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实验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实验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实验方案

篇1

【关键词】分层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

引言

所谓分层教学,[1]就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层次的受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理论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以及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即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别人的指导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更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如何在最近发展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分层教学需要研究的内容。

1.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高中生、中职生、民族生、企业青年和复转军人等。调查显示,不同生源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差异非常大。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只停留在网络的初步应用上。

基于以上现状,如果还采用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会认为计算机知识简单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但若盲目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又可能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适应,跟不上教学进度。这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2.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主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分层,然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过程,最后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分层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客观准确的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

2.1 分层考试

分层考试必须由学校统一负责命题并组织考试,采用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将考试成绩作为分层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考试题目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尽可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考试结束后,再根据成绩进行分层。我校将所有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B两种类型针对普高生、艺术生、单独招生学生以及对口单招学生开设,其中,分层考试成绩在前40%的学生划分到A层,其余划分到B层。C层针对民族生、企业青年、复转军人等复杂生源学生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层次划分的更加细致,比如将成绩在前10%以上的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分为“优秀”层,享受“免修”计算机课程的待遇。

2.2 分层教学目标设置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在教学中取得同样的成功,必须精心制定适合这三个层次的科学的培养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有针对性的发展。

我校对各层次的课程总学时设定都是72学时,但在学时的分配和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目标的要求有很大区别。B层学生要求理解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操作系统和Office系列软件(包括Word、Excel、Frontpage、PowerPoint和Access)的基本操作,完成相关实训任务。而A层学生除了以上要求之外,还要加入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如C、VisualBasic、VisualFoxPro、C++语言等),能够自主学习、深入研究问题,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对于C层学生则适当减少理论知识范围,多加练习,要求其学会部分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能用计算机实现简单应用即可。

2.3 分层教学环节

分层施教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环节,其基本要求是:分层有质,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各得其所[3]。整个教学过程要经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实验及分层考核四个环节。

分层备课。根据以上设定的分层教学目标的要求,备课时需要明确每一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潜心研究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方法,精心备课。

分层授课。教学中采用不同的过程培养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分层进行。如课堂提问,所提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4]。课后练习也要分层进行,可以给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也可以同一练习内容,分层要求。

分层实验。计算机课程中,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以我校为例,实验时A层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再设计一些课外的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B层次学生精讲精练,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C层次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增加教师辅导的时间。

分层考核。可采用“日常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日常考核主要体现在考勤、练习和作业几个方面,加强过程考核也有助于分层教学的过程的顺利实施。期末考核则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分层次分批设置考试,不同层次的考试内容和难度都不相同。

2.4 分层效果评估

分层效果评估是对以上实施过程的科学性评价,其结果将直接反映分层教学的成功与否。评估工作一般只能纵向进行,与未分层之前比较或者与往届分层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从全校角度或各层次角度进行。如果评估以上指标表明教学效果不理想,则要科学反推问题究竟出现在哪个环节,及时进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3.问题和反思

经过一年的实践,发现分层教学课程建设中仍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

层次的划分,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一,造成等级观念。低层次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是差生,学习积极性极大受挫;高层次的学生,则容易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其二,缺少榜样。学生之间需要互帮互学,没有了榜样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层次较低的学生,找不到引领他们前进的目标,遇到问题也不能得到帮助,不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

3.2 教学管理上有很大难度

分层教学首先需要组织一场分层考试,然后需要将原有的以专业为单位的班级拆解开,再组织学生选课重新组合成新班级,此外,后续的工作还有排课、分配教室、分配实验室、教学监控、考试安排、成绩管理等,这些环节的处理难度和复杂度,与普通教学相比无疑是巨大的。

3.3 教师备课难度加大

实施分层教学以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打破了统一的教学大纲,一致的教学进度,而改为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实验方法。如果每个老师都承担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工作强度将是原来的若干倍,备课难度可想而知。

从总体上看,尽管分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还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值得推广。要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采用,仍需我们不断总结完善,解决各种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昊雅琴,张艳,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何显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3]周香英.《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施方案的探讨[J].科技广场(管理科学),2006.

篇2

关键词:实验经济学 经济学实验 实验设计 货币报酬 变量

上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张伯伦在课堂上进行供给和需求的试验标志着实验经济学的诞生,1962年费农•史密斯的经典论文《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确立了经济学实验方法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地位,为此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实验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是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或提供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当今,实验经济学已经逐渐科学化和规范化,成为经济研究的一种成熟工具,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成功的经济学实验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目前,我国开展经济学实验的尝试还不是很多,如何把经济学实验科学方法与我国的具体实验环境相结合,探讨适合我国实验条件的经济学实验的一般设计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已经成为实验经济学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把这个课题作为研究目标,力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为便于表述,本文需定义如下术语:被试,指实验经济学中所进行的实验的实验对象;主试,指实验经济学中实验的主持者。

史密斯倡导实验经济学应该建立一个与主流经济学研究相衔接的体系,并将该体系总结为:环境、制度和行为。环境,即促使当事人行动或交易的初始禀赋、偏好及行动成本。制度,即对市场交流(买方出价、卖方出价)进行的定义,明确信息交流规则和行动规则,确立从信息或行动而导致某一结果的内部控制机制。行为,指在既定环境和制度条件下,参与人的决策或行动。史密斯认为,实验经济学主要检验和研究的是:在不同的环境和制度下,参与人的行为。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将以上三方面相融合提出一般的实验设计步骤(见图1)。

实验设计步骤

实验总体要求

首先,应该澄清一个认识误区,不是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是可以做实验的。在经济学实验方法可以实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范围内,可以根据研究问题,在整体上给出实验的目的、要求和预期目标。这是实验设计的总依据。

制定相应的实验室交易制度

在经济实验中,被试按怎样的规定进行交易是很重要的,因为实验室交易规则看起来很小的改变可能对博弈论的预测和观测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为解决自己的问题,应作出尽量单纯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越单纯,被试越易理解自身行动与报酬的关系,实验更易受控制,实验结果的解释就越清晰。而复杂的经济环境则可能造成实验结果解释的困难。

常用的实验室交易制度大体有14种,如:明码标价拍卖、双项式拍卖、分散谈判、清算拍卖、折扣制度等。根据所要研究的目标,可以对这些制度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加以改变或者改变实验室制度中的某一或某些参数,形成适合该研究目标的新的实验室制度,也可以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拍卖制度加以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实验室制度。例如:“列举/折扣制度”就是明码标价制度的变形。

被试的选择及报酬支付

被试对象的选择 与物理、化学实验等自然科学实验不同的是,实验经济学把社会中的人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的差异,即人的差异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在选择被试时,就要尽量注意减少被试的差异或选择被试差异对实验目的无关或者影响极小的被试。对于我国来说,选择在校本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比较合适。由于我国高校学生所处环境比较单纯,相互差异较少,学习领会能力较强,因此用于对实践经验没有要求或者要求较小的经济学实验效果更好,更易接近现实。

被试数量的选择 被试的数量与实验的质量有很大关系。由于预算经费、实验设备等限制,被试人数不宜过多,应视实验所要描述的实际经济系统而定。一般来说,实验只要接近最小数的被试即可。例如,讨论竞争市场中合理预期模型的适用性、可能性时,若利用3类交易者和两种信息上的约束。为保证任何一个组合均有最小限的竞争,把全部的交易者分为6组,每组至少有2个人,这个市场实验计划至少要用12人的被试。实际上刚好用12个人就可以了。

