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审查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审查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术审查制度

篇1

一、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制度

(一)法律框架

澳大利亚的外资审查法律制度是由议会单独制定法律,政府部门颁布法规和相关审查政策,审查机构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和监管。审查机构对外国投资采取个案审查的方式,重点考察投资是否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1975年外国收购与接管法案》(ForelgnAcquisitionsandTakeoverAct1975)是澳大利亚外资审查的基础法律,规定了审查机构、审查对象、何谓取得目标企业控制权、豁免和法律责任等核心问题。

《1975年外国收购与接管条例》(ForeignAcquisitionsandTakeoverRegulations1975)是澳大利亚审查机关审查外国投资的具体指导法规,详细解释了《法案》的重点概念,并列举了豁免审查的条件。此外,澳大利亚国库部还经常公布具有约束力的外国投资政策。

《条例》第12条将银行、航空、机场、航运、媒体、通讯业列为敏感行业。这些领域的外国投资除需符合《法案》有关规定外,还受该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如外国人在澳大利亚银行部门的投资需符合《1959年银行法》和《1998年金融法》等银行业法律法规;外国投资者拥有澳大利亚国际航空企业(包括澳大利亚航空公司)的股权上限为49%;《1996年机场法》规定,联邦政府出售的机场中外资比例不得高于49%;《1981年海运注册法》规定,凡在澳大利亚注册的船只必须由澳大利亚人拥有大部分所有权;外国投资者对澳大利亚电讯公司的所有权不得超过该公司私有股份的35%,单个外国投资者不得超过5%。

(二)审查机构

《法案》第2章第18条规定,澳大利亚国库部部长或其代表(通常为副部长)负责审查外国投资。如果国库部部长认为一项外国投资有损于澳大利亚国家利益,可以禁止该项投资或附加修改条件后批准。国库部部长在做出审批决定时,主要依靠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

外资审查委员会只负责咨询和审查,没有审批外资的权力。澳大利亚政府一直强调委员会咨询的一面,但事实上,委员会的成员由国库部部长任命,现任总经理科尔默(PatrickColmer)兼任国库部投资贸易政策司司长,因此该委员会是澳大利亚外资审批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在外资审批上有很大的影响力。绝大多数情况下,委员会对外资项目提出的审批意见都会被国库部部长采纳。这种在行政部门外,另没咨向性机构审查外资的做法非常巧妙,可以提高外资审查制度的灵活性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缓冲空间。

(三)审查对象

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制度将外国投资者对澳大利亚商业和不动产项目的直接投资作为审查对象。在界定商业项目直接投资时,澳大利亚没有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即将外国投资者出资比例10%以上(含10%)的投资视为直接投资,而是关注投资者是否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因此,即使出资比例低于10%,如投资者能通过获得投票权、任命董事会董事和签署特定合同(如贷款、提供服务和承购协议)等方式对目标企业施加影响,也将被视为直接投资。此外,获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的担保物权也被视为直接投资。

为外国投资不动产项目设置专门的审查标准是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制度区别于其他发达国家相关制度的特色。2008/2009财年,外资审查委员会共批准5352项外国投资。其中,4827项为外商对澳大利亚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比例高达90%。澳大利亚政府将房地产投资纳人审查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外资对澳大利亚房地产业的投机行为,确保外资有助于增加澳大利亚住房供应,带动建筑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虽然近年来中国个人和企业对当地房地产投资有升温的趋势,但与并购澳大利亚企业相比,投资规模与影响力均较有限,因此本文不具体阐述。

(四)审查门槛

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制度根据投资者的不同身份背景设置了三种不同的审查门槛。第一,对外国政府及其实体的投资,执行最严格的审查模式,即无论投资金额大小和拟持有目标企业的股份比例,都需接受审查。第二,对美国以外的外国私营部门的投资,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只要达到一定投资金额和一定股权比例就需接受审查。投资金额门槛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将根据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调整,并在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网站上公布。2010年,外国私营部门对澳投资审查金额门槛为2.31亿澳元以上。在股权比例方面,外国私营投资者需获得澳大利亚企业15%或以上的股份,才需要接受审查。第三,基于《澳大利亚一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美国投资者对澳大利亚投资享有更优惠的审查条件。2010年,美国私营部门投资者对澳大利亚非敏感行业的投资审查金额门槛为10.04亿澳元,高出其他国家四倍多。

(五)审查程序

澳大利亚严格执行强制申报和事前申报原则,要求所有需接受审查的外国投资必须在交易完成前向外资审查委员会申报。在审查程序设置上,澳大利亚政府将外资审查分为初审和调查两个阶段。首先,初审期为30天,之后国库部部长需在10天之内告知交易方审查结果。如国库部部长认为交易不会对澳大利亚国家利益造成损害,将批准交易正常进行。如认为交易较为复杂,可能损害澳大利亚国家利益,一般将启动调查程序。其次,调查期为90天,国库部部长需在此期间决定是否批准该交易。这种根据外国投资对国家利益影响程度划分阶段进行审查的做法体现了澳大利亚立法者追求审查效率的立法初衷。一方面,缩短对金额较小、较为简单的外国投资的审查时间,可减少审查给交易带来的影响,维持投资者的积极性,并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审查针对性;另一方面,对部分金额庞大、敏感度较高的特殊交易要求交易方进一步补充信息,展开深入调查,确保澳大利亚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六)法律责任与救济

《法案》第2章第25条规定,如果交易方(自然人)不遵守国库部部长的决定,将被处以不超过500个罚金单位(约5.5万澳元)

的罚款或不超过两年的监禁;如果交易方是经济实体,罚金将可能高达2500个罚金单位(约27.5万澳元)。

尽管国库部部长对外国投资进行审查属于行政行为,但其并不受《1977年行政决定<司法审查>法案》(AdministrativeDeci-sions(JudicialReview)Act1977)和《1975年行政上诉法庭法案》rAdministrativeAppealsTribunalAct1975)管辖。澳大利亚普通法院可根据普通法对国库部部长做出的外资审查决定进行司法审查。事实上,澳大利亚法院一贯尊重国库部部长对外国投资进行国家利益审查的权力,轻易不启动司法审查程序,只基于以下原因开展审查:一是国库部部长做出决定时未满足法定要求;二是考虑的因素超出国家利益范围;三是决定不符合一般理性标准。

二、国家利益考虑因素

《1975年外国收购与接管法案》、《1975年外国收购与接管条列》和澳大利亚政府历年来颁布的外资政策均未明确规定国家利益的含义。2010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公布最新外资政策,规定审查外国投资时将从六个方面衡量投资是否符合澳大利亚国家利益,并首次明确提出将重点审查投资金额较大、目标企业员工众多、市场份额较大、涉及敏感行业或拥有特殊资产的外资项目。

(一)国家安全

澳大利亚政府将国家安全作为国家利益审查的首要考虑因素,体现了国家安全对澳大利亚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澳大利亚政府依赖国家安全机构的意见,考虑投资影响澳大利亚保护其战略及安全利益的能力,评估投资是否触及国家安全问题。在实际审查中,国家安全是导致外商对澳大利亚投资受阻的重要因素。例如,2009年3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收购澳大利亚奥兹矿产公司(OZMinerals)时,被澳大利亚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要求放弃位于南澳州军事中的一处铜金矿资产。2010年5月,澳大利亚国防部以项目位于军事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名义,建议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否决武汉钢铁集团对澳大利亚WPG公司的收购。

(二)对竞争环境的影响

在考察外资项目对澳大利亚国内竞争环境的影响时,澳大利亚政府采取双重审查体制。一方面,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在进行外资审查时,考虑项目在竞争方面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对项目开展独立的市场竞争审查。该审查独立于外资审查制度,不受外资审查结果的影响。因此,一项外国投资可能顺利通过竞争环境方面的审查,却受阻于外资审查。例如,2009年中国铝业集团收购力拓集团股份项目在顺利通过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市场竞争方面的审查后,却被外资审查委员会要求延期审查。

