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案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方案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方案内容

篇1

一、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内容

学校不能只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要求学生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根据培养高职学生创业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容应包括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形成创业知识体系,从而最大化地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积累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内容要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能够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把握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是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高职教学课堂应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在课堂上就能够锻炼学生,让他们有自己的创业意识,将自主创业作为人生的动力;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从而为学生自己、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二、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研究策略

1.学校开展正规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培训,提高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

为了促使高职学生深刻理解创业教育的含义,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创业教育课堂学习,并指定专门的教室、聘请专业教师为学生开展创业素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促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和学习,鼓励学生去创新,发现生活中的创业灵感。这种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培训,能使学生吸收外界新鲜知识,学会先进的理论知识。教师要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先进的创业知识。另外,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验。

2.加强互联网技术与学生创业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渠道

高职学校的发展也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为学生建立创业教育交流网站,打造高职“线上创业思想沟通”的教学模式。交流网站设置的是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生沟通的网站,教师为学生创业过程中提供理论帮助,而社会企业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机会,“线上创业思想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方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信息,掌握市场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动态,使他们形成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

在选择创业目标时,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结合高新科技能力,学会创新,这种创业交流的方式也能够促进各大高校优秀人才之间的交流,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很好的人力资源,同时可促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创业意识。

三、在高职专业与企业之间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思考;研究生;分子遗传学

1.综合性实验在高等医学研究生分子遗传学实验中的作用及意义

目前,随着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日渐改进,以造就动手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成为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教育改革方向。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使分子遗传学的内容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因此在分子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发展动态与科技研究成果,并及时对分子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修改与整理更新,以使分子遗传学实验课程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的方法及手段上与时俱进,紧跟学科的发展趋势,使研究生及时接收和懂得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不断推进和深入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验或实验课程设计,才能把理论与实践巧妙的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传统的分子遗传实验

传统的分子遗传学实验方法,每一次的实验课,实验内容就一个,而且做实验之前老师要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全班研究生才可以进行实验。这种实验方法的特点:一是全班研究生做一个实验内容,而且由于实验室面积、实验仪器的限制,往往需要好几个研究生为一组做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很难让每个研究生都能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没有机会对实验现象进行仔认真地观察;二是实验在老师统一指导之下进行,研究生对课前实验预习不够重视,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很难独自解决,大多数都是按照实验指导教材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三是实验内容单一、具体的验证性实验多,具有整体性强、可塑性强、有创造性的实验少;四是课堂规划课时内进行的实验多,课外研究生自主实验的少。五是由于实验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程流程由老师规定下来,研究生不必设计实验方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生只是跟着看和模仿着做的配角,较为被动。这样既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提高兴趣,又不利于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1]。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综合性实验的分子遗传学实验方法。综合性实验是让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实践。实验须由研究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再拟定具体实验方案或对关键的实验步骤、实验因素(酶的温度、PH)等对实验结果可能会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督促研究生培养多思考多提问题的习惯。提倡研究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步骤和原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分子遗传学综合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

分子遗传学综合实验的实验过程如下:分子遗传学实验小组自行设计所做实验的步骤和整理实验要点,在教师的指引下列出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和试剂,完成所做实验的设计,同时归纳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交与实验指导教师,由老师查看并提出建议,各小组集中汇报研讨后,才可开展实验。

4.综合性实验过程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方式

4.1为了方便研究生进行分子遗传学实验,学校可以指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并要求研究生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开放的遗传学实验室一天12小时开放,研究生需要提前跟实验室管理老师预约,就可以在预约的时间内安排实验。对于实验不理想的研究生,可以再次进行重复实验。方便研究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并且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提高研究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日后进行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4.2实验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教学期间实行轮班制。可以在实验室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是否规范,并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也可以跟老师交流实验心得。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寻求解答也是一个师生共同进步的一个过程。

4.3综合性实验大多以先进的仪器设备做为支撑,在分子遗传学实验这一模块更是如此,我们所使用的仪器有PCR扩增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琼脂糖凝胶电泳装置、超级恒温水浴、醋酸纤维膜电泳等。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使用这些仪器能够帮助他们掌握这些先进的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的事项[3]。同时,各研究生在进行小组汇报时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有益于分享实验经验。

4.4综合性实验教学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不再是传统的仅仅考察实验出勤率和实验报告。综合性实验所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以研究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内容占30%、实验过程(考勤、实验安全、实验态度、技能操作规范、实验室清洁卫生等)占30%、小组汇报和小论文占40%的形式进行考核[4]。

篇3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154-02

《水产品加工》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加强实验课程建设,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

当今,各高校都在提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学应该面向市场,适应社会。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实验教学改革已显得十分迫切[3-4]。本文针对近几年中国农业大学《水产品加工》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对课程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进行探讨。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水产品加工》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为分开授课,单独计算成绩。实验课程为48个学时,这足以体现对实验课程的重视。但由于学生人数限制,实验教学经费不足,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不够,导致实验室条件有限。例如,水产品加工中的一个重要实验――鱼糜制品的制作,涉及到很多设备,如擂溃机、成型机等的使用。但由于经费所限,实验室没有条件建立小型鱼糜制品生产线,学生们只能利用最基本的工具来感受鱼糜制品中最重要的一个加工步骤-擂溃的过程。尽管从结果上学生们感受到了擂溃的作用及重要性,但实际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水产品各种加工技术的视频基本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在实验开始前,给学生放一段网络视频,一方面可以补充自身实验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一些高难度实验和贵重设备有一个感官的预先接触,同时也可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操作的过程与技巧,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是安排授课教师定期到相关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对加工过程及设备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展示。这种方式优势更加明显,一是能够掌握当前最新的加工技术及设备,二是通过教师现场的调研,不仅掌握了加工流程,而且对加工中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也很了解,在讲解过程中,能够更加生动,有的放矢。

