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的理念范文

时间:2024-03-05 18:1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管理的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管理的理念

篇1

一、现代管理理念的概念及特点

现代管理理论经过了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现代管理理念就是改变传统的硬性管理方式,不只是依靠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而是更加注重人的作用,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现代管理理念学派众多,进行系统管理和突出人的作用,发挥人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是在管理中重视人的作用,激发人的主动性,发挥能动性进行工作。现代管理理念是发展的趋势,任何企业都要依据现代管理理念来加快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图书馆的管理也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

二、现代管理理念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1.文化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图书馆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之后,逐渐向文化管理发展。文化管理在管理学中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图书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运用文化管理可以引导图书馆树立办馆的宗旨,确定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还可以为图书馆提供发展的方向。图书馆管理采用文化管理表现在为图书馆确立了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又可以为图书馆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为图书馆的竞争力提升和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文化管理促使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把知识管理作为管理的目的,结合内部和外部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资源,再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和存储,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维护,不断为读者提供知识资源,提供让读者满意的服务。知识管理还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创新能力,通过集体的力量,提高决策的能力,进而实现知识的共享[1]。

2.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人本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人本管理可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图书馆文化环境,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的质量。图书馆管理员是图书馆的主体,连接着图书馆与读者,体现着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也关系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图书馆要注意对管理员的管理,采用硬性的管理已经不能促进图书馆的发展,所以图书馆的人本管理显得十分的重要,人本管理主要体现在以管理员为主和以读者为主。图书馆人本管理做到尊重和关爱图书馆管理员,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为管理员制定人性化的工作章程,安排合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使管理员心情愉悦,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提高管理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也进一步激发了管理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管理员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才会给读者带来愉快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图书馆服务工作做好,读者才会喜欢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因此图书馆管理员是人本管理的主体,也是图书馆管理的重点,图书馆要做到以人为本,把管理员第一位,进行人性化的管理[2]。

3.战略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战略管理是从宏观角度对图书馆进行管理,关系着图书馆的整体和全局。这种管理要以图书馆的根本宗旨和整体利益为主,在充分考虑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后再进行战略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战略管理可以使图书馆的管理具有目标,避免了图书馆的盲目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可以优化图书馆的资源,使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图书馆的战略管理,加快了图书馆进行全面质量管理,重视对工作质量、信息质量和人员质量,重视对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工作的环节,服务方式和手段等的质量。另外,战略管理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和结构的优化,对图书馆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4.运作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

运作管理是图书馆的基础管理,是从微观上对图书馆进行管理。主要是对每天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和协调等,对每天的工作实施高效率和效果好的措施,保证图书馆每天的正常运行。图书馆的基础管理可以使图书馆贴进读者,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更好的利用文献信息,信息服务和方法服务等,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3]。运作管理可以发现图书馆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不足后能够及时补救,加快图书馆的建设。例如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读者在借阅自己想借的图书时,不能很快的找到位置,这样就可以在相关的位置设置网上检索,帮助读者迅速找到自己想借的图书,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武警基层;管理;部队凝聚力

一、现代管理理念与部队凝聚力的关系

什么是现代管理?与一般管理不同,现代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现代管理工作的根本就是做人的工作。注重把握群体成员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特点,充分尊重成员的心理、情感等需求,是现代管理推崇的一种境界。什么是部队凝聚力?部队凝聚力就是把部队官兵聚集在一起组成统一的一个有机整体,并推动部队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从部队凝聚力的形态来说,行政结合构成的凝聚力是部队凝聚力的初级形态;感情融洽构成的凝聚力是凝聚力的中级形态;目标一致构成的凝聚力是高级形态;同一理想构成的凝聚力则是部队凝聚力的终极形态。

凝聚力是目标、权力、心里距离的函数,可以表达为:F=KQq /R,F 表示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凝聚力:K=cosα,α表示两者之间的目标方向的夹角 ,取值范围为[-Q1,q],分别表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权力;R 表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可见,其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权利在部队是确定的,能够改变的因素主要从R下手,要提高部队凝聚力,需要缩短官兵心理距离和缩小官兵目标的夹角。部队可以用现代管理理念增强官兵的归属感,同时还可以用科学的管理教育来使得官兵的目标趋于一致,增强官兵的相容性,进而提高行为上的自觉规范性。

二、基层部队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官兵多元观念与现状的矛盾

多元观念的凸显,是影响部队凝聚力的原因之一。一是一部分部队官兵面临再择业的选择。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们缺乏地方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同时再就业年龄偏大,容易出现对退役、转业后如何生存的焦虑感和危机感,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官兵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二是想法太多,自我意识强。现在 90 后的基层官兵大多能够接受良好的学校和社会教育,更加富有想法。但因为从小缺乏伙伴等因素,部分官兵养成了 “自我中心”的性格,很少考虑集体,只关注个人的得失,缺乏对集体的向心力。

