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管理理论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管理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管理理论

篇1

工业互联网化不仅对中国企业是一道难题,对全世界所有企业也是如此。

互联网对传统工业的经典理论和管理模式带来了颠覆,最重要的是互联网的零距离,让海尔进行了一系列管理探索。美国哈佛商学院不仅把海尔的变革写成了一个案例,而且被哈佛的师生评为最受欢迎的案例,最重要的原因是海尔代表了工业向互联网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对于海尔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传统的管理体系是线性的,但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其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特点,传统管理理论已经不再可行。”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强调。

海尔提出的“人单合一”思路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把以企业为中心变成用户为中心”,“把所有的员工变成创客,把创客创造的价值和用户连接在一起”。

张瑞敏透露,海尔为了转型,曾将一万多名中层管理者“去掉”,“摆在这些中层管理者前面的就是两条路,要么来创业,要么离开企业”。而在兼并GE家电的沟通会上,他对GE家电的员工表示,“海尔不是你们的领导和上级,你们的领导和上级与我们的领导和上级是同一个人,就是用户”。

此外,张瑞敏还强调,企业不应扁平化,而是要网络化。机器换人只能解决效率问题,但无法解决精度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么拥有平台,要么就只能被平台拥有。对于股东第一的美国企业理念,张瑞敏也并不认同,其称,“创客”才应该是第一,因为股东只分享而不创造价值,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创客。

最后,张瑞敏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不要企图把企业变成均衡的,每天循规蹈矩按照流程在做事,这是不可能的,企业应该在混沌的边缘、不均衡的状态下去追求最好的转型”。

从制造业起家,到如今跨入互联网时代力推“创客”,如今的张瑞敏显然对企业管理有着更为深厚的研究与思考,在演讲中,他对各种管理理念信手拈来,在他自创的“人单合一”体系下,海尔也越发显示出朝气。

“人单合一”之下,

人人都是创客

张瑞敏指出,海尔主要在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分别是战略转型、组织转型、工厂转型、市场转型、客服转型和价值标准转型。

其中,战略和组织最重要。

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说法,“企业发展和成长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战略,一个是组织。”换句话说,企业如果在战略和组织上没有正确变化,就没有办法发展。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理论,叫从属理论,即在变化之中,组织一定从属于战略,战略走对了,组织要跟着走。战略就是脑袋,组织就是身体,现在脑袋要向右转,身体不向右转,就转不过去,这两者是一致的。

战略组织带来的是工厂转型,后者必须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即必须为用户制造。接着是市场的转型,从单边市场变为双边市场。然后是客户转型,从现在人们习惯并且称道的CRM变成VRM,CRM是客户关系管理,VRM是供应商客户管理。最后是价值标准转型,简单的说,传统经济认为价值产生于内部,而互联网时代,价值一定产生在外部。

战略转型一定是从线性向非线性管理转变。

“经典的管理理论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线性的,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就是流水线理论。线性管理最大的问题是把很多动态变化的东西变成了静态的,这在传统时代也许可以,但在互联网时代不可以。”张瑞敏指出,互联网时代是非线性的,原因在于企业和用户之间变成了零距离,零距离一定要去两化,第一是去中心化,每个人都是中心;第二是去中介化。所以,非线性意味着一切都是动态的,不在企业的掌控之中。

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必须从以企业自我为中心变成以用户为中心。过去企业以自我为中心,所采取的策略是“我赢了就可以,所有的供应商给我送货,谁的便宜我用谁的,我不管你的死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必须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需求如果不能被满足,用户就不用你的产品”。

张瑞敏指出,在战略转型上,海尔的探索就是把“以企业为中心变成用户为中心”,我们提出“人单合一”的双赢战略,人就是创客,把所有的员工变成创客,人人创客,“单”是什么?不是狭义的订单而是用户的体验,把创客创造的价值和用户连接在一起。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一个命题,企业必须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但是很多企业不知道客户是谁,现在不仅要企业,还要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知道客户是谁,这是非常难的。海尔2005年9月提出“人单合一”的管理理念,经过11年的曲折发展,现在每个员工都知道客户是谁了,并能为客户创造价值。

这是一个大的趋势。美国管理大师普拉哈拉德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才可以实现整体的用户价值,但是如果仅靠企业的自有资源实现不了这一点,因此资源必须依靠全世界。所以,危机管理经济学指出,“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也就是说资源一定是全球的”。海尔把这句话延伸了一下,即“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

去掉中层管理者,

建造三类人的创业平台

第二是组织转型。组织从属于战略,海尔为了实现满足“人单合一”的战略,必须从现在的科层制变成网络化,企业一定要变成网络化,因为全世界的资源都可以获得。有人说,“你离世界上最远的对手的距离不会超过八分之一秒”。所以,一定要网络化,这是可以成为自组织的基本条件。所以,海尔从原来的科层制的特点,即层层下达指令,变成一个自组织与用户相互融合。

海尔的实践是从串联变成并联管理。企业经营第一步是市场调研,接着是研发,之后是制造,然后是销售,最后是分销。现在,企业从串联变成并联,每一个自组织里面从研发到市场调研都是一个整体,这个自组织对着整体来开发,我们就没有领导了,我们就变成三类人的创业平台。其中,第一类人是平台主,平台上耕耘于某个行业的创业团队;第二类人是小微主,即小的创业团队,一个个创业团队在上面;第三类人是创业团队里面的创客。

“半年以前,海尔把一万多人的中层管理者去掉,我们给中层管理者的两条路是,要么来创业,要么离开企业。”张瑞敏接着谈到,美国亚马逊的贝索斯提出一个概念:一个组织不应该超过八个人,两张披萨喂过来的团队就可以。一个庞大的组织,没有办法管理。

接下来是工厂转型。原来的工厂就是一个物理空间,现在的工厂是满足用户体验的互联工厂。海尔的实践,先从黑灯工厂切入。所谓黑灯工厂是指没有灯、没有人的自动化,有社群与用户的交互圈,首先变成一个用户的交互,再根据他们的要求进行设计、制造和配送,并且把所有信息发到手机上。

“打一个比方,相当于出租车和网约车,出租车就是传统的经济,网约车就是互联网的互联工厂。出租车跑到马路上乘客是谁不知道,反正拉上谁就是谁,但是网约车会知道我的客户是谁,我的客户需求是什么,我会专程为他服务,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四是市场转型。这需要从单边市场转向双边市场,把交易平台变成交互平台。过去,我们就是单边市场,一边是企业,另一边是用户。企业通过宣传广告推销产品,用户来买产品,你交钱,我交货,这就是交易平台。但是现在一定要变成双边市场,双边市场就是一个交互平台,双边市场一边是大量的消费者,另一边是大量的厂家,消费者来选择、配对,所以广告大量减少。所以,双边市场变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易。双边市场一定要有第三方付费,即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付钱,这就是双边市场。

海尔的实践是从电器变成网器,从网器变成网站。所有的电器,过去从工厂生产出去,通常也能够工作,这就是电器,但是现在一定要拿回去之后能连上网,变成网站,构建出一个用户圈,用户都在这上面进行交互、交流。传统经济学里,经济学的规律是边际效益递减的,如果做到网站很有可能做到边际效益递增。如果从用户获得收益,第三方收益,一定会产生边际效益递增。

价值产生在企业外部,

在不均衡中寻求转型

客户转型是从CRM变成VRM。CRM是客户关系管理,即企业管理客户关系,而VRM是供应商关系管理,即供应商管理企业。对于企业来讲,要从以名牌为目标变成以平台为目标。在传统时代,谁是名牌谁就可以得到溢价收入。所以在传统时代,一个企业要么是名牌企业,要么是名牌企业的代工企业,但在互联网时代很有可能出现企业要么拥有平台,要么被平台拥有。

“互联网的发展就是这样,一开始是桌面互联网,这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但是马上出来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解决的是速度问题,上班之前点击一下,下班货就送到家里了,实体店没有办法竞争,这个速度不是最高的境界,后面是后电商时代,即场景商务,社群经济平台。”张瑞敏强调。

