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念创新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理念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理念创新

篇1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理念创新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若要实现稳定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管理,不断创新,这样方可实现规范管理,使企业的所有工作可以有序进行,提高企业的效益。在企业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手段,可以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对信息的迅速收集、整理和加工,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满足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实现有效协作。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辅助决策,使决策合理,从而有效保证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盈利。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可以使企业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实力。

二、信息化建设模式下企业管理理念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这必然会限制企业的发展,影响企业迈向现代化管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若要提高竞争力,就要善于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具备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亦要随之改变管理理念,融入信息化管理意识,改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思想落后

我国企业的部分经营者与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比较落后,并没有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反而显现出很大的滞后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融合的今天,我国各大企业亦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方可适应时代的挑战,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部分企业的管理者不仅管理思想落后,而且市场意识淡漠,不注意规避风险,不了解法律,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无法充分适应社会带来的冲击与变化,就会面临重新洗牌,甚至直接面临淘汰的命运。企业无法实现自主创新,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不了解信息手段的重要性,就会使得企业的管理面临许多不足。企业能否冲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决策正确性有很大关系,企业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各类信息,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参考。价值企业的领导者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就会影响企业效益的提升。

(二)缺乏明确的规划

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许多管理者与经营者将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利润上,对企业的各项管理并不重视,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没有制定完善的规划,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只顾眼前利益,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先进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手段整合各部门的工作,明确目标和任务,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要进行科学管理,具备创新意识,方可使企业长治久安。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的许多工作缺乏计划,虎头蛇尾,或者工作范围十分局限,缺乏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持决策,就会使企业失去许多机会,企业的各项工作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信息化建设,只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过,由于企业没有正确应用信息化手段,或者信息管理意识不完善,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不利位置,甚至直接面临被淘汰。管理者没有加强管理创新,认为只要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即可,然而,工作却成为走形式,许多工作人员的理念并没有真正融入信息化。尽管企业加大对技术的引进与信息设备的投入力度,可企业还是由于缺乏明确的管理理念而造成发展不畅。

三、信息化建设模式下企业管理理念创新途径

在信息化建设模式下,企业管理者要有效创新管理理念,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使企业的管理得到有效创新,帮助企业迈向现代化发展。本文在结合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信息化建设模式下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准确定位,加强对信息资源的配置和管理

为了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的决策者要对企业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企业管理的目标,使优秀资源得以共享,对信息进行有效采集与整合。许多企业的决策者之所以会做出错误决策,主要就是因为定位不准确,在企业管理中只重视物质资源配置,不重视知识的学习与先进技术的引进。因此,企业需要做的头等大事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配置与科学管理。知识就是力量,手里掌握足够信息就可以占据主动位置,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引导员工学习先进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这样就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重视信息收集与利用,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资源库,不断更新信息,这样就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实现企业正确决策。可设置专有的信息管理部门,对企业所有部门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这样就可以以信息为武器,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从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两方面,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性的支持。而这也就是将信息资源与人员管理进行同步的提高,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信息的价值,使企业的发展更加主动。

(二)做到以人为本,激发员工潜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企业面临重新洗牌,如果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就会有亏本、破产的隐患。许多企业的决策者之所以会做出错误决策,主要就是因为思想比较落后,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思考问题,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加之员工思想比较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就会进一步制约企业的发展。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融洽的民主氛围,使员工可以充分参与到决策之中。要不断挖掘员工的潜能,使员工能够信赖企业,愿意与企业共同发展。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尤为重要。人的思想在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亦在不断更新,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员工的想法与观念,引导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关键的信息,从而正确指导工作,做出成绩。要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可以为企业做出贡献。企业要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并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主流价值观,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之中,通过搜集和整理信息,提高思想意识与工作效率,助力企业发展。除此之外,企业的领导者要不断学习,具备创新意识与思想,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充满活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信息利用价值,加强知识管理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要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技术与知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企业若要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就必须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效率大大提升,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要促进信息流动,使信息成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敲门砖。由于各部门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如果不加强信息沟通,就很容易造成信息孤岛现象,降低工作效率,长此以往,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部门与部门之间,既要保证各自独立,又要加强彼此沟通,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这样方可统一管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采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就能够有效维系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高效沟通解决实际问题,明确责任,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需要加强对知识与信息的管理,重视信息化建设,设定专门的信息管理中心与负责人,这样就可以将所有的信息资源统一整理与分别归类,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帮助企业获得稳定发展。每一名企业成员均要实现对自身知识的管理,不断提高知识储备量,从而适应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之上,还要构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使知识不断更新。在招聘人才时,企业可采取互联网招聘的方式,提高招聘效率,选出符合要求的人才。引导员工具备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思想与理念,辅助企业开展管理,结合传统管理的精华,摒弃糟粕,合理进行企业管理。总之,为了实现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就要充分融入信息化管理思想、手段和方法,针对现有的企业管理问题进行改进,实现创新。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管理理念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还要融入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切实提高员工的素质,帮助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使企业能够保持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适应各种激烈环境带来的挑战与难题,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提高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洪波.浅谈信息化建设模式下的企业管理理念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8(20):74.