(2)社会对官兵接纳度与自我期望的矛盾

如今许多官兵在部队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以后,就面临着退伍转业的现实情况。然而在进入社会这一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地方设障多,难协调。在转业安置的问题上,许多地方政府对部队官兵的接受和安置态度不够积极,使得安置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这影响着现役军人服役的积极性,成为了官兵的“后顾之忧”,分散了官兵的精力。二是个人想法与现实情况的矛盾。有些官兵在退伍转业的时候渴望去到的福利待遇好的单位,但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不足和竞争激烈事与愿违,错误的感觉自身奉献的不值得,从而散播一些有关部队的消极言论。

(3)部队管理方法与时代特征的矛盾

21 世纪的官兵民主意识强,向往平等、自由的生活环境,官兵新特点的出现就要求部队的管理要转变教育方法与管理理念。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基层部队还坚持着老方法、老传统,有的基层部队在管理中,对官兵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进行“三点一线”的严格管理,仍然用“一言堂”等方式来管理官兵,约束官兵。这种管理手段的特点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权威式管理,通过利用自身的权利让官兵服从,没有与现今社会充分结合起来,拉远了管理者与官兵之间的距离,让官兵大为反感,导致管理工作难度的增加。

三、提升武警部队凝聚力的对策

(1)树立管理新理念

一是要树立信息管理的理念。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益,这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因此,基层管理工作的创新必须确立信息主导的观念,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二是要树立人文管理的理念。人文管理的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通过合理满足各成员不同层次的诉求,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归属感,从而提高群体的凝聚力。三是要树立超前管理的理念。超前思维是一种预测事物将来的发展情况,从而提早制定应对方法的思维方式。部队管理可以借助这一思维,在管理中做好预防工作,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更加准确地抓住新形势下官兵内心的变化,准确把握官兵的思想特点,提高管理教育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2)继承管理好传统

指出:“能否始终如一保持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关系军队建设的大问题。”因此在管理方面有创新思维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我军的管理工作中的优良传统。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在部队是重中之重,是处在部队建设的生命线地位。要培养官兵的“四有”,即有灵魂、有血性、有品德、有本事,端正官兵的生活追求、价值取向。 其次,党员干部是基层部队的旗帜,要始终坚持在工作中以身作则,敢于担当,言传身教感染官兵,以模范带头作用把官兵紧紧凝聚在一起。而党支部是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和完成各类任务的战斗堡垒,要积极发挥党支部的督查作用,通过党支部的督查,来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组织观念,让他们在工作生活中更加认真的履行自身所担负的职责使命。

篇3

摘要:伴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日益跟不上高校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其中,高校管理人员不能紧跟时代脉搏,积极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是根本原因,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应以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来开展工作。本文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其中的病根,并探讨了可行的改善方法,以提高高校学生素质,为国家提供更多人才。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观念 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都积极改变发展管理理观念,取得了辉煌成就。高校学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自主意识加强,个性不断彰显,获取信息能力大增,学生思想逐渐多样化、复杂化。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面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性情况,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管理方法需要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作支撑,所以,叫我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向现代化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生个性不断增强,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滞后,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各种新情况,从学生角度来讲,学校整体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内容乏味,师生关系疏远,课余生活较无聊,食堂饭菜价格质差价高,自身想法得不到尊重等等,正是这种学校制定规则,学生必须绝对服从,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不管学生出现什么表现,归根结底都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反馈,所以这里有必要就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详细谈谈。首先,我们在做学生管理工作时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恐怕没有吧,大部分学校都为了所谓的校园秩序,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为学生制定了各种严格的规整制度,任务层层下达,有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各个班级,最后责任落到每一个辅导老师的肩头,最进几年时常看到一些城市的繁华区学生进行示威游行,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居然达到这种地步,有些学校却不自知,只是一味的采取各种方式压制学生,仿佛那些学生是魔鬼,于是又更加的严格要求学生,成为一种恶性循环。这不得不值得人们的反思,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就以一个类似的例子做了研究:一个登山队攀登珠峰,刚开始时,其中最富有经验的向导给队伍制定了这样一个规则:“我们必须在下午两点之前达到峰顶,若达不到,必须返回。我们可以有争论,但争论必须等我们下山后进行,我的话就是命令,必须执行。”结果登上队员25人中5人不幸死亡,采访幸存者才知,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却是向导的那个规则,在登山过程中,危险早就又显现,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说出来,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同样的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却时常别我们互留,因为任何问题在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之前是很难引起重视的。我想这个大家生活中都有所感悟。也之所以学校存在着“管学生”而不是“服务学生”工作理念”。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必须对当前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据笔者观察,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是一个全职学习着,理应在学校 积极充实自己的知识,并在生活中积极实践。实际情况却是,存在着严重的逃课现象,即使不逃课,学生上课积极听课的也不多,大量的人在下面拿着手机上网或者干其他的。为此网上还存在着这样一句话,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区别是什么?答曰:“大学生彼此发消息是‘下课了,不聊了’,而高中生是‘上课了,不聊了’。

(二)学生管理组织工作不规范

目前我国各高校虽然都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管理组织,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平时的工作有时无章可循,有时有章不循,各种组织之间同时存在着职责不清的现象。学生组织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

