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检查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检查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检查制度

篇1

    (1)检查主体和内容的特定性。从事环境保护现场检查的机构只能是法定的行政机关,未经法律、法规授权的机构无权进行现场检查。其检查内容也必须是法定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项,而不是对被检查单位的任何活动现场都能检查。

    (2)检查行为的强制性。环境保护现场检查是一种单方的行政行为,进行现场检查不需要取得被检查单位的同意。对拒绝现场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给予行政处罚。

    (3)检查范围的固定性。检查机关只能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查,而不能对管辖范围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检查。

    (4)检查时间的随机性。检查机关可以随时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而不必事先通知被检查单位。

篇2

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全市2009年度环境整治工作,根据年初部署,市生态办对全市各镇(街道)、杭州湾新区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农村环境整治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从检查总体情况看,各地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普遍重视,能把该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组建实干班子,拟方案抓督查强考核,任务分解到办,落实到人,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措施、有落实。各地结合生态市建设,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推进城乡环境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农村环境面貌有了较好改善,进一步巩固生活垃圾袋(桶)装化成果,不断建立完善建成区、村庄动态保洁机制和家庭工业、建筑垃圾集中清运处理机制,对乱张贴、乱涂写等“牛皮癣”的清理整治普遍纳入了日常管理。

对于本次农村环境整治检查中暴露出来的一些主要问题,检查组汇总梳理后作了反馈,并提出了整改意见。

一、主要问题

1、一些地方抓一次性整治不彻底。保洁了主要道路却忽视了背街小巷,路面扫干净了却忘记了道路两侧和绿化带内的保洁,个别公厕内部清洁了而公厕周边依然垃圾满地。

2、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乱倾倒现象突出。近年来随着我市各地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加快,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数量明显增多,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随意倾倒在主要道路两侧的现象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混合在建筑垃圾堆中,形成一处处规模不等的露天垃圾场。

3、部分公厕欠缺设施维护和长效保洁。公厕保洁次数少或没有及时保洁,尿碱厚黄迹现象普遍,消杀频率不够高、消杀记录不全。虽有使用人素质较差不讲卫生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公厕的设施维护和日常保洁还欠到位。

4、有些地方存在垃圾乱焚烧现象。一些城乡结合部、野外等区域,由于环境卫生管理力度相对较弱,造成垃圾堆放而被乱焚烧。检查过程中看到,有的垃圾堆正在焚烧,有的是焚烧过剩下的垃圾残渣。

5、河道漂浮物、发泡塑料餐具、“牛皮癣”出现反弹。以前经清理曾经消除了的河道漂浮物、发泡塑料餐具、“牛皮癣”又出现反弹,河道上一堆一堆漂浮物,发泡塑料餐具随处可见,墙上是一张一张的“牛皮癣”。

6、抓常年性保洁力量配备不足。有的村区域分散面积大,但常年性保洁力量明显不足,这里虽然有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原因,但有的村保洁费用并不比其它地方少多少,保洁人手却明显少,以致保洁效果大打折扣。

7、机制保障不到位。有的镇村把环境整治工作仅仅作为一项突击性或阶段性的工作,只注重一时的环境改变,而没有建立搞好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在这方面思考少,动作不大;有的村虽然搞了责任制或导入了市场化运作机制,但缺乏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以致环境整治工作成效不大,并出现一些反弹回潮迹象。

8、群众发动不到位。有的镇村把环境整治工作仅仅理解为党委、政府的内部性工作,缺少发动群众参与的载体和办法,群众的参与面不广,形不成气候。政府主导行为多、群众自发行动少,干部参与多、群众参与少,导致氛围不浓,“重整轻管”现象严重,平日的“门前三包”管理形同虚设,卫生死角多。

二、整改意见

1、针对检查出来的上述问题,各地对照现阶段生态建设进度的要求,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广泛发动、凝聚人心、明确方向,在保持过去生态建设工作优势的基础上,以更大的热情、更足的信心,不断巩固、深化整治成果,努力把全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2、建立搞好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要搞好环境整治工作,靠一时突击,集中整治是不行的,必须建立搞好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动脑筋,化心思,努力探索搞好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并把长效机制实际运作起来。

篇3

[关键词] 环境侵权;公益诉讼;程序规则

[中图分类号]D916.3;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4-0051-05

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诉讼制度,弥补了私诉的法律漏洞,将更为广泛的社会纠纷置于司法的控制之下。.[1]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武器,因为从私诉角度看,人应当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而公益诉讼则不要求有直接利害关系,不要求人是法律关系当事人。在公益诉讼制度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不仅公益诉讼制度本身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而且,这些国家通常具有相对发达的公众参与制度以及比较强大的环境保护领域的非政府组织。这些都是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发展的有效力量。而在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中国当前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需要,如原告资格、受案范围、诉讼费用、举证责任等问题都不甚明确,致使公益诉讼在实践中处于尴尬境地,很多案件得不到及时、合理解决。上述问题中原告资格问题是困扰环境公益诉讼发展的瓶颈,究竟哪类主体可以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一直是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界及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试对此加以探讨。

一、适格主体之争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的关键问题所在,只有明确了原告资格、赋予当事人启动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才能够进一步处理环境公益诉讼,维护环境公益。同时,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的其他内容关系重大,如原告资格与环境公益保护的范围、诉讼费用、举证责任的配置以及诉的利益等等都有着重大关系,不同原告对于环境公益诉讼进程的影响也不同。因此说,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关键。在中国,私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诉讼法已经规定得比较明确,即只有与案件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才有资格成为适格当事人,但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仍是需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一)学界主要观点

