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科学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园林规划设计是在园林理论的基础上,改造地上建筑物和自然环境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和筹划过程。具体来说,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工程手段和园林设计艺术,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艺术性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园林规划设计和设计师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对环境的艺术性追求,使周围的环境兼有艺术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人类经济水平和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园林规划设计与科学、艺术是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桥梁[1],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追求环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设计来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创造出兼备科学、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的园林景观。

1 园林规划设计中科学性的体现形式

1.1 正确的指导思想

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规划全过程,并融入规划的各个方面,它是规划的“灵魂”[2]。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所建设的园林,贯穿着不同的指导思想。一个科学的园林规划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1.2 科学的规划内容

现代的园林设计规划,由于现代设计本身功能、要素的日趋复杂,规模和形态的很大变化,规划内容比过去复杂得多。

1.2.1 合理的环境容量[3]

环境的表现形式是空间。人们在城市中工作、生活、居住,进行各种活动所依赖的环境要素就是各种不同形式的空间(不仅是二维的,而且是三维的)。环境空间的容量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必要条件。

1.2.2 功能合理的空间结构

设计一个功能合理的空间结构,是园林规划设计又一项重要的任务。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应该达到功能完备、高效便捷、清洁卫生、节省资源、环境宜人、尺度适当、清晰有序等多重目的。同时要体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能适应各种变化,对不可预见的因素和今后的发展保持必要的“弹性”等。绿化空间结构的内容,包括土地的利用、功能的配置、道路交通系统、绿地系统等,都存在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4]。它的任何局部,都不能脱离整体结构来主观地确定。如公园内容和布局应适应人们游憩需要。让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们各得其所。居民是否每个人都能方便地享有公园这一功能呢?选取决于公园布局的合理性。

1.3 科学的规划方法

人们常把“科学地进行规划”和“加强规划的科学性”联系在一起。这说明科学的规划方法和科学的规划内容同样重要。

1.3.1 调查研究的方法

从现代园林规划的发展历史和规划的经验看,上百年来,调查研究始终是国内外园林规划所采用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园林规划学科兼有社会科学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园林规划的调查研究不仅是规划编制程序上资料收集清单所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场地的调查,对民情民意的调查,对发展历程的调查,从过去、现在,展望和预测它的未来[5]。

1.3.2 综合分析的方法

园林是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子系统。为了深入地剖析各个系统,往往需要专题切入。但是由于园林本身的有机性,在专题分析的基础上,必须综合研究。否则,一大堆分析,一大堆问题,使人坠入云里雾中。科学的方法是从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高屋建瓴地提出正确的战略和一系列目标,形成规划方案,使园林规划设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3.3 论证的方法

园林设计规划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采取自然科学那种精确的、量化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所有问题。它不可避免地要依靠经验,依靠比较的方法、实证的方法等来作规划的决策。规划未来需要一定的想象力,需要新的创意。即使如此,也需要论证。论证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现在有些园林规划论证往往流于形式,找几位专家,花一、二天时间座谈一下,这对某些涉及全局的大问题,显然是很不够的。论证主要是为了决策的科学性。

2 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2.1 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构图法则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种造型艺术,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艺术法则。在园林构图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多样与统一法则、协调与对比的法则、均衡与稳定的法则、节奏和韵律的法则。

2.1.1 多样与统一

多样与统一要求园林设计时要使对象在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和变化,给人以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感觉,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变化太少又单调呆板。

2.1.2 协调与对比

园林中协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光暗等,都可以作为要求协调的对象。景物的相互协调必须相互有关联,而且含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属性。形体对比可突出乔木的高大,草本和花灌木的低矮;色彩对比可以创造“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观[6];明暗对比创造不同的意境,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质地对比突显植物之轻巧、活泼、庄严、厚实。

2.1.3 均衡与稳定

一般来说,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在植物造景时,将轻重不同的植物按均衡的原则合理搭配,才能获得稳定、舒适的感觉。

2.1.4节奏与韵律

重复是获得韵律的必要条件,植物的形态、色彩、质地等园林规划设计要素同样要进行节奏和韵律的搭配。如柳树中隔三、五聚散、疏密有致、形式多样地配置桃树,其间再点缀几株常绿的球类,既富于情调又有规律,在景观上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如果3种植物或更多一些交替排列,会获得更丰富的韵律感。节奏和韵律表现景观的有行道树、河岸绿化、道路隔离带等。

2.2 园林规划设计中艺术性的体现形式

2.2.1 空间布局的艺术性

空间布局的艺术性包含了布局的合理性和美观性,设计师要注重空间的灵活运用,注重园林的空间融和、动静分区。

园林的空间布局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结合选定园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设计最初需对设计的场所和对象进行分析,包括建筑分布,规划空间组织,园林的使用对象等等,无论是公共的园林空间,还是居住区的园林等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唯一性,园林空间的合理利用,对于现代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空间布局的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如何做到以人为本,空间融合、因地制宜。

2.2.2 园林绿化植物的艺术性

园林艺术中的植物造景有着美化丰富空间的作用,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花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如“万壑松风”、“松壑清月”、“梨花伴月”、“金莲映月”等都是以花木作为景观的主题而命名。任何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是人们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不同的园林形式决定了不同环境和主题。休闲的节日广场和公园,应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色彩上以暖色调为主;纪念意义的烈士陵园和主题园就应该以庄严,肃穆为基调,色彩以冷色调为主。

植物种植的艺术性不仅包括植物的习性,还有植物的外形和植物之间搭配的协调性。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的同时,更要兼顾到每个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美的特色,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观赏者在寓情与景,触景生情的同时,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审美效果。

2.2.3 铺装材料的艺术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园林铺装表现材料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园林铺装一般作为空间的背景,很少成为主景,它以多种多样的形态、纹样来衬托和美化环境,增加园林的景色。所以其色彩常以中性色为基调,以少量偏暖或偏冷的色彩做装饰性纹样,做到稳定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铺地的色彩应与园林空间气氛协调,如儿童游戏场可用色彩鲜艳的铺装,而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地则宜使用色彩素雅的铺装。铺地纹样因场所的不同又有各变化,例如与视线相垂直的直线可以增强空间的方向感,而那些横向通过视线的直线则会增强空间的开阔感。

