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众号运营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6日

一、孵化基地简介

东莞市电子商贸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总体规划面积4,200平方米,首期建设的1,600平方米现已投入使用,投资近600万元,可同时容纳300人实践创业。学校采取“2+0.5+0.5”的办学模式,即学生第一个学年为基础课程学习,第二个学年为分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学习,第三个学年的第一个0.5学年为校内实践,第三个学年的第二个0.5学年为校外顶岗实习。学生便是在第三学年的第一个0.5学年进驻孵化基地的各项目专班参与企业项目实战,为高三最后一个0.5学年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孵化基地通过校企融通,成立企业专班,创建了多个项目,希望通过各项目的建设,实现孵化人才、孵化项目、孵化公司的目的。孵化基地与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引入企业理念的有效课堂和实体化运营平台。引进企业管理,以企业需求为课程设置的起点,以切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专业实战技能,让学生在校2.5学年能够完成从职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让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一上岗就成能手。

二、孵化基地运营管理

(一)孵化基地学生来源。在学校现有“2+0.5+0.5”的办学模式下,现有孵化基地的学生主要是高三第一学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因该学期学生必须按学校要求完成校内实践(极少部分同学提出申请,经实习企业和学校同意,可申请外出顶岗实习),所以学生从高二结束后全部加入孵化基地,学生自主选择兴趣所投的项目专班,由专班班主任挑选合格的学生。经过孵化基地的一段时间实践之后,关于学生的来源问题采取校企共同面试,合格者方可进入参与企业专班项目实战。将额外成立“提前实习班”或“技能强化班”,满足少数找到满意对口工作岗位的学生提前实习的要求,同时解决基地现有容纳工位上限的问题,也给未能通过校企共同面试者提供一条退路。另外,在学生高三第二学期孵化基地绝大部分学生外出参与校外顶岗实习时,孵化基地项目所要求的学生将从高二第二学期的电子商务班级挑选,在不影响原班级管理的情况下,从每个班级挑选8~10人进入到基地继续基地的各个项目。孵化基地将选回流高三第二学期的优秀学生回来孵化基地辅导高二新加入基地的学生,形成一个以老带新的局面,可以减少企业项目负责人每学期重复培训新学生的压力。

(二)孵化基地企业进驻。在孵化基地启动初期,因为学校电商专业建设特色及效果不够突出,还未完全形成品牌,孵化基地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吸引企业入驻,进驻的企业都是在传统行业和电商行业具备一定影响力、规模较大的企业。但随着项目后期的运作,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孵化基地团队也改进了一些企业入驻的办法。采取诚意合作优先、原则上选择知名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同时,优选部分在电商业务有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为合作企业,并且要求电商项目实力较强的公司选派企业精干力量来校当企业项目负责人。现有孵化基地的项目主要采取的是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1、产品进驻。企业将产品交给专班项目团队进行网络分销,主要就是做产品的网络分销,通过微信平台做微商、通过淘系平台开淘宝店、通过学校自有的创客商城平台上传商品由专班管理等,这些都是产品进驻的企业合作模式。现有万色城、上铺下铺等几家企业都是将产品放在学校专班,由专班进行产品的网络分销。

2、平台进驻。企业将自有的网络平台项目进驻专班,让专班学生在企业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进行运营管理。如孵化基地内的“聚爱美专班”负责搭建了聚爱美微商城和苏宁云商平台圣旗旗舰店,专班团队进行了网店设计与装修、产品的上架、活动的策划等。包括聚爱美网购平台在内,专班学生一共运营管理着聚爱美企业的三个平台。

3、团队进驻实战培训。企业派项目团队进驻学校,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进行实战培训,提供各种实战的机会,将学生的电商技能水平达到接近企业要求的水准。如中大科技企业派了一个包括美工、运营、客服在内的10人团队对“中大科技专班”学生进行实战培训,学生将掌握的实战技能应用到学校自有的创客商城平台。

4、项目进驻。企业将自身的一部分项目进驻孵化基地专班,由企业项目负责人指导学生完成企业项目的基础运作。如现有的“中国电信专班”共运营了东莞市华飞通信有限公司的电信业务项目“3G升4G套餐项目”、“4G手机套餐项目”等。

5、整个企业进驻。孵化基地拟引进具有一定电商业务能力的中小企业,实现孵化企业的目标。将专门开辟办公室给进驻的企业办公,孵化基地成立专班团队,专班班主任作为企业的员工,由企业的负责人实时指导专班团队开展企业的业务。

(三)孵化基地管理

1、以学校常规管理为基础,孵化基地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学生在孵化基地的高三第一个学期,基础常规工作全部按照学校学生处的相关管理办法实施,正常纳入学校的文明班评比,学生操行评定也是依照学校的操行评定管理办法实行。学生正常上早操,正常完成所在实训中心清洁区任务的打扫,正常校门口迟到早退考勤,专班学生的校内违纪按照学校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以学校管理为基础,协助德育处完成全校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孵化基地有多个专班,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孵化基地的管理在学校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包括常规事务、学生考核、文明班评比等。

(1)孵化基地的常规事务管理不设部级管理,而是统一由教务处下设的分管孵化基地的副主任负责,孵化基地的常规德育和教学先由该副主任统筹,需要学校层面解决的由各项目负责人提出,副主任汇总再向学校行政会或校长汇报。

(2)学生的学分考核还是按照学校的学分体制考核,不存在期末考试,但有项目期末考核。每个项目每个业务周期(可以是一周一次,也可以是一个月一次,视各项目情况而定)都有具体的业绩,将此业绩和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学生的期末考核评比中,考核合格,本学期学分合格,反之则本学期学分不合格。

(3)孵化基地内各专班纳入学校的文明班评比,但是从其他部门或年级独立开来,孵化基地内的所有专班进行横向评比,按照学校文明班比例产生文明班。

(4)孵化基地内部形成独立的管理体系,制定内部企业化管理条例,由基地各专班班主任在采纳各班班委会管理条例意见后,统一各班意见最后形成并制定《孵化基地管理条例》。

(5)另外还有一些细节管理方面的问题基地也实行相对独立管理。如部分专班班级因为业务的特殊性,存在早上八点即上线的工作时间,为了维护合作企业的业绩,个别专班学生不参与出操考勤,由专班负责人独立管理。

2、孵化基地内各企业专班独立管理。企业专班项目各自独立运营管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宗旨,孵化基地只是进行统筹安排,具体的企业文化布置、各实训室布置由企业各自独立完成。需要由学校统筹的,如孵化基地装修风格是由各企业提供各自素材由学校统一布置。以下是专班最初企业化管理的一些基本措施:(1)确定班级别名,命名为XXX队,思想上统一;(2)确定实训场地的企业文化布置,做墙面和立柱的励志标语、团队文化、企业规范等企业文化,营造整个孵化基地企业工作环境氛围;(3)确定班歌,选择一首士气高昂、富有激情、行业相关性较高的歌曲;(4)确定班级各种通知渠道,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以微信群为主要信息渠道,小组长任务安排和班级通知通过微信群,所有学生和老师的QQ和微信都互加为好友,相关信息通过QQ好友和微信好友进行传送;(5)确定学生实训室的座位位置,按班级分组把班级座位按一个组围成一个圈或一条线,便于交流。

3、企业各项目实行双导师制管理。孵化基地内各专班设立双导师,企业派遣员工进驻学校,担任企业项目导师,与学生同在一间实训室办公,面对面接触学生,有助于项目推进时的及时交流。学校专班班主任担任学校项目导师,负责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及学生心理疏导,辅助企业项目导师协调与解决各方面的学生问题和项目问题。其中,孵化基地的“淘宝创业班”因有多个企业的业务团队项目,各团队服务的企业目标不一,每个团队服务的对应企业都会有企业的项目导师,即“淘宝创业班”有多名企业项目导师。学校项目导师相对固定,企业项目导师可依照项目任务的实施进度由企业委派项目各阶段不同的项目导师,企业项目导师由企业管理,但至少保证孵化基地的各项目有一名企业项目导师。双导师各自相互学习,相互协调,共同为项目出力。需要学校层面支持的,双导师共同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工作。

