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预备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预备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被诉案件;预防与化解;机制研究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4-0106-05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商业银行被诉案件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和其他经济活动中,被客户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通过诉讼或仲裁方式而请求权益保护的争讼事件。近年来,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常常成为被诉的对象。银行作为被告现象的频繁发生,一方面表明广大客户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在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某分行2005年以来被诉案件的主要类型、争议焦点,剖析被诉案件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提出了银行避免或减少被诉案件的对策和建议。
一、被诉案件的主要类型及争议焦点
(一)公司贷款及保证合同纠纷
市石油公司(后改制更名为中石化某市分公司)为某水产公司的贷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水产公司经营不善破产,银行依据保证合同约定直接从中石化某市分公司账户扣收贷款本息。中石化某市分公司随即银行,认为银行扣款错误。
该案争议焦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扣款的合法性问题。本案中,银行扣款的依据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机构从贷款保证人存款账户直接扣收贷款问题的复函》(银条法[1989]7号)的有关规定,以及保证合同关于“银行在合同履行期间内可直接向保证人追索”的约定(但该复函未明确规定可以直接扣款)。二是保证合同的效力问题。中石化某市分公司认为,分公司是中石化的分支机构,其在改制之前具有法人资格,改制后作为中石化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担保能力,故在没有获得中石化总公司书面授权的情形下与银行签订的《债权确认书》效力待定,同时银行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的部门文件扣款法理依据亦不足。法院审理认为,银行与石油分公司签订《债权确认书》构成新的法律关系,石油分公司应当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同时,银行实施扣款是主张权利的一种方式,不违反法律及相关规定,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二)个人按揭贷款纠纷
李某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一份,申请购房按揭贷款。半年后,李某向仲裁委员会递交仲裁申请书,称房地产公司没有按照合同规定期限交付房屋,请求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同时申请解除与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银行作为第三人参加了仲裁。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解除是否必然导致《借款合同》的解除。仲裁委员会认为,这是两个具有独立法律效力的合同,但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房地产公司没有按照《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期限交付房屋存在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该案三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由房地产公司归还银行全部贷款本息。
(三)个人储蓄存款纠纷
周某到某储蓄所取款,被告知密码不符不能取现。周某又出示其身份证,要求办理密码挂失手续,又被告知其出示的身份证信息与账户登记的身份证信息不符,不予办理。随后周某向法院提讼。
在本案中,周某认为在其提供了存折和身份证后,银行不予办理挂失和取款手续的行为是错误的。而银行认为是按照国务院《储蓄管理条例》、《个人存款账户实行实名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问题》、《关于(个人存款账户实行实名制规定)施行后有关问题处置意见的通知》等相关规定,办理密码挂失手续时要求存款人出示与存折一致的身份证信息,因此不予办理挂失和取款手续没有过错。最终,法院判决银行没有过错,不承担责任。
(四)网上银行外部欺诈
在夏某诉某支行网上银行纠纷案中,夏某称在未开通网银和进行网银转账的情况下,其账户资金被他人通过网银划出。后经法院审理查明,不法分子利用新型作案手段获取了夏某的卡号和密码,再通过网银转账盗取客户资金。法院认为夏某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卡号和密码,导致资金被他人划走,银行在该案中没有过错不承担责任。
(五)ATM自助银行安全问题
在陈某诉某分行信用卡纠纷案中,客户在自助银行进行操作时,由于疏于防范,银行卡密码被不法分子窃取,银行卡则被不法分子事先设置在ATM机上的机关卡住。在客户离开ATM向银行工作人员反映此情况时,不法分子迅速窃取了银行卡并随即到他处取出该卡中的存款。客户认为银行未尽到保证交易场所安全的义务,向法院要求银行承担赔偿责任。法院认为该案系第三人作案导致客户资金损失,判决银行不承担责任。
(六)支付结算纠纷
在某县面粉公司破产清算组诉某支行结算纠纷案中,某支行在汇款账号和户名不符的情况下,没有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将该笔汇款退回汇款人,而是直接按照汇款人填写的汇款账号入账,造成面粉公司资金损失。尽管该案银行最终胜诉,但是银行在业务操作上的违规行为大大增加了应诉难度。
(七)不良贷款剥离纠纷
某漆业公司向法院某支行,并将总行列为共同被告。原告称其改制前单位(造漆公司)曾与被告于2004年签订银企协议一份,双方约定造漆公司分期偿还部分贷款、原告承接部分贷款后,某支行将负责办理剩余债权的核销手续。但某支行在向总行申请核销剩余债权时未获批准,遂在股改上市过程中,根据相关政策将剩余债权转让给某资产管理公司,后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让人向原告催收上述债权。原告遂要求银行承担违约赔偿责任。
本案的核心问题是某支行是否构成违约。某支行根据有关政策,负责办理剩余债权的核销手续,而该债权最终是否能够核销,必须履行必要的程序报上级行审批;即使原告的债权进行了核销,也并不意味着对原告债权的免除,银行仍有追索权。因此,某支行不构成违约,不需要承担违约赔偿责任。该案在地方政府和法院的协调下,原告最终撤诉。
(八)内部人员违法犯罪行为
2003年4月至2005年8月,葛某利用其银行对公客户经理的身份,以揽储及帮助某建安公司办理保函为名(办理保函银行需收取一定的保证金),骗取建安公司保证金用于购买彩票。原告认为,葛某的上述行为是一种职务行为,其所造成的后果应由银行承担。
该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葛某的行为是否属于代表银行的职务行为。银行在诉讼中提出,其一,葛某实施的诈骗是个人行为。揽储和办理保函是葛某为了诈骗成功而虚构的事实,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且刑事判决书已经做出认定。其二,葛某的诈骗行为并不
代表银行的意思表示,也不是为了银行的利益做出的,没有代客户办理存款和办理保函的法定义务,故不构成职务行为。法院最终采纳了银行的观点,判决银行不承担责任。
二、被诉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被诉案件的原告既有个人客户也有法人客户,以个人客户居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依法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客户为了实现自身的权益或为了转嫁损失,抓住银行过失或过错不放,或者在与第三方的纠纷中将银行牵连进去,欲通过银行转嫁损失,通过诉讼手段强行向银行主张权利,转移法律风险。
(二)被诉案件多是由操作风险引发的
随着监管法规的日益严格,对金融业务的规范要求也越来越高。可是不少银行员工尤其是基层行员工对法律学习重视不足,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又未严格按照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操作,忽视潜在法律风险,习惯于以个人经验代替法律,以传统操作代替法律,以主观臆断代替法律,致使银行操作风险事件频发。从近年来发生的被诉案件来看,违规操作成为银行遭遇被诉甚至败诉的主要原因。
(三)被诉案件业务领域相对集中
股改上市以后,新发生的被诉案件虽然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多个方面,但主要集中在贷款、存款、资产处置、支付结算、ATM自助银行、网上银行被盗等业务领域,风险相对集中。
(四)被诉案件类型分布多样化,个案差异较大
多数被诉案件案情比较复杂,有些案件的法律关系不甚清晰,部分被诉案件中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交叉在一起,证据收集比较困难,处理难度非常大。还有些案件原告与被告存在混合过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银行意欲不承担责任也非常困难。
(五)新业务、新产品引发的被诉案件不容忽视
近年来,新技术、IT技术在银行广泛应用,各种银行创新型产品层出不穷。这一方面丰富了银行服务内容,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对创新业务操作中银行与客户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规范,法律适用不够具体,甚至没有可以直接适用的法律规定,从而导致银行面临现实的法律风险。
三、被诉案件的成因分析
(一)人员管理不到位引发被诉风险
对人的管理是防范违规操作的核心,近年来银行业频繁出现的客户经理作案、重要岗位人员作案都表明对人员管理的重要性。如在某建安公司诉银行一案中,葛某是服务原告的银行公司客户经理,后被改任为个人客户经理,但所在支行没有及时书面通知客户,致使葛某诈骗得逞。该案深刻反映人员管理不到位引发的风险隐患,如没有严格要求岗位调整的客户经理及时交出服务客户的资料,没有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客户明示银行客户经理工作岗位的调整,以致被用心不良的人员加以利用,致使银行被动地卷经济纠纷案件中,甚至承担不应有的责任。
(二)业务运营不合规引发被诉风险
