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广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推广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推广措施

篇1

1广大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坚持把科普宣传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作为科技兴区的基础工作来抓,以“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三下乡”、“科技进村入户”各类科普活动为载体,丰富培训内容,请专家与农民面对面授课,现场答疑解惑[4]。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干部,深入田间,指导关键技术落实,先后培养科技示范户逾1000户。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金台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调研中也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项新的技术要得到推广和应用,必须要得到基层部门和农民的认可。有些部门存在抓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劳心费神、占用时间多、投入大、见效慢,不如抓工业、商业见效快、成绩显著等思想。部分干部认为农民只要能有事干、不上访闹事就够了,对组织农民参加科学技术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

2.2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需要

农业科技人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偏少,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仅占总数的8%。加之基层农技人员长期得不到进修、培训学习的机会,知识难以更新,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效果欠佳。

2.3农民自身认识存在误区

部分农民小农意识思想严重,缺乏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些农民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没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总希望通过2~3d的技能培训,就能掌握一门技术,甚至在专家、教授实地培训时,只要求讲“如何增加产量和少投入”或直接要求其传授“秘诀”,对应该具备的基本技术和管理知识缺乏兴趣。

2.4技术培训方式比较简单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在缺乏农业调研的情况下,如果一厢情愿地推广农民难以接受的技术,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徒劳工作。而且忽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举办单一内容的培训班,也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由于培训大多是在白天农民劳动时间进行,群众想听有时也顾不上,即使来听课,也因培训内容与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不相符,针对性差,达不到预期效果。

2.5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政府虽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投入,但远远不能满足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基础试验研究的需求。每年安排给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的事业经费,扣除职工工资及其他非业务性支出外,用于科技服务的资金非常少,同时经费缺乏还造成了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的落后,难以做到服务的及时有效。

3对策

3.1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事关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事关广大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应做到:一是健全农村科技推广工作机构,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统一安排部署[5]。配齐配强乡(镇)农技推广专职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好有人办事的问题。二是按照农业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解决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支持科技人员开展形式多样试验研究,充实农业技术储备。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推广事业,为科技推广设施建设提供捐赠和资助,逐步形成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三是建立督促检查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督促检查,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实绩突出、贡献较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要给予表彰奖励,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3.2加大深入基层调研宣传工作力度

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决定推广工作的成败,要将深入基层听取民声、民意作为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的重点工作,加大深入基层调研工作力度,并积极为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使推广内容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适应产业发展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应把农村劳动力和农村青少年作为重点工作对象,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对象的实际,采取办短训班、办农函大、办职业教育、典型示范指导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开展科技培训。通过长期抓培训,帮助农民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提高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反对愚昧迷信、破除陈规陋习、抵御的能力,在广大农村真正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3.3整合农业技术推广资源

农业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协调各方力量,全方位对农民特别是产业大户实行分期全员培训。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省市有关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到乡镇、村组开设讲座,把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新技术送到他们手中,运用到各个生产环节。要采取多协商、多协调、多协作、多求援,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园等创建活动,扩大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协会的作用,规范运作模式,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农村经营服务体系的变革。要加快“乡村在线”工程建设,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多形式、宽领域地向农村干部群众普及科技知识,传递科技信息。可设立咨询信箱和联系电话,方便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和查询,及时提供有效可行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3.4进一步调动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设立专门栏目,用发生在农民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来激发其学用科技的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6]。坚持抓点示范,推行标准化生产,逐步扩大农业科技示范点和基地规模,发挥其在主导产业的导向功能,通过效益对比算账的方式,教育引导农民使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投入产出比。鼓励各类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使用一批人才、带动一方群众、搞活一方经济、促进一方和谐的良好格局。

篇2

1.制约因素

1.1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1.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具体措施

2.1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1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2.1.2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工程化开发。如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2.2.1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2.2.2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2.3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特别要注重鼓励他们到各类院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现展的需要。

2.2.4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

2.3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发展思路;保障措施;辽宁海城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随着加入WTO,有效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十分迫切。因此,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海城作为一个县级市,农业发展在全省较为领先,各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显得更加重要。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海城地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相应调整。

1农业科技推广发展基本现状

1.1取得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保证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海城市现已初步建成了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29个镇区为龙身,各行政村为龙尾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农技推广人员300多人,其中市级占30%,乡级站70%[1]。

