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管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管理的主要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管理的主要特点

篇1

关于营销渠道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下面将进行详细阐述。

(一)管理集成性营销渠道是营销主体与客体的充分结合,渠道不同机构和人员集合,人、财、物等渠道在空间以及时间的集合,若是失去了管理的集成,则不能够把资源、机构、人员等构成有机系统,整个渠道也势必会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进而将不能实现集成的倍增效应和协同效应。

(二)管理并行性制定、组织实施渠道方案,是营销渠道的管理重点。而渠道方案作为营销组合方案的子集,它势必会和产品方案、定价方案以及促销方案制定与实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互补性。实施渠道方案不能独立进行,亦不可和其他方案的实施采取串联式的办法,而应该是交叉并行实施。

(三)管理的动态性市场条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渠道因素也具有相应的变化特点。在对渠道进行管理时应正确把握其中动态均衡的原则,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从而使渠道建设目标和内部环境变化相适应,以此确保市场和终端分销能力达到动态平衡,商品流通和顾客消费习惯变化达到动态平衡,降低、防止风险的发生,进而提高经营收益。

二、营销渠道管理创新内涵及其特点

营销渠道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以创新制度作为基础,以创新技术作为手段,并利用推动营销渠道要素管理系统创新,建立起高效的渠道管理创新系统,以此确保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一)有效的战略管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有:重视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发展目标;重视作业规划,而轻视战略制定;重视制定战略,而忽视具体落实。为建立起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此我们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将战略管理上升到企业工作的更高层次。进行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促使企业多方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并通过实施组织战略和反馈评价来带动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绩效评价。

(二)建立协同营销渠道关系营销渠道活动是凭借营销渠道内的人和组织来运行的,他们在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特定关系。建立起怎样的营销渠道关系,成为影响到渠道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传统营销渠道侧重于建立交易前提下的经济利益关系,渠道内每个成员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相互博弈,却不是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创新营销渠道管理,便是要以实现双赢为目标,使内部成员发展成为联系紧密的战友关系,共谋策略,共享收益。

(三)科学设计渠道结构渠道结构具体是指被分派分销任务的渠道成员关系以及组织结构层次和形态。渠道的结构直接决定渠道效率及效益,因此绝不能够随意建立,盲目发展。同时,关于营销渠道设计决策是目前我国渠道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缺少比较、选择、评价意识,在实际创新管理工作中应该将完善营销渠道设计作为科学渠道结构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现场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良好运行不仅需要信息、技术、管理、教育、安全文化等多种内在因素的力量,还需要政府监管、舆论力量以及全社会的支持等多种外界因素的积极作用。只有通过这些因素的优化组合,构建起完善、有效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才能创造安全、文明、有序的施工生产环境,合理组织一体化施工。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加速阶段,是建筑安全事故的多发期。当前国内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安全监管的薄弱以及企业安全工作基础差等主要特点决定了目前国内建筑安全管理水平与国外同行业差距较大,建筑现场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触电和坍塌等事故时有发生。为此,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对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系统和研究,强化管理,构建有效的建筑现场安全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

1.1 建筑施工现场的特点。建筑施工现场是施工生产要素的集中点,其特点的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边性,人机的流动性并存。由于人、机、料高度集中,存在着众多危险因素,这就决定了建筑现场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及持续性等。目前建筑施工安全领域的主要特点有:

1.1.1 建设规模快速增长,施工难度加大,危险性也增大。近几年我国固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建筑业总产值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建筑市场以高容量状态向前发展,专家预测这种状态至少要保持 25—30 年。

1.1.2 工程建设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生产专业化,总包、分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咨询、项目管理应运而生,工程建设分工更细,新的经营模式,生产方式不断涌现,一些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施工企业,其安全生产保证能力与当前生产状况不相适应。

1.1.3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下。目前全国建筑业的 3900 万从业人员中,农民工比例占到 80%,有的施工现场占到 90%以上。工人的安全意识差,防护技能低,而职业技能的培训也远未达到要求。

1.2 企业管理不到位。针对建筑现场的安全管理,国家先后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建筑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建设部也出台了《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规定》《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调查程序规定》等部门规章。但有些企业和部门漠视国家法律法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监管力度不够,忽视安全生产这一基础性工作,再加上一些项目经理及事故现场管理人员,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缺乏基本安全知识,不执行国家标准和规定,违章违规操作,且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安全培训疏于形式,使工人安全意识淡薄,从而成为酿成事故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对建筑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构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体系的理论依据

2.1 安全系统管理。安全系统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现代管理工程的新内容,吸收传统管理的成功经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实行教育的、法制的、经济的、技术的、行政的安全管理手段,其目的是调节人与其所处环境中相应的物质条件(设备、工具、产品、材料等)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安全、高效,以实现劳动生产及社会活动正常运转,从而保护劳动者及公众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安全系统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不但具有系统的共同特性,而且有特殊或个性,比如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等。

2.2 事故预测与风险分析。传统的安全管理是被动的安全管理,多是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或者在事故后总结经验教训,进行“亡羊补牢”式的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使用,要求人们不仅是要重视已有已知的危险,而且更要主动地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从而对症下药,积极地进行风险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在进行事故风险分析的同时,要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安全应急预案。这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事故造成损失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安全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增强人们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并顺利实现安全工作总体目标的前提保障。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强弱和安全技能的高低影响着项目的整体安全工作。因此,除了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安全生产的学习,培训、考核外,项目部经理,还应围绕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经常举办一些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或讨论会,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参加安全工作座谈,以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大家的安全技能水平,保证安全工作在各领域的积极开展。