铺装的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材料质感的美。由于同样的材料也有不同的质感分类,例如有光滑,粗糙的不同表面,在进行铺装时,要考虑空间的大小,大空间要粗犷些,可选用质地粗大、厚实、线条明显的材料。粗糙往往给人感到稳重、沉着、开朗,另外,粗糙可吸收光线,不晕眼。而在小空间则应选择较细小、圆滑、精细的材料,细质感给人轻巧、精致的柔和感觉。

铺装图案的大小对外部空间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形体较大、较开展则会使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而较小、紧缩的形状,则使空间具有压缩感和亲密感。由干铺装图案尺寸的大小不同以及采用了不同色彩、质感的材料,还能影响空间的比例关系,可构造出与环境相协调的布局。

2.2.4 园林小品的艺术性

园林小品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它不仅是花坛、灯具、花架、座椅等设施,一组山石,几丛草木,一捧花钵,一屏挂泉,几组雕塑,都用他们的语言沟通着观赏者的心,尽力为我们提供最好的服务,满足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园林小品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在园林中可观可赏,又可组景,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使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了变化和明确的标志;最重要的是园林小品可渲染气氛,具备相对独立的意境,一定的思想内涵,才能产生感染力。这是小品的核心与生命力所在。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向人们诉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或表达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或是一种回忆、一种探求,一种对未来的向往。优秀的景观小品是一本无字的书,带给不同品位的人不同的想象空间,小品的内在之美隐藏于外在形式中,需要用心去交流、思索。

3 结语

科学和艺术始终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两大支柱,科学性应该立足实际,艺术性需以理性为基础。但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是园林规划的立世的基本出路,是艺术性的载体,是一门具有艺术特征的科学。因此,园林规划设计首先是科学的,然后是艺术的。即首先要做到“能用、好用、耐用”,然后做到“能看、好看、耐看”。

参考文献:

[1] 王鹤, 姜岩. 园林景观设计及其环境的艺术性追求探[J]. 现代园艺, 2011(4): 78-80.

[2] 邹德慈. 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科学的城市规划[A];学会年会专题报道—年会论坛[C]; 2003, 27(2):

77-85

[3]李长君. 简析城市一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设计要素[J].《华中建筑》, 2002,18.

[4] 庄树渊. 城市园林绿地设计误区初探[J]. 中国园林, 2002, 18(4):89-90.

篇2

关键词:扩建工程;设计方案;绿色建筑

Abstract: With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rove, building requirements not just stay in the safety and comfort, more is to pursuit the aesthetic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actual case made analyzes how to make a wonderful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Key words: expansion project; design; green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广东科学中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又是科技成果与技术产品展示、推广、交易以及学术交流的综合平台。学术交流中心是广东科学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用于学术交流、科学家演讲、国际科学会议、科学家联谊、科普讲堂、科普培训、科学技术推广与交流、并兼顾企业的产品推介、企业与学术界、企业与政府交流等各种会议及活动。

为满足科学中心配套建设,提供足够科技交流活动场地、休息用房及餐饮等配套设施难以满足举办大型科普活动,本项目在学术交流中心现有基础上,新建一个集科普训练场地、会议室、休息室以及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学术交流中心扩建工程。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地上部分约20850平方米,地下约7320平方米,其中人防面积3120平方米。

二、规划布局

整个项目的规划结构以退让湖面和科学中心为出发点: 沿湖面打开空间 根据现场调研分析所得,原有绿化、水面环境是本项目最大资源,我们的设计理念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和呼应场地环境。

科学中心西南角湖面是整个湖泊面积最大,水岸线最长的区域,具有最良好的科学中心观赏距离,因此我们判断这个区域必须有足够的停留、休闲、观赏空间,并以此作为整个规划结构的重心,建筑沿湖面退缩,并向南边凹进体量,形成宽阔的绿化广场空间;

创造西侧集中绿林 科学中心用地西侧为湿地公园,为科学中心在西部打开了天然的观赏平台和良好的形象展示,因此场地内部西侧我们设计绿化广场而不设置建筑体量,保证这一视觉通廊的延续性,使本扩建项目对科学中心形象的影响降到最低;

营造交流内院 本项目建筑性质为会议活动中心,兼顾休闲、康体的功能,因此我们努力尝试设计一个具有“轻”、“灵”、“透”特点的建筑。内部限定一个专为专家提供交流、休息、集会、登陆的3层通高庭院,与中部开放外院形成隔而不断的视觉、步行联系,既方便专家交流,有满足采光、景观、通风的要求,与建筑形态一气呵成,遥相呼应;

三、功能

为了区分几大功能,休息用房,所占建筑面积份额加大;科普活

动与大型会议室,需要大空间;活动与办公,后勤流线需简洁且不与外界人流流线相重合;餐厅提供该场地专家及员工的就餐问题,备餐流线与就餐环境的要求高。因此,我们采取了功能垂直分区的方法,让功能及流线明确区分,以垂直交通为各功能分区的链接。

四、流线

在低层建筑中,多以楼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以首层庭院为交通转换枢纽。人流集中于宽敞的中庭,通向二层的科普中心和一层的餐厅。如图所示

五、形体

建筑灵感来源我们最初到达场地体会到的“蜻蜓点水”意向,一种轻松、自由、舒展的性格非常符合本扩建项目的休闲特点,以简洁、灵动的曲线强调建筑群体的整体感和流动感。架空、镂空的空间成为线性体量的视觉焦点。尾部与开放绿林和广场相接,仿佛绿地隆起的生态感觉,使游客可以到达屋顶绿化,从而到达完美的景观观赏台,建筑与环境具有精彩的结合。