业务运营是否规范操作,是衡量银行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标准。随着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精细,制度的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主观臆断心理、侥幸过关心理和麻痹大意心理,都是银行风险控制的大忌。在某面粉公司破产清算组诉某支行一案中,某支行如果严格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的相关规定。将汇款退回汇款人,该被诉案件完全可以避免。在某漆业公司贷款剥离案中,反映了银行在内控制度执行中存在着重大风险隐患:擅自承诺债权核销内容,擅自免除借款人债权,擅自对外泄露应当保密的事项,都严重违反了内控制度规定。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不够引发被诉风险
作为新型的金融产品,网上银行、电子银行、自助银行等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近年来出现的假冒银行网站、网络诈骗,银行卡诈骗甚至银行自身的信息系统缺陷等问题,使得金融产品的安全性面临严峻挑战。以陈某诉某分行银行卡纠纷案为例,客户在自助银行进行操作时,由于疏于防范,银行卡密码被不法分子窃取。虽然法院最终作出了有利于银行的判决,但并非意味着银行没有过错。监管法规及法院的相关判决均表明,ATM属于银行的经营场所,银行有义务为客户提供安全的业务办理环境和交易环境,保障客户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因第三方的原因引起被诉风险
金融产品不可能脱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商业银行既是特定企业组织,也是其他组织的客户,与商业银行相关的如押运公司违约,供电公司违约,计算机产品质量或系统缺陷,其他商业银行不正当竞争等第三人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和经营管理活动,并有可能因为第三方的原因产生法律纠纷。从银行开办的业务活动来看,在按揭贷款、委托贷款、信用证等银行业务中,也往往涉及多方当事人,在银行与客户的金融服务合同之外,还存在客户与第三方之间的基础合同关系或其他法律关系。由于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受到基础合同关系的制约,在客户与第三方出现法律纠纷以后,银行也不能独善其身。如在李某与房地产公司房屋买卖纠纷案中,被诉案件的发生责任和原因均不在银行,银行不存在任何过错,但仍然被卷入他人的法律纠纷中。因此,在涉及第三方的业务中,不仅要审慎审查客户的资信、还款能力,还要做好对第三方的资信等方面的调查,做好潜在风险防范工作。
(五)客户投诉处理不当引发被诉风险
什么是投诉?英国标准协会BS8600(1999)定义:“投诉:顾客的任何不满意的表示,不论正确与否”。通俗地说,商业银行的客户投诉就是客户对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不满意表示。如果客户的不满不能得到合理处理,客户投诉必然升级,直至与银行对簿公堂。在肖某诉某支行储蓄存款案中,储户肖某声称2年前在某储蓄所存款2000元,但后来发现存折上只显示1000元。肖某在多次投诉无果的情况下向法院,要求银行承担赔偿责任。经银行出示相关影像资料等证据后,法院认定原告仅向银行存款1000元,原告也承认是因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导致的,并向法院申请撤诉。这起案件表明,银行如果能够在客户投诉的初期就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诉案件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六)银行股改上市的阶段性工作中遗留了被诉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上市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历程上的一次重大转型,涉及资产处置、不良贷款剥离、财务重组等众多阶段性工作。这些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法律关系也非常复杂。由于法律规定模糊、法律手续不健全、处置程序不合规等原因,为银行被诉埋下了隐患。
以不良贷款剥离为例,就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大量的被诉案件。一是剥离自办公司贷款引发的案件,有的是自办公司出资不实,有的是自办公司擅自对外提供担保,有的是因出资未达到法定最低限额而不具备法人资格,有的是未对自办公司进行清算
或清算程序不合规等。二是剥离不实引发被诉,有的是债权剥离前已收回现金、实物,将已消灭的债权又对外剥离;有的是债权剥离后,从债务人处收回现金、实物而未移交资产管理公司,等等。三是银行贷款剥离涉及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银行阶段性剥离政策中存在瑕疵等。
四、预防与化解被诉案件的对策建议
在前述2005年以来发生的所有被诉案件中,某分行全部胜诉,实现了零损失的目标,避免了被诉案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取得了圆满的诉讼效果。本文认为,被诉案件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事前预警、事中处理、事后管控的工作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和化解被诉案件。
(一)健全被诉案件事前预警机制
1 严格执行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是预防被诉案件发生的根本保障。一是要充分认识操作风险事件是导致被诉的主要原因,通过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依法合规意识,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等措施,降低操作风险,减少被诉风险隐患。二是要对现有制度不断进行修订、补充和整合,进一步完善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使之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减少行内规章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冲突;对新业务、新产品更要事先制定相关制度以准确计算和评估风险;对于阶段性工作必须做出审慎安排,避免或减少因法律规定不健全、法律手续不完备等原因引起经济纠纷。三是要确保各项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在各专业、各层次得到贯彻执行,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操作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要杜绝仅凭经验、猜测、想当然去处理业务,要杜绝出于照顾关系、讲人情的需要简化业务手续的做法。
2 积极发挥法律审查的事前风险控制作用。一是要参与产品开发。加强与有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合作,协助制定和审查相关业务合同文本和规章制度,重点关注业务创新设计的法律依据、法律关系及法律风险防控措施,提出有针对性或建设性的法律建议。二是参与业务发展。要适应业务部门的需要,积极参与对重点客户的前期营销、业务谈判或方案论证工作,了解客户需求和业务方案,预先识别和控制法律风险。三是要正确把握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既要善于识别和揭示相关法律风险,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支持金融创新发展,为提高创新效率和降低创新风险提供法律支持。
3 高度重视客户投诉化解工作。一是要充分认识客户投诉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把客户投诉作为企业形象建设和服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研究解决每一起客户投诉事项,确保客户投诉的各项管理规定得到有效执行。二是各专业部门要分工负责处理好客户投诉问题。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认真、负责、高效地处理本专业客户投诉事项,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或改进措施,妥善解决有关问题,消除被诉风险隐患。三是提高客户投诉管理工作水平,形成一套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根据“纵向按地区、横向按专业”的原则分配客户投诉事项,妥善处理相关客户投诉事宜。要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客户,避免激化矛盾。四是要认真做好客户投诉统计分析工作,研究客户投诉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客户投诉暴露出的产品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从源头上消除被诉案件的风险隐患。五是探索建立小额赔付机制。对于数额不大的纠纷,客户无明显过错、银行有明显过错或者银行虽无明显过错但受技术条件限制形成的客户投诉,银行可与客户进行协商,对客户损失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从而化解矛盾,避免久拖不决面临被诉风险。
(二)完善被诉案件事中处理机制
1 制定周密应诉方案是被诉案件胜诉的基础。一是精心组织,在处理每一起被诉案件中,全面搜集证据、资料,对每个环节、每一步操作步骤,均查找出相应的法律或规章制度依据。二是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召开被诉案件分析会,组织人员详细分析案情,从诉讼程序和实体方面下工夫,充分集思广益,注重每一个诉讼环节、证据和争议焦点,理清答辩思路,确定诉讼策略。三是经过对几套应诉方案的缜密推敲、论证和比较,制定出最佳应诉方案,力争取得圆满的诉讼效果。
2 充分调动行内外各种有利资源是案件胜诉的重要因素。在被诉案件应诉过程中,要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部门、法院和银行业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积极阐述银行的合法主张,争取外部支持和有利条件,确保案件取得最佳诉讼效果。在某漆业公司银行不良贷款剥离案中,就是通过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恰当地做通原告的工作,加之原告的理由也并非无懈可击,最后以原告撤诉结案。在处理跨省的被诉案件中,可以主动跟当地工行联系,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通过兄弟行与当地法院的桥梁作用,或者通过兄弟行介绍合适的律师,能够在陌生的环境里面迅速打开局面。
