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作者:陈群杨丽丽伍琳瑛张培进王素梅工作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垃圾围村”问题严重,农村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垃圾收集大多处于“三无”状态(无管理部门、无经费投入、无保洁队伍),一些地方“垃圾靠风刮”、“垃圾围村”现象普遍存在。全省约0.8万t•d-1的农村生活垃圾没得到有效收集,其乱丢乱放占用了道路或农田土地,或是使得河流、池塘清水变污水;约1.8万t•d-1的农村生活垃圾只得到简易处理,大部分仅集中堆放在距离村、镇不远的简易堆放场。农村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乱扔和简易填埋,造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扩散,恶化了农村环境[5]。财政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运营资金严重不足,尤其是乡镇一级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这对于收运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落后水平的乡镇显然无法提高其收运系统的建设水平。收运体系缺乏系统规划和统一标准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导致新建转运站选址困难,而周边居民对新建转运站的强烈反对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转运站的新建。现有转运站的建设标准各异,差异很大,部分地区严格按照《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2009)进行建设,而多数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并未严格按照该标准进行建设,导致噪声与恶臭问题突出,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为指导和规范全省各地转运站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广东省编制了《广东省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技术指引》。此外,很多农村地区并未配置规范的计量系统,致使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得不到较为精确的计量,仅能根据运输车辆载重来估算垃圾量。转运站配套不足,建设标准低全省约1000多个镇街,共有约3400座转运站,其中约1700座带压缩设备,其余的仅为平台式转运站,不带压缩设备。农村生活垃圾运输方式较为落后,人力运输仍是多数农村主要的站前收运方式;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工具不配套且数量不足,尚有许多村没有垃圾收集点,镇没有符合标准的转运站和运输车,没有保洁队伍收集垃圾,以至农村生活垃圾大量积存。收运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推行市场化运作,然而由于市场化运作的不规范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部分农村生活垃圾运输工作由私人单位低价承包,由于受利益驱逐,这些不具备相应资质的私人单位往往将垃圾直接偷排,这就很大程度上促使“垃圾围村”现象的产生,影响了农村环境。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滞后,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截至2011年底,全省正在运营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56座,总处理规模4.83万t•d-1,其中,填埋场36座,处理规模3.10万t•d-1;焚烧厂20座,处理规模1.73万t•d-1,市(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75%。由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不足,全省大多地区,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仍采用简易处理方式,其处理效果差,对周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相比于城市,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6]。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没有明确的县(市)、镇、村管理机构,责任不明确。多数镇、村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缺少专职管理人员。目前,政府对生活垃圾的管理范围一般为建成区,而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并未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中。此外,县(市)、镇、村对保洁工作大多认识不足,对保洁队伍管理不够重视,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保洁范围和要求相应提高,保洁力量缺口将继续增大,这将严重制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收运处理系统建设规划未先行,设施建设不到位由于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建设属于厌恶性市政设施,居民对此类设施的建设普遍持反对意见。因此,必须规划先行,编制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专项规划,对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在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严格要求按照国家现行的规范标准进行建设。只有规划先行和规范建设,才能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水平,进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收运处理系统不完善在收运系统上,全省各地重视的往往是城市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往往未纳入其管理体系,这就导致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系统未能系统建立起来。在处理系统上,截至2011年底,全省正在运营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56座,总处理规模4.83万t•d-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滞后,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而在设施建设上未能做到区域共享和城乡统筹。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原因。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省财政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2012年起,仅在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县)财政垃圾处理专项资金,重点补贴本级垃圾处理工作,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补贴较少;二是投资方式单一,各地垃圾处理工作经费主要靠财政支付,来源单一。多数县(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没有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对社会资金参与设施建设和运营缺乏引导;三是收费困难,垃圾处理资金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收取垃圾处理费,但大多数县(市)城区仍未开征垃圾处理费,特别是农村,基本不收费,全省67个县(市)城区,只有29个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开征率仅为43.28%,且收缴率普遍不高。
对策与建议
结合广东省生活垃圾治理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广东省提出了“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从2009年开始,广东省开始探索建立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方式。2011年,选择了鹤山、从化、增城、乳源、兴宁和新兴6个县(市)作为第一批县域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试点,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将无害化处理场的服务范围辐射到周边农村,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覆盖面达72.5%以上,基本形成“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该模式是以从化、增城、乳源、兴宁、鹤山和新兴6个县(市)为试点,归纳总结出的一套符合广东省实际、行之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基本做法为:(1)户收集。一是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动员群众做好房前屋后的垃圾清理工作;二是聘请保洁人员负责村道等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三是因地制宜地采用住户自行收集、村民轮流收集、保洁员上门收集等方式,定点、定人、定责解决垃圾收集的问题。(2)村集中。每个自然村建设1个以上垃圾收集池,每个行政村配置1台拖拉机等机动车,将自然村的垃圾集中到行政村,并运送到镇转运站,解决垃圾集中的问题。(3)镇转运。每个建制镇建设1个以上压缩转运站,并按片区配置的原则,合理配备垃圾压缩车等机动车,将行政村的垃圾运到县处理场,解决垃圾转运的问题。(4)县处理。