在竞争格局方面,澳大利亚强调各行业所有权的多元化,考查外国投资是否会导致投资者控制澳大利亚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权及生产权。此外,澳大利亚政府还会考虑投资对全球相关行业的影响,特别关注可能导致投资者控制全球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投资。

(三)与澳大利亚政府其他相关政策的关系

澳大利亚政府将考察投资是否符合澳大利亚税收、环境等方面的政策。

(四)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澳大利亚政府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一是收购重组计划对澳大利亚企业员工、股东及债权人等方面利益的影响。二是融资安排的性质,关注外资收购后澳方在被收购企业中的参与程度。三是考查投资者对被收购企业开发运营的安排,确保投资惠及普通民众。四是确保投资不影响澳大利亚对全球客户产品供应的稳定性。

(五)投资者的性质

投资者是否进行公开透明的商业运作是澳大利亚政府审查投资者性质的关注点。澳大利亚政府将考虑外国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情况,强调投资应足够透明并受到监管。对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澳大利亚政府将考虑基金的投资政策,以及如何实施澳大利亚企业投票权等问题。

(六)外国政府及其相关实体

对外国政府及其相关实体的投资,澳大利亚政府特别关注投资目的。投资是否出于商业目的,投资者是否独立于外国政府商业化运营都是决定投资项目是否通过审查的重要因素。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如果外国政府出于政治或战略意图,对澳企业进行投资,则是违反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行为。尽管澳大利亚法律未禁止外国政府及其实体对澳投资,但商业目的不明确的投资将受到外资审查委员会的严格审查,且通过审查的几率很低。对于有私营资本参与的外国政府相关实体,澳大利亚政府将重点考察私营资本在该实体中的规模、性质、权益的构成及行使权利是否受限等。

三、分析及建议

(一)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制度特点及变化趋势

1.审查法律制度较完善,但审查标准不够明确。

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制度由基础法律、法规和政策构成,涵盖了外资审查的基本要素,包括审查机构、审查对象、审查门槛、审查程序、法律责任与救济等,较为完善。自2008年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屡次公布外资审查政策,对原有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使外资审查法律制度更趋透明、成熟。特别是2008年2月和2010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两次公布衡量外国投资是否符合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考虑因素,勾勒了审查制度的核心问题——国家利益的基本概念框架。从澳大利亚政府公布的六点国家利益考虑因素看,国家利益的概念并不明确,是一个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动态性,即国家利益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固定。国家利益概念不固定造成外资审查标准不确定。审查标准不确定将导致外国投资者对审查结果缺乏合理预见,打击投资信心。澳大利亚立法者之所以采取这种刻意模糊的立法方式,避免明确定义国家利益,是为了保持审查制度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便于审查机构根据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运用自由裁量权,调整审查的标准。确保澳大利亚在充分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同时,国家各领域的利益不受冲击。

2.审查程序公开性加强,但仍存在一定任意性。

近年来,澳大利亚外资审查程序的公开性逐渐加强。澳大利亚的外资政策规定,审查委员会有义务通知交易方审查的启动时间和各阶段的审查结果。此外,澳大利亚政府还鼓励外国投资者在申报前与审查委员会进行沟通,以便委员会听取交易方对投资计划的解释,并回答交易方对相关审查法律法规的疑问。

但在具体审查过程中,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仍存在不透明的做法。例如,在审查中资企业并购澳大利亚能源矿业企业时,审查委员会多次在初审阶段临近结束时(如第28天或第29天)要求交易方撤回申报,补充信息或修改交易计划,重新递交申请。这将重新激活初审程序,延长审查时间。在个别案例中,审查委员会甚至多次要求交易方撤回申报,导致审查时间屡次延长。例如,2009年兖州煤炭集团对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Felix)的并购计划曾两次被审查委员会退回要求修改,在第三次递交申报后才获得批准。同年,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稀土生产商莱纳斯(Lynas)的并购交易更是在四个月内三次被要求撤回申报。通过研究《法案》和《条例》,本文均未发现有关审查委员会要求交易方撤回申报,重新递交申请的条款。审查委员会在实际审查过程中采取这种措施,实质上是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突破,不利于审查的稳定性和公开性,可能导致外国投资者因此错失投资的最佳时机。

3.在逐步放宽外国私营部门投资审查的同时,收紧对外国政府及其实体的投资审查。

澳大利亚政府近几年一直在调高外国私营部门的审查金额门槛,实质上缩小了审查的范围,使外国私营部门可不经过审批,直接开展一定金额以下的投资项目。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不断调整投资政策逐渐收紧了对外国政府及其实体的投资审查。实际上,除澳大利亚外,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出现了收紧审查外国政府投资的趋势。这些国家的外资审查机关认为,相比于一般商业公司,有政府背景的公司或实体在进行投资时可能不是出于追求商业利益的考虑,而是源于该国政府的授意。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这类企业的投资往往金额较大,更有意图和能力对东道国的国家安全造成损害。因此在审批这类外资项目时,审查机关特别关注投资目的,强调市场导向。澳大利亚政府2010年6月公布的外资政策,首次提出了评估有政府背景的外国投资是否出于商业化运作的几点考虑因素:首先,是否有外部合作伙伴或股东的存在;其次,无关联的所有权权益水平;第三,投资的管理安排;第四,是否存在保护澳方利益不受非商业交易影响的安排;第五,目标企业是否即将或继续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市场或其他公认的交易市场上市。

(二)对中资企业应对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法律制度变化的建议

1.投资前充分调研,根据审查法律的变化调整投资计划。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在对澳大利亚进行投资前,中资企业需充分了解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律法规,密切关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变化。澳大利亚国库部和外资审查委员会通常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最新外资审查政策,中资企业应及时浏览。此外,应关注澳大利亚国库部部长、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委员或其他负责审查外国投资的官员针对外国投资所作的公开表态,这可能体现了澳大利亚政府对审查外国投资的最新立场。例如,2009年9月24日外资审查委员会总经理科尔默曾表示,澳大利亚政府希望外国投资者持有澳大利亚大型资源类公司股份不超过15%,对矿业新项目的投资比例不超过50%。

2.在与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沟通的基础上,认真准备申请材料。

在向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递交投资申请前,中资企业应重视与委员会成员进行沟通。这不仅将帮助委员会更好地了解项目情况,也便于中资企业根据委员会要求及时补充、修改申请材料,提高审查效率。申请材料应尽可能详实、准确。国有企业在申请材料中应详细阐明投资目的,突出市场导向。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重点围绕澳大利亚政府最近公布的,评估有政府背景的外国投资是否出于商业化运作的五点考虑因素撰写申请材料,强调投资的商业目的。

3.中资国有企业可考虑丰富赴澳投资方式。

为应对澳大利亚政府收紧审批外国政府及其实体的对澳投资,中资国有企业可考虑以多种方式赴澳投资。例如,与民营企业或跨国公司联合,以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入股、参股澳大利亚企业。同时,也可考虑加入投资基金,凝聚资本合力,利用专业化管理团队赴澳投资。

4.分析以往投资案例,总结经验。

篇2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由资源、物质经济向知识、循环经济转变,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各国法律发展向着生态化方向推移。法律生态化是指顺应环境时代的要求,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部门法进行扬弃调整,最终达到法律规范与生态环境根本利益相一致,以推动生态文明社会变革。

一、知识产权法生态化

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而环境问题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的健康、生活。环境资源法是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往往涵盖不同学科,与其他部门法交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也提出环境法和条例是重要的,但光靠这些不能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法律生态化不只是完善环境资源法,其他部门法也囊括其中。知识产权制度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知识产权制度中,专利法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知识产权法的宗旨就是保护智力成果,促进智力成果的应用扩散,鼓励创造者不断创新。利益平衡原则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贯穿于知识产权制度。法律生态化是对传统法律目的、法律价值、法律调整方法、法律关系、法律主体、法律客体、法律原则和法律责任的绿化或生态化。它以环境正义、环境公平、环境民主、环境效益、环境安全和生态秩序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明确主体人和客体自然之间的法定关系、赋予人和非人物种的特定法律地位为特色途径。 环境问题通常都与技术高度联系,专利生态化是风险防范原则的体现。专利法中生态观是生态利益与人的权利并重,生态化具体表现为生态化解释关系到环境资源利用的部分,建立新的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制度,把环境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衔接起来。