从传统的诉权理论来看,只有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意欲对侵害行为提讼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诉讼的适格原告。当事人的直接利益与案件争议事实直接相关,这是普通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制度中对原告资格的起码要求。众所周知,公共利益是一种特殊的利益,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公共利益的特点决定了,如果要允许通过诉讼的途径救济受到损害的公共利益,就不得不扩大原告资格。环境权益也是一项公共利益,因而,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也应当突破私益诉讼的直接性的限制。环境公益诉讼所要维护的利益具有公共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该制度中原告资格的范围应当相对宽泛,即不应以受到侵害为限。所以有学者主张,有关机关、社会组织、普通公民等都应当被赋予启动环境公益诉讼以救济环境公共利益的权利。.[2]

(二)现有法律规定

中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4条规定,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环境保护法》第7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从这些法律规定可以看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适格主体可以是检察机关、环保行政机关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机关和有关组织,而普通公民则明确被排除在外(但普通公民在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提起私益诉讼,见下文所述)。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且没有适格原告时,作为原告启动诉讼,以保护公共利益,是符合法律精神的。环保行政机关针对环境侵权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包括在必要时对其提讼,应该说这都属于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拥有的权力。环保部门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是其穷尽必要的行政监管权力之后,对于环境权益进行有效救济的唯一途径,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且它也有能力应对环境侵权案件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但是,环保部门作为环境保护的行政机关,其行为的正当性容易受到质疑(见下文所述)。至于新《民事诉讼法》中提到的“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很多学者评价,这是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展中的里程碑,因为它明确扩大了包括环境公益诉讼在内的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但是,此项规定显得比较模糊,而且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组织在原告资格问题上仍具有很大的争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8月

第29卷第4期冷凌,等: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优势及程序制度的完善

由此可见,在法律层面上,包括宪法在内,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可以说规定得仍不十分明确。这也是导致学界对于此问题存在很大争议的原因这一。

(三)实践中的主要做法

因为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已经呈现出实践先于立法的趋势。由于法律中一直缺乏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明确规定,因而,各地在处理此类案件的具体做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地方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采取宽松的态度,以地方规范性文件的方式,明确允许检察机关、环保机关和有关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3];有的地方法院则拒绝受理某些组织提起的诉讼;个人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其境遇也是千差万别。

结合以上所述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由检察机关担任环境公益诉讼原告是最合适的选择。

二、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优势

在两大法系主要国家,检察机关一直是提起、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主要力量,各国普遍立法赋予检察机关提起、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使检察机关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检察机关在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中也做了不少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中国应借鉴国外成功的立法例,并结合实践经验,由检察机关担当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以此推动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保护环境公共权益的目标。

(一)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优势

第一,检察机关作为原告具有最坚实的法律基础。如上所述,中国的检察机关是《宪法》明确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新《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法律规定的机关”虽不够明确但也可以理解为含有“检察机关”,因而,检察机关在主体地位上更便于获得合法的身份。同时,检察机关具有调查取证的权力和对相关执法部门监督的权力。这些都是其担当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法律基础。

第二,检察机关作为原告具有举证能力。作为原告,按照现行的诉讼法,应当承担举证责任或部分举证责任。环境侵权案件具有特殊性和专业性,而在中国目前信息公开制度并不乐观的情况下,环境侵权案件的举证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这就决定了普通公民和一般组织很难实现举证责任。而检察机关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具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使调查取证成为可能。

第三,检察机关担当原告可以有效避免滥用诉权,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质量。很多人认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不宜设置得过宽,特别是普通公民不应当成为适格原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原告门槛设置过低,会导致滥用诉权,从而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这种担心在中国现阶段确实不是杞人忧天。而由检察机关担任原告,既可以保证诉讼质量,又可以保证诉讼效果,更有助于实现设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初衷和目的。同时,由检察机关担当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也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证标准与判决标准的统一,避免因当事人分别可能造成的当事人诉求各异、法院裁判千面的现象。

(二)环保行政机关不适合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

尽管在立法中可以找到环境主管部门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法律依据,但在司法实践中,环境主管部门作为原告受到了各方广泛的质疑。在经济学领域,20世纪中后期逐渐兴起的“俘虏理论”是对环保行政机关担当原告合理性的最大挑战。其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机构将逐渐被部分被监管者所俘虏,那么监管机构很可能会因为出于保护小集团利益、地方利益的需要,产生逐渐牺牲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4]这种理论恰恰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印证。目前,中国地方环保部门对环境损害行为监管不力的情况并不罕见,多数是因为主动或被动地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压力或利益分配的影响。所以,环保部门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可行性是有待商榷的。

对于行政机关是否应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笔者认为,虽然实践中存在许多行政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例,现行立法中也有关于环保部门参与诉讼的规定,但由于行政机关在中国体制中所处的地位,行政机关仍不宜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行政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容易突破民事诉讼中的平衡原理。行政机关属于法律执行机关,握有强有力的执行权,如果行政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容易将行政权与诉权相互混杂一起运用,这样对对方当事人来讲会形成一种强力的预期,很可能破坏诉讼平衡原理。第二,行政权与作为原告资格的行为矛盾。行政机关作为法律执行机关,执行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但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并不具有行政行为的特点,而是更多的带有司法属性,这与检察机关的职能相符,而与行政机关的法律定位相矛盾。第三,行政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会成为掩盖行政行为失误的挡箭牌,不利于行政机关严格执法,不利于公众追究其行政不作为行为。因此,行政机关不宜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

