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实验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稻实验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40%戈水分散粒剂;30%爱苗乳油;农药减量使用;水稻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177-02
农药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为此,减量使用农药成为植保工作的新课题[1-3]。建湖县植保植检站在2010年水稻生长期间,按先正达公司的要求,对先正达植保专家组设计的水稻减量喷施方案进行田间试验,旨在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探索稻田农药减量使用的有效途径。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建阳镇胡桥村农户金华北的承包田,秧苗旱育稀植,5月30日播种,播后覆盖塑料薄膜;6月8日揭膜,当日覆盖防虫网;6月23日揭开防虫网,6月25日人工移栽,要求大田土地平整,栽插均匀[4-6]。
1.2供试药剂
(1)先正达作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稻防病治虫药剂:40%戈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20%氯虫苯甲酰胺、20%噻虫嗪);30%爱苗乳油(有效成分15%苯醚甲环唑、15%丙环唑)。
(2)防治水稻病虫的常规药剂:35%吡虫啉悬浮剂(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阿维・二嗪磷乳油(有效成分0.1%阿维菌素、19.9%二嗪磷,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20%虫酰・辛硫磷乳油(有效成分5%虫酰肼、15%辛硫磷,江苏南通海门江乐农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78%杀虫胺可溶性粉剂(宁波舜宏化工有限公司);50%稻丰散乳油(江苏腾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8%锐煞乳油(有效成分毒死蜱,江苏托球农化有限公司);1.8%阿维菌素乳油(重庆中邦药业集团有限公司);25%褐灰灵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噻嗪酮,上海升联化工有限公司);3%井冈・嘧苷素可溶性粉剂(有效成分2%井冈霉素、1%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37%纹曲必克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5%井冈霉素、32%腊质芽孢杆菌,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按先正达水稻减量喷施方案用药;处理2:用常规农药按正常用量进行用药;以不用任何农药作对照(CK)。2个用药处理区面积均为666.7 m2,对照区面积为133.3 m2,不设重复。试验田防病治虫时间均以建湖县植保站宣传的病虫防治时间为准,先正达处理按照先正达植保专家组拟定的水稻减量喷施方案实施,常规处理用药品种与县植保站的防治处方相同。具体防治情况见表1,用水量450 kg/hm2,采用常规手动喷雾。
1.4调查内容和方法
稻飞虱于药后7、27 d和水稻后期各调查1次虫量,5点取样,每点20穴,调查成、若虫总数量。稻纵卷叶螟药后14 d,调查残虫量、卷叶数,5点取样,每点20穴。纹枯病于施药当天调查病穴、病级药前病情基数,在病情稳定后(于8月31日)调查病穴、病级药后发病情况,5点取样,每点20穴。稻曲病在病情显症稳定后(于9月29日)调查病穗数、病粒数,5点取样,每点200穗。理论测产,在水稻成熟期,测量株、行距,计算单位面积穴数;测算平均每穴有效穗数、平均每穗粒数;称量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
(1)在3代稻纵卷叶螟防治后14 d调查,防治效果见表2。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轻,先正达处理的保叶效果、治虫效果都达100.00%;常规处理的治虫效果也达100%,保叶效果为97.37%。2种处理的防治效果都较高。
(2)在4代稻纵卷叶螟防治后14 d调查,防治效果见表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大、发生期长,常规处理的药剂杀虫效果一般,残效期短,与先正达处理相比,差异很明显。常规处理治虫效果为94.33%,保叶效果仅为92.56%,效果一般;而先正达处理治虫效果高达99.27%,保叶效果高达98.96%,分别比常规处理高4.94、6.40个百分点,效果理想。
2.2对纹枯病的防效
在纹枯病病情稳定后调查,防效见表4。防治前,3个处理区的病穴率在15%~16%,病指在4.4~4.8。常规处理于8月3、16、24日防治3次,先正达处理用爱苗225 mL/hm2,于8月3、24日防治2次。在病情稳定后的8月31日调查,先正达处理区病穴率为41.8%,病指15.12,与常规处理相比,病穴率降低19.6个百分点,病指降低7.20。先正达处理防效为60.91%,比常规处理高16.21个百分点。先正达处理比常规处理少用药1次,而对纹枯病的防效明显高于常规处理。
2.3对稻曲病的防效
水稻后期在稻曲病病情完全稳定后调查,结果见表5。常规处理病穗率3.90%,穗防效60.20%,病粒率0.11%,粒防效70.31%;先正达处理病穗率1.00%,穗防效89.80%,病粒率0.02%,粒防效94.92%。先正达处理的病穗率、病粒率仅为常规处理的25.64%和18.18%;穗防效、粒防效比常规处理高29.60、24.61个百分点,先正达处理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常规处理。
.4对稻飞虱的防效
在水稻后期飞虱防治结束后调查,结果见表6。常规处理于8月3日、8月16日、8月24日、9月1日、9月12日共防治5次飞虱,先正达处理于8月3日、8月16日、9月1日、9月12日共防治4次飞虱,2种处理的最终虫量都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白背飞虱、褐飞虱百穴虫量均在50头以下,灰飞虱百穴虫量在100头左右。2种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效基本相当,常规处理防效为78.64%,先正达处理防效为77.27%。对白背飞虱、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先正达处理低于常规处理,先正达处理对白背飞虱的防效为85.46%,比常规处理低7.05个百分点,先正达处理对灰飞虱的防效为60.25%,比常规处理低8.20个百分点。
2.5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在水稻成熟期进行测产,结果见表7。2种处理病虫防治挽回产量损失均明显,先正达处理单产9 769.05 kg/hm2,与CK相比,挽回粮食损失3 990.15 kg/hm2;常规处理单产9 019.20 kg/hm2,与CK相比,挽回粮食损失3 240.30 kg/hm2。2种处理的每穴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均明显高于CK。先正达处理除每穴有效穗数略低于常规处理外,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分别比常规处理高4.76粒、0.59 g,单产高749.85 kg/hm2。
2种处理在水稻的长势上有明显差别,先正达处理比常规处理植株叶色深绿,后期叶片衰老慢,谷粒黄亮,熟相好看,拔起植株其根系多、长、粗、壮。
2.6用药量对比分析
(1)各处理水稻病虫防治用药总量统计结果见表8。先正达处理农药用量折合有效成分1 648.5 g(mL)/hm2,常规处理农药用量折合有效成分4 071.0 g(mL)/hm2,先正达处理仅为常规处理的2/5,减少农药用量折合有效成分2 422.5 g(mL)/hm2。
(2)先正达处理农药商品制剂用量3 255 g(mL)/hm2,常规处理制剂用量18 675 g(mL)/hm2,先正达处理为常规处理的1/6,减少农药商品用量15 420 g(mL)/hm2(表8)。
3结论
(1)先正达水稻减量喷施方案,对病虫的防治效果较理想,可有效控制病虫的危害,保证水稻安全生长。2010年纹枯病、稻曲病、4代稻纵卷叶螟都达大发生程度,运用该方案防病治虫效果突出;将背飞虱、灰飞虱的虫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先正达水稻减量喷施方案总体上是安全、实用的,用于建湖县水稻大面积常规病虫害防治是可行的。
(2)先正达水稻减量喷施方案,在水稻大田用药4次,由于先正达农药残效期长,所以比常规处理少用药1次,因而减少了农药的绝对使用量;由于先正达农药含量高,商品用药量少,因而与常规处理相比又减少了农药的相对使用量。先正达水稻减量喷施方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符合当前农药减量使用的要求。
(3)先正达处理产量高,稻谷卖相好,以2010年目前的稻谷价格计算,稻谷比常规处理增加收入1 950元/hm2以上。
4参考文献
[1] 杨晓红.水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226.
