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目标范文
时间:2023-03-14 07: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的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的人生之路难免进入“黑夜”,误入迷途,而我们的奋斗目标则是耀眼的“北斗星”,指引我们走出“黑夜”,走向成功。
一个人一但失去了目标,那么,将一事无成。如果没有了目标我们将没有动力不知道专家要做什么要怎么做。
人不只要有目标还要用行动说话有了目标就要行动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能说到做到的。
没有目标就要为自己寻找目标。
篇2
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常常会面对彼此误解的尴尬,面对难以沟通的无奈。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与人沟通更是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但仅仅依靠技巧,未必就能真正走入对方的内心。比如“共情”的运用,要求治疗师从病人的视角看待世界,以此进行沟通。但正如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教授所说的那样:“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感受是极端困难的一件事情,太多的时候,是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其他人身上。”
障碍这种“共情”的,正是我执,是强烈的自我重要感。这就使得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标准和好恶看待问题,无法做到真正的共情。而大乘佛教的慈悲,则是以强烈的利他主义愿望为前提,这是走近对方、接纳对方、包容对方的首要条件。在修习慈悲的过程中,要在空性见的观照下不断克服我执,摆脱自我中心感,这样才能消除自他双方的隔阂,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达到真正共情的效果。
大乘佛教有一部《入菩萨行论》,由寂天菩萨所造。这部论典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自他相换”的修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认识到我执的过患和利他的利益。具备这一认知,进而将对自我的重视转向一切众生,把对众生的漠视转向对待自己。换言之,就是将自我和众生在心目中的地位进行对换。这种修习可以帮助我们舍弃自我的重要感,建立利他之心,也是达成共情的善巧方法。
找寻存在的感觉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这一宝藏却在重重无明和烦恼的遮蔽之下,虽有若无,也就是佛陀接着所说的“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这种无明,又使生命存在原始的匮乏感和失落感,使我们不断寻找外在支撑,好让这个“我”得到证明,得到肯定。问题是,我们寻找的这些支撑都是脆弱而无常的,每增加一个支撑,反而在增加一份垮塌的危险,增加一份不安定因素。
所以,这种匮乏绝不是增加什么就可以填补的,而是要向内找寻。一旦开启生命内在的宝藏,我们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撑了。就像那些水边林下的禅者们,虽然生活中一无所有,但不会觉得缺少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已体认到圆满的觉悟本性。正如六祖悟道时感叹的那样:“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体认到这样的觉悟本性,就如宝藏在握,还会为瓦砾动心吗?还会为尘埃追逐吗?
但我们迷失了本性,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要四处找寻存在的感觉。《楞严经》谓之“迷头认影”――忘了头就在肩上,却把影子来当做是“我”。我们把这种感觉投射到身体上,投射到身份上,投射到家庭上,投射到名誉上,投射到事业上,总以为抓住什么之后才会踏实。其实,我们抓住的只是一些虚幻而短暂的存在。更糟的是,当我们抓住这些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依赖。
从终点又回到起点
如果将一个人的出生作为人生旅途的起点,那么,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旅途的终点,在奔向他的末日。正是由于我们的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死亡,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每个生命的经验均以死为方向,这乃是生命经验之本质。
那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依唯物论者的观点:生从父母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妈妈生下我,我就有了。而生命的结束,就意味着一切的消失――人死如灯灭。死亡作为个体生命的结束,充分体现了人生的有限。
依一般宗教的普遍看法:人在肉体之外,还有独立的灵魂。人的肉体固然会在几十年后败坏,会受到时间限制,会退出历史舞台。但超然于肉体之外的灵魂是不死的,并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得到延续。基督教的教义正是建立在这种对永生的期待上:受到限制的尘世生命在上帝的拯救下,分有上帝的生命而获得不灭的新生。在他们虔诚的祈祷中,死亡作为通向天堂的门户,又意味着新生的开始。
唯物主义者认为生命是物质的产物,形散则神灭,属于断灭论、一世论。虽然他们以科学为标榜,但科学只能对外部世界进行研究和改造,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却显得力不从心。相对唯物主义者的结论,宗教家所提倡的两世论,认为生命中有独立不变的灵魂,又落入了常见,同样是不究竟的。
佛教依据缘起的智慧考察生命现象,提出了三世论,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生命不仅包括了我们的现在,还有着生生不已的过去和未来。我们这一期的人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段。生命像流水,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生命又像铁链,一环套着一环。我们现有的生命形式,仅仅是其中的一片浪花、一个环节。
从唯物论的角度出发,人生的确很短暂。可是通过对佛法的修学,我们会发现:人其实是不会死的。所谓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结束,只是生命形式的改变,但同时也是下期生命的开始。所以,一个学佛的人,不仅仅要关心现实人生的幸福,同时还要关心未来生命的幸福。正是基于对生命的整体关怀,佛陀在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后,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开示了有关现世乐、来世乐和涅究竟乐的原理。
点石成金者的悲哀
在今天,很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早已不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转向财富的积累。对于他们来说,财富的意义或许就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今天增加一个零,明天又减少一个零,如此而已。问题是,一旦陷入这样的追求,心态就会随着数字的增减而变化,似乎人生的全部意义便在于此。只要有利可图,其他一切又算得了什么?现在有句话叫做“穷得只剩下钱了”,这不仅仅是幽默,事实上,正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可悲的是,当整个社会也走向这一歧途时,道德解体了,自然破坏了。最后的结果或许就是,整个世界也穷得只剩下钱了。
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
篇3
【关键词】 职业生涯 规划 人生目标 哲学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109-01
人生即人生存,生活的整个过程。生涯是一个人一生的经历。人的生存、生活离不开职业,职业是生涯发展的载体。所以我们现在开始这些课程都是为了让学生们抛弃“不用职业生涯规划照样做的很好”“职业生涯规划对我没用,再规划也难成才”错误的思想观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讨论问题以此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正确地认识,最终成为“生涯的赢家”。
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只要弄懂几个问题就完全可以实现。那就是“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我将来是什么样子?”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细化要求,我们展开来分析就非常明了了。
一、要清醒认识自己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这在哲学上的观点意思是,客观实际是人生目标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客观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这也是发展立足本人实际的道理。所以首先我们要详细分析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短处,这要做到正视自己的不足,发展自己的优势。从性格、为人处世等等方面综合审视自己,一方面提升自我信心,另一方面让自己变的更强大。比如说我个性开朗自己明白,可是朋友提醒我说话直接有时候不易让人接受,我也要采纳意见。
