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的实践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师的实践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师的实践内容

篇1

关键词:土建;施工;优化

引文: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计算机软件应用、电子通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综合性快速发展,人类的综合性规划建设过程已经逐步由原来的信息化发展建设过程逐步发展为综合设计、制造、检验和销售一体化的综合性体制建设规划过程控制,保证各项信息设备的合理化采集过程控制,加强综合性系统传输采集过程控制,实现土木工程的各项材料的准确采集、功率逐步加大、传递信息量逐步增加,建立良好的土木结构发展规划控制过程,实现合理化的建设承载能力控制过程,加深有效化的分析计算管理,提高综合性的自我规划控制,实现自我项目施工建筑的分析过程管理。

1现代化土木工程的基础性结构

现代土木建筑工程中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具有一定的区别,造成系统的土建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参数不同,其中声、光、电、压力、化学数据、物理编程数据等等各项内容的综合性变化,造成现代化整体结构的运行中出现不同的结构问题,从而造成土木结构的相关现代化问题。根据建筑工程中相关的土建技术进行合理化的分析,对各项施工质量问题、土建技术结构、职能施工规划耦合效果进行分析,从而保证整体现代化的综合性流动控制规划,实现良好的信息传递分析过程,加深综合性的系统控制规划,建立良好的计算职能控制过程,实现优化系统土建技术的施工内容。

2土建技术中的相关施工内容问题

因为在有关土建技术的施工中经常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为了防止因为施工隐患问题造成一系列的相关隐患,我们在根据土建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进展程度时,加工控制施工中可能产生的施工工程费用,从而防止综合性的财产损失问题。为了逐步加深各项原因的控制管理,我们要对施工土建工程中相关的质量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使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相关影响问题得到改善,从而进一步改善相关的质量控制过程。比如,造成施工土建设计的结构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施工中没有合理的设计施工图纸,从而造成计算的逻辑理论值和实际的受应力不同。通过内部的相关结构分析,直接影响整体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工程进度就是因为土建建筑的稳定性、刚性的整体强度较差,从而无法逐步完成施工过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如果要保证整体质量过程的问题控制,改善相关的施工重复率问题,完成建筑施工因素的逐步调整,就要通过对施工进度的控制,使相关的施工质量过程分析表现得以改善,对施工建筑产生的沉降、地基不匹配,承受力不足等各项问题进行技术质量分析,进一步使综合性的技术地基层面的处理控制加深。

3土建施工技术中的技术优化方案

3.1加强土建的施工结构设计智能化分析过程

为了保证整体设计过程的合理性,使综合性技术指标控制管理根据土建技术的相关技术要点加深,我们要进行合理化的技术分析,从而实现合理化的施工使用状态的有效化分解,使技术控制规划和可预见性保证合理化,进一步使土建结构的综合性维护控制加深,使构的职能化分析效果逐步改善结,在设定土建结构的检测分析过程中,要对相关的检测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技术结构内部的各项技术指标的统计加快,从而提高自我认知结构分析过程控制,保证合理化的技术分析过程,保证良好的自我诊断控制问题分析,加强综合性的系统结构智能化分析过程控制。

3.2提高综合性的土木结构控制分析过程

设定合理化的综合性结构分析过程时,根据的土木结构图一定要是嵌入式的,从而使土建传感器的功能材料分析过程控制加强,合理化的分析计算机相关的应用软件和技术水平,逐步加工施工和处理实现传感器元件、检测结构和相关数据信息,制定合理化的综合性数据控制过程,系统化的分析各类数据采集和控制过程进行,进一步实现合理化的综合性元件应用过程的执行和动作控制,改善相关的动作处理过程,使整体元器件的使用效果加深。实现整体数据的有效化采集,实现快捷、系统、合理的综合性结构分析时要以智能化的机构设计过程,保证结构的有效化实施控制管理。

3.3加强结构和材料的耦合程度

在土建的结构材料上要根据材料进行功能上的智能化分析,如果实现对受力内部的有效化结构分解控制,就要通过对相关的物理形态变化过程,使土建施工的综合性材料耦合得以完善,进一步使混凝土材料控制过程保证合理化,保证合理化的导电性能分析,对综合性的导电探测应力控制过程也要加强。

4改善土建结构的优化措施

4.1加强土木结构的设计优化

为了确保整体实际的设计智能化,改善相关的经济设计研发水平,我们要根据土木结构的相关设计方向进行内容的分析,从而在技术成本上采用较为合理,并且还要对实用设计过程要制定优质的,使综合性的智能化设计规划控制管理得以保证,让各项结构的设计预测可行性得以确保,保证土木结构中相关的受力条件的预估情况,进一步对土木建设结构的职能比例分析保证,从而保证有效化的监督和管理。

4.2利用传感材料元件完善土建结构的综合性设计控制

整体土建施工建设过程的合理稳定性得以确保是进行结构比例分析时根据传感器元件的相关设计过程,从而使可靠的耐用性控制得以加强,使结构干扰问题避免出现,从而建立良好的基础结构材料的传感元件使用控制过程,使综合性的耦合效果得到保证,相关的信息采集过程也得到改善,并且自我检测和自我修复的控制过程也提高。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合理化的系统分析是采用新型的智能化控制材料规划过程,为了完善整体结构的最终控制目标,我们要对综合性的材料结构位置控制加强,从而保证土建施工过程中相关的结构刚性作用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较为复杂的建筑施工来说,应该把有效的施工管理措施贯彻落实在每个环节中,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就极有可能造成一定的质量或者安全问题,给整个项目工程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应该充分重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对土建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问题的研究,我们对如何提高土建施工中的相关优化方法加以认识,使综合性建筑施工过程的有效化分析控制得以保证,并且还保证土建技术效果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春堂.土建施工实用技术181例[J].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401:17-118.

[2]潘全祥.土建工程技术主管实操手册[J].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1101:12-99.

[3]张炳华,侯昶.土建结构优化设计[J].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0301:21-92.

篇2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课程内容开发;基本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传统的“教材”做依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学校特色和社区资源等情况开发课程内容。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课程内容,使开发出来的课程内容有效实施呢?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实施了多年,但是在课程内容的开发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课程内容离学校很远;有些内容范围较大;有些内容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有时学校在时间安排上、人力和物力等条件难以满足,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试图从开发出来的课程内容能否有效实施的角度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实施的课程内容开发的基本策略。以此提高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开发能力,对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能实施的时间范围内的课程内容

有时由于开发的课程内容离学校很远,花在路程上的时间很长,学校难以满足时间的安排,这样的课程内容就难以有效实施。而有些课程内容的实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例如:有关于养植方面的内容,其养植、观察、实验等活动。由于时间较长可能会出现或这或那的原因,难以实施,出现“夜长梦多的现象”,造成活动的受阻。所以,我们要在能实施的时间范围内开发课程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所以,我们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我们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为3课时,以及节假日的时间。而我们最根本的是充分利用每周的3课时。所以,我们在开发课程内容时就要考虑该项活动需要多少时间?在可利用的时间内能否完成这项内容的活动?以保证所开发的课程内容能够有效实施,实现课程目标。