4、孵化基地内学生的企业化管理。孵化基地内学生的管理引进先进的企业化管理制度,通过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孵化基地的项目管理。具体主要有:

(1)企业人员管理制度。孵化基地各企业派遣的员工担任企业项目导师,每个专班的班主任担任学校项目导师,各班班委会成员担任企业管理层,班级每个小组安排一个项目经理,按照企业的人员管理制度对各专班学生进行人员管理。

(2)企业考勤制度。孵化基地所有专班都安装了指纹打卡机,方便班级日常管理,可以杜绝迟到、旷课、早退等违纪现象。同时,考勤数据将作为班级学生一个月业绩考核的一部分,按照企业迟到即扣工资的要求,我们设定迟到早退即扣学生该月的学生操行评定分。

(3)企业奖惩制度。孵化基地设立专班奖学金,定期对学生进行业绩考核,对工作效率高、表现出色的同学,按照绩效发放少量现金等物质奖励及优先实习安排等,对于工作懒散、业绩较差的同学,少发或不发奖学金,并且在期末学分处理方面设置一定的下限门槛,对表现较差者给予学业警告或者开除出孵化基地项目专班,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为各项目努力。

(4)企业晋升制度。孵化基地内创设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各企业专班每个月从学生的工作业绩和管理效能上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晋升,并且在孵化基地和企业都同意的前提下给出提前到企业参与实习的机会。对于业绩较差的学生,给予孵化基地内部降级处理,如果降级达到一定的等级,将视学生在项目中的作用而决定是否踢出企业项目团队,从高三其他专班引入优秀的学生替补空缺。

篇2

(项目编号:16wsk14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8-0011-04

期的水环境治理资金不足,严重影响到水环境治理的可持续推进,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使得政府财政支出捉襟见肘,建设投资不足制约着温州水利建设的发展。作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典范,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融资模式,近年在国内风生水起。PPP 项目融资模式,可以使社会资本更多地参与到水环境治理项目中,吸收私营部门在投资和建设中更加有效率的管理方法与技术,符合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方针。PPP 融资模式公私双方形成互利合作的长期目标,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据温州市发改委统计,截至2016年8月,温州共推出3批104个PPP项目,总投资达到2 300亿元。其中签约落地19个,范围涵盖市政、交通、水利、公共服务设施等多个与民生关联较强的领域。目前温州市列入国家、省PPP项目库数量居前位,2015年全市分别有8个、17个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第一批、第二批PPP项目库,入库项目数位列浙江省第一。有27个PPP项目列入省发改委第一批PPP项目库,总投资1 28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3.3%和30.5%,项目数和总投资均居全省首位。有8个项目列入省财政厅第二批PPP项目库,数量居全省第三。同时,已建立一批PPP咨询服务机构库,助力PPP项目实施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

一、水环境治理项目PPP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应用优势分析

作为公共产品的水资源原则上是由政府买单,是一项公共建设服务。但是,政府财政资金有限,水环境治理遇到资金瓶颈,而大量的社会资本又找不到投资方向。通过水环境治理建设PPP项目模式,将社会资本与水环境治理进行有效对接,显现以下优势:

1.有效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实现资金的效益最大化。水环境治理投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大、投资周期长、投资收益回报慢,加之地方政府债务高居不下,没有足够的财力保证治理投入。水环境治理公共需求强烈,为解决公共需求与资金之间的矛盾,公共部门需要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适当环节引入多元化的PPP模式,以加快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满足公共需求。通过引入私人资本进入到水环境治理领域,将私人资本天生的竞争属性带入到垄断领域,利用竞争机制给项目的设计、建设以及运营等环节带去创新的动力。利用私人资本专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提供质量更高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又能提供许多创造性的增值服务,给项目带来了更多增值收入的机会。

2.降低项目建设运营的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对于私人资本而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资本的天性。水环境治理项目PPP模式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可以充分利用私人资本逐利性这一特性,将建设、运营管理的某些环节交由私人资本,赋予其极大的自主性,激励私人资本制定最有效率的建设方案、运营管理制度,降低一般建设费用,以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在PPP模式下,在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私人部门为了实现投资的最大收益,维护自己的商业信誉,私人部门必定会具有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的内在动力。同时,私人资本所具有的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等优势能够为其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风险分担比较优势分析

水环境治理项目通过引入 PPP 模式,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达成协议合约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营水环境治理项目,各自发挥自身具备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能够解决水环境治理项目投资不足、风险各自承担、项目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公私合作双方能够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形成互利的共同目标,参与各方虽然不能达到自身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总收益却是最大的,在总收入最大的前提下,参与各方达到“投入-产出”的最佳比,这符合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运营的宗旨。水环境治理项目引入PPP公私合作建设运营模式,公私双方实现协同管理,项目总风险水平比公私双方单独投资有所降低。事实上,公共部门在政策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而私人部门则在降低工程造价、降低建设成本、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公私双方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各风险在公私部门间实现最优对应后,整个 PPP 项目就达到了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二、水环境治理中PPP模式的运用

(一)PPP模式在水环境治理中的运作形式

将PPP模式应用于水环境治理,其典型模式有:托管运营、BOT(建设-运营-移交)和 TOT(转让-运营-移交)三种。

1.托管运营模式。在保证水环境治理项目所有权公有的前提下,通过管理合同和服务合同形式委托私人部门参与设施的运营。管理合同可以减少政府对项目日常管理中的干预,民营企业在设施管理中更加具有自,完全把水环境治理项目运营中的权利和责任委托交给私人部门。服务合同主要是从社会资本方吸取一些成熟的技术和专业经验,改善经营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在管理合同模式和市场机制的保障下,民营企业是纯粹的运营主体,使得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管理合同模式中,政府在运营期间的支出和服务费相对稳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小,收益率较低。管理合同模式因为只是将项目运营管理外包给专业部门,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

2.BOT 模式。BOT,是指政府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组成的项目公司自行筹集项目资金,按照政府意愿及要求建设合同中规定的项目。合同存续期内设施的运营和维护由投资者负责,可以通过一定的费用收取,来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水环境治理运用BOT模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对政府而言,BOT项目最大的好处在于吸引社会资本,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政府通过将“特许经营权”出让给企业,让企业取得特许经营权带来的收益,政府在特许经营期内以污水处理费或者财政补贴来分期支付资金,减少了财政支出。对企业而言,由于有政府污水处理费或财政补贴做担保,降低了BOT项目的风险而且投资回报稳定,也为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增加了可靠性。表面上,BOT 项目由于民营企业参与项目建设,民营企业成本的收回及利润的取得来源于对居民和政府的收费,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总成本会增加。但由于民营企业固有的优势,能提高项目建设、运营效率,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所以说 BOT 项目实际成本增加与否是政府和私营部门两个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与其他几个模式相比,无论是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是运营成本,私I企业都要比公共部门低。

3.TOT 模式。TOT模式,指的是由政府建设水环境治理设施后,聘请第三方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然后以公开招标方式向社会投资者出让特许经营权及相关资产,社会投资者在得到相关设施所有权和获得特许经营权之后,成立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经营管理。在合同期内,该公司拥有运营和维护该设施的权力和责任,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的利润则是通过收取污水处理费来实现。在合同期届满后,投资公司将水环境治理设施无偿地转交给政府部门,结束双方合作。从根本来讲,TOT 模式是民营企业承租水环境治理设施,一次性向政府支付租金,再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向政府和公众收取费用,在租赁期满,将设施移交给政府的一种形式。TOT 模式下,政府不仅可以全部回收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营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经营公司而言,中标接手的是已经全部建设好并且能够正常经营的项目,不存在建设期面临的风险,虽然 TOT 模式下的投资回报率会比 BOT 模式要低,但仍具有较大吸引力。TOT 模式的关键在于设施出让前的资产评估,计算出恰当的投资回报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暗地里向社会资本输送利益。

(二)水环境治理中PPP项目实施过程

一个水环境治理PPP项目自立项到合作期满往往有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整个实施过程需经历立项、招投标、谈判、履约四个阶段。