所以海尔的实践是把以名牌为目标变成以平台为目标。张瑞敏说,“比如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海尔的管理思想,海尔兼并了日本企业三洋白电,兼并之后海尔发现白电企业亏损了八年,我们会问对方一个问题,亏损了八年,能不能告诉我亏损的责任是谁?他们说谁都没有责任,研发是执行研发领导的指令,制造是执行制造的领导指令,他们都没有问题,问题就是没有人执行市场的指令。所以,我们把它做了修改,我说你们不是和领导签合同,而是和市场签合同,大概做了半年的工作,他们才接受,最后按照这个办法实施之后,八个月停止亏损。”

2016年6月,海尔以55.8亿美金兼并了GE家电,当时海尔与GE500多名高管召开会议,双方展开互动。GE一个高管站起来对张瑞敏说,“海尔今天兼并了我们,你想怎么来领导我们呢?”张瑞敏说,“你这个问题提错了,海尔今天兼并了GE,但我们不是你的领导,不是你的上级,我们只是你的股东。你们的领导和上级与我们的领导和上级是同一个人,就是用户。”

如果海尔按照“人单合一”的思路都去做用户,没有问题,就像海尔现在不再出产产品,只出产创客。

后来,张瑞敏在纽约接受美国《财富》杂志采访,对方说海尔不向GE派一个人,怎么把GE做好?张瑞敏说GE有很好的文化和管理理念,只要用“人单合一”的模式改变就可以,海尔要做的就是沙拉式的融合多元文化的体系,因为这个沙拉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生菜,不是说只有一种生菜,但沙拉酱是统一的,海尔的沙拉酱就是“人单合一”。

“美国的文化是股东第一,但我对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说,我不同意这一点,股东只是分享价值,并不创造价值。第一应该是创客,只有创客才可以创造价值,所以海尔想用这种体系来融合它。”

篇2

关键词:管理;餐厅选址;竞争博弈;设施布置;服务人员配置

我国的餐饮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餐厅的管理模式落后于餐厅的发展速度,许多餐厅因管理不善而倒闭。据笔者的走访调查,大多数餐厅的管理还是以经验管理为主,极少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经营餐厅。基于此种现状,我们运用了运营管理中的选址、设施布置,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统计学中的数据整理,管理学中的竞争博弈等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到上海避风塘茶餐厅的管理,以提高其餐厅的管理效益和利润的最大化,并能够为管理人员优化餐厅管理提供相关借鉴。

一、餐厅选址

餐厅的选址是投资餐厅首先面对的问题,选址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其管理活动和经济效益。餐厅在筹建阶段需要巨额投资,在不同地点建厂对投资又有很大的影响。地点确定后才能考虑原材料的供应厂家,考虑顾客的需求。可见选址是餐厅建设、运营并盈利的关键第一步。选址决策需要考虑经济,政治,社会,自然四大因素。在中国整个大体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其中能够让餐厅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又可分为:原材料的位置;消费市场的位置;劳动力的可获性和费用;餐厅地点以及地价。

现根据上海避风塘(打浦店)的选址,从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

1、原料采购:①避风塘的所有菜式、糕点的原材料均由总公司统一运送,而且总部距离打浦店只有几里路,采用公路运输方式运输方便,费用较低。②蔬菜、糕点属于易变质的原材料,打浦店应该接近原材料或材料产地。打浦店与总部的距离短,说明在原材料方面总部安排是很合理的。

2、人力资源的获得:①饮食行业作为服务业里面的明星,其服务员的稳定性与高质量必须得到有力保证。上海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都属于外乡务工人员,避风塘能够给员工良好的住宿环境和饮食条件,还有可观的工资和相应的培训,这些都成为吸引人力资源的有利条件。②打铺店周边有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这对餐厅暑期工、钟点工、周末长期工的获得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

3、居民与流动人口密集程度:卢湾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全区人口31.01万人。轨道交通1号线、南北高架路、内环高架路、打浦路隧道以及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构成了卢湾区立体快捷的交通网络,这些均为避风塘茶餐厅(打浦店)的客源提供保证。

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打浦店的选址是教科书式的选址,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餐厅服务设施的布置

餐厅的地址选定后,就要对其服务设施进行布置。设施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物料流、信息流、成本和安全等方面,并影响餐厅员工的工作效率、顾客的满意程度以及餐厅形象。现根据避风塘茶餐厅各职能单位之间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现有服务设施的布置及其相互位置,运用穆德提出的作业相关图法对其进行分析:

餐厅的平面图主要有迎宾台(1)、前区(2)、后区(3)、收银台(4)、传菜间(5)、洗碗间(6)、凉菜房(7)、吧台(8)等部分构成。根据各部门之间的重要程度以及物料(菜品、饮品)在各部门之间的移动次数对餐厅布置进行评价。

上面已将八部门标号:在作业相关图的方法中:

1、将关系密切图进行分类

2、根据现有设施布置得到关系密切程度

①由物料流动次数和经理的经验得出作业相关图:

②列出关系密切程度分类表(只考虑A和X)

3、服务设施布置优缺点及改进

(1)优点:

①由于一般餐厅的顾客化程度和服务的复杂程度属于中低等程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顾客的参与,餐厅将部分操作与顾客分离,避风塘餐厅将传菜间、洗碗间、凉菜房等进行集群,使工作更加的有效率,物料流动更加便捷。

②员工通道设置在前区和后区的中间,餐厅的各类员工能够有效的利用员工通道这一公用场地,使他们工作更加便捷和舒适。餐厅又属于公共场所,存在火灾和其它各种意外情况,员工通道处在整个餐厅的核心位置,当发生火灾等危险时,餐厅可以有效利用该通道疏散顾客,保证顾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缺点:基于我们对餐厅顾客的交谈和调查,餐厅中的吧台设置在后区的最下方存在着几点不足:

①服务员每次从后去拿酒水到前区路程过长,服务效率低,饮品在前区和后区移动次数过多,可以改进。

②通过我们在餐厅工作期间的观察和调研,发现许多顾客喜欢只点酒水,他们把餐厅作为聊天的场所,而不仅仅只是过来吃饭。餐厅没有满足这类顾客的特殊需求。

(3)如果餐厅要重新装修,根据以上几点不足,提几点建设性建议:可以把吧台移到收银台旁,另外在吧台前面设置座位,满足只想喝点酒水人的需求。把原来后面的吧台变为酒水专区,满足顾客聊天的需求。这样设施好处:

①使酒水在前区和后区移动更加便捷,服务更加高效。

②满足了顾客想饮酒水的特定需求,增加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③在新的酒水产品出来之际,方便餐厅宣传与促销。把吧台放在更加显眼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对酒水的消费次数。

具体改进后的密切关系图如上,改进前和改进后的平面设施图如下:

三、餐厅需求时间序列分析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安排

在餐厅选址和服务设施布置完成后,就要考虑餐厅的具体运营层面。对餐厅这种顾客需求具有时间波动性(即在一天、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内顾客需求出现重复的周期性波动)的行业,首先应对顾客需求的时间波动性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来优化配置餐厅的各种资源。现运用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来分析避风塘茶餐厅的顾客需求的时间波动性。然后基于此分析再运用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法解出餐厅服务员的最优分配。

餐厅的营业时间是早上10点到凌晨5点,由于主要的经营时间是在白天,所以只对早上10点到晚上8点的需求作了统计。统计时间为15天,统计单位为每小时,统计需求以正在用餐的桌子数目(总共49桌)为标准。

统计表如下:

15天的统计均是按上表来记录的,上面不同时间的用餐桌子数是将15天各个时间点的数目进行简均得到的,对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得:

1、时间序列图如下:

根据图表可知,餐厅一天的需求含有季节性成分,即在12:00与6:30左右时需求的高峰期,在下午3:00-5:00是需求的低谷期。这与实际中人们的吃饭时间也是一致的。根据顾客消费需求的季节性波动,管理者可以联动的配置人力资源。

2、餐厅的人力资源配置

餐厅采取多班制满足前厅、后厅人力资源的需要,总共分4班,早班9:00-18:30、中班11:00-20:30、晚班18:30-3:00、20:30-5:00。餐厅早班实际安排5人,中班实际安排13人,晚班18:30-3:00实际安排5人,20:30-5:00实际安排11人。

为分析问方便,现以2个小时为一个时间段,早班时间改为9:00-19:00,中班时间改为11:00-21:00,晚班时间改为19:00-3:00并根据上图确定出不同时间段所需人数,如下表:

餐厅主管安排服务员分两批在13:00-15:00与15:00-17:00休息,且每次上班的工服务人员工作4小时后,休息两小时,再工作4小时。

现在用线性规划模型求既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又能够使配备人数最少的方案?

