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求。通过适时制、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三种管理方法对传统成本法的影响分析,论述了现代管理方法对成本核算的
影响。
关键词:成本控制;适时制;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
成本是产品定价的基础,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在现代社会,价格是由社会平均生产能力所决定的,企业只有以低于社会平均价格的成本生产出同质的产品,才能生存。企业在正确核算出所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后,才能够考虑是否接受定单,从而保证企业能够获利。同时,只有明确成本发生的原因,才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
1 现代制造方法推动了管理方法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型企业转向多角化、多样化生产,企业由原来的大批量生产转向小批量生产。特别是电脑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水平。通过使用电脑辅助系统,可显著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技术革命产生了许多新的制造系统,如弹性制造系统(PMS)、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及电脑辅助制造(CAM)系统,不仅拓展了电脑的功能,而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在先进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1970年以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制造费用以人工工时或机器小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已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因为,近年来企业的间接费用中绝大部分费用同直接工时多少不发生因果关系,如质量检验、材料处理、设备调整准备及有关的费用等。直接工时耗用多的产品,不一定耗用更多的间接费用;而工艺复杂,间接费用耗用多的产品不一定耗用更多的直接工时。因此继续采用直接工时或机器小时来分配间接费用,会使产量大而工艺简单的产品成本偏高,产量小而工艺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成本,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会带来企业总体获利水平的下降。
因此,必须看到新的制造方法带来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而随着生产的现代化,管理也要加速现代化,要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成就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到企业管理上,才能迎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比较重要的如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战略成本管理等。
2 现代管理方法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2.1 适时制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适时制(Just-In-Time System,JIT)是一种新的生产经营理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到广泛传播,目前仍方兴未艾。按照适时制的原理,企业应该以顾客的具体需要作为生产经营的出发点,然后逐渐向前推移,统筹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即前道工序只能严格地按照后道工序对产品(服务)或半成品的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的要求来组织生产,前道工序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质量水平如何,何时交货等,完全取决于后道工序的要求。不言而喻,适时制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是“零存货”(甚至可以说,你不得不零存货,因为你不接到定单就无法知道顾客需要什么)。但与“零存货制度”相比,适时制具有“以顾客为中心”的新内涵。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货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一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无疑得不偿失。这既是物流或存货流动,也是生产经营过程的最基本的牵引力,也是评价物流组织过程的全新标准,从而将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与战略结合起来。
适时制一直被认为是对传统成本核算影响较大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它是一组活动的组合,其目的是实现原材料,在制品及产成品保持最小库存的情况下,依照任何工序在需要时才生产必要制品的逻辑进行的批量生产。适时制的核心思想就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进而优化生产过程。这种思想对传统的成本核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降低了库存成本,改变了生产成本的结构,扩展了直接人工的成本的内容。适时制对传统成本分配方法提出了挑战,适时制下的成本倒流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
2.2 全面质量法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中,产品成本被作为唯一的有形成本对象进行核算,并没有对其他的成本对象进行核算,包括质量成本。传统的会计标准是以满足外部使用者(税务、股市等)为目的来设计的,而不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来设计的。因此质量管理费用被埋藏在生产制造成本和费用里面,企业内部管理者不能从财务报表中清楚地看出各项质量管理费用的具体变化。生产制造成本里的质量费用被分配到产品上去,一方面,把属于质量成本的费用张冠李戴地分配给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把质量成本这个属于企业管理不善的成本加到产品上去,进而最终转嫁到顾客的身上,这就违背了企业管理是以顾客满意为目的的宗旨。在认识到这点后,质量管理理论产生了。
因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实现“零缺陷”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的,全面质量管理成为适时生产系统赖以顺利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且成为系统成本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2.3 战略管理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战略是对全局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向所作的谋划,是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企业战赂的重点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通用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已经成为竞争战略的经典理论。战略对成本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企业战略;二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前者是企业战略中的成本侧面,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等所进行的谋划。
从战略角度,将成本管理目标过分集中于成本降低方面不能够满足管理的实际需要。确定成本管理目标,尤其是确定成本管理战略目标,需要将成本管理放在与企业经营活动、管理措施及战略选择的相互关系中考察。成本不是孤立的,它不仅本身的发生受到企业各种因素的影响,它还影响企业的其他方面,同时它又是企业做出各种管理措施与战略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
成本问题始终是企业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如何利用成本战略为企业赢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电子技术的应用产生了新的制造方法,传统的成本方法已不能满足成本准确核算的要求,因而对成本核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新的制造方法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要求先进的核算方法与之相适应,新的核算方法又要求有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系列的原因对成本核算形成很大影响,促进了现代成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1.
[2] 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篇2
【关键词】油气;管道工程;施工方案;管理方法
众所周知,所谓的油气管道施工方案是指在油气管道铺设之前制定的详细施工计划与方法以及保证措施的操作性方案。该方案具有唯一性,即一个施工方案仅仅适用于一个项目。这也就要求油气管道施工方案的制定者必须结合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另外,油气管道的施工单位必须是拥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建设单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油气管道工程方案制定的合理性,从而保证油气管道工程安全、高效的进行。
一、关于油气管道工程施工方案
油气管道尽管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铺设,但是使用寿命一般比较长,这与施工材料以及半成品的保质保量是分不开的,并且还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规定程序进行管道铺设。具体管道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施工前准备
油气管道的铺设通常情况下工程量比较并且施工技术性比较强,因此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必须做到充足的准备工作,例如:施工营地建设、必要的机械设备、施工材料、工作人等等,这些都必须提前安排。其中准备工作阶段还必须提及油气管道铺设设计技术的交底,也就是工程项目的设计部门将施工图纸的设计理念进行解释,并且在施工的关键地方做出具体的要求。同时,工程项目的承建单位也需要对设计图纸提出合理的疑问,经过双方的反复磋商最终使得油气管道工程保质保期的完成。
2、施工现场桩及测量放线
施工交桩工作主要是线路控制桩、转交桩与临时性或永久性水准点。这些主要是由国家政府的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勘探和测绘,在确定之后将结果转交给管道工程的承建单位,施工单位再进行施工放线。这一过程必须由油气管道监管组织、图纸设计单位以及工程承建单位共同来完成。工程的承建单位在进行测量放线时,首先必须从全局考虑,坚决遵循从全局到局部的基本原则。在此过程中,管道铺设线路中线的定位必须做到严谨,这一工作直接决定着油气管道的线形。
3、临时施工道路的修建及作业带清理
油气管道一般较长,施工地点的地形地貌较复杂,因此为了保证施工原料及设备能够顺畅的进入施工地点必须修建临时性的施工道路,这样才能保证车辆的通行,保证工程政策施工秩序。施工作业带的清理又被称为移桩,在清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两个问题:一是管道放线技术员必须对具体清理操作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或者让技术员直接参与清理工作。二是必须清楚的记得扫线地区的地质、标志桩,一旦发现损坏问题必须及时修复。
4、油气管道工程动土及管道的布局
油气管道动土也就是按照设计图纸开始挖掘,该过程必须通过机械设备进行探测,以便明确地下是否有其他管线或障碍物,如有光缆等障碍物必须制定出详细的方案加以解决。另外,动土之前还必须把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及施工材料准备就绪。
油气管道的布局必须结合此次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严谨的综合考虑,最终得到合理的计划。
5、管道的组装及质检
油气管道的铺设环境复杂,并且使用周期较长,因此对管道的组装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尤其是在管道的对口、关口预热、安全施工等技术性较强的环节,必须严格把关,例如:油气管道组装时首先要确定管道之内不存在杂物,不会堵塞管道。
油气管道的质检主要是指管道焊缝的检查与修复。管道是由无数的较短的管道组成,并且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操作手法及习惯也不同,难免会出现焊接不严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质检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
6、油气管道的测试及保护
油气管道铺设完成之后必须进行测试,管道内的压力是否能够顺利的把油气资源运送到目的地,是否还存有问题,这都必须进行科学的测试。发现问题要及时的修复和纠正,尽量避免造成油气资源的浪费和国家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外,油气管道虽然铺设完毕,但是还必须对其做一些保护的工作,避免油气管道在适用过程中遭到损坏。
二、现代管理方法
随着油气管道铺设技术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油气管道工程的现代管理必须包含自然地段、穿越地段、防腐系统、管道检测与安全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不断的完善相关的保证体系和监督机制,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基本策略。管理方法始终坚持法治、科学、人性化的标准,基本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技巧和方法,其中管道运行仿真技术和GIS是油气管道工程现代管理的典型。
管线在线仿真系统的运用有利于提高管道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管道计算机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管道测绘及地理信息系统;二是管道操作优化管理模型;三是天然气运销集成控制系统。尤其是仿真技术在长输管道上的运用即优化了管线的设计、又优化了运行管理,同时还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下国外的管道仿真系统主要有三类:运行操作人员的培训、管线的在线运营管理、管线的优化设计及方案优选。
