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规划的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规划的特性

篇1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农村教育;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倩苇(1964—),女,四川三台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并向信息社会迈进。贵州目前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历史时期,同时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和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2012年4月8日至14日课题组对贵州省教育厅、教科院、电教馆、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进行访谈,并对黔西县、大方县、独山县、贵定县的24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基于对贵州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本文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视角,分析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2000年以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保障措施,提出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建议。这对于促进贵州乃至中西部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均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视野下的贵州教育信息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从2000年开始实施,至今12年了。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从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等7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如果西部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贵州就是短板中的短板。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重点工程”之一。[1]提出“支持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中小学75%以上的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农村地区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达到50%以上,促进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保障措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2]财政部、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其中一项任务是为农村薄弱学校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覆盖西部省区。该计划的实施,将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水平。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为加快贵州边远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推进贵州的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贵州是一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省份,农村人口占全省的85%,2010年贵州省人均GDP1.3万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由于历史、经济、地理等原因,贵州教育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发展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是贵州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贵州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其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信息化特征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以计算机教育工程(1999—2002)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农远工程实施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5)、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初步应用阶段(2006—2012 )。近10余年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显著相关,信息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呈现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贵州教育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成为表征当今社会“时代特征”的“高频词”。贵州是中国内陆省份,即使在边远地区农村无不感受到“信息化”的时代气息。近几年来,贵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数字贵州”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省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宽带”,覆盖全省的现代通信网络基本形成(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十一五”、“十二五”社会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整理。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信息化之外成为“信息孤岛”。早在1999年11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计算机教育工程的通知》(黔府办发[1999]120号)。这在当时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使得贵州已经走在前面的工作成为一些省份的借鉴和参照”。[3]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工程”,在全国200个试点中小学中,在贵州省就安排了100个学校来试点。“贵州省的这种不等、不靠、不要的实干精神,为其他远程教育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在全国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4]贵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相得益彰,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了“三农”服务的能力,为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相关,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信息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需求不断提高。一般来说,农业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工业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信息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贵州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农远工程的实施,把学校(教学点)办到了家门口,直接促进了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见表2)。

篇2

【关键词】空间管制;协调手段;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津市

Abstract: As an effective and appropriate resource allocation adjustment mode, space control increasingly has become important content of regional planning, especially urban system planning. Space control has be introduced into urban system planning as means to guide and control the the alloc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

Key words: space control; coordination means; regional planning; urban system planning; Jin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日益成为区域规划尤其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 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总体上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出现郊区化现象。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无形中也付出了城市无序蔓延、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恶化的代价。城市在不断增加的开发压力下, 自发地向四周扩张,其边缘区不断受侵蚀。“墨渍状扩散”的空间形态,虽然体现了城市土地的扩张趋势, 却并不意味着土地所承担的相应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的同步增长。生态环境、绿地系统在维持城市集聚地基本的生态平衡中,似乎已达到自身的容量极限和稳定的临界点。

西方国家规划管理体制地方事务化决定了其国家干预能力较弱。相对而言,我国拥有较为完善的区域规划体系。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从区域协调角度解决城市无序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成为可能。

面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建设无序、多元主体利益不平衡等问题,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区域与城镇群体的空间协调。空间管制作为一种引导和控制区域资源分配、协调的手段,被引入城镇体系规划。

空间规划的目的

为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系统的调控,确保生态安全,提出相应的环境目标和用地开发限制要求。通过制定不同的土地使用限制规则,引导区域设施建设分布,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提高土地利用总体效益,避免盲目投资。

空间管制的依据

在调查分析城市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景观资源分布以及生态与重要设施廊道控制的基础上,根据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要求进行分析,确定建设地区的用地是否符合规划建设的要求。

空间管制分区

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景观、防治和减少生态灾害、加强生态系统的调控、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提出相应的环境目标和用地开发限制要求。通过制定不同的土地使用限制规则,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提高土地利用总体效益。

按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可将区域空间资源划分为不同特征的类型区。其分区标准为:空间资源利用功能与特征属性;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前者一般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建设发展、自然资源利用等展开。类型区的划分并不存在统一模式,常见分区有:适建区(城镇建设发展区)、限建区(农业发展区)、禁建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

各类型区的管制要求与开发标准的制定。各类型区管制要求与开发标准制定包括各空间类型区的特性描述、用地主导类型、空旬定位、产业发展引导、开发要求与措施、开发条件和时序、与其它分区空间的协调、景观形态控制等。目前分区管制要求与开发标准, 都以描述性引导控制对策为主,而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量化控制指标。量化控制指标可包括类型区空间范围面积、建设用地占该区总用地比重、土地利用率、人口用地增长率、开发密度等。其指标值设定可参考相关地区实际开发建设情况,并作比较、分析后而定。

5.1禁建区:

指具有重大自然和人文价值的场所与空间,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各类文化遗址与森林公园、蓄滞洪区、地质灾害防护区、基本农田、沙洲和滩涂。

5.2限建区:

指主要河流两侧、一般农业区以及山体。

一般农业区主要包括:耕地、园地、禽畜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以及其他农业设施。

5.3适建区:

禁建区和限建区以外除水域外的其他地区。

对区域空间管制中某些重大空间的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沿江地区发展、重要发展轴沿线地区等), 以及跨辖区的协调问题(如基础设施共享、跨境生态区保护、与周边城市发展协调等),可作为“重点空间发展”和“区域外部空间协调发展”两项内容单独提出规划管制要求, 以弥补区域全覆盖分区管制中的缺漏和不足。

津市市空间管制规划

6.1相关要素分析

津市空间管制规划涉及到的主要空间要素包括:高压走廊、基本农田、城市建成区、生态绿地、水域以及永久性蔬菜地等。

高压走廊 基本农田 城市建成区

生态绿地 水域 永久性蔬菜地

图1:相关空间要素

6.2相关要素分析整合

通过相关要素在空间上的叠加分析,经过各种利益的取舍,可以得到津市空间管制规划在空间上的依据。依据各种相关要素的限制要求,将津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划分为建成区、禁建区、适建区,宜建区等分区,并针对不同的分区提出相应的管制措施。

图2:空间管制规划

6.3分区管制措施

6.3.1禁建区:

环境目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Ⅰ级或Ⅱ级标准;水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环境噪声达到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要求;区内污水全部达标处理后排放;绿化覆盖率超过75%。

禁建区限制要求: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禁止一切开发性建设。

水源保护区建设限制:河道两侧绿带范围内禁止一切城市建设(水利或者供水、取水构筑物等工程项目除外)和旅游活动:绿化带宽度控制在40~80米。

森林公园建设限制:严禁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不准进行新的生产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停止。可以进行不破坏景观的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游览设施建设,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风景旅游区规划,不适当的土地用途应逐步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篇3

[论文关键词]区域 生态经济 综合规划

[论文摘要]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是生态科学和经济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它对识别区域的生态经济特征,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文章回顾了我国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分析和评价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研究方法,并对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严重,严重影响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今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以往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主要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然而,以往单一的区域生态区划或经济区划难以解决如何使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同、持续发展的难题,所以区域规划的重心开始向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功能转移,把区域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考虑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就此应运而生.目前许多学者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区划进行了研究.本文回顾了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发展,系统总结、分析和评价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研究方法,并对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回顾

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是利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系统功能协调演进的综合区划,它强调生态学基础和经济发展规律,全面考虑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内的生态因子,根据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生态经济单元.自产生以来,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1.1区划自然(生态)功能区划

竺可桢于1931年发表的“中国气候区域论”标志着中国现代自然区划的开始,随后黄秉维于20世纪40年代初首次对我国的植被进行了区划.2O世纪5O年代,在对我国自然资源深入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自然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自然地域的区划原则和指标体系.其中最具影响和最完整的是在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编写出版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它明确了区划的目的,拟定了适合中国特点又便于与国外相比较的区划原则和方法.与此同时,许多省区也分别完成了各自的自然区划.20世纪8O年代,各单项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方案更加趋于完善,并出版了《中国植被》、《中国土壤》和《中国自然地理》丛书等一系列论著.