建设县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省每个县建设1座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解决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结合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现状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对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工作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政府主导,完善机制在一个有效的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中,政府通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核心,因此,需明确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各级责任主体,建立起“省、市、县、镇、村”5级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市、县、镇三级政府和村委会为“县处理”、“镇转运”、“村集中”、“户收集”的责任主体,通过层层签订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责任状,将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在具体管理上,要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将政府生活垃圾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管理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遵循“市组织、生活垃圾主管部门指导督促、镇村实施”的推进机制,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镇(街)对辖区城乡生活垃圾日常管理负总责。此外,还应制定环境卫生工作制度,实施制度化、常态化的环境卫生作业制度,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规划先行,完善布局各县(市)要组织编制各自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规划,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以县(市)和连片乡镇组团式建设的无害化处理场为节点,不断扩大服务辐射范围,连片治理、区域共享,实现县(市)域收运处理全覆盖。通过设施规划,统筹安排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的规模、布局和用地,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并在经批准生效后及时向社会公开。设施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并预留足够的建设用地和防护距离,禁止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加强宣传,全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理支持,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参与和管理。因此,需要把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各方面优势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作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农村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工作意义,使之家喻户晓;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电视、报纸和广播等新闻传媒开设专栏的形式,分步骤向广大群众宣传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得群众对垃圾转运站和终端处理设施的认可度与支持度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选址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多方筹措,保障资金资金是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的首要保障,各地需要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建议由省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按照“省以奖代补、地级市固定补贴、县和镇保底”的原则,以奖代补支持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各地充分发挥设施建设的主体作用,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动员知名企业或人员捐助,引导广大群众“出钱、出力”和采取BOT或TOT投资模式等方式,争取各方面资金投入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用地保证,审批“绿道”优先供应,确保设施建设的用地,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作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重点,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确保设施建设用地的供应。优先审批,提高设施建设效率,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依法简化项目前期审批程序,采取开辟绿色通道或集中审批等形式优先审批,提高设施建设效率。
篇2
【关键词】新农村;生活垃圾;措施
1 新农村垃圾的特点
既然我们要分析生活垃圾,那本文所谈的生活垃圾是什么呢?那么就需要我们做一个基本的定位。本文所指的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或者是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在上个世纪,国内农村生活垃圾以菜叶、尘土、纸张等容易得到降解的成分为主。近些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进度的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发生了很大改变,生活垃圾的种类也就更加丰富了,如包装废弃物、塑料制品、一次性垃圾袋、泡沫、一次性用品等废弃物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加,根据相关统计,在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垃圾的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其次,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的来源分散,并且地区垃圾差异性很大。第三,农村的垃圾产量随季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并且这种变化是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的。最后,虽然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广大农民还是缺乏对垃圾危害性的认识,并且缺乏处理垃圾的主动性,因此给农村垃圾治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2 新农村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2.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面宽。随着新农村建设进度的加快,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种类增加,污染面随之扩大,垃圾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影响新农村的整洁;污染饮用水源;损害身体健康;土地被破坏在农村垃圾污染的前4位。从这样的结论来看,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已经波及到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科学的方法能够改善这样的困境。
2.2 村民环保意识。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就是学历高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就相对比较透彻,学历低的人对问题看法就相对浅一些。这个规律也是适用于村民对环保的认识,学历高的村民基本能够认识到生活垃圾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但大部分村民还是认识不到生活垃圾对生活产生的恶劣影响,他们认为村子还是很整洁,并且认识不到生活垃圾对水源的污染,更加看不到生活垃圾给身体健康带来的伤害,更没有认识到生活垃圾已经给生活的这片土地所带来的长期破坏。
2.3 当地政府对农村垃圾污染重视程度欠缺。笔者在对当地村委会的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当地并没有拨专项资金用于垃圾处理,当地的垃圾处于两种状态: 一种是自家产生的能够施肥用的,自已堆放到田地里,不能施肥的自已堆放于村口的公路边,小水沟里 另一种是由村委会下属的组长不定期的组织一部分身强体壮的村民,将村子里的垃圾用小推车拉到距村子较远的山地或低洼地带进行掩埋,这种掩埋行为自然是由村的村长组织,负责劳动的村民也是无偿的 出现自发掩埋的村子比较少,大部分村庄是第一种状态此种现象表明,政府对有关垃圾政策的宣传不到位,资金投入偏少,支持力度不够。
2.4 农村生活垃圾回收率低。在过去的农村,人们吃的都是自己菜园子里种的菜和田里生长的粮食,丢弃的就是菜叶子、菜帮子之类的易于讲解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就腐烂变为肥料了,这样农村的垃圾就在这样的循环之中被自然消化了,基本就不存在不可恢复的垃圾存在。但是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丰裕,农村生活垃圾也就随之复杂化,零食包装袋、塑料袋、 家用电器、废旧电池等等都开始在我们的新农村地区出现,但是没有进行分类处理与回收,因为这类废弃物回收的难度较大,并且回收的用处的不大,所以回收率很低。
2.5 新能源利用不足。在广大的农村,很多偏远的村庄还是利用柴禾作为主要燃料。即使在新农村,也是以具有很大污染性的煤为燃料,基本没有普及新能源的使用。根据相关调查,在新农村有很多都不知道沼气是什么?例如,在新农村中使用沼气农户达不到10%,大部分村民不用沼气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沼气需要挖很大的坑,从而使用也很不方便的,只有那些少数空间相对较大的村民才会使用沼气。在政府方面,政府会给每户使用沼气的用户1 000元 到1500 元的资金扶持,但是此项激励政策没有发挥太多的效果。太阳能的使用受地域限制较多,所以不适合广泛推广,因此在很多地区都没有被运用。其他新能源的使用当然就更少,因此,在新农村对新能源的使用率很低。
3 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措施建议