(三)普通公民和一般环保组织不适合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

针对新《民事诉讼法》对于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资格排除了普通公民个人这一规定,在学界和实务界都有较大的反响。反对者认为,这不利于推动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赞同者则说,这种规定可以有效地防止普通公民滥用诉权,导致司法资源浪费。.[5]笔者认为,普通公民确实不适合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普通公民的环境权利如果受到直接侵害,完全可以以个人身份对该侵害行为提讼,以救济自己的合法权利,但这不应当是典型的环境公益诉讼,其性质仍然应当是普通的私益诉讼,只是他们所要救济的权利是个人的环境权。.[6]对此,很多国家是通过立法明确区分这种私益诉讼和公益诉讼的。.[7]在典型的环境公益诉讼中,权益未被直接侵害的公民或社会组织,也可以为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讼。是否存在本人利益直接受损,不是环境公益诉讼的构成要件。即环境公益诉讼的启动,往往只是原告为了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不必然承担裁决结果是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区别于普通诉讼原告的最显著的特点,因而其法律地位在诉讼中很特殊。但是,如果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则依照中国现实情况,公民以的方式救济环境公共权益,实际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诚然,考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较为完善和发达的国家,确实有很多国家赋予普通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例如美国 1970 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1990年修改)第304条(a)规定“任何公民都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8]。但我们不得不看到,普通公民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实际可能性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信息公开、知情权的保护、环境公益诉讼的举证责任等等。而在中国现有情况下,并不足以使普通公民具有承担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诉讼能力。因而,仅仅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普通公民原告资格,不仅无益于推动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反而会给实务界造成一定的混乱,浪费司法资源。

民间的环保团体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外也确实有允许环保组织成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立法,但在中国,由于环保组织发展还不够成熟以及受限于其举证能力,环保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中也很难承担起原告的责任。

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与发展中,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立法例,但这种借鉴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制度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中国的国情下,由检察机关担任环境公益诉讼原告最为合适。

三、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程序制度的完善

检察机关承担环境公益诉讼原告意味着检察职能的扩展,同时,检察机关作为原告又有别于普通公民和一般组织,因此,在程序设计上必须进行一些相应的完善。

(一)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原告资格

从过去的实践看,检察机关通过直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督促、支持等多种形式,参与环境公益诉讼,

维护公共环境利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积累了经验。立法者应适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从一般意义上讲,所有的违法行为都破坏了国家法律的实施,破坏了法制统一,因而都需要检察监督。诚然,检察机关由于权力分工的要求和检察力量所限,不可能对所有违法行为实行全面监督。但对特殊问题实行重点监督,也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9]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不仅存在于刑事领域,同样存在于严重违反民事、行政、经济法规的其他领域。.[10]对于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和社会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检察机关作为原告,启动、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既符合法律监督职能的需要,也符合中国的体制。

对于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地位,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与参与刑事诉讼一样,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在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时,应如刑事诉讼一样,定位为国家公诉人。

(二)赋予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调查权

环境公益诉讼证据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检察机关是否应享有环境公益诉讼调查权;另一方面是在环境公益诉讼中,所取得的证据如何运用,证明责任如何来确定。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享有环境公益诉讼调查权。如在美国,许多州立法规定,为了维护经济公益,授予检察总长广泛调查权以提起经济环境公益诉讼。其他国家也有相关规定。.[11]中国检察机关在启动环境公益诉讼之前,应当查明案件事实,收集与案件相关的主要证据材料,以证明诉讼主张。在刑事诉讼中,案件证据的收集一般由侦查机关完成;而在环境公益诉讼过程中,证据的收集则一般只能由检察机关自己完成。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对侵犯公共环境权益的行为进行追诉,有时需要面对的也是较为强势的组织或机关,如果不赋予检察机关调查权就难以收集充分的证据,难以完成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使命。当然,检察机关在行使调查权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慎重务实的态度,防止出现公权力对民事领域的不当干预,应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行使调查权。

另外,从环境监管以及公众参与制度考虑,应着力加强环境监测告知义务。监测机构要如实、完整、及时地为公众提供环境监测数据,这不仅保障了公众环境的知情权,还有助于提高原告的举证能力。.[12]

(三)严格规定检察机关在诉讼中的处分权

当事人的处分权包括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两部分。按照近现代诉讼当事人理论,诉讼当事人只是一个程序概念,特别是在蓬勃兴起的公益诉讼制度中,更适合用“形式当事人”来界定诉讼当事人。因为扩张的原告资格决定了,适格当事人往往只是具有被认可的诉讼权利,而并非具有直接的实体权利。在原告资格扩张和当事人资格扩大的背景下,如何真正实现公益诉讼所承载的保护公共利益这一核心价值,决定了公益诉讼制度是否真正具有存在的意义。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在于,合理限制原告的处分权。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原告时,是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主体,而仅仅是程序适格的当事人。国外相关诉讼制度在立法中几乎都对非直接利害关系原告进行了处分权的限制。中国公益诉讼制度立法也应当借鉴这些规定,适当限制原告的处分权,以保证公益诉讼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

制度设计的原则应当是:凡是可能影响到环境实体利益的诉讼权利的处分都应当进行限制,处分权适用的审查权应当由法官实施。具体的制度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原告如果撤诉,要受到法律严格的限制。法院负责审查,除已提起的公益诉讼证据不足外,凡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均不得撤诉。(2)诉讼和解应受到限制。只有在和解更经济时,或者更有助于保护公众的权益,或者更有助于弥补先前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时,才允许和解,否则不应当允许和解。