1.立项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根据水环境治理需求计划列出拟建项目清单并向社会公布。私人资本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和兴趣,向政府提出以PPP方式建设某项目的建议,并申请投标或表明承担该项目的意向。政府则依靠咨询机构进行各种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根据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决定采用何种方式。

2.招、投标阶段。如果项目确定为采用PPP方式建设,则首先由政府或其委托机构招标广告,然后对报名的私人机构进行资格预审,从中选择数家私人机构作为投标人并向其发售招标文件。投标人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前向招标人呈交投标书。招标人开标、评标、排序后,选择前2―3家进行谈判。

3.谈判阶段。选定几个备选的投标人后,政府委托的招标人要依次同他们进行谈判。商讨政府和PPP项目公司的权利和义务,决定双方的风险和回报。成功则签订合同,不成功则转向下一个投标人。有时谈判需要循环进行。

4.履约阶段。这一阶段涵盖整个合同期,又可以分为建设阶段、经营A段和移交阶段。PPP项目公司是这一阶段的主角,承担履行合同的大量工作。良好的特许合约可以激励PPP项目公司认真负责地监督建设、经营的参与者,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水环境治理项目PPP模式风险分担和规避

PPP项目投资金额大,时间长,不同项目间的差异较大,常常无先例可循,所以PPP的风险也较大。风险的把控有两种途径:规避或分担。规避指通过一定的防护措施降低不利情况发生的概率;分担指事先约定不利情况发生下损失的分配方案。PPP项目中对风险的把控,是合同的重要内容,通行做法是:谁最能控制的风险,其风险便由谁承担。

(一)风险分担

风险类型及分担比例见表1。

(二)风险规避

1.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正确认识风险的存在,提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提高项目的针对性,采取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化解技术和资金风险。加强和完善项目招投标工作和合同管理工作,选好施工单位,化解工程风险和外部协作条件风险。实施工程监理制度,化解技术、资金和工程风险;完善工程管理制度,用严格的制度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2.利用保险等措施规避风险。社会资本方应当充分妥善利用保险应对措施分解风险。建设灵活的调价机制解决边界经营条件风险、最低需求及其他非社会资本经营可控风险。最低需求量的风险不是按预测数量直接加以考虑的,应当考虑社会资本方应当化解一定的需求下降风险,故最低需求量按预测量的70%加以计算。

四、PPP模式下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考核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中,严谨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是政府方维护公众利益、监督企业切实履行对应职责和义务的必要手段。

(一)绩效考核方案设计要点

1.明确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水环境治理绩效合同服务一般应同时对项目合作范围内的水质、水量、防洪标准、设施设备维养、水体视觉卫生,以及水域岸线管理等常规内容进行绩效考核,同时可结合项目特征和特殊需求设置其他考核项。其中,水质和水量标准应充分结合地域、时间和地方需求等个性化因素。针对每个考核项应设置详细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得分标准,这是整个绩效考核方案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2.应将常规考核与临时考核相结合。考核方法上,可将常规考核与临时考核相结合,以及将技术考核与公众反馈相结合是两条应坚持的基本考核方式。此外,对于流域治理,还应考虑设置监控点与监控断面相结合以及干流考核与支流考核相结合。

3.要注重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绩效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依据和手段。一来绩效考核结果应当与按效付费相关联,是按效付费的依据。二来关联比例确定应体现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原则,是实现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有效手段。需注意的是:考核周期内的政府付费既可全部也可部分与绩效考核结果关联,具体应视治理客观难度确定,而不是“一刀切”。绩效指标评价将影响政府补助金额。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绩效指标考核体系见表2。

PPP是水环境治理的有效模式,能够将水环境、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也使政府转变角色,从重投资、重建设转变为重购买服务、重过程监管,不仅是“招商”,更是“招智”。尽管PPP受到了广泛的推祟,但PPP模式能否在推动环保企业去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参与到社会的投资中发挥作用,仍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X

参考文献:

[1]周正祥.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09).

[2]郑巧凤.温州市瓯江口新区土地开发PPP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08).

[3]张蓓佳.新常态下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新方向:与PPP模式的集成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6).

[4]赵宝庆.水污染防治项目PPP模式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5]王仙君.PPP模式下水务行业投资的风险及其管控[J].经营与管理,2016,(01).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从产品性能和服务的竞争转向了企业文化和品牌的竞争,在此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这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作为我国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促使企业的运营机制灵活有效,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全体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是不可复制的软实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的管理者要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作用,从而为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企业价值观、发展理念和共同愿景。企业文化是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判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多元化发展,固然也会随着企业的衰败而消亡。每个企业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虽然有的企业没有归纳和总结过自身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却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张名片,是企业形象和综合实力的核心体现,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理念。尽管每个企业都有着其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都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首先,经济性。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的组织,这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势必会带有经济性和功利性的显著特征。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潜力,是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就要适应企业营利性的本质特征,这也是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最大的不同。其次,创新性。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密切相关,并始终依附着企业而存在着,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企业的初期发展时期,企业文化就已经形成了,并随着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最后,独特性。众所周知,每一个企业的成立、生存和发展过程都具有独特性,而和企业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企业长久健康发展。

二、企业文化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软实力作为企业潜在的价值,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有利于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企业的发展理念直接影响着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成果,科学的价值观是促使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在企业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引领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两者相互依存,企业在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完善发展战略的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逐步形成和壮大。其次,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员工的行为而言,企业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对其进行约束,这些政策制度难免会有一些漏洞,在企业实际的运营和管理工作中,就需要不断地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文化会对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调和作用,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奋发向上、和谐共进的工作氛围,让企业的全体员工都有着同样的愿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这也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消极作用

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不科学的、落后的企业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首先,国有企业落后的企业文化严重阻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文化贯穿着企业的成立、生存和发展的全过程,历经长期的发展才得以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目标,而且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文化的封闭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落后的企业文化会严重阻碍着企业创新发展的步伐,从而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国有企业落后的企业文化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员工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落后的企业文化不利于解决新形势下的各种问题,这就会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刚性化的作用。另外,国有企业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会逐步形成一套独有的工作技能,落后的企业文化会促使他们依旧采用传统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这将不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在企业的普及和运用,这也就导致了企业不能够与时俱进,这必然会导致国有企业失去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建议

(一)合理选择文化载体

文化载体对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和增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文化载体,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积极作用,努力做好企业文化的管理和创新工作。首先,选取以争创活动为主的文化载体。国有企业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工作竞争模式,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职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选取以建章立制为核心的文化载体。国有企业要积极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并不断完善原有的管理制度,努力确保企业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最后,选取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的文化载体。国有企业要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活动,全面提升企业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长久健康发展。

(二)加大诚信企业文化的建设力度

诚信是决定企业能否长久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要把诚信文化建设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凸出位置,切实提升国有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国有企业要在客户中树立诚信可靠的形象,始终把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建立并维护好同客户的合作关系;其次,国有企业要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合作方,在实际的生产运营过程中,不断增强彼此的信任,努力实现双赢;最后,国有企业要对职工保持好良好的信誉,职工是企业生产和运营的主体,是推动国有企业长久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只有将各项惠及国有企业职工的政策落实到位,才能充分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企业运营管理制度

运营管理制度是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制度保障,为国有企业的规范化奠定了制度基础。首先,国有企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工作运转机制,明确每项工作的运转方案,确保国有企业各项工作的平稳运行;其次,建立并不断完善组织领导制度,在企业内部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时制定出有利于其发展壮大的方针战略,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最后,加大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国有企业的相关领导要采取板报、企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让国有企业职工充分理解和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从而提升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最终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意识等共同组成的软实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共资源,其同时也是企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有企业要积极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提升自身的企业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葛万生.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02).

[2]刘征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核心竞争力提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9).

[3]张枫岳.企业文化创新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文明.2015(05).

[4]杜丹.企业文化创新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3(10).