3.1 制定适应新农村卫生管理条例。如果要对新农村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必须要有有力的法律制度来推进,也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够保证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长期化。国内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期较短,生活垃圾被提上处理议程较晚,并且现行环卫标准及处理模式几乎以城市为参照依据。如今,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规定执行的,由于完全按照此规定执行,从而使垃圾处理标准太高、建设费用太大、运行成本太昂贵。
3.2 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在农村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我们在能源的选择使用上可以配合农村的基础条件加以利用,从而在农村建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利用沼气池将易分解垃圾和人畜禽粪结合进行一定的处理,最后形成沼气池、厕所、禽畜舍、蔬菜温室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新能源生产系统,即形成三合一体、四合一体的农业模式。这样就可以在处理生活垃圾的同时获得能源,从而形成有效的经济系统。
3.3 引入先进管理机制。如今,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从而投入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也就更少了,因此我们必须引入先进的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我们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政府必须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全面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第二,政府必须建立相关政策,体现由谁污染就由谁治理的原则。这样就可以放开农村垃圾处理投资市场,鼓励各类闲散资金进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构建一个全新的农村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关法强、马超,浅谈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与处理[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6)。
[2]李碧方,广东新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
篇3
关键词 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影响因素;拐点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06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10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快速增加,并成为目前主要农村环境污染源[1—4]。据估计,2000年我国农村的垃圾年产量约为1.4亿t[5],约合人均每天产生垃圾量0.48 kg。但根据中国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到2004年我国农村人均每天垃圾排放量已经达到0.9 kg[6]。按照上述数据推断,我国农村人均垃圾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16%。如果按照杨俊辉、王芳估计的2010年人均日排放量0.8—1 kg和黄开兴等估计的0.95 kg计算,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5.5%—7.5%[7]。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的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厨余垃圾、塑料制品、电子垃圾、以及固体包装等物品在农村生活垃圾中越来越普遍[3,7—8]。
大量的研究表明,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条件等相关。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压力随居民收入水平上升而快速上升,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污染排放与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开始下降,这就是著名的Kuznets倒“U”曲线理论[9]。该理论在很多关于空气质量与工业污染,以及某些国家或地区总的污染排放等方面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 [10—11]。但在生活垃圾排放方面,过去的研究结果似乎并不一致。De Bruyn等以及Dinda在研究中发现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固体垃圾排放与收入之间的确存在倒“U”关系[12—13],但Andersen 等在欧洲的研究则表明,随着收入的增长,人均垃圾排放量仍在不断上升,并没有出现拐点的迹象[14]。有关我国垃圾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杨凯等发现,上海城市生活固体垃圾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关系[15]。另外,Song等人利用我国1985—2005年的面板数据对污染物排放与人均GDP关系的研究中也发现,我国城镇生活固体垃圾排放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倒“U”关系[16]。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除收入之外,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受人口密度、家庭构成、所在区域等的影响。杜吴鹏等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量的研究发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与非农就业、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等有相关关系[17]。也有人指出,垃圾排放量受人口密度、家庭规模、居民消费性支出、年龄分布等的影响[18—19]。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决策部门了解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放现状与规律、制定相关政策以加强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过去的大多数相关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所用数据来源于2010年底对全国6省共1 118个农户的实地调查,从区域分布上样本覆盖了除西北区域外的大部分地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二是除了把垃圾排放总量作为研究对象,还对纸制品、厨余、玻璃制品、金属与铝制品、塑料制品和纺织品等六大类垃圾进行了分析。
李玉敏等:农村居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及影响因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2010年底对全国6省1 118个农户的入户调查。选择调查省份的时候,我们不仅考虑了地区分布的差异,同时也考虑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终选择了北方的河北、吉林、中东部的浙江、安徽以及西南部的四川和云南等省。在每个省内,我们首先根据2009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把所有县分为高、中、低三组,然后在每组中随机选择1个县。然后,在每个县随机选取了2个乡、每个乡随机选取3个村,每个村随机选择了10个农户开展一对一的问卷式调查。
调查采用面对面的问卷方式,分为村级问卷和农户问卷两种类型。村问卷的回答者主要是村领导,如村支书、村长和会计等。农户问卷的回答者主要是农民家庭的户主。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农户调查。调研问卷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农户的生活固体垃圾排放信息,我们的调查还收集了样本农户的家庭与个人特征信息、样本农户所在村的主要社会经济特征信息、以及相关政策信息。农村生活固体垃圾在调查中被界定为包括农村生活中产生的厨余、各种塑料、玻璃、纸张、织物与皮革、金属、灰渣及其制品等垃圾。这一定义与以往学者对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定义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定义中没有包括有害废品[8,20—21]。
篇4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 环境污染 治理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22-01
1 吉林省目前农村垃圾现状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加,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农村垃圾成分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尘土、瓜皮、纸张等成份向目前垃圾袋、瓶子、泡沫、塑料包装物、废旧电池等不易降解的成分转变,部分农村地区还由于监管程序不严,许多不法商人,把超过使用年限的电子产品、重金属超标的工业产品改换生产日期,贴上加标签后,销售给农村,使得农村成了电子垃圾和许多有毒、有害物质的集散地。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较多,截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省共有农村人口1349.16万人,按每人每天产生1公斤垃圾计算,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492.5万吨。并且垃圾的生成量逐年增加,但如此庞大的垃圾量,在我省农村却没有十分科学有效的处理办法,大部分都是露天堆放,这样经过日积月累,不加任何处理,会产生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而且在雨水的淋溶、冲刷,会产生各种复杂的、有害的、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这种渗滤液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重金属,会对周围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破坏当地环境。吉林省有国际界河,边疆农村环境更是复杂敏感,所以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压力非常紧迫。