[2] 先正达计划明后年在日本推出4种新农药[J].杂草科学,2009(1):76.
[3] 任小平.水稻病虫害的适期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应用[J].农技服务,2009(3):94-95.
[4] 王金秋,耿海平,于林卉.水稻几种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8(9):93-95.
[5] 张千海.高效低毒及生物农药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6(17):4335-4336.
篇2
关键词:氟啶虫酰胺;稻飞虱;防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92-02
宿松县地处皖西南边陲,位于长江中下游三稻混栽稻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5万hm2,主要种植单季稻。稻飞虱是宿松县水稻上主要的害虫之一,对水稻生长有严重威胁。为探索新型的防治稻飞虱药剂氟啶虫酰胺的效果及其经济合理使用剂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了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及供试品种 试验设在安徽省宿松县破凉镇五谷村堰西组李文波承包的双晚田内。试验田面积1 334m2,前茬为机插早稻,土壤肥力中等,交通便利,灌溉条件好,农户管理水平一般。试验品种为鑫优9113。移栽前基施50%(20-10-20)复合肥20kg/667m2,栽后10d(8月1日)每667m2用52.5%苄嘧・苯噻酰70g拌46.2%尿素12kg、60%氯化钾5kg作追肥并封闭田间杂草。试验田块稻飞虱偏重发生,施药时水稻处于拔节孕穗期。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安徽省四达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提供)6g/667m2、8g/667m2、10g/667m2,10%烯啶虫胺水剂(江西众和化工有限公司生产)30mL/667m2以及清水对照(ck),共5个处理。20个小区,小区面积50O,各小区筑小埂隔离,以防止田水串灌,每处理重复4次,小区随机排列。
1.3 施药时间与方法 2015年9月7日下午六(4)代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采用台州市黄岩绿野牌16L智能型电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喷头流量0.65~0.88L/min,工作压力0.15~0.45MPa单个圆锥喷头进行作业,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施药前、药后3d、7d和14d各调查一次稻飞虱虫口基数。每小区采用盘拍法平行跳跃式取样20点,每点调查1丛,共调查20丛。施药当天平均气温为25.4℃、RH70%、晴天,药后3d无降水,药后1~14d平均气温为23.8℃、RH82%、累计降水量3mm,试验过程中无恶劣性天气。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后3d防治效果 药后3d,以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0g/667m2处理防效最优,为79.64%,同其余处理差异显著;10%烯啶虫胺水剂30mL/667m2处理次之,为77.52%;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8g/667m2处理再次之,为73.03%;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6g/667m2处理防效最差,为60.98%,同上述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见表1)。
2.2 药后7d防治效果 药后7d,以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0g/667m2处理防效最优,为87.17%,同其余处理差异显著;10%烯啶虫胺水剂30mL/667m2处理次之,为86.08%;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8g/667m2处理排第3位,为82.49%;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6g/667m2处理防效最差,为77.94%,同上述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见表1)。
2.3 药后14d防治效果 药后14d,仍以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0g/667m2处理防效最优,为87.14%;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8g/667m2处理次之,为84.16%;10%烯啶虫胺水剂30mL/667m2处理排第3位,为81.75%,同上述2个处理差异显著;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6g/667m2处理防效最差,为77.17%,同前述3个处理差异(下转131页)(上接92页)极显著(表1)。
2.4 对水稻的安全性 药后1~14d观察,各处理区水稻生长正常,未见褪绿、黄叶、畸形等药害症状。
3 结论
篇3
关键词:盾构法;水平近距离;隧道施工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隧道工程的开发,盾构法开挖施工技术,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成为当前隧道工程的重要施工措施。新形势下,科学的分析与探究盾构法技术应用要点,能够有效保障和提高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功效。
盾构施工技术的概述
盾构施工技术指的是利用盾构进行隧道开挖,衬砌等作业的施工方法。用盾构在软质地基或破碎岩层中掘进隧洞的施工方法。盾构是一种带有护罩的专用设备,利用尾部已装好的衬砌块作为支点向前推进,用刀盘切割土体,同时排土和拼装后面的预制混凝土衬砌块。盾构法施工具有施工速度快、洞体质量比较稳定、对周围建筑物影响较小等特点,适合在软土地基段施工。但是它的缺点也较为明显,比如:断面尺寸多变的区段适应能力差,还有新型盾构购置费昂贵,对施工区段短的工程不太经济等。而盾构机施工主要由稳定开挖面、挖掘包括排土、衬砌包括壁后注浆三大要素组成。开挖面的稳定根据土质及地下水等情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开挖面的自然稳定即敞口放坡、机械式支撑稳定、压缩空气支撑稳定、泥水式支撑稳定以及土压平衡式支撑稳定等。
盾构法的施工影响作用
