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规划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规划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卫生规划的特点

篇1

1现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现状概况

佛山市禅城区是工业发达地区,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种类较多,粉煤灰、炉渣和陶瓷废物是三类主要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2004年禅城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6.39×104t,综合利用率86.03%,目前佛山市还没有专门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中心,这给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和污染控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佛山市各工业行业中,电镀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最多,主要为电镀污泥。目前禅城区电镀污泥存在没有按危险废物规定的贮存、收集方法进行,不仅占用了土地,其重金属还对周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目前禅城区有46座垃圾收集站,普遍采用车厢式收集。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000t/d,人均垃圾产生量约为1.03kg/d。生活垃圾主要以居民和机关团体垃圾为主,其中居民生活垃圾占55%、厂企机关事业单位占19%、小工商户占6%、公共场所占20%。其次是来自工厂,占18%,保洁和食品垃圾分别占4%和8%;生活垃圾中的竹木、纸类、布织物、塑料、橡胶制品等可燃物含量较高。

1.2存在的问题

1.2.1工业废物治理率有待提高

对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来说,禅城区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最大的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废物治理率有待提高,陶瓷废物是规划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和污染控制。危险废物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混乱,贮存、收集与运输尚无统一的规范,缺乏专业化的统一管理,偷运偷排危险废物和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和危险废物无证处置等时有发生。

1.2.2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难

由于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现状特点,造成建设有三难:选址难、建造难、还建难。目前规划区内的环境卫生设施现状为旧区较多,新区较少,布局不均匀,规划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环境卫生设施处置物存在脏、臭等特点,造成建设征地难,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用地难以落实;同时还存在着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小区详细规划协调度不够、容易脱钩的问题。

1.2.3垃圾处理无害化率低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增加,城市垃圾量逐年剧增,但由于资金的限制,只好对部分垃圾进行简易填埋,特别是生活垃圾。目前生活垃圾收运过程中有时存在洒漏现象,需完善密闭化运输设施;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意识不高,使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还未能全面展开。

2规划编制基本原则

2.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环境卫生设施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

2.2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控制技术政策》要求,垃圾处理必须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优先强调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分类收集既有利于垃圾的源头减量,又是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2.3因地制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与建设主要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表现形式,其经济效益融于城市各个领域的经济效益之中,因此,应因地制宜,使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3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规划

3.1垃圾产生量预测

根据《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的要求,垃圾转运站的位置和数量是根据垃圾日转运量确定的,垃圾日转运量的计算公式如下:Q=knq/1000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q———服务区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千克/人?天)k———垃圾量的气化系数,一般取1.3~1.4采用人均指标法预测规划区垃圾的产生量。通过预测,规划期末城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2015t。2020年规划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取30%,规划区远期生活垃圾日清运量为1410.5t。

3.2设施布局

在居住区、商业文化大街、集贸市场、体育馆、大型公共绿地等场所附近及其他公众活动频繁处,应设置垃圾容器、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同时,由于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在运行过程中难以避免产生噪音和异味,建议规划用地时拟建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四周各增宽5m以上用地,设置绿化隔离带以改善环境。在新建、扩建的居住区或旧城改建的居住区设置垃圾收集站,并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垃圾收集站设置在道路条件好、市政设施齐全且不影响市容景观的位置;收集站建设时应配套供水和排水管网,以减少收集站的运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鼓励居民实行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废旧物品的再利用率,制定鼓励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建设垃圾转运站1处,占地面积5hm2;垃圾回收站1处,规模为500t/d,占地面积3000m2。

4主要对策

4.1科学编制规划

要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即近期面向实施,能有效指导建设,远期在基于近期的基础上延续规划;结合实际,统筹安排;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改建与新建的关系;并在具体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切实解决环境卫生设施“少、差、低”的严重问题。

