈判终于达成一致:2008财年力拓的PB粉矿、杨迪粉矿、PB块矿将在2007年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96.5%。
六成公司中期业绩预告报喜
据初步统计,目前已中期业绩预告的453家上市公司(不含ST企业),其中有275家企业预告上半年业绩预增,占比超过六成。其中电气设备、煤炭行业整体预增明显,房地产行业有微弱分化趋势。
另有28家企业实现预盈,有62家上市公司业绩预降,53家为预亏,28家预平,6家预警。
油价电价齐上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6月19日宣布,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自7月1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液化气、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
篇5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中小企业竞争战略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竞争的加剧,房地产开发“大盘时代”的来临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向规模化、制度化、差别化、品牌化、战略化方向发展。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2005年中国房地产百强开发企业报告》中指出房地产百强开发企业的发展趋势包括:通过合并及战略联盟实现规模化扩张、明确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使企业做大做强。根据《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依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进行划分,我国至少有90%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这些开发公司将如何拓展生存空间,怎样发展壮大,这是在新形势下影响我国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为此探讨我国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有其现实意义。
美国著名学者波特认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不外乎采取三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本文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特点,针对当前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现状,给出了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可采取的六种竞争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拥有最低成本的产品。可以通过采用廉价劳动力及采用有效管理措施实现低成本战略,比如在土地取得时尽量采用联合开发的形式;项目实施过程中搞好成本管理费用的控制;相对减少为树立品牌而花费的巨额广告费用等。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价格一路飙升的情况下,如果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够推出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的低成本房地产,利润不减的同时其销售价格相对较低,其市场销售前景将会非常乐观,房地产企业将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在一些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把开发目标瞄准高档商品房、写字楼、商场、娱乐性房地产时,中小房地产开发公司可以集中精力开发利润率相对较低的普通商品住宅、经济适用房等项目,通过价格领先策略挖掘出强大的顾客市场。
创新战略
现代战略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保持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它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他是一种能够使企业长期持续发展、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并能为顾客带来更多独特价值的核心能力。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身的核心能力进行开发经营,将并不擅长的开发业务以“转包”等形式,交给其他企业去做,专心致志地做自己最专长的业务,这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独有的、其它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在具体开发过程中,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没有更多的资金、能力、精力去满足大部分的市场需求,所以要坚持自己的开发特色和市场定位,力求标“新”,即开发新的产品,更开拓新的顾客群,开展新的服务。
弥隙市场战略
日本经济学家长岛总一郎提出了“弥隙战略”理论,他认为市场经济中永远存在着市场的盲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该围绕着“寻找市场弥隙”而展开,并以新产品开发作为实施市场缝隙战略的核心。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弥隙市场战略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更加注重市场调研,善于挖掘市场弥隙。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在无法依靠自身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强市场调研,挖掘、发现、把握房地产开发市场弥隙,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产品,为自己的生存能力增添法码。第二,采取分层竞争的策略,拓展专业市场。中小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自身拥有的资本、人才、规模等难以适应和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针锋相对竞争的需要,所以要避开主要的竞争层面,把自己有限的资源与能力集中在某个细分市场上,精于特殊房地产产品的开发,力争成为这一类细分市场中的强者,从而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进而更有效的拓宽专业市场。第三,主动占领对大企业来说生产价值不大且规模较小的产品市场。市场中的缝隙领域是很多的,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定位在这样的市场,可以开发适应一个小市场或专业市场,满足一群特定购房者的房地产,这样可以避免与较低水平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恶性竞争以及与大集团公司的正面竞争,不断扩展其经营生存空间。
集群组织战略
我国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也使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再受制于规模经济,使其可以透过“地区规模经济”取代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所以中小房地产开发公司可以通过内部分工外部化,大量的聚集在某一地区,在某一开发项目的整个链条上进行分工,形成企业集群组织。另外也可以与大型房地产集团公司建立分工协作的经济网络关系。在此也希望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突出主业,在把精力主要放在参与国际或区域间产品竞争的同时,积极帮助和培植与自己协作配套的中小房地产公司,并鼓励中型房地产开发公司间建立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打破地区界线,在更大的地区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形成中小公司与大公司之间的互补、互利关系。这种形势非常有利于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形成集群合作关系,由外部规模经济来代替大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使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充分享有大公司的信息等资源,提升自身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质量改进战略
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借鉴著名的“木桶原理”:木桶能够盛多少水,是由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的,只要有一块木板很短,其它的再长也不可能多装水。对房地产产品而言,也可以借用“木桶原理”加以阐释。房地产产品本身包含很多内容,产品的设计、质量、价格、服务等等,任何方面被消费者不认可都会影响到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会影响产品的销售、赢利,甚至未来的命运。所以,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更加注重所开发产品的质量,遵循PDCA循环,增加房地产产品构成中“最短的那块木板”,致力于增强满足购房者质量要求的能力,以赢得更多的业主的信任和青睐。
比较优势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比较优势理论也适用于企业,对于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如果选择大而全的市场战略,必定顾此失彼,而如果选择某一细分目标市场,集中精力,从选址、设计、施工、销售最后到管理,全过程创造出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专门开发劣势相对较小的房地产产品,其市场占有率将有所提高。推行比较优势战略是中小房地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
我国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中普遍存在贪大求全的思想,企业对自身的现实优势把握不清,市场目标不准,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也不明确,因而导致开发企业都要建立全方位的竞争战略,忽略了具有挖掘潜力的特殊战略选择,盲目跟进开发,最终造成亏损。因此,每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都应在正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上述竞争战略是当前形势下大多数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明智选择,但不是笼而统之,一刀切。对于优势明显、实力较强的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在逐渐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创造出地区甚至区域的品牌产品。
参考文献:
1.J•戴维•亨格等.战略管理精要(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物业管理;转型升级;信息化;高级管家;校企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081-04
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迅速,给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在人才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有许多的困惑和疑问。物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历史较短,教育部2013年的专业目录里才第一次出现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但仍没有详细的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现阶段高级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就业前景好,但学生报考的意愿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与社会很好对接,如职业目标定位不准,重理论轻技能,校企合作模式不落实到位,课程体系远落后于现阶段先进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要求。
一、传统物业管理的培养存在的弊端