六、表皮

1.表皮采用

表皮采用高科技生态材料——植物纤维复合透光板幕墙,可根据需要采光、遮阳、观景需要智能电动调节,改变其分布情况,获得所需开启面。南部高层立面采用垂直绿化幕墙,达到外墙降温效果,同时丰富立面,体现生态与科技的对话。

2.表皮美化处理

2.1、屋顶绿化技术,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绿化广场连通的景观游览带;屋顶主要种植根系较少,吸水要求较低的植物,可收集雨水或管浇水,循环利用。

2.2立面材料主要采用树脂透光板,以灵活的开窗方式可使立面达到各式的效果组合,从而使建筑不会一成不变。树脂透光板的特性:在热融过程中加入轻纺、金属、纸、植物、树叶等独特材料制作而成,他主要的特性是可循环使用。重量是玻璃的一半,质地坚韧,可塑性,抵抗化学腐蚀,低易然具有自熄性,燃烧后无有害物并具有高透光率,可在现场割加工,加塗紫外线安定层可用于室外。。

2.3立面材料也采用绿化幕墙做法,提供良好的绝缘性。空气过滤器,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热岛效应。在建筑物的外部时可以通过遮阳改变建筑内部温度。墙面绿化的功能墙面如有爬墙的植物,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吸收热量。实测表明,墙面有了爬墙的植物,其外表面昼夜平均温度由35.1℃降到30.7℃,相差4.4℃之多;而墙的内表面温度相应由30.0℃降到29.1℃,相差0.9℃。由墙面附近的叶面蒸腾作用带来的降温效应,还使墙面温度略低于气温(约1.6℃)。相比之下,外侧无绿化的墙面温度反而较气温高出约7.2℃,两者相差约8.8℃。显然,绿化对于墙体温度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显著减少通过外墙和窗洞的传热量,降低室内内表面温度,改善室内热舒适性或减少空调能耗。冬季落叶后,既不影响墙面得到太阳辐射热。

结语

节能与环保已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设计人员我们应该学会就地取景,因地制宜,使建筑与环境具有精彩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50108-2008;

篇3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探索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2011年开设建筑学专业,经过5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本专业着重培养为城镇、县乡建设服务的宽口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2012年以建筑学为基础平台,学院开始开设“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但我院对于这一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还需要借鉴名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内容,逐渐积累经验,进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建筑学发展的课程体系。

1.课程定位不合理。“城市居住区规划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大四之前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如别墅设计、多层建筑设计等。设计对象从小面积的建筑单体转换到十几公顷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内容从较简单的单体建筑转变为综合性极强的规划内容,学生不能马上转换思维模式,感觉无从下手,无法在短期内掌握规划应当遵循的规范与要求,无法在满足控规的情况下实现形式与空间的平衡协调。

2.缺乏整体意识。首先,以往的教学案例往往把城市与小区割裂开来,不注重小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导致学生缺乏对局部与整体的正确把握。其次,学生需要尽快完成从建筑设计到规划设计的思维转变。最后,设计限制因素的增多及尺度的翻倍增加,也会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不能全面考虑每个设计要素。

二、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设想与探讨

1.加强项目考察的前期准备。学生在考察前应阅读文献参考资料,提前剖析项目的平面图、立面图等相关图纸,总结出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与教师交流,列出考察项目的调研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调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居住区规划规范,使其认识到规范是地区性、灵活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分阶段教学。设计初期,以O计小组为单位,对某一居住区的周边环境、档次定位及项目涉及的规划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以此培养学生评价、观察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设计中期,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碰到的难点(如空间划分、交通组织、内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规划结构等),结合设计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PPT进行具体案例的分析、讲解,与学生一起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原则和相关规范,使其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互动的教学方式。(1)分组学习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为增强小组凝聚力,学生之间要相互督促。每个设计阶段完成后,教师会先听取每组该阶段相关案例收集、课外学习、设计内容等方面的进展;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论证,逐一点评方案;最后给出该阶段每位学生的设计分数。(2)加强跨年级交流。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学生始终都要进行各设计阶段的交流讲评。此时,教师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提前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流程与要求,并要求高年级学生将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心得体会以及最后的成果与低年级学生进行交流探讨。(3)进行阶段性方案PPT汇报。在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规范的方案汇报,督促学生在初步构思的基础上继续分析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规范的PPT方案讲解,有助于学生理清设计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对相关规范与形式法则的汇总讲评,学生可以加深认识,增强学习积极性,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学院要勇于正视问题,明确培养方向,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教材提升、教学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出符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房地产开发日趋理性化、严谨化,居住者对小区规划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娟.多专业联合授课模式探讨――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72-76.

[2]喻明红.关于城市规划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改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323-325.

[3]李若F.建筑学平台转型期《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缺失与应对思考[J].福建建筑,2011(2):8-10.

篇4

关键词 园林规划设计;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59-01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在园林、园艺、风景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中都作为专业主干课。课程范围包括各类公园、小游园、道路绿地、工厂区绿地、居民区绿地、农业观光园等[1]。由于该课程综合技术、工程、艺术等内容,因而要求学生具备精湛的技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严谨的科学设计精神和创新精神。目前,在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对设计任务难以下手,对所学的理论无法运用自如,给实际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为此,结合园林规划设计的专业理论,对其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授课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仍然是以理论课时为主,授课的模式都是先讲理论,而抽象概括的理论不免空洞,缺乏感染力。尽管目前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大量图片加以说明,但学生单从图片仍难以理解和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在实践中比较盲从,无法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例相结合,由此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学生缺少主动思考、探究、创新的能力。

1.2 实践课程虚拟化

在实训阶段,所给的设计任务大多是虚拟的,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到真实环境中去体会,没有体验设计过程,也无法掌握实践设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设计作品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实践课程也出现诸多问题,如建筑小品的尺度把握不当,植物、建筑材料、铺地的选材没有考虑到经济实用性,主题的表现抽象等。一些学生也反映学校的实践实习课程缺乏实用性,与社会脱节。