3 与承办法官良好的沟通是案件胜诉的重要环节。在银行被诉案件中,由于案件涉及的金融业务专业性较强,承办法官往往对银行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尤其是那些法律规定比较模糊、弹性较大的案件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银行人员向法官反复讲解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金融规章、文件等材料,并清楚阐明其适用范围及发展变化,使得法官对案件涉及的银行业务有清晰认识,以便于对案件进行准确定性、正确适用法律,避免或减少败诉案件。
4 重视“首例官司”。这是指可能引起群发效应的第一例官司,往往是一个客户银行,而更多的同类型客户处于观望状态。如果第一例官司取得胜诉,成为对银行有利的判例,其他相同类型的客户就不敢盲目银行,甚至放弃的念头;如果第一例官司银行败诉,则容易引起连锁反应。
5 注重发挥和解的作用。在诉前论证后,对于那些银行业务操作确有瑕疵,甚至存在明显违法、败诉可能性的案件,银行宜主动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和解,减少败诉案件,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6 积极发挥外聘律师的作用,引入“风险”机制。在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示范性较强、法律关系复杂的被诉案件中,可以聘请那些社会资源丰富、与法院、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的律师进行“风险”。为了充分调动外聘律师的积极性,可以综合考虑案件复杂程度、社会影响面、诉讼标的等多方面因素,与之签订风险合同,没有达到预定目的则不予支付诉讼费。例如在处理某支行一起存单纠纷案中,法院一审、二审均判决银行不承担责任,原告遂向上级法院申诉。该案采取风险方式,明确律师的任务就是阻止该案进入实体审理。上级法院立案庭经过听证,决定驳回原告的立案申请。银行将案件成功阻止在立案阶段,避免了进入冗长的实体审理程序,节省了高昂的诉讼成本。
(三)强化被诉案件事后管控机制
1 及时总结被诉案件的经验教训,着力防控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被诉案件。一是要建立健全被诉案件风险定期通报机制,并定期组织对被诉案件法律风险进行梳理、识别和评估,及时将被诉案件处理中发现的法律风险向有关部门通报,提示被诉风险和防控措施,并定期向管理层报告有关情况。二是涉案分行和业务部门要注意从被诉案件特别是败诉案件中总结经验教训,排查和化解潜在风险隐患,努力实现被诉风险防控关口前移,防止类似风险再次发生。三是通过被诉案件揭示的风险点所在,有针对性地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完善操作风险引发的被诉案件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有效化解操作风险引发的被诉风险。
2 实行被诉风险重点关注行制度。对未决和新发生累计超过一定数量被诉案件的下级行,可以确定为被诉风险重点关注行,采取风险警告、集中研究、现场座谈、专项指导等措施,了解重点关注行的被诉案件进展情况,督促做好被诉风险管控工作。
3 完善被诉案件考核机制。一是强化被诉案件的考核力度。银行内部往往对于刑事案件不论金额大小都非常重视,但对于动辄损失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被诉案件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要将被诉案件造成的损失与员工的切实利益挂起钩来,让每位员工都认识到,发生被诉案件将损害或危及自身利益。二是要改变目前的考核办法。对于发生被诉案件或败诉案件的,不能只考核法律部门(扣法律事务部门的分数),而不考核该被诉案件的业务管理部门,不能既要法律部门“替人消灾”又要“代人受过”。对于被诉案件造成资金损失的,可以按一定比例扣减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和案件所在行的费用指标,将垫付资金作为虚拟成本,参与利润考核;对于胜诉案件,按减少赔付资金的一定比例奖励有关部门和个人。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徒法不足以行”,严格被诉案件法律责任追究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违规操作,也可以使被诉案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得到有效补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自动控制
1、国内液压支架的生产现状
液压支架是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的主要设备,除液压元件以外, 其主体部件基本上都是形状复杂的箱形焊接结构件。因此, 焊接是液压支架产品制造中主要的加工工艺。按目前国内液压支架产品的年产量计算, 每年用于液压支架生产的焊接母材用量约为 40 多万 t, 而焊缝充填量占工件总重量的3% ~ 4% , 焊丝的有效消耗量达 2 万 t, 焊接作业劳动强度很大。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为减轻支架的重量, 设计上越来越多地使用高强度焊接材料。为保证高强度焊接材料的焊接质量, 工艺上需要对工件进行焊前预热处理, 即使在炎热的酷暑也是如此, 作业环境非常恶劣。在我国所有的液压支架制造企业, 手工焊接至今仍然是唯一的焊接作业方式。人工施焊时, 焊接工人经常会受到心理、生理条件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干扰。在高负荷的劳动强度和恶劣作业条件下, 操作工人容易疲劳,难以较长时间保持焊接工作稳定性和一致性, 最终会造成焊接质量的不稳定。国外先进的液压支架生产商, 如 DBT 公司和JOY 公司已广泛地使用焊接机器人或机器手代替或部分代替人工焊接。焊接机器人的应用, 不但改善了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更主要原因是焊接机器人工作的稳定性和焊接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这对于保证批量生产的产品焊接质量至关重要。
多年来国内液压支架产品的出口一直受到焊接工艺质量的困扰, 很难参与国际商务竞争。相反, 近年来, 国内市场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企业高端液压支架产品的挑战。全球经济复苏而导致的国际能源紧张的局面为煤机制造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目前国内煤机制造企业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提高制造技术水平, 加强装备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对液压支架制造企业来说, 只能引用高新技术开发高端产品, 应用机器人焊接技术提高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 增加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
2、 机器人焊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焊接机器人出现到现在,焊接机器人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制造业。国内从引进焊接机器人到我国自行研制第1 台弧焊机器人并开展机器人焊接技术领域的研究的近20 年来, 我国机器人焊接技术已有长足的进步。应用领域与国外先进国家相似, 主要分布于各大中城市的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等制造业, 其
中 55%左右为弧焊机器人, 45% 左右为点焊机器人。国内已有点焊、弧焊机器人设计制造能力的厂家近10 家, 表明我国机器人焊接技术已具有相当规模。
与国内外焊接技术和焊接装备的发展极不协调的是, 在我国以焊接为主要制造工艺的煤机制造企业尤其是液压支架制造企业, 焊接机器人的应用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导致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有 3 个方面:
( 1)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 企业失去了国家在设备技术改造方面的投资。前些年持续多年煤炭行业的不景气状况导致煤机制造企业举步维艰, 缺乏资金投入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换代;
( 2) 国内液压支架制造行业尚未真正受到外国公司强有力的市场冲击, 国内企业之间缺乏以更先进的制造技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意识;
( 3) 液压支架产品由于其主体部件结构的复杂性和品种的多样性, 使现在汽车、摩托车和工程机械等制造业中使用的已相当成熟的示教型和离线编程控制方式的焊接机器人在液压支架产品的焊接加工中难以发挥作用, 而具有视觉功能的智能型焊接机器人尚在发展之中。
( 3) 方面应该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就要求煤机制造企业主动与焊接机器人研究和制造单位接触并进行合作, 如此才能使液压支架以及整个煤机制造业赶上和保持与整个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3、液压支架制造中实现自动化焊接的技术途径
液压支架产品的结构特点和生产特征主要表现为: 焊接结构部件都是几何形状比较复杂的多箱形结构, 焊缝多为三维直线和少量的弧线, 且数量多,路径不规则; 焊缝的形状和尺寸多变; 产品的批次变化快。
至今, 工业现场应用的弧焊机器人主要是示教再现型, 就液压支架产品的结构特点和生产特征来说,存在许多不适应之处:弧焊机器人缺乏对环境、工件对象变化的自主适应能力;示教过程中机器人必须停止生产,这占用了生产时间,编程效率低, 尤其是对形状复杂的空间曲线焊缝;焊枪的运行受结构空间的限制。用于液压支架产品加工的焊接机器人应是基于视觉传感器的具有自主适应能力的智能化焊接机器人。视觉系统是机器人智能化的最重要的内容,它可以识别三维空间焊缝位置及其附近表面形状信息。基于三维空间图像位置识别的空间视觉系统是目前机器人视觉系统研究的前沿课题,并已开始在焊接机器人上应用, 但远未达到工业化应用的程度。在我国研制出可用于复杂箱型结构件焊接的全智能化焊接机器人尚需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全智能化焊接机器人和示教型焊接机器人之间开发过渡性产品, 如所谓的主从遥控焊接系统,是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这种半智能化的焊接设备可由机器手、视觉传感器、显示器和操纵控制器等组成,人可以离场作业, 用摄像机代替人眼, 用机器手代替人手, 而在远离工件的操纵台上有显示器和模拟操纵杆, 作业人员在操纵台上通过显示器判断焊缝和焊枪的位置, 通过模拟操纵杆控制焊枪的姿态和运动, 即所谓的主从遥控焊接系统。
由于主从遥控焊接系统不需要示教, 特别适合于结构复杂、批量小的特殊或人无法亲临的场合。人工参与操纵, 有效地解决了路径规划、焊枪姿态控制、起弧和收弧问题。视觉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器相结合可根据视觉传感器得到的焊点处的具体情况对操纵人员的指令进行实时修正, 提高焊接质量。作业人员离场作业改善了劳动强度和作业环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焊接质量的不稳定问题。