(四)明确损害赔偿金的归属

公益诉讼具有很强的正义性和外部性,诉讼的成果是普惠大众的,而不是原告专有的,因此诉讼所得理应返还于社会公众。通常状况下,赔偿可以用于以下三个与受害人或社会公众有关的方面:第一,作为基金的来源资金,列入已经建立的环境公共基金,或由法院建立新的环境公共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恢复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资源的保护;第二,通过法院的司法审查,按比例支付给诉讼案件中法院登记了的受害人,作为损害赔偿;第三,可以作为奖励支付给为公益诉讼或其他环保做出贡献的公民或社会组织。

综上所述,中国的检察机关既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又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理应重视并积极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立法部门应尽快通过立法确定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和相关诉讼程序,以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13]

[参考文献]

[1] 徐祥民,凌欣,陈阳,等.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探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0.

[2] 孙巍.环境公益诉讼模式比较及立法构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

[3] 廖柏明.检察机关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思考与建议[J].法学杂志,2011(6):99.

[4] 王俊豪,鲁桐,王永利,等. 西方国家的政府管制俘虏理论及其评价[J].世界经济,1998(4):25.

[5] 张镝. 公民个人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辨析[J]. 学术交流,2013(2):60.

[6] 张梓太.中国环境行政诉讼之困境与对策分析[J].法学评论,2003(5):139.

[7] Jona Razzaque. Public Interest Environmental Litigation in India, Pakistan and Bangl adesh[M].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4:231.

[8] 谢雯. 可交易的空气污染权——以美国《清洁空气法》为中心[J].河北法学,2010(7):180.

[9] 孙加瑞.检察监督的基本内容是查控违法[N].检察日报,20110323(3).

[10] 常艳,马剑萍.检察机关与环境公益诉讼[M]//石少侠.检察前沿报告——理论与实务:第2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213.

[11] 吴卫星.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比较研究与借鉴——以美国、印度和欧盟为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3):132.

篇4

 

县委信息中心:

9月23日我县优化发展环境大会召开后,***县优化办积极行动,23日下午组织单位工作人员对会议精神进行了再学习,在扎实学习、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切实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县委优化发展环境战略决策上来,就如何开展好我县优化发展环境进行了认真研究,对下一阶段优化环境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突出工作重点,以实际行动落实县优化发展环境大会精神。

一、完善机制体制增强制度可操作性

按照的李书记重点优化五种环境的工作思路,突出优化发展环境中心工作重心,完善机制体制,增强制度可操作性,确保制度落实执行。一是完善优化环境案件查办快速反应机制,按照《***县损害环境案件查办制度》要求,协调县纪委监察局各室、公安“110”、纪工委、各乡镇纪委,建立了优化环境查办15分钟工作圈,确定了详细的责任区域,责任单位,制作受理、交办、转办等运行中各类表格和规范的文书,建立运转顺畅的工作流程。二是规范涉企检查审批和行政处罚预警、备案,按照《***县涉企检查审批制度》和《***县行政处罚预警和备案制度》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涉企检查审批和预警备案工作流程,制作工作开展运行中的各类表格,建立涉企审批、处罚预警和备案工作台帐,明确了审批备案原则、报批程序及相关责任人,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执行。

二、加强监督检查确实会议精神落实到位。

一是开展全县优化环境大会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县优化环境指挥协调中心将联合县纪委监察局就贯彻落实会议情况开展一次专项检查活动,对单位、部门贯彻落实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大会精神,落实执行优化发展环境相关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二是积极受理投诉,整合受理投诉和举报电话,由县优化环境指挥协调中心(7822110)二十四小时受理举报投诉,受理各界投诉,切实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三是严查损害发展环境案件,对损害发展环境问题实行“零容忍”,对查实的问题从严、从重、从快予以处理并及时曝光。

 

 

 

 

***县优化环境指挥协调中心

                            2011年9月26日

 

篇5

为了保障我校卫生工作顺利开展,组建了学校爱国卫生领导小组。下设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健康教育、红十字理事会等等组织。近年来,又增设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领导机构。各职能小组有领导、有分工、有规划、有计划、有总结。定期召开会议,校领导在关心支持的同时,定期检查和抽查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各领导小组均建立了规章制度。如:医务室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体卫工作制度、教学卫生制度、两操评比制度、环境卫生清扫检查评比制度、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制度、师生体检制度、学生安全与卫生防护制度等等。以上各项制度的建立,对我校各项工作的推动和开展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学校食堂被评为重庆市中小学示范食堂后,学校对食堂进行了进一步建设,重新成立了以冯校长挂帅、分管副校长主管的生活管理领导小组,切实做到了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工作机制。

卫生经费的投入:学校在环境卫生、垃圾运输、环境保护、绿化美化、健康教育、师生的体检、食堂环境、饮水卫生、厕所改造、医疗设备等卫生经费的投入,每年都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二、卫生工作,常抓不懈

1、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强卫生防病宣传。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三峡校园报》、宣传橱窗、黑板报、讲座、标语、健康教育课和医务室开展对师生的健康咨询等形式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在某些传染病流行季节,医务室还印发传单等资料发到每个师生手头,提前使大家掌握该病的流行特点、防治知识。