篇2

当前卫生检疫信息系统的特点随着近年质检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卫生检疫工作的新要求,加上检验检疫系统各单位的积极推进,卫生检疫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除硬件系统持续完善之外,初步成形的卫生检疫信息化体系具有“全国统一”、“业务覆盖”、“系统多样”等鲜明的特点。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卫检信息报告系统。“卫生检疫信息管理系统”是卫生检疫信息报告的支持系统,覆盖了卫生检疫业务的所有重要信息,同时将卫生检疫信息分成个案和统计信息两大类,实现了包括检出传染病病例、口岸发现医学媒介生物等个案的网络直报和相关业务统计信息报告。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卫生检疫业务管理系统。“口岸卫生检疫电子监管系统”着重将卫生检疫业务流程信息化,实现全国业务统一和规范化的基础上,提高基础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目前该系统的“口岸卫生监督子系统”和“特殊物品子系统”的电子审批功能得到较好的运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卫生检疫信息系统多样。各机构根据业务需要开发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辅助业务工作。船舶、航空器、集装箱检疫,人员监测、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卫生除害处理,疫情信息管理,风险预警应急管理等卫生检疫业务领域基本都有相关信息系统建立并运行,初略估计已有二十多。这些系统的使用,解决了人手少、任务重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搞好了执法把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卫生检疫信息化发展迅速,但距离充分满足业务需要、发挥信息化优势,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基础薄弱,缺乏对卫生检疫信息化的系统性研究。尽管卫生检疫信息报告存在的时间很长,但其信息化的起步较晚,且往往伴随应急事件处置而生,所以对卫生检疫信息体系的基础研究非常欠缺。单就从卫生检疫统计调查制度不完善的现状,就能反映体系的先天不足。资源缺乏有效规划。就目前全国统一的两个信息系统而言,多为解决某方面问题而开发的。由于规划乏力,导致该两系统定位不清,大量功能重复,造成实际使用中的负担。此外,尽管各检验检疫机构都向以需求为导向开发系统,然而缺乏规划,实际就造成如健康体检预防接种业务,就有多个信息系统的局面。信息孤岛现象突出。由于缺乏从整体考虑的卫生检疫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卫生检疫系统内的各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的可交换性差、与卫生系统等其他领域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机制也未涉及,卫生检疫信息标准化建设处于很低的水平,难以满足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19]。致使众多系统的数据和信息无法有效联合和利用,更有不得不在多个系统重复录入同样的信息的情况,无法发挥信息化的真正作用。缺乏复合型技术力量。目前从事卫生检疫信息化的人员,以医学和公共卫生背景的居多,而其在信息化过程中也多半只在“需求”环节发挥主要作用,既懂卫生检疫业务和管理又懂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人才缺口很大[20]。同时系统内还没有建立卫生检疫信息化建设的专家队伍,技术支撑力量薄弱。信息化系统的利用不充分。一是由于一些系统设计的原因,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加上使用者利用率低,使得系统未充分利用;二是信息系统流转的信息和数据,存在着一定的错误且没有及时发现弥补,造成系统性差异,三是对系统中存在的大量数据,没有深入的分析,其利用水平很低,极大浪费资源。

篇3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 来源 规划 户型 福利

中图分类号:F287 文献标识码: A

拥有一套满意的住房是多少家庭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住宅被纳入商品化后,商品房建设的浪潮逐步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困扰人们多年的住房难、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更有价值的利用;但追逐利润的商品市场,却忽略了中低收入者的购房能力与安居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应运而生,今年国家大幅提高了保障性住房比例达到1000万套。国家对低收入人群非常重视,重点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现阶段保障性住房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选择是由政府提供专项用地,通过统一开发、集中组织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和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发生了分化,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差异也日趋明显。以高档公寓为代表的高收入居住区多处于或紧靠交通发达、商业繁华、教育资源集中的市区;而一些城镇的保障性住房大多被安排在城市边缘地带,且周边配套设施不齐全,人为形成低收入者聚集的贫民社区,因而,形成了居住分异。造成这一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城建规划中对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布局考虑不周,仅仅关照了人们的居住,却没有关照人们的生活质量。低收入者居住偏于城郊,造成他们上班所需时间增加,就业成本、工作成本和生活成本随之增加,摆脱贫困的难度增加。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高档和低档住宅的二元分立,破坏了人们居住空间的复合性;低收入群体的边缘化,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和谐性,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总体福利,易于引发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带来社会发展不和谐问题。

另一种是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在编制城镇总体规划时,将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混合居住模式这种理念贯穿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规划从中心圈层式的城市结构转变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使城市用地均质化,各地块生活配套设施齐备,从而使不同阶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选择有较大余地;推广和实施部分被动拆迁房居民的回迁政策。在城市旧区、棚户区改造中,提倡被动拆迁房居民的回迁。在拆迁土地出让时,规定必须设置相应比例的回迁房;最终使再建的中高档住宅,不只为中高收入阶层独享,实现混合居住。有效控制居住分异,提倡不同收入者混合居住,使城市公共资源为全体公民所共享。推行混居模式,可以促进不同收入群体平等相处,改善困难群体的居住环境与条件,而且有利于各收入阶层人们的交流和理解,有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和谐,有利于消除生活困难群众边缘化现象。

在我看来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特点,适应于不同城市发展保障性住房的不同阶段,如何解决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成为我们设计师的一大课题。

首先从以下原则入手,进行保障性住房的总体规划。

1、社区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核心内容。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层次需求的人数呈金字塔型。在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住宅区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其中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识别与归属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其中,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主要因素。而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

2、生态优化原则。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小区物质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出生态优良的小区环境。

3、社区共享原则。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设施共享、景象共享、服务共享与公众参与。该原则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

其次注重小区内部的规划设计,符合保障性住房小区的使用、卫生、安全、经济、美观要求。

1、使用要求。住宅区是居民居住、生活和部分居民工作的主要地方,人们约有2/3的时间是在住宅区度过的。因此,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就成为小区规划的最基本要求,这就需要从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考虑。比如,为了适应低保户家庭人数和人口年龄的 同构成,就要考虑规划设计出相应的满足不同户室比要求的住宅结构;为了满足小区居民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就需合理地规划设计各种配套设施。

2、卫生要求。小区规划设计应立足于为小区居民创造一个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它既包括住宅及公共建筑的室内卫生要求,如要有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条件,也包括室外和居住区周围的活动空间;既要照顾生理学、人生保健等方面的卫生要求,也应赋予居民精神上的健康和美的感受。为此,在规划时,要注意对建筑用地的选择和环境的营造,防止噪音干扰和空气污染;在布置住宅等各项建筑时,除满足使用功能外,应从卫生要求出发,充分利用日照和防止阳光强烈辐射,考虑居住区的自然通风,配备上、下水设施,设置垃圾储藏公共卫生设备等。