二、促进绿色创新专利制度的必要性

(一)国内

1.我国环境资源现状的要求

我国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资源少同时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经济活动、日常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是环境资源现状的要求。经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可以通过促进污染预防控制技术革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技术也称生态技术,即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有保护环境功效。绿色技术代表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根据绿色技术的功能,绿色技术分为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与传统生产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清洁生产技术是事前控制的技术,充分体现了环境法中风险防范的原则。绿色技术可以在保证生产活动的同时兼顾环境。绿色技术的专利制度有利于提升科技对环境保护的支撑力,保障经济建设的生态安全。

2.专利制度价值的体现

一般而言,利益是驱使发明创造者创新的动力,是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标尺。专利制度是市场主体获得利益的长效保障。如同完全财产权会使生产偏向预先投资最小化的产品,没有专利制度,社会将会失去发明创造的活力。 专利制度的价值在于促进技术创新,对科技研发具有导向作用。若由于制度缺位导致技术保护不力,市场主体可期利润低于研发技术的成本,出于趋利避害的考虑,市场主体就不会再投入科技研发,进行发明创造。 当前的专利制度中找不到绿色技术的特别规定,无法有效保护绿色技术,促进绿色技术的开发扩散。对绿色技术作特别规定,建立专门的机制可以加强对绿色创新的发展方向引导,鼓励市场主体致力于绿色技术研发,这是专利制度激励引导价值的体现。

(二)国际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挑战,本无环境或气候友好导向性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必须向绿化嬗变。 国际公约对绿色技术作了相关规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27条限定了专利授予客体,规定:各成员可拒绝对某些发明授予专利权,如在其领土内阻止对这些发明的商业利用是维护公共秩序或道德,包括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或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所必需的,只要此种拒绝授予并非仅因为此种利用为其法律所禁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设立有效法律的建议,其中第八章规定为了有效地将环境和发展纳入每个国家的政策和业务中,必须发展和执行综合的、有制裁力的和有效的法律和条例,而这些法律和条例必须根据周全的社会、生态、经济和科学原则。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开发绿色技术,物质上给予资金支持政策制度上给予保障,专利制度为绿色技术大开方便之门。发达国家的绿色技术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专利制度给予绿色技术保护,促进绿色技术发展,与此同时阻碍了绿色技术的推广,成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获得绿色技术转让的障碍。虽然环境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国际组织、国际条约也不断致力于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绿色技术,但是进展十分缓慢。 从国外引进绿色技术存有较大阻力,我国若要取得主动权就必须加快我国绿色技术的自主研发,由进口技术向创造技术转变。

三、国外绿色技术的专利申请审查制度

绿色技术较其他科技而言研发范围小,发展缺乏积极性。加速绿色科技创新是各国的共同课题。突破现行智慧财产权制度的局限,或借助、改革、善用智慧财产权制度,以达到促进绿色科技研发。 各国一般采用加快审查的方式,有的国家辅以减少费用的措施。

1.英国

最早对绿色技术实行加速审查的是英国。英国知识产权局于2009年5月12日启动加速审查绿色技术,该程序称为绿色通道。若技术由一般程序提出申请审查,需要2至3年的时间才能获得专利授权。要通过该程序进行审查,申请人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并在申请中说明发明创造为绿色技术。英国专利申请中缩短审查期间的程序有三种,分别为合并检索审查、加速检索审查以及审查早期公开。绿色技术申请人不仅可以单独申请加速审查,也可以提出同时适用多种程序。在合并检索审查、审查早期公开程序中,并不要求申请人说明任何理由。而只要程序涉及加速检索审查,申请人就必须就加速审查程序对其专利申请的必要说明理由或者陈述其发明为绿色技术。 通过绿色通道,绿色技术的申请人最快可于9个月获得专利授权。2.美国

关于绿色技术的优惠条件,美国很早就有相关规定。《美国专利审查程序手册1998年修订版》第708.02条关于可提出特殊化请求专利申请,规定条件中第五项发明技术可从本质上改善环境质量以及第六项发明技术可对发展或节约能源做出重大贡献,涉及绿色技术可以请求提前或加速审查。《美国专利审查程序手册》还规定了发明技术将从本质上改善环境质量或对发展或节约能源或反恐能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利申请可免交加速审查请求费。 2009年12月美国推出了绿色技术专利申请加速审批项目。在试行该项目前,专利商标局对绿色技术的一般审查期为30个月发出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40个月作出最终决定。绿色技术专利申请加速审批项目将平均审查期缩至12个月。

3.韩国

韩国加快审查机制包括优先审查、加快审查和快速审查。优先审查程序一般仅适用于已进行申请公布的专利,须交纳一定的费用。环保专利申请也包括在优先审查范围内。2009年9月韩国修改了加快审查制度。其中与绿色技术直接相关的专利申请可以申请实行加快审查。申请加快审查的申请人需要先进行现有技术检索,并提供至少4项与这些现有技术逐项对比的说明。 同年10月,韩国知识产权局将绿色技术专利申请归入快速审查制度,在此之前,申请日后3个月进行审查,6个月公布审查决定。快速审查中,受到政府研发资助的绿色技术将在提交申请之日起1个月内完成审查,4个月内公布审查决定。

四、结语

我国对发明专利申请实行早期公布,延迟审查制度。根据我国《专利法》第34条规定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自申请日起满18个月,即行公布。申请人也可以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早日公布其申请的请求。第35条规定发明专利申请人可以在申请日起3年内,提出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的请求。必要时专利行政部门,可以对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所以通常情况下发明在提出申请后3年左右才能获得授权,甚至更长的时间。虽然可以申请提前公开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但是申请审查耗时不短。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2年7月我国27年间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达到100万件。绿色技术较其他技术而言需要更多的时间审查,如果不对绿色技术加以区别对待,那么就会造成绿色技术申请的积压,降低发明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绿色技术的进步发展。

我国也有加快程序,审查时间可以由3年左右缩短到18个月左右。《发明专利申请提前审查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了申请加快审查程序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可以申请加速审查的发明专利为已经公开,已提出实审请求并缴纳费用但尚未开始进行实质审查。加快审查适用于:(1)申请所涉及的发明对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有重大意义;(2)在专利申请公开后,他人实施其发明,对申请人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3)涉及以申请发明作为无形资产投资的重要项目;(4)对于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大专项、武器装备研制项目、863计划、973计划、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民用科研计划、军民两用计划及军转民高技术开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过程中产生的职务发明,不涉及国家秘密,并已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并获得专利申请号的,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该专利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或产业化前景;(2)已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或技术使用合同;(3)利用该专利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4)属于重大基础发明,占领技术制高点。 请求加快审查第一步由要求加快审查人向所市知识产权局申请,并上交相关文件材料。之后由所在市知识产权局进行初步审查,报国家知识产权局。最后请求人还要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当面递交证明,填写申请表和缴纳加快审查费。加快审查范围中并没有绿色技术,且加快审查的办理程序也较为繁杂。

篇3

一、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历史及现状

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已经实行了很多年。2002年开始对食品实行市场准入制,2007年提出食品生产许可覆盖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到了今天,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这项制度日臻完善。2009版食品安全法中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实行许可制度。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再次明确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施许可制度,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企业才能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在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具体实施中,对企业进行审查的技术文件主要为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和各类食品的审查细则。目前,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有66项,数量相当大,肉制品是其中一类。对肉制品的生产许可,过去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以及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做了大量的工作,十几年来一直协助总局跟进这项细则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意见,提出完善细则的措施。应该讲,肉制品生产许可制度的实施得益于中国肉制品综合研究中心和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但当时制定的细则,编的教材摞起来可能有一尺厚,太多、太细。如果只是肉制品企业,只要读懂肉制品相关的一本教材就行了,但是作为监管人员,要对所有的细则都熟悉,这就需要很高的专业素质。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许可审批权下放,由一开始的总局审核,后来下放到省级审查、发证,现在又下放到市、县级发证。全国3000个县,一个县念一个经,这66个细则就被念得五花八门。现在的细则问题很多,实施的阻力也很大。就拿这个细则、通则和许可办法本身来说,2015年,总局了《食品生产管理办法》,规定了食品生产许可的管理,也明确了许可制度的审批权限,比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高风险的食品,省级有一部分也可以发放许可证。一些低风险食品,许可审查、发证权下放到了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明确了分工,也明确了许可条件和基本的发证程序。