作业工人安全意识的强弱和安全技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安全工作的实效。通常建筑一线的作业工人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差,因而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它由公司、队伍、班组三级教育组成,重点是普及安全知识法规,讲解安全操作规程,剖析典型事故案例。三级教育完毕,安保部组织工人进行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后办理上岗证,才许可进场作业。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3.2 建筑施工现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作业面比较集中,作业人员密度大,安全管理难度大。为了能更及时,更充分地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了解和改进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应在施工难度高、危险性大的区域安装电子信息监控系统。通过使用监控系统可以全天候、不留死角地记录监控区域的生产活动和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有效地检测和控制安全重点和难点部位,随时发出隐患整改通知,分析查找(未遂)事故原因,弥补管理漏洞,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安全管理手段,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

另外,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等也是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程建筑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工程内容越来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大型工程一般都具有规模大、工期长、结构复杂等特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如水文气象、地 质条件的变化,规划以及设计的变更及其他人为因素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工程项目造成影响。现场管理具有实践性、基础性、整体性、动态性等特点。在现场管理中要做好从材料到设备,从人员到工序的全方位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现场管理职能。任何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规划、设计、审核到施工,及至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管理,整个流程都是环环相扣,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闪失,否则其所引起的损失均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对于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必须百分之百的重视、投入。

参考文献:

[1]程虹.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实施与控制 [ J ].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5,(6)

[2]钟永红. 浅论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 J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17)

[3]任庆生. 施工现场管理浅谈 [ 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3)

篇3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pplication the effect, put forward the introduc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latform,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s land use and platform plann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l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promote the land use planning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d high efficiency,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land use planning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rc G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V5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况

我国土地管理程过中,策划者应快速便捷地了解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建设占用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的各项数据,并能对之进行综合分析和有效统计。传统的手工运行管理模式由于数据获取较慢和工作效率较低,导致土地管理决策过程中人为性较大以至呈现许多失误。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展现了空间数据和相关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使其数据查询、统计、分析、输出等功能更为便捷,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缺点。

如今,在我国常见的GIS平台有Arc GIS、Map GIS、Geo Media MapInfo等。Arc GIS的主要特色是丰富的编辑工具和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支持VB、VC、Delphi等语言的二次开发;不足处事在于界面显示文字为英文。Map GIS的主要特点有较大的无缝图库管理、高性能的空间数据库管理、实用的网络分析与处理、多源图像分析与处理等;缺点是操作界面比较繁琐,系统管理功能较弱。Geo Media的主要特点有多源数据的无缝集成、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方式强大的二次开发环境以及信息功能;其缺点是只能运行在Windows系统平台上,不利于不同系统的兼容MapInfo的主要特色是具有较强的地图处理和数据查询分析功能、支持关系型数据库管理和对工作环境要求不高等;其缺点是管理的数据量不大,不适用于大型系统,用Map Basic编写的程序不能脱离MapInfo环境运行。

2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2.1规划用地的信息化整理

我国土地管理部门长期以来规划科室通过纸质档案和办公软件进行存储与归档,在信息化社会迅速发展的到至今,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不易汇总,整理效率低,可视化较差,数据易丢失等。通过引入Arc GIS的平台下,其可很好地弥补以上缺陷,对规划用地的信息化整理大致按以下流程进行:

1)根据规划用地的测量坐标等资料,在Arc GIS空间中创建图形。此外,利用Arc GIS的兼容特性,也可直接导入CAD、MapInfo、Map GIS的文件进行转换。

2)对输入图形的属性(如日期、面积、规划地类等)进行赋值,完善规划用地的各类数据。

3)依据规划用地的不同类型,分类汇总至相应图层,按照现状底图;规划变更地管制分区线状地物行政界线文字注记由下而上依次叠放的顺序。

4)依据图层中地块不重叠原则,对形成的图层分别生成拓扑文件,结合地块实际情况对重叠地块修改,以免出现拓扑错误。

5)确认规划用地区域面积、位置等属性无误,图层叠加分析表明合理的前提下,将该用地存入Arc GIS数据库中,方便今后进行规划管理。

2.2地类图斑的信息化查询、统计

进行日常的规划管理时,管理人员经常需要查询、统计某种地类或某块图斑的信息。在Arc GIS平台下,可以实现过程的快捷、准确、高效。实际应用中有关查询、统计可采取以下途径现实(图1)。

图1查询与统计实现流程

由图l,坐标定位可从“Sketch Tool”,中的“Absolute X,Y”命令实现,其原理是输入一个或多个点至图层中并定位;图形定位可从Selection菜单下的“Select By Graphics”命令执行,使图层中位于选定图形中的字段被选中;利用空间关系,则是按照多图层间关系进行查询与统计,其中又可分以下2个途径实现:①利用Selection菜单下的“Select By Location”命令执行。②应用Arc Toolbox中的“Clip”, “Erase”命令则是对图形本身的编辑,其原理是图层间运用逻辑关系进行裁剪,具体表示见表1。

表1 Clip、Erase Are在Arc GIS的含义

1,字段检索可从Selection菜单下的“Select By At-tributes"命令执行,其原理是对数据库运用SQL语句检索,如式下中;