篇2

关键词:营销管理 战略 顾客 全员 品牌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把握机遇,占领市场,是每个企业关注的焦点。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命脉,是企业实现利润的关键一环,如何做好营销管理成为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多年来,很多企业在经营中尽管使用了营销管理手段,但仅仅停留在市场或客户营销管理的初级阶段,营销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企业需要用系统的思维重新梳理营销管理,重点树立以下五个营销理念。

1.树立战略营销的理念

营销战略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确定企业目标市场和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实施营销战略,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发表了著名的《竞争战略》,对企业战略从内部经营成本、外部产业结构以及地域产业集群等各个层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为我们了解竞争本质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视角。波特教授提出了称之为“五力模型”的产业结构性力量,它决定了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以此判断出企业只有选择一个正确的行业或市场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有利的竞争策略才可能赢得竞争优势。所谓“五力模型”分析,是采用一种结构化的环境分析方法,包括:新进入竞争者的威胁、现有企业的竞争、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我们在实战中可以通过这五种力量的综合分析,定位企业的分类市场,确定企业的细分市场。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再确定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即:企业在单一市场或特定产品中,为获得竞争优势所采取的行动,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业务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可以分为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三种。总成本领先战略就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差异化战略就是使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形成在整个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元素;目标集聚战略就是企业将其经营活动限定在某一特定的消费群体或产品线的某一部分上的战略,从而使得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为特定的目标顾客服务。通过上述一系列系统分析,能够很好地选择、确定出适合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

2.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营销理念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2000版ISO9000标准中提出的一项质量管理原则,这项原则应用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同样会产生显著效果。ISO9000标准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解释定义为:组织依存于顾客,组织应当理解当前和未来的顾客,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用户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因此只有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才可能得以生存进而持续发展。基于这种认识,组织要调查、识别顾客的需求,全面了解顾客的期望,如对产品的符合性、交货时间、价格、可靠性、售后服务、寿命周期内的费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认识到,市场是变化的,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也是不断发展的,只有关注顾客的要求并及时满足,使组织的目标与顾客的需求、期望得以很好地融合,企业才能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及时抓住市场机遇,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第二,通过满足用户的要求,进而产生良好的顾客关系,有助于保持顾客的忠诚度,使销售业务能重复进行而不致萎缩。第三,由于顾客是产品的使用者,因此,他们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特性最有发言权,他们的期望、需求或建议对于企业也最有价值,企业应该将客户的意见当作宝贵的财富,这对于企业进一步改进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对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四,在实施“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理念时,企业要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不同群体特征,从合同的签订到产品的交付,建立一整套完整、全面的实施的方案,同时建立系统的客户管理体系。第五,做好服务工作,寻找对客户新的价值主张,寻求如何更有效地将企业的资源转换为用户价值,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平衡。第六,对客户的满意度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测量并针对测量结果采取改进措施,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3.树立全员营销的理念

全员营销是指全体员工对企业的产品、渠道、价格、促销和需求、服务、成本、便利等因素进行互相配合,形成最佳组合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全体员工以营销部门为核心,生产、物流、财务、研发、行政等各部门统一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营销管理,尽可能为用户创造最大的让渡价值,最大限度满足客户期望值,使企业获得长期利润及长远发展。很多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市场营销与其他部门脱节,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联系缺失。尽管在企业外部营销过程中实施了营销管理,但是企业内部员工却不清楚企业营销活动的整体要求和策划内容,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信息沟通不够,甚至大部分员工认为营销只是营销部门的事情,自己的工作与营销管理无关,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整体优势,导致营销管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使企业营销目标难以实现。企业在全员营销理念的实施中,应进行沟通创新,尽量整合资源,比如可以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对相关工作进行分析讨论,统一各相关岗位、人员的思想,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避免由认识分歧导致的不协调。另外,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业务可能采用外包的方式完成,这样全员的概念还可能延伸到供应链的管理,要求供应商也要参与其中,也就是说企业还需要牵头建立产业价值链,只有这样,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才有更稳定、可靠的保证。