(三)学校的官本位思想

学校管理层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只要是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学生只能是去绝对服从。出现任何不满,都被视为学生的刁蛮等等,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官本位甚至蔓延到各学生组织,导致学生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四)学生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现在大部分高校建设都属于社区型的,各种社区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起,各种规章制度也执行不力,后勤的食堂,也是学生诟病的一个集中地。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给学生的学习生活打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要花更多时间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引起的负面情绪等。

三、现代化的管理观念

高校学生管理观念向现代化转型的意义高校学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做好学生服务工作为中心,跟随时代的步伐,转变原来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模式,将更多学生培养为国家发展和建设的接班人。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向现代化转型成为了提高我国学生管理水平的突破点,任何变革的发生都是以其理念转变开始,同时只有转学生管理工作向现代转型了以后,后续工作才好开展,也可以说是下一步工作的理论指导和前提。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由于高校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所以我们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的所有管理手段与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所谓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贴近学生,满足学生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去发展自己、表达自己。同时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各不相同,所以我们也应以不同的方式来管理学生,若只是死板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必然导致一些问题的发生。

(二)坚持充分尊重学生的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就是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密切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向上发展。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培养其自信心。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成立学生组织,高年级帮低年级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责任感和成就感,以加强其学校主人翁精神。

(三)加强学生管理系统化的理念

没有完善的学生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只有调动学校的全部资源,形成一个强大的学生管理系统。不能形成一个系统,也就无所谓管理。学生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全校教职工都纳入这个系统,需要领导重视,教职工通力合作,学生组织和广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进来,从学生的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出发,全方位的服务于学生。

(四)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

由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的高校管理人员与学生的思想有些脱钩,不能很好的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现代网络技术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只有我们也接触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抵御不良信息。

四、观念转变的途径及方式

(一)加强学校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没有有效沟通就不能制定正确的方针制度,没有有效地沟通,就不能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总之一句话,没有有效的沟通就无从谈其他。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通过各种手段与学生建立起有效地沟通渠道,学校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各班级辅导员的工作汇报、学生组织的运行情况、院长信箱等,自然也有一些是领导的亲眼所见。为了以让以上三种沟通途径更好的服务于学校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使辅导员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好的帮助学生。

2.加强学生会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使其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做好校生交流平台。

3.院长信箱是学校领导与学生交流的最直接手段,院领导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提意见,自然领导们必须以平等的身份鼓励,充分尊重学生。

(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为实施教育管理提供基本依据,也为新形势下的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使之既能满足可操作性较强的前提,也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三)转变学生人才评价机制和培养理念,加大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转变传统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综合各方面因素各学生综合打分,或通过学生们的选举产生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形势,必须有一个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管理的人才队伍。所以必须对当前队伍进行培训,优生劣汰,为学生管理工作创出一片新天地。

(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不管我们多么细心,都不可能将学生的每个方面都照顾全,所以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就必须被摆到台面上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吗。

(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

国外高校,尤其是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既有坚实的管理理论作指导,又有完善的实践经验,通过二者的融合,造就了美国成功的柔性管理模式,反观我国,长期以来都是采用说教式的硬性管理模式。从根本上就否定了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同时学生也抱怨不断,没有自由,自己的优点和个性得不到伸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不断遭到扼杀。

(六)引入信息管理手段

由于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学生的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络,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信息化更加的高效、科学、合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存储、传播和反馈,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良性发展。

总结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有精英教育转变为目前的大众教育,为了给社会建设提供大批量的合格人才,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必需的,然要想改变就必须突破原来的工作理念,向现代管理理念转型。做好高校学生管理观念转型工作异常重要,事关国家发展的人才供应。我们一定要做好。

参考文献:

[1]李玉琴,余德将.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嘉兴学院学报,2009,(11).

[2]叶奏桥.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3]万莹.以生为本,创新学生管理思路,完善管理制度[J],高职高教研究,2010(9)

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

图书馆服务是为了获得知识在传递中的轨迹,是为了获得公民整理素质的提高,是为了获得读者需求被满足的效果,是为了获得人生价值实现的喜悦。图书馆服务赋予图书馆人以高尚的荣誉、真诚的尊敬、奉献的欣慰、清苦的价值和文化人生的伟大。

高校图书馆要提高服务管理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开发知识价值的工具和保障,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内在动力。因而知识管理成为一种备受社会推崇的管理思潮。这种态势巩固了知识作为社会战略资源的地位,增强了社会开发利用知识的信心。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要求,解决组织的环境问题,从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从狭义上讲,指对信息加以管理,信息是被管理的对象;广义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信息管理的目标有效满足信息需求,并通过资源的配置来实现其目标。而知识管理则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来推动社会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过程,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技术以及管理目标上均有所拓展和改进。

二、建立以馆员为中心的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

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经不能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水平高低的标准。在信息时代,只有提高所有馆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才能满足读者不同的文化需求。

馆员在提供知识信息和检索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文化知识、检索技术的传授过程;另一方面是素质修养、服务质量的展示过程。一方面读者要求获得具有相当质量的文献信息;另一方面馆员要充分掌握更高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技能,在这一动态交互过程中,馆员与读者的关系是相互教育与被教育、服务与被服务的特殊关系。其中,馆员起着主导作用,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所以要加强对馆员业务的针对性培训。