(2)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使海城市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3)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讲授示范、科技宣传栏、技术咨询点、科技大集等形式,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1.2主要经验与做法

(1)加强政府部门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海城市目前农技推广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政府部门推广;二是农业技术市场或科技企业,通过技术交易或新产品推销,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或技术服务;三是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农民自主参与,引进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而从实施规模及效果、组织力度及社会影响来看,政府占主导地位。

(2)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发挥推广队伍积极性是保证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关键。推广体系的建设,一是满足农业科学发展需要,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二是农民自身需要,引导农民接纳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生产管理能力,实现生活改善和收入的增加[2]。

(3)有重点地开展重大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全市每年有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出现,在组织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有重点地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实用,覆盖面广、转化力强,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可以从整体上较快地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这几年,全市建成了农业中心高科技示范园区、腾鳌四位一体示范园区等,都发挥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2农业科技推广面临问题与困难

(1)农民对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首先,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学历人才、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其次,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第三,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对农民缺乏足够的权威感。此外,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3]。

(2)加入WTO,农业产量与品质、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更为突出。目前生产的主要农产品,由于品质差,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在国内市场也受冲击。

3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

(1)突出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重点突破、全面带动。在大批农业新科技成果中,选择一批针对性强、辐射面广、带动力大,并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示范。尤其抓好一批特色和优势明显、生产与市场需求大的关键技术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初步建立海城市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框架和发展模式。

(2)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为龙头,带动和引导不同层次及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抓好国家级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计划。

(3)坚持实施大面积推广与建设科技推广示范、产业化示范基地并重发展的原则。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任务,通过基地建设,可以实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科技教育等综合功能。

(4)坚持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并重的原则。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向纵向深入发展。协调农业推广、科研、教学部门,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能力发展。

(5)立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兼顾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转化。

4农业科技推广的保障措施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证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是指导我国农业推广的最基本法律,对稳定农技推广机构、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政府也应制定农业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

(2)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增加农技推广资金的投入,并保证专款专用。二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技推广力度。

(3)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更新观念和鼓励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要载体,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依靠力量。必须加强以政府为主的推广体系的建设并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同时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4]。

(4)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训。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编写当地的农业推广技术系列丛书;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作用,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相互观摩、交流。二要对农民企业家进行农业技术、管理培训。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4参考文献

[1] 王铸庭,胡惠根.车坊镇农林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推广成效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16-318.

[2] 徐彬,里昕,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9-11.

篇4

【关键词】水利科技推广;问题;对策

1水利科技推广工作的背景

水利行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基础设施。现阶段,在水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将创新发展战略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以实现水利工程的有效改革,推动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全面实行国家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促进水利科技和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优化和改革科技计划布局的过程中,很多部门加强对科技计划的有效整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利科技的发展形式[1]。

2水利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相关部门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水利工程的改革和发展进行指导,不断研究时展中基层水利工程的科学技术,通过建设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和科技示范基地,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水利科技推广工作仍面临一系列挑战,无法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

2.1系统整体布局和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大力推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整合科技计划,这就取代了专门的水利科技计划,导致水利工程建设部门在进行科技推广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统一、完整的布局和投入。在未来的发展中,水利部门为了获取科技创新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程建设中,应该深入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是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重点是在实行基础研究到应用示范一体化的过程中注重全链条设计。而现阶段仍注重研究领域,在推广基础技术和应用示范的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实现重点专项研究成果在实际建设中的应用,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基础研究的管理,引导其应用到实际工程建设和生产经营中。

2.2政策支撑力度不够

现阶段,部分地区水利部门还未认识到水利科技的重要性及其发挥的作用,没有掌握水利科技推广工作的思路,且水利工程自身的特殊性及其新型技术缺乏完善的规范要求,导致相关技术人员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新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仍使用传统的施工技术,这就为水利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3水利行业自身特点影响科技成果的推广

水利工程是一项特殊的工程,其具有综合性和公益性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水利科技成果适用于各个领域的公益事业,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和节水等。同时,水利科技成果具有综合性,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一些科技成果产生的商业价值较低,无法转换成经济效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在水利科技推广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水利科技推广工作的优化