2、开展健康检查,预防疾病发生。为了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做到不生病、少生病,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我们做了以下工作。①搞好环境卫生,减少蚊蝇兹生的场所。②科学灭蝇灭鼠及环境消毒。③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教育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乱扔乱吐,不吃不洁饮食、勤洗手等。④配合万州区疾控中心搞好几种传染病的预防疫苗注射(打预防针)。⑤坚持晨检,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发现传染病立即上报疫情,同时隔离治疗或休学,并对污染环境严格消毒。⑥每年要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并进行生长发育的评价分析,发现疾病通知家长及早带到医院进行治疗。⑦每年要组织食品从业人员和招聘人员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对不健康的要调离。

3、保护校园环境,重视爱国卫生。学校环境卫生是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学校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体现。学校长期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班,定人、定时、定点,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每月一彻底扫除的制度。对卫生工作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经常进行评比,做到打扫、保洁经常化,检查评比制度化,对环境卫生的消毒、杀虫、灭鼠、灭蚊蝇等工作都有详细的计划安排。

4、严禁在教室和会议室等公众场合吸烟!请勿吸烟!吸烟有害健康!等禁烟标志到处都是。有禁烟制度和罚没等处罚记录。校内公众场合基本无吸烟现象。

三、创卫工作,勇挑重担

创重庆市级文明城区及全国卫生城市是万州区政府及全区市民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我校作为中学的代表被列为必检单位。在接受任务时间紧的情况下,学校召开了动员大会,全校师生员工上下一条心,同心协力,把原本就比较卫生洁净的校园打扮得更加靓丽。特别是对食堂的考核验收工作,考核领导小组非常严格,不论是检查灭四害情况,还是厨房加工工艺流程及卫生情况、消毒情况、食品留样情况和各种登记都检查得认真仔细,对包装食品原料的产品编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一一过目,我校在区卫生监督所领导的细心指导下,严格按照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的要求,在 双创多次考核验收工作中顺利过关,得到了考核领导小组的高度评价。

四、校园环境整治见效果

篇6

一、组织领导

市城管局成立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陈国宁任组长,副局长李镇国、方毅军任副组长,市容处昝浩、执法处邓雅萍、法规处沈志刚,锡山、惠山、滨湖、崇安、南长、北塘、新区城管(行政执法)局局长王彪、吴伟君、唐国良、李东海、孙意德、肖伟民、洪斌,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孙文军、市城管治安分局局长虞广仁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方毅军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市城管局相关业务处室人员组成,实行定期例会制度,以确保责任区制度推广、落实工作有效开展。

二、责任分工

(一)市城管局负责全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推广、落实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检查考核。具体职责是:

1.研究制定全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推广、落实工作实施方案,及时掌握全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推广、落实工作进展,做好牵头组织、日常指导及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2.制定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推广、落实工作检查考核办法和达标标准,结合“太湖杯”城管创优考评及城管行政执法队伍绩效考核,定期、不定期组织进行检查考核。

(二)各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为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的责任主体。各区城管(行政执法)局负责对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具体职责是:

1.根据市统一部署,制订本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台帐资料和工作档案,对街道开展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监督。

2.负责本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推广、落实工作的执法保障,依据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签订情况同步落实执法管理监督责任,并对执法监督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3.了解与掌握本区开展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工作情况,并定期向所在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及市主管部门报告。

(三)各街道负责落实本辖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具体职责是:

1.按照市、区部署,制定本街道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工作计划,负责本辖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签订工作及日常监督管理。

2.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内容详实的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台帐资料和工作档案。

(四)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场所的所有权人是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人,所有权人、管理人、使用人之间约定管理责任的从其约定(见《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八条)。

建设、公用事业、规划、园林、交通、水利、公安、工商、旅游、体育、邮政、电信、供电等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产权所有及《无锡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要求,确保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内市容环境卫生和相关建筑物、构筑物、公共设施立面整洁。

市公安城管治安分局要积极支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对阻碍城市管理人员及城管行政执法人员依法管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三、范围要求

二环以内主次干道沿街、沿广场经营户单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签约率达100%,二环以外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签约率达90%以上,执法管理监督责任与责任书签订同步落实。

四、方法步骤

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1、1月15日至1月31日为第一阶段。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准备阶段。

2、1月31日至5月1日为第二阶段。结合市容环境整治,由各区城管部门配合各街道在二环以内的主次干道,与沿路、沿广场经营户逐一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逐一落实执法保障责任。“春节”前各区应至少完成1-2条主要道路的签约任务。

3、5月1日至10月1日为第三阶段。在巩固提升市容环境整治成效的同时,与辖区内所有沿街(路)单位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

4、10月1日以后为第四阶段。通过边签约边管理,全面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确保履约率与签约率的同步提高和落实。

五、执法保障

执法队伍的执法效能和监管力度,直接决定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的实施效果,各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对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的落实负有执法、管理、监督之责。

(一)各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要积极主动配合街道开展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签订工作,对每一份签订的责任书均要同步把执法保障责任落实到具体执法人员,以切实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杜绝责任书签订搞形式、走过场现象,使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的长效管理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二)与签订的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相对应的执法管理监督人员,应认真履行执法职能,加强日常监管,对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责任人违反规定或者不履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正的,根据《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处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以确保市容环境卫生责任落实到位。

(三)执法保障人员对责任区制度落实的监管情况,将作为2007年城管行政执法队伍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由市城管行政执法局在日常或定期督查考核中重点加以考评,凡发现已签约的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内存在违反市容环境“五包”现象的,将对执法监督管理责任人工作绩效酌情予以扣分处理,并与市对所在区局总体考核成绩挂钩、与考核奖金挂钩。