2 增设综合性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水产品加工》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各高校都大力提倡培养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水产品加工》课程实验内容也经过多次调整,增设多种形式的实验内容,让学生真正消化理解水产食品的理论知识[5]。减少常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服务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按照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步骤,依托实验室现有条件自行设计试验方案,模式不固定,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在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锻炼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6]。海带产量高且富含碘,但市面上海带产品种类很少,让学生以海带为原料,开发新产品。实验开始的前一周,每组(3人为一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及市场调查,将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意义、原理、所需材料、产品配方、实验设备、以及实验的创新点、设计性等交给教师审查。教师与学生针对内容展开讨论,并针对实验方案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重点在于提问实验的创新点是什么?以及实验中哪个步骤可能出现问题,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确定可行性后,学生方可以开始实验。通过前期准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克服过去实验课中事事、处处依赖老师的思想,同时突出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7]。在整个实验的准备及实施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初步具备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素质,还促进了团队合作和学风建设。设计性实验的结果是未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实验过程中,即使有的组实验已完成,同学也不想离开,等待观察其他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因此通过这一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实验中由于每组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8]。

3 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本校的《水产品加工》实验为独立的一门课,成绩单独计算。近几年对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方法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以往实验课的成绩由3部分组成: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的具体表现和实验报告,分别占总成绩的30%,40%,30%。在这3部分中,实验方案较好评判,可以通过方案是否认真以及方案的合理可行性给出成绩。实验过程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难评判的一个环节。一般一次实验25人左右,3人1组,共8组,教师常常顾不过来,可能只会对特别认真和站在旁边不动手的学生有印象,而中间部分难以一一评判。实验报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认真程度,报告格式,内容步骤的完整性以及最重要的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从理论上说,实验报告反映了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完成情况。但实际上,由于实验报告不是在现场完成,而且由于实验条件所限,达不到1人1组,少数同学会出现剽窃、抄袭的现象,因此实验报告尽管非常重要,但是作为成绩评判的可信度不高[9]。《水产品加工》实验内容包括鱼贝类鲜度评定,甲壳质提取,鱼类罐头制作、蚝油制作,鱼糜制品等内容,实验中没有涉及到大型设备仪器的使用,都是基本操作,相对简单,因此不适合采用通过现场考查学生实验操作的方式来评定成绩。鉴于以上考虑,近年来,对实验课程成绩评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原有3部分成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4 结语

《水产品加工》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证明,只有紧跟社会发展,持续不断地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为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雄,周静峰,罗海波.开放性实验在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尝试[J].农产品加工,2012,5:153-154.

[2]汪东风,毛相朝,张朝辉.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91-94.

[3]吴文龙.《水产食品加工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6) :30-33.

[4]张其标,陈申如.提高应用型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7,8(2):89-91.

[5]刘春娥,刘峰.《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36-38.

[6]付晓萍,黄艾祥,高斌.《食品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4):78-80.

[7]肖月娟,李润丰,郑立红.水产食品加工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23(3):77-80.

[8]叶蔚云,方少瑛,王秀霞.改革实验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11):61-62.

篇4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师现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31-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了吉林省各市地州培智学校的部分教师,基本代表了吉林省培智学校教师的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6份,有效问卷176份,回收率88%。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问卷,从三个维度对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现状进行调查,一是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教师的专业态度;三是教师的专业技能。

运用Excel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性别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培智学校教师中,女教师占比例较大,为85.8%,男教师仅占14.2%。

2.教师的年龄情况。本次调查的培智学校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占15.91%,31―40岁的教师为42.61%,41―50岁教师为28.41%,50岁以上的教师为13.07%。

3.教师学历情况。本次调查的特殊教学校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14.2%,专科学历的教师占17.61%,中专学历的教师占63.07%,高中学历的教师占5.11%。

4.教师所学专业情况。调查显示,吉林省培智学校教师中,第一学历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占32.95%,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占67.05%。最后学历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占6.25%,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占93.75%。

(二)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态度现状分析

1.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态度情况。调查显示,有70.45%的教师在重新选择职业时会选择从事特殊教育,有29.55%的教师不会选择从事特殊教育。

2.对特殊教育的前景认识情况。教师对特殊教育的前景看待如下,有57.39%的教师非常看好特殊教育事业的前景,有32.95%的教师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前景感觉一般,仅有5.11%的教师不看好特殊教育的发展。

3.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最重要因素的认识情况。“您认为从事特殊教育最需要的?”对这个问题,教师的回答显示,有10.23%的教师认为从事特殊教育最需要专业知识,有23.3%的教师认为工作热情最为重要,66.28%的教师则认为爱心在从事特殊教育中最为重要。

4.教师对业务进修的态度情况。“您对业务进修的态度?”对这个问题,教师的回答是,有88.1%的教师认为业务进修是迫切需要的,仅有6.25%的教师认为没什么必要,剩下5.25%的教师认为业务进修无所谓。

(三)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

1.特殊教育教师参加培训情况。在调查的176人中,有73人次参加过校级培训,有44人次参加过县市级培训,有133人次参加过省级培训,有39人次参加过国家级培训。

2.对培智学校课程实验方案内容的了解情况。对这个问题,教师的回答显示,有35.23%的教师了解2007年各类培智学校课程实验方案内容,有64.77%的教师并不了解这一内容。

3.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情况。有27.84%的教师参与过校本教材的编写,有72.16%的教师没参与过校本教材的编写。

4.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情况。有68.18%的教师参与过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有31.82%的教师没有参与过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三、对策及建议

(一)通过宣传,提高公众对特殊教育重视程度

提高公众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观念,重视发展特殊教育。让公众认识到残疾人虽然在身心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在发展的某个方面是正常的,事实证明残疾人专家、学者、技工等也不乏其人。

(二)完善人事聘任制度,使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完善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人事聘任制度,使优秀的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走上特殊教育工作岗位。把教师培训和用人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三)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培智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收入,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提高培智学校教师的经济收入,还可以提高教师从事特殊教育的积极性,使吉林省的特殊教育事业和残疾儿童有更好的发展。

(四)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形成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

加强特教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广大教师认清特教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在看似没有成就感的教育中找到成功的快乐;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赵金菊.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云南教育,2000(22):9-10.