1.2区划生态经济功能规划

依据客观自然地理的分异规律性所进行的自然区划,主要停留在对自然表象的认识上,区划指标过于单一,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总结我国生态建设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环境学家马世骏教授于1981年首次提出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他指出:“当代若干重大社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关系到社会体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自然是三个不同性质的系统,但其各自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其他系统功能、结构的制约,必须当成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考虑”_3].王如松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城市和农村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纽带,由社会、经济与自然三个亚系统组成的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复合生态系统E43.在这一基础上区域规划由单纯的自然生态分析向涉及自然、社会、经济诸多方面的综合分析转变,经济生态规划随之逐渐展开.1989年周纪伦等主持的上海郊区生态经济规划以区域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为划分对象,构造了一个能反映城乡地区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特征的框图模型,开创了国内区域生态经济综合区划的先河].自此以后,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生态经济综合区划蓬勃开展起来.

2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方法

在构筑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理论的同时,区划实际工作者也在方法上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创立和引进了许多区划方法.下面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2.1系统聚类方法

首先把各个对象各自归为一类,然后每次将最相似的两类合并,合并后重新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或相近性测度.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对象归为一类为止.方法是将分类单元对应的指标因子构成分类矩阵,首先用标准后的数据计算分类单元的相似系数,最常用的方法是欧式距离法;最后进行聚类分析,较常用的是最短距离法和最长距离法.

早期运用系统聚类方法的规划很多.其中卢兰、蔡秋等就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对槽渡河流域的农业做了生态经济区划,将其划分为了5个农业生态经济类型区[6].胡宝清、廖赤梅等利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南钦丘陵盆地做了生态经济规划,将其划分为了两区、四个亚区两个等级.

2.2“星座”图聚类方法

它是图解多元分析中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每个样点按一定数量关系点在一个半圆之中,每个样点用一个星点表示,同样的样点便可以组成一个“星座”.然后归类并区分不同“星座”的界限,从而得到星座聚类图.胡宝清、周兴等以山区农业生态经济区划为基础,运用“星座”聚类方法将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指明了区域发展方向].

2.3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在数据收集,指标确定完备后,首先进行标定工作,即标出衡量被分类对象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J一1,2,…,).设论域一{U,Uz,…,U)建立(,上的相似关系R(代表模糊关系).U表示与按分类特性的相似程度.又设被分类的每一对象,由一组数x x…,X来表示,则与“,的相似程度,可以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统计量方法来计算.常用的有夹角余弦法和算术平均最小值法.用上述方法建立模糊关系R,然后根据模糊数学中的“传递闭包”理论中的定理运算:R。R—R,R。。R一R,…,。R=R2直至某一步出现R一R为止,则R便是一个模糊等价关系.最后利用—截把模糊等价关系转化为确定关系,取不同的值水平,可把诸分区单位在相似程度下分成若干类.以模糊聚类分析作为区划方法的研究不少.郑可锋运用模糊聚类方法,以乡镇为分区单位,对浙江省德清县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并提到以定性角度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包晓斌也以乡镇作为基本元,采用ISOTATA模糊聚类区划方法将黄河的一级支流听水河流域地区划分为3个类型区.

2.4 3S的分析方法

随着区划的定量化要求愈来愈强烈,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经济功能区划中.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类、模拟、输出的空间信息系统.2003年高群、毛汉英运用GIS分析手段对三峡库区云阳县进行了生态经济区划,分区的结果综合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地域特征和该区域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向.

3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展望

3.1区划方法逐渐走向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现今生态经济综合区划精度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以往单纯的定性分析已不能满足区划的需要,必须在进行区划时同时注重定量分析,用数量化的方式来证明区划结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3.2县域小尺度的山区综合区划成为研究热点

应区域规划可持续发展可操作性的要求,生态经济综合区划区域热点已逐渐由大尺度综合区划转到县域小尺度的山区综合区划.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体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山区地带,其对确保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为重要.

3.3 3技术被广泛应用

由于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通常涉及的是空间结构多样、属性多、组分关系复杂的城市或区域,只有广泛地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和空间资源分析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才有可能使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得以广泛应用.GIS的应用使区划结果由基于行政基本单元发展为基于相对均质的地理网格单元,大大提高区划成果的精度和准确度,更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各方面需求口.

3.4城市群将是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重要研究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今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区域,许多地区更开始出现城市群体化现象,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将成为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生态关系最为复杂,系统结构和功能也最为完善的复合生态系统.但是现今尚未见到有关城市群空间尺度上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研究报道,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加强对城市群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研究迫在眉睫.

篇4

关键词:城轨车辆;制动系统维护;工艺布局

津滨轻轨车辆制动系统主要分为进口制动系统和国产制动系统,一期车辆除基础制动单元为国产部件,其余部件全部为进口部件,二期车辆制动系统为国产制动系统。两种系统部件分布及原理基本相同,检修周期略有区别,目前津滨轻轨车辆检修基地对进口系统的绝大部分部件可以自主进行检修,国产部件的检修尚在起步探索阶段。近几年,因车辆修程的深入开展,车辆检修工作已经进入规模化的成熟阶段,原有的检修区域从环境到布局已无法满足制动系统的检修需求。

1 城轨车辆制动系统检修区域简介

1.1 津滨轻轨制动系统组成和主要功能

制动方式采用单元式踏面制动,制动系统主要包括风源系统、制动控制装置、停放制动控制装置、基础制动装置、空气悬挂装置等部分,其中风源系统为全列车制动系统、空气弹簧等使用压缩空气的装置提供干燥、清洁的压缩空气。制动作用单元(BCU)主要由电子控制装置(ECD)及电空变换阀等气动控制部件及压力传感器的气动控制单元组成;基础制动装置由踏面制动单元缸、带停放的制动缸及闸瓦等组成;每台转向架配有一套空簧系统,制动系统的基本配置包括如下设备:

空气压缩机 (2组/列);

踏面单元制动缸Ⅰ型 (16个/列);

踏面单元制动缸Ⅱ型 (16个/列);

LV-3型高度调整阀 (16个/列);

DP-5型压差阀 (8个/列);

EPR2DB型电空转换中继 (4个/列);

ASH-2型空重车阀 (4个/列);

PC-12压力控制阀 (16个/列);

YK脉冲电磁阀 (4个/列);

S-8WP压力控制阀 (8个/列);

Z010B压力开关 (2个/列);

E-1-L安全阀 (4个/列);

SJ-3P电磁阀 (4个/列);

3/4P止回阀 (4个/列);

UM过滤器 (4个/列);

J M过滤器 (4个/列);

V型过滤器 (4个/列);

Y型过滤器 (58个/列);

膜式干燥器 (2组/列)。

1.2 津滨轻轨目前已经开展的维修模式和主要特点

目前津滨轻轨已经开展的维修有日检、月修、定修A、架修、定修B、厂修A等六个修程。每个修程对应的走行公里数如图1。(单位:公里)

在已经开展的修程中,制动系统主要以预防修为主,部分临时故障实行故障修,月修修程中主要以调整及检查为主,定、架修中开展主要维修项目,随着修程的深入,检修深度和范围也逐步加大,各修程车辆同步维修的情况基本持续。制动系统的检修工作开展主要以部件下车维修居多,部件分解清洗并进行检查,其部件的组装和调整均温度、湿度、落尘度等环境因素有较高要求,主要内容如下。

(1)满足检修工艺的要求;(2)满足现有检修能力的程度;(3)提高劳动生产效率;(4)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5)保持通畅;(6)满足检修配件的存储及输送的要求;(7)满足噪音、烟尘等环境的控制要求;(8)方便设备检修。