[5]王乃晔.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

篇4

关键词:科技馆 可持续发展 运营方式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209-02

科技馆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然而,一个科技馆建成以后,如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对公众的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馆运营管理是否跟得上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科普需求。要办好一个科技馆,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队伍建设,二是制度建设,三是展教设施建设(内容建设)。该文结合合肥市科技馆的一些常规做法和创新实践,从这三个方面就实现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谈一些体会。

1 队伍建设是做好科技馆各项工作的根本

一个好的事业必须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去耕耘,才会有更大的成果,我国的科技馆事业因为起步较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因而专业性不够强,加强队伍建设是尤为迫切的一项根本任务。如何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和良好形象、团结高效的队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1 抓学习,提素质,促进学习型科技馆建设

作为科技馆从业人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职业对一个人的知识面、协调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仪容仪表气质都有一定的要求,科技馆从业人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日趋成熟。勤于并善于学习是一个优秀科技馆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

加强员工培训是重要的一环,培训活动应该尽量避免枯燥说教,组织学习活动的方法单一,势必造成员工敷衍了事。在这方面,合肥科技馆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从每个部门选出相关专业人员,由其根据自身特长确定主题,以讲座的形式给全馆同志讲课,内容涵盖现代数学、军事科学、数字技术、仪容仪表等诸多方面;向职工发放管理、科普、国学等优秀书籍。除此之外,还倡导职工自学,并在学习时间上给与支持,在报考费用上适当补贴。开展各种业务技能培训,如:普通话训练、仪容仪态训练、英语日常会话培训、消防培训与演练,鼓励展厅辅导员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导游资格考试、普通话等级考试等。这些培训活动可以完善科技馆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

科技馆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打造一个高效、稳定的技术部门,是科技馆的正常运行的可靠保障。科技馆展品、设备涉及的学科很多,员工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机械、计算机、工程类的继续教育,馆里也应该为技术人员的学习深造创造条件,特别是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一定的保障,从而引导他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1.2 抓服务,树形象,营造温馨舒适的参观氛围

增强服务意识,是每个窗口行业永恒的话题,在员工中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这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服务追求,例如:鼓励讲解形式和讲解词的个性创新,对于团队参观,认真做好接力讲解服务,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团队,采取不同的讲解方案,让观众能够体验到适合自己的、亲和的讲解方法;学会观察观众,在观众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热情地进行现场辅导,耐心细致的回答观众的提问。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服务能让观众感到温暖,只有具备一流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才能心系观众,才能把展教工作做得更好。

1.3 提效率,增动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提现了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科技馆应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引导员工团结向上,增强凝聚力,使员工之间、员工和科技馆之间产生一体感,使得大家团结协作,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为科普事业努力。在日常工作中,科技馆不能只是鼓励每个员工提高效率,而应该注重整个集体提高效率。这种集体主义应该成为科技馆中个人与团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基本规范。

2 制度建设是推进科学管理的有力保障

有效地规范化管理科技馆的日常工作,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一个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监督有效、考核科学、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是真正实现对科技馆日常工作的有效管理,增强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基础。在制度的建设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达到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合肥市科技馆近年来一直在尝试推行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个人岗位责任制来规范管理科技馆的日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认为在制度建设中应该把握住以下几方面。

2.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要加强内部管理,首先要注重建章立制。成功的管理制度,不应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它应该成为规范科技馆各项工作和全馆职工行为的标尺。其效果是能够很好地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能够与同事更好地协作,使科技馆运作平稳、流畅、高效,并可防患于未然。

2.2 做好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工作

篇5

关键词 生命周期 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估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环境保护在我国已经被摆在历史的高度,各级政府部门为推动建设项目达到环保要求采取了诸多举措,如推行“三同时”制度等,同时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也做出了专门的规定,但从系统的角度来考察,一个建设项目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不能仅仅要求其建设过程中实现环保,而且要求建成后乃至于最后的拆迁都要达到环保的要求,即要从产品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来考察期环境影响。

一、生命周期视野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察,建设项目主要包含设计、建设、运营以至最后的报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对环境影响的渠道、内容并不相同,因而会给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带来不同的影响。

(一)设计阶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首先,设计理念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如果在建设项目建设设计过程中贯彻环保理念,注重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到项目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去,则必然会降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反之则反。其次,设计行为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即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能否保持独立性,能否从建设项目本身的要求出发,而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设计内容,这种行为会对外部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某项目中如果过于追求美观奢华,则可能在材料的选择等方面会出现差异,进而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二)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

首先,建设材料的选购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在建设过程中,建设方一般会根据材料的技术指标对外招标,但不同厂家提供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环境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此外,材料采购后送货时间、材料的贮存等都可能影响环境,如送货时间提前不仅可能导致材料损耗,而且还需要建设方对这种材料进行管理,从而加大了材料支出。其次,建设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如果建设流程设计合理,建设工艺先进,则返工率必然会降低,产生的废弃物也会减少,从而会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反之则可能导致环境影响加大。再次,建设后废弃物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果能够提高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加强废弃物的管理,则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三)运营阶段的环境影响。

项目建成运营后必然会消耗各种能源,并产生各种废弃物,甚至需要对建筑物进行部分的拆除重建,这就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就运营管理来看,如果能够大量的采用各种节能设施,采用节能方案进行运营管理,则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从运营过程中的配套管理来看,如果能够加强对废弃物的归类整理,则既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又能够促进资源节约。

(四)建设项目拆毁阶段的环境影响。

建设项目在其生命周期的末期必然要进行拆除,如果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拆除因素,则这种拆除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反之则可能较大,特别是拆除后的废弃物可能造成大的影响。如在发达国家大量的推广钢结构建筑,这类建筑拆除过程中废弃物要少很多,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二、生命周期视野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一般流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做好评估工作不仅要求从理论上建立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要求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并尽可能的将评价指标量化,以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评价。在实践中,这种评估可以分为评估准备、评估实施与评估结果应用三个基本流程。

(一)评估准备。

首先,组织制定评估指标体系。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在设计阶段可以设置包括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整个方案是否完备)、实用性、包容性(主要是评价是否便于未来可能的变更)等方面来衡量,建设阶段可以主要从原材料损耗率,单位投资COD、SO2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建设材料综合利用率等二级指标,运营阶段环境影响评估主要包括节能设备采用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等指标,报废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等指标。其次,确定评估方法,即主要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取合适的方法,当前采用较多的有核查表法、类比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模型评价法等方法。再次,做好评估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在评估开始之前,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建设项目相关的技术标准、评价指标的参考标准等,以为具体的评价提供资料参考。

(二)评估实施。

首先,建立严密的评价组织机构,明确这一机构的职责,这一机构要向参与评价的主体解释评价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负责评价的组织协调。其次,收集评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在这一过程中,负责组织的机构要筛选出有效问卷,有效识别无效问卷,并将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利用预定的评价方法进行测算。再次,得出评价结论,根据测算结果,分析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即评价结果是否存在明显的问题等。

(三)评估结果的应用。

首先,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即要对各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探讨,特别是各种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指标,要分析导致这种影响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可能的替代方案,为降低环境影响提供参考。其次,要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利益主体,这种利益主体包括建设方、当地居民以及政府部门,通过信息反馈帮助各方做出决策,以控制项目建设可能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潜在影响。

三、生命周期视野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注意事项

完善生命周期视野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必须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建立完善的评价管理体系,促进评价结果的应用与监督,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保证其价值得到体现。

(一)要建立和完善多主体参与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多主体评价机制就是要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吸纳包括社会公众、专家学者、相关企业领导者、政府部门等责任主体参与到评价中来,避免单一主体评价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首先,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等制度法规吸纳公众参与到评价中来,并完善听证、问卷调查等参与制度,让公众真正参与评价。其次,要邀请行业内部专家学者、相关企业领导者参与评价,发挥专家对建设项目情况熟悉的优势,提升评价水平。再次,要吸纳政府决策者参与评价,发挥决策者熟悉政策法规的优势。

(二)要建立和完善的评价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评价过程管理制度,在评价过程中,既要能够向参与评价的主体答疑释惑,特别是各项指标的内涵与意义,参考标准等,又要做到不影响参与评价主体的判断,这就要求事先要对评价指标等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宣传,以帮助各主体了解相关内容。其次,要加强对评价结果分析的管理,既要保证数据信息在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时真实有效,又要保证分析评价的立场客观公正,不会将部分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评价信息隐藏或者丢失,从而提高评价的总体水平。