1.3 考核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是理论试卷和图纸形式,考核方式单一。理论考试通常是临考前背诵,考试结束后也很快忘记理论知识。图纸形式的成果也不明显,学生经常套用其他的优秀设计作品,或没有章法的随意“填充”,缺乏创新,学生的潜能没有完全发掘。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很难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削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园林规划课程改革的建议

2.1 构建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2]。在园林规划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即教学过程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操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直接传授知识的方法。新型教学方法的授课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将组织学生在外界环境中实地调查、测量、拍照、记录,由此做到按需教学。学生可以亲临设计作品中,分析设计目标的整体布局、景观小品、综合规划、造景手法等内容,通过亲身感受空间尺度,客观评价园林设计的优劣。最后学生可以实际测量设计,绘制平面图,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知识进行创作。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发挥的空间也明显扩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身份,将以指导、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要制订设计项目的整体内容,设计任务的每个细节均由学生操作,由教师管理和调控整个动态教学过程。项目教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对设计项目的整体操作制订计划,然后再思考、建构知识体系,最后组织小组交流,每个组对负责内容要作最终总结、演示和答辩,最后由师生研讨评价小结等自主过程。

孝感学院项目教学法课题组在教学中实施了项目教学法,以校园内生态园景观规划为题,以实际项目为例进行教学。首先,分析项目设计的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具体任务,分发设计任务书,监督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核对、补充所收集的图纸资料。如:现状的建筑、树木等情况,水文、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同时,带学生到现场,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进入艺术构思阶段。项目设计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场地及环境行为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设计的布局、设计的原则以及苗木的情况,确定全园的总构思,经过分析、研究,着手绘制图纸。学生有差异,进展有快慢。教师要巡回,了解、检查、督促、指导学生操作项目进程,把握教学动态,掌握全局,帮助后进,解决困难,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各小组完成初步方案后,组织一次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其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各小组将方案以多媒体演示的形式,派1名同学讲解,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当指导。教研结果表明:该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参与整体设计活动的效率和综合能力。

每个组的设计任务完成后,由组员代表在30~40 min内向其他小组展示规划设计成果、阐述构思、叙述过程,由教师主持、引导、鼓励。其他学生可针对项目作品提出问题,由主讲人解答问题。通过小组式交流讨论,对设计项目的每个步骤均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和理解[3]。

2.2 与设计公司合作

设计公司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且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便于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岗位。学生首先对设计任务书解读、分析,与甲方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带领学生对现场进行勘测、记录,对相关项目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再结合各类城市园林绿地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充分发挥创意思维,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形成符合设计任务要求的创意构思。创意构思成熟后,运用图形语言,将创意构思形成设计方案。获得甲方签字确认后,进行施工图设计,将方案具体化。依据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用规范的图形、符号语言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入具体的图形表达。配合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协助甲方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监督,选定各种面材的样式、质感、色彩。通过引入典型设计实例,使学生最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使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和原则,效果较好[4]。

2.3 建立多层次考核体系

实施项目教学改革后,检验教学成果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过程,考核体系是考查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的标准和依据。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重视教学结果,不仅容易造成设计的形式单一和抄袭风气,还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和思维方法[5]。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主要传授设计过程和思维方法,教学过程不仅重视教学结果,还应更加重视教学过程。实施项目教学法后,在考核方面,将教学内容分解,每个小节由具有专业优势的教师担任指导者,即节点教师。每个节点的教学中,由指导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依据包括学生的调研报告、基址分析、课堂陈述、课余讨论、方案生成、最终的表现图纸、小组合作及社会实践能力等。当结束一个设计项目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结果包括多名教师的考评,可有效降低教师的主观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而且便于因材施教,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势和缺点。该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观念和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设计潜力[6]。

3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欲望,使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就业意识,明显提升了教学质量[7]。通过明确设计任务,基于专业的理论知识,构造以设计过程为主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实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项目设计教学”[8]。通过设计和实施每个项目,力争使学生的设计思维建立在对现场的理解和地形尺度的把握之上,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景观规划的原则和理论,最终使其设计的作品具有可实施性。另外,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与教师的互动,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胆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从而增进其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与认识。

4 参考文献

[1] 赵丽艳,汪殿蓓,李国元.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214-215.

[2] 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3(4):44-46.

[3] 陈建新.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实训》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99,201.

[4] 罗德泉.以项目为核心的室内设计教学法――室内设计课程改革探索[J].天府新论,2008(6):245-247.

[5] 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园林,2001(4):13-14.

[6] 商书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06-108.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协调;科学性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式下,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在膨胀方式下发展。城市的基础是空间和环境,由各种建筑、绿化、城市道路、人文风景等一起组成的服于人的空间地理体系。城市规划能够动态的协调建筑间的联系,也能协调好建筑群的整体形象。所以,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如何规划好城市,不但是有关建筑学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的问题。

1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问题分析

⒈城市化进程中,拔高了对城市的定位,城市建设缺乏地方特色。

对城市的恰当定位,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活力、保持城市生命力、彰显城市魅力。但是,在我国城市规范建设中存在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对城市不管其规模大小,都追求所谓的大水面、大广场、大绿地,形成了盲目的跟从国际化的建筑风格。具体体现在对高层建筑的盲目追求、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等,但是实际情况是每个地方都不尽相同,城市大小所面临的情况也很不相同,所以,每个地区的城市规划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做到因地制宜,突出本地城市建设的特色。

我们城市规划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城市建筑中的盲目借鉴、抄袭,使当前城市状态更加混乱,也破坏掉了城市中原本的典型特征。例如,我国地市级的一个广场能够达到20公顷,但是被誉为世界最漂亮的欧洲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的只有1公顷多而已。像这项的例子枚不胜举。

⒉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的位置不明确。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其必须要服从城市的规划。两者之间要进行融合,对在城市的规划中,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的位置。但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的设计不能够重视人文及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整体建筑设计不能够与城市规划想协调。

⒊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并且城市规划中的公共政策属性不明显。

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首先要有科学性。在保证其科学性的前提下,科学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必须得到保证。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建筑失败的例子很多。一条路甚至刚刚建好就拆掉重建,一些树木刚再下又挪地方,一些楼房建筑刚刚建好甚至还没有建成就会拆除掉等等。造成了资源、财力、人力的极大浪费。

