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文化的见解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茶文化的见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是检察机关为了提高法律监督效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规范化管理本系统的人力资源、业务工作、后勤事务等,有目的地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各种活动的总和。随着我国立法和执法环境的深刻变化,检察机关的执法环境趋于动态化和复杂化,对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挑战。
一、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管理体制缺乏统一
长期以来,由于实行以“人治”为主的队伍管理方法,在人事和行政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而法律监督这项检察院工作的“主业”,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检察工作始终处于分散管理、微观协调、低水平的发展状态,阻碍了检察院整体工作的发展。
(二)队伍管理主体成员组合不合理
成员之间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扯皮,人浮于事,部门之间功能紊乱;成员之间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三)事务管理方法机械单一
干警的工作进取精神、投入热情还不足,工作效率和标准不高,部分干警受重业务轻行政管理的思想影响,对日常行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方法机械,缺少创造性;对个人要求不严,纪律观念较为淡薄,等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事务工作的秩序,致使在文件处理、接待工作、财务管理、办文办会等方面时有纰漏,干扰了正常秩序。
二、加强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的解决对策
(一)推行流程化管理模式,加强对案件全程管理
要注重从强化干警的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入手,推行业务流程化管理模式,对业务部门的分工职责做出明确规定,特别是主诉、主办检察官、检察委员会议事规则等都要做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各业务科室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办案规则,运用统筹法,进一步细化办案环节,对每一环节中科长、办案人、内勤等责任人的职责、要求、做法和办案期限做出详细规定。要建立业务流程全方位跟踪管理系统。使案件全程达到流程走向清、完成时限清、移交程序清。在案件的侦查权、批捕权、公诉权之间开展“移交审查责任签字”,保证案件在各个环节移交符合要求,封堵程序纰漏,保证实体的公正和案件质量。要构筑案件质量全方位动态督查网络。在保证职责正确履行,程序正常流转的同时,设立检委会案件质量考评组定期查。设立自侦案件督办组专项查。由主管检察长、纪检组长及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每月集中一次对自侦案件的立案、侦结及在批捕、环节的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意见。要整合人机最优配置,加快建立“人机系统”。注重把业务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办公自动化、办案现代化上来,从而形成人支配机器,机器制约人的模式,提升管理层次,使业务工作全面纳入科学化、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二)推行科学化管理模式,加强行政管理
篇2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教学引言英语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体现出英语的魅力,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更加完善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茶文化与英语语言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受中国人民以及西方国家人民的喜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大学英语与英国茶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并深深影响着世界的茶文化发展。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院校已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保证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讲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让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茶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句法以及语言场景的使用,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背景,不断融入茶文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对英语教学更感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利用价值,并确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了解基础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更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并掌握重、难点英语语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证学到了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又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让英语课程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随着中国茶文化流入英国,英国本土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将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内容。
2.1增加选修课
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引荐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对相关茶文化历史进行讲解,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印象。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陶冶情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
2.2不同的渠道推广
茶文化在我国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也在课堂上大力宣讲茶文化的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为确保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叶品种,并在推广的同时,融入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并提供相关介绍书籍,让学生完成茶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任务。适当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在大会举办之前,不断积累茶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提高答题过程的精彩程度。校园内部也应大力宣传茶文化的知识,鼓励更多学生普及茶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确保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利用校园广播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宣讲,满足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2.3将茶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内容结合
由于学生需要学习英语课程知识,因此,教师将茶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推广,能够弥补学生茶文化知识的空白。教师引入的文化内容以西方茶文化为主,英国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为避免学生对学习茶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满足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英国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茶文化知识的精髓,进一步体会茶文化内容的价值。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以后,可以满足特定语境的交流需求,让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搭建英语课程基础,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弥补知识的空缺。由于学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的内容,并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提高。