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4 06:3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外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位美国语文教师准备给学生上情景课,他刚走进教室,一个学生告诉他说:“老师,您的鞋带松了。”他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学生转身后,他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观摩者看到这一切,很是不解,后来问他:“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他回答道:“因为我将饰演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那学生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要保护他这种热情,及时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知道。”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为那个美国教师的做法鼓掌。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像那位教师那样,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热情的积极性,并及时给予鼓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时我们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勉励的话语,就像和煦的阳光,驱散了学生心中自卑的乌云,照亮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成为他们向上的力量和源泉。作为教师,对待这些学生,我们要不吝惜鼓励信任的眼神表情,多给他们赞赏激励的手势动作,多给他们褒奖肯定的话语。只要我们善于把握这些关爱细节,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就可以让他们迸发出自信和勇气,走向进步。
英国重视培养读书习惯
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即使在现代通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英国人每天读书的时间仍然在不断增长,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从3分钟增加到了7分钟。今天的很多英国人在出行时虽然包中多了不少时尚新产品,但依然少不了一本书。在乘坐地铁或飞机时,英国人打发时间的首选还是读书。每年的3月6日是英国的读书节,经典文学作品成了英国人的最爱,他们认为,阅读经典著作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来源,这些著作不管写于何时,都有着超越时空的品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也进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时代,电视、网络逐渐成为人们,尤其是大中小学生的最爱。和英国人相比,我们的闲暇时间大多靠看电视、上网、聊QQ、玩游戏、逛街消费购物等度过,其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逐渐丧失,阅读能力明显下降,以至于出现图书资源的闲置、图书阅览室“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
受英国人读书的启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应从学校抓起,我们应加强青少年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构建书香校园文化,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气质修养,塑造健康的个性和人格,通过他们带动家庭和社会读书。
首先,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要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现在的学生,酷爱各种流行歌曲、网络游戏。我们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我们可先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经典名著,适当介绍其中的精彩部分,让他们对这些书籍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时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竞赛和读书讨论活动,交流阅读体会、介绍阅读方法等。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就会主动阅读,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二是开展文学等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可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拔几个写作能力强、书法绘画好的学生组成编辑组,成立班级读书社、文学社,组织全体学生交流自己收集、阅读到的精美文章或小知识,介绍自己总结出来的阅读方法等,然后编辑成报,供学生阅读学习交流。学生养成了阅读和查阅资料的习惯,就会主动阅读,提高阅读能力。三是开展写读书笔记活动。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写读书心得体会,定期组织交流、讨论,以此激励他们自觉阅读,从而开阔视野,丰富大脑,增长能力。
第二,加强图书阅览室、网络室的管理,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图书的管理、更新等工作,注重图书的质量。一是注重作品思想性。用时代感强、思想积极向上的作品,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二是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有趣味,他们才爱看,有知识,他们看了才有收获。三是注重科学的创新性。科幻和传奇作品,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科学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发明创造的动机和行为。四是注重时代性和生活性。要有时代感和生活情趣,既要贴近生活,又要有时代引领作用。同时,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图书、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加强其环境、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喜欢来,经常来,让这里成为他们的乐园。
第三,搞好图书馆的对外开放工作,增强其社会化服务功能。为让更多的人能够进行阅读提高,查找资料,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可实行定期对外开放,以增强其社会化服务功能。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学校图书资源的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其他社会图书馆的藏书量、硬件设施和相关条件又不能适应社会大众阅读、查阅资料的要求,所以,各学校应积极拓展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免费或优惠开放服务,以充分发挥图书资料的作用,促进全社会阅读风气的有效形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应多方努力,有效利用图书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让他们从沉迷网络游戏、追求时尚享受中走出来,走进图书阅览室读书学习。再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带动家庭和社会崇尚读书,培养人们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气质修养,塑造健康的个性和人格,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中华书香文化。
日本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北师大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梁威副院长曾经出访日本,去一所学校参观,在教室里与学生们闲聊,询问学生班里哪位同学学习最好。结果学生被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反问梁院长:你指的是哪个学科?
答:国文。
问:你指的是哪个方面?
答:朗诵。
问:你指的是朗诵什么?
答:诗歌。
结果,梁院长足足问了15分钟,竟没有问出班里到底谁的学习最好。而在国内,仅用了60秒,就能获知班里谁是学习最好的。
看了这则寓意深刻的消息,我不仅陷入沉思:我们定位学生学习好的标准是什么?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往往单纯以考试分数、升学人数来衡量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仍以抓重点学校教育,提高本地教育知名度为由,为重点学校招生开绿灯,片面抓升学率,造成重点学校生源过剩,其他学校招生困难的恶性循环。这样,使得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得不把培养少数能升重点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升学的学生的需要。课堂中,偏爱“优生”,歧视“后进生”,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教师手拿新教材,仍用旧方法,教学过程“满堂灌”或“一言堂”,教学方法是“注入式”,学生学习无个性,成了学习的“奴隶”。特别是那些被人们所认为的“后进生”,小小年纪就被标上了学习不好的标签,从而丧失了自信,出现“高分低能,低分无能”的怪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日本的教育评价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评价一个学生,不能单看他的分数,要采取多元智能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可根据学生道德素养、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设计出具体可行的评价细则,并制作成相应内容的评价卡,如道德卡、学习卡、行为卡、体育卡、健康卡、卫生卡等,每一种卡里包含该项目的具体标准和内容。学校可先把评价卡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熟悉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然后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在学生成长记录册上做好记载,并评出各阶段、各个单项标兵来。学生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也能被评为“星级”标兵。
篇2
规范化的教育实习可以保证教育实习的有序性和实效性,笔者以安大略省温莎大学教育学院2010-2011年教育实习为例,分析一下加拿大教育实习的规范化,希望对我国教育实习的改革有所借鉴。加拿大教育实习的规范化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条例和规定,强调依法办学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实施教育立法的国家,其教育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英属殖民地时期。地方政府通过教育立法,逐步确立并强化政府干预教育的功能。政府干预教育始终是按照法律要求对教育进行管理,即先立法,后治教,有法才治教,治教必依法。安大略省教师教育学院规定了实习生至少要遵守以下条例:《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职业学习规划》。其中前两者为教师教育的基础规范。
二、详细规定各个实习角色的职责
温莎大学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在学院负责职前教育的副院长和专门负责实习的实监(FieldExperienceManager)领导和组织下,由大学指导员(FacultyAdvisor)和中小学实习指导教师(AssociateTeachers)共同负责对实习生的培养。实监(FieldExperienceManager)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和提供实习课程,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等;大学指导员(FacultyAdvisor)负责与中小学及指导老师的合作沟通,一起制定和实施教育实习计划。加拿大的这种教育实习模式,打破了大中小学彼此隔绝的藩篱,在二者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不仅使中小学的问题与需要能及时反映到大学及其教师教育的课程与计划中,同时大学也给中小学带去了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了双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优化组合的合作指导小组,对实习生进行诊断型指导,保证了教育实习的有序性。