例如:我们在七年级开发了“走进青春”和“走进番禺博物馆”等课程内容;在八年级开发了“消防逃生之道”和“沙头街农民就业情况调查”等课程内容。在一个学期时间里能够完成一个主题活动。但是,在九年级由于学生面临升中会考的压力,各学科教学都抓紧时间,我们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活动目标。我们设想“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的融合”。例如:运用“综合实践活动与九年级思想品德的融合”开发了“图说国情与国策”的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内容我们都能够顺利实施,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

二、开发能实施的空间范围内的课程内容

上述谈到有时由于开发的课程内容离学校很远,学生日常上学使用的交通方式难以抵达。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能活动的空间范围有多大呢?我们即使把每周的3课时进行集中使用或利用节假日时间,这些时间我们所能活动的空间范围有多大?离学校的距离有多远?我们在开发课程内容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番禺区市桥中学位于镇中心,她们充分利用本校地理位置(空间),开了“市桥大北路的变迁”的课程内容;市桥实验小学位于市桥河南岸,她们开发了“市桥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课程内容。其活动范围少,所需的时间少,开展这些主题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校沙头中学东北毗邻番禺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艺术和特色、专题展厅的馆藏文物、东汉古墓、地形、植被等课程内容极为丰富。学校大门与博物馆南门是同一方向,只是相隔3幢的民宅,从学校到博物馆经南门进入不用过马路,安全便捷,所以,我校师生走进番禺博物馆进行主题活动极为方便。

由于七年级学生年纪还比较小,活动的空间范围也相对小一些。所以,我负责七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时,就开发番禺博物馆这个课程内容,开展了主题为“走进番禺博物馆主题探究活动”的课程活动。到八年级时,学生年纪稍大些了,我们立足学校社区经济环境特色,活动的空间稍为扩大。番禺区沙头街是我校召生的对象村,我校有一部分学生就来自沙头街,我们就开发了“番禺区沙头街农民就业情况调查”的课程内容。

三、开发能提供物力条件下的课程内容

有些课程内容的实施要求学校请客运车辆,有时学校的经费或者难以可支付;有些需要各种活动场所、实验室和各种设备、设施等,学校、社区、活动基地和教师、学生等能否提供所需的条件;有些需要一定的经费,能否筹集到?这些物力条件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实施的物质保证。例如,开展活动时所需要的有关图书资料、实验室和有关仪器设备、电子阅览室、活动场所,如果外出活动,所需要的交通工具等。

本校的设备、设施能否满足该项活动的实施?如果不能满足的话,能否充分调动社会、家长的物力呢?要注意的是运用这些物力要尽量考虑双赢、要考虑到社会的影响等。

例如:市桥中学初三级化学科在学习完“水的净化”后,开了“设计制造水的净化器”的课程内容,开展这项活动其中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利用周日时间组织安排其中的一个班学生到番禺沙湾自来水厂参观。她们发动学生家长,邀请学生家长参加,特别是能提供车辆解决自己子女交通问题的,几位负责开车的家长都饶有兴趣的,都是第一次亲身参观供水厂的整个流程,并旁听了工程师与学生的学习交流。学校也提供了家长一次亲子活动的机会,实现了多赢。

四、开发能提供人力条件下的课程内容

有些教师开发的课程内容范围广大深远,教师和学生难以完成整项活动。有些与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涉及到各学科的专业知识,某个主题活动的主要负责老师难以具备各科的专业素养,这就需要动用各科的教师配合才能完成。我们虽然讲要讲究团队精神,但是,需要很多老师的配合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有时会出现“三个和尚无水喝”的现象。这样可能会导致开发出来的课程内容无法实施。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家长、社区和活动场所的人员的共同参与,没有考虑到他们也会受制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以及她们的知识水平等难以配合。

人力条件是活动的基础,对活动的实施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我们在开发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开发那些能够提供人力条件下的课程内容。学校所能提供给综合实践活动的人力条件,为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参与某项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有关人员身心发展水平是否适合开展某项活动?学校能够安排参与某项活动的教师是否适合?其他参与活动的有关人员哪些人员适合?我们在开发课程内容时都要考虑这些因素。

例如:我们在开展“走进番禺博物馆主题探究活动”时,生成了7个子课题的活动小组,分别是:A.穿越时空 回味番禺;B.龟岗东汉古墓的三维世界;C.追寻东汉时代的番禺;D.风水宝地——龟岗;E.生态和谐的龟岗;F.东汉时代的线条艺术;G.走进东汉时代的音乐世界。所以,我们在进行“第二单元实践活动”时,要邀请到的指导教师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老师等,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情,要请示学校统筹安排。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只安排了一次集体的活动,之后的后续工作就由我本人分别指导各活动小组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实践活动了。如果一位指导教师负责6个班,那么,要考虑自己有多少的精力能开发与实施哪些课程内容呢?如果所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内容涉及其他学科较为专业的,需要邀请到其他学科的教师帮助的,就要考虑到这些教师思想上是否愿意?时间上能否安排配合?能力上能否理解该项活动的意图等。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时必须从多个方面考虑,从实施的时间范围内、空间范围内、能够提供的物力条件和人力条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开发出能够有效实施的课程内容,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开发主体的意识和能力,离不开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而更重要的是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实施课程内容开发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黎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实例[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高校;乒乓球;教学内容

【分类号】G846

1. 前言

乒乓球运动素有“国球”之称,它具有球小、速度快、变化多、趣味性强、锻炼价值高等特点,在我国高校中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是我国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这一运动专业性和技巧性较强,技术繁多、战术复杂多变,具有击球时技巧性和心理素质要求高的特点,需要投入较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才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达到乒乓球技战术学习的目的。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教学中,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很难掌握乒乓球全部技术,攻球技术也需要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才能巩固,这也给高校的乒乓球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教学内容是指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总称。大学乒乓球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术及基本战术的运用,培养学生乒乓球兴趣,是教学质量检验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重点是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问题[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变化。

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文献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掌握近几年我国高校乒乓球教学的总体发展状况,结合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乒乓球专项学生的上课情况以及乒乓球队训练中教学方法中的问题,通过专家访谈,向各前辈、专家请教,以此为依据分析如何优化高校乒乓球教学内容,如何上好乒乓球课以及如何解决乒乓球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教学经验,结合近几年乒乓球教学方面的论文与部分资料,从而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帮助乒乓球运动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为今后我国高校乒乓球教学的发展提供依据。

3. 优化高校乒乓球课教学内容的对策探讨

3.1因材施教,根据技术等级采用分层次教学内容

乒乓球对其基本功与球感要求甚高,学生的乒乓球基本功参差不齐,要想在大学阶段培养较高技战术的学生非常困难。乒乓球技战术多,其推、打、弹、拉、拔、搓、削、挑、滑、抹等技术在高校课程中很难全部涉及与掌握。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是关键。首先,通过测评进行分组。之前进行过专业训练,有基础的学生为一组;未经过专业训练,有一定球感,喜欢打、经常打的为一组;完全不会打、零基础的,只为兴趣与学分的为一组。分层次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针对不同的技术进行不同的教学安排。教学重点放在推挡、搓球、攻球和拉球上,从易到难的灌输,使学生逐渐接受,这样精简的教学手段既有助于学生对其兴趣的培养,也有助于动作技术的逐步提高。