在绝大多数的实验中,同一状况下配置2~3个被试,实验室市场中达成竞争均衡是足够的。如果被试数目过多,则需重复的实验次数越多,且过多的被试使实验不易控制,结果实验效率并未提高太多反而耗时耗资;被试数目过少,虽然省时省资,但是实验质量较差,不易达到实验目的。

被试的报酬支付 为在实验中做出受控的经济环境,必须给被试支付现金,因为真实的货币更易给被试提供激励,减少被试行为的变异性,降低甚至排除随机行为带来的干扰。这是实验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

对于我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支付大笔的现金显然难以做到。因此探求合适的现金支付数量是经济学实验的重要课题,也许寻找现金的替代品作为实验的支付手段更为实际。本文设想:如果被试是在校学生的话,用学分代替真实货币可能也是可行的。实验经济学研究表明,采用报酬手段作为诱发经济主体(即人)的特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其一,单调性(Monotonieity)。即被试认为报酬越多越好而且不存在饱和状态。最满足这个条件的就是货币报酬。因此,经济学实验中被试的报酬通常是真实的货币报酬。其二,突显性(Saliency)。被试所得的报酬,必须与被试(以及其他被试)的行动有关,它必须由被试所理解的制度所决定。即被试的行动与报酬的关系,应该能突出显示实验主持者所希望的制度,被试应理解这种关系。其三,优超性(Dominance)。在实验中被试的效用变化来自实验报酬,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可以忽略不计。显然,现金可以基本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因此通常情况下,实验报酬多数使用的是现金。

学分虽然不完全能够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但至少相当接近这三个条件,作为现金的替代品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尤其是在价格层次不多的经济学实验中,学分的这种替代性可能更好。本文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考察用学分替代货币报酬的可行性。这时,需要重复同一个实验,第一个方案采用真实货币作为报酬支付;第二个方案采用学分作为报酬支付,然后比较分析实验结果,看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若无显著差异,则说明学分代替真实货币是可行的;反之亦然。

处理好主试与被试间的关系 最重要的就是不可以欺骗被试。因为被试一旦被欺骗就会对实验中已说明的行动和报酬之间的关系产生怀疑,那么实验的积极性就会降低,甚至可能采取一些防御措施,这样就损害了实验的突显性和优超性。即使这种欺骗行为在该次实验中未被发现,那么在以后的实验中也会被发现,这样被试的后续招募就很难,即使能招募到,也可能因被试的抵触和防范使实验结果难接近真实。

但是,不欺骗被试并不等于一切信息公开。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对被试隐瞒一些信息也是必要的。比如,被试的报酬属于私人信息,应该直至实验结束也不公开,同时规定不可互相询问,这是模拟经济现实的需要,也是经济学实验的需要。如果被试对其他人的货币报酬都了如指掌,那么可能由此产生妒忌或利他主义心理,从而无法使被试自身的利益实现最大化,而无法控制激励的效果,实验结果就会产生偏差。

实验指导语的正确编写与宣读

实验指导语的正确编写 实验指导语是具体指导被试如何参加实验的文件,应包括实验的重要信息。如实验的目的、实验室交易制度、各被试可能采取的行动等,特别重要的是要明确说明被试的行动与报酬之间的关系。还应包括主试为使被试理解实验的若干问题,必须注意主试不要在问题中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意图告诉被试。要避免指导语中关于实验目的的叙述成为某种期望效果的暗示,而应叙述的简明具体,容易被试理解。指导语的编写可参考前人已做过的类似的实验说明书,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需要加以修改而成。编写出的指导语关键要做到正确、明确及易于理解。

实验指导语的宣读 在实验时,主试或助手应大声朗读实验指导语或播放录音。即使应用计算机在被试的终端屏幕上已有实验指导语文字,主试也应朗读以提高被试的注意力,以期让被试完全理解实验指导语中的内容。

尚需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般来说,经济学实验的报酬远远小于现实的经济报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经济学实验的报酬与被试的切身利益并无太大关系。因此,被试可能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来参加实验,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尤其在我国开展经济学实验,报酬可能较少,如何设计更能激发被试积极性的实验方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验经济学主要研究和检验的是参与人的行为,而参与人的行为同参与人的心理有极大关联。社会和经济系统的规则,能影响参与人所受到的激励和参与人的决策。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策法规、经济制度、传统风俗,不同国家的被试经济行为的差异不可避免。因此,研究同一经济现象或理论问题,在选择不同国家,或不同人种参与实验所得结果会不同。笔者认为,这一问题也是在我国开展经济学实验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鸿祯.实验经济学导论[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李增刚.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J].经济评论,2002 (11)

篇3

指导思想: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性地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积极、稳妥、扎实地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把课程改革作为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动*区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工作,努力为首都中心城区的发展提供人民满意的、优质的义务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实验目标:确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等,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贯穿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稳妥地进行课改实验,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课程实验中的实际问题;构建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相关制度与机制,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实质性进展。

1、执行《*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合理设置“自主安排”的课程;探索三级课程管理机制,高标准实施国家课程,开设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提供有效空间。

2、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探索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德育工作新途径,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改进德育评价方式。

3、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实践,具有创新精神,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重要的生命历程,切实保证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发展机会。

4、提高教师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学科专业水平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基本功,促进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改进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在学校中形成具有现代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善于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进行教学反思、合作研究、教学创新的教师群体。

5、以课堂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探索适合课改理念的教学策略、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探索网络支持下的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反映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6、探索新课程下的考试与评价,将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探索学生、教师、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提高、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和*市教委的中小学升学考试改革的方案,*区制定相应的小学升中学方案和初中生毕业、升学工作方案。

7、积极宣传课改,主动争取学生家长对课改的理解与支持,创设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积极关心和支持学校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

二、实验的原则与主要内容

1、实验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课程改革实施的主力是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干部,课程改革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把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改革实验的首要任务,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和谐发展原则把握课程改革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形成善于同伴互助的教师群体,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继承创新原则把新课程的实施视为教育继承与创新过程,扬长补短的过程,要继承已有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经验,借鉴课改先行地区、学校的成功经验实施新课程,建立与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新制度、新机制。

自主发展原则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给予学校、教师、学生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服务意识,减政放权,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在课改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校、教师的自主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2、实验主要内容

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实验理解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比较新旧教材的变化和特点,科学合理地使用实验教材,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等;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开展体现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活动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等。

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专题性研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继续进行初中外语、计算机实验班的教学实验;根据*区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特色和已有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自主安排的地方课程的实验;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三级课程的管理。

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验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实验;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避免“网络陷阱”对中小学生伤害的实验。

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实验设计校本培训方案、内容,研究校本培训的方式与效果;研究新课程下的区教研部门的研究、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改进,新课程下校本教研制度的规划与实施,区级教研与校本教研的互动机制。

探索教育评价的实验选择评价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操作办法;结合*市学科教学评价方案制定区学科教学评价方案,逐步完善符合课改精神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对学校的评价机制。

小班化教学的实验在新课程实施中深化小学小班化教学实验,在有条件的初中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

三、实验的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

1、课程设置

*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执行《*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采用该课程计划中设置的小学阶段六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制;中学历史、地理、思想道德、生物、物理、化学采用分科课程;对于*市规定由区县和学校可以自主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区教委作小学与初中学段的课时划分,学校参照*市“课程设置说明”中的相关要求,做出具体安排。