Select *From数据集.图层Where字段[连接符]属性

数据报表则是将完整的属性表导入至Excel或Crys-tal Reports软件中,进而转换为数据报表的形式,再进行查询与统计。

不管是基于图或基于表,最终查询和统计的信息仍是自于图层的属性列表中,因此最终这一过程仍回归Arc GIS的表结构中。

2.3成果图表的信息化输出

土地规划部门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向同级其他部门、上级政府以及土地使用者提供以规划图、数据表等为形式的成果。在Arc GIS设计中,数据库负责存储各类图表数据,工作空间负责对数据的显示效果处理。因此,土地规划管理人员在进行成果输出时,可厂根据具体情况更改工作空间,而无须变动数据库,从而保证了土地规划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

篇4

内容摘要:21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知识和科技所主导的知识经济的出现,直接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企业之间激烈的良性竞争、企业之间的利益捆绑等因素,要求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必须有别于传统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如何改变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成为当今社会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议题,本文在详细探讨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影响的同时,为企业管理革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企业管理 变革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为标志的新型经济发展时代,主要特点是科学地、客观地、合理地、全面高效地利用知识资源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与财富。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应以知识资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以经济全球化为发展基础、以世界作为企业产品的市场,全面提升企业本身的价值,深化企业的内涵和企业文化。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将挑战转化成机遇,成为当代企业管理者首要的工作任务。

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生存环境的影响

21世纪以来,人类经济发展模式和知识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化时代下知识和经济完美融合,知识经济的产生使得所有传统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资源环境变化。传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大力开发各种物质资源以达到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当代,这种需求已经从物质资源转移到知识资源上。二是技术环境变化。知识改革导致企业的高科技产业化率提升,使得企业生产的知识技术含量增加,也提升了企业产品生产的难度和服务难度以及经营管理的复杂性。从另一方面来看,知识经济的到来让企业的产品经营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多种多样而又高效的经营管理方式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三是市场环境变化。一方面,客户需要的是产品、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以及搜索产品信息的方便性、快捷性和准确性,这种变化让企业不得不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也使得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更加激烈,有助于社会经济更快、更稳定、更健康地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竞争方式和竞争方向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竞争将成为企业的竞争核心(刘丽杰,2011)。企业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品生产方式、经营规模以及经营方式、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发生了如下转变:提高了对产品的创造和开发能力;提高了将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有效融合的能力;提高了通过知识对物质资源最佳分配利用的能力。跨区域经营和管理模式是当今企业较常用的发展方式,通过利用外国投资,推动我国知识资源的普及,最终实现我国企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巨大推动力。

(三)知识经济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以直线制为主,由这种组织结构演变而来的企业管理制度在社会工业化初期,能够对企业劳动力和物质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和管理。近年来随着知识技术的提升,知识型劳动力数量的急增,特别是产品生产智能化的普及,使得大量生产线上的体力型劳动力不再适合企业发展规划(丁勇,2009)。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员工工作不再以个体为主,员工之间配合的重要性被逐渐凸显出来,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中领导的个人决策和管理不再是企业发展的主体方向,这种组织结构也不再适用于当代企业发展需求。

(四)知识经济对企业员工的影响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发展基础的经济,企业的发展原动力从密集劳动力转向知识和创新。当代社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没有足够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保障,企业会很快失去竞争力,最后必将失去市场。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有一明显特点:知识技术型员工成为企业生产以及管理的主体,知识资源取代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成为改变企业经济结构的主要力量(纪春生,2011)。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当中白领工作者的数量远远超过蓝领工作者的数量,且白领工作者的生产分工、管理分工以及服务分工相比蓝领工作者更加复杂和更具技术性。有调查显示,在美国社会中,白领工作者在其所有的劳动者中所占比例已超过60%,而蓝领工作者所占比例不到30%。另一方面,对产品生产者以及服务者的素质要求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决定了其收入和社会地位,而这其中综合能力主要就体现在个人的知识水平上。

(五)知识经济对企业内涵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企业文化和企业内涵也相继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企业的创建和发展基础不再单纯依靠经济资本,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广泛深入的应用。对企业而言,知识资源将超越企业的传统资源,即广大劳动力和物质资源而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第二,在当代企业中,专业知识型技术型人才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力量,长期坚定地使用知识技术型人才使传统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树立更客观更科学的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苗雨君,2010)。

(六)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步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科学时代,全球经济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以知识为发展基础的经济时代中,消费者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不再单纯以单个企业间的竞争为主,而是主要体现在企业供应链间的竞争,即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在竞争之中。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传统企业单一的供应链诸多缺点就完全暴露出来。如,为了享有市场份额,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由于企业注重生产而忽略了销售和服务,所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也不稳定,各种资源利用率低,市场信息作为每一个企业的保密信息而不愿共享,导致真实信息严重扭曲,让企业无法掌握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等(王文生,2011)。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已经很大程度地左右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创造顾客”,这种销售理念成为企业的创新思想,也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根本要求。因此,企业供应链的扩展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供应链包含了从产品原材料的供应商到最终的产品消费者,以及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而整条供应链上最重要的节点,是企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供应链上所有其他企业和消费者的把握能力。企业要想获得整个供应链上的巨大利润,就必须掌握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和消费者的真实信息,而要做到这一点,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功与否。

知识经济驱动下企业管理变革路径

由于知识结构和深度的变革,近一百年来,人类文明史上分别经历了工业革命、生产力革命以及管理革命,这三次变革都是由于知识结构的变革直接驱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改革直接导致企业知识管理的出现,从企业对知识经济的理解来看,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将在三个方面发生改变。