在运用不同层次的不同教学内容上,笔者将其分为三级:第一级的学生接受过专项训练,有基础;第二级未接受过专业训练,喜欢打有一定球感;第三级以兴趣和学分为目的。第一级的以攻球与弧圈球为主;第二级的以攻球与落点训练,结合实践为主;第三级的以球性练习,基本功练习为主。每一个组的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强调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创新以及有趣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练习内容,在体验成就感与收获感的同时才能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还可以运用同水平搭配和异水平搭配混合训练,以往的观念就是两个水平相近的人一起练,这样固然是好。因为这样两个人进步是同步的,而且是很快的。但异水平搭配也有好的一面,比如不同技术水平伙伴的搭配,技术水平高的一方对技术水平偏低的一方可以起到学、传、帮、带的作用[2]。

3.2加强球感练习内容,增加学习兴趣

在球类的练习中,专项球感非常重要。在高校教学中不能忽略球感练习,球感对于球类运动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专项感知觉。而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讲,短时间要掌握乒乓球专业的球感非常困难。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乒乓球课中球感练习,应该是逐渐增强对球的控制,增加学习兴趣这一要求就可以了。

3.3在课程中穿插游戏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游戏的合理选择与运用,可以较大的提高乒乓球课学习效果。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课前热身,还有助于动作技术、技能的形成,以及专项素质的提高。此外,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的集体注意精神,从而提高乒乓球课的教学效果。游戏可采用运球接力、打准练习、条件性比赛、擂台赛等,个人对抗比赛以及分组比赛结合进行。

3.4乒乓球技术与理论的相互融合

乒乓球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技术练习和理论学习两部分。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高校体教师在乒乓球教学中较少涉及理论知识的传授,轻理论学习的现象在乒乓球教学中也比较突出。笔者在乒乓球的教学实践中感到,如果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技术学习,会让很多学生在课程中难以掌握,也会使学生在理论方面也是一无所获。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理论课内容可以涉及国球历史、“乒乓外交”,还有裁判以及基本击球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乒乓球的学习方法,还能够融会贯通政治、经以及体育励志方面的内容作为补充,达到乒乓球知识的拓展。大学生思想已经比较成熟,通过讲解技战术的原理,也能较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增加自学基础,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乒乓球技术的要求,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好技术练习,使学生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懂技术、懂战术,也要通过加强理论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甚至对整个体育的认识[2]。

3.5注重引导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乒乓球运动是手脑并用的体育运动,既是身体协调的运动,也是大脑思维的运动。为了加深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和乒乓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技、战术的领会、消化、吸收,把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技、战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并运用于实战。可以通过实效、生动的战例分析,能使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有个从实战认识再实战再练习这样一个不断掌握、不断提高的过程。临近实战的技、战术的模拟与讲解,能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技术、战术的认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乒乓球运动的意识。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创设学习情境,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进行灵活安排。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对象的学生删减内容,更新旧的内容,以此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了解、领会也会不断地加深,最后达到全面的认识[3]。

3.6合理运用比赛法,增加乒乓球运动的魅力

体育运动的魅力与活力来自于竞赛,它能激发人的潜力,增加集体荣誉感。乒乓球学生都不陌生,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赛,可以通过可行的娱乐化教学方法来实现的。乒乓球是一项隔网对抗类运动,需要结合竞赛来锻炼学生的实际技战术能力。例如在乒乓球教学的课堂,充分利用乒乓球的竞争性和学生好比拼的心理特点,安排一些乒乓球的比赛。通过比赛可以更进一步认识与理解乒乓球竞赛规则,锻炼心理与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从中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并使学生在参与练习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乒乓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除此之外,各种形式的日常乒乓球课外比赛是吸引学生的最佳方法,所以经常性、有计划的组织一些中小型比赛,对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大有益处。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成立乒乓球俱乐部或乒乓球协会,通过这些组织可以在课余时间安排班级之间、年级之间、院系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的不同级别、不同水平、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3.7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灵活选择学习方法

通过搜索期刊网相关资料,房杰等人以自主学习为研究对象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做了实验研究,学生对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持积极认可态度,表现出理性化、活跃化、个性化、多样化、娱乐性、主题性和竞争性等诸多优点[4]。王汝英,以探究型教学方法在大学乒乓球教学中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探究性的学习可促使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予性和探索性。乒乓球虽是个人项目,但是也需要合作学习。学习之处,通过教师的集体讲解,使学生了解乒乓球练习方法与要求,技战术的基本特点与训练方法。然后从导入、认知、学习、纠错以及巩固练习这几个阶段,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寻找问题,不断调整来达到乒乓球课的目标。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员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5]。

4.结论

在乒乓球教学中,教学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乒乓球基本技术与锻炼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核心。高校乒乓球课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和总结,才能达到持续更好的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不断研究教材和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着力引发培养学生的乒乓球兴趣,然后再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引导,使这种动力保持长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要不断创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特点及改进对策探讨.贾智丰.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9卷第3期

[2]高校乒乓球x项课教学效果探析,王 英,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年04期

[3]高校乒乓球教学实践探讨,宋浩(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No4

篇4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41-03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是一门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应用性很强的热科学基础课,它源于矿业、石油、冶金、化工、机械、环境、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工程问题,也发展、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理工科本科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理工科专业技术课的学习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实际工程领域所面临的热科学问题更加复杂,这使得“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授课内容已面临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严峻挑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1]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的主讲团队,笔者结合近年来科研工作中关于热力学与传热学的问题和多年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得到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该课程对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理、工、文、法、管等学科的综合交叉工科专业,目前国内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的类型很多,有矿业、石油、化工、军工、土木、交通、环境、经济等。“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是安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安全科学基本理论,事故是能量失去控制而意外释放所造成的,而“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正是研究能量转化与传递过程的基本规律,由此可见该课程对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性,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2.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教学学时少,但教学内容多,造成教与学矛盾。随着21世纪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逐渐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也不断调整,更加重视大安全“通才”教育。为满足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需要,我国多数高校对“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学时都进行了缩减。比如我校,由起初64学时调整为48学时,虽然学时减少,但主体教学内容并未删减,这导致教学进度不得不加快。然而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性、专业性强,因为教学进程加快,使得学生不能深入透彻理解重要知识点,造成教学效果较差,引起教与学的矛盾。

(2)课程概念多、公式多、理论性强,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图表多,尽管有些概念和公式在“大学物理”和“物理化学”课程中学习接触过,但运用这些抽象概念和基本公式解释、推导热物理规律时,多数学生都会感觉到比较吃力,因为这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该课程中一些概念比较抽象且比较相近,容易发生混淆,比如可逆过程与准静态过程的联系与区别,技术功、轴功、容积功区别,导热系数、传热系数、导温系数的联系与区别等。同时,“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中繁多的公式的关联性极强,推导过程复杂。上述理论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概念、公式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教学内容及参考教材安全专业应用案例较少,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热力学与传热学领域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涌现,目前多数新出版的“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面力求新颖和广博,只配有少量简单应用案例。这对目前压缩学时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来说不合适,不利于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深入学习和掌握重要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而且不能使学生深入了解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在安全专业的应用,从而造成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足。因此,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应有所侧重,补充该专业应用案例,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3.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来安全学科发展迅猛,“安全科学与工程”已成为工学门类下第37个一级学科,安全学科涉及面越来越广,已深入到矿业、石油、冶金、化工、环境、土木、交通等多个工程领域。“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作为安全工程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面临社会科技发展和安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教学学时压缩情况下,其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教学效果已充满挑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其教学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安全专业人才在实际工程中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限学时内,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该课程教学水平,才能使其充分发挥对安全专业技术课学习应起到的桥梁和铺垫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2]

