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市场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3-05 18:1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市场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业部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指导各地有序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300多个,在区域布局上实现了产区和销区全覆盖,在市场类型上实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互补充,在经营范围上实现了种植、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全包容。同时,农贸市场数量稳定在25000家左右,超市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比重稳步增加,农产品期货上市品种达到13个。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渠道,以农贸市场等零售终端为基础,以连锁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先导,以期货市场为补充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
农产品流通设施明显改善。农业部在全国组织实施了旨在提升流通设施和市场管理水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5520工程”,积极引导多元投入,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市场服务功能,提升市场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了《农业部定点市场管理办法》,促进大中型批发市场规范管理,到“十一五”期末,农业部定点市场总数达到776家。与商务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发挥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作用,加强批发市场建设与管理经验交流,引导批发市场开展现代化建设。
农业会展经济蓬勃发展。农业部主办一批大型展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农业部每年参与联办的省级展会已达30多场。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每年全国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累计举办农业展会及各种展示推介活动700多场次,开辟网络促销专栏或举办网上对接会6000多个。与此同时,农业系统每年还组织参加海外各种展会10多场。依托中国农业信息网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十一五”期间累计供求信息近150万条。针对鲜活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和结构性卖难,农业部组织销区与产区对接,建立了日常购销对接机制。
篇2
2007,是“后WTO时代”的第一年,商品交易市场将会进一步开放,“调整创新”仍是主题。
2006年新变化
(一)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11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法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明确将虫多、药多的5类农产品堵在市场大门外,这标志着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对我国40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直接影响。
(二)启动了一系列“工程”政策
1、“双百市场工程”
商务部出台了“双百市场工程”,扶持100家农产品流通企业,培育100个国家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这是直接涉及商品交易市场的政策。
2、5520工程和“百百万万”工程
农业部启动了5520工程――即农业部升级拓展5520工程,在5年内重点扶持建设5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市场改造升级和拓展业务功能,具体内容有20项;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启动了“百百万万”工程――即在2006-2007年,将100种重点产品纳入监管网,在100个重点城市区域进行重点推广,在10000个商场设立信息查询终端,在每个省设立10000台方便消费者的查询终端等。
3、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
间接涉及商品交易市场的政策有《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国内贸易的“十一五”规划》、《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利用外资的“十一五”规划》、《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管理办法》、《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原油市场管理办法》等。国家粮食局出台了《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等。
4、出台了一系列标准
2006年出台了许多标准,如《摊位制建材市场标准》,《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实施细则》,《品牌市场等级评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标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全监控中心建设标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标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标准》、《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等。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实行建材质量登录制度等,为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等。
5、国家发改委再次组织国债项目
国家发改委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网络和检验检测网络,提高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规模和档次,再次组织申报2007年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债项目工作。
6、财政部支持物流信息平台、配送和交易平台
财政部2006年下拨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专项资金,以支持农村支持物流信息平台、配送和交易平台建设,对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具有推动和示范作用。
2006年新趋势
2006年是我国入世5周年,也是商业对外全面开放两周年,也是商品交易市场结构性调整、升级的一年,其特点可以归纳为11个方面:
(一)大型化趋势――我国年交易额达百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已经有数十个,上海物贸中心有色金属交易市场交易额预计超过600亿元,中国小商品城交易额预计接近达到700亿元。
(二)专业化趋势――出现了一批专业化、批发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在商品交易市场总数中,专业市场所占比例增大,批发经营的商品交易市场所占比例增大。
(三)国际化趋势――出现了一批国际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外向型为主要特征,
(四)品牌化趋势――许多市场大力推进品牌化建设。2006年11月8日,中国商业联合会了协会标准――《品牌市场等级评定》(CGCC/T0001―2006),2006年12月1日起实施。许多商品交易市场探索了品牌建设的途径。
(五)多功能趋势――商品交易市场的多种功能展现出来。
(六)交易所趋势――三大石化商品交易市场建立。
(七)网络化趋势――各种模式网络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
(八)改造升级化趋势――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改造升级加快。
(九)开放化趋势――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
(十)制度化趋势――重点联系制度引导商品交易市场发展
(十一)创新化趋势――建材装饰市场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十二)新期货品种出台趋势――2006年商品期货市场也十分活跃
2007年新主题
2007年是我国完成入世过渡期后的第一年,2006年11月,我国成品油、原油批发经营权放开,化肥分销权也放开,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开放,“调整创新”是商品交易市场的主题。
(一)从蓝海战略到长尾理论――调整的理论
长尾理论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大规模定制。定制的优点很明显:第一,物以稀为贵,定制产品经济具有较高的价值;第二,由于价值中包含的个性化成分较高,是不可替代的,定制产品往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第三,由于定制产品具有异质性,与其他产品不具可比性,是回避竞争、比较“蓝海”的。定制的缺点集中在一点,就是规模不经济。
如何降低“规模不经济”产品的成本,使之成为“经济的”,是大规模定制的难点所在。由于信息化改变了生产条件,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知识的共同消费性加上网络的边际成本递减特性,使小规模生产和销售可以取得原来只有靠大规模制造才能达到的低成本水平,甚至还可能实现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润。这就是长尾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加快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在结构性调整
2000年以来,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在结构调整中发展,以消费品商品交易市场为例,总体市场规模趋于减小,而城市商品交易市场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呈现减少趋势。
(三)针对区域性商铺过剩的矛盾,加强市场规划与管理
据统计,中国商业地产进入高速发展期,2008年前后商业地产的开发将达到高峰,闲置率扩大,矛盾更加突出,不少城市趋于饱和状态。
北京商铺供过于求,京城商业地产“井喷” 高端物业仍存缺口。其中,单纯优质零售物业(包含高档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和著名商业街)供应量达到95万平方米。与供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10年前,北京对于零售物业的需求也会增长,但相比较地产供应,增幅小得多,由此2006年北京零售地产供需将面临新的博弈。
(四)加快商品交易市场改造提升
抓住机遇加快进行商品交易市场改造提升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重点建设市场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以助农增收为重点的农产品、农资等重要涉农物资的市场价格、供求状况以及科技等信息服务;第二,物流配送中心升级改造,包括市场的配送中心本身功能改造及配套的冷链储运系统等;第三,建立和完善电子交易平台,包括农资及农副产品集散地、主销区大型市场以及产区能够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市场的电子交易平台的建设。生产资料市场的电子交易、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电子化管理、农产品市场的改造提升(如农贸市场的改造、标准化菜市场建设)。
(五)特色、绿色、和谐、品牌市场建设成为主流
许多地方将建设特色市场,如北京2008年前计划培育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特色市场,如潘家园旧货市场、红桥市场、古玩城等。
特色市场是指具有一定传统文化特色的市场,是指其他市场没有不可模拟的市场;绿色市场是指符合《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GB/T19220-2003)和《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GB/T19221-2003)标准的批发市场或零售市场,今后绿色市场可以放大到日用工业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领域;和谐市场是指市场内部的各交易当事人规范运作,共同实现商品流通渠道转的市场;品牌市场是指市场规模、市场辐射面、市场环境、市场安全、市场管理、品牌市场、守信等方面具有良好社会形象的市场。商务部“十一五”规划计划培育500家绿色农副产品市场。
(六)加快市场服务中心的再转型
自2007年1月1日起,天津市将全面停止收取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需相关经费将由财政资金给予保障。今后各地市场服务中心将迎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费取消的趋势,通过提供多种服务,获取相应的物业费和服务费收入。
(七)加强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创新
我国商品交易市场正从规模经营向管理创新发展,为商品交易提供增值服务,创新消费形式,提升商品交易信用水平、打造品牌市场已成为当前商品交易市场竞争的核心。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在寻求管理创新,一些大型的商品交易市场已创新出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国际代销等新的业务模式。为商品交易提供增值服务,引导消费者创新消费,打造信用良好的品牌市场已经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
(八)创造条件推出新的期货品种
篇3
一、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我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通过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逐步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及其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证和认定工作,加强标识管理,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自年以来,全区开展了以蔬菜、茶叶农药残留和畜产品兽药残留检测,累计抽检样品1780个,检测合格率为100%。全区未发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引起的重大中毒事件。