设X1表示9:00开始上班人数,X2表示11:00开始上班人数,X3表示15:00开始上班人数X4表示17:00开始上班人数,X5表示19:00开始上班人数。

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Min X1+X2+X3+X4+X5

约束条件: X1≥3

X1+X2≥16

X2≥10

X1+X3≥5

X1+X2+X3+X4≥8

X2+X4+X5≥15

X1,X2,X3,X4,X5≥0

用管理运筹学软件可以求得最优解:

第一步,将相应的数值输入线性规划模块得:

第二步,求出最优解:

根据下面的最优解得:餐厅主管应在早班安排5人,中班安排11人,晚班(18:30-3:00)安排4人,这样可以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使配备服务员的人数最少。

理论分析结果(总共安排20人)和实际情况(总共安排23人)相比,只在中班时相差2人,晚班时相差1人。这说明餐厅的主管人员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分配还是很合理的。

四、竞争者之间的博弈

在餐厅具体运营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管理经营方面的问题和不可预见的风险,有些问题和风险甚至会危及到餐厅的生存。这就要求餐厅制定适合自身能力和资源的竞争战略,在行业内获得竞争优势,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能力,并加以保持和改进,以达到较强的盈利和抗拒风险的能力。

现以经济学中较新颖的博弈论理论来分析餐厅的竞争者,假设此博弈是一个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其中“完全信息”是指在博弈决策树上任一个节点上被轮中的参与者都知道自己处在整个博弈的哪个节点的博弈,“静态”是指所有参与者同时行动,不可能在自己采取行动前观察到其他人的行动。

1、竞争者简介:上海避风塘茶餐厅是一个大中型连锁餐饮企业,现以打浦店为例来分析其周边的竞争对手。其主要竞争对手有伶达港金玉兰店、蜀伊蜀傲精品川菜(宝鼎大厦店)、银釜日本料理餐厅、海底捞火锅(打浦路店)、伶达港第二代川菜(金玉兰店)、和记小菜金玉兰店、唐螂私房菜等。由于餐饮行业进入壁垒不高,利润比较客观,所以导致餐丁急剧增多,竞争尤为激烈。上海金玉兰广场周边餐厅具体可以分为火锅店、自助餐厅、海鲜餐厅、家常菜馆、小吃店、快餐厅、酒店餐厅等。

2、避风塘茶餐厅定位:相对于其它餐厅,避风塘茶餐厅属于中小型的小吃餐厅,经营各类港式特色美味小吃、点心。根据上海避风塘茶餐厅以往的数据可知其在上海的市场份额占20%-30%左右,属于市场挑战者,要想其在上海餐饮业中脱颖而出,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餐厅内的环境设施布置、产品口味与品质、价格的合理、促销活动等几个方面作文章。

3、博弈模型的建立: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现在假设把避风塘茶餐厅作为A餐厅,把其他所有餐厅合在一起视作B餐厅。它们都想在经营管理上采取措施以占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利润。

A餐厅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重新装修餐厅 ②改进厨师团队 ③推出新菜品

B餐厅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增加广告费用 ②降低菜品价格③优化服务过程

设A和B餐厅企业财力有限,都只能采取其中的一种策略。并且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可以预测今后两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动情况,如下图所示(其中正值为A餐厅所增加的市场份额,负值为A餐厅所减少的市场份额)

注:以上所给的市场份额是根据对消费者的市场调研和打浦店的经理给出的数据进行整合而得出的结果。

用管理运筹学软件解得两餐厅的最优策略:

第一步,将相应的数值输入对策论模块得:

第二步,求出两餐厅的最优策略:

即A出措施1,2,3的概率分别为9.6%,59%,31.3%。这是A的最优混合策略

B出措施1,2,3的概率分别为20.7%,25.6%,53.7%。这是B的最优混合策略。

A的平均赢得(赢得的期望值)是B的平均损失为1.195

以上混合策略可以为餐厅的决策提供参考,餐厅应优先改进厨师团队,使菜品更加美味,以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餐厅也要注重新菜品的推出。

厨师团队的改进策略:

(1)建立顾客评价制度,将餐厅的每一种菜品分配到各个厨师手上,实行责任奖惩制度。具体操作是让顾客定期(每周或每月)对不同菜品的满意度进行评价,若某菜品满意度较高,进行正强化,对该厨师运用奖金等物质奖励或提升职位、设置优秀厨师奖等精神奖励。若某菜品的满意度持续较低,进行负强化,对该厨师进行罚款、降级等措施。

(2)在厨师团队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

①在厨师组织设计方面,首先建立团队型组织,即对厨师以及菜品的质量均关心,通过协调和综合工作相关活动而提高任务效率。其次授权,通过对厨师及时有效的培训后充分放权,使每个厨师能根据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安排。

②在信息共享方面要开放、及时、准确。比如行业内新菜品的出现,顾客对不同菜品的特殊要求,厨师团队内部个别厨师对菜品的创新等。通过建立健全通畅的团队内部沟通和反馈渠道,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③在领导力方面,首先厨师长应有足够的情感号召力,使全体厨师有共同的愿景,相互协作,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其次,厨师长应能识别出不同厨师的技能和工作积极性,并能依此确定不同的领导方式。

④在厨师组织的文化方面,首先强调厨师之间的互动关系,让他们多多交流厨艺以改善各自的烹饪水平。其次弘扬团体意识,个人烹饪菜品质量的好坏也是整个团队的好坏,其他厨师应该而却有必要对该厨师提供帮助。再次,加强厨师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信任,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加厨师们对团队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陈荣秋 马士华 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贾俊平 何晓群 金勇进 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韩伯棠 管理运筹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篇3

1.1带动单位积极开展财务文化创建工作

当前单位管理工作从表层意义上看是一种对资金的管控,而从实质上来分析是对人才的管控。因为人的活动是靠着思想来指引的,因此管控活动应向着柔性发展,强调人的意识。单位的财务文化属于管理文化,其管理活动的开展是依托人的认知水平。在开展财务文化创建工作时,必须重视三观,切实激发出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意识,激发其潜能。只有确保财务创建工作开展顺畅了,才可以在残酷的竞争中切实提升单位的竞争水平。经由提升单位的风险意识,带动单位的进步。

1.2非理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

对于单位来讲,其非理的财务活动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上。一方面,坚决否定了理性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上,已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冲突,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而临时指定的财务管理策略往往成为企业获得利益的关键。另一方面,开始注重人的非理性元素,很多单位过分看中工作者的学历等,忽略了他们的自身爱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热情,导致效率低下。

1.3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系统

员工队伍创建的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单位的运作。单位的财务管控活动不仅仅的局限在对资金的管控方面,还牵扯到对人的管控。通过对人的管控,切实带动单位的发展,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只有不断健全人才管控体系,才能保证单位的运作顺畅。这主要是因为单位财务活动的开展并不仅仅是对钱的管控,更加关键的是对人的管控。

1.4树立企业良好的风气和形象

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就必须重视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因为财务管理是化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良好的风气和形象才能让企业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良好的风气和形象,让企业以正面形象示人,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顺利。而且,不仅能提升管控销量,还能增强工作者的素养,指引其更好的开展工作,为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样单位在残酷的竞争中才可以获取稳定的增长。

2.实施柔性财务管理要注意的问题

2.1加快转变思想观念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生产导向的关系较为紧密,更加注重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并将其作为竞争手段。柔性财务管理要转变这种观念,应该更加关注市场,关注顾客的需求。因此,要将传统的生产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

2.2创新管理方式

刚性财务管理主要是对财务进行控制,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控制,使他们能够按时完成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已不再强调对财务的控制,而更加注重对财务人员的激励。信息化的时代,只有使用激励的手段,才能更好优化人们的财务行为,更好的体现企业价值。

2.3转变管理对象

篇4

人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人自身是独立的个体存在,因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识和感情,同时人因为需要存活在社会中,故而形成了团体,拥有了属于团体的意识和感情。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素养、道德观念,所以在进行现代行政管理是就会遇到很多复杂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进行有效的衔接来解决遇到各类问题。无论传统文化的治民思想还是现代中国行政管理的治民思想,都离不开人民,要借助于传统文化来规范、约束人民的行为,让人民有社会正义感,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家庭事业中去,提高社会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影响因素