2、安全要求。小区规划设计应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在规划设计时,除应考虑正常情况下小区居民生活中良好的治安要求外,还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对建筑的防火、防震、安全间距、安全疏散通道与场地、人防的地下构筑物等做合理的规划。

3、经济要求。经济合理地建设居住区,并尽可能降低居住区建筑造价和节约城市用地,是居住区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在确定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指标、建筑指标和标准时,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在有一定前瞻性基础上,充分考虑居民的承受和接受能力,从而选择分期建设还是一次性建设。

4、美观要求。小区规划设计应立足于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单个建筑设计的效果,更取决于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居住区不仅要有生活居住气息,而且要反映出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风貌。因此,居住区规划应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将建筑、道路、绿化等各种物质要素运用规划、建筑以及造园的手法,构造完整的、丰富的居住空间。

最后应针对低收入家庭多结构的特点,满足小户型高空间利用率的要求。

由于低收入家庭人口数及家庭结构呈多样性特点,它们均对保障性住房设计提出了适应性的要求。保障性住房需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原则,在有限建筑面积内,妥善处理公共空间与套内空间的面积关系、合理分配套内各功能空间面积是影响保障性住房品质的关键因素。

一梯多户、小开间、大进深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但是这种做法会对室内自然采光通风产生消极影响。低保户住房以改善城市低收入者的居住条件为目的,面积虽然小,但不等于简陋,在坚持节能省地,控制总面积的原则下,应保证低保户居住者享有舒适的住宅。在设计时,将房间布置与住宅建筑外形间的联系作为突破口,通过对住宅外形适当作一些凸凹变化,可以增加外墙面长度,在其上开窗,结合相应的平面布局,实现中部户型的自然采光、通风;在楼端部可以在山墙上开窗、悬挑阳台,可有效改善中部房间的自然采光、通风条件。

控制公共空间面积。压缩住宅公共空间面积,增加每层户数,可以提高交通核利用率,有效减少每户公摊面积。合理分配套内各功能空间面积。为了控制套型总面积,需从套内各空间面积入手,各空间面积应当紧凑,同时避免因空间过小带来的使用不便。设计中首先应确定各空间中需摆放的基本家具、洁具及设备的尺寸,然后在满足物体摆放及人体使用物体时的操作空间为标准确定空间最小尺寸限值的情况下,对空间尺寸“量身定做”,保证在面积紧凑的同时空间仍可有效使用。

厨卫空间设计。厨房和卫生间是住宅内的重要辅助空间,合理布置炊具、洁具,充分利用空间,缩减辅助空间面积,对厨卫空间进行整体设计非常必要。厨房可设计整体吊柜、橱柜,以增加储藏空间,并将天然气灶、抽油烟机、水槽等有机的结合在其中;卫生间除设计布置洗脸盆、马桶合理形式外,还需布置热水器,可将热水器水箱隐藏在吊顶内。另外,厨卫空间中可以利用空余墙面设置储物架,同时还要考虑为低保家庭中的洗衣机、冰箱等设备预留空间。

结合套型特点,分类设计整体储物空间。为了减少住户入住成本,增加储藏空间,可根据不同空间储物特点,结合套型设计布置整体储物柜。在过道门厅处可利用已有的横梁设置吊柜,供家庭放置杂物;在门厅处利用墙体形成的凹槽,设置衣帽柜放置鞋子、衣帽、雨具等;在卧室中可结合墙体设置壁柜,供储藏衣物、被服。通过对家庭储物类型的细化,在不同位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储物间,以便能达到物品取用方便,室内整洁的效果,保证室内居住舒适度。

保障性住房面向群体是低收入家庭,所以在设计上与普通小区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特殊之处。为此,建筑设计上要尽量考虑到住户的实际经济情况,不能让住户“望房止步”。使尽可能多的低收入家庭有房可住,并能为住户创造一个富有特色的居住空间。在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城市环境资源,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在规划上与一般住宅小区基本相同。

结论:具有相应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的保障性住房,尽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比如交通出行不便、就业水平不高、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但还是受到了许多中低收入家庭和困难拆迁户的欢迎,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但成为国家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获得住房、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成为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和社会福利的显著体现。

参考文献

《2007年国务院保障性住房》24号文件

根据国家2004年5月13日开始实行的《经济适用房住房管理办法》

《我国廉租房建筑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36-150 周燕珉 王富青.

篇4

[关键词]新医改 医科 大学生 职业规划

[作者简介]邱勇强(1971- ),男,广西陆川人,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广西 百色 533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90-02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只有站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度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从容不迫地应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正因为如此,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立足于医学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时代特点相联系,与现行政策相结合,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可行。结合当前医药卫生行业所进行的新医改,来规划医学生三至五年的大学生涯及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是明智之选,能够真正做到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有效匹配、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医改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要求

我国从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原则,包括了全民覆盖将全体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倾向基层方便城乡居民求诊就医;均等化降低城乡居民患病风险;吃药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用药需求;治病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等几个主要方面,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将把资金、项目、人才政策长期向基层倾斜,为医学生服务百姓、报效祖国、建功立业提供广阔天地和新的机遇。基层将成为医学生们职业生涯起步的新起点,也将是他们施展才华、成长成才的大舞台。顺应基层就业的潮流,要求医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也应结合新医改的内容而行。通过对新医改基本内容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了新医改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要求:

1.实现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的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最重要的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具体而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成为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基础,也应成为医学生职业规划的立足点。医学生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铭记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从心底里把服务基层民众的健康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的核心部分而给予高度重视,培养关爱病患、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才能够把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才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认清方向。

2.服务基层的功能定位,要求医学生树立基层大有可为的牢固信念,使有能力者脱颖而出。乡镇卫生院在政府主导、农村居民参与以及县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乡镇卫生院的资源为基础,以农村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为重点,为全体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的服务。乡镇卫生院应该具备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行政管理三种职能,这种功能定位对无论哪种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们,都多多少少提出了类似于全科医学模式的要求,就是说他们需具备本专业的扎实基础的同时,还应具备预防保健、卫生行政管理的基本素质。所以更要求毕业生们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有所提高。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基层的发展正是其发挥才华的广袤舞台,应更多地鼓励他们勇于积极进取,敢于有所作为。同时,解决好基层缺人的首要问题,就是政策导向要好,留人机制要完善,给基层工作的医学生们提供较好的收入和待遇的同时,为有能力者提供重用和晋升的机会和出路。再者,就要看医学生们能否具备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能力了。

3.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要求医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断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实力。基层医院和医疗机构,要想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必须要在医疗技术和服务方面过得硬。一方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实行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有效解决医患关系的紧张问题,是基层医院需要逐步建立和解决的制度问题。另一方面,完善医护人员以专业技术能力、医疗服务质量、业绩成果和医德医风为主要标准的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这必然对医学生的理论、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都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政府只有加大医疗投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生待遇,医院、医生不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把精力投入到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上,辅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二、医学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盲区

1.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导致前途看不清。不少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认识清楚,总觉得那是毕业前找工作才要面对的事情,而非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加之有的学校老师对这方面的指导不到位,也使得医学生们对前途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只是觉得就业越来越难,但如何明确方向,如何应对就业难的问题,就不会客观分析了,也没有长远的设想和打算。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更是找不到出路,不会设想或者设计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发展信心和决心。

2.职业生涯规划不科学或定位不准。不少医学生在择业就业中或好高骛远,或井底观天。很多医学生采取主观臆断来判断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前景。从而造成一部分人会有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另一部分人又只看到行业发展中医院、医疗卫生机构等很小一部分行业,不了解与医学行业相关的众多新职业和新渠道同样具有的广阔前景,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同时,没有运用科学评测方法和工具对自身情况及其身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评估的习惯和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对职业走向及合理定位也就没能很好地考虑清楚。

3.对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不重视。一方面是唯文凭论,认为只要毕业拿到文凭就万事大吉,不愿意多钻研一下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不少医学生认为就业就是看关系。有一定关系的沾沾自喜,没有关系的也只剩下悲观失望、毫无自信的自怜自艾,结果都同样是在学校里混日子、混文凭。所以无论哪种,都只是把外部条件的影响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忽略自身的主观努力,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是以后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样必然对自身职业发展极其不利。

4.无提高职业转换能力的意识。如何指导医学生们有效地科学规划大学学业生涯及其以后的发展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充分发挥特长,开拓眼界,提升能力,拓宽职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条件和综合素质,既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由之路,也会成为他们职业转换能力强弱的不同表现。强者在面临择业时足够自信,无论临床工作或者宣传、管理等行政工作,还是营销工作等,其能力都能拿得出手,把握得住。即使是自主创业也同样有信心做下去,而弱者只会选择医院等单一的部门,无其他择业就业的回旋余地。

三、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1.医学生规划生涯规划要符合时代要求。一是要充分了解新医改及就业政策的最新趋势和内容,有目的地抓住有利的政策和时机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如新医改的基本内容,国家有关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五项政策和五大计划。同时还有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选调生等其他政策和计划,甚至是对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必要条件、实施步骤的了解等。通过这些与自身发展相关的政策扶持,为自己的职业起步寻求合适的发展出路,这也是医学生毕业后面向社会和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二是要确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医学生要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既需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才学智能,更需要加强自己人格的锻炼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时,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而应注重考虑是否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

2.医学生规划生涯规划要突出专业特点。一是突出职业认知,即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目标、职业要求、职业特点、职业道德等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从而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寻找自身条件与职业要求的差距,从而有效地规划职业生涯。二是培养职业意识,即根据职业发展趋势及前沿而进行的规划着重锻炼医学生们提前了解职业、探索职业,并有目的地进行职业实践的职业准备的过程。

3.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体现自我发展。一是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每位医学生虽然以后从事的大多数是医疗卫生行业或相关工作,但因每个人的性格类型、个性品质、爱好特长有所不同,可利用的自身资源也有所不同,加强自我认识能够为进一步提高职业兴趣,克服不良习惯,挖掘职业潜力,提升职业能力打好基础。二是强调自我发展的需要。每位医学生的家庭背景、发展环境都有所不同,加之对职业的认可又都不一样,所以学会把控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才能有效做好职业规划,不因他人的质疑而放弃自己的坚持,走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使职业发展符合自己的内在需求,及早结合所学专业恰当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经过前期的正确分析、评价后,初步确定与自己特质、能力相匹配的职业是什么,即自己能做什么;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提出自己竞争的优势和实力在哪里;同时,看清该职业要求和发展趋势,进而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职业起点、目标行业、目标单位、实施步骤等。