(二)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正逐步形成。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生产者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生产行为逐步规范,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区委、区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人大实施监督,政协密切关注。一个全社会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正在形成。
(三)农产品认证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为实施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区政府的鼓励和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了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培育了一批在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截止目前,全区通过中国绿色品发展中心认证的农产品已达到18个(其中,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9个),先后扶持建立了3万亩蔬菜、1万亩茶叶、4万亩中药材、10万亩干果、2万头生猪等无公害种养殖生产基地。其中木鱼有机茶、宋洛生猪养殖基地已通过产地认定。通过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所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缺位,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分段管理过程中部门监管界限不明确,各环节的衔接措施不到位,监管责任不落实,难于实行全程监管,缺乏明确的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制度和法律依据等。
(二)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农业部和农业厅虽然制定了部分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我区也制定了部分农业生产技术规范,但在生产中难于推广应用,没有落到实处。全区农产品按标准或规范组织生产的还不到10%。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我区虽然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管理领导小组,农业主管部门也成立了监督管理办公室,但乡镇还没有相应的机构也没有监管人员,监管工作缺乏系统、连贯、整体性,造成监管工作难度较大。同时,我区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对生产基地、企业、农贸市场、养殖场、超市的农产品难以做到心中有数,无法开展农产品安全自检。因此,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备迫在眉睫。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投入严重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全区农业发展新趋势,那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必须加大对质量安全工作的人、财、物投入,今年农业部门积极争取,在林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从财政收入中虽然解决了5万元的监管工作经费,但只是杯水车薪,在监测上没有安排专项经费,没有检测手段,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工作和力度很难到位。
三、加强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
(一)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管理机制
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我约束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首要的问题是要落实责任,实现生产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能立足于政府大包大揽。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食品,生产经营又十分分散,完全靠政府包揽质量安全管理是难以做到的,也是没有效果的。因此,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我约束机制,一方面能依法落实包括农民、个体经营户、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内的生产经营主体第一责任。例如,针对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有严格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能围绕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等关键环节,通过自我约束有效加强基地和市场组织管理,着力解决由于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而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有效保障的问题。
2、建立农产质量安全监督机制。一是依托农村基层组织,鼓励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二是依托基层组织建立协会,将基层组织的监管职责与农民自我管理有机结合。基地农民相邻而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日常交流频繁畅通,拥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只要加强日常宣传引导,很容易形成主导性的、共同的、具有约束力的观念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群众即会互相监督。在条件成熟的地域再加以协会框架下实行小组质量联保的办法,即一户出问题,要连累小组其它成员,这样会大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群众内部监督控制。
(二)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理机制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建立包括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农产品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管理及农产品加工、消费管理等在内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机制。结合我区实际,实行生产环节基地准出和流通环节的市场准入管理是保障我区农产品安全最有效措施。
1、建立基地准出管理机制。基地准出就是以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为管理主体,全面执行系列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从基地流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要深入开展培训和宣传。要求农民或农产品生产者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生产标准的要求使用农业投入品、执行生产规程;二是切实加强投入品使用管理和技术指导。特别是在经济作物基地,要实行基地用药定点经营制度,统一组织农药供应,严把投入品来源关,并根据技物结合方针,推行专业技术人员咨询和用药处方制度,加强农户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建立生产记录。按照作物品种和生产批次,详细记录产品播种、收获、加工过程及化肥、农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的情况,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督;四是开展产地检测。对上市销售的产品在上市前要认真进行产地检测,检测合格的要出具检测报告并随货同行,不合格产品严禁上市销售。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自行建立或委托检测机构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尚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基地,可由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委托公益性检测机构,根据生产记录和相关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基地产品进行抽检,并向被抽查农户出具质量检测报告单。不合格产品严禁流出基地,并根据协会章程和相应管理制度对相关农户进行教育处理;五是进行产品包装标识。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依法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包装标识,详细注明品名、产地、生产日期、生产者、质量检测等方面情况,抓好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门槛产地准出制度的实施工作,是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2、建立市场准入管理机制。市场准入就是以农产品经营市场为管理主体,严格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控制,确保上市产品质量安全。凡进入我区实行市场准入销售的农产品,必须随附四项中任意一项证明材料:一是农产品生产单位或者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出具的产地证明,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出具的自律性检测合格证明);二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者有机农产品等质量安全认证有效证书复印件,以及近一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三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个人与农产品市场主体签订的已明确质量安全责任条款的购销合同复印件;四是进口的农产品应出具我国政府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质量安全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不能提供上述四项中任意一项所列证明材料的农产品,除农民销售自种自养的少量农产品外,必须进行抽检,抽检合格的才能销售。能提供上述相关证明材料的农产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进行抽检,实行市场准入管理机制,是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二道防线。
(三)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接合作机制
农产品生产流通,面大、量多、链条长、流转快,如果各环节独自为战,不仅社会成本巨大,而且工作难以为继。因此,需要对接合作,降低成本,规范管理。
1、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对接合作机制。即龙头企业+生产+农户合作机制,其中龙头企业包括农产品加生产加工营销企业;生产可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协会、或其它中介组织进行管理。在运行过程中,龙头企业与生产签订产供销合同,明确须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承担违约责任等事项;生产管理者要采取更加严格检测、管理措施和更加严厉的违约惩处措施,有效减少投机行为和消除侥幸心理,确保达标生产。
2、探索建立上游与下游市场之间的对接合作机制。上游市场对入场交易产品,要严格查验有无合格产地质量证明,合格的要开具检测合格证明,并详细载明批次、数量、质量情况,便于下游市场查验。同时上游市场要利用网站、函件、通报等形式,及时将市场管理和农产品检测等方面情况信息向外公布;下游市场要对上游来的产品进行全面质量查验,并及时查询上游市场管理情况和相关产品质量信息,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流入本市场产品的管理。对查验出来的问题要及时向上游市场反馈,便于源头上完善。同时,要及时通报移交给当地相关部门,调查核实后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
3、探索建立基地自产自销农户与本地市场产销对接机制。自产自销农户与本地市场产销的对接,可由市场管理者将自产自销农户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种植品种、面积数量等方面信息登记后,农户、市场、基层组织或协会三方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协议,当地市场建立监管档案,明确责任和管理办法,并向农户发放农户自产自销证。农户凭当地组织或协会产品销售单在自产自销区销售产品。市场对自产自销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抽查,及时掌握产品质量状况。对抽查出的不合格产品,除立即停止销售外,应及时会同基层组织或协会查明原因并追究农户违约责任。通过赔偿损失、上交违约金、限期改正、取消免检资格、限禁上市出售农产品等一系列措施,确保自产自销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保障机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者经营者自律是基础,政府引导支持、监督管理是保障。