六、有关要求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城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会同街道、社区(村)加强对道路沿线单位的宣传教育,督促发动地区单位和市民群众依法履行责任区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义务,确保做到市容环境齐抓共管、社会各界人人有责。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按照“拓展延伸、提升水平、注重常态、健全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举措,突出重点,切实增强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深化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全面提升环境面貌。

二、总体目标

以“扩大保洁范围、提高保洁水平、深化保洁措施”为重要抓手,狠抓城乡环境治理工作薄弱环节,健全环境治理长效管理体系,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基本完善,到2013年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基本达到《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要求,主要环境建设指标有新的提升。其中,街道保洁时间不低于10小时,垃圾日产日清,定点堆放,集中清运,分类收集率达20%,生活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工作重点

(一)实现保洁范围的全覆盖。将辖区内道路、车站、公厕、中小学等公共场所纳入日常保洁范围,做到保洁界限清晰。继续深化“门前五包”制度,把企事业单位和家庭纳入“门前五包”范围,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五包”范围和要求,即责任范围从门口到公路中间白色分界线为止。努力实现日常保洁和单位、家庭“五包”的无缝化对接,不留保洁死角,实现保洁范围的全覆盖。

(二)实现动态化保洁。进一步加强保洁队伍建设,对场镇街道实行保洁专职承包。各村(居)委要根据辖区人口和管辖范围,配备动态化保洁相适应的保洁队伍,为实现日常保洁动态化奠定扎实基础,努力实现全面消除环境卫生死角,确保道路整洁畅通,村委会卫生整洁,乱张贴乱涂写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辖区内零星垃圾现象明显改观,使保洁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完善环境治理长效管理体系。健全和完善镇及村(居)委辖区内卫生保洁制度、垃圾集中处理制度、公厕卫生保洁制度、“门前五包”制度等各类卫生保洁制度;完善镇建筑垃圾堆放场地规范化管理,坚决杜绝建材垃圾乱堆放、乱倾倒现象。建立健全对保洁队伍日常检查制度,建立健全对村(居)委环境治理监督检查考核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源头管理、日常检查、监督考核,形成农村环境治理的长效管理体系。

(四)实现环境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落实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加强领导与检查,对场镇街道保洁、车辆停放、市场秩序实行网格化管理,由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镇长两同志牵头负总责,落实分段责任到人头,定时检查。责任具体划分详见附表。各村由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负责,具体落实本村网格化管理区域划分和责任人员。

(五)整治环境卫生。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彻底清除主次干道、集贸市场、公共场所的暴露垃圾、积存垃圾、杂草砖石,搞好环境卫生。各村各单位要抓好办公场所、居民庭院内外的卫生,保持楼体、巷道及周边洁净。社区要督促环卫工人,强化清扫保洁,垃圾日产日清,保持垃圾桶(池)等环卫设施周边整洁,无蚊蝇、无鼠无臭味;勤清掏、冲洗公厕,保持干净卫生、完好通畅。清理不规范的广告、招牌、灯箱、条幅,拆除乱搭乱建彩钢棚,及时清除影响镇容、有碍安全、污染环境的乱堆乱放、乱吊乱挂、乱搭乱建、乱泼乱倒等违章行为。

(六)整顿交通秩序。科学规范、合理设置停车场所,完善交通标识设施,查处机动车辆乱停乱靠等违章违规行为,杜绝侵占公路、破坏道路设施和在公路打草晒粮等现象,创造便捷高效、规范安全的交通环境。

(七)整顿市场秩序。强化对镇区的主次干道管理,坐商归店,游商归市,严禁伸店经营、占道经营,严禁招牌、广告占道,取缔马路市场,解决以路为市、占道经营、堵塞交通、影响形象的问题。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村、社区和各单位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真抓实干,真正把农村环境和庭院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需要各村、各单位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参与,既分工承担,又密切配合。镇环境治理领导小组是此项活动的牵头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指导、监督、检查、协调、服务职责,要敢抓敢管,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8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并强化责任

切实加强对爱国卫生工作的领导,做到年初有计划、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将机关办公区、宿舍小区的环境卫生都纳入责任范围,将爱国卫生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单位和个人,从而在全局形成齐抓共管爱国卫生工作的局面。

二、完善爱国卫生制度,加大宣传力度

1.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部署,做好迎接省级卫生城市复查工作。严格按照《省卫生城市标准》的要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规划,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为我市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做好基础准备。

2.根据实际修订完善好《办公区卫生管理制度》、《绿化管理制度》,力争所有卫生制度上墙。

3.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做好单位职工的爱国卫生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利用墙报、会议、标语、信息、报道等形式,做好卫生法规、卫生常识、重大疫病知识的宣传工作,使爱国卫生意识深入人心,增强职工对常见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4.积极配合各辖区(镇、街道办事处)组织的爱国卫生宣传活动并有相关记录资料。

三、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好日常工作职责

以“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为目标,以办公室环境、人文环境、职业环境、人居环境等四个环境建设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使机关环境得到最大的改善,机关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1.继续加大对爱国卫生工作的投入,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巩固、健全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2.加强单位内部的日常卫生检查,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问题。要坚持垃圾定点倾倒,单位院坝、楼道、办公室天天打扫,地面、墙壁、门窗长期无灰尘、蜘蛛网,室内物品堆放整齐有序等,并积极开展爱国卫生义务劳动。严格落实考核机制,把卫生大检查和平时抽查相结合,局后勤中心每半月对机关卫生进行检查,每月对各工商所、宿舍区的卫生进行检查或抽查,做好相关记载。