美国的一家天然气公司就运用了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在不打扰员工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完成上岗培训,缩短了培训时间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费用,这样就比以往采用的方式在效率上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另外,美国科学软件公司生产的仿真软件TGNET以及液体管道仿真软件TLNET已经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更加强调人性与科学,工程的监督和管理者就必须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保证油气管道工程的顺利进行。
结语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管道运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那么,管道施工方案的科学合理化,现代管理方法的逐渐完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保证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企业管理的理论经由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见物不见人”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逐步发展至注重“社会人”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再经由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权变管理学派发展成今天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古典管理学派实现了管理职能同体力劳动的分离,管理工作由资本家个人执行,其特点是一切凭个人经验办事。科学管理阶段出现了资本家同管理人员的分离。现代管理阶段从经济的定性概念发展为定量分析,采用数理决策方法,并在各项管理中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高校实验室做为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与输出单位,在新形势下,要率先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地引入以及合理地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内容、重点和技巧,将有助于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与层次的提升。对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思考如何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科学性将集中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目标管理
要对高校实验室进行科学的管理,首先要明确实验室的定位,明确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与任务。应当充分意识到高校实验室的成立是顺应国家科技发展方针的要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诉求而展开;应当明确高校实验室是依托所在高校所成立的科研单位,它虽然有别于以教学为主的系科设置,但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依旧是高校实验室的重要目标;它同时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所以,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应围绕这几个重要目标展开,从国家、社会及地方高校三个层面为实现这些目标而修桥铺路、添砖加瓦。
1.2生产管理
高校实验室在明确了战略目标之后,进入了繁重的生产建设环节。在此环节中,强调其社会性和学术性的并重是首当其冲的。实验室是进行前沿科学问题研究、高难度实验实践操作的单位,它有着重要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国家在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给予了优厚的科研配套、配备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之后,得到的应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科学性指导、决策辅助和解决方案。但由于忽略了对高校实验室产出的系统化管理,许多高校实验室在建设投入后,一味地追求回报率,重数量轻质量,不去攻克高精尖的科研课题或简单地重复生产,致使国家的投入没有得到切实的利用,造成资金和人才的极大浪费。这不仅仅是高校的损失,更是国家和社会的损失,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种极端表现。所以,这便要求从事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部门,从高校实验室直属单位如国家各部委、省厅到地方政府及高校职能管理部门,能借鉴现代企业的高效管理经验,简化生产管理流程,优化产出考核模式,为今后高水平、高标准的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提供良好的孵化条件。高校实验室的另一个重要产出是人才的培养。实验室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一线生产线上技术人员的熟练操作水平,更应具备高校背景下学术型人才的能力。实验室的日常教学实践环节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研究环境营造的必要性变得日益突出。高校实验室在此类人才的培养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应利用此优势,主动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应对市场经济下各转型时期对于人才特殊性、复杂性的要求,摒除培养单一型、同质型人才,以保证高校实验室优质的科研成果无缝对接到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
1.3物资与成本管理
企业对于物资与成本的管理自古以来十分重视,这无疑归结于利益最大化的原始诉求。而今,投入到高校实验室的所有建设经费与配套,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不能盲目投入、无节制滥用。对实验室设备与资金的管理要体现多元开放的策略,强调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利用以保证采购设备的高效率、高质量运转;本着集中、开放、资源共享的原则,规范管理制度,实行有偿使用模式,将设备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运用经济手段,从宏观上控制设备的盲目需求,避免重复购置,防止资金浪费;重视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加强仪器管理与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等手段,进而从根本上使国家投入效益实现了最大化,体现了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有所为。
1.4营销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逐渐由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型管理发展为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生产经营型管理。当今的高校亦顺应市场经济大潮,强调特色办学、强调核心竞争力、强调品牌效应,更不用说作为高校重要生产单位的实验室。高校实验室在建设初期应首要考虑所依托地方的区域特色、区域优势,所依托高校的研究条件、学科背景,建成带有唯一性、标志性的科研机构。在建设过程中,应强调高校实验室的服务水平和效益意识。在保证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的同时,主动走向社会、积极拓展服务空间,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并在这一系列服务过程中补充经费、汲取养料,进一步装备实验室,实现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树立了行业领域内的品牌特色后,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其他实验室的联合、共建,促进资产结构优化、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学校的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优势,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实现资产融合,互惠互利,盘活资源。
1.5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一般泛指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的数量。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是指企业可以利用且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数的总和。现代企业十分注重人力资源这一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充分意识到在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对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具有战略性意义。同样的,高校实验室在如此大背景下,也面临着学术梯队建设、人才遴选、人员管理与培训等压力。首先,高校实验室应结合建设目标确定学科人才梯队的组成,建立老中青人才分布合理的布局结构,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发展模式;其次,要具备新时代下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意识,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送出去等一系列人才招募、遴选与培养模式;再者,对已有的学术团队成员,采取完善奖励管理体系、健全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加强教育与培训工作等切实有效的举措,带领高校实验室的管理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
1.6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这一名词已经成为一个普适性的概念。高校一向重视文化内涵培养,高校实验室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它的存在更需要一个得到广泛认同价值观和核心理念。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重视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高校实验室里的人员不是一个个单兵独将,他们是有着共同科研攻坚课题、高协同性工作性质、交叉培养培育任务的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之间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科学观与高校实验室建设目标与理念高度一致。良好的实验室科学研究氛围与人文情怀不仅对每一位成员起着导向、激励的作用,也起着凝聚、激励和辐射的作用。所以,重视企业文化的形成与渲染对高校实验室的优质发展尤为重要。
2结语
篇4
[关键词] 管理学研究方法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但以泰勒(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的原理》以及法约尔(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管理学诞生的标志,那么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至今不到100年。在不足100年中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与学习者实践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
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等人韦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管理职能分析、古典组织理论等,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物”的管理,研究方法以工业工程方法为基础。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以梅奥韦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及随后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研究的重心转向“人”,研究方法上注重采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实验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后,管理学的发展被孔茨描述成“管理理论丛林”的阶段,孔茨的两篇著名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分析归纳得出,截止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11个学派,包括管理程序学派、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各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提出各自的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也体现了多样性和创新性,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出现,极大的丰富了管理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孔茨认为所谓“学派”更适合称为“方法”。
一、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研究方法引入管理学研究领域
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系统中各部分即使并不优越,但构成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统一整体却可产生优越的功能。反之,即使各部分是优越的,缺乏协调统一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整体可能并不优越。系统论应用于管理科学,是用系统理论和观点来考究企业组织,分析组织的构造是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及管理过程进行系统性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实现管理的最佳目标和效率。控制论描绘了管理形态和运动规律的多样性,强调系统的反馈和前馈控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反馈控制、功能模拟和黑箱辨识。信息论将运用概率论等方法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科学引入了管理研究。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为代表的系统自组织理论,重点研究系统自发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的内在机制。这些理论将组织看作系统,不仅关注系统的各个部分,而且更加注重系统各个部分的联系,信息的传递、控制及系统的自组织因而成为各不相同但是又紧密相关的一个体系,强调实现组织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二、以数学(包括统计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引入