2 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农村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存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严重滞后
目前,我省农村环境整治主要维持在表面上,增添几个垃圾箱、修建几个厕所或增加几个清洁工,主要街道的环境还勉强维护,然而许多角落的垃圾和农村内部的垃圾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显性”的垃圾逐渐“隐性”化。另外,真正垃圾处理设施还不能真正适应新形势,用于清运垃圾的工具封闭性差,运输途中极易泄露、遗漏;农村的垃圾处理链条短,基本上是收集―倾倒,没有后续的处理过程,或者后续处理只是简单的填埋或焚烧;卫生填埋的设施简陋、防渗措施简单,渗液未经处理就外排,极易导致二次污染。
2.2 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精力和资金放在了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研究的少,投入的少,这就导致了城市和农村环境二元结构的发生,许多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凸显,不仅影响的是农村本身,也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因为农村是城市生产生活的根本保障,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这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3 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还不够
由于受人力、财力、条件的限制,环保宣传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宣传教育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因此部分农村地区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对生产、生活垃圾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知识作指导。
3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处理对策和建议
3.1 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传统方法有资源化利用、焚烧、发酵、堆肥等,一般都是几种技术相结合,具体采用什么样技术路线主要受三个条件的限制:(1)所要处理的固体废物的性质。例如有机物的含量高,适宜采用堆肥发酵;可燃物组分含量高,适宜采用焚烧方法等。(2)当地的经济条件。对于一个经济条件落后的县,即便垃圾可燃物组分高,也无法采用先进的焚烧技术,必然还是采用成本低廉的填埋或者其他方法,而不能不顾现实条件的限制采用高成本的处理技术。(3)市场的约束。如果固体废物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必然可以纳入市场体系,由市场提供资金,政府只需要进行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政府负担。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处理方法应邀请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地的实地进行考察后,科学规划、综合决策,选择适合的处理办法。
3.2 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全方位的垃圾清理及收集处理基础设施
农村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共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财政。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情况下,垃圾收集与处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已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新建设的村庄规划中应该同步预算出建设垃圾收集与运输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费用,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征收垃圾处理费用。原有村庄采取“村民贡献点、乡镇拿点、县财政补贴点”的方式,建立村级垃圾收集系统,吸收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人员自觉加入到农村清洁队伍当中,进而更好地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置。
3.3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解决农村垃圾问题起决定性作用是人,领导班子如果责任心强,方法得当,就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的各级干部,要真正把解决垃圾出路问题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镇、村干部岗位责任制,上级环保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直接与经济相挂钩,形成自上而下的督促机制。
篇5
关键词:垃圾产量灰色预测 GM(1,1)模型
Abstract: using GM (1, 1) model predicts nanshan scenic area resident population and tourists to predict the results based prediction for garbage quantity,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y 2020 nanshan scenic spot living garbage daily output of 110.18 t.
Keywords: garbage output grey forecasting GM (1, 1) model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乌鲁木齐市南山景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景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合理构建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解决生活垃圾对景区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景区生活垃圾产生量是景区生活垃圾从收运到处理整个决策系统的关键参数之一,准确预测景区生活垃圾产生量是合理进行景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的先决条件。
1.预测方法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预测居住人口和旅游人数,调查景区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用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与人口数相乘的方法来预测未来生活垃圾产生量,公式如下:生活垃圾产生总量(t/d)=
其中,居民总数包括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旅游人数为旅游高峰期日均旅游人次。
本文选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南山景区居住人口和旅游人数进行预测。南山景区现状居住人口数据如表1所示:
表1乌鲁木齐市南山景区分乡镇居住人口统计表单位:人
2.灰色预测GM(1,1)模型
(1)对原始序列作一次AGO累加生成序列,其中
(2)建立白化微分:,式中a,u为辨识参数,用最小二乘法求得:
(3)构造累加数据矩阵B和常数向量YN
,
(4)求时间函数:
3.预测结果及分析
3.1人口预测结果
对南山景区未来居住人口进行灰色预测,各序列的时间响应函数及方差比C和小误差概率P的指标值见表2。
表2 南山景区居住人口和旅游人数预测的时间响应函数及预测精度
表2各预测模型的小误差概率P均为1,且后验差比C很小,可以评定预测结果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3.2生活垃圾产量预测
通过调查景区居民及游客日常生活垃圾产生量数据,同时参考新疆其它景区游客生活垃圾产生量的调查数据,最终确定南山景区居民及游客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2kg/d。
a.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表3 南山景区农村生活垃圾日产量预测结果单位:t/d
预测结果表明,南山景区所辖6个乡镇近期(2014年)农村生活垃圾产生为84.77 t/d,远期(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为94.58 t/d。
b.旅游垃圾产生量预测
当地没有关于南山景区分乡镇的旅游人数统计资料,本文借鉴《乌鲁木齐市周边区县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资料,乌鲁木齐县规划南山景区近期(2014年)旅游高峰期游客人数可达约11500人次/天,远期(2020年)旅游高峰期游客人数可达约13000人次/天。由此预测南山景区近期(2014年)高峰期旅游垃圾产生量为13.8t/d,远期(2020年)高峰期旅游垃圾产生量为15.6t/d。
c.南山景区未来生活垃圾产生总量
南山景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居民垃圾和旅游垃圾产生量之和,近期(2014年)生活垃圾日产量为98.57吨,远期(2020年)将达到110.18吨。
篇6