3.1以需求导向指导科学研究

在水利科技推广工作过程中,为了实现科技创新,相关部门应该将重点工作和基础工作放在水利改革发展重大科技需求等方面,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和规范引导,以提升水利科技水平,实现科技和水利生产时间的完美衔接。同时,相关技术人员应将重点放在实施研发计划项目的过程中,安排专人监管所属单位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广,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除此之外,在实施重点专项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产业政策、规划和标准融入实际工作中,实现重点项目成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有效转化和应用示范,实现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有效结合,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3.2建立水利科技推广投入体系

在水利科技推广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建立水利科技推广投入体系,将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科教投入政策和要求应用到实践中,为工程建设带来更多的科技推广专项经费和推广基金,为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其中的政府科技推广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推广项目的立项评估、建立综合科技示范基地、培训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开展公益性科技项目,强化科技示范作用等方面,增强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

3.3加强专业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新时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在水利科技推广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优秀的推广人才,加强专业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企业应定期组织推广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活动,以提升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其次,水利部门针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毕业生设置相关的岗位和编制,鼓励应届毕业生参加水利科技推广工作,改善推广人员稀缺的问题。

4结语

篇5

一、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推广的局限性分析

(一)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机制欠缺。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除了科研单位提供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组织强有力的科技队伍,还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目前,不少科研单位缺乏与地方政府的长效沟通机制,导致科技推广工作难以顺利实施。

比如,地方政府准备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科研院所却把玉米新品种在该县的推广列为重点,则推广很难进行下去;科研人员满腔热情地推广某项技术,地方政府或许缺乏了解和沟通,虽然不反对但也不积极支持,则推广效果会大打折扣。还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实力有限,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都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努力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等建立多元化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手段。只有与地方政府联合,构建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示范带动的运行机制,才可能实现量大面广的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二)对推广目标的定位欠妥。科技推广是通过采取教育、咨询、沟通、干预、技术指导等手段,把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所需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传播到农村、农民中去,把潜在生产力尽快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活动。目前,部分技术推广项目选题、立项不是面向农业生产,而是为向上级财政、科技等行政部门争取经费,为“推广”而“推广”,导致所选的推广项目与现实生产联系不紧密,再加上部分推广成果本身适用性差,因而难以被农民接受。

(三)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措施不足。技术推广的主战场在农村一线,需要推广人员驻下去,蹲得住,才能出效果。但现实是,不少科技人员不愿意驻点,更别说蹲得住。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科技人员在条件艰苦的示范点工作几年,吃苦受累不说,成果出不了,职称上不了,工资涨不了。因此,很难调动科技人员搞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如何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他们参与推广活动的时间、速度、服务质量和最终效益,是科技推广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推广工作很难持久。如今,多数科研单位对科研工作的激励有比较健全的制度,但对推广工作则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国农村现在实行的仍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由于不同农户的家庭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对农户很难实行有效的统一组织管理,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障碍,也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成效。对农民来说,他们最讲究实际,极注重经验,但相对保守,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更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使得技术推广成本增高、难度加大。

(五)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研院所直接参与到农业推广行动中,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高,能积极配合,在专家指导下应用新科技,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也有不少农民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同时由于素质相对较低,对新技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他们更关注一些短平快的技术,而不愿意使用专家教授推广的生产周期较长但预期效益更好的技术。因此,农民行为与推广行动发生碰撞,导致科技进步进程减慢,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二、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创新农技推广理念。农业推广连接着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是联系科研和生产的纽带。建立新的需求和供给紧密结合的农业推广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参与式的推广新理念。确定技术推广项目,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三农”需求,以解决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为目标,坚持实用原则,不求新、奇、特,但求有用,侧重于对农业实用技术的集成配套推广,形成系列高产模式,农民群众照方套用即可。这样,可以使农民第一时间更愉快地享受科技成果,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果流通成本,提高成果“走”向田间的效率和质量。