传统物业管理的业务主要有设备设施运维、环境绿化营造、安全秩序维护、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上也有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房屋设备维修、建筑设备、环境绿化管理、保安实务、客户服务等课程内容,还有大部份高职院校增加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策划等课程。笔者跟进调研本校的100多名毕业学生,70%认为所学知识无法施展,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基本是客户和管家、秩序维护员的工作。据所了解到的信息,项目上的客户工作单调无味、每天重复着做同一件事,就是接受投诉、回访、巡更等工作。通过与本校校企合作单位交谈,了解到他们大部分认为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业务能力差,无法胜任更高的职位,如主管、经理等,因此他们更愿意到别的专业寻找合适的人才,如到机电设备专业去找工程部经理助理;到秘书专业去找优秀的客服经理助理;到会计专业去找优秀的财务助理等。企事人事部门解释说,因为他们已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来公司二到三年熟悉物业管理的业务流程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而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则不同,所以很多企业把物业管理学生安排到最基层的工作岗位。
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到项目公司从事基层的工作,很容易被行业人群同化,由于社会认识的原因,物业管理行业的薪酬和地位一直不高,不好的企业文化及周围低素质人员的影响,让刚进入社会的物业管理学生感到迷惑,厌烦物业管理的工作。《2014年物业管理毕业生就业报告》调研报告显示:以2014年10月1日为界,2014年毕业生毕业后已经改行的总比率(即三个月后的改行率)为36.6%;2013年毕业生的这个数值(即一年后的改行率)是46.2%,即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在毕业一年后已经改行。笔者曾调研过十个智能设备先进的住宅小区,小区的智能系统包括消防火灾自动化报警系统、周界报警系统、门禁出入口系统、闭路监控系统、保安巡更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小区物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80%以上的使用人对智能化设备的认识不全面,其中有30%的人认为智能化设备对物业管理的作用不大,有30%的物业管理领导认为,智能化设备越少越好,这样可以节省维护成本。现实中,高级住宅小区或大型建筑中初期的设计规划大都会请专业的智能化公司做方案设计,大部分物业管理公司也会介入前期的工作,但由于人员对智能化设备的认识不足而起不到使用功能的指导作用。更有一些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认为周界报警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有误报警的情况而屏蔽不用。物业管理行业要提高服务的品质,关键因素还是人才的培养。传统物业管理行业状况及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容乐观,如何改变落后的人才认识观,这需要我们高职院校从物业管理的认识观、明确定位职业目标、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的物业管理模式等方面人手做相应的教学体系设计,构建一个顺应时代要求的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平台。
二、新型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人才素质的需求分析
从2013年始,中国的服务业的GDP超过了制造业,物业管理作为新型的服务行业必将有大的发展。2015年,国家提出房地产“去库存化”,中国房地产业已经从传统的开发销售不可逆地向着“产品+服务”转型升级,各大型房地产商纷纷重视产业链最后一个环节,房地产的销后服务物业管理。根据《2016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报告》中国TOP100物业管理企业2015年营业成本率为79.96%,较2014年(87.28%)下降7.32个百分点。这主要在于:一方面,百强企业通过新技术对传统物业服务在软硬件方面进行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实现基础物业管理成本的有效降低;另一方面,通过高科技手段的引入,使复杂业务和重复性作业变得扁平化、智能化和标准化,降低企业人员数量与劳动强度,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如万科的睿服务系统,长城物业的一应云系统。笔者以万科的EBA为例,万科的EBA(Easy BuildingAutoma.tion)使设备管理业务信息化、智能化,通过内嵌设备运维、人员调度等方式,有效提升设备经济运行管理、预防性管理能力,从而提升内部运作效率。
近年来物业管理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物业服务企业的人工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70%甚至更多,受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物业费限价机制等的影响,业内企业生存压力逐年增大。万科信息化管理让物业管理向去中心化、扁平化管理发展,万科让物业管理师来代替原来的项目经理来管理小区,物业管理师通过睿平台系统可实现对远程项目的可视化控制管理。因此,项目经理可以履行更多职责,工作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解除传统物业管理的困扰。基于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物业管理人才将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熟悉物业管理业务、懂沟通协调、会服务的管家,另一种是熟悉物业管理专业某一业务的技能型人才,如设施设备维护工程师、园林绿化工程师、秩序维护专家等。
三、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新型的物业管理人才
(一)明确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思路
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面向社会高级住宅、高级写字楼、高级商业楼、高级综合楼等大型物业管理的高级综合人才。目标岗位群是物业客户主管、工程部主管、物业管家、物I管理师等。在教学上多向学生传递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可物业管理专业,如邀请知名物业企业在招生的时候做招生的宣讲,邀请一些在物业管理行业成功的学生来做交流,减少学生对这个行业的误解,同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规划路线(图1)。
(二)培养新时代的信息化应用管理人才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变化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如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21世纪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主要分为如下四个领域:思考方式、工作方式、工作手段、社会生活方式(表1)。
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利用智能媒体、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尖端IT技术改变传统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使工作效果最大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的物业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懂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懂沟通、团队协作的综合性人才,物业管理行业称之为物业管家。物业管家实行的是一种片区管理模式,每个管家都被赋予了更大的职权,可以调动部门经理、安防、消防、园艺、保洁、礼宾、水电等人员,把所有技术板块统筹起来。未来物业管理人才就是向着高素质的管家发展,对于我们来说,高素质管家也并不是懂开发信息化管理技术、智能技术的高端人才,而是能够顺应时展的需要,懂得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懂顾客心理、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的高级人才。
(三)提高物业管理专业的技能
从物业管理公司的业务模块分析,物业公司的业务无非三方面,主要是服务好“人”,管好“物”还有物业公司内部的经营和管理。服务好“人”我们可以培养好我们的管家,但管理好“物”我们又需要怎样的人才,前段时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上海同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国强向记者透露,陆家嘴某项目开出120万/年的高薪招聘一位设备经理,却招不来合适的人才。我相信这样的情况不止在上海出现过,北上广都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据笔者所了解,设备设施的维护人员大多来自于建筑设备的专业,但市场上该专业毕业的人大部分从事房地产前期开发的设计与施工工作,极少到物业管理公司的工程部工作,而设备设施的维护是需要极强专业知识的,我们培养的物业管理学生几乎不可能担任此工作。事实证明,很多大的物业公司,都采取工程维护外包、园林绿化保洁外包、秩序外包的方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物业公司内部运营也需要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品质部的人才。这些人才可以来自社会很多渠道。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们在做课程设计时,是否能考虑某一业务能力的技能提升,如让物业管理的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学习设施设备的安装与维护。笔者认为,设施设备是应用实践很强的一门专业,而我们物业管理的学生如果只停留在课堂上学习,一定是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到在建的项目实习,用三到六个月时间进行实训,学习提升自身的技能。
(四)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高职院校针对物业管理的业务流程设计的课程,可以参考优秀物业管理的物业流程进行教学,同时渗透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所学的内容,强化自身的技能和素质。笔者对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做过相关的调查了解,大部份校企合作都不尽人意,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高校寻找的合作单位是一个项目,成熟的项目工作一般比较单调,而且大部份企业的项目没有自己的培训体系机构,高职学生分配到项目后,只能学到一些皮毛知识,所以对于参加实践的学生吸引力不大。实际校企合作的很多成功的案例,如高职院校与优秀企业高质量的人才培训体系的融合,合作的企业要有很好的培训体系,如万科物业、绿城物业、龙湖物业、长城物业、金地物业等,这些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先进、完整,恰好能弥补学校里单调的理论体系,学生能到项目学到简单的技能,然后再接受企业的提高性和针对性的培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只须对学生进行通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职业规划路线,同时提供优秀的企业实践平台及高质量的训练机会,在与企业的互动交流中获取就业的机会。如广州大学的物业管理班与长城物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开办“长城物业管理创新实验班”,进入实验班的同学四年假期会获得长城物业资助到企业接受特别的职业经理人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训练,毕业时考核通过可以直接获得长城物业见习经理岗位。这样的校企合作是一种比选进有意义的模式,也是值得推崇的模式。
(五)建立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未来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一定会推动物业管理的发展,借用徐新女士的一句话:“当互联网时代到来时,你要学会拥抱它”,借力互联网、信息化来提高自身的技能。以笔者对睿平台EBA的理解,信息化的平台是让物业以前很难处理的事情变得更简单。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息管理,应该理解为会用时代的管息化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主要是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但笔者也了解过,有些院校把信息化做为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研究开发系统的领域,这种课程设计显际不符合我们物业管理学生的实际,物业管理行业涵盖了大学里的16个专业,如果每一门课程都要如此深入去学习的话,显然不符合物业管理专业的实际。笔者认为以“够用”为原则,整合课程资源,系统化专业知识,及时更新落后无用的授课内容,才是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