首先是施工精度要求高。管片的制作精度几乎相当于机械制造的程度,误差范围要求控制在0.5mm以内,盾构前进过程中要求严格控制对隧道轴线的偏差;其次是盾构法对城市的正常功能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小。除盾构竖井处需要一定的施工场地以外,隧道沿线不需要施工场地,无需拆迁,因而对城市的商业、交通、住居影响很小。可以在深部穿越地上建筑物、河流;第三是盾构施工过程有单行前进、不可后退的强制性,具有较大的风险。盾构施工开始便无法后退,一旦盾构本身出现致命故障,则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盾构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第四是在地下穿过各种埋设物和已有隧道而不对其产生不良影响。施工一般不需要采取地下水降水等措施,也无噪声、振动等施工污染。可根据施工隧道的断面大小、埋深条件等施工隧道特点和地基围岩的基本条件进行设计、制造或改造盾构机,所以此法是适合于某一区间的专有方法。因此,还可以看出,盾构法对地面结构影响可能性最小,同时对环境、地下水位保持也没有不良影响。而且对工作人员较安全,劳动强度也比较低低,进度也很快。
3、盾构的施工的风险分析
现今我国隧道区间施工多采用明挖、暗挖、盾构等工法或各区间段多种工法相结合运用。盾构法本就是在国际上一种备受争议的一种隧道施工方法,主要原因为一次性投资大,造价高,风险源多样。而盾构施工的风险源主要是来自于该施工区域的地质、水文、边界条件等方面。而这三方面的条件也是所有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决策的依据,因此搞清这些问题施工成败的关键,对盾构工程尤其重要。 盾构机单种类机型适应地层变化和断面变化情况能力弱,因此对地质、水文及其地下,地面上构(建)筑物勘察情况必须熟悉了解以下几方面:⑴地质:土层层次分布规律,不同土层的物理与力学特性,埋深,不良地层情况等;⑵水文:水的腐蚀性,水的补给来源,土层的渗透性、含水量,水位压力的确定;⑶地层中的障碍物:建筑基础、各种管线、废弃构筑物及其一些其他特殊情况,如孤石、暗浜。⑷地面构筑物的类型和基础特征:构筑物的使用年限,机构与基础类型,是否为保护文物,构筑物与隧道的空间位置。在注重施工风险源的同时,还要注重盾构机的选型。这就要求针对地质、水文、边界条件等熟悉的情况下,符合设计要求,就可以对盾构机进行选型。比如:主轴承、推力、扭矩等对地层反力的适用性,还有就是刀盘、刀具的适用性问题,最后还有是螺旋输送器、系统压力状态、使用寿命等。
4、盾构法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4.1、盾构法施工工艺流程
盾构施工方法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盾构法施工概貌示意图见图1):第一:在置放盾构机的地方打一个垂直井,再用混泥土墙进行加固;第二:将盾构机安装到井底,并装配相应的千斤顶;第三:用千斤顶之力驱动井底部的盾构机往水平方向前进,形成隧道;
第四,将开挖好的隧道边墙用事先制作好的混泥土衬砌加固,地压较高时可以采用浇铸的钢制衬砌加固来代替混泥土衬砌。另外,盾构法施工中,其隧道一般采用以预制管片拼装的圆形衬砌,也可采用挤压混凝土圆形衬砌,必要时可再浇筑一层内衬砌,形成防水功能好的圆形双层衬砌。
4.2、土层开挖
在盾构开挖土层的过程中,为了安全并减少对地层的扰动,一般先将盾构前面的切口贯入土体,然后在切口内进行土层开挖,开挖方式有:网格式开挖、挤压式开挖、机械切削式开挖和敞开式开挖。首先是网格式开挖。即就是使用网格式盾构开挖,在施工时要掌握网格的开孔面积;其次是挤压式开挖。即使用挤压式盾构的开挖方式,但是这包括有全挤压和局部挤压之分。第三是机械切削式开挖。即用装有全断面切削大刀盘的机械化盾构开挖土层;第四是敞开式开挖。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掘进时能保持开挖面稳定的地层。
4.3、推进纠偏
推进过程中,主要采取编组调整千斤顶的推力、调整开挖面压力以及控制盾构推进的纵坡等方法,来操纵盾构位置和顶进方向。一般按照测量结果提供的偏离设计轴线的高程和平面位置值,确定下一次推进时须有若干千斤顶开动及推力的大小,用以纠正方向。此外,调整的方法也随盾构开挖方式有所不同:如敞开式盾构,可用超挖或欠挖来调整;机械切削开挖,可用超挖刀进行局部超挖来纠正;挤压式开挖,可用改变进土孔位置和开孔率来调整。
4.4、衬砌拼装
常用液压传动的拼装机进行衬砌(管片或砌块)拼装。拼装方法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可分为通缝拼装和错缝拼装。通缝拼装是使管片的纵缝环环对齐,拼装较为方便,容易定位,衬砌圆环的施工应力较小,但其缺点是环面不平整的误差容易积累。错缝拼装是使相邻衬砌圆环的纵缝错开管片长度的1/2~1/3。错缝拼装的衬砌整体性好,但当环面不平整时,容易引起较大的施工应力。
4.5、衬砌压注
为了防止地表沉降,必须将盾尾和衬砌之间的空隙及时压注充填。压注后还可改善衬砌受力状态,并增进衬砌的防水效果。压注的方法有二次压注和一次压注。二次压注是在盾构推进一环后,立即用风动压注机通过衬砌上的预留孔,向衬砌背后的空隙内压入豆粒砂,以防止地层坍塌;在继续推进数环后,再用压浆泵将水泥类浆体压入砂间空隙,使之凝固。
5、盾构水平近距离施工的处理措施
在盾构水平近距离施工时,首先在新建盾构和既有结构周边的地基土上采取措施,比如:增加盾构进洞加固范围等措施;其次是对已有的盾构隧道采取措施,比如:在线间距小于10m段两隧道之间设置隔离桩,隔离桩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桩;第三在盾构机侧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同步注浆和浆液质量,通过同步注浆及时填充建筑空隙,减少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变形。选择符合土体条件及盾构形式的注浆材料,保证压注后强度上升的快,并且凝固收缩小。同时为了填补同步注浆的未填充部分,要及时进行管片壁后的二次注浆。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盾构法在我国地下工程,特别是隧道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因此,在使用盾构法时要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和实际的地表建筑物及管线等情况进行补充地质钻探,摸清隧道穿越的详细地质情况,并结合盾构机掘进状态和出土情况对地质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以便采取或者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盾构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顺利掘进。
参考文献:
[1]朱进.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水平近距离洞内加固技术[J].山西建筑,2010,29:317-318.