(二)强化与地方政府的密切联合。在新成果的推广中,科研单位需努力贯彻当地政府的农业科技政策和推广意图,争取得到地方相关部门在组织和资金上的支持,争取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性产品。山西省农科院以“农民科技日”活动为载体,强化与地方政府及涉农部门的对接和联系,效果非常好。2009年起,省农科院不定时与全省119个县(市、区)涉农部门、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及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与展示全院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供各级农业部门了解和享用;开展科技咨询活动,为各级政府提供农业方面的决策依据;选择技术成熟、生产急需、覆盖面大又有能力实施的农业科技推广内容,摆出示范样板,组织农民现场观摩。通过上述措施,建立起农科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农民有机衔接的推广机制,最终实现政府搭台、科技唱戏、农民得实惠。

(三)建设精干高效的科技推广队伍。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根本。一是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环境,以政策吸引人才,以机制激励人才,以环境容纳人才,以项目聚集人才,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选配根据专业、年龄、综合能力等进行优化组合,不仅要懂技术,而且要懂经营、会管理。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工作,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更新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让他们进一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技能,成为既有技术,又有开拓能力的新型技术推广人才。山西省农科院为鼓励、支持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推广,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一是明确管理。由一名副院长分管推广工作,设立技术推广处,统筹负责全院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工作,各研究所相应成立技术推广室,组建专门的推广队伍。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提拔任用方面对一线推广人员适当倾斜,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给予特别奖励,每年评选院级推广先进工作者。三是完善工作考核制度。强化技术推广岗位目标考核,做到分工具体,责任明确,人人有任务、有压力。对考核优秀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要实行问责。四是加大经费投入,支持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推广工作。

(四)探索推广模式,寻求科技与农业的高效组合。2009年,省农科院实施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以来,从科技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示范园区相结合等方面探索技术推广模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1)科技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农村合作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它在合作组织成员、农技推广人员和科研院校之间架起了桥梁,加快了农业技术推广速度,重构了推广体系。万荣县振和苹果专业合作社有400余户果农,1000亩果园,由于树龄老化,病虫害严重,效益低下。“示范行动”苹果项目组与之对接后,全面推广高光效枝形管理技术,2010年,150亩核心示范园亩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是项目实施前的4倍。(2)科技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的推广模式。龙头企业以订单形式和农户签订协议,科技人员提前、产中技术服务,农民稳定增加收入。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是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基地建设的规模和质量一直困扰其发展,究其原因:谷子间苗特别费工,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当地品种退化,产量和品质均不理想。“示范行动”谷子项目组与其对接后,在基地推广“112”谷子简化栽培技术,推广长生07、长农35等优质品种,2011年推广4万亩,预计可增收1600余万元。农民增加了收入,企业扩大了基地,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实现了双赢。(3)科技与示范园区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般是行政部门遵循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发展思路,实行“政府支持、部门协作、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集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曲沃县磨盘岭日光节能温室园区建有2500余栋温室(7000亩),硬件设施好,农民素质高。“示范行动”水肥一体化项目2010年入驻该园区后,积极示范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水肥一体技术、病虫害防治和设施土壤生态调控技术,建成5个设施蔬菜标准生产示范棚,推广350亩,亩纯收入达4万元左右。

篇6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

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 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 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篇7

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是解放林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它是将新的林业科学技术、新的智能、新的信息、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授给林业生产经营者,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素质,发展林业经济,以改善林区生产和生活状况[3]。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新的林业科技更加全面地为广大林农、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求林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政府是科技投资的主体,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林业科技推广和服务机制。我国的林业科技体系应将公益活动和经营活动有效结合。对于广大林农和林业生产单位,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和林业科技服务是他们获得经营收益的有效手段,因此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会急剧上升。

我国重点林改省份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概况

目前,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在全国铺开,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在林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实验示范和推广、技术培训、林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广大林农素质的提高、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福建、江西和辽宁等地作为试点率先进行改革,并取得较好成绩。

1福建省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概况

福建省林业厅十分重视省林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的建设工作,在科技研究、科技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广泛实施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普及和项目示范带动,加快了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幅提高了科技兴林水平。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4级科技网络,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和完善。表1反映出福建省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规模的大小。2011年,福建省举办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共12期,80多万农民通过乡镇视频会场接受了培训。省政府在2010年选派100名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上,又选派100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企业、乡村开展技术服务。所派人员引导林农、林业企业应用先进技术,以期实现兴林富民。2011年省政府在52个县(市、区)不仅开通了96355林业服务热线,同时还组织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为林农、林业生产经营者开展各类林业咨询服务,其服务内容涉及林业科技、政策、病虫害防治、林改纠纷、苗木销售、速丰林建设以及竹业发展等10多项,深受农民欢迎。这一年福建省获得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13个,其中重点跨区域推广示范项目7个,其他推广示范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达2209万元,得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达1300万元[5]。