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体,作为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馆员在图书馆工作中扮演着主角。因为在同样条件与环境下,由于馆员个人素质与能力的不同,在工作效果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必须树立“以馆员为中心”的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

三、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挑战。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使信息获取日益方便、快捷和大众化。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类网络化信息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成长起来。图书馆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水平高低的首要条件。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冲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网络是一个十分自由、广阔的空间,一个理想的存取和利用信息的空间,它越来越多的吸引个人和企业涉足网络信息服务业,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展开竞争。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借助网络可以很从容、很有余地选择信息机构。网络使图书馆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已由“文献中心”演变成“用户中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逐步边缘化,图书馆的“中介”地位和“专业”作用也受到挑战。

四、积极主动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离不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义不容辞,要努力成为高等教育强有力的后盾。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适时服务和发展的关键,图书馆馆员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服务水平、业务技能、言谈举止及沟通技巧等直接影响到为读者服务质量的基本素质。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导航员”的图书馆馆员,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变化发展的新环境。同时,应尽量扩展相关问题的知识涵盖面,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各种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提供知识面更广的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包括基于分析和基于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专业化信息服务、个人化信息服务,知识和信息得到系统化、综合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应性更强的再生知识。

五、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

创新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普遍行为,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因而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创新的问题。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他们现在都包含人们的精神和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不可避免地从根本上动摇各类组织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也概莫能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正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所在。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书中,提出了组织创新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之中,论述了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和市场剧变的新世纪,谁能感觉敏捷,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快速作出反应,力争处处先行一步,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图书馆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六、注重与读者交流,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 人本管理 理念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前提。企业实行以人为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人本管理就是指以人为本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将人作为中心点,万事以人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有更长远更好的发展。

一、什么是人本管理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要把人放在社会主置,过去的管理是将人当做一种工作或者一种牟利的一种手段,简单的说就是无本主义。社会在发展人的地位在升高,物本主义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只有将人放在首要位置实行人本管理才能让企业有更好的发展。人本管理的内涵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第一,可从“人”与“本”之间的关系去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人本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挖掘,从而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要重视并运用好人力资本就行了,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人本管理也只不过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或者实现企业的目标的一种手段,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正视自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位置,没有人本管理的理念,人本管理也还是与无本管理理念一样,这种管理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本管理。第二,“人本”可从“资本”的角度去理解。以前有很多的企业都是依靠资本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企业资本的积累与再生产的扩大是企业谋取利润的一种手段,在这一时期以“资”为“本”的管理就是管理的中心。从资本的角度是对人本进行管理,一切以满足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中心。

二、理念创新的作用

理念是一种追求,一个企业的理念的就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追求,企业的理念可用来指导员工的行为和作为,企业的理念能增加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企业的理念的坚定性程度,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败。对理念的创新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企业只有满足这个条件才能更好的发展,对企业的理念进行创新还有能帮助企业的领导队伍做出正确的决定,甚至还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或者企业管理的一些行为、企业的积累与员工(股东)分配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管理应当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达到组织制定的目标的目的。理念创新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制定出企业的理念,并且严格遵守企业的理念,企业应当将理念作为企业一切活动的导向,因为理念是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世界前500强企业的管理演变的历史中可以看出,一个企业要维持很长时间,它们的管理理念就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需要不断的创新,并将目标保持稳定不变。加入一个企业的管理理念没有创新,那么这个企业就失去了进取,也就没有了希望。

三、人本管理理念创新

国家需要富强,前提是经济富强,而经济富强离不开企业,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而决定企业管理能否成功就得依靠文化,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那个企业具有文化优势,那个企业也就在竞争中、发展中具有优势。时期不同、经济的背景对企业文化的影响非常大,企业企业家必须清楚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时刻对自己的管理理念进行更新,不能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了这套管理理念就一直有用,必须将目光放向未来,不断的对管理理念中的激励理念、服务理念、经营理念、人本理念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文化应当体现的价值。

(一)激励理念创新

激励理论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人的需要而采取一些相应的管理措施,用来激发人的动机、鼓励人的行为,让人产生动力。所以,人的工作绩效除了跟个人的能力相关以外还与受激励的程度相关。激励是指通过实现员工的个人需求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在企业中的行为与企业的目标一致[3]。对于企业管理方面,外企的员工在进入公司后,从面试到通过培训上岗,都重点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告诉每个员工公司非常重视你的存在,只要你努力做好相应的工作就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并强调告诉每个新员工,每个人都可能会出人头地。一般在情况下,员工的个人能力发挥会达到80%,个人的作用发挥会达到100%。

(二)经营理念创新

文化管理就是根据本企业的的行业特点,制定一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内涵的经营理念。需要丢弃一些过时的经营管理理念,制定具有本企业文化管理特色的新理念。企业的经营理念的表现方面主要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主题,以诚信为手段,从不同的方面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服务理念创新