三、实习手册中有具体实习规定和要求
(1)实习政策:鉴于教育实习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以下教育实习规定平等的适用于所有实习生:班级实习安排由固定教育局安排;实习生不得参与自己的实习安排;由于实习方便和交通等原因,改变实习安排的要求一律不予考虑;实习安排中指导老师不得与实习生有亲密关系,比如与指导老师是好朋友,实习生的孩子在实习学校等;实习期间要保证自己的通讯方式有效。
篇3
多元发展的荷兰教育
整理:橙色荷兰
自1813年荷兰王国建立以来,政府就承担提供充分与良好教育的责任。1848年的《基本宪法》明确规定了教育自由,即任何群体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或教育方式来建立学校。因此荷兰的学校形形,诸如罗马天主教学校、耶稣基督教学校、犹太教学校、伊斯兰教学校、印度教学校以及各种自由学校,包括蒙台梭利式、耶拿计划式以及道尔顿式学校。当然,也存在一些将上述不同原则相结合的学校。
尽管荷兰四分之三以上的学校为私立学校,但所有满足一定条件的学校都可从政府得到一笔“教育专款”用来安排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在荷兰,国家对5到16岁的青少年施行义务教育,其中最后两年可以是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年满16岁的学生则必须支付学习费用。如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荷兰的教育体制划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与高级教育。荷兰语是全国通用的基本教育用语言。在大多数居民讲弗里斯语的弗里斯兰省,弗里斯语也用作教育语言。
初级教育
荷兰的初级教育面向4到12岁的少年儿童。为期8年的初级教育,目标为开发学生的理解与创造能力,引导其情感发展,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社会与文体能力。在满足政府规定条件的基础上,每一所小学都自己制订学校工作计划。各类特别学校专为年龄在3到20岁之间有精神、肢体或社会残障的幼儿与青少年设立。此类学校除提供正常的教育外,还给予这些孩子额外的关照,旨在能让他们尽可能又快又好融入正常教育主流中去。
中级教育
面向12岁以上少年的中级教育可分成不同的教育类别:职业预备教育;普通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大学预备教育。而职业中专教育和实习中专教育均为后续教育,可在修完上述教育类别之一以后注册学习。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高等专科教育与大学教育,分别由高等专科学院与大学负责,两种教育的课程期限为4~5年。在18岁至27岁年龄组的人口中,接受全时高等教育者占15.2%,接受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者占6.8%。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较高级的专业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大学教育负责培养高级人才:毕业生应有能力独立进行科技工作,或有能力担任社会上需要大学教育水平的职位。师资力量也由专科院校或大学负责培养。
荷兰高等教育有严格的品质控管系统,除少数学校外,几乎全为国立的,有综合大学及专业大学之分。荷兰教育为启发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许多课程需要做实践或研究。荷兰高等教育顺应国际化的趋势,由大学、学院及学术机构共同精心规划出450多种英文教学课程,包括大学、博士研究及短期进修课程,尤其是在生化科技、农业、环保管理、水利技术、国际法、工业设计及商业管理等方面,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能够为此提供一定的帮助。
图书馆与档案馆
公共图书馆广受读者欢迎,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60%的17岁以下的年轻人使用公共图书馆。16岁以下可以免费成为图书馆会员。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总拥有量达4450万册。
荷兰的国家图书馆是位于海牙的皇家图书馆,成立于1798年。皇家图书馆是一座科技图书馆,藏书量达300万集以上。藏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荷兰的发表物:所有在荷兰出版的发表物至少在这里收藏一份。在此基础上并发表了布林克曼累计书目录,被称为全国书目总目录。
除图书馆外还存在大量的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以及私人机构的档案馆。其中最大的为国家档案总馆,负责保存中央政府机构的档案。逾期20年的老文件就转交给档案馆保存。各行政区都有自己的档案馆。重要的私人档案馆中有海牙的皇室档案馆、阿姆斯特丹的属于国际社会史协会的档案馆、国际信息中心和妇女运动档案馆,两者都在阿姆斯特丹,还有鹿特丹的荷兰建筑协会档案馆。
约旦的教育强国之路
编译:金帷
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约旦是一个地域狭小的沙漠国家。它没有埃及那样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不像黎巴嫩那样具有全球性的吸引力,更没有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波斯湾沿岸国家丰富的石油和能源储备。约旦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发达国家的援助,贫穷、债务、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国家。但是,正是这些不足激发了最富有雄心壮志的目标: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来积聚知识资本,走以人力资源为本的强国道路。
开放的高等教育
可以说,教育在约旦享有绝对的优先权。每年约旦政府都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发展教育,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之高在阿拉伯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而全部教育经费中的三分之一又是用于发展高等教育的。据统计,约旦每年投资7300万美元用于国内公立大学的发展。
与约旦的外交政策相同,约旦的教育政策也是充分权衡了本国在地区局势微妙位置的基础上逐步制订的。在约旦,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教授英语。同时,约旦的高等教育通过一系列市场化运作,对外树立起安全、开放的形象,因此吸引了大批外国留学生。此外,约旦高校相对廉价的收费、中立的政治立场等也深受留学生的青睐。据统计,每年约有两万名来自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伊拉克、阿曼、也门、埃及等国的学生到约旦留学。
大量的外国留学生不仅为约旦高等教育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还为约旦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留学生学费已经成为约旦大学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既减轻了大学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提升了约旦本国学生的教育质量。
三条途径扩张高等教育
约旦高等教育部长卡莱德・图康曾表示,希望到2020年约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可以达到10万人。
事实上,约旦已开始着手推动本国10所公立大学和13所私立大学的科学、技术和研究项目发展。图康认为,要实现他提出的高等教育目标大致从以下三条途径着手:
首先,新建一批私立大学,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
其次,投资设立“教育观光项目”,吸引西方学生来了解约旦、阿拉伯的文化,发展短期留学项目。
第三,通过与西方一些著名大学合作,以联合授予学位的形式吸引留学生。比如,由约旦的亚蒙克大学和德国科特布斯工业大学联合设立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以及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约旦大学科技学院联合授予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的硕士学位项目。
科学与人文平衡发展
约旦高等教育部长指出,约旦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质量和卓越。他认为,虽然信息技术、医学、生物技术学科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在人文学科领域,如历史、阿拉伯语以及伊斯兰教教法领域约旦也要追求卓越。为了实现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平衡发展,约旦采取了综合的高等教育改革策略。一方面,它积极鼓励学生学习科技方面的专业,从事科技事业,实现资金在高等教育内部的流动;另一方面,积极与外部联系,寻求外国资助,来扶持本国新兴的科学领域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
约旦还积极推动高校中高级学位项目的推广,并且积极拓宽途径,增加在诸多领域,如计算机科学、应用性科学研究,以及制药、通讯等领域的研究机会。
在平衡科学和人文学科发展的同时,约旦高等教育立足本国、本地区实际,积极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如波斯湾沿岸国家正在学习阿拉伯地区逐步转换经济模式,改变依靠出售石油资源或者天然气资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替代性产业,培育和发展服务业。因此,约旦国内大学积极应对此变化,增加相应专业、学位设置。
宏伟目标实现有难度
在约旦,很多人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存在疑虑。很多人怀疑教育的扩张、改革措施是不是真的能够落实。他们怀疑在约旦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国际援助的国家是否有可能实现如此迅速的改革。约旦的高等教育系统还存在诸多腐败问题尚未解决。约旦大学的科研经费十分缺乏,许多教授甚至没有电脑或没有合适的统计软件,另一部分教授虽然拥有这些设备,但是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此外,大多数教授忙于授课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研究,而且也缺乏必备的研究助理和经费。
一些学者认为,约旦大学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将制约改革措施落实。约旦大学录取采取配额制,因此大学招生中就出现了一些“特殊群体”,如军官的子女、与约旦王室有关联的学生、某些特殊部落的学生在大学入学申请中都有一定的优先权。这种招生上的不公平不但降低了约旦国内大学生的整体质量,也带来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而大学教师聘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族群关系的影响,这意味着族群关系竞争进入大学校园,也意味着大学教师整体质量的下降。
丹麦人如何教育孩子
在丹麦,把孩子放在外面“置之不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丹麦的年轻父母就经常把孩子“搁”在住所外的院子里午睡,只是偶尔从楼上的窗户往下看看。
丹麦是欧洲发达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福利国家之一。在高税收政策支撑下的高福利给丹麦百姓提供了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多种优惠,使得社会安宁稳定,百姓生活无后顾之忧,因此,丹麦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另外,同其他北欧的高福利国家相比,丹麦人的思想比较“超前”,不少人就认为,孩子“独自在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可丹麦人的年轻父母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总忘记带回自己的孩子。这时,警察成了最好的保姆,他们会把大街上长时间无人领取或是在草坪上酣睡的小孩一个个送回家。
瑞典人的育儿观
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婴儿出生不久就开始进行比较多的户外活动。婴儿基本上不抱在怀里,在家放在床上,出门放在小车上,会走的自己走,哭也不抱。许多公共汽车都有供婴幼儿坐的小坐椅。公共汽车的中间部位有专供停放婴儿车的空间和供父母看护小孩子时坐的座位。小孩从不与父母同床共枕。一般4~5岁以后,孩子就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了。这样做,对婴幼儿而言,可以自由伸展四肢,有助于血液循环和肢体发育,还可以增强独立能力,不撒娇,不依赖成人,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为确保交通安全,父母不能怀抱孩子坐在小汽车的前排座位。