2 目前工艺布局存在的问题

2.1 现有工艺布局情况

现有制动检修区域包括阀检修区域、制动缸检修区域、空压机检修间三个部分。阀检修区域如图2,布局为按照作业顺序一字排开结构,各房间为封闭独立结构。

制动缸检修区域如图3,整个区域为顶部开放式结构,各区域间无格挡,工作区域环境无法保证,尤其是装配温度和落尘度方面,不符合生产装配要求。各区域间存在交叉作业。

原空压机检修区与制动缸检修区类似,为无顶棚区域,温度和落尘度无法控制。

2.2 津滨轻轨目前工艺布局存在的问题

原有制动检修区域设置较为分散,制动缸检修区和空压机检修区均为开放式结构,环境条件较差,个别因素不符合作业要求,作业区温度受外界影响大,冬夏两季不适合长时间作业,作业区内区域划分不明显,存在交叉作业现象,互相影响。阀检修区域规划面积较小,备件及物料存放空间紧张,随着大修程的开展,该问题尤为凸显。

3 制动系统检修模式分析和检修方案的长期规划

根据制动系统多年来的检修情况,从其维修特点及实际检修方法规划了制动系统目前检修模式及其检修模式发展趋势。

3.1 制动系统检修模式介绍

制动系统作为车辆安全的重要保障系统,主要以计划性检修为主,个别设备采用状态维修。这种维修方式安全系数高,主要周期依据为车辆使用时间和运行里程,维修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具有可预见性,维修场地相对固定。维修部件包括了机械部件和电气部件,其中机械部件较为精密,检修环境和工艺要求相对较高。电气类部件可分为开关类和电子类部件,其中电子类部件检修专业水平要求高。

检修作业项目除车上和车下外的维修项目外,还包括了试验调整项目,各试验台因设备构造电子元件较多,对温度和湿度有较高要求,例如制动阀试验台要求温度在20摄氏度到24摄氏度间,因此该区域的设置应为密闭且安装空调。

3.2 制动系统未来检修趋势发展

制动系统的检修发展,主要趋于循环式检修,中间穿插着部件及系统的升级改造,但整体作业量不会有大的改变,这种状态至少会保持在车辆的报废期限内,因此其检修模式及作业量基本固定。考虑到检修必要性及成本等因素,电子类部件主要以升级或换新为主。

4 制动检修区域规划

制动系统检修间将承载电客车制动系统检修的绝大部分作业,包括:制动缸分解、清洗、组装、试验;各类阀的分解、清洗、组装、试验;空压机的检修。检修作业要求工作场所的环境也有严格的要求:制动缸检修区温度应在20-26℃、湿度小于70%;各类阀检修间落尘量应≤80mg/m2。

目前制动系统检修区分布较散,布局不合理,制动缸检修区、空气弹簧检修区房间无顶棚,照明、温度、湿度、落尘量等条件无法满足目前车辆检修工艺要求。鉴于现状,对整体检修工艺布局进行了系统地规划,对制动检修间进行整修,以适应今后大量的电客车检修任务。既定规划后的制动检修间工艺布局如下:将整体检修间划分为制动系统检修及试验区(648m2)、空气弹簧检修及试验区(432m2)、空压机检修区(243m2)三大功能模块。

4.1 制动系统、空气弹簧检修间改造规划图(如图4所示)

4.2 功能区域介绍

区域整体包括制动检修区、空气弹簧检修区和空压机检修区三个主要区域,附带有整套的压缩空气站、水电配套设施,各区域部件检修间与试验间相邻,中间设有可开启的通道,配有相应的部件存放场地,从检修到试验基本满足流水作业条件,中间如有试验不合格情况可立即展开重新检修,方便运输与沟通。

5 结束语

实施检修规划是设备检修的一场重大变革,它不仅有利于保证安全生产,降低检修费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企业自身效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生产技术管理人员运用科学的思维,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尊重实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敢于实践,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此次研究,统一了制动系统部件检修的思路,确定了检修的方向和程度,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天津滨海快速轨道客车使用维护说明书[Z].

篇5

【关键词】TD-LTE;室内分布;建设策略;建设方式;技术要求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驱动了移动宽带需求,而数据卡需结合笔记本电脑使用的特点决定了数据业务更多产生在室内区域,统计数据表明,手机用户70%以上的话务需求发生在室内,业务发展趋势和数据业务特性决定了室内区域网络覆盖的重要性。但是TD-LTE的频段高且信号能力弱,必须通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以提升TD-LTE的实用性。

1.TD-LTE室内分步系统建设策略

TD-LTE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总体策略总体可以分为两点,如下:

(1)新建室内分布场景:尽可能建设双路室分系统,减少后续扩容投资,多个场景多UE条件下双通道室分下行平均吞吐量为单通道室分的1.6倍,双通道室分具有明显性能优势;

(2)改造室内分布场景:有效保护已有投资,最小化对现有室分系统的改造和影响,对于有条件的楼宇进行改造满足双通道室分要求,对于单路室分系统未来综合考虑载频和工程改造成本并选择合理的扩容方案。

2.LTE室分系统建设方式

根据不同的建设环境,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建设方式:

2.1单路建设方式

个别业主协调困难的站点或者楼宇结构限制了,无法新建双路布线系统的站点,采用改造单路布线系统的方式进行建设。单路建设方式即通过合路器使用原单路分布系统,TD-LTE与其它系统共用原分布系统,按照TD-LTE系统性能需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必要时应对原系统进行适当改造。

此建设方式不改变室内分布系统,建设难度小,简单地增加1个RRU,小区吞吐量提高1倍,但单用户最大下行吞吐量将受到限制。

2.2双路建设方式

双路建设方式1:一路新建,一路通过合路器使用原单路分布系统。

在建设方式的选择上,要求尽量考虑双路系统的覆盖,通过将单通道室分改造为双通道室分,可提高小区下行吞吐量为原来的1.6倍,单用户最大下行吞吐量也可提升。除TD-LTE系统,802.11n系统也可以使用双路分布系统支持MIMO工作方式,此外TDSCDMA系统也可以通过双路分布系统实现分集技术提升网络性能。

对于新建场景,新建两路分布系统,并通过合理的设计确保两路分布系统的功率平衡。每个室内覆盖点都需要通过一根双极化天线或者两个物理位置不同普通吸顶单极化天线进行发射和接收,形成2×2MIMO组网;

该方案有完整的MIMO特性,用户峰值速率和系统容量获得提升;双通道可更好满足室内对业务速率的需求,缺点是工程复杂度较高。

对于一些数据业务量不高的特殊场所,可以考虑采用新建一路天馈线系统。每个室内覆盖的覆盖点只需要一条射频传输链路和一根吸顶天线进行发射和接收;通常一个楼层只使用RRU的一个通道;本方案适合规模较小的对数据需求不高的场景或难于进行室分改造的多系统合路场景。

3.室分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3.1天线口功率要求

根据覆盖指标要求,室内覆盖要求覆盖区域内满足RSRP>-105dBm的概率大于90%。考虑20MHz的情况下,每通道输出20W,总计有1200个子载波,平均每个子载波的发射功率为12.2dBm允许的分布系统的最大路径损耗(=馈线插损+空间耦合损耗)为117dB。

建议一般场景下TD-LTE天线口功率控制在10~15dBm,对于大型会展中心等场景,天线口功率还可适当酌情提高,但应满足国家对于电磁辐射防护的规定。

3.2合路器配置

为满足独立RRU的TD-SCDMA(E频段)与TD-LTE共存需求,在新建场景,合路器应存在支持E频段端口,并使用电桥进行合路;对于改造场景,应更换不支持E频段端口的合路器。