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学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的重要内容,可以先从阅读西方茶文化文学作品开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课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阅读原著,以免在进行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受盗版错误翻译的影响。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围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提出对阅读作品的看法,检验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状况,才能顺利完成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任务。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各有各的艺术风格,且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对英国饮茶方面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或定期的举办英语优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谈会、恳谈会等,这将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断的增长自己对英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基于英语文化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诸多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课程,都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规范用语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时,语言更为严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内容应避免与中西方文化产生冲突,避免翻译以后的文章难以被理解。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某些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茶文化的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内涵的状况,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后自行上网查阅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教师针对这一类学生增设培训科目,比如单独出课后复习题,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学生需要谨遵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才能经过不断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又可以以英国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有阶段性的开展教学任务,也需要学生个人能力有层次的提高,才能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并适当的将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更有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更为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指导性办法,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找老师进行询问,弥补茶文化知识的空缺。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将制定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的个人成绩稳步提高。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过多的知识内容,假如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还需教师有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慢慢融入这种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茶文化方面入手,通过优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重点、难点知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入英国茶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阅读西方优秀文化作品为基础,先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子,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英国优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汉互译本,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国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语感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失明抒怀》语言层面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2-4.
[2]袁宏.从语言层面谈儿童绘本的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1-14.
[3]彭富强.论文化与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8):35-36.
[4]肖辛格.例谈影视作品标题的翻译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3(3):45-46.
篇3
关键词:茶文化;受众;体验;动态;展览设计
1茶文化展示的设计演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对文化的传承。茶文化作为横跨古今的一种传统文化,它的展览设计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与茶有关的博物馆、展会听、茶馆等单位都将充分地融入到展览的设计当中,以此来提升品牌的形象,并且为茶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茶文化的美在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统一。所谓物质之美,就是茶的色香味,茶色清新怡人,茶香屡屡不绝,茶味干爽清冽。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就离不开茶叶,茶叶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国不仅是茶的发源地,同时也将茶文化流传了下来,经过历史的积淀,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所以,茶无论是在我国的日常用品领域,还是精神文化领域,都与人们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它不仅扮演着提神醒脑的角色,同时也带给了人们丰富的审美韵味。自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提升,茶叶生产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茶文化以文化为基础,将其概括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精神文明的总和。茶文化涉及到了社会学、农学、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医学以及传播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茶和艺术的结合始终是十分紧密的,茶与诗画,茶与造型以及饮茶艺术都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各式各样途径。茶文化始终以自身鲜明的个性,利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为当下的茶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与可能。
2茶文化动态体验式展览系统设计
施拉姆曾经提出过关于传播必备的三个要素,即信源、信息以及信宿。我们回归茶文化的动态体验式展览设计,就可以对应上信息、媒介和受众。所谓信息,就是指在茶文化的动态体验重,包括表面展现以及内在隐喻的各种内容。而媒介则是指用表现的形式和方法,例如文本、解说词、图片以及空间等内容来向观众展示。受众就是指观众。信息传播利用媒介让受众感知,而本环节主要探讨的就是从信息到媒介的设计过程。设计师需要根据自身对于产品的理解,进行加工、设计,将信息汇总成具体的文字、图片、影响、声音和气味等内容。观众接受信息的过程,就是媒介信息渗透给观众以及解读具体信息的过程。观众在其中去感知有关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完成了整个体验过程。一些好的、有效的体验式展览,会将观众引导向解读信息的领域。
2.1体验主体设计