二、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实施

1.该课程教学内容调整和优化

(1)根据安全专业方向和学时分配,强化和弱化部分教学内容。为满足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需要,我校对“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学时由起初64学时缩减为48学时。为在有限学时内完成教学计划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选用的参考教材为张学学教授主编的《热工基础》,该书基本内容由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组成。[3]该书侧重于热力学和传热学基础,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但对于安全工程专业基础教育来说,其部分章节教学内容不重要,比如工程热力学篇的第六章内燃机和燃气轮机动力循环装置和第七章制冷装置循环等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上述内容可以弱化。该书第五章中作为了解内容的湿空气性质及其热力学过程,是通风安全理论的基础,对安全工程专业来说就特别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对该部分内容应强化。总的来说,对该课程的教学应因材施教,根据安全工程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分配,灵活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重点,使得学生能深入透彻理解重要知识点,避免引起教与学的矛盾。

(2)扩充传热学数值计算知识及应用算例,增强学生对基本公式及理论知识应用方面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图表多,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热力学与传热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受于学时和实验条件限制,目前该课程实验教学课时还比较少。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快速发展,数值计算(或称数值实验)为热力学和传热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途径。目前“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中,只在导热部分对数值计算基础进行了简要介绍,为了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数值计算在传热学的应用,也需要对流换热部分的数值解算进行补充。考虑到本科生对数值计算涉及的数学推导和偏微分方程求解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吃力,在课程教学中对MATLAB软件在传热学数值计算中应用进行介绍,并引入相关传热问题解算案例进行讲解。MATLAB是一套综合性的高性能数值计算和可视化软件,借助MATLAB软件不仅能使学生较快掌握传热学数值计算的应用,同时借助其强大的计算和绘图功能,也可以使学生对热力学和传热学中的许多公式和热物理规律推导进行图像化展示,这有助于学生对热力学和传热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

(3)建立安全专业应用案例库,细化到具体章节教学内容中。“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应用性很强,它源于工程实际,并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若要提高“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将实际工程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对特定的教学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并借助热力学和传热基本理论提出解决方案。针对安全工程专业说,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情景,引入专业案例教学非常重要,比如应该补充讲授热力学能量传递、烟气对流和辐射复合传热方面的案例、热力学与传热学在事故演变分析中的应用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热力学和传热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和实践能力,对工作中危险情景问题应该怎样借助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会有较好的把握。因此,笔者近几年来特别重视对安全专业应用案例库的建设,对各个案例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基本贯穿于各个章节的教学中。

2.该课程教学方法改进和优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战略的调整以及工科类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为了保证和进一步提升“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质量,笔者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进。

(1)以科研与工作实践促进教学。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学教学,大学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平台,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要讲授传播高深前沿的专业技术知识。只有通过科研历练和工作实践,大学教师才可以逐步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紧跟进而较好地把握本专业科技前沿。“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作为工科类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任课教师更应立足于科技前沿,通过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并将科研成果转变为专业理论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克服教材内容滞后于最新专业科技知识的不足,保证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也能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和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了课题组在采空区自然发火、矿井降温等领域与热力学和传热学有关的研究成果。

(2)设立课程助教和网络讨论课堂,增强课程教学答疑和交流。为了及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安排了助教,助教一般由青年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担任,主要负责课程作业批改和答疑,并不定时开展相关专题讨论班,加强学生对重要章节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在课外,笔者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网络讨论课堂(QQ群)。针对课程学习疑难问题、课程建设及改进建议等问题学生都可以在课程讨论群中提出,助教或任课教师基本每天都会登陆讨论群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设立助教和建立网络讨论渠道,较大程度上增进了课堂教学以外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提升了该课程的学习质量。

(3)借助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和便利的工具。“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涉及的公式和图表非常多,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显著节省教师对一些公式和图表的板书时间,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并且采用图文并茂的PPT可以形象具体地展示教学内容,利于学生理解。然而,对于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比如导热微分方程、对流换热方程等数学描述的推导,笔者仍采用传统板书方式,详细分析和讲解重要定律和公式的提出和推导过程。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媒介形式,包括多种形态的文字、图片、动画、录像等。[5]目前笔者已经制作和收集了一些图片和视屏(热电偶等测温器件、肋片、换热器传热过程Flash、煤自燃实验录像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传热学在科技生产领域中应用的认识。

(4)改革和优化考核方式。“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涉及的公式和准则特别多,有些公式较难记忆和推导,因此任课教师在闭卷考试命题时不得不压缩范围,这导致一些同学在考试复习时会忽略一些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对热力学和传热学基本理论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思考,特别是对该课程基本理论的应用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笔者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多元化成绩评定包括三部分:第一,课后习题作业、出勤、课堂表现、课下网络讨论表现情况;第二,专题大作业完成情况,专题大作业主要是基于热力学和传热学基本理论开展相关产品设计或数值模拟等;第三,闭卷考试成绩。采取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3.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引导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在“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或提供多种实践渠道进行学习。

(1)设置热力学和传热学专题大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精心选取了多个与热力学和传热学密切相关的专业问题,让学生分组协作,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研,然后开展实验设计和数值模拟分析,并写出相应的总结报告。最后,利用讨论课时间,组织各组以PPT形式进行汇报,通过提问和讨论意见进一步完善作业成果。专题大作业的成果作为期末考试总成绩评定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参与的比重,使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6]

(2)利用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目前,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北京市有关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政策和工作安排,每年都组织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近300项,这为我校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良好的条件。我校“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刚好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这学期开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应用热力学和传热学基本理论进行选题,并在开展研究工作过程中给予方法和技术指导。

(3)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现场实习交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加强本科实践环节的教学,我校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目前已建立了39个校外实习和实践教学基地。在“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穿插介绍了安全工程专业相关应用案例,同时,也经常给学生灌输实践学习的思想,鼓励学生好好利用实践基地这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到实践基地去实习或社会实践时现场观察、学习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应用实例。通过现场学习能较大程度上拓展学生实践应用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三、结语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在理工科本科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源于工程实际问题,也发展、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能使热力学和传热学知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现代社会对信息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不断改进和优化。

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为例,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和优化的思路和具体改进实施方案。该课程教学改革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实践结果表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质量有较大改观,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笔者对该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希望能为国内其他高校理工科“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借鉴。

参考文献:

[1]于靖博,董丽娜,赵兰英.《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41(11):259-260.

[2]林日亿,梁金国,黄善波,等.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7):93-95.