若无TD-SCDMA(E频段)合路需求,或采用共模RRU,则可以直接馈入合路器E频段端口。

3.3切换区域规划

室内分布系统小区切换区域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切换区域应综合考虑切换时间要求及小区间干扰水平等因素设定;

(2)室内分布系统小区与室外宏基站的切换区域规划在建筑物的出入口处;

(3)电梯的小区划分:将电梯与低层划分为同一小区,电梯厅尽量使用与电梯同小区信号覆盖,确保电梯与平层之间的切换在电梯厅内发生。

注:要求电梯覆盖使用的RRU应与1层覆盖使用相同的RRU或者单独使用1个RRU,从而实现分区低层划归同一小区。

3.4外泄控制

室内覆盖系统的信号不过度覆盖室外,保证覆盖建筑物10-15m外室内覆盖系统电平低于室外15dBm。为防止信号过度泄漏,靠近楼宇门窗处的天线可按如下方法处理:

(1)5层以下可以采用定向吸顶天线;

(2)如果楼宇周边有立交桥、过街天桥,可以根据桥的高度适当增加定向吸顶天线的使用楼层;

(3)由不同基站覆盖的相邻楼宇,如果距离小于等于20m,需要增加定向吸顶天线,防止泄漏。

4.四网干扰分析

4.1交调干扰

在引入TD-SCDMA(F、E频段)、TD-LTE(2.6GHz)以后,新技术制式与现有技术制式之间产生交调干扰。在工程设计中应关注可能存在的干扰,使用时应注意避让的频率组合:

4.1.1下行信号的交调干扰上行

频率组合1:

干扰频段:f1(GSM900下行(部分频段:940~950MHz))。

干扰频率组合:2f1。

扰频段:TD-SCDMA(F频段)(全部频段:1880~1900MHz)。

此干扰组合对系统容量和性能影响较大,需要完全避免以上组合。

频率组合2:干扰频段:f1(GSM900下行)、f2(DCS1800下行)、f3(TD-LTE(2.6GHz))。

干扰频率组合:f1-f2+f3。

扰频段:DCS1800上行。

4.1.2上行信号的交调干扰上行

有GSM900上行时、尽量避免DCS上行与LTE(2.6GHz)之间共路;

有TD-SCDMAA频段时,尽量避免DCS上行与TD-SCDMAE频段(2320~2350MHz)合路。

4.2杂散与阻塞干扰

除了交调干扰外,各制式间还存在杂散干扰和阻塞干扰,各制式合路时需注意隔离度要求,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合路器端口间的隔离来满足要求。如表1所示。

4.3 TD-LTE与WLAN干扰

TD-LTE与WLAN共存时的干扰情况较为复杂,尤其是TD-LTE与WLAN终端间干扰难以规避,在WLAN采取独立布放更易产生系统间干扰,需采取相应规避措施。如表2所示。

5.结束语

综上所述,TD-LTE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总体策略总体可以分为两点:(1)对于新建场景,由于单路、双路室内分布建设难度相当,应优先考虑双路系统的容量优势,初步建设以双路室内分布系统为主,提升容量;(2)对于改造场景,会有较大的容量需求,因此具备建设条件的场景应优先建设双路室内分布系统,而对于受限场景则可以考虑使用双极化天线,其他的场景则要按照合路方式考虑。

表2TD-LTE与WLAN干扰说明表

参考文献:

篇6

当今,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先驱越来越受城市管理和决策者重视。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发展,在城市景观艺术性需求的影响下,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在不断进步。传统的二维结构图和效果图因在表达规划对象建筑风格和主色调上受制约,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作为计算机、地理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集成体,三维城市模型技术成为当前特大城市、新兴城市规划工作的主力。三维模型技术最早是为解决工业设计的某些问题产生的,用在城市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上是近些年地理信息技术和硬件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城市三维模型可采用写实和设计等方式表达城市构筑对象的外观形态和纹理特征,能较好地表现对象的主观特点和艺术风格,还能准确记录规划设计的精度、拓扑、语义等特性。因此,通过对三维模型表现目标对象的不同规划方案与周边三维环境进行整合分析可以对各个方案进行较为直观、方便、准确判断。换句话说,与传统二维规划方法相比,采用三维模型进行城市建筑对象的规划在精准度、效果、效率、成功率等方面更有优势。本文以上海市长宁区B32地块为例,对该地块170m超高层大规模建筑多种三维建模方案在规划审批、技术衡量、指标考量、环境融合性、色调柔和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三维建模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2三维模型在规划报建方案中的主要优势

采用三维模型制作立体全方位的规划方案报建是近年来城市规划的新方法。它是一种通过把待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和现状环境进行虚拟还原并在此基础上置入规划对象的设计方案。它支持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最终以最合适的方案完成相应区域的规划设计。这种方式的规划对象可视化更直观,能直接在比选系统中量测规划对象的空间结构和尺寸,可以与周边现实环境能进行纹理、风格、感观的配合度分析,在不同规划方案之间的比较有依据并可以过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对规划区域进行各种空间、物理和环境模拟分析。这均是传统二维规划难以实现的。三维模型在规划报建中所表现的全方位无限制可视化特点以及支持多种立体化空间分析的性质为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全面性、适宜性、合理性,为城市规划技术的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从当前二、三维规划方案设计实践来看,三维模型在城市规划报建设计中存在必然优势。

2.1直观的规划对象三维细节特征

二维线划图、剖面图、效果图表达规划对象的结构、尺寸、纹理和风格是静态、平面的,只能对某个特定方向或部位进行描述,对特征表达不直观,且不容易实现微观细剖。而对象的三维表达则可以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展示满足视觉效果,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种规划指标的可视化评判,让非专业人员参与到实质性的规划设计中,提高了城市规划方案的认同感和成功率。这是二维地图与三维地图最显著的区别。

2.2直接的规划数值量测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规划对象的位置、高度、结构等尺寸可能需要根据规划指标要求和设计结构要求进行多次调整,此类调整可能涉及细节结构变化。在建筑类规划设计中,尺寸的变化会引起结构受力的变化,进而可能影响到建筑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因此,在对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时刻关注尺寸数值变化,避免出现超限等不安全因素。在三维系统中,当规划对象三维建模后,可直接在系统中对规划对象的高度、平面、表面、斜距、空间等相关数值进行量测,直观反映对象真实的空间结构细节和尺寸,减小规划设计中尺寸量测的工作量,方便规划物体作结构修改,并可记录修改前后的形态变化量,有效把握规划设计进行。

2.3便捷的纹理、风格、感观配合度分析

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把规划对象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现状建筑或规划建筑的风格进行配合度分析,用多个小局部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构建大局部的区域规划,以保证整个规划区的总体思路、特色和艺术氛围,准确表达功能分区的内涵,突出总体上的一致和协同,彰显总体规划特点。传统二维规划在这种需求下力不从心,二维表达的平面视觉制约了其在全方位可视化需求下的应用。而真三维模型的规划设计高仿真地还原了规划区域内的建筑对象和环境,把不同规划方案置入还原后的虚拟现实环境中,将规划对象与周边环境进行纹理、风格、感观等属性的配合度比较,分析规划设计的有效性、合理性、全面性、先进性。这可以使规划设计的过程更高效、准确,规划设计的结果更全面、优质且更贴合实际。

2.4实时的规划设计方案比较

规划设计作为城未来建设和发展的蓝图,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策划、研究、设计、比选、分析、控制和协调,局部的规划方案也需符合总体和区域的规划要求。因此,在规划方案的设计和选定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多个方案的规划指标比较,不仅包括数值比较,更包括思想、理念、方向、意愿等无形知识比较。三维模型有全方位、多角度、无级缩放等无限制浏览模式,可以完整表达建筑色调、纹理、结构、风格、空间、艺术等特性,能详细记载规划设计对象的详细信息,包括设计者设计意图,可以在系统中直观比较各设计方案与环境现状是否契合,让观者从各种不同视角和尺度剖析、还原、理解、体会设计者的思想,更容易形成共鸣,增加了规划方案的成功率。