2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概况

江西省有独立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全省共有推广站104个,其中省级站1个,为省林业厅下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市级站11个,为各设区市林业局下属事业单位,其中全额拨款单位7个、差额拨款单位4个;县级站92个,为各县林业局下属事业单位,其中全额拨款单位78个,差额拨款单位9个,自收自支单位4个;另有4个县(市、区)没有成立推广机构。在以上这些推广单位中:独立编制独立设置的推广站有23个,它们是省级站1个、市级站7个、县级站15个;独立编制混合设置的推广站有65个,它们是市级站4个、县级站61个;无独立编制的推广站16个。基层林业工作站承担着林业政策宣传、林政管理、资源保护、生产组织、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在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的基础上,为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为集体林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作用[6]。表2反映出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规模的大小。江西省全省县级以上推广站编制数为895人,其中全额编制人数为554人,差额编制人数为257人,自收自支编制84人。在岗人员总数861人,其中,全省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有312人(省级10人、区市级67人、县级235人,分别占其在岗人数(19人、174人、668人)的52.6%,38.5%,35.2%),占在岗人员总数的36.2%。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低,绝大多数为专科以下学历。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为206人,占在岗人员总数的23.9%,大专学历的为202人,占23.5%;中专及以下学历的453人,占52.6%[6](图1)。

林业科技的发展对林改实施的作用效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全国开展起来,我国农村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林改成效初步显现,这必将对我国发展现代林业、促进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可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动林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林农经济收入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提高了森林培育竞争力

森林培育是林业产业链的基础,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林改后,林业科学技术不断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相继完善,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近自然林业、生态林业以及循环林业等可持续经营模式得到实际运用,改变了过去在经营技术上对环境具有负面影响的经营模式状态,并且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各地林种和树种结构得以优化,直接或间接缩短了林业经营周期,加快了林业经营资金的循环周转。辽宁省林改后森林资源明显增加。2011年,辽宁省完成造林783万亩,创历史之最,全省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38.2%和43.2%[11]。

2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进程

林业是集采种、育苗、造林、抚育、管护、采伐、加工、销售等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产业,自林权制度改革后,增加了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工作,各地将林业生产技术进行优化和改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加速了林业产业的发展。以福建省为例,推广了一批技术先进、见效快、效益显著的林业科技成果,如推广桉树、相思树、枫香、香椿、福建柏、樟树等丰产栽培示范技术。到2011年,福建省建立各类丰产高效示范基地10多万亩,为原料林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广锥栗、油茶、银杏、山樱花等名特优经济林、药用林、珍贵树种用材林和花卉等优良新品种和栽培技术,较好地推动了林种树种结构的调整。在产业工程建设中,福建省也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新材料,改造传统工艺,有力地推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如竹材纤维制造人造板和复合材料、竹材加工设备、竹炭和竹质活性炭系列产品以及香精香料的开发与推广,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效益,推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增加了林农收入

林业技术的广泛推广,推动了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广大林农的收入。林改之前,村民都是守着“金山”要饭吃,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均林、均利”,分林到户,广大农户都获得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在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家庭单个营林造林积极性提高了许多,造林面积增加明显,管护能力显著增强。通过明晰自己山林的使用权、经营权,以及通过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各种形式传授和信息沟通,林农掌握到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并且能够应用到林业生产中。使得林农获得了较好的林业收益,提高了生活水平,逐步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4提高了农民素质

建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等服务机构,使林农及时获得科技、市场信息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服务的同时,满足其对科技、信息、法律等诸多方面的需求,从而提高林农的就业素质。福建省林业厅创办的96355林业服务热线,成为林业系统便民服务的一个表率窗口。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其方式主要为:向广大林农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开展以林业综合知识、林业政策法规和实用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林农技术员培训,大大提高了林农的基本素质;帮助林农解决结构调整、生产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满足林农的技术需求。如广西自治区灵川县林业部门组织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偏远山区,通过举办毛竹低改新技术培训班,向林农讲解低改造林、幼林抚育、林下管护等栽培管理技术,还手把手现场传授林农幼林管护、施肥技巧、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合理采伐毛竹等实用技能,深受广大林农欢迎。