篇5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除了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包括工程性质、环境和材料的性能、成本等)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材料,学会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2008年成立的,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一)课程涵盖内容多、课时少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除了材料的基本性能外,还包括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沥青、高分子建筑材料等十几大类材料,每一大类材料又分为若干个不同品种,每一品种材料都要从其生产、组成、性能、影响因素、技术要求、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因此,课程的内容很多,但授课课时相对较少。

(二)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性、逻辑性和工程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该课程内容以概念、叙述性理论、经验性结论等为主,种类繁多的材料各成体系,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大多数学生习惯学习以计算为主、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1]。多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材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多,缺少相关的工程案例[2],学生普遍觉得内容枯燥,不清楚学了以后有什么实际应用。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但考过就忘,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更谈不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验质量欠佳

实验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这种实验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体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相关标准,却无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3-5]。因此,要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这些单独的验证性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此外,由于对课程实验没有考核要求,加上实验小组成员较多,因此学生不重视实验,部分学生实验时不动手操作,数据和报告抄袭同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非常迅速,有些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而也有些传统材料的使用在逐渐减少或被新材料取代,这些变化在教材中体现得较少。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教材往往未及时修正。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合格与否主要取决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这样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往往是考前突击准备考完就忘。所以,即便是课程考核合格,也不能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真正理解和掌握了。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结合专业,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突出重点

土木工程材料有数十种之多,要在较少的学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地讲解介绍,非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入施工单位从事施工、工程管理、监理工作,或者进入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相关问题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正确选用与使用结构材料,因此建筑结构材料应该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该课程应以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的建筑结构类材料为主要内容,加上建筑砂浆、墙体材料等,而木材、石材、沥青混合料等内容可略去不讲。

材料的性能由材料的组成结构决定,而材料的组成结构又是由材料的制备和处理工艺所决定的。但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攻方向不是材料的研究而是使用,学习材料的目的就是要学会合理地选择与使用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的性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各种结构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制备方面的内容可尽量简化或省略。

2.结合培养目标,简化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独立学院,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简化材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通用硅酸盐水泥时,重点突出水泥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对于水泥的水化机理尽量简化,同时结合一些工程案例的分析来讲解如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水泥特性及经济性进行水泥品种的选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水泥性能和应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传统材料和先进材料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讲授水泥、混凝土等传统土木工程材料,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让学生感到学校教师讲授的东西太落伍了,因为在网络和资讯发达的当今,学生对这些传统材料多少都了解一些[6],而且重要的是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已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因此教学中必须适当增加新材料、新工艺的介绍。例如,在讲墙体材料时,应补充各种节能节土的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预制件及装配式建筑等;在介绍混凝土时,除了普通水泥混凝土外,还应简单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纳米改性混凝土等新型绿色混凝土材料。通过传统和先进相结合,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注意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材中引用的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等,有些已经废弃不用,有些则做了部分修改,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例如,在讲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应根据2011年12月起新实行的JGJ55-201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讲解,但教材中采用的一般是2000年颁布的旧标准。在讲烧结砖时,可给学生介绍“禁实限粘”政策和各种新型墙体材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以及实际应用状况。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所以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决定了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该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但大大增加了课堂授课的信息量,而且可将材料的实物照片、实验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使缺乏工程实践的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各种材料的外观形貌及其制作、检验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和动态过程。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其检测方法时,引入相关实验视频并配合教师讲解,这比单纯的文字和静态图形要生动清晰得多。

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教学节奏太快、不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可把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写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印象。对材料基本性质计算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也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尤其是劣质材料导致工程事故的案例进行理论教学。例如,在介绍石灰时,通过引入拆迁用砖和石灰砂浆砌筑的古寺时,发现其石灰砂浆强度很高的例子说明石灰的硬化作用;引入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来理解硫、磷等元素对钢的性能影响;通过在恐怖袭击中倒塌的美国世贸大厦来引入钢的防火性能等。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仅使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材料对工程质量重要性的理解,而且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学生陷入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分析和解决的窘境。

3.加强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还与学生是否要学和如何学有关。一般在每节课开始10分钟教师可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提问,这样不仅把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复习一遍,而且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便于新课的开始。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思想上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专心听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留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例如,在讲解水泥一章时,教师可讲解6种通用水泥,而将特性水泥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参考书籍进行学习,选择其中某一种特性水泥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应用写成小论文,并鼓励学生做成PPT上讲台演讲或展开讨论。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PPT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

4.注重学习过程的控制

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围绕重要的知识点不定期地进行4~5次随堂练习,每次15分钟,随堂练习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注重平时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

(三)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调同步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要做到两个协调同步。一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内容上要协调同步,即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相应的实验项目,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二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的协调同步,即理论教学的教师也应同时承担实验教学的任务,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课堂讲课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实验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某些难理解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化。

2.在基本实验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

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选择水泥的基本物理性能、细骨料、混凝土的稠度和强度及配合比设计等实验项目。整个实验分为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基本实验主要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些独立的验证性的实验,这些基本实验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实际操作实验。对于耗时比较长的实验项目,如水泥的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实验就采用视频和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时引入实验视频,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检测方法;实验教学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更直观、近距离地学习这些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对于水泥的胶砂强度、混凝土稠度等耗时较少的实验,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要求学会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实验,这种综合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前给出工程概况、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和坍落度要求,并给定原料,其中水泥有42.5P.I和32.5P.C两种供选择。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20人/组),每个大组分成5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题目。每个实验大组根据设计目标,先课后制定实验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原材料性能测试、混凝土初步配合比设计、实验步骤等,经教师审核合格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混凝土试拌后,和易性不满足要求需要调整时,调整方案由学生自定,教师进行指导。混凝土和易性调整至设计要求后,各小组分别将其成型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不同龄期后进行混凝土强度测定。各组数据共享,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原材料种类、龄期、配比等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发展、经济性的影响,并撰写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3.多方案实验