随着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农村生产和生活垃圾治理不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省,优良的农村生态环境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的有力保障,也是吉林省的宝贵财富。但当前,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研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当前,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制约现代农业发展、障碍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污染。主要分为地表径流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乡镇企业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便、污水,其中,以畜禽养殖场产生的废物污染为主;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随降水进入农村水体所产生的污染;农村居民随意排放的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污染等。这些污染导致农村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物质含量高,不仅污染环境,也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二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有:农村居民获取生活能源和取暖燃烧秸秆、木柴或燃煤而产生的烟尘;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废水等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而产生的恶臭气体;生活垃圾长期堆放所产生的腐化气体等,都会污染大气环境。
三是土壤污染。对土壤产生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中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未被吸收的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板结、变硬等问题。此外,在长期采用覆膜种植技术的地区,由于无法降解的地膜大量残留在土壤中,也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四是农村固体生活垃圾污染。农村居民的固体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由于缺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完善的垃圾处理程序,加之农村生活生产缺少规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极低,绝大部分都是露天堆放,或遗弃于河道、池塘里。而且生活垃圾是不断产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堆放中不断产生有毒气体和病菌、释放有毒物质,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2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2.1政策体系
当前,我国还没有从国家层面制定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主要依据是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国家层面上,主要有201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强调了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的保护,是直接的法律依据;2010年环境保护部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作为环境保护部的政策性指导文件,适用于指导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和废气等生活污染防治的规划和设施建设。其他方面,《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均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指导意见。
吉林省层面上,《吉林省环境保护条例》对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作出了详细规定,但缺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关注。2014年《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要实施“六大工程”,重点完成30项整治建设任务。《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吉政发〔2011〕26号)提出到2015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任务。2015年的《吉林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指出要加快改善全省水环境质量,切实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安全。
从政策体系上分析,不论是国家还是吉林省,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环保法律的缺位也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处理难、污染主体责任落实难的现状。
2.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的建议
一是国家立法机构应着眼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及时出台专门适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二是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环保部等部委针对全国农村环境污染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广泛指导作用的法规、规章。 三是吉林省有关部门应针对农村污染物减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农村环境风险防范、环境应急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相关法规体系构建,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同时,应采取引导、激励型政策手段为主,抓好农村环境污染的源头防治,推广生态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篇7
关键词:邢台市;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对策
作者简介:翟兰英(1972-),女,河北威县人,邢台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规划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3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75-02
一、农村垃圾处理的基本状况
(一)农村垃圾的分类。由于农村的经济生活水平、物品消费情况等存在差异,垃圾种类和数量差别较大。按垃圾的来源,农村垃圾可分为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垃圾、建筑垃圾和产业垃圾。据对邢台市所辖村庄的调查,农村生活垃圾居于首位,所占比例为49.3%,其次是农业生产垃圾,占32.4%,建筑垃圾占10.7%,产业垃圾占7.6%,在农村垃圾中所占比例较小。
(二)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引起部分地区政府、村民的广泛重视,一些相对应的农村垃圾处理系统管理方式也应运而生[1]。自2012年来,邢台市借鉴四川丹棱等外地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农村垃圾处理的“邢台模式”,使农村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1.农村垃圾处理简易,造成二次污染。在邢台市农村垃圾处理中,大部分村庄选用废弃的坑塘或自然洼地作为垃圾的贮存场或填埋场,这种简易处理不符合垃圾填埋场科学设计的要求,由于大部分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渗滤液会污染水环境。另外,垃圾焚烧没有采用焚烧炉,农村垃圾在简单的焚烧过程中会散发出恶臭和浓烟,造成续发性大气污染。
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精细程度不足。目前,农村垃圾的分类处理尚处于混合收集与分类收集相结合的阶段,缺乏详细分类,村民只把能变卖的废弃物收集起来,其他大量不能变卖的分情况处理。据调查,有65.3%的居民能把生活垃圾堆放到固定垃圾池,17.1%的村民选择随意丢弃;而进行分类集中后处理的只占到17.6%。可见,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情况并不乐观。
3.农业秸秆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邢台市是主要的粮棉生产区,每年农业秸秆产生量巨大。据调查,邢台市每年农作物秸秆总产生量为815.04万吨,其中丢弃量l5.71万吨,田间焚烧量1.8万吨, 还田量549.04万吨,堆肥量9.58万吨,作为饲料29.36万吨,燃烧90.62万吨,作为原料94.07万吨,其他用途8.36万吨[2]。可见,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大部分村庄的农业秸秆没有统一规范处理,存在乱放乱垛现象,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4.村民对垃圾有害性知识了解少,环保观念较差。邢台市农村居民对垃圾的影响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其环保意识提升较小,垃圾处理还停留在方便、省事的层面上。据调查,有些村民仍直接把垃圾堆放在垃圾池之外;居民中52.9%的不太了解塑料袋的危害;78.1%的居民对国家“限塑令”政策持理解态度,但仍在继续使用;大部分农民对环保方面的报道关注较少,说明环保教育缺位。
二、影响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建立的原因