服务理念决定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套好的服务理念注定难走的远。品牌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名词、符号或设计,品牌是它们的总和,每个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服务理念,只有有区别与其他企业的服务理念才能使企业具有更高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服务在企业的品牌的塑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决定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应当具有企业特色的服务理念。奔驰公司是世界上一个汽车行业的大企业。拥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奔驰经久不衰的法宝是“保你满意的产前服务”、“无处不在的售后服务”和“领导潮流的创新服务”的“三服务”理念。奔驰推出这些理念并且为这些理念做出了相应的行动,无论是市场营销还是生产过程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都严格实行了其服务理念。

(四)人本理念创新

从“人本管理”的各要素中可以发现,人是管理中的主要对象以及企业的主要资源。人本管理主要包括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文化管理,由此可见文化管理在人本管理中的层次最高,所以要进行“人本管理”就必须垫好前面几个层次的基础,并不断对人本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文化管理的层次上来。在企业管理中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企业中谁抓住了人,谁也就赢得了荣耀与财富。这也是“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

四、结语

人本管理的重点就是在人的身上,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人本管理理念创新,认为人本管理是21世纪影响企业发展的的关键,企业只有实行人本管理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在时代中抓住机遇,留着人才,才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李浩林. 试论以人为本观念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 广东科技. 2005(07)

[2]彭毓蓉,彭毓花.传统文化与人本管理[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01)

[3]于静.日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 科技创业月刊. 2009(02)

[4]李文燕."人本理念"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J].广西轻工业,2011(5)

[5]陈文.SDJL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2010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理念;高校管理;借鉴

中图分类号:F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3日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为应付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同时“跑马圈地”建新校区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可与国内外同行想媲美。但软件建设情况如何呢,目前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符合高校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通过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达到提高高校管理者意识,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目的,为高校的高效率运作提供保障。

一、企业管理与高校管理差异分析

(一)服务对象的差异。企业的服务对象是消费者,通过提品和服务,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消费者往往不仅注重提品与服务的过程,而且注重服务结果,他们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经过比较产品与服务质量后,有选择性地购买优质产品;而高校主要以提供教育服务为主,往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息不对称,而且受教育者无法随意选择学校与教师,二者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因此最终选择权在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才能明确某门课程是否与自己的学习愿望相符,教师是否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因此,在高校中,提供服务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注重强调教师提供服务的过程,认真备课、讲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实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等服务方法。

(二)管理环境的差异。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一切生产与服务都离不开环境的保障作用。但是,企业环境中常带有控制与强制的成分,缺乏民主的氛围,以制度控制员工、以奖金鼓励员工,有时候这些制度甚至会降低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人尽其才,造成人才流失惨重。这些现象在高校管理中都应尽量避免。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由于高校与企业管理的环境不同,学术文化氛围必然有所区别。作为高校,育人环境应当与教育目标相适应,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可以满足师生心理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有关师生的管理方面,不能完全依赖控制与打压政策。为了培养更多创新性人才,给学术研究创造提供更多发展空间,畅所欲言的学术空间将成为师生共同期待的工作环境。

(三)管理目标的差异。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经历三大基本单元:生产、生活、教育。它们作为人类生活的根本元素,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人们离开基本要素,将面临灭亡。而企业与高校,恰好处于不同的元素中,即生产和教育。首先,二者经营目标不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而高校是非营利组织,主要发展目标在于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其次,二者发挥的效益不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教育注重社会效益;再次,二者评价方法也不同。企业绩效管理以量化评估为主,如销售的产品数量、质量级别、利润多少等,但是高校作为教育的特殊领域,有很多东西无法用指标来衡量,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能力水平、师尊师德、管理者的领导力等。因此,应该区别对待各种不同事物,而不得盲目追求科学管理,或者设置不合理的非科学性目标。现在虽然量化考核趋向于科学,但是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例如与学校利益或者员工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如果一味量化处理,那么人们可能为了减少损失而不惜造假,显然与管理考核目标背道而驰。

二、高校管理中应用企业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在高效管理中纳入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办法,并非是随意的、盲目的,而应该是以高校管理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要充分考虑适用性、必要性原则,才能确保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办法切实发挥作用,提高高校管理效率。

(一)改革高校传统管理弊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高校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传统的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办法有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寻求一条适应自己管理的发展之路,引入其他行业或者组织的成功管理技巧。但是,高校在应用企业管理办法解决问题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管理的针对性,切忌“病急乱投医”。只有引进的管理办法与高校实际问题相适应,才能真正发挥其“正能量”。

(二)为高校管理注入活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高校引进先进管理办法的源头在于企业,然后再扩展到具体的部门和组织中,通过横向流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某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在企业各部门应用一段时间后,基本适应企业发展,然后再传播到其他领域中,高等教育就包括其中。当前,一些高等教育研究者已经着手准备将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办法纳入到高校发展中,无论实验的结果成功与否,在引入初期都应为提升高校管理活力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三)激发高校管理积极性。在高校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办法,需要一定的勇气与见解,同时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投入。作为高校,具有强烈的愿望引入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期待通过某一先进的管理办法切实解决高校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这些思想方法无需大力推销,而是高校自觉付出努力,以此保障管理办法的成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高校管理也可能面临上级压力、外部竞争等因素。而高校引入企业管理办法,努力意愿如果不强烈,可能对预期管理效果的实现产生影响。