篇4
论文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特点;启示
一、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
(一)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制度化
目前,很多国家都已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类型、周期和培训要求等,确保教师继续教育有效开展。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教师在职培训立法的国家。1972年,法国教育部和全国初等教育教师工会共同发表了《关于初等教育教师终身教育基本方针的宣言》,将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其《继续教育立法》规定:每个中小学教师每年都享受学习进修假两周,一生有累计两年的带薪学习进修假。
德国十分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以及执教能力的培养。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继续教育是每一个在职教师的责任,中小学教师必须定期参加教师进修活动,包括在职进修和留职带薪进修两种。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2004年,德国文化教育部颁发教师教育新标准,提出了教师职业培养的原则要求以及教师应具备的具体职能。
英国政府于1972发表《教育:扩张的框架》白皮书,提出了在职教师进修的具体方案,正式把教师在职教育纳入政府宏观控制体系。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颁布《教师:迎接变革的挑战》绿皮书,把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四个阶段都与教师在职培训有关,确立了在职培训在整个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001年开始实施在职教师早期专业化发展计划,其后又颁布了《英国教育法》(2002年)、《教师专业发展计划》(2004年)和《教师专业标准》(2007年)。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与贯彻。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政府职员培训法》,规定由教师委员会规划各层次教师的培训事宜。1986年,开始兴起教师教育及教学专业化的改革运动,要求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先接受4年的大学教育,在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接受1—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此后,又实施了优秀教师全国性认定制度,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二)教师培训模式多样化
为提高教师在职培训的质量,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高校本位模式。该模式也称课程本位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以教师进修高一级学位课程为主要目的,脱产进修学历的培训。美国很多综合大学与教育学院都开设了教师在职进修的课程。英国的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也为在职教师提供各种进修课程。该模式作为一种传统的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
2.学校本位模式。该模式以中小学为基地,培训机构送教上门,两者合作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前,机构要对中小学校及其教师进行实际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学校本位培训从学校及教师的实际出发,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强,也更有利于问题的研究解决。
3.教师中心模式。该模式是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教育模式。基地包括教师培训中心、民间非营利性教师委员会、协会以及各种教师专业团体等。该模式一般由政策委员会管理,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有效地促进教师群体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
4.远程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师生间由于诸多因素无法集中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而利用各种通信媒体进行培训。许多国家尤其重视开发和利用远程教育,大力发展电视教学、电话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远程培训模式具有时空自由、手段多样、资源共享以及系统开放等特点。
(三)培训目标多元化
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国外教师继续教育侧重于教师质量的全面提升,追求教师专业发展与个性完善,使知识、技能提高与个性发展相协调,教师继续教育阶段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美国继续教育的目标既包括教师的个性品质、社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包括对儿童的接受与了解、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等。
(四)培训内容针对性强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由以大学的课程为主,转向以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需求为主。法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除了教育教学知识,还包括学校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知识。英国按教师水平的差异,在教师培训中把培训内容分为五种不同程度的课程,注重教师职业技能和教育胜任能力的提升。各国教师培训内容既有一般的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又有师范专业课程的训练;既有单项科目、课程和专题研究,又有多学科的系统学习、提高学历的进修课程。培训内容的结构、体系更趋合理,也更有针对性。
(五)培训形式信息化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已走上网络科技时代,充分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进行教师培训。日本在1998年建立和完善卫星通信的教育情报通信网络系统,与大学的网络连接,充分利用网上开设的视频进行培训。英国学校之间形成一张教学资源、专家共享的网络,在“全国学校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的“虚拟教师中心”成为教师跨地区交流的平台。
(六)重视对培训的监督与评价
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价,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评价体系能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能督促培训工作有效进行。英国提出绩效与薪金相结合的PRP教师评估方式,对教师在职教育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学者提出多元教师培训评价理念。
二、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立法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之所以发展得好,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都通过一套稳定的制度和法制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进行,制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法。目前,我国也相继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定》等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条文对教师继续教育只做了较笼统的规定。我国应在完善现有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师培训法规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把教师带薪学习、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管理、培训机构管理、教师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挂钩等明确列入法律条款,并且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建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机制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存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分离,优势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即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建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网络,以使已有的各种培训机构与培训内容互相衔接、相互融通,最终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教师教育网络与体系。在这个机制里,高师院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拥有先进教育理论和专业师资,可承担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指导参训教师进行研究和反思;中小学校作为实践基地,应着力强化教育实践。鼓励和支持各种公共教育文化机构,面向社会开放继续教育资源。
(三)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1.增强培训目标的实效性和内容的针对性。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学历或学时达标为目标,只提供教师眼前实用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没能从教师职业长期发展出发,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今后,应做好参训教师的需求调研,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有实效性的培训目标,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
2.增加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大多是“培训机构本位”模式,培训形式与课程设置主要从培训机构出发,很难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应呈现多样化和层次性,培训模式以校本培训为主,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以远程培训为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灵活的继续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篇5
关键词:教育理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11-02
引言
英国政府曾说过,教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学校要为社会输送有各种职业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启发学生的兴趣就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随着外国教育理念的流入及自由教育意识的出现,中国的教师认识到了中国式教育的一些弊端,无条件服从及填鸭式教育只会使学生们感到压抑,感到约束。逐渐让他们失去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国外教育理念分析
在国外,启发孩子的创造力才是教师们至高无上的追求。在欧洲很多国家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都是在生活中不断学习成长的。各国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孩子将来面临的是激烈的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国外的优秀教师不是泛泛地从课上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实际。实践教育是国外大学自古以来推崇的教育理念。著名的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甚至像英格兰银行这类很专业的博物馆,都是学生们常去上课的地方。在中国,许多孩子是在父母威逼下和社会的限制下成长的,国人在衡量成功的标准时,往往把高分数和高收入定为成功的定义,大多数的青年人活在眼前的利益中,没办法去坚守自己的兴趣和理想。