2.5方便的空间、物理和环境模拟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关系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设计过程需要考虑现有的空间、物理、社会等环境要求,也要考虑未来各种环境发展的需要。在进行规划方案的设计时,通常要进行各种空间、物理和环境的模拟分析,如城市冷热桥分析、噪声分析、光污染分析、可视域分析、日照分析、温度场分析等。此类分析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重要影响,对城市宜居性、土地升值潜力、道路通达性、区域发展预测、城市改造建设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研究起到支撑作用。但是,这些分析很难基于传统的二维数据环境得出理想结果,通常需要规划方案的完整三维空间数据体系,包括平面、高程、高度、结构以及相关的物理函数模型等信息。通过系统工具,可以依托规划方案的三维空间结构特性和语义信息,利用几何分析、缓冲区分析、表面分析、统计分析、网络分析等空间算法,模拟、计算规划区域最合理的环境要素指标,从而通过调整形成合适的规划方案,得到理想的设计成果。

3结语

篇7

【关键词】滨河绿带;设计内容;生态型廊道;植物配置

城市滨河绿带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绿地形式,这种绿地不仅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结构,而且也造就了城市的独特景观风貌。而沈阳蒲河景观带(于洪段)景观设计是滨河绿带的一个实例。景观设计是与周边环境共同存在的。要完成一个符合环境要求的景观,关键就是对它的定性与定位,然后就是以以人为本的观点来满足适用人群的需求,最终完成对周边区域的恰倒好处的利用。

一、规划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本设计为沈阳蒲河景观带(于洪段)景观设计的一期部分。东起自沈北#8闸附近,西止于平罗桥西侧约2公里处,规划长度(延岸线长度)约8.97公里。北岸规划宽度为100米,南岸规划宽度不等。规划中的博士花园小区、平罗桥、郭大桥周边区域为现状村屯和小区,其它区域周边为现状农田。

二、设计理念

蒲河不仅是连接于洪区与其它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加强乡村与城市的联系的纽带。沈阳蒲河景观带(于洪段)景观的兴建是为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的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于洪区以及沈阳市提供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综合沿河二岸景观带在市区总体规划和城市景观规划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周边现状环境、规划用地性质和历史文化等因素,设计者提出如下的设计理念:

(一)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型廊道。由于滨河绿带有利于创造了多样的生物环境,滨河绿带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大大增强了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规划区域内多处位于城乡结合部,蒲河贯穿整个景观规划区域,城市滨河绿带的兴建能够起到丰富区域植物、增加沿河景观,繁多生物种类,使景观变得更加生动,使蒲河滨河绿带变成市区与乡村的生态交错区和边缘过渡带,成为空气、水、动植物等自然元素流动的廊道,宛如一条绿色的纽带将市区与郊区、人工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

(二)景观塑造和交通安全性相结合。在满足道路交通注重的基础上,设计者力求特色突出,风格简洁、大方。在景观重要节点位置,注重细部处理,力求精致设计。根据现有周边的不同环境位置,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同时利用植物花期、花色以及树形等自身的生长习性和观赏特性,进行合理配置,突出植物景观性,提高园林艺术水平。在非重点区域则立足于充分展示蒲河滨河绿带特有的大自然景观,随着道路蜿蜒行进,采用借景、点景、烘托。对比等艺术处理手法,将河道两岸自然的山林、潺潺的溪流,整齐的农田、独具特色的乡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乡土文化与地域特征相结合。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一朝发源地,二代帝王都”的沈阳,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者首先想到本次规划设计应承接沈阳市的传统文脉,以历史、科技、重大成就为主题,突出地域性特色,体现城市精神,使蒲河不仅成为是一条绿色的纽带,更成为一条文化的纽带、精神的纽带,使它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使它蕴含更高层次的景观文化,体现最新的现代设计理念,形成具有朝气蓬勃和奋发向上精神的景观效果,做到山水明德、花木有情,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绿色生态、功能健全、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休息娱乐的好去处。充分挖掘规划区域的人文历史和科技文化,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性、思想性、文学性的人物,丰富多样的植物配置等融入总体规划设计中去,营造出高品位的自然交流的全新滨水绿地景观。

(四)行为特征和功能结构相结合。规划区域使用人群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功能的多样性,而不同的行为主体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点。如旅游人群主要从城市中来,喜欢不加任何修饰的自然风光,喜欢猎奇,所以设计者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恢复滨河现有的自然风光,并设置若干的开放性或半开放性的小空间,作为游客停歇、观景的驻足点,并将文化理念也融入到设计之中,以满足游客行为认知的特征。作为周边居民则以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为主,设计者为这部分人群规划了若干广场、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而以交通同行为目的的人群,则充分考虑交通的安全性、便利性。

三、设计内容及表现形式

根据设计者前期对整个滨河绿地景观设计理念的定位,结合整个沿线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及功能要求,规划将全线划分为 “御林叠翠”景区、郭大桥周边区域、“平湖望月”景区三个部分。

(一)“御林叠翠”景区。因清朝时皇帝东巡曾经路过此处而得名。本区域规划拓宽河道,采用台地式护岸,一层层护岸向河内延伸,并且在每层“台地”之上,种植大量高大乔木或丛生灌木这两种方式来丰富景观层次和效果。隔岸观之就能领略到层峦叠翠的别样风景。另外为了突出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着重在铺装、局部小品、坐凳的细节进行处理,选择采用传统的清式图案和造型。

篇8

关键词:红果冯家庄高铁站;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经过十几年建设,高速铁路已经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铁路网,以其高效率、大运力的运输优势获得人们的青睐,成为人们出行、货运的首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高速铁路的各高铁站点俨然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许多高铁站点受到无序开发的影响,城市设计缺乏系统性,对高铁站点周边的城市发展造成不利的阻碍,影响高铁站点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亟需通过科学城市规划,形成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的总体设计,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

1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高铁站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发展成熟度一般,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架构。针对此情况,进行高铁站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时,应该从全局角度进行分析,遵循整体性原则,根据高铁站周边的发展现状和基础设施情况进行城市区域功能的划分,形成城市的基础框架。设计中,应该注意功能区域划分的合理性,考虑区域间的连通性和相互影响,避免出现盲目划分,简单叠加的情况。

1.2生长性原则

所谓生长性原则是指给予城市设计一定的发展空间,能够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想实现该目标就应该彻底摒弃“一次性”开发模式,注重设计开发的可持续性。具体来说,以车站为核心,构建公共资源集聚重心,形成环状辐射网络,对内部空间进行小体量空间设计,保证空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从而能够根据环境和需要进行及时的功能转化,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1.3多元化原则

高铁站点城市设计的现实环境千差万别,不能孤立看待,而是应该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允许并鼓励多元化的城市设计和发展策略,实现高铁站点与周围地区的有机融合,起到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2贵州盘县红果冯家庄高铁站周边城市设计项目概况

2.1区域位置

高铁站位于“毕水兴”高速公路与“镇胜”高速公路交叉口东南侧,距盘县县城红果中心区约30km左右。所在片区规划控制范围西以“毕水兴”高速公路为界,北至““镇胜””高速公路,东以高铁线与“镇胜”高速路交叉点为界,南至自然山体半山腰,总面积为675.68公顷。

2.2城市设计与发展目标

打造两河新区冯家庄高铁片区,突出盘县新门户的形象作用;确保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和高铁重要交通设施景观独特性,并与其它景观保持协调关系。

3高铁站周边区域城市设计的基本思路

综合考虑高铁站的空间位置和发展需要,冯家庄高铁站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应该遵循“山城两相映,一带联东西,绿轴串两心,一站映新区”的总体规划思路。