(四)提高高校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办法,应选择具有适用效力的策略。首先,应深入理解企业管理的内涵,选择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其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应用已有资源。此处所指资源包括具体理解并实施企业管理办法的工作人员,同时也包括机构建设、财力资源、人员调配等。以运用企业管理的特殊魅力,提高高校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企业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实践

(一)后勤管理中纳入企业管理理念。后勤作为高校发展的根本保障部门,加快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是高校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标杆。一直以来,人们往往片面地认为高校管理的企业化管理改革就是后勤制度的改革。实际上,后勤概念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方面广义的后勤除了后勤管理部门之外,还包括学生宿舍、卫生院、食堂等部门,以及教学辅助部门等;另一方面狭义的后勤则不包含具体的办公系统。以香港的高校办公系统为例,虽然在学校一级设置办公室,但是没有办公室主任,所有办公室业务由专职秘书人员负责,通过合理设计岗位职责,确保办公系统的高速运转,减少繁琐的程序,提高办公效率,确保高校一切工作与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后勤制度改革中,最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化管理,应该让后勤部门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自负盈亏部门,进而激发其管理积极性。但也应认识到,由于大多高校的后勤制度改革被限制在校门以外,社会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目标;而一些高校食堂面向社会化,在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领导下,为师生提供良好服务,为学校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以激励手段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科研逐渐成为核心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有关高校在科研管理、资金筹措、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成果使用等问题上,产生了新矛盾,是高校管理的难点之一。从西方国家的科研发展来看,学术职业的薪酬落后于私人部门,且传统的学术性方式已逐渐落后,与高校发展严重不符。一些教师不仅要从事日常教学工作、开展科研探讨,同时也要在市场化环境中吸纳外来资金、提供对外咨询服务。但是在我国部分地区,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实行社会兼职的压力非常大。另外,在我国由于工业部门普遍不关注基础性学术研究,传统以学术研究为主的高校科研活动可能逐渐走向实用性、盈利性发展方向。

可见,在市场经济发展大背景下,高校科研工作必须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如果仍按照传统的科研预算方式投入经费投资,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制约科研成果的产生与转化;另一方面由于科研经费过多,产生铺张浪费现象。另外,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经常出现虎头蛇尾现象。审批项目时充满激情,可是到了成果结项的时候,却只剩一个“拖”字,降低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由于一些高校习惯于将教师的数量作为考核科研成果水平与成绩的主要依据,忽略横向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也减少了可转化科研成果的数量。同时,理工学生比例低于人文学生,这也是影响科研管理观念转变的原因之一,需在管理中引起重视。

(三)树立品牌发展意识。随着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发展趋势日益加大,品牌的地位日益凸显。以当前企业发展状况来看,著名品牌将成为企业竞争武器之一。因此,品牌战略引入高校管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品牌的创造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而高校未来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品牌竞争优势。可以试想一下,为什么顶尖高中毕业生愿意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而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又为何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名牌高校争取科研项目也更加容易,这都与其品牌优势密不可分。当市场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就如同消费者购买商品一样,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等更加关注高校品牌影响力。企业将更愿意接纳名牌高校毕业生以便开展科学研究,比如我国著名企业华为股份有限公司,每年从名牌高校中招收大量毕业生,这些高素质的学生为华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保障。因此,对于高校发展来说,应积极借鉴企业的品牌战略,创造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品牌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管理环境。高校运用企业管理理念开展工作,文化建设不容忽视。应该将高校的文化理念作为支撑高校发展的精神保障。高校作为开展教育的特殊场所,本身就是高素质文化的集合体,具有独特的人文信息魅力,如果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就等于失去了发展的灵魂。但也应认识到,高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所不同,高校管理不能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办法,应当加大宣传的力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进行企业管理理念的培训。对于高校管理来说,有些人根本没有接触过企业管理,只有组织开展相关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思想认识;其次,在高校管理中形成共同信念,形成凝聚力,尤其在高校较为松散的组织结构中,应加强各院系、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加强配合,协调开展工作;再次,可以在高校中引入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全面阐释高校校风、校训、学风、教风,并印制宣传册,作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使高校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提高高校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高校发展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战略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育管理工作的两大主体,我们在以“学生”为本的同时,还必须要提倡以“教师”为本,首先要注重师德建设,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做到自重、自爱、自律、自尊,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其次要关爱教师,教师担负着培育人才的伟大职责,因此教师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有关部门应该尽力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给广大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的风气对学生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学术和学风的建设,广大教师应该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认真负责,让积极、严禁的学风萦绕着整个校园,陶冶学生的身心,如果一个学校内没有好的风气,那么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负面影响。

二、“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应用

(一)培养自我管理意识想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就要坚持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同时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的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于学生,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可以减少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压力,让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例如,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具有排斥心理,即使教师指出了学生的错误,由于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不仅无法认识自身的不足,反而会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教师要身先士卒,经常和学生一起反省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培养自我反省的意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行纠正错误,而且学生会更加尊重教师,爱戴教师。