近年来,数学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越来越活跃,主要运用于建立模型和进行定量分析,常用的数学包括统计学、组合数学、数学规划、离散数学等。所谓定量分析,就是用数学的语言(数学表达式、图、表等)和数据(数字、符号、图片等)描述所研究对象系统的状态并分析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活动或内容。尽管一些人指出单纯的数学模型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的复杂的管理问题,更不能完全替代人的管理,但是以管理科学学派为代表,以数学为基础的定量研究方法正在管理领域的因素量化、建立模型和定量分析方面展开研究,特别在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数学研究方法正在深入渗透管理科学研究领域。上面提到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也主要是以运筹学等数学理论为基础,包括数学规划(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对策论、决策论、排队论和可靠性理论等,由此可见,系统分析也是定量化分析,分析方法是组织管理技术,管理中的最优目标选择、统筹规划、人员匹配以及计划决策等无一不是系统论(运筹学)所包容的内容。根据John G. Wacker的研究,1991年~1995年运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的研究表明,55.19%的论文都采用了数学分析方法。
三、案例研究方法的使用
经验主义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两个管理学派都高度重视案例研究方法,虽然二者在研究思路上又各有不同――经验主义学派侧重于研究个体企业管理实践,在服务于个案研究这一目标之下,才考虑做多个企业案例的比较研究与归纳、概括;而权变理论学派侧重于通过多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出若干基本模型,以指导管理实践。例如,经验学派彼得・德鲁克受通用汽车的雇佣,对其组织结构进行案例研究,1946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便是这一研究的结晶。《公司的概念》出版四年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公司都开始按照德鲁克的理论框架重组自己的公司组织结构,甚至连大学和教会都试图从这部著作中汲取组织改造的灵感。目前无论是在战略管理或组织管理领域,还是在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管理、生产作业管理、信息技术管理领域,都可以看到丰硕的案例研究成果。战略管理、目标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项目管理、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供应链管理、核心能力、公司文化、追求卓越、知识管理、平衡计分法等等都存在出自于案例研究过程的产物。例如,Prahalad和Hammel(1980)对日本电气公司(NEC)与美国通用电话电报公司(GTE)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总结出NEC告诉成长的经验时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经验或案例学派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1)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2)管理者的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相对社会的责任。德鲁克认为,作为企业主要管理者的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职责。第一项职责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第二项特殊职责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当前的和长期的要求。为此,每―个经理都必须:制定目标和措施并传达给有关的人员;进行组织工作;进行鼓励和联系工作;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员工得到成长和发展。(3)实行目标管理的管理方法。当然,经验主义学派的方法由于强调经验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原理和原则,无法形成统一完整的管理理论,而且,过去所依赖的经验未必能运用到将来的管理中。正如孔茨在他的书中指出的:“没有人能否认对过去的管理经验或过去的管理工作‘是怎样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未来情况与过去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确实,过多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依赖历史上已经解决的那些问题的原始素材,肯定是危险的。其理由很简单,一种在过去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可能远不适合于未来情况”。
四、经济学研究方法进入管理学研究领域
篇5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科学方法;分析
1 前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高速发展,从而使得图书馆的管理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并且,针对图书馆的管理探究越来越多。以下是作者结合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科学方法进行论述。希望为今后图书馆管理中科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2 以信息化为主的管理方法
在当代,在以信息为主的图书馆管理中,又可划分成多种管理方法,即量化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下面分别对这几种管理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2.1 量化管理
近年来,对图书馆的量化管理探究逐渐趋于成熟化,并且与之相关的文献内容也逐渐在增多。在理论研究方面,是把量化管理和现代技术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有学者已对量化管理特征进行了总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量化管理准则从最初的定额朝着计时方向发展;第二,测算工具从最初的手工计算朝着计算机控制方向发展;第三,管理工作量从最初的主观评分朝着权值计算方向发展;第四,管理范围从局域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2.2 目标管理
尽管目标管理概念已提出较长时间了,但是近年来关于图书馆目标管理文献却逐渐在减少。而只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且有学者认为,目标管理法使得那些初松散、消极的馆员有了工作的压力与动力。而这种压力、动力的产生是来源于制定的管理目标以及奖罚对策。与此同时,还为图书馆管理工作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但是,有些学者则认为这种目标管理法可操作性不强:首先,对系统标准很难驾驭;其次,很难确定期望值的合理性;再次,奖罚措施未及时落实到位。所以,对于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2.3 信息管理
现阶段,学者对信息管理研究颇多,与之相关的文献有很多。不过,不同学者对信息管理提出了不同观点。有些学者根据信息管理发展史,以管理对象特点以及管理方式作为划分的标准;然而,有些是将信息管理整个发展史,通过哲学观点进行划分。然而,无论进行怎样的划分,信息管理指的是在图书馆管理中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管理方式。
3 以效率为主的管理方法
效率指的是管理阶段管理投入的消耗和获得产出间的比值。对于效率管理内容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从质方面分析,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图书馆各方面的工作协调性联系十分的紧密;其二,从量角度分析,把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进行客观化与定量化。然而,现阶段,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站在“能力”角度,管理效率应该从提高目标能力方面开始着手,因而目标完成情况与消耗的时间成为衡量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第二,站在“效果”角度,有学者认为管理效率即使效果和消耗间的比值。所以,图书馆为提高管理效率,应该从组织、决策以及工作流程等方方面面开始着手。事实上,图书馆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并且涉及到很多个环节以及要素。因而,在对管理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提升图书馆管理效率的最佳途径以及方法。
4 以人为主的管理方法
4.1 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指的是和物化管理方法相对应的一种管理手段。而这种人本管理的特点包含以下几点:首先,在应用人本管理法时,人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因而,人也是组织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源。也就是说,图书馆所有组织活动都必须围绕着人来开展;其次,在应用人本管理法时,所有的图书馆员都是管理的主体;再次,对于人本管理目标而言,当组织目标和成员目标都能实现的情况下,代表了人本管理的成效。
4.2 能本管理
在图书馆的人本管理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创新,从而提出了能本管理观点。然而,此观点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在实践当中。而且此方面的学者与文献资料也是比较少的。有学者提出,能本管理即是以能力作为标准的一种管理手段,同时这也是人本管理创新发展的结果。这样,能够把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获得最大的能力价值。然而,尽管能本管理是来自人本管理,但是它又比人本管理要高一层。为更好的落实能本管理,应该从馆员中选出一些比较优秀的管理干部,并且彻底消除实践中的官本位人事制度,实现开放性的人事管理。而有些学者则是对能力本位意义、怎样实现创新以及从金钱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等内容开展了深入分析。
4.3 CS管理
在图书馆管理中,逐渐引入了CS管理概念。CS理念翻译成中文是“顾客满意”。具体来说,CS管理指的是图书馆为让顾客对自己服务满意,全面对顾客满意程度进行测定,同时结合调查结果再对服务进行改善的一种管理策略。可以说,CS管理和传统意义上的“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本质完全相同。不过,在引入CS管理滞后,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从而为管理目标实现打下基础。
5 综合管理法
5.1 集成管理
集成管理指的是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所开展的一种管理活动。现阶段,在图书馆管理领域中,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有学者认为,集成管理是由两个或者多个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体。不过,此种集成并不是各个要素间的叠加,实际为各个要素间的紧密融合,也就是说,根据一些规则要求将其进行重新组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进一步提升这个有机体的整体功能性。而又有学者认为,集成管理属于一种全新的管理法,核心思想是借助集成思想或是观念对图书馆管理进行科学的指导,优化图书馆各资源要素,将单项优势作用进行放大,以期最终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5.2 全面质量管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便掀起了一股质量管理的浪潮。而近几年,由于质量管理理论逐渐完善以及对现代图书馆管理产生了影响,所以,在我国,很多学者或专家对全面质量管理引起了高度重视。而他们所探究的内容包含其概念以及在实践当中应用效果。
目前,对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理解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企业的所有职工都齐心协力,将先进技术、管理手段以及教育思想紧密集合在一起,这样便把质量产生、形成以及实现等过程构成一完整的保障体系。主要特征是:其一,要突出全面性;其二,以预防为主;其三,管理手段多样化。
现阶段,关于全面质量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第一,图书馆所有职工培养“质量第一”的意识;第二,对用户需求以及对服务态度满意程度予以调查和了解;第三,对工作流程进行改革。
6 权变管理法
从整体上来说,图书馆管理系统十分的复杂,加之,环境的不断改变,使得图书馆管理复杂性也逐渐上升。所以,必须探索出一条科学的管理方法。有学者提出,采用权变管理法。通过实践证明,权变管理法能够让管理者更全面的认识到形势的复杂性,提升实施科学管理行为的可能性。从某方面来说,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人和人相互沟通与交流的一个过程。所以,只有正确处理好人际间的关系,图书馆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受到上级支持、下级的配合。在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才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总之,只有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会获得较好的管理成效。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图书馆管理发展速度在加快,由于管理工作在图书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对管理方法的理论探究也受到学者与专家的高度重视。但是,现阶段,国内图书馆科学管理方法的研究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出现了多种观点,所以,其实践性还不是非常强。若能够找到一个结合点将不同学者说法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势必对今后现代图书馆管理科学方法的应用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不断提升我国图书馆管理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使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红华.中国现代图书馆管理理论发展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15(1);34-35.