课程设置详见《*区基础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讨论稿)》。

2、教材选用

根据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的要求,教科书的选用要执行教材选用委员会制度,成立由专家、校长、教研员、教师、家长组成的*区中小学教材选用委员会,公开选用机制和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多方意见,以审慎的态度、科学的工作程序与运行机制,完成当年的教材选用工作。

教材选用具体内容详见西教发[2004]1号文件《*区教委关于中、小学2004年秋季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的通知》。

四、实验的措施

1、抓住课改机遇,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本次课改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功能的变革,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教研制度的调整等方面,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实事求是,全员参与,齐心协力,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未来等关系。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支持为依托,认真规划课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实验,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最终目标。

2、以科研为先导,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新课程实施要以教科研为先导,以教学方式改革及学习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优化教学手段,鼓励教师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精心选题,科学论证,积极进行课改实验研究,认真积累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本着“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不断推进学校基础课程改革实验的进程。

3、以新课标为依据,全力抓好教学研究

新的课程与标准,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每一位干部、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精选课程内容,切实开发课程资源在执行新课程计划,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学会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优化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加强师生的广泛而有效的教学交往,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二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三要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四要加强学科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构建信息平台,切实推进普遍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要着力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此,大力推进数字化信息平台的构建,使在网络支持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得以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以制度为保障,强化管理保证实施

加强管理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辅导课改实验中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标准,用制度来强化管理。此外,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干部、教师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积极性。

议事汇报制度课改工作小组建立两周一次的例会制度,研究研究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商讨对策与措施,协调各部门工作。各校对实施方案、培训计划、研究得失、典型案例等课改情况每月底报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课改领导工作小组及时收集、整理、汇编课改动态集。

课改培训制度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必须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上岗,边培训”。做到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管理干部和教师要完成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实践培训、评价培训,教委要实行新课程师资培训登记制度,完成培训通过验收的教师颁发《新课程教师资格证》,实验年级教师需持证上岗。课改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并计入学分。

专项研讨制度在课改工作小组的指导下,通过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形式,定期组织学科实验研讨、交流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坛”,分为“专家论坛”、“管理论坛”、“教师论坛”三个层面,为课改注入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为课改提供民主参与、交流展示的平台。

课改宣传制度要作好向社会和家长的课改宣传,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作用,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活动。可以在学校开放日组织家长听课,搞座谈、交流、咨询活动等,了解家长对学校实施课改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课改实验工作。积极争取社区对学校课改的支持。在*现代教育科研信息网上开办*课改网页,宣传、交流课改信息;将《西教通讯》改版为《*教育》,宣传*教育改革发展成果,重点宣传课改实验工作;继续编印课改学习交流系列丛书《足迹》、《走进新课程》。

表彰激励制度区教委将拨专款表彰在课改实验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课改实验工作组将组织形式多样的评比表彰活动,如校本培训先进校、课改实验先进校、课改先进教研组、优秀教案(活动)设计,教学评优,优秀随笔,论文评比,优秀课件制作等。大力表彰课改实验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

5、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根据课改要求,制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质量调查,及时反馈,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倡导实施多维评价模式。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全面。改进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完善《*区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编制*区新的中学生综合评价手册,在课改年级试用。

学校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定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督学室要根据课程的评价要求对学校课改实验工作进行督导。评价中关注差异与发展的不同要求,为学生、教师、学校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五、实验的组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业务性强,需要动员组织教育内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明确职责,搞好协调。为加强对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规划、管理与指导,有效地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成立区级课改领导机构。

1、课改实验领导组

负责决策课改实验工作重大问题、统筹协调与课改相关的内部、外部工作。

2、课改实验工作组

根据教育部和*市教委的新课程实施要求,负责规划区课改实验工作,落实课改实验工作的组织、培训、经费等条件保障措施,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实验工作,管理、指导中小学课改实验整体工作。

课改实验工作组的执行机构是课改工作办公室,负责课改的具体筹划和推进实施。

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组下设七个专项工作指导组,依托区教委相关职能部门、机构,分工合作,指导课改工作:

(1)行政管理组负责中小学课改管理工作规划、实施、指导,课改的干部培训,校本课程、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管理,课改管理工作的监控,协调人事工作等。

(2)教学指导组负责教材选用推荐工作,教学研究与指导、教与学评价工作,学科骨干教师的组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支持,区教研网工作,与课程改革相应的继续教育等工作。

(3)科研指导组负责课改资料收集、信息服务、课题管理与指导、专题调研工作等。

(4)课改监控组负责*区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评价工作、教材选用工作监控评价工作,对全区中小学课程改革实施状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5)信息技术组*区校园网、教研网的技术维护、电子资料及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宣传等工作。

(6)社会宣传组课改工作的内部(区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家庭)的宣传工作,向上级汇报、与同行交流。

(7)财务装备组负责新课程的经费、教学设备保证工作,参与实验设备使用与实验员培训工作。

3、专家指导组

参与课改方案的研制、课改培训支持、课改实施与评价的指导工作。

六、实验保障

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富有创造性地做好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1、加强学习和宣传,搞好课改培训,促进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

进行课程改革,必须加强学习和宣传,在转变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搞好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学校领导带头作培训工作,要在培训中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要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培训工作。

2、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形成课改工作的领导合力

区教委重视对新课程的领导,区课改实验工作组要有效地组织、指导课改工作,各课改专题组工作各有侧重,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区教委各科室要建立课改工作责任制,将课改工作作为这一时期工作的重点,做好课改的服务工作。

各校校长为学校课改的第一责任人,担负学校课改方案的制定、课改实施和校本培训的主要责任,校长要成为课改的推动者、实践者和指导者。

充分发挥区教研中心、教育学院*分院,现代信息技术中心、装备中心在课改中的作用,要承担起区级培训、教研、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设备的支持性、服务性工作。

篇4

为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技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体现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责任心,人际关系与协作,问题的识别表述与解决,好奇心创新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重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综合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为此,结合我校机器人、航模、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等特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资源和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力生根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为我校探索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目标与要求,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实践运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为我校和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实施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研究内容:按照实践研究的操作程序,分步骤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1、围绕我校的办学特色:航模、机器人创新实验、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科技小制作,采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信息技术、机器人和航模为载体,把各特色相关学科有效的进行整合,融合为一个大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短结合、化零为整,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信息、科学和创新素养开展研究。

2、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以模块化的形式纳入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

4、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班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操作要点:

1、运用新视角。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趋势,以活动实践操作的角度切入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实践。

2、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注重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

3、立足于活动实践,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教育为平台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围绕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来进行,并将其能力植根于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

5、做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6、规范课题管理。课题实验是一项科学、严肃、认真的事,要有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措施,要有科学地检验和总结。建好实验队伍、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实验过程中抓规范管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及时了解新信息、吸纳新经验;定期研讨、总结实验情况,确保实验按程序进展。

7、选择和高校及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合作,为课题的开展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重视学生活动成果。学生的每个活动成果必须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保存,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篇5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63―04