篇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江津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取得了“组织最佳化、产品最优化、经营市场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效果。2003年12月1日,《重庆日报》头版头条以《“江津模式”的启迪》为题,报道了在重庆农业结构调整中“给人以全新的启迪”的“江津模式”。何谓“江津模式”,《重庆日报》指出,“就是引进城市工商资本,用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结构调整,使农产品的生产真正变成企业化的生产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江津是一个农村比重较大的县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八五”时期起,江津的粮食、肉类、水果、淡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产量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但是随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大县(市)的优势逐渐丧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江津曾经进入全国农业百强县(市)行列,但是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卖难问题十分突出;农户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缺乏有机联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压力,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市从“十五”期间就提出了“跳出农业抓农业,创新思路调结构”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和重庆市“三百工程”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调整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用工业化理念狠抓了“四大农业”和“一个目标”:“四大农业”就是业主农业、特色农业、商品农业和科技农业,“一个目标”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实施业主农业,实现组织最佳化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龙头企业管理办法,成立了江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大户,广泛推行“公司+农户”、“业主+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业主制农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分户经营的落后模式。目前,以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企业已达到72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55家,重庆市级龙头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58个,带动全市约70%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在经营形式上,以农业企业、业主经营、合作经营为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种植经营花椒50亩以上的企业、业主达350多户,带动了全市22万农户、61万农民从事花椒产业,分别占全市农户和农民总数的58%、56%。现已种植的3.14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全部实施业主制经营,其中企业、业主31家,种植面积1.65万亩,占总面积的53%;专业合作社18家,占总面积的47%。二是在用地问题上,以业主转包租赁等规模流转为主,突破产业发展用地制约。2004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22万余亩,其中13.8万亩转包出租给农业企业和业主,占流转总面积的63%。三是在资金投入上,近三年来,全市由国家投入农业资金1.2亿多元,由民间资本投入7亿元以上,其中企业、业主投入资金达5.6亿元,约占民间资本的80%,有效缓解了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实施特色农业,实现产品最优化
我市坚持实施非均衡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做到产品最优化。
一是制定江津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打造“三大特色农业区”:都市农业区(观光农业、旅游、花卉、无公害蔬菜等)、浅丘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稻、花椒、晚熟柑橘、蚕桑、生猪、橄榄等)、南部山区特产区(金银花、苎麻、笋竹、草食性牲畜等);构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3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晚熟柑橘、10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头生猪、12万亩蚕桑、10万亩橄榄、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苎麻和10万亩笋竹优势产业带。二是培植特色农业产业。经过几年努力,我市成功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和出口柑橘基地。目前全市种植“九叶青”花椒面积达50万亩,超过了陕西韩城24万亩、山东莱芜15万亩的规模,一跃成为全国三大花椒生产基地之首,并建设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多亩。江津先后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九叶青花椒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林业标准化栽培示范项目”和“中国花椒之乡”。引进跨国公司——恒河果业集团,大力实施柑橘品种改良战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业主和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晚熟柑橘。目前已引进优新晚熟柑橘品种71个,建成生产示范园、品比园600亩,完成容器育苗470万株,建成标准化柑橘园3.1万亩。到2009年,10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园的产量将达到20万吨,初步形成国内最大的出口柑橘生产基地。三是培育特色农产品。从重庆引进渝欣牧业公司,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柏林镇发展优质金银花5万亩,改直生苗为嫁接苗,改原始栽培为现代栽培技术,改原有的晾晒干燥为蒸汽杀青烘干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苎麻由原来的川苎2号老品种改为中国麻研所引进的湘苎2号新品种,单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纤维指数由老品种的1500提高到1800以上。
三、实施商品农业,实现经营市场化
我市十分注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一是参加国内外的展示展销活动。先后组织企业和业主参加了香港美食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绿色食品交易会、韩国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日本经贸洽谈会,每年一度的重庆农展会、高交会和北京高交会、深圳高交会、上海香精香料博览会和广交会等。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我市举办了四面山旅游节暨农产品展示会、花椒品牌推介会、中国首届花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江津花椒公司与重庆餐饮名厨协会联谊活动等等。三是培养大批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全市培养中介组织78个,农产品经纪人2万多人。四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我市先后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中省市媒体来我市采访报道,向海内外宣传江津农业和名优特农产品。五是规范市场管理。为了加强江津农产品市场管理,维护江津农产品的良好声誉,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农产品市场管理工作会,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的通告。设立市场管理办公室,市场所在镇的分管镇长现场值班,工商、公安等联合执法,加强商贸流通监管。工商、质监等部门还在交易市场设立质量监控站,印发农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参考,加大执法力度,严把质量关。设立了农产品贸易公开举报电话,对各种不法行为,及时应诉,立即查处,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四面山花椒公司在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促销窗口,恒河果业公司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有100余个二级批发商及水果物流系统。江津花椒出口日本、韩国,榨菜出口马来西亚,曲木板产品出口美国,蚕丝出口印度,柑橘出口亚洲、中东地区和港澳台地区……
四、实施科技农业,实现成本最低化
我市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农业科技队伍,坚持用工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和要求农产品。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我市于1999年建立江津市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用现代农业新观念、新科技、新信息武装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头脑,已累计培训镇村干部、企业法人和农村科技骨干15840人。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向全市30000多农民颁发了绿色证书。积极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2000多农民喜获农民技术职称。组织50多个企业参加在重庆工商大学参加世界银行举办的无公害农产品远程培训。聘请中科院和西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和教授来我市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发了农业标准化知识和花椒、晚熟柑橘、金银花、蔬菜、蚕桑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5万多份,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初步解决了农民生产管理农产品无标准可循的问题。采用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花椒公司自建的双福示范园,栽后一年半就开始试花挂果,2年半投产,平均亩产鲜椒357公斤,最高达806公斤,单株最高产量达4.9公斤。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研。为提高花椒产业的质量,重庆市四面山花椒公司的两个深加工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成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并与中科院地化所、西南农业大学、美国G&F生物科技公司等合作,建立了花椒研究所,研发花椒系列产品20多个,其中获得6项国家专利,花椒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已通过国家质监局专家评审。优质柑橘项目列入国家“948”计划,重庆市恒河果业入驻江津以来,已引进世界名优、专利保护柑橘品种71个,并于2004年6月加入国际育苗者协会,享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水果技术及营销网络,成为我国唯一加入这一农业国际俱乐部的会员企业。锦程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柑橘工厂化无病毒育苗基地750亩,采用意大利温室育苗智能控制系统,每年为重庆市柑橘产业化项目培育优质苗木400万株。柏杉丝绸有限公司引进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对原缫丝机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一机多用,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效益最大化
我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逐步探索出一条推进江津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正在实现江津农业的“九大转变”。一是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标准化农业的转变。二是由“产、供、销”向“销、供、产”的转变。三是由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转变。四是由农民分散经营向企业、业主集中经营的转变。五是由催种催收型向产前、前中、前后服务型的转变。六是由小、散、多、杂型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的转变。七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八是由内向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的转变。九是由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型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九大转变”带来“三大效益”:
一是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84亿元,粮食总产量68.05万吨,农民纯收入323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4%和13.8%;农业产业化产值占农村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7%;在农民纯收入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约占40%;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达457万美元,同比增长165%。
篇5
二是绿色消费影响广泛,深入人心。老百姓购买食品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从价格优先向价格与**全并重方向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有些企业自筹资金购买检测设备;各级政府机关都从执政为民高度,把食品**全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新闻媒体高度关注,形成了推动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舆论监督氛围。
三是绿色通道的数量不断增加,流通效率得到提高。**市已开辟8条绿色通道。其中,跨省通道2条、省内通道3条、市级通道3条。四是食品**全总体状况逐步好转。据市三绿办对市场的蔬菜农残检测,**年平均为93.5%,**年达到98.3%。五是创建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目前我们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了26个,无公害农产品已经到了50个,绿色食品到了11个,**徽省名牌农产品到了20余个。六是建立起了三层检验机制,这三级检验就是企业检验,第二层就是社会检验,第三层就是权威检验;七是开展了“放心豆腐”生产的专项整治。
三绿工程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各地区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实施三绿工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深入推进三绿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此,**年**市将在三绿工程方面重点作这么几件事:
(一)指导思想:以保障食品**全为目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行基地、检测、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从提倡绿色消费抓起,积极培育绿色市场,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引导绿色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思路:一是“反弹琵琶”,从消费抓起,通过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全意识,并在市场提供简单易行的食品检测手段,使污染超标的食品无法销售,从而引导生产;二是实行全程卫生质量控制,运用法制、经济、行政手段,在每个环节都建立食品**全保障体系;三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四是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先以抓好放心肉、放心菜、放心豆制品等卫生质量为重点,再逐步扩大到所有食品。
(三)工作重点:总体上是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全法制保障、技术支撑、政策扶持、社会信用、组织保障和舆论监督六大体系。具体目标:一是通过宣传和政策引导,使政府、企业、消费者增强食品**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确立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科学消费模式。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市场,严把市场关,尽快形成具有保障食品卫生质量、有利于合理使用和节约资源、符合环保要求的销售网络体系;三是继续开辟绿色通道,使进入绿色通道的食品都能符合卫生质量标准要求,鲜活食品运输采取保鲜措施,公路运输的白条肉实行吊挂、封闭运输,冷却肉实行冷链运输,面向社会的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得到较大发展;四是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强化政府对三绿工程的领导。五是根据国家已经颁布的《绿色批发市场标准》、《绿色零售市场标准》和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及实施规则,加大培育创建绿色市场力度,加强硬件建设,实施现代化管理;
六是继续加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的建设。**年进一步加大力度,使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真正成为**市农副产品供应的一个重要保障;同时继续抓好“放心豆腐”生产基地建设,**年力争建成1—2家豆制品集中生产基地,使基地日产黄豆原料18万吨(约占市民日消费量的50%)。
篇6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市场供应工作
11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市场供应工作。
会议指出,我国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库存充足,国内消费品供应总体上能够满足需求,目前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但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较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保障供给,基本稳定价格总水平,维护市场和社会稳定。
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串通定价、合谋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活摆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措施,保证重要消费品的供应和市场稳定。
我国首部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通鉴出版
日前,首部全面反映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年建设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的大型文献――《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通鉴(1984~2005)》由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编辑完成并出版。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通(1984~2005)》,对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系统总结经验模式,展示建设成就,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对指导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业内人士和有关主管部门领导了解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文献。
第三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在桐乡召开(图0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商品市场峰会组委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桐乡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于2007年10月27日在浙江桐乡召开。国内流通领域著名专家、全国著名大市场老总和浙江省市场协会理事单位代表等1000多人参加了峰会。
与会专家就“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商品市场生存环境的转变、对传统商品市场运作模式带来的冲击、商品市场同质化竞争”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峰会组委会还联合了《中国商品市场发展报告》蓝皮书。
【北京】
2008年起集贸市场试行统一配秤
虽然设置了公平秤,但很多集市小摊贩售货缺斤短两仍屡见不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质监局计划从2008年起,在北京市试行集贸市场业主统一配备、使用标准的计量工具制度,不再允许摊主个人购买、使用计量器具,开展“诚信计量”工程。
北京市质监局局长赵长山表示,集贸市场统一配秤将首先在北京360个规范升级市场开展试点,到2008年底争取覆盖50家规范升级市场,待时机成熟后在全市推广。他透露,政府部门将要求这些市场的业主(所有权人)统一为摊位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计量器具,执法部门将定期进行检查。通过执法部门和市场管理方的共同努力,有效遏制缺斤短两等计量欺诈行为,让市民放心消费。
批发市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全面展开
10月28日起,在新发地市场、京深海鲜市场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均有权向商家索要信誉单。北京丰台工商分局表示,将在被誉为“菜篮子”的丰台区8大市场率先推出有形市场索证索票、进货台账制度工作规范,这些信誉单可以作为消费者的购物凭证。
据北京市工商局有关人士介绍,北京市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已经全面展开,各大批发市场是本次整治的关键。新发地、岳各庄、农产品中央、光彩、京深、西南郊、鸿泰天成、金皖友平8大食品批发市场都已签署了落实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承诺书。
超市严禁粮油肉蛋限时促销
2007年11月11日,北京市商务局重申,禁止商家开展生活必需品的限时促销活动。京城商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同时遵守《北京市商业零售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定》和《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促销行为规范(试行)》两项规定,经营者不得组织容易造成人群聚集、人身伤害、秩序混乱的限时间、限商品数量或免费赠送的促销活动;不得开展粮、油、盐、肉、蛋等生活必需品的限时购物活动。
粮油肉蛋等生活必需品的销售确实能够带动整体营业额水平,但是商家一味地追逐效益而放松安全意识,将会造成购物场所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北京市商务局近期还将进一步展开促销安全管理的专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超市促销活动、商场店庆促销等。
【上海】
农副产品市场整治初见成效
10月23日,从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获悉,经过近10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上海市42个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出现了“销售旺盛价格稳,食品质量有保证”的喜人景象,专项整治活动初见成效。
今年年初,上海市工商部门在去年“蔬菜批发市场专项整治”的基础上,扩大整治范围,牵头实施了“整治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经营管理秩序”项目,公安、经委、农委、食药监、质监、物价、城管部门及区县政府相互协作配合,抓好工作落实和推进。上海市工商系统对4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共计规范办照1845户,市场内固定摊位有照率已达到98.33%。猪肉市场整治期间,上海市工商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017人次,查处场内违法经营行为63起,取缔无照经营26户。
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工建设
由光明食品集团等9家投资单位联合投资的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10月29日在上海青浦区华新镇正式开工建设。
据了解,交易中心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由批发交易区、展示区和管理服务区三大区域组成。批发交易区细分为蔬菜、果品、肉类、水产、冰鲜制品、花卉等专业市场;展示区常年为海内外优质农产品和农业企业提供集展示、展销、商务、会展、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流通服务平台;管理服务区内将设检测中心,为农产品贸易提供检测检验服务。
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后将成为联结国内外两大市场的交互性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平台,有助于上海加快农产品市场的升级换代,完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带动上海及周边长三角地区开展农业跨区域的合作。
仲盛集团6亿收购桐乡皮革商城
11月10日,上海仲盛集团旗下仲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外宣布,已经收购了位于浙江桐乡的皮革商品专业市场。未来该“桐乡•时尚皮都会”项目将与乌镇旅游资源良好互动,打造国内旅游商业地产典范。
“桐乡•时尚皮都会”紧邻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乌镇,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一期由A、B、C三个区组成,约9.6万平方米。据悉,包括后期开发,整个项目的总投资约6亿元左右。
据仲盛集团内部人士透露,收购皮革城仅仅是仲盛集团桐乡布局的第一步,仲盛正考虑继续在皮革城周边收购部分土地,以期实现综合开发。
【重庆】
西部最大综合性商贸城重庆开业
10月29日,一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贸城――盛世金源国际商贸城在重庆江北区北滨路开门迎客。这也是目前我国西部单体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商贸城。
据介绍,商贸城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由百货商场、超市、家居广场、专业批发、餐饮休闲区等五大部分组成。首批与市民见面的包括香港百货连锁机构ITAT百货会员店、韩国饰品馆、休闲裤城、特色餐饮区以及一个生鲜超市。
重庆永川着力打造“西部义乌”
10月28日,被称为“西部义乌”的中国永川商贸城一期商铺正式开盘,首期300多套商铺被众商家一抢而空,这个西部最大规模的小商品批发基地将于2008年开门营业。
据永川商贸城投资商北京东兆长泰集团董事长郭向东称,永川商贸城共分四期,一期工程将于明年5月交付使用,可提供500多间店铺、近7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主要经营服装、五金、小家电等小商品。永川商贸城建成后,将引入“前店后厂”的义乌商贸批发经营模式,将永川轻工产品工业园与永川商贸城对接,最终形成“前店后厂”局面,带动加工产业发展,以专业市场带动商家致富,同时带动渝西经济的发展。
据悉,截至目前,已有1025家义乌企业与永川商贸城达成了西南独家合作协议,有3015种商品完成了和永川商贸城的对接,种类涉及箱包、五金、电器等9大类。
【河北】
河北涉县聘请“大叔大婶”协同管市场
据11月5日河北日报消息 最近一段时间,河北省涉县清漳批发市场里多了几个拿着笔记本、挂着工作牌的大叔大婶,他们不时地查看鱼肉是否新鲜、食品是否变质。他们是该县工商部门聘请的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他们以消费者的身份对上市食品作非破坏性质量鉴别,向工商管理部门提供违法经营的线索,同时也对工商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唐山滦南将扩建果菜批发市场
河北唐山市将来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现正在滦南县姚王庄镇紧张施工,该市场总投资600万元,占地110亩,建成后年可经销蔬菜50万吨,交易额将达3亿元。
姚王庄镇原有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始建于1994年,占地43亩,年经销各种蔬菜近30万吨,年交易额2亿元。但随着果菜批发市场交易量的不断扩大,市场基础设施不足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场地狭小,无法保证蔬菜销售高峰期的正常交易,经常造成厂区内堵车;交易棚标准低,无法满足大型货车的装车要求。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该县决定向北扩大场区面积67亩,建一个总占地110亩的新蔬菜批发市场,预计明年6月完工。
【山东】
山东所有农产品市场、超市均建农产品检测室
为确保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山东省工商部门努力从源头上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山东省工商局明确规定,所有从事食用农产品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必须依法注册登记,并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食用农产品的行为。
根据规定,山东省内所有食用农产品市场、超市、商场都必须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室,配备必要的设施和检测人员,建立检测制度;每天对进场交易的每一批农产品进行检验,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经检验合格的,准许销售;检验不合格的,予以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
青岛即墨服装市场搬家易名