篇4
关键词 稻飞虱;2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14-01
近年来,稻飞虱已上升为重大害虫,常规药剂吡虫啉、毒死蜱等对稻飞虱的防效逐渐下降,稻飞虱严重威胁着当地水稻的安全生产[1-2]。为探索2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在水稻分蘖末期,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混合发生(分别占65%、35%左右)的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进行防治试验,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试验田设在江阴市南闸街道泾西农场田中,面积2 000 m2左右,试验地土壤为重壤土,属水稻土类的黄马肝土,pH值6.6。该田在移栽后1周用18%苄乙可湿性粉剂600 g/hm2除草,7月8日用2%甲维盐乳油600 g/hm2防治纵卷叶螟,此后至试验实施时未使用过其他农药。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2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山东澳得利化工有限公司;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试水稻品种:粳稻南粳44,属单季晚稻,试验时水稻处于分蘖末期,长势良好,周边为常规移栽大田。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2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150 g/hm2(A)、225 g/hm2(B)、300 g/hm2(C),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D),以空白作对照(CK)。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33.3 m2(小区间做小埂),小区间肥水管理,栽培条件基本一致[3]。
1.4 施药时间与方法
试验于7月17日下午开始喷药,试验当日晴,偏东风2~3级,平均气温28.7 ℃,最高温度32.6 ℃,最低温度25.8 ℃。在田间药效试验期间(7月17—31日),日平均温度稳定在29.5 ℃,最高温度为36.2 ℃,最低温度为24.9 ℃,雨日5 d,总雨量15.8 mm。使用器械为新加坡产AGROLEX SPRAYER HD-400利农16 L喷雾器喷雾,药液用量450 L/hm2。施药时水稻处于分蘖末期,稻飞虱为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混合发生(分别占65%、35%左右),处于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施药前调查每小区的虫口基数,药后3、7、14 d每小区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法调查10点,每点2穴,共20穴,将蘸水白搪瓷盘(30 cm×40 cm)斜放于稻丛基部用手连摇稻丛3下,计数沾落于搪瓷盘中的稻飞虱总虫量。根据药后每次调查死虫数计算出各小区虫口减退率,然后将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与空白对照区相比较,计算出校正防治效果,药后目测观察各处理小区水稻生长情况,记录有无药害发生,及药害发生情况[4-5]。在试验期间,每2 d观察1次水稻生长及其天敌的消长等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药后不定期观察,各处理无明显药害发生,对稻田害虫主要天敌杀伤率低。
2.2 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A、B、C药后3 d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95.1%、95.6%、96.0%,均高于处理D(82.0%),且差异显著。药后7 d,处理A、B、C对稻飞虱的防效分别为94.1%、95.5%、95.9%,均显著高于处理D(79.9%)。药后14 d,处理A、B、C对稻飞虱的防效分别为85.9%、85.8%、87.8%,均显著高于处理D(73.4%)。
3 结论与讨论
2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对稻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混合发生)防治效果较好[6],综合成本分析,其适宜用量150~225 g/hm2,药后3 d防治效果为95.1%~95.6%,明显高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的防效(82.0%);药后14 d防治效果为85.8%~85.9%,也明显高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73.4%)的防效。对作物生长安全,无不良反应。
4 参考文献
[1] 付佑胜,赵桂东,熊战之,等.几种药剂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6(1):97.
[2] 常克琪.河南省沿黄稻区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1992(7):14-15.
[3] 刘芹轩,张桂芬.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林科技,1982(7):16-18.
[4] 赵雅琴.烯啶虫胺可溶液剂防治水稻稻飞虱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0(4):841,845.
篇5
关键词:噻呋酰胺・戊唑醇;满穗(噻呋酰胺);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64-02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常发性病害之一,常年发生严重,常规药剂如井冈霉素、己唑醇等药效期短,防效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在天气状况不佳或田间严重发生的情况下,达不到理想防效。为评价300g/L噻呋・戊唑醇悬浮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笔者对该药剂进行了防治纹枯病的田间试验,以期为该产品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剂(溧阳市中南化工有限公司)、满穗(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1)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剂20mL/667m2;(2)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剂30mL/667m2;(3)满穗20mL/667m2;(4)满穗30mL/667m2;(5)空白对照(ck),不用药,喷清水。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每小区面积66.7m2。
1.3 试验田概况 试验设在溧阳市溧城镇蒋店村一承包户稻田中进行,种植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4号,2014年6月15日栽插,密度为1.5万穴/667m2。该试验田在试验前一直没有用药防治过水稻纹枯病,因此田间发病较重。
1.4 施药时间和方法 2014年8月2日上午施药,此时是分蘖末期(水稻孕穗初期),每667m2用水量40kg,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均匀喷雾。
1.5 调查方法 各处理每小区定5点,每点5丛,共25丛。分别于药后7d(8月9日)、药后14d(8月16日)、21d定点观察病情消长,记录总株数,分级记录发病株数,计算株发病率、病情指数、病株率防效、病指防效,采用新复极差法测定各处理差异显著性。分级标准:0级:全株无病;1级:第4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1片叶片);3级:第3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2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第1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计算公式如下:病指=Σ(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100/(调查总株数×对照区药前病指);病株率防效(%)=(对照区病株数-处理区病株数)×100/对照区病株数;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指-处理区病指)×100/对照区病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由表1可知,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剂20mL/667m2药后7d、14d、21d病指防效分别为71.8%、82.7%、62.0%;满穗20mL/667m2药后7d、14d、21d病指防效分别为87.0%、90.9%、78.9%。经新复极差SSR法显著性测验除药后7d、14d、21d病指防效与满穗没有显著性差异(表2~表4)。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持效期比较 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剂每667m2用20mL或30mL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后21d病指防效仍控制在60%以上,持效期有20d左右,这与满穗667m2用20mL或30mL的持效期相仿。
