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市场化改革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市场化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市场化改革

篇1

关键词:体制矛盾 行政垄断 市场化改革 企业技术创新

最近,我国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并突出地强调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应当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更能够反映社会需要,更具有生命力。但也要看到,新阶段企业要成为有效的技术创新主体,更有赖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源要素市场化形成科技创新完善的市场激励约束机制,已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背后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所带来的结构性的体制矛盾

(一)民营企业本应成为最具有活力的技术创新主体,但难以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金融资源、人才资源

目前民营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对新增就业岗位贡献是85%;大约75%的新产品、65%的发明专利、60%的GDP、50%的税收由民营企业创造。但目前银行贷款的80%以上流向国有企业,与此同时,更多的中高级人才更愿意到待遇优厚、工作稳定的国有企业就业,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仅占到销售收入的0.31%,而在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到销售收入的5—6%。造成这种局面突出的矛盾在于:民营企业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支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常常会断流,更何况多数民营企业难以吸引到从事技术创新的中高级人才。

(二)国有企业比较容易获得金融支持,也能够吸引大量的中高级人才,但因行政垄断难以形成技术创新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垄断行业。垄断是造成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例如,2008年,垄断行业员工只占全国就业人群的8%,而工资却占全国工资总额的50%。根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11倍。2006—2007年,国际上最高和最低行业工资差距,日本、英国、法国约为1.6—2倍,德国、加拿大、美国、韩国在2.3—3倍之间。国际国内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竞争是技术创新最好的“催化剂”。但由于国有企业靠行政垄断地位就能够维持丰厚的回报,如何产生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有创新的资金和人才只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还不能构成充分条件。

(三)知识产权改革滞后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应有的市场激励

目前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99%的企业沒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沒有自己的商标,而民营企业的比例更低。这与知识产权改革滞后、中高级人才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家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创新是找死,不创新是等死”。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一些民营企业追加了大量的研发投入,辛辛苦苦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可以在一夜之间被别的企业剽窃,反而使积极创新的企业更容易陷入困境。由知识创新所形成的劳动成果也很容易在互联网上为人们免费消费和使用,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回报。

二、把打破行政垄断作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点

(一)从体制上明确区分国有企业的公共行为和市场竞争行为

新阶段要实质性地打破行政垄断,需要从体制上明确区分和限定国有企业的公共行为和竞争。国有企业在性质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企业,可以享有某些行政赋予的特权,但不能藉此与民营企业竞争;另一类是竞争性企业,不能赋予其超越经济竞争的行政特权,与民营企业遵循同一“游戏规则”。这样的分类改革会大大减少行政垄断损害市场效率和市场公平的现象。从而能够确保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从而激活它们各自的创新能力。

(二)将更多的国有资本配置在民营企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公共产品领域,建立公共企业制度

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同民营企业具有竞争关系。如果能够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分布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也会产生二者的互补与合作关系,从而有效地解决所谓“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大致的方向是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公共产品领域,尽可能少地分布在私人产品领域。这是新阶段解决行政垄断问题的一个比较好的出路。一方面,可以考虑将更多的国有资本配置在与人的自身发展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领域,可以有效地提高国家人力资本投入水平,为企业技术创新奠定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建立与私人企业不同的公共企业制度,可以按照公共性的大小赋予这些国有企业行政特权,并发展与民营企业的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也就是说,作为公共企业的部分国有企业代表公共利益,仍可享受土地、税收、信贷等各种优惠待遇和行政特权,但它们在业务上必须遵循公共企业的“游戏规则”:不以赢利为目的;价格接受政府管制,亏损由政府财政补贴;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质量接受政府监管;信息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通过把一些行政垄断的国有企业关进公共企业的“笼子”里,可以减少这些企业不合理的高回报,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中高级人才主要靠行政垄断而非技术创新获得高回报,同时也会促使他们更多地到民营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员工住宅;物业;市场化

随着国家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住宅小区房屋产权大部分已转入员工个人名下,许多国企相继成立了物业公司,引入物业管理的概念对住宅小区进行管理,这较之前的后勤管理有了明显进步,但企业依然承担了几乎所有的房屋维修及管理责任,与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大部分国企员工住宅物业现状

(一)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职能,住户过于依赖企业。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国企承担了员工住宅小区供热、供水、供电和物业管理职能,每年要因此支付数额不菲的维修等费用。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国企小区住房也逐步从计划经济福利分房发展到市场化阶段。一些国企员工住宅小区房屋已出售给非本单位人员,国企小区居住人员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前企业大包大揽的福利型管理模式已不再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也不能够满足广大业主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同时,企业也因此承担了非本单位员工的物业管理费,形成了企业的成本浪费。

而另一方面,企业承担物业费用,因企业经费充足与否、房屋面积大小差异等因素的存在,造成单位和员工之间苦乐不均,尤其是一些企业受经营效益等影响,物业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导致小区物业管理无以维系。

此外,单位支付方式强化了物业管理的福利性、忽略了其商品性,不利于引导住户树立物业服务商品观、消费观,导致国企小区住户住宅管理福利性、供给制观念普遍较为浓厚。同时,国企住宅小区大都没有建立以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为核心的业主自治机制,有的即使已经组建,但发挥职责不明显,物业自治主体缺位现象非常突出。因此,国企小区住户对企业服务有依赖思想,普通存在有事找企业的观念。

(二)小区物业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成本过高。大部分国企员工住宅小区采取的是后勤服务部门自管模式,企业有关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存在职责不清、界线不明的情况,容易出现各部门都管又都不管的真空区域。同时,大多数企业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勤服务管理制度和体系,而后勤大多为安置型、照顾型员工,且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服务方式方法欠佳,专业技能较弱,服务水平较低。

由于企业后勤服务部门专业化程度较低,导致服务成本居高难下。如湘潭某大型国企1997年至2003年间陆续新建的住宅小区,因管道老化、疏于管理等原因,全体住户入户自来水表计之和仅为小区总表计量的一半,小区自来水流失量达到50%。该公司曾经作过测算,如果继续由企业后勤服务部门按现有模式运作,在企业完全停止对员工生活小区的投入情况下,比照当地同区域住宅小区标准对住户收取的物业管理费,根本无法维持小区现有物业管理水平。

(三)企业费力不讨好,小区业主满意度不高。随着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企对后勤系统的资金投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规范和限制。由于物业改制的滞后,尤其是一些老旧住宅小区,由于设备老化、功能差、隐患多、问题突出,住户意见较大。同时,由于小区物业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甚至业主一些基础的维修维护要求也无法满足。如湘潭某国企一个员工生活小区有37栋楼房、近1000户住房,仅配置2名水电工人、4名保洁员及若干保安人员,且人员、职责到位情况不理想,公共区域卫生状况不佳,业主报修响应不及时,住户满意度不高。

二、物业管理市场化是国企住宅小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物业管理市场化是适应市场经济社会产权多元化发

展的必然趋势。物业管理机构受物业所有人委托,对房屋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为业主提供有偿服务。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现代房地产综合开发相配套,适应住房制度改革,推进住房商品化、产权多元化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一种通行的住宅管理方式,是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

(二)物业管理市场化是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的硬性要求。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于2002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它不仅为国有企业物业管理走向市场提供了政策依据,也预示着国有企业物业管理必须最终走向市场。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湖南列为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气和物业管理)试点省份,力争2017年驻湘央企“三供一业”全面完成分离移交,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确保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三)物业管理市场化是改善员工生活环境的现实需要。住宅小区的环境建设、公共设施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了广大住户的生活质量。全面推行物业管理,由物业管理单位在委托授权范围内对住宅小区实施统一管理,能够更好地为员工创造安全、整洁、文明、舒适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国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市场化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房屋设施逐渐老化。企业职工住房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中末期,楼龄相对较长,房屋日益老化,跑、冒、滴、漏现象经常发生,道路、绿地破损较多。因当时房屋售价低,提取的房屋维修基金相对较少,甚至一些单位根本没有对业主收取房屋维修基金。如果没有企业出资,根本无法进行房屋维修。

