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科学实验方案

篇1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6.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

三、课程设置

*

四、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方案(简称“方案”下同)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方案充分考虑了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30%~20%。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设置以下六类科目:

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生活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劳动技能——以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

唱游与律动——课程将音乐律动与舞蹈、游戏相结合。通过音乐教学、音乐游戏和律动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能力,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绘画与手工——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运动与保健——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大肌肉群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刺激大脑肌能的发展。提高安全意识和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学习基础的卫生保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知识和方法,培养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四类科目,课时可弹性安排。

信息技术——以学习简单的通讯工具运用、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络运用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一般在高年级设置。

康复训练——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知、言语、思维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语言——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学习第二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简单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

艺术休闲——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校本课程——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4.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社会实践时间活动为2周,机动安排时间为2周(用于远足、参观、运动会、艺术节等)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为13周。

1~6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0节,7~9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2节。

5.每节课上课时间一般为35分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残疾程度和课程的性质进行适当调整。

6.每天安排15分钟晨会,进行专题教育活动;每天安排30~40分钟眼保健操、广播操和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周安排2课时班队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建议低年级安排综合实践活动,高年级安排班队活动),高年级可安排2课时课外兴趣活动。

7.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8.课程评价

⑴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⑵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

⑶评价应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

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学校课程计划及其可行性,课程安排的适切性,课程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篇2

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公民的发展基础和基本权利。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和制度性的原因,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切实有效的途径,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专业互助与共享联系,教育如何摆脱“唯分数论”的现实困扰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是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作为公共教育的细胞,其活力所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所在,越来越成为教育质量能否得到普遍提高的关键。尤其在中国已加入WTO的大环境下,以及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与深入推进的教育现状下,学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显著成效带来生源骤然下降的社会现实,也同时带给学校必须实现“以质取胜”的生存挑战。因此,寻找并激发学校内在的发展动力,帮助学校建立有效的自我发展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内部首要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学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发展”等这些校本教育的策略和话题成为当前的教育热点。

基于时展的要求和教育实践的需要,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帮助广大学校探寻新的发展起点,确立新的发展方向,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重庆巴蜀小学和新世纪课程网发起,并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和中央教科所及其他教育研究机构,共同开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

该课题旨在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通过严谨有序的调研、论证、资料分析、实验等课题研究过程,和广大学校共同探索新世纪学校发展之路;同时,将契合学校发展之需,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干预研究和个性指导;并通过定期的课题交流活动和制度化的信息分享工作,为广大学校的发展建立一个教育思想传播、经验交流、实践探索的公共社区。

二、 研究的预期目标

“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严谨求实、探索创新、分享争鸣”为特色,以“打造名校、培育名师;创建一流学术社区、塑造未来教育家”为目标,汇集当代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精粹,以迅捷的速度、便捷的方式传播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和信息以及来自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使教育理论研究与一线实践深度结合,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学校建设提供理念、方法和操作手段的咨询和指导,提高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致力于帮助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追求进步、渴望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获得持久的成功。

具体而言,预期达到如下目标:

1、 促进学校管理者教育观念和管理能力的专业化发展;

2、 改善学校管理,创建新时期下学习型的学校组织;

3、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个人素质,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4、 提高学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

5、 总结并提升优秀经验,树立学校品牌;

6、 增进与专家、同行间的交流,构建一流的、具有广泛影响、独具特色的学术社区。

三、 研究内容

“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将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一系列研究:

1、 学校办学特色:真正的名校并不依托于外在,而是依托于其内在丰富且深刻的思想追求与精神传统。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灵魂的体现,它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全面的调研和剖析,和学校一起探索、建设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并基于此构建学校的发展规划。

2、 学校管理:优质的管理是学校办学理念得以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得以建设、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学习型组织是近年来国际流行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它强调员工改善心智模式、形成共同愿景、构建学习团队、不断自我超越,在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引领下促进组织的发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以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思想为先导,在学校管理中增进教师民主参与和自主发展的权利和空间,改善学校管理,尝试创建新时期下学习型的学校组织。

3、 学校教科研: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以调研、座谈的方式,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剖析学校已有的教科研工作,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以干预研究的方式,切实培养学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完善学校的教科研制度。