(一)相关法律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完善的经济立法制度是处理农村垃圾的基本保障。我国制定颁布了多种环境保护的法律,但针对垃圾处理的则相对较少,而具体到农村垃圾处理的几乎没有。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专门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定,在现行法律中,只是做出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农村垃圾处理缺乏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二)资金来源不足,难符合实际需要。资金投入是农村垃圾处理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动力。农村垃圾处理所需资金巨大,一方面多数农村的农民收入不高,农民出资处理垃圾不现实,另一方面县政府虽把农村垃圾处理资金列为专项补贴资金,但长远出资会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一些贫困的县、乡、村来说,拨款投入相当有限。对垃圾处理这样基础性投入大、收益率低、投资风险高的项目,一般企业大多不敢投资,只介入一些易于回收利用的项目,难以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三)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良好的工作机制。农村垃圾处理受地域限制较大,往往容易造成行政管理服务主体缺失。许多地方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落实不够,容易形成农村社会事务组织主体缺失。垃圾处理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在组织动员不足的情况下,村民对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不关注,不配合,而形成参与主体缺失。这三方面的主体缺失,最终导致再好的工作模式也无法落实到位,影响到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
(四)村民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积极性。出于农民自身教育水平、国家宣传力度、传统习惯等原因,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同,大部分村民的环保意识较为落后淡薄,而环保知识的普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建立长效机制的主观因素。
三、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的对策
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质量,需要各地农村结合实际,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成功经验,运用垃圾处理最新理论和成果,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篇8
“以前没有化肥,田地里泥鳅黄鳝很多。如今,田里连吸血的蚂蟥都没了。”在农村生活了50多年的杨大妈如此感叹。生物链的改变很大程度是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据介绍,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至2009年底,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县已达72个,基本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19.43万亩(次),建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示范区60多个;建立农药减量工程示范区436个,推广实施面积638万亩。
执法检查组发现,由于我省复种指数高,每公顷播种面积平均施肥、施药量分别为373.65公斤和26.11公斤,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又都在30%左右,大部分直接进入河流、湖泊,污染水体。
除了化肥以外,畜禽粪便是氮磷的又一重要来源,对水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不断扩张的畜禽养殖业对农村水环境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2010年6月10日上午10点左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明率领的执法检查组来到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陈良村、新簧社区检查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情况。
据介绍,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凤桥镇,平湖市曹桥街道,海盐县西塘桥镇地处三县(市、区)交界,水系相互贯通,简称“新三桥”,当地百姓戏称“猪三角”,是嘉兴市生猪养殖最密集的地区,仅占全市7.8%的耕地上饲养了全市近1/4的生猪,年存栏生猪62.27万头,年出栏生猪118万头。
生猪养殖在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粪便污染也成为当地环保部门头疼的事情。陪同检查的当地领导坦言,经过近几年来的整治,该区域畜禽养殖污染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常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下的散养户直排现象仍然存在,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统计显示,2007―2009年,嘉兴市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66个,全面完成了5208家存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场(户)的治理任务,但对小规模、家庭分散式养猪户的治理工作,仍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监管难度很大。“农民要增收,我们也不能明令禁止散养户。”当地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对此颇为无奈。
省农业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畜禽规模场排泄物综合利用任务繁重。“201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有4596个,为前4年治理总量的一半多,涉及79个县(市、区),分布广、规模小、治理难度较大,且今年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缩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地治理工作进度及养殖场的治理积极性。”
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浙江省已经开始对畜禽排泄物进行了集中“手术”。在陈良村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空旷的生产车间里,执法检查组的成员们看到,二三个工人正用铁锹将堆积的干粪便铲入均翻机。经过打碎、翻匀,采用生物技术的处理,这些原本让村民头疼、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畜禽粪便将摇身一变,成为畅销的有机肥。
据悉,至2009年底,全省已有88个县(市、区)划定了禁、限养区,完成年存栏生猪200头以上、牛20头以上养殖场治理7894个,累计建成各级生态畜牧小区675个,其中省级204个,入区从事畜禽养殖的经营者达5287户,并带动3.59万农户发展畜禽生态养殖。全省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已超过80%,全省采用农牧结合型治理模式规模场占85%以上,落实配套农田果园鱼塘12万亩,创建了宁海、南湖等一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
检查中,检查组也发现,由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加上受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一些地方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已经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垃圾大部分被农户随意堆放或倾倒于河道两侧,河道成了天然的排污沟和垃圾场。
材料显示,目前,已有13000多个村庄实施了生活污水治理,占全省行政村的40%以上;在平原地区,普遍推行“户集、村收、镇(乡)中转、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不过,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清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省环保厅的同志对存在的问题并不讳言。
“相对工业污染治理来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起步较晚,重视程度还不够,而且造成面源污染的主体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在认识上没有面源污染的概念,面广量大点多,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浙江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篇9
一、水库水源保护势在必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前,丰城市不少山塘水库都面临着蓄水量减少、水质被严重污染、水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要解决面临的这些问题,还丰城人民“一湖清水”,对水库进行保护已势在必行。
1、水库蓄水调洪能力下降。丰城市小型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有设计工程标准偏低,加上运行时间较久,绝大部分水库存在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雨季时由于蓄水调洪能力不足,大部分雨水无法蓄存在水库中,容易造成内涝。而由于雨季蓄水量少,旱季时却水量不足,造成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缺乏。
2、水库水质污染不容忽视。从调查情况看,紫云山水库、潘桥水库等水库水质为浅绿色,散发出异味。主要原因是水库水面多数对外进行承包,承包者为解决养鱼饵料问题,大量使用畜禽排泄物以增加水库的浮游生物数量。据统计,丰城市水库周边共有1699个规模化养殖场,每年共产生畜禽粪便269万吨,其中50%都是直接将未经处理的动物粪便排入水库用于养殖业,对水库水质造成严重污染。
3、农业生产用水流失浪费严重。一是灌溉渠系年久失修。丰城市的灌溉渠道多为土质渠道,倒塌、渗漏严重,灌溉保证率为60%左右,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灌溉效益远远未达到设计要求。二是灌溉渠系遭到破坏。如荣塘“万米渠道”,直接从紫云山水库引水,流域面积广,一直承载着荣塘等多个乡镇的灌溉重任。但由于村民不断地在渠道上建房,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流入渠道,影响了渠道畅通。
二、农村生产生活水质令人堪忧