1、传统文化在行政管理思想中的反映

西方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发源地,在行政管理中注重的是时效性、制度性、规范性,具有较强的制度性和规范性,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管理思想多是刚柔并济,提倡传统的仁政,同时又强调法制,用道德和法制共同来治理中国的行政事务。中国一直强调要建设和谐社会,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是以礼待人,以礼安邦,凡事都是讲究个情、理、法。讲究人情是中国行政管理的一大特点,这与传统文化中的孔孟思想有莫大关系,儒家思想提出的仁政就是让凡事都讲情理,不要追求苛刻的法律,在行政管理中有情有理。在现代中国行政管理中,工作者同样以传统文化中的正己化人来进行管理,管理的根据更有文化底蕴,让管理更有人情味、更加融洽,不刻薄呆板。

2、传统文化在行政管理目的中的体现

管理目标的设定往往是与利益直接挂钩的,这样就使得管理目标变得狭隘,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该是要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的,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符合人民权益保障的,同时也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以此来实现中国梦,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在制定管理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传统文化有许多与现代中国行政管理相通的地方,尤其是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让行政管理目的更具人性化,不在只是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更多的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目标制定。当管理受到法家影响时,管理目标就变得更为谨慎,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并会因为蝇头小利而降低管理目标,坚持遵守规范性,拒绝越雷池半步。当管理目标受到道家影响时,管理目标就变得更具备道德性,坚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具有道德性的管理目标。

3、传统文化在行政管理方式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在于,传统文化必然要与管理过程进行相融合,这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所进行的。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的要求就是进行和谐社会的发展,这就相当于道家思想所提出的“无为而治”,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将更多的实至权利下放到个人手中,这样会更为有效的发挥各个环节的管理机制,更为有效的提高整个管理过程的能力,进而提升管理的实际效果。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人性可朔”人的性格都是会根据周围的人或事物发生改变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是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的,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根据不同事件的特性进行具体的管理措施。

4、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众的管理背景

古代选拔人才通常是通过科举制,同时以举孝廉、推大儒来进行国家人才选拔和召集。让这些人才参与到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中,让这些贤明人才发挥自己的才能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两千多年前的孔孟提出的儒家思想就是提倡“举贤才”来治理国家,让有德有才的人来进行国家的行政管理。传统文化中还提倡儒家的仁政思想,治理人民群众要合理利用道德和法制来管理人民群众,让人民处于一种德、法结合的社会,在这个环境下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人格。传统文化管理人民的背景同样适用于今天中国的行政管理中,也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文化依据。借古通今是完善现代中国行政管理的有效途径,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更应德、法相结合,在社会树立一个充满正确价值观的大环境,让人民群众自律,有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行政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法制,制度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人民的权益,最大化有利于实现民主国家。

5、传统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负面遗留

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客观问题,比如重形式,轻效率;重权利,轻人民;重等级,轻民主;在现代中国行政管理中这些情况屡见不鲜,新闻报道的钓鱼执法、、效率低下、营私舞弊等。这些传统文化负面的遗留都与中国现代行政管理相悖,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要摒弃这些,学习传统文化中好的方面,提倡德政,让人民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更好地发挥行政机构的效能,才是社会进步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中国是世界的一员,要时刻紧跟世界的变化,同时也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

三、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优越性;传统成本管理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现代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争夺市场和生存发展空间,就必须将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形成战略与战略管理的理念。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由于其内在的狭隘性与局限性而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因而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愈加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并进一步应用到现代企业中,使其更好地实现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了其竞争力。

传统的成本管理一开始是利用成本信息进行事后分析。这一过程较为漫长,在工业革命以前,会计主要是记录企业与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在工业革命以后,伴随大规模生产经营的到来,企业为了降低每一单位产品所耗费的资源,一方面开始重视成本信息的生成,将成本记录与普通会计记录融合在一起,出现记录型成本会计,另一方面开始利用成本信息对企业内部各管理层及生产工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接着,是以事中控制成本为主。1911年美国会计师卡特·哈里逊第一次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从此,标准成本会计就脱离了实验阶段而进入实施阶段。后来,发展到以事前控制成本为主。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出现的新情况,考虑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成本管理也要现代化。成本管理的重点已由如何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计算和分析成本转移到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传统的成本管理也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第一,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则很少考虑,从而表现出与企业战略管理极不适应。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成本信息,而仅靠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是不能满足要求的。第二,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成本,来谋取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把目光过多地集中于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上,没有很好地将成本管理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就可能使企业更加丧失良好的发展战略,也就更谈不上竞争力的形成。第三,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所采用的管理手段是对现实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规范和约束,是基于实时实地控制的管理思想。第四,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对决定成本高低的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它有形无形地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约束着各种潜在的可能的成本控制模型的创新和运用。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管理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及时地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进行战略意义上的辐射能扩展,既是战略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提出的挑战,也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为此,必须对企业现行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成本工作者提供企业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参与形成和评估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两蒙提出,他当时对战略成本管理仅仅作了一些理论性的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其精髓在于借助会计功能编制管理计划,使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

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势”,这是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单纯“降低成本”的关键。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应更加关注成本的管理。许多企业管理专家断言,成本管理是—种金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向成本管理要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企业管理的永恒课题。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研究和推行战略成本管理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近二十年来企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有利于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成本效益。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服务。

3.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部分。

4.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从整体出发,能动地处理经营战略与经营战术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关系,促使企业统筹兼顾,以局部利益服务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并努力改变企业自身状况,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轲.关于战略成本管理内涵的理论分析[J].四川会计,2002(3).

[2]章玉平,李旭,郭永安.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低成本战略[J].管理世界,2004(7):136.

[3]王一山.现代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J].会计时空,2004(6):14-15.

[4]陈良.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及其运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62-65.

[5]邱魏魏.浅谈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战略成本管理及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4:15-16.

篇6

一、结合旅游元素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过历时的积淀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相应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人文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通过二者的相辅相助,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推动着旅游行业当中的人文资源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作用

旅游管理理念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业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时注重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当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树立正确旅游管理观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当与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发挥以人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贵民的民主思想,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可以持续发展。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只有在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当中注入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只有打破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将旅游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抛弃,采用含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过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与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通过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业管理当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旅游行业持续发展。

三、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理论构建的影响

(一)加强旅游资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概念也不仅停留在对景色的欣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旅游区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对旅游企业管理理念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投入资金,满足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结合当地旅游特色以及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的完善与进步,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对于历史建筑,应当注重定期进行维护,在挖掘其价值的过程中,注重对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将历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带动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对文化旅游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

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当地旅游区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贸、住宅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出当地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对历史性的建筑进行规划或者扩建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而不是对古城本身进行改造。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将景区内部的绿地率与森林覆盖率设为规划建设的重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对旅游区域进行实质规划,促进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管理理论的推广工作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精髓,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对旅游地区的旅游者、居民与相关工作者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将旅游推广融入到传统文化当红总,通过开展展会、文艺活动等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节假日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宣传,将传统节日当中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绍给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人文。

四、结束语

篇7

论文摘要: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异同之处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两者在管理观念、模式、功能、内容、地位、方式、关系等八个方面的不同,同时提出了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下作的创造性意见。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聚集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优质人力资源的聚集地。事业单位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对一个单位的事业发展,而且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弄清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明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才能从思想上、工作上真正实现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与时俱进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相同之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它们在管理上有一些共同之处。

第一,管理对象有相同性。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对象都是人,都是处理单位中“人与人”及“人与事”的关系。在实施管理中,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不断解决、协调“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以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管理任务有相同性。人员的招聘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考勤、工资福利、档案管理、培训等等,既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第三,管理目的有相同性。两者为完善单位管理和保证单位目标实现的目的是一致的,在不断变化的新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人”这一能动资源,使之为单位、社会创造财富。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因此,它们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观念的不同。在对“人”的认识观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将员工视为成本负担,因此尽量降低人力投资,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视人为资源,将员工看成有价值并且还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美国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在1910一1957年近50年间,美国农业的物力投资增长4. 5倍,收益提高3. 5倍;而人力投资增长3.5倍,收益的增加却达到17.5倍,可见人力资源是重要的是资本性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传统人事管理更具有前瞻性,视野更为开阔。