4.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确保切实可行。一是具有科学性:运用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和测评工具,以自身认识为基本出发点,科学规划与自身情况相一致的发展目标。二是具有计划性:计划周详,论证严密,包括对职业认知、自我认知,不遗漏任何职业发展过程中必要的因素,以综合和全面的规划为准绳。三是具有可操作性:每个不同时期和阶段所确定下来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实施目标过程和指标上要具体和可行。四是具有层次性: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区分专业层次、阶段层次、内容层次等。专业层次主要针对本专科学生而言;阶段层次是针对大学期间所在不同年级和时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规划;内容层次是针对在校期间的学业规划或在职期间的发展规划而言的不同规划,如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工作实践能力、考取各种资格证等素质拓展内容等。

医学生在新医改的背景下,结合新医改的基本内容做好职业生活规划,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能为自身提供优良的发展设计,使医学生更加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为将来的工作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苟加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思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8).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5(5-6).

篇5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依赖性不断增强,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如何开展和搞好社区健康教育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健康教育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任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1 社区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什么是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目的是发动和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身、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养成良好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

1.2 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和干预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社区居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强大支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卫生服务形象。

2 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

2.1 社区组织与动员 社区健康教育决策机构应由社区政府承担,这是社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健康教育的社区组织与动员工作中首先要开发领导,实现行政干预;其次要注意动员社会力量,联合社区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统筹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发挥家庭作用,广泛动员群众,促使人人参与,实施健康教育。

2.2 制定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规划 是科学管理、规划是行动指南、规划是行动纲领、规划是评价尺度。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明确目标,合理科学的安排工作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既要讲究科学,又要结合实际。应根据当地的健康影响因素、需求、资源、卫生服务的利用、社区力量、群众参与的可能性等来分析考虑。

2.3 采取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过程,达到改善、维护、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和文明建设。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中,要特别树立多部门协作的大卫生观,采取多层次干预和多种干预方法选择并用的综合策略和方法。要尽可能多的部门和单位参与;要根据目标人群、工作内容等特点,综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预方法,从而最有效的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取得最佳的效果。

2.4 监测与评价 为保证社区健康教育规划的实施和落实,评价规划的目标是否达到,建立经常性的监测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监测评价工作有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借以改进当前规划的不足之处,并可成为今后决策的依据。因此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行政部门都应十分重视监测评价工作,把评价结果与制定政策结合起来。

3 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任务

篇6

关键词:卫生管理、作用、运筹模型、现状、前景

摘要:在卫生事业管理中,随着卫生服务规模的扩大,卫生资源需求的增加,要求卫生服务经济投入越来越多,而政府财政难以满足所有的卫生需求,如何在保证人民基本卫生服务需要的情况下,规划卫生服务,使得投入最小或效率最高,已经成为卫生管理运筹学的重要任务.而卫生服务费用的飞涨限制了一些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使用运筹学进行定量管理和规划会减少卫生服务的成本,从而有利于控制卫生服务的价格,增加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的经济可及性.

运筹学:“运筹学是应用分析、实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定义表明运筹学是应用系统的、科学的、数学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卫生管理和求解数学模型,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计算和比较各个方案可能获得的经济效果,以协助管理人员做出最优的决策选择.或者说,运筹学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人类从事各种活动中处理事物的数量化规律,使有限的人、材、物、时、空、信息等资源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利用,以期获得尽可能满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学.

运筹学研究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应用范围大,已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学科.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多、目标规划、动态规划、网络分析与网络计划、存贮论、排队论、决策论、对策论、预测技术、综合评价。

运筹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产生最大的效益,或在要获得一定的效益前提下如何把投入降到最小.这是各行业管理的目的.运筹学就是基于管理的这个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在卫生事业管理中,随着卫生服务规模的扩大,卫生资源需求的增加,要求卫生服务经济投入越来越多,而政府财政难以满足所有的卫生需求,如何在保证人民基本卫生服务需要的情况下,规划卫生服务,使得投入最小或效率最高,已经成为卫生管理运筹学的重要任务.而卫生服务费用的飞涨限制了一些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使用运筹学进行定量管理和规划会减少卫生服务的成本,从而有利于控制卫生服务的价格,增加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的经济可及性.

运筹学研究问题的特点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全局性的规划问题.如医院内医护人员要求多存储药品和医用器材,而库房工作人员则希望少存储以减少损耗和工作量,而管理者的决策则是从全局出发,使整个医院的损耗尽可能的小,发挥的功能尽可能的大.一个防疫站有多个科室,每个科室都希望得到较多的资源,但总的资源是有限的,管理者就必须从整个防疫站要完成的任务出发,合理分配资源,追求总的效益.比如在一段时间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搞防疫;一段时间又可以集中力量搞食品卫生.所谓最优决策,往往不是对系统中某一部分为最优,而是对全局而言.比如当用于传染病预防方面的资金有限时,不能均匀地把钱花在每种传染病的预防上,而是首先考虑那些危害大、技术上易行、花钱少的优先防治,才能提高其总效益.