参考文献:
[ 1] 樊滨温等。 遥操作空间机器人系统研究[ J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999(1) : 110- 113。
[ 2] 刘大胜。焊接机器人的现状与发展[ J] 机器人, 2005( 5) : 42- 43。
[ 3] 毛鹏军等。 焊接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J] 焊接, 2001( 8) : 6- 9。
篇3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劳动者就业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的规定,建立以职业培训为主导,以相应的组织管理为基础的劳动预备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把加强新生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工作同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关调节结合起来。
二、目标任务。
本市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总目标:对本市八个区(县级市除外)城乡新生的劳动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追加1至3年的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其实现就业准备条件。同时,通过职业培训延迟这部分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缓解就业的压力。
本市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主要任务:将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的人员(指初中、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并有就业愿望的本市青年劳动力;初中、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并准备向非农产业就业转移或进城务工的本市农村来年劳动力。上述人员统称为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人员)组织起来,要求他们在就业前,参加1至3年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为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上岗作好准备,并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社会帮助下实现就业。
三、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预备制度是深劳动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教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涉及培训和就业管理、服务的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年试点的基础上,本市拟分两个阶段施行。
第一阶段,从*年开始,本市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人员,在技术工种中就业,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阶段,从2000年开始,全市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人员必须按规定参加培训,不论是技术工种,还是非技术工种,都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
四、组织实施。
(一)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和采取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劳动预备制度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参加的方法,使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能理解和支持,特别要动员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
(二)做好调查摸底和预测工作。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本市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人员的情况,重点是本市城镇应届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人员情况。根据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用工预测工作,在对职业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指导培训单位开设适当的专业工种培训班。
(三)培训期限。初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者为1至2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堪年,参加非技术工种培训者为1年左右;高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者为半年至1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1至2年,参加非技术工种培训者为半年左右。特殊工种(专业)的培训期限,由劳动行政部门核准后另行规定。
(四)培训资持。凡有条件的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均可向市劳动行政部门申报,发给劳动预备制度职业培训办学许可资格。培训单位要做好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制度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制度,特别要结合学员特点,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培训保障罐,保证培训质量。
(五)培训内容和形式。主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学习,并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和创业能力培训,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公民意识、国情意识、职业意识,增强劳动观念、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培训可采用全日制、非全日制以及学分制与学时制相结合等形式。
(六)考核鉴定与就业。参加培训人员培训期满后,由培训机构组织对其思想品德、劳动态度等进行综合评定,同时由市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有关职业考核机构按照国家标准统一考核鉴定,合格者由劳动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由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统一登记,纳入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并根据国家就业方针和市场需求,组织又向选择,优先推荐就业,或指导其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劳动预备制度的顺利实行。各级政府要加强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领导,并将此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日程。劳动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教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劳动预备制度工作的开展。
(二)多渠道筹措劳动预备制度业务经费。一是按分级负担的原则,由各级财政视其经费预算情况和财力可能作适当补助。二是从市再就业资金中划拨一部分,用于实施劳动预备制度。三是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人员,按标准缴纳学费。学费标准,由劳动部门提出,报物价部门审批。四是征得用人单位同意,向用人单位收取一定的用人培训费。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凡事业性质培训机构的培训费收入,按照《广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规定,纳入同级财政管理,接受财政督。职业培训机构要合理使用资金,严禁乱到滥用。
(三)政策扶持。
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的人员,原则上免试入学,实行推介和本人自愿选择培训单位相结合的办法到培训单位报名入学。确属生活困难者以及残疾人士参加培训,可申报缓交或减免学费。获得优异成绩者,培训单位可给予适当的奖励。
对取得中级技术等级证书者,经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可取得技工学校学历,并可报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必须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经过职业培训,被用人单位录用的人员,应按其达到的技术等级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
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各职业介绍机构应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优先推荐就业,为他们办理就业有关手续。并为他们办理档案存放、就业登记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帮助。
六、监督检查。
(一)对适合参加劳动预备制度,但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要求其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待其取得相应证书后,方能办理就业或开业手续。