(一)管理理念变革

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对企业的发展思想和观念以及价值的判断。一个企业的管理理念,是由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模式及其关系直接决定的。知识经济的出现,打破了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罗尼·莱森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不同于传统管理理念和理性管理理念。在罗尼·莱森的新型管理思想中,基础型管理、理性型管理和发展型管理是管理思想的中心思想(刘增,2009)。其中基础型管理的实质是政治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实质是行为科学,发展型管理的实质是社会生态学;从三种管理思想的主体来看,基础型管理的主体是追求完美,理性型管理的主体是追求成效,发展型的主体是追求发展。

(二)管理对象改变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的主要管理对象是劳动力以及物质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产品技术含量需求越来越高,科技等无形的知识资源逐渐成为一个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因此,企业对知识资源的使用方法,成为每一个企业的重要管理议题(张红,2010)。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

(三)组织模式转变

在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中,员工之间的分工较细,每一名员工之间独立工作,不存在任何合作关系。而这种细化的分工直接导致企业的协调监督复杂,管理者的管理内容增多,自然管理成本也更高,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低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这种传统管理组织模式显然不能与信息的开放性相适应,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作出相应的应变策略,因此企业难以实现高速的发展。为符合信息网络化背景下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一改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减少了管理者的管理环节和管理内容,员工与管理层的交流变得更简单直接,这一举措使得管理者的决策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到员工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转型的新特点

20世纪在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工业经济的出现成为历史必然。在经济工业化的初期,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其实只是一种经验管理。工业化的初期,企业基本上刚开始创建,还处于生存发展阶段,生产规模较小、员工数量较少、生产力较低。在这个阶段工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较为缓慢,且对技术革新意义不大。随着知识的改革,经济开始提速发展,企业在经历生存阶段之后生产规模扩大,员工素质和数量提升,企业间的竞争程度、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的管理复杂度剧增,在新型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发展所需的前提条件要求企业管理者完全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及水平(张红,2010)。在当今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它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潜力以及企业价值。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科学和信息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管理者应当深切认识到,知识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结论

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发展和信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普通劳动力和物质资源不再是企业的主要资源和第一生产要素,知识资源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真正原动力。从企业投入方向看,企业的投资主体将从传统的物质资源转向知识资源,着重体现知识资源的重要地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企业管理者应当及时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中管理复杂、过程繁多的现象,提高管理者的信息传达效率。由于人类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优秀的企业能从其中脱颖而出,发展方向不明确的企业则将被淘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机遇,企业管理者应当明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重视企业对内对外的管理,承认知识型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提升企业价值和生存几率。

参考文献

1.刘丽杰.浅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如何走创新之路[J].经营管理者,2011(22)

2.丁勇.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新变革[J].中国经贸导刊,2009(19)

3.纪春生.浅谈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管理如何创新[J].民营科技,2011(9)

4.苗雨君.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创新“力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

5.王文生.浅谈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3)

6.吴丽文,王静.浅析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9)

7.刘增.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3)

篇5

【关键词】高校教育院校 后勤服务管理 转型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稳步发展提高质量相结合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院校后勤服务管理,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管理转型,推动后勤高校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等教育院校后勤服务管理

(一)后勤管理的定义

后勤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手段,通过特定的系列管理行为和领导活动,让全部成员努力工作,达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作为管理形式的一种,是后勤管理中一般本质管理的表现,后勤工作部门是一个为单位职能活动提供物资保障的机构,以为职能活动服务为任务。所以,后勤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经过组织、指挥和协调后勤职工的活动,创造后勤保障力量,保证后勤工作任务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顺利促进单位职能工作的开展。

(二)后勤管理的内容

后勤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伙食管理、财产物资管理、房产管理及维修、医疗卫生管理、水暖电气管理、汽车运输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其他服务管理和后勤服务经营实体管理。

(三)后勤管理的特点

后勤管理根据各单位中履行的服务职能,拥有这些方面的特点:

(1)社会性。后勤管理社会性包括后勤管理的内容、后勤管理与社会上的联系和后勤管理发展的方向。后勤服务正在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后勤服务数量、范围广泛,社会的进步可以实现社会化。改变封闭式的后勤管理,要求后勤管理人员根据社会性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力所能及地为社会服务。

(2)经济性。后勤工作是行政和经济的结合,后勤服务劳动属于商品经济范畴,工作的实质是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进行高效的后勤资源配置,完成后勤工作经济核算的重要内容。

(3)时间性。职能活动是一个有严密组织、严格程序的过程,职能活动服务的后勤工作必须按照程序的要求进行管理。因为职能活动的需要,要求每项服务工作都有确定的时间,决定了后勤管理时间性强的特点。

(4)复杂性。复杂性的主要特点是后勤管理工作繁重,任务较多。复杂性的另一个特点是政策性很强。后勤管理部门必须按既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办事,不能随意而行。涉及面广,内外关系多,要完成全面的主体服务,既要与每个单位职工打交道,还要与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四)后勤管理的作用

后勤管理的作用是由后勤管理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2)可以提高利用率,提高职能工作效率。

(3)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职工积极性。

(4)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稳定职工队伍和生活秩序。

二、高等教育院校服务管理工作的转型

(一)运行体制的转变

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不断推进的高等教育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暴露了传统后勤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计划体制限量的可分配物资与师生服务需求产生了矛盾,无法在旧体制内得到解决。