(二)“养人”负担沉重。企业后勤部门一直被看作是“养人”的地方,一些老弱病残等不能在一线工作的职工,均被安排在后勤部门工作,造成后勤部门人员臃肿,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给物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如果小区物业外委专业公司进行管理,这部分人员的安置问题则必须予以谨慎对待。

(三)代收的水、电、热等费用亏差较大。计划经济时期,国企员工家庭用水、电、热费用一般都是由企业代为支付,然后再从职工的收入中扣除,该办法在一些企业至今仍在沿用。由于管理不够到位、设施不断老化,管道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企业代为支付的费用和实际收回的费用存在较大的亏差。

四、如何推进国企住宅小区管理的社会化改革

推行小区物业市场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方利益的调整,是对广大住户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实行的系统工程。企业作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分离移交工作。

(一)积极争取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将国资委关于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的相关要求宣贯到位,大力宣传小区物业市场化收费的必要性,广泛传播区域周边小区和兄弟单位员工小区市场化管理的成功经验,促进广大员工转变物业消费观念,让业主接受物业管理有偿服务的理念。

(二)加快建立业主自治机制。国企住宅小区管理要想从企业后勤服务模式,真正跨入市场化运行的物业管理模式,首要任务就是要与业主建立物业管理合同关系,彻底理顺企业与小区、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根本改变后勤服务模式下物业管理部门既是管理方、又是服务方,职责不清、程序混乱的状况。

实现业主自治是建立物业管理合同的先决条件。业主自治的主要内容是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一些老旧住宅小区要加快组建业主委员会,新建及修缮整治小区要将召开业主大会、组建业主委员会和实施物业管理同步进行。在建立业主自治组织机构之前,有关房产管理部门和小区所属单位要加强指导,帮助小区业主建立健全业主自治机构和自律机制。

(三)逐步健全完善启动物业收费的软、硬件设施。房屋维修基金要足额归集到位。房屋维修基金是业主为了本物业区域公共部分和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养护和改造而缴纳的资金,相当于房屋的“养老金”。对于一些没有缴纳或缴纳金额不足的国企小区,在小区物业启动社会收费化之前,企业应组织小区业主补缴维修基金,如有条件也可以由企业代为缴付。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管理队伍或选择有实力的物业管理单位。一些国企选择自己组建物业公司对员工生活小区进行管理,这就必须按工作需要配足人员,加快专业培训,并酌情引进一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同时,也可以由小区业主委员会牵头,自主招投标聘实力雄厚、专业过硬、服务质量好的物业管理团队,签署相关物业合同,实现小区管理真正社会化。

加快住宅小区修缮整治。必须完成住宅小区水、电、热一户一表改造,堵塞管网漏洞。对于硬件设施较差的老旧小区,必须完成小区相应设施的补充修缮工作。同时,企业要提供住宅小区公共服务用房,为物管办公创造条件。

(四)分步骤、分类别地实施物业收费。国企要全面推动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的市场化管理,决不能继续包办新建小区的物业管理。分步推动老旧住宅小区的市场化进程,可以将房屋较新、设备较完善、住户收入较高、住户文化素质较高的小区,作为第一批推行物业化管理的示范点,并以此推动小区物业的全面市场化管理。积极探索委托物业企业管理、国企原有后勤部门改制管理以及业主自营管理等多种模式,并根据各个小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和方式。

湖南株洲某国企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该公司2000年注册成立了物业公司。成立之初,因基础设施较差、工作经验缺乏、服务水平较低等原因,部分业主不支持,物业收费遇到较大阻力。因此,该物业公司采取降低收费标准、对员工住户和非员工住户区别性收费、对新建生活区和老旧生活区区别性收费以及企业现金补贴等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小区物业的市场化管理。随着员工观念的不断转变、物业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和小区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该企业逐步取消了员工物业管理现金补贴,住宅小区目前已真正实现了市场化运作。

结语:国有企业员工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应当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妥善处理各方利益,积极稳妥地实现国企员工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为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务派遣,维护雇佣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司市场化用工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国有企业应该积极推进市场化用工机制改革。

关键词 :劳务派遣 市场化用工 改革原则 聘用要求 组织实施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由于成本节约、编制批复、后勤保障用工等原因,存在较多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比例也往往超过10%,这就为现在的用工留下法律及用工风险双隐患,急需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用工改革。

一、国企劳务派遣用工与市场化用工现状

1.劳务派遣用工现状。在中国,随着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为了解决传统用工模式固有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所带来的人事管理弊端,降低用人成本支出,建立灵活的人才使用方式,“劳务派遗”机制应运而生。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目前主要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务派遣服务合同,并由劳务派遣单位负责办理各类用工手续,处理被派遣人员的人事、社保、薪酬福利等各种人事劳动管理工作,用工企业定期将相关费用结算给劳务派遣单位。目前国有企业劳务派遣人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劳务派遣专业管理、专业技术、通用人员(后勤),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用工人数占到公司整体用工人数的30%-50%及以上。

2.市场化用工现状。本文论述的市场化用工是指: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如年龄、学历、技能等要求),将目前符合用人标准的存量劳务派遣人员通过系统的程序转化为直接与用人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市场化用工。市场化用工后,这部分人员享有与企业其他正式职工同等的各类待遇。由此解决之前劳务派遣员工比例大、层次分化、向心力不足、工作积极度差等问题,同时也避免了违反《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从目前已实施市场化用工的某电力企业来看,效果显著。该企业原劳务派遣用工占总人数的60%,原来公司存在凝聚力、满意度、幸福感、工作成效较一般及离职率高等问题,自获批市场化用工试点以来,以上问题均得到较好改善,通过测算,市场化用工后创造的效益较市场化用工增加的成本高约35%。

二、市场化用工改革基本原则

1.坚持“稳定队伍、优化结构”的原则。通过选拔录用工作,稳定员工队伍,为合同制在册员工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不断优化公司人力资源结构。

2.坚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重点将文化程度高,专业技能强,做出突出贡献及紧缺专业、重点岗位的派遣人员作为选拔录用对象。

3.坚持“公开公平、客观公正”的原则。对照规定条件,做好申报、审查、考试、公示等重点环节工作,公开各阶段进展情况,接受广泛监督,确保选拔录用工作公平有序开展。

4.坚持“有效激励、发挥导向”的原则。通过选拔录用工作,使广大派遣人员有信心、有奔头,鼓励引导其通过自身努力扎根岗位、勤奋上进。进一步规范派遣人员管理,畅通学历提升、职称评聘通道。

5.坚持“业绩导向、能进能出”的原则。以市场导向为方向,业绩考核为中心,健全规范化管理,建立退出机制,优化岗位管理,实现岗位效益最大化。

三、市场化用工工作程序及实施步骤

1.工作程序。第一,组织保障,成立成立市场化用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场化用工考核工作组及监督工作组。第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市场化用工实施方案、市场化用工需求计划市场化用工招聘公告等 一套方案。第三,宣传动员。加强正面引导和舆论宣传,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市场化用工制度及实施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实施步骤。第一,研究制定市场化用工招聘方案,公布招聘岗位、资格条件等招聘信息。第二,审查报名应聘人员资格条件,筛选确定符合条件人员,上报审核。第三,组织考核考评,分三个环节。具体为:专业笔试考核占30%、年度绩效考核占20%、面试考核占35%、综合考核占15%(具体考核分项及比例可根据公司实际调整)。总成绩80分及以上可列为拟市场化聘用人员。其中:专业笔试考核成绩由专业考试得分为准;年度绩效考核成绩=历年年度绩效考核成绩平均值;面试考核成绩主要由考核领导小组对员工综合素质、业务技能进行面试考评打分;综合考核成绩由岗位分、服务年限分、技术技能职称分、学历分、荣誉分等构成。第四,成绩统计,上会讨论核定,结果公示公布。