比尔盖茨可以为自己的兴趣而放弃学业,当他意识到大学的生活对他的未来和发展形成阻碍时,他敢于放弃学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兴趣,开创自己的公司,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占据了世界首富的位置。而中国国内的许多学生以此为例,认为比尔都没有大学毕业,自己也可以放弃学业走向成功,但他们却忽视了比尔盖茨是把自己的兴趣放在首位的。中国的许多大学生没有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只是盲目地按着父母的意愿和安排走。这种现象也导致了一代人对自我的迷失。一切从教育开始,一切也要从教育改变。但每年中国关于教育的改革课题从理论到实践,多得数不胜数。可是那些根本性的固瘤并没有去掉。中国的孩子仍然埋头苦读书,万般皆下品,唯为读书高。高考是痛苦的终点,大学是快乐的重生。于是,很多大学生在放松之余,变得迷茫,变得失落,没有了奋斗的目标,不知今后何去何从。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如何去肩负重任开发科技的创新?哪有动力去创造发明?课上所授的知识点无法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相反,那些在课上不被重视的东西,诸如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却在谋生时样样重要。大学生一进入社会,一切要从头学起,国人只能感叹教育的低效。而国外学生一旦进入社会,立刻就会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可以大胆自主地进行交流与创新,迅速地融入社会。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是不可避免的。教育改革从何入手,怎样实施教育改革成为国内教育学家关注的焦点。教师,作为教改的实施者,教改的领导者,更应该深刻地去理解教改的意义和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目前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应该来自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深化教育改革,关键是要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改的认识,而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进行教改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捷径。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许多学者和教师多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观点。但如何把“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与实际授课相结合,需要教师们进行研究讨论与实践。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改革不应只考虑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现有的教学大纲、教学手段等,更应考虑如何改善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目标。因此,要做到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教师如何在课上引导并把主角让位于学生是需要在教学中借鉴国外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观察与总结。要把授课重点由传授知识改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以学生为中心
在设计课程时,应该按国外的课堂设计方法,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每单元涉及的知识点以交流讨论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演练。加强学生的实战经验,不能只从书本入手,应从听、说、读、写、应用全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主导或者引导的作用,学生应该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自主学习。
2.全方位应用多媒体
过去,学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黑板加粉笔,单项式教学。现在,有了网络和多媒体。网络和多媒体在国外的教育中有恰当的应用。多媒体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前学生只能注重于读写方面,忽视了听说方面的练习,现在多媒体的应用更重视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可以听、说、读、写统一发展,综合提高英语水平。教师应多关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及时向学生推荐新颖的英文学习资料。但要注意,不要让教学形式变得太过繁杂多样,使学生找不到课程的重点。
3.巧设主题
语言能力是在人类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教师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每节课都应该设立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话题,围绕这些主题展开教学,教师应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使教学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可设立学生生活中的熟悉情景,从银行到食堂,从医院到寝室,从校园到社会都可以利用为主题。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创设一定的情景,规定学生的学习任务,组织帮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交流能力。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具备综合知识,并能在适当的场合中,应用这些知识。自主用脑去分析,去选择并进行准确判断,使学生能从课上学到步入社会后要应用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和人生。
4.开展对话教育
对话教育是西方国家倡导的师生关系中的基本教育原理。因为年龄及学历方面的优势,教师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的领导者,教师控制着课堂安排,只讲述他们所熟悉的概念和问题。教师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少,因而使教育受到局限。提倡对话教育的学者认为,师生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授受关系,因为授受关系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授受关系很难发展成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教育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有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则是教师式的学生。教师成为领导者,而不是专制者。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有独立性,可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全面发展自己,获得主动交流、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教师不应该畏惧学生的交流与提问,应大胆地向学生进行咨询,师生之间相互请教。教师从学生那里学到新的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与人交流的能力。
5.注重趣味教学
教师的讲授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得当,不可以强制灌输,教师要运用有趣味的语言、形象的动作、新颖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以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热爱,授课的激情,让学生明白只有真正去喜欢、去热爱一门学科,才会全身心地投入精力,不怕辛苦。如果让学生做不喜欢的事情,反而成为一种痛苦。在日本语中,学习就是“勉强”两字,可见,追求知识的道路是很辛苦的,是要付出努力的,但吃的苦中苦,方能人上人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可以让吃苦变为一种乐趣。趣味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道理。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需要从全方面角度综合进行。要激发兴趣,只求助于英文电影和英文歌曲是不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的兴趣都要考虑到。除了充分利用网络,图片和多媒体影音资源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国外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向学生推荐一些国外优秀的网站,让“勉强”的学习变为一种积极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6.丰富课堂组织形式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应从深层角度去挖掘,选取含有国外政治、经济、文化、娱乐、教育等社会背景知识。采用欧美真实生活的写照。在讲授课文的同时,选择外国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情境作为导入内容并多提一些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不会因答错而感到羞愧,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把思路放宽。教师在应用教学方法时,可以应用多种教学法或把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如提问法、情境法、交际法和任务教学法等。同时可将学生按英语水平进行划分,把整个班级划分成几组,这样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自由发挥。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顺应时代需求而不断改革和建设的过程。增加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教育出现的令人瞩目的新理念我们更要积极地去借鉴,去实践。中国的教育理念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和改变,把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我国的教育中,让中国的教育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篇6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这两种研究范式在国外的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一些学者认为,把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划分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两种范式,未免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很多研究方法不能完全地归入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这两种范式的其中一种。但是不得不承认,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有着各自非常鲜明的特点。
coolican(2004)通过列表指出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研究概念上的总体分歧。本文将从四个具体特点对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进行比较。
1 数字与词语