此外,还要认清自己的过去,要以何种心态对待自己的成与败,得与失。“我的过去”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我,学会接受自我。这样分析了人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之后才可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才会有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充分了解自己之后,再了解自己的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历程图形,明确自己当前到底想做什么,为将来职业发展添加筹码。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了解到自己的实力或者优势之后,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就是“我想做什么”这一主题,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可能所选的专业就会定位一生。“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这两句古话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历史难题一样矛盾,但是共同点就是爱你的行业。只有自己知道适合或者偏好的行业工作,当你了解一切之后选自己最想做的,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这将是一个人生生涯的良性循环。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发掘自己的潜力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做全面的总结,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才能调动每个人都蕴涵着的巨大潜能。职高专业基本定性,学生们首先需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深刻地认识以及独有的见解。如果对专业认识只是皮毛的话,怎么能称为此专业的人才呢?而没有独有的见解,只会落入俗套,跟随大众的想法和思维是不会有大的成就的。所谓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的树立一个目标去奋斗,而是在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地树立目标,进而实现目标以提高自己,最后实现自己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
四、知己知彼,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学生树立人生目标,以自己所学专业为背景,结合社会环境,行业需求,行业需求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也就是综合考虑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之后既要满足本人的发展要求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然后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其实“环境允许我做些什么”就是客观考虑外在条件。如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和福利待遇状况等等,因此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各方面的有利条件。这样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发散性的思维,以联系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为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此外,在综合衡量之后在实现宏伟人生目标之前,还要适应行业所要求的道德原则。从现实状况来看,当前个人品德建设方面在中职学生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助于明辨是非善恶荣辱,避免走弯路,入歧途,从而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才更有利于促进事业的成功,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人生目标的实现。
五、用科学的方法让未来目标更明确
篇4
关键词 高校 目标教育 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The Objective Education of Freshmen Students, the Instructor of Setting Sail
LIU Yin, LV Zhijuan
(College Of Material and Metallurg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19)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new environment on campus, freshmen students lose themselves easily. It is that there is no direction in behavior; there is no ideal and goal in learning life; there is no standard of judging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on the values. In this case, through thinking the problem of a freshmen student in a new major, we will discuss the objective education of the career planning in practice.
Key words college; objective education; freshmen student
1 案例概述
2012年10月,在新生入学一个多月之后,有一天晚上22点左右,辅导员收到某同学的短信,短信内容大致如下:刘老师您好,这么晚打扰您很抱歉!但我确实很迷茫!开学一个多月了,看着周围其他同学都有各自忙碌的事情,都有努力的方向,班级很多同学还加入了学生会,大家看起来过得很充实,而我却落选了。以前高中阶段考入一本大学是我和家人一直以来的目标,而现在却不知道我的目标在哪里?昨天听班级某个同学说起我们新能源是小专业,未来就业前景估计会很差。我知道考入东大不容易,但是我现在很想退学!我找不出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收到这位同学的短信后,通过班级通讯录辅导员马上确定了该生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王飒(化名)。当晚,辅导员与王飒通过手机短信进行了简短交流,对其焦躁不安的情绪进行了安抚。第二天,利用午休时间通过与其所在班级的班长、寝室同学谈话,对王飒的生活情况和情绪状态进行了侧面了解。通过多渠道的调查,辅导员认为该生的问题不容小觑,务必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情绪疏导和人文关怀。同时,借助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的力量共同帮助该生树立目标,重新找到方向。
2 案例分析
作为大一新生,王飒对远离家乡的大学新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人生阶段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属于典型的新生“大学不适应症”。此外,王飒身上所呈现出的问题是由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情况相对更加复杂。
经分析,引发王飒“新生不适应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的缺失,因此引导其确立大学目标、树立人生理想是关键所在。同时,又要客观分析引起他缺失目标的相关因素,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了解,该生问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对专业缺乏清晰认识,对专业前景缺乏信心,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英语高级班考试失利、学生组织竞选失败,是他步入大学后产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周围同学的行为方式对其产生情绪困扰,属于集体生活融入障碍;此外,个别学长学姐的言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了误导。但是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该生其实是一个有进取心、勤于思考问题的学生,他能够主动反思未来的目标和生活的意义,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如果能够帮助其确立近期的学业目标、引导其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那么相信他会很快走出心理困扰,摆脱不良情绪。
3 解决方案
(1)网络平台,走进内心。接到该生求助短信的第二天,辅导员与其在专门的谈话室进行了朋友式的聊天。在轻松的畅谈环境下,辅导员记录下了该生的QQ和微信账号,与其成为了网络好友。接下来的时间里,辅导员利用其课余时间与该生通过QQ进行交流。这种网络沟通形式,既能够有利于该生的情感和问题倾诉,又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全面深入的了解。
(2)朋辈教育,走出误区。引发该生困扰的部分因素来源于她的一位学长的错误引导,使其心理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该问题,辅导员向其推荐了一位已在沈阳某企业中做到中层管理者的校友,通过校友的经验分享使该生意识到大学阶段的努力对未来就业的重要影响,并针对新能源这一朝阳行业的特点,增强其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
(3)氛围营造,转变观念。入学初期,该生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经与其所在班级班委商讨后,决定以其即将临近的生日为契机,策划一次题为“新生情,生日会”的班级活动。活动中同学们积极表达了真挚的祝福,这次活动深深地打动了王飒,使其很快找到了归宿感,融入了新的班集体中。
(4)导师导航,现身启发。由于该生有出国深造的计划,因此辅导员主动联系了其所在班级的班导师,通过班导师介绍自身出国留学的经历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帮助该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尤其是班导师所介绍的诸多海外留学阶段的奇闻异事,很大程度上转变了该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5)联合家长,共筑关爱。为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向家长进行通报,使其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辅导员还主动电话联系了该生的母亲。希望家长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尽快使学生情绪稳定、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4 教育效果