2007年10月28日,始建于20世纪80年底初期的青岛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开始了第三次整体搬迁,原服装市场改名为中国即墨服装市场,新市场位于即墨市鹤山路西首并于今天开业。
据市场工作人员介绍,新市场占地 354亩,建筑面积超过 21万平方米,有 7000余商铺,新市场主体共有三层,分为 A、B、C、 D、E五个区;同时,5个区域间都有天桥连接,市场里配有扶手电梯等;另外,新市场的楼顶建有可容纳 500辆车的停车场,市场广场门前也可容纳千余辆车,都是免费停车。
山东临沂小商品城11月10日启用
由临沂瑞兴市场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临沂小商品城于11月10日正式启用。临沂市兰田文化体育用品、兰田日用化妆品、兰田纸张用品三市场将同时迁入临沂小商品城。
临沂小商品城位于新临沂汽车站南邻,占地35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能同时容纳2000余户经营商。该小商品城分文体、笔类、洗化、纸张、百货五个经营区域。其中大卖场一层经营文体、纸张、洗化用品,二层经营饰品、百货,三层经营年画、字画、日历、台历、图片、地图等文化用品及美容美发用品。
【江西】
江西7家企业列入2007“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项目
11月9日,从江西省经贸委获悉:经商务部核准,江西省乐平市蔬菜批发大市场、吉安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发有限公司、宜春市赣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江西泰钠南丰蜜橘有限公司、萍乡市湘东区老关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江西国鸿集团有限公司、兴国将军果业发展有限公司4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其建设和改造项目被列为2007年“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项目。
据了解,2006年,江西省有6家企业列入“双百市场工程”,加上今年新审批的7家企业,江西省目前列入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项目的企业已经达到13家。
南昌主城区批发市场将调整
10月30日从南昌市有关部门获悉,南昌市将对原有的集贸批发市场进行合理规划,老城区将发育和完善4个专业集贸批发市场,分别是汽配和汽车贸易市场、赣昌水产品批发市场、香江家具城、图书批发市场等。
根据规划要求,二七北路的汽配市场向城市北部地区迁移,洪都北大道的旧钢材市场将改造为汽车贸易市场。另外,千花伴购物公园内的花卉批发市场有可能会考虑取消。
【浙江】
杭州首家平价农产品配送中心试营业
浙江在线11月12日讯 从山东、河南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直接运送,经过检测、清洗、包装,再直接配送到酒店、公司食堂、学校……11月11日开始试营业的杭州富川农产品有限公司,承诺以普通批发市场的价格送货上门,提供有质量检测报告的蔬菜。据了解,这是杭城首家平价蔬菜配送中心,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蔬菜配送基地。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国介绍,我国的蔬菜生产基地大部分在北方。蔬菜从基地到消费者手中,至少要经历四个环节。为了减少流通环节,富川公司在九堡设置了3万平方米的配送基地,收购了全国几十家无公害蔬菜基地、肉类养殖基地,并和全国几十家农副产品企业合作,以产地价格收购农民的蔬菜,然后直接运输到杭州,减少了两个中间环节的费用,从而降低了蔬菜的整体价格。
杭州北大门开建“大粮仓”
一个集粮食批发交易、仓储加工、物流配送、检验检测、电子商务于一体的超级“大粮仓”将出现在杭州北大门。10月29日,杭州粮食物流中心动工兴建,力争通过3年时间建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和具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的粮食物流基地。
杭州粮食物流中心位于杭州北大门余杭区良渚镇勾庄,东临京杭大运河,北临绕城公路,西临衢州路,南临宣杭铁路新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项目规划占地约1085亩,建设用地644亩。项目规划有粮食交易市场、粮食仓储区、粮油加工区、粮油信息大楼、农副产品配送区等五大功能区,还设铁路专用线、水运物流码头两大配套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年粮油交易量150万吨,年粮油加工量60万吨,粮油仓储量10万吨及水路、铁路13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
【两广地区】
广州农贸市场年内完成“户口登记”
从广州市工商局获悉,10月起开始上线运行的“商品交易市场监管系统”目前正在有序地扩充资料,全市732个农贸市场将在明年元旦前率先完成数据整理和采集。
据了解,广州市工商局建立的“商品交易市场监管系统”,涵盖了全市1717个各类市场,其中农贸市场占到了近一半。“商品交易市场监管系统”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建立市场户口,所有市场的基本资料(包括市场开办者的情况、市场的类型、规模、经营商品范围、行政许可事项、市场布局、档位编号等)都会被录入系统。每个市场每个档口的业主情况、经营品种、证照期限、过往违规记录等也都会集中存档,既保证数据准确及时,又实现了对市场的动态、实时监管。
广西建设西南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
11月8日上午,广西南宁市昆仑大道三塘段北面锣鼓喧天,醒狮飞舞,一派热烈喜庆的气氛。广西首个大型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南宁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动工仪式。
据介绍,南宁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占地1474亩,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批发交易市场、集中屠宰中心、净肉加工中心、净菜加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网络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冷库、停车场等。项目总投资12.29亿元,建成后年交易量可达495万吨,年交易额达80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覆盖南宁市及周边地区,辐射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物流中心、净菜加工配送中心,成为目前西南地区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经营理念最先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其他省市】
云南红河岸边将建国际商贸城
来自云南河口有关部门的消息称,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正在规划建设一座面积达8.4万多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预计明年年底可全部完工。
国际商贸城共分为商贸区、景观区、住宅区、中心广场、五星级酒店等,位于红河岸边的南溪河畔,与河口瑶族自治县行政中心相连,与越南正在建设中的金城商贸开发区隔河相望,地理位置异常优越。
南溪河畔火车站是滇越米轨铁路上国内列车与越南列车交接转运之地,每天货物24小时不停地通过中越铁路大桥进出越南及东南亚国家。火车站内,边防、海关、铁路、检验检疫等部门在此联合办公,办理进出口货物手续简便,只需很短时间。
沈阳东北机电五金城开始招商
10月27日,东北地区规模最大且极具发展潜力的东北机电五金城(原滑翔五金城)正式开盘招商。
东北机电五金城位于沈阳铁西区滑翔地区(原滑翔五金城),总经营面积35万平方米,商城硬件设施齐全,配备有大型停车场、大型仓库、专业货梯、专业机械吊车等,其硬件配套设施水平在沈城同类型市场中位居首位。
东北机电五金城是全国两大五金机电交易中心之一,以批发零售水暖阀门、机电五金、钢材、机床机电设备等为主,既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五金机电批发零售基地,也是东北地区机床设备交易中心。
吉林省向1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派驻"监督员"
新华网11月14日消息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吉林省农委将向省内10个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派驻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监督员。
据了解,这1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是纳入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监测范围的重点市场,其中包括长春蔬菜中心批发市场、长春果品批发市场等。监督员将负责指导市场建立农产品检测室(点),指导、监督市场建立质量追溯制度,监督、协调和处理市场及经营业户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以及协调工商等部门对农产品抽检超标的经营业户进行教育和处罚。
天津建立批发市场重点联系机制
为加强对批发市场的分类指导,天津市商务委在全市建立批发市场重点联系机制。
据了解,凡被确定为重点联系的批发市场,市商务委将采取多种形式对市场进行宣传推介,扩大影响;优先安排参加商务部、市政府组织的重要活动,组织出国培训和考察活动,推动培训交流;总结推广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创新运行模式和管理经验,研究批发市场建设发展趋势,引导市场管理体制创新;对市场信息网络、结算管理、检验检测、安全监控、商户管理、加工配送、环保、消防及冷链设施等建设改造项目给予扶持,促进市场的改造升级;实行示范市场命名和授牌,以带动和引导批发市场交易方式、经营技术、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的全面创新,培育示范市场;对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全市批发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每年适当调整。
皖西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将投建
皖西目前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即将投建,旨在全力提升六安农产品形象,年成交额将达10多亿元。
据介绍,皖西农产品批发大市场,是安徽省六安市市政府批准建设的“三农”重点菜篮子工程,总规划占地300亩。这个市场定位为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营干鲜果、酱味食品、粮油、中药材、种子、农药、化肥、农资、农机、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是一个集批发、保鲜、冷藏、加工、仓储、商住、停车、信息为一体的超大型综合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福州台江永升商贸城赶商户出门
10月30日上午,位于福州台江的永升商贸城里,上演了一出物业赶商户的闹剧。
这里的二十多商户认为该商贸城没有取得相关审批手续,使他们没法办工商营业执照,因而拒缴租金。为了赶走这些商户,永升商贸城的物业管理方强行锯开一些商户铺位的门锁,搬出货物。
据负责永升商贸城日常运营的华升投资开发公司有关负责人林经理介绍,商贸城与商户签署的租赁合同里没有约定商贸城的相关审批手续问题,商户无法办工商营业执照与商贸城无关。
对此,台江工商局瀛洲工商所吴所长说,永升商贸城由于二次装修没有通过消防验收,所以没有取得其他相应审批手续。由于该商贸城方面没能提供合法的经营场所,使商户无法取得营业执照合法经营,商户有权拒绝缴纳租金。
山西省1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准入制
11月12日,从山西省质监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在山西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山西省13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
据了解,这13个大型农产品市场分布在太原、大同、临汾等11个大中型城市。纳入监测范围后,市场要成立专门的检测中心,配备速测仪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产品在进入市场前,检测中心要对产品进行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检查,不合格的产品禁止进入。同时,检测结果将自动传送到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上。
海南计划6年改造500个农贸市场
《海南省城镇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海南省人民政府第1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据海南省商务厅市场运行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办法》的标准,将用6年时间,完成全省近500个农贸市场的改造。
办法指出,城镇农贸市场的设置,应当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有利交易、规模适当的原则,根据居住人口、服务半径、消费需求等因素确定。对不符合城镇农贸市场发展规划和农贸市场建设标准的项目,规划部门不予办理有关规划许可手续。
按照《办法》规定,不按照标准建设或者改造城镇农贸市场的,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由当地政府予以关闭。政府决定关闭城镇的农贸市场,应当按照城镇农贸市场发展规划就近重新设置新的城镇农贸市场。
湖北鄂州一建材市场凌晨突发大火
10月31日凌晨,鄂东南最大的建材集散地――飞鹅建材市场内一栋两层楼房突发大火,厂房内储存的木材、塑料等易燃物迅速燃烧,经鄂州消防官兵全力扑救,3个小时后大火被扑灭,所幸无人员伤亡。
据一位建材店老板介绍,起火厂房面积有近千平方米,内有一家木材加工厂和一家塑料制品加工厂。在其周围分布有50多家建材门店,主要经营木质地板、油漆等物品。由于起火时间是凌晨,很多店内值守人员都在睡梦中,消防官兵逐家逐户敲门将他们疏散。
经过消防官兵3个小时的奋战,凌晨6时左右,明火被全部扑灭。
【零售连锁】
零售巨头统一采购标准 GFSI认证将在中国推行
在2007年11月1日召开的第九届中国连锁业大会上,沃尔玛、家乐福等七大国际零售巨头联合签订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认证),将在中国推行GFSI认证,此举意味着中国供应商的食品安全标准将统一。
业内相关人士认为,该标准若在中国实施,必将提高我国供应商的门槛。但因目前我国的供应商绝大多数不具备这项认证,短期内实施GFSI难度较大。如果GFSI认证在零售企业中统一推行,将使那些实力欠缺、质量难以保障的小供应商被淘汰。
ATM及POS最新节能双核技术诞生
NCR近日宣布将在其自动取款机(ATMs)以及销售点终端(POS)解决方案中提供Intel®双核处理器技术。
在添加Intel双核处理器之后,NCR的ATM以及NCR RealPOS产品线将使现今日益复杂的辅助和自助服务交易更加快速和顺畅,并为营造下一代客户体验及展示更具视觉冲击的图像界面提供良好的平台。
此外,添加了Intel双核处理器的产品具有更高的电力效能,使电能仅仅传输至处理器所需之处,从而有效节省能耗。NCR还对现有Personas系列ATM提供升级工具包。应用该处理器技术之后,ATM的处理速度可提升高达40%,其节能性也将大大增强。
川田科技推出高端收款机