引言

南国农教授曾在报告中指出,当前教育技术学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本科专业224个,硕士点83个,博士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这是一个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是选拔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门槛,考试内容对人才的选拔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2006年7月,教育部考试中心规定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初试从2007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门类的二级学科,需要按照教育学的招生考试方案,但是教育技术学具有不同与教育学的学科特色,因此在招生考试科目方案设置上,出现了分歧。[1]部分高校改变此前的自主命题方式,采用了教育部统一命题的教育学综合考卷,学科门类为教育学(代码04),另外一部分高校仍然沿用自主命题方案,按理学(代码07)招生。从2007年至2009年,这种新的考试方案已经实施了三年,那么这两种方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育学综合的考试方案是否适应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选拔的需要,这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对招生结果的影响

1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变化情况

通过调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育部主管)公布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对2007―2009年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007年全国内地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单位共有85个(同一个学校不同院系的硕士点按不同单位计),其中实行教育学综合的招生单位有40个,占总数的47.06%,自主命题的有45个,占总数的52.94%。2008年招生单位是84个,实行教育学综合的有36个,占总数的42.86%,自主命题的有48个,占总数的57.14%。2009年招生单位数量与2008年相同,其中实行教育学综合的有34个,占总数的40.48%,自主命题的单位有50个,占总数的59.52%,采用教育学综合的单位数量与自主命题单位数量之比约为3:5。整体趋势如图1显示,从2007年到2009年,采用教育学综合的单位数量减少,而自主命题单位的数量则在增加。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学综合考试方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应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2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对招生结果的影响

笔者统计了西北地区七所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高校2007-2009年的招生情况。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其中实行教育学综合的四所学校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实行自主命题的三所学校是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从招生结果来看,如表2所示,2007-2009年间,实行教育学综合的四所学校实际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基本上都没有满足招生计划,个别学校只能通过调剂争取一部分生源,有的学校实际招生人数甚至为零。而实行自主命题的三所学校,这三年间实际招生人数较为理想,有些学校甚至爆满,单从数据上看,实行自主命题的学校实际招生结果比实行教育学综合的学校普遍要好,这与招生考试科目设置方案改革前各高校基本都能招满计划,录取余地相对较大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诚然,招生数量受学校知名度、学科实力、导师团队能力、地理位置、就业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招生考试科目是筛选优秀学生的过滤器,也是影响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这两种考试方案产生的不同招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学综合不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科目。

二 教育学综合不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的原因分析

1 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与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脱轨

教育技术学虽然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它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员会第五次工作会议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的前期研究工作,确定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的八门主干课程,即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基础、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同时允许根据专业特色适当调整本科培养方案。[3]而教育学综合所考察的四个主要内容为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教育技术学本科主干课程差异明显,其中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方法仅在一些师范院校作为公共课开设,而教育学原理和中外教育史这两方面内容一般不是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课程内容,教育学综合中基本没有体现教育技术本科的主干课程,与本科教学严重脱轨。

2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不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优秀人才的选拔

由于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与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脱节,导致考生备考时,基本放弃了教育技术本科主干课程的学习,为了取得成功,从大三开始就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教育学知识,这无疑是削弱了考生对本科知识的重视程度,也加大考生的应试难度。[4]而通过初试的考生,也无法从成绩上体现对教育技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用说反映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了。因此,许多考生放弃考教育学综合,选择自主命题的硕士点报考,使生源在院校间出现了不均衡,还有一部分学生因无法适应教育学综合内容,直接放弃了教育技术专业的深造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对本专业优秀人才的选拔十分不利。

3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制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通过对西北地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进行网络访谈,发现有一大部分该专业的研究生来源于教育学或者其他社会科学专业,这一大部分考生基本上是应试型,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更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一点技术背景,而这些研究生所在学校的培养方案偏向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也基本是以计算机类为主的理工类课程,从本科到研究生,跨专业学习,知识结构差异明显,思维习惯并不一致,出现了不能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现象,部分学生,一直存在学习困难,无力完成导师分配的科研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显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不仅要体现考生对本专业本科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也要体现从事该专业研究的基本能力,因此科目的选择十分重要,关系到研究生人才选拔和培养质量。从以上三个原因,可以看出使用教育学综合考卷难以选拔教育技术学优秀人才,迫切需要新的考试科目设置方案。

三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选择方案

笔者对2007-2009年全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统计分析,参考AECT94定义中提出的教育技术的五个研究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把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目前的研究方向分为教育技术学本体理论研究,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教学应用,教育影视与数字传媒艺术,教育信息管理与评价四个大方向,[5]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研究方向。然后对自主命题的学校考试科目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四大方向的具有一些公共的考试科目,笔者对自主命题学校所有招生方向和考试科目进行统计了解的基础上,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命题原则,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的两种考试方案,即:教育技术学统考或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两种方案。

1教育技术学统考方案

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客观性,顺应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趋势,笔者认为部分交叉学科应该突破二级学科按照所属一级学科统考的试行模式,体现两个交叉学科的学科特点,采用部分交叉学科统一命题方式选拔人才。教育技术学可以按照本科主干课程设置统一考试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网络教育应用、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这六门初试必考科目,自主考察的科目可以结合研究方向放入复试环节。这种统一命题方案使该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更具专业性,同时也能兼顾到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使通过教育技术学统考选的优秀人才更符合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要求。

2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方案

笔者将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归纳为四大类,依据现有自主命题单位考试科目设置情况,设置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方案,如图2所示,矩形框内的科目为必选科目,椭圆形内的科目为可选科目,招生学校可根据自己具体招生方向灵活选择初试科目。

其中教育技术本体理论研究方向,其必考科目包括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而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论则作为可选;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化教学应用方向,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与网络,计算机应用基础,web及技术,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教育应用和数学为必考科目,而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和教育传播学则为可选科目;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评价方向来说,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统计、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为必选科目,而教育传播,绩效技术和知识管理则为可选;教育影视与数字传媒技术方向,电视编导,影视音乐制作和多媒体技术基础则为必考科目,而普通物理学,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三维建模三门则可作为选考科目;其它方向,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科目。

小结

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教育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6],因此,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不仅要体现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色,更应服务于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为教育技术专业选拔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媛等.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中的结构性缺陷及对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汤苗苗,王琴,王良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三种模式构想[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9):10-12.

[3] 茹宏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谈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8-40.

[4] 张琪,陈琳.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断层扫描[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5-68.

篇6

关键词 单季稻;稻飞虱;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醚菊酯;吡蚜酮;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123-01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近年来频繁暴发,严重制约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目前,稻飞虱防治药剂单一,主要是吡蚜酮,长期单一使用吡蚜酮,使得稻飞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上升非常快,亟需寻找安全高效的轮换药剂。呋虫胺是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由日本三井公司研发。该药剂具有触杀、胃毒、根部内吸性强、速效、持效期长、杀虫谱广等特点,且对刺吸口器害虫有优异防效,并且很低的剂量即显示了很高的杀虫活性[1-2]。其对哺乳动物、鸟类及水生生物十分安全。

为了进一步明确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的防效,以及对蜘蛛等天敌和水稻的安全性,本试验选用不同剂量呋虫胺对单季稻稻飞虱进行防治,并以吡蚜酮、醚菊酯作为对照药剂,比较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单季稻品种为宁88,机插。供试药剂为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江苏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10%醚菊酯悬浮剂(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余姚市朗霞街道天中村水稻田进行。试验根据所用药剂及剂量不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300 g/hm2(A)、600 g/hm2(B),10%醚菊酯悬浮剂1 500 mL/hm2(C),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 g/hm2(D),以空白作对照(CK)[3-4]。不设重复,各处理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33.33 m2。