(六)借鉴国外先进的物业管理经验,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篇7
趋势一餐饮经营环境喜忧参半
分析2013年及未来几年中国餐饮业的发展趋势,必须关注影响餐饮行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下面几个因素尤为重要:
房价水平与房地产政策房地产与餐饮业之间的关系是:房地产业发展,餐饮业发展。但房价上涨,餐饮利润受损。对餐饮业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房地产低价位、高速度发展。
2012年受国家调控影响,各城市房价基本稳定,餐饮企业的压力略小了一点。据研究,由于2012年全国房地产停滞不前,新投入使用的房地产项目也很少,使餐饮商铺的供给不足,压缩了餐饮的发展空间。餐饮业增速放缓,与此有直接关系。
鉴于房地产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预计2013年的政策趋向仍将是以稳定房价为主,意味着房价不可能大幅下降或上涨。最可能出现的是在高位之上稳中有升,仍然会给餐饮企业带来较大压力。
经济形势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速度为7.7%,综合多方面的预测,预计2012年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8%,明显低于去年的9.2%。由于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各方面人士普遍认为明年的经济形势会好于今年,预计GDP增速不低于8.2%。世界经济仍未整体复苏的背景下,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整体上有望略好于2012年,这对餐饮业来说是个好消息。
物价水平2012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已经大大低于年初制定的4%的控制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既要防通货膨胀,又要通货紧缩,既不希望物价飞涨,也不希望物价出现负增长。餐饮企业不要指望2013年物价水平会大幅下降,因此而减轻成本压力。
消费信心2012年餐饮增长乏力,与消费信心不足有直接关系。最近几年由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老百姓的消费态度愈加谨慎,很多人在“省吃俭用”供房子、过日子,消费不振成为难题。根据十报告,到2020年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且要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的改革力度,这无疑是个大快人心的好事。但这两方面工作见到明显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全面释放消费力、大幅提升消费信心的也不是一、二年就能实现的。
城市化进程最近国务院副总理表示,城市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有专家介绍,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就意味着13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直接推进城市消费,而城市消费是农村消费的3到4倍。从长远来看,城市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餐饮业的发展。未来几年,在科学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对餐饮业来说是有利因素。
趋势二餐饮政策难有利好
银行卡刷卡手续费下调据媒体报道,国务院已同意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调整方案,将于2013年2月25日起全面执行。此次刷卡费率总体下调幅度在23%至24%,其中餐饮娱乐类下调幅度高达37.5%,这对餐饮业是个好消息。笔者认为,餐饮消费刷卡率整体上不是很高,手续费下降幅度也较小,此举给餐饮业带来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收入倍增计划有喜有忧目前各地政府制定收入倍增计划,将给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的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那么倍增的收入从哪里来呢?大部分会从用人单位那里以工资的形式得来。可以预见的是,2013年春节过后,又将有新一轮涨工资潮,人力成本每年仍然会以较大的幅度增长。
减免税遥遥无期行业协会针对餐饮行业遇到的困难,曾呼吁政府采取类似2003年“非典”时期采取的临时救市措施。然而最近频繁见诸报端的是某些地方政府向企业“预征税”,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也没有包含餐饮行业。由于各地政府财政收入失速,2013年不加税费已经不错了,大幅减税的可能性很小。
中小餐企难以获得政策扶持据观察,政府扶持一个产业时更愿意给政策,希望实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而不是掏财政的口袋,真金白银的给企业让利。即使扶持餐饮,也会以那些龙头企业为重点。未来的政策趋势是政府将对小餐饮进行严格管理,对大餐饮进行重点扶持,广大的中小餐饮企业很难从政策中获益。
趋势三 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餐饮进入微利时代
原料价格稳中有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介绍:“今年CPI同比平均涨幅可能达到2.7%左右,初步预计2013年CPI同比涨幅在3.5%左右。”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而不是回归到10年前。因此,2013年的物价水平不可能大幅下降,餐饮原料成本水平甚至比去年还要高一些,争议了很久的水、电、气涨价的提议很可能会被落实,从而给餐饮企业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
房租成本仍将居高不下目前一、二线城市的房租上涨已经乏力,但仍然处在高位之上,未来1—2年餐饮商铺的租金还会随着物价而小幅上涨。三、四线城市会随着大规模城市改造的推进,餐饮商铺租金大幅上涨。无论哪个城市,除非房价大幅下降,或者出现大面积的空置,否则餐饮商铺的租金水平仍将持续上涨。
人力成本逐年上升过去几年,最低工资标准几乎每年部在上调,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制造业工资也一直在上涨,餐饮业只好被迫跟着涨工资。在收入倍增政策指导下,各行各业的工资要在10年内翻一番,每年要至少要有7%以上的增长。因此,餐饮业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餐饮消费将持续不振老百姓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信心增强,有赖于收入增加、保障的增强和物价的回落,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关对策,但短期内难以扭转局面,因此2013年仍然会面临消费信心不足的困局。
低利润时代来临在新的一年里,原料、房租、人力这三大成本仍将居高不下,使餐饮企业不敢通过降价来刺激消费,2012年餐饮企业的利润情况不乐观,2013年也很难有大的改观。由于利润水平大幅下降,“一店暴富”已成绝唱,餐饮业低利润时代真正到来了。
趋势四 二三线城市成为最后的蛋糕
目前全国一线城市餐饮基本饱和,竞争空前激烈,同时还承受着全国最高水平的房租和工资。由于流动人口大量逃离,以及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清理地下室和一房多租使大量人口向郊区转移,使一线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空心化”,餐饮增长乏力,餐饮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已经很小了。
二线城市餐饮目前普遍处于成长期,三线城市餐饮普遍处于导入期。二三线城市数量众多、人口众多,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与一线城市相比,这里的房租和工资相对低一些。接下来几年,二三线城市将成为中国餐饮市场的新增长点。对于已经成名的大型餐饮企业,这里将成为巩固和提高市场地位的战略要地;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型餐饮企业,这里将成为发展壮大的宝地。
四五线城市(五线城市指的是县城)有近3000个,与二三线城市相比,餐饮更不发达,城市数量更多。由于这些城市(镇)过于分散,而且每个城市人口少,消费水平低,市场容量小,总部管理难度大。虽然房租、工资水平很低,但开发价值并不大。
总体来看,二三线城市已经成为中国餐饮市场最后的蛋糕,餐饮企业都在扑向这里。预计不出5年时间,这个蛋糕将被瓜分完毕。
趋势五 社会两极分化促使餐饮两极分化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如今的上层消费者,既有足够的钱来消费,又有充裕的时间来享受,可谓既有钱的又有闲,这促使档次高、环境好、服务好、时尚新潮的餐饮业态快速发展。而普通上班族,平时外出用餐时能省则省,这导致近几年来以烤鱼、粥铺、小火锅、麻辣香锅为代表的简单、廉价的餐饮迅速发展。
过去几年,几乎所有类型的餐饮都在盲目提高档次,餐饮价格已经超出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随着经济发展减速、社会两极分化和餐饮消费趋于理性,未来几年餐饮将出现更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极是针中低收入人群的中低档餐饮;一极是针对中高收入人群的中高档餐饮。餐饮企业要在这两极之间站好队,或者采取彻底的低价格、以量取胜的策略,或者采取彻底的高附加值、高价格策略,那些试图脚踏两只船的企业,或者是那些过度细分市场的企业,势必难成大气候。
趋势六 人工荒将动摇餐饮业的根基
人工荒终结了餐饮业的好日子人工荒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增大和劳动力有效供给数量减少之间的矛盾,导致劳动力严重供不应求,并使人力成本大幅上升。人工荒不是餐饮一个行业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
餐饮是典型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行业。如今工资年年上涨,劳动力不再“廉价”了,使企业遇到两难问题:如果大幅涨工资,企业承受不起。如果不涨工资,就出现人工荒。人工荒终结了餐饮业的好日子,使整个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工荒成为餐饮业发展的瓶颈餐饮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年营业额大约10万元左右,2011年中国餐饮业年营业额20635亿元,从业人员约为2000万人。根据笔者研究,餐饮业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在生产率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营业额每增加10%,需要新增200万从业人员。未来一段时间里,人力短缺是必然的趋势,是难以改变的。人工荒已经成为束缚餐饮企业和餐饮行业发展的瓶颈。
五年后人工荒逐渐消除人工荒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国外转移,一些大企业开始大范围地使用工业机器人,未来3-5年后可望释放出一大批劳动力。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会有更多农民脱离农业,加入打工队伍。笔者认为,5年之后人工荒问题才有望初步得到解决。
餐饮企业被迫自我调整餐饮服务是只能在本地生产和销售,没办法向国外转移(当然可以吸引国外的廉价劳动力)。2013年,持续的人工荒势必逼迫餐饮企业进行自我调整。调整办法很简单:或者提高赢利能力,给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或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用工人数;或者两者兼用之。如果企业不自我调整,在人工荒消除之前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趋势七 真正的大洗牌开始了
餐饮可谓中国最传统的行业之一,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集中度很低。然而在成本压力、微利时代、人工荒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真正的大洗牌开始了。
微利时代的倒闭潮将来得更猛每个城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餐厅倒闭,这是正常现象,也是餐饮行业的特点。2012年倒闭餐厅的多了一些,以至于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笔者认为,未来几年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倒闭潮,但人们考察餐饮发展情况不要为倒闭潮所迷惑,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关店率,而是餐饮商铺空置率。只有当餐厅普遍活不下去,房东又不肯降房租,导致大量餐饮商铺空置,这才是真正的危机。2013年不太可能出现大量餐饮商铺空置,更大的危机还在酝酿之中。