四、结论

通过企业市场化用工改革,运用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调节及配置,对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人力资源效益、提高员工归属感及幸福感、促进员工积极工作及努力奉献、降低用工风险等有着很大的效用。也有利于企业建立公平公正、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责权利相一致、压力与动力相平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确实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综合效益。

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银行;企业;居民消费

我国在1996年时提出了利率市场化,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分别在2013年取消贷款利率下限、2015年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同时还借鉴国外经验引入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理论上来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基本完成,但我国的“利率双轨制”仍然存在。我国的利率传导路径先是央行制定政策利率传导至货币市场利率,然后从银行间的市场利率再向存贷款利率传导。现有学者对有关利率市场化影响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宏观层次,学者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货币政策传导与银行业的影响;另一个是微观层次,学者们更多的是关注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和居民消费的影响。所以,本文基于宏微观两个层次,从货币政策传导、银行、企业及居民消费的四个角度分别总结了现有学者研究的有关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影响,并为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一、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我国的货币政策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是通过信贷渠道传导,价格型货币政策则是通过利率来传导。许多国外学者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检验,得出利率传导机制的效用要比信贷传导机制的效用高,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的时间较晚,国内学者通过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信贷渠道才是央行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其实主要依靠信贷传导渠道发挥效用,而利率传导渠道的作用小并且效率较低,所以是信贷传导机制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不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会使得利率传导机制的传导效果也在不断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不断有国内学者对利率市场化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韩雍和刘生福(2017)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数理分析得出,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使利率传导渠道的阻碍减少,促进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由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也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而提高。战明华和李帅等(2019)提出利率市场化可以缓解货币政策传导的“伯南克之谜”,提高利率传导有效性。彭兴韵(2020)提到LPR的改革正在重塑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提高传导效率是有帮助的。李文乐(2021)认为利率市场化使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改善了货币市场,优化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综上所述,现有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了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之间是存在一个正相关的关系,即利率市场化提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并加强了利率的调控效果。

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利率管制的逐步放松,不少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会对银行风险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是负面影响:项后军(2019)提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会增加银行业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概率。吴炳辉(2014)认为利率市场化使银行拥有了定价自,但由于金融机构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导致银行的利差会减少,进而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同时,利率市场化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使贷款者与银行高估其偿债能力,最终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其次是正面影响:李仲林(2015)利用不同类型银行的数据分析得出“利率市场化会降低银行整体风险。”张国兴等(2020)就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探讨,其认为虽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期银行拥有了自主定价权,但由于各银行风险定价的能力水平不同,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所以会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后期,银行的负债产品加速创新,开拓多元化业务方式,非利息收入会增加,增强了银行非传统业务的流动性创造,进而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王帆(2020)则通过实证检验得到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提升,使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强度降低,但会促使银行寻找高声誉审计师,借助审计师的专业能力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进而降低银行风险。2.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盈利。还有学者探讨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盈利的影响。一部分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银行盈利能力降低。如:BettyC.Daniel等(2006)认为利率市场化会对银行的竞争程度、边际产出与资产净值产生影响,从而增加了银行盈利的不确定性。RenYa(2016)以中小型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发现银行利差与银行盈利能力是正相关关系,而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利差减小,这就导致银行盈利能力降低。同样,李星澳与方佳丽等(2022)也都提到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净利差减少,从而抑制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崔雨娟(2021)认为利率市场化使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加,使银行的盈利环境变恶劣,特别是对中小银行来说,盈利能力更是受到影响。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会增加银行盈利。王宁远(2021)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长期来看可以使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升。王灿等(2019)认为银行的利润水平应取决于利差效应与资源配置效应两方面,其中利差效应倾向于降低银行的利润水平,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会提升银行的利润水平,针对究竟哪种效应对银行利润的影响更强烈的问题,该学者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果表明资源配置效应对银行的影响占据上风,其通过增加银行从贷款中取得的收入,最终使银行的利润水平提升。

三、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与企业融资。一般来说,相比于有政府兜底的国有企业与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并且大部分都是家族式管理,所以存在其产权不明、对市场风险的感知灵敏度不高的问题(林姿辰,2016)。同时,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水平低,信贷风险高,很难满足银行贷款时所需提供的抵押物,甚至会为了获取银行信贷而进行财务造假,所以中小企业往往都面临着融资困境。为此,很多学者对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产生的影响开展了研究。代凯(201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具有更好的缓释作用,国有企业信贷的可获得性改善程度要低于民营企业而言,大型企业也要低于小型企业(张国法,2021)。王彧婧等(2020)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会显著降低,但因为大型企业在改革前就具有一定的议价优势,贷款利率本就较低,所以在改革后相比于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的更少。曹立伟等(2021)也通过实证检验了LPR的改革可以显著增加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与降低融资成本,并且对国有中小企业的影响要强于民营中小企业。综上所述,学者们大致认为利率市场化可以对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起着很好的作用,在LPR改革后的研究中,有大多数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也会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利率市场化与企业投资。部分学者从企业投资的角度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以往企业中“短贷长投”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企业的投资效率也存在问题,但Chirwa等(2004)提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其实可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抑制非效率投资。国内学者徐亚琴(2020)也提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贷款利率开放了上下限,这会促使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得到缓解。这是因为利率上限的开放,让企业可以通过支付较高的贷款利率来获取长期贷款,同时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和与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就会增加发放长期贷款的可能,由此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董雪芹(2020)通过实证检验得到了利率市场化还会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熊梦圆等(2022)认为利率市场化使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相同情况下披露会计信息质量越高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可以吸引更多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进而提升了企业内部资本的配置效率,使企业的投资决策会更加合理。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具有正常的促进作用。3.利率市场化与企业创新。部分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使企业融资约束减少,这代表着企业的破产风险也随之降低,进而就会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同时,利率市场化还使企业内部资金配置效率提高,这也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步。还有很多学者也持相同的看法,不过因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行的时间短,所以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居多。邓欣晨等(2021)指出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企业可获得的贷款量增加,企业的资金充足了,就会增加企业创新活动的投入,所以利率市场化使得企业创新水平得到提升。吴非等(2021)认为利率市场化促使市场发挥优胜劣汰机制,企业要想在以后更顺利地取得想要的贷款数量,就要增加技术创新活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吴静桦(2021)从高风险企业与低风险企业的角度,提到在贷款利率上下限未开放时,考虑到金融机构自身的利益通常更偏向于给风险小的企业发放贷款,高风险企业也无法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获得充足资金,特别是创新研发活动多的企业,更是因为风险高且未来价值具有不确定性而无法获取充足资金,导致创新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从而搁置。所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贷款利率上下限开放,高风险企业的融资约束减少,低风险企业与银行的议价空间提高,由此企业可以获取到充足的资金,开展一系列生产活动与研发创新项目。