1.3 调查统计

施药时间为2014年9月2日,水稻即将破口,试验田由于8月初用吡蚜酮对稻飞虱防治过1次,施药前稻飞虱基数较低,百丛虫量在500只左右。喷雾器采用电瓶喷雾器,用水量为525 kg/hm2。

施药后7 d(9月9日)、14 d(9月16日)、24 d(9月26日)、42 d(10月14日)各调查1次,每小区随机调查9点(小区边缘的除去,防止边际效应),每点调查5丛,观察各个处理稻飞虱的消长规律,计算防效[5-6]。计算公式如下:

防治效果(%)=(CK百丛虫量-处理区百丛虫量)/CK百丛虫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图1、表1为各个处理药后的稻飞虱虫量及防治效果。可以看出,空白对照前期虫量不高,百丛虫量稳定在500头左右,9月底开始迅速上升,10月14日调查时已达2 626.7头/百丛;处理A、B、D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比较好,9月26日以前虫量一致控制在40~90头/百丛,防效均在85%左右,10月14日3个处理虫量在150头/百丛左右,防效达94%以上,其药后虫量曲线基本重合,说明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的防效与吡蚜酮相当,防效好,持效期长,不同剂量间无明显差异;处理C前期虫量在300头/百丛左右,仅略低于空白对照,防效在30%左右,10月14日虫量为646.7头/百丛,防效为75.4%,明显低于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及吡蚜酮的处理,说明醚菊酯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较差[7-9]。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选用不同剂量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对单季稻稻飞虱进行防治,并以吡蚜酮、醚菊酯作为对照药剂,比较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防效好,持效期长,与吡蚜酮相当,且不同剂量间无明显差异,对蜘蛛等天敌无明显影响,对水稻安全,可作为吡蚜酮的轮换药剂,醚菊酯对稻飞虱的防效较差。

4 参考文献

[1] 顾国伟,葛伟坚,凌小明,等.单季稻稻飞虱发生规律与防治药剂筛选[J].浙江农业科学,2015(6):827-829.

[2] 顾国伟.4种药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比较试验总结[J].宁波农业科技,2014(2):7-9.

[3] 陈金安.6种杀虫剂对双季晚糯稻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15685-15687.

[4] 王迪轩,龙霞.稻褐飞虱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药市场信息,2013(21):41-42.

[5] 诸茂龙,李军.单季杂交稻褐飞虱防控策略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3-35.

[6] 芮明方,谭宏,沈卫新,等.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J].上海农业科技,2011(3):115-117.

[7] 徐福寿,陈瑞,李克诚,等.不同农药混配组合对稻飞虱防治效果的评价[J].浙江农业学报,2007(3):237-240.

篇7

【关键词】可控停车器;制动;缓解;SAM系统

引言

WKT-1型可控停车器,是用于铁路编组场尾部的停车防溜设备。它利用了弹簧的弹力,通过制动轨,对溜放车组进行制动、减速、停车。它具备故障导向安全的特点,确保运输作业安全。该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能给出准确的制动、缓解到位信号,满足了车站信号联锁和信号集中控制的基本条件,是比较理想的驼峰编组场尾部停车防溜设备,可以替代传统铁鞋停车制动,防止车轮踏面、轨面损伤。当停车器需要缓解时,液压泵站工作给缓解油缸注油,压缩制动弹簧收缩制动轨,机车车辆可以自由的通过。本设备可以远距离自动控制,也可以近距离操作,可实现列车编组自动化,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1、停车器的主要结构:停车器可分为机械系统、液压泵站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1.1机械系统

由七组制动臂、两条制动轨、十四组内外轨底卡组成浮动框架结构。每组制动臂中有两个制动弹簧、一个缓解油缸。停车器在常位(制动位)时,两条制动轨依靠制动弹簧作用向外张开,对车轮内侧进行作用,达到制动目的。当停车器需要缓解时,用泵站给油缸注油,压缩弹簧,使制动轨内缩,车轮能顺利通过。

1.2液压泵站系统

由油泵电动机、齿轮泵、电磁换向阀、单向阀、溢流阀、油箱、维修开关等液压电气元件组成。

停车器在常位(制动位)时,液压泵站处在非工作状态。停车器缓解时,液压泵站工作,电磁换向阀通电,向缓解油缸注油,油缸活塞杆向外伸出,推动方铁带动弹簧螺栓压缩制动弹簧,使制动轨内缩。

2、停车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2.1停车器在常位(制动位)时,两制动轨摩擦面距离保持在1370+2mm,大于车辆车轮内侧距离(1353±3mm)。当溜放车辆进入停车器时,车轮内侧挤压制动轨摩擦面,并通过制动臂使制动弹簧产生反作用力,在制动轨摩擦面与车轮内侧面之间产生摩擦力,迫使车辆减速、停车,达到停车防溜的目的。

2.2当编组列车需要牵出时,通过电器控制系统使泵站工作,向停车器缓解油缸注油,油缸活塞杆伸出,推动方铁带动弹簧螺栓移动,通过制动臂连接体压缩制动弹簧,两制动轨收缩,其外侧摩擦面距离小于1350mm,制动轨与车辆车轮内侧面脱离,此时停车器处于缓解位,车辆可以顺利牵出。

3、停车器的安装

3.1停车器部件运输

停车器部件多,重量大,如采用人工抬运,由于编组场股道多,有些股道运距远,需要大量劳动力。既有编组场抬运过股道,安全压力大,需要将部件用绝缘材料包裹,以防部件搭接在钢轨上,造成轨道区段红光带。

基于人工抬运的诸多缺点,有条件的情况下,施工时尽量采用轨道汽车吊运输至每股道安装位置,新建编组场与站前协商,利用工程线进入现场吊运。既有编组场,上报施工计划,封锁相应施工范围,吊运至现场两线间放置,安放时不侵入铁路基本建筑限界。

3.2对线路的要求

停车器应安装在线路的直线区段。在新建调车场线路应经过压道后才能进行设备安装。在停车器安装位应调拨轨枕间距,使其达到690±10mm。设备安装位不得有钢轨接头、防爬器、轨距杆等。A停车器距离尾部信号机应大于80m,A停车器距B停车器不小于40m,B停车器与C停车器间距3m为宜。

3.3机械部分的安装

WKT-1停车器适用于基本轨为43轨、50轨和60轨的线路,安装前应现场实测轨型,保证轨卡与轨型相匹配。首先在基本轨上按在轨枕上安装托板,水泥枕需加橡胶垫片。根据划线位置在基本轨上安装制动臂与轨卡,并对轨卡螺栓进行预紧。线路空线时,测量轨卡与基本轨的电阻值应不小于50Ω。安装金属主油管:将金属主油管按图要求在制动臂油管安装孔内穿过,并连接好。靠近泵站为进油口,相邻停车器主油管之间用橡胶管连接起来。各支油管接口用丝堵堵好等待滤油。

3.4液压泵站的安装

用水泥支架将泵站稳固的安装在两线路中间,并连接好去各停车器的油管路。接好电缆盒与泵站之间的电器线路。

5、试验

5.1试验内容

检测制动、缓解到位信号是否准确。检查故障导向安全功能:缓解位时断开泵站维修开关,看停车器是否自动转换到制动位。测量制动缓解停车器的转换时间;测量缓解制动停车器的转换时间。