二、制(修)订《肉制品许可审查细则》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2016年,总局制定了《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以下简称《通则》),《通则》对法律和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的许可条件,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包括企业的环境条件、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等,提出了厂房、卫生条件等的要求,它基本上是按照法律法规、标准、食品加工规范规定的一些最基本的要求。现在来看,过去的细则,与当前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通则》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现有的细则与现行《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和《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不一致的问题。现有的细则中还规定了发证检验,但是发证检验制度在法律里已经没有了,在法规中也改了。《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和《通则》规定,对企业能不能连续生产合格产品,不是通过发证检验考量,而是要求企业提供试制产品的检验合格报告,然后由核查人员审查这个报告是否真实。这项规定变了,但现有细则还是原来的规定。对现有的细则要改革,细则应当与许可管理办法对应起来,与《通则》对应起来,要增加通则要求细则必须写明的有关内容。

二是现有的66个细则名称不统一的问题。例如食品添加剂的审查技术规范名称为食品添加剂审查通则,保健食品审查技术规范名称为审查通则等。在修订细则的时候要规范一下,只有一个《通则》管全部审查的基本内容,对各类食品审查的专业技术内容和补充技术要求等内容才叫细则。

三是现有各类细则编排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现有各类细则,有的是按照标准制定的模板来制定的,如1.1,1.1.1等,比较乱,所以在制订细则的时候也应考虑编排标准,采用食品生产许可专业技术委员会管理办公室制订的规范模版,其模板基本是按照制定法律法的模式制定,第一条,第二条,内容较为规范。

四是现有的细则类别繁多、不够统一的问题。按照《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目前食品分类有32大类,包括了保健食品,把过去的食品类别划分,略微作了调整。今后的细则的制定,宜统一,不宜多,对一类产品考虑制订一个审查细则。比如,粮食加工品、肉制品加工品、酒类等,要按照这个大类来制订细则。如酒类这么多项,研究制定细则的时候可以分章节规定,白酒、红酒、啤酒、黄酒,再加果露酒,还有其他酒,可以将不能融到一起的内容分章节规定,但要搞成一个大细则。对于肉制品的生产许可,可以搞一个细则,规范一下,技术上要稍微粗一点,但要求一定要严格。

目前细则制定进度还是有些慢,总局2013年成立,到今天为止,的许可审查细则只有两个:一个是2013年10月的《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3版);另一个是2017年初的《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版);还有饮料许可审查细则在网上征求意见,进度相对缓慢,因此,对细则的制修订还需要加快进度。

三、制(修)订细则要坚持的几个原则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是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的重要技术文件。在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紧密结合食品生产许可改革实际,紧密结合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要求,确保细则满足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需要。

一是细则制定要紧密结合食品生产许可改革实际。近三年来,我们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强监管的要求,改革了过去的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我们把它概括为“五取消四调整四加强”。“五取消”取消了与许可制度无关的内容。审查的时候,法律规定的条件是最基本的条件,在法律规定以外不能再附加别的条件。这次许可制度改革力度很大,过去许可审查的时限是60个工作日,每周五个工作日,需要三个月,现在明确是20个工作日,一个月内必须要完成审查工作。要求做到“一企一证”,如一家企业又生产肉制品,又生产蛋制品,过去的规定,需要企业取得2张许可证,现在不一样了,只有一张许可证,所以叫“一企一证”。还有许可证编号,过去叫QS,QS最早是指质量安全,后来又叫企业生产许可,现在把名称改了,生产许可,用“SC”,“生产”汉语拼音的前两个字母。这些许可制度改革的内容都要在细则中体现出。

二是细则制定要充分发挥两个技术支撑的作用。一个是食品生产许可专业技术委员会,另一个是行业协会。最近总局成立了食品生产许可专业技术委员会,今后还要成立几类相应产品的分委员会。希望中国肉制品综合研究中心作为一个牵头单位,把肉制品细则做好,做好相应的技术支撑,发挥相应的作用。

在制订细则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考虑行业协会在许可制度审查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如,制订饮料审查细则,总局已经发了征求意见稿,饮料协会在这里要发挥什么作用?当然作用很大,但是牵头单位不是饮料协会,因为我们想请更多的技术机构做好技术支撑,但是行业协会的意见也要听。那么,从行业协会的角度,也请给我们做好相应的技术支撑工作。最近国家卫计委修改关于茶叶的标准,取消了稀土这项指标,行业协会和总局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撑。肉制品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 前一段所传的“拼接肉”、胶水牛羊肉片,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王守伟院长在北京电视台向公众作了澄清,消费者就理解了。所以在这方面,要发挥专家的作用,发挥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发挥行业技术支撑的作用。

三是在制订细则的时候,要实现三个连接。其一,要与企业连接,要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其二,要与外部环境连接,主要是考虑在国内外的影响;其三要与消费者和消费者协会连接,让消费者放心。

篇4

关键词:审查;房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房屋建筑施工正在兴起,这种数目上的剧增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就需要甲方代表在审查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时,应进行严格的审查,一般说来,审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审查施工企业安全组织机构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网络

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是审查的首要任务,在检查中我们应该尤其注意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应以企业法人代表为首成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施工现场应以项目经理或施工负责人为主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2审查施工企业应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制度问题也是施工企业需要严格规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审查的核心内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的岗位责任制不能替代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施工现场安全文明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制度、新工人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值日制度、安全生产奖罚制度、施工现场安全防火、防爆制度、职工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班组安全管理制度、民工管理和门卫制度等。其中,企业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制度。一些施工企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将本企业的岗位责任制视为安全生产责任制,这是不妥的。企业岗位责任制是企业各级人员所在岗位的职责和职能范围。而安全生产责任制则是企业各级人员,上至总经理、下至生产工人,对安全生产所负的责任和职能。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是本工程的第一责任者,必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3审查工程项目施工应有的安全监督手段

安全监督手段是每个施工过程中都必须具备的一个主要环节,它能够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施工过程中不安全的事故隐患时刻威胁着安全施工,这就需要施工企业结合本工程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应用各种安全监督检查手段,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将各类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安全监督与管理手段,如班组相互安全监督检查,专检与自检相结合的安全检查方法,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现场轮流安全值日,签订安全责任书,以及现场悬挂各种安全宣传标语,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法与手段。

4审查企业安全资质和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施工操作的资格是确保施工安全的一项主要指标,只有事先拥有了施工操作的资格才能最终确保在施工中的安全进行。企业的安全资质是由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审查与颁发的《企业安全资质合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包括维修与安装电工、架子工、各种机械操作工、焊工(电焊与氧焊工)、司炉工、爆破工;打桩机操作工、厂内机动车辆司机等。除进行一般安全教育外,还要经过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教育,经考试合格发证后,方可独立进行操作,每年还要进行一次复审,过期不参加复审者视为无证者处理。在审查操作证时,所持证件必须与作业人员相符,以防人证不符。

5审查施工技术措施

1)基坑支护的审查,这一点是施工技术审查的第一个首要环节。在土方工程施工中应根据基坑、基槽、地下室等土方开挖深度和土质种类选择开挖的方法,设置安全边坡或固壁支护,对较深的基坑必须进行专项支护设计。在施工方案中应有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如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对坑槽边严禁堆放物料和施工机具设备,如有机械作业,必须对作业范围内的地面采取加固措施等。