运筹学的应用已经在管理工作中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一般是问题的规模越大,越复杂,应用的效果就越显著。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使得运筹学在许多公共和非赢利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1972年barnoon和wo 1f 用运筹学摸型研究了诊断过程、贝叶斯分析和统计决策理论及其与临床决策的关系,建立了诊断性化验效率的量度,对比了各种临床决策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从而为临床医生选择诊断化验项目,做出临床决策提供了依据.1973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生态学决策问题的数学分析会议,charnes等报告了关于控制噪音、水和空气污染的最优模型以及在生产和污染之间如何保持平衡而获得总的经济效益最大的问题.这就不仅把生产和环境卫生统筹考虑,而且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1973年fe1dstein和sundaresan在南朝鲜研究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人力、资金、装备、设施)以控制结核病流行,降低死亡率和经济损失.他们主要应用线性模型、成本效益分析网络、把效益分为卫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全国的结核病防治.70年代中期,马丁等用替论、随机模拟模型和线性规划研究了英国城市中垃圾收集、水源设置、老年人保健中心及其它服务网点设立的最优方案.1975年gass等用运筹模型帮助决策者制定城市发展、卫生服务建设、水源开发、空气污染控制和废物处理的最优方案.

dow1ing(1976)用线性规划模型详细研究了综合医院内在各科人员、设备固定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对住院病人的服务数量和质量.1977年haveman等用运筹方法对国家卫生保险、社会保险、儿童保健计划等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避免了卫生规划中的盲目性,使人们对于各种保险的重要性有了量的认识;coleman等分析了健康维持组织(hm0)如何确定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怎样筹集资金才能最好地满足顾客的愿望,最可能得到联邦政府的赞许.80年代初,parker、lassner、antoine、mtango等在以色列、埃及、巴西、海地、坦桑尼亚等国研究了初级卫生保健资金筹集策略选择、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主要目的的初级卫生人员任务分派方案、控制疟疾及其他常见寄生虫病方案选择及卫生资源合理分配问题.

目前,国外运筹学已应用到卫生服务的各个方面,如医疗、预防、卫生科研、卫生教育、环境保护、卫生用品生产、各机构的规划、管理、控制、评价.公共卫生学院普遍开设了运筹学课程,并已成为卫生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运筹技术已为很多卫生管理者所掌握,在很多单位,应用计划评审技术(pert)对各种卫生计划进行评审和控制已成为一项常规.

当前运筹学在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还不普遍,主要原因:一是信息的储存比较落后,很多单位不重视卫生统计工作,不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统计方法和内容不正确,目的性不明确,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料为管理决策服务;二是常用计算程序包开发不够;三是卫生规划、管理人员尚缺乏运筹技术的训练.

不过随着管理的科学化,在我国运筹学越来越受到广大管理者的重视,近年来在医院管理中也有了一些运筹学应用的例子.周振波等对一县医院的住院问题进行了排队分析,从医院和病人两方面的利益出发,提出了最佳病床使用率是在80—85%之间,而不是越高越好.王庆芳等利用随机模拟方法预测病人门诊量和b超申请量,从而合理安排人力,制定预约方案.朱慧敏等应用计划评审技术研究了在医院各科室现有人力情况下如何通过控制各科室挂号以使服务流量为最大的问题.

在卫生管理中,可应用运筹模型来解决的问题难以穷举,可归纳为下述方面:

1.卫生系统的规划设计运筹学中的规划论、排队论、网络分析等方法,可用于医疗网点的规划与管理、新建医院的选址与规模、急救中心的设计与运作以及区域卫生规划等.

2.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运筹学中的规划论、决策分析方法可用于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卫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建立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评价体系.

3.药品库存管理运筹学中的存贮论,可用于多种药品库存管理、确定合理的库存策略、计算最佳的库存量.

4.血库的管理用存贮论方法可以在满足对血液需求时尽量减少迟延时间,保证供应的血液是最高质量的,且又尽量减少血库设施的经营费用.

5.疾病控制管理运筹学中的规划论、决策论、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可用于控制某种流行病发病率的方案的制定、控制某种疾病发病率的各种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价等.

6.财务管理规划论、决策论、价值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可用于经济项目的预测、预算、成本分析、现金管理、再投资决策等.

7.医学教育目标规划、预测分析等可用于医学教育的规划和投资、教职员工配置、编制课程表、教室和实验室的规划和利用、招生和就业预测等.

8.贵重医疗卫生设备的更新运筹学中的规划论、决策论、网络分析可用于确定在何时更新设备可使总成本最小.

9.病人营养饮食最优组合方案确定应用运筹学中的规划论可解决:如何配料使一定成本下营养最高,或在满足需要营养的情况下使成本最小.