四、利率市场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变动方向趋同,在经济下行期间市场利率呈下行趋势,贷款利率也会降低。而贷款利率的变动从微观上来说不止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与决策。张欣等(2020)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后,贷款利率的降低使居民负债成本降低,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了消费水平提升;同时,贷款利率下降使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居民收入,从而也会促进居民消费。杨苇(2017)同样提到利率市场化会使居民和家庭收益增加,并且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了银行产品的创新,使居民的理财选项增加,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吸引客户也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而对居民的消费决策产生影响。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银行因利率市场化改革获得了更高的自主定价权,就可以根据居民不同的信用状况来选择贷款利率,所以信用不好的人就需要支付更高的贷款利率。陈斌开(2019)则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利率市场化会促进居民消费,并且必然会导致未来消费水平上升。本文基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从货币政策传导、银行、企业及居民消费四个角度总结了现有学者研究探讨的有关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影响,并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为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畅通了渠道,使货币政策工具都能有效发挥调控作用,进而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次,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所带来的影响褒贬不一,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的时间还较短,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更加深入,银行可以对存贷款利率都拥有自主定价权时,银行的盈利能力将是有所提升的。再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显著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而融资约束得到缓解后,企业的投资效率也会得到提升,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最后,利率市场化可以使居民收入增加、负债成本降低,最终促进居民消费。

【参考文献】

[1]韩雍.刘生福.利率市场化与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J].世界经济研究,2017(02):12-24+37+135

[2]胡振华.李琳曈.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化研究[J/OL].价格理论与实践:1-5[2022-03-11]

[3]陆静.王漪碧.王捷.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基于盈利模式与信贷过度增长视角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06):50-59

[4]李北伟.耿爽.利率并轨政策对银行稳健性的冲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27-141

[5]张国兴.张熬乾.徐澈.利率市场化、银行多元化经营与流动性风险——基于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04):15-26

[6]代凯.邱倩.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监管研究,2019(06):70-84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式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127-02

1前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遵循市场价值规律,由市场自主决定利率。只有市场决定的利率,才能真正起到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步骤逐步展开的。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起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走过了17年的历程,到目前为止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仍未完成,可以说进程非常缓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缓慢是由于利率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价格,它会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产生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目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已成熟。从美国、日本的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渐进式比较合理。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2.1利率市场化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利率代表着资金的价格,但只有市场化的利率,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目前的利率还没有市场化,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利率市场化后一般会抬高银行的融资成本,银行就不会轻易地以较低的利率把资金贷给效率比较低的国有企业,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2.2利率市场化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货币政策主要分为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贷款利率。一直以来,央行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率来进行宏观调控,但这种方式过于猛烈,很容易扭曲资金的正常供求关系,积聚金融风险,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利率管制导致银行长期依赖息差来维持垄断收益,不利于激发银行的创新动力和风险识别控制管理。利率的市场化必然会促进银行间的竞争,提高我国银行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也使得民间融资的混乱局势得以控制,规范金融秩序。

2.4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都是个难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小企业一般都处于创业期,面临的风险较大,银行不愿意贷款,即使中小企业愿意承担更高水平的利率,并且企业和银行超过基准利率的四倍的话属于是违法行为,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会增强,经营也会更加灵活,可以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情况进行市场化定价,从而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它们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5利率市场化能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银行等金融中介参照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制定存贷款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不进行利率市场化,就无法形成完整的连接中央银行、金融中介、企业、个人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有效链条,不可能形成利率的传导反馈机制,政府也就很难获得真实的市场价格信息,宏观调控政策将变得无效。

2.6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

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手段对境外微观经济主体持有的大量人民币无法进行很好的调控,而利率市场化后,我们可以通过调控基准利率并通过各种传导机制来引导这部分资金合理流动。

3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选择

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国际上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和经验。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创新同步进行,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阿根廷和智利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激进式的,由于缺乏整体设计,速度太快,并伴随着其他方面的金融自由化,导致了最终失败的结果。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远未完成,目前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具备,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最终完成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稳步推进。

3.1借道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推进利率市场化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开发出了广受欢迎的货币市场基金产品,既有与活期存款一样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又有市场化的更高水平的收益率,最终成为替代银行活期存款的重要产品。近年来,我国的银行推出了各类银行理财产品,据金牛理财网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接近47000款。其中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超过43000款,同比增长45%。按银监会官员披露的数据,2013年银行理财余额定将突破10万亿元,也就说规模较去年的7.1万亿元至少增长40.8%。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属于是表外融资,不仅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也使储户享受到了市场化的高收益。这是通过体制外的方式打破存款的利率管制,使储蓄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存款的利率市场化通过明修栈道的形式得以推进。特别是现在淘宝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火爆,更是倒逼银行进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等银行和公众逐步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事实,存款的市场化改革就水到渠成了。

3.2通过发展企业债市场来促进利率市场化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之一,就是发展企业债市场,以此改变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通过银行中介进行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的局面,最终促进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我国目前也是间接融资比重过大,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发展债券市场来扩大融资渠道,使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互竞争,促进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3.3促使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和发展中间业务来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根据外国的改革成功经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息差收入缩小,中间业务发展壮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赢利渠道还是贷款,利息收入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会出现这种形势,银行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然会主动积极地调整经营策略,逐步实施以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为主的多元化经营策略,实现赢利渠道的多元化。

3.4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保驾护航

目前我国虽然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暗含着政府对银行的隐性保险,所以公众并不担心其在银行的存款的安全性。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明确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比隐含的存款保险制度更加有效。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使银行注重经营的安全性,也使公众对不同的银行产生不同的预期,影响不同银行的吸储。从英国和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来看,英国是部分保险制度,只赔偿存款者的部分存款,政府希望借此警示存款者,使其对银行承担一定的监督职责;而美国是全额保险制度,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是独立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对不同银行的风险评估设定不同标准的保险费率。英美两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各有利弊,我国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可以借鉴其有利经验,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统筹设计。

参考文献:

[1]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

[2]胡新智,袁江.渐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1(6).

[3]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

[4]许波.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4(9).

[5]肖建学.银行理财业务与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J].中国市场,2012(46).

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 问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利率市场化改革阻力大,助推力不足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而在我们改革的初期,改革的结果很可观,并且也使绝大多数人受益,所以改革的决心和动力都非常大,推动了改革的发展,而当改革进入了关键的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会使部分人利益受损,因此一些能够具有影响政府政策的团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有时候会阻碍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较其他金融改革影响大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独的、孤立的改革,而是伴随着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对金融机构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3.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中介是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能够实现自主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运行效率,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和市场利率的产生,但目前我国的金融企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但是依然存在着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业务制度不健全;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违规经营时有发生等不足之处,不利于金融中介市场主体的发挥和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4.中央银行操作利率杠杆的自主性受到限制

利率管理体制仍然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央银行操作利率杠杆的自主性还受到限制。在我国目前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利率水平的决定、差别利率政策的制定等都由政府严格控制,表现出高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由于利率受到管制,所以其灵活调节也受到限制。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1.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利率形成机制

完善我国金融企业制度,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1)开辟资本金来源渠道,提高资本充足比率。(2)进一步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3)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树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改革现有的由中央银行确定基准利率,在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的基础之上,各商业银行根据各自的实际状况确定利率的机制,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来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逐步形成以上海地区各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合理反映期限和信用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措施。完善市场利率监测体系,提高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2.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

只有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才会对金融活动有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为金融改革的成功提供可能。我国要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摆脱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模式,努力构建创新导向的发展战略,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另外,为了实现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反应灵敏,并迅速做出调整政策,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作为微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虽然经历了这些年的改革,依然面临着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产权不清晰以及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等问题。为此,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多样化国企的股权结构,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增强国企的经营自主性,实现其硬预算约束,使其资金需求对利率富有弹性。所以,为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不遗余力地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3.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是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前提条件。而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已经有所进步,利率监管效果不断提高,但是也必须承认,从监管手段和监管效果上看,仍停留在检查层面上,缺乏广度和深度。此外,技术手段落后也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统计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有效性。因此我国放开利率管制后,不仅要求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金融监管也应由原来强调行政审批的合规型监管向以市场和法规为导向的风险型监管转变。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管法规和相关监管机制、信息收集和披露机制,提高和完善监管技术。最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储户提供比较安全的保护网,维护整个银行业的安全。