动态体验的展示,就是可以充分地吸引受众的一种传播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大量的动态体验。展示环节的动态体验多少,主要和观众的需求相连接,要做好受众定位工作。观众是展示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所以,展示设计应以人文本进行设计。当一个展览充分地研究受众的心理,知晓他们的需求,并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改变,才能够充分地吸引受众。观众的年龄、国籍、文化程度等内容都与展示效果息息相关。茶文化的动态体验设计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来进行受众定位分析,这样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例如一些外国人并不懂中国的汉字,但是却对中国的文化十分感兴趣。当茶文化展览需要接待外宾时,外国人很希望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这里就需要有一个精准的定位,使茶文化以娱乐体验为主。通过大量的动态体验,增强图片的层次感,减少文字的比例,让外国友人可以更好地参与和茶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例如杭州富义仓茶文化展览馆,就有大量的动态体验展示、茶艺表演,让外国人可以充分地参与到展示过程当中,体验地地道道的中国茶文化。当下,我们的博物馆正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面对社会公益类的博物馆,国家出资扶持,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博物馆所服务的人群也不再是小众,而是大众。这时茶文化的展览就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体验展示,配合文物和文字,让受众对体验项目更具有选择权,让受众通过适当的阅读、观看以及实践,获得有关的知识,进一步丰富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当下的茶品牌和茶企业,具有良好的茶叶生产环境以及茶叶资源,通常就会在当地建立一些具有品牌特色的茶文化展馆,与自身品牌结合,推广其品牌的同时,也能够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茶文化体验。一方面,他们通过展示设计,将产品的优点传播给观众。在展示设计中包括了茶树的育种、茶园的管理以及采茶包装设计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动态式设计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更加认可其专业性、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茶园的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利用地方的旅游特色带动茶叶销售的经济,增加消费的亮点。在整个展览设计过程中,可以增强茶园的体验性和娱乐性,以此为茶园赢得更高的人气,真正地实现传播文化,促进消费,利用茶叶的经济性带动文化的传播。
2.2体验客体设计
体验客体从一个简单的角度来说,就是具体的物件展示需要通过一个载体、一个渠道展示出来。体验客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即为内在的要素,形式则是具体的展现方式,没有形式感的内容则不能充分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更不能达到有效的传播目的。将内容进行展示,离不开的是媒介。茶文化的动态体验展示首先要经过文本展示,将展示过程规划在一个统一的脉络当中,茶文化的展示需要文本来揭示具体的内涵与主题,也正是由这个过程体现了展示的精髓。所以文本体现了产品、图片之间的联络关系。在进行一定空间的展示、定位之后,文本设计要做好对各项环节的分析,以此来决定最终的展示方式。在具体的文本设计过程中,不仅有展示文字,同时还包括了解说文字,这需要二者的配合,解说词的撰写需要有生动、准确的特色,同时也可以当作具体的故事来讲解,进而吸引受众目光。其次,在茶文化的展示过程中,我们要强调物理空间的作用。所谓物理空间,就是与装置、场景有关的空间,这些内容为观众体验提供了充分的活动场所,这些需要设计者结合具体的主题需要,结合观众的互动行为以及展区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划分,在设计过程中,创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对整个交互过程进行充分的重视。例如,设计设计茶馆时,要满足茶馆室内空间设计的视觉需求、茶客对场所体验的心理需求。视觉需求方面,利用线条流畅、样式复古以及造型优美等特质带给人们视觉上愉悦美好的感受。让展示空间的形状、与人活动的范围进行有效的配合,使得受众的体验过程可以在一个适宜、协调的过程中,这是最基本的空间要素。展示设计需要以特定的建筑为载体,物理空间的布局对受众的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展示间需要有清晰的布局,对物理空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组合。受众在具体的游览过程中,可以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寻找方向,这就需要设计者为受众布置好合理的路线,让受众可以轻松地游览。现代的展示设计,不能仅仅地依靠室内设计,更需要与自然空间相结合,在充分环保节能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变化格局的空间形式以及光线来丰富受众的视觉感知,这将给受众带来更多的感官刺激,加强受众对体验的认知。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茶文化的传承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各式各样的茶博物馆已经坐落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当中,但是,陈列的内容却大多都以静态为主,为了更好地传承茶文化,我们可以向动态体验式展览设计发展,增强茶博物馆的情趣,增强其他茶文化展览设计的特色,以此来推动茶文化在我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刘晓希.“动态照明”视觉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日本“东京晴空塔”夜景照明为例[J].装饰,2016,03:101-103.
[2]谢彦君,徐英.旅游体验共睦态:一个情境机制的多维类属分析[J].经济管理,2016,08:149-159.
篇4
【关键词】茶文化 哲学 茶道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据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后来,茶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语。今天,茶已成为“国饮”,可见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也非常密切。悠久的饮茶习惯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而这茶文化中又渗透着中国人神奇的处世哲学。
茶文化中的哲学
统治者哲学。茶是汉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重要饮料,自中唐以后,随着茶叶消费的普及,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大,茶叶商品市场活跃,利润丰厚。所以,自唐代开始征收茶税,以殷国库,以后茶税便成了历朝历代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唐代之后,茶税作为一种专税,历代相承,从无间断。成为国家除盐铁税外的又一固定税收。
饮茶者的哲学。中国人饮茶,讲究品味、讲究意境,更讲究心情。品茶者最能领悟可使身心获得放松与健康的饮茶真谛。在茶从药用、祭祀、食用,发展到饮用,茶从物质形态,升华到精神内涵。茶的每一处变化,每一个阶段,无不留下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烙印。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能在茶中体会人生真趣。
中国人把饮茶表现为茶礼、茶俗、茶艺等形式。“客来敬茶”是我国传统的待客礼仪,无论南北,不分民族。给上门的客人敬上一杯香茶,是最基本的待客礼节了。茶又是一种文化形式的物质载体,它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婚、丧、嫁、娶无处不在。特别集中体现在各民族的婚俗礼仪中,在佛教的祭祀仪式中等。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异彩纷呈的饮茶习俗,历代饮茶的方式、饮茶的艺术,美不胜收。人们的饮茶过程一步一步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思想内容,中国人平和、内敛,强调个人内心修养的性格,与品茶需要的平和宁静的心态相符。茶艺与茶道的最高境界又总是与悠闲、安静、从容等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形成最高层次的茶文化。
茶道中体现的哲学。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由物质载体升华出来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部分,在品茗的过程中体悟儒释道的思想从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涵盖了茶道、茶礼、茶艺、茶仪、茶宴以及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茶室(建筑和布饰)、茶器、茶工艺品、文学、戏曲等在内的人文学、审美学的文化体系。茶道的重点在“道”的人文精神,茶艺的重点在“艺”的习茶审美艺术。人们习茶品茶旨在通过茶艺作为媒介已达到修心养性、参悟大道。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一种自我超脱的态度。
日本茶道—和、敬、情、寂。在日本,人们把茶艺最终发展成“茶道”,使之更具有精神内涵的是日本东山时期的著名茶人村田珠光,他把茶的精神与大和民族自身的精神特性结合起来,把中国佛教中禅宗思想引入用茶的修养之中,使茶道精神更具民族性和思想性。日本茶道的最终确立者千利休把几百年的饮茶技巧和精神加以总结和发展,创立了“陀茶道”,明确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从此日本茶道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在形式上完全承袭了中国茶艺的艺术形式,而在内容上是深受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朝鲜茶礼—清、敬、和、乐。朝鲜人用茶注重礼,这是受中国茶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仁”、“礼”的影响,对茶中体现的礼的追求胜于对茶艺形式的追求,并形成“中正”的精神。茶在朝鲜最主要的应用范围就是宗教的祭祀仪式、宫廷的庆典仪式和民间婚丧嫁娶的仪式,茶在朝鲜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中国茶道在历经千年茶史中历经世事,饱含了中国文化和中国茶的精髓。它内敛平和,决不招摇张扬。越是好茶,就越是内敛。平常的心态是种力量,它可以让人处世不惊,可以让人游刃有余,也可以让人持之以恒;如果再注入智慧,即可达到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时间、空间、自由、知己、理想、主见等,这种境界是茶的极致,也是精神的极致。
在文人的眼里,茶不同于其他饮品,它是一种将感官和精神融合为一体的“圣物”,是一种精神的滋润物,是不死的文化精魂。喝茶本身就是一种平静的选择,只有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草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低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继续修个人得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道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茶文化是一种由物质载体中升华出来的精神,是一种境界。