(三)要建立评价结果应用管理体系。

首先,要规范评价结果分析报告,提高评价结果的可用性。环境影响评估的组织机构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内外同类项目环境影响基本情况,总结国内外该类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举措。其次,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评价结果应用的管理,积极督促项目建设方根据环境影响评估的结果采取措施化解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并形成完善的可行性论证方案,以便政府相关部门评阅,确保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四)要建立和完善评价监督机制。

首先,要建立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公示制度,在评价完成后,要将评价结果向参与主体乃至于社会公众进行反馈,进一步发挥各评价主体的监督职能,保证评价结果能够得到应用。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公众、社会舆论参与监督的渠道,评价组织机构要建立网络、现场等多种接受公众监督的渠道,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的公众可以便捷的将意见进行反馈,评价组织机构则对意见进行整理,并通报处理结果。

(作者单位:中环国评(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伟,黄志民.浅述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环境科学导刊,2013(1)

[2]霍林,左叶颖,张清峰,盛络毅,张瑞霞,霍聪.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实践.环境科技,2013(1)

篇6

关键词: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846-02

The Implementation Program of an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for an Enterprise

GUO Yong, CHEN Rong-sheng, ZHAN Gui-bao, ZENG Zhong-cheng, LU Teng-zu, LI Zhuang-xiang

(Fujian Xindo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uzhou 350003,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coming more, the issue of business information secur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life, a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From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and technical aspec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t the same time or step-by-step building-relat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program

1 引言

信息安全的体系建设就是让企业建立安全的组织架构,同时建立一套管理规范来规范成员的行为,并建立起安全的平台为企业提供安全支撑同时为企业创造效益。本文根据一些企业现在实际情况,针对其信息安全现状提出总体的实施步骤。企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参照这些步骤考虑实施。

下文将根据组织建设、管理建设和技术建设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同时,在对技术建设阐述时,将从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建设两个方面分开阐述。

2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总体步骤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组织建设、团队建设、管理规范、基础环境、资产定级和评估、支撑系统和服务运维。以上组成部分都可归结为组织建设、管理建设和技术建设三个方面。

图1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步骤

实施步骤中有的步骤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如图2所示。但有相对的优先级,优先级高的环节相应的应该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有些环节鉴于完成的周期较长,建议可以同步进行,避免信息安全实施周期过长,影响企业的目标达成。

3 组织建设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要做好,组织建设是关键。组织建设是所有其它建设的前提。而组织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做好组织调整。组织调整就是把信息安全运营管理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生产部门,一个是管理部门。

3.1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有权对其它部门进行安全考核,同时信息安全生产部门是由信息安全的管理部门直接管理指挥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决定其管理部门对企业信息安全有着全局的管控能力,负责信息安全全局任务下达和监督,安全战略目标的建议以及政府、公安、司法等安全外联。

3.2 信息安全生产部门

信息安全生产的部门,其信息安全生产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对内是企业信息安全的支撑、对外提供企业信息安全服务和公众信息安全服务,接受安全管理部门的领导的管理和考核,和其他生产部门属平级关系。

4 管理建设

4.1 管理制度颁布

对于管理制度,必须对管理规范和流程进行规范定义,在管理制定颁布之前应该作以下的事情:由安全管理部门牵头召开各个部门参与的管理制定内容研究讨论会,收集各方建议;根据各个建议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修订后管理制度,再次召集各个部门讨论并基本通过;安全管理部门颁布管理制度并确定管理制度的实施的开始时间;在制度实施开始时间之前,进行制度宣灌,组织各个部门参加学习,并进行相关学习的考试;管理制度开始实施。

4.2 管理制度落实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是由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的管控部执行的,管控部包括考核、质检、审计三个小组共同组成,考核各个部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如何对各个部门的信息安全情况进行考核呢?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做法,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SOC(信息安全运维中心)建设阶段。SOC建设阶段由于安全生产组织和安全支撑系统还不够健全,对安全的支撑十分有限,因此这个阶段的质检、审计、考核多以手工为主,信息安全审计和信息安全质检以部门抽样检查为主,无法做到全面的普查。信息安全质检组定期进行各个部门的信息安全检查,主要工作是定期的信息安全巡检工作。信息安全审计组对各个部门的工作日志进行定期的审计工作,特别是出现信息安全事件后的审计工作。信息安全生产部门配合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安全质检工作和审计工作,同时信息安全生产部门承担着SOC支撑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项目监督、系统验收等工作。

二是SOC运维阶段。SOC运维阶段,由于各个信息安全支撑系统已经较为完备,而且人员组织逐渐成熟,对信息安全的管控能力将实现一个质的飞越,信息安全质检组可随时对考核部门进行信息安全巡检,巡检可采用面向全网的信息安全自动巡检,全面系统的分析全网的安全状况,信息安全审计可分手工和自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计,根据不同的业务应用、访问控制等进行审计分析,快速高效的进行审计。信息安全管控从抽样管理到全面管理,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事后响应到事前预防。

5 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建设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对现有生产网资源的集中和优化,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并同时进行局部的信息安全加固和改进,使得在信息安全支持系统尚未建成时,使现有生产网系统的信息安全性和可用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其内容主要包括结构调整、优化整合和安全集成。结构调整主要是对信息安全体系存在重大影响的网络基础架构的调整;优化整合是对信息安全可用性和保密性的关键因素进行改进,如操作通道的加密;安全集成是根据企业信息安全需要综合分析后,得出在现有生产网上所要建设和购置的信息安全系统及产品。

此外,在经过资产的等级划分之后,并进行的相关信息资产的优化整合后,全网中大量的信息安全问题和隐患将被排除,但是还会有许多的薄弱点,这些薄弱点是在优化整合后还没有解决的或疏忽的问题,找出这些薄弱点就需要一次系统的信息安全评估过程,把目前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信息安全评估的是根据信息资产的本身的所处的网络环境和信息资产价值有直接的关系,信息安全评估的目的不是要求企业把所有的问题一概而论的解决掉,而是告诉企业有这些一些问题值得关注,至于解决的问题的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是根据信息资产的本身的价值而定。

6 系统建设

信息安全系统建设也即最后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最后步骤,是具体实施的过程。在面上主要表现为依照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方案进行采购与部署。这里的采购对象包括:产品采购类、服务产品类和研发产品类。

6.1 产品采购类

在建设信息安全支撑和信息安全服务系统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安全产品的采购,如防火墙、黑洞、入侵检测、安全检测工具产品、成熟的安全集成产品等等采购,因此我们将这部分不需要太多定制开发可直接购买或集成的产品定义为产品采购类。其采用的原则是:

1)安全产品的本身应该具备的功能要求;2)安全产品本身应该具备的性能要求;3)安全产品本身应该具备的安全要求;4)安全产品应该具体的管理要求;5)安全产品的可扩展性要求。

6.2 服务产品类

图2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并行建设步骤

服务产品类,主要是针对对外安全服务的产品类,对外服务的产品类包括集成产品和服务内容。服务产品定义主要是根据市场运营所推出相应服务而定义。服务产品的实施原则如下:

1)产品市场潜力;2)产品的产出比战略研究;3)产品相关的信息安全等级评估;4)产品相关的信息安全策略;5)产品相关的响应团队;6)产品宣传渠道和策略分析;7)产品相关的增值服务;8)产品创造价值的统计分析。

6.3 研发产品类

信息安全支撑系统和信息安全服务系统建设中,一定有一些系统需要进行定制开发,这些定制开发的产品我们定义为研发类产品。研发类产品建设原则如下:

1)产品能够满足现有生产的功能要求;2)产品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扩展性;3)产品具有一定先进性,能满足3-5年企业IT发展要求;4)产品要预留信息安全管理接口,能对系统日志进行采集和审计。

7 结束语

文章针对在企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信息安全成为关乎企业生命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一种针对企业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基于具体情况分步骤或者同时进行相关建设。此方案对于指导企业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学广,刘艺. 信息安全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韩祖德. 计算机信息安全基础教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3] 陆广能. 浅析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问题[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5, (10):30-32.

[4] 李娟. 浅谈如何构建档案信息安全防护体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20-25.