(二)市劳动行政部门应经常性地对参与劳动预备制度的培训单位的教学、管理进行全面督导,凡未按有关规定和标准规范办学的培训单位,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培训资格。
篇4
作为从传统教育模式走出来的中国现代教育家,舒新城身上有一种现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忧患意识,这激发了他反思这一时期中学教育转变的历程。首先,体现在他对戊戌维新后中国近三十年中学教育改革的认识上。戊戌维新后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形态从晚清封建帝国转变成为中华民国,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历程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也鲜明反映在中学教育改革的历程中。舒氏作为这一教育改革过程的实践者,对这一变化历程的整体认识尤为深刻。他把这三十年间中学教育改革历程划分为八个时期,“第一期为中学启蒙期,第二期为建立学制统系期,第三期为清代教育积极进行期,第四期为文实分科期,第五期为民国教育革新期,第六期为添设二部注重职业教育期,第七期为三三制期,第八期为四二制期。”[1]他的这种划分方法,是运用当时流行的进化史观来认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结果。其次,舒新城对每个时期中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作了概述。启蒙期(1896-1902年),虽传统书院仍占大多数,但这一时期由书院改办而成的中学也零星出现了,而且,“中学学制上的系统与学校中的地位并经确定了。”[2]这为以后中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根基。建立学制统系期(1902-1903年),学制抄袭自日本,但系统的学制未曾实行过。清代教育积极发展时期(1903-1908年),主要表现在“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上。他说:“此时的中学不独在理论的学制系统上有确定之位置;因科举递减,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在实际上,中学亦定了不拔的基础。”[3]关于文实分科时期(1908-1911年),他客观地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学改革的优缺点,“此期最重要的意义,在使中学教育倾重于适应个性———但实行者甚少。”[4]民国教育革新期(1911-1917年),他认为最主要的变化为把中学年限由5年改为4年,而且订立了女子中学规章,这树立了男女教育平等的观念。注重职业教育时期(1917-1921年),他总结了其中学教育的三个特点,即开始注重职业教育、分科选科、女子中学教育,实用主义色彩浓重。三三制期(1922-1925年)和四二制期(1925-1926年),他认为这主要是根据中学教育的年限划分的。这一时期的中学教育开始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最初,初、高中各三年,即三三制;但后来变更为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即四二制。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舒新城对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中学教育的整体认识有几个特点:第一,他对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学教育的认识是以当时流行的进化史观为依据的。这一方面当然是受当时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更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的热情。第二,舒氏发现近代中学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最初的效法日本到德国,再到美国的转型历程。在这一转型背后,蕴涵着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即在中国近现代,特别是后,中国的文化教育活动都是“对‘救亡’(经世、救国、救民)的关注,‘现实功利’压倒了对‘知识、学术、真理’本身的关注。”[5]舒氏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反映了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学教育改革由最初的间接引进西方教育(以日本为中间媒介)到后来直接引进的转变,而且,在引进中更加注重实用和现实价值。
二、论中学学制和中学课程的改革
舒新城有着十几年的中学教育实践经验,这为他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中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感性经验;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又善于从理论高度去总结中学学制与中学课程改革的经验。
(一)关于中学学制改革
1921年7月,舒新城被聘为上海吴淞公学中学部主任。此后,他应邀到京、津、宁三处的一些重点中学,如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南开学校中学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江苏省立一中等参观调研考察,在这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他写成了《中学学制问题》一文。此文开篇指出了现行中学学制(即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年限过短、第一年课程与高小第三年课程重复、课程规定机械化等。然而,他认为,“学校设立于社会之中,一切设施,均与社会需要有极密切关系”[6],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因此,他“主张升学预备与职业教育双方兼顾。”[7]他还指出,这种教育改革还可以从中学生个性特点和社会现实需要两方面来看,“儿童至青年期,个性之差别渐显,个人之需要渐异,有偏长于艺术者,有偏长于数理者,有偏长于其他各种科学者,有宜深造者,有宜浅就者。学生因个人家境之关系,有毕业后须升学者,有毕业后即须谋生者。”[8]针对以上问题,舒新城提出了具体的中学学制改革构想:第一,根据各个学科和教材的程度,划分为若干学分,每一学科划分为甲、乙、丙等十学程;第二,实行学级编制,即以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划分不同等级,以每一科相同学程学生为一组,学生学级升降标准,以对于某一科某学程之学分能否合格为主,不牵涉其他各科;第三,学生某种科目,应在某组受课,经教员考查学业成绩后加以审定。考察、审定办法是由教员组成委员会议定;第四,学生所修学科,分为必修科、选修科与分科。必修科学生均须修学,分科共分文、理、商、师范四系。每个学生修业期限定在五年,但允许修满四年并修满学分学生提前毕业。五年不能毕业者,也允许延长修业一年。
(二)关于中学课程改革
关于中学课程改革的建议构想,也是建立在他对京、津、宁三处的一些重点中学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的。他利用当时引进的西方统计法和对比方法,综合考察了各个学校的中学课程的共性,1922年写出了《中学校课程的研究》这篇长文。他在对比各个学校中学课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当时我国中学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在课程设置上,中学分科必修科占比重低,普通科必修科占比重高;共同选修课占比重低,分科选修课比重高;师范必修科比重高,选修课比重低;第二,各科教授时数以英文为最多,中文次之。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了中学课程改革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一般原则为四点,即,课程是达教育目的之一种方法;课程是随着教育变迁而变迁的;课程的内容与适合现代生活之中要具有打破现实生活的精神;课程应具有达到教育目的的简捷性。[9]特殊原则为六点,即:中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兼顾普通文化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应当两方兼顾到;中学学生身心发育正盛,思想变迁甚速,课程科目应有选科以应其需要;中学学生活动力强,课程材料宜选择与日常生活切近者,使与环境多有接触;中学学生感情特盛,课程的科目宜多,方面宜广,以丰富其生活而使之社会化;中学教育非以研究纯粹科学为目的,课程材料的排列宜多心理的少论理的;中等教育应注重学生自动,故授课时间每周最多不得过三十小时。[10]在上述中学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指导下,他设计了一套中学各级课程表,如初级中学普通课程表、幼稚师范课程表、高级中学师范课程表、文科预备课程表、理科预备课程表、农科预备课程表、商科预备课程表等。总之,从他对中学学制和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看出一个特点,他主张把升学预备与职业教育双方都兼顾起来,但其重心还是在职业教育上。他之所以有这种重心偏向,正如有学者所说:“舒新城在中学教育中强调职业训练,一方面,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有感于中学生失业问题的严重。”[11]
篇5
放眼国际足坛,想尽办法批判领跑者“只会砸钱”“青训糟糕”、“只是空中楼阁”的案例屡见不鲜,从皇马、切尔西到曼城,都曾成为类似口水战的目标。所以,事实证明,能够帮助中国俱乐部足球与国际接轨的,并不只是广州恒大一家,鲁能和国安同样可以为之作出贡献。
随着恒大在各条战线上日益表现出无可辩驳的统治力,“用钱砸不来冠军”的论调已经没人信了,深重的危机感让恒大的对手们不得不琢磨新的抨击方向,同时伸手向足协“要政策”。所以,国安总经理会一边指责恒大扰乱市场,一边要求足协出台规定限制球员身价,而鲁能则一边借预备队大胜恒大聊以,一边积极参与制订中超排名与预备队成绩挂钩的方案。
恒大的存在,极大地提升了中超的品牌形象、整体竞争力和市场规模总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超俱乐部海外引援时的吸引力和议价能力。作为中超的一员,鲁能和国安其实同样是长期受益者。只是,相比这些长线回报,鲁能和国安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脸面问题。
其实,无论是“扰乱市场论”还是“预备队胜利法”都有让人贻笑大方的谬误之处。一方面,恒大的内援现在个个表现如日中天,但在收罗之初,其实都是相当边缘化的人物,郑智在国外混得极不如意,孙祥郜林在老东家申花踢不上球,而赵旭日、秦升、黄博文等人也只是边缘国脚而已。至于外援,恒大的手笔确实不是国安、鲁能这些国企背景球队可比――国企虽资金雄厚,投入时的限制与掣肘也更多。
尽管如此,哭穷和“仇富”也站不住脚,比如有统计显示,最近四年来鲁能所使用的19名外援中,只有3人的出场次数超过30场,而在几笔重要引援上浪费的金额,就足以买下穆里奇和埃尔克森!