二是管理的模式不同。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开展工作,是一种“我要你做”的“被动反应型”管理模式。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对人是一种“我能帮你做什么”的“主动开发型”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主动开发的特点,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晋升、新酬福利、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工作,都从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出发,将人力资源开发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了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三是管理性质的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基质上属于行政事务管理,是一种单纯的业务型、战术型的管理,很少涉及企业高层战略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型的管理,重视对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预见性地管理各类人员的配置使用、劳动报酬、资格鉴定、业务培训和工作条件等,直接参与单位的决策、配合和保障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是管理功能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功能是单一型、分散型的,把员工划分成为干部、工人两种类型,把对干部的管理称之为人事管理,而对工人的管理称之为劳动管理,员工的招聘使用、调进调出、工资的调整等亦各为一套,将人事管理工作人为地割裂开来,不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不利于合理组织劳动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之上,对人员实行系统性、整体性分类管理,通过系统优化的原理把人员结构、层次、相关性等各种要素整合起来,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整体功能的作用。

五是管理内容的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内容简单、生硬,主要是对员工“进、管、出”的管理,所谓“进”,是指员工的招聘、录用;所谓“管”是指员工的考核、奖惩、职务的升降、工资福利待遇、档案管理等;所谓“出”,即办理员工离开的各种手续等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涵盖了以上内容,而且更加丰富了和拓宽了,它根据单位的发展目标,设计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合理组织和使用劳动力、进行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员工实施个人职业生涯计划、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与激励机制,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六是管理地位的不同。传统人事管理活动处于执行层、操作层,被认为无需特殊专长、不需要有专业知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人决策层,是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它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单位的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单位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具备很好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统计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

七是管理方式的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带有一种控制型、隐秘型的管理方式,人事部门经常让人觉得神秘、与人之间有距离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一种参与型、透明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以尊重员工、满足其需求、帮助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它的管理是在单位战略目标指导下,对员工实行一种个性化、互动式的管理方式,把个人的发展溶人到单位的战略发展之中。

八是管理关系的不同。传统人事管理是“我—他体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对立型、抵触的,压抑了人的主动性,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员工潜能的开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我—你体系”,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是一种和谐型、合作型的关系,强调人际关系的融合,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3如何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飞跃

(1)提高观念创新能力,实现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观念上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核心的观念、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观念、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化的观念和人才竞争国际化观念。充分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尊重个人优势的发挥,认同个性化的追求,谋求组织与个人价值最大的交集。

(2)提高战略管理能力,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本转变。要结合单位内、外部的实际,实现人事管理职能从执行层向决策层转变,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围绕长远发展目标和总体需求,对本单位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制定规划不仅仅是人事部门一家的事,要打破部门界限,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势,通力合作。

篇8

一、Cerboni、Rossi与Besta的晚期作品

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会计研究由Cerboni、Rossi和Besta所主导。而且,此三人对随后二十年的学术出版均有贡献。Cerboni主要有一本专著,即“对记账法研究的自我反思”。Cerboni(1902)的这篇论文一度成为他的“天鹅之歌”;这段时期记账方法研究非常流行——不光在政府会计领域,而且在企业会计领域也很受重视(见Cerboni1901,1902;Rigobon 1914)。Canziani(1994:144)解释道“由于这段时期意大利经济发展引起企业业务的日益复杂,Cerboni复式簿记系统的内在复杂性发展迅速。”

Rossi(1901a,1901b;1907a,1907b)一度也是记账方法研究的倡导者,表现出类似的倾向。他的专著“Nuovi studi di Ragioneria e battaglie critiche(1907a),流露出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碰撞。现代思想是指Besta的思想,而不是zappa的思想,尽管Besta在那时还并非会计理论的主流。

Besta自19世纪的最后十年才崭露头角,而且一直到1925年之前仍是学者中的佼佼者。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三卷巨著——magnum opus(见Besta1922,以及Besta1880)。Besta同时代表了另外一种“天然”的风格:从人文风格向非人文风格(物质风格)的转变。但是Besta的思想仍然桎梏于“个体理论”(proprietary)框架,而未考虑到“主体理论”(entity)。总之,其理论体系仍然建立于资产负债表及其估价上。Besta 的magnum opus(1922)的第一卷出版于1891,另外两卷则出版于1909年和1916年。Besta认为会计的核心是“资金”,由主动(正的)和被动(负的)资金组成,换言之,资产和负债组成。设置第一类账户是为了反映不同类型的实账户(资产与负债),第二类是为了反映虚账户(即资金总量的变动)。资产与负债的变动决定了相应资金的变动总额;因而分录必须是双重的。Besta把“实账户”称为“存量账户”,而把“虚账户”称为“衍生账户”。

Besta把所有的交易看作业益的变动,并因而只确认两类交易的影响:会引起单一账户资产的增加,或者资产的减少。总结为:正向变动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净资产增加的幅度;负向变动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或净资产减少的幅度。复式簿记系统要求总资产及其变动账户与总资产要素(资产、负债)账户应反方向,从而,第一类账户,正向变动记入“credit”(贷方),负向变动记入“debit”(借方);而第二类账户正向变动记入“debit”(借方),负向变动记入“credit”(贷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Besta是将会计与经济理论建立联系的第一人。Besta将会计定义为“经济控制科学”,适用于任何性质企业或经济体——个人业主制,合伙制企业或公共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他所谓的经济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这意味着“控制”不仅包括计算、估计、推测以及最终资产负债表编制等日常管理工作;且涵盖敦促经理、员工履职的“管理规定”。他建立了一个组织框架,将组织设计作为经济控制的前提。此外,Besta清晰地阐释了“业主理论”。他的magnum opus是对“产权基础会计系统”的最好论述。通过借鉴Ricardo的价值理论,提出了重置成本,并提出房地产和租赁计价采用现值的思路。

除了以上会计理论研究的贡献,Besta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正是他们将Besta的思想发扬光大。其中,他最有名望的“门徒”是Gino Zappa,Zappa在1921到1949年间是威尼斯大学的会计泰斗。

二、Zappa的学术贡献

Zappa不仅拓展了Besta的研究,而且革新了意大利会计研究(甚至于管理理论),部分是基于Mach的实证批判思想;部分则受益于哲学家Giovanni Valilati(1863~1909)与Federigo Enriques(1871~1946)的实用主义思想。Zappa的理论折射出经济学家与哲学家的深远影响。Zappa的巨著:La determinazione del reddito nelle imprese commerciali,I valori di conto in relazione alla formazione dei bilanci(Zappa1920~29)等是创新性的。这些研究著作体现出Zappa的两大核心贡献——估值、收益计量的经济观念。他的这些观点受到新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与经济思想的影响。具体而言,Zappa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Zappa(1920~29;1937)提出,企业会计的核心主题是收益确定。这一论断构成所有会计程序的解释基础——尤其是会计理论以及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Zappa强调收益表与会计动态方面特征的联系。犹如Schmalenbach的动态会计理论,Zappa在其体系中将资产负债表看作收益确定的一种手段。收益体现了价值的流动,是基于两个不同的时点以及两个不同的价值存量来计量的,分别为期初与期末资本存量(Zappa 1920~29)。从以上对于收益的界定,不难看出,Zappa寻求一种通过收益能力保全,从而实现“实物资本保全”的方法,计量方式是期间资本经济价值的变动(不考虑派发股息或追加投资)。进一步地,Zappa将会计账户作了四维划分:将两种实账户加以区分,一为资产,一为负债与业益,有意大利人翻译为“存量账户”(status accounts);同时将名义账户分为两类,即收入、费用账户(有意大利人译为“成果账户”)。借方分录被视为期初资产,记录资产增加,权益与费用的减少。贷方分录记录期初权益、权益的增加、资产或收入的减少。利润与损失账户用来测度由于特定交易引起的收益要素增减变动。资产负债表反映了资金存量变动对未来收益确定的影响。收益的构成要素是基于资金交换,被视为“交换价值量”。本质上来说,收益是价值与价值的分配,因为收益的确定存在于交易过程,为交易而确定。