对进一步完善林改中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实施对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林业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林农的增产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一步推进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提高和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

1加大林业科技投入落实配套经费

从我国当前林业社会化服务的现实情况来看,政府应该加大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许多省市区县因林业科技推广专项经费的不足成为林业科技推广功能性改革全面实施的主要制约瓶颈。林业科技是属于社会公益性的,政府应向林业经营者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推广资金投入,落实林业科技项目的专项经费,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科技服务激励机制,对林业技术推广基金实行竞争管理,鼓励所有技术推广人员根据农民对技术的需求申报相应的项目。

2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实践证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强化“科技兴林”,加快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其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采取政府行为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推广项目应由政府无偿投资,对经济效益明显的林业实用技术成果,要逐步通过市场调节,促使林农或林业企业成为推广的主体。整合科技资源,把已经研制开发的林业科技成果与成熟的实用技术相结合,并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广大林农和推介。

3扩大培训规模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林业科技推广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精通林业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不仅要了解新技术,还需要熟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用技术。因此,要建立岗位培训机制,对从业人员实施分级、定期培训,使他们及时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也要加大对广大农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培训,培训形式也要多样化,如办培训班、专家现场指导、答疑、座谈会、研讨会等,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编印各种培训资料,刻录专家讲课的光盘,发放给农户,扩大培训的覆盖面。

篇8

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已经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不足、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而是农民的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根据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每亩耕地平均拥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平均只有6.5名农业技人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六到七年,其中还包括大量文盲。这种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相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农业现代化事业来讲是不容乐观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事业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1.农村教育落后。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农村教育的人员结构和数量(在校人数)如表1所示:表中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主体的农村教育人数(不含高中,7889万人)约占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9940万)的79%,但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教育不尽如人意,高中程度则是凤毛麟角了;根据社会科学院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农村人口数9.2亿,而以农民学校培训、资格证书和转岗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仅为29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0.32%,约300人中只有1人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为主的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为583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9.2亿)的6.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农村劳动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形式单一。据调查,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以及部分职中。这些培训机构一般只集中在县城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深入农民群体,甚至大部分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形同虚设。通过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我们得知,当前农民接受科技培训渠道主要是自学和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培训形式以现场指导和课堂授课为主。调查还表明,不足三分之一的农民会一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不足3%。

3.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农业推广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早在1950年我国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后续有1972年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199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法》、1999年的《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及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规定,再到地方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办法等,都从法律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规范和制定,但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和政策配套的实施机制,在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本上被边缘化。(2)以政府指令为主导。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基本以行政指令为主,习惯于下计划、要项目、等任务,为推广而推广。(3)以技术为导向。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科研成果的市场性和实用性,但多凭主观推测,在传统推广模式引导下,无论科研人员还是推广人员,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把技术成果本身推销给农户,而非市场需求和农民对它的接纳程度(图1)。

二、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农业推广过程中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改革农村教育体制。首先要从法制的基础上重视农村教育。其次,要加大农村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民科技培训预算,从政策、资金、科技人员等多方面支持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三级体系,使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全面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2.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功能。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中等农业学校和市、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以各大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科学研究院为科技依托和教育阵地,建立一批省、市、县逐级推进的农民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完善农民科技教育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为例,“双百”工程是由湖南农业大学选派优秀科研人员组成一百个科技服务小组,在全省选择相应的一百个农业专业户或涉农专业组织、企业作为示范基地进行对接,组织技术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探索并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的新途径和新机制。

篇9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现状;问题;对策

林业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发展自身,适应“科教兴国”的潮流,亟需进行林业科技推广。这不仅仅只是林业科研成果的转换,林业科技的推广影响着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林业产业带来的效益。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林业科技在推广和发展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新的科学技能与技术、新的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在基层林业产业的运用给林业生产者、经营者带了较大的帮助[1-3]。然而,总的来说,我国的林业产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很多新技术、新生产方式并没有大面积地推广下去,我国的林业科技的推广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林业科技推广现状