2)脚手架的搭设方案的审查,主要是审查其的安全性设计。落地式钢管脚手架一般搭设高度为50m以下,应有详细搭设方案,并绘制搭设图纸,说明脚手架基础的做法,立杆、大横杆纵横向的间距,小横杆与墙的距离,连墙点和剪刀撑的设置方法,每2~3层须设置卸荷措施。搭设高度超过50m时,应有设计计算书和卸荷方法详图。在搭设方法上必须符合安全强制性条文(2002版)的规定要求,脚手架的搭设方案必须要有编制人、技术审核人和批准人。

3)高空作业和独立悬空作业的审查,审查是否采取了一些安全保护措施。高处(高空)作业主要是指施工现场“四口”和“五临边”的防护,以及独立悬空作业所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四口”的防护有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通道口(或出入口)的防护,安全强制性条文(2002版)3.2.1和3.2.2有详细的防护规定。“五临边”的防护是指未安装栏杆的阳台边、无外架防护的屋面周边、框架工程的楼层边、上下通道斜道两侧边、卸料平台外侧边的防护,安全强制性条文(2002版)3.1.1和3.1.3条文有详细的防护规定。对悬空作业,安全强制性条文(2002版)4.2.3-4.2.8条文有详细的防护规定。

4)垂直运输机械设备的安装是否有安全措施,同时也要审查在使用和拆卸等所采取的安全措施,有无经过安全资格认证和取得安全使用合格证。对塔吊的安装、拆除在施工前必须详细编制施工方案,在方案中对塔吊基础进行专项计算,对安装和拆卸的施工工序,安全技术措施,注意事项,以及特殊情况的防范技术措施应有详细编制(包括塔吊的力矩、超高、变幅、行走四限位和吊钩、卷筒的保险)。安装后应经主管部门验收,发给相应的安全使用合格证书。

5)在工程施工中因为用电安全导致的安全事故并不在少数,急需要我们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有:①审查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并有编制人、技术审核人、批准人,以落实安全用电责任制。②审查安全用电的技术措施。内容有施工用电的安全技术交底;实行三相五线制;高低压线路下方不得搭设作业棚或堆放构件、杂物等;各级配电箱,开关相应有防雨措施、有门锁、专人负责;有明确的送电或停电的操作顺序;电器及熔断器的熔丝规格必须与电流相一致。不得使用铜丝代替熔丝;各级配电箱必须固定设置,使用标准铁制配电箱;不使用自制的木配电箱、箱底距地面不小于1.2m;保护零线的截面积不小于工作零线的截面积;保护零线不得装设开关或熔断器,并满足机械强度要求;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制;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作业场所的照明电源,必须使用安全电压(24V或12V),使用行灯不得超过36V,并有良好绝缘;施工现场必须使用橡皮软管线,不得使用塑料电线或塑料护套线,并高挂使用;手持电动工具的外壳、手柄、电源线、插头、开关等必须完好无损;电气作业人员检查维修时必须按规定穿绝缘鞋、戴手套,使用电工绝缘工具等。③审查电气防火措施。内容有:施工现场不得超负荷用电;电气装置和线路周围不堆放易燃、易爆和强腐蚀介质,不使用火源;设备不得超负荷工作;现场用电不得乱拉乱接,生活用电不得使用电热设备,室内照明线不得乱拉乱接;配电室内配置砂箱和干粉灭火器。

结论

安全事故的产生具有突发性、瞬时性,所以安全工作的重点必须是以预防为主、事前控制。对各类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事故的起因都含有管理组织不健全、管理制度不严密、工作人员思想麻痹等,在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事前监控、检查不到位,才导致事故发生。作为一名甲方代表,要从思想上对安全工作提高认识,对安全管理知识进行了解、掌握,才能做好方案的审查工作,做到安全制度健全、安全措施到位,事前对各项施工工序中将会出现的安全隐患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确保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 董强. 如何审查房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措施[J]. 价值工程, 2010,(17)

[2] 胡泊. 小议如何审查人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J]. 建设监理, 2009,(03)

篇5

关键词: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研究

为了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国家卫计委提出了强化医疗单位审计监督的要求。目前我国医疗单位审计任务重、人员少,亟待提高审计效率。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效地缩小了医疗审计范围,科学地选用了医疗审计技术,准确地确定了医疗审计重点,从而达到了在确保医疗单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其审计效率的目的。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通过了解和调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建立健全及施行内部控制的情况,并开展相应的测试,以对其单位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健全性等做出评估,进而拟定余额测试的方式、规模及重点的程序过程。内控制度审计是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促进医疗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确定被审计医疗单位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

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其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就高,反之就低。医疗单位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首先对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审,以判断并确定其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以决定下一步的审计方案。

(二)有利于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

医疗单位内部有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意味着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抽样审计这一审计技术,以缩小详细审查的规模和数量,以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

(三)有利于被审计医疗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及提高经济效益

经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获得了被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信息,可以通过下达“内部控制漏洞报告”,“内部控制意见书”,“内部控制处理建议书”的形式,就被审医疗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及强化单位内部控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使被审医疗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有利于促进医疗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由传统的基础制度审计转变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这一现代审计的过程,可以促使医疗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学习并采用全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和策略,从而促进医疗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二、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内容

(一)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

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是否都建立了强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措施和方法是否起到事先控制作用,还存在什么薄弱环节,手续是否严密。一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有无健全的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记录、传递程序和报告制度。二是审查其有无内部审计制度,能否起到揭弊、查错、防漏及发挥监督的作用。一般来说,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能防止漏洞和差错的发生。

(二)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

一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布局是否合理,有无把一般的控制点设置为关键控制点。二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内控成本和效益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控制或过多的控制。三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职能是否划分明确,不相容岗位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到位,有无学习培训和职务定期轮换。只有合理设置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才能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是否达到预期的内控目的。一是审查有无医护质量责任制度,有无医德医风考核标准。二是审查有无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财产物资是否定期进行盘点并记录归档管理。如果被审计医疗单位内控制度未落实在行动上,而仅是写在纸上,是不可能取得好的内控效果的。因此,对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制度评审的关键着眼点在于审查其是否在发挥作用,是否被严格执行。

三、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一)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1.医疗单位内控制度在财务管理审计上应实现的目标一是保证医疗单位相关业务活动符合相关规范制度的要求。二是保证医疗单位各会计科目余额的真实性及完整性。三是保证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各环节处理流程及披露的合理性。2.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医疗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医疗单位相应财务职责和权限的设置,以及财务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情况。三是医疗单位编制的有关预算的材料。四是医疗单位的财务报表。五是医疗单位的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六是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关联到的其他资料。3.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形成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要求,同时符合实际状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定期更新。(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3)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是否根据医疗行业的特点,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资金保障机制,明确资金报批和使用程序。(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健全收入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是否根据医疗收入来源和管理方式,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5)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单位各项医疗收入是否由单位财会部门统一收取并进行会计核算,其他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办理收款业务,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6)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变相私分。

(二)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对被审计的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实物和增减变动的内部控制情况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的审计监督。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固定资产采购的预算资料。三是招标文件、评标报告和中标通知书。四是相关项目的调研方案、建议书及批复报告。五是评审相关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纪要。六是采购相关固定的凭证。七是建立的相关固定资产台账。八是制作的相关固定资产盘点清查报告。九是所有关联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其他资料。2.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申请是否履行授权审批程序。(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实施,是否履行询价、议价程序,是否按要求进行招标采购,货比三家。(3)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资本化处理后是否依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及时计提折旧。(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的账、卡、物三者是否一致。(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定期实施固定资产盘点,是否制作固定资产盘点报告,对盘点结果作出总结。(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业务流程、实施标准与台账。(7)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废弃是否履行授权审批程序,是否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8)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出售是否经过审批核准,价格是否合理。