高等教育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后勤服务项目和数量增多,传统管理体制效率低下,计划体制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院校后勤服务管理的发展需要。为了适应高校的发展形势,应该实现后勤服务管理运行体制由计划制向市场制的转变。

(二)工作重心的转变

在高校后勤的传统工作模式中,管理是工作的重心,是学校物资资源分配的核心地位,自上而下的开展工作。根据高校发展形势,实现后勤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变后勤服务和师生上下不对等关系为平等关系,在履行监管职能的同时,提供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服务。

(三)职能定位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高校后勤部门负责高校后勤的一切事务,在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后,实现做好后勤具体事务到监管服务的转变。对职能进行定位,准确确立关系,打破旧体制,加强监管职能定位,做好对企业经营的监管工作。

(四)经营方式的转变

高校传统的后勤管理服务由学校后勤管理机构决定服务内容和形式,具有极强的垄断性。随着竞争机制的深入,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也采用了竞争机制,实现了垄断性模式到竞争性模式的转变。竞争机制的引用,提高了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竞争机制给高校带来了深刻、积极和决定性的变化,也容易产生程序简单、破坏公平和影响和谐的问题。因此,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循序渐进,对市场竞争体制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得到更多的重视,做好高等教育院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保障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之一。确定后勤管理的定义,明白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根据社会发展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调整和转型,与时俱进的发展高等教育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好地为高等教育院校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企业;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引言

所谓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就是将财务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把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融为一体,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进行集成,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及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有效提高,它是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极大地适应市场个性化需求、生产柔性。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极大地帮助企业财务管理集团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和控制,处理好财务与法人制度的分权和集权关系,帮助企业的财务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

集成化财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方法,有着不同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势和特点,具体特点有四个。

1.管理方式的集成性

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管理方式采用集成方法,因此管理方式就具有集成性,这也是其主要的特点。管理的集成化可以实现管理信息的集成,同时还可以形成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商品销售和材料、产品、设备采购的集成,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把企业的生产、供应等各个链条连接起来,使管理不至于过于分散、无序,形成集中化管理。

2.利于进行直接管理

以前的管理模式只能依靠人工管理,一层一层的人工下去,中间有很多繁琐的环节使得上层财务管理者无法对基础的财务和会计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和掌握,而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是以网络技术为运作平台的,使得上层财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远程管理对基层的财务数据和基层的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消除了传统管理方式的许多中间环节,因此方便了直接管理。

3.提高管理的实时性

网络本身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对于各种财务信息,它可以及时获知并进行处理。可以利用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掌握财务信息的动态,如果财务信息发生变化,可以及时获知,管理者得知了数据的变化后,就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根据这些数据及时有效地作出决策,同时,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还可以使决策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减少财务决策由提出到实施的中间环节,提高决策和管理的实时性。

4.便于进行灵活的管理

由于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具有实时性和直接性,同时财务管理又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利用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对各分公司的财务和业务情况进行灵活的控制,实现管理的灵活性。

三、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作用

本文的上一部分主要分析了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出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方便企业对投资决策权的统一规划

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往往设有众多子公司,这其中,母公司是投资的主体,对于重大的投资决策具有决定权,子公司对于与子公司的资本构成一定比例的投资项目有一定的决策权,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对投资决策进行统一的管理。利用集成化财务管理,可以利用网络对投资决策进行在线管理,也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置投资指导网站,通过设置用户和权限的管理参数,有利于对子公司的权限进行限制和界定,有利于对投资决策和投资的情况进行控制,同时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来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也可以提高投资决策的有效性,减少投资的风险性。

2.促进融资管理和决策制度的统一和规范

利用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有专门性的融资网站,可以使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以自身的运作情况和融资特点为依据来设计资金的调控权利,使内部资金的流转实现系统化。如果融资的审批数目在限额之外,或者超过投资中心的审批数额,利用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对资金进行内部控制。

3.实现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分配资金的调度权力,通过资金运作可以对资金的调度权力进行有效设置,利于企业内部的资金流转的系统性,通过计算机智能化的分析,系统可以分析子公司的具体特点,根据其特点设置不同的资金管理方式。

同时,也有利于母公司的成员企业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融资方法。在层级结构比较紧密的企业,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企业和银行的虚拟结算,利用虚拟结算可以使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限、内部资金结算和拆借等进行统一。如果企业处在紧密层之外,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又可以为企业资金的规划进行统一管理。

4.利于对预算的管理权限进行明确

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建立起健全的预算制度。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将预测对象明确开来,对预算单位的级别进行划分和确定,计算机系统可以使企业内部确立起中心网站,预算管理网站可以对预算的管理权限进行设定。另外,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明确企业预算的内容,有利于对企业的现金和费用进行有效预算,对成员企业的费用、销售、现金流量等资金进行全面的预算。同时,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又可以将预算的程序固定下来,通过预算程序的编制、审核、调整等流程进行程序化设定,对管理的权限、责任以及时限进行设定。

同时,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还可以为企业收入分配的明确起重要作用,利于收益分配方案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有着集成性、直接性、实时性和灵活性等四个重要特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层面要强化对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势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对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应用,使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国梁.成长型大型国有商贸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

[2]张震.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与评价[J].商业会计,2008.