基本实验不应局限某种单一的实验方案。例如以往混凝土性质实验一般是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固定方案配成混凝土后进行和易性和强度的检测。在多方案实验中,原材料、龄期、是否掺减水剂等实验条件都可以有所不同。当调整混凝土的流动性时,除了按常用的添加水泥浆的办法,也可采用添加减水剂的方法,通过这些实验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混凝土有关理论的理解。

4.实验考核

在基本实验结束后增加考核环节。教师围绕基本实验事先准备若干题目,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问题进行解答或模拟操作,实验考核成绩计入实验成绩。增加实验考核环节后,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方面摒弃过去主要依赖一次考试的方式,而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主要考核考勤、作业、课堂讨论、随堂练习等情况。课程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课程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回答问题及课后的清洁整理等表现30分,实验报告50分,实验考核20分。期末理论考试侧重检验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通过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和实验,注重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篇6

目前,中学的理化生实验室相对独立,各室都配备了自己的实验员,大都是本专业的教师,属于教师编制内人员。

在教育科研选题方面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如理化生学科教材在实验设计上的变化、教材的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技术装备标准与实际教学的需求等。例如,现行物理实验室装备标准与物理教材的差距,1.演示活动器材配置数量与实际教学需求的差距。演示温度计配备标准是1只,它本是玻璃制品易损坏,单价在30元左右,如果一所学校真的只配一只,教学中出现损坏怎么办?教师之间课时安排冲突怎么办?笔者主张对这类价值低又易损坏的器材配置标准是:任课教师人手一套外加一个备用品,或者按学校规模和教师人均带班数量综合考虑配置。2.分组实验活动器材配置数量与实际教学需求的差距,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实验设计以活动方式出现,教材编写组的教师说,是分组还是演示由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条件而定,但教师是根据教参的教学要求特别是根据中考考试要求来安排,个别实验活动需要安排分组,但装备标准不支持。3.器材配置标准数量要适当考虑损耗因素。物理实验员大都知道,有些器材一学年使用一次,有些器材一学年需要使用多次。例如,铅块一学年使用一次,导线、单刀开关、小灯座和灯泡等,在14个电学实验几乎都要用到,从怎样让一个灯泡亮起来的实验到串联、并联、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最后测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像导线、刀开关、小灯座这样的器材使用次数多,当然损耗也会多。器材配置标准数量要适当考虑损耗因素。

实验员的工作内容有两个:南京中学实验室管理网、实验室器材及卫生管理。在教育科研选题方面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南京中学实验室管理网的栏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实验材料加工技术的改进,实验创新设计及制作。例如,苏科版物理教材的实验设计与人教版相比更新颖一些也更贴近生活,但部分实验所选择的器材似乎也有一些理想化,或者说进入实际操作层面效果并不理想。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下册中有一段文字:将手机放在金属容器(如饼干筒、茶叶盒)中,打电话呼叫金属容器中的手机。这时,手机接收信号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答案是:不能接收到信号。饼干筒、茶叶盒的大小教材中没有提示,而盒的大小对能否接收到信号是有影响的。有教师反映该实验中电磁屏蔽效果不好。我国手机常用的频段主要有CDMA手机占用的CDMA1X,800MHz频段;GSM手机占用的900/1800/1900MHz频段。由波长公式计算可得知,波长是38cm,33cm,17cm,16cm。经过实验验证,当金属容器的大小三维尺寸小于16cm电磁屏蔽效果好。再如,初三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新式杠杆悬挂钩码的是环状塑料片,从形状设计上看不错,但在使用过程中杠杆稍有倾斜就会打滑,这是设计人员所没有考虑到的。新式杠杆附带有在铁架台上固定的装置,但圆孔太小与新式的铁架台铁杆不配套。制作杠杆的木质太软,穿轴孔内置的铜套容易滑脱。对于老式杠杆的固定轴存在的问题是杠杆容易滑出不如改用大号铁钉,铁钉的大头有效阻止杠杆滑出。老式杠杆的卡簧弹性好、易固定但丢失后补充有困难。有教师改用棉线绳套替代效果也不错。再如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P58图3至图9色光的混合,有三组色光混合。红与绿、红与蓝、绿与蓝。学校也有色光混合仪,在实验中总感觉效果不理想,于是笔者就进行反思,这是什么原因?查到一本书名叫《彩色照基础》(刘涤民著,中国摄影出版社1986年版)。笔者对书本中的彩色插图特别感兴趣,比如它的白光光谱分为红、橙、黄、绿、蓝青、紫6个色块,其中红最宽,绿次之,蓝青与紫相当,橙与黄最窄。最大的问题是书中的蓝色与物理教材上的蓝色根本不一样!它是青紫合并的蓝色,笔者相信摄影专家对色彩的判断。物理教材上的蓝色事实上应为青色,物理实验室提供的蓝色玻璃片及蓝色玻璃纸都存在问题,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笔者找来紫色的玻璃材料。经过实验验证专家的观点是对的。

总而言之,中学实验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实验员也要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新一论教育改革重点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实践证明,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而科技教育活动方案的撰写是组织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必经环节,也是必要条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操作程序。那么如何撰写科技教育活动方案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方案的形式

科技教育活动方案可用文字、图示、表格等形式呈现,具体应随课题而定,但一般用表格来呈现比较好。

二、方案的内容

通常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课题名称:名称应尽可能简明、具体地反映出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类型、活动的对象、活动的范围、活动的任务等。

活动的形式:通常有组织兴趣小组,举办培训班等小组活动;科普讲座、板报宣传、科学报告会、演讲会、科技夏令营、参观访问和科技周等群众性活动以及学科竞赛、科技专项技能竞赛、小发明、小制作、生物百项等竞赛性活动。