[3]张学学,李桂馥,史琳.热工基础[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丁鹏.MATLAB在高校“传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6):149-150.

篇5

【关键词】刑诉法;修改;强制措施;检察工作;影响;应对

新刑诉法的出台一方面赋予了检察机关更多的法律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对检察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拟从新刑诉法修改中有关强制措施方面内容的修改进行分析,就其对检察工作的影响以及检察机关如何应对这一修改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刑诉法有关强制措施修改的主要内容

新刑诉法就强制措施方面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了逮捕的条件以及审查逮捕程序。

首先细化了“社会危险性”的情形,其次增加了“应当逮捕”的适用情形,最后将逮捕的适用区分为“应当逮捕”与“可以逮捕”两种;完善了审查逮捕程序,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审查逮捕时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二是增加规定审查逮捕时证人、辩护律师的参与。

(二)完善了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制度。

增加了取保候审的适用情形,扩大了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保证人保证义务的规定更加周延;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多样化、个别化;规范了监视居住措施,明确规定了监视居住的场所;对指定监视居住措施的适用和法律监督。

(三)适当延长了拘传时间。

一方面,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犯罪形势,迎合侦查实践的需要,对于“案情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案件适当延长了其适用期限,从12小时延长到24小时;另一方面,为了保障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新刑事诉讼法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禁止变相拘禁的条款后增加规定了“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必要的休息时间”。

(四)设立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确立了强制措施变更程序。

确立逮捕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有效防止错误羁押和不当羁押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羁押与逮捕的分离;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或解除强制措施的规定,在法定期限内不能办结的案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五)新增了拘留后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的规定。

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后,侦查人员应当在看守所内对其讯问。

二、新刑诉法有关强制措施的修改对检察工作的影响和挑战

强制措施修改对检察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律师的直接介入要求执法活动更加规范。根据刑诉法的有关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提出律师意见等。可以说,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又多了一双监督的眼睛。

2、刑诉法强制措施的修改要求更加注重人权的保护。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制度的完善,逮捕条件的细化,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建立等,都体现了法律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3、赋予检察机关更多的法律监督职能。修改后的刑诉法在强制措施方面,赋予了检察机关两项新的监督职能,一是对指定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二是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这些法律规定,加大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责任。

4、拘传时间的延长对查办重大职务犯罪案件赢得了宝贵的战机。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务犯罪日益呈现出高智能性、极度隐秘性和极强的对抗侦查性,一些犯罪嫌疑人在到案后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只要扛过12小时,检察机关就拿我没办法。事实上,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上,也有过这种尴尬和无奈。现在拘传时间适当延长,侦查人员就更有信心打破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促使犯罪嫌疑人主动交代犯罪事实。

三、检察机关的工作调整和应对措施

根据刑诉法强制措施的修改,检察机关的工作也应作相应调整,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是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后,要按法律规定履行通知家属义务;二是履行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的告知义务;对特定的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检察机关要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三是对被拘传的犯罪嫌疑人,要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必要的休息时间。

(二)切实履行新的法律监督职能。

1、对指定监视居住的法律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作出指定监视居住决定的机关,自决定作出之日起三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及相关案件材料报送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审查,侦查监督部门指定专人根据案件事实和指定监视居住的条件,审查决定是否正确和合法;对执行场所实地察看,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审查情况作出对指定监视居住的意见书送达决定和执行机关。

2、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范围和条件:对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初犯、偶犯、未成年人、老年人犯罪的案件, 聋哑人、精神病人、正在怀孕、哺乳婴儿的妇女、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供养人或抚养人犯罪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对其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

具有下列情形,不应当继续羁押:①不可能实施新的犯罪;②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已经消除;③不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④不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⑤不可能自杀或者逃跑;⑥可能判处缓刑,无继续羁押必要;⑦认为不构成犯罪或不需要刑罚处罚;⑧羁押期限届满,不影响案件侦查、和审判;⑨羁押期限已超过可能判决的最高刑罚期限。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应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①有关办案机关或部门提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意见的;②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亲属、人、辩护人提出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申请,有关办案机关同意的;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亲属、人、辩护人向公安机关提出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申请被拒绝,再次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

(三)严格适用逮捕强制措施

逮捕强制措施的修改,使得审查批捕工作更具可操作性。审查逮捕时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社会危险性的细化,哪些应当逮捕,哪些可以逮捕,法律规定都十分明确。因此,对职务犯罪案件的逮捕权是否有必要再上提一级,值得商榷。

(四)认真落实审查批捕案件犯罪嫌疑人讯问制度

根据修订后刑诉法第86条的规定,下列三种情形必须讯问犯罪嫌疑人:

1、对是否符合逮捕条件有疑问的;

2、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检察人员当面陈述的;

3、侦查活动可能有重大违法行为的。

审查逮捕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制度规定,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纠正重大违法,正确适用逮捕条件,提高批捕的准确性。

侦查监督部门在审查批捕案件时,应当首先查明犯罪嫌疑人有无犯罪事实,其次再看有无逮捕必要,最后区分是应当逮捕还是可以逮捕。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征求和听取辩护律师意见来加以解决。在具体操作中,执照下列程序进行:1、首先审查案件有无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情形。如有,则做好讯问前的准备工作;2、案件本身没有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情形,根据案件需要,决定是否讯问犯罪嫌疑人;3、根据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情况,是否需要询问证人进一步核实有关案件事实和情况;4、对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主动征求和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意见分歧较大,必要时也可邀请辩护律师列席案件讨论,对辩护律师的意见记录在案;5、审慎对待和研判辩护律师的意见,对正确的意见予以采纳;辩护律师意见不被采纳的,要向辩护律师书面说明理由;6、加强与律师的配合与协作。对律师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应当积极配合,提供方便;对律师掌握的犯罪嫌疑人有关案件的情况,应建议律师及时向办案人员提供。

篇6

高校 学前教育专业 幼师生 教学能力 问题 对策

为了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简称《大纲》)。《大纲》对师范生将来从事高中、初中、小学以及幼儿教师工作提出了共同的要求,而对幼儿教师的个性技能表述不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简称幼师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所以,积极探索幼师生从教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一、培养幼师生从教能力的意义

幼师生的从教能力,是指就读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今后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培养幼师生从教能力的主要意义:

一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从教技能训练,是幼师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加强幼师生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幼师生未来就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幼师生从教技能训练是幼师生“乐于从教”“利于从教”“善于从教”和“精于从教”的重要途径。

二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这是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坚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的趋势。

三是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需要。优秀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大体需要经历教育模仿、理念自觉和独立创造等三个阶段。在职前教育阶段,主要是能力模仿训练,这种训练是幼师生的必修内容。如果没有幼师生的模仿,就不可能达到理念自觉,更不可能实现独立创造,也就无法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

四是高校服务于学期教育事业的需要。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要求:“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可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服务于学前教育事业。五是提高幼师生就业能力的需要。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幼师生数量快速增长,幼师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所以,重视幼师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幼师生的就业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幼师生从教技能训练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多数高校对幼师生从教能力训练重视不够,改革力度不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结构不合理。目前,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文化知识。如一年级课程多是基础课,很少安排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二年级科目过多,学生压力较大,难以完成技能训练项目。三年级幼师生面临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压力,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找工作上,无法推进从教技能训练。二是教育实习效果不明显。在教育实习中,由于学生多,指导教师少等原因,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幼师生的实习进行点评。三是仪器设备投入不足。由于高校扩招,幼师生数量增加,学校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无法满足幼师生从教能力训练。