查液压泵站各管件接口密封处应无渗漏。

5.2送电试验

室内模拟试验,要试验彻底,需要每个送电电路,通过分线盘做模拟室外条件,检查每个电路及配线。试验电路有表示电路,电磁换向伐电路,动作继电器电路,断相继电器电路,驱动电路,采集电路。

电路试验均通过室内组合送电试验,停车器组合(TQ)10个继电器,分别为BHQ(保护器),BHJ(保护继电器),DZJ(动作继电器),ZHJ(转换继电器),ZJ(制动继电器),HJ(缓解继电器),ZBJ(制表继电器),HBJ(缓表继电器),YSJ1(13秒延时继电器),YSJ2(180秒延时继电器),零散组合(L)7个继电器,分别为AJGZJ(A机故障继电器),BJGZJ(B机故障继电器),SWJQHJ(上位机切换继电器),RBJ(熔丝报警继电器),ZFDJ(主副电源继电器),DXJ(断相继电器),DXHJ(断相恢复继电器)。

5.3SAM系统自动控制试验

SAM系统下自动控制试验,主要看自动模式下软件的有效性,能否按要求下达自动控制命令。实现排列进路后,停车器可靠动作,提高运输效率,减少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操作失误率。试验前,编制方案,按股道停车器逐个排列进路,可室内或室外模拟列车占用区段的方式进行试验。

SAM系统控制下的可控停车器常态为制动状态,即无论驼峰头部是否存在溜放作业,只要尾部调机不越过停车器进行调车作业,则停车器一直处于制动状态,实现驼峰头部和尾部的隔离。

SAM系统下的可控停车器操作可以按股道分集中自动控制与集中人工控制。在集中人工控制模式下,即该股道停车器设置为“禁止自动”状态时,系统停止对该股道停车器命令的自动发送,此股道的停车器只能由人工操纵控制;在集中自动控制模式下,即该股道设置为“允许自动”状态时,系统根据尾部调车作业状态自动控制此股道停车器制动和缓解,此种状态下手动也能优先控制停车器设备。

在集中自动模式下,向股道方向排列调车进路后,当机车或车列压入进路的最后开放信号机内方第一区段时,则SAM系统自动向该股道的停车器发出缓解命令。

在集中自动模式下,当排列牵出股道的调车进路后,股道头部信号机开放,SAM系统自动向该股道停车器发出缓解命令。

在集中自动模式下,当排列牵出股道的调车进路后,机车或车列开始占用进路,并且机车或车列出清编尾股道防护信号机接近区段,SAM系统自动向该股道停车器发出制动命令。当机车或车列出清编尾股道防护信号机内方第一道岔区段,SAM系统自动向该股道停车器发出制动命令。

在集中自动模式下,当停车器设备需要进行检修时,可将该股道设置为封锁状态,则SAM系统停止该股道停车器的自动制动、缓解功能,但可以进行人工制动、缓解。

6、停车器的故障处理

6.1故障及处理方法

6.2故障解决流程

6.2.1缓解操作后,停车器不能动作

(1)电机不工作

A、检查是否有三相AC380v±5%送入。

B、维护开关是否合上。

(2)电机工作,停车器机械部分不动作,检查电磁换向阀。

A、有无AC220v±5%送入。

B、有电则证明电磁阀线圈烧坏。检查办法:

①此时泵站接压力表,系统压力瞬间达到7.5-8.5Mpa(溢流阀调整压力),溢流阀溢流。

②根据电磁阀如正常得电后会有‘嗒’的一声,电磁阀阀芯换向动作,如果没有声音,则证明地磁阀坏掉。这两种现象均能证明电磁阀出现问题。

6.2.2.缓解操作后停车器机械部分动作,但不能在正常时间内缓解到位或不能缓解到位。

(1)检查油缸,管路接头是否有漏油现象,如果油缸漏油则要更换新油缸,如果是油管接头漏油,应先松开接头,更换相应型号的密封圈后紧固。(2)检查电磁换向阀阀芯动作是否有无卡阻。如果这种现象存在,应及时更换新的电磁换向阀,把拆下的电磁阀分解后,请洗阀芯后留作备用。(3)接好测试用压力表,检查溢流阀调整压力,如果小于7.5Mpa,则需要重新调整好压力值到7.5-8.5Mpa,并紧固好。

6.2.3停车器能正常缓解到位,但不能保压,系统会慢慢回复到制动位。(1)检查油缸接头是否有渗油现象,如果油缸渗油则更换新油缸,如果是油管接头渗油,则紧固接头。(2)电磁换向阀阀芯内泄,油缸的液压油通过换向阀回油箱,此时,油从回油口回油,打开油箱盖可清楚看到。(3)单向阀泄油,油缸内液压油回油箱,此时油是从吸油口回油箱。

这两种故障可以从回油现象正确的判断出是单向阀还是电磁换向阀出现故障。

6.2.4表示问题

液压系统工作正常,停车器机械机构也达到缓解位或制动位,但控制部分制动或缓解表示异常,此时应该检查表示开关节点有无松动,接触是否良好,欧姆龙开关是否故障。

6.3停车器故障维修应配备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李伟,阳彬.简谈CIPS系统控制下WKT-1型可控停车器维护和故障处理.铁路通信信号科学技术,2015年6月,第12卷第3期.

篇8

[关键词] 检验检疫 实践教学 报检单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实验课程的性质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本实验课程的任务是,重点介绍进出口货物报检的一般流程及《进/出口货物报检单》填制;出入境集装箱报检的一般流程及《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培养学生具备相应职业技能,促进报检职业能力的养成。

二、实验(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出入境货物报检的一般流程及《出/入境货物报检单》填制

(1)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工作程序。①入境货物检验检疫的一般工作程序:报检后先放行通关,再进行检验检疫。即报检施检部门计收费,(外包装检疫)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商检机构实施检验检疫出具《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放行。②出境货物检验检疫工作程序。出境货物检验检疫的一般工作程序:报检后先检验检疫,再放行通关。即法定检验检疫的出境货物的报检人应在规定的时限内持相关单证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检验检疫机构审核有关单证,符合要求的受理报检并计收费,然后转施检部门实施检验检疫。

(2)在知识讲授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工作流程,掌握出入境货物报检的地点和时限的一般规定,掌握出入境货物报检应提供的常规单据,即入境报检时,应填写《入境货物报检单》并提供外贸合同、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报检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还要根据《动植物检疫法》及其报检规定提供特殊单据,出境报检时,应填写《出境货物报检单》并提供外贸合同、发票、装箱单等;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应试情况提供特殊单据如出口危险货物时,必须提供《出境危险货物运输包装性能检验结果单》(正本)和《出境危险货物包装使用鉴定结果单》(正本)。

(3)《出/入境货物报检单》填制。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向学生讲解《出/入境货物报检单》填制要求及规范,然后提供合同、发票、提单、箱单等国际贸易业务单证,要求学生根据上述业务资料进行《出/入境货物报检单》的填制,同时,利用九城电子申报系统,进行网上电子报检的申报工作,进行场景模拟,使学生具备报检职业能力,完成实践教学目标。