同质化诱发兼并战几年前,各餐饮品牌都坚守自己的阵地,卖汉堡的专卖汉堡,做川菜的主营川菜,可谓泾渭分明。现在不同了,肯德基卖油条、烧饼、盖饭,马兰拉面卖盖饭,麻辣香锅、烤鱼几乎家家都上,创新菜到处有,融合菜满街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都乱套了。笔者认为,如今各个品牌的菜品结构越来越相似,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或者说给了别人吞并自己的理由。2012年已经有一些颇有名气的餐饮品牌易主,2013年餐饮企业之间的并购会更为频繁。
中小型连锁企业将成为最大的牺牲品中小型连锁企业运营成本比单店企业高,又缺乏大型企业的规模优势。2012年有不少企业疲于应付困局,不仅没开新店,反倒有老店因无法续约而关闭,导致店铺总教减少。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如果几年不开店,企业也就没了。
在当前困境下,对于单店餐饮企业来说,涉足餐饮不深,大不了把餐厅关闭或转让,损失也是有限的。大型连锁企业有较大的投资价值,可以吸引私募、风投、上市,回旋余地很大。中小连锁企业卖了不值钱,关闭了又可惜多年的心血,最纠结了。按照目前的趋势,2013年可能会有更多的中小连锁企业倒下去,成为餐饮危机的最大牺牲品。
市场集中度将快速提升当餐饮行业遇到困难时,大型连锁企业的规模优势越来越明显。2012年很多餐饮企业都停止了开店,但一些大型餐饮企业却认为市场机会来了,从而加快了开店速度。2013年,大型连锁企业将会持续快速发展,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并会逐渐形成一批超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在此背景之下,企业利用规模优势,集中采购、工业化生产、大众化营销。
趋势八资本成为餐饮发展推进器
2008年6月12日小肥羊在香港上市,掀起了资本进军餐饮业的热潮,短短几年内有无数餐饮企业与资本联姻,目标直指股票上市,推动了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使一大批企业快速壮大。
然而在小肥羊上市后的4年多时间里,只有湘鄂情一家餐饮企业在中国A股上市。2012年中国股市陷入低谷,上市之门也被关紧,目前已经有779家企业排队上市。5月份媒体曾报道A股在审的餐饮企业有天津狗不理集团、顺峰饮食酒店管理、广州酒家集团和净雅食品4家,时至年底没有一家能如愿上市。在香港股市方面,2012年上市的小南国的市盈率仅11倍,远低于湘鄂情60倍的市盈率。这个表现很难让人兴奋,去香港上市的诱惑力也失去了不少。
笔者认为,目前股市低迷、企业股票上市通路不畅,导致风投的出路不畅,资本对餐饮业的投入热情有所减弱。2013年餐饮行业能否因资本而再度兴奋,关键要看能否有几家餐饮企业股票上市。对资本来说,餐饮业是中国现有的各行各业中最后的“处女地”,从长远来看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餐饮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关键看以什么样的手法来烹制这道“菜”。
趋势九 新技术引领餐饮进入新时代
团购和微博为餐饮业导入网络营销团购是最近几年风行的网络营销手段,上到上市公司,下到街头小餐厅,几乎所有的有条件的餐饮企业都做过团购,有的企业甚至患上了“团购依赖症”,非团购不营销。团购对餐饮业产生很大影响,正如雅座CEO白昱所说:团购推进了网络营销在餐饮行业的快速普及。
2012年团购网站因过度发展而遭遇了滑铁卢,一些餐饮企业不幸成为他们的牺牲品。团购给餐饮企业上了一堂网络营销普及课,使他们开始了解并重视网络营销。笔者认为,2013年传统的以高折扣吸引顾客的团购很难再有市场,也许会出现能让餐厅和顾客双赢的团购。
微博营销是2012年兴起的一个热点,一些有眼光的餐饮企业已经开始尝试用微博来与顾客沟通,建立在微博平台上的微美食等应用技术帮助餐饮企业用好微博营销。2013年以后餐饮微博营销将会爆发式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吧。
网络营销、在线交易的发展,使互联网与传统服务业深度结合,形成所谓的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其特点是线上交易,线下消费,给餐饮带来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如今O2O已经形成一股新潮流,值得所有餐饮企业关注。
工业化,信息化技术促进行业进步中央厨房是工业化技术被引入餐饮业的标志,在团餐、快餐、火锅企业中尤为普遍使用。最近几年随着餐饮企业规模的壮大,中央厨房逐渐发展成现代化的食品工厂,企业的利润中心和经营重心也在向后移,中央厨房和食品工厂成为生产大本营,门店逐渐成为工厂的销售终端,已经不再是餐饮企业的全部。
人工荒促进餐饮企业寻找人力的替代品,重点是解决门店人员不足的问题。2012年有媒体报道湘鄂情在试用机器人炒菜,街头面馆也有使用削面机器人,由此形成了门店工业化的潮流。未来几年工业化的中央厨房(工厂)和门店工业化,将使餐饮企业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这有助于缓解人工荒。
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化技术逐渐被应用于餐饮业,尤其以收银管理软件使用最为普遍,点菜宝(手持点菜设备)、电子菜谱、顾客关系管理(CRM)、远程聚餐、排队管理系统等也开始大量使用。2012餐饮博览会上展示了使用顾客身份识别、餐厨垃圾处理等先进技术的未来餐厅,济南等地出现了机器人餐厅。相信不远的将来,各种尖端技术将开始运用于餐饮门店之中,不仅会改变门店的运营方式,也会给顾客带来新鲜的体验。
在餐饮企业总部层面,信息化技术逐渐成为基本配置,ERP、CRM、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应用于营运、采购、配送、财务、人力资源等连锁管理的各个领域。
如今大型连锁企业已经逐渐成为高度信息化的现代化企业,使总部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就能对各连锁门店进行管控,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趋势十 率先自我升级的企业将成为大赢家
近几年餐饮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工荒、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无论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巨无霸,还是中小企业,都在寻找突破口。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但受观念、规模、实力的限制,只有少数餐饮企业才能借力进行自我升级发应对挑战。
技术设备升级技术无疑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有眼光的企业都在努力利用先进的信息化、工业化的新技术。例如湘鄂情开始使用炒菜机器人,麦当劳改造餐厅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海底捞引入了远程视频聚餐服务系统。这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帮助企业进行自我升级,或者提高了生产效率,或者增加了对顾客的吸引力,让企业受益无穷。
赢利模式升级新经济形势、社会形势下,餐饮市场的秩序已经被颠覆,餐饮企业过去的赢利模式已经变得千疮百孔,难以给企业带来满意的经营成果,因此一些大品牌已经着手进行赢利模式升级:肯德基的做法是大力推广中式快餐产品、重点发展外送服务、实行一店一价以及与麦当劳拼价格,2012年前三个季度业绩突出,就是受益于此。此外,真功夫推行了“中国味道计划”,湘鄂情收购快餐、团餐品牌以实行“四轮驱动”……
进行赢利模式升级,可以发挥现有店铺、设备、人员、资金等资源的作用,提高创收能力。可惜多数品牌还未醒悟,仍然躺在过去的成绩上抱怨形势不好。
管理系统升级面对低迷的市场,当很多餐饮企业都看紧钱包,不敢乱花钱时,有眼光有追求的企业却在努力通过参加外部培训、引进信息化手段等方式来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建设管理系统。当大多数企业还在忙于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时,优秀的餐饮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借力咨询公司,通过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来升级管理系统。建立在以标准化、制度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的科学化的管理系统,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向管理要效益,未来将成为餐饮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总体来看,2013年餐饮行业虽然面临成本高、消费不振等困难,但仍然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对多数餐饮企业来说机会还是大于挑战。
篇8
2013年11月3日,港股顺风光电公告称,成功竞购无锡尚德全部权益,总代价30亿元人民币。尚德这个倒下的巨人,正在被一匹半路杀出的黑马吞噬。
实际上,近一年多时间内,英利集团、保利协鑫和天合光能等光伏大佬,都曾对尚德虎视眈眈。但在这场群雄逐鹿的竞购战中,最终胜出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顺风光电。在业界的惊叹与疑惑中,顺风光电的实际控制人――隐秘的资本大鳄郑建明,渐渐浮出了水面……
炒房高手
在竞购尚德之前,郑建明三个字在中国商界默默无闻。正因如此,人们不禁画下一连串的问号:郑建明究竟什么来路?他凭什么能买下尚德?他买下尚德的目的又是什么?
要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就必须回到郑建明的发迹史上。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海南地产热潮涌现。时任国务院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海南特区时报》副社长的郑建明辞职下海,投身于地产开发的浪潮中。但好景不长,1993年海南地产泡沫破裂,万通六君子转战北京,而郑建明则进军当时还不温不火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开发了上海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公寓――位于浦东新区的“自由西村”和“澳门公寓”等项目。
以地产起家的郑建明,后来在长三角一带拥有了明申实业和钱江实业等多家公司。其中明申实业主要经营高档楼宇、住宅、高级酒店及高档旅游休闲项目,现已开发上海、海南、江苏、浙江和贵州的五星级酒店、住宅等高档物业。其一大手笔是,2006年投资30亿元在三亚开发了“新佳鹿回头”旅游地产项目。而钱江实业则主要从事实业和投资,领域遍及停车服务、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和汽摩配件等。
时至1998年,香港遭遇金融风暴冲击,楼市价格迅速腰斩,郑建明随即果断抄底香港楼市。与多数炒家选择住宅不同,郑建明在香港专注炒卖写字楼。他曾在2003年买入香港中环信德中心招商局大厦34楼全层,后来净赚数亿港元,一时成为名动香港的炒楼高手。
自2000年起,郑建明在上海的投资也进入了快速扩张期,其下属的明申实业和钱江实业,相继开发了“明申中心大厦”和“钱江商务广场”等数个住宅及商业地产项目。而在海南整顿烂尾楼之际,郑建明又见机重返海南楼市,在收购烂尾楼的同时,还在海南三亚拿地3000余亩。其后,郑建明又不断拓展二三线城市地产市场,在杭州和贵州等地开始储备项目。
虽然在房地产行业做得风生水起,但郑建明的志趣显然不止于此。2010年,国美电器上演“陈黄之争”。就在双方上演股权争夺大战时,郑建明悄然大肆购入国美股票。
当时,郑建明持有约3.6亿股国美股票,市值高达8.5亿港元,超过当时国美总股本的2%,甚至高于陈晓1.25%的私人持股。因此,郑建明自然成为陈黄双方游说的对象。当时外界有传言说他属于黄光裕派,但郑建明强调,黄光裕和陈晓他都不认识,并非关联人士。
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于2010年9月28日进入。那天的股东特别大会,将会决定大股东黄光裕能否逼令现任主席陈晓下台。决战前夕,郑建明不肯就投票意向表态,但他表示黄光裕是国美大股东,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事。随后,他又对外透露,不论结果如何,他也不会沽卖国美的股份。
最终,“陈黄之争”以“陈晓离开国美回到上海,黄家重掌国美控制权”的结局告终。郑建明的那一票究竟投给了谁,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美内忧外患,发展受阻之时还能临危不退,反而增持股份,其投资眼光之独到,绝非常人能够企及。
寒冬里的拐点
郑建明行事风格极为低调。比如在收藏界,他其实是与“法人股大王”刘益谦同样级别的顶级藏家,但在各大拍卖会上频频露面的,却是他的人――原上海天衡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郁。这种称得上隐秘的低调,让外界很难捕捉到他“抄底”的逻辑。
直到2012年11月,这层厚厚的面纱才被逐渐揭开。郑建明斥资1.99亿港元收购顺风光电4.63亿股,持股比例达29.65%,从而取代董事长汤国强成为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了这家光伏企业。这笔规模并不算大的投资,之所以引起了业界的注意,是因为它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
2011年~2012年可谓光伏行业哀鸿遍野的寒冬。欧美国家的“双反”调查,使得出口比例超过80%的国内光伏业,遭遇“出口受阻,产能过剩”的重创。国内光伏双雄尚德与赛维的市值,甚至一度比2008年高位时缩水90%多。然而,就在各路资本纷纷逃离光伏行业时,郑建明却突然出手,引来一片诧异:习惯于“抄底”的资本大鳄,又嗅到什么了吗?