篇7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精神,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山区卫生基础条件,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山区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均等化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结合县建设局规划的中心村建设要求,到2015年,规划对23个偏远山区常住人口600人以上,且还没有村卫生室的行政村完成巡回医疗点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卫生网底。

三、建设标准

1.选址要求。巡回医疗点是村级公益机构,选址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纳入建设规划并综合考虑医疗卫生服务特点科学选址,以及方便群众出入和集散等因素,周边宜有适当空地。

2.面积标准。巡回医疗点房屋建筑面积原则上≥60平方米,最小不少于40平方米,服务人口多的可适当增加建筑面积。

3.功能布局。用房要按诊断、治疗、储药和防保基本功能分区布置,至少设置诊室、药房和治疗室。

4.基本配置。统一机构标识,统一配备必要的设备。基本设备配备: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出诊箱、压舌板、软尺、身高体重称、污物桶、诊断床、诊断桌、药柜、资料柜、紫外线灯等。基本药物配备:由辖区卫生院负责统一配备。

四、建设方式

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多类型实施巡回医疗点建设,按照“建得起、办得好、能持续”的要求,由辖区卫生院与村委沟通联系,提出建设方案。村委结合村办公楼、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进行标准化新建,或充分利用现村有公用闲置房进行改扩建。

五、建设时间

建设时间为2013年—2016年,分年度实施。采取成熟一个、建设一个、验收一个的形式进行。

2013年,完成10个村级巡回医疗点建设任务:

2014年,完成7个村级巡回医疗点建设任务:

2015年,完成6个村级巡回医疗点建设任务:

遇政策调整,山村整体搬迁,建设计划将适当调整。

六、服务内容和要求

巡回医疗点建成后,由辖区卫生院确定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定人、定时入村开展巡诊服务。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慢性病康复期的用药指导,为年老体弱和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开展三大类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开展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管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七、保障措施

篇8

一、设置农村医士专业

护等卫生污业学校的农村医士专业应属医士系列专业之一,但由于此专业主要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为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村卫生室培养人才,所以虽同属中专水平教育,但又应与普通中等卫生专业教育内容有所区别。另一方面,由于中等卫生专业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较高,其农村医士专业教育的水平应高于职业卫校和县办卫校,起到示范作用。为此,建议对其教学模式和计划,作适当修改.

1.专业培养目标中专卫校正规化、系统化培养农村医士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为我国农村基层初级卫生保健网培养离土不离乡、能防能治、能中能西、能医能防、能够胜任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2.招收对象、学制与经费来源此专业经入学考试,择优录取由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推荐的种毕业生,学制3年。在校学习经费实行多架道集奔,即学生本人交纳一部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教育经费拨一部分,学员所在乡、村的公益金资助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回原村卫生室工作,国家不包分配,不转户口。

3.课程与教材农村医士专业教育应有别于普通医士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相对要宽,专业知识实用性要强,并应实出成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所要求的内容。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l)适当减少普通基础课.略去医学物理学、医用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4门课程,其中必要的内容分别结合诊断学基础、药理学、解剖组胚学与微生物、寄生虫学课程讲授。(2)增设农村卫生学课程。各省应组织力量,结合本地农村特点,编写农村卫生学教材,其中应包括乡镇企业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内容。邻)增设初级卫生保健课程。此课程应密切结合我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管理程度设置、教授社区卫生规划、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社区康复等方面内容。(4)增设基础护理学课程,教授基础护理技术与技能,注意增加护理心理学、家庭保健等方面知识的传授。(5)临床课程设置基本上与普通医士专业相同,但应密切结合农村基层的实际,注重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加强危急重症的鉴别、处理、基本外科技术、妇女儿童保健、计划生育、防盲等方面知识的传授。

4.教学实习与毕业实习临床实习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应保证在县级以下医院进行。此外,应增加卫生防疫和初级卫生保健课程的实习,由县以上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安排学员去试点乡、村,实地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5.考试与结业每学期考试科目不应少于3门,毕业考试应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农村卫生学和初级卫生保健。成纹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等同于乡村医生证,卫生行政部门承认其中专学历。

二、在.通中等卫生专业中设置初级卫生保健课程

初级卫生保健课程不是公共卫生孚的翻版,也不应是各医学学科的简单综合,它是中等医学教育中-个崭新的科目,应列为医士系列各专业的必修课。

1.任务与教学目的初级卫生保健课程是应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开展社区卫生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参与、组织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2.课程内容初级卫生保健课程应包括下述内容:全球及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及我国农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及指标,社区卫生卫生形势分析及社区卫生规划的制定方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建设与管理,健康教育及卫生宜传;儿童、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居民健康管理及卫生行为指导,计划免疫;计划生育管理,农村环境卫生及乡镇企业卫生监督;社区康复.

篇9

一、背景

近年来,各级卫生部门不断加大卫生应急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多形式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全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卫生应急培训体系和制度正在建立,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地区对卫生应急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二是卫生应急培训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不规范,培训工作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三是培训工作缺乏分类管理,重点不突出,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期和社会转型期,自然灾害频发,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多,卫生部门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任务日益繁重,做好卫生应急培训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卫生应急培训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卫生应急队伍,是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突出人才优先,强化以用为本,坚持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分类培训、注重实效、提高能力的原则,以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以专业机构人员为重点,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加快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业务精湛、反应迅速、作风过硬的卫生应急队伍。广泛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卫生应急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氛围。

(一)统一规划,明确责任。根据全国卫生应急培训工作总体规划,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依据各自职责,制订本辖区培训规划和实施计划。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培训对象,组织实施培训和演练。

(二)建立体系,完善功能。逐步建立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卫生应急培训体系。依托具备相应条件的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和大专院校,添置必要的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国家和省、地市三级卫生应急培训演练中心,开展系统化、标准化的培训工作。分层分类培养卫生应急专业师资,满足常态化的培训工作需要。