4、 课程实施与建设: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提出,新课程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将课程实施与建设地纳入到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中。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总结、借鉴国外有关课程实施与建设的研究成果和优秀经验,帮助学校充分挖掘学校、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形成反映时代特色的、灵活多样的“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学校课程体系。

5、 教师专业化发展:每一次划时代的教育改革,都必须依据教师这支队伍来实现。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永远是教育研究中最为热点的研究课题。“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分析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影响因素,并通过干预研究的方法,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为打造名校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

6、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前期调研和现场评估,分析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并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干预研究中促进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7、 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状况最终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前期调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通过相关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干预研究,共同探讨和完善新时期下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将之纳入规范化的学校管理体系和运作之中。

8、 信息技术: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素养不仅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在国外大量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和学校一起探索如何避免简单、误用的“电灌”现象,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在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9、 家校与社区协同教育: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和需要整个社会参与的大事。因此,新时代要求学校走出象牙塔,注意吸纳家长、社区及其他社会人士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在与外界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在调研和座谈的基础上,分析该校协同教育的现状,并挖掘可能的家长及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国内外的优秀经验和研究成果,设计、规划新时期下家校与社区协同教育的新模式、新思路。

四、 研究方法与过程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内容,“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展研究,促进学校的专业化发展。研究拟分为前期调研、干预研究、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以确保实验学校能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专业支持。

在各个研究阶段,“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的研究方式主要遵循“标准模版+个案研究”的原则。即,通过科学、标准的研究程序,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各研究内容开展研究的标准模版,以确保研究在不同实验学校进行的科学性与标准化;同时,在模版中留有适应不同学校发展需求的选择与调整空间,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无论在前期调研,还是干预研究、成果展示阶段,开展个案研究。

(一)前期调研

根据课题实验校的要求,课题组专家将以问卷调查、访谈、座谈、资料分析、现场观察、情境测验等不同的方式,围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的内容,深入课题实验校展开前期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是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并结合课题实验校的具体需求和现实条件,给出详细且有针对性的诊断评估报告。

根据课题实验校的要求,诊断评估报告可以是围绕学校发展形成的全方位报告,也可以是围绕某一内容形成的专题性报告。报告中还包括相对应的学校发展建议,供学校制定下一步发展计划时参照。发展建议应具有可操作性,并应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各研究内容的调研方案及工具另见研究细案。根据课题实验校的不同要求,细案中的相关内容可做适当调整。

(二)干预研究

干预研究主要是指根据课题实验校的要求,在对学校发展诊断评估的基础上,课题组专家有针对性地、个别化地制定干预计划,并根据干预计划以课题研讨、现场指导、在线交流、模拟训练、实验基地、校际协作、挂职流动等不同的方式,提供相应的咨询、指导、培训等专业支持服务,并以内部通讯、期刊杂志、图书资料、光盘录象、会议纪要等不同的方式,提供各类研究动态、优秀实践经验、国内外专题研讨、专题培训等信息服务,帮助学校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在干预研究中,课题组专家主要负责制定干预计划,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监督并随时调控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估计划的实施效果等专业指导环节。

干预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不是强化或形成学校对专家的依赖,而是通过寻找并激发学校内在的发展动力,帮助学校建立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即帮助学校建立自身的“造血”机制,从而使学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自主权。

各研究内容的干预研究方案另见研究细案。根据课题实验校的不同要求,细案中的相关内容可做适当调整。

(三)成果展示

“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将整合已有的资源优势,跟进课题研究的进程和课题实验校的发展状况,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系列学术研讨和课题实验校自助交流活动,通过展示各项课题研究的成果与进展,创设信息高度集中的合作交流平台和一流的、独具特色的学术研讨社区。成果展示的目的,旨在争取更多的社会理解和专业支持与参与,从而增强“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持久的生命力,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实验校创建“新时期,新教育”的品牌创造条件,进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

成果展示的主要方式有:

以年会的方式,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新世纪学校发展”大型研讨会,内容包括:

对一所课题实验校进行全方位或专题性诊断评估;

围绕诊断评估专题,遍邀国内外教育名家针对最新教育学术进展进行专题报告;

获得理事课题实验校荣誉的学校优先。

每两年举办一次“新世纪学校发展”国际研讨会,内容包括:

聚集国内外教育界学术权威、教育行政官员、媒体精英和知名校长等人士,交流不同国家学校发展动态和趋势,研讨热点问题,探求学校发展最佳途径,促进学校向多元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促进校长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分专题,每两年进行一次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与评比。评比结果将专门结集出版。

把握改革动态,不定期举办有关“新课程与学校发展”的专题讲座或培训。

推荐课题实验校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之光明网》、《新课程》、《学科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素质教育大参考》、《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核心教育期刊、杂志和媒体上公开发表。

此外,“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还将根据课题实验校的实际需要,支持课题实验校在当地发起校长沙龙、校长论坛、举办课题研讨、校际互访、送教育下乡、论文评比、教学大赛、信息技术培训等丰富多彩的课题实验校自助交流活动,并提供必要的策划、组织和学术报告等专业支持。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还拟将编辑出版“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丛书,收录课题实验校的优秀学术论文、学校管理案例、校长访谈、“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活动选集等精华内容,并请教育名家、名师予以点评。

五、 研究课题成员

“新世纪学校发展”研究课题成员主要由专家组和课题实验校构成,还可酌情包括一些个人成员。

1、“新世纪学校发展”专家组:

主要包括来自全国十五所高校中教育部下设的各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以及各高校、科研机构中教育管理、教育与心理、课程与教学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一批全国知名的名校校长。

其中,专家组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制和实施工作,现均为各课程改革综合项目组或学科标准研制组的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对于把握新课程理念及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有着深刻的见解。

2、“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实验校:

为确保课题实验校在当地的“品牌”形象,同时为促进课题实验校在当地形成专业互助团队,建立可持续的内在发展机制,原则上每地级市3-5所实验校。

3、“新世纪学校发展”个人课题组成员:

除学校以外,可酌情考虑一些有志于以教育事业为己任的学校校长个人、有潜质的学校学科骨干教师,以及部分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地方学科教研员、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等,以“个人课题组成员”的身份参加。

所有的课题实验校和个人课题组成员,原则上必须经过课题申报程序,经“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批准,正式颁发项目通知书。之后,实验校或个人成员将享受课题组成员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六、 课题实验校和个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1、权利:

课题实验校和个人成员均可享有本课题研究的所有内部资料和信息,并分享本课题组的各项研究成果。此外,课题实验校有权参与本课题的各项研究,并获得相应的专业支持;个人成员主要参加面向个体的专业化培训、教科研指导、学术交流等专业服务。具体权利如下:

享有“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提供的各类诸如在线交流、内部通讯、研究资料、会议纪要、图书资料信息,以及校际参观、与国际国内名校名师互访、评优活动等系列综合;

优先参与“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织的各项交流、研讨活动,包括考察互访、专题培训、课题研讨、现场观摩、模拟训练、校际协作、挂职流动、教学互助、评优竞赛等,获得理念提升、方法引领,增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面向社会公开组织的各项培训或专题研讨活动中,均可享受优惠待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教育观念;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热潮中,要求我们数学教师时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自觉改变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着力改革学习方式,努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位小学数学教师现行素质教育下的一大使命。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突出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的探究素材,在数学实验中真正实现“做数学”,并在“做数学”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如“圆锥体的体积”一课,为了避免学生学习圆锥的体积后,在实际运用公式时容易把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中的三分之一遗漏。所以,在教学中我更突出了本课的实验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我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深入实践,用自己的学具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到操场上用圆锥装满沙子,倒入自己的圆柱中,看看几次可以装满。在我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加深了对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理解。