事实上,如果穿过寒冬的迷雾,确实可以发现行业转暖的预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欧美国家针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双反”调查,其实是欧美资本企图把中国光伏行业打压下去,然后对优质资产进行廉价收购,继而重新启动欧美市场。与之相应的是,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内需市场被渐渐打开,企业对于出口市场的依赖开始缓解。
2011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这项政策从整体上理顺了太阳能发展的价格体系,同时促使各省推出进一步的补贴措施。更重要的是,截至2012年,国内累计光伏装机容量为8.3吉瓦(1吉瓦=1000兆瓦),而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35吉瓦,内需市场潜力巨大。
2012年正好成了行业拐点。这一年国内新增装机量接近3吉瓦,比2011年增长了近300%。郑建明的逆市出手,可谓精准地抄到了最底部。一个光伏企业的老板事后评价说:“他当时介入的时机,基本上是最低点,成本也最低。这时行业外的资金都被吓住了,不敢进来,而行业内没资金、缺资金。”
不仅如此,其抄底目标顺风光电,也绝对是优质资产。这家位于江苏的光伏企业,主营光伏电池产品,年产能虽然仅有100兆瓦,但其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位居于业内前茅。该公司曾连续两年登上福布斯的“中国最具潜力中小企业”榜单,2011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机会永远属于那些眼光独到并敢于出手的人。截至2013年11月19日,顺风光电股价已经突破6港元,比起一年前的收购价0.3港元,飙升了整整20倍,郑建明的收益高达30多亿港元。
门口的野蛮人已经闯进了门。然而,这还只是郑建明抄底光伏业的第一枪。他的第二个目标是,虎落平阳的“光伏双雄”之一赛维LDK。
2013年初的赛维,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尽管新余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一度施以援手,中国节能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等国资巨头也来洽谈过股权重组,但却不是收效甚微,就是无果而终。
就在赛维危在旦夕之时,郑建明旗下的钱江实业,向赛维旗下的安徽赛维发起全盘收购,报价2500万元。然而,这次收购却以失手而终。2013年4月,合肥市政府下属的合肥高新产业社会发展服务公司,以1.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安徽赛维的全部股权。
但是,郑建明并未就此罢休。在钱江实业收购受阻的同时,他通过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投资公司――福来投资(Fulai Investments Ltd.),分别在1月21日、3月26日和4月25日,连续三次购进赛维的增发股份,投入资金总计7222万美元,一举成为赛维第一大机构股东。
一场闪电收购战,打得业界震惊不已。
半路杀出的黑马
短短半年时间,五度出手光伏行业,闯进门来的野蛮人究竟意欲何为?从郑建明投资手法的变化上,答案似乎有迹可循。
与此前的财务投资者角色不同,郑建明这次出手光伏业,属于战略投资,并介入了公司治理层面。比如他按照持股比例,委派了两位董事,进驻赛维董事会;又比如,他在多方博弈中,悄然推动了赛维创始人彭小峰回归董事长之位。一位业内人士称,从输送巨额现金到维稳公司结构,处处帮在赛维最需要的地方,不得不让人觉得郑建明与彭晓峰极为默契。
然而,这个门外汉的真正计划,仍然让业界难以捉摸。2013年8月,在一片猜测中,郑建明再度震撼业界――顺风光电开始介入无锡尚德的竞购大战。
此时,作为尚德电力的重要资产,无锡尚德已经在破产重组的道路上,苟延残喘了近10个月。在此期间,一共有8家企业先后卷入这场竞购战,其中不乏英利集团、保利协鑫和天合光能等光伏大佬的身影。就在各路资本纠缠不清之际,郑建明的顺风光电半路杀出。
从接下来的运作手段来看,郑建明显然是有备而来,且后发制人。他先拜访了无锡尚德的托管方――无锡市政府下属的无锡国联,并表明态度:“愿意拿出足够的真金白银,参与无锡尚德的重组。”而后他又逐一拜访了包括英利集团和天合光能在内的竞购对手,并向其承诺:如果帮助顺风光电顺利接盘,可以转让部分出口欧洲的配额。
正是在这一轮走访中,郑建明不但赢得了无锡国联的信任,还成功说服了竞争对手退出。
事实上,顺风光电并未像其他企业一样,参与此前无锡市政府的一系列要约和尽职调查。郑建明直接找到无锡市政府谈判。后来,原定于2013年9月20日举行的投标,被临时推迟,其原因正是由于顺风光电的加入。一位知情人士称:“原本已经快截止了,但有高层打招呼又放宽了两个礼拜,就是为了等顺风光电。”
该知情人士还透露,郑建明到无锡之时甚至受到无锡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接见,这样的待遇是比较少见的。更重要的是,郑建明尽管是后来者,但却对无锡市重组无锡尚德的交易条件研究得非常透彻,以至于他提出的收购方案,较之其他几家投标方,更能让无锡方面满意。
对于无锡政府而言,重组无锡尚德的目标,就是“第一保留尚德品牌、第二保证税收留在当地、第三保证社会稳定。”如果无锡尚德被业内其他龙头企业接盘,很可能会使得无锡丧失尚德的品牌和税收。
顺风光电董秘谢文杰表示,在收购过程中,顺风光电的优势在于,会保留无锡尚德的品牌。而这对于无锡政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顺风光电还向政府保证,在接盘无锡尚德后,不仅会保留品牌,还将保留中层及以下所有员工。顺风将来还可以在电站业务上与尚德电力继续合作,并且会帮助后者维持品牌声誉。
一位参与谈判的内部人士透露:“无锡市政府要求接盘无锡尚德的价格不能低于25亿元。但此前向无锡政府提交收购意向的企业,出价均没有达到这一要求。但顺风光电第一次出价就达到25亿元,这使得竞购格局瞬间扭转。”
2013年10月9日,无锡市政府公告:重组管理人组织评议小组,对各个竞购方案进行了评分,顺风光电暂定为战略投资候选人。后来,由于一些收购内容的改变,交易价格增加到了31亿元,并于11月4日公诸于众,一举打破了无锡尚德的收购悬念。
一些业内人士评价说:是凭借不为人知的“高层关系”也好,还是其精心布局,步步为营也罢,郑建明的收购计划,无疑戳中了各方的利益要害,最终一举拿下无锡尚德。
全产业链构想
控制顺风,介入赛维,竞购尚德,在一年时间内,郑建明从无到有,一支庞大的光伏“航母战斗群”已经隐然成军。而他的真正计划也随之浮出水面。
2013年7月,顺风光电敲定了与海润光伏总计499兆瓦、投资额达47亿元的6个光伏电站的合作项目。海润光伏作为这些项目的总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和施工。郑建明的思路是:拿到这些电站项目,并让海润光伏垫款承包建设。待到光伏项目发电成功后,再彼此分账。这样一来,自己既扩大了光伏电站业务,而且资金压力也不大。
这一思路的高明在于,毕竟光伏电站在明确的政策形势下,算是一个基本无风险的投资,虽然投资成本回收期稍长,但通过资本证券化,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海润光伏总裁杨怀进坦言:“这些项目基本都转让给顺风光电了,现在我们拿到了履约保证金和定金,总额为3亿元。”
由此,郑建明打通了整个光伏行业的产业链:赛维涉足上游多晶硅和硅片生产,尚德则拥有组件生产基地,顺风光电主营电池片,而与海润光伏合作则跨入下游的光伏电站。这条自成体系的全产业链,一旦真正运转,爆发出来的能量,将不可估量。
比如,既然无锡尚德未来都将在自己的运营体系之内,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账款结算,都可以由郑建明和顺风光电说了算。无锡尚德现在虽然拥有很强的组件生产能力,但知名度和品牌已经大大削弱。郑建明或许可以通过少量的经营性资金,先把无锡尚德的组件项目运营起来,并用在自己的光伏电站上。但在付款上,他可能会灵活处置,甚至可以欠款无锡尚德。
无锡尚德花落顺风光电已无悬念。然而,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无锡尚德上百亿元的债务,顺风光电如何消化?