denscombe(2003)提出,如果要严格区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话,两者的区别不在于研究的具体方法,而是在于处理数据的手段本文由收集strauss(1987)认为,“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不同之处真正在于两者对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方法”。①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数据可以是同源的。但是从数据处理以及分析的单元来说,量化研究主要把观察、报告以及记录所收集回来的信息转为可量化的数字,从而产生研究需要的可信度高、可复制的数据。henning(1986)指出“量化研究包括了对数字数据的计算、使用以及有系统的整合”。②
质化研究对数据的处理以描述为主。denscombe(2003)指出,质化研究更好地跟描述联系在一起。质化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事件或人物时,研究者倾向于用详尽以及复杂的词语来描述其意义或行为模式。davis(2005)提出,普遍认为质化研究不如量化研究能产生“过硬”③的数据。在质化研究中,阅读者可以自己判断研究者对研究现象的分析是否恰当,是否适用于其他情况。
2 具体的与全面的
量化研究主要关注具体的研究因素,同时各研究因素之间的联系也是研究的重点。这些具体的研究因素被分类为:“自变量和因变量”。④为了确定研究变量,研究者必须在自然的研究环境里,从一堆相互联系的变量中把这些考虑的变量独立分离出来(denscombe, 2003)。研究者在开始研究前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设计并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因此有观点认为量化研究的研究场景与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seliger和shohamy(1998)指出在二语习得这个学科的研究中,有越来越多的担忧认为“控制的人为研究环境下产生的研究数据与自然研究环境下产生的数据不一致”。⑤
质化研究偏向于全面关注研究的整体。所以质化研究关注研究因素在日常环境里是如何相互联系、如何相互存在。与lincoln和guba(1985)提出的“自然”⑥研究法相呼应,质化研究假定研究对象与它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整体,无法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或者作为一个单独部分被研究。seliger和shohamy(1998)认为由于质化研究对研究环境具有较小的影响,甚至不作控制,采集数据的方式也是含蓄的,质化研究应用在语言学中则可以避免人为实验环境所产生的威胁感。
3 研究者的分离与参与
量化研究中,研究者被认为是旁观者。量化研究的结果通过经过测试的研究仪器产生,从这一角度来说,量化结果的数据是客观的。量化研究的数据反映的是研究对象本身,而非研究者的偏好。bryman(1988)直接指出量化研究的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量化研究中研究者这种决定的客观性也得到质疑,因为研究者在设计研究结构、选择变量或控制研究场景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意识地跟随自己的偏好。
由于质化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考察与衡量主要
转贴于
由研究者完成,所以研究者对质化研究的影响相对较大。质化研究中的研究者认为有必要与研究对象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质化研究的研究者成为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以便能全面地关注研究的整体。bryman(1988)指出研究者成为参与者的这种做法会引起“被同化”⑦的问题,因为研究者深入探究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观察他们的行为,以他们的角度来理解所处的研究事件,这些足以使研究者代入研究对象的角色,以至于很可能失去研究者的意识并受研究对象的想法影响。
4 概括化与个体差异
量化研究的结果一般关于研究对象的整体表现,避免研究对象个体的详细信息。正如halfpanny(1979)描述,量化研究就好比“制定法律”⑧的过程,这种研究旨在产生全面的如“法律”⑨一般的结论,这些结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经得住考验的。bryman(1988)补充道,本质上来说,一个单一的量化研究的结果可以应用到实验组所代表的更大的研究对象群体中。不过这种概括性的成立,只适用于实验组从研究对象群体中随机选取,能代表研究对象群体。
质化研究允许研究者对研究个体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者可以把质化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主观意志以及个人经历考察的结果详尽地展现。denscombe(2003)质疑对少数的研究个体进行重点的描述是缺乏代表性的。halfpanny(1979)认为质化研究的结论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质化研究的结论能否应用到实验组所代表的更大的研究对象群体中仍受争议。seliger和shohamy(1989)认为在语言学中对某一语言学习者行为的质化分析不一定能概括其他语言学习者的行为。
coolican(2004)总结道“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正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⑩两种研究范例都有自己的优点以及缺点。在任何一个研究中,没有单一的量化或质化角度,也没有仅仅使用一种研究方法。denscombe(2003)指出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研究范例不是相互排斥的。
篇7
1.国外成人继续教育管理主要特色
(1)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与地方政府对成人继续教育的关注程度,且能够为成人继续教育提供有效的发展路径。如丹麦,设立了专门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将成人继续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并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激励人们能够充分参与到成人继续教育中,为成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持续性成人教育。
(2)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成人继续教育人员结构相对复杂,且学习需求多种多样,这对成人继续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成人继续教育的高效实施,国外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积极拓宽成人继续教育培训途径,比如高等院校的创办,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不仅拥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而且教学设备相对完善,能够满足不同内容、不同程度成人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国外的成人继续教育尽管在政策、法规、教育资源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然而其都强调了成人继续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能够真正适于成人的发展需求。以德国的成人继续教育为例,其不仅强调了讲授法在成人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且还融合了模拟示范、指导、实习等内容。
2.国外成人继续教育管理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作用
(1)促进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部门对继续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通过各项政策制度强调对成人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专门的终身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对成人继续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借鉴国外成人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对我国的成人继续教育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教育纲要,使其能够真正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强化法制化建设。为了保障成人继续教育的高效实施,大多数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来奠定成人继续教育的地位,且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具有极强的法制化与制度化特征,成人继续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就,这为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首先,必须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为成人继续教育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国家及政府部门可通过立法对成人教育机构的权责、义务、内容等作出明文规定,为成人教育创造一个有效的实施平台。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成人继续教育的监督与经费落实情况的检查。
(3)推动现代化发展。国外的成人继续教育注重对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成人继续教育现代化发展。在现代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必须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在成人继续教育中融入录音、录像等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形式丰富学习内容,这一方面可调动参与培训学员的主动参与性,另一方面促使学员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成人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励更多人参与到成人教育中,提升知识素养与实践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4)积极整合教育资源。继续教育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其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体系会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变化与发展特征,而继续教育并非社会各类教育形式的组合,它立足于社会教育,但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创新。通过对国外成人继续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继续教育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必须与社会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如对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资源的整合,不仅能够为成人继续教育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而且能够真正使学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提升。
3.结语
我国要充分汲取国外成人继续教育的相关经验,从法律政策、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推动成人继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篇8
【关键词】室内设计 综合性人才 国外教育 国内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38-01
一、室内设计教育的特殊需求
从室内设计的专业角度看,室内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环境营造与艺术性设计,而是在其中包含了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从建筑学到心理学,从人体工程学到材料科学,从民俗文化到家居陈设等等,在室内设计中都需要设计者了解并合理的运用,同时在设计手法上还要设计者可以将平面、立体、色彩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适应时代审美与业主需要的空间换进,这些都要求从事室内设计的人具备突出的综合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而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中培养与建立的。由此可见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所需要体现的是一个综合化的培养模式,所建立的教育体制应适应社会需求与职业发展。