篇6
关键词:现代护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实证研究
护理管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给护理管理提出新的挑战,赋予了新的内容。笔者运用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对护理管理的一些实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力求探讨具有较强实用性、操作性的管理方法,从而使护理管理的每项工作都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最终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实例分析如下。
1利用直方图判定考试内容的难度及信度
以A医院外科《护理技能》考试为例,统计该次考试成绩,计算均值x=78.62,标准差s=10.51;并绘制图1。根据统计原则,由直方图及样本参数(x和s)可见,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数理统计的观点看,该次考试内容难度适宜。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利用χ2检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2利用分层法和排列图[1]
找出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B医院03年对护理工作差错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绘制表1及排列图2。表1B医院2003年护理差错百分比(略)
根据巴列特分类原则“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认为“累计频率在80%左右以内的因素为主要因素”。本例中的发错药和打错针是影响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因为它是“极重要的少数”,如果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将把护理质量提高一大步。
3利用质量控制图监测护理交班报告的不合格率
C医院对2003年护理交班报告每月随机抽样检查一次,并绘制不合格率控制图3,计算出均值,标准差,警戒上界(P+2Sp),警戒下界(P-2Sp)。护理交班报告合格率在上、下警戒线之间,超过上、下警戒线应究其原因。超过上警戒线,其原因可能是对护理交班报告的重视程度、病房的压力(如危重病人的多少、护理工作的繁忙程度等)、有的护士尚不懂正确书写护理交班报告、综合素质较差等有关。超过下警戒线,注意追究是否有造假行为,如无则是最理想的护理质量。且结合分析知,护理交班报告不合格率与护理差错率成正相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利用因果图分析造成护理差错的主要因素
用排列图找到主要原因后,可用因果图寻找主要矛盾产生的根源。如为进一步查找造成“服药差错”的各种可能原因,召集若干有关人员,进行因果分析,绘制图4。
5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2]
对相关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图3C医院2003年护理交班报告不合格率控制图5.1权重系数的计算方法评价指标的权重是根据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所赋予该指标的系数。重要程度愈大,权重系数愈大,所有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之和等于1。例:“护士长综合素质考核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邀请有关专家(根据需要,也可以是不同层次的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发表意见,汇总整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2。表2护士长综合素质考核指标体系表(略) 根据表2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为:W=∑mi=1wym(j=1,2,…n)W1=0.1+0.12+0.13= 0.1;同理可得:W2=0.18,W3=0.18,W4=0.16,W5=0.15,W6=0.09,W7=0.08,W8=0.06 (W1+W2+W3+W4+W5+W6+W7+W8=1)。
5.2综合评价将评价项目的原始分乘以该项目的权重系数,即该项目的综合分。据此可用于评价不同对象之间的优劣。如个人综合素质、科室护理质量等。见表3。例: 护理质量加权综合分(F):F神经内科=∑4i=1w1f1=0.17×100+0.47×94+0.13×93+0.23× 99=96.0表3护理质量评价表(略)
6护理管理
“PDCA”循环护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包含“三全”,即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全程性是“PDCA”循环的全过程,其基本工作程序是:P―计划(PLAN),D―执行(DO),C―检查(CHECK),A―处理(ACTION),并总结分析把信息反馈到下一个循环中去。这种循环往复进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形成互相促进的有机联系,总结阶段是“PDCA”循环能否前进的关键,每转动一圈就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找出护理工作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后,制定对策表(见表4),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由专人负责,并及时反馈实施进度和改进效果,作为指导下一个“PDCA”循环的依据。表4护理措施与对策表(略)
总结经验与继续探讨实施护理措施后,质控小组对计划落实的情况采用不定期抽查法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有环节质量(即每位护士是否严格执行了各项护理措施)和终末质量,并将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并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断通过“PDCA”循环解决护理问题,其最终结果就是促进护理质量阶梯式提高,值得同仁们探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管理变革 评价方法 总体框架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411-01
1、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趋势
19世纪早期的成本意识据信是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的雏形。随着现代财务和理论的发展,20世纪初,企业建立现代财务和会计体系。随着企业战略、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及相关理论的发展,企业绩效评价的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以下趋势:
(1)企业绩效评价更加侧重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估主要为企业的事后管理提供相关信息,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显然已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企业日益重视将绩效评价系统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联系,也就是将企业战略作为绩效评价的起点,以实现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战略目标转换成阶段性的战术目标或具体的业务目标,再将这些目标自上而下层层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内容,以便使不同部门、不同业务和不同岗位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职责,使得各业务部门在企业战略的统一部署下协调一致。
(2)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体现企业的长期发展优势
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都是企业总体绩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绩效评价除了要关注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及生产率的提高外,还应充分关注客户满意程度、产品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利益相关者诉求等非财务因素。同时,非财务指标包含过程信息,更直接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本身而不是短期财务表现,更能反映出企业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预警性作用,可以有效地弥补财务指标易引致企业短期行为的缺陷。
(3)注重对知识、智力、创新等无形资产和能力提升的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利润的来源更为广泛,无形资产和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形资本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品牌形象、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估在继续关注传统的效率、效益等指标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企业能力和软实力的提升,这为企业绩效评估体系更好的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内在价值创造潜力提供了可能性。
(4)注重对整体流程的关注,强调结果评价和动态过程评价的融合
传统的绩效评价侧重于单一专业或单个职能部门的评价。随着企业问的竞争重点已逐渐转变成价值链之争。从企业价值和业务链条出发,注重对企业业务和管理的整体流程的评价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呈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等发展趋势,企业内部的管理逐步从自上而下、自前而后的单项控制,向横向协同、上下互动、前后互馈的多元化方式转变,绩效评价重点也必将由主要提供事后的信息向全面提供事前、事中、事后信息和决策支撑的方向发展。
2、企业管理变革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管理变革是现代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证明,近年来,组织变革动态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常态。依托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企业管理变革趋势,本文认为企业管理变革评价应基于以下几个原则:
(1)以结果性评价为导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组织变革的动态性决定了变革评价的也必须反映这种动态性。正如康纳所提出的,对于组织变革评估,不仅要评价实施变革的结果,而且还要包括实施变革的过程。特别是现代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变革,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涉及了大量的利益相关调整、结构流程优化和管理模式转变,过程性指标对把握变革节奏,梳理过程问题的尤为重要。
(2)以综合绩效评价为基础,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核心。近年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呈现由单纯财务指标向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过渡,更加注重向知识、智力、无形资产和能力提升的评价的趋势。这一趋势增加了定量评价的难度。同时,正如绩效棱柱法所提出的,企业绩效评价从单纯关注股东和客户的态度,到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因此,从定量到定性、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管理变革,是企业管理变革评价的应有之义。
(3)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管理变革是个长期的过程。按照企业管理变革阶段的相关理论,企业管理变革要经历解冻、变革、固化的过程。大型企业集团管理变革往往要持续数年。因此,管理变革评价采取“理想模式”和“建立现实可行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理想模式是针对变革总体目标,研究能够最终反映改革目的的理想评价方法,从长期指标着眼。现实可行评价是从阶段性特征出发,基于变革的阶段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着眼于短期目标的实现。
3、企业管理变革评价的总体框架
根据企业管理变革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企业管理变革评价的总体架构可分为三个维度,即过程管控评价、综合绩效评价和满意度评价。