在2007年11月1日举办的第九届连锁店展览会上,来自广东的收款机生产企业川田科技推出了其连续三次获得国际设计大奖的产品:opoz3000,5000,8000系列高端收款机。作为Intel的战略合作伙伴,川田科技是国内首家将Intel嵌入式技术应用到收款机的企业。此次推出的这三款新型收款机外形典雅,设计时尚,技术先进,颠覆了零售业对于收款机笨头笨脑的呆板印象。此外,3000系列收款机还采取了易拆装的架构,为客户节省了大量的维修时间。一同参加展会的多家零售业百强企业对其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
IBM推出新零售解决方案
近日,IBM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围绕“以顾客为中心”的新一代解决方案,再次围绕虚构的零售商Value Trend公司,设计出了针对年轻一代销售服装和配饰的业务模式(VTeen)和用于向家庭提供家庭用品和服务(VTLiving)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体验到未来商店的购物之旅。
VTeen 是一种用于向年龄介于80后的青少年销售服装和配饰的业务模式,专注于在商店和网上营造前卫的购物体验。在VTeen的解决方案中消费者可以体验到网络购物、商品管理和供应链核心支持技术等。VTLiving用于向家庭提供家庭用品和服务,是因日常琐事而忙碌的家庭的理想购物选择。这一方案还特别为用户设计了商店、网站和周边服务。
NCR推出全方位零售商店自动化解决方案
由AC尼尔森公司针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的1551名抽样受访者展开的中国消费者排队调查报告显示,在消费者经常遭遇排队问题的各类场所中,零售商店以43%排队机率高居第三位。
篇7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提高日光温室产品质量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扎实开展日光温室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做大做强日光温室产业,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日光温室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质品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二)目标任务。选择群众积极性高、村级组织能力强、经营上规模、技术水平高、生产效益好的日光温室基地,开展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创建。从2017年开始,以重兴镇上案村、双茨科镇红东村、收成镇兴盛村为重点,分别打造番茄、人参果、西瓜、甜瓜等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生产规模达520座、1040亩。其中:重兴镇上案村118座、236亩,双茨科镇红东村210座、420亩,收成镇兴盛村192座、384亩。按照“当年绿色、两年有机”的发展要求,全面推行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力争2017-2018年生产期,示范基地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2018-2019年生产期,示范基地农产品全部达到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并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辐射带动全县日光温室产业上档升级。
二、技术措施
(一)推广抗病优质高产品种(种苗)。在日光温室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全部选用抗病优质品种和有机种苗,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严禁使用转基因作物品种,严禁使用包衣种子繁育的种苗,杜绝带病、带菌种苗入棚,从源头上保证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基础条件。
(二)落实有机农产品生产转换期。示范基地从2017年6月开始进入有机生产阶段,到2019年6月,为期24个月为有机农产品生产转换期。转换期内,严格执行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面禁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投入品,确保按期转换。
(三)全程使用有机肥料。在示范基地全程使用农家肥和有机生物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每座日光温室施用羊、牛、鸡粪等腐熟的有机肥25方和生物有机肥400公斤。
(四)全面落实农业技术措施。生产过程中严格落实轮作倒茬、休棚晒棚、深翻改土、膜下高垄滴灌、机械和人工锄草、覆膜保温降湿等农业技术措施,有效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
(五)全面推行物理防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全面应用电动授粉、防虫网阻虫、粘虫板诱虫、反光幕增温、高温闷棚消毒等物理技术措施,实现绿色防控目标。
(六)全面推广植物源农药。在示范基地全面推广烟碱、苦参碱、咖啡因、番茄碱、阿托品、香芹酚等植物源杀虫剂,推广春雷霉素、井岗霉素、农抗120、苏云金杆菌、大蒜素等杀菌剂,有效防治病虫危害。
(七)推行“六统一”生产管理模式。在示范基地,推行统一产前准备、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灌溉施肥、统一采摘收获的“六统一”模式,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八)建立二维码溯源管理体系。在示范基地,全部配套农产品二维码查询系统,将产地环境、种苗、施肥、用药、采摘、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纳入追溯范围,做到“带标上市、过程可控、质量追溯”。
(九)建立超市品牌销售渠道。加大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力度,做到有标生产、有标上市、有标流通。积极发展产销对接、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电商网购等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联系大型超市设立直销专柜,推行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对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价格,实现同质同价、优质优价。
三、建设内容及工作重点
(一)制定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示范基地技术方案。依据有机产品生产标准(GB/T19630),分作物制定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做到有机农产品生产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培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户。在重兴镇上案村、双茨科镇红东村、收成镇兴盛村选择积极性高、生产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农户作为示范户,集中进行培训。示范户要带头执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做好农事活动记录,搞好传、帮、带,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
(三)加强有机农产品基地环境监测。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和《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等标准,委托有资质的监测机构,对水源、土壤、空气等环境状况进行检测,确保各项指标达到技术要求。
(四)健全有机农产品生产档案。在示范基地指派专人负责日常生产、收获、储藏、销售等环节的记录工作,及时做好有机农业生产管理记录,填写记录表,如实记录有机农业日常生产管理活动,健全农事操作记载和生产管理档案,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
(五)加强技术培训与生产指导。严格落实技术人员承诺包抓示范点责任制,每个基地确定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服务。围绕有机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手把手、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确保种植户熟练掌握生产技术。
(六)开展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加大有机农产品认证保护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积极开展有机产品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美誉度。强化对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使用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超期、超范围使用认证标志。
四、扶持政策
加大对日光温室有机农产品基地创建的扶持力度,对生产资料购置、设施设备配套、滴灌设施安装、产地环境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有机产品认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一)物化补助。对示范基地有机生产所需的有机生物肥、植物源农药等生产资料,采取物化形式按年进行补助。第一个生产期内,每座日光温室补贴有机生物肥400公斤、植物源农药4公斤(杀虫剂、杀菌剂各2公斤)。下一个生产期,按以上标准减半执行。
(二)设施设备配备。为示范基地日光温室一次性配备防虫网、粘虫板、反光幕、电动授粉器等设施设备(防虫网、粘虫板、反光幕一次性配套可使用3年,电动授粉器一次性配套可使用5年)。每座日光温室配备防虫网120米、需粘虫板35张、反光幕60米、电动授粉器1个。
(三)滴灌设施安装。为生产基地日光温室配套安装滴灌设施。
(四)产地环境检测。在示范基地创建期,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示范基地的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进行检测,相关费用由县财政承担。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示范基地创建期,定期对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相关费用由县财政承担。
(六)有机产品认证。在示范基地创建期,对示范基地申报认证有机产品进行奖励,每认证1个有机产品奖励资金4万元。
以上各项费用约需300万元,全部由县财政筹措。每个生产周期,经村、镇初验,县级验收后兑现扶持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农牧、财政、环保、质监、水务、农机、督查等部门单位抽调人员对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创建进行考核验收。对验收合格的示范基地,县财政分期分批向基地公司(专业合作社)拨付资金,由基地公司(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和设施设备,并发放到农户。对验收不合格的基地,取消示范基地创建资格,不再享受扶持政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牧、财政、水务、科技、环保、食药、工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农技中心、农广校等部门单位和相关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牧局,具体负责示范基地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将日光温室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纳入有关部门和镇政府工作实绩考核范畴,加强考核督查,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二)靠实工作责任。重兴、双茨科和收成镇政府要制定示范基地创建方案,并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农牧局负责日光温室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组织协调、产品认证、以及检测体系建设工作;财政局负责资金筹措和安排;水务局负责温室滴灌配套设施安装和调试运行;环保局负责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督管理;食药局负责对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工商局负责有机农产品市场管理,打击假冒有机农产品的违法行为;商务局负责电商销售渠道建立;供销社负责有机农产品的销售工作;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负责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负责有机农产品的检测和申报认证;农技中心负责重兴镇上案村、双茨科镇红东村示范基地的技术指导工作,农广校负责收成镇兴盛村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工作。
篇8
关键词:粮食安全;经济法;市场;保障
1粮食安全概述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是人类目前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原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丰富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即“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国内学者对粮食安全的分析主要从粮食总产量波动指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率、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等多项指标着手。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粮食安全是粮食供需平衡的延伸,一般用供需平衡分析后的粮食净进口(或粮食自给率)来测度。广义而言,粮食安全不仅包括全球、国家、家庭以及个人等多个层面上的粮食可获得能力,也包括营养安全。全球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国际、国内的粮食生产及贸易息息相关,而家庭及个人的粮食可获得能力和营养安全则与家庭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存在密切联系[1]。本文所关注的粮食安全以粮食流通安全这一视角为重点,根据其效用价值分析,在从生产环节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中,历经粮食的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将这些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构成粮食流通[2]。粮食流通作为粮食生产与消费的联结点,在保证粮食有效供给和稳定粮食价格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2运用经济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必要性