3.各责任区要认真组织落实好“门前四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安全),租赁房屋时要签订“门前五包”、门内卫生达标责任书,加强督促和检查。

4.积极参与社会卫生活动,组织开展除“四害”工作,配合辖区统一行动,按时投放灭鼠毒饵,喷洒灭蚊、蝇、蟑螂药物,积极参与所在辖区的卫生共建活动。

5.密切与辖区街道办事处、口长单位、社区居委会的联系,接受其指导并积极配合检查,并将每次检查结果作为绩效考核依据。

篇9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服务环境建设督察员(以下简称督察员),是指由市纪委监察局聘请的,对本市各镇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专兼职人员。

第三条督察员主要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人士、企业负责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中聘请。督察员实行动态管理,每届聘期为二年。聘任期满后,因工作需要,并征得本人同意,可以续聘,如到期未续聘即自然解聘。

第四条督察员的基本条件

(一)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热心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关心时政,参政议政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三)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善于开展监督,敢于大胆发表见解,乐于为群众和企业排忧解难;

(四)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公正廉洁,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

(五)身体健康,有参加监督检查和评议的时间和精力。

第五条市纪委监察局负责督察员的日常联系和管理,及时向督察员通报服务环境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听取督察员的意见建议。

第六条督察员的义务

(一)宣传市委、市政府有关服务环境建设的政策、规定以及各部门加强服务环境建设的情况,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和参与服务环境建设;

(二)对市委、市政府有关服务环境建设的政策规定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通过明查暗访,了解并反馈各镇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服务效率、工作作风方面的情况;

(四)收集和反映社会各界对服务环境建设的意见建议以及转递社会各界的投诉;

(五)深入调查研究,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开展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建言献策;

(六)积极参加市纪委监察局召集的督察员工作会议以及组织的其它相关活动;

(七)自觉遵守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纪律,保守工作秘密,廉洁奉公,不利用督察员身份谋取不正当利益。

(八)办理市纪委监察局委托的其它事项。

第七条督察员的权利

(一)根据市纪委监察局的安排对全市服务环境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展评议;

(二)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影响服务环境建设的问题,有权对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进行询问、质询并提出整改建议;

(三)对影响服务环境建设的行为,有权按照规定对责任人或责任部门提出问责建议;

(四)了解、查阅与服务环境建设有关的文件资料;

(五)根据安排参加或列席有关服务环境建设方面的会议。

第八条督察员工作制度

(一)例会制度。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督察员工作例会,必要时可随时召开部分或全体督察员工作会议。例会主要通报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动态,听取督察员开展督查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督查工作要求。督察员开展督查工作,应形成书面材料,准确反映社会各界对服务环境建设的意见建议,并提出纠正服务环境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二)联系制度。督察员在市纪委监察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由市效能办负责联系,组织开展督查活动。

(三)信息反馈制度。督察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反映的问题以及转递的投诉,相关部门要认真办理,并及时将办理落实情况向督察员反馈。暂时落实不了的,也要将有关情况及时告知督察员。

(四)分组督查制度。督察员根据服务环境建设工作的需要组成若干个督查小组,每个小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分组开展工作。

(五)定期报告制度。督察员每季度以书面形式向市纪委、监察局报告一次督查情况。各督查小组定期交流汇总督查情况,并定期向市纪委监察局书面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督察员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转递的投诉置之不理或久拖不决,甚至挟私报复,违者由市纪委监察局视情进行问责。

第十条为加强对服务环境建设的督查,市纪委监察局将视工作需要抽调督察员参与明查暗访活动,各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并大力支持。

篇10

围绕解决群众普遍关心、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卫生问题,着眼于抓基础求发展,治难点求长效。通过全民动员,人人动手清洁家园、美化家园,逐步形成完善的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卫生意识、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有效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

二、行动内容

第一阶段:年3月1日至31日

(一)阶段目标

健全机构,组织发动,清除垃圾、污水,清洁公厕,使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改善。

(二)工作要求

1、组织发动。各有关部门、各街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并带领机关干部参与整洁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报道先进事迹,充分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广大民众等积极参与。

2、清除垃圾、污水。以城区主、次干道、城乡结合部,内河两岸,农贸市场以及单位、居民房前屋后为重点,彻底清除积存垃圾,整治污水坑溏,疏通沟渠,消灭卫生死角,使全区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3、清洁公厕。所有公厕,有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制度上墙。强化公厕保洁,及时清运粪便,做到卫生整洁,无蝇无蛆,基本无臭,粪坑不满溢,地面、坑位清洁,无污水横流。

4、环境保洁。主次干道、小街巷有专人、分段、分片负责。落实清扫保洁有关制度,确保环境卫生保洁。

5、组织巡查。严格日常管理,加强市容市貌的环境卫生质量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反馈。

6、建立投诉平台。各街镇设立投诉电话、信箱或电子邮箱,并向社会公布;实时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跟踪反馈。

7、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月20日至30日,全区开展为期11天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结合今年创建文明和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工作,有针对性地独立及配合市里开展11场专项整治活动。

(三)评价指标

1、健全机构情况:全区主次干道、小街巷及新村楼院等保洁员配备到位。

2、组织发动情况:各街镇要召开动员大会,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带领机关干部开展环境卫生整洁活动,清除卫生死角。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开辟宣传专栏,宣传整洁行动的意义、卫生知识,报道先进事迹。