三、幼师生从教能力训练的主要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幼儿教师的技能不同于其他教师,其技能不仅包括一般教师的基本技能,还包括弹、唱、跳、说、写、画、算、玩、做、护等专业技能。

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将幼师生从教能力训练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这将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专业化,培养内涵上的系统化,培养过程上的全程化,培养质量上的规范化。这使幼师生从教技能训练从理论指导到实践操作都得到重视与落实。

其次,要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这是确保技能训练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提高教师的认识。要组织教师制定训练方案、健全训练项目、完善考核标准。

第四,是提高幼师生从教能力训练意识,形成积极的训练态度。要向学生宣传技能训练的意义和要求,让学生知晓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化要求,向学生公布训练标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自己的训练目标做好准备,形成内驱力。

2.加强课程建设

首先,优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搭建幼师生从教技能训练的课程平台,将技能训练纳入课程体系,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不同的技能训练项目。

其次,增加技能类课程的教学时数,并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如增加艺术类课程时数,把教师口语和普通话整合,把幼儿卫生学和幼儿营养学整合,把舞蹈课与体育课整合。使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从教技能训练有机配合,相互渗透,形成从教技能训练课程网络。

3.重视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不仅包括校内实践,也包含校外实践。一是做好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体设计。要适当增加教育实践的课时,使幼师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学程。要增加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还要集中组织见实习,便于学校对学生的检查和指导。在见、实习活动的管理上,可以做到“六有”:有见实习计划、有听课或讲课记录、有实习报告、有见、实习所在单位评价、有带队教师总结、有师生调研报告。二是加强校内实训。为了给幼师生创设幼儿园教学情景,可以在校园内建立幼儿园教法实验室、幼儿科学发现室、幼儿感统训练室、家长与幼儿亲子体验室等实训室,从中对幼师生进行幼儿园教育模拟实训。三是鼓励幼师生自觉地进行支教。要提高对学生支教的认识,支教是学生教学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支教的时间最好在寒暑假或双休日,尤其是加强农村的支教工作。

4.完善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评价体系。要遵循技能训练规律,制定技能训练计划,完善训练措施。在内容安排上,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年级层次上,按年级、分阶段、分类别层层考核,逐步提高。在评价的方式上,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班级评价、院系评价与学校评价有机地相结合。二是健全评价机制。要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训练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学生自练自查为主、教师检查指导为辅的评价机制。三是完善考核项目。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不同训练项目,以便对学生的训练指导与评估。考核项目分为必考项目和选考技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训练帮助和培训。四是加大评价力度。学生技能的考核验收采取学校统一组织与系部组织相结合,学科专业技能由相关专业的系部完成,学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教学常规技能由学校统一安排验收,使幼师生从教能力的训练有内容、有指导、有检查、有评比。学生技能不及格,可以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不予毕业。这样,才能保证幼师生从教能力训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S].2001.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29.

[3]由显斌.新教改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J].学前教育研究,2009,(1).

篇7

【关键词】幼师音乐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

随着当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和中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幼儿音乐教育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新焦点。但是其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被突显出来。幼师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水平一直居低不升,教学过程教师对理论的重视也大于实践,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直培养不出来。幼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尽早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促使幼师音乐专业人才能更好的就业。

一、幼师音乐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音乐教学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过程

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对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音乐教学作为幼儿教育中一项特殊的教育课程,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挖掘幼儿的各项潜能。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是一个结合了舞蹈、演奏等多种实践方式综合进行的实践性能较强的教学课程。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幼师自身必须就得具备非常扎实的实践基础知识。

(二)目前我国幼儿音乐教学中实践能力较差

由于我国应式教育的影响,音乐教师为了帮幼儿打好音乐理论知识,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会比较的偏向于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导致我国幼儿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另外,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幼师专业教育也比较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研究,幼师音乐教学实践水平自身就不高,幼师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也比较的低。因此,培养幼师专业实践性人才是我国幼师音乐教育的需要。

(三)过于重视幼师音乐专业理论知识

受我国应式教育和高考的影响,我国的幼师音乐人才在初中和高中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大部分学音乐知识也是为了帮高考加分,或者是进入更好的高校,并不是为了培养自己的音乐掌握掌握能力。因此,幼师音乐专业学生自身会过于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建设,从而忽视对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幼师音乐专业型人才是对我国音乐专业应式教育的革新。

(四)培养幼师音乐实践能力是社会的需要

培养幼师音乐实践能力归根结底是为了幼师音乐人才能更好的就业和发展,并且,在培养幼师音乐实践能力过程中也培育了幼师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就业后,幼师在面对幼儿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时也能解决的更加从然自得。因此,培养幼师音乐实践能力也是幼师尽早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幼师音乐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幼师自身知识文化素养

音乐本是一门关联性较强的学科,幼儿音乐教育不仅需要幼师具备基础的音乐基础知识,还需要幼师具在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其他知识领域都应该有所涉猎。为后期实践活动开展提供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保障幼师的知识素养能满足幼儿音乐教学的需求。另外,幼师音乐专业人才在岗位就业后,还应该抱着上进的思想,不断的充实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艺术文化,跟随时代艺术发展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充实自己的艺术涵养。

(二)将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指引者、传授者,对其职能和功能一直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如今,社会要求幼师音乐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充分的指导和传授幼儿掌握和获取音乐知识,保障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水平。那么,高校在培养幼师人才时必须要考虑到社会对幼师的需求和要求,科学、合理的改变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逐渐融入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从而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师的实践能力。

(三)科学、合理的设置实践能力培养课程

教师在保障学生幼师音乐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设置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提高幼师音乐专业学生技能课的学分比重。在期末考核时不仅要着重对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严格的考核,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考试也不能放水。在平时技能课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课堂中心,通过不断的指引和指导,逐渐提升学生的音乐演奏技能。在上岗之后,在向幼儿进行音乐演奏时,幼师音乐学生才不会感到怯场和困难。

(四)重视幼师音乐人才上岗前实践能力培训

现在不少毕业生都反应,学校的教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内容的挂钩性小,大学生学生的知识无法在社会上充分的施展开来,大学生也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工作生活,大学生普遍失业率都比较的高。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高校应该要重视幼师音乐人才的上岗前的实践能力培训。要在高校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拓宽幼师的实践范围,通过大量的实行和情境模拟训练,让幼师音乐人才提前知晓教学实践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和即将会遇到的难题。在后期上岗时遇到这些困难就不会感到畏惧,并及时、快速的进行处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对幼师音乐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的教学需求和提高幼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率,高校幼儿音乐专业导师应该从幼儿音乐专业本身的特点出发,清楚地认识到幼师音乐专业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不断的强化幼师音乐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印亭蓉. 浅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J]. 时代教育,2016,17:200.