茶道在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中,是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融合为一体,堪称东方古典哲学的结晶,“茶禅”文化的精髓。
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将自我的精神与茶艺的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杯茶,一缕茶烟,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秦汉时期,政治家和文人提出的“倡廉”之风渐起,许多达官显贵也纷纷作出清廉的姿态,茶便在此时被赋予了“清廉”的内涵。从此,茶作为“清廉”的象征深入人心。
茶在儒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是“穷独兼达正人正己、洁身自好”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礼节、礼数中,讲究孝敬尊长。新娘过门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公婆及其他长辈敬茶。客人来了,为了表示欢迎和尊敬,主人一定要捧出香茗,就是在下逐客令的时候,也忘不了斯斯文文地端起茶杯,含蓄地送客,茶的妙用只是在中国才能体现得这样精深,而这恰恰是儒学思想中一切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日常茶事中的反应。儒学思想,讲究平和、宁静,而“仁”和“礼”是儒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茶文化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
中庸是儒学家的重要思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学家认为中庸之道出自于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道是来自于最高的价值实体天道人道秉承天道而生,而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中,即“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身边,修身得道。中庸是修身之道。儒家把中庸思想作为其修身的核心准则,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适度,使事物处在最佳状态,不偏不倚,不过亦不及。和者,即和谐有序,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性质的事物互动互生、和谐共存,这是自然法则。推至于人,君子之道就是与人相处既尊重别人的意见或见解,恭敬谦虚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和而不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人们的通达之道。达到中和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运行不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无疑标榜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价值观,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礼之用,和为贵。修身以道,要做到中庸之道,必以德自律。生活中的谦谦君子们,贯穿在茶事中的就是中和思想。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体现了文人对深植于社会中儒学家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对茶事的联想。通过习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养自省、平和、儒雅、谦恭的人格魅力,这是中庸处事的必备德目。儒家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小而大的人生追求用一种行为准则贯穿起来,那就是“中庸”,一种周正平稳的处事之道,从而造就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平和之气和传统中国人的清台,这在茶文化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自古人们以茶喻事,以茶喻道、以茶喻治国之道。
时至今日,人们也能从陆羽制作煮茶风炉形成与铭文中深深体味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社会价值。茶文化的兴起,倡导了一种良好的茶风茶俗,强调儒家中庸、守一、和谐、诚实、完善的律条。体现较为广泛的饮茶风尚以及修行者的通过茶事参悟大道的心志。
茶道中也彰显了中庸的另一个思想“诚实”、“诚意”。《中庸》提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道诚实是人道的法则。曾参在《大学》中写的:“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其华美,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则身健体康。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这一儒家思想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则表现为以诚相待的礼节,贯穿于茶事中的就是敬茶的诚意,是对人的彬彬有礼和坦荡诚意。纵观古今茶事,中庸思想是茶道乃至整个茶文化之圭臬。
篇5
一、《经茶经》一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清朝康熙年间,圣祖康熙帝下令废除了“圈地令”和“迁海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扭转明清交替之际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使封建经济重新步入了逐步繁荣与发展的轨道,从而大体上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其继任者雍正皇帝也能实行重农务本的政策,提倡和鼓励垦田开荒,全国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提高,社会经济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与明代相较,当时的茶业生产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茶叶种植区域大为扩展,长江以南各地在在种茶,自不待言,北方的部分地区如河南、山东、陕西等地,也有少量种植。当时,茶叶品类与制造技术也有新的发展,不仅绿茶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产区和众多茶叶名品,还创制出了红茶、乌龙茶等茶类,初步完善了中国茶类的基本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茶叶已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茶叶课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康熙元年(1662),户部向全国各茶区发卖茶引157928引,此后逐年有所增加,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达到353424引 (1),国家每年由此而获得了数十万两的茶叶课税收入。
随着茶业生产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各阶层的饮茶风习日益浓厚。当时,一部分前朝官吏与文人士大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纷纷绝意仕进,转而在风雅艺术中寻求人生寄托,以显其才俊、能力和品位,展现遗世独立的情怀。在文人雅士的推动和影响下,茶饮在全国的普及化程度大为提高,不仅汉族百姓须臾不可离,满、蒙、藏等少数民族也不可一日无茶,饮茶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千家万户,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与此同时,宫廷茶事在经历了明代的沉寂后,在清代又重新转盛,“茶宴”、“赐茶”等茶仪成为清朝宫廷礼仪的一部分,生活在深宫中的帝王后妃们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精神享受,不少朝中大臣也有机会体味到饮茶之乐趣。清朝多个皇帝嗜好饮茶,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清圣祖康熙皇帝就非常喜爱饮茶,据说他南巡时,曾亲自为产于江苏太湖的名茶“碧螺春”题写茶名。为了满足宫廷饮茶的需要,清廷在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茶叶产区,岁岁采办名茶入贡。历史上篇幅最长的茶书《续茶经》,就是在这种社会各阶层饮茶成风的氛围之下问世的。
《续茶经》的作者陆廷灿,字扶照(四库全书作“秩昭”,疑误),一字幔亭,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少时勤习举业,好古博览,曾拜宋荦、王士祯等当世名流为师,然屡试不第,只能做一些低级的小官。初任松滋县(今属湖北)教谕,课仕有方。康熙五十六年(1717),被朝廷任命为福建崇安县县令,期满后转后补主事,以养病家居,未赴任。回籍后,著书自娱以终,所著有《续茶经》、《艺菊志》、《南村随笔》等。又热衷于搜集整理乡邦文献,曾整理刊刻多种乡人文集行世。早年,廷灿曾于嘉定城南之“槎溪之上,卜筑读书,名花异卉,琳琅满目”(2),尤喜艺菊,四处遍觅奇种,罗植其间,并请著名画家王罨娉赏迹一时名公巨卿、文人学士纷至沓来,游园赏菊,品题赋诗,被人们称为文坛盛事。其性嗜茶,“对寒花啜苦茗,意甚乐之”,“政暇兼及茶事,于采摘、蒸焙、试汤、候火之法,益得其精”(3)。菊,凌霜傲雪,香远益清,花之隐者也;茶,南方之嘉木也,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子喜菊爱茶,其人物性情,殆可想见。