3、清除垃圾、污水情况:辖区内未见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现象;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无杂物乱堆,无垃圾乱倒,无污水乱排等现象,群众满意。

4、清洁公厕情况:公厕100%有卫生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制度上墙,公布公厕卫生举报、投诉电话,达到卫生整洁要求。

5、长效保洁:所有街镇落实长效保洁制度要求,做到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新村楼院、农贸市场等地均有专人保洁,及时清理垃圾,环境卫生整洁有序。

6、巡查落实情况:市容市貌保洁到位的情况,对环境卫生质量巡查发现的薄弱环节的整改情况。

(四)督导检查

1、督导内容:重点督查组织动员,责任落实,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沿路、沿河等部位环境卫生整治和集中整治行动开展等情况。

2、督查时间:月20-31日之间。

第二阶段:年月日至30日

(一)阶段目标

在前一阶段环境卫生大整治的基础上,以化学方法杀灭“四害”。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翻盆倒罐,清除容器积水、卫生死角,填堵鼠洞,抹平缝隙,彻底清除“四害”孳生地;以各街镇为建制单位,扎实开展以灭鼠为主的“除四害”药物防治活动,有效降低“四害”密度。

(二)工作要求

1、各有关部门、各街镇要把“除四害”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广泛发动群众,解决“除四害”工作人员和经费等问题。

2、按照“五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行动、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方法)要求,做到不漏单位、不漏居民户、不留死角。

3、实行片区和单位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片区和工作职责,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镇、社区都要有一个领导来抓“除四害”工作,负责落实具体工作。

4、各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要配齐“除四害”管理(投药)人员,原则上按每个单位(社区)配1-2名,具体落实“除四害”各项工作。

5、组织巡查。由区领导带队,抽调区直机关和相关单位人员组成“除四害”工作督导组,在本辖区开展巡查工作。

6、各街镇爱卫办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协助社区组织开展活动。努力提高“除四害”技术水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布雷指数等监测,科学评价“除四害”效果。

(三)评价指标

1、组织部署。“除四害”综合治理工作有组织、有部署、有总结、有评价。

2、科学用药,合理用药。药械使用方法科学,效果显著。没有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除四害”药械。

3、群众满意。现场走访,群众对“除四害”效果较满意。走访10户以上群众,满意度达80%以上。白天检查各类环境未见活鼠活动。

4、成效明显。

(1)鼠密度:辖区鼠迹阳性率不超过3%,外环境白天不见活鼠活动。

(2)蝇密度:辖区集贸市场、食品加工厂、饭店、宾馆、饮食店等重点行业有蝇房间不超过2%,一般单位不超过5%;加工、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

(3)蚊密度:辖区各类积水的蚊蚴阳性率不超过4%。

(4)蟑密度:辖区有蟑房间不超过5%。

(四)检查督导

1、督导内容:“除四害”综合防治情况。

2、督导时间:月20-30日之间。

第三阶段:年月日至5月31日

(一)阶段目标

完善设施,保洁到位,制度健全,巩固成果,卫生评比,使良好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以持续。

(二)工作要求

1、完善设施。主次干道按规定配齐垃圾桶,及时更新破损(旧)垃圾箱。主次干道和小街巷等含人行道路面平整。小饮食店、小理发美容店、小旅馆等配有消毒水池、消毒柜等固定的消毒设施。

2、保洁到位。落实路段、街巷卫生保洁制度,背街小巷、农贸市场有专人保洁;垃圾及时清运,做到垃圾不落地,垃圾、果皮箱不满溢,基本无蝇、无鼠。

3、健全制度。要结合实际制定清扫保洁制度、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媒体监督制度、群众投诉、反馈制度和检查评比标准和制度等,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定期检查评比。

4、卫生评比。将卫生单位、卫生小区的评选作为评选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的前置条件。在辖区开展卫生单位、卫生小区评选活动,形成一批卫生单位、卫生小区。

5、群众满意度调查。随机入户调查或走访过往群众,了解其对春季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满意度。

(三)评价指标

1、完善设施情况:主次干道垃圾箱、果皮箱等设施按要求设置、配齐,周围清洁、无暴露垃圾,定期消杀,基本无蝇。

2、保洁到位情况: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房前屋后等重点部位环境卫生整洁:无乱堆放,无垃圾落地,无污水横流,垃圾、果皮箱不满溢,沟渠通畅,无禽畜圈养,蚊、蝇密度低,未见活鼠。

3、健全制度情况:各街镇至少要有4项卫生长效管理制度;群众投诉或媒体反映的问题有记录、有问题处理过程的记录,有结果,有对群众的回访,听取群众意见;有关资料齐全。

4、卫生评比情况:相关资料齐全,有文件、有表彰、有检查评比等记录资料。

5、群众满意度调查情况:随机入户调查10户,走访20人,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应大于90%。

(四)督导检查

1、督导内容:重点督查设施建设、保洁到位、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检查评比、群众满意度等情况。

2、督查时间:5月21-31日之间。

三、组织措施

(一)各街镇为全民春季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责任主体。负责动员部署、组织辖区内实施全民春季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二)全民春季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区爱卫会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在本次活动中对各街镇进行对口指导,落实指标任务。

(三)各街镇要聘请社会卫生监督员,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全民春季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开展监督。

四、督导检查

(一)督导安排。区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督导检查组依据本方案阶段目标、工作要求、评价方式,对各街镇春季城乡环境整洁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通报检查情况。

(二)抽样方式和数量。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