[5] 范开菊.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问题探微[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2):47.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金藏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203-01

1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分析

1.1 大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运营当中,信用意识表现的十分薄弱,经常出现恶意拖欠贷款以及到期不还贷的现象。

1.2 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募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是银行借款,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中小企业需要的每笔贷款数额并不太大,但是银行发放给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程序是相同的,因此随着贷款的中小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会引起贷款的单位交易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自然会对中小企业“惜贷”。

1.3 融资成本较高

中小企业贷款成本较高、风险也较大,因此大部分金融机构对此类贷款定价较高是正常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了相对稳定的基准利率,这就使得非正式与正式金融市场的利差逐步扩大,这又间接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1.4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还不畅通

在直接融资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向靠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方法来解决众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于国有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200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获准成立。但是,真正能利用中小企业板的企业仍旧是少数。

1.5 中小企业融资缺乏供给来源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成立的时间短,规模小,且自有资本偏低,加上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使得我国中小企业与国家规定的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向银行贷款的条件均不相符,因此间接融资也很难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2.1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缺陷

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存在不可靠、不真实等问题,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财务风险比大企业要高很多。同时,中小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组织结构和售后服务都不够健全,这些都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所在。

2.2 信息严重不对称

信息的不对称首先表现在我国中小企业与融资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从银行贷款融资困难,这事因为中小企业通常不愿披露企业信息,银行处于信息弱势,很难甄别中小企业的信用和财务等状况。其次是中小企业与其担保机构信息不对称,这就导致中小企业寻求担保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担保物不足,担保机构就会很慎重的考虑对融资信贷的担保。最后是中小企业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这就导致直接融资困难,由于中小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问题,导致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增加,风险也相对增大,这就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2.3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大多偏好于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有一些不公平待遇,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渠道。

2.4 当前宏观金融体系的原因

宏观金融体系的原因首先表现在银行的结构不合理,竞争理念和服务理念比较差。对于许多银行而言,小企业贷款数额较小,单位贷款成本相对较高,因此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就不太高。其次是银靳蓉体系中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

3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途径

3.1 企业方面

3.1.1 提升信用等级

中小企业应当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同时切实履行借款合同,尽量保持良好的信用。总之,中小企业应该依靠自身的综合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信用取信于社会、银行和公众,企业的信用度提高了,资金贷款也就更加容易了。

3.1.2 不断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我们知道,金融部门和投资者在决定能否向一个企业贷款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管理体制是否健全、运转是否高效、执行是否有力。一个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可以有效的保护企业资产合理利用和完整,促进企业资产保值和增值,也能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率。

3.1.3 融资应当相结合

笔者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应当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将投资与融资相结合,以投资带动融资,使融资为投资更好的服务。

3.2 金融机构方面

3.2.1 拓宽金融服务领域

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参与中小企业改革与改制,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决策和系统服务,加快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同时根据信用评价等级提供相应的贷款和担保,依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数据库,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和信息管理平台。

3.2.2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系

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制与之匹配。因此,银行应科学制定信贷管理制度,既要建立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又要也要相应建立信贷激励机制,同时适当下放信贷权限。

3.3 政府方面

3.3.1 加强政府扶助

综合各国的情况来看,政府的资金支持占到中小企业融资的10%左右。因此我国应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风险投资等各个方面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体系。

篇8

一、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分散,管理部门过多,各部门都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和管理,造成部门间难以协调和集中运营管理。

(一)基金收支管理亟待加强

在实际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管理过程中,税务机关只是按照社保经办机构传递的征缴计划征收社会保险费,而社会保险机构由于没有社会保险费征收职能,通常也不会过分关心社会保险费征收情况,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部分参保单位由于及时、足额缴费意识不强,往往是一拖再拖,最后造成滞纳金很多、职工减员不畅、单位缴费不起、劳资矛盾恶化等局面。另外,在目前基金收入当中,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是年龄偏大人员的一次性补缴,这些补缴在现在看来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而实际上这些人很快就要退休,从长远来看却是增加了未来基金支付的压力。在基金支出方面,虽然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看起来比以前科学、合理了,但由于这几年退休人员年年都有100多元的调资,所以退休得越早,调的次数就越多,比晚退休就越划算,所以参保职工还是想尽办法提前退休,而一旦得以提前退休便是少了基金收入却增加了基金支出,增加了未来基金运行的风险。负责社保待遇支付的部门,也是只管社保基金支出,至于有没有基金足够使用,能用多久,他们往往不会过问,在基金支出管理上,还会存在“不用白不用”的思想,存在基金支出控制不严、疏于管理的现象。

(二)基金预决算机制尚未形成

通过对社保基金筹集和使用实行预算管理,可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强化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保证社保基金安全完整,提高社保基金运行效益,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社保基金决算是社保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是实施社会保险预算制度的重要环节,通过编制社保基金决算,可以全面完整地反映社保基金的年度收支状况,有利于分析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发现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预算管理,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但由于社保基金运行环节由多部门组成,且各自独立,所以对基金全局的运行情况、运行质量、运行风险就变成“谁都可以问,结果谁都不问”的局面,基金预、决算机制难以形成,即使按照《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国发〔2010〕2号文件编制预算,也会因部门之间难以协调,掌握的资料不够真实、准确,而不能形成真实、全面、科学的社保基金预算。

(三)没有形成基金运转预警机制

目前,建立在不断扩大覆盖面和不断调高缴费基数基础上的社保基金收入曾快速增长,这种基金收入超过基金支出的增长,掩盖了基金运行的风险,不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但这种基金收入的增长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这样延续下去,因为社会保险扩面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总有不能再扩的时候,而随着老龄化的到来,社保基金支出却呈刚性增加。我们现在总是觉得基金有结余,基金赤字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真正算起来,看起来可观的基金结余往往只是几个月的基金支出,一旦当期基金入不敷出,基金赤字的风险很快就会到来。所以关注基金收入的增长因素、基金支出的有效控制、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至关重要。但由于相关部门各自独立,又有谁关心若干年以后的事情,对社保基金运行的预警分析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社保基金收入、支出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后,基金结余实质上由财政部门管理,不是购买国债就是存银行。由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利率优惠政策没有完全执行到位,造成各项社保基金利息不同程度地减少,有的存在银行也因不能及时转存定期,容易造成基金不必要的流失。虽然现行社保基金财务制度规定,财政部门应根据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的意见,在双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及时将基金按规定用于购买国家债券或转存定期存款,而事实上这种制度容易造成社保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推诿扯皮,影响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由于物价上涨指数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而实质导致基金的贬值,给今后基金支付造成较大压力和风险。

(五)社保基金监管机制不健全

按照现行规定,社保基金监管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各负其责,此外还有社会监督。三个职能部门都是政府的,而社会监督信息不对称,力度十分有限。从实践看,这一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即使有了社保基金谁也不得随意动用的“高压线”,但如果缺失外部权力的制约性监督,地方领导挪用基金的现象还是难以避免。此外,社保机构内部稽核机制不完善,稽核力量不足,加上缺乏有效防范职务犯罪的控制手段和措施,个别业务、财务人员以及部门领导利用工作之便进行公款私存,甚至截留、侵占基金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完善社保基金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开源节流抓基金管理,提高认识重内部控制社保基金收支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地税部门的强制征收力度不够,社保经办机构人员的观念不对,以及社保业务经办过程存在的内部控制不到位造成的。首先,地税部门要切实履行起及时、足额征收社会保险费的责任,《社会保险法》已经出台,完全可以依法采取多项举措强制征收,确保社保基金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其次,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认识,树立全局意识、长远意识和基金风险意识,严格控制基金支出,做到不该支出的一分也不能支出,切不可随意动用这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再次,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长效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二)整合社保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运转环节