《续茶经》一书,陆廷灿在福建崇安任上即着手编撰,十余年后的雍正十二年(1734)方告成书。关于该书编撰的缘起,他自己曾有过详细介绍。据其自言:“余性嗜茶,承乏崇安,适系武夷产茶之地。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4)陆廷灿任职的福建省崇安县,境内有武夷山,自宋以来一向是著名的茶叶产地,所出产的武夷茶闻名遐迩,清代以后,武夷山一带又不断改进茶叶采制工艺,创造出了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史载,“武夷山周回一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味清浊不同,且泡时岩茶汤白,洲茶汤红,以此为别。采时以清明后谷雨前为最,名曰头春,叶颇粗大。稍后为二春,再后为三春,叶反细,其味则薄。又有八月采者,名秋露白,最香。其岩茶之名,有选芽、漳芽、兰香、清香诸种。又有名松萝者,仿佛新安制法。”“岩茶著名之处,如复古洞、白云洞、竹窠、金井、章堂、梧峰、东华岩、青狮岩诸处,种植烘焙得宜,香味两绝。至于莲子心、白毫、紫毫、雀舌,皆洲茶,初出嫩芽为之,虽以细为佳,而味实浅薄,其香气亦以诸花熏成,巧立名色,不过高声价以求厚利,不及岩茶远矣。”(5)当时的浙闽总督满保,将武夷茶作为贡茶,献于朝廷,并多次向陆氏询问茶叶采制工艺,陆氏为了回答上司的质询,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造茶入贡,便于闲暇之时,在历代正史、野史、方志、笔记、文集和茶叶专书中爬罗剔抉,广搜博采,辑录出了大量的茶文化史料和茶诗茶文,并以陆羽《茶经》为原本,从其原目,撰成《续茶经》三卷,回故里后订辑成书,付之梨枣。
当然,《续茶经》的编撰,还与清初的学术风气的变化有关。从当时的学术思想来看,清初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大都厌恶明学之空疏,存在黜明尊宋的倾向,并兼修汉唐训诂之学,为乾嘉间考据学的勃兴铺平了道路。加之清初的封建统治者出于巩固其统治之需要,大兴“文字狱”,大规模禁毁书籍,加强了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深,使得当时“治学者皆不以天下治乱为心,而相率逃于故纸丛碎中”(6),群趋训诂考订,乾嘉以后,考据之学更是盛行于一时。茶书的编撰者们也难免受考据学风的影响,往往沉湎于故纸堆中,很少有新鲜的见解和独特的创造,这就不免使清代的茶书大都成为整理、摘录、编撰、续写前人之作。《续茶经》一书,自然也不能例外。
二、《续茶经》的内容述要
《续茶经》一书,完全依照唐陆羽《茶经》的体例编成,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茶学著作。作者从历代数以百计的正史、野史、方志、小说、笔记、文集、丛书、类书以及茶叶专著等各种典籍文献中,多角度、多层面分门别类地摘录了自汉代以来除《茶经》以外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文化史料,使该书既博大精深,又条理分明,成为名符其实的《茶经》续篇。全书凡七万余字,内分上、中、下三卷,目次与唐陆羽《茶经》相同。卷上为茶之源、之具、之造,卷中为茶之器,卷下为茶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共十目,分别与《茶经》各章相对应,但部分章节的内容与《茶经》有某些差异。书中所收茶文化史料的内容,大致涉及下列方面:茶的起源与历史,茶树的种植特性;茶叶的种植方法与采制工艺,历史上的不同时代制茶工具;茶叶的烹饮方法与品茶技艺,宜茶水品的鉴别,历代茶具的变迁;各种茶事典故,茶人逸事;历史上著名的产茶区域和茶叶名品;历代茶叶诗文及选句,茶的专门著作和茶画名目等等。
具体而言,《续茶经》卷上“茶之源”一章,汇集了历代典籍文献中的茶史料近百则,内容包括茶的起源与历史,茶叶品类的发展,茶树的种植特性与种植方法,茶叶的效用等方面;“茶之具”一章,引用历代茶叶史料二十余则,记载唐代以后茶叶采制工具及其发展,又论及茶叶的烹饮工具,与陆羽《茶经•二之具》专论茶的采制工具有所不同,内容颇为芜杂;“茶之造”一章,其要点是论述茶叶的采制工序,包括茶的采制方法、茶叶品质鉴别方法、成品茶的贮藏方法等等,本章虽与《茶经•三之造》一脉相承,但集唐代以来茶叶采制技术之大成,内容比《茶经》更加丰富。卷中“茶之器”一章,主要记载的是宋明时期的饮茶用具,作者通过大量史料,较为系统地叙述了自宋至清茶具的详细情况,反映了中国茶具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繁趋简,从奢华富丽到反朴归真的过程,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茶具艺术的发展史。
卷下“茶之煮”一章,内容颇为丰富,涉及面广,其重点是叙述自唐以来煮茶用水的选择和茶叶的烹煮方法两个方面,显然是陆羽《茶经•五之煮》的补充和发展,但本章所引资料稍嫌芜杂,这是一个缺点;“茶之饮”一章所引资料,内容涉及饮茶的起源与历史、历朝历代不同的饮茶方式、饮茶的效用及茶叶的药用价值等方面,从而大体上反映了历代茶饮风俗的变迁;“茶之事”一章,为历代茶事典故、史料的总汇,作者在本章中,全面而系统地收录了自两晋以来大量的茶叶历史资料,内容包括茶之品饮习俗、历代茶政、茶圣陆羽事迹、茶之神话传说、名人茶事、茶人轶事、各地名茶、茶诗茶文等;“茶之出”一章,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自唐至清主要的产茶区域和名茶产地,同时,还记载了古代历史名茶数百种;“九之略”一章,介绍历代茶叶专著,辑录茶叶诗文及诗文选句,在内容上与《茶经九之略》无多大关联,反映出该书与《茶经》体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茶之图”一章,列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画、茶图名目,后附以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明盛搿恫杈咄肌贰⒃罗先登《续文房图赞》。因《茶经》未列“茶法”一目,故陆廷灿又将“历代茶法”作为附录,列于书后。
从内容上来看,《续茶经》一书仅仅是依照《茶经》原目,分门别类地摘录了历代典籍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文化史料,并没有自己的写作,但是,这恰恰是该书的特色与价值所在。众所周知,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便进入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大发展阶段,不仅制茶技术不断革新,茶叶品种、类别更替频繁,茶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演进变化,由此而产生的茶文献、茶史料、茶典故以及茶诗、茶文、茶词、茶画、茶联等,皆是连篇累牍,浩如烟海,人们披览起来如入迷宫。陆廷灿的功绩就在于把历代茶文献按《茶经》之体例,分门别类,摘分编录,类辑成书,从而把唐代以来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梳理得极为清楚,并全景式的展示在读者面前。这就表明,《续茶经》不仅是名符其实的《茶经》续篇,而且堪称中国古代的茶叶百科全书。
陆氏在编撰《续茶经》时,采择范围广,征引史籍量大,在摘录各种史料时也极为慎重,能视每则史料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取舍,揭其要领,删其重复,作了不少钩沉辑佚和考订疑误的工作。据陆廷灿在该书的“凡例”中所言,《续茶经》作为《茶经》的续篇,其中所选录的主要是《茶经》问世以后所出现的茶史料,这些史料大都采自宋、元、明、清时期的典籍,然而,“有其书在前而《茶经》未录者,亦行补入”(7);因《茶经》原本只三卷,大约七千余字,为了避免所续太繁,作者对历代典籍中的茶史料,并未原文照录,而是有取有舍,“是以诸书所见,止摘要分录”(8);对于在各种典籍中内容相近或多处重出茶史料,只选一种,“不取重复,偶有议论各殊者,姑两存之,以示论定”(9)。
《续茶经》一书,体例较为完备,所辑史料的价值也较高,显示出了征引繁富、考证精详、颇切实用的特点,一向为学界所重视,不少学者均给予了肯定和好评。《四库全书总目》对该书评价颇高:“自唐以来阅数百载,凡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即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一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录而存之,亦足以资考订。”(10)特别是其中辑录了陆羽《顾渚山记》、裴汶《茶述》、周绛《补茶经》、乐思白《雪庵清史》、罗大经《建茶论》、桑庄《续茶谱》、范逵《龙焙美成茶录》、无名氏《瑞草总论》、邢士襄《茶说》、卜万祺《松寮茗政》、王草堂(王复礼)《茶说》、王梓《茶说》、吴从先《茗说》的部分佚文或片断,使这些稀见或已散佚的珍贵茶文献皆藉《续茶经》而得已辗转相传,成为目前极为珍贵的茶文化史料。这一切,对中国古代茶文化文献史料的保存与流传,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茶道精神的发扬光大,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续茶经》一书也存在着某些缺陷和不足,除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所造成的局限性之外,该书还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虽然该书所选史料范围较广,内容较为丰富,大大超过了它所依据的唐陆羽《茶经》,但仍然存在着某些遗漏。如关于唐初及唐以前的茶叶史料,作者仅选许慎《说文》、王褒《僮约》、张华《博物志》等数则,而《诗经》、《尚书》、杨雄《蜀都赋》、刘义庆《世说新语》、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的一些茶史料则未收录;卷下“九之略”对于明代茶书的记载不足三十种,朱权《茶谱》、朱涕摹恫杵住贰⒊陆病恫杪碇尽贰⒄灾履《茶谱续编》等均未著录;“十之图”关于历代茶画的记载,也不够全面。二是作者书中存在着某些误记、误判。如《北苑别录》历史上仅有一种,为宋赵汝砺撰,作者在“九之略”中,误为三种,并分列三个不同作者;同在“九之略”中,钱椿年撰、顾元庆删校的《茶谱》一书三出,分别记作《十友谱茶谱》、顾元庆《茶谱》、钱友兰翁《茶谱》,这些都是较为明显的错误。
三、《续茶经》的版本情况及其评价
《续茶经》自问世以来,流传较广,其版本主要有两种:一是雍正十二年(1734)寿椿堂刊本;二是乾隆中奉旨修四库全书时,编修者不嫌其文字过长,将其全文收录,入子部谱录类,从而形成了四库全书本。从时间上来说,寿椿堂刊本在先,四库全书本在后,比对两种版本文字上的异同,可以基本上断定四库全书本所依据的实为寿椿堂刊本,因此,这两种版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寿椿堂刊本前有雍正十三年(1735)北平黄叔琳序,首列唐陆羽《茶经》以及宋陈师道《茶经序》、《唐书陆羽传》,继之以《续茶经》凡例、正文,历代茶法附于卷末。每卷之首,题“嘉定陆廷灿幔亭辑”。每半叶10行,行20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字体为宋体,饱满而流畅。因刊刻者校勘较精,错字极少,属于刊刻质量较高的版本。四库全书本无序跋,无陆羽《茶经》及其序传等史料。半叶8行,行21字,全系人工手誊抄而成。台湾商务印书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使四库本《续茶经》成为国内目前最常见的一个版本。
由于四库全书全由人工缮写而成,在编纂过程中,虽有总校、分校,但因部分官吏责任心不强,校勘较为粗率,在书内存在着誊写错误、脱落颠倒、遗漏抵换等种种弊端,这一点,在《续茶经》中也有所反映。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四库本在誊抄的过程中,误将原寿椿堂刊本中“五之煮”第十六页与十七页页码颠倒,致使原本属于《煮泉小品》的数则史料被列入《茶疏》之中,原属《茶疏》的二则史料则归入《煮泉小品》名下,令人不堪卒读,这说明四库本的誊写质量并不高。是故,寿椿堂刊本不仅是《续茶经》最早的版本,而且是刊刻质量最优的版本。