以预备队的成功来证明“前途光明”也颇为滑稽。众所周知,中超联赛的预备队比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青训实力的竞争,更多的是因为各种原因踢不上比赛的一线队球员找状态的地方。看鲁能预备队的首发名单就不难发现,近一半人是买来的雇佣军,其中不乏一线队员,以此阵容赢恒大预备队,这不是“赢在起跑线上”,倒更像是田忌赛马。马塞纳和尼库莱等外援本赛季频频出现在预备队比赛中,这等奢侈恐怕连土豪恒大也难望之项背。
中超排名与预备队成绩挂钩的政策,看似惊人,其实噱头远大于实质。因为预备队联赛排名影响中超排名的前提,是两队积分相同、并且相互交战成绩、得失球和净胜球等数据全部相同――这样的概率,显然不足以帮助鲁能颠覆恒大,鲁能近三年在预备队比赛中狂进250球,但这也无法抹平它在中超积分榜上与恒大的鸿沟。这才是真正的空中楼阁。
篇6
【关键词】“3+4”;中职;普通本科;培养方案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已成为建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瓶颈,亟待解决。该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国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常州市从2012年8月开始实施中高职衔接的“3+4”模式,首批试点的中职学校是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溧阳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对接的本科院校是常州工学院。学生在中职阶段的专业为数控技术应用,本科阶段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3+4”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3+4”项目实行中职学校和本科高校分段合作培养的“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中职3年的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并且成绩达到常州工学院的有关规定要求,即可直接升入本科段进行4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最后毕业生通过考核应达到数控操作预备技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历证书,学业优异者将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3+4”是以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术(工艺)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复合型人才为发展目标。但目前中职、本科各自属于不同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并不一致,沿用现有各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必定会出现衔接不当问题,从而导致管理和人才培养脱节、中高职定位和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内容重叠等,难以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因此,应制定适合“3+4”模式的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 传统分段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传统分段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承担中职3年和本科4年的中职、普通本科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人才培养方案是分别针对初中毕业的中职学生和高中毕业的本科学生制定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局限性,不能直接用于中职、本科一贯制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2.1 中职、本科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侧重点不统一
中职3年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企业用的上的技能型员工。课程设置以专业技术和实践操作为主。在知识结构上,主要采用能力进阶方式,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化知识,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年制本科是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重视学生技术开发、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在机械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结合实践训练、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使学生获得综合的技术研究、技术改进等能力。
图1所示为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中职侧重专业课学习,本科则文化课和专业课相对比较均衡。由图2也不难看出中职阶段对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本科阶段,而本科阶段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则是中职阶段的一倍。
图2 中职、本科各类专业课程所占总学时比例
2.2 中职、本科人才培养衔接不良,学习困难重重
在我国因长久以来教育体制的问题,虽然在中职、高职、大学之间设立了多种渠道的衔接方式,可因为中职、高职、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而导致衔接不良的情况普遍存在。
中职生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强化了实践教学,弱化了理论学习。大学是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强化了理论学习,相对弱化了实践教学。中职学生因理论知识不扎实而被挡在大学门外的比比皆是。即使有些学生通过努力得到了进入本科学习的机会,还会面临着学过的技术不能继续提升,没学过的理论知识需要用到等问题。
3 “3+4”中职和普通本科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3+4” 中职和普通本科衔接的培养模式,制定了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传统分段培养中存在衔接问题,开启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突出各阶段教学特色,中职、本科优势互补
中职学校实训条件好,本科院校研究能力强,在“3+4”的课程设置中,考虑到中职学校原本的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实训条件偏重于实践环节,因此在中职阶段的课程安排上仍然偏重实训环节,同时为了使学生升入大学后能够适应大学的课程,适当增加了文化课的学时。大学本身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主,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较高,因此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增加了部分实践课程,突出各阶段优势,形成互补之势。
在中职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读图和制图知识,基本的机械知识,机械加工工艺和数控编程的基本知识,具备相应的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知识,数控加工的准高级操作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识读(和绘制)机械加工零件图和部件装配图的能力;自学和获得信息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相应的机械加工操作技能;数控车加工的准高级操作、保养技能;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一般信息处理的能力。在本科学习阶段,学生需要具有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机械工程科学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工艺的能力;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初步能力;掌握机械工程实践中的多种技术和技能,达到数控设备操作预备技师的水平,具有使用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2 中职阶段重基础、强技能,本科阶段重提升、强专业
在课程安排中,中职阶段由普通中职仅有2年学习时间(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又变成了3年,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于是增加了文化课比例,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基础。安排了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了实习环节,学生通过学习分别在不同的学期获得普车、数控加工的初级、中级证书,并达到准高级的水平。
表1 “3+4”中职、本科阶段课程学时分配比对表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因为不是直接3年毕业后去工作,而是要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所以文化课的学时明显增加,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这也是为进入大学的学习打下基础。但“3+4”的中职阶段也不等同于高中,因此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安排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学时比例基本持平,体现了“3+4”人才培养是以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专业理论课的设置中,考虑到很多专业理论课到大学后还会开设,为防止重复教学,在前三年开设的都是最基本的专业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数控车工艺与编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及应用的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学生在前三年进行专业实训、考工足以够用。在前三年,学生要进行钳工实习、车工实习、数控车实习,分别获得车工初级证书、数控车初级和中级证书,达到数控车准高级水平,这些都是中职学校的优势专业,教学师资、教学设备非常成熟,有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也凸显了“3+4”中职学校的优势。
因为有了前三年的中职阶段的学习准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获得了熟练的专业技能,为四年本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四年本科学习中,进一步学学文化课知识,在专业基础课中,因为前三年已经学习过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就不再重复,这样就安排了更多的实践实训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分别约占总学时的30%,集中实践课程占总学时的40%。相较于本科教学,“3+4”本科四年教学的实训课时增加了很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经过7年的学习,在毕业时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有熟练的技术,部分优秀学生在毕业时甚至可以获得技师称号,这样的毕业生不同于以往的纯技术的工人,也不同于仅有理论的技术员,他们拥有的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
4 小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对接项目培养方案”是为“3+4”学生制定的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3+4”人才培养方案是充分研究了中职和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了区域经济特点和最终培养目标制定的。培养方案从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和开设时间方案都做了调整,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在7年的学习中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稳步提升,最终获得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大学学历,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运奇.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3+4”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141-143.
[2]黄小璜.“3+4”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实践研究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4(5):55-57.
[3]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55-57.
[4]赵彤,钱冰冰.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1):25-27.
篇7
关键词:职业技师学院;人才培养;现状;模式
一、引言
我国的职业教育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引起了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教育部门加大了对职业学院的投资力度,在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书人才输送方面都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职业学院也为我国培养出了许多出众的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强了沟通,使得企业与职业学院加强了联系,企业与职业学院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的机会,更加给技师学院的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提供了机会。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职业院校对人才质量的培养,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技师学院人才培养的现状
现如今,随着我国教育部门对职业学院的大力支持,我国许多职业技师学院的办学规模逐渐的扩大,学院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也比较好,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但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人不愿意上职业型学院,所以职业技师学院的生源素质相对其他教育偏低,而且仍然存在着许多职业型学院的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师资力量水平不够大,许多师资是从许多普通的中学转过来的,书本教材也不够充足,而且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不够明确,而且职业学院的学生自信心不够,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这些问题都严重了影响了职业技师学院对人才的培养,所以作为职业技师学院应当积极的发现问题,关注问题,解决问题,改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职业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1准确把握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 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
职业技师学院应当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技师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预备技师,那么人才培养的考核就要注重培养适合企业的技师,许多职业技师学院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培养预备技师,学院可以以合作的企业为纽带,制定适合预备技师的培养和考核方案,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并且严格按照当地部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测评,对于合格的优秀的学生,可以颁发预备技师证书并且予以奖励。
技师学院相比其他的学院的幼师就在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技师学院要准确的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因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学生。
3.2创新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机制,适应需求
技师学院在制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前,要充分的分析现在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学院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标准来建立教学的体系和培养模式,同时适应企业的要求,不应当单单要求学生只要符合毕业的条件就好,应当专注与教育学生具备某一项技能,且精通这项技能,以培养实际能力为最终的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教学的改革和深入,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将课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在学院确定了教学的方向之后,就要全面的优化教学计划来适应教学方向的目标,确定了岗位人才需要具备哪一项技能之后,结合课本知识制定计划。其次,要改革教学课程的体系,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和具有特色,不应该只注重眼前的职业需要,要将眼光放远,注重学生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对企业有用的技术型人才。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这是职业教育一直强调的一点,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得技师学院毕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和企业之后能够很快的适应工作。
3.3加强学院和企业的合作 建立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