注:合同、发票、提单、箱单等国际贸易业务单证资料见授课教师编写的《报检实训手册》及纸制《出/入境货物报检单》

2.出入境集装箱报检的一般流程及《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

(1)出入境集装箱的检验检疫流程。①装载法定检验检疫商品的入境集装箱的检验检疫流程。报检人应填写《入境货物报检单》,在入境口岸结关的集装箱和货物一次性向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商检机构受理报检后,集装箱结合货物一并实施检验检疫,合格的准予放行,并统一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不合格,按规定处理。②装载非法定检验检疫商品的入境集装箱和入境空箱的检验检疫流程。在入境口岸结关的集装箱,报检人应填写《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向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施检后,对不需要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应报检人的要求出具《集装箱检验检疫结果单》;对需要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完成处理后,应报检人要求出具《熏蒸/消毒证书》。③出境集装箱的检验检疫流程。检验检疫机构受理报检并实施检验检疫后,对不需要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应报检人的要求,出具《集装箱检验检疫结果单》;对需要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完成处理后,出具《熏蒸/消毒证书》。出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凭启运地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 《集装箱检验检疫结果单》或《熏蒸/消毒证书》验证放行。

(2)向学生说明入境集装箱实施检验检疫的范围、报检时间以及报检时应随附单据,要求学生掌握能够应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完成从理论到实际工作业务的跨越和转变。

(3)《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首先向学生讲解《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规范及要求,根据所给的合同、发票、提单、箱单,要求学生模拟实践操作,进行《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具备报检职业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目标。

注:合同、发票、提单、箱单等国际贸易单证资料参考《报检实训手册》和纸制《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等相关资料

三、主要仪器设备

九城电子申报系统、多媒体设备、电脑机房、展示台。

四、考核与成绩评定

实验课程的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计入作业成绩、综合表现成绩,然后计入平时成绩,最终和试卷成绩进行综合,确定这一课程的结业成绩,计入学生的学业成绩。

《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自己在这方面有意识作了一些探讨和尝试,效果很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体现了“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予以实施,促进了学生报检职业能力的养成。

篇9

【关键词】教学设计 系列微课 自动化生产线 电气自动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61-02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综合性强,涵盖光、机、电、气、信等学科领域,综合了机械技术、传感技术、PLC技术、变频调速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人机界面技术和工业网络通信技术等多种专业核心技术知识。正因为如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它存在既“重要”又“难学”的矛盾。如何有效化解这一矛盾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教学改革热点问题。

“微课”是近几年来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的教学视频载体,它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它主要将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易忘点、易混淆点等以视频形式进行呈现,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模仿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微课”资源的开发应用对高职课程改革注入了一针久违的“强心剂”,如何开发、设计并制作整门课程的微课(即“系列微课”)资源对于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微课的教学设计也必将成为微课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一、微课的内涵解析和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微课的内涵解析

微课简称微课堂,广义讲它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后作业和教学反思等。但它又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课堂,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以教师现场的讲授、操作、组织实施完成,一般不具有“重复性”,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需要反复强调,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做笔记,而学生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可再现。而“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将整个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后作业和教学反思等“传统课堂”这一完整教学过程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继承了传统教学课堂的优点,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通过PC机、手机等操作终端进行观看学习。同时,“微课”又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可以反复播放学习,加深理解,特别是一些动手实践的内容,学生可以边学边做,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教学设计的意义

“微课”是一种特殊的“微视频”,虽以视频形式呈现,但并非是普通的视频文件,而是内含丰富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没有教学设计的“微课”不能称之为“微课”,而是“微视频”。教学设计的意义就在于发挥“传统的课堂”的优点,将完整的教学过程植入“微课堂”,为微课的开发、设计和制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微课教学设计方法及步骤

按照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将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易忘点、易混淆点设计了29个微课,每个微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思路、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反思等环节。

(一)微课的选题

微课的选题非常重要,也是微课资源开发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考虑设计什么内容,这些内容选题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还要考虑整门课程的微课是否能够形成系列,既要考虑微课选题的整体性,也要考虑其个体性,使两者得到很好的统一。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是一门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多,专业知识抽象,技术性强,要求掌握供料、加工、装配、分拣和输送等5个工作站的工作原理、电气安装及编程调试,最后能完成整体联机调试。在微课的选题上,要做到“全”“精”“益”。一是“全”,即选题全面,所有选题要覆盖整门课程大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力争通过这些微课视频的辅助,能够使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并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精”,即每个微课的选题尽可能做到精炼,且独一无二,没有重复。三是“益”,即微课选题要有意义,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根据“全、精、益”的设计思想,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系列微课选题包括生产线的整体认识、各工作站的电路安装、气路安装、编程设计和联机调试等五个模块,共计29个微课选题,见表1所示。

(二)微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选题确定后,接下来第二步是构思教学设计的设计思路,即要回答“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样做”这三个问题。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困难或典型事例等进行改革创新,力争通过本设计来解决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例如,针对“供料站的单站运行”这一微课选题,其设计思路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供料站的功能和工艺控制过程,包括正常的启动工作过程,正常的停止工作过程和异常工作状态,建立良好感性认识。具体的教学过程则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安排。

(三)微课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还要考虑学情,即授课的对象是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是高职学生还是中职学生,根据他们的学历层次、学习经历、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设计。

(四)微课的教学策略

微课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等几个方面。以“供料站的单站运行”微课为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目标。知识目标为理解供料站的工艺控制过程;能力目标为具有一定工业控制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素质目标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内容为供料站的单站启动、供料站的单站停止、供料站的异常运行状态。教学重点是供料站的单站启动、停止,教学难点是供料站的异常运行状态。学习环境有电子教室、局域W、因特网、校园网。学习资源类型有课件、多媒体资源库和仿真软件等。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任务驱动法。

(五)微课的教学过程

微课的教学过程是微课视频制作的“理论指导”,是微课视频拍摄、录制和制作过程的文字表述。整个过程一般包括片头、课题引入、任务描述、任务展开、小结和片尾等几个步骤。各部分的作用、教学手段及用时见表2所示。

(六)微课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是一种微课教学过程的反馈和思考,根据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如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需要怎样去进一步解决,同时思考如何更进一步将本微课应用于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已逐渐深入人心,也引发了广大高职院校教学一线教师投入制作微课的热潮。如何开发整门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系列微课资源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任重道远的一项任务和使命。因此设计课程系列微课的教学设计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它是系列微课资源开发的理论指导和制作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

[2]王正华.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微课教学设计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5(26)

[3]黄爱科.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5(23)

【基金项目】2015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微课资源设计、开发与应用”(2015-B16)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案;教学分析;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吴玉蓉(1975-),女,湖北巴东人,武汉纺织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研究项目“面向纺织服装产业链的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号:2011049)、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地方纺织院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201128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37-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质量也有较大提高。但是,诸多因素致使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质量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对的永恒的课题。如何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工作也一样,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前准备工作包括教学方案设计书、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四方面。现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阐述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书的撰写。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是指高校教师在上课前对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1]它是教师基于学生基础和心理特点,围绕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学科特点、教学目的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资源,科学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书是教师上课前准备工作的系统要求,既是教师系统授课的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精练文字记录,也是撰写课程教案、讲稿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前提和基础。设计书的撰写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四个原则,在方法上应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心理特点,对课程所用教材特色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班级探索新的教育理论,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内容