4.维护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利率管制放开后,宏观经济环境是引起利率水平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当宏观经济稳定时,银行和企业间维持比较稳定的关系,波动幅度降低,这样就降低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不良波动的风险,创造一个平稳良好的环境来发展利率市场化,这显然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篇7

中国城市水业的市场化改革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探索中不断推进。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和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的开放政策、特许经营政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鼓励非公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相关的改革政策,更加快了城市水业市场化的进程。

水业市场化改革由两大动机所推动,一是吸引资金,伴随着城市化迅速提高的巨大的投资需求,仅政府力量难以满足;二是提高水业运营效率,增进服务,实现水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两大动机在不同的改革阶段和不同的管理层次有不同的侧重。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增加投资仍然是政府推动改革的核心动机,而对效率的追求则刚刚提上日程;由于地方城市政府是城市水业的投资主导,因此城市政府比中央政府和省政府更加重视市场化改革的引资效果。

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和对建设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各级政府目前仍然难以避免将引资作为水业市场化的首要目的。而在多数已经完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达国家,其推行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更侧重于效率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业市场化改革在各个国家以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形式相继展开,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水业市场化改革中只重引资而忽略监管和体制建设,造成了公共服务体系混乱和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我国当前如此不平衡的经济发展,面对如此多样的水业市场项目现状,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化改革项目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引入投资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的同时,必须完善相应的市场监管体系。否则将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出现公共服务体系的混乱,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5年可以视为中国城市水业市场化改革的监管年,政府将水业的市场监管真正提上了工作日程,城市水业市场化改革也逐步迈进第三阶段。

关于水业市场化改革的投资问题,已经在《水业蓝皮书》系列之三中论述,本文将主要就水业的特许经营模式和市场监管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二、水业市场化改革逐步进入第三阶段

城市水业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在探索中走过了两个阶段:

一是以市场开放为主旨的阶段。这一阶段以招商引资、打破垄断为基本特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出现改变了城市水业原来单一政府投资的结构,同时也为进一步引入竞争打下了基础。此外,为配合市场开放,供水价格的制度化建设也在此阶段开始实施,建立了供水价格体系,并启动了污水处理收费工作,价格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市场化的前提条件。

二是以引入竞争为主旨的阶段。这一阶段以企业产权改革、水价改革和市场准入为特征。传统国有水业企业的改制引发了水业产权体制的改革,为进一步的政企分开打下基础;水价改革提出“全成本价格”概念,改变了城市水业的福利性质;更为重要的是,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的提出实施,启动了市场准入的竞争机制,确定了政府与企业的监管与被监管的市场关系,为进一步完善水业市场化的体系框架奠定了基础。

但是,前两个阶段的改革均是以投资和产权为核心,政府市场化改革的动机更多是在解决投资不足问题,偏离了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这一根本,而这种偏离是水业设施建设巨大的资金缺口所决定的。目前城市水业改革正逐步迈进第三个阶段,改革的目标也开始逐渐重视并回归效率的提高。具体的表现就是开始注重监管、重视运营和服务水平、关注公众利益和安全。

虽然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目前还未能总体进入以效率为目标的第三阶段,但是其趋势已是十分显著。

第三阶段的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道远。中央政府应该成为推进第三阶段改革的核心力量。改革包括诸多内容:政府的角色由行业管理向市场监管的转变,将引发了水管理体制的变革;投融资体制的理顺方面,包括政府资金投资效率的提高、水业适应性金融工具的开发和健全、以及不同性质的投资资本的有机协同;在市场主体方面,要求投资经营主体能够在适应水业特征基础上,进行长期、稳定、理性投资,市场主体成熟的标识是建立合理的市场集中度和良好的市场品牌;公众关注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则是市场机制完善的重要体现。

三、模式的确定是进一步完善水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水业市场化改革是以提高效率、满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变革,政府、公众、企业三者的角色和责权利都将重新定位。中国虽然确定了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方向,但是对具体市场化模式却没有予以明确,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又以市场化模式的确定为基础。

水业市场化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多种因素。因而,如何选取适合的市场化模式是世界各国普遍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以下三个国家的模式可以借鉴:

英国(不包括苏格兰)是完全私有化的水业模式,也是水业监管体制最为科学和完善的国家。英国水业改革虽有提高效率的动机,但其根本动机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为了保障私有化,英国在全面推进私有化改革之前,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来建立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包括有关的立法、独立监管机构的建立、公众参与体系的完善等,这些是英国私有化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英国模式的监管权限属于中央,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独立监管体系,成为私有体制下重要的监管特征。这种模式由于市场准入竞争相对缺乏,政府强化了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建立了成本绩效平台这一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以及激励性水价管理体系。英国水业模式对国际水业的贡献,不仅是产权的私有化改革,更重要的是其因为私有化背景而强化和完善了的过程监管体系。

法国选择了通过私人公司在水业设施经营层面的引入,来提高运营和管理水平的市场化模式,保留了产权层面的最终公有。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和租赁/管理合同,实现了政府与企业责任的合理分摊。特许经营合同结束后,自然过渡到了租赁/管理合同形式。以流域监管为核心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水业管理体系。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强化了准入监管,通过经营权的初始竞争控制成本;同时实现了水资源和水业设施的政府控制权。为强化准入监管,目前合同期限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由于资产属于政府,企业投资责任小,担负的风险也小。政府监管成本也会较低,但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资责任相对较大。法国水业模式之所以运营高效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是其产业化水平,法国水业经营市场是由几大水业集团在竞争中分享,从而保障了竞争的层次和质量。

荷兰是高福利的中小型发达国家,采取的是公有企业运营模式,其公有公司完全实现公司化运作,通过上市融资,同时通过市场对其财务进行监控。由于引进了完善绩效平台进行比较竞争和成本监管,效率和服务质量均保持在很好的水平上。荷兰的实践证明,即便是公有企业,如果以真正的政企分开为基础,完全企业化运作,在有力的民主监管体系下,也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效率目标。

四、特许经营可以分为竞争性和专营式两大类

水业服务责任的定位是确定政府、公众、企业三个角色关系的基础,也是确定水业市场化模式的前提。

在传统的公益服务体制下,政府将城市供水排水作为公共责任,由政府直接投资,并以政府直接领导的事业单位形式来运营并提供服务。这种模式下,政府负责投资,收费是象征性的或补贴性的。政府和运营单位之间是行业管理关系而不是市场监管关系,服务责任属于政府。我国的供水排水体制几十年来一直持续这种模式。目前,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采用这种模式。

近年来,中国城市水业的服务体系发生变化。政府开始尝试在公用事业领域进行开放,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公共行业,以释放政府的投资压力,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但是,城市水业准公共产品特性和垄断经营特点使政府无法完全卸掉服务责任。这些特征要求政府至少履行保障持续、安全、普遍服务的责任,同时由于垄断经营特点使市场竞争机制受限,政府也需要进行价格等经济干预。

在目前特许经营体系下,政府的责任通常有直接承担和间接承担两类方式,我们根据不同的政府责任承担方式将“特许经营”分别划分为竞争性特许经营和专营式特许经营两类模式。鉴于目前特许经营已经成为市政公用事业的政策方向,本文所称特许经营延续和认同了目前中国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理解,这一理解与国际上通常所称的“特许经营”(concession)是内涵上不同。