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比较支持和看好职业技师学院对于人才的培养,职业技师学院应当加强和政府企业的合作,合作可以改善学院的培训规模,选择一些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与学院合作接轨,可以给学院拓宽了门路,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上,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法,使得满足企业的要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工学结合,将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共同培养,就是学院负责教授学生知识,企业提供给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或者直接将企业的车间就建在学校内。
学院和企业合作的好处也在于可以共享师资力量,前提是学校应当积极的和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技能,定期的选派优秀的教师去企业中进行进修和学习,这样可以使得教师能够提高自己的技能,对与教授的知识能够有更全面的实际的了解,这样在授课的时候更有帮助。另一方面,学院也可以聘请企业中优秀的技术型的人才到学院里进行暂时的授课,这些企业技术人员有着很丰富的经验,从事学校的教学教育学生,这无形中丰富了学校的教学队伍,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企业和行业内的实际情况和技术的进步。
职业技师学院的学生有很多实习的机会,分为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两个部分。技能实训在校内就可以完成,因为职业技师学院中配备有基础的设施供学生们学习和实训。但是生产实习就得要在企业中完成,因为企业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线,企业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将学生 进行分配,提供学生实习的地点,并能够提供先进的设备。可以加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工作中培养团体意识,树立守纪律的观念和培养职业道德。
四、结语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我国技术的进步,人才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原动力,人才培养是国家的重要使命,所以确立正确的职业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职业技师学院应当技师更近教学计划,加强校企合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效性;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4-0028-05
收稿日期:2014-03-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高等教育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能级的匹配关系评价及预测研究”(412011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强弱型省际教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12YJC790051)”。
作者简介:姚韬(1980-),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讲师,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2013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对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进行标准化认证,达到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目的。由于目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平不高,工程型人才的国际通用性不足,我国应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努力提升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水平。
一、《华盛顿协议》有关高等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规定
198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六国的民间工程团体签订了《华盛顿协议》。目前《华盛顿协议》在工程认证领域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多国工程团体纷纷加入该协议,2005年日本作为第一个非英语国家签约《华盛顿协议》进一步提高了该协议的国际性。截至2013年,该协议签约的正式成员和预备成员增加到22个,其中包括15个正式成员和7个预备成员,逐渐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专业化程度最高、权威性最高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
《华盛顿协议》规定:“各缔约方要尽一切合理的努力,保证负责注册或批准职业工程师在本国或本地区从业的机构,承认本协议缔约组织所认证的工程专业的实质等效性”[1]。它有三层含义:(1)签约组织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认证程序和认证结果具有可比性;(2)签约组织的专业认证体系,能够被《华盛顿协议》其它成员组织认可;(3)签约组织的工程专业合格毕业生符合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质量标准,达到该协议对注册工程师的教育要求。可见,保持认证的工程专业有实质等效性的目的是通过标准化的制度来约束和监督各国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最终实现各国高等工程教育平等交流和注册工程师的资格互认的目标。
目前我国只是《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按照该协议的规定只有正式成员的认证方案才具备实质等效性,才能享受注册工程师国际互认的权利。同时,预备成员也不会届满自动转化为正式会员,还需要达到以下条件:(1)在预备期内(2-4年),该预备成员要完成自我评估,并通过协议对认证体系的全面审核,自我评估和审核的要求、标准、程序和正式成员完全相同;(2)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式签约组织的提名和推荐,并出具关于该预备成员认证体系和毕业生素质的正式调查报告;(3)依据调查报告,在年度大会上进行审议,并获得全票通过。在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之后,协议会对该成员的认证方案进行六年一次的定期审查,如不合格则会被降格为临时成员。因此,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面临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围绕上述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整体水平。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回溯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工程教育评估考察和试点工作至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在14个工程教育领域中开展了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占全国工程教育专业类总数的45%;共认证了406个工程教育专业点,占全国工程教育专业点数的1.4%。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的通用标准、补充标准、试点办法和认证现场考察要求等文本体系初步建立,为我国开展国际化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成立为标志,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回顾20多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工程教育专业评估调研时期。1986年11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评估考察团对美国、加拿大的工程院校、工程企业和工程认证机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和调研。这次访问是我国第一次以官方考察团的形式,较为系统地对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的制度、程序、标准和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学习和调研,考察团成员回国后还对国外工程教育、工程专业论证及评估制度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这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评估和认证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2]。
第二阶段为工程教育专业评估时期。1992年,原建设部制定了建筑学专业评估制度,并于当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具体负责建筑学专业评估工作。在随后的几年中又陆续开展了对土木工程专业(1995年)、城市规划专业(1998年)、工程管理专业(1999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05年)等5个本科专业开展了专业评估工作。
第三阶段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时期。2006年5月,我国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正式开展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6年底,该专家委员会有关工作组共计在4个专业领域内完成了了8所高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初又新增了环境、水利、交通运输、轻工食品、地矿等5个专业领域和18所高等院校开始第二阶段的试点认证工作[2]。同年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18个试点院校的专业认证结果进行了审议,并根据审议结果修订了08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同时决定成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具体负责对专业认证政策、程序和结果进行抽查和监督。
第四阶段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面实施时期。20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正式取代“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负责全面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2013年6月,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被《华盛顿协议》认可,并成为其预备会员[3]。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始步入国际化轨道,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
毋庸讳言,虽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经过学习、评估和认证试点等阶段的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并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短、经验不足,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区分度不高。一般而言,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立足点是通过评估来发现和分析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其根本目的是促进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本,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而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立足点是通过认证来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本目的是增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通用性,提升工程师培养的国际认可度。
2.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高校多样化生态不合。例如,一些认证专家对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内涵的理解片面,忽视了对当今工程专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认证理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狭窄的专业范畴内,对专业范围进行了十分严格的限定(由于新兴专业包含大量的跨专业交叉课程,严格限定专业范围会导致高校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环节严重脱节);过于强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统一,忽视了不同工程教育专业的差异性和多样化;过于强调以定量指标作为认证的最终标准,误导各高校不顾自身情况盲目追求数量指标达标,导致高校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趋同和高校办学特色的弱化。
3.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职业资格注册制度衔接不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工程专业学历学位是取得职业资格证的学术资质,二者是相互衔接关系。事实上,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很多国家一般是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职业资格注册制度紧密结合,即工程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获得毕业文凭或学士学位的同时,也会获得相应专业工程师等执业或注册资格。我国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对两种体系进行统筹衔接,导致高校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定位比较模糊,职业资格注册制度的激励效应缺失,学生参与实践性训练的自觉性、内驱力不强。
三、完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政策建议
按照《华盛顿协议》,凡加入该协议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签约组织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评估和认证体系,并要求这些体系具有专业性、公正性和规范性。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全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方向,规范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各个环节,是我国有效履行《华盛顿协议》,实现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互认目标的必然要求。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须坚持以“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为核心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专认证包含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中,是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为工程型人才进入特定专业进行从业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是对高等工程技术专业质量必须达到某一标准的合格性评价,其本质是保证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例如,大量真实的第一手专业状态信息,是进行专业认证工作的基础和重要资料。专业状态信息库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设备及条件、实验室开放状况、师资队伍建设及水平等反映专业办学状况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在建立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时进行同步收集和整理。因此,要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效率,节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本,必须坚持以“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为核心。
(二)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须在质量和水平上与国际接轨,程序和标准上有中国特色
应当看到,《华盛顿协议》是世界各签约组织进行工程教育专业学位和职业资格证的国际互认平台,其目标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达到工程技术职业资格国际互认的效果。然而《华盛顿协议》并没有要求各签约组织制定的专业认证标准和程序完全相同。因此,在保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前提下,建议采用一些符合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实际情况的程序和标准。事实上,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能够有效地执行,其前提条件是必须成立一个公平、专业和规范的认证机构。这一认证机构应当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认证方案的制订,认证工作的执行,认证结果的反馈和日常的组织协调工作。从国外负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来看,一般都是非官方的中介机构,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英国工程理事会(ECUK)、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BEE)等[5]。由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尚处于探索阶段,且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大,工程类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制度涉及的体系复杂、单位众多,完全模仿西方国家采用非官方的中介机构进行认证,可能会导致工程专业认证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出现混乱。因而现阶段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还是应该在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下进行管理。比如,可以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把原有的科学技术协会、行业认证协会和工程技术协会(学会)进行优化整合,以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成立专业认证机构,以保持原有机构的工作可持续性。待到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后,再转型为完全独立的市场化认证机构。
(三)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设定应力求既要全面科学又要简洁可行