(三)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加强培训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培训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针对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实现培训演练与卫生应急实际需求的有机统一。

(四) 突出重点,分类培训。以培训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和卫生应急专业队伍为基础,以急需的指挥决策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为重点,以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分级分类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三、目标和指标

到年,完成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中应急处置和医学救援相关人员培训3.5万人。经过全面、系统培训和演练,使各级卫生应急人员的应急意识明显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使社会公众的突发事件防范意识明显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明显提高。

(二)培训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骨干3500人。到年,完成30%;到年,完成100%。

(三)培训基层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骨干30000人。到年,完成50%;到年,完成100%。

(四)普及社会公众卫生应急知识。以县为单位,到年,覆盖率城市居民达到60%,农村居民达到40%;到年,覆盖率城市居民达到80%,农村居民达到60%。

四、主要任务

(一)培训体系建设。依托具备相应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到年底,建成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四个区域的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培训演练中心;到年底,建成西南、西北、东北三个区域的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培训演练中心。充分发挥国家级卫生应急区域性综合培训演练中心的作用,开展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国家级和省级师资的培训演练工作。

(二)培训大纲和教材制定。根据新时期卫生应急培训工作需要,结合近年来汶川、玉树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实践,卫生部组织制订卫生应急培训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卫生应急管理、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中毒事件处置、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卫生应急准备等系列培训教材。同时,加强视频课件、多媒体、电子图书等类型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各地应当结合本地突发事件发生特点和规律,组织编写应急预案库、事件处置案例库、处置流程、技术方案等辅助培训教材,编制卫生应急公众宣传教育材料,提高卫生应急培训效果,提高公众卫生应急知识普及率。

(三)卫生应急人员培训。

1.卫生应急指挥决策人员。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重点培训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及疾控、医疗、卫生监督机构的管理人员,各类卫生应急队队长,国家和省级卫生应急专家。5年内累计培训3个月、国际交流活动1次。采取理论授课、考察交流和模拟演练等培训方式,通过系统培训,熟悉国家政策法规,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方法,提高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指挥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2.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应急技术骨干。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重点培训国家和省级疾控、医疗、卫生监督机构专业技术骨干,各类卫生应急队成员,以及承担卫生应急任务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每年至少培训2周,每支队伍至少实战演练1次。采取短期培训、进修和现场实战演练等方式,通过加强卫生应急法律法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新知识、新方法的培训,全面提升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应急技术骨干现场调查、处置和技术指导等能力。

(四)全员培训和知识普及。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区域内医疗卫生人员卫生应急知识全员培训。同时,要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和宣传栏、张贴画等形式,以街道、社区、乡村等基层群众为重点,以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以及灾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大力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防范意识和灾难自救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从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卫生应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把卫生应急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重点人才要纳入省级卫生人才培养计划。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圆满完成,全面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二)加大投入,实施项目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紧缺人才开发工程卫生应急专门人才培训任务,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将卫生应急培训演练经费列入年度部门预算,保障卫生应急的人才培养、专业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演练中心建设和教材开发等需要。要实行项目管理,分年度安排经费,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监管,确保各项卫生应急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三)考核评估,确保培训效果。建立卫生应急培训考核评估体系,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督导评估。健全监督、约束和奖励制度,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年度培训演练计划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年,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年,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终期评估。

篇10

关于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一是始终牢牢把握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倾听学校、学生、家长等意见和建议;主动对接国家教育一揽子修法工作,完善地方立法;加大顶层统筹协调,注重发挥各级政府及部门、学校校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改革中学生的感受和社会的影响。二是加大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坚持统筹在市级、活力特色在区县,使上海基础教育的品质不断提高。三是牢牢抓住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契机,布局和做强上海高校的高峰学科建设。提升上海大学在全球的影响力。四是积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产学研融合,提升上海民办教育办学活力,形成全社会关注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发展的局面。

关于科技“十三五”规划编制:一是多研究专业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落地问题,注意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十三五”规划的衔接。二是坚持市场导向,该市场决定的,放手由企业和市场去完成,政府应着重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投入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工程。三是充分挖掘上海市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发挥市属高校、上海科学院系统这两支创新力量的作用。四是明确未来五年本市领先技术的拥有、知识产权的运用、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中心的集聚和高科技企业相关的指标。

关于文化“十三五”规划编制:一是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四个中心”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的关系,找准上海文化发展的定位。二是回应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三是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比例,体现上海的“胸怀”,形成“主力在国有,活力在民营,创新在个体”的文化发展模式。四是根据本市人口分布特点,合理布局,实现文化设施的城乡均衡发展。提高设施的利用率,特别是郊县地区文化设施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五是探索形成一个更为开放的创作环境,促进上海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去除那些阻碍各地人才来沪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

关于卫生“十三五”规划编制:一是多从百姓感受和医务人员感受的角度编制规划,避免规划写得好做得差。二是借鉴国际通行的“健康城市”概念,将具体目标界定为“亚洲健康城市”。三是指标的设定,要实事求是,不宜设定得太高。四是统筹院前、院内急救工作,完善急救体系建设,提高急救水平。五是做大做强中医药,推进中西医结合,并且把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等领域相结合。六是强调基本医疗体系的均衡和平等享受,同时突出医疗体系的多元、多层次,即高端、基本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