(二)尊重学生的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具有自己的看法是,教师应该虚心的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一起探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关爱教师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在工作之外,教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烦恼和困难,教师也应该受到关心和爱护,领导者应该及时了解教师的身心状况,帮助教师排忧解难,促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也可能会遇到一些矛盾,这时领导者要及时进行劝解,尽最大努力去宽慰教师、鼓励教师,让教师端正心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矛盾。同时教师由于工作繁忙,有时会出现身体不适,这时领导者更要关心教师,一片药、一杯水、一句问候,都可能成为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

(四)优化用人机制在从前,人民教师被称为“铁饭碗”,这种情况无疑会使教师产生惰性,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还要优化用人机制,将全员聘任制、校长竞聘制、教师待岗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健全完整的用人机制,层层筛选,用责任来规范人为活动,让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做到“在其岗,尽其事”。

(五)完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哪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规章制度,因此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有理可依,只有完善规章制度,才能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判,防止个别教师出现投机取巧的现象,对于表现差的教师,进行处罚时才能有据可查,对于积极肯干的教师,才能按照制度给予奖励,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再怎么强调工作质量也无济于事。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管理办法

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当前学校的主要任务,其开展和进行应当有恰当的方法和理念。管理观念的科学与否关系到管理是否能够执行到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管理工作的效果。在现阶段,我国高校自从放开招收限制以来,高校人数大大增加,这一人数的增加也伴随着管理问题的出现。我们应当从学生工作的管理理念着手,以此来改善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1.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1.1管理单一化问题严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管理观念所针对的仍然是90年代出现的学生管理问题,大体上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这一管理观念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走向片面化,忽视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管理目标的问题,另外,管理单一化和片面化的问题通常还反映在对学生不区别的对待,没掌握学生的特殊情况就随意指定统一的管理条例。

传统管理观念下的管理工作常将学校的管理看成是一条条的规章制度,不从者即被处罚,但是这些处罚甚至只能起到反作用。片面对校规校纪的机械遵守,培养出大量的单一素质学生。这些管理理念基本上同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

1.2管理理念行政化,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在于给学生群体提供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是一所学校的内在性格特点,将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然而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很容易出现行政化的倾向,同校园的文化建设格格不入。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校园文化关系到自身的内涵和底蕴,能够对学生自我管理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然而当前学校管理从上到下几乎都秉承着“官本位”的角色,很多人倾向于从校领导到院领导按照公务员级别进行排列,这不可避免地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校园管理行政化促使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官本位的惯性思维,这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样,由于校园文化的缺失,很多学生对学校没有太多的认同感,反而对领导有着深厚的“感情”。

1.3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高校学生管理状况的日益复杂,学生的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不少学校花费巨大代价加强这一管理,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这一投入仍无法提升校园管理的质量,这是由于我国对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缺失,造成管理人才匮乏。国内高校管理业没能借助国外名校的经验,没有引进教授治校的原则。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才只有本校才能培养出来,不是单方面引进就能出现的。总之,管理人才的匮乏造成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困难。

2.新型学生管理观念――人本主义管理观念

2.1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概念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当前高校盛行的改革办法之一,这一管理理念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这是由于,从前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只注重管理者对学生的监督以及管理条例的制定,而没有考虑到管理工作效果好坏的决定者是学生。学生在高校内是当之无愧的主体,人本主义的学生工作管理理念则坚持在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

2.2具体实行措施

以人为本,要求在管理中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此,校园管理者务必要将对他们的管理同他们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例如,在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同学应当以教育为主,尽量采取对话的方式,用善意的心态去沟通,这对他们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

以人为本,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为学生服务为本,为管理者正名。传统管理者对于学生而言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因此“官本位”思想很容易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生根发芽。管理者应当树立服务的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以人为本,要求在挑选学生管理工作者时选择跟学生比较亲近的人员。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可以适当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甚至可以任命他们为辅导员。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任命留校的研究生为本科生的辅导员,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制定管理方案。

以人为本,要努力构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每个高校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友间的精神纽带。管理工作应当服从这一文化的构建,重点在于努力将管理工作同学校的学术研究氛围结合在一起。

结语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学生管理理念能够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开展。除此之外,学生管理工作还应当从法制化的层面进行,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清醒。尤其是在新时期,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普及,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同各式各样的思想打交道,因此思想混乱的情况令人担忧,他们对于老师的管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为解决这一问题,管理者应当从根本为学生前途的负责。

参考文献:

篇9

林业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生态效益对人类的影响尤其突出。森林在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具有调节径流和蓄水的功能。每当有强降水时,地表植被可以减缓水流速度,使水流浸入土壤,减少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另外,树木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如果森林强大的蓄水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则相当于修建了一个水库。

1.2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树木的根部及落叶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流失。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带入黄河,并使之形成有名的“地上河”。近年来,黄土高原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有效改善了此地区的水土流失。1.3促进降雨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饱受干旱摧残的国家,干旱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森林可以有效改善大气循环,促进云和降雨的形成。