相关部分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力度不够,没有专门的该学科工人的模式,仅仅停留在国外或者相关的学科中学习相关知识的状态,没有明显的公共政策属性。

2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协调发展的对策

⒈使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其前瞻性。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空间调控的主要手段,在城市发展上要特别注重在精上下工夫,就是能够建设特色城市,并且能够保护好环境,又能够具有独特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在城市布局上能够合理,交通状况能够良好。城市空间设计要能够适应未来功能的转换,要充分估计到由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等引起的变化,确保城市的性质、布局估计等的相对稳定,进而保证城市规划的完整性及连续性。

⒉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要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来确保建筑的整体形象。通过评审制度,相关专家要严格审核建筑设计方案能否满足城市规划设计要求,并且要对建筑的地域空间布局和建筑的外观设计是否与环境和周围环境建筑像协调,进行严格审查,提出建议。

⒊提高建筑的质量和实用性。现代建筑中,一些开发商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对建筑偷工减料,给建筑造成了很严重的质量问题。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建立完善的监督问责机制。在城市建筑中,要善于运用高科技技术,针对建筑质量的薄弱环节,要运用新工艺、新材料等,加大对新型建筑体系的推广,进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对于房屋的质量,要在建筑设计、施工、配件生产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同时也要在设计、施工和设备等积极改进,控制好建筑物质量。

⒋完善公共参与制度。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城市规划的实施上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管理远远不够,需要公众的参与,两者间通过密切配合才能把城市和区域的管治处理好。要采取的手段有:使城市规划管理的透明度增加,顺畅公众参与的渠道;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保障公共参与的法律效益。

3 确保城市规划中的科学性及增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政策属性

在城市规划中,从整个城市的规模、道路和功能分区,到各种地下管道的铺设,都需要城市设计者和建筑规划者进行科学的分析及验证,各个行政机构也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时间维度上,要特别处理好朝前、滞后的关系,空间维度上,处理好局部、整体的关系,从而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严谨性。当然,要想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有效性,所有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中的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原则,节约资源,坚决杜绝短命建筑。在坚持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也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的作用。

4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对策分析

⒈政府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领导。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城市的规划思想要不断创新,所以地方政府有关城市规划的管理理念要不断转变。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地方政府要从区域的层面来考虑规划的发展,不能仅仅兼顾城市本身,只有通过政府的科学合理的领导才能使一个城市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⒉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严格规划审批程序。城市的发展,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有关规划的综合协调功能变的越来越强,要通过推进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性,来确保规划的严肃性,进而解决部分领导和一些工作人员随意更改城乡规划的现象。要规范审批程序和规划技术,在操作规范及工作上其规范要进行完善和强化,进而利用制度规范审批的管理,提高规划审批的效率及审批水平。

⒊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并且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决策优化。通过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可以使管理部门做到秉公办事,提高办事的效率及服务质量。规划管理的决策优化,可以避免由于管理决策的失误所导致的城市建设中的混乱现象及克服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和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5 结论

城市规划设计能够动态的协调各种类型建筑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筑群的整体形象。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设计设计要以及建设的任务及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的设计,在这中间也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尺度感受。所以说,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彼此促进、彼此依存的关系。地方政府作为两者相互协调的执行者,一定要站在城市利益的角度上,监督好城市的各项建设,进而使城市建设按照城市规划的步骤进行发展。创建出美好城市。

参考文献

[1]刘贵利.城市规划决策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3)

[2]唐燕.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争议与驳论[J].城市规划,2009(2)

[3]卢济威.现代城市设计方法概论[J].城市规划,2009(2)

[4]召区映川.论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四川建材,2008(4)

篇6

关键词:高职;教学;理念;执教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86

2015年4月24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人才保障》重要讲话,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探索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改革的方法。通过提升理念,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团队精神等方面,切实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提升教学实效。

1 当前教学工作中应注重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专业课《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技术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应紧跟时展。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团队精神不强;专业带头人影响力弱;没有形成紧跟学科前沿的氛围;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只懂传授书本知识,不会实际操作能力的传授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2 解决的途径

2.1 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转变的程度决定发展的进程。更新观念,是教师真正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理念在先,学习为径。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我们应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可以采用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建议提倡编写学后反思,让先进的教育思想扎根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目的的指导教学实践,更快更好地全面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2.2 更新教学方法

新形势新要求,今后需极力改变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模式,应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现代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有效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其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要“以生为本”,让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堂结构。

2.3培养教学团队精神

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密切相连,优质学校的建设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提升教师自身的能量。教师是实施优质教育的生力军,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学生生存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颁布若干关于授予优秀课程教学团队称号的决定,以优促教,以优教促成优生;通过教研室活动、优质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并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积极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管理办法,以老带新,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广泛搭建平台,运用多种方式培训教师。

2.4提高专业带头人影响力

花较长时间培养扩大专业带头人的影响力,关键在于要“请进来”和“走出去”,要把外校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和专业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积极参与行业搭建的各种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并尽量多在学科的主流报刊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扩大学校和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2.5形成紧跟学科前沿的氛围

学科前沿是指某一学科中最难代表该学科发展趋势制约该学科当前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难题及相应的学说。高职教育的根本是人才培养,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更高目标,以提高应用型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科技发展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学中协同育人的作用,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新型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在科研中深化学习实效,努力实现高水平科研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相互促进,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2.6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现罕见大动作,用连续三期的篇幅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有专家测算,从2014年至2020年的六年间,京、津、冀三地间的交通投资,预计将会达到1.5万亿元左右。目前形成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城建、现代服务、新兴农业等六大专业群,基本涵盖了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又一大契机。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模式,“走出去”迫在眉睫,我们应及时开辟渠道、出台相关政策。有政策才能规范,有规范工作才好顺利开展。建议全面推行“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鼓励特色专业先行试点,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担任厂长、校长,既可以弥补实训场地的不足,也可以让我们的专业更好的回馈社会、服务社会,因为很多教师有这个能力!同时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可以实现企业、学校、社会多方共赢,真正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用人的零对接。完美的就业与社会服务能力势必促成我们良好的社会声誉,良好的社会声誉势必带来源源不断的学生,源源不断的学生才是一个学校存在的根本。