おぷ⑹停
(1)《清圣祖实录》,卷七。
(2)《艺菊志》,王复礼序。
(3)《续茶经》,黄叔琳序。
(4)(7)(8)(9)陆廷灿《续茶经》,凡例。
(5)王复礼《武夷九曲志》,卷十六。
篇6
【关键词】 《文化生活》 地方文化资源 高中政治课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12-01
1 校本课程与高中政治课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校本课程,简而言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指学校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指导下,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政治课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政治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校为参与主体的课程开发活动。
2 临涣中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中学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农村学校,有过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辉煌,但也曾跌入低谷,陷入设施陈旧、师资匮乏、招生萎缩的困境。进入21世纪,学校不断改革,教学质量迅速提升,先后通过市级示范高中和省级示范高中验收,成为当时在皖北地区第一所农村省级示范高中,创造了农村中学发展的奇迹。
临涣中学发展也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在不断进行着国家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上作了不少尝试,最初学校是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平台,让有兴趣的教师进行开发实验,有的则是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的尝试,如生物组就以学校校园内的植物为对象,在带领学生找植物、认植物、研究植物中形成了《临涣中学校园植物资源》的校本课程,并在向地区扩大,语文组以省级课题为平台,开发了地方文化资源在课程中的运用,艺术组也开发了类似的校本课程,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提高兴趣,并出版了《临涣历史回眸》校本教材,对临涣历史有了较广泛的研究,在临涣地方经济和旅游开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师的研究能力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增强。
3 国家课程《文化生活》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
地方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是特别重要的政治课校本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环节。地方文化资源引入政治课堂,不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总分,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政治组进行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主要是在课程教学中,联系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如村民自治,直接让学生到临涣村进行调研并参与政治生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如经济生活,同学们对临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在《文化生活》中,政治组同行进入了深入的挖掘,先期进行了临涣地方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收集资料时也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再按照文化生活的四个单元从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分类,研究了在不同的单元不同课题中如何更好地运用,给学生一些问题如临涣地方文化是什么,包括哪些,对人与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历史传承怎样,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等等,同时也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进行分析,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引领,如体味文化,让学生走进极具特色的茶馆,去品味茶文化,感受文化特色,周末时从各地赶来驴友的长短镜头中,换个角度来体味临涣文化,学生有了新的感受,如茶文化对人的影响,同学们看到了茶文化对陶冶性情与人际和谐等积极的一面,也有学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茶文化阻碍了临涣经济的发展,让很多人不思进取,沉浸于当前的安乐中,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智慧的火花在课程开发中闪亮。
4 高中政治课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要以校为本。校本课程既然是为了学校的课程,也是为了学生的课程,必须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这就需要学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调动教师群体的力量,在我校有了教育科研制度的保障,有力地支持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思想政治课来说,地方文化资源为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服务,是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延伸,课程资源要来自地方来自学校,要有地方和学校特色,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这样的课程开发才能真正体现出校本来。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选准切入点。校本课程是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更切合实际,更适合学生,所以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入手,如我校利用学校校史馆现有资源,鼓励学生从校友中挖掘校史,继承传统,激励自我,学生兴趣较浓。学校还注意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各个不同学科组对地方历史文化从不同角度进行整合,校本课程容易系统化。
篇7
郝:大多数人接触到的茶叶是可以直接饮用的,但下面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师傅打交道最多的却是尚未加工的茶,他用自己的技术将绿茶与茉莉花制作成芳香四溢的花茶,催开了很多爱茶人的味蕾。但近几年来一些商贩的唯利是图把整个花茶市场搅得低靡起来,这让身为茶厂技师的他感到心寒。
谁扰乱了花茶市场
金寿根茶厂技师
花茶是我国特有的茶叶品种,深受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消费者的喜爱,我生活的广西横县是全国有名的茉莉花种植基地,也是近几年新兴的茉莉花茶加工业基地。作为一名喜爱花茶和制作花茶的技师,我亲身经历了这份骄傲,也希望所有喜欢茉莉花茶的朋友都能喝到货真价实的好茶。
但近几年,北方消费市场上花茶的销量变得低靡,有来自绿茶、乌龙茶的冲击,更多原因是市场上一些不法茶商不重视花茶加工质量、偷工减料,造成很多花茶没有花香。对于花茶来说,失去花香就等于失去生命力,人们花同样的钱喝不到花茶的香味自然会转向绿茶和其它茶。
身为一名茉莉花茶技师,我既无奈又心寒,担心长期下去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会走向衰退甚至消失,如果真是那样就太遗憾了。
郝:山西人爱喝花茶,作为地道的山西人,山西清亮春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光清发现市场上能称得上好品质的茉莉花茶越来越少了,人们在抱怨的同时把爱好转到了绿茶和其它茶上,只是记忆中关于花茶的遗憾还不能消退,于是,他自己开办了花茶厂,为的是让山西人喝上货真价实的好花茶。
苏光清山西清亮春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
因为我自己特别喜欢喝茶,而且认定茶叶在山西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所以1985年就开始经营茶业。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山西茶业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喜欢茶叶的人越来越多,其中花茶的市场最好。在北方一直流传着“夏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一年四季喝花茶”的说法,花茶是北方地区主要的茶叶消费品种,这与花茶独特的花香味可以改变北方饮用水的味道和花茶的保健功效有关。
然而好景不长,花茶的畅销也让一些不法商贩动起了“歪脑筋”,为了牟取更多利润,市场上开始出现劣质花茶,因为其加工成本低,因此售价也低,让很多消费者上了当;另一方面,诚信经营的茶商也受到了牵连,导致整个花茶市场走向低谷。看到这么多年精心培育起来的花茶市场很可能就此萎缩,我在心痛之余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自己开一家生产茉莉花茶的茶厂,让山西人喝上货真价实的茉莉花茶。
1992年,我注册成立了清亮春茶叶品牌,目前,又在广西横县借助当地的茉莉花培育基地开了一家专门生产茉莉花茶的茶厂,精挑细选,确保生产出来的茶叶口味纯正。我相信,诚信经营会让我的茶叶经营之路走得更远。
郝:现在,太原市大大小小的茶城已经开了十余家,有的经营者看到的是广阔的市场前景,有的经营者看到的是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以下我要介绍的这位茶城老板说,有市场还不够,关键还要有诚信。