近年来,随着农村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丰城市农村水环境形势严峻,呈现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的现象。
1、生活垃圾污染。丰城市农户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源量大面广,大部分村庄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完整的排水系统。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倾倒,习惯把果蔬枝叶等生活生产中的废弃物扔在田头地尾,生活污水也是直接排放到村内外的池塘中,大量污水渗透至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更是对村民的饮用水安全造成隐患。
2、畜禽养殖业污染。大量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专业村,由于布局不尽合理、没有治理手段、资金不足,使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相对滞后,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污染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孙渡街道是丰城市养殖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街道85%以上的池塘都对外承包搞立体养殖,推行“猪―沼―渔”的养殖模式,即岸边养猪、猪粪喂鱼、水中放鸭。但由于养殖户缺乏科学养殖的技术,将猪粪不经发酵直接排入池塘,造成地下和地表水源的污染,导致池塘水质恶化。
三、农村地表水资源日益匮乏
农村地表水主要以池塘蓄水为主,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村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池塘渐渐被蚕食,农村地表水资源面临匮乏的境地。
1、地下水位下降。随着涵养水源的池塘不断被农民无序建房所蚕食,村民大多依靠压水机井采地下水饮用,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以丰城市筱塘乡筱塘村为例,该村共有2600余人,耕地面积2800余亩。上世纪80年代时举全村之力从清丰山溪修建了一条长达2600余米引水渠道直达村庄池塘,池水清澈见底。一到夏天,池塘成为村民游泳嬉水的好场所。该村原有大小池塘40余口,其中5亩以上水面的池塘4口,村民可就近在池塘洗衣。但现在,全村仅保留有8口池塘;其中5亩以上水面的池塘全部被农民建房所蚕食,老村支书在陪同调研时,痛心地告诉我们:“原来打压水机井5米就能够见水,现在要9米以上。”
2、池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池塘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与池塘外的生态系统也进行着能量交换,以达到自我净化的效果。但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对池塘进行水泥护坡硬化后,导致池塘与外界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无法进行能量交换的封闭空间,生态循环被破坏,以前生机勃勃的池塘变成了一潭“死水”,致使池塘水质变坏、变臭。
可喜的是,丰城市委、市政府已深刻地认识到农村水源水质保护的重要性,及时出台了《丰城市水源水质和水库水质保护管理办法》和《丰城市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整治实施意见》等文件,在2010年12月31日以前,该市10座大中型水库已有9座退出承包,其它山塘水库已退出211只。笔者认为,要坚持把农村水源水质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最大的民生来谋划、来落实、来推进,重点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四、措施
(一)在水库水源的保护上,加大除险加固的力度
丰城市需除险整治的小(二)型水库点多面广,要按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要求,认真分析险病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除险加固方案,三年内全面完成全市346座小(二)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1、增强水库防洪抗灾能力。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做到大坝坝体稳固,降低水库病险率,提高防洪能力,有效消除水利工程的安全隐患。
2、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通过对灌溉渠系的整修、改造,畅通水库至灌溉区的引水渠道,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隍城镇狮子山灌区渠系改造工程。该灌区建于1965年,设计灌溉面积1400亩,渠道全长16.7千米。由于受当时历史环境和经济技术条件制约,灌区工程标准低,工程设施配套不全,经过多年的运行,渠道渗漏、渠道边坡坍塌淤塞严重。2009年,丰城市对该灌区进行渠系改造后,从水库大坝放水至渠道末端由原先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半小时,灌渠水利用系数由0.44左右提高到了0.7以上,年节水15.1万方;改善水田灌溉面积750亩,新增、恢复水田灌溉面积230亩,工程受益人口1000人。
(二)在新农村建设上,启动池塘建设专项规划
池塘有五大功能。第一是农业功能:春夏蓄水,秋冬抗旱;第二是副业功能:可以养鱼养虾养鹅养鸭;第三是生活功能:村民可以洗澡洗衣、洗菜淘米;第四是生态功能:可以优化环境,调节气候。第五是消防功能:池塘水是消防用水的来源。应结合新农村建设,从治理乡村环境脏、乱、差入手,全面提高对农村水源的保护意识,启动池塘建设专项规划。
1、新农村建设做到“一村一塘”。良好的水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要将村组池塘的建设、改造纳入村镇规划,作为丰城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重点推进。以尚庄街道洪塘村为例,该村对新建牛栏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新建牛栏20间,实现了人畜分离。同时,新挖水沟794米、池塘2.6亩,对老池塘进行了修缮,新砌洗衣台120米,对池塘周边进行了绿化,共植树200余棵,并完成改水54户、改厕30户,建成沼气池38只,有效地避免了猪、牛等动物粪便及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改善了农村水资源遭受污染的状况。
2、池塘加固维修坚持“修旧如旧”。天然的池塘,在大自然的风吹雨打面前也会出现破损、垮塌。如要对这种池塘进行改造,比如清淤疏浚,加固堤岸,应当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以不破坏池塘原有生态系统为准。建议对池塘垮塌部分的加固与维修采用渗透性强的青砖和石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
(三)在山塘水库养殖上,实行“人放天养”
要加强对水库养殖污染源的整治,推行“人放天养”,改善生态环境,使水库水质得到有效保护。
1、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养殖业的管理和规范,坚持预防为主,划定禁养区、限养区、控制区,达到水库集雨内的畜禽养殖场全面退出的目标。对水库承包合同进行一次全面清查,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予以解除,对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从事投饵施肥养殖活动,致使水体严重污染的,由环保、水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从严处理。
2、加大生态化养殖推行力度。应用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基本原则,对畜禽粪尿进行综合处理,促进养殖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生态化。
(四)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上,实行分类管理
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增强村民科学处理垃圾的意识,使村民真正认识到乱扔垃圾对水源的危害,学会分类处理垃圾。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利用措施,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实现水质状况逐步提高。
1、有机垃圾入沼气池。大力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普及农村沼气,推进农村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积极引导农民把沼气池建设与家庭院舍美化、绿化、净化结合起来,使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利用,实现清洁能源。
篇10
[关键词]台州农村;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双向影响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10
1导论
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最近一轮的经济增长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进程源于安徽农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从此,中国经济驶入了快车道,改革开放30年来以年均近10%的速度突飞猛进。台州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是中国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也是两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始者。台州地区民营经济比重占据经济总量97%以上,高于同省宁波70%、绍兴96%的比重水平。可见,台州地区民营经济为本地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是台州地区,整个浙江省的多数民营企业都出身于乡镇企业,且位处农村地区。因此,考虑到这样的先天优势,浙江省主要实行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农村工业化战略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以谋求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数据上,台州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成绩也颇为亮眼。从2000―2013年,本地区农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比城镇居民还要高出09个百分点。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比也逐渐缩小,从2000年的23∶1到2013年的21∶1,而且从2003―2013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几乎翻了3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农村的生态保护被忽视了,也因此导致了环境污染的恶化并呈加剧趋势。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之一,但鉴于农村在工业污染的环保监测、监督、执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导致了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现代化建设。因此,研究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对于能否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对台州农村地区的调查