二、室内设计教育的国内外比较
1.国外室内设计教育
从发展的历史上看,国外的设计教育形成与德国,从最初的包豪斯学院开始,逐步形成了当代的设计教育体系与模式,其核心的理念就是重视技术与艺术在室内设计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合理的设置不同专业方向上对基础、专业、理论的侧重点,同时也重视对经济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培训,建立了一种设计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教育模式。
从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通常分为基础学期与专业学期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必须在两个阶段中获得足够的学分并通过毕业设计与答辩后才能毕业。在教学过程中两个学习阶段的课程类型是由学生自由的选择课程计划,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适应自身条件,只要学生在两个阶段中获得足够数量的学习证明,就可进入到下一个学期,但不是学分制,是通过证书制度证明其课程的是否通过。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等过程可见,学校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的定位在于引导,教师不是传授如何设计,而是引导学生体会与发现设计的核心价值,这样就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身的长处与缺陷,自主的去弥补不足,完成学习。
2.国内室内设计教育
首先,国内的室内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相对发展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的职业院校设计专业往往只有框架,缺乏一定的师资资源,生源的素质与就业都面临较大的压力。表面看设计院校或者专业数量较多,主要是因为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设计人才缺乏,刚性需求明显增加;其次设计专业的学习费用相对较高,从产业化较多看设计专业的设置有一定的功利性;最后,扩招的大潮推动了高职院校学生数量激增,不得不设置更多的学科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反观教育中的细节,不难看出,需求的激增导致人才培养的断层,一线教学岗位上优秀的教师匮乏,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进而影响了教育队伍后续人才严重不足,使得室内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不能持续为教学一线培养人才。这样影响了对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了整个室内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室内设计教育中学生就业压力大,因为教学中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学的方法、课程设置等在激增的需求面前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自身全方位的提高,而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则是“全才”化,所以一些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此种需求,影响了其就业并进入到社会工作的能力,从而导致了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越多就业越困难,从而影响了学校对其资源的配置,进而影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发展。
纵观国内外的室内设计教育情况,我国的劣势是否明显,矛盾也相对突出,这就要求国内的室内设计教育应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良性的教育体系,让室内设计教育步入到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对我国室内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1.改变思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
室内设计究其人才培养的需求而言,是一个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学科,其实践的能力与创造能力是人才价值体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改革中应重视对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改变课程设置与评价标准,让实践能力成为考核学生的核心标准,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利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要完成某项设计就必须具备某些专业知识,从而促进其对理论的学习与理解。
2.教学项目化
室内设计归根结底是对某个“工程”的设计实现,即从户型分析开始到草图绘制,到效果图展示,到工程预算到材料选择等,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个项目的完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引入项目教学的模式,借助于真实的案例或者项目让学生参与到模拟设计中,如将一个设计项目分为多个任务,如色彩搭配、材料选择、空间规划等,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项目”中获得不同的知识。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实习质量
目前在社会上有众多的装饰与设计公司,学校应与这些社会资源进行对接,借助于与学校的资源与人力优势,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实习环境,在实习中就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工作流程,使之即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可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回到课堂中加以弥补。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从国内外的室内教育模式对比来看,国外的教学中重视对人才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国内则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所以在国内室内设计教学中应改变现有的状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解荟霖.浅谈包豪斯对我国高职设计人才培养的借鉴意义[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篇9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想有大的发展,须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高职教育中的成功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和完善课程体系,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一、国外合作院校在高职教育办学上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1.从入学资格看,普遍规定学生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即具备了入学资格,不进行统一招生考试选拔录取。
2.学制灵活,为经济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美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两个层次,一是两年学制,可得副学士学位;二是四年学制,可得学士学位。前者由社区教育学院承担,目标是培养学生懂得并运用工程、科学或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在科学或其它的技术领域中当技术员或从事半职业性工作。后者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前两年完成副学士学位课程,此时也可参加工作。如需要继续深造,再续读两年,获学士学位。
3.学习内容灵活。日本有只培养学生具有某一职业技能的单科职业学校,比如电子计算机运用、文字处理机运用、音乐、体育、英语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太利亚等国家,为了培养企业适用的职业技术人才,普遍实行了“工读交替制课程”,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三明治(或“夹心饼干”式)教学计划。这种人才培养法分几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定时间,接着在校学完一定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即所谓的“工读交替”。
4.学习方式灵活。例如,日本有全日制学校、定时制职业学校和通讯制职业学校。定时制职业学校吸收已参加工作的人学习,大部分晚上上课;通讯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家里学,学校采取报告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指导,或利用广播电视指导,在4年内经过考试合格者即可得到相应的资格证书。
(一)政府高度重视。
发达国家各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发展,把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构建了职业与技术教育发展体系。同时,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职业与技术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以保障职业与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学院。发达国家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前后,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出现了明显的快速增长。
(三)特色明显的专业建设。
1.“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突出能力的特色可以说办高等职业教育没有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百年理工学院,正是具有这种特色的一所社区学院,其课程设置则十分明显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覆盖了本专业理论与技术的所有方面,基本知识到实际制造系统的应用。
教育模式特别强调学术和职业专业能力两方面的平衡发展,强调一定知识的拥有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及其相互的均衡,挖掘学生个人潜能和可持续能力,尤其在职业教育上,突出多种通用能力的培养,包括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人共事相处的能力、沟通、交流和使用通迅技术的能力、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运用设备和软件的能力、创新、开发和设计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2.预测未来的技术发展,有超前意识,超前建立新的专业。
在职业教育中设置的新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不是消极等待国民经济发展的召唤,而是以一种超前的眼光,针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尽可能地做到组织一种超前的专业培训,从而主动地引导产业结构的不断的提升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奠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他们的口号是“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关键因素,是职业教育的领导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趋势必须具备有足够的深刻的洞察力。欧盟大多数国家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制定了预测未来的技术要求方案并正在加以实施。欧盟一些国家企业主、社会合作者、行会及专业团体直接参加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决策。
3.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急需的专业。