活动的背景:应具体阐述组织开展该项活动的原因。如:“伴性遗传内容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背景中这样写道:“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的时期,自2004年9月在山东等4省市率先实施新课程改革,现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推广实施,并要求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而新课程重点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调查式的科技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活动的目的意义:是指活动的教育性,要尽可能简洁、明了地反映出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道理,在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有什么帮助等。如:“伴性遗传内容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目的意义中这样写道:“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些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情况;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使学生加深对遗传病的理解,加深对遗传病危害的认识;在调查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的能力;在调查结果的交流和讨论中,提高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成员及分工:主要反映参与活动的成员有哪些,每个成员在整个活动中所担负的角色和完成的任务。如:组织协调、查阅资料、材料准备、填写活动记录单、撰写活动总结(报告)等。

活动实施计划:该项内容是整个方案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的具体内容、步骤、方法、时间安排等。实施计划告诉参与者开展活动的程序,要注意科学性、过程性,并且要详细具体地列出每个阶段(步骤)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要求、分工情况。写得越具体,越易操作,活动越易成功。

评价标准:该项内容是活动方案内容中必须具有的,它是整个科技教育活动的导向,不同类型(或课题)的活动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但都要遵循评价标准与活动的目的意义相对应的原则。主要应从情感态度、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方面来制定。

活动的可行性论证:是指开展活动所需的条件,包括场所、材料、仪器、经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及存在的困难,解决困难的对策等。

篇7

一、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感悟

(一)导学案的形式

导学案,顾名思义,应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教材文本以及具体的教学资源设计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内容应当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预习思考(思考与探究)、课堂笔记、知识探究、能力提升、重难点突破等内容。同时根据学生情况和内容不同还可以适当增加或者删减一些模块,比如在与以前联系较多的地方可以增加“衔接复习”模块,与课程知识相对应的科学视野、化学史、化学与生活等模块。如在教学化学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中的过滤与蒸发课时,导学案就可以增加部分内容。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粗盐的提纯,并且学习了溶解、过滤和蒸发的基本操作。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直接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复习回顾。这样可以缩短在课上进一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时间,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可溶性杂质的除杂问题。

(二)导学案教学有利于学生课下预习

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在课下对下节课教学的预习,从而知道学什么,有的放矢。比如在教学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时,学生都可以通过预习的方式找出定义,并且可以根据导学案上的提示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导学案的实施,可以起到督促学生预习作用。学生知道需要预习什么,预习过程中需要思考哪些问题,解决哪些问题,真正做到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从而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的成就感。

比如在《蒸馏和萃取》中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并提示学生进行思考:

表1 《蒸馏与萃取》导学案中“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这节课中,学生对上面的问题大多能给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对于一些问题还是存在疑惑,比如,第④题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出来,第⑤题也是有很多学生不能回答完全。但是在课上学生明显更加认真听讲,也更加认真的参与讨论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蒸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课堂效果也比较好。

学生预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能更加深入自我学习。每一节课课前的预习问题是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教师要设计出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学习的探究问题。在导学案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在根据学生水平和已有经验对教材文本进行剖析、筛选后,再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适合特定年级学生的问题。对于同一个学校也不能把导学案做成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

(三)导学案教学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深入进行

在导学案中设计适当的探究过程,给予学生适当提示,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进行。如在粗盐提纯实验中除去可溶性杂质,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通过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下去。该内容导学案可这样设计。

首先提示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设计实验方案:(1)除杂试剂的选取;(2)试剂的用量以及过量试剂的处理;(3)加入的试剂顺序及操作。

表2 《粗盐提纯》中可溶性杂质除去的探究设计

这样,学生在设计时就能有的放矢,大胆设想。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还带着许多羞怯,不太敢放开地去讨论,但在这节课上学生确实非常积极地讨论、发言、总结,最后得出了几套可行的实施方案。也有个别同学不是仅限于导学案的提示,还考虑到了可加入一种试剂除去两种杂质的方法,即先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同时除去溶液中的Mg2+和SO■■,再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又除去了过量的Ba2+和Ca2+,再经过过滤除去沉淀,然后加入盐酸除去过量的OH-和CO■■,最后蒸发结晶,得到纯净的NaCl晶体。

再比如,在教学“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课时,笔者在导学案上设计了如下的探究过程:

表3 FeCl3溶液和FeSO4溶液分别与NaOH溶液的反应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很多,比如充成真空、使用保护气、在溶液上面滴加油、煮沸配置溶液的蒸馏水等等。课上时间耽误了一些,教学进度慢了一些,但是学生确实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从课堂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这种讨论式教学比较认同,能够比较积极地参与进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思想是开放的,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去实验验证,会自觉地按照规范去做,希望自己设想的结果被认可。为了被认可,所以学生更会精益求精,不出一点纰漏,逐步养成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样的导学案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对问题探究更深入了。

二、小组合作的研究实施

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导学案的批阅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量筒的使用,以及误差分析还是不很清楚,特别是在做仰视和俯视的题目时往往出现错误的判断,但是这是初中应该已经掌握的内容,以后还会经常遇到,又不能跳过去。我思考再三,想到学生可以通过课下探究、课上汇报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在课上就布置这样的一个题目――量筒的简介。要求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后,说明量筒的规格、量筒上的标记的意义、使用操作规范、使用注意事项以及误操作产生的影响(比如“俯视和仰视”的影响应该分两种情况分别讨论)。并在下周的课堂上上台作汇报。

当我在课堂上宣布这个题目,并且询问哪个小组愿意做这个题目时,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愿意做。最后,我在每一个班级选定两个小组同时做这个题目,并且由小组组长负责组员的任务分配。课下,这两个小组一起讨论,上网查找资料,还有专门的同学来找我探讨。在组长分配下,各组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分别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当再次上课时,我特意在课上留出20分钟让两个小组作汇报,气氛非常热烈,有的组作汇报时可以完全脱稿,讲得生动形象,博得学生的喝彩;有的全面仔细;有的重点突出。未参与作汇报组的学生还提问这两个小组的同学,汇报组学生给予恰当的回答。最后我对小组的研究作了总结,对于个别有误的点给予指出,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量筒的使用方法,这节课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课后,我要求每个班的两个小组都要把他们成果写成书面报告。从书面报告上来看,学生能够在高中水平上较全面地对量筒进行了了解,特别是对于量筒仰视和俯视两种情况的分别讨论,学生通过对画出的四种图形式所给予的解释,能够显示出学生对该课题探究的准备是认真的。