其二,Zappa基于折现的思想,创立了估值理论,认为单个要素价值的简单相加并不等于资产总量,企业的整体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盈利潜力。以资本价值量形态表现的“资本”,仅仅是未来收益的折现或“资本化”(Zappa 1937:306,307)。更准确而言,任何资源的价值都可看作其未来回报的折现。资源的分配方式,乃至于资本的整个体系配置都是为了收益的创造。资本的价值必须由预期未来净收益的价值确定;但是收益的价值不能由资本的价值来确定。收益是许多因素结合的产物,源于可获资本的经济交易(Zappa,1937)。未来收益的折现是资本价值确定的一种方式,但并非唯一的方式。另一种方式,是资产负债表与资本的“重新估值”,这是预测未来净利润的一种方法。

其三,Zappa 将收益计量与估值建立联系并发展出自己的资本保全思想。Zappa(1937)认为“预期未来净利润”是“资本经济价值”估计的根本,因为后者可以被视为预期未来“收益流”的价值之和(按照特定“风险修正”的折现率折现)。资本利得和资本损失并不作为财务年度收益的正项或负项。它们构成前一期间实现收益的“调整项”——这些是基于未来预期的收益计量的前提。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资本利得改变了收益自身的特征(Zappa 1937)。收益计量与资本价值变动的计量密不可分。根据Zappa的观点,企业收益包括超过资本保全部分的利得。资本保全是收益形成的前提。虽然Zappa倾向于估值的多重目的与周期估值,但他的资本保全观,既不是真实的财务保全也不是实物保全,而是一种基于现值与收益能力的资本保全。当现值低于或超过取得成本时,需要采取广泛的重新估值方法。尤其对于长期使用的项目,它们的资本利得不作为实现的收益。然而,资本损失被视为特殊损失,并相应地做出处理。

其四,关于会计功能定位、会计计量与经济环境的互动关系等Zappa有深刻见解。就会计而言,Zappa(1920~29,1927)不仅是一个主角,更是一个重要的开拓者。他认为自己的“估值理论”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密不可分。会计是对主体(如企业、机构和其他主体)的结构和经济生命的诠释,这种诠释是基于货币量的确定,目的是有效实现企业的“经济与管理控制目标”。因此,组织理论、管理理论与会计理论密不可分(Zappa 1927:20,1956-57:第一卷,106)。Zappa同时指出对所谓宏观经济现象的考察离不开微观经济行为提供的信息。同时,企业需要考察市场环境,因为与经济体的管理和组织有联系的市场环境对经济决策有影响。对于收益、资本、生产成本等的计量应该区分市场价格的相关变动;并参考企业生产、消费、交换等环节的特点。

三、20世纪前半叶意大利会计史研究

除诞生了前述四位著名会计学家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意大利会计史研究可谓精彩纷呈。曾几何时,会计史研究受到意大利会计学者的钟爱,学者们通过第一手资料的发掘、整理、考证,为意大利乃至世界会计史研究留下了无数的瑰宝,本文只能提及最有名的专家及其著述。

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主要作品包括:Brambilla(1901)的“意大利会计简史”;Sanguinetti(1901,1902)的“Rossi作品的历史考究”; Brambilla(1905)的“雅典政府会计研究”;Cantoni(1905)的“会计附录史”;Palumbo(1906)的“当铺会计史”;以及(世界闻名经济学家、意大利此前总统)Einaudi(1907,1908)的“十八世纪Savoy会计与金融的研究”。Massa(1907)的“自罗马时代,至中世纪再到当代与现代的会计发展史”。Pellerano(1909)的“Cerboni作品的历史考究”;Ceccherelli(1910,1913,1914)的“意大利中世纪企业会计,和地中海银行经济学与14世纪佛罗伦萨复式簿记系统”;Guidetti(1910)的“意大利城市14世纪复式会计”;Tofani(1910)的“佛罗伦萨会计”;Marchi(1911,1912)的“会计演进、会计社会功能的历史探究”;Bossi(1912,1914,1917)的“教会会计与财务”;Rigobon(1912)的“复式簿记考究”;Bellini(1914a)的“美国复式簿记中日记账与明细账的融合”;以及Bellini(1914b,1927)的“Cerboni的成果与生活的历史考察”;Alferi(1915)的“古代至20世纪会计发展史”; Besta(1922)的“复式簿记大典:起源、演进,实践与文献”。

一战后,以下出版物值得一提:Corsani(1922)的“一个中世纪意大利商人信件与手稿的会计与管理意义”;Caprara(1923)的“复式簿记的文化分析”。此外,Sapori(1923,1928,1931,1932,1934,19

40,1943,1944-45,1947,1952)的“中世纪意大利企业与商人国内、国际贸易中的会计账册与复式记账”。Bellini(1924a)的“意大利会计回顾与总结”;Bellini(1924b)的“会计人职业调查”;Ruffini(1924)的“拿破仑时代政府会计研究”;Chianale(1926)的“教皇会计研究”。

此外,Vianello(1932)的“纪念Fabio Besta并向他卓著的学术贡献致敬”;Ceccherelli(1933)的“Besta成果的赞歌”。Fanfani(1935)的“一个14世纪商人的活动”;Masi(1935)“关于意大利商业与会计原则争议作品的编撰”;Rossi-Passavanti(1935)“政府会计的历史考察”;Zerbi(1935,1936a,1936b)的“一个14世纪商店会计分类账描述”、“14世纪Milan市场经济调查”。

Belardinelli(1936)的“Cerboni、Besta与Zappa研究成果对比”也值得一提;Ceccherelli(1938)的“古代会计账簿描述、分析、解读”;Riera(1938)的“论帕乔利的簿记论”;Chianale(1939)的“古希腊会计”;Salvatore Sassi(1939)的“复式记账法下同类账户的解读”。

1940年代卓著的会计史成果有:Adamoli(1940)的“德国会计研究”;Castagnoli(1940)“罗马世界会计研究”; Salzano(1941a,1941b)的“15世纪意大利小镇上一个企业和一个银行的会计与组织”、“15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会计、财务与经济”; Botarelli(1945)的“意大利会计史研究”;Antoni(1946)的“一个15世纪意大利企业使用资产负债表情况研究”;Masi(1946b)的“Fabio Besta会计史研究的历史贡献”。

1950年代,以Meils(1950a)的具有里程碑式的会计史研究作为开端,其研究跨度则涵盖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20世纪初期。(见Meils1940,1946,1947,1948,1950a)。此外,还有Onida(1951)的“意大利会计与外国会计与企业理论比较研究”;最后,Zerbi(1952)则系统研究了“复式会计的起源”。

Zerbi(1952)关于“复式会计起源”的研究是该领域更为相关的研究。该书展示了私企和公共企业的会计研究,尤其举例说明了从单式记账法向更复杂的记账方法演变的过程。该过程发生于14世纪前半叶到15世纪中叶。Zerbi研究的很多分类账和日记账要早于1494年Luca Pacioli出版的“簿记论”。最具原创性的是Zerbi基于分类交易(借方和贷方)对复制记账萌芽的研究,Zerbi称为表式分录。该书系统探讨了“表式分录”的方法特征及其历史,以及在总账中开发“表式分录”的主要原因,并向人们展示了“借贷记账法”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损失表”的使用。

四、20世纪前半叶意大利成本会计研究

相比于会计史研究的累累硕果,意大利学者对成本会计研究则单薄的多。可能的原因是:这一时期意大利成本会计研究面临不少阻力,分别来自于Zappa和会计界的其他权威。对Zappa而言,“企业内部的所有运作以及管理层的所有决策是相互关联的,没法区分作业间的财务影响与后果。对每一个作业的边际影响与耗费进行分解是一种误导”。在这种教条下(Zappa),对企业研究形成路径依赖,对管理细节信息(如成本)的研究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工业的需求,英国与德国成本研究文献的影响,促使敏锐的学者对成本问题的关注。这其中Lorenzo De Minico及其门徒Domenico Amodeo值得一提。De Minico的主要学术观点有:(1)关注成本所带来的潜在服务能力(即现金流入),而不仅仅把成本看作收益的抵减;(2)工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工厂经济复杂性逐渐加大成为推动人们寻求一种费用分配程序和方法的推动力;(3)企业尤其重视对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而这需要娴熟的专业判断以及对具体环境的充分认识;(4)对“成本与收益”充分的因果分析是成本分配的基础。这不仅对“成本动因”的识别是适用的;而且对于收益相关的“成本分配”也有影响;(5)成本分配的时间观——尤其是对诸如折旧费用的分摊,不光要考虑特定产品,还要考虑期间问题。