2.7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磅出击,打造一支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双师型”师资队伍。

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规划 应用思路

随着新德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出台,《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始走进中职学校,走进师生视野中,并逐步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很多德育课老师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拘泥于教材、仅限于书本,因此设计出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经常会出现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充分发挥好德育课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笔者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用到专业课教学中。让中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职业、专业对人生的价值意义。在实操训练中,引导学生实践、体验、感悟和积极参与,让职业生涯的魅力和德育实效大放光彩。通过专业课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帮助中职学生正视不同阶段的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迎接每个规划好的人生,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步入社会,赢得未来发展的机遇。

一、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及价值

大部分中职学校目前都是重视职前教育而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都是把眼光放在就业率,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学生职业发展的问题。职业生涯,它是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即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不但在生涯中所占时间很长,而且对生涯的其他活动有重大影响。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制定人生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步骤,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横外情,量已力”的情形下,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中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择业技巧,增强竞争力,以及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是人发展的深层次需要,也是激发个人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精神状态的兴奋剂。

职业规划的内容最贴近职业教育的实际,教师由课堂向社会延伸,引导学生从所学专业出发,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引导学生奋发向上,自信能成才;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自律能成功。

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1.专业课教学中贯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唤醒职业意识

从笔者学校近几年的中职生毕业招聘形势来看,高薪资、高职位、高福利是普遍中职学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有的父母甚至冲着专业的“吃香”、将来待遇的“丰厚”,不管孩子的意愿,直接替其做主报读他们心中的理想专业。这样的观念不仅会给部分中职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更不利于他们的长期职业发展。当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或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时,职业生涯也将告知终结。

针对目前这样的择业误区,笔者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念,让每位学生在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就业范围、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在专业班授课《汽车营销》时,笔者采用竞聘汽车销售顾问这一环节,让学生们上台介绍并推销自己的爱车,看哪位同学更专业、更有资格荣获“汽车销售顾问”这一头衔。随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客户与销售顾问的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引导学生展现自己并深入、客观地了解自己,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和性格等多方面的情况,以便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

在《配气机构拆装》实训课上,笔者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技能竞赛的互动环节,观察哪些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科学、规范、合理的操作流程完成任务。学生与学生间的较量、任务与任务间的比拼,质量与质量间的抗衡,让学生们能有更加清楚、正确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找到自身素质与即将从事的职业所需素质间的差距。任何的目标、追求、定位都是需要自身不断努力和创造出来的,绝非好高骛远行的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灌输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念,并且有意识地传递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拓宽专业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为今后的求职生涯奠定扎实基础。

2.专业课教学中引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促进职业道德

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就应该结合社会案例引经据典、给学生们以足够的探讨时间和思考空间,从而加深学生们深刻的印象及精神上的触动,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培养。

《汽车电控发动机》融入了汽车电气、汽车构造及电子电工基础等多门专业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也是汽车维修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汽车诊断技术。“七分靠诊断,三分靠维修”,足可见该岗位的特殊性及在汽修行业中的价值和地位。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好这门课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生涯大门必将把你紧紧关闭。因此,笔者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将其分解成具体目标,细化至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甚至每星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完成具体目标,逐步接近长远目标。

对于《汽车电控发动机》这门课而言,笔者把从整车上的故障诊断,分解成检测工具的运用、电路图的识读、传感器的检测三大块,每块制定出完成的具体时间,再把每一大块细分成每一小块,如检测工具部分把它细分成汽车故障诊断仪器的使用、汽车专用万用表的使用、汽车示波器的使用、汽车尾气分析仪的使用等。

对电路图部分,把它细分成电路图基本知识、电路图类型及特点、电路图识读方法等。对传感器部分,把它细分成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检测、曲轴位置传感器的检测、点火控制电路的检测、喷油控制电路的检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空气流量计的检测等。最终完成任务。笔者在传授学生每一项技能的同时,强调注重每个细节,零件从哪里拆下来就从哪里装回去,绝对不能随意更换,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注重讲究效率,诊断作业不能半途而废,充分认清自己的职责并勇于承担,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注重小组合作的模式,组员间的默契配合,分工明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积极性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注重强调纪律,在实训车间听从教师的安排,学习企业工作模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空谈,重实干,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方法,走出新路子,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通过在实践中巧设案例、经典剖析,让中职生深刻体会到成功背后的艰辛和汗水以及脚踏实地在日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

3.专业课教学中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关注职业教育

中职学校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他们有很强烈的心理需求,渴望成才,渴求尊重、理解、关心。笔者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中职学生克服自卑,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和自信的喜悦。这样的教育,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职业生涯光明的未来,又要使他们在心理上和实践中得到满足,进而更加明确自己所选择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使其迸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在《测量汽缸磨损度》的实训课教学中,让学生们明白要成功完成此项目,需要掌握万径千分尺的使用、游标卡尺的使用、量缸表的组装和测量、汽缸磨损度的计算等模块,每一模块的知识点都环环相扣,要想把目标顺利地完成,需要同学们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作为教师更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当学生落实某一模块取得点滴进步时,应及时采取多种鼓励性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尽快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把每一次“尝试成功”走向“自主成功”。通过这样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取,进而起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作用,这样当他们面对求职道路上的艰辛时,才能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学生职业意识的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生成,都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努力。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特别是对学生的指导,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社会形势,从容应对,抢占先机,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攀登职业生涯的阶梯。

三、小结

职业生涯规划是就像是学生职业道路上的指明灯,带领着学生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前进,不至于半路迷茫,失去方向。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味着初步的成功,而中职学校缺乏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此,笔者将这一重要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规划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李卉.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2]刘敬玲.浅谈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2011(2).