如果政府面对公众作为责任的主体,仍然直接承担水业的服务责任;为了更好地保障服务,提高效率,政府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以经济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委托商业企业为政府提供局部或全部环节的服务,而企业获得自己的商业回报。我们称这类模式为竞争性特许经营。而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是指政府间接承担服务责任,政府由参与者彻底变成监督者。这种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彻底的企业化,政府不再以事业主体的形式拥有设施的所有权。

五、竞争性特许经营需要通过竞争获得经营权

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具体有三类形式:一是所有资产保留在政府,将水业设施经营权通过竞争转让,这种形式称为管理/租赁模式;二是管网设施以及收费权保留在政府,将水业设施的某一单元,一般是水厂,在有限期限内转让给企业,这种形式称为水厂特许经营模式,BOT、TOT等一般属这种模式;三是政府将包括管网在内的所有水业设施在有限期限内委托企业经营管理,这种形式称为水系统整体特许经营模式,重庆江北、马鞍山、天津塘沽等地的供水是这种形式。

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有四个共同点:一是政府与企业签有不同形式的、平等的属于经济协议性质的经营协议,政府与企业间不是行政许可关系;二是政府在一定期限内,以不同的形式将经营权转让企业,但是政府保留了水业设施的最终产权;三是政府面向公众负责,接受责任追诉;四是竞争性特许经营都有准入竞争这一环节,政府通过企业主体的准入竞争实现效率的提高。

不同的竞争性特许经营方式,依据企业担负风险的不同,有不同的期限。管理/租赁模式由于不涉及投资,期限一般为5-8年;BOT、TOT模式由于涉及一定范围的投资,经营期限一般为15-20年;水系统整体特许经营模式由于有较大的经营风险,经营期限一般为20-30年。为了提高准入竞争的效果,国际上有进一步缩短经营期限的趋势。在中国,由于地方政府引资动机的影响,期限往往突破合理的区间。

政府在不同的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下的市场监管,都将包括准入监管、服务与质量监管、以及成本与价格的监管,其中准入监管是核心。这种模式下,可以没有独立监管机构,但是阶段性的检查与企业的经济信息上报十分必要。

六、专营式特许经营必须强化过程监管

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通常有三种不同的产权形式。一是公有资本完全退出,由社会资本持有,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完全私有化,如英国模式;二是政府保留一定比例的公有资产,与社会资本合资拥有水业企业,但是这种政府资产的持股人,与合资企业只是股权收益关系,公有持股者与市场化监管者是不同的政府机构,如目前深圳水务模式;三是由真正实现了企业化改制,完全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国有企业,如荷兰模式。

但是无论哪一种产权形式,政府对企业的监管都不是通过产权关系来进行的。因此这种模式必然要求政府建立完善相应的市场监管体系,尤其是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来实施严格的过程监管,需要完善的民主制度来保障公共参与和监督。

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还有几个共同点:一是政府与企业不是平等的经济协议性质的经营关系,政府与企业间是行政许可关系,政府可以把一些社会、环境职能通过授权转给专营企业;二是企业拥有水业设施的完全产权,并长期经营,没有明确的经营期限;三是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缺乏经营权准入竞争这一环节(产股转让竞争不能等同于经营权竞争),企业是某一区域的水业设施的当然经营者;四是政府提高效率的核心监管手段是运营过程的监管,因此以经济监管为核心的成本控制必不可少;五是需要全成本的水价体系来支撑企业的投资收益。

七、中国水业目前是多种模式并存

由于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目前城市水业的改革现状可谓是多种模式并存:BOT、TOT项目类型已经大量涉及新、旧建水厂项目,尤其的污水处理项目;个别城市尝试实施了管理权转让;少量城市进行了整个水系统的整体特许经营;水业主体企业的企业化改制进展缓慢,大部分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变,仍然受到政企不分的困扰;少部分水业主体企业实现了社会资本以合资形式的进入;个别城市还尝试了自来水企业全面私有化。

不同的市场化模式需要与其相应的法律、政治、经济、监管来支撑。同时,不同的水业市场化模式之下,将演变出不同的资产模式,不同的责任承担和政府监管模式。

水业市场化改革中多种模式的并存已成为事实,因此形成市场化实施层面的混乱。目前,行业中将所有市场化模式统称特许经营,没有区别不同模式下,责任、产权和监管体系的不同,按照一个标准和管理程序去要求和管理这些项目,这是目前水业市场化改革执行混乱的根源。

这种混乱主要表现为:对特许经营协议是行政许可还是经济合同的争论;是否一定需要竞争才能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争论;特许经营权是授给城市水务集团还是授给BOT项目公司的争论;政府是否需要独立监管机构的争论;对BOT项目是否要进行成本监管的争论;水价形成机制的争论等等,这些争论的根本在于对市场化模式认识的模糊。

八、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是目前的主导模式

在目前的条件下,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将成为水业市场化改革的主导模式,原因如下:

首先,如果没有社会资本的进入,传统水业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这使得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难以有效推进。另一方面,包涵了私有化的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所需要的制度保障是多方面的。包括法律体系的支撑,以及公众监管体系的完善等,难于在短期内完成,而中国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又已经全面展开。

其次,从政府方面考虑,中国城市水业长期以福利体制运营管理,中国绝大部分地方城市政府沿袭了数十年的行业管理理念根深蒂固,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所要求的、严格的过程监管,难以短期内完善。相对而言,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所要求的市场监管与原来的行业管理差距较小,政府角色转变相对容易。

第三,城市水业历时数十年的积累资本结构复杂,产权界定困难,对已有资产采取租赁形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新建项目的投资,由于界定清楚,可以采取社会投资,特许期限内经营的方式,可以解决目前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第四,资产主体保留在政府,使企业运营的投资成本大幅度减少,投资总量减少、风险降低,从而减少企业的投资回报要求,可以有效缓解水价压力,对变革期社会稳定十分重要。

第五,由于水资源在中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水业资产的政府拥有形式,虽然由社会企业来运营,也可有效降低系统风险,增加系统的公共安全性。同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利于应对WTO对环境服务业的开放要求。

九、中国水业的特许经营体系需要多种模式的结合

虽然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是中国水业改革中主导模式,但是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仍是目前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中不能回避的现实。有四点原因,一是专营式特许经营更能保障水业系统的完整性,利于提高整体效率;二是水业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发育尚欠缺;三是大量的传统自来水企业正在进行企业化改制,专营形式利于被行业所接受;四是专营体制可以促进中央和省建立独立于城市政府的经济监管体系,由更高、更大范围内分摊监管成本,同时便于进行水的系统监管。

因此,中国城市水业需要制定政策实现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和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的合理衔接。实现这种衔接,可以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优先推荐大中型城市政府实施包含整个水系统的特许经营,政府可以,也应该根据公众支付能力确定政府资本的代价和比例;在不具备全系统实施特许经营的情况下,才选择实施水系统的水厂单元的特许经营。

其次,为提高准入竞争的实际效果,保障效率,在合理的区间内应尽量缩短竞争性特许经营的期限,如果资金许可,优先选择期限最短的租赁形式。在竞争性特许经营项目中,必须有市场准入的竞争程序,没有竞争的特许经营,不如实现专营,进行过程控制。

第三,原则上,对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城市水业主体企业才能授予专营式特许经营权:一是完成了水业主体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出让,或国有企业真正实现了企业化改革;二是公众的水价支付能力能够支撑水务企业包括资产收益在内的全成本。当然,如果能够合法而有效地实现政府的补贴机制,第二个条件将不是专营的必要条件。