De Minico还认为许多成本项目能被看作是“直接的”,并举了很多例子阐述这种观点的合理性。作为对Zappa的回应,De Minico认为,仅仅依靠别人提供的“假造”数据,成本研究问题没法解决,甚至会进入“死胡同”。此外,De Minico(1946)对成本项目未按其特征进行“归集或分配”提出了质疑。

其他成本会计研究的重要学者有:Jannaccone(1904),Argenziano(1910),Battarra(1911),Tognacci(1925),Onida(1926),Pacces(1934),Giannessi(1935,1937,1943,1944),Sassi(1940),Amodeo(1945a,1945b),Maecantonio(1942),Riera(1942,1949),Guatri(1951),Salzano(1951)等。

五、结论与启示

意大利20世纪前半叶会计研究呈现四大特点:第一,对会计史研究的极大兴趣深深扎根于意大利传统会计研究。此类研究是如此的广泛,以至于仅能列举代表性的一二。第二,呈现出对成本会计的研究兴趣,但不及德国浓烈。第三,对会计科目表及总账账户研究兴趣颇少。第四,与德、法相比通货膨胀会计研究较少——尽管通胀更加间接地影响到了意大利会计。

20世纪前半叶意大利会计研究是一幅“传统观念沿袭与现论冲击耦合下的理论画卷”,无数会计学者以其严谨务实的学术品格,为这幅画卷泼墨加彩。这是一幅由Besta、Zappa师徒二人主宰了半个世纪的画卷;也是一幅会计史研究精彩纷呈的画卷;更是一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画卷。仔细审视、品味这长达半个世纪的会计研究历史画卷,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有价值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现代会计研究应向“现实”回归,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学者到政府部门、企业界观摩、调研、“蹲点”不失为一个好思路。二是会计学扎根于经济学、管理学,会计研究应服务于经济控制、管理控制,但对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研究的重视度可能历来不足。三是以史为鉴,理论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更快”,会计史研究意义重大。四是“继承与发展”、“批判与争鸣”是会计理论演进的宝贵经验。

[本文系郭道扬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ZD145)与201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科研创新项目”(编号:2012B09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史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许家林:《西方会计学名著导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郭道扬:《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会计论坛》2003年第1期。

[4]冯卫东、于小旺、喻灵:《瑞士、意大利的政府会计改革及其借鉴》,《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5]Besta,F. Lezioni di ragioneia trattati speciali( lessons in accounting.Special treatises),Padua: La Motolitotipo,1910.

[6]Edwards E.O. and Bell P.W.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income, Berkeley,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1.

[7]Bianchi, T. ‘The foundings of Concern economics:The thought of Gino Zappa’ Economia Aziendale,1984.

篇9

这些四合院的共同特点是容易保持好的空气质量。本文从热环境、自然采光、天空长波辐射、声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描述四合院型建筑所具有的最佳功能。由于四合院型建筑在自然环境、节能以及改善建筑功能方面的显著效果,我们希望发展这种健康建筑,服务全人类。

关键词四合院风水建筑,健康建筑,冬暖夏凉,高质量空气源,昼光环境,噪声控制中图法分类号TU—023

HealthyBuildingsSinceAncientChina

ChenQigaoTangMingfanWangGonglu

(Faculty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ChongqingJianzhuUniversity)

DerekCroomeLiBaizhanYaoRunming

(TheUniversityofReading,Whiteknights)

AbstractChinaisofthemostancientcivilizationintheworld.China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thedevelopmentofmankindhavingmademanygloriouscontributions.Chinesehistoricalexperienceofconstructinghealthybuildingsmeritsattention.CourtyardstylebuildingshavebeenhandeddownfromancientChinatothepresentdayoverallareasofChina.Dependingonthedifferencesinlocalclimate,therearesomevariationsinshapeasshowninFigure1-5,buttheircommonpropertiesareagoodindoorairqualitywhichiseasilymaintained.Thisthesisdescribestheoptimalperformanceofcourtyardbuildingsfromtheenvironmentalperspectivesofthermalqualitydaylight,longwaverayradiation,noiseandindoorairquality.Wehopethatthisbuildingstylecanbedevelopedforhealthybuildingstoserveallmankindworldwideduetotheirnaturalresponseandtheireffectsonenergysavingandimprovingperformanceforbuildings.

KeyWordsquadrangle,windwaterbuildings,warminginwinterandcoolinginsummer,airsourcewithhighquality,daylightingenvironment,noisecontrol,healthybuildings

中国古代住宅是根据风水原理设计建造的,这种住宅有着健康的室内环境。用风水理论设计住宅是大约三千年以前周朝人作出的不朽贡献。风水理论起源于古老的下沉式窑洞(在中国西北这种窑洞仍然可见),如图6所示,或最初的四合院,如图7所示[2]。基于风水理论产生了四合院型建筑的设计规则,即闭合环绕的建筑中间带有上见天下接水的天井。图8是四合院模型,四合院的功能如图9所示。用古典的风水的定义解释为:“生态之气被风散开被水束缚,古代聪明人聚集生态之气并用风水来保持它们”。

四合院具有以下特点:

闭合环绕天井式的建筑阻挡了室外污染的进入,从而能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干净。开敞的院子能够引进阳光、雨水、新鲜空气以及长波辐射。院子上面朝天下面以地表面为基,能够保持院子和院子周围的房间有良好的气候环境。中国四合院以冬暖夏凉空气瓣鲜舒适著称[3]。四合院的主要特点是保持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自然气候,限制有害的污染因素。

1优良的室外空气质量

室内空气质量主要依赖于室外空气质量,因此为健康建筑提供优质的空气来源是非常重要的。地表面的室外空气不够好,这是因为地表面有许多污染,灰尘、燃烧废物以及车辆排出的废气有比空气更重的分子。根据下面导出的指数定律,空气中污染的浓度随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图10所示的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微分方程为:

这里dp是高度元为dh时空气的压力元;ρ是空气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

根据Daltons定理,方程(1)对每一种空气分部成立。对气体dpi=-ρigdh(2)

在体积容量中,第i种气体服从状态方程

用(3)式除方程(2),得到微分方程:

积分(4)

考虑到气体压力pi与浓度ni成比例,表达式(5)可以写成

这里n0i和ni是分子量为μi的空气气体分别在地表面和高度为h处的浓度;当μi增加时,浓度会增大,ni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一般地沿高度的灰尘分布有公式

这里n0和n是任何污染分别在地表面和高度h处的浓度,α是系数,可以被测出。

可以看到,室外高处的空气比低处的空气干净新鲜。四合院的通风来自于高处优质的室外空气,如图11所示。这就导致了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此外,在四合院地面的最低处还有一个阴沟把雨水、灰尘以及其它气体排出。

2庭院的功能

庭院里的空气几乎是处于静止状态。室外空气不断的补充进来。庭院空气中轻的气体如H2O和NH3将上升,然后离开;重的气体如CO2和Rn将下沉到庭院的底部,和其它污染物一起收集到地下排水沟中随水排出。因此庭院里的空气总是新鲜的。

现在推导空气体积元的运动方程。如图12所示,体积元底部的浮力dp等于空气元与气体元的重差,

这里ρ0是空气密度;ρi是第i种气体密度,第i种气体满足状态方程

用方程(8)除方程(7)得

这里相应于气体是上升、下降和静止,Ar的符号可以是正、负和零。

3冬暖夏凉

在高空的空气温度变化比地面小,可以表示为

th=t0+Δt(11)

这里t0和th分别是地表面和高度为h处的空气温度;Δt是由太阳辐射加热表面和长波辐射引起的空气温度差。长波辐射可以引起温度梯度的变化大约为Δti=

±3.42×10-2Km-1。在100m高度,温差Δt=±3.42K。由空气中水分相变引起的温差

Δt2=±2.5×103rmK(12)

这里rm是相变率。当rm=10-3时Δt2=±2.5K;温度变化与高度差成比例为Δt3≈10-2Δh,当Δh=100m时Δt3=±1K。因此在100m高空温差的总和可以估计为[4]。

四合院内的气候是冬暖夏凉。由于空气在庭院的上部交换,这就使得四合院内空气质量好,空气温度年变化小,如图13所示。夏天室外空气将水份带进庭院,由于蒸发而引起庭院空气温度降低。