(1)过程管控评价。以实现改革的初始目标为导向,从管理变革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出发,评估企业整体管理变革的推进过程、推进步骤、方案落实、推进效率、推进成本、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情况,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2)综合绩效评价。从管理变革的实施效果出发,评价企业管理变革的最终绩效,一般采取量化评价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评价。按照企业性质和经营重点的不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维度,通过系统梳理,本文认为综合绩效的评价重点关注市场业绩、变革成本、财务指标改善、内部运营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进、团队发展、领导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员工潜力发挥等不同方面。
(3)满意度评价。主要对管理变革绩效中不可量化的因素进行评价,主要是利益相关方对改革成效对自身影响的评价,一般采取访谈、问卷调查、专家评议等方法。评价的内容既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对改革的态度和满意度的评价,也包括客户、政府、供应商等企业价值链条上利益相关方的满意程度。
篇8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一、管理制度松弛
一个好的企业必须具备严格的制度,不能纪律松弛,分工不明。现代企业中经常出现管理形式乱、差,员工不思进取,投机取巧,好逸懒惰的现象。这不但会使企业的声誉在业界受到巨大影响,而且会使企业工作的效率和经济收益大大降低。由于企业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内不论干部还是员工都不尽心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而是一天天“混”工资。使得企业的经济收益每况愈下,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对于经济方面的管理,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企业的资金将会很快难以周转,负债大大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一)严肃整顿企业纪律,严格要求干部和员工
重新制定企业管理制度,严格要求干部和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分层化的管理,使得企业一层层都严格把关。每段时间进行干部和员工的审核,评估其对于公司的贡献程度,不合格的对其降级或辞退处理。
(二)明确各部门与个人的分工
为了使企业稳定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首先得对于内部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不能存在有人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情况。企业应该明确每个人的任务与责任,必要时剔除那些“多余的人”,使得不论是干部还是员工都能各司其职,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以上方法,能够使得企业的各层都只存在精干的人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使得其经济发展更加稳定,收益也能大大提高。虽然现代企业发展存在很多阻碍,但是只要优化企业管理,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收益的提高。
二、财务管理和营业现场管理混乱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如果财务管理混乱,会使得企业的建设成本大大增加,企业的资金难以周转开来,那么发展的后劲就不足,企业也会逐渐走向衰落。而营业现场管理的混乱使得企业的服务质量差,因此也影响了销售水平和盈利。其实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经济的管理,因此对于财务的管理尤为重要。一笔笔帐一定要清晰明确,才能净化企业的风气,大大减少公款的贪污行为以及浪费行为。而营业现场的管理是企业收入的关键,狠抓营业现场的管理,使其规范化、严肃化才能使得企业的销售额和收益大大提升。下面是具体解决方法:
(一)严把收支关
对于汇出的货款或者各项大小支出,一分都要规范明确记录下来。并且要求认真填写资金审批单,审批的手续一定要更加严格,办理好这些才能办理汇款手续。对于收入的资金要严格记录,并定期由人来核对。
(二)实行“货钱两清”原则
为了防止人为地挪用资金,必须坚持让货进来,钱才能出去,即做到先收货再付款原则。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资金无形中外流,而且也使得企业的资金能够用在关键的地方或者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周转。
(三)加强营业现场的管理支出
企业要想提高营业额就得从营业现场的管理抓起,因此加强其管理支出是必要的。投入资金加大现场管理强度,使得顾客能够对于企业的服务感到满意,也使得企业的好口碑在业界中流传开,从而能吸引更多客户,从而盈得更多利益。稳抓财务管理一栏的规范性,再加上增大对营业现场管理的力度,使得企业管理成功了一大半,为企业更好地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环节与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得企业的整体水平大大提升,众多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三、企业管理人才的不足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如果管理过程中缺乏人才来实行,则管理方案再好也是实施不开的。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广纳人才,优待人才,才能使得企业管理过程更加高效。企业中各层的管理都很重要,但都需要有效的管理。而我国的企业应该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善于运用人才来帮助企业更好发展无非是企业综合实力增强的垫脚石。而随着人才的需求量增大,使得目前我国企业中人才资源十分缺乏。以下是具体的解决方法。
(一)召开大规模的招聘会
可能许多人才正处于满腹才华无处施展的地步,如果召开大规模招聘会,使得人才能够了解到企业的特点并且主动来尝试协助企业管理,则能够大量地招揽到各种人才,促进企业的经济收益大幅度提升。也可以到各大学中去开招聘会,使得大学生中的人才能够被雇用到企业中,并得到重用。
(二)从现有员工中培养和发掘人才
一个稍大型的企业,其人员数目一定十分众多。上至总经理、总监,下至部门经理,小职员。而这些人里面,尤其是数目最多的小职员当中,很可能有人才的存在或者有能挖掘潜能的人。因此一个企业不应该以职位大小来定位员工的能力,而是可以进行内部的设计或者方案征集,使得企业内人人都有被重用的机会,只要有能力,就能牢牢抓住机会。以此大大增加了人才的利用率。企业管理是需要人来实施的,并且一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因此充盈企业内部的人才资源是企业管理中极其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建设的方式。企业有了先进的管理人才,才能够科学高效地对其各层各部门进行调整和管理,从而使得企业更稳定地发展和壮大。
四、结语
尽管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其顺利发展,但是只要能对其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并找出主要原因,就能够对其想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带动企业向着更加优秀的方向不断迈进,使得其在市场上的竞争水平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佳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6).
[2]袁闯.管理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研究方法论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管理会计研究
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却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出现“繁荣中的窘困”现象。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会计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与思考。
一、现代会计研究方法论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经济学和财务学的影响,西方会计理论研究引入了实证研究(Positive Research)方法,从而形成了规范研究(Normative Research)与实证研究并存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规范性研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开始引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客观地说,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引入会计领域,对于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促进会计理论研究迈向科学化方向,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以此贬低甚至否定规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及其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同样不科学。因此,如何正确看待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以及它们各自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①
(一)从总体上看,实证研究属于感性认识层次,它难以对事物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根据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类的认识存在阶段性。认识的过程可以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主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具有直接性、生动形象性、表面性和片面性等特点,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不再是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而是关于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概括性和本质性等特征。
笔者认为理论是人们对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不管如何具体地描述或定义理论,理论虽然来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它不是也不可能是实践的“原样照印”,更不等于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理论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已经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与发展的规律性,可以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是,有些理论可能在将来才能指导实践,这就是理论的超前性。因此,理论研究不等于对策研究。应该站在认识论的高度来认识会计理论。有鉴于此,会计理论,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会计实践经过辩证思维活动所形成的理性认识。会计理论自然也应该具有超前性,否则,就会成为会计实践的“原样照印”。当然,会计理论作为对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是否科学正确,还需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功能也就在于此),人们根据检验的结果,应用辩证思维,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此乃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之功能所在),如此反复循环,就可能逐步把握会计的本质与发展的规律性,形成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通常选择某个命题或假设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检验。这实际上就是“小题大做”,“就事论事”,犹如“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每个“盲人”都确实摸到“大象”的某一部分,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但是,他们都无法得到“大象”的整体认识。即使将每个“盲人”所得结论综合起来也难以形成对“大象”的整体认识。然而,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每个“盲人”都摸了“大象”而不是凭空想象。实证会计研究者以一定假设为基础,通过收集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个结论只是局部的,相当于“大象”的某一部位。因此,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注重局部,其结论只不过是某个时点会计实践的直接反映。期望以某个经过检验的“假设”来把握事物的整体是不可能的。从总体上说,实证会计研究属于认识过程中对事物局部的感性认识。这就是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任何实证会计研究形成的局部理论,只有通过规范研究将对会计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之后才能把握会计实践的本质,对会计形成整体认识,从而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指导作用。