篇8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声乐教学 幼儿歌曲

幼儿教育是既是人类的启蒙教育,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长期以来,由于对幼师声乐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幼师声乐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幼师声乐教学现状

(一)教师方面

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主要来自专业的音乐学院,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高校音乐知识,很少学习专门的幼儿歌曲、幼儿声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甚至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幼儿声乐教学培训。[1]参加工作后,他们传授的基本上是在高校时学到的方法和技能,过分注重歌唱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幼儿教师本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幼儿们需要的不是声乐家,而是可以声情并茂、用歌声吸引孩子的幼儿教师。另外,幼师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实际调研学习,对幼儿音乐教学的特点不了解,导致幼儿教学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无法满足当前幼儿声乐教学的需要。

(二)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对学习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很多幼师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在学习时,要么对自己要求过高,因短期内未见成效,丧失学习兴趣;要么将目标定得很低,缺乏自信和积极性。其次,对学习的技巧无法灵活运用。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所教的声乐方法与技巧不能灵活运用,要么过于关注歌唱方法,要么过于关注歌唱技巧,导致它们无法有效结合,不能做到以情带声,从而造成美感的缺失。最后,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一些学生由于对音乐接触过少,难免会出现音律把握不准的现象,因担心别人的嘲笑而对学习失去兴趣;还有一些学生本身对音乐就不喜欢,只是为了将来就业而选择了幼师,对于所学的内容自然缺乏兴趣。

(三)教材方面

我国很多地方的幼儿师范学校使用的声乐教材存在内容陈旧、不规范、脱离实际、随意性大的现象,无法适应幼师声乐教学的要求。

二、幼师声乐教学改革探索

“为了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育水平,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深化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紧紧围绕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目标,努力探索适应我国国情并符合幼师音乐教育规律的发展道路”。[2]为了适应幼儿教育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求,幼儿师范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声乐教学主要采用“基本训练―歌唱”的模式,过于注重单一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转变落后的声乐教学观念。教学不仅是为了教,更是为了学。声乐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所以声乐学习不可能完全依靠教来完成,而要依靠体验来完成。因而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3]由此可见,在声乐课堂上必须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表现、敢于展现个性。

(二)加强学生社会实践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声乐技能,这些技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巩固和练习,以加深对歌唱技能的了解和运用,达到巩固和灵活运用的效果。毕竟,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的过程。因此,应当加强学生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发现技能训练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正,从而巩固提高学到的技能。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大舞台,只有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舞台上才能检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从而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三)加强师资培训

首先,加强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幼师声乐教师的素质将成为决定幼儿音乐教育质量的关键。因而,幼师声乐教师应当选择那些进取心强、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和较高的声乐理论知识的人来担任。声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唱”,更要教会学生怎样“教”。因此,应当组织声乐教师深入幼儿园,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和情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为幼儿园培养出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其次,培训声乐教师掌握多种歌唱风格。目前,我国大部分幼儿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师学习的是美声唱法,学生学习的也都是美声唱法。由于幼儿歌曲要求的是甜美的、明亮的声音,因此这种唱法对于幼儿歌曲甚至是幼儿来说是无法适应的。因此,幼师声乐教师应当顺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掌握多种歌曲的演唱风格。

(四)开发声乐教材

目前师范院校使用的声乐教材已无法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因此,对于幼儿师范声乐教材必须进行改革。针对幼师实际教学和学生基础差、起点低、音域窄、气息短的特点,在教材编写上,主要选择旋律平稳、节奏简单的儿童歌曲作品。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音乐知识丰富、理解力增强后,可编入外国艺术歌曲、中外歌剧选曲和二部、三部合唱歌曲,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同时,在教材编写上,还要注重丰厚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声乐知识面,从而掌握满足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

三、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变化,怎样提高幼儿教育的师资水平,已成为幼师教育研究的首要问题,同时也对幼师声乐教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幼师声乐教学关系到幼师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幼儿师范院校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我国幼师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幼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形势下,幼儿师范教育为了生存和发展,一定要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寻找到最佳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篇9

素质教育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幼儿园又把体育作为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体育活动开展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身体素质发展,而我国幼儿园教师男少女多的比例状况对幼儿体育效果有一定影响。国际上,幼儿园男教师屡见不鲜,日本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率约7%;美国幼儿园教师的比例约占10%;然而在中国,幼儿园男教师却是凤毛麟角。《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对此,我国部分省、市也有了一些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有些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学校也相继招收了部分男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男幼师的缺乏,给幼儿园增添新的力量。但是,男幼师所掌握的体育专业技能不尽全面,会影响到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所以,男幼师体育专业技能针对性培养仍需完善。

二、培养及提升男幼师体育专业技能的必要性

1.幼儿个性的健康成长需要。

幼儿活泼好动,女教师给予幼儿的教育缺少了男教师的刚毅、独立性等,使得幼儿大多表现出懦弱、腼腆、畏缩、依赖等性格特征,尤其是男孩子普遍缺乏阳刚之气,甚至变得“女性化”,严重影响幼儿的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让幼儿园男教师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男教师的阳刚教育与女教师的柔美教育结合,方才使儿童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2.男幼师进行体育教学的优越性。

男幼师天生好动、精力充沛,身体素质一般强于女幼师,他们在引导幼儿进行体育游戏及活动时能较好地把握活动内容及活动量,且户外活动安排较多,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自然接触。男幼师一般比较胆大,选择的体育活动内容普遍较为惊险、刺激、富有挑战性,比如安排时间及密度合理的快速跑、变速跑,连续跳跃,球类比赛,合作游戏等。惊险刺激的活动内容、合理的活动量,有效地锻炼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同时培养了幼儿合作、独立、勇敢、坚强、积极的个性品质。因为体力、爆发力及反应速度等方面的优势,男幼师在一些体育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处理上也具有优势,比如能快速扶起即将倒下的幼儿等。

3.男幼师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幼儿园活动开展。

就业于幼儿园的男幼师较多从事行政工作,部分从事教学及活动组织的男幼师也没有充分展示出其在组织体育活动方面的优越性。归结原因,男幼师在校期间没有学到较为实用及展现其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项目。目前,培养幼师的专业院校在开设体育课程方面没有对男幼师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导致男幼师所学的体育知识和女幼师处于同一类别和水平,其优于女幼师的体育特长无法得到充分提升。男幼师体育专业技能的提升应该列入计划中,且实为必要。

三、男幼师体育专业技能培养策略

1.针对幼儿园实际需要进行体育基本技能的教授。

(1)现代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合理,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及活动组织效果。专业体育教师应安排课程专门讲授教学方法,指导男幼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而男幼师需努力掌握这些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在开展幼儿体育教学及活动中不断思考如何让教学有效,以适应当代幼儿的活动需要和心理需求。

(2)体育活动观察及指导。

针对男幼师体育活动特点与需要,安排能体现体育项目活动内容的走、跑、跳、投等专门练习,以及集体活动的开展与组织。体育教师组织男幼师进行有关体育项目的练习时,应详细讲解活动中的组织规则、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并教授学生学习如何对体育活动进行观察及指导,提升组织能力。