1.4防风固沙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大量的耕地和农田被沙漠所吞噬,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林业是改善这种局面的有效措施。一方面,森林可以防风,减小风速,成为一道有效的绿色屏障。另一方面,植物深深根植于土壤内部,可以有效固沙,防止土壤的沙漠化。同时也可以改良土地,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形成绿洲。

1.4.1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森林就犹如生物的家,各种动植物在森林中生息繁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锐减,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野生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甚至于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因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发展生态林业的内在要求。这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及保护珍稀动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1.4.2调节气温近年来,“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两极冰川慢慢开始融化,海平面上升,威胁着世界各地人民的安全和生存。在这种情况下,森林发挥的生态作用尤为重要。森林可以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缓解全球变暖,同时也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建设生态林业的措施

首先,增强保护森林、建设生态林业的意识。要发展生态林业,最根本的是要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林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政府有关部分应该加强此方面的立法和宣传,在社会中形成建设生态林业的共识。只有全社会广泛认同建设生态林业的理念,才可能更好、更有效地采取措施。其次,必须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林。长期以来人们总是错误的认为天然林是自然生长的,不必给予特别的保护,滥砍滥伐和开矿、采矿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我国大面积的天然林受到了破坏。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必须严加禁止。必须避免破坏天然林,并且有序的治理已经被破坏的林地。最后,加大建设生态林业的资金投入,转变发展模式。要改变农村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多种经营,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例如,可以改变传统的林业模式,种植不同的树种,可以适当的种植经济树种或果树,维护生物多样性。

3结语

篇10

1全过程质量管理原则

质量管理理论指出:质量是由三级结构组成,即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那么质量管理也应该包括要素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和终末质量管理3个方面。但在实际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常常有一个误区,只重视结果(终末质量)而忽略了过程(要素及环节质量)也就是存在着‘质量冰山现象”——终末质量只是冰山之顶,而形成质量的各种因素(要素质量、环节质量)深埋在水下13|。质量管理的三级结构告诉我们:质量管理不仅要重视终末质量,更要重视要素质量和环节质量,即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在本次医院评审中,护理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的要素质量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1.1护理人员:包括护理人员的数量及质量。数量:新的医院评审标准要求,护理人员的配置应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求,护士与床位比病房应达到0.4:1,监护室应达到2~3:

   1.1.2质量:新的医院评审标准对护理人员质量要求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医院按照《护士管理办法>>规定,执行护理人员执业资格准入管理,未经护士执业注册者不得从事护士工作。此标准为核心标准,即必须全面达到此标准要求,否则评审程序将自动中止。②护理人员结构与梯队合理:护理人员占医院卫生技术人员50%,且护理人员中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40③护理人员应参加定期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医院评审标准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体现了对要素质量的重视,因为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全,如呼叫系统等。

1.1.3仪器、设备、药品、物资:要求仪器设备有维护检查制度,并时刻处于工作状态;药品全、无过期;物资齐备、充足等。

1.1.4规章制度:是要素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医院评审标准要求‘医院各部门应建立徤全质量管理与改进的相关制度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只有徤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各项医疗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医疗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这里的“规章制度”是广义的规章制度,它们是护理人员从事临床护理活动的准则和标准,应该包括:①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②各种工作的规章制度;③护理质量的考核评估标准;④各种疾病护理常规;⑤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⑥护理质量关键过程流程;⑦突发意外事件(如停电)处理预案等。

1.环节质量管理(又称过程质量管理)

每天的各项护理活动和护理人员的各种行为,形成实施过程质量。环节质量的管理,一方面有赖于要素质量的完善;另一方面有赖于护理管理者在日常各项护理活动中,加强对护理人员及和其所从事的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护理管理者应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随时对所管辖的护理单位内对病人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11.3终末质量管理

终末质量是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最终评价,也是护理服务的最终结果。它包括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一级护理合格率、褥疮发生率、差错发生率等,终末质量管理有赖于要素质量及环节质量管理的完善与控制,终末质量是要素质量通过环节质量转化的结果。

2 持续质量改进原则

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持续发展、提高,增强满足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167。医院评审标准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徤全质量管理与改进的相关制度,并完善制度的可追溯性,以及监督、评价、整改机制”1这一要求表明了质量管理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的过渡,充分体现了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

在实际质量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是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简单重复,而是不断循环、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31。

以我院持续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例,说明PD~CA循环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工作中的应用:①计划阶段(P)首先通过满意度的调查,找出病人对护理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因素(如病人对入院时护士介绍环境制度不满意)然后制定出改进方案(如建立“护士接待新病人流程②执行阶段(D):护理部下发“护士接待新病人流程’,并要求护士参照执行;③检查阶段(C)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逐级检查流程落实情况;④处理阶段(A)通过再次满意度的调查,总结经验,找出此流程的优点及存在问题。对于调查中出现的新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由此可见在应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循环管理中,PDCA是一个循环而不是一个终结,它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质量、不断提高质量的过程。

3 护理质量零缺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