2.1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关于粮食的属性,理论界目前还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的本质属性就是商品属性,它与“其他一般商品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价值上同质并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另一种观点认为:粮食业是弱质产业,粮食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因此,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买不到粮食安全,粮食市场容易失灵,政府必须矫治和弥补。本文认同第二种观点,粮食作为每个人每天所必需的商品,在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同时,其价格的涨跌和供需的变化对市场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一般商品,因此粮食安全需要国家运用法律对粮食市场进行干预。
2.2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首先,粮食安全立法严重滞后于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一是有关粮食安全的立法数量过于稀少。目前我国在粮食管理方面只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两部条例,而有关粮食安全整体的粮食生产、粮食流通和粮食消费方面的立法只见于少数法律具体条文之中。二是立法效力层次较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属于法律效力体系中的行政法规范畴,在整个立法效力体系中属于第三级别,粮食安全立法效力层次不高,既不利于粮食安全法制的整体建设,也不利于粮食安全的整体法律保障。其次,粮食安全立法易受国家粮食政策变化的影响,稳定性较差。1998年,国务院为贯彻落实好“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规范粮食市场秩序,颁布了《粮食收购条例》,但是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仅仅实施3年,《粮食收购条例》就因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而导致很多问题难以执行,2003年《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正式宣告了《粮食收购条例》的废止。1998年颁布的《粮食购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也同样没有摆脱被废止的命运。由此可见,我国粮食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讲已经占据决定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流通方向的主导地位,而这种主导地位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法制化进程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2.3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需要经济法加以引导
首先,由于国有粮食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在我国粮食市场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享受着其他主体无法享受的特殊优惠待遇,同时由于其存在政企不分、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了粮食流通主体的单一性和缺乏竞争;其次,由于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明,地方之间封锁严重,加之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落实,从而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局面。而经济法在克服市场失灵方面有其内在的优势:首先,经济法可以直接对市场主体的私权进行限制,通过强制性手段实现信息分布的均衡以及有效的市场竞争,国有粮食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也应当纳入经济法调整的范围,从而实现粮食国有企业与粮食私有企业的竞争公平;其次,经济法可以对市场主体的利益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经济人在进行决策时做出既有利于自身又有利于社会的选择;最后,经济法所具有的公共利益优势和远视优势还可以抑制市场主体的盲目自利和“短视”弱点,从而使市场健康、有效地运行。
2.4市场调控有利于保障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平稳运行
列宁曾经说过:“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可见,粮食问题在一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粮食作为人们每天所必需的基础消费品,与国家经济安全紧密相连,保证必要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储备,保证粮食在市场中的正常流通,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粮食流通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平稳运行,不仅事关市场体系运转的稳定高效,对我国经济安全也具有全局性影响。
3粮食安全在经济法维度上的保护
3.1健全粮食安全问题的立法
尽快制定粮食安全问题综合性立法,使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有法可依。目前,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条文仅散见于《土地管理法》《农业法》《水利法》等单行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之中。2012年2月,我国首部《粮食法(征求意见稿)》面世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管理体制,粮食收购、储存、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领域对社会开放,粮食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这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粮食安全的综合性保障作用。《粮食法》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综合性立法,如获通过,将是我国在粮食安全法制化进程上迈出的重大一步,也是完善粮食安全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契机。
3.2建立长期保障粮农利益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1)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面积决定了一国潜在的粮食生产能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郊耕地被城市化浪潮淹没,成为工业用地或房地产用地。大量征用农业用地,无节制地蚕食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不仅将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将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耕地。从现行《土地管理法》出发,首先应当控制政府供地的总量,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违法使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商品房开发,严禁违法下放土地审批权,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其次应当明确土地的所有权,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管理法》第10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由于“农民集体”是一个虚幻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土地产权主体往往变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乡(镇)政府[3],从而使地方政府在征用土地的时候钻了法律的漏洞,导致土地强制征用的合法化。要改变这种现象,建议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人为农民集体,规定农民为具体受益人,同时把现行强制性的行政征收行为转变为市场购买行为。(2)完善粮食补贴机制。国际农业发展的规律表明,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问题是需要协调处理的重要问题[4]。粮食补贴在稳定和刺激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产量和保障粮农利益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要确保粮农利益的实现,就必须完善粮食补贴机制:首先,应当稳定目前以综合性收入补贴、专项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使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兼顾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供给的双重要求;其次,逐步建立综合性收入补贴与农产品价格的联动机制,根据国家财力增加综合性收入补贴的资金规模,逐渐把补贴标准与粮食价格变化联系起来,提高补贴标准,缩小粮农与其他产业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3)发展社会化服务,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粮食生产流通环境。要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政府必须为农民排忧解难,提供社会化服务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包括及时提供可靠的市场服务信息,提供农用生产资料服务、科技服务、收购和销售服务以及加工、储运服务。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加强宏观调控,杜绝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控制化肥、农产品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度上涨,以优化粮食生产和流通环境。
3.3加大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方式限于农户单户个体运作模式,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抗风险能力较差,且无法实现规模效应。这一长期历史现实导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一直未能达到完全满足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状态。因此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气候条件多变的情况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只有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入手,通过加大农业生产资金的投入来发展高科技的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
3.4健全粮食市场供销体系
(1)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国有粮食企业是为适应高度集中的统购统销体制的计划经济而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缺陷在于:企业行政机构化;产业封闭化;组织形式非法人化;外部管理非法制化;收入分配平均化[5]。建立现代化粮食企业,应当从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手。(2)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粮食企业进入市场参与平等交易。无论是从资本量、社会关系或是市场运作能力上看,个体粮商、私营企业与大型国有粮食企业都存在很大差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应当在政策上对粮食市场体系的新参与者加以倾斜,以保障弱势企业的健康发展。(3)推进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建设,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现行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和物流管理办法缺乏市场化机制,制约了粮食流通的发展。改善粮食流通条件,提高粮食流通水平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推进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通过对现有的仓储、加工、批发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加快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的发展。在各大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间形成从中心粮食批发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到连锁店的粮食流通体系,物流中心的形成将大幅度提升主销区粮食流通业的产业层次和资源配置效率。②提高粮食物流的技术水平,加大对粮食物流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注重引进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以提高我国粮食物流技术水平。同时加强粮食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由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等粮食安全问题。
4结语
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事关我国经济安全的基础性问题,围绕其进行全面的法制化和政策性努力实属必要,不仅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的要求,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良好运行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而探讨以规范市场运作体系、克服市场失灵为主要目的经济法对粮食市场运行的规制,在粮食生产流通全面市场化的今天,也是粮食安全法律保障的一个新思考方向和新趋势。
参考文献
[1]茅于轼,赵农.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王耀鹏.中国粮食流通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肖顺武.论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解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4):59-64.