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金融风险监管 循序渐进 配套措施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意味着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简而言之,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供求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来研判,自主调节利率的水平,从而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并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础,形成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二、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而利率管制带来的市场割裂和价格扭曲严重抑制了市场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对金融大环境而言,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主导地位和驱动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长期严格的利率管制致使中国商业银行形成了依靠规模增长和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探索新的发展方式,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二是由于金融抑制造成国内信贷资源紧张,而民间信贷市场需求旺盛,亟待通过形成合理的利率价格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流向,遏制低效的信贷需求,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流配置到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企业和行业;三是阶段性的通胀预期走高使得银行体系资金分流显著,基于逃避利率管制的一系列金融创新更加剧了这一过程,表现为存款理财化倾向明显,从特定意义上说,可以说是市场的力量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四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资本项目逐步推进的自由化也要求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进程加速。

三、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目标,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意义也正在于此。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有非常重要积极意义。利率市场化能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经济良好转型。

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完成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为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方式转变奠定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其中又是主要依靠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运作来实现的。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利率没有市场化,银行很难根据不同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信用程度、风险等级等制定不同的利率水平来满足银行对风险控制和赢利的要求。而银行没有资金定价自,也就不可能积极地对风险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配置。

四、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培育和建立成熟的债券市场,经济学中所指的市场化的利率指的是在现有货币供应量基础上的借贷资金利率,通俗的说,就是流通货币的价格。这个利率范畴既包括银行信贷利率,也包括市场上各种金融信贷的利率。在银行为信贷主体的金融体系里,银行利率往往被央行用来作为控制货币流动量的主要政策工具。我国目前就将银行利率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手段而屡屡使用。因此,国内利率的市场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产品利率差价机制。由市场货币供求来形成最终实际利率。二是实现央行政策管理重心的转移。

审慎处理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体系风险的兼容问题,建立起风险管控完善的金融安全体系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价格,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也正因为此,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往往会带来许多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由利率市场化所引发的市场竞争加剧对银行以及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冲击上,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在当前存款保险制度、市场退出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可能会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可能对中小银行具有明显压力的流动性风险。

完善与创新金融监管模式,针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从多方面加以防范和控制

建立与利率市场化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同时建立利率传导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央行不再直接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而是参照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通过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市场利率不再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就要求央行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而且要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需要经常分析和预测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适时合理地调整基准利率,并以此来影响全社会的各种利率水平,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最关键的时期,有序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基准作用,扩大其在市场化产品中的应用,取得利率市场化方面的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美]R.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J].卢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曾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N].中国证券报,2011.

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业,证券市场,信贷市场

2013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0.7倍的贷款下限,这表明了政府对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也为利率上限的开放埋下了伏笔。利率是衡量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来自卡普 (Kapur)经济增长函数和马西森(Mathieson)建立的均衡利率的决定公式。他们的理论证明应该以渐进的方式实现利率市场化以使实际利率等于均衡利率,提高过低的利率水平促进经济增长。这些得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同,我国也在2000年正式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中,银行业面临着最大的挑战。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时间在管制甚至保护的状况下发展,各金融机构对利率风险的研究和规避并不成熟。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不可避免的就是利率水平的升高,阶段性来看,我国的银行业将面临着诸如偿债负担变重,财政负担转嫁过多,风险承担变多,资金来源竞争加剧,项目申请逆选择等问题。但由于贷款的定价多取决于贷款的需求,所以实际的贷款利率受到的影响不大。而从恒久性风险的角度来看,银行的利差收入将会受到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定会有所降低。利率市场化对理财产品也有不小的影响。2012年我国进行了两次存贷款利率调整,央行一方面下调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另一方面还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扩大到0.7倍,银行的存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2013年利率市场化的大幅放开则使银行的利差水平进一步降低,传统的依靠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来源的银行业经营模式受到极大动摇。为摆脱困境,银行业不得不加大力度发展中间业务,尤其是理财产品。一方面银行推出理财产品的数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银行也非常注重理财产品的结构化和资产证券化转型。银行业开始大量发行以债券市场、货币市场或者二者混合搭配为标的的理财产品。为争取客户,各大银行不遗余力地推出设计精良,投资范围广,组合科学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对稳定或者高收益以及投资多样化的需求。

利率市场化给证券市场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由股票贴现模型:股票价格=每股收益/(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可知,股价对无风险收益率非常敏感,而利率变动将通过对无风险收益率的作用较大地影响到股票价格。之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为3%,对比同时期理财产品5%左右的收益率,可见银行存款利率受到的压制。股市的无风险利率将因为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或基金替代存款而上升,股价的合理估值将出现成倍增长。不过,利率会影响到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股价也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所以股价在这方面也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上升,公司借款成本增加,公司会对生产规模有所压缩,再加上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进一步减少,公司股价会有所下跌。另外,在流动性偏好较强时,利率上升,投资者会将将资金抽离股市转而把目光投向储蓄或者债券,这也会导致股价的下跌。不过,利率作为一种国家调控市场的的重要信号的功能或许会有所减弱,利率市场化以前,央行决定利率,利率成为反映货币政策和经济状况的一种信号,会影响投资者的心态,股票的价格会随着利率的调整起起落落。如果利率上调,投资者会减少股票投资,利率降低时,股票市场又受到追捧。债券市场则很可能受益于改革。利率是一种货币现象,由货币供给关系决定。凯恩斯的相关理论表明,当货币供应总量一定时,人们放弃货币流动性所得到的利息收入和持有货币得到流动性偏好满足的程度相等。流动性偏好强,利率上升时,资金会向债券市场有所转移。同时,由于资产组合的可替代性,利率市场化后,部分资金会通过资产重组,经过资本流动,流向债券市场,推动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

在企业方面,利率市场化则有许多制度要突破。银行常愿意以简单的授信方式为国有大企业或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信贷,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则非常严格。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贷款利率的上限将被取消,中小企业贷款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高利率。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中小企业的繁荣。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基于我国的信贷文化和一些体制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信贷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很可能遇到问题,波及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与相关制度的改革配套,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多年后,我国已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中最具挑战的一步即存款利率市场化已拉开帷幕,这场改革已是公认的不可阻挡的大势,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中小企业的影响将更为深入。为打好攻坚战,除了要靠国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和方式的精心调控和布局,更要对受到影响的经济领域应对改革的能力提出要求。比如银行业,为应对改革带来的高息揽储现象,必须加紧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如存款保险制度,还要不断开辟和完善新的增长点,如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结构化和精细化。证券市场也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规范股市和债券市场的相关条款。而广大中小企业则必须正视改革带来的挑战,灵活思变。可见,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影响不只在于改革本身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在于对各经济领域对困难与挑战的应对能力的提高,和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松紧自如的能力的锻炼。这必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和广大中小企业的进一步成熟,使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研究》,2009年第1期

篇10

一、市场化是电力多经发展的必由之路

尽管从理论和政策方面几乎很少有人否认市场化这一电力多经发展的趋势,但从电力多经发展的现状来看,又使一些人对走市场化之路缺乏认同感和紧迫感,少数人甚至不加思考的予以拒绝。电力多经行业总收入现达1312.2亿元,利润78.7亿元,所有者权益63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2.5%,高于主业的回报;另一方面,多经从业人员达80万,其中有32万是从主业分流下来的富余职工,其余大多数也是主业职工的眷属,让这样一个发展势头良好、对主业稳定发展贡献较大的产业改变经营之道,其所有者心存不甘,经营者更是心有不愿,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电力多经企业的经营现状进行剖析:

1、多种经营反映的速度效益,并非是竞争意义上的市场盈利能力,大部分取决于对电力主业内部市场的专营及其电力垄断地位影响所带来相关的外部市场份额。所谓多经的规模效益更多的是统计意义而非生产力意义,更不是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反映。一旦垄断被打破,专营的特权被取消,所有泡沫与水分将被挤干,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大多企业将难以为继。