21抽样方法和数据来源
为了较好地了解台州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情况,使研究样本更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台州市3区2市4县共九个区域,每个区域根据人均GDP指标,将所有乡镇分成5组,每组随机抽取一个乡镇;用同样的方法,每个乡镇抽取2个村。一共45个乡镇,90个村。从每村中采用随机方式选取农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200份,但由于部分问卷数据信息缺失,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5%。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主要内容:一是农户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等基本信息;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三是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被调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提出具体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
22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台州是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中国重要渔区,是中国著名的果品基地,是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因此民营经济十分发达。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壮大,给农村经济抹上了亮色。当前,台州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整个农村经济已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调查表明,近十年来,台州农村经济状况改善很多,经济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税费负担的减轻、农村环境功能的改善、乡风文明的提升以及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发展等方面。2004―2014年本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明显变化,200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528元,2014年增至19362元,十年增长了近200%。从区域内部看,台州南北差异比较明显。乡镇企业发展较好的椒江、黄岩、路桥以及温岭、玉环这些地区,企业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2014年基本都突破了20000元大关,其中玉环县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高达22950元,位居全市第一。相对而言,地处台州北部的天台和仙居要逊色一些,但即使是排名最末的仙居县,其2014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14398元。而且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也不再单一,表1为2013年台州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情况,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据了主体。调查表明,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迅速不仅是农村居民自身的努力,还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业经济发展,并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3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随着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会越来越严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环境污染程度又会逐渐减轻。近几年来,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农村的环境被严重破坏了。几乎每个农村都会遭遇环境污染的情况,只是环境污染程度大小不同。在调查的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主要有这几方面(见表2)。
一是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作物生产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调查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污染多集中在秸秆、地膜、化肥包装袋和农药瓶等废弃物上。近10年来,农村地区农田秸秆就地焚烧问题依然存在,但情况相对减轻,而95%以上地区的地膜、化肥农药用量均有所增加,对地膜、化肥包装袋及农药瓶等废弃物随意丢弃处置或焚烧占了35%以上(见表3)。
集处理焚烧和
填埋10%5%82%3%
二是乡镇企业排放污水废气造成的污染。台州是民营经济发源地,因此在台州农村地区存在相当多的乡镇企业。调查发现,这些农村乡镇企业大多数没有设置环境保护设施和专门的废弃物处理设施,企业生产造成的“三废”产品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其中超过90%的村子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较为严重,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三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有四大类:剩饭菜,菜根菜叶等厨余垃圾,塑料、废纸、碎玻璃、金属等可回收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和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其他垃圾。调查表明厨余垃圾在农村生活垃圾中占比重最大,高达78%,其次是卫生间废纸等其他垃圾,占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的15%,最后是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在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上,91%的是村统一收集后处理,5%的选择自己回收再利用,3%的是焚烧和填埋,其余的则是随意处理(见表3)。
3对策建议
3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环境意识
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意愿不高,只有少数居民表示愿意出钱或出力来处理村里的生活污染问题,大多数居民则希望由政府部门来帮助改善环境问题。而有些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更多的是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因此农村环境问题严峻关键还是环境意识没有深入人心,开展宣传教育目的是启发人们觉悟,提高认识,规范人们行为,只有加强环保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环保违法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才能逐步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
32建立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了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的产业体系。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建立这样的生态产业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也会明显。
33政府加强对农村经济与环境的综合管理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始终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政府部门应针对农村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建立健全并完善相关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制度,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以及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出台有利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环境违法行为应严厉打击,积极倡导农村居民保护环境,促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11):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