二、注重实验教学,丰富学习经验

充分的活动是生命成长的历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比较抽象的问题或者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时,要注重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参与的机会,并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在“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认识、验证,并应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深知任何一个设想都应该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得到结论,才能加以应用。因此实验教学更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只有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理解“水面上升空间的大小即浸入水中物体体积”,进而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因此在科学实验室中我给学生准备了量杯和西红柿。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去尝试探究,学生能够用通过观察两次量杯中水的刻度变化得出西红柿的体积,很好理解用放入物体之后的水面刻度减去放入之前的水面刻度,就能得出被测物体的体积。在理解了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之后,我还给学生提供一个大的长方体容器,在没有刻度的情况下想办法也求出西红柿的体积。学生对于问题解决更加感兴趣了,小组内展开了讨论,在交流中发现很多学生能够测出长方体容器的长、宽、高,以及量出前后两次水面的高度,最后求出了西红柿的体积。在整个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由“想象―观察―实验―再实验”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首脑并用,合作交流,成为数学知识问题解决的探索者。这样的数学学习,使学生不但丰富了生活学习经验,能够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强化实验教学,放飞学生心灵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强化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现如今的数学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更要通过强化实验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经验,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而达到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验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技能的建构过程中。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这一节数学活动课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新奇的,从未接触过,对于学生更是陌生,在教学参考书中更是少有介绍,而在教科书中有一句建议:“让学生了解莫比乌斯带。”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就布置学生自己回去看,没有重视本课的教学,而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强化了实验教学,通过设计3个活动环节:(1)做莫比乌斯带,并验证它只有1条边和1个面;(2)沿二分之一线剪开并猜想可以剪成什么形状,再动手验证;

篇4

摘 要: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案对于教学反思、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具有现实意义。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重构为例,简要分析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教学评价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案重构;人教版

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倡教学评价体系的多重维度化,提出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发展主张。基于这一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如何进一步重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对此,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一、教学评价标准重构

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实施的前提,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评价标准应当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短期、中长期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顾此失彼。

具体而言,即是教学评价标准要体现前瞻性特征。评价标准应当同教学目标保持步调一致,不仅考虑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还应当对中期教学目标、长期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后盾支撑。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现实具有连贯性,例如有关分数的教学,三年级上册有《分数的初步认知》这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4课、第6课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等内容,六年级上册第1课、第3课有《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等内容。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整个小学阶段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促进长期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教学评价标准。五年级学生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方面内容之后,教师需要从宏观角度对学生运算规律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进行科学评价,为今后分数乘法与除法教学奠定基础,不能单纯就本课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粗暴地给学生打上学习成绩好、不好的标签。

二、教学评价主体重构

斯塔弗尔比姆强调:评价的最重要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参与,如果始终将学生置于评价客体的消极地位,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势必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无法很好促成改进这一教学评价功能的实现。

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新课程κ学教学评价方案重构提出的重要要求,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建立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新评价体系,转变学生被动参与评价的不良局面,在平等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教学评价一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多元评价主体当中,不同成员评价内容应当有所侧重。有关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主要由学生和教师完成;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法方面的评价,可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

这种教学评价方式促使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利用家长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有助于动员家庭力量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在课下帮助学生进行反思,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方法重构

通过教学评价的开展,学生应当学会正确判断自己的学习个性,了解自身优势和未来发展潜力,促进终身学习品质的发展。但是那种以卷面成绩作为教学评价方法的单一评价体系难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违背了教学评价目的。为帮助学生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建设一种实践性强、开放性强的新型教学评价方法,将书面考试这种单一教学评价方法引向口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课后访谈、建立成长档案袋相互结合的评价方法。

例如《分数的乘法与除法》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除了利用练习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之外,还应当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以及获取信息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平台。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回顾整数乘法与除法知识、小数乘法与除法知识、分数加法与乘法知识,将学生课堂表现纳入期末数学成绩,以实现教学评价方法的开放性。

教师在选择具体方法时,一切以学生学习特点为依据,只要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都可以采用。此外,教师还要特别注重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相互结合,为学生提供加强优势、克服弱势的建设性意见,推动评价对象的主动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评价是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关系到素质教育理念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教师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素质的提高,就应当以现代教学评价方案为准绳。虽然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尽完善,但只要诸位教学工作者持之以恒探索,就一定可以找到一条科学的教学评价之路,引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朝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篇5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即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家庭子女。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随着离婚率的提高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出抑郁、孤僻、自闭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可能问题更严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离婚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夫妻离婚,不仅会造成彼此心理创伤,而且对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极其严重且十会广泛,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会导致孩子精神异常甚至心理变态。

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反映的是家庭父母的关系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研究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严重的心理伤害以及给孩子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把握他们思想上的热点和盲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注重心理问题的自我矫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通过对各个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辅导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积累辅导此类学生的经验。