(三)医疗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医疗单位采购内控制度审计是指对被审医疗单位采购各环节和各部门,运用相应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审计,并依据审计结果对医疗单位采购环节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健全性和合理性等做出评估的审计监督。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单位有关采购职责和权限的设置,以及采购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情况。三是单位编制的有关采购预算及档案材料。四是有关的采购设计书。五是授权供应商名单。六是采购公示。七是采购的相关凭证。八是采购管理关联到的其他资料。2.医疗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采购业务的控制。(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包括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采购活动管理、验收与合同管理、质疑投诉答复管理和内部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3)审计被审查医疗单位是否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归档并及时更新与政府采购业务有关的政策制度文件,定期开展培训,确保办理政府采购业务的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对采购业务的关键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发现问题,能否做到随时纠正问题。

(四)医疗单位科学研究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方法

医疗单位科研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是指为了规避医疗单位科学研究风险而对被审查的医疗单位科研经费和科研活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和评估的审计监督活动。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要提交的资料一是相关单位科研活动的制度及工作手册。二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立项、申报、具体实施及科研结题等制度性文件。三是各种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四是各种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五是各种科研项目成果的评审及其奖励办法。六是各种科研项目知识产权有关的规章制度。七是各种科研经费相关的收支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八是各种科研活动项目的立档归案管理措施。九是其他有关资料。2.医疗单位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分管财务、科研工作的院领导是否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负全面责任。(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部门是否负责科研项目管理,财务部门是否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项目负责人是否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按照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是否及时处理相关科研项目的经费结账及项目结题等事宜。(3)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科研经费收入是否真实,有无入账后返还委托方,是否全部收入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经费的开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开展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中是否存在着用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发票甚至于用白条套取科研项目经费的不良现象。(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课题结题后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及时进行财务决算。在医疗单位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审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强化医疗单位的审计监督,以此来促进医疗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并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胜.审计技术和方法[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制度 勘察设计质量保证

1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省施工图审查制度的不断完善,我省工程勘察设计水平总体稳定,对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省施工图审查机构定位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总量控制,不搞竟争。只从根本上杜绝了恶性竞争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为施工图审查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2 勘察设计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勘察设计企业走向市场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省勘察设计企业抓住机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省勘察设计企业已达1188家,从业人员达36800多人,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利税。但是,由于市场竞争不够规范,企业诚信不足,合理的工期和费用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房地产行业全面收缩的情况下,勘察设计单位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导致勘察数据和文件造假,未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问题时有发生。

2.1 基础资料存在造假现象

勘察工程的基础资料必须是实测的也是最可靠的。实测类资料最怕做假。尽管个别造假资料并未对工程带来灾难性后果,但其性质是十分恶劣的,后果也是最可怕的。如我们在审查中发现,有些报告在判别液化时,计算表中的标贯击数与剖面图表示的击数不一致,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其结果是把可能液化的场地人为地判为不液化,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还有些勘察单位为了迎合开发商的意图,把三类建筑场地人为地判成二类;有些设计单位对该加强的梁、柱不加强,减少钢材用量。有些开发商甚至扬言,谁设计的图纸所用钢材最少工程就给谁设计。而我们有些勘察设计单位为了承接业务,竟致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严重扰乱了勘察设计市场。

2.2 技术文件把关不严

审核审批是每家勘察设计单位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而现在有些单位的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只挂名不参与实际技术把关工作,较普遍地缺乏岗位责任制概念。特别是有些单位的总工平时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来认真审查报告图纸,往往签个名就算完事。

3 施工图审查的重要性

施工图审查是指建设主管部门认定的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施工图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的审查。对建设工程和工程勘察设计的质量控制,国家建设部和行业均了若干法规性文件,还有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专门机构,但却永远也不可能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就像法律再严格但永远不可能不出现犯罪问题一样。十年来的审查结果也证明,虽然勘察设计产品质量在逐年提高,违反强条、强标数在减少。但有些勘察设计单位的产品仍要经过多次修改或补充工作量后才能通过。可见,施工图审查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施工图审查不仅要对勘察文件中涉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内容严格把关,还必须对现场作业原始记录和测试、试验记录等进行核查。对不合格的勘察文件将及时退还建设单位并书面说明不合格原因,发现有关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问题,及时报建设主管部门。施工图审查同时承担着与建设主管部门的信息传输工作,还对新技术、新方法、节能减排的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

3.1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建筑行业相继发生了一些重大的质量事故,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在这么严格的监管条件下还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制度问题,我们实行的是质量企业负责制,在目前的市场体制条件下,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对质量放松管理。所以,政府有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模式、对企业的质量行为加强监管。我省的施工图审查机构就是对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内容的把关部门。从审查机构成立开始,我省就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目前我省已建立了具有江苏特色的施工图审查制度,并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运转有序的施工图审查管理体系,对确保我省施工图审查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审查机构自身建设的必要性

审图机构自身建设包括人员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目前,个别审图机构、特别是二类机构,专职专家中老专家偏多,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偏少,这主要是经济待遇问题。因此,作为公益性的审图机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应该在制度上给予保障,解决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优秀审查人员进入审图机构,同时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执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勘察设计质量的忠诚卫士。

4 结束语

篇7

一、我国普通保密专利制度的含义

我国的保密专利制度建立于第一部《专利法》颁布之时(1984年),到今天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根据现行《专利法》第四条以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七条的规定,我国的保密专利分为涉及国防利益的保密专利和涉及国防利益以外的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的保密专利。涉及国防利益的保密专利,一般称为国防保密专利或国防专利;涉及国防利益以外的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的保密专利,一般称为普通保密专利或一般保密专利。与保密专利的分类相对应,我国的保密专利制度分为国防专利制度和普通保密专利制度。

二、我国普通保密专利制度的实施现状

我国普通保密专利制度采用的是对确定保密的专利申请进行专利性审查,在解密前授予专利权,但不予公布的模式(参见右图)。其实施现状如下。

(一)保密性审查

第一,保密初筛。申请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提交一份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被受理后,无论申请人是否提出保密请求,都将首先进入保密初筛程序。经过初筛程序,挑选出可能涉及国防利益以外的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的申请,进入保密性审查程序。

第二,保密性审查。专利局保密审查部门对初筛程序挑选出的申请进行保密性审查。审查确定不需要保密的,案件转出保密审查部门,进入普通案件审查流程;审查确定需要保密的,发出保密处理通知书,案件进入保密审查程序。

(二)专利性审查、授权、复审与无效

第一,专利性审查。普通保密专利申请的初步审查和实质审查均由专利局指定的审查员秘密进行。初步审查按照与一般发明专利申请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相同的基准进行。初步审查合格的发明保密专利申请不予公布,已提出实质审查请求并缴纳实质审查费的,直接进入实质审查程序。实质审查按照与一般发明专利申请相同的基准进行。初步审查合格的实用新型保密专利申请将进入授权程序。

第二,授权。实用新型保密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发明保密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作出授予专利权决定,颁发保密专利证书并进行登记和公告。公告内容仅限于专利号、专利申请日和授权公告日。

第三,复审和无效。普通保密专利的复审、无效程序均由专利复审委员会负责。复审与无效的审理标准与一般专利申请相同,只是审理程序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三)解密

对于普通保密专利申请或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可以提出解密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每两年也会对保密专利进行复查,经复查认为失去保密价值的,可以解密。普通保密专利申请解密后,按照一般专利申请进行审批。普通保密专利解密后,在专利公报的解密栏中予以公告、出版说明书单行本,并按照一般专利进行管理。

(四)补偿、实施、保护

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没有关于普通保密专利补偿、实施、保护的明确规定。

三、我国普通保密专利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普通保密专利制度历史不长,总体上说还很不完善。目前,该制度有两个方面急需完善:一是调整细化解密制度,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出台普通保密专利的补偿、实施和保护方面的法律规范,填补法律上的空白。

(一)解密制度的完善

现行《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中没有解密程序的规定。解密程序仅在《专利审查指南》第五部分第五章第5节有所涉及。目前解密程序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依职权解密缺乏推动机制。《专利审查指南》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每两年进行一次复查,经复查认为不需要继续保密的,可以提起解密审查,否则继续按保密处理。这样的规定使得国家知识产权并无进行复查的动力。因为不进行复查,保密专利默认保持保密,不会直接产生损害国防安全或国家重大利益的后果,国家知识产权局也不会因此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依职权解密年限太长。国家知识产权局两年才进行一次保密复查。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更新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许多保密技术很快就失去了保密价值。此外,实用新型保护年限短,技术更新更快,如果仍然按照两年一个周期来进行保密复查,将有害于普通保密专利制度的发展。