通过对该生进行引导、教育、关爱与帮助,同时学校与家长通力配合、全员育人,在入学后的4个月时间里,该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截至目前,该生学业成绩名列专业前茅,其在加入的学生社团中积极活跃,人际沟通能力显著提升。
5 案例反思
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如何引导其树立学业目标,合理进行学业与职业生涯的规划,是新生目标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回顾案例处理的过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启示:第一,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目前,各高校的本科在校学生基本由“90后”组成,因此辅导员应重新审视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角色转变成为解决问题的助力器。新生报道后随之而来的军训,使得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严厉、有距离感的。因此,为了能够真正挖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忧虑,辅导员进行角色转变是必要的。本案例中,年轻的辅导员以“姐姐”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朋辈式交流,使该生在亲人般的关爱中道出了心中的不解之处,为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加强掌握心理咨询相关的专业技能。辅导员在与该生进行谈话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学中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五方面要素,利用了摄入性会谈的基本技巧。某些情况下,倾听者一个关爱的眼神、一次理解的点头、一下轻抚的触碰都会表达出自己的积极关注和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求助者的充分信任。第四,实现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当面对各种学生问题时,辅导员应当充分发挥班导师、学生骨干、家长、社会等多方的力量,实现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各个群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将学生面临的问题各个击破。第五,利用新媒体拓宽沟通渠道。要真正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辅导员应保持与时俱进。新媒体工具的运用,虽然拉开了空间距离,但却缩短了心灵距离。尤其对于本案例中此类不善言谈的学生,这更是一种激发其内心倾诉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篇5
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失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包括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因此,我们通过目标引领、责任指路,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试图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理想目标,打开他们的心锁
没有目标,就没有梦想,就像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就会感到疲倦、懒散,找不到前行的动力。因此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
伍X是高一时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我们班的一位女生。学校规定希望班的最低录取线是260分,体育特长生降20分录取,伍X是以体育特长生进入我班的,她的实际分数只有239分,学习基础相当差。
其实,伍X在初中并没有参加过体育训练,只参加过学校运动会,取得过比较好的名次,对于通过体育专业考上更高层次的大学,她也并没有这个概念。
由于文化基础差,伍X对各科学习并无兴趣。虽然没有大的违纪事件发生,但她却常常以各种各样的借口请假,即使在课堂上,也是人在心不在,被动应付式学习;还常常和不爱学习的学生混在一起,对老师的管教特别反感,甚至扬言要换掉班主任。
我没有计较她要求换班主任的态度,一次又一次耐心地找她谈话,针对她的家庭物质条件并不宽裕的客观事实,让她明确父母花更多的钱让她参加体育训练的目的就是希望她能够通过体育专业考上大学,帮她分析虽然文化成绩一直都不理想,但体育专业成绩挺不错,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特长,考上大学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
我经常和伍X说,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可以有伟大的目标。目标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目标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想要积极主动地成长,快乐地走向自主学习,那就一定要有明确的成长目标。中学生应以学业进步、求知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应以考试过关为学习目标,这样学业才能日益进步。考上理想大学,是给自己一个更好实现人生目标的平台。一次又一次的激励和点燃,终于让伍X慢慢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通过努力,她在后来的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责任指路,以德促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1.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与伍X不同的是,彭X一开始并不在我的班上。高一时彭X就读于张君老师所带的136班,就在彭X读高一期间,一场车祸意外地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从此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并无任何技能的母亲身上。但一向懵懵懂懂的彭X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懂事起来,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热衷于玩乐、网购,对读书提不起任何兴趣。彭X的文化课基础比伍X更差,但有体育方面的兴趣,因此也参加了体育训练,彭母尽管艰难,但还是支持女儿学专业,希望她通过体育专业考上大学。
针对彭X的情况,除了对她进行理想目标教育外,我更多地强化她的责任意识。我多次找她谈心,让她明白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能我行我素,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该由教师、家长替自己负责;遭遇家庭变故之后,更应该替母亲分担,以此唤醒彭X心中的责任感,将责任感迁移到各种活动中并内化为自身品质,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平衡、自我调控能力,强化其“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自觉、认真、负责地完成学习任务和体训任务。一步一步,彭X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提升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高考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唤醒学生心中的爱、开展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内化为感恩的行为,把这种情感迁移到完成学习任务上,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6
不要把如何达到梦想和梦想本身混为一谈。
你的第一个决定应该非常具体、明确: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想成为什么,做什么,拥有什么,排除什么,追求什么,以及获得什么 你应该能够将你的决定用很简单的句子表达出来:我想要……。在空格上填入任何你真心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有点像是一个小孩得到妈妈的同意,带着10块钱在糖果店柜台前,自由选择任何他想要的糖果。请自由在空格中填上你的决定,不要给自己任何限制,你唯一要确定的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这就是非常想要的事物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请排除所有你曾经自我设限的障碍,并且大胆直接地说:“是的,我全心全意地想要……”
其次,不要臆测你的目标。
当你专注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时,你必须将你以前所有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放在一边,切断你的后路,从现在开始,只剩下你和你的目标,你已不能回头了。就像你刚靠着一根摇晃的蔓藤越过山谷一样,现在的你无路可退,你已经站在山谷的另一边,接下来面对的是:应该如何完成你的目标。
如果你将“如何”完成你的目标,和“什么”是你的目标混一谈,那么你将永远不会成长,因为这个“如何”将会一直打击你,并阻止你去靠近“什么”,最后你将失去成功意识激发的勇气,以致不愿意再跨出下一步。
如果你开始臆测你的目标是否会达成,那么将失去追求梦想所需要的动力。许多人都在等待一个安全的环境,他们希望等所有的绿灯都亮了以后再出门,抱这种想法的人,一辈子也无法走出家门。
不要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你的命运。