实际上,为了解决无锡尚德的债务问题,郑建明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其中既包括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同时也涵盖了引入合资等方式。还有一种可能,则是启动“债转股”。即在征得债权人同意的前提下,将所欠债务折算成股权,债权人可以通过股东身份参与无锡尚德未来的运营。而除了顺风光电,郑建明旗下还有福来投资、钱江实业和明申实业这些实体,通过资金的周转腾挪,应该能够运作足够的现金流来注入无锡尚德。
篇9
【关键词】小微企业;动漫改革;人才需求;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以我省为例,根据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我省拥有小微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7%,小微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56.3%左右。小微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近年以来,我国的小微型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经营困难,融资困难和企业人才质量等问题突出。国家与地方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从资金、财税等多方面为小微型企业提供帮助与扶持。
从表面上看,小微企业可能急需融资帮助和减税,以抵消来自各方面的冲击。然而,从实质上看,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人才质量问题才是企业是否能长期发展与成长的根本。小微型企业因为企业与资本规模的局限,对人才的需求比较特殊,往往希望一个员工能够胜任多种技术工种,而对人才的学历条件与工作经历条件的要求比较宽松。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主要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之一就是小微型企业。高职院校如何从小微型企业的真实需求出发,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与制定专业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迫切且十分有意义的命题。
为了获得第一手的企业资料,我们对8家杭州小微型行业企业与机构进行了走访与访谈调查,对全省36家高职高专进行了电话、QQ访谈;前往多家在杭高职院校参观;与20余名专业毕业学生进行了面谈与QQ访谈。
一、杭州动漫行业企业发展特点
杭州是闻名世界的“动漫之都”,拥有2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动漫企业由2004年的不到10家发展到2012年的270家。与动漫产业相关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
总体看来,杭州动漫行业企业有以下特点:
1.小微企业占大多数,广泛分布在动漫应用的各个领域。
杭州是首批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帮扶措施也是吸引了很多人到杭州创业,在这其中,文化创意类和科技型企业的小微型企业为数众多。杭州能赢得“动漫之都”、“创意之城”的美誉,这些中小型企业功不可没。开展针对小微型企业的动漫人才需求与培养对策,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可以得到更合适的、质量更高的人才,为其长期发展与成长提供保证。真正起到推动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动漫与相关行业的企业数目众多,广泛分布在泛动漫应用的各个领域,如文化传播业、广告业、电子商务业、教育业、会展业、房地产行业、制作业等等;其次,中小型企业、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微型企业多,形成了旺盛的动漫人才需求。
2.小微企业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泛动漫”概念越来越得到行业的认可。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需求除专业对口的电影、电视动画片的设计与制作外,也广泛分布在各个相关交叉行业中。“泛动漫”的行业模式已经全面形成。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动画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已经从单一的文化娱乐传播领域扩大到教育、设计、会展等各个领域。同时,动漫产业播映平台也得到了拓展延伸的机遇,出现了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众多新兴播映形式和传播平台。当今的动漫产品早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动漫画作品,而是指包含多种表现形式、多种传播渠道、多种功能用途的“泛动漫”产品。
二、小微企业动漫人才需求情况
1.产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行业企业员工数量规模有很大的差异,以杭州为例,100人以上规模的大中型动漫企业不到动漫企业总数的15%,其它都是100人以下的中小型甚至微型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也有很大不同。大中型企业要求员工专而精,能掌握前沿技术;而小微型企业要求员工能一人顶多人用,能掌握与胜任多个工种的工作任务。
以我院动漫专业为例:自本专业06年开创以来,已有4届共计350余名毕业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就职或曾就职于各个小微型企业。以本专业08级毕业生为例,全专业88名学生,经首次就业情况统计,专业对口与基本对口人数为75人,占总人数的85%,75人中在从业人数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就业的有51人,占总人数的58%,在从业人数1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就业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17%。
这种情况在我省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办学中广泛存在,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在小型及微型企业内就职,这是由区域行业特点及本专业定位等实际原因综合造成的。这给我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2.人才招聘情况与未来人才需求
据2011年的中国动漫游戏行业发展报告称:全国纯动漫卡通企业(含工作室)约有12500家左右。从业人数大约为20万人左右。据相关报告,2012年我市的动漫行业人才需求近7000人,但全省每年院校动漫专业毕业生不足4000人,动漫人才急缺。
动画人才的匮乏,尤其是兼通艺术表现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复合型动漫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动画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动漫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缺口中包括了大量的动漫产业链下游的相关从业人员,而其中紧缺人才可分为以下六类:故事原创人才、交互动画开发人才、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游戏开发人才和动画游戏营销人才。
但同时,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动画专业是就业率排名最低的红牌警告专业,学生就业非常困难。“人才荒”和“就业难”这一矛盾尖锐地摆在动漫专业面前。这就要求动漫专业办学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反思,及时地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调整。
3.小微企业动漫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需求分析
项目组对8家小微企业动漫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因为小微企业业务范围较广,变化灵活,反馈的信息比较杂,经过汇总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人才岗位需求类型分析
策划人才,主要从事动漫创意策划、产品策划、文案编写策划、视觉设计策划、内容编辑等相关工作;管理人才,主要从事项目管理、产品管理、业务规划、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动漫产品开发、交互功能开发等相关工作;客户人员,主要从事公司业务咨询、客户投诉、客户建议接纳等相关工作;营销人才,主要从事产品营销、市场推广、资源合作、商务拓展和管理等相关工作;运营人才,主要从事产品统筹和运营、产品版权引入、内容审核、产品分析、终端管理、产品培训、产品测试、经营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制作人才,主要从事各类动画、漫画成品设计、制作、格式转换等相关工作。
(2)参加人才需求反馈的企业构成
参加此次需求反馈的合作企业主要是我专业的各合作企业,以杭州的小微型企业为主,涵盖包括电子出版物制作、动画外包、移动平台动画产品开发、网页游戏开发、虚拟现实产品开发、原创动画产品开发等泛动画产业多个领域。
(3)各类人才紧缺程度排序
分析各合作方企业向动漫基地反馈的人才需求,各类人才按紧缺程度,按从高到低排序为:技术人才、运营人才、策划人才、制作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客服人员。其中,由新媒体动漫技术研发技术人才、新媒体运营平台开发和维护人才等属于各合作方缺口最多的人才类型。适应动漫新媒体的商务运营模式、经营分析、运营规划的企业日常运营人才,也是各合作方企业缺口较多的人才类型。
(4)动漫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分析
我们对各企业需求最大且最符合高职动漫专业毕业生的技术、制作两大类型的人才专业技能要求进行了调查。由于动漫制作与技术应用面广,技术分工细,岗位多,需求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对专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对专业能力与知识的要求进行了分析。
虽然各企业业务范围不统一,对人才专业技能的需求也比较复杂,但有意思的是,在对技术与制作人才的职业技能的需求中,各企业都将“平面设计能力”排在专业技能重要度前三名,其它比较集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分别是“绘画基础能力”“运动规律”“造型能力”“色构基础能力”。
可见,虽然各企业对动漫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有较大差异,但对其基础的艺术修养与动画基本功都十分重视。
(5)企业对动漫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分析
我们通过对多个企业负责人的访谈列出了8条比较集中的动漫人才综合能力项,分别是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压力承受度、忠实度、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创意创新能力。重要度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能力、忠实度与创意创新能力。
多数企业将动漫人才学习能力的需求排在第一位,这是由小微企业业务变化灵活,发展空间大等特点决定的。而人才流失度高也使得各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忠实度。
三、关于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及建议。
1.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还是不能满足行业要求
尽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仍不能“就业即上岗”。
(2)专业发展不能紧跟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十分迅速,11年以来,基于移动平台的交互性动画技术渐渐成为行业新的主流技术,动画的传播模式与表现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大多数高职动漫专业教学还是远远滞后于行业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很漫长的历程
专业教师比较年轻,教学科研经验不足,省内院校动漫设计制作专业大多高级职职称的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动漫专业出身的高级职称的较少。虽然各院校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都下了很多工夫,但青年教师的成长还是个很漫长的过程。
2.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坚定办学方向,专业方向应当细分重组,注重近期行业发展趋势。以企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要面对专业现状,积极培养面向中小微型企业,培养“泛动漫”产品设计与制作人才为目的。
(2)在“实用,够用”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对应的岗位能力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整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将学生有限的精力尽可能的集中到本专业、本方向的核心课程、核心技能的学习之中去。
(3)深入开展与中小微企业的合作,建立合作单位群,向专业学生提供尽可以能多的实训与实习机会。不要过于追求大企业合作,要重视与小微企业的多方面合作。
(4)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优化各类校企教学资源,为专业教育教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5)开展培训、挂职等形式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议采用轮训的方式将专业教师下放到企业中去煅炼。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篇10
目前,上市公司投资活动日趋频繁和复杂,新的业务事项和会计问题层出不穷,而现行的会计规范与实务发展相比,显得相对滞后。为此,本课题从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活动中面临的实务问题入手,将对外投资取得时、持有期间和投资处置时企业遇到的而现行准则和制度尚未做出明确规范的问题为研究突破口,着重探讨对子公司投资核算的方法、股权投资差额摊销期限的确定、涉及子公司资不抵债和投资处置的会计处理等问题,研究中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于我国实际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力求为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会计规范提供建议和参考,并对有关会计实务产生指导作用。
二、对外投资相关会计规范的发展及成效
在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所适用的会计规范主要是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和《企业会计制度》等。投资具体准则是1998年6月24日公布,并于1999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分别就投资的分类、投资成本的确定、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投资的划转、投资的处置和投资的披露等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规定。1998年的投资具体准则与当时的《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相比,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规范投资的会计实务、提供可信赖的投资财务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准则规范的内容与国际会计惯例进一步取得一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充分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在短期投资期末计价方法上,规定企业持有的短期投资应以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并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投资损失,这与《企业会计准则》中短期投资期末计价只能采用成本法,并应以账面余额在报表上列示相比,显然更加稳健;在长期投资减值的处理上,规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进行逐项检查,因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回收的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成本,应将其差额首先冲抵该投资项目的资本公积准备,不足冲抵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一方面可消除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的账面水分,真实反映投资的可变现净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企业采用后,可以大大增强了其发展后劲,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什么情况下采用权益法或成本法核算,未作具体说明。在投资具体准则中,明确规定长期股权投资依据对被投资企业产生的不同影响,分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和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等四种情况,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时,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当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3.采用了国际会计惯例通行的权益法。《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中使用的权益法是一种不完全权益法,投资准则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完全权益法,即将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期限平均摊销,计入损益。