(3)体操展示创编能力的拓展。

体操在幼儿园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男幼师在幼儿体操的展示上往往羞于表达。鉴于此,体育教学中应安排理论课,教授男幼师幼儿体操创编方法、动作展示技巧,要求他们搜集更多资料进行独立或分组创编幼儿体操,并鼓励进行校内外的展示或参赛,以获得更多经验。

(4)幼儿体育游戏的组织与展现。

体育教师通过游戏教学及活动组织的示范,让男幼师理解幼儿体育游戏的目的和意义,摒除他们对幼儿体育游戏的的组织和参与的偏见。实际教学中安排合理有趣的体育游戏,让男幼师全身心积极参与;同时,开设理论课教授关于幼儿体育游戏的组织及创编方法,在实践课中组织男幼师进行幼儿体育游戏的展示,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予以科学指导,提高信心和组织能力。

2.针对男幼师特点合理安排教材。

(1)教材内容解释。

体育活动中,男幼师能充分展现其活泼好动的天性,但往往对体育理论知识认识度不足导致重视不够,势必影响其在幼儿园中的体育教学及活动组织质量。鉴于此,在精心安排的体育理论课教授过程中,应重视教材中关于基本技能的阐述与解释,让男幼师充分理解体育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践锻炼的,进而提高其教学及组织水平。

(2)教材目标达成。

在教材进程设置时,教师可安排多个体育学习目标通过一段时间或一学期的系统学习来完成,最终达到让男幼师通过分段学习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如幼儿团体操的学习,从模仿锻炼到理论吸收,再到创编展现,分三段进行目标设置,实行递进学习,通过三个分目标的实现来完成总目标的达成。

(3)见实习指导。

通过体育活动案例,详细阐述见实习的作用与意义,充分肯定男幼师在实践中把握体育教学及组织的出色能力,体现男幼师从事幼教事业的优势及特色。

3.创立园内外体育教学交流的渠道以引导学习。

(1)园内体育活动的组织及展示的学习。

定期安排男幼师到指定幼儿园,了解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学习园内体育活动或教学的经验,对应撰写学习收获,让观察学习上升到科学层面,进而不断提高个人体育活动组织及指导能力。

(2)园间体育教学及活动组织的观摩与交流。

专门安排男幼师到市级或区级单位的幼儿园体育活动交流会进行观摩学习,从大型的幼儿体育活动中学会辨别不同幼儿园体育活动组织特色,吸收有关幼儿体育教学经验以补充在校学习不足而提升自身能力。

4.创设有利环境提高体育实践教学的机会。

(1)课堂教学实践。

教师针对男幼师在体育活动的活泼好动特性,精心安排相应游戏组织及创编展现、体操创编表演、幼儿体能训练项目设置及练习等与幼儿园体育教学有关的内容,鼓励并要求他们在这些内容上科学练习、全力合作,竭力达到体育教学课堂目标。

(2)校内活动组织。

设置活动奖项,要求男幼师自行组织更多体育活动,如大型集体游戏、幼儿团体操表演、球类小型比赛等,鼓励男幼师邀请其他女生及校内教师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在组织体育活动中的信心。

(3)社会体育实践。

通过在校期间的体育教学,鼓励男幼师到社区等相关区域义务进行幼儿体育活动组织,展现在校体育专业技能学习成果,通过活动帮助不同地区幼儿和家长学习体育知识,扩充体育知识趋向广博。

四、结语

充实幼儿园教师教学力量,男幼师扮演着新的重要角色。在国家重视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前景下,男幼师担负着提升幼儿体质的重任,这需要他们尽力夯实体育教学基本功及提高体育活动组织能力。男幼师只有站在幼儿教学前沿时方能展现自信而充分释放教学能量,引领幼儿不断巩固及增强体质,给予幼儿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肖兴政,刘燕,王露梅.改善幼教师资性别配置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

[2]杨丽丽.论男性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优势.内蒙古教育,2008(22)

[3]张桂芝,孙丽英.浅论男体育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凸显的特质性.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

篇10

关键词:幼师教育;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16-0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作用。因此,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也是不同的,它需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要求。众观我国的教育,最基础的还是要从幼儿教学开始。而作为各民族杂居的黔南,在对幼师的教育中还应该引进少数民族文化,把少数民族文化渗透到幼师的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传承民族文化。下面就如何引进少数民族文化来丰富幼师课堂教学说一说个人的看法。

一、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是幼师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黔南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广泛,我们可以选择各少数文化中优秀、健康、积极向上的、适合幼师教育的内容开展活动,促进幼师班学生全面发展。如在学生服饰文化教育中,将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的各民族服装袖类、规范的图案、鲜艳的色彩作为主要教育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受黔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服饰美,激发学生在遵循传统工艺的同时,乐于运用多种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学生饮食文化教育中,我们以最具民族特色的小吃和土持名产为内容,让学生在欣赏、品尝、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其品种、营养价值、制作过程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进而产生以家乡的饮食文化引以为豪的情感;在民族歌舞文化教育中,我们利用少数民族舞蹈、音乐、乐器对学生实施美育,让他们了解不同民族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特点,从中感受民族艺术的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中,让学生感受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精美和实用,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民俗风情文化教育中,我们通过让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情和民族风貌,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中了解少数民族礼仪,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形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二、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幼师教育活动的原则

幼师是在一定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的,在学校组织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虑时展对幼师生的要求,把这些教育内容组织在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所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幼师教育活动,其内容要来源于学生周围的少数民族现实生活,应是以各少数民族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感性化、趣味化的经验和活动。如让学生了解水族人民“端节”的习俗时,教师可以先创设水族的生活情景,营造过节气氛,让学生充分了解水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最近在都匀市举行的“当代教育环境下水族文化进校园研究”的课题就是一个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也加深学生了解具有浓郁生活特色的传统少数民族活动,教师可以对这些传统加以改编创造,采取以物代物、分工协作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幼师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一是实践体验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到少数民族家庭做客、参加各种民族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感受和直接对话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二是环境熏陶法。教师为学生创设各民族不同文化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习到经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三是情绪感染法。教师对学生传授优秀的民族文化时,在描述、讲解过程中,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四是多元创意法。教师尽可能为幼师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条件与机会,鼓励他们比较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在领悟多元文化特色的同时,大胆运用绘画、泥工、手工制作、歌舞、语言等创造性地表现民族文化。五是家园协同法。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发动人们搜集有关各民族的图片资料、声像资料、手工艺品等。请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者讲述本民族风土人情、礼仪节日、弹奏民族乐器、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各民族文化。六是综合组织法。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整体设计,综合权衡,全面实施,将其内容融人到学生的一日生活和各教育活动领域中,渗透于生活、学习各方面。

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黔南州的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有的已经濒临消亡的边缘。如何将我们的少数民族习俗保护传承下去,又使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需要探索实践。因此,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将一些民族文化作为特色课程在学校里进行展演。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她代表作民族地区的希望,作为幼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了解时事,知晓国情,把握教育动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抓住幼师到心理,制定符合幼师发展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幼师教育职能,让民族文化融入校园,走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了解民族,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何志龙.谢玉霞.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M].学前教育,2007(06)

[2] 邱兴.现代幼儿教育观念及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