希腊哲学犬儒派的始祖安提希尼斯,是个很有哲学涵养的思想家,戴奥真尼斯希望能投入他的门下,但安提希尼斯一向不收门徒,因此加以拒绝。戴奥真尼斯却非常真诚,不作他的弟子誓不罢休。结果,这位犬儒学派始祖拿起拐杖照头打去,戴奥真尼斯说:“请您教训我吧!你的拐杖也许打得倒我的身体,但是打不倒我的决心。”
戴奥真尼斯不怕皮肉之苦,下定决心不离开安提希尼斯一步,这种精神应用到今天,就是成功的力量来源。戴奥真尼斯过着困苦生活,当时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听到戴奥真尼斯的大名,还亲自到他所住的酒桶拜访他。
戴奥真尼斯真诚地站在街上,向着广场上的塑像说:“请给我一分钱吧。”然后磕头哈腰,每天反复着相同的动作。有人不禁好奇地问他:“你在做什么 ”戴奥真尼斯说:“我在练习遭遇拒绝也不动心的功夫。”
推销员拜访顾客,常会尝到闭门羹,往往因此受到极大的心理打击。
从事推销访问工作,按了10家、20家门铃也未必有人肯买,被拒于门外本是理所当然的事,千万别生挫折感,仍然要积极努力地推销。欲保持业绩稳定成长,就要练习被拒绝也不动心的功夫。
访问说服的过程,固然需要靠着说话技巧和推销魄力,才能使顾客掏腰包,但是任凭你有三寸不烂之舌,如果未及开口就吃了闭门羹,而又因此心灰意冷丧失自信,那么推销员这一行就干不来。所以,要效法戴奥真尼斯,培养辽阔包容的胸襟。
我们都可以化失败为胜利。请你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好好利用,就可以对这个失败泰然处之了。
篇7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见习;任务;目标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5
一、教育见习的意义
教育见习可帮助师范生形成职业意识和明确职业要求,使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及所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的意义有所认识。通过教育见习,学生有机会亲临教学现场,亲历教学过程,处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之中,学生可亲眼目睹师生的交流方式,切身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实地吸收教学营养,积累感性知识,从而掌握常规教学程序,了解教学改革情况及教师的素质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程序、班级管理的内容及班主任的能力要求,了解相关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该校的教学改革任务和进展情况,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调查研究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教育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育见习的四大任务
1.自主研修相关文献
认真研读《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2011版新课程标准》和《小学(中学,幼儿园)教师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三份材料,并结合见习学校实际情况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
2.熟悉见习学校基本情况
通过参加实习学校的见面会和细心观察、诚心走访等手段,熟悉学校外部环境、发展历史、办学规模、教学条件、办学特色、规章制度等。
3.课堂教学观摩
全程随堂跟班听课,做好听课笔记,对其中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观摩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这门课程这一阶段(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对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等。
4.班主任工作观摩
通过细心观察、诚心求教等手段,随班见习班主任每日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重点观察班主任在晨读、升旗、课间操、放学、班队活动及突发事件处理等环节的工作,了解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基本任务、工作职责等。
三、教育见习的五个具体目标
1.认知教师职业
职业认知是指导个体从自身知识、经验出发,结合环境因素对目前所从事或即将从事职业的评价和评判,是个人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的基础,在个人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见习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良好时机,因为它是师范生走近教师职业的第一环节,也是培养职前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和能力的初始环节。虽然教师职业对于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一般来说对这个职业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自己做学生的印象、停留在旁观者的视角下的认识。而教育见习则应是指导学生以当事者身份、从专业角度来认识教师职业,包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课程价值,领会专业学习与职业需要的关系,认知教师职业特点,了解教师的工作内容,了解教师职业素养标准,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及社会价值,还要理智地认知自我,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储备、技能水平与教师职业需求的差异性,以达到使学生明确目标、内化学习需求、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目的。
2.学会观察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指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几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它包括校园建筑、雕塑、楼道标识、班级文化墙的设计、区角的使用等物质环境,也包括学校校风状态、学校管理特点、班级学风情况等文化环境。教育见习中师范生应细致观察这些内容,并思考这些因素与教育的关系,考察见习学校是如何选择其环境有利因素并将其转化为促进教育发展的能量的。
3.学会观察分析学生
在见习过程中要通过细心观察、跟踪访谈等方式,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行为特征、交往范围、交往习惯、学习状态等。
4.学会观察课堂教学效果
“观课功”被排在教师“五课功” 之首。 观课是一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常见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课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观课是师范生习得课堂教学技能最初级的过程,是教育见习最核心的任务。之所以叫观课而不是传统的听课,一是为了明确身份,即师范生进入课堂是以准教师的身份而不是中小学生的身份,关注的不应该只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如教学策略是否正确,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否有效,学生有何反应等。二是因为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要求观课要带着问题进课堂,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见习师范生而言,可关注的问题很多,包括教师是如何使用教材的,课堂教学由哪些环节构成,怎样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在观察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学会做好观课记录
观课记录是师范生观课的第一手资料,是师范生有效观察课堂教学效果和思考相关问题的具体表现,是课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的重要依据,也是日后自己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还是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极其宝贵的财富。观课记录是观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观念、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刚开始见习时,师范生往往不会写观课记录,或者记下的只是教师板书的东西,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因为教师板书得少,师范生在课堂上常常就会觉得无所事事。事实上规范的观课记录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全面记录,包括课堂教学各环节内容的设计,方法的选择,提出的问题,学生的见解、困惑与疑问,还要记录自己在现场的感受和思考。在现场实录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出共性的东西(如语文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等,以便在实际应用时能举一反三。
总之,教育见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短短一周的时间,见习生不需要备课、试教这样明确的操作性任务,而是强调以观察他人的教学行为为主,重视对他人的教学行为的体验。如何开展实践性学有学问,这一周的学习情况如何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无论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师范生,都不能轻看这一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马学名.对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3,(5).