社保基金预算和决算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基金风险预警机制,其主要原因是社保基金管理机构分散,涉及部门过多形成的,大家都管,结果大家都不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在,类似我们“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运行模式不在少数。从开始办社保,到待遇享受,涉及多个部门,有负责社保登记和申报结算的,有负责社保费征收的,有负责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的(不少地方待遇支付又分成了几个部门),有负责技术的,有负责养老保险费补缴和退休审批的,有负责工伤认定的,有基金收支管理的,等等。这种基金运转体制在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下,也大大削弱了基金运行效率,难以形成正常的预决算机制和基金风险预警机制。所以,我们要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运转环节,最好是由一个部门一条龙负责到底,实在不能完全整合到位,也最多只保留地税部门征收和财政部门基金监管,而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待遇支付、信息管理等集中于一个部门,成立一个综合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这样基金运行管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有利于增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全局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才能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基金收支才能统一记账、统一核算,才能形成社保基金的预算和决算机制,才能有明确的主体去关心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建立正常的基金风险预警机制。

(三)提高基金管理效率,拓宽基金投资渠道

我国社会保险实行的是部分积累制,目前社保基金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了防止基金被贪污、挪用,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社保基金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只能用于购买国家债券和转存银行定期存款,这对于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物价不断上涨,而银行存款和国债利率偏低,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在《社会保险法》草案的分组审议中,不少人大代表也提出了拓宽基金投资渠道的建议,在10月28日通过的《社会保险法》中也明确了“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所以,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基金管理,用足社保基金银行存款利率优惠政策,及时将活期存款和到期的存款转存定期,增加基金利息收入;另一方面,要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要求,拓宽基金投资渠道,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进行投资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

篇9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

医疗水平与医疗设备是医院硬实力的体现,而医院管理方式则代表了医院的软实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管理方式逐渐由传统的方式向信息化方式转变。以患者就诊为例,为了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医院都建立了“一卡通”体系,患者凭借医院发放的就诊卡,可以实现挂号、就诊、取药、检查、提取化验单等内容,此外,很多医院可以在手机客户端或者微信公众号进行挂号。信息化管理不仅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还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一、医院档案管理的内容

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记录归档。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行政档案管理。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对医院科室、组织或者部门进行管理,并且记录下每个科室、组织的工作内容。2.财务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涉及内容有:患者就诊费用、药品购买费用、医疗设备购买费用、工作人员工资以及医院其它进、支出费用,财务档案管理主要针对医院财务资料进行管理。3.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主要有:工作人员的合同管理、工作人员履历材料管理、医保等材料管理。此外,医院人员调度也要记录在案。4.患者档案管理。医院每天都要接受很多患者,患者的就诊科室、就诊单、所使用的的药物清单都是患者档案管理的范畴,此外很多重大病患或者慢性疾病,医院需要长期跟踪治疗,就诊过程中使用的材料都会被医院进行归档管理,这样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医疗数据。5.科研档案管理。医院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优秀的医疗服务,还是医疗科研单位,很多医院都在进行医疗科研技术的研究工作,在科研过程中,科研数据、科研程序以及每次的科研结果都需要进行归档管理。并且一些重要数据还需要进行备份处理。

二、目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现状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很多医院档案管理也采取了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但是很多医院信息化管理进程并不完善,或者处于半信息化管理的状态。在管理档案过程中,很多医院投入了相应的管理设备,但是在档案归档、储藏、查阅等方面,还是采取传统的方式,医院档案并没有进行数据、信息化处理,只是在计算机上记录了档案属性、归档时间以及保存位置,查阅者只是通过计算机查找医院档案,并没有真正的实现档案在线阅读,如果想查阅档案,只能调取传统的纸质档案。

(二)原因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大多处于半信息化的状态,很多档案并没有进行数据、信息化的处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医院不重视。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效率,但是医院涉及的档案内容较多,因此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很长周期,也就是说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点短期内体现不了,此外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购买相应的管理设备,聘请专业的系统管理、维护人员,很多医院只顾眼前利益,不愿增加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2.医院档案属性复杂。医院档案种类较多,例如:财务、行政、人事等方面,同时从材质上划分,医院档案属性也比较多样化,例如:PPT、视频、文本文档、CT片、彩超片以及其它质材料。有些档案可以进行信息化处理,但是有些档案却并不适合进行数据化处理,例如:CT片、X光透射片。因为这些材料在查阅时必须借助背景光板,在计算机屏幕上看的效果并不好。3.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受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影响,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对信息的数据化处理能力,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同时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性,对档案的分类、归档没有按照工作标准进行。

三、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对于档案的管理来说,在强化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档案管理的工作效能,就必须构建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这样才能实现责任明晰,权责分明,保障档案资料信息的及数据的安全运行。在管理制度上,按照法治建国的思路,在档案管理中还需要实现规范化和创新化。在以往的档案管理中,更多的时候都是人为命令管理,制度成为了一种摆设和形式,所以在制度的构建中首先要确立制度至上的原则,用制度约束人。在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在制度的建设中要实现同步化和适应化,构建彼此匹配的制度规范:一是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细化电子档案工作环节和步骤;二是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特别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三是统一档案管理标准,在档案的管理中,最为繁琐的工作 就是设备档案进行分类和归档,所以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就可以减少相关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

(二)建立专业的信息化组织

档案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专业团队的支持,针对信息化管理团队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合适的管理系统。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质是通过专业管理系统对档案进行分类、储存,但是每个医院的组织结构、运营方式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在选择信息化管理系统时,要从医院自身需求出发,并且要与医院将来的发展策略相适应,这样才能让信息化管理系统真正融入到医院档案管理中。2.聘请专业的团队。医院档案涉及的内容相对繁杂,并且档案属性比较多样化,在信息化管理建设初期,医院应该聘请专业的数据信息化管理队伍,对传统的档案进行数据处理,同时要对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3.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针对目前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工作能力的情况,医院必须强化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进行培训,让每个档案管理人员都能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如果医院感觉对现有工作人员培训需要大量的时间,还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招聘门槛,通过招聘的方式来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

(三)强化信息化管理设备建设

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需要依靠人们观念的革新和档案从业人员掌握应有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技术,也需要确保信息化建设中所需要的设备和机械工具,这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档案的搜集、整理、归档、开发和利用,都需要实现智能化、动态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的挑战,同时随着档案资料的增多,需要从业人员借助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来提高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以及打印机、复印机、各种通讯设备等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能,实现了档案资料管理的无纸化和科学化办公,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强化信息化安全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人拥有过人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管理系统的漏洞盗取医院内部资料。例如,很多人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盗取患者的资料,根据医院保存的患者档案显示的内容,对患者进行精准诈骗。不法分子冒充某个医疗机构,让患者防不胜防,很容易获取患者的信任,因此这种诈骗的成功几率很高,所以在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医院要强化信息化安全管理,定期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检测,发展系统漏洞及时处理,此外医院还要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防治档案管理人员泄露档案,避免监守自盗情况的发生。

四、结束语

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医院档案管理还处于传统状态或者半信息化管理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医院档案信息化程度会日益加深。

参考文献:

[1]马志波.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1).

篇10

我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体系建设学习和借鉴了深圳图书馆的自助图书馆系统,服务机是与武汉飞天智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发的,每台服务机可展示480本外借图书,存放240本归还图书;并实现24小时自助借还书、自助办证(武汉通)、图书馆资源查询、无线WIFI上网等多种服务,该设备操作简单,采用精密的传动装置,同时结合先进的RFID识别技术,可实现图书的智能定位和自动上下架操作,而且可采用远程监控技术实现控制与管理,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可视性强、操作简单、功能全面等功能。2012年12月26日第一批25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中心城区建成开放;2013年12月31日,第二批25台则重点布置新城区、开发区。至此,全市5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面开放,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社会性,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下数据来源于我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管理平台和Interlib系统。

2运营管理模式

全市5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运行两年多来,武汉图书馆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效能。建成具有实时监控、远程管理、数据分析、信息等多功能模块的集成化中央管理平台,对全市50台自助图书馆进行全方位、规范化管理。在工作上我们采取下述各项举措,让越来越多的读者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

2.1集中式管理模式

由武汉图书馆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面的工作,该管理办公室负责:①认真分析读者借还需求,合理规划各点图书配置;②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工作,热心解答读者各类咨询;③监督物流公司严格遵守图书配送流程,努力规范双方交接程序;④督促维护公司做好日常设备巡检,配合完成异常情况处理;⑤加强与其他相关单位及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由管理办公室集中式管理的优势在于,有利于服务活动的统一协调、资源的统一调配、系统平台的统一管理。