4.填补了《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某些空白,并注意到与相关经济法规的协调。在权益法下,当被投资企业发生净亏损时,投资准则规定一般以长期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这与《公司法》中规定的投资者的责任仅以投资额为限是一致的。
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对投资具体准则又进行了修订,修订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长期股权投资问题上。与原投资准则相比,修订后的准则有如下变化:
1.引入了“初始投资成本”概念,使有关概念更易把握和执行。
2.明确了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修订后的准则规定,如果合同没有规定投资期限,初始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
3.取消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修订前的投资准则对放弃非现金资产进行投资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由于我国现行经济环境下,各种生产资料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使得公允价值难以确定,超前引入公允价值不符合中国国情,因此修订后的投资准则取消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方法,而采用了更为可靠且简单的账面价值来进行计量。
4.长期投资减值的确认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修订前后都明确规定企业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修订前的可回收金额指的是“企业所持有投资的预计未来可收回的金额”,这样的定义过于笼统。修订后的可回收金额,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定义为“企业资产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到期处置中形成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使可回收金额的含义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
在会计制度建设方面,财政部于1998年和2001年先后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针对会计实务界在有关具体准则和制度中遇到的问题,财政部在2002年到2004年期间,陆续印发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一)、(二)、(三)、(四)》,上述与对外投资相关的会计规范,对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会计判断标准,规范了相应的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回顾投资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历程,无论是在准则和制度的自我完善方面,还是在其产生的作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投资相关的会计规范对投资的会计处理更为稳健,更注重投资的经济实质,其制定和实施适应了经济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经济的改革发展。同时,注重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理念和措施,消除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国外资本融入中国市场的空间障碍和阻力,为我国经济逐渐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轨道并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了先导作用。
在充分肯定现行投资会计规范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会计规范的制定在一段时间是相对稳定的,而实务中的经济业务却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的投资方式应运而生,这使得目前约束投资活动的会计规范体系或缺乏可操作性,或存在一些盲区、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这就要求会计规范本身也应适时做出相应的补充、发展与完善。
三、对权益法应用的思考
在实务中,上市公司被要求同时披露母公司报表及合并会计报表。但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核算应采用权益法,因而投资者难以从这两张报表中直接获取有关投资成本的信息,以及投资收益与分派股利相关度的信息。
(一)国际会计准则有关规范的发展趋势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4年完成的《改进国际会计准则》,将《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会计》改为《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该准则减少了单独财务报表中对投资处理的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目的在于改进财务报表的编制质量,增强一致性。所谓单独财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联营企业的投资者或共同控制主体中的合营者列报的财务报表,主要是指由母公司编制和呈报的除合并财务报表之外的财务报表、被豁免编制合并报表的母公司编制的财务报表。在单独财务报表对投资的处理方法中,取消了权益法,允许在成本法和公允价值法两种方法之间选择一种。在成本法下,可以为投资人提供有关股利分配方面的信息,公允价值法则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该项投资的经济价值。
(二)投资企业在编制单独报表时,对被投资单位投资的核算采用成本法的合理性
为了从不同角度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财务信息,并简化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成果,在单独财务报表对投资的核算中采用成本法。理由如下:
1.从提供信息质量的角度,成本法取代权益法,与合并财务报表相结合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
权益法与合并财务报表的差别在于财务报告的细节。权益法反映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权益,而合并财务报表则以合并子公司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形式全面反映了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权益情况,由此可见,合并财务报表能够提供比权益法更为完整的财务信息,因而在单独财务报表中将不再需要重复提供类似的信息,取消权益法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权益法的优点在于其投资账面价值能够反映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净资产中享有的权益,但依据被投资企业净利润所确认的投资收益是与现金流入相脱节的报告投资收益,不仅会降低企业报告收益的质量,而且可能引起超前分配的产生。而作为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投资人更为关注的是投资资产的业绩和切实的投资回报,成本法则能够提供比权益法更为相关的信息。
2.对被投资单位的会计核算,在编制单独财务报表时采用成本法,能够解决集团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共同控制孙公司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问题。
在实务中,集团公司为取得对被投资单位完整的控制权,防止投资收益流出集团,集团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共同对一家公司投资(即孙公司)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果对纳入合并范围母公司和子公司均采用权益法,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核算就会产生不合理的现象。
下面列举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中的一方持股比例达到50%以上,另一方持股比例为20%以上,例如一方持股70%,另一方为30%,母子公司合计持股比例为100%。按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母子公司对共同控制的公司均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通过股权转让、二级市场收购等形式取得的股份一般会形成股权投资差额。按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的规定,投资成本大于投资当时应享有被投资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借差,应按规定期限分期摊销计入投资收益的借方,而投资成本小于投资当时应享有被投资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的贷差则一次性计入资本公积。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日,如果母公司与子公司一方为借差(存在控股溢价),另一方为贷差,借差进行分期摊销后的摊余价值,会形成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合并价差,作为整个集团公司而言,对共同投资的孙公司实质上拥有100%的股权,借差贷差应完全抵消,合并价差的产生显然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中的一方持股比例达到50%以上,另一方持股比例为20%以下,母子公司合计持股比例为100%,持股比例达50%以上的一方应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另一方则应采用成本法核算。而按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对纳入合并范围的双方均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它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比例低于20%,显然不能对被投资企业施加重大影响,按权益法进行核算将不能恰当地反映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投资收益。
因此,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若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则可避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产生的上述矛盾问题。
3.投资企业在编制单独财务报表时,对被投资单位的核算采用成本法,会计核算简便,长期股权投资账户能够反映投资的成本,可以有效避免虚增投资企业的资产和利润。考虑到应用成本法对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反映敏感性较差的局限性,我们可以通过计提投资减值准备方式予以解决,而被投资单位的亏损情况,则可以在编制的合并报表中反映出来。
四、涉及资不抵债的子公司的投资会计处理
对外投资在持有期间遇到持续经营的资不抵债的子公司,按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按权益法核算。按照投资准则的规定,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时,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但是,当投资企业存在股权投资差额的情况下[执行财会(2003)10号文以后,企业新发生的股权投资差额只可能是借差,因为贷差应计入资本公积],由此带来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被投资单位账面净资产减记至零时,投资企业该项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没有同步为零。如果被投资单位继续发生亏损或投资企业以非权益性投资形式继续注资支持被投资单位,投资企业应如何确认投资损失;二是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时,股权投资差额应否停止摊销。这些特殊问题,有的尚未对其进行会计规范,有的虽有规范,但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差异。
(一)在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时,投资损失确认的限度
关于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时,投资损失确认的限度问题,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例如A公司2000年末支付150万元从第三方手中购买取得B企业全部股权,B企业当时所有者权益为100万元,A公司确定50万元的股权投资差额,分10年平均摊销。2001年B企业发生净亏损100万元,净资产降为零;2002年B企业发生净亏损80万元;2003年发生净亏损20万元;2004年实现净利润30万元。(本文不考虑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还有债权或提供债务担保等情况,因为此类损失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通过计提坏账准备和预计负债反映投资企业应承担的其他责任。)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A公司2001年确认投资损失100万元,该项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还有45万元。2002年应确认投资损失45万元,至投资账面价值为零,有未确认损失35万元,2002年末该项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余额为100万元,“损益调整”余额为-145万元,“股权投资差额”余额为45万元。但是,对于B企业账面所有者权益为零以后发生的2002年净亏损80万元,A公司按公司法只承担有限责任,不应继续承担其损失,在“损益调整”明细账户中再确认损失45万元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公司对B企业亏损的应分担额。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实务中,投资企业对于财务状况不佳的被投资单位,往往不是采取增加权益性投资而是通过长期债权投资等形式继续提供财务援助。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对联营企业的投资》,已扩大了投资者在联营企业发生亏损时计算投资损失的基础:对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连同实质上构成在联营企业净投资的非权益性投资(如长期应收款)一并考虑。当投资者在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因亏损减少至零后,如果还有实质上构成在联营企业净投资的长期应收款等,投资者应继续按权益法核算并确认投资损失。
我们认为,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成果,对被投资单位净亏损确认投资损失的限度应扩大为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长期债权等非权益性质投资账面价值之和(不包括经营性应收账款,其损失可通过提取坏账准备揭示),以防止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后,通过非权益性投资继续投入资金支持,却不按照权益法确认损失。同时,还要与公司法相协调,无论是否存在对被投资单位非权益性投资的情况,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损失的限度均应以公司法规定的对被投资单位亏损应承担的责任为限。
(二)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时,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
按现行准则规定,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后,要暂停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待投资账面价值恢复到投资成本以上时才恢复摊销。因此,上例中2003年、2004年均不确认投资收益,也不需要摊销股权投资差额,待投资账面价值恢复到投资成本(本例为100万元)以上时才恢复摊销股权投资差额。但是,2002年、2003年、2004年不摊销股权投资差额是不合理的。一方面,因为上述差额是A公司看好未来B企业发展前景,其性质是为取得更多投资收益而预付的成本,类似于无形资产或长期待摊费用,这部分预付成本的摊销,不应受被投资单位经营业绩好坏的影响,正如资产的价值转移和成本的分摊不能因企业亏损而暂停一样;另一方面,如果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一直未恢复到投资成本水平,剩余的股权投资差额一直不摊销挂在账上,成为虚拟资产,不符合谨慎性原则。这种做法也与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的会计规范不一致。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时,股权投资差额是包括在投资账面价值之中的,我们认为可以将“股权投资差额”设为一级会计科目,把股权投资差额与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分开核算。股权投资差额作为预付成本,其摊销应按现行投资准则规定的摊销期限分期平均进行摊销,不受被投资单位经营业绩好坏的影响,不存在暂停摊销、恢复摊销的问题。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不再包括股权投资差额,完全根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会再出现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已为零,而投资企业该项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仍大于零的现象。经过上述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余额能直接反映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中应享有的份额,而且容易确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亏损中实际应承担责任的金额。
五、股权投资差额摊销期限的确定