篇7

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是关系党政机关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并加以开发利用,能够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事业。

2 现阶段机关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具体来看,机关档案指的是在各种公务活动中,由国家党政机关参与的,直接或者间接产生能够反应其职能工作的真实记录。机关档案既是党和国家收集总结的档案史料的一部分,也能为本机关各项工作提供服务。结合近年来我国机关档案工作管理特点,认为机关档案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机密性强,主要在机关内部保存并使用;具有较强的业务性;行政管理特色突出,机关档案是机关在行政工作中产生并整理的。

2.1 基础水平良莠不齐,发展不平衡

目前,大部分机关业务档案和文书档案能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但是,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还没有达到规范的档案管理水平,很多单位没有单独的档案室,档案的分类也比较

单一。由于档案管理缺失,导致一些有价值的档案材料被遗失、损毁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效率。

2.2 机关档案利用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机关档案工作尚处于收集、整理和保存的初级阶段,与先进的档案管理模式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部门领导和管理者对于机关档案的价值认识不足,没有正确定位机关档案的使用价值。机关档案是国家机关日常工作的记录和总结,对于今后提升办公室办公效率,改善办公技术水平,优化办公流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机关单位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利用先进管理系统和技术进行办公档案管理和开发的能力较弱。

2.3 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低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领域的手段和模式变革非常迅速,但是受到传统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的制约,部分单位在进行机关档案的管理中仍旧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没有重视信息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件、办公自动化、文档一体化等新的科技相继出现,使档案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水平已不能满足当今档案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应该通过更高的科技手段对档案进行科学管理。但是有些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由于受到资金、环境以及人才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档案的信息化、自动化、规范化程度还远远落后于时展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解决电子文件中原始资料长期保存问题。

2.4 机关档案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机关档案工作的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认为虽然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逐渐重视了机关档案的管理工作,但仍有部分人员轻视档案管理工作,坚持传统的观念,认为只要是收集完整、保存完好就是万事大吉,对于推进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后续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单位在进行单位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机关档案管理考虑进总体工作计划中。由于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单位在机关档案管理方面的人力配制和资金配制方面存在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关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机关档案管理的层次和利用的水平。

2.5 机关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档案管理人员是从事机关档案管理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部分单位的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并不是档案管理专业出身,虽然在多年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在面对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的时候缺乏专业技能的支撑,对于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最新的档案管理技术掌握程度不够。还有一少部分管理人员不具备基本的档案管理技能和知识,无法科学有效的开展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甚至有部分单位的管理人员是其他部门兼任的或者是借调人员,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不到位,直接影响了机关档案管理的有效开展。

3 加强机关档案管理工作

3.1 加强组织领导

依据最新的《档案法》规定,单位在开展机关档案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制度,同时机关领导需要以身作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在制定单位年度计划的时候,将机关档案列入其中,从一开始就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使之真正成为单位工作的重要部分。建议制定领导负责制度,从单位领导层推选一名干部负责机关档案的管理工作,解决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的不便之处。

3.2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为了有序开展机关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从思想上提升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忽视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弊端。为此,需要结合各种有效手段,广泛开展宣传工作,主要的宣传内容包括档案管理政策法规、管理技术模式、方案的开发利用、档案收集整理要求等,有意识的培养机?P档案管理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在端正思想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部门本单位的机关档案管理制度。

3.3 优化机关档案管理方法

现阶段,我国机关事业发展较快,部门的业务量增加反映在档案管理中就是档案资料生成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档案管理的难度。大量工作积压就容易导致工作中出现纰漏,为此,建议主管部门优化管理方案,制定更加有效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这样就能提升机关档案管理的效率,增强档案管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降低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3.4 提升档案的安全等级

机关档案中记录着党和国家机关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部门内人员工作和个人信息的重要载体,一旦出现泄露,不仅影响到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给党和国家造成损失,同时也会给个人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提升方案管理的安全性:(1)严格档案查阅制度,对于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制定不同的权限,无关人员不得翻看和修改机关档案,同时因工作需要查阅时,需要档案管理部门主管的同意;(2)实现电子档案管理的部门需要提升网络安全等级,通过设置防火墙、安装杀毒软件、内网物理隔离等方式,确保机关档案信息库的安全性。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实施;分析

引言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并且逐步占据了我们的生活、生产的各个阶段,信息技术也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以及无限的发展前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所以企业必须思考其最新的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计算机系统集成的概念,这为企业的发展照亮了前程,同时由于计算机系统集成的特点,使得该管理体系还没有尽如人意,所以在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实施和项目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计算机系统集成的概念与特点

计算机集成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定量的设备、功能等通过计算机技术集成在一个系统当中,当然在集成过程中,还要通过大量的综合性的布线系统以及网路技术才能够构建起计算机系统的整体骨架,在这个系统中,能够使所有的设备都统一配合工作,从而提高效率。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资源的互通,使得管理工作更加的方便、高效。与此同时,企业通过计算机集成系统能够更加科学的制定公司决策以及公司发展计划,从而使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计算机系统集成的主要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多方整合

计算机系统集成是通过将多个方面、多个学科的有关设备和资料构建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功能更加的强大。简单来说,计算机系统集成就是通过多个学科的主要方面进行互通,在运行中能够综合使用,运用多个方面的知识、技术来综合性的解决问题,达到了多方整合,统一工作的效果。

1.2创造性

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都是创新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工作过程中,其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也不同,这就是系统集成在工作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特点,这也使得计算机系统集成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独特的、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