二、课题的内涵界定

离异家庭学生的界定,所谓“离异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和其他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离异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就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后,使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键时期,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孩子处于父母婚姻危机中,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感受,给他们安全感,是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界定,离异再婚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离异后又与他人结婚且与子女共同生活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在校学习的就是离异再婚家庭学生。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以及他们的自身的生活经历,都使他们具有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合作意识差,不乐于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冲动易怒,闯祸打架;行为散漫,我行我素,不原受人管束;个性内向,不合群。

离异再婚家庭子女由于父亲或母亲再婚,情况更为复杂,子女与后父或后母关系处理不好,问题可能会更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1、全面了解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及家庭情况

(1)进行家访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父母离婚的原因、家庭背景、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父母再婚的情况等等。

(2)和离异家庭学生谈心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何种心理问题,如果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前的争吵、打骂,孩子目堵这些情景一般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对父或母的再婚,孩子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的想法很少有人顾及,孩子又不得不置身于新的家庭环境,有的甚至生活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夹缝中,这让很多孩子都无所适从。

多数再婚家庭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有的由于父母离异或再婚,孩子由祖辈抚养,对孩子缺乏严格要求和督促,溺爱放纵,而造成孩子任性好强等。有的孩子虽跟着父或母生活,但由于父或母的再婚,孩子在新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性格扭曲,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多疑,自以为是,如果不及时做好家庭工作,孩子就会走上邪路。

因此,通过谈心,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看法、观点,显得十分重要。

(3)向班主任老师里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

要对离异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进行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离异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学生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

2、离异再婚家庭学生问题原因调查与分析

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离异家庭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父母教育知识的残缺,教育子女的失误,不良的生活习惯,缺少父母的关爱等。造成离异家庭学生惯于欺骗撒谎,过分敏感,情绪变化无常,容易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别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观厌世的倾向,尤其是这些孩子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保护与防范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有抵触对立情绪。

3、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

(1)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利用积极的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方法:心理测验、会谈、

过程:1)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2)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咨询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时,一面倾听,一面给予同感的反应。鼓励学生将无助、焦虑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以释放积郁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适当运用“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在咨询过程中,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的身体和情绪放松下来,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后来的咨询打好基础,当学生问及能否治好时,给予非常肯定的回答,给予学生治疗的信心

第二阶段:

目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和家庭疗法等,运用认知重建技术改变学生对社会、他人和恋爱观的不合理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其正确、合理认知的良好行为方式。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家庭治疗等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过程: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是对特定的不合理的认知的矫正,挑战它们的有效性,通过认知重构技术,重新形成李某的更具适应性的态度。

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绘画应用的是投射技术,绘画的语言丰富、内涵清晰。

通过绘画疗法,了解李某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然后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发泄。

家庭疗法:家庭疗法一般是治疗者与当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各成员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所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安宁。建议离异学生的父母在每周的周六,父母双方都放下所有的工作,辞掉所有的应酬,陪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加强心灵沟通。

第三阶段:

目标: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综合所有资料,结合咨询目标和实施方案,与离异家庭学生一起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制定行为改变计划;

(2)指出继续努力方向,建议继续保持咨询关系,2个月后联系汇报

(2)做好离异家庭的父母工作

(3)强化班集体的作用,增进人际交往

(4)学会自我调节,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离异家庭的孩子也需要亲情,但教师不能替代父母,所以,当他们面对困境时,教师要“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自信。在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所有教师都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诱发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矫正。否则,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再矫正就费时费劲。教育好离异家庭的学生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使这些受过心灵伤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脸上重新绽开灿烂的笑容,使他们与正常家庭学生一样拥有一片蔚蓝的、晴朗的天空!