第三,缺少国家处于特殊情势下的解密规定。这部分规定在许多国家的解密程序中都有具体规定。例如,美国专利法规定,“如果是在交战期间生效或颁布的,应在战争期间继续有效,并在战事结束后保留一年。如果是紧急状况期间颁布或生效的命令,在紧急状况存续期间及其之后的6个月继续有效。”

对于以上不足笔者有如下完善建议。

第一,将依职权进行保密复查的程序改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定期进行保密复查,未做出继续保密决定的,将予以解密。

第二,将依职权进行保密复查的周期缩短为每年一次。或者至少应将实用新型保密专利的复审周期改为一年。

第三,进一步细化解密的具体操作程序。现行解密规定太粗糙而缺乏可操作性,应当加强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包括对依申请启动解密程序中审查机构做出决定的时限规定,依职权解密的具体步骤等等。

第四,增加特殊情势下的解密规则。例如当国家处于战争或紧急状态时,应当延长解密周期或中止解密程序。

(二)补偿制度的构建

如果对保密专利的限制是必然的,那么对保密专利限制的一种有效平衡就是对专利权人进行适度的经济赔偿或者补偿。对于补偿制度的构建,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补偿机构应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各国通行的做法是由做出保密决定的部门负责补偿,因此建议将普通保密专利的主管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补偿机构。

第二,补偿应当采取请求制,请求时间应当在保密专利授权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目前国防保密专利规定的请求时限为授权后4个月,笔者认为普通保密专利可以适当延长,例如1-2年内。期限的延长,一方面给专利权人充分的考虑与准备材料的时间,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对专利权的实施价值、技术效果做出评价,为补偿标准的确定打下基础。

第三,补偿标准。首先,应对实用新型保密专利与发明保密专利的补偿标准有所区分,因为两者在创造性上是不同的。其次,补偿标准应当考虑发明创造的价值、完成发明或者取得专利权所花费的费用以及经费来源、推广应用情况、应用前景以及专利权人的经济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第四,发明人的份额。应当明确规定职务发明中,发明人所能分到的补偿份额,以激励其研究创造的积极性。目前,国防专利条例规定的比例为50%以上,笔者认为这是可以参考的一个标准。

第五,建立协商机制和诉讼救济。在补偿额的确定上许多国家都引入了协商机制,也就是说对于补偿额的确定允许专利权人与政府进行协商,给专利权人充分陈述的机会。当补偿部门与专利权人就补偿额不能达成一致时,应当允许专利权人向法院寻求司法救济。

(三)实施制度的构建

专利的实施必须以信息交流为前提,因此,如何处理好普通保密专利的保密性与信息交流的矛盾是实施制度的关键。笔者的建议如下:

第一,应当建立普通保密专利信息交流机制,实现保密状态下的专利信息交流。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在保证国家秘密不被泄露的前提下,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进行保密专利技术的信息交流。具体交流方式可以包括:将该专利有关文件副本送交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定期出版保密专利内部通报;对符合查阅条件的当事人提供专利信息的查阅等等。

第二,国家知识产权局应当把推动保密专利有效实施作为职责之一,尽可能减少保密专利权人的实施限制,采用多种模式推动保密专利的充分实施。具体实施方式上,我们可以采用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指定实施、保密专利主管机关推荐实施,专利权利人许可实施等多种方式进行。

第三,坚持有偿实施原则。坚持保密专利的有偿实施关键是处理好对国家投资项目产生的专利成果,进行符合该经费使用目的的实施费用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应当比照普通专利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不应该对保密专利有限制性规定。

第四,将保密专利按内容分成不同的密级,适用不同的实施管理方式。美国、德国均采用这种做法。我国保密专利不分密级,但应该将实用新型保密专利与发明保密专利进行区别对待,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保密程度和实施方式。

(四)保护制度的构建

对于普通保密专利如何进行保护,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笔者有如下立法建议:

首先,关于保护模式。普通保密专利的保护应当采用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并行的模式。行政司法并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是经多年实践证明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保护模式。采用这种模式能够对普通保密专利提供较为完整的保护,同时也实现了普通保密专利保护制度与普通专利保护制度的统一性。

其次,普通保密专利的行政保护机关应当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出于保密性以及专业性考虑,地方专利行政部门不适合作为普通保密专利的行政保护机关。

最后,对于普通保密专利的司法保护,应当基本上适用与普通专利司法保护相同的规则。但同时应当注意普通保密专利保护的一些特有情况。例如,对于普通专利,任何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的使用行为都构成对专利权的侵犯,依法应当给予保护。然而,普通保密专利缺少公开程序,社会公众并不知道保密专利权的存在。那么对于确实不知普通保密专利权的存在,而使用他人专利技术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是否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呢?事实上,在国防保密专利方面,我国已经有类似的案例发生。对于此类案件应当如何处理?我国《专利法》以及《专利法实施细则》都没有做出规定。在这里,我们不妨学习一下俄罗斯《专利法》的相关规定。俄罗斯《专利法》第30-6条保密发明的独占权之5“除本法第11条规定的行为之外,不知道,在合法的基础上也无法知道这种发明专利存在的人使用授予专利权的保密发明,不视为侵犯保密发明专利权人的独占权。当发明解密之后或专利权人告知此人这种发明专利的存在,此人应当终止使用授予专利权的发明,或与专利权人签定许可合同,具有先用权的情况除外。”

四、结语

篇8

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94-0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质量把关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 in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document review system carry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 as do the construction drawing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work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only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plan; review;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中相应的工作环节也同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更好的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如何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优化建筑结构完善施工工艺,如何更好的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等,都成为现今建筑行业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难题,其中建筑工程的设计和审查便是其中的一项关键点。作为建筑工程的灵魂性工作,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好坏不仅决定了工程的质量,更决定了建筑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一旦建筑设计出现问题势必将会影响到整体建筑工程的项目开展,因此严格的施工审核工作便有了其存在的重要价值,它的存在有助于建筑工程设计向合理性、科学性的方向发展,更有助于将各种危害消灭在萌芽阶段,最大限度的降低投资风险。在图纸交付施工之前发现设计问题,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是非常有效的质量保证手段。 施工图设计文件是施工的依据,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建立之前,建设单位在勘察设计市场上的行为缺乏有效制约,社会上“勘察设计质量是工程建设质量的根本”的意识十分淡薄,而以前的质量检查,也都是在事后进行,即使发现问题,也很难弥补。下面本文将从施工图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和强化施工图审查管理,做好施工图质量把关工作的措施等方面对此进行重点概括。

一、对施工图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

综合设计单位自身的原因分析,施工图设计出现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单位对施工图交待不清

按照行业的一个惯例,完成的设计文件由设计单位交给建设单位后,应由建设单位分发到施工单位,由设计单位将设计的意图、特殊的工艺要求,以及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在施工中的难点、疑点和容易发生的问题等向施工单位作详细说明,并负责解释施工单位对设计文件的疑问。如果因设计人员的过错,在图纸交底时,尤其是对于在施工中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交待不清,就极有可能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

2.设计人员的设计错误

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设计错误,又表现为没有根据勘察的基础性技术文件以及勘察的成果文件进行的计算错误,与设计单位屈从于建设单位而导致工程质量要求不能满足强制性标准的形式。因此要加强对局部区域地基基础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的规范以及标准要求。

3.设计文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设计文件深度以及内容要求的强制性规范,主要是能保证编制深度要求符合规定。假如设计文件对国家编制深度不完全符合,即使不属于设计错误,但设计意图表达过于含糊粗糙,使施工及监理等人员看不清设计意图,由于施工图矛盾与缺漏以及施工人员对图纸产生错误的理解,轻则对各专业图纸的协调性以及后续的施工准备工作产生影响,重则会导致建筑工程的安全事故以及质量问题。