[2]李 娟,王 燕,崔 鸿.对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的思考与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篇8
韦月桂(1987—),女,壮族,广西南宁市人,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 要:本文从重要他人含义的阐释出发,借用重要他人这一概念来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应是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通过对教师内涵、作用、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意义几个方面的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是成为学生成长重要他人的原因,继而找出相关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政策的保障、观念的引导和行动的落实。
关键词:专业发展;目标;重要他人
任何个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如父母、同学、朋友、教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等,这些人物会对个体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从其所处的校园环境来看,教师在学生一生当作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学生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以及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的是引领者、导航者的作用。而教师为什么要将自己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定位是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然后又该如何去做,这都需要我们好好的理清思路,去更好的诠释教师这个重要而又神圣的职业。
一、 相关概念的阐释
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都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但影响产生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何为重要他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为何要加上“终极”二字,这些都需要我们细究。
(一)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首先是在社会学上提出的一个的概念,随着学科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引入教育社会学中。通过对此概念的正确把握,能够清晰的理解重要他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有着如何密切的关系。
1. 含义
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提出“泛化他人”的概念,用来阐述“自我”的形成。在米德看来“泛化他人”可以被看作角色扮演过程的普遍化,它体现的是群体的态度,“于是我们得到一个‘他人’,他是参与同一过程的那些人的态度的组织”。①顾明远等人则认为,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自我发展(尤其是儿童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和群体,即对个人智力、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父母、教师、受崇拜的人物及同辈群体等②;吴康宁教授则指出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③。也就是说,人不是在单一环境中成长的,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受到来自身边各种人的影响,在各种人的影响下,人不断形成性格、习惯、价值观念等。
2. 重要他人与个体成长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对重要他人概念的表述可知个体身边的重要他人侧重的是对个体有着重要影响、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人。这种重要他人出现在个体生活的周围,并且经过某种交互式的交往,与个体发生实质性的联系。个体在与重要他人的交往联系中,一般都会受到来自重要他人的知识、品性、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体在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的是他们部分的或有时候是大部分的知识和技能,有时甚至是获得他们的性格特质。
(二)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
目标是个人、整个组织或社会所期望的成果,它具有系统性、阶段性、指向性、预测性、可表述性等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指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向,或者说指的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的预期。④终极目标指的是最终的目标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有很多,但本文认为终极目标应是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其中有着很多理论和现实的原因。将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加上“终极”二字,既是为了凸显出成为重要他人这个目标,也是向教师施加观念指引的影响力度。
二、 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原因分析
谈及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教师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素质等面的提高,或者是简单的定位为导航者、引路者。这些表述并没有揭示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指向,最终是为了教师自己、为学校、还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我们要厘清思路。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师隐喻、角色和作用分析下提炼出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更加精准的说法,也就是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一) 教师的涵义分析
关于教师涵义可以从教师的隐喻和教师的角色来理解。隐喻的各种说法中带有关于教师发展的导向性,而教师在不同的时期又发生着角色的转变。通过这些导向和转变的分析可知教师成为学生重要他人其实就是教师涵义中所囊括的内容。
1. 教师隐喻的导向
从古到今,关于教师隐喻有很多种说法,比如将教师比作“蜡烛”,凸显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为了学生的成长,甘于燃烧自己,用明亮的烛光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凸显的是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揭示了教师的文化水平和道德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品性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将教师比作“导航者”凸显的是教师在学生一生当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三种隐喻生动的反映了教师在学生知识获取、质量的形成和成长的道路上产生的深刻影响,正确把握教师的隐喻背后的意义更能清楚的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为何是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2. 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转变。根据研究者们的探析和教学实践者的经验分享,近代以来教师角色转变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由“惟书惟上型”向教学反思型发展;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从“教书匠”转向研究型、创造型和反思型教师,从单一型转向综合型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者和学习引导者、心理教育者、行动研究者和教育创新者等新角色的转变。从这些转变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成为单纯的教育者,而是扮演多重的角色,并且角色不断适时变化。
(二) 教师的作用分析
学生的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文化、品德素质大部分是在来自外界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之下所获取的。在校学生的心智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需要从周围的人中获取信息,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引导、启发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1. 传递知识文化
《师说》中为教师规定的三项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延绵数千年来,人们公认的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始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繁荣学术的责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在教化民众,改造社会方面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化民成才,引人进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的成长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使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的重要他人。
2.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处于学校中,单一的环境使得在一定程度上知识、阅历、素养方面处于优势的教师处在很重要的地位和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成长承担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教师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是职责所在。
(三) 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意义分析
教师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努力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过程是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同时还享受到的是看到学生获得发展的喜悦。这其中暗含着双赢的智慧和深刻的意义。
1. 学生道德质量的塑造
从学生入校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名具有优秀道德质量的教师在对学生起到的是榜样力量的效果,学生在与教师的接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受到很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其中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教师通过目标的正确定位不断的追求教师自身道德质量的提高,继而影响着学生道德质量的塑造。
2.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发展中其着引领的作用,包括知识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必然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的定位影响教师职责的发挥,教师职责的发挥关乎学生的方方面面。教师定位于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会促进教师意识到自己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提升个人魅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关注自己对学生在知识与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相应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在一定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自我实现是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重要动机,是促进教师个体努力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的高质性和发展性的动力源泉。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既是一个结果预期,也是一个教师自我实现的过程。因为也可认为教师在专业发展目标上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追求是为了获得自身价值的实现,以达到教师本人主动进取、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目标。
三、 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实现途径
通过对教师为何将专业发展终极目标定位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原因分析,更加笃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教育信念。但只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做,教师要拥有真正的实力,成为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实实在在影响力的人。
(一) 政策的保障
政策的保障主要围绕的是国家在教师素养、能力提高上的要求和建议,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以及一所学校先进理念会带给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的改变,更有利于终极目标的实现。
1. 国家关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打造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如提出了“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等较为具体的要求。因此国家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的要求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加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资源、资源的投入,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路径之一。
2. 学校先进理念的倡导
学校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先进理念的的制定和倡导,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的形成。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教师,勤学奋进”等校训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帮助学生发展为己任。在这样理念的倡导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必然与此相结合,在诸多目标的制定中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力求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因此学校要注重理念倡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最终定位上的形成。
(二) 观念的引导
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不是一时的观念的认同,而应是教师在专业发展目标追求的过程中的终身理念。
1. 以学生为本
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教育的价值在于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在以学生为本观念的引导下,教师的工作不只是教师,很重要的是育人,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观念的引导更是激励教师努力成为学生一生中的重要他人。
2. 养成成为学生成长重要他人的意识和渴望
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定位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要将其养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意识和渴望,也可以说是将此成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强烈的成为学生成长重要他人的意识和渴望,促使教师方方面面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促使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抓住机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促使教师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并将此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三)行动的落实
教师拥有了强烈的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理念之后,便要付诸行动。通过这一系列行动的实施,才能说教师真正的为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做出了努力。
1. 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是基础
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要以教师自身拥有的实力为基础,其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等的提高。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具备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的能力和素养。即不断学习、努力优化专业知识的构成、个人品性的自我完善、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等等,真正地拥有成为学生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的实力。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关键
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程度、家庭情况、特长、知识基础都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考虑到了每个学生之间特质的不同,成长的阶段性的特点。教师可通过细心的观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或在课堂上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发展,针对具体情况对不同学生继续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喜爱,这样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3.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改进是保证
教师要学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改进行为达到行为的最优化。教师适时的“回头看”,反思在教学过程的言语和行为,是否对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或者伤害了学生的情感要积极的进行补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可以看出教师的行为和言语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定位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就要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以减少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可能性。(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连榕等.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 叶澜,白益民,王楠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21.
[4]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62.
[5] 孙宏安.谈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3(5).