3.1山城两相映

充分利用规划区南部山林特色,使其形成为整个片区背景景观,使得片区建设与山体景观相互呼应。

3.2一带联东西

将50m宽的主干路及两侧景观空间规划为片区的主要街道景观带,串联起片区各街旁景观节点、高铁景观节点。各景观节点被中心商务景观节点统领、呼应。

3.3绿轴串两心

通过南北向中央绿化轴带、开敞空间形成的轴线串联乡政府前商业中心、高铁站前商务中心,形成整体的公共活动、景观空间、视线廊道。3.4一站映新区本片区由交通枢纽区、商务区、主题公园区、居住区等功能区组成,各个功能区以高铁站为辐射中心,各成体系又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两河新区冯家庄片区。

4冯家庄高铁站周边地区城市规划的设计要点分析

4.1构建区域城市规划的整体框架

高铁站周边地区应该以高铁站点为核心向辐射,形成近环状结构,考虑区域地貌实际和高速公路、铁路等的影响,冯家庄高铁站城市设计采取“一站、一轴、两带”作为城市的整体框架。具体来说,一站就是沪昆高铁站,这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核心;一轴则是城市的主干路,是联系片区的主要载体,通过主干路能够连接各商业场所和站前公园,形成良好的交通门户形象;而两带则是至位于规划区两侧的两条绿色防护带,既能够起到降噪、降尘的作用,又能够形成柔性的城市围墙,保持城市规划的完整性。

4.2合理设置城市的功能区

整体分析,冯家庄高铁站周边区域的功能片区大致为以下四类,即交通枢纽区、商务区、公共服务区和居住区。设计时,应该根据功能区的具体需求进行合理设计,形成相对独立又紧密管理的城市功能区域规划。具体来说,交通枢纽区位于片区中部,商务区位于高铁站北侧,公共服务区与行政中心毗邻,而居住区在南北形成两个居住区(见图1、图2)。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铁站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应该以高铁站点为核心,凸显其运输价值,形成区域的物资转运中心。就此根据周围的地貌、环境和城市功能要求进行城市设计,形成架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雏形。

参考文献:

[1]皮国正.地铁建设项目对城市规划发展中经济因素的影响性研究[J].特区经济,2016,(10):120-121.

篇9

关键词:长株潭;两型社会;区域物流竞合;区域物流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两型社会”建设给长株潭城市群乃至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十一五”期间,湖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8%;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7%和12.5%[1]。作为湖南物流业的中心,长株潭物流业被“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使命。长株潭区域物流竞合是促进长株潭“两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为推动中部崛起并在中部崛起中实现新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

1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背景和竞合条件分析

1.1 区域背景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核心地区,三市土地总面积占全省13.3%,人口占湖南省总人口19.6%。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8 270亿元,其中长沙5 600亿元,株洲1 550亿元,湘潭1 1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位居湖南省前列[2]。长株潭城市群以长株潭为“点”,以沿京珠高速、京广铁路、武广高速客运途经地为“线”,构筑湖南“一点一线”快速发展地带,被国家“十一五”规划列为重点开发地区。经过多年一体化建设,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了全国“两型”社会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既关系到湖南自身发展,也是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是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实践。

1.2 竞合条件

从全国范围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泛珠三角经济区、京广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能直接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双重辐射,兼具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征,是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从区内空间发展结构看,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既有绿色带隔离,又有高速公路网联接,内部结构紧凑,城市综合体特点明显,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不仅具备长株潭区域物流实施竞合模式的一般条件且具有区域物流竞合存在的自身优势。一是长株潭三市地缘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优势明显,便于串连组合。具体表现为:三市地域相接、山水相依、依江相连、自然文化条件相似。特别是三市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一应俱全,京广、浙赣、湘黔、湘桂等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京珠、上瑞高速及106、107、319、320四条国道贯通,武广客运专线铁路已投入运营,水运内联湘资沅澧四水、外达长江黄金水道,黄花国际机场2011年吞吐量达到1 368万人次,预测2012年旅客吞吐量将突破1 500万人次,并进入全球机场百强阵列,在中部地区仍排在第一位,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二是湖南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长株潭物流业的发展。政府自2002年来先后制定和颁布《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生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物流业振兴规划》[2]。这些规划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长株潭物流业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发挥了指导作用,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获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长株潭区域物流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也使其获得了更多的政策优势。三是区内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互补性资源是区域物流合作的基础条件。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体系较完整。三市在资源方面各有特色,形成互补,其中,长沙的工程机械、汽车及电子信息,株洲的轨道交通设备、有色冶金、陶瓷,湘潭的机电、钢铁等有较为明显的产业优势。相较而言,长沙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株洲、湘潭则是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这也为三市的自然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长,服务设施基本配套等符合区域物流竞合的条件。

2 长株潭区域物流竞合格局

2.1 长株潭区域物流空间竞合格局

“四化两型”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长株潭物流区域合作,共同打造长株潭绿色物流圈,深入推进长株潭物流业发展。根据区域双核结构理论,长株潭物流竞合要分层次层层营造竞合格局,以资源为基础,以交通为纽带,既进行省内物流大区域联合,还要与邻近外省区域携手并进,打造新物流格局。一是长株潭区域内部的竞合。城市群核心地区呈现“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三市合作建立以长沙为主核心,株洲、湘潭为两个次核心的双极核模式,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绿心。也就是说长沙是全区物流竞合的协调中心和对外联系最重要的通道,株洲和湘潭资源丰富互补,而且通达性好,株洲和湘潭是区域内两个重要的二极物流集散地。同时,长株潭应运用空间上的相连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加强与包括3个主中心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以及15个片区组团和29个小城镇组团的物流合作。打造形成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及湘江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和上瑞高速为次轴;以湘乡至韶山公路和106国道为辅轴,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和中心节点的放射状布局[3]。二是长株潭与省外相邻物流区域的竞合。除了加强省内区域竞合之外,长株潭还应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武汉城市圈等城市的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信息互通、地域互动,共同打造国际物流市场,实现互利共赢。特别是武广铁路的开通,对于长株潭深化省外区域竞合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2.2 长株潭区域物流产品竞合

长株潭除了区内外空间进行竞合之外,还要进行区域间产品竞合。因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集成整合长株潭区域物流系统要素,通过聚集整合区域物流设施资源和物流企业资源,以发挥这些资源的集群效应,突出物流产品的主题特色,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区域物流整体效益最大化。以区域物流基地、区域信息系统、物流政策环境为平台,依托港口和交通枢纽,长株潭重点发展核心物流区以及环洞庭湖、大湘西和泛湘南等“一核三区”四大物流区域。据统计,长沙金霞、长沙空港、株洲石峰、湘潭九华、岳阳城陵矶港、郴州湘南国际、衡阳白沙洲、常德德山、怀化狮子岩、娄底湘中等10个物流园区都是省级重点,并将改造和新建一批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和配送中心,以体现长株潭两型社会城市群一体化物流节点在功能、规模、数量与选址等方面的要求,提升园区规模与聚集辐射效应[4]。加快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等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强新建铁路、港口、机场、公路和管道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优化站、场布局,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形成层次清晰、衔接合理、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

3 长株潭区域物流竞合模式

政府和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其主导作用。长株潭地区在行政区划、经济、人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但资源具有显著互补性。一方面克服行政区域分割,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区内各类资源特色,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整顿和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建立协调机制,统一规划管理,为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市的发展各有特色但实力差距悬殊,要平等合作离不开政府和非政府合作组织的主导作用来构筑长株潭物流发展共同平台。另一方面在长株潭区域物流竞合过程中,政府和物流企业是主要的合作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的物流企业合作的区域性虽不强但作为竞合的核心动力应该发挥主角作用,在不违背区域物流发展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上,长株潭物流企业若能突出各自的个性,弘扬地方特性,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产品,开拓特有市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在合作中提升竞争档次,共同打造长株潭区域物流企业品牌;在区域内形成有机的产业链和实现产业聚集,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在优化整个区域的物流产品结构和保持整体形象的前提下,建立跨区域的物流企业集团,选择竞争博弈下的市场运营方式[5]。