因此,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这个局限性需要由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来弥补,在众多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的规范研究,将实证研究得到的感性认识通过辩证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是以人为主体的经济现象这就决定了:(1)经济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以人为主体的经济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即使是研究纯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也是如此。因为它加入了人的思想、行为和动机。在这种环境下,会计学者要探索、研究会计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是相当困难的。在多数自然科学领域中,研究者都可以采用控制实验的方法,即除了所研究的对象外,所有其他事物都保持不变的实验方法。然而,会计学者在检验会计实践活动的本质和理论研究时却因为社会经济现象的独特性而基本不具备这种实验条件。(2)大多数的会计实践活动不具备可逆性和可重复性。会计实践活动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对前一个会计实践活动的简单重复。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强调实验及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会计学者却难以达到如此的“境界”。实证会计研究者详细地提供其假设、研究思路及其数据来源,以期显示其“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事实上,这种“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只是某个时点会计实践活动的静态表现而已。社会在发展变化,未来未必就是历史的必然延伸。某个时点会计实践检验过的“假设”按照同样的方法及数据来源在将来某个时点进行检验未必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此,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所奉行的研究命题的“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未必存在。即使存在,也无非是特定时点特定数据的验证,这对会计理论研究的意义远不如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意义那么大。
会计理论研究不仅要揭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应该是什么”。“是什么”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和时点性的静态表现。也许,今天“是什么”,明天甚至更远的将来就未必如此。“应该是什么”才是事物之本质特征,只有掌握了“应该是什么”才能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进程。作为一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实证会计研究强调“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本身就降低了其研究的水准。科学的理论应该具有超前性和预测性,实证会计研究方法难逃“就事论事”之嫌。更进一步说,“科学的可检验性,不仅要求用经验事实验证理论的结论,而且要求针对理论的逻辑加以检验”,“科学理论的可检验性,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关于理论结论的经验证实,而且应当将它视为具有可被逻辑检验的属性”(谷书堂等,1998)。因此,科学的理论也可以相互检验。
(三)任何事物都有其质与量的规定性,都是质与量的统一
体,但并非任何事物都可以量化 事物是复杂的、多样化的,从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物有序,有些事物则无序,而无序中又可能隐含有序。一般有序的可以量化,而无序的则难以量化,有时甚至只能靠人的悟性来感悟它。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道。这样,对事物的描述既可用“量”的方式描述,也可以用“质”的方式描述,既有理性思维,又有悟性思维。于是,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也有侧重于“质”的规范研究和侧重于“量”的实证研究。会计不仅仅是度量问题,还有许多丰富的内容。会计信息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社会财富转移或利益分配的基础。会计表面上是一些技术方法和数字,但是,这些技术方法和数字的背后却隐含着人的行为动机,而人的行为动机最终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乃文化因素使然。量化未必能够完整地描述会计的本质特征。由于“质是把某事物和其它事物区分开来的规定性,而量仅仅是把同质事物区分开来的规定性”(陈新汉、吴惠之,1995)。 因此,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规范研究为体,实证研究为用,实证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规范研究。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研究似乎进入了“唯实证论”困境,并已经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我国正处于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时期,应引以为戒。②
(四)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者,尤其是有志于成为会计学大师的学者,应该富有创新精神,而不是验证别人提出的,甚至是一些不证自明的假设或命题和结论 在西方国家,实证会计研究发展到今天,尽管轰轰烈烈,但是,总体上看实在是缺少富有创意的研究成果。在现有的会计理论宝库中,实证会计研究的贡献实在太小,绝大部分经典之作还是规范研究的产物(刘峰,1997)。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确实出现一些“假大空”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规范研究的问题。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假大空”与我国的学术环境尤其是文献引证制度有关,我国规范会计研究还很不“规范”。③
当然,理论也要联系实践,完全缺乏感性认识而创造的“理论”,严格地说,不能称为理论。会计理论具有超前性,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够在某个时点得到实践的检验。有人据此感叹“现在中国有些会计文章是写给五十年乃至百年之后的人类看的”。这是对理论的误解。理论的科学价值在于其超越时空性。如果有人今天写的文章,五十年乃至百年之后人们还想看,那这个人可以算是大师了。笔者倒是担心现在有些文章过不了多久就没有人想看了。“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历史上不是有过在当时难以为实践检验的理论成为现实的吗?科斯(Coase)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理论在今天引起经济学界重视就是其中一例。但凡学术大师都是提出学术观点或命题或思想,而不是一味验证别人提出的命题。④
近年来西方会计理论研究陷入“唯实证论”困境的表现就是一些所谓“顶尖杂志”(Top Journal),如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会计与经济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和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等三大会计学刊发表的绝大多数都是实证会计研究方面的论文,以致有人担心规范会计研究会退出历史舞台。笔者认为这多少有点“杞人忧天”。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关系犹如西医与中医的关系。西医强调“对症下药”,每种药品都有相应的适用症状。中医则强调人体机能的全面调理,通过调理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果这个比喻恰当的话,今天在我国西医相当流行,有谁能否认中医的存在呢?
研究方法本身应该“百花齐放”,独尊实证研究方法,贬低规范研究方法,本身就不符合学术规范。我国会计学界目前所做的实证研究,绝大部分是用我国的数据验证国外已经验证过的命题。进一步说,会计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领域。事实上,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比较适合市场层面的问题,对于企业层面或非市场层面的问题就不那么适合。因为数据资料不容易取得。财务会计的市场层面问题比较适合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管理会计则比较适合采用案例(Case Study)或实地(Field Study)等研究方法。
笔者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基本持批判态度,但是,批判不等于否定。实证会计研究的“假设”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规范会计研究色彩。在实证会计研究过程中提出重要而有意义的“假设”实际上已经闪烁着其研究者的思想火花。实证会计研究应作为规范会计研究的组成部分,通过它修正规范会计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主观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要提高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水平应该以规范会计研究为主,以实证会计研究为辅,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研究方法的选择应该视研究问题、研究者现有知识背景和特定研究方法对特定研究的可行性而定。⑤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方法论当然是重要的,但毕竟只是研究问题的手段。会计研究的目的,归根到底,除应能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外,还必须适应人们不断改进会计及其报告的需要,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葛家澍,2002)。然而,目前我国会计学术界似乎有点“矫枉过正”,过于重视研究方法。有些人尚未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提出要用某种方法,让问题适应方法。这是沿袭长期在学校读书做习题的方式,题目都是书本或老师给出,自己只要选择方法解题,目的是学会某种理论或方法,并非解决问题。问题导向还是方法导向是研究和学习的区别之所在(李怀祖,2004)。
二、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与立足点
笔者历来强调,与财务会计的社会化特征不同,管理会计具有企业化和行为化特征。由此,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与财务会计有所不同。探讨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和立足点是讨论现代管理会计研究方法论的前提。
(一)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 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科具有共生互动性(胡玉明,1996)。金融市场与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共生互动性,全方位地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使会计信息成为“社会财富分配或利益转移的基础”。今天,财务会计已经社会化,即使是富有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也密切依存于企业组织结构及其面临的环境。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就会计论会计”,而要拓宽研究视野,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角度来研究会计理论问题。许多会计问题如果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角度看也许并不难解决。基于本文的主题,下面仅从管理科学发展的角度讨论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
管理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叉学科。其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当前管理科学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1)战略管理受到高度重视。战略管理包括战略的制定与战略的实施两个方面。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特别强调从环境的变化中寻找机会并及时进行战略调整,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方面,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战略绩效评价大有作