[4]姜长云.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2):44-48.
篇9
【关键词】: 粮食价格问题解决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控办法虽然有了较大的改进,但由于受思想观念、体制、环境和粮食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实行市场调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陷值得研究。
一、我国粮食价格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制约了粮食价格改革。我国粮食是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最慢的产品,许多粮食工作者和经济学家都不敢轻言中国粮食供给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由于市场政企不分,机制不活,粮食产品难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不能完全按市场机制运行。有相当一部分粮食部门的干部和职工仍然固守粮食是“特殊商品”,价格应由国家统一管理,有关部门和决策者也迟迟不敢轻言全面放开粮食价格,怕影响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不破除,思维不更新,粮食价格改革就难以深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国情的新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控办法就难以生成。
(2)粮食的价格波动较大,宏观调控仍需进一步改进。20世纪90年代,我国虽然逐步建立起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风险基金,逐步用经济手段调控粮食价格和市场,但是。由近年来的实践看,仍然存有一定的计划经济问题。首先在调控手段上,行政命令运用的多,经济方法运用的少,调控时机和效果滞后。表现在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缺乏调控经验和有效的调控手段,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其次是在储备粮调节的操作上,时效性不强,没能在该吐时及时吐,该吞时吞不进来,效率低下、成本较高。现有的国家粮食储备数量多,品质差,价格高,存在着明显的质量隐患、财政隐患和价格隐患,管理办法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最后是在进出口时机把握不准,国内供给趋紧时还在出口,供不应求矛盾突出现时进口不能及时到位形成逆向调节,加剧了粮食价格波动幅度。
(3)价格机制的作用由于客观环境不理想而受到限制。我国粮食市场起步晚,发育程度低,交易不规范,多数交易都在市场外通过一对一的洽谈进行,缺少必要的粮食法规。而良好的价格形成机制得益于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主体还没有形成,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进入统一的社会化大市场。另外,国有粮食企业政企不分,机制缺乏灵活,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对供求关系变化缺少必要的反应,缺乏一个充分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来形成真实的价格信号,引导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
(4)价格支持不够规范,补贴方式不尽合理。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也对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遵循国际惯例,按WTO规则行事。而目前我国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体现在价格支持上,不仅对粮食收购价格进行补贴,还对粮食出口价格进行补贴,这是不符合WTO规则要求的,必须加以改正。另外补贴方法也不尽合理,国家把对粮食的补贴直接补给粮食企业,再通过粮食企业间接补给农民,这样的方式中间环节多,损失大,效率低,能补到农民手中的只是一部分,而且也不利于国有粮食企业走向市场,自主经营。
(5)粮食期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价格构成欠缺。粮食期货价格是在期货市场上集中竞价形成的,能够反映未来一定时期的粮食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趋势,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有助于弥补粮食现货价格。而粮食现货市场价格只能反映即期粮食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趋势,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善的粮食价格机制,也是现代粮食价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国家对粮食期货交易管理过于死板,限制过多,主要粮食品种都己退出期货交易,缺少高层次的期货价格来引导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多年来,由于期货价格欠缺,我国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都是根据现货市场提供的价格信息来进行的,而现货价格不能反映未来的粮食供求关系及价格变动趋势,不可避免地造成调控时间滞后,调控成本增高。
(6)流通成本较高,削弱了粮食价格竞争力。成本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影响商品竞争力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由于过去长期重生产,轻流通,导致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欠帐较多,粮食主产区东北,大部分粮食还在露天用席、穴囤储存,仓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粮食运输基本上还是包装作业,损失浪费大;粮食交易环节多,手段落后,获取市场信息成本高,国有粮食企业人员多,效率差,这些因素都使我国粮食经营费用居高不下,一般高于发达国家一倍左右,造成我国粮食总成本上升,价格提高,竞争能力削弱。
二、解决策略:
(1)迅速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观念更新是搞好粮食价格改革的前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控办法,就必须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意识,打破粮食是“特殊商品”,价格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等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商品经济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作用的认识,提高运用价格机制的能力,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积极探索我国粮食价格形成和调控的新方法,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建立以市场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价格主要依靠充分的市场竞争来形成,随供求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全面实施对农民直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全面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和市场,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的以市场为主形成粮食价格的新机制,同时要积极探索和推广经纪人、竞价拍卖、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的粮食流通方式和手段,降低粮食交易费用,提高粮食价格竞争能力。
(3)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障价格机制有效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是政府的首要经济职能,也是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粮食市场建设,搞好粮食市场管理,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为粮食价格形成和运行提供良好的市场载体;其次要培育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主体,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把国有粮食企业真正推向市场,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作用,推进产业化经营,把亿万农户的个体小生产同统一社会化粮食流通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再次要打破以行政区划来界定市场疆界的做法,促进全国统一的粮食大市场形成,给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机会;最后要科学地制定市场运行规则,完善粮食市场法规,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市场机制有效运行。
(4)发展期货交易,不断完善粮食价格的构成。国家要在适时推出粮食现货市场的基础上,辐射面广的粮食期货品种上市,充分发挥期货交易发现未来价格和回避风险的高层次市场功能,形成市场零售价格、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相结合的完整粮食价格体系,引导粮食生产者根据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粮食经营者和消费者根据期货价格制定营销计划,利用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国家参考期货价格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增强调控的时效性,使价格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5)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粮食价格。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粮食仓储设施改造,尽快消除席穴囤储粮;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保粮技术和仓储机械,建立高效配套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降低粮食保管费用和运输成本。要积极探索和推广经纪人、竞价拍卖、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的粮食流通方式和手段,降低粮食交易费用,提高粮食价格竞争能力。
(6)保持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价格。充足的粮食资源是稳定粮食价格的基础,绝不能因暂时的粮食过剩就盲目乐观,还必须看到今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严峻形势,居安思危,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业投资,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7)建立粮食价格信息网络和监测系统,保证粮食价格运行安全。粮食购销和价格全面放开后,为了充分发挥粮食价格的引导与调节作用,防止粮食价格大起大落,国家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粮食价格信息网络和监测预警系统。粮食价格信息网络应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各省粮油信息中心、粮食期货市场及批发市场信息中心为骨干,以市县粮油信息网点和农业信息网点为基础,广泛收集、整理、传递国内外市场粮油信息和价格动态,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粮食价格信息网络,及时为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国内外粮食行情和价格走势等信息,更好地发挥粮食价格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引导作用和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监测和应急两个子系统。监测子系统主要是跟踪监测、收集国内外的粮食产量、需求量、库存、进出口量、市场粮食价格及指数等动态,并进行分析、预测,出现异常苗头及时发出警讯,应急子系统主要是对粮食不安全情况的界定及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大体可分为安全状态、警戒状态、紧张状态、紧急状态。当出现粮食不安全警讯时,确定预警级别,启动系统中的相应程序,提出处理办法,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总之,当前我国粮食价格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粮食价格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我们要以新的思维,新的观念,认真研究和探索中国粮食价格,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控办法,让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好地发挥对粮食供求平衡的调节作用和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向勇、辛贤等著:《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2] 金兆怀著:《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 石广生主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 许宗仁主编:《中国近代粮食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