2.3 安全性评价 据药后定期观察,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剂在破口期每667m2用40mL或60mL处理区水稻生长正常,因此,该药剂的使用对水稻是安全的,可以放心使用。
3 结论
篇6
【关键词】广西 水稻 测土配方施肥 实践
一、引言
水稻具有独特的生长习性,水稻对土壤也有特殊的要求,水稻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实验方法,结合广西当地
实际,获得水稻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最优施肥配比,可以为建立和完善广西区域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提供依据。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要掌握以土定产、以产定氮、因缺补缺、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平衡施用的原则。测土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前提,通过对土壤养分分析测定,准确地掌握土壤的供肥性能,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配方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关键。在测土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特性、气候特点、栽培习惯、生产水平等条件,确定目标产量,提出氮肥的最适施用量和氮、磷、钾的最佳比例。选择优质、高效的单质肥料或水稻控释肥料、专用肥、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肥料品种,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的生育特性和需肥规律,制定相应的施肥模式,可以实现科学施肥、科学种植,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产水稻对土壤的要求
1.土壤耕层深厚,土壤质良好
高产水稻用耕层深度以20厘米左右为好,要求耕层肥厚松软,团聚体含量高,结构和通气性良好,耕性适宜。耕层过浅,水稻根系发育不良;耕层过深,容易产生浮泥,不利水稻扎根和早发。质地适中,不过砂或过粘,干耕时翻犁不成大块,容易耙碎,水耕时不淀浆板结,排水晒卧时不开大裂,复水后裂缝易合拢。
2.有机质含量高,养分搭配合理充足
高产稻田有机质含量一般要求般要求2~4%,全氮含量0.13%~0.23%,其中水解性氟占全氮的5~10%,全磷含量0.1%以上(每亩有效磷5千克以上或13~70ppm左右),全钾含量在1.5%以上(每亩速效钾05千克以上或每克土中含钾8~10毫克以上),同时要求较高的阳离子代换量(每100克土不低于20毫克当量)和较高的盐基饱和度(60~80%),土壤酸碱度以微酸性至中性为好(pH6~7.5),主要元素充足,又不缺微量元素,既要有较多的活性有效养分,也要有大量的非活性有效养分,使各种营养元素平衡供应,不致缺素脱肥,保证水稻正常生育。
3.保墒性能良好,具有适当的渗漏性
高产稻田要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性,不能漏水漏肥,即既能积累保存大量养分,又能源源不断地充分持久供应。当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略有出入时,稻田本身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缓冲性能良好,不致引起稻株早衰与疯长。稻田亦要具有一定的渗漏量,便于一部分氧气可随下渗水进入土壤下层,以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减少有毒物质的积累。据试验,稻田的日渗漏量以10毫米左右的田块产量较高。灌一次水应保持5~7天。如果渗漏量过大,会引起大量养分流失,也是不利的。
4.有益微生物种类多,活动比较旺盛
肥力高的稻田,有益微生物活动比一般稻田旺盛,这些微生物对创造和调节土壤肥力有着重要作用。据研究,固氮菌、硝化细菌、铵化细菌,好气性纤维分解细菌以及硫化细菌等的数量与肥力呈正相关。肥力高的数量多,生化强度(呼吸强度二氧化碳毫克/小时•千克土,氨化强度毫克/100克土)高,即生物化学作用强。
三、试验设计与方法
1.小区试验
1.1试验处理
试验采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的近似值,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各处理如下:
⑴N0P0K0⑵N0P2K2⑶N1P2K2⑷N2P0 K2⑸N2P1K2
⑹N2P2K2⑺N2P3K2⑻N2P2K0⑼N2P2K1⑽N2P2K3
⑾N3P2K2⑿N1P1K2⒀N1P2K1⒁N2P1K1
1.2 试验重复
条件许可的试验点,设置3次重复,如条件不许可,可以不设重复。
1.3 小区面积与排列
小区面积:水稻不小于20m2、其它作物不小于30m2。
小区采用随机排列,不允许贪图方便采用顺序排列。
1.4 二水平设计
本试验的二水平设计根据自治区土肥站方案,详见表1。
表1 “3414”肥效小区试验二水平设计表
试验作物 试验田(地)常年造亩产(公斤) 二水平设计(公斤/亩)
N―P2O5―K2O
水稻 500―550 13―4―10
400―500 10―3.5―8
300―400 8―3―6
超级稻 600―650 16―5―16
550―600 14―4―12
2.校正试验
校正试验与“3414”肥效小区试验配套进行,在每个“3414”肥效小区试验地块附近选一块肥力水平及其他条件与小区试验地块基本一致的地块进行校正试验,校正试验设测土配方施肥、农民常规施肥、空白3个处理,不设重复。
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按“3414”小区试验中的N2P2K2处理要求进行;农民常规施肥处理在通过实地调查后确定,按试验地所在村、垌农民在同类地块上具有代表性的施肥量及施用方法进行,不能只简单的按试验田块所在农户往年施肥习惯进行;空白处理不施用任何肥料。
各处理面积要求:测土配方施肥、农民常规施肥处理不少于100m2,空白处理不少于20m2。
3.壤养分与土壤肥力定位监测和测土配方施肥肥效监测试验
土壤养分与土壤肥力定位监测和测土配方施肥肥效监测试验设单质肥配合施用的测土配方施肥、施用配方肥(不施用其他肥料)的测土配方施肥、常规施肥、空白4个处理,不设重复。
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方案参考对应的二水平设计进行,农民常规施肥处理和空白处理方案的确定与校正试验中的要求相同。各处理面积要求与校正试验相同。试验地块要求设置观测点标志。
四、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效果
经过实验与实践,笔者感到,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对水稻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水稻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产量统计如表2所示。这种方法是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的需肥规律而确定肥料的用量,避免农户施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了肥料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起到了节支增收的效果。特别是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增施农家肥,效果更好,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表2 2010年水稻3414试验产量表
项目 处理 N0P0K0 N0P2K2 N1P2K2 N2P0K2 N2P1K2 N2P2K2 N2P3K2 N2P2K0 N2P2K1 N2P2K3 N3P2K2 N1P1K2 N1P2K1 N2P1K1
验收面积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湿谷() 8.9 10.0 13.0 14.3 13.8 14.7 14.4 14.0 13.8 14.0 14.7 13.3 12.4 14.2
折亩产湿谷() 296.7 333.3 433.3 476.7 46.0 49.0 48.0 466.7 460.0 466.7 49.0 443.3 400.0 473.3
折干率(%) 79.5 81.0 79.0 75.5 78.0 72.0 79.5 75.5 76.0 80.0 76.5 78.0 75.5 77.5
亩产干谷() 235.9 270.0 342.3 359.9 358.8 352.8 381.6 351.8 349.6 373.4 374.9 345.8 302.0 366.6
参考文献:
[1]赵定芝.中枢镇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J].云南农业,2011,(05).