4四合院型建筑的自然采光

四合院内的天然光经来回反射后形式散射天然光场,这种光场可以象声音在房间里反射一样处理[6]。图14所示的散射光密度D为

DL=4P/cA(14)

这里c是光速;P是光能率,它等于庭院上部开敞部分面积乘以其水平面上的照度E,即

A是庭院中光的总吸收率,等于

P=abE(15)

A=∑Fiαi(16)

这里Fi和αi是庭院第i个表面的面积和光对地面、墙和顶上开口的吸收系数

(i=1,2,3)

由(14),(15)和(16),得到光密度为

这里e是房间的天然光系数,等于σ与π的比率;Ec是联结的房间里一点的照度;

σ是窗口开向该点的立体角投射。因此,天井天然采光系数是

上式表明庭院的天然光系数kc等于房间的照度Ec与房间开敞面的照度Em的比率,如图15所示。在天然采光设计中,kc是一个控制天井天然光环境的参数。

5噪声控制

国际标准化机构推荐,住宅区的噪声级不应超过35-45dB(A),在城市的某些地方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四合院建筑却可以毫不费力地解决这个问题。室外噪声可以被四合院建筑的结构减弱。由于护结构表面无开口无声桥,声音衰减指数的质量定律成立[5][7]

这里D是声音衰减指数;F是单位墙面积的质量,kg/m2对砖墙D24=1dB和

D37=53dB,这就可以将室外声级86-96dB减少到推荐的室内声级35-45dB。通过屋顶绕射减少的噪声级可以用图16所示的图线估计,其中N是Fres2nel

带数目;δ是路径差,m;S是声源;P是计算点;d是点S到点P的距离,m;A+B是从声源S到顶点O再到计算点P的折线路径,m;λ是波长m;f是频率,Hz。

例如,建筑高为20m;从声源S和从计算点到最近墙的距离都是1m,S和P的高度是2m。我们得到Nf=0.2f因此,N250=50;N50=100;N1000=200,噪声相应地减小30dB;33dB;36dB。可以看到,如果建筑足够高,对噪声的屏避效果将更显著。种植屋顶或绿化场地对声音的衰减更大。

6保温

一般四合院建筑的平面是正方形,这就保证用最短的边长围合最大的面积。因此,四合院建筑是节能型建筑型式,下面进行证明。

一个矩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S(x)=(a+x)(a-x),当一阶导数S’

(x)=-2x=0时,x=0,于是得到极值S(0)=a2,由于二阶导数S’’(x)=-2,因此正方形面积S(0)=a2便是矩形面积S(x)的最大值。同样地,圆面积πr2是椭圆面积π(r+x)(r-x)的最大值,其中r是园半径。

从节能来讲,圆形平面的四合院比正方形平面更好。一个建筑的节能效率可以用外表的周长与其围成的面积的比率来估计。

可以说正方形平面和圆形平面是节能的建筑平面,矩形平面的格外能量损失是相当大的。

7四合院的节能效应

四合院的庭院向天空开放,其内热质传递是间接的,由下面的热平衡方程可以求出空气温度tcy

PHR0(ti-tcy)+ARG(tG-tcy)+Vρicp(ti-tcy)+Vρ0cp(t0-tcy)=0(31)

这里

P—四合院平面的周长;

H—四合院的高度;

R0—四合院内墙的总热阻;

A—四合院平面的面积;RG—四合院地坪的热阻;V—空气流速;

ρi—室内空气密度;

ρ0—室外空气密度;

Cp—空气的定压比热。

这里ti,t0,tG分别是室内空气温度,室外空气温度和地基温度,四合院的空气温度是三个温度ti,t0,tG的加权平均值,一定比室外空气温度高。可以说,通过四合院大量的能量被回收和利用。

8日照

在长期的使用中,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四合院里房间的空气温度是相对稳定的,就象森林浓阴下的气候。庭院中可以种树,也可以把庭院、屋顶变成花园,让藤蔓爬满外墙,把四合院变成绿色建筑。

在有些地方,冬季少量的日照对平衡损失是有效的,尤其是对保温得好的建筑有很好的蓄热性来稳定房间的温度。

9长波辐射[8]

大气的长波辐射入射到天井中,就象散射天然光辐射一样。晴天长波辐射的强度可以表示为

晴天,天空长波辐射冷却天井;多云天,天井的热辐射损失几乎为零。长波辐射的冷却效果可以被利用。被冷却的空气集中在天井里流向旁边的房间。

如果没有天井,根据风水原理,冷却的空气就会随风而去。如果庭院的热辐射损失为零,那么由(36)式得

如果庭院对天空开放的面积是12×6=72m2,那么来自天空得冷却能量应为72×50.468=3633.696W,这等于一个3kW的冰箱在庭院里对旁边的房间冷却。

10结论

在三千年以前,风水理论就被古代中国人充分应用了,根据风水原理设计的四合院建筑是今天中国建筑的主要形式。

这种建筑有自然气候舒适的优点,符合健康建筑的要求,这也证明风水理论是对客观规律智慧的总结。

四合院从热、声、光方面改善了环境的功能,空气不断更新,保持了良好的空气质量。

将四合院的特性和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更好的健康建筑,为全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陈启高.发展建设健康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从科学到实际“国际会议文集”,华沙,波兰,1993

2何晓昕编著.风水探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3黎明.清代东华里民居热环境研究,第六届建筑物理学术会议选集,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4陈启高,冯雅,孟庆林.高层建筑的良好空气源.健康建筑94论文集,布达佩期,匈牙利:1994

5沈豪.隔声指数.第二届建筑物理文集,声学卷,62—67,重庆,1980

6统篇教材.建筑物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pp268—271

7KinslerL.E.FreyA.R.;FundamentalsofAconstics,SecondEdition,Johnwileyso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管理;影响

前言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而多样,在社会的发展下,应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在应用中应该有选择性的应用,避免盲目性。本文主要针对于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和竞争力。

1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1.1 传统文化中的“分”“和”说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荀子》一书对组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荀子认为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而企业是由组织构成的,组织是由人员构成的,要想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企业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合理的分配企业的员工,使其能够各司其职,职能明确。这也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分”说启发下得出的管理理念。而在企业的管理中,除了要各司其职之外,还需要实现“和”。所谓的和主要就是指,企业是一个组织,也是一个大团队,在大团队下,还有很多的小团队,团队里的成员需要发挥出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整体的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团队里的成员需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1]。在企业的管理中,管理者通过了解“分”“和”说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并且将其充分的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能够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员工职能明确,还能够提高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将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将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的作用,像,如果企业以个人业务评价工作能力,那么企业领导者在个人业务发面需要表现突出,这样才能够使员工信服,并且对员工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员工将个人业务突出的管理者作为目标,不断的超越,进而最终也成为领导者[2]。企业的领导者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将法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能够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争相做好个人工作,成为团队的领导者,进而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

1.3 传统文化中的“礼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礼治”主要就是指一种用来规范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即建立贵贱、君臣、父子等级从属关系为核心的名分等次。而在企业中,有总经理、经理、部门主管、组长以及普通员工,这也属于名分等次,通过在企业中设立不同的等级,能够实现对企业的良好管理,并且呈现的是一级管理一级的方式,能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效率,并且能保证企业管理的有序进行,通过秩序化的管理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说,传统文化中的“礼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哪个企业管理者能够将“礼治”的思想进行充分的理解,并且进行良好的运用,哪个企业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3]。

1.4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其道家的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其联系到企业管理中,主要就是指员工在企业工作中,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实现自己的构想,但是前提条件是员工自己要为结果负责,有助于摆脱繁琐的企业控制系统。无为而治的思想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对企业管理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就是,能够增添企业的活力,使员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吸取经验和教训,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管理者应该将无为而治的思想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能够提高整体员工的素质,突出企业人才的优势。

2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启示

鉴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先进思想,通过对其良好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而在实际的应用中,管理者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每个企业面临的情况不同,应该选择不同的传统文化进行应用,像,一些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的企业可以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层次水平,能够促进企业的优化升级[4]。二,应用中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完美的,有其进步的一面,也有其落后的一面,因此,在应用相应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也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将一些落后的传统思想剔除掉,运用先进的思想进行企业的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效果,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三,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再进行应用,能够确保应用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辩证的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利用,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洪贵.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工厂管理.2012(05)

[2]黎德化.股份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契合[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