2、全国电力多经总资产虽有1880亿元,但优质资产少,大多数企业缺乏积累,没有拳头产品和核心业务。从产业结构分布来看,电力建安、电力设备制造经营占70%一80%,走向市场竞争的企业与产品比重低、效益差、规模小、技术含量少,由于种种原因,多经的许多资产由于不能及时重组而有可能沉淀为不良资产,像当前部分国有资产那样,欲卖不得,欲送不甘。

3.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由于不经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可以占有固定的市场份额,使我们的电力多经企业不需要下苦功夫去营建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管理,提高队伍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质量、安全、服务诸要素去占领市场,长期的偏食导致了电力多经企业发育不良: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管理混乱、竞争力差,从而使我们的大多数电力多经企业年复一年裹足不前,日复一日僵而不死,成为主业一块不折不扣的“鸡肋”。

由此可见,当前电力多经企业一派“欣欣向荣”的背后有着巨大的隐忧,这种依靠主业垄断所得的市场份额和不规范关连交易而得的利润,不可能长久存在,另一方面,电力多经企业已经营了20多年,一些企业已经做好、做足了依托主业发展多经的文章,如再不走市场化之路,向外部市场要效益,则难以再上一个台阶发展,一旦主业保护不再,多经和主业是一损俱损;而只有走市场化之路,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化解经营风险,以竞争促发展,则主业和多经一荣俱荣。因此,电力多经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越快越好,我们已经处于被动改革的地位,讨价还价和观望等待不仅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良策,反而会进一步贻误多经发展的良机。

二、全面营造市场化的氛围和条件

电力多经企业的市场化既是改革形势的要求,也是电力多经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既不能因为市场有风险而踌躇不前,更要反对“市场万能论”,仓促放开市场,匆忙把企业推向市场。在市场化之际,一方面多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更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电力多经的市场化战略得以稳妥实施。

1、循序渐进原则。电力多经的市场化,既是主业适应当前改革的要求,逐步放开电力工程安装等市场,也是电力多经企业从以往的市场保护中走出来,进入市场竞争的过程。在市场化进程中,主业和多经企业尽管所处的位置不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一,但要达到市场化的目标是一致的,要遵循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是一致的。作为主业,在积极促进多经企业进行强化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还要从改革的要求与企业的承受能力、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全面把握好电力安装等市场的开放问题。尽管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对于一些竞争力不强的行业,都明确了一定的保护期,这不仅不是保护落后,反而是公平竞争原则的体现。电力多经企业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如果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全面放开市场,不仅使多经企业遭受巨大的冲击,也可能因市场的混乱而影响主业的安全生产,使电力多经企业的市场化走了弯路。另一方面,电力多经企业更要抓紧时间,大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完成从依附垄断型向自主经营竞争型的转变,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芜湖电力实业总公司在10年前,不过是个接受职工子女的安置型的小企业,管理松懈,矛盾丛生,人心不稳。1995年,芜湖供电局领导班子调整后,新任分管局领导高振华担任了公司总经理,提出了“边理顺、边发展”的方针,以IS09001贯标、经济责任制考核为手段,强化基础管理;在经营方面,以工程管理为龙头,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一手抓企业内部市场,同时更注重向外部市场要效益,以年薪制调动电力宾馆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其经营十分红火,使一路之隔的一家久富盛名的大宾馆频临倒闭;对电力设计、电力设备制造、物资公司等单位和企业实行目标经营责任制,使之年年完成了目标任务,促进了公司的整体发展,公司一年一大步,三年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公司产值达2.1亿,利润1300多万元。在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下,顺应改革大势和社会的要求,逐步放开了电力安装市场,由客户自主选择施工单位,经过近几年的强化管理和市场锻炼,我们己培育了一支质量好、服务佳、善打硬仗的施工队伍,他们以其技术、信誉和实力在芜湖电力安装市场上独占鳌头,既做到了阵地不丢,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使我们尝到了市场化经营的甜头。

2.培育和完善电力多经的市场化体系和机制。

由于电力安装等市场多年的封闭,电力多经企业也一直按计划经济模式在运作,虽然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与电力多经相关的市场体系并不发达,市场机制很不完善,与此有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这都会影响电力市场的开放和电力多经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培育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机制,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完善监督机制。为防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逐步放开电力安装市场,要允许电力多经以外的企业进入工程安装等电力施工服务市场,并要为这些企业的进入提供便利和条件;不得以任何籍口限制用户选择电力安装队伍;在物资采购中,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另一方面,完善监督机制,实行公开操作,既要接受企业内部纪检、审计的监督和审查,更要公开操作程序和步骤,接受政府、人大、政协及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二是要以准入制代替审批制。以防止审批过程中腐败和垄断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电力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进入该行业服务市场的企业必须资质合格、证照齐全、诚实守信。有关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应该加强监管,不能因电力体制的改革而出现监管真空的现象。

三是积极组建电力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电力行业协会是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它同时还具有行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在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供电企业管理职能缺失的情况下,电力行业协会在市场规范、方向引导、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通过政府和电力行协的共同努力,使这个市场逐步规范,为多经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市场化实现多经的产业化、集团化、多元化

多经市场化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多经的产业化、集团化和多元化,做到主业和多经的共同发展,并为今后电力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作好准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市场化为准绳,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观念创新。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面认清当前电力改革的新形势,电力多经的发展已面临重要的转折关头,要转变观念,坚定信念,走市场化之路不动摇;二是经营理念要创新,要摆脱过去那种“经营靠主业,市场靠垄断”的多经模式,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努力开拓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在有一定资金积累和市场化运作的经验之后,集中精力进行多经企业的结构调整,在抓好短、平、快项目的同时,更要抓好具有综合潜力的大的优势项目,培育发展优势项目产业。电力多经的市场化就是我们既有放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气度,更要有打入别人一亩三分地的勇气,我们放开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我们拥有的是整个无垠的市场!要以战略的眼光,借船出海、借力发展,合资合作,协作联营,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实现电力多经企业的二次创业和发展。

芜湖电力实业总公司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该公司经过第一轮十年大发展,到2002年,产值、利润分别有了10倍和8倍的增长,连续4年被评为安徽省电力多经系统经济效益第一名,公司领导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审时度势,以市场化战略为主导,根据公司特点和芜湖市的地理环境,及时提出了发挥三个优势、抓好三个机遇的新的发展战略:一是芜湖作为皖江开放的龙头,实现经济腾飞有着极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芜湖地区具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能够抓住外资来芜投资办企业的机遇;二是电力系统具有信誉好的行业优势和电力多经集团化的优势,能够把握渗透到电力相关行业投资项目的机遇;三是芜湖电力多经具有10多年发展的经验优势,能够及时抓住涉足其它产业的机遇。为此,公司领导解放思想,以大市场、大资金、大手笔构筑多经第二轮发展的高地。公司经过审慎研究和多方考察,借助皖浙两省经济合作开发机遇,投资3000万元,与杭州一集团合作开发芜湖垃圾电厂项目;与浙江另一大型房地产公司合作投资1.95亿元,竟拍下具有较高房产开发潜力的一块273亩的城市住房用地,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体制创新。电力多经企业产权呈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国有资产比例少,各种投资主体交错,要根据电力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全面进行多经体制的改革工作,规范多经企业与主业的关系,大力开展资产重组。由于电力多经企业门类众多,经营领域广泛,产权关系复杂,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参差不齐,因此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对有较大规模和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应按集团化、股份化的思路,实现强强联合,把企业做大做强;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对一些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化和民营化改造。积极探索国有和集体资产的多种实现形式,选择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改革形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完成以理顺体制关系和产权制度为中心的改革,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使电力多经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后,能充分发挥体制上的优势,更好的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