三、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调兵山市第七小学离异家庭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家访,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总结一些个案特质。

2、探究法。

探索离异家庭学生代表性的个案,从而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个案特点。

3、调查研究法。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家庭、社会背景,分析和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

4、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个案的研究,从而得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实施步骤

1、2016年4月----2016年7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进行调查研究;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4)建立研究制度。

2、2016年8月----2019年7月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实施方案。

(2)对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

(3)开展系列课题研讨活动,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4)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5)调整修订课题实施方案,深化课题研究。

3、2019年9月----2019年12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学生成长个案等。 

(2)召开总结交流大会,申请课题结题。

(3)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交流。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科研研究中。

2、主研人员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中已有一定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

3、申报的课题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并保证充足的时间研究。

4、学校给予本课题以充足的研究经费。

六、成果形式

1、研究制度的建立;

2、学生成长个案;

3、优秀研究个案、分析报告、案例等;

4、教师的论文、专著;

篇6

一、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综观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学生的常规习惯没有养成,课堂上无组织无纪律;学生小组间没有交流与合作,多数学生我行我素;学生首脑不能并用,探究层次浅;实验器材复杂凌乱,操作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甚微。

以上种种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课堂效益不高,忽视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中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科学,将教学方式“成人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等等。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索活动的基础。如果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加以引导,就能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2、优选实验材料,促进课堂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必须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开展小组合作实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假设。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了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出假设,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相互间要受到启发。

4、制定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操作中,一般采取分组合作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己的计划方案。

5、组织小组表达、交流,验证实验方案

各小组把制定的方案在班内交流,其他小组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探究方案,如果方案切实可行,就进入验证阶段。验证中能体验学生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

6、巩固新知,留有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这就是科学的魅力,也是学习科学的价值。小学科学课解决的是科学的问题,但是课堂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就不是一节完美的科学课,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 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篇7

关键词:室内实验;规范操作;主体作用

室内实验课是小学科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课堂纪律乱、闹,实验效果差让许多科学老师头疼,我认为只有正视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才能规范科学实验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室内实验课堂规范操作应注意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前准备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程内容,教师进行相应的准备,教师在进行实验准备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深度的关系。实验前的学生准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在明确实验目标的基础上准备材料,或根据自己的方法来确定实验材料,这是渗透科学方法创新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

二、实验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要相融合

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这种实验方案是在教师指导,正确进行操作,在科学思想与科学态度结合下达到理智与创新的结合。

三、注意实验之后的总结工作

教师要通过分析典型实验,阐明实验规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深化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思路拓宽,将零散的实验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结合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实验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由小组内部进行讨论,经过小组的内部讨论向教师进行汇报,小组内部的讨论充分发挥了民主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进行真实的描述,如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时,有的小组小磁针并不偏移,这种情况就要向教师做真实汇报,师生共同再做实验,从而找出更为准确的答案。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假实验”;举例;建议

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地规定了小学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实验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小学实验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因为各种原因对于科学实验探究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当前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存在着许多“假实验”的情况,影响着我国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整体教学水平。

一、小学科学实验课中的“假实验”举例

1.机械式无差别探究的“假实验”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和鼓励实行的新的学习方式,但是探究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一些小学科学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去进行实验探究,导致出现了许多无效探究、无用探究的“假实验”的情况。例如,在“声音的传播”这一课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个重点:第一,声音的传播是没有固定的方向,是以声波的形式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第二,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来传播的;第三,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第四,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第五,带领学生制作土电话来体会声音的传播。有些教师在这节课中按照次序对这五个问题进行逐个的探究,但是每节课的时间是有着一定的限制的,学生的探究还没有结束就响起了下课铃声,这时教师只得匆忙地结束课程,并将剩下的探究题目交给学生课下去探究。这样虎头蛇尾的探究很难让学生把握住课程的重点知识,其实第一个、第二个类似于陈述性的知识点是不需要进行科学探究的,这其实就属于一种“假实验”的情况。

2.自由探究的“假实验”

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些小学科学教师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放任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中进行自由探究。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都十分有限,根本难以实现完全自主的实验探究,教师的实时指导在小学科学实验探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教师不敢、不愿指导,导致小学科学教学中出现了许多自由探究的“假实验”。

二、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建议

1.科学实验环节要完备,科学实验探究必须有结论

科学实验的正确程序应该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结果讨论。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验中,一定要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并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在实验结束之后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到实验结论的探究之中,通过自己实验和探究得出的结论才能让学生们影响深刻。

2.科学理解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国家倡导的自主探究式教学并不是将课堂完全地交由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和教学责任是不能减少的。尤其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的实验和探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对比实验中,教师就应该提前指导学生在试验中要注意变量控制问题,除了沙袋、水袋、空气袋的变化之外,其他的各项要素都必须保证完全相同,这样才能得出有效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才能完成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小学科学课堂是小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提高科学探索能力的重要场所,只有通过正确、真实、严密的科学实验才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宁缺毋滥的原则,避免“假实验”的情况出现,为小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养成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篇9