三、反思与建议

新课程实施需要反思,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不断进步,才不会成为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在实施导学案教学和小组合作研究时,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需要改进和反思。

(一)导学案设计要与学生情况相匹配

维果茨基在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以区别“现有发展水平”。他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个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的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教学只有在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一定时期的界限之内进行时,才能最有成效。”所以,笔者认为导学案中问题设置的层次化非常重要,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要符合学生能力的需求,也就是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内。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导学案的设计还要彰显个体风格,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需要年年重新设计的。

(二)导学案既要利于学生自学,也要利于教师教学

导学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渐进自学、缩短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探索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既要跟上学生的思路,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也就是既要有利于学生课下自学,也要有利于教师课上教学。否则,就会成为教师和学生负担,浪费时间。

(三)导学案的设计要利于小组合作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针对一个问题学生所产生的质疑,虽然也会在课上得以解决,但是有时某些难题得不到最佳解决方案,此时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小组内和小组间的集体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表意见,寻求最佳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的习惯。

(四)导学案与教科书有机结合

导学案教学要避免撇开教科书的误区。导学案源于教材、根植于教材。导学案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教材内容。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只有把导学案与教科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利用教科书,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是撇开教科书,只用导学案,就是本末倒置了。

经过近一年的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在教学效果上凸显了它的作用,使课堂更加精彩,更具变化性。当然在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并且进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张金凤.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8.

[2](苏)维果茨基著,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论文关键词:有机波谱解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机波谱解析”对于化学和化工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既是一门基本的核心理论课程,又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特点:第一是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主要是因为应用于微观领域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较多;第二是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如机械、电子、自动化、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第三是课程的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不强,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生自学难度较大。所以,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必须精心选择,合理安排,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逻辑性。在教学方式上要多样化、简单化、便于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

创新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创新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内生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掌握有机波谱解析课程基本的知识体系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是他们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方式之一,是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必然要求,是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有机波谱解析”课程教学的深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详细地介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一、精选教材、强化内容的系统性

“有机波谱解析”课程教材要精选,因为好的教材,其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相对较好,既可以提高同学们自学教材的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老师节省教案内容整理所需的时间,以强化教案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因此教材的精选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学生掌握和理解有机波谱解析课程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是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

在教材选择上有两种方案,方案一:教材是先介绍质谱,然后按照发生跃迁能级差由小到大的顺序来进行内容介绍的;方案二:教材是按照发生跃迁能级差由大到小的顺序来进行的,最后介绍质谱。至于选择哪种方案介绍,要视当年学生的相关情况来确定,如果他们的有机化学、大学物理、机械基础理论等相关学科基础较好时,可以选用方案一的教材进行教学,反之,就要选用方案二的教材进行教学。另外还要加强不同教材之间相同内容部分的知识整合,使之知识体系更系统,知识内容更有趣味性和通俗性,以便于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增强他们学习有机波谱解析课程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实践探索,教学效果比较好。因此,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趣味性能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有机波谱解析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语言表达尽量通俗易懂

有机波谱解析课程中,内容描述有的比较抽象、难理解,在教学时,要想办法尽量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规范化来表达,以便于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介绍核磁共振条件时,有关量子理论方面内容,采用规范化方式教学,只要求同学们知道结果,而没有要求他们知道其原因。因为此部分内容涉及量子理论,而同学们又没有相关量子理论的基础,所以当用量子理论来解析时,他们理解更加困难。但是要让他们知道是用量子理论来解释和推导的,还可提供相关文献,以便于有些学生自学,方便查找相关文献,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有利于这些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在质谱内容介绍中,涉及有机化合物裂解规律时,采用形象化方式教学。有机化合物的裂解就相当于警察抓捕罪犯一样。警察抓捕罪犯,首先要研究罪犯的一些特点,找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弱点,利用他们各自不同的弱点来进行抓捕,这样破案率就比较高。那么有机化合物裂解,首先要找到有机化合物中的薄弱环节,化学键能越小处也就是它的薄弱环节,有机化合物最有可能裂解部位是其薄弱环节的化学键。所以教学内容的通俗易懂表达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启迪他们用创新思维方式解决复杂抽象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形式多样化,是便于同学们掌握理解所讲的内容,同时也使他们了解到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的一些方法。

谱图解析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内容直观化、明确化。首先,同学们要学会看各种不同类型的谱图,并能做到简单、准确的判断,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从谱图的形状和横坐标、纵坐标关系等;其次,同学们要学会分析不同谱图的典型特征,质谱图中,质荷比最大的峰位置数值,有可能是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在核磁共振谱图中,要学会谱图的简化方法,简化谱图目的主要是排除其他原子核的共振干扰和1H、13C核之间发生的偶合裂分;红外光谱图中,主要是寻找有机化合物中各种特征官能团在第1、第2、第3特征官能团区域出现的特征峰情况,包括峰形、峰位、峰的强弱,来判断有机化合物可能含有的特征基团;紫外光谱图中,主要关注具有紫外吸收的不饱和基团和苯环或杂环类有机化合物等。

基本概念与理论多采用板书法教学,板书教学法可以给同学们留有一定的时间思考理解所讲的内容,同时也为后续讲解内容的理解打好基础。板书教学法,能够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抓住重点,集中精力掌握和理解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为更好地理解谱图,从谱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打好基础,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他们在掌握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四、习题与试卷内容形象化与抽象化相结合

平时每个章节讲完之后,都要精心准备一些习题。习题一般有四种类型,如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设备组成、功能与操作题和谱图分析题。判断改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理解,物质分析中设备的选择程序判断,实验方案的正确选择等;简答题主要针对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论,谱图简化方法,样品制作注意事项与适用范围,设备组件的功能问题,各种谱图测试分析的优缺点等;设备组成、功能与操作题主要是针对相关谱图测试中用到的仪器设备结构、原理、组成与功能,仪器的正确选择方法与操作步骤,仪器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选择,仪器使用中的优缺点,仪器的维护与保养方法等;谱图分析题有单个谱图的简单分析题和复杂分析题与多个谱图的简单分析题和复杂分析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成就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对大纲中要求掌握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用不同的题型反复进行训练,抽象内容形象化考核,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讲完之后,要进行总体考核,试卷命题的原则也是要使抽象内容形象化、规范化。重点加强对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帮助的试题训练,加强对他们自己设计和自己动手能力培养的训练,使他们养成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五、突出教材中实践较强的内容