德国发展高职教育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下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新特点”,如数控加工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可挖硅集成、网络与商业在intenet上的应用等诸项技术,在今天的职业教育中已广泛接触。德国的职业教育的经济定位立足于发展现代技术上,即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新技术、体现技术的先进性。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也十分重视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和建立新的专业。这些国家充分认识到,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使得社会职业岗位的总体结构产生了变动,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急需设置新的专业。
(四)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
突出学生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各国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作,在探索、改革和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等,直接指向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重视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他们强调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应用性等要求,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强调未来的劳动者必须有对全人类负责的高度的责任心和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教学方式和手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学结合、校企联手。
德国的高等职业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实验(训)室建设,精心设计实验(训)室和实训内容。这些实验(训)室和实训项目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还与教授的研究课题、项目密切相关,突出了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设置中加强各种实习、演习及实验等课程,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既适应了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又保证了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目标的实现。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如日本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非常广泛,据日本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表明,2/3的企业同大学合作进行研究开发;资金在1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中,有90%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中,有50%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效益偏低、发展缓慢、招生较难。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体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却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发展慢等问题,现有的办学规模与规划办学规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受传统旧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不全面,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特点不清楚,误认为高职院校就是差的学校,差的老师,招差的学生,办低水平的高等教育。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所带来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根据国家规定,高职学校应实行行政上归政府、行业(部门)领导,业务上归省教育厅指导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市属院校行政归属不明确,有的市政府直接领导,有的沿用以往的模式归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领导,还有的由市政府代管,甚至少数院校上级政府已发文批准成立却仍然是学校筹建时的筹建领导小组管理。像这些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不规范,导致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办学单位的职责、权限在实际运作中不清晰。加上有些学院是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有些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来,原来的类型不一,有的因机构、人员编制得不到批准,只能沿用原有的建制,级别不明,内设机构不能按高校标准建立,严格影响学院的人才引进和正常管理、建设与发展。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匮乏。
近几年,经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同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相比仍存在着。
1.数量不足,观念落后。在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人数明显不足,面对新形势多数教师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育方法、教学手段陈旧。
2.学历层次偏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加上一些历史原因,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很难适应高职发展需要。
3.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匮乏,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一专多能教师奇缺。
4.补充渠道不畅。现高职院校师资补充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严格受控,“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进来。
5.职务评聘不规范,队伍不稳定。高职教师职务评定没有自己的系列,其标准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由于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迫使高职教师必然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科研或理论研究,使他们失去了自身应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色。
(四)高职教育培养特色不鲜明。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人才的社会需求没有进行定量分析。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或多或少带有学科式痕迹,教学内容和课程整合力度不够,体现不出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特色,有些还仅仅是内容的删减或课程的叠加,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大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工作尚未真正起步,大多是在解决实验、实训等浅层次的结合上,而校企互惠互利、双赢共生的深层次机制上的结合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借鉴与建议
(一)必须树立“大职教”的观念。
职业教育贯穿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成为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连接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发挥多种办学形式的优势,为劳动者提供多种、多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从国外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来看,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招收中等职教毕业生,还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五年。我国高等教育已初步进入大众化,因此,可借鉴国外做法,在高职教育入学资格上实施免试注册入学制度,尤其对于职业高中生源应尽早取消考试录取制度。这样也可以满足不同学员的求学愿望,有利于高职教育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发挥核心作用。可借鉴法国短期技术学院只招收技术高中毕业生的做法,实行只招收“三校生”制度,可以使我国高职教育在现有学制或缩短学制的基础上都能够完成基本培养规格。
(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招生规模等方面,高职院校应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他们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自行决定,当某种专业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时,学校就应增设这一专业或扩大招生,当这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时,学校就相应地缩减该专业的招生规模。学校通过市场所传达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学科设置,调整招生规模,从而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所设专业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等资源浪费现象。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如果政府不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加以宏观调控,给予经费上的资助,那么贫困地区的人们可能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为了兼顾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政府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比如财政资助、实行奖、贷学金制度或贷款等方式来扶持那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紧靠市场。
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使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部门和企业的实际技术水平以及生产状况紧密联系,使之成为主要从事应用和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毕业后能很快顶岗工作。在教学内容上,因为高职高专教育的起点和归属是应用,所以实践教学应在高职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职业岗位群,着眼于不同行业发展的高科技信息、高技术、高技能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高等职业教育要拓宽其专业设置。