[3]张芙丽.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6).

[4]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

篇8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学情分析

文中字里行间带有作者自身特有的创作背景和强烈的个体情感,那份浓浓的思乡深情,对于没有远离故土的十岁孩子来说自然有难度,因此,必须努力遵循语文教学的本质,贴近文本,并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生活体验、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实现自主学习,而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作用只是组织与引导。

2.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语实践活动,重视析文品句、入境悟情,将语言文字还原到其本身所体现的场景和感情中,融合课内外知识,引导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阅读表现方式,从而整体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过程与方法:

(1)理清重点段落层次,抓住关键词品读文字,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在交流中运用语言,锤炼表达,充分感受桂花给童年时代的“我”和全家带来的欢乐。

(2)在前后对比读思中,悟得母亲说的话的含义,体会母亲与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运用课文表达特点,回忆自己童年的快乐,仿写童年趣事的片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摇花乐”、“桂花雨”的乐趣,体会母亲和“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和“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

教学难点

领悟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课前预学案设计

1.进一步了解作者琦君生平及作品,可以选择性地读一读她的作品。

2.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朗读并想象文字背后所描绘的情境,适当做一些批注。

3.搜集桂花相关的诗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思乡深情,有助于学生理清脉络,让学生抓关键字词并展开想象,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摇花乐。

教学过程

一、 古诗导入——“桂花雨”

桂花,自古至今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描绘与赞美的景物之一。学生交流与桂花相关的诗句。

·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 山云漠漠桂花湿,梅花翛(xiāo)翛荔子然。

二、 交流分享——“摇花乐”

这节课琦君将带着我们去分享她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课文哪一自然段重点写了这一童年趣事?

1.理清顺序。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按“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的顺序将本段分成了三层,哪组来交流一下?(指名一组学生汇报。)

(2)小结指点:这样划分你们同意吗?我们写一件事就要这样按一定的顺序,有条有理。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儿让学生理清顺序的同时也暗含了写作的指导,读写相机结合却不露痕迹。

2.话题讨论。

(1)引出话题:同学们,我们常说一段文字一幅画,这就离不开丰富的想象。(读着这一段文字,脑海中一定浮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幅,把想象到的情景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2)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话题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话、推动课堂发展的主要抓手,以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为主,让学生个体在小组中交流,评议推荐或合作练习展示,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更开放的展示空间,也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3.交流。

预设:

(1)摇花前。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来说一说。

师:组织小组间互动,并引向对“缠”的关注。让学生从动作语言表情展开合理想象。

朗读体会。

(2)摇花时。

四人小组学习互动交流。

预设:

①乐:仿佛看到小琦君乐得一蹦三尺高,嘴里喊着:“噢,摇桂花啰,终于可以摇桂花啰!”(联系体验想象。)

②“帮、铺、抱、摇、喊”几个动词。

③桂花很多,很香,“沙沙沙”,真的像下雨,落在头上,像……

师:真想永远留住这美好的时刻!让我们随着文字再走进画面,美美地读一读。

播放摇桂花的情景等课件,齐读“摇花时”,进一步体验摇花乐。

(3)摇花后。

小琦君是快乐的,她的父亲也乐此不疲,忍不住吟诵起了一首绝句——(出示)自己吟诵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小组交流、补充。)

预设:

①“花雨缤纷入梦甜”。(所有这些快乐都会进入她的梦乡,留在……)

②“细细香风淡淡烟”:母亲的“撮”,父亲的“点”,包含着对桂花的什么情感?(珍惜、尊敬、敬重。)

把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诗句,一起来吟诵。

设计意图: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导得恰到好处,方能唤起学生真切体验,放飞丰富的想象,激发灵动的思维,让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动。

二、 细细品味——“桂花香”

1.过渡:这缤纷的桂花雨带给全村人的又是什么呢?读第四自然段,找到最关键的一句话。

2.交流:出示“全年,整个村庄”。

(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比较一下,两句中的“桂花香”完全相同吗?

预设要点:

相同:都写出了桂花香的浓,从 “浸”、“沉浸”中体会到的。

不同:时间不同;范围不同;香的不同。

学生交流感悟。

设计意图: 桂花香是串联全文的线索,摇花的“乐”及孕育的“情”就浸润在这香气中,这一环节通过“桂花香”的前后对比体会,既从内容上进行了整合贯通,更巧妙地延伸了“乐”的内涵,学生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 深入感悟—— “思乡情”

1.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母亲说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学生读。)

2.学生个体交流:

预设要点:

(1)外地的桂花也香,但家乡的这棵金桂是母亲亲自种的,家乡的金桂给一家人,给全村人带来了乐趣。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月是故乡明,那花呢,那人呢?

①花是故乡美。花是故乡香。②人是故乡亲。

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呀,母亲这样说其实是她的一种感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本班新市民子女较多,这能引起他们的共鸣,相机诱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3)母亲思念家乡,那琦君呢?(读最后一节。)

师: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为什么会如此思念故乡吗?

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幻灯出示:

《烟愁》中作者写到:“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乡思》里,作者写到: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3.小结:

(1)同学们,其实这“摇花乐”、 “桂花雨”代表着什么?