1.3不可控因素较多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虽然很快,但并不完善。事实上计算机技术虽迅猛发展,但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计算机技术形成之后,主要是被应用于生产活动的管理当中,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整体性、拥有完善工作流程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集成在出现之后,对传统产业以及企业的管理上都造成了活多或少的影响,这也充分的表明了计算机系统集成中存在了诸多不可控的问题。

2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实施与项目管理

2.1进度实施与管理

进度管理是在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实施与项目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进度管理对整个项目工作的周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进度管理通过进度计划,能够在保证项目质量的情况之下,通过将资源综合整理,将资源和时间都能够同步应用,进而加快项目进度,提升经济效益。但在进度管理的过程中,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关键点:由于计算机系统集成的不可控性,导致了在进行进度管理时非常的复杂,具有较大的难度;进度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特征,因此在进行管理时,要对整体的效益进行把控,不可为了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而失去对整体把控的主动权。

2.2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是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企业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就是提升经济利润的关键,所以这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系统集成来进行人员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够使其更加的科学高效,全面覆盖整个项目,进而实现全面的成本管理。

2.3质量管理

要想达到质量管理的目的,就需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通过质量标准来实现项目的质量管理,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来实现项目质量的全面把控,能够综合各个因素,对项目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计算机系统集成中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的子系统,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质量控制,达到对整体的综合质量把控的目的。

3结束语

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实施和项目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必然有其独特的特性,这也就导致其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了诸多的影响因素。所以为了早日完善计算机系统集成的有效实施和项目管理,有关方面应当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使计算机系统集成有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磊,郝薇.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中项目管理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4,16:136~137.

[2]王智红.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中项目管理的应用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3:182.

[3]徐伟刚,徐卓远.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2:149+151.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从事金融业务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加剧了上述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之后的破坏程度。2004年以来,我国面临的网络仿冒威胁正在逐渐加大,仿冒对象主要是金融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2005年上半年共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65679件,超过2004年全年案件数,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已成为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信息安全管理的历史演进与现阶段的特点

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大体遵循事件驱动(技术和管理脱节)-逐渐标准化(技术和管理逐渐结合)——安全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分析)的发展路径。

(一)以事件驱动的初级阶段时期

19世纪70年代安全主要是指物理设备和环境的安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主要局限在大型计算机上的哑终端,安全问题只涉及能访问终端的少数人。安全管理策略处于初级阶段,由事件驱动,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流程。在此阶段的前期,只重视技术手段。后期开始重视管理手段,但是技术和管理之间脱节。许多组织对信息安全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和制度,但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在一种静态、局部、少数人负责、突击式、事后纠正式的管理方式。

(二)标准化时期

企业开始将安全问题作为整体考虑,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安全管理策略,其中包括了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或称运作管理)。几乎所有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安全策略,内容也包括了技术手段、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教育等等,基本上形成体系,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但是安全风险分析还存在不足之处。

(三)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时期

随着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安全管理策略也演进到安全风险管理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1.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主流趋势;在安全管理策略的演进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又融入了风险管理的分析、防范策略,从而安全管理进入了安全风险管理时期。西方商业银行已对安全风险管理形成共识。如安氏公司(is—One),认为信息安全问题最终将归结为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方法是建立良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的依据和基础。

2.安全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各国的规范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国际上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英国标准协会制订的BS7799等。各国也日益重视安全风险管理,制定了许多规范。例如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电子银行最终规则》、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电子银行服务的安全风险管理》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也于2006年颁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对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给出了指导意见。

3.利用外部专业化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安全性评估已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选择。电子银行面临的安全和技术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系统的设计开发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及其供应商的选择等;银行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已很难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同样,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和监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加强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4.在许多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业界的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风险,充分衡量保持安全的代价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求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用,在风险分析中也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薄弱点

(一)系统管理思想缺乏

目前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在全局上缺乏系统论理论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安全攻击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漏洞,无法形成一张全面有序的安全网络。

实践中被采用的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作为指导意见的规则规范,如《信息安全管理实务准则》(IS017799)、《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18336.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尽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案,层次上也比较清晰,但是还不足以作为一个风险防范系统。实践中,电子商务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过程也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在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风险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不成熟,定量分析不足

电子商务模式自身的发展历史也不过20几年,在风险分析的定量技术上并不成熟;如BS7799中推荐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实施风险评估时,往往将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定性划分为几个级别,将威胁所造成的影响也定性划分为1~5级,实质上是将一些按照概率发生的事件定义为不连续的几个级别,在操作上易行,但造成了度量的不精确。在进行监控和审计之后,也存在无法量化、对比的问题。

(三)忽视与原有的传统风险管理策略的结合

本质上,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无非是新兴的商业模式对传统的风险的改变,以及产生的在传统风险控制领域暂时无法明晰的新风险;现有管理策略只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或者从偏重技术的角度看待问题,站在金融领域本身来分析研究较少。这种状况导致了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无法立足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忽略了风险的整体性,只进行偏信息和技术的研究,导致了现有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金融机构原有的传统业务风险管理策略存在差距。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与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控制,两个方面存在脱节,同样属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策略,导致多头管理、资源浪费、机构之间的扯皮,乃至缺位管理。

(四)风险管理策略无法依赖外部的信息安全管理行业

在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商业银行采用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而国内初步建立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和引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法律法规,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外部信息安全管理行业仍有很大差距。

(五)风险管理策略中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起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权限与花旗银行等体制较为先进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风险控制实质上仍然分散在各个子部门;风险的评估、防范与控制实质上完全依靠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稽核部门实质上无法控制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例如,风险管理部门接受了电子交易部的风险控制报告,表面上履行的内控审核的流程,但审核作用有限,无法完成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监控与审计环节。