教材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在讲解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对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解。一般内容让同学们自学,但对他们自学的内容,要有要求和目标,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和理解自学部分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每个章节中都涉及相关的仪器设备,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通常有两个标准要求,最低标准要求是所有同学都要知道这些仪器有哪些作用,存在哪些优缺点,以及其适用范围,都要能从谱图中识别出谱图类型和这种谱图是用哪种仪器测试的。概括地讲就是要学会选择仪器,识别谱图。最高标准是要求某些同学既要知道有关仪器设备的组成、结构、功能,还要知道仪器的使用方法。对使用仪器的测试条件及其注意事项要有比较好的了解,能够从谱图中分析出测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纠正的措施和办法等。概言之,就是要学会选择仪器、使用仪器,学会分析谱图识别谱图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仪器的误差情况。

在讲解核磁共振中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时,围绕内因与外因两种因素来介绍,用唯物辩证法详细阐述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作用较小,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但外因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时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化学位移变化的内因,是由于核外围电子绕核运动而对核产生不同程度的屏蔽作用所引起的。这种变化与核外围电子云形状离核的远近有关。当有机化合物中某一元素与不同元素或基团形成价键时,由于不同元素的核或基团对成键电子的约束能力大小不同,会导致该元素核的外围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化学位移发生变化。例如:HF、HCl、HBr、HI中,HF的化学位移值最大,HI化学位移值最小。在CH3Cl、CH2Cl2、CHCl3、CCl4中,CCl4的化学位移值最大,CH3Cl化学位移值最小。所以要重点地从内因上去讲解,便于同学们抓住主要矛盾,但是外因的影响也要注意,所以次要矛盾也不能忽略,也要注意解决,解决得好可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例如温度、浓度、pH值、溶剂等因素的影响。温度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成键原子核运动程度不同而导致成键核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从而使核外围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浓度影响主要是由于相邻分子中对核的外围电子云密度的影响。pH值主要是针对与氢形成氢键的核的影响。溶剂主要是针对能与氢形成氢键的溶剂,能使相邻核之间距离发生变化。

六、课程教学评估改革

按照传统的教学考核办法,一般是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30%,期终考核成绩占综合成绩的70%,而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出勤考核、课堂纪律考核、课堂作业考核等。所以这种考核办法缺乏对同学们主观能动性的考核,他们是被动地接受考核,没有主动地参与考核,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得教与学没有很好地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好服务工作,如传授、释疑、解惑、引领、设计规划、交流沟通等方面的服务,没有真正帮助同学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和难题,以实现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篇9

关键词:五环节教学模式,高效化学课堂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提出背景

美国前教育部长Richard Riley曾说:“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10种工作在2004年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教导学生在毕业后投入目前不存在的工作。”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他们今后发展的需要,而能力的获得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获取今后生存所必需的能力、意志、品质等等。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一次根本性革命。它首先是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变革性要求。这种变革性要求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的生源较差,许多教师普遍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例如:有些题目讲过多遍,仍有学生不会做或做错;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善于积极思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提出一是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其自学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二、五环节教学模式与高效化学教学的契合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检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1、“导”,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

“导”是指学案导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案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他们探索发现新知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学案时遵循问题启发式原则:

①要有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不能将学案变成课本知识的填空题。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设计问题呈现梯度性。

③要少而精,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探索活动中。

除此之外,在学案中还应重视对化学学科思想的渗透,例如:对于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对于物质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方法,降低接受新知的难度。

2、“展”,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

“展”,即学生课堂展示。有效的化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同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是分不开的。课堂中,教师要起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我们在刚开始的教学中,常为活动而活动,让学生板演完之后再给大家讲解,问题一提出就开始小组讨论也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价值,表面上看似热闹,整节课好象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但课后学生对知识的收获却甚少,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更不要提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开展活动,而教师对学生的开展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这样的活动才起到了活动的作用, 才是有效的活动。

那么在展示这一环节又可以再细分成小组交流--组间质疑--师生评价的小环节,先是组内成员交流本节内容的疑难点,相互答疑解惑,接下来老师分派任务进行成果展示,然后在学生的讲解中安排组间质疑或者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进行知识总结归纳,最后互评各组展示成果,让学生检验学习达标程度,激励其在下次更深入的预习好学案内容。若涉及实验探究课,也可以组内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其动手验证,然后进行组间交流,探讨实验过程的得失,得出结论。培养其动手、协作和细心观察能力。

3、“练”,是有效学习的保障:

“练”,即针对相应的知识点设置练习题进行巩固或拓展提升。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若无恰当的习题进行训练,就如纸上谈兵,没有效果。在习题的选取上遵循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相结合,紧跟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4、“测”,是有效学习的检验:

“测”,即当堂课临近结束时安排5至10分钟的限时检测,检测题在设置上应该着重于基础题,目的是夯实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思考的习惯,同时也让老师检验了学生本节内容掌握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解决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盲点。

5、“馈”,是有效学习的提升:

“馈”,即对学生限时检测内容的反馈。这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老师可以当堂批阅学生的检测题,学生的情况就直接反馈给了老师,老师就有重点的对学生存在的认知错误进行纠正,把一节课的内容再重新梳理一遍,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拓展就有了宏观认识,就会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成就感。

以上五个环节中“展”这一环节是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费心劳神的一环,既不能把学生卡得太死,也不能放的得太开。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老师应努力点拨学生以问题为指路灯,在灯光的指引下阔步前行,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彻底激发出来,并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新知借众人之力更快地建构在头脑中。当然知识的及时落实是最关键的,“展”,“练”两环节并不是界限分明,两者可以相互结合,将理论与实践同行,不愁学生掌握不好。“测”和“馈”也应是并行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对自己有个正确评价,才能做到“亡羊补牢,尤未晚”。