课堂教学方案既是教师系统授课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文字记录,也是教师授课的依据。课堂教学方案是体现教师为什么这样教,学生为什么这样学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案设计是教案的进一步理论化,给教学指导提供了方案。教学方案设计包括设计理念、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几方面的内容。[1]设计理念主要是阐明本课程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背景、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思想的渗透,是对课程设计宏观化的总体指导,它主要通过教学目标体现出来。教学分析是指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备课要求上,其中备学生、备教材就集中反映了设计者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分析后所做出的选择。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加工、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应用、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等内容,充分体现设计者的精心构思和巧妙编排,是教师能否掌控教学过程,顺利实施教学方案的关键所在,亦是备课要求和教学方法的集中反映。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和活动设计的意图,体现在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课内与课外教学、教与学等关系。教学评价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同学和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

三、如何撰写教学方案设计书

写好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书,不仅要求教师对课程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要相当熟悉,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教育指导思想、新的教育理念、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学科特点、现代教育手段、教学改革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中。在书写内容安排上,设计理念应着重写出教学设计的意图、整体思路和教学目标;教学分析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着重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案设计的书写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呈现。教学过程的设计可详可略,但对有些学习内容,如引用的资料、教学资源等方面则要详细。教学目标应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标准等要素。在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处理上,除了简单地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等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强化重点,化解难点。对教学方案设计而言,最后的教学评价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下面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介绍教学方案设计书的撰写。

四“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

1.教学目标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语句、控制结构以及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算法、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以及实践在本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无论以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据结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等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武汉纺织大学本科自动化专业2011级1班和2班的全体学生,共60人,均属于理科高考生,大一学生,对自动化专业有相当的兴趣,专业思想基本稳固。

3.教学时数

自动化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共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上机实践20学时。

4.教学要求

(1)理论课程基本要求。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理解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理解算法的概念和描述方法;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顺序、分支和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及其控制语句;掌握向函数传递数组、字符串和结构体数据的函数设计方法;理解传值调用和传地址调用两种参数传递方式的区别;理解指针和指针变量的含义及应用;掌握结构体和共用体数据类型的定义及应用;了解文件的概念和文件的基本操作。

(2)上机实践基本要求。熟悉C程序的开发环境Visual C++ 6.0;学会用C语言编写常用的算法程序,具备初步的C语言程序设计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基本能力;学会程序测试、调试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运用C程序开发环境提供的调试工具对程序进行排错;在提高上机编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了解程序编写的基本规范,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5.备课要求

(1)教材分析。采用《C 程序设计(第四版)》,该教材是由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著,2010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的优点是按照C99标准介绍C语言,能够适应C语言的发展;采用先具体后抽象、先实际后理论、先个别后一般的顺序编排内容,更加通俗易懂,降低了学习难度;重新组织了教材内容。配套实验指导书增加了“C程序案例”一章,综合应用各章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还介绍了Visual C++集成环境运行程序的方法,比Tubo C环境易学好用,但是缺少程序改错、调试方法等内容。

(2)学情分析。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自学学习能力欠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C语言程序设计对于大一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增加了学习难度,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高不可攀,往往学完了该课程,还不会独立地编写程序;大一学生渴望赞美和鼓励,自我意识较强,特别希望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认同,因此真诚恰当地赞美,能感动学生、鼓舞学生和激励学生。

(3)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得法。要求设计者在熟悉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校情、学情、教纲和教材,采用最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在“C语言程序”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常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自学启导法。自学启导法的实施步骤为:“引学导探―自学解疑―精讲释疑―迁移应用―自我构建”。“引学导探”:教师介绍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背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出自学内容,列出自学提纲,供学生自学时有所侧重;提供探究方法,如解读、分析、归纳、查阅图书馆及网络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实验等寻找答案。“自学解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根据教师拟定的自学提纲独立地钻研教材,初步掌握教材内容;对于似懂非懂甚至不懂的问题和疑点通过各种探究手段进行解疑;对于仍然似懂非懂甚至根本就没弄懂的问题做出记录,由学习委员收集起来交给教师。“精讲释疑”:教师接受学生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讲清楚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技巧,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学生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能在这一环节实现,因此学生会高度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进行互动,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迁移应用”:一方面,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及时检查,可以强化学习成果、及时评价学习目标,把学生理解的知识通过训练转化形成技能;另一方面,联系实际,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培养。“自我建构 ”:在掌握了新的知识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从结构、内在联系、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建立后续学习的基础,深化所学知识。[2]

2)故事导入法。先从将要讲解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开始,然后导入正文的讲解方法。此方法引人入胜、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适用于有生动故事情节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一章时,首先就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相传古代印度国王舍罕要褒奖他的聪明能干的宰相达依尔(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需要什么,达依尔回答说:“国王只要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一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上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上4粒,依次类推,每格是前一格的2倍,一直放到64格,我就感恩不尽了”。国王答应了,结果全印度的粮食用完还都不够。国王很纳闷,怎么也算不清这笔帐。告知学生们学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后,就可以很容易地帮国王算清楚这笔账。这个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讲完循环语句语法规则后,引导学生们画出流程图,然后编写C语言程序并在Visual C++ 6.0中运行,将结果展示给他们。

3)互动教学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维变成积极主动地和教师一起思考,应在某些内容上采用互动教学法。譬如在讲到某一个难点时,教师先提出问题,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思考的结果再给予相应的讲授。另外,还可以将学习难度相对较小的章节交由学生讲解,对于讲得比较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根据学生讲解的情况再给予针对性的点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锻炼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4)课堂提问法。为了使学生对上一堂课的内容能及时地复习,我们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利用5分钟时间随机检查几位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情况提出意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对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学生进行随时提问,以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精力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6.课件要求

(1)课件的内容要精心编排,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练,如果课件内容过于详细,将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2)课件不是板书的替代品,教师应注意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尤其是讲解C程序设计例题时,边分析边板书程序,有时间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在例题中加深学生对C语言语法规则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水平。

(3)字体、颜色及图像等组合运用合理,版面清晰,画面优美,动静结合。

7.教学评价

(1)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C语言语法规则的记忆理解情况。

(2)课后作业。选择教材中的两道习题和一道补充题作为课后作业,对于稍难的题先提示,学生课后思考,画流程图,编写程序,上机时调试,若还存在问题,再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对学生每次的作业认真批改,写出恰当的评语,并做出详细的登记。

(3)考核。期末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题量适应,难度适中,难度和题量的梯度应按照教学要求的不同层次来安排。

本课程学生的考核成绩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作业及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作业占15%,课堂表现占5%,上机实践占20%。

8.课外活动

(1)课后答疑,定期辅导。课间交流答疑、班级QQ群答疑、电话答疑以及电子邮箱答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通过上网方式交流的习惯。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辅导。

(2)指定课外阅读书籍或材料。要求学生对《C Primer Plus》、《C陷阱与缺陷》和《C专家编程》等图书等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至少设计并调试一个综合性的C语言程序。

(3)举行C语言语法知识和程序设计竞赛。在教学进行中期,分组进行C语言知识竞赛,以加强学生对C语言语法规则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结束前,分组进行C程序设计竞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的能力。

9.参考书目及网址推荐

(1)《C Primer Plus》,普拉塔(Prata,S.)著,云巅工作室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出版。

(2)《C程序设计试题汇编》,谭浩强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3)http://省略/program/c/.

五、结束语

课堂教学方案设计质量是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关键所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从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介绍了自动化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希望能对高校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