三、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系统的思想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利用系统理论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将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本身当作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成循环上升的系统。

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控制的流程中,经过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资产识别和选择、实施控制降低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后进行监控和审计;尤其重要的是把监控和审计所得到的内容作为新一轮风险分析输入,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为动态的循环系统。每完成一个循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上一个台阶,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变得到了提高。

(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定量分析中的改进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成熟的传统金融风险度量中的一些方法来改变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对资产进行粗略的优先级别排序的方法。实践中,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与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有其相似之处。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内部估计风险敞口指标、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制定资本要求的转换系数;在度量损失的分布时,主要利用统计和精算技术。商业银行应通过数据库将威胁发生的频率、威胁所造成的影响等精确记录下来,利用现有的度量方法进行精确的风险定量分析的尝试。

(三)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纳入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管理范畴

篇10

关键词 地板辐射供暖;关键技术;节能

中图分类号T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023-02

1 我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发展状况简介

我们国家自建国以来,暖通空调行业在老一辈从业人员的努力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到了2000年,传统的散热器对流供暖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室内热湿环境以及建筑使用空间的要求。那么地板辐射供暖就作为一种新型、节能的供暖技术,逐渐被从科研实验室大量的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来。地板辐射供暖方式于20世纪60年代的起源在欧洲。 70年代时地板供暖技术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加速发展。而到1994年时,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在欧美国家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2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通过低温热水在地埋盘管中循环,以辐射换热的传热方式传导给室内的供暖形式。具体传热过程可以如下描述,首先是低温热水通过加热盘管将热量传递到室内地面,然后温度提高之后的室内地面通过辐射换热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室内空气。进而室内空气对人体皮肤的“热点”传感器产生刺激,从而使人感到温暖。具体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总结。

2.1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有效的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水平

传统的对流换热散热器供暖系统中,一般散热器布置在外墙及外窗处,散热大量的集中在某一处,室内温度不均匀。而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由于在方面大部分区域都布置了散热盘管,所以其温度分布相对均匀,让人感觉更为舒适。而且从人的生理学特点来讲,需要一个“足热头寒”的舒适环境,那么在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供热时,其地表温度要高于空气温度,从而可以形成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特有的温度高差条件,而这种垂直的温度高差符合人体这一生理学特点。

2.2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相对散热器对流供暖系统来讲更为节能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在设计时,其计算负荷的室内设计温度比对流散热器供暖的室内设计温度低2℃~3℃,降低室内设计温度、节约能源且卫生。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散热源是在室内地面以下,该种系统的温度分布均匀,与传统的散热器供暖系统相比,散热器供暖时更容易造成空气中积灰以及扬尘,且较之散热器供暖干净、整洁。

2.3该系统有效的节约了建筑使用面积

传统的散热器供暖,散热片会占据一定的室内空间。而地板辐射供暖由于地埋管布置在地板以下(布置高度不超过8cm,基本不影响室内层高),所以该种散热布置形式有效的节约了建筑面积,且同时不破坏建筑室内环境的美观特性,同时也避免了因包装散热设备带来的能源和资金的浪费。所以就当下房产经济发展的今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和室内舒适度条件。

2.4便于供暖分户计量,运行管理方便

从国家能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户计量是目前从管理层面上非常必要的节约能源的措施。以前的散热器供暖设计上都是整栋建筑集中计量,在进行热量收费时,采用了分摊制度。这就导致各个用户用热用多、用少,能源费用都一样,就会直接导致很多用户无视一些不必要的供暖时间。从而导致能源浪费。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由于其特有的管道铺设形式,使得单个用户的供暖系统可以方便的并联于分配器上。同时,在其分配器前安装的热计量装置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单户的热计量。

3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3.1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

通过对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节能、节约土地以及增强室内舒适度水平的几大特点的分析,设计师在计算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时,国家《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规定,其室内计算温度的取值要比对流供暖系统的室内计算温度低2℃~3℃,以确保计算的热负荷是对流供暖系统计算总热负荷的0.8~0.9之间。从单个区域来说,《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规定,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按全面辐射供暖的热负荷乘以表1所示数值来确定。

3.2加热盘管不同的敷设形式对室内环境不同

辐射供暖在布置散热盘管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房间的热工特性,保证供暖温度均匀。所以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散热盘管布置方式目前流行的共有3种:回折型、平行型、双平行型。

首先,回折型是高温、低温管相间布置。这种布置方式有利于室内温度分布均匀,所以在目前的实际工程中采用的最多、最为广泛,如图1所示。在回折型供暖形式安装时,是从整个盘管的中心位置,按设计的具置从地埋管中心点向外铺设,这种方式可以是盘管的高温管段与低温管段相互间隔,从而使房间内温度趋于均匀。

其次,平行型辐射供热系统地埋管现场安装时,是保证地面温度随着水流动的方向成曲线形逐步降低的,温度分布是水流入口处较高,但在特定的场所较为实用。

3.3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水力平衡的处置措施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管路的阻力共包括两部分: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而地埋管道在目前投资范围内水平设置时很难做出一定的坡度,所以为了防止管内空气聚集形成气塞、气旋,所以设计时要保证流速不低于0.25m/s,常取水流速为0.25m/s~0.5m/s,单支盘管不宜超过120m,这样能有效的保证水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