形成完整的具有长株潭地域文化特色和“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物流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湖南物流产业由于缺乏规划,大多是属于竞争型产业,产业集群由大量从事物流货代、专线运输、企业外包物流、信息中心等类的中小企业组成,产业链不长。首先遵循核心主导、紧密辐射、网络联动原则,提升产品的资源功能承载单元之间的空间联动性,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产业聚集的合作性竞争两个层次,构建辐射不同地域的三级物流中心。与“一核三区”重点物流园区相对应,在长株潭三角地区、衡阳、怀化、常德构建辐射全国各省或部分省份的一级物流中心;构建以地级市为中心,辐射全省各其他地市或部分其他地市的二级物流中心,是连接一级物流中心、二级物流中心、三级物流中心的重要枢纽,承担起结合一级物流中心辐射过来的物流业务,还要将本地市的物流辐射到各个一级物流中心或二级物流中心;构建以县或县级市为中心,辐射本县以及本市各县的三级物流中心[6]。以区内三级物流中心依托,以区内城市间高速公路、快速干道、铁路和水路为骨架, 调整物流非生产性产品结构和服务,根据区内城市物流的需要,应该在城市的周边建立相应的配送中心,让他们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真正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形成柔性化、多元化、特色化体系,应对外来物流企业带来的巨大冲击。

创造有利于物流产业聚集的软硬环境,即基础设施共建、市场信息共享。加快机场、港口、高速铁路和公路、城市轻轨等城市通道和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配套与衔接,加速建设物流园区和仓储节点,打破地区经济壁垒,消除区域合作各种障碍,实现商品和高层次人才、信息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培育统一的区域物流市场和品牌,共享品牌形象,共享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强调信息资源公开、透明、畅通、宣传、交流、推广工作,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成立长株潭经济区物流信息中心,把信息化作为产业集成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以应用为突破点,鼓励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络、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把湖南各个物流产业集群(包括一级物流中心、二级物流中心、县级物流中心以及各个配送中心)整合起来,增强整体竞争力。从而形成区域统一、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和服务网络,实现区域物流的“同城效应”。

参考文献:

[1] 长沙市规划局.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C] // 城市规划:2009湖南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

[2] 邓爱民,周艳辉. 论长株潭城市群物流园区规划建设[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157):87.

[3] 彭云飞,邓勤,欧阳国梁.“两型社会”建设与区域物流一体化战略框架构建——以长株潭为例[J]. 经济地理,2009(10):21.

[4] 杨自辉,邓恩,林安源. 湖南物流产业集群系统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10(3):428.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调控;房价;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4-0107-02

1、前 言

21世纪初的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转折期。经济高速发展,但资本市场尚未成熟,以房地产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主体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房地产市场成为投资最为活跃、影响关联最为复杂、问题最为突出的市场。如何规范和引导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事关经济整体走向。此外,住房作为生活必需品,对其进行合理调控是必要的,事关国计民生。

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大幅波动和房价无限制上涨。据2008年全国统计,中等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为8.23,已不具备购房能力。中低收入的居民占全体居民的60%,加上向城镇转移的农民人口,85%的家庭无购房能力(周天勇,2009)。自2005年初至今,我国虽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调控措施,多集中在金融、税收、土地管理等方面,而作为与房地产市场物质实体最密切相关的政府行为――城市规划的作用,却未得到实质合理的应用。

2、城市规划调控的意义和现状

工业革命后,城市市场化发展进入一种无序的混乱中,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规范城市发展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随之孕育而生。城市由生产型向生活型转变过程中,房地产市场的活跃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市场行为。调控房地产市场行为,城市规划应是最为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机制和城市规划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孙施文和梁鹤年认为市场的运行依赖“市场理性”,而城市规划更多的来自“社会理性”,城市规划不反对市场效率,但以克服和解决市场追逐效率所带来的问题为己任。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多未在制定中主动地考虑对房地产市场行为的调控作用,且带有滞后性和“开发引着规划走”的倾向。

3、房价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房价是房地产市场的晴雨表,了解房价构成和影响因素,对定位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点有重要意义。

3.1 房价构成

房价由四部分构成,土地价格、开发成本、商业行政运行费用和利润。开发成本和商业行政运行费用,属刚性成本,变化不大。

3.1.1 土地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土地价格,是指房屋开发业依法通过国有土地出让、转让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全部费用。目前,这部分成本占房价的比重多少尚有异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称,目前地价占房价的平均比例是23,2%。而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则称,土地成本占直接成本的比例为58.2%。两者公布的数据虽相差悬殊,但已可以表明地价在影响房价上有较大的作用。

从影响因素看,土地价格分为政府实际控制地价和房地产预期地价两个因素。影响政府实际控制地价,有软、硬件两方面因素。软件方面,政府作为国有土地所有者,相关政策对地价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渐趋成熟后,出售土地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7年财政,地方政府卖地加上土地几项税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7%(周天勇,2009)。因此政府出售土地的相关政策对地价的影响也随之增强。硬件方面,土地的品质和数量对土地供求有直接影响。城市各地段的自然环境和市政基础设施条件不同,都会影响土地品质。土地供应数量方面,城市本身所处的自然地形条件和城市土地发展政策、规划是其决定因素。

房地产预期地价,直接表现为土地拍卖的最高成交价。土地使用权作为商品进行拍卖,房地产商作为买家,必然对自欲购买的商品进行价值评定和利润评估。而土地的质量或预期质量影响房地产商的价值预期。当然,市场竞争也会产生对预期价值主观刺激。

理论上,政府实际控制地价和房地产的预期地价之间的正负差,影响土地价格的实现。政府作为土地供给寡头,房地产商需适应政府的土地政策行为,因而政府应在相关土地行为上具有较大的调控空间。

3.1.2 利润及其影响因素

房价利润被认为是由房地产商主导的,然而购房者作为利润的直接经济负担者,是利润最终实现的决定者,但同时也是被动执行者,而房地产商则成为主动诱导者,诱导房价利润增长。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利润率已经偏离社会平均利润率很远。国际上,房地产资本利润率大约在3%或5%左右,而我国则是30%-40%(邹晓云,2009)。

而决定购房者为房价利润买单的主导因素,是实际心理期望值和非正常心理期望值。

实际心理期望值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住房供求关系、正常心理预期(需求意愿和需求能力)和生活舒适度(此因素属需求意愿细分类,由于其与城市规划调控作用有密切关系,现单独提出予以分析)三个方面。

住房供求关系除由居住用地供应直接影响外,主要受房地产售房率影响。就需求而言,由于我国经济现为初级阶段,国民总体生活水平仍在改善,房地产市场作为经济主导投资市场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正常心理预期中的正常需求意愿由社会和家庭经济及其他因素决定,例如,家庭人口增加和收入提高均可能激发需求意愿。它直观表现为购房者的正常价格预期。需求能力,主要是指收入状况和实际购买力。当然,一些政策的出台,使这种能力出现放大效应,最典型的就是房贷按揭业务。

生活舒适度,由城市自然、人工条件和房地产品牌、楼盘品质这两个宏微观空间因素决定。宏观空间上,城市自然条件及市政基础设施等人工条件,影响住房的自然和社会舒适度。自然舒适度包括绿化率,水体,空气及流动性等微气候环境质量:社会舒适度包括交通、市政、商业服务等设施完善程度。

微观空间上,房地产商的品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活舒适度的标志。此外,在同一楼盘中,不同单元由于朝向、位置、采光和户型等因素也存在不同生活舒适度。