有市场还要有诚信
王建华 晋阁茶城总经理
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喝茶的好处、喜欢上喝茶时,山西茶商意识到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来了,如何能抓住消费者的心、如何能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都是茶商们思考的问题,有了市场,他们此刻迫切需要一个集中规范的经营平台。
2007年9月,我经营的晋阁茶城正式开业。走上经商道路后,我就一直对自己说“商无信不立”,若想在商道上走得更远就需要付出百分百的诚信,这也是我对茶城内每个商户的要求。顾客来到茶城希望买到货真价实的好茶叶,作为经营茶叶的商人来说,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要进我的茶城,相信你在哪儿也找不到能落脚的地方。
经商者不能只看市场有多大,关键是你能不能抓住市场,如果眼中只有利益不讲诚信,那市场再大,你也别想分得一杯羹,其它行业尚且如此,与商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茶道更应如此。
郝:从品一杯茶开始,到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茶叶店,现在,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茶业集团公司。她说最初吸引自己的仅仅是空气中的阵阵清香,到现在,那些清香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愈陈愈香。
遥闻清香飘来
马利敏 运城市清香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销售中心经理
“清香茗茶,让生活讲究起来”,这句话既是清香茶业公司的广告语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是的,饮茶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帮助我们放慢生活脚步,提高生活情趣,养身又怡情。
十几年前,姐姐随母亲回安徽老家探亲,母亲的家乡是著名的茶乡,盛产绿茶,亲人们给她端上自家采的好绿茶,茶杯落手,空气中立刻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从那时起,姐姐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喝茶,既而又萌发了经营茶店的想法,依靠结婚时的嫁妆钱,她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茶叶店,全身心地投入到经营中。
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清香茶业”从当初的茶叶小店发展成了现在的集团公司,姐姐依靠诚信把茶做成了事业,当年的清香已不仅仅是记忆,到现在愈陈愈香。
郝:近段时间,持续攀升的普洱热刚刚平稳下来,可品普洱、收藏普洱的热潮继续在茶友中间相传。很多人不清楚那个看上去并不扎眼的普洱到底隐藏着什么魅力,会让整个城市为之惹火,一家普洱专营店的老板将告诉你他眼中的普洱。
普洱如人生
王军云南龙润茶业集团特许机构山西龙润普洱茶行总经理
身边朋友常常问我,为什么你如此偏爱普洱,以至于会开一家专营店?我的回答很简单,在我看来普洱如人生,一杯普洱蕴涵人生的百种滋味,回味悠长。
了解普洱的人都知道,它愈岁经年,本身就是一段久远的历史文化,面对小叶品种茶的淡薄、各类绿茶的华丽外装,人们对以新为贵的茶品开始感到厌倦,而云南普洱就像一个质感的人,乍看也许没有什么印象,但越品越有味,越品越有层次感,品普洱获得的不仅是感官的满足,更有精神文化的交流。
普洱茶品性温和,不像绿茶那么清寒,也不像红茶那么浓烈,独具陈香、醇厚、甘滑的风韵,具有降血压、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功效深受人们喜爱。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偏爱普洱,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假冒的陈年普洱,但值得庆幸的是普洱经历岁月沉淀,它可以“开口说话”,帮你辨别好坏。真正的陈年普洱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而仿冒品则暴露出酸味、烟草味,或者过于苦涩。好普洱能品出人生的精纯。
郝:一个原本从事茶艺表演的女孩,再次择业时因为舍不得受熏多年的茶文化便经营起自己的茶叶店,她说卖茶叶并不能挣大钱,但和茶叶相伴的那份从容和淡定是任何职业都取代不了的。
从茶艺表演到经营茶业
王静 静一茶业店经理
篇8
(一)做好采访工作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和撰写文章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在每次采访前,我都通过各种渠道,对采访的对象先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采访结束后,我也会尽快将稿件撰写完毕,以求详尽精辟。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参与报道了大型的采访活动,包括:*月在昆明的昆明茶博会;*月在东莞市举行的东莞茶文化节;*月在昆明的越南国家茶叶代表团活动;*月在广州举行的广州茶博会;*月在武汉举行的品茗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深入的学习到了普洱茶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更了解了茶之外的不少知识,并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群体。
在这一年中,我还采访到了刘湘云、王心、李东溟、陈波、王达三、胡云霞、张志强、赵春宇、娄自田、胡皓明、太俊林、田军、张明春等业内人士。同时还有针对性地采访过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的普洱茶爱好者,了解了普洱茶在国外的状况,以及各国消费者心中的分量。另外我还接触和采访了不少对普洱茶市场有见解的茶叶爱好者和经营者,以求通过不同的渠道,对普洱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次的接触和体验,把自己的工作尽量做到完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中国教育文摘
(二)写作方面的突破
在文章的撰写上,从过去主攻“特别策划”、“人物”、“玩家私房”这一类栏目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和撰写“双月综述”、“独家关注”等,在领导的培养下,我接触了更多的写作方法,适应了不同的写作方式,在这方面有了突破。
二、经营方面的突破
为杂志社共同完成了*万元的广告额收入,为杂志社创收,也是我在记者工作之余的突破。
三、收获:
首先是开阔了眼界,在杂志社这个平台上,找到了自己适合的定位和角色。
借在广州、普洱、东莞、武汉等地出差的机会,我真切的体会到记者工作的优点,就是能亲自体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活动带来的不同感受。在学习、了解、报道普洱茶的同时,接触到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周边的行业,促使自己独立的、全方位的、站在全行业的高度去思索普洱茶的过去和未来,去思索杂志的发展前景。也感受了时展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其次是锻炼了本领。在不断的采访和写作中,我锻炼并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多次独立采访和独立出差的情况下,我也逐步养成严谨思考,独立判断,自我完善,自我协调的能力,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提梁石瓢;装饰艺术;文化特色
1 前言
宜兴,山川秀丽,河网纵横,田园如画,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宜兴是紫砂陶的故乡,历代无数的紫砂艺人,将这大自然的赐予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紫砂文化。紫砂,以茶容器的面貌呈现,容纳水与茶的交流,那是一种容纳的态度。从矿料经历练就成泥,再到完成的作品,它成为了艺术品的载体,并且融合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与其他艺术相互衬托,完全配合点、线、面的曲张、伸展,有条有理地展示出作品完整的姿态。
2 《提梁石瓢》的装饰艺术与紫砂文化
宜兴紫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造型取材丰富,在造型语言上更好的表现出人们的需求,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的一大门类,紫砂陶经过百年的沧桑巨变,从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以及历代人们的审美、功能使用等等去沿袭,把精神情感寄托于紫砂的造型和内涵之中,充分表现出紫砂艺术的精神气质。《提梁石瓢》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再现了笔者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此壶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之忧。气韵生动,端庄大方,大气沉稳,是一把赏用皆宜的茗壶。
《提梁石瓢》气凝重而意奇巧,型古朴而力苍劲,静穆典雅,经纬间饱含着诗情画意,每一个部位都浑然一体,恰到好处。不同的人对自然有着不同的感情,将这自然的情景、各异的情怀注入紫砂艺术的创作中去,就汇集成创意,在手中拍打出独具其韵的紫砂壶。可以是一把壶,也可以是一段心血,更是思想凝固的具象。传统是一种基础――创新的基础,发展的基础,根植的基础。根植于这片有紫砂气韵的土地,放眼看紫砂文化的未来,紫砂人就是一块海绵,于是交流就成了这个时代紫砂的特征之一――不断吸收各方文化,提升素养,着手在锐意创新之中,而后,才能获得艺术的惊喜。
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极力追求完美的境界。不论是造型还是内蕴,都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紫砂壶的形、神、气缺一不可。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是艺术价值极高的紫砂作品,更是收藏家的心头之好。艺术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其自己的价值,如果是因为金钱而进行创作,那是对艺术的亵渎。