我们认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指标设定环节应考虑指标的全面性和代表性,防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信息出现遗漏,错误和虚假现象。同时,专业认证指标的设定也不宜过于繁琐复杂,因为繁琐的指标会导致相关数据获取困难、认证流程的可操作性差和投入产出比低等问题。目前,《华盛顿协议》签约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有“抛弃以往繁复晦涩的指标和计算方法,转向使用简明计算方法和定义清晰指标,并加大定性指标比例”的新趋势。以日本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JABEE)的认证新标准为例,该认证标准主要包括4大方面的6条标准,该标准的一级指标中仅有一项涉及定量的标准,即对课时量以及相关课程比例的规定,并没有对指标的数量和权重设置过多地关注,而是更加重视专业认证指标设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促进多方共同合作
从世界各国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经验来看,近年来工程教育认证的重点有从考核教育输入转向考核教育产出的趋势,也就是说倾向于采用能力导向的认证标准,更加关注教育的结果。《华盛顿协议》也提到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多领域合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健全的工程观念[4]。因此,我国在制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指标时,应着重关注学生在已经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是否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在跨领域开展研究的能力,以及用人单位对高等工程教育本科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和聘用情况。这些指标都从产出的角度,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高校的角度上看,必须更加重视工程教育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满足工程单位用人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可以按学生的比例配备工程专家,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名誉教授。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大学工科教师到企业挂职,建立激励大学教师到企业挂职的长效机制。高校还可以采用邀请各专业领域的工程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工程设计模拟大赛来增加工科专业学生实训实习的时间,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提高工业实践比重等办法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观念。
从技术资格认定的角度上看,应当把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有机衔接起来,使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有延续性。实际上,许多《华盛顿协议》签约组织都是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认证的双向机构。这意味着从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学校毕业,同时就获得了注册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比如,按照德国有关规定,凡经自然工程学科领域高等教育学位认证机构(ASIIN)认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获得德国正式学士学位的同时,自动获得工程师执业资格。
从校企合作的角度上看,企业要主动加大对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的扶植和支持。比如,企业可以与高校界合作建立实验室和博士后研究中心,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其日常工作人员的配备可由高校师生和企业界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其薪酬由企业发放,研究成果由企业和高校共享。这种方式既可以建立起大学与企业界的稳定联系,强化高校工程教育的实践训练,又可以增强企业的研究力量,给企业工程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五)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持续改进现有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的国际认证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物。因此,在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我国不仅要让自身制定的认证程序和认证标准符合国际惯例, 还应该与其他国家的工程教育界和学术团体积极交流,保持紧密联系。以欧盟为例,该组织在上世纪末实施的“伊拉斯谟斯计划”就是一项包含国际工程资格互认在内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该项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对欧盟各成员国之间高等院校工科教师学生进行联合培养,鼓励和资助他们到欧盟其他国家的工程院校教学和进修,参与国的多所大学共同颁发双硕士或多硕士学位,以提高学位认证的国际性;鼓励非成员国学生赴欧攻读这些顶尖工程硕士课程,并对教学质量高的课程进行拨款补贴;资助欧盟的大学生到欧洲以外的一流大学工程专业短期留学以达成认证全球化的目的。
当然,《华盛顿协议》设定的标准也会随着经济发展、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我国还应当加强对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发展趋势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持续的改进,使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华盛顿协议》的其他签约成员认证水平始终保持一致。
总之,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通过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稳步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我国高等教育界和工程界应当开阔视野,始终把握高等工程教育认证的前沿方向,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模式,不断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国际化的工程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玲,雷环.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88-89.
[2] 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0):72-73.
[3] 吴启迪.稳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 提升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2):18
[4] 都满昌.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35.
[5] 张彦通,韩晓燕.美、德两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6(8):60-61.
Research o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Based on the Washington Accord
YAO Tao WANG Hong SHE Yuan-guan
篇9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信息披露;会计信息质量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及经济学意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受不确定因素影响时,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告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不确定性存在,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存在风险,人们就自然会取措施往返避风险,保护自己。谨慎性原则就是人们对会计不确定性的一种必然反应。
二、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随意性,使它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经常发生冲突。讨论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对更好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具有指导作用。
1、与真实性的矛盾
真实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而谨慎性原则要求确认可能发生而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这显然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难以辨认的主观因素,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此外,谨慎性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
2、与相关性的矛盾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猜测。而谨慎性原则的宗旨是宁可少计资产或可能发生的收益,不可少计负债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因而,会使得一些可能性程度很高的未来收益,无法在会计信息中反映出来,而使一些可能性程度很低的或有负债和费用却得到确认。这样反映出的信息过于保守,降低了信息的相关性,从而可能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三、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原则做了较大的变动,将谨慎性原则列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体现出谨慎性思想在评价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地位。其具体应用包括:
1、对各项资产计提减值预备
包括坏账预备、存货跌价预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预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预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预备、固定资产减值预备、无形资产减值预备、商誉减值预备、在建工程减值预备等。并规定长期资产减值视同永久性减值,一经提取不得转回。
2、新准则增加了有关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的规定
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治理部门在判定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当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合理谨慎的估计。新准则增加了有关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的规定。
3、对于收入的确认标准更加谨慎
将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收入确认的必要条件之一。
4、对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改为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公允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之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5、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体现了谨慎性准则。即可适度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损失,而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资产和或有收益。
6、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预计负债,而或有收益,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四、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应注重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从产生之初即带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它能够避免虚计资产和浮夸利,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随意性的色彩,甚至为表粉饰留下了空间。比如计提存货跌价预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导致后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在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治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预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笔者以为,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重以下问题:
1、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
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涉及各个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
2、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制度和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比较随意,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如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加权平均法。
3、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披露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定时所持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中。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不同的会计信息,最终受影响的是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所以,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内容都应在财务告中全面陈述,包括谨慎性原则运用的范围、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及产生的影响,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4、运用谨慎性原则要注重“度”的把握
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谨慎性或谨慎性不够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关键是在进行会计政策方案的选择时应切实的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一个最小的范围内。在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必须认真合理的考虑权衡相关性、客观性、配比性与稳健性原则之间的成本效益,而不能片面的“教条化”执行。
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定能力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企业会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它的“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定。会计人员职业判定能力提高了,才能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和判定时,才能避免主观随意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第二,会计人员应系统地把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第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
参考文献
[1]郝淑娟. 浅议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04).
[2]夏俊梅. 谨慎性原则及其运用.中国西部科技,2006(31).
篇10
在下一年里,在部分负责人的率领下,整个部分营建出严重有序的工作形态、优越的工作作风和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经过学习,我不断地提高对本身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以知足公司和本身的发展,更是要在日常行动中落实表现。
二、2012年重点工作方案
在下半年的工作中还要持续在资产治理上增强治理,新开店、重装店的收集设备预备,大忙援助工作。关于上半年发现的问题加以总结,鄙人半年的工作中进行完善
三、2012年内部治理工作方案
在下一年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地总结本身的工作经历,对本身工作进行分析,找出不足加以改良。紧跟企业发展的不吝啬向,加强本身的技能程度。严厉要求本人,提高工作规范,学习先进技能,增强团队建立和思想高度。在营业工作上,增强维护治理,防备毛病发生,为公司做好服务保证工作。
在2012年的工作中,要持续增强资产方面的治理,要从以前被动的对资产从事治理改变为自动的进行治理,将和财政部结合对各部分的信息资产进行不按期的抽查,关于发现的不规范的当地要严厉依照公司的准则进行处置,并对发现问题的责任人进行教育已增强其对资产治理主要性的了解。增强对信息设备的巡检力度,力图把能够呈现的问题提早预防、提早发现、提早处理,这样不只可以保证各部分的正常工作和店面的正常销售,也可以节省维修费用和人力成本。关于大忙援助的设备平常要留意维护保护,对与援助方法与办法上还要做更多的考虑以提高工作效率,援助设备上装置的营业软件要尽量整合到一同以提高通用性,尽能够的做到一机多用以缩短大忙援助时的调试时间。在工作办法上在部分内要明确个人分工,使每个人明确本身的工作内个人工作方案容,安排工作要依据工作的内容和每个人的特点,使每个人都可以在部分中找到本身的地位。要增强团队的协作认识,使每一个人都充分的融入到团队中。在新的一年等待本人的更猛提高。
第三局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在下一年里,在部分负责人的率领下,在对整个部分营建出严重有序的工作形态、优越的工作作风和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中经过学习,我不断地提高对本身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以知足公司和本身的发展,更是要在日常行动中落实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