目前,在一些地区主要的推广组织是由省、县、乡镇三级组成。其中,乡镇设置的林业站,作为林业科技推广的“排头兵”,担负着林业推广最前线的工作。完善、健全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加强林业科技交流、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等有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科技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推广人员、科研人员的待遇大幅提高,使得林业科技工作能够留得住人才。

2.林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推广速度缓慢

目前在我国的某些地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硕果颇多,这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财力的投入。但是在我国大部分的林区,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并没有很好、很快地推广下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资金投入不够,推广经费不足,这直接影响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的速度。二是盲目推广新成果。在一些新成果推出之后,部分林业人员在推广过程中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目标,而且在推广过程中不结合推广地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崇拜新技术、新成果,使得新科技的推广繁忙。三是林农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虽然,我国的教育推进工作如火如荼,但是就林业方面而言,教育形势还是不容乐观。林农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新科技、新成果的接受能力较差。这一点也限制了林业科技的快速推广。

2.2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逾30年,但是林业计划经济的身影仍不少见。许多地区的林业科技推广未形成完善的、健全的体系,林业科技推广完全是一个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经济的推动。目前我国林业科技的推广仅仅只是在县镇级别的林业站,其他途径很少。而林农对于林业科技的态度基本上是政府推广,没有行政指令就沿用旧方法。推广体系作为林业科技推广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途径,是林业产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林业产业改革的一个重要依靠力量。没有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林业科技推广就无从说起。

2.3林业科技推广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人才培养程度不够

人才是各行各业迫切需求的宝贵财富,林业也不例外。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表现却不尽人意。而在林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又直接影响林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实施和发展,这就不得不重视起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问题。在基层,大部分林业科技人员对于“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先进的林业科技掌握较差,更不用提实际现场操作能力。上级林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的机会少之又少,使得很多新的林业科技并没有深入到基层中去。现有的基本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林业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匮乏也从一方面反映出林业科技推广的人才培养不够完善和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的关键是人才,先进的科技需要有人将其带到基层、林区以及实际生产中去。

2.4林业科技推广队伍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大

根据统计,在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人员有85%以上是在县级或者县级以上的林业部门,基层推广人员极度匮乏,而且人员结构老化严重。上级部门有足够的先进科技的推广人员,却没有机会下到基层进行实际生产的锻炼。

3.对策

林业科技推广是林业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应采取措施克服和避免。

3.1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一个健全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发展林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深化改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眼光不应该放在高层,而是应该着眼于基层县镇级别的林业工作站,加强基层的建设,让林业科技推广更加深入人心[4-5]。完善用人制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清退,同时大量招收学士、硕士、博士等高层次的人才进入到林业推广事业的队伍中。另外,建立一套考核机制,要做到“好的奖、差的罚”,收入与业绩挂钩,以此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

上级部门需要重视人才培养问题。对于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同时也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强化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学习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此外,要通过不断吸收优秀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事业当中来,以保持队伍的年轻化和工作积极性,同时让这些优秀的“天之骄子”能都带动原有的人员学习新的科技。对于广大的林农,也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培训,采用现场示范、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掌握新的林业科技,提高生产效率,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

3.3国家加大经费投入,鼓励科技创新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要支持和鼓励林业产业的科技推广,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倡导乡镇地区使用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成果。要划出专项经费用于林业科技引进、开发和推广[6]。对于优秀的科研个人和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原有的林业产业显得不能适应时代的节奏,这就让人们看到林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性。目前,林业科技推广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其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因此,林业科技成果转换是一个深远且复杂的过程。今后在我国的科技推广过程中还要继续努力,为我国的林业科技推广事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正星.新形势下的林业科技推广[J].林业科学,2011(5):139.

[2]陈裕德.新形势下林业科技推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7(9):205.

[3]左家哺.关于林业科技推广几个问题的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2001(9):58.

[4]肖正泽.林业科技推广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01(3):83-84.