篇7
(1)探究酸碱度影响酶的活性;
(2)通过实验的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处理,培养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实验步骤的设计和结果的分析讨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思维,合理引导,重点突破。
三、课前准备
(1)教室20组桌椅,每组2人;
(2)每组器材:试管5支、试管架、标签;
溶液:pH=1的盐酸、pH=5的乙酸溶液、蒸馏水、pH=9的氨水溶液、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肝脏研磨液、双氧水;
(3)实验报告:每人一份。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六、教具:电脑、展示台
七、课堂类型:实验课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诱思,创设情境
上课开始,可以通过引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学生进行思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其影响曲线请看(投影的展示。此曲线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①温度影响酶的活性;②37℃是酶发挥活性的最适温度,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递减。)那么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否也是这样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投影展示)
(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通过实验的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处理,培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启发思维,设计方案
(四)亲身体验,得出结论
让学生分组开始实施各自的方案,教师要适时巡视,指导错误的操作,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然后学生经过分工协作、统筹安排,完成各自的方案,最后填写真实的实验结果。
说明:巡视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应速度过快,实验一次失败等问题。
教师叫暂停,通过小资料解决问题,资料如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上万次实验,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胚的一大功臣。
研究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Fe的107-1013倍。这使得生物反应高效快速地进行。但是这却给研究者带来许多不便,例如:反应太快,现象不易观察,过程不易控制等,于是研究者将酶稀释来解决问题。
设问:分析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说明: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测的关系,分析实验结果与假设的关系。
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最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研究表明:每种酶都有最适pH值,比如胃蛋白酶最适pH=1.5-2.2。那么请大家思考:做饭时多放碱好不好?细嚼慢咽有没有道理?人体中只有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吗?食糜进入小肠时,胃蛋白酶还能发挥活性吗?
(六)反思过程,作出总结
设问:反思实验过程,归纳探究问题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学生归纳: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导应用(板书)
对于调查实验失败的学生,教师应指导他们及时讨论失败的原因,并提醒他们以后做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七)激昂结束。领悟精神
篇8
关键词:上林县;水稻;土壤肥力;施肥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上林县位于广西的中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032kcal/cm2,年均气温20.9℃,年均积温6910℃,年均降雨量1789.2mm,适合种植双季稻。全县耕地面积4.84万hm2,其中水田面积2.135万hm2。本文主要讲述上林县土地施肥指标体系的试验方法和转化应用。
1 施肥指标试验方法
1.1 农作物与肥料
水稻品种为准两优1202,试验田位于上林县乔贤镇龙保村牛厄庄,试验地盐渍性水稻土,户主为覃松秀,面积135.7m2。
1.2 试验设计
采用全区统一的“3414”设计方案,即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具体如下表1: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的近似值;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为过量施肥水平)。
表1 实验田施肥情况
试验设计及各处理氮磷钾肥料用量表
编号 处理 肥料用量/(kg/667m2)
N P2O5 K2O
1 N0P0K0 0 0 0
2 N0P2K2 0 6 14
3 N1P2K2 7 6 14
4 N2P0K2 14 0 14
5 N2P1K2 14 3 14
6 N2P2K2 14 6 14
7 N2P3K2 14 9 14
8 N2P2K0 14 6 0
9 N2P2K1 14 6 7
10 N2P2K3 14 6 21
11 N3P2K2 21 6 14
12 N1P1K2 7 3 14
13 N1P2K1 7 6 7
14 N2P1K1 14 3 7
1.2 实验结果
从表2可看出,本试验最佳施肥量处理(N2P3K2)产量最高,产量为644.0kg/667m2,空白处理(N0P0K0)产量最低,产量为463.34kg/667m2,产量为最佳施肥量处理产量的71.19%。说明本试验地地力为高水平。
表2 试验田产量产量排序表
编号 处理 产量(kg/667m2) 产量排序
1 N0P0K0 463.34 14
2 N0P2K2 463.34 13
3 N1P2K2 581.0 9
4 N2P0K2 624.5 4
5 N2P1K2 585.17 7
6 N2P2K2 590.67 6
7 N2P3K2 644.0 1
8 N2P2K0 611.0 5
9 N2P2K1 640.0 2
10 N2P2K3 566.0 10
11 N3P2K2 581.67 8
12 N1P1K2 558.84 12
13 N1P2K1 560.67 11
14 N2P1K1 627.5 3
经测算,缺氮区产量占最佳施肥区产量的71.19%,缺磷区产量占最佳施肥区产量的96.97%,缺钾区产量占最佳施肥工产量的94.87%,说明本试验地氮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钾,最后才是磷。也就是说,施氮增产效应最明显,其次是钾,最后是磷。
1.3 施肥模型建立
1.3.1 氮磷钾肥效应模型
通过回归分析,可得出氮磷钾肥的三元二次方程回归模型:
Y=418.9041+31.7656X1-11.212X210.9624X3-0.9391X12+0.8777X22-0.004X32-0.3123X1X2-0.2314X1X3+0.7673X2X3(其中Y:产量,X1:施氮量、X2:施磷量、X3:施钾量)。
对该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F=31.1256,大于F0.05,说明氮磷钾肥施用量与产量有显著的回归关系,可以用该回归方程确定氮磷钾肥的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但只有施氮量拟合成功,磷和钾的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只能用经验值来制定。
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和经验值得出氮磷钾最大施肥量分别为:N最大=14.2,P最大=9.1,K最大=10.5,氮磷钾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最佳=12.3,P最佳=6.8,K最佳=8.2。
1.3.2 氮效应模型
在磷钾施用量固定的情况下,对不同施氮处理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氮的一元二次回归模型:Y=435.155X2+25.6864X1-0.8985X1(R2=0.99)(其中Y:产量,X:施氮量)。
应用氮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出氮的最佳施肥量与最大施肥量分别为:N最大=14.29kg/667m2,N最佳=12.84kg/667m2。
1.3.3 磷效应模型
在氮钾施用量固定的情况下,对不同施磷处理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磷的一元二次回归模型:(拟合不成功)Y=624.455X2-12.3483X2+1.6139X22(R2=1.00)(其中Y:产量,X:施磷量)。