对于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年限,按我国现行的投资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若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平均摊销;合同未规定投资期限的,一般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平均摊销。而实务中投资差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加以区分,完全照搬上述规定进行摊销,就会违背有关会计原则,因此,我们试图在分析投资差额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稳健而且合理的方法,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一)股权投资差额形成的原因
股权投资差额是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时,投资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其形成是多种多样的,如投资企业以现金资产购买被投资企业股权、以非现金资产形式出资取得被投资企业股权或与其他投资者共同设立新公司等等。
股权投资差额按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类:
1.投资者所享有的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这是由于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价值由于技术进步、物价变动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对这部分可辨认净资产投资双方采用了不同的计量基础,投资企业按公允价值计量,而被投资企业按历史成本计量。因此这部分股权投资差额相当于可辨认净资产的价值重估增值。
2.投资者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者所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这是由于被投资企业有未入账的商誉,投资企业愿意以高于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金额将其买进。那么这部分股权投资差额相当于商誉。
(二)对股权投资差额摊销期限的探讨
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国际上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按资产有效使用期限摊销、按规定的年限分期平均摊销、对借差和贷差分别进行处理。我国采用第三种方式,并且不区分股权投资差额产生的原因。
对于相当于商誉的股权投资差额,由于其形成与整个企业密切相关,不可单独辨认,因此,可参照商誉的摊销方法。尽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对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或没有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将不再摊销,取而代之的是进行年度减值测试。从我国目前的计提减值准备现状及所处的会计环境来看,商誉摊销问题不宜立即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可在现行分期摊销的基础上结合期末减值测试两者并用,并加强对计提减值准备和期末减值测试的会计规范。因此,对这部分股权投资差额仍采用现行规定按投资期限或不超过10年的期限对其平均摊销,符合相关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而对于相当于可辨认净资产的价值重估增值的股权投资差额,完全按现行规定进行摊销是否合理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务中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近几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势头良好,许多企业纷纷涉足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一些资金充沛的公司与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企业共同开发建造商品房的情况。例如甲公司以现金资产形式投资,乙公司以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共同投资组建项目公司开发土地建造商品房,双方各拥有50%的股权,合同规定新公司经营年限为50年。考虑到乙公司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已远远超过原账面价值,甲公司愿意向乙公司支付一笔数额相当大的价款抵补乙公司折股的损失。这部分价款应作为甲公司的股权投资差额,对这部分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处理在实务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按现行的投资准则及相关规定,该项股权投资差额应按被投资公司经营期限50年的期限进行摊销。另一种观点认为,该项股权投资差额来自于土地使用权的升值,而土地使用权将随着商品房的建造转入开发成本,因此应按商品房的销售比例摊销。
对于第一种观点,我们认为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期限虽符合现行规定,但却不合理,理由是商品房从开发、建造到销售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即该项可辨认资产给被投资企业带来经营业绩的有效使用期远远小于投资合同规定的50年经营期限,将取得阶段性经营业绩的股权投资差额按被投资企业全部的经营年限进行摊销,显然是违背谨慎性原则的。
对于第二种观点,我们认为这种摊销方式虽符合配比原则,但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矛盾,缺乏可操作性。该股权投资差额是被投资企业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差额的摊销理应与被投资企业对该项资产使用密切相关,这项土地使用权是用于开发建造商品房而不是建造固定资产,其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商品房的开发成本,按商品房的销售比例进行摊销,是符合配比原则的。但将差额摊销与销售比例直接联系起来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土地在闲置期和建造期,会因为没有进行销售就可以不摊销股权投资差额,这违背了现行准则和制度对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规范;其次,销售情况受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变化和国家政策影响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商品房建成后,恰好遭遇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销售情况不好,则这部分股权投资差额就不能得到摊销,这又违背了谨慎性原则。
因此,考虑到按投资合同规定的经营年限远远大于与该项股权投资差额相关联的可辨认资产在被投资企业发挥作用的时间,又不能按照销售比例进行摊销,为体现谨慎性原则,又遵循现行规定对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规范,我们认为,可以将现行股权投资差额摊销规定中的10年作为制约性时间标准,按10年时间平均摊销。
综上所述,对于与上述情况类似的股权投资差额摊销期限的确定,应根据其产生原因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对于投资者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者所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的部分,可按合同规定的投资年限摊销,合同未规定投资年限的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对于被收购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与账面价值之差异所形成的那部分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则应关注相关可辨认资产在被投资企业的使用目的和有效使用年限,同时从稳健原则出发,在不违背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前提下,设定10年作为限制性标准。当然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建立在两个前提条件之下:一是产生股权投资差额的资产是可以清晰地辨认的,二是该项股权投资差额的金额相当大。
六、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会计处理
在实务中,部分企业发生股权转让,已经办理产权交割及工商变更登记,但未同时具备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规定的四个条件,最常见的是股权转让价款的收取未超过50%。如果选择工商变更登记日确认股权转让收益,因为大部分交易价款尚未收取,有提早确认之嫌或增加收益确认的风险;而如果选择同时具备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规定的四个条件才确认股权转让,又因为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后该项投资的风险和报酬就已经转移给了受让方,因而显得过于滞后。这使得发生有关业务的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
(一)区分股权转让的确认时点与股权转让收益的确认时点
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印发的《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解答》企业转让股权收益的确认,应采用与转让其他资产相一致的原则,即以被转让股权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给购买方,并且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为标志。在会计实务中,只有当保护相关各方权益的四个条件均能满足时,才能确认转让收益:(1)出售协议已获股东大会(或股东会)批准通过;(2)与购买方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3)已取得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4)企业已不能再从所持的股权中获得利益和承担风险等。如果有关股权转让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则股权转让收益的确认除符合上面四个条件外,还必须取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根据目前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产权交易操作程序,签订合同、交易签证、办理交割对于股权价款收付的规定,并非以收(付)全部交易价款为必要条件,如果受让方首期付款不低于总价款的30%,且其余款项能提供合法担保也视为符合办理产权交割的规定,并据以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这时,虽然未同时具备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规定的四个条件,但股权出让方对该项股权的实际控制权已经转移,即转让股权的风险与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
我们认为,既然办理产权交割及工商变更登记与同时具备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规定的四个条件存在时间差,确认股权转让收益与确认股权转让两者也就相应存在时间差,会计处理上应当有所区分。为了遏制企业利用转让股权调节利润的现象,确认股权转让收益必须同时满足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规定的四个条件;但确认股权转让应当以办理产权交割及工商变更登记为准。
(二)设置“长期股权投资处置”过渡账户,解决投资处置的时间差异问题
为了正确提供转让的长期股权投资信息,并合理确认转让的投资收益,我们认为可以设置“长期股权投资处置”这一过渡性账户,其性质类似固定资产处置时采用的“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股权交割时,按转让的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账面价值转入该账户的借方,当同时具备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规定的四个条件时,结转该账户余额,确认股权转让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处置”账户设置的意义在于:
1.计划转让的长期投资在未满足股权转让条件时避免提前确认投资收益,在没有收到全部转让款项时可以较为稳健地确认投资转让的收益,防止股权转让企业操纵利润;
2.将拟转让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其他准备继续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区分开来,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七、研究成果综述
我国投资会计规范体系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规范投资的会计实务、提供可信赖的会计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投资会计规范的发展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在对外投资取得时、持有期间和处置等活动中遇到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研究成果,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和趋同,同时要便于实务操作。
对于修订、完善与投资相关的会计规范,我们的具体建议如下:
1.投资企业在编制单独财务报表时,对被投资单位的核算,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成果,取消权益法,采用成本法,单独会计报表与合并财务报表相结合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减少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简化会计核算工作。
2.对外投资在持有期间遇到持续经营的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对被投资单位净亏损确认投资损失的限度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在联营企业中的投资》的成果,将现行投资准则规定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扩大为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长期债权等非权益性质投资账面价值之和,并以公司法规定的对被投资单位亏损应承担的有限责任为限。
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时,股权投资差额不应受投资损益的影响而递延摊销。根据股权投资差额的性质将其与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分开核算,可以设置“股权投资差额”一级会计科目,股权投资差额作为预付成本,其摊销按现行投资准则规定进行摊销;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不再包括股权投资差额,完全根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会再出现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已为零而投资企业该项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仍大于零的现象。
3.股权投资差额摊销期限的确定,应根据其产生原因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对于投资者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者所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的部分,其摊销问题不宜立即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趋同,可在现行分期摊销的基础上结合期末减值测试两者并用,并加强对计提减值准备和期末减值测试的会计规范;对于被收购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与账面价值之差异所形成的那部分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其摊销期限的确定,要关注相关可辨认资产在被投资企业的使用目的和有效使用年限。
4.在投资处置中,通过设置“长期股权投资处置”这一过渡性账户,将拟转让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其他准备继续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区分开来,有效地解决股权转让的确认时点与股权转让收益的确认时点存在时间差异的问题,避免拟转让的长期投资在未满足股权转让条件时提前确认投资收益的情况发生。
此外,我们在对投资相关会计规范进行完善时,既要注意与其他的如无形资产和合并财务报表等具体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对其进行适时修订,又要注意与相关的经济法规,如《公司法》相协调,以增强投资会计规范体系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几个问题.财会通讯.2002.7
2.葛家澍.加入WTO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和会计准则的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8
3.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2.10
4.王松年.比较会计研究——我国会计的现状及发展.上海会计.2000.1
5.王松年、叶建芳.全球会计准则:会计国际化展望.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0
6.刘峰.会计准则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9
7.冯淑萍.中国会计准则和实施情况.会计之友.1999.11和12
8.张为国.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夯实证券市场发展基础.财经论丛.2003.1
9.张象至,李红霞.《改进国际会计准则》项目13项国际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四).会计研究.2004.4
10.何宜军.长期股权投资及企业兼并重组若干会计和税收问题.经济活页文选(会计版).2004.11
11.IASB与FASB就企业合并联合建议.中华财会网.2005.7.4
12.汤湘希、高文进.商誉的产生及其与股权投资差额的关系.湖北财税.2003.9
13.IFRS3:BusinessCombination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