一、 定好实验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科学实验中,来不到半点马虎,因此实验前制定的规则显得尤为重要,是学生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规则实验

学生进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并保持肃静,注意安全。有些实验程序较复杂,教师可分解实验全过程,以分步到连贯;有些难度较大,教师要有重点示范,再分组操作。如分组实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等,在使用酒精灯、玻璃器皿前,必须严格要求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以防意外。《组装电路》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室使用干电池,学生掌握导体、绝缘体知识后,回家去搞电路组装,若在实验室没有严格操作规程,就会产生意外事故。

2.细致有序观察实验

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大多数是观察实验,只有细致有序的观察,才能了解现象发生的全过程,抓住现象的本质。因此,在实验前,学生要了解观察的目的要求,逐步养成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在凸透镜成像实验前,学生要知道凸透镜中心、焰心和纸屏中心必须在同一高度上,在点燃蜡烛后,慢慢移动透镜,渐渐接近纸屏,观察纸屏上出现什么,直到清晰为止,再慢慢远离纸屏……教师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3.认真分析作好记录

在细致有序地观察实验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让学生对观察的表象进行分析,观察的数据进行处理,观察的结果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填写实验报告单。实验记录的内容,不同年级不同要求,逐步提高。中年级只要求填写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后再填写实验结论;高年级还可在填写实验现象和结论后,引导学生扩散思维。从低年级开始,教师认真指导,严格要求,直到学生成为自觉行动。

二、有效指导规范操作

1.指导学生规范设计方案

制定实验方案其实就是从操作角度对探究作出具体化、程序化的假设,是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作出恰当选择,对收集证据的范围与要求作出正确判断,对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作出准备,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学生要能在教学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制定计划时,学生常常会出现以下失误:脱离实际,不具备可行性;措施不利,不具备实效性;缺乏步骤,不具备时间性。这就需要教师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地指导学生规范地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2.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 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从而规范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仪器,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仪器,就要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名称,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3.教师规范演示实验

很多科学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操作,进行探究。但有一些实验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学仪器,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探究。这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

4.学生规范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过程的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规范,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记录,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当然,相对动手活动来说,记录显得有点枯燥,有些发现,学生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教师要尽量使记录变得简易。三、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符号、图画、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特别是一些实验获得的数据,一定要如实地填写如斜面的作用,就要学生把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而学生记录的实验单,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

5.学生规范材料整理

实验完毕后,材料的整理也是一种学问。材料整理的规范有序,可以加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在整理材料前,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时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在整理材料时,重新认识整理的材料,比如酒精灯、烧杯、量筒等这些是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石棉网加热后不能用手碰,必须用夹子夹取放到指定的地方。 整理材料,不是一个人的事。学生在整理材料时,组长要进行分工,谁整理桌面,谁放回材料等等。教师要对分工明确,合作较好的实验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规范地整理材料,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特别是有些课型,一节课的实验有很多,如果小组整理材料不规范,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后面几个实验无法完成的后果。

篇10

一、实验内容方面

首先,实验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的巨大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也是小学生学习动机当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使其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其次,实验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能力形成的桥梁。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实验中有学生就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我们就帮助学生,深入探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它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的设计方面

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各种实验器材,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我们要鼓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他们思考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经历实验的过程,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精神也会得到培养。而且,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他们也就明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而不是盲目地玩。

三、实验材料方面

实验材料应该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我的做法是首先合理利用小学科学工具箱器材,因为它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其次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最后前两种方法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通过这三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部汇集起来,设立一个“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

四、实验方式方面

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实验环境,发展学生个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创造性思维也容易被激活,创造精神也更能得到培养。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勇气。鼓励一切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发表意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设想或者小制作要热情支持,具体帮助。这样他们在获得与众不同的成就后不但自己尝试到了实验成功后的喜悦,而且也激励了其他同学创造的积极性。最后,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应从一个实验者向辅助实验者转变,教师不能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做”、“实验结果是这样的”,而应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让他们自己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或者是假设。

五、实验操作方面

科学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六、课外活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