紫砂壶的造型与美,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它以工艺美术为根,以传统文化为源,以茶文化为媒,它以其独有的良好的理化性能,丰富柔和的质感,古朴典雅的形式,千变万化的造型,反映出传统文化特征和创新意识,是现代科学和艺术的融汇,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实用和功能的统一。它高雅的形、神、气韵,是创作者用心造物,长期积蓄,千般磨炼的结果,深藏着创制者的个性内涵。它把创作者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结合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融迸一体,蕴含了紫砂陶艺最本质的基本特色,也是紫砂陶艺从工艺品升华为陶瓷艺术品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它的品种与形制,之多之广之变化,是各种陶瓷品种中最为突出的,堪称工艺美术“品种之最”。
篇10
抛开紫砂壶本身不谈,对于拥有的一把壶就价值几百万的人来说,住在这里未免太过寒酸? “人的心态决定一切,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大房子不是没有,但我不喜欢。”宋双才一边像宠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惜地擦拭着眼前的紫砂壶,一边将他的藏壶人生娓娓道来。
宋双才的人生经历异常丰富,做过工人、推销员、培训讲师、营销经理、制片人、公司老总,等等。他是推广北京报刊亭的先驱者,也是北京第一个做纸尿裤生意的人。提起往事,他就像在讲别人的故事,这些貌似与收藏无关的桥段,在宋双才看来,却不可或缺,按他的话讲,之前的积累太重要了,无论是金钱还是心理素质方面,与收藏丝丝相扣。
其实,早在70年代宋双才就买过紫砂壶,当时他在清华念书,与同学一起去宜兴实习,母亲嘱咐他买把紫砂壶回来,说紫砂壶泡茶隔夜不馒。究竟为什么不馊,母亲说不出,他也无心了解,只不过当件家人交代的事办而已。
岁月如梭,宋双才在2000年前对紫砂壶的了解也就是泡茶隔夜不馊。其间如前文所述,干了无数行当,遇到过挫折,赔钱赔得心疼,也有短时暴富的经历。
收藏紫砂壶之前,宋双才已在家赋闲了一年多,想休息一下,自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饱含兴趣的他想酝酿开一家画廊,但资质上有些问题。就在此时,他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档养生节目,其中提到了饮茶与紫砂壶。宋双才立即回想起给母亲买的壶,于是专注地看了下去,想解开紫砂壶为什么隔夜不馊的疑问。
“其实,当时还是在想着做生意,因为电视上说,紫砂这种矿土为宜兴独有,并且与其他烧制陶瓷等的矿土显著的区别是紫砂在烧制后呈双重气孔结构,透气却不透水。这顿时让我茅塞顿开,透气茶自然隔夜不馊了啊。不过,最打动我的还是紫砂这种矿土为宜兴独有这句话,对于生意人来说,独有,自然就有它的稀缺性,或许是个商机。”
不过,做紫砂壶生意的念头也仅是一闪而过,直到数月后,他到一个朋友刚装修后的新居做客,一进门,看见正对着玄关处是一个大型的百宝格,上面全是紫砂壶,包括客厅也是用大大小小的紫砂壶点缀。宋双才琢磨,这壶不仅可以喝茶啊,装饰家居也很地道,几乎每个家庭都要装修,100个里面有一个用它装饰家居就不是小数。
当时正好临近春节,宋双才去地坛庙会逛了一圈,100块钱买了9把壶,给兴奋得不行。回来后刷干净就开始琢磨起来。尽管当时家庭网络没有现在发达,但宋双才算是最早使用网络的,拿着壶上网一查可不要紧,之前的兴奋立即转为沮丧。对照网络上的说法,自己买的紫砂壶根本就不是紫砂做的,而且器型工艺也很低劣。他想,若不充分了解紫砂壶,真要做生意还不得赔死啊。
自此他开始留意关于紫砂壶的相关信息,终日查找资料,到各地看壶、买壶,并且在网上做起了紫砂壶论坛的版主,目前国内几大成气候紫砂壶论坛都是宋双才创办的。“那时候四十来岁的网民不多,我又是北京人,所以起名叫‘北京老壶’。收藏界靠一个绰号扬名的,恐怕也就我一个。”
由此,他也正式走上了收藏之路。 “之所以放弃做紫砂壶生意而专攻收藏,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些私心,因为我想要么不玩,玩就要玩出极致,收藏和生意本质上就是两个概念,要在收藏圈有话语权,必须客观,而一旦与生意有染,自然谈不上这些了。”
短短六七年的时间,宋双才已藏壶五六百把,且多为名家经典藏品,俨然是收藏界的名家了。一位台湾老先生藏壶五千把,后来专程来北京看宋双才的壶,看完后对他感慨道:你的一个顶我的一堆。
“但我从来不卖壶,别人请我看壶我也从不收费。”说着,宋双才给记者倒了一杯用紫砂壶泡的铁观音,顿时茶香四溢。
“好的紫砂壶是养出来的?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说法!”对记者的疑问,宋双才斩钉截铁地答道。
“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之前所看到的信息全是如此,包括电视上也是这么说。但通过我对紫砂文化的深入了解,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起码不完全对。”
宋双才认为,好壶它一做出来就是一把好壶,它可以越“养”越好,但一把不好的壶,无论怎么“养”,也不可能变成一把好壶。判断是否为一把好壶,不仅要看它的光泽与润泽度,更主要的是要看它的造型。紫砂壶最讲究的是线条流畅和精气神,要看它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意趣,这些单靠“养”是“养”不出来的。泥料或许能越养越好,但壶形是改变不了的。所谓的“养”,说白了就是“养”它的光泽,好壶会像玉一样,有一种黯然之光。其实一把好壶,烧制出来就拥有了所有好壶的特性, “养”,说白了更多的是“养”一份与壶之间的感情。
宋双才说,关于好壶还有一个理论,就是一把好壶必定用的是好泥料,但用好泥料烧制出来的不一定是好壶。判定好壶,要从艺术和文化等多层面来看,而不是从实用的角度。好壶不是“养”出来的,但壶确实可以越“养”越好。
通过知识积累,宋双才还将紫砂壶分为了三类。其一是作品,其二是工艺品,其三是普通茶具。所谓作品,即由历史名家做的壶,也就是老壶,这些壶本身都是有情绪、有思想的。此外,新壶中有职称的工艺师所制作的与老壶有着相同文化属性的壶也可称为作品。简单地说就是能称为作品的壶,必须要有它的独创性,至于工艺品,则是那些仿制临摹前人作品,但观赏性俱佳的壶;最后就是普通的茶具壶了,是一般喝茶用的,行话也叫“万货”,类似于生产线出来的,同一款器型数量庞大。
“我认为,对于一般人来说,买作品范畴的紫砂壶用于喝茶,不合适。”说着,宋双才给记者的茶杯续满,笑了笑说,我给你冲茶的紫砂壶可是作品,因为我这儿几乎全是好壶,像这把壶是制壶大师颐景洲的作品,他应该说是现代大师里最棒的,嘉德之前拍卖过一把顾大师的壶,一千多万元人民币。”
看我刚要拿起这把壶端详的手一听此壶的价值立马收了回去,宋双才直接将壶拿起来递给我说,没关系,随便看,我现在的心态很释然,即便你不小心把它打碎了,不心疼那是假的,但我绝对不会让你赔,我会认为这就是它的命,命该如此,不可违。
说起紫砂壶与茶文化,宋双才说: “紫砂文化不仅依附于茶文化,本身也有着完整的自成一体的精神。”说着,它拿起一把竹篓仿生壶,兴奋地解释道:你看这壶,不管是形态、用料、工艺,绝对都是一流的。先看泥料,稍微一擦,清透发亮,就像上了一层蜡,这种色泽不是短时间能够形成的。最绝的是这工艺,密密麻麻的竹节都是交错钻进去又搭上来的,节节如此,就连纽底这么不起眼的地方都不例外。它的形态,弧度,恰到好处,好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竹篓,一点不显得呆板。之后又经过干燥、烧成道道工序的检验,近百年了,它竟然还能这么完整地
保存下来,传到了现在。实在了不起。
宋双才推断,这把壶应该是订制的,上面的款识并不是制壶者的,因此这壶究竟是谁做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一辈子,做这一把壶就够了,这样的壶也就一把,我想应该是做坏了就不做了,因为它的工艺太复杂,而且一道工序都不能出差错。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用命在做壶啊!”
“一把好壶,里面融汇的不仅是诗、书、画、印这些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更凝结着做壶者的智慧和精神。因此,如果一个制壶者没有养成‘浩然之气’,他的壶就会少了气韵,而他也最多不过是一个制壶匠,与一个紫砂大师相距甚远。”
说到用紫砂壶沏茶,宋双才的观点是,紫砂壶的确可以提升茶的品质。但他也说,有些人说什么紫砂壶一旦“养”出来以后,即便不放茶叶,倒进开水后也会有茶香、茶昧,省了茶叶钱了的观点绝对是误导。因为紫砂壶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吸味,喝完茶后,将茶叶倒掉,再用开水一冲,之前的茶叶味自然就全没了。他不否认紫砂壶长期不间断使用后,在没有茶叶的状态下注水时会有茶香存在,但如果几天不用再冲水,绝对是不会有茶叶味的。
对于用紫砂壶沏茶,宋双才也有建议,就是不同的茶种要用不同形状的壶来沏才会最大化地提升茶的品质。譬如绿茶适宜用大口的扁壶,因为绿茶嫩,需要散热快的壶;红茶、熟普这类发酵茶则适宜用高壶小口,因为它保温好,其他的半发酵茶,则在它们之间,用中等大小的壶沏为佳。
现在人们喝绿茶都用玻璃杯,用紫砂壶也行吗?对这个问题,宋双才的回答提高了嗓音: “回顾历史,明代以前只有绿茶,但明代人总结出来的一句话一定要记住――‘茶具砂为首’。什么意思?就是所有泡茶的器皿,紫砂是最好的。要知道,明代以前只有绿茶,到了清代才有茶叶的分类加工方法。现代人习惯用玻璃杯沏茶,最主要的是为了观赏,看‘茶舞’,完全是一种视觉上的需求,但因为视觉需求而降低了味觉的享受,是不明智的。”
过去文人有三雅,一是兰花。一个是奇石,再一个就是紫砂壶。它虽不是皇宫里的贡品,但它被文人雅士喜欢,虽不华贵,却高级。一种精神上的陶冶。收藏紫砂壶,俨然成了宋双才的一种养生方式。
“人的精神对生理上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你看有的人遇到一些大事会一夜白头,癌症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症后,如果精神抑郁一般挨不了多久,反之,那些精神愉悦的,甚至可以不治自愈。”
宋双才说,收藏紫砂壶对养生有着巨大的好处,通过把玩、鉴赏等方式,愉悦了精神,精神愉悦了,身体的调整能力自然会有提高。宋双才的一位藏友,在收藏紫砂壶之前,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一次展会上对宋双才说; “老壶啊,以前我是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可自打收藏紫砂壶以后,我几乎连药都很少吃了,真是精神好了,身上的毛病也都没有了。”
说到自身,宋双才更是心得颇多:“除了精神方面,我每天与这些宝贝壶在一起,拿它们沏茶、喝茶,茶对人体的好处无须多言,同时喝水也是一个身体排毒的过程。”
“还有,冬天的时候,拿紫砂壶喝茶,用手抚摸把玩茶壶的同时,暖暖的壶不仅是一个手炉,无形中还会按摩手掌上的各个穴位,你说这是不是一种保健?更关键的是有一句古话:人赖水土以养生。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箴言啊,紫砂壶既有水又有土,实乃养生之妙品啊。”
现在,宋双才已经不再添置任何藏品。如他所说,藏品太多了,已经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同时也希望好东西别集中在自己手里,众人拾柴火焰高,传播面广了,紫砂壶的收藏才会被更多的人认知。
- 上一篇:简述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 下一篇:市政道路施工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