[6] 高玉贤.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及实现方式[J].宁夏教育科研,2010,(101).
[7] 熊德明,董泽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追求[J].现代教育管理,2008,(8).
[8] 胡东芳. 教师形象:从“公仆”到“专家”——创新教学呼唤教师专业化[J]. 青年教师, 2005, (1).
[9] 胡东芳. 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J]. 教师发展研究,2010,(12).
[10] 严亚雄. 做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J]. 教学与管理,2011,8.
[11] 马丽丽.重要他人对目标追求的影响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6.
注解:
① [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21.
②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62.
篇9
一、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自实施目标管理以来,苏州市的人口与计生工作管理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标管理本身也在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完善。但是也应当看到,新世纪新阶段苏州改革开放的新发展,使苏州人口形势发生了很多新变化,苏州人口发展正处在人口总量快速增长、流动人口出生人口上升较快、出生婴儿性别比上升、人口管理困境增多难度增大的变动时期,面临着人口总量调控、独生子女家庭风险、人口结构性矛盾、人口计生行政管理、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新的挑战情况和新问题。
1.苏州人口总量逐年增加,人口数量的调控任务仍十分艰巨
根据“苏州适度经济人口规模研究”结果,苏州经济总量每年12%的递增速度将会吸引各类人才和外来劳动力流入,机械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势必继续增长;同时,“十一五”时期,苏州户籍人口中进入生育旺盛期的人口增多,符合再生育条件人数也在增多,部分群众生育意愿有所上升,流动人口在苏人口出生数量上升较快,呈现逐年增加的走向。这些因素的叠加,必将使苏州人口总量增长呈现继续上升趋势,苏州长期保持的低生育水平、低自然增长率和保持适度人口规模会随之面临严峻的挑战,目标管理工作不仅没有减轻压力相反却愈加艰巨和复杂。
从政府层面看,人口规模控制任务十分艰巨。2001-2006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从580.52万人增长至616.08万人,暂住人口从105.07万人增长至497万人,分别净增35.56万人和391.93万人。统计表明,至2006年末,苏州的人口已达1113万人,这对苏州“十一五规划”的总人口目标要控制在1000万必将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而且,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已经对苏州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和制约,使人力、财力等资源配置面临严峻挑战。那么,政府如何进行人口宏观调控,尤其是抓住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流动人口总量和结构调控的双重功效?显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成为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摆在了苏州各级政府面前。
从人口计生职能部门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市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积极实施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管理,尤其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管理措施,使“九五”时期、“十五”时期苏州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保持了较好的水平。但是如前所述,“十一五”时期苏州户籍人口又将面临新一轮的出生高峰,再加上外来人口生育的刚性增长,苏州市避峰填谷、调控出生人口的总量和结构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不容乐观。勿容置疑,在实施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目标管理中,对出生人口数量调控仍然是今后目标管理的一个重点。
2.人口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凸显人口计生目标管理新的难点
一是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快速上升。预计2010年,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将分别达到20.50%和15.53%,比“十五”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的压力继续加大。二是随着苏州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带来了人口迁移,增加了人口计生管理的不确定性;而且村民变市民,原有的人口计生工作机制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机制还未建立完善,致使这些辖区的人口计生的目标管理的实施难有坚实的体制保障;更有甚者,工业化和城市化还带来了苏州总人口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分布不尽合理,尤其是外来流动人口大多聚集在城市,在城市又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人口布局在行业间分布也不够平衡,生产链低端聚集外来流动人口居多,高端或专业技术领域聚集人口偏少,这些都严重影响苏州总人口的素质结构。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上升迹象,流动人口新生儿性别比偏高。据1%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0月31日出生的孩子中,总性别比为110.87,一孩性别比102.49,二孩性别比161.25,三孩性别比180。可以肯定,随着流动人口出生数量的上升,全市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开始受到影响。四是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增多。独生子女夭折、重病、伤残对家庭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社会发展风险以及国防风险等,都给我们人口计生目标统筹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总之,年龄、性别、分布、素养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将给苏州人口安全带来很大隐患,都需要目标管理进行导向,统筹调控,使之逐步趋向合理,促进苏州人口良性循环发展。
3.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增强目标导向和管理力度
优质的计生服务可以促进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提高人口质量。因此,提供优质计生服务不仅是人口计生工作的新课题,也是衡量政府公共服务的标尺,是人口计生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全市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左右,约有500多人,意外妊娠和未婚早孕的现象有所增多。30%以上的育龄妇女患有至少一种生殖道感染疾病。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以及艾滋病等性病患者均高于户籍人口。群众对计生服务的需求日趋提高和多样化,计生服务工作面临了许多新挑战。这些都对人口计生目标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积极回应这些要求,必须要对原有的人口计生工作的目标管理进行改革创新。
4.人口与计生行政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急需创新目标管理工作
从目标管理的责任主体来看,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动态协作不够协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亟需提高。首先从管理理念上看,人口与计生工作在目标管理上存在着重计生轻人口现象,对苏州变化了的人口状况尤其是机械增长率居高不下、大量外来人口进入苏州的人口现象研究不深,相应的管理措施滞后。其次是管理的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作为市政府职能部门,单位的名称已由原来的计划生育委员会改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而对于人口管理的职能,政府授权却不明晰具体,使得人口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人口管理的重大措施难以出台。其三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在人口管理上仍然政出多门,市政府在人口统筹管理上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例如在人口统计方面有三个部门在做,一个是公安部门,一个是政府统计部门,一个是人口和计生委,这三个机构因为统计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使得统计数据有很大差别,这就给政府做决策、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此外,条块之间也需要在管理协调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其四,目标体系及其运行存在局限。目标体系应该突出重点,简便易行,注重运用,然而,在目标管理实践中都是从政府需求角度来设计指标,很少顾及群众意愿,而且存在着指标太多、层层加码、基层被动的现象,致使指标的完成带来许多不真实,无益于开展。同时,管理过程中存在重指标设计轻考核、重考核轻结果运用的现象,目标管理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其五,目标管理中缺乏对社会管理主体的肯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的变革,社会管理日显重要和突出,人口计生工作也面临着由单一政府管理向政府、社会互动、责任共负的管理阶段转变。然而,现实中一方面未能在体制和机制上包括目标管理指标设计上给社会管理以更大空间,另一方面以社区自我治理为主的社会管理还很稚嫩和脆弱,人口计生自治组织十分缺乏,致使现有的人口计生工作仍是政府单兵作战,“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综合服务、群众自觉参与”的计划生育公共管理体制难有大的进展。此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对社会抚养费征集难的解决和独生女子奖励措施的落实等都需要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在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中才能实现。
5.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陈旧,严重制约目标管理的绩效
目标管理需要相应的管理工具,管理工具的有效性将会极地提升管理的绩效。目前,我们现有的目标管理工具和方法仍然比较传统,缺乏现代管理新工具和新手段,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及其绩效较低。如人口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研究滞后于目标管理要求,苏州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还缺少信息化的推动,苏州没有一个完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库,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人口管理的软件工作几乎还没有启动,使得苏州总人口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外来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状况的分析都难以开展。二是管理进程中的管理方法还比较传统,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富有效率和效益的新工具缺乏借鉴和引用,对传统的管理手段缺乏拓展和创新,致使目标管理工作繁重而低效,目标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难以有质的提升。
二、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完善对策
苏州的实践表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有利于突出工作重心,有利于明确管理主体的责任,有利于管理效能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苏州的人口与计生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苏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都要求苏州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为此,要按照稳定、提高和统筹的新要求,促进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推进目标管理措施的创新。主要应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重新构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体系,积极推动目标(指标)的引领作用