为。(2)在复杂的决策中重视信息的作用和人的行为。近年来,管理科学逐步认识到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不仅需要进行定量分析,而且也需要进行定性分析以及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并以此作为定量分析的基础。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行为科学的结合。会计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任何会计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行为问题(行为的背后是经济利益),一切会计都是行为会计。毫无疑问,在这个方面,行为会计大有用武之地。(3)重视提高组织的素质及其应变能力的研究。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组织的应变能力尤其重要。一个组织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企业应变能力来源于市场信息的获得,管理会计的作用不可低估。(4)重视合作性竞争的研究。由于企业已经从竞争转向竞争合作,企业必须与供应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建立程度不同的战略伙伴关系。因此,有一系列新的管理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管理会计重视价值链(包括社会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分析正是这方面的体现。
可见,会计理论研究不能“就会计论会计”,而要从会计主体――企业组织及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来研究会计理论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真正认识和理解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就必须超越“此山”(会计),转变会计‘理论研究思维,拓展研究视野,从更高、更宽的境界来研究会计理论问题。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 会计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或对策研究)两个层次。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国别。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只有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具体环境以及科学原理的具体应用具有国别特色,受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制约。任何国家的科学家对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都具有普遍意义。因此,不存在基础理论层面的所谓“国家特色”。会计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普遍性,没有国界,也没有国别,存在国界和国别的是会计理论的应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不同层面,其立足点也不同。基础理论研究的立足点是世界性的,不存在国别问题,而应用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则是区域性的,存在国别问题。毫无疑问,我国的应用理论研究应该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会计准则的研究基本上属于应用理论研究。可惜的是,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洋味十足,地方风味不足”。
人们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但是,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具有超前性,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够在某个时点得到实践的检验。理论的科学价值在于其超越时空性。如果只用某个特定时空范围的实践来验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不仅不符合理论具有超前性的特点,而且可能束缚基础理论研究者的创造性思维,导致基础理论研究窒息,严重影响理论的创新。
会计的应用理论研究则不然。会计是技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会计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取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我国的会计应用理论研究不能忽视这一点。因此,我国的会计应用理论研究应该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借鉴国际主流的研究方法研究我国的具体会计问题。我国会计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企图靠外国人来解决我国会计问题是不现实的。在这里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将我国会计应用理论研究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以超越时空的文化因素为立足点,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具体会计问题。
但是,笔者并不否认市场经济具有共同的因素。这一点决定了有必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但“立足中国”是根本),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先进有效的经验或方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然而,也应该看到,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试图将各国经验或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在实践中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各国经验或方法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有机整体,难以简单地剖析取舍。就应用理论研究层面,笔者赞同严复先生所说的“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中体西用”实际上行不通。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国外行之有效的经验或方法,一旦引进、移植到中国来就不灵。因此,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验或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必须对其“精华”所带来的“效益”与其“糟粕”所引起的“成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研究我国现实经济环境中是否存在可以克服或弥补其“糟粕”所带来负面效应的内在土壤。
一般地说,越是具体的经验越具有特殊性,也就越带有国别特点,就越难以运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先进有效的经验或方法中,那些比较抽象、理论层次比较高的内容反而对我国更具有借鉴价值。这从另一个侧面反证,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国际化特征。
总之,我国会计学发展的趋势将是国际化与本土化之统一,即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国际化与会计应用理论研究的本土化。⑥但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理论研究,关键都在于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发展,任何形式的模仿和简单照搬都没有前途。
三、现代管理会计研究方法
在管理会计研究中,既要注重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更要注重调查、实地或案例乃至实验研究方法的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包括:
(一)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方法可用于描述性、解释性或探索性的研究,通常以个体为研究单位,虽然也使用其他的分析单位,比如群体或互动,但他们仍然需要把个体作为受访者或资料提供者。有时,人们期望搜集原始资料描述某个群体的状况,而这个群体太大,以致无法直接观察,这时调查研究可能就是最好的方法。严谨的概率抽样能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该样本成员的特征能反映较大群体的特征。而严谨的标准化的问卷,能保证从所有受访者那里获取相同形式的数据。调查研究一般遵循如下程序:(1)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2)设计问卷(使理论概念具体化);(3)样本抽选;(4)发送问卷并收取问卷;(5)分析问卷;(6)撰写研究报告。
调查研究有两个很重要的技术: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技术。这两个方面做到科学严谨对调查的效度(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都十分重要。调查研究方法一般适合于对大样本特征的描述。审慎地根据概率方法抽样,并结合一份标准化的问卷,能很好地描绘一个大型的群体特征。调查研究使得大样本的调查具有可行性。大样本数对于描述性和解释性的分析非常重要。当要同时分析几个变量时,尤其需要足够大的样本。但是,在设计标准化问卷时,往往很难做到适合所有受访者。调查研究很少能处理社会生活的情景。即使问卷可以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调查研究者也很少能把握受访者在整个组织状况中的所想和所为。因此,调查研究并不能测量社会或组织行动,它只能收集过去行动的自我报告(受访者自我评估)。
(二)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Experimentation Research)方法
是通过控制自变量的变化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寻找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研究适合于范围有限、界定明确的概念与假设。它特别适合于假设检验,适合于解释,而不适合于描述。例如,试图研究制造业经理们对作业成本计算的偏见,并想找出解决的办法。可以假设这些经理对于作业成本计算的知识了解越多,越会减少他们对作业成本计算的偏见。这样就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经理的偏见与学习的关系。首先可以举办一个关于作业成本计算的经理学习班或让经理看一场关于作业成本计算应用典型案例的录像。在开班或看录像之前,对这些经理们的偏见进行测量,测量他们的偏见程度。在学习或看录像之后,再重新测量他们的偏见水平,看学习班和典型案例录像是否有效果。
另一种实验研究就是模拟试验,把企业的素材或数据,按照实验者的要求和设计进行模拟,检验事先设计的命题。例如,要验证作业成本信息更具有管理含义这个命题,可以将企业的现实成本数据按照实验者的设计方案,采用作业成本进行模拟计算,比较其内含的管理含义。
(三)实地研究 从方法论来看,实地研究(Field Study)是以组织行为为基础的研究合乎逻辑发展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实地研究代表着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实地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者为了增加其研究的真实性而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借鉴了组织行为学、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许多方法。
在有关组织行为学理论文献中,“实地研究”这个术语存在相当明确的定义并得到广泛运用,在会计文献上,费雷拉(L.S.Fer-reira)和麦钱特(A.Merchant)认为,实地研究这个概念包括以下特征:(1)研究者与企业组织的参与者(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都包括在内)有着直接的、深入的接触(联系)。尤其是在现场谈访(Interview)和直接观察(Direct Observation)活动中更是如此。这些直接、深入的“接触”是提供研究数据的主要来源。(2)研究本身集中并致力于真实工作或流程(Real Task or Process),而不是研究者人为创造的某种境况。美国会计学者尹(R.K.Yin)认为,实地研究是一种经验调查,它是调查研究存在于企业组织的客观实在的(非想象的)结构关系内部的现象。(3)研究设计是非结构化的,它随着研究观察情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实地观察,而不应把某种偏见(倾向)和某种固有不变的框框强加于实地观察。这种虚心的态度在实地研究的早期尤为重要。(4)数据的表达(Presentation),应包括对企业组织上下关系及其实践的详细解释与说明(Description)。实地研究应提供详细的背景和实践说明,从而让人们理解具体的管理情景。(5)研究报告面向学术界。这个特征将那些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案例报告和面向实践者的建议性报告排除在实地研究之外。
根据卡普兰教授的研究,实地研究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