(2)我和母亲思念桂花其实是在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这种写法叫“借物抒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所以在小结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借物抒情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带着琦君这浓浓的思乡之情,课后去阅读她的散文集《桂花雨》或她的其他作品。

2.小练笔。

篇9

1.1学生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的相互协作有待提高

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但是教学中又不允许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套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只好分工完成,在分工过程中,肯定有部分学生不能深入接触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空间布局,尽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弥补,但毕竟有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做过。如何保证所有学生既能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又能掌握专业核心内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2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的实践性难以得到检验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SEI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同地方决策者、企业负责人等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的能力,深刻体会城市总体规划决策的形成背景。然而,交流沟通能力与背景知识掌握是经过社会长期实践才能获取的,学生不能在学校立即学得,也就难以检验。

1.3教学方式与方法尚需改进

目前,教学方式与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理论与设计衔接不畅。许多高校将城市总体规划理论课进行集中讲授,与相应的总体规划课程设计衔接不畅,无形中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无法消化、吸收和运用,导致规划设计时无所适从。其二,教学方式单调,基本以“单兵作战式”、“师徒式”为主,学生多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创新意识不够。其三,理论与实践严重脱钩,现状实践调查无法进行,课程设计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2.1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基于应用型城市规划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应着重贯彻三个理念。其一,城市规划课程设计应强调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为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其二,通过大量的城市规划课程设计实践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特色”教学求发展。因此,城市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可以归结为12个字即重基础、强技能、求特色、谋发展。

2.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规划始于问题,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所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特别适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必须设定特定的情境,对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而言,其情境就是城市场景。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必须是真题真做或者真题假做,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深入到城市中去,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思维方法。

2.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是政策选择的过程,解决同一问题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政策方案,也就是说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可能存在若干个方案设计,所以指导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不同的设计方案,避免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方案设计,以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激情。启发式教学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应当明确的是,启发不只是来自于学生,也来自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4构筑团队教学的教学模式方法改革

团队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团队学习为中心,以课程项目为主线,以任务目标为使命,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培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团队教学法可以通过设计团队建立、制定团队考评规则、制订设计项目内容、设计项目探讨、设计成果展示、总结评比等步骤进行,强调团队的解决问题、专业技能、人际关系技能。

2.5采用渐进分工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必须合作完成,不可能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一套规划设计成果。在分工过程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有机会参与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因此教学组织建议采用渐进分工方式。在调查城市现状后,首先集中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然后再分工编制各专项规划,最后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土地利用研究中,最初由2位学生合作完成一套用地规划草案,经过公开点评讨论,4位学生合作完成一套用地规划正草图,再经过公开讲评讨论,8位学生合作完成一套用地规划方案。通过渐进分工的教学方式,避免过早分工而造成的有些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用地规划的问题。同时,渐进分工教学组织方式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考察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以后公正地评定成绩奠定了基础。

2.6加强课程设计教学中的互动交流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的教学重点不在方案的好坏而重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事实证明,这个过程只有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工作方法的掌握,不仅需要教师手把手地传授,更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与沟通。这种互动式、交流式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方案构思的多向性和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针对规划项目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抓住方案构思的要点将理论知识灵活加以运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与锻炼他们的规划设计能力,还可使学生之间互相激励、互相启发、共同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结语

篇10

自《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规划学科由过去重视“城”转变为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与发展、带动周围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规范农村农民建设活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的新型城乡关系。我国城乡规划学科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完善,对其体系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实践认识已经日臻完善。鉴于本校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指导思想,结合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生源,就业等相关实际问题前提下,提出“模拟工作流程”的村庄规划设计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全程记录实践过程,并进行经验总结。村庄规划在实际规划设计工作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其次村庄规划在工作量、设计深度、设计广度、设计难度上来讲,相对适中,能够较好的使同学们掌握相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编制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主要内容与步骤

1.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

根据本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乡村规划设计》作为专业设计课安排在第六学期,前置课程为《城市规划原理》、《社会调查方法论》。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的乡村规划与设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各方面专业技能与能力得到初步锻炼,为将来工作做一个提前的模拟演练。进度安排如表1。

2.村庄选择

村庄选择时尽量符合一下的几个基本条件:1村庄规模人口方面保持在300-500户即1000人左右的村庄,大小控制在2KM2以内,方便初学者快速掌握村庄规划的内容与要求。2位置方面尽量选择离学校较近的村庄,或者公共交通系统直达的村庄,方便学生前往调查。3村庄内涵尽量丰富,例如选择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村庄,文物古迹保存较多较完好的村庄,或是自然资源条件特点突出,有部分乡村企业、问题较为突出的村庄选择。即方便学生在进行规划时抓住村庄的主要矛盾,也利于后期村庄特色的规划与展示。

3.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必要,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知识。任课老师需要提前布置相关任务,要求学生先期阅读。(1)阅读与学习“村庄规划”课程的理论书籍,弥补理论深度不足、细节不详尽问题。做到应知尽知,为后一步的村庄规划与设计做好理论铺垫。(2)阅读国家与所在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条例、办法,特别是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国务院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条例与规范。培养加强学生们查阅规范条例、阅读规范条例、使用规范条例的思维意识和能力。(3)查找阅读村庄的上位规划,包括城市、区县、乡镇的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重点阅读与村庄规划相关的文本内容。一来使得同学们正确理接上位规划的规划意图与要求;二来使得同学们能够学会并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4.村庄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整理

调研是做好一切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我们模仿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乡村调研环节,首先在课下做好基础资料收集,如阅读地方志,网络收集村庄概况。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在了解村庄概况前提下,采取单个小组专题调研,共享调研成果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准备、完成分专题调研报告与图纸。具体小组内容分工如表25.村庄规划设计与图册文本制作在进行完村庄现状调研基础上,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工作。按小组分工形式,确定每位同学的图册与说明书的工作量。主要包括:现状问题归纳与分析、村庄定位、村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修规总平面、公共设施规划、市政管线综合规划、公建住宅设计等部分。

三、总结

通过以上“模拟工作流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们从乡村规划理论学习、资料查询收集、规范标准执行、村庄调查分析、村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文本说明书撰写、方案演示与讲评、团队协作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对尽快适应乡村规划工作流程,掌握工作要点与沟通技巧,做了一次提前模拟演练。全过程地完成一次规划模拟训练,不仅使学生们初步掌握了规划编制的方法流程与基本要点,而且使同学们对于平时课本上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更加印象深刻。通过上述《村庄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是在结合本校建校方针的前提下,结合本校生源特点与市场需求而提出的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与发展,还需逐步完。我们希望本课程可以为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一个较好的实验平台,不断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使他们早日成为合格的规划人才。

作者:高鹏 刘赚 倪乐平 单位:安阳工学院土建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悦.《乡存调查与规划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南方建筑,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