应用该一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不成功,其最佳施肥量与最大施肥量按照经验值分别为:P最大=8.5kg/667m2,P最佳=6.1kg/667m2。
1.3.4 钾效应模型
在氮磷施用量固定的情况下,对不同施钾处理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钾的一元二次回归模型(拟合不成功):Y=616.825+1.1107X3-0.0321X32(R2=0.08)(其中Y:产量,X:施钾量)。
应用该一元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出钾的最佳施肥量与最大施肥量分别为经验值:K最大=9.5kg/667m2,K最佳=8.5kg/667m2。
1.3.5 最大施肥量与最佳施肥量的确定
采用三元二次方程得出的氮磷钾最大和最佳施肥量结果和一元二次模型得出的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的平均值作为该镇推荐的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
2 上林县县域施肥指标体系的转化应用
2.1 上林县县域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并将所获得这些试验结果的大量数据资料汇入耕地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中,通过对田间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初步得出上林县域主要作物土壤丰缺指标,结合专家经验(包括区市县业内专家经验)对结果作比较合理的调整与补充,建立起了上林县县域施肥指标体系,为指导我县水稻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表3 上林县主要土壤(潴育水稻土)不同土壤肥力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统计表(水稻作物)
不同磷肥力土壤的
推荐施肥指标 不同钾肥力土壤的
推荐施肥指标 区域内不同产量水平氮的
推荐施肥指标
肥力等级 常规化验值
/(mg/kg) 平均推荐施磷量
P2O5/(kg/667m2) 推荐施磷量P2O5
变幅/(kg/667m2) 肥力
等级 常规化验值
/(mg/kg) 平均推荐
施钾量K2O/
(kg/667m2) 推荐施钾量
K2O变幅/
(kg/667m2) 产量水平
等级 区域产量水平
/(kg/667m2) 平均推荐
施氮量N
/(kg/667m2)
推荐施氮
量N变幅
/(kg/667m2)
极低 ≤5.0 3.5 4.0~3.0 极低 ≤30 9.0 8.0~10.0 极低 300~350 7.0 6.5~7.5
低 5.0~10.0 3.0 3.5~2.5 低 30~50 7.5 6.5~8.5 低 350~400 8.0 7.5~9.5
中等 10.0~20.0 2.5 2.0~3.0 中等 50~100 6.0 5.5~7.5 中 400~450 9.0 8.0~10.0
高 20.0~30.0 2.0 早稻施,晚稻不施 高 100~150 4.5 4.0~5.0 高 450~500 10.0 9.0~11.0
极高 ≥30.0 0 0 极高 ≥150 0 0 极高 500~550 10.5 9.0~12.0
比同等肥力田块增加30% 比同等肥力田块增加30% 超级稻 600~650 14.00 13.0~15.0
2.2 上林县县域施肥体系的转化应用
为加速县域施肥指标体系的转化应用,上林县农业局和方舟、新方向等企业加强农企合作,根据上林县县域施肥指标体系的水稻配方,到2013年止共推广配方肥5.4万多吨应用到水田水稻中,共占据全县水田的72.5%,实现了肥料的有效利用。上林县每年不定期的组织相关科技人员深入到村屯举办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培训班,宣传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受训农民达12万多人/次,并指导农户根据施肥建议卡来配肥、施肥或直接购买农企合作企业生产的配方肥,解决了配方肥落地问题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最后1公理路程,到目前为止,配方肥使用覆盖率已达到了65%,在整村推进的大丰镇、明亮镇、白圩镇、三里镇、澄泰乡以及巷贤镇配方肥的使用率更是达到95%以上。
2.3 施肥指标体系效益分析
针对土壤养分情况,配制合适的配方肥料,农作物增产明显。另外,生态平衡施肥减轻了土壤酸化程度,对防止土壤板结非常有利,同时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经统计水稻节本增效52.23元/667m2,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15.67万hm2,共推广使用配方肥8.15万t,配方肥施用面积达5.33万hm2,配方肥施用占基肥总量比例的65%以上,全县农作物实现总增产6.652万t,减少不合理施肥量共6581.3t(纯量),总节支增收16995.9万元。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小区块土壤肥料试验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目标产量确定肥料施肥水平,模拟农作物不同耕作方式下自然生产的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肥料参与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为实现科学施肥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土壤;肥料;小区块试验;浙江云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耕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的高低决定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云和县以高丘及低尧中山为主,耕地立地条件差,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县域土地总面积9.78万hm2,其中耕地4233.33hm2,占4.33%。总人口11.36万人,人均耕地面积373m2。对全县耕地土壤进行小区块试验尧实现科学施肥,对于保护耕地质量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主要目的
研究表明,在试验设置时要充分考虑肥料的施用技术,施肥水平和时期等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化肥施用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尧增加作物产量,但如果化肥施用量不合适,可能会对土壤结构造成极大的影响。合理施肥,特别是开展配方施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测量不同土壤的pH值尧肥力水平等,同时依据种植的作物种类施用配方肥是解决化肥施用过量危害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但需要在了解土壤基础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大量的肥料田间试验来确定。通过田间肥料试验,掌握作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佳肥料施用量尧施肥比例,摸清耕地土壤养分利用系数尧土壤供肥能力尧肥料利用率等重要的测土配方施肥参数,进而确定最适宜的化肥施用量,并通过小区块理论试验模拟实际生产,达到平衡施肥的目的。
2主要试验方法
2.1土壤基础地力和土壤肥力状况定位
试验为研究土壤基础地力和土壤肥力状况,开展定位试验。依据监测点多年土壤肥力观测数据,确定试验共设置4个小区块,分别为空白区尧纯化肥区尧当地常用化肥区尧化肥+有机肥区。通过长期定点试验,了解土壤肥力演变趋势,分析当地农田施肥存在的问题。
2.2特定作物野2+X冶与微肥肥效试验
为研究作物对特定元素尧肥料的特定摄入水平,开展特定作物野2+X冶尧微肥肥效试验。野2+X冶方案中,野2冶是指以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2个处理为基础的对比施肥试验研究;野X冶主要是指针对氮素养分和微量元素养分而进行的进一步研究试验。云和县主要开展大豆钼肥微量元素试验和玉米氮肥优化施肥试验。钼肥是一种微量元素肥料,对大豆光合作用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喷施钼肥的浓度和时期对产量有显著影响。云和县选取大豆对钼元素生长需要做微量元素试验,选取畦长尧宽一致区块,设置空白浓度尧70%常规浓度尧常规浓度尧130%常规浓度尧200%常规浓度等系列浓度,在盛花期喷施。不同的土壤养分对植物根系的影响不同,适量的氮素可以促进根系生长,而玉米是一种喜氮作物,对土壤氮素需求最大。云和县选取玉米对氮元素生长需要进行试验,选取畦长尧宽一致区块,设置农户习惯常规施肥法尧有机肥+优化氮尧70%优化氮尧优化氮尧130%优化氮试验区块。
2.3特定肥料肥效试验
为研究特定肥料对水稻的生长作用,开展特定肥料肥效试验。发展作物专用肥尧实现平衡施肥是在矫正土壤养分障碍尧提高肥效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土壤环境等各方面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设置常规施肥尧纯化肥尧水稻专用肥3个小区,进行排列组合,在小区设置保护行,比较水稻专用肥与纯化肥尧常规施肥水平下水稻产量。