二、强化施工图审查管理,把好施工图设计质量关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所审查的重点主要是针对设计文件中涉及安全以及强制性标准和公众利益的内容进行审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能结合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审的环节,对勘察设计合同以及所设计的市场管理内容和设计单位资质以及个人执业资格情况进行加强管理。针对施工图设计存在的质量问题,应该更好地建立健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确立政府对勘察设计质量的市场监督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审查资格的管理,对审查的行为进行规范,对审查人员以及审查机构需要有较高的要求。第一,要对审查机构的设置进行总量的控制,各个审查机构需要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既要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又要对施工图技术进行独立的审查。要想维护审查工作的权威性以及公正性,需要对各审查人员以及审查机构实行相关的项目审查回避制,对有利害关系的勘察设计单位申报的施工图不要受理。第二,对审查人员的资格实行认定和考试相结合,各审查机构根据资格条件与工作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并向各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审查人员的审查资格,各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考核测评。

2.要想实现对审查水平的提高,需要加强审查人员的业务交流以及继续教育工作。各地应及时组织各个审查机构中审查人员进行培训与学习,以便能对强制性的条文以及新规范新标准进行及时性的掌握,严格把关并认真执行。促进强制性条文与新标准新规范的惯彻实施。同时,应该大力提倡审查机构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汇编成册,印发给各勘察设计单位,并定期召开有关勘察设计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座谈会,请审查人员通报审查情况,分析审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交流审查经验,研讨技术性问题,达到统一认识、提高水平的目的。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审查机构的审查水平可以不断提高,审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审查机构与勘察设计单位的互动交流,促进各勘察设计单位的业务建设,提高勘察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

3.要想使施工图的审查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需要建立审查机构的约束机制。首先要强化对审查人员以及审查机构的监督。要对各审查机构已审的项目实行质量调审制,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对审查机构的已审项目进行随机调审。调审后既能督促各审查人员与审查机构不断对审查水平进行提高,使业务的学习进行加强,责任感得到增强,又能对各审查机构的质量状态进行审查。经常性的检查施工图审查质量,对审查的依据范围以及审查的项目要明确,不允许进行超标准以及超范围的审查。还要规范审查的行为,不能进行跨专业审查与聘请无审查资格的人员进行审查,要对错审与漏审行为进行处罚,确保审查的质量。通过建立审查机构和审查人员审查质量问责制,对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审查机构和漏审、错审较多的审查人员随时进行处罚或叫停(停止审查),并记入审查机构和审查人员的不良记录档案。

三、结语

实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应该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将设计挂靠、越级、出卖图章等市场违规行为纳入常规性的监督管理,达到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的双重管理目标。不断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使这项制度在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上再向前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以促进施工图审查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玉,田宏利.施工图设计及审查中若干问题的研讨[J].宁夏科技,2008.

[2]杜鹏中. 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如何结合施工图审查加强设计质量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2008.

[3]强化勘察设计质量和市场的监管,认真实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J].中国勘察设计, 2007

[4] 梁志华.浅议做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J]. 广东科技. 2007(03)

篇10

关键词:建筑安装项目 设计预算审查 探讨

在建筑安装设计工作中,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是设计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安装项目设计的预算,是合理安排建筑安装项目经费,完成建筑安装项目工作的必要前提。而对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的审查是落实工程造价,进一步核实建筑安装项目的可行性,为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项目所需的资金,杜绝投资浪费,保证建筑安装项目的资金准确到位,是建筑安装项目执行和实施提供有力的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审查工作是确保建筑安装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是对项目设计预算编制结果进行综合性的验证、考核与验收。所以本文就建筑安装项目的预算审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及其研究,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建筑安装项目的特点对设计预算审查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便具有借鉴之意义。

一、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审查的目的及其优点

审查建筑安装项目设计的预算,可以提高项目设计预算的质量、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在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审查过程中,就是对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进行逐项确认落实的过程,也是对建筑安装项目设计的预算中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系统的检查、核对过程,使实际预算更完整和准确地反映设计预算内容,提高预算的编制质量,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的。审查建筑安装项目设计的预算,是促进项目实施单位加强经济核算、强化经济管理的手段。在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审查特别是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初审中,施工单位能及时了解经济核算中的存在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可以提高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质量。审查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是推行招、投标制度基础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建筑安装项目预算有利于与国际、国内标准化、规范化接轨,实行招、投标制度。

二、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审查的形式、方法及要求

项目设计预算审查的形式包括:专家会审、委托审查和预算审查机构审查。专家会审是由主管单位与项目建设单位共同组成会审小组并聘请有关精通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熟悉建筑安装项目管理,有一定资质的专家参与对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进行认真审查,建设单位应按专家审查意见进行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的修改与补充。而委托审查是由主管单位委托建筑安装项目实施单位,并聘请有关精通项目设计预算、熟悉建筑安装项目管理、有一定资质的专家参与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进行认真审查。预算审查机构审查是由主管单位与建筑安装项目实施单位聘请专门预算审查机构审查,实施单位依审查机构的审查意见,进行项目设计预算的修改。

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审查方法包括:

逐项审查和经济对比审查。逐项审查也称全面审查。是依据项目的总体设计框架、项目设计预算编制和项目设计预算审查有关办法及规定, 按工作区域、性质、方法等逐项地全面地审查。对比相关条件下,预算标准的选取的合理程度,计算依据的合理性,预算相关文件完整、健全度等,逐项审查的目的在于审查质量高、审查发现问题广,是一种较全面完整的审查。经济对比审查也称简单审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将规定的单方预算标准或相关经济技术指标与项目设计预算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项目设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二是将项目设计预算与项目规格、技术经济指标相一致或相近的同类项目的预结算进行对比,经济对比审查比较节省时间、见效快,适用于以往工作程度深、工作项目简单、可对比性强的一般项目设计预算审查。

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审查要求包括:

预算审查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项目设计预算审查要在项目设计技术审查之后或与项目设计审查同步进行,项目设计预算审查人员应由熟悉项目设计预算编制、预算审查,精通项目设计预算管理并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经济预算专家组成,项目设计预算审查后, 预算审查专家应分项目写出项目设计预算审查书面意见。项目设计预算审查工作是整个预算管理制度重要环节,必须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体现项目设计预算审查的严肃性、公正性和合理性,才能协调项目管理单位与项目实施单位的关系,加深理解项目设计预算审查的意义,把握项目设计预算审查的原则,从而提高项目设计预算审查质量。审查的技术含量较高, 项目设计中的工作项目、工作量及各种技术要求等为审查工作依据,因此项目设计预算审查一定要在项目设计审查之后或与项目设计审查同步进行。项目设计预算审查专家应具备高级以上经济技术职称, 能切实履行职责, 客观、公正地对项目设计预算进行审查, 能严守审查纪律, 作好预算审查的保密工作。项目设计预算审查后, 预算专家应根据审查结果,对项目设计预算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得出一个科学、正确的结论, 对项目设计预算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三、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审查步骤及预算审查内容

设计预算审查的主要步骤:1)准备相关的文件资料与项目设计预算相关的技术文件及与项目设计预算相关的预算文件及规范、定额等。2)项目设计预算审查。对项目设计预算的构成、工作项目的设置、各项取费标准的使用合理程度、总费用的计算等进行分类、分项和分阶段地进行审查、审核和验证。3)填制审查意见及修改意见书。对项目设计预算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审查人员应根据问题的性质、类别、严重程度分别填制审查意见及修改意见并由项目设计预算主审签名生效。

四、建筑安装项目设计预算审查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建筑安装项目涉及到的工作领域和学科广,动用的工程手段、技术方法也较多,加之集科学研究、生产劳动施工于一身,季节气候、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的自然的社会的区域性的不可预见因素较多。因而增加了项目设计预算编制的难度和项目设计预算审查的难度,因此, 在预算审查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预算编制中的工作量与任务书不一致的问题。原则上项目实施单位不得更改任务书和调减项目工作量,如工作量的调减基本上已经过技术专家的认可, 应提供详实的调减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