针对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基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思想,依据《苏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十一五”规划及中远期规划》,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重心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管理工作的对象要从户籍人口转到常住人口;二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要从控制新出生人口转到控制苏州市的总人口增长;三是目标管理的重点由人口的数量转到数量和质量、结构并重。
适应这三大转变要求,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的指标体系必须重新构建,尤其是要分类设置政府、计生条线、相关部门的核心指标。结合“十一五”江苏省对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指标体系,政府系列的目标管理应侧重于立足地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立足于地方人口发展指标,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的宏观调控。具体设置五项指标:(1)总人口数量;(2)计划生育率;(3)外来人口增长率;(4)人口质量和结构调控达标率(根据此类考核指标和各个时期的工作要求设计一个达标指标);(5)人口管理服务群众满意率(根据目标要求对涉及为群众服务的内容设计群众调查表或随机调查,或通过网络调查获得)。此外,政府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能确定相应指标,一般以单项指标为主。人口计生工作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立足于政府目标的分解和承担,重点应突出以下八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指标,主要考核计划生育率;二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指标,主要是出生缺陷孕前预防率;三是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主要考核出生性别比;四是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主要考核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五是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主要考核职能机关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群众满意率;六是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考核计划生育机构队伍建设达标率;七是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主要考核政策兑现率;八是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主要考核财政投入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
2.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目标管理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管理效能
目标管理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运用目标管理,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工作目标,提高管理的效能。因此,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目标指标的设计和分解,最终结果的考核,而且要重视这一管理方式运用的过程的管理。为此要建立三项制度:一是要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信息编报制度,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信息的网络,及时采集人口与计生工作的信息,及时了解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实现的时序进度,编制每月或每季的人口与计生工作信息(对应目标管理的指标体系),以使决策机构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掌握动态和目标推进的进度,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和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政务公开制度,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重要指标通过相应的渠道向社会、向群众公布,使社会各界,使广大群众参与到管理活动,监督目标管理的实施,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活动健康进行;三是建立健全调查研究的制度,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时剖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典型案例,及时分析和解决目标管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改进和完善责任制考核,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方法和程序
考核评估是目标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考核和评估,可以使责任制得到落实,对经验及时总结,对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以便及时解决。随着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的调整,考核评估工作本身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完善,这不仅体现在考核评估的内容上,而且也包括考核评估的方法的改进上。在进一步完善分别考核、分类考核和分级考核的基础上,努力改进考核办法。应采用年终考查与平时检查相结合、自查与上级检查相结合、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直接调查和间接评估相结合,注重创新。在考核和评估中,不仅要发挥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这一工作中的作用,通过组织系统来进行;而且要更加注重发挥群众作用,通过群众评议和打分的形式;也可以探索发挥专业机构作用,通过中间专业机构来进行考核;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人口计生目标管理的过程监测和结果评估。在考核方式的权重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效果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目前,可以考虑适当提高群众满意度测评在各类考核中的权重。
4.正确运用考核结果,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一票否决”制度
在考核和评估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好考核和评估的结果。考核评估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推动工作,是推进责任制落实、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以便人口与计生工作做得更好。要建立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充分运用考核调查中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及时反馈和沟通,帮助被考核的地区和单位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以往的目标管理实践中实行了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即把执行计划生育要求列为一项重要考核标准,凡计划生育不合格的,即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生育任务的,一票予以否决。“一票否决”制在过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与十几年前相比,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市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和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必须对原来的“一票否决”重新诠释。在突出计划生育的同时,把照顾再生育审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出生数据(流动人口)准确率、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财政投入和计划生育奖励兑现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确定一定的达标线,以综合达标线为主要的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待条件成熟时,应建立起包括人口控制效果指标、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能力建设水平指标、育龄人群的生殖健康水平指标、项目管理即计划生育各项业务工作水平和质量指标、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文指标等在内的更加柔性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而不是以单纯生育率的下降来判断计划生育工作的好坏。
同时,应完善考核机制。应对党政领导和计划生育部门分别进行责任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与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加大奖惩力度。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要把领导干部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和选拔、奖惩的重要内容,任期内逐年考核,离任时进行审核,对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要组织协调人大、政协、新闻单位等积极参与考核工作,并尽快起建立群众举报和核实奖励制度,为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5.充分利用“大人口”信息平台,努力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手段
苏州市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中,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处理人口信息。如自主开发城市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软件,还建立了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育龄妇女个案信息数据库。但是苏州市人口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还不高,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快发展,加快提升水平。
首先,要以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中心为龙头,完善全市数字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建立完备的苏州市人口信息库。应尽快建成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宏观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平台,提升全市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决策、管理、服务的能力。在计划生育的目标管理中,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六大信息支持系统,即以居住地为主的城乡一体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计生技术服务信息系统(数字化计生服务站),计生监督执法体系信息系统(再生育审批、社会抚养征地、农村计生奖励、公益金发放)、避孕药具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计生事业统计信息系统,加快实现人口与计生工作服务、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
其次,要依托市政府电子服务网络平台,扩大人口与计生信息网络覆盖面。应实施计生网络向村、社区和服务机构延伸工程,建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标准统一的四级网络平台;开发新的管理软件,引进推广成熟系统,不断充实信息内容,为各级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决策服务,为乡镇及以下的基层单位开展人口管理和计生工作提供综合服务(包括政策咨询、法规解读、管理经验、技术支持等)。要积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社会统计、项目管理、综合评估等工作,同时要加强相关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分析工作,以提高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管理的科学性、主观性和准确性,不仅为决策和管理,而且为开展人口问题研究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化支持。