2.4水稻野3414冶测土配方试验
主要研究配方施肥对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施用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为生产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5个处理院空白对照(CK)尧无氮区(PK)尧无磷区(NK)尧无钾区(NP)和氮磷钾区(NPK)。3个因素共14个试验小区,N0P0K0尧N0P2K0尧N1P2K2尧N2P0K2尧N2P1K2尧N2P2K2尧N2P3K2尧N2P2K0尧N2P2K1尧N2P2K3尧N3P2K2尧N1P1K2尧N1P2K1尧N2P1K1。其中,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指施肥不足)=2水平伊0.5,3水平(指过量施肥)=2水平伊1.5。通过试验可以检测氮尧磷尧钾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14个小区中,选用处理N0P2K2尧N1P2K2尧N2P2K2尧N3P2K2可得在P2K2水平为基础的氮肥效应;选用处理N2P0K2尧N2P1K2尧N2P2K2尧N2P3K2可得在N2K2水平为基础的磷肥效应;选用处理N2P2K2尧N2P2K0尧N2P2K1尧N2P2K3可得在N2P2水平为基础的钾肥效应。通过处理N0P0K0,可以获得基础地力产量。
3结语
通过开展氮尧磷尧钾大量元素和钼微量元素试验,了解作物对肥料的需求,测定土壤养分丰缺,能有效提高施肥效率。要切实充分提高认识,加强对测土配方的核心示范工作,利用多方资源,分工合作,及时跟踪了解掌握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施肥经验,充分利用测土配方的测土结果,调整施肥结构,探索使用配方肥及合适的肥料类型,从而发挥最佳的施肥效果。
4参考文献
[1]李小荣.云和县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M].北京院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陈宝奎,陈洪存,郑克勤,等.水稻田施用生物有机肥替代无机化肥试验[J].北京农业科技,2007(3)院13-14.
[3]陈子学,李又富,刘志杰,等.天津市土壤定位监测研究初报[J].天津农业科技,2001(3)院1-3.
[4]刘国平,肖小平,陶志高,等.土壤肥力定位监测动态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98(5)院22-24.
[5]段素梅,黄义德,杨安中,等.钼酸铵喷施时期和浓度对大豆生长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院2283-2284.
[6]孔磊,徐民,孔琳,等.玉米氮肥施用技术研究[J].科学实验,2014(9)院12.
[7]漆栋良,吴雪,胡田田.施氮方式对玉米根系生长尧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4)院2804-2813.
篇10
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能力目标:
提高课前探究的能力,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2.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
真菌引起农作物患难与共病的标本;CAI课件。课前安排学生准备: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根瘤、地衣及采集过程录像。鉴于本课课前准备内容较多,因此,决定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头进行。
五、课时分配: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言:一开始,从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入,由主持人说开场白: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都会饿死。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展开,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提问:谁能展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证据?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烂”的结果,其他同学或提问或思考或补充。首先弄清以下两问题: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2、你会想到什么问题(面包和水果为什么会腐烂?)从而探究出细菌、真菌与水果生霉、腐烂的关系。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技能训练:为了能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请你来评价一下哪个方案更好,这样很自然地开始技能训练。在这里,我把技能训练提前到此进行,是我认为这个时候进行技能训练,与前面知识有联系,比上完全部内容后单独进行要显得自然,有意义。既有知识的连贯,又能训练技能。
组织安排:同学仔细阅读者P69“评价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思考题,并作记录,然后选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组内其他成员补充,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设计本训练关键在于通过对3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让学生领悟到设置对照组时,要根据实验目的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讲座让他们难免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可不完善的道理,这学生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接着教师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分解者)?想一想,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观看大屏幕,分组讨论并回答。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过渡:既然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那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不同的疾病。下面,就由学生把各自从不同途径(网络、报纸、实际生活,)获取的有关资料(实物、标本、实例、报道等)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物展示、讲小故事、谈体会感受、经验介绍、角色扮演、新闻播报等)呈示出来。通过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课前探究能力,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教师或主持人利用课件呈示相应的图片标本以补充并把各类疾病分类归纳:人(扁桃体炎、猩红热、痢疾、丹毒、足癣、臂癣)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引导思考: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列举“抗生素”如安比仙(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展示收集的药盒,介绍该种抗生素的治疗范围。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示: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如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应遵照医嘱,根据病因、病情、合理使用)。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粉病都是真菌引起的)提问: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危害,使农作物患病,那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帮助农业生产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列举微生物农药如防治稻瘟病的春雷霉素、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庆丰霉素等,另外不可利用细菌和真菌制造除草剂,它们都具有环保作用,值得我们大力推广。指导学生阅读P70“以菌治虫”各向学生渗透STS教育,理解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 上一篇:小区物业治安管理办法
- 下一篇:幼儿园管理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