综观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许多国家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则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出现和产业革命导致的服务业、信息业的发展。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最先出现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应用领域,但随着服务业、信息业的发展及对就业要求的迅速提高,出现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服务,哪里就有与之对应的服务岗位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迅速拓展到第三产业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也必须注意三个产业的分布,形成合理的结构。由于历史的因素,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时我们很自然地注意到第三产业的需求,在培养目标上面容易出现过多偏重第二产业的倾向。客观地讲,我国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是从第二产业提出的,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将逐步表现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态势,很多第三产业的行业已经在呼唤高级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在培养目标上要拓宽思路,放开跟界,把握住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应定位于为国家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这样一个大思路上。在战略上要有总体规划,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认真分析规划好专业结构,在高等职业教育上走出一条新路。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五)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1.邀请外国专家来我国访问。介绍外国职业教育发展概况和外国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讲授外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评估制度,帮助和指导我国高职院校的老师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试验。
2.组织、选派专业课教师赴国外有关院校实地考察。采取与有关教师座谈、跟班上课等形式,考察、学习外国职业教育如何实施教学方法,如何对教师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估,推广国外职业教育经验。
3.举办教师培训班,让广大教师了解外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国情探讨高职教育成功课堂的标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如何准备教学资源、组织小组讨论等问题。通过培训和交流,帮助教师们解决一些在当前高职教育教学领域中感到困惑的问题。
4.尝试采用教学文件选辑。国外教学文件选辑已得到承认、受到尊重,并得到广泛使用。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教学文件选辑的应用确实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教师本身教育生涯的进步和发展。
篇10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教育评估
近年来,我国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我国延续多年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挑战。本文拟通过总结、介绍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对发展高速发展中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目前,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1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总体趋势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作为综合国力的体现及国家发展的需要正在逐步被各国重视,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手段之一的研究生教育在各国的高等教育的地位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各国特别是教育大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及相关机构、企业对于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增长。
2 研究生教育模式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知识更新与分化的加剧,为了适应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各国的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目前国外研究生教育在学位类型、培养目标、招生方式、课程设置、论文形式都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也被各国的教育届普遍认同。各国在强调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中心的同时,注重通过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来培养适应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3 研究生教育开放程度提高
近年来,各国研究生教育紧随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开放性发展,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国外在保持本国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的基础,同时采取与国外联合培养、招收国外留学生的方式与国际接轨,通过不断的人才交流培养国际性符合人才,同时吸引外籍人口参与本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帮助他国培养人才的同时,提高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4 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控制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对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影响很大,各国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控制也很严格。在培养质量控制方面,主要采取一下方式:严格招生考试制度,招生实行严进严出,确保培养质量;重视导师素质提高,对导师的严格要求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严把论文质量关,不让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质量控制方式,保证了研究生培养的质与量的统一,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
5 建立专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机构
评估作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国外研究教育战略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在国外的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威熟和完备的评估体系,这些评估体系可以使得评估机构能够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发挥到监督、监管的作用,致使办学机构通过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能力,来达到评估体系的要求。这从侧面督促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探讨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了解和把握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无疑会给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非常重要的启示。基于以上的经验,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可以有如下几条可以改进:
1 招生模式的变革
目前国内的研究生招生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推免生和统考生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更多更灵活的研究生的招生方式,但是一定要严格控制生源质量。同时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在招生数量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招生方面的自,以适应当前研究生教育的潮流,适当在研究生“宽进严出”的基础上试行研究生教育淘汰制。
2 培养模式变更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出现了由圈养式向放养式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多种培养模式,适应不同学科、类型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同时加快研究生教育走出去的步伐。
3 研究生质量的控制
研究生质量的控制是研究生培养的生命,在国内研究生疯狂扩张的基础上,如何保证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与国外研究生培养质量相比尚存在很大的差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低主要体现在所培养的研究生是否能够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科研思维能力、科研设计能力、科研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培养、导师的培养作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等方面。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使他们真正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各个环节兼顾,控制研究生质量。
4 逐步建立研究生培养的评估机制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机制通过导向作用的发挥,实现了培养者利益与人才质量的直接挂钩,能够有效推动培养单位谋求改革创新,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对于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制定及完善也可以提供很多的参考资料。因此研究生教育的评估部门不应该仅仅是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应该适当的引入社会主体的评估机构,结合我国的教育基础及实际情况,创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方法和评估理论,建立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温凤媛,马立红.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30(3):14-18.
[2]许迈林,叶进.迈向2l世纪的研究生教育一当前世界研究生教育的若干动向和趋势.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2001,(3):155~160.
[3]郭艳利.国外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较及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10(8): 72-77.
[4] 欧洲各国研究生教育考察团.德国、法国、奥地利三国研究生教育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39—42.
[5] 初旭新,乔俊飞,宋淼.国外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对我国的借鉴. 中国校外教育,2010,(12):39-40.
[6] 胡尚勤,韦伟,穆明琪. 从国外研究生教育看我国研究生能力培养要求的改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7,26(3):27-31.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程昊(1980- ),男,山东新泰人,广西工学院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