篇10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政治素质 目标 任务
一、培养与提高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意义
“政治素质,就是指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观能力,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治观念,即政治参与态度;二是政治知识和政治技术;三是政治参与经历”。[1]政治素质既是个人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又是公民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是建设高度发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国家政治发展的内涵要件。因此,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生命线。然而,当前高等教育中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内容、主题和结论等各个方面,由于“性别意识缺失”,大学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忽视女性成长的现象。对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也不例外,这种“无差别教育”,缺乏对女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需求和特点的针对性分析,更缺乏基于性别差异基础上的教育培养理念与方法。这种现状,不但影响着大学生整体的政治素质提升,而且极大影响着女性参政的能力与程度,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因而,探讨基于女性特点的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对解决培养与提高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主要目标
作为教育思想,性别教育根基于对每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强调通过性别功能的挖掘和发挥,提高两性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由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弱势地位,性别教育,特别是女性性别教育尤为必要。女性性别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女性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挖掘性别潜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女性的主体地位、发挥女性的主观能动性。从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现状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态度消极、政治知识和技能缺乏、政治参与经历的层次和水平较低。这些与女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问题没能引起女大学生本人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以及富有针对性的性别教育分析研究直接相关。因而,确立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的目标和任务,对于探讨适合女大学生政治素质提高的教育规律,对于改善现状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政治素质的内涵及其组成内容,以及女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的目标应是具有政治参与的热情与责任感、具备政治参与的理论储备和政治技术、主动获取参与校内外政治实践经验,从而有意愿、有能力、有影响地参与政治。这些目标的制定与女性自身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密切相关,也只有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施加教育影响才会更加实效。
首先,受传统政治文化和性别文化的影响,女性习惯把自己定位在社会生活的非主导地位,自愿承担相夫教子的责任,放弃在事业上进步的机会。女大学生由于受到当代“妇女回家观念”的影响,加之“女性成就恐惧”观的刺激,尽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对社会事务及政治理论实践兴趣不大,同时由于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事实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围绕就业能力和素质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无暇顾及与此不直接关联的政治素质发展问题,从整体上看,女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意愿上意识不高、态度淡漠。因此,唤醒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与责任感,是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的第一目标。
其次,女大学生由于女性自身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偏重感性认识,易受情绪和情感体验影响,且有很大的依赖心理,因此,对偏重理性认识和崇尚独立主动的政治理论与实践难以引起共鸣,政治视野较为狭隘、政治知识掌握不牢,进而影响着其政治实践的参与层次和程度,以及政治技能的运用、熟练与增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女大学生自尊心理、主体意识的形成,使她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变成了消极的适应、顺从和同化,在利益主张面前寻求人,而不是为自己代言。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使女大学生具备政治参与的理论储备和政治技术,有能力、有影响地参与政治,这是提高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核心目标。
最后,政治参与经历影响着参与的效果和效率,政治参与的方法、技巧和途径都是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得到加强的。有了政治参与的意愿、知识和技能,还必须通过政治参与经历,才能转化为结果和效益。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政治参与层次、广度、水平和稳定性的缺乏保障,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是因为:一方面,受女大学生弱势的政治心理影响,其在学校政治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中表现为被动参与、动员型参与、配角参与,同时在参与政治的女大学生群体中,功利化思想比较严重,以政治参与的结果是否有利于评价评优、综合素质测评和推优入党等实际效应作为考量,造成政治认知的直观化、利益化,最后不能取得良好的政治参与结果。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将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教育、政治知识和参与技能的培训、政治参与的价值和宣传教育视为重要任务,使得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形式手段落后,加之女大学生在就业、考研等职业发展中的性别歧视压力,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参与实践不但范围有限,而且水平较低,并受现实影响,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不能持久稳定。这就很容易造成女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经历种种曲折和坎坷,对女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升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可见,扩大女大学生在校政治参与的范围,提高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高层次和稳定性,是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能够转化为良好实践结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女大学生主动获取参与校内外政治实践经验的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目标。
三、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的主要任务
目标是方向,是最终的目的,它的实现取决于各项具体任务的完成,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为实现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的三大目标,必须明确培育的主要任务。
在培育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与责任感的政治素质目标下,加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是达到其目的的重要任务。主体意识缺乏是影响女大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的主要障碍,直接导致了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信心不足。为此,一是从如何克服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文化和性别文化强加给女性的自卑、弱者、依赖、服从等传统心理工作入手,唤起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推进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与责任;二是坚持和加强妇女观教育,同时适当引进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介绍中外女性参政历史及经验,增强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在培育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论储备和政治技术目标下,注重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教育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任务。政治知识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的知识,即政府的组成、职责与分工;政治过程的知识,即政策如何制定出来,影响因素有哪些;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选举、建言等政治参与背景知识等。政治技能主要包括:依照法律规定能够正当行使的公民权利的政治参与规范和灵活运用公民权利以保护和追求自身权益的参与技巧。女大学生政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应围绕以上内容,既需要从学校教育活动中获取,又要自觉加强自我学习的积累与训练。
在大力引导女大学生主动获取校内外政治实践经验的目标下,有两项任务与其目标实现直接相关。一是创设有利于女大学生开展政治实践的校园文化和社团组织;二是在实施公民选举、班团组织改选等具体政治实践中,强化政治技能的学习和应用。校园文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对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女性社团及其组织的发展,创造有利于女大学生独立参与、主动参与的场所和条件,对于丰富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经历、训练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技能、积累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经验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女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培育是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女大学生诸多素质发展中,政治素质对她们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且由于女性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的政治素质对于子女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女性政治素质提升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影响广泛且深刻。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的先进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自我发展的意愿,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素质。明确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提高她们的政治素质,进而增强影响政治的能力,不但会引起广泛的社会示范效应,直接有利于女性社会主体地位的增强及其子女教育的环境优化,而且通过实现男女互相尊重,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