非正常心理预期,是由于人为操作诱发的。其主要是由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致,房地产商对购房者释放虚假信息,恶意诱导价格,放大非正常心理期望值,提高房价利润。

如通过舆论夸大房价上涨趋势,引发恐慌性需求;通过囤地、捂盘不售等手段,制造虚假供给紧张;以制造虚假热卖场面,诱导购房。哄抬房价;将房屋楼盘销售分期拆散、零卖碎售,以销控的方式刺激住房同质异价出售等。

4、城市规划调控策略

以上为房价构成与影响因素的分析,城市规划行为的作用点主要在于影响政府实际控制地价、心理预期和生活舒适度等。

4.1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中,充分考虑其在调控房地产市场上的潜在作用,做好

用地规划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发展规划,多以旨向城市发展的主观展望和个人意志为引导,疏于其作为调控手段的作用。应在权衡售地作为财政收入外,更多考虑社会阶层和城市发展利益,加强对城市结构和城市用地现状的评估,科学预测用地需求,做好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和用地储备。用规划做引导。使公共政策能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此外,在政府与房地产商之间应引入第三方进行土地评估,以作为地价参考,促进地价合理化。

4.2 小片售地,开发监控,严格控制“空置楼盘”

规划部门在制定居住用地规划时,应限定单块居住用地规模,并限制同一房地产商的购地数量,强化市场竞争,避免垄断和大面积围地。此外,在用地开发上,由于空置成本低,预期值又较高,因此存在着不开发或开发后不售的“空置楼盘”现象,这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又诱发房价上涨。在规划管理上应建立各楼盘的建设销售图则和实时信息系统,对楼盘进行相关规范和监管。增收空置税,控制开发商的土地新购行为,迫使其降低空置率,此外应及时对规定时间内未开发或未用地,进行无偿回收再规划。

4.3 推进建成区内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均衡布局,促进城市的“城市空间价值均衡化”

城市自然和人工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价格异质性严重和极值化,进而引发房价利润高点。为缓解异质房价高值,在城市规划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避免集中于城市核心区,造成空间资源的富集现象。应以更多的投放到较弱的区域,促进区域社会资源“均衡化”。第二,通过对城市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空间均衡,防治因出勤距离引发的局部空间点的人口极化。此外要特别注意对有污染产业的合理布局,避免应环境恶化出现“空间质谷点”。第三,应对城市自然环境进行相应的城市生态规划,充分利用各区域自然条件的固有优势,对部分不利因素进行人工改善,进而调节城市各区域的微气候条件。通过以上方式,实现“城市空间价值均衡化”。

4.4 均衡大都市区(大城市区)空间发展,形成多中心城市空间均衡结构的“多水滴模式”

目前,我国房价上涨问题多集中在大都市区和大城市区。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出现社会经济发展集聚区,这些区域亦成为人口吸引区,有限的区域居住用地供应量面对相对无限的人口增长,成为房价飙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通过降低中心人口量(缓和城市中心区的住房供求关系,出现有限需求)和稀释中心房价(在有限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增加供应量,弱化房价高点)两方面来缓解。介于这类大都市区(大城市区)的区域规划多以进行,应利用城市可协调空间扩展这一有利条件,调控城市用地布局和住房市场,将目前城市的“极点压力”向四周释放。

具体措施应通过形成多中心城市空间均衡结构的“多水滴模式”和优化中心区用地组合两个方面进行。

现阶段,这些区域已存在一主多次的空间结构,但吸引力级别差距仍过大。大部分所谓的大城市区,由于一直以来的政治主从性,除主城外,周边圈内县、区多未寻到经济发展点,主城的“黑洞效应”仍过大,大城市区规划仍关注在主城,无法根本改变周边的从属地位。所以,首先在体制上,给予周边区域更多地行政、经济自由,在大城市区规划中,放弃只注重主城的思维惯性,让利于周边区域,从而反向促进自身发展。其次,制定全区产业规划,通过区内产业分工和特定产业转移,带动周边薄弱地区,实行“主城哺育周边”到“主城、周边互哺”的经济格局转变。再者,利用周边区域与近、远外区域的经济产业联系,打破行政界限,制定“跨区域规划”,建立区间经济格局。通过以上方式,将原先存在的房价“中心极值同心锥”向外空间弱化延伸,形成多个相互交叉的“小极值同心锥”,使全区房价“降高提低”。在与城市空间的“价值均衡化”结合,形成多中心城市空间均衡结构的“多水滴模式”。

4.5 优化中心区用地组合

在空间极化未弱化情况下,应在城市中心区规划中,更多考虑在现有用地容积下,集约利用土地,现有以下三个策略建议:

4.5.1 “地下城市化”。

将停车场、大型仓储超市、部分商业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等室内照明依赖度高且占地面积大的场所,以及部分地段的城市道路布置在地下(有地铁的城市中心区应考虑与地铁站点和轨道线布置的关系)。地上空间多留于居住、公园、办公等有采光要求的用地使用。

4.5.2 “多向立体居住空间”。

将中心区视为一个“建筑总体”o该“建筑总体”中容纳居住、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等用途,功能共用。内部建筑间通过地面、地下和空中通道连接,节约通过性公共用地的占地面积。将居住单元集合的布置,通过立体通路连接,形成与其它用途区域相对独立的空间体系。如同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人行空中步道系统(sky-bridge system)对立体空间的构成利用,步行系统形成网络,直接通达各主要场所,形成中心区完整的“大社区”。

通过上述措施,在有限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单位空间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降低人均住房费用,稀释房价。

4.6 在城市的居住规划中,注重“多层次住房规划”

将不同收入层次的群体共置于同一房地产市场下,会引发“分化效应”(高收入阶层持有多套住宅,一定程度刺激房价上涨,低收入阶层却离购房的希望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市场上“羊群效应”显著,富有阶层由于其强劲的购买力和社会潜意识中的“标杆”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不自觉地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影响房市的上涨,而中等收入阶层会在主观意识上出现随大流盲动,放大对房价上涨趋势恐慌,低收入阶层面对高涨的房价,只能望尘心叹。由此,购买力差异形成城市空间分化,引发的区域衰落和社会对立。

因此,无论是为了调控房价还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在城市规划中,都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干预,有重点地制定多层次收入群体的居住规划,实现“多层次住房规划”。现今,出现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限价房等起到相应作用,但部分由于并未在制定规划时先行考虑或受到多方利益影响,在空间布局上不尽合理,高收入阶层占据整个城市的核心区域,中低收入阶层的政策性住房多处在城市边缘区域。以北京为例,有68%的经济适用房布置在五环以外,只有7.2%的经济适用房位于二三环之间;在上海,有“上只角”、“下只角”的说法,代表区域分化。“上只角”为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

“下只角”是那些低级住宅区。在城市全区域尚未实现空间价值均衡化前,应通过城市规划行为对各收入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布予以协调,使各阶层有对等的空间选择权,使各收入阶层在各区域均有分布,减缓城市贫富分区和阶层的空间对立。

通过空间的“多层次住房规划”,能实现不同收入层次群体的分流,削弱“分化效应”和“羊群效应”,降低房市的非理性消费。

5、结 语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由计划经济转轨并通过住房制度改革而形成的,具有特殊性,同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城市规划的实际作用也具有独特性,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与西方城市不同的特点。西方国家的经验具有参考价值,但更多地还需要通过对中国城市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调控策略。如今,房地产市场作为新形势下的城市行为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城市规划如何来应对变化中的房市非理,如何合理平衡房价、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我们去探讨和实践的。

参考文献:

[1]唐晓莲,魏清泉,房地产开发中的规划管理问题探析[J],城市规划,2006(04)

[2]王晓川,房地产开发的城市规划调控――国际及地区经验比较与借鉴[J],城市规划,2007[05)

[3]李孟然,地价能决定房价吗?――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总工程师邹晓云谈房价地价问题[J],中国土地,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