第一,项目选择(Choice of Subject Matter)。总的来说,一个好的项目或课题必须对实践或理论具有显著意义或价值。一般的原则包括:(1)现实性原则。一个研究项目必须反映企业组织当前管理实践的需要,必须为企业组织解决管理会计的实际问题提供有效指导。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管理会计实地研究者都选择了职业经理人在当前管理实践中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柔性制造系统(FMS)、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的背景下,人们对作业成本计算、成本动因、作业预算、绩效评价等具体管理会计的研究。项目的意义与质量高低通过其对企业组织管理层的实践价值体现出来。(2)理论性原则。管理问题不等于管理科学问题。从理论引出具体的实地研究项目。实地研究项目的选择应该对管理会计理论的拓展具有现实或潜在的推动意义。研究者希望通过实地研究获得更有效的理论或验证或修正理论。根据统计分析,学者们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实践上已有重大突破,但在理论上还没有人或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和总结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丰富、填补有关理论内容。例如,早期的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研究。其二,实践结果与现有理论文献的观点或知识相悖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验证已有理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即证伪),以修正某些理论观点,改写现有理论文献。(3)造性原则。该原则的体现与上述两个原则的贯彻有直接的关系。但在此要强调的是研究者自身的研究背景与素质对选择管理会计实地研究项目的影响。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研究项目应该是对理论或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其创造性的大小通过其对理论或实践的贡献大小得以体现。根据创造性原则,选择研究项目不仅与研究动机有关,而且还与研究者的背景和素质有关。首先,对“现实世界”错综复杂的管理会计现象的鉴别,直接取决于研究者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与感悟力。其次,研究者本人对实地研究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决定了其是否能够以“虚怀若谷”的心胸与气度,充分深入现场,运用灵活的方法进行实地研究。最后,选题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因此,研究者需要对所涉及道德领域及其知识范围有足够的认识,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激励策略。这样,研究者才能通过对管理会计实践活动的分类、类比、辩证思维推理等活动确定具有创造性的研究项目。早期这种创造性相对容易实现。那时许多选题基本上都是前人没有描述或解释过的问题。研究具有垄断性。现在这种垄断性逐步降低,创造性原则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第二,实地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研究设计必须考虑内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和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的影响。内在效度指在研究中能有效控制自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程度。研究的内在效度越高,说明研究者越能清楚地解释研究结果。外在效度指研究设计所取得的结果具有普遍适用性程度。根据专家实地研究的经验,研究设计的内容包括:(1)根据项目选择研究现场。这里的研究现场相当于“样本”,选择研究现场可以理解为“抽样”。(2)搜集研究数据。(3)对各种变量数据进行补充分析。
第三,实地研究数据的表达与解释(Data Presentation and ln-terpretation)。这指在利用获得的实地研究数据对研究变量进行分析时,以什么方式表示数据和控制变量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控制分析的有效手段和过程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对最终研究报告的贡献进行解释和说明。
第四,实地研究结果的评估(Evaluation of Result)。一般而言,研究结果的有用性通过其对管理会计理论或实践发展的潜在影响予以评价。以实地为基础的研究成果,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和描述,从而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实地研究特别适合那些不宜简单定量的社会科学或研究议题,最适合在自然情况下就人的态度和行为以及跨越时间的社会组织过程进行的研究。许多人将实地研究与案例研究(Case Study)视为无差异。笔者认为两者存在差异。观察行为、总结并报告观察结果是案例研究的重要环节。与案例研究不同,实地研究介入样本企业比如设计各种管理制度,改变或引导样本企业的管理行为。而案例研究只对样本企业现有做法进行观察、总结、研究,从中提炼出经验或教训。另外,研究周期也不同。实地研究的周期比较长。
篇10
1.管理缺位
高校语音实验室基本上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很多只是为了满足评估、检查,仅在教室挂块牌子而没有实际管理,桌面很容易会被学生乱涂乱画,语音设备、显示屏容易被损坏;语音教室面向全校外语教学,往往是上课的师生多,而管理人员少;建制上,有的学校将之挂于教务处或电教中心名下,有的则挂于外语院系,如笔者单位,有各类语音教室近三十间,而管理人员仅四人,其中有的还需负责其他管理工作,要兼顾所有教室颇具难度。
2.实验室不够安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语音实验室现在大量采用数字语音室,配备了电脑、功放、多媒体主控端、音视频分配器、卡带机甚至交换机,设备繁多,同时还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设备。以厦门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使用的正海数字语音室为例,每台学生终端都需要电源、网络、信号线连接主控端,如此一来教室里线路交错,如不使用静电地板隔层容易造成电气事故,而要使用隔层,实验室造价则要翻番;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需要使用U盘读取课件,或让学生拷贝演讲稿件,容易造成病毒的交互传播,影响上课秩序;教师上课使用粉笔,产生的粉尘对于教室内的电子设备也容易造成影响。
3.设备功能未充分发挥
我校语音实验室现有近三十间,其中有传统的模拟型语音室,也有现代化的数字网络语音室,两种语音室相比较,数字语音室优势非常明显,教学资料、语音等通过数字化后能够方便地通过通信线路进行传递、互动,改变了模拟语音室单向广播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转变了以往的教学过程,使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容易进入课堂教学。然而,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是出于学生对上课环境的要求而申请在语音室上课,但实际过程中并未使用到语音设备,把它当作普通多媒体教室来上课;即使是常使用设备的老师也大多只是将设备当作话筒、广播来使用,或者使用耳机收听和屏幕广播功能;至于其他的例如录音、小组讨论、监听、交互测试等丰富的互动功能可能几乎都没有用到,教育技术手段单一,难以有效促进教学的深化发展,使得语音室动辄上百万的设备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只是单纯依靠课件的展示来被动接收资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4.设备使用不当
设备使用不当是语音室管理员最头疼的问题。除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故意或无意的原因,经常造成学生设备的损坏或接触不良之外,由于从事外语教学的老师大部分是文科专业出身,本身对于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就较为生疏,对于语音软件的使用方法也不太能够理解和掌握,往往一遇到软件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总习惯性寻求实验室人员来教室帮助操作或调整,语音室管理人员则疲于在教室间来回奔波。另一个情况是,由于现在语音教学设备产品众多,每个高校往往都拥有多套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语音设备,有的实验员水平有限,如果设备出现问题则需要请厂家技术人员上门帮助解决,这样一来容易因为时间耽搁而影响教师的上课,造成较为严重的教学事故。
二、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化、网络化教学管理方法,笔者所在的实验室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
1.规章制度多媒体化
通过制作教育视频课件,在学生首次进语音室上课时统一播放,使学生对设备和纪律要求有所了解;除了传统公示牌外,我们将规章制度做成教师电脑桌面主题,并设置提示软件,使师生每次上课都先必先看到规章制度,时刻提醒自己遵守;在讲台上放置登记表,每个教室每班都对应一张座位表由任课老师在开学初让学生填写,落实责任人,要求学生自觉保持桌位的卫生,保护自己使用的设备,减少意外损坏。
2.合理设计,规范管理
在规划语音室建设的时候,将原用在空中走线的钢制布线桥架埋入地槽,高度、颜色与地砖相近,就会大大减少实验室建设的花费,从外观上看也不会有明显的突兀感,且便于线路养护检修;要求厂家提供网络化设备,将控制端化整为零,通过分级机制减少线路的冗余;统一使用白板教学也避免了粉尘污染;在“软”件上,我们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禁止学生将饮料、湿雨伞带入教室,防止电气事故;禁止在教室内食用早餐,防止食物残渣造成鼠患破坏线路,教室外有置物平台供学生放置,课间可到教室外饮食。教室内布有摄像头,通过网络化设备实现数据共享,一来起到防盗作用,二来管理人员可以在办公室监控教室内的违规违纪情况,我们对进语音室上课的老师采用承诺制,要求教师配合实验室管理学生,作为安排该班级和老师进入语音室授课学习的依据。而语音室的课程安排,则通过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统筹调度,对实验室的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
3.因人而异,实现功能的最优化
在说明这点之前,先举一个很普遍的例子:每个单位随着高校的大跨越发展,随着语音室生产厂家日新月异的技术的推出,大多都拥有多套不同时期、不同品牌、功能也不相同的语音设备,我院亦是如此。一些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久,产品老化,甚至某些厂家升级换代停止旧款的维护,造成设备失去一部分功能或难以使用。有的高校对此类教室可能就简单打入冷宫,停止使用,造成大量教学资源和空间的浪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是由于语音室教学环境较好(如配备固定电脑、空调等)而申请语音室,教学中很少使用设备,对于这些老师,在排课时就协调安排在上述功能较少的一般语音教室,保证其正常上课所使用的基本多媒体教学设备;而其他乐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老师,我们通过观察他的上课情况,综合考虑其授课习惯等,尽量安排有相应功能的语音室,将语音软件的进阶功能如小组对讲、录音复听、口语测试等功能提供其使用,并把操作步骤做成PPT文稿,放在教师电脑桌面上供老师参考。例如我院的英语专业英汉语音课程,就全学期连同期末考试都采用了软件课堂即时录音与复听,比起以前纯粹的教师口头测试方式效果要好得多。学生通过此方法学习口语、语音技能明显提高。此外,通过合理的安排,我院语音室基本都是满负荷运转,不仅满足了教师的各种教学需求,实验室空置率大大降低,语音室功能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4.采用现代技术协助管理
为更有效的管理语音实验室,我们积极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管理中,使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远程化、网络化:例如Netop等网络教室软件,大多学校主要是用于机房内部教学使用的,我们将之移植,把整个教学楼教师机作为一个网络教室,把软件用于对语音室教师电脑的整体掌控,实验员在管理室不仅能实时掌握教室的上课情况,通过监控发现违规行为时能直接用软件发送屏幕消息给当班教师进行提醒,而且在教师遇到较简单的故障或某个步骤不会时,通过管理室控制端可以直接给予远程协助解决,大大提高响应效率;原先不同厂家、不同设备、不同系统采用硬件还原卡或单机还原软件保护,不仅需要记忆多个密码,而且维护起来也不方便,通过安装网络版的冰点还原软件,对所有教室的主机进行统一管理、系统的备份、复原、配置更新等都通过网络端集中控制,维护起来较为方便,也降低了病毒或误操作对系统造成的破坏;通过在内部服务器上用ServU建立专门的文件FTP,教师可以将教学课件、光盘资源统一存放在服务器上,上课直接共享使用,避免重复读光盘或插拔U盘,减少计算机的硬件损坏,也降低了U盘病毒的传播。在管理水平方面,作为语音室的直接管理者,我们要求全体实验管理员都具备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除了一定要掌握电脑的基本维护知识之外,在厂家技术员上门安装调试或维修设备的时候,每一个实验员都全程参与,了解设备的电源和网络的布线情况,向厂家技术员学习语音软件的安装、调试。很多学校的语音室维护会依赖厂家的售后维护,但随着现在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语音设备厂家都在减少驻点技术人员,有的技术人员往往负责了多个城市的维修任务,因此很多时候都无法立即响应学校的维修要求,容易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的实验员通过学习,日常管理中大部分语音设备故障能做到尽量自行排除,独立完成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除非遇到硬件故障无法处理,再通过厂家备用设备进行替换和送修,最大限度减少设备故障造成的影响。通过这些工作,更好地为教师的语言教学提供帮助。
三、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