篇10

[关键词]林业 技术推广 体系 完善 构建

中图分类号:X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11-01

1.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瓶颈问题

1.1 林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林业行业总体的产业化程度偏低,而且我国人多林地少,小型林业产业规模严重限制了我国林业科技的发展,削弱了我国林农资本积累的能力,林业方面科学技术成果难以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对于很多林农来说其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很少,甚至是不晓得如何应用规模性科技,在这种情况下就严重阻碍了机械技术、生物技术等规模性科技的推广。而且分散性经营林地降低了林地科技产生的比较经济效益,林农头脑中便形成这样的认识:无所谓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因为根本不会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1.2 文化素质亟待提升

目前,我国林区大部分都是依靠家庭小规模形式来经营的,政府部门忽视对林农的教育,致使部分林农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接纳新科技的能力较差,此外,林农并没有通过养林育林富裕起来,林区经济水平较落后,这样一来,林农就不会将自己的来之不易的收入作为投入林业科技的资本。由于从事林业产业并不能发家致富,所以许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外出务工来赚钱,只会留下年龄较大,体质条件更弱的中年人来勉强支撑林业的发展。

1.3 推广部门能力不足

由于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福利待遇较差,造成林业科技推广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在乡镇以下还缺乏专门的林业科技推广人才,致使一个地区的林业科技推广人员要服务上千户家庭甚至是更多。另外,由于资金短缺或者是部门领导的不重视,导致不少县乡林业推广机构,缺乏先进的新型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科技信息严重滞后。除此之外,林业推广部门内部欠缺完善的投资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导致资源供给单一,人浮于事、被动接受市场、系统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

2.构建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2.1 改革科技推广模式

在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机制时考虑到林业科技自身的经济属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依据林业自身的经济属性建立起适合的林业科技推广模式。推广模式,就是推广部门和生产单位以及其人员合作共同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当前我国林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项目实施林业科技推广。按照项目实施林业科技推广就是由相关的政府部门或者是推广部门精挑细选一些科技项目,向社会公布编制项目指南,有各个林业单位选择,此推V模式所产生的效果较好,其与林业生产者的财力、物力、素质相平衡;二是技术承包模式。技术承包方式是指推广机构或者是人员与林业生产者或者经营者在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定技术承包合同,其推广的依据便是此承包合同,该种推广模式对推广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而且依靠法律合同,大大提高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效率;三是合作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方式是指林业科研成果的研制单位入股,而生产单位提供场地、生产资料,双方合作开发生产;四是社会立体推广方式,实现了科研和生产的紧密结合。

2.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定性为社会公益组织的性质,列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员享受全额财政拨款。其主要职能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林木病虫害的检测、预报、防治和处置;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监测等职能。实现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示范基地的“五有”标准,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进一步发挥基层推广机构的职能作用。县级林业技术推广站直接服务于基层林业生产单位和广大林农,是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体,对已独立设置的县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没有独立设置机构,包括混合设置或未设置的,要根据当地森林资源状况和林业生产建设任务独立设置。县级林业技术推广站应为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直属单位,由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并接受上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通过理顺机构、人员经费、管理体制等问题,进一步稳定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人员队伍。

2.3 提高机构人员素质

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加强基层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为市县级推广站配备必需的技术推广服务培训和检测仪器、设备,依托县级推广站,强化乡村科技推广力量,建立多元化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林业科学发展的队伍。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选拔,应严格实行“公开竞聘、择优录用”的原则,并加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逐步推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制度,乡镇林业工作站在人员配置上,对于从事林业工作多年,具备组织、管理能力的业务人员,要优先录用,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优先评聘和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3.完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议

3.1 增设补助项目

我国林业产业是山区、林区、沙区等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现有的基层林技推广站大多没有固定工作经费,推广工作开展难度大。建议中央财政参照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并带动省级财政投入,改善设施条件。加强对林技人员、林农种植大户的专业化培训。

3.2 充实推广队伍

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意见,解决队伍老化人员后续补充等难题,通过单招单考、定向培养基层林技人员;将乡镇林业站划归县(区)林业局直接管理。提高对基层林技推广人员的下乡补贴。林业科技人员服务地点为交通不便的山区和农村,车改之后,基层林技人员开展服务比一般工作人员交通费成本高,应研究对策,如设立基层林技人员下村驻点专项交通、差旅补贴。

3.3 建立服务体系

将涉林高校、科研院所纳入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之中,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等参与技术推广。强化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信用自律机制,规范经营性林业技术服务行为,坚持依法经营、诚信服务、公平竞争。实行重大林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各类林业技术服务主体均等参与竞标机制,促进林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