2.2开设400服务热线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微博

自助图书馆开通伊始,武汉图书馆专门开通了自助图书馆400服务热线,每周七天为市民提供各类咨询服务。截止目前,共解答市民咨询五千多条。同时“,武汉24小时自助图书馆”微博自2013年2月正式上线以来,通过服务介绍、微博荐书、在线互动、活动通告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几百名网友关注,原创微博被转发评论近六百余次。

2.3建立工作QQ群

为更迅速解决出现的应急问题和建立长效的沟通渠道,我馆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群(由24小时自助图书馆管理办公室、物流公司人员、网络技术公司人员、电力维护人员组成)和武汉十三区公共图书馆群,通过QQ群可以活动消息、讨论工作情况、即时解决读者问题等工作事宜。

2.4设置服务管理体系登记表

通过设置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登记表,对外包业务的物流和技术、电力等相关公司从制度上进行约束与管理,对自助图书馆出现问题的响应以及解决时间及完成情况做一个追踪与监控;通过监控管理登记表及读者来电来访登记表,对本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管理,通过制定值班表,每日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巡检的管理,定时定次对全市50台日常视频监控巡检,做到责任到人。

2.5通借通还的图书借阅模式

智能化操作管理平台与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市民可在设备上实现自助办证(武汉通)、借还图书、信息查询、欠费缴纳等图书馆的各项基本服务功能;专设的文化信息查询平台不仅提供免费的高速无线网络接入,还可让读者对数字图书、视频、公共文化信息等海量资源实现检索、浏览及下载。2014年,随着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程的实施,武汉市图书馆界迎来了资源整合、结构优化的新机遇,市民通过一张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读者证即可实现“一馆办证、多馆通借;一馆借书、多馆通还”的新型图书借阅模式。

3服务效益分析

3.1业务数据统计

据统计,2013年全年第一批25台共流通图书20.5万册次,服务人次达10.2万,新增读者(武汉通办证量)6300人。2014年1月至5月末,50台自助图书馆共流通图书12.9万册次,服务人次达6万,新增读者2801人次。其中辛家地、宗关、青山青少年宫(第一批)及建二路、武汉图书馆、六顺路(第二批)等服务点借阅量较大,分别达到两万册以上和近六千册。从借阅量排行前几位服务点的数据显示:步行街、车站、公园、青少年宫、剧院等大型公众开放的场所以及公共配套设施周边,人流量密集,周围居民区也比较集中,因此借阅量及办证量比较大。而处于建筑物的设施功能比较集中或单一,或者季节性人流量变化明显的,或者离较居民区远些的服务点(磨山樱园、沌口文化中心等)借阅量就相对少一些。另外,从排名靠前的服务点所属的地理位置来看,青山区四个服务点的借阅量均居排行榜前列,说明青山区的总体文化氛围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布点选址较好,其次是东西湖区,第三位是硚口区。非中心城区(新城区)服务点中,东西湖区、新洲阳逻的借阅量也排前列,但从整体来看,新城区服务点的人文借阅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3.2主要读者群体的借阅分析

通过对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主要读者群体的借阅量及种类分析,借阅量前十名的读者男女比例为4:6,年龄层次为青年人居多(14~44岁),他们的借阅类均以文学类为首,其次是历史、保健、经济、教育等类。统计分析显示,读者借阅量的周变化和日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每周借阅量均处于一种平稳状态,从周一至周日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借阅高峰集中双休和每天的下午下班之后,下午的借阅量大于上午。因此建议物流配送图书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更新图书和调试设备的时候尽量避开借阅高峰时段。

3.3图书利用情况分析

从图书借阅排名前三十名的榜单可以看出,图书借阅情况呈现出三大趋势:经典名著首次入榜;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占据7席,占榜单35%的比重;社科人文类畅销书比例提高,在前30名中占到45%;榜单中网络文学和通俗文学类图书比重由2012年的83%下降至20%。由此可见,武汉市民对社科人文类图书的阅读比重越高,代表武汉市民思考能力越来越强,武汉市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

4运营管理和服务工作建议

4.1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效益

建设与管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是在不断地工作实践中和持续地为读者服务中,逐步完善与改进的。在近两年的运行管理中,我们相应地摸索出一些运营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与想法:(1)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在已制定与技术、物流等相关外包公司责任协议的基础上,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的方式,与外包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交流工作管理经验,加强图书馆与外包公司的沟通与交流,以达到联络感情、增强联系、促进合作之目的。(2)建立应急预案。因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安置在室外,且无人值守,随时有可能遇到意外情况,因此必须制定出应急预案,如遇紧急情况(人为破坏、天气灾害、停电、水灾、火灾等原因)设备无法正常运转,应启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中应包括确定外包公司及本单位的紧急联系人;应对各类紧急事件的具体处理办法;设备的保障措施;读者的解释及借阅服务应急处理等。(3)加强对服务点的借阅情况调查与分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管理平台统计分析借阅量、对布点周围的人文环境进行实地调查走访等形式,对具体到各个点的服务机进行借阅情况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向借阅点周围的读者广泛推广和宣传自助图书馆,提高利用率、知晓率、借阅率。

4.2因地制宜配置图书种类吸引更多读者

通过综合我市50个服务点的借阅数据,可以看出:I(文学)、K(历史)、B(哲学、宗教)、G(文化、教育)、C(社会科学)、F(经济)、R(医药卫生)类图书借阅量较大,文学类图书的借阅量高居榜首,借阅量高达79876册;其次是哲学类图书,达到14532册;第三名是历史类图书,有14428册。T(工业技术)、D(政治、法律)、H(语言)、E(军事)、Z(综合性图书)、J(艺术)、Q(生物科学)、N(自然科学)、O(数理化)、P(天文地理)、A(马列毛)、U(交通运输)、X(环境安全)、S(农业科学)等图书的借阅量较少。而上架图书的种类依次分布为I、K、B、G、F、C、D、R、T、J、H、E、Z、Q、O、A、N、U、X、P、S,因此可以适当调整配书的种类,增加R、J以及自然科学类的上架比例。再通过我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管理数据平台统计青年读者借阅行为,可以看出:通过对比总借阅量171781册(包括续借),青年读者借阅量有134887册,可以看出青年群体是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借阅主力,占借阅量的79%。综合50个服务点的借阅量来看,第一批的解放公园、辛家地、吉庆街、江岸青少年宫、硚口公园、湖北剧院、水果湖步行街、绿荫广场、青山青少年宫、荷兰风情园等服务点青少年读者偏多;汉口江滩、武汉市博物馆、自力社区、武昌江滩、中山公园、江城一号、阳新路、园林路、碧桂园、市民之家、大江园、汉口花园以及远城区的几个服务点等青少年借书偏少,因此应合理调配图书种类,适当增加青少年读物等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读者。

4.3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引领读书风尚

矗立街头的自助图书馆是24小时无人值守的公共图书馆,它的出现以及日后的发展一方面依靠读者的青睐,另一方面也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管理与支持,更需要阅读氛围的烘托。我们在加强自身与外包公司协同管理的同时,想要让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成为广大市民方便的图书获取渠道,则是要通过举办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共同营造全民阅读的文化软环境。

4.3.1多方管理、各方参与,提高阅读率

为了加强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市民充分感受到身边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丰富、便捷的阅读服务,在市文化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下,武汉图书馆联合区文体局、区图书馆、相关街道、社区文化站、物流服务人员、技术工程师等相关人员在2014年的2月及4月两次成功举行了总计60场大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宣传活动:“动起来,马上阅读———新春读书季服务宣传月活动”和“新阅读新服务新体验———‘4•23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对50台服务点的阅读推广,采取走上街头、主动服务的方式,吸引了不少读者加入阅读队伍,让他们认识新型的自助图书馆能给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便利和随时随地享受更多的阅读乐趣。同时也给了我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更多的认识和思考,要想增加读者量和提高阅读率,走上街头进行自助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推广是有必要长期坚持的。

4.3.2推荐主题图书,加强引导阅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