三、正确对待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推进高效教学

篇10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公路的迅猛发展, 公路工程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质量事故不断出现。公路工程质量是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要想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地完成公路工程建设, 就必须对工程质量事故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进而找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1 公路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设计质量问题

设计质量的主要问题是基础工作深度不足, 不重视现场调查、勘测, 只是通过定性对比, 或查手册、套标准图。在设计时, 不重视总体设计和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造成设计不合理、浪费严重, 甚至留下工程质量隐患。

1.2建设单位管理问题

通过对国内几起公路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 发现有的建设单位一再压低承包价格, 使施工单位若按国家相应施工与验收技术标准施工,就不能盈利。施工单位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 必然会偷工减料、以次代好, 这样就会导致公路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有的建设单位把整个工程项目分解为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后分别包给不同的施工单位。各施工单位之间若缺乏联系和协调, 很容易出现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施工组织配合不好、交通工程和桥梁工程出现矛盾, 这样直接影响工程进度。若工期紧迫, 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必然把施工质量放在次要位置。

某些建设单位为了进一步有利可图, 强行向施工单位提供筑路材料, 这些材料往往以次充好, 必然造成质量隐患。多数建设单位缺乏懂土建的技术人员,工作人员对工程质量的检测手段和工程施工不熟悉, 因此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

1.3施工质量问题

由于施工企业经营责任制的推行, 承包商也实行了工程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部分承包商为中标而有意压低投标价使标价偏低, 这在施工过程中必然出现成本与质量的矛盾, 承包商为降低成本必然会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少数承包商中标后把工程私自分包给一些没有资质和缺乏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 这些不正规的施工队伍一方面没有实力干好工程, 另外为了利润偷工减料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些都直接导致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有的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不支持不协助工程施工, 反而借机“敲竹杠”, 强迫施工单位把工程分包给他们或用他们提供的不合格的建筑材料, 若达不到目的就百般阻挠施工。一旦得逞, 施工质量就难以保证。

2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2.1严格把关, 强化施工过程中的检验工作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验的任务是把好关: 材料关, 即原材料关、辅助材料、外购材料、半成品等的质量关;工艺关, 即施工过程的工艺质量关;成品关, 即工程项目施工后应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质量检验活动是贯穿工程施工全过程的。

合理配备施工机具、仪器仪表保证工程质量的措施.工程开工前, 配齐所有必须的试验、检测、计量设备, 经单位实验室检测合格后分配到各施工班组及技术人员手中;禁止使用未经有资质计量单位检测的及超过校验周期的机具与仪器仪表;各种仪器仪表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确保计量数据精确;根据现场施工进度合理调配实验、检测、计量设备, 挖掘设备潜力, 提高工作效率。广泛使用智能化程度较高、易于操作的新型仪器仪表, 以提高测试测量的运行速度和精确度;实验、检测、计量设备由专人保管, 特别要加强对专用测试仪表和专用工具的保管, 保证仪器仪表运行状态良好, 加强日常维护保养, 保证施工需要。主要仪器仪表的操作者持操作证上岗, 并有详细的操作记录。

2)建立规范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确定质量检验标准、检验方法和手段。随时做好检验记录, 填好统计报表, 同时妥善保管、分类编目, 建立工程质量档案, 利用检验的有效数据、资料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并迅速反馈给有关部门的管理人, 做到质量日报表、质量月报表, 季度、年度有综合质量的统计报表和分析报表。另外, 一些新材料、新技术检验工作、优化设计评审、工艺评审、质量评审等工作, 检验部门都应参与。

2.2加强工艺管理, 严格执行工艺规程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核心问题, 就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使施工过程处于稳定的控制状态,从根本上减少或消灭不合格项目。尽管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诸多, 但是这些因素变化与工程质量波动内因的联系是有规律的, 因此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就是要重点研究和应用这些规律, 不断提高施工工艺质量, 为了保证工艺的先进性及合理性, 应对于不太成熟的工艺安排专人在加工厂进行试验, 将成熟的工艺编制成作业指导书, 并下发各施工技术管理员, 技术管理人员在现场指导生产时则依此为依据对工人进行书面交底, 工艺交底包括工具及材料准备、施工技术要点、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等。

2.3掌握质量动态, 进行质量的统计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 工程质量经常处于波动状态,为了发挥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预防作用, 需要系统、经常、准确地掌握工程质量的动态。对质量状况的综合统计和细致分析, 从而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原因, 并查明责任者。建立和健全质量检查的原始记录, 对做好质量统计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比如, 材料进场、加工料转工序、工序完工、不合格项目返修等, 都要有记录、凭证、并由质检员签证。根据此记录定期汇总,做出质量变动的原因分析和报告, 使领导、干部、工人都了解质量动态, 为提高工程质量而努力。

2.4建立、健全工序质量控制点

所谓工序质量控制点就是在施工过程中, 为使工序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 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需要对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和主导因素进行强化管理, 使工序处于受控制状态.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原则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应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1)工艺上有特殊要求, 或对下道工序有重大影响的项目;2)设计质量特性重要分级属于关键质量特性的项目3)在施工和使用时, 通过质量信息反馈发生缺陷频繁次数较多的质量特性项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方案内容包括, 质量进度即质量波动异常原因的分析, 采取的对策和质量控制即质量目标、标准、检验和统计方法、工艺流程等的控制。

3 结语

公路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和人员很多,交付使用后又直接影响到投资、社会及环境效益。因此,所有参建单位和参建人员要求在各个实施过程中都必须切实提高质量识,监管者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各负其责。将公路工程建设这一民心工程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放心工程。

参考文献:

[1]孙洪磊.浅谈公路工程质量通病及其预控[J].科技风,2009(18)

[2]鲁一冰.浅谈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工作体会[J].科技风,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