4.树立品牌营销的理念

品牌营销就是企业通过利用顾客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从而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实际上,品牌营销就是把企业的形象以及知名度和良好的信誉等展示给用户,从而在用户心目中形成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形象。为了使企业品牌营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企业需要为品牌找到一个具有差异化个性、能够深刻感染客户内心的品牌核心价值,它让客户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品牌营销的策略主要包括品牌个性、品牌传播、品牌销售、品牌管理四项内容。一般来说,产品竞争要经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最后到品牌竞争,前三个竞争是品牌营销的前期过程。品牌营销重点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树立正确的名牌观念。努力使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从而创出名牌,名牌是顾客用货币“投票”选择出来的,但更主要的还是企业依靠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的。因此,企业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上,靠满足顾客的需要,靠优秀的产品质量创名牌。二是做到诚信经营。如果离开了诚信,企业要打造百年基业终将成为一种梦想。三是定位准确。美国著名的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市场定位是市场营销的灵魂。一个好的品牌能始终将品牌的功能与客户的心理需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并能将品牌定位的信息传达给用户。四是巧妙传播,在竞争激烈的红海中,传播可能是创造出差异化品牌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5.树立关系营销的理念

篇3

一、企业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和统计检查工作发现,当前,企业统计人员还是把完成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报表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对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发挥还比较薄弱,从而使统计工作在企业中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如此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究其原因,发现部分企业存在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分析水平不高,统计工作缺乏创新,统计工作职能转换上还不能及时到位等问题,造成企业统计工作者的地位比较低。所以说,要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地位,必须适应企业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转变工作职能,创新性地开展统计工作,必须从信息、咨询、服务等职能向预测、监督和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职能发展。

二、转变统计理念创新企业统计工作的对策

(一)创新统计工作理念。分析一些企业统计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领导决策的需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和超前意识。由于社会对统计的认识偏差也比较大,片面地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加加减减数据而已,种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致使统计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那么,如何使统计工作由被动应付转为主动服务?首先,统计人员自身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要有创新精神和超前意识,绝不能等、靠、要,更不能因循守旧;其次,要在坚持国家统计制度,完成上级统计任务的前提下,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的开展统计工作,走出一条适合本企业实际的统计改革新路子,有的放矢地开展统计工作。

(二)创新统计运行机制。如果把统计工作比做数字化产品,那么基层的数据就是原材料,原材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最终质量。统计的生命在于准确,那么,如何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统计部门来说至关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从运行机制来讲,就是要加大统计检查力度。建立健全保障统计机构依法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高效运行的统计工作新机制;在统计系统内部,统计部门要逐步营造一种有利于改革创新、鼓励先进、争创一流工作的良好氛围和严格的责任目标考核机制。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一套内部监测、评价、考核统计数据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个指标间的逻辑关系,评估重要的统计数据,挤干数据中的水分,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

(三)创新统计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沿用原有的统计报表制度来解决数据的统计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根据企业的实际,主动面向市场,紧紧围绕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新难点,适时调整统计指标体系,完善调查内容,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相适应的数量不多、功能齐全、易于操作、能够“快”、“精”、“准”的反映企业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制度。实现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将统计对企业发展的信息、预警及决策支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篇4

关键词:人本理念;创新;管理

一、基于人本理念的创新管理背景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灵魂,创新带来生机,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孕育着发展。企业只有建立以员工为主体和根本动力的创新管理机制,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得以持续深入。党的十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发展,其根源来自于人与社会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必须在以人为本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创新工作,否则无论任何创新,都失去了其存在的目的与价值,甚至会造成社会的倒退和人性的丧失,创新就可能成为、反人类的行为。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应该成为全体员工生存的幸福家园、心灵港湾和尊严的舞台!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应是促进每一位员工的自由发展,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力,进而促进全社会、全人类的自由发展。

目前部分企业在创新管理工作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员工对创新的抵制;二是利益失衡;三是企业文化不能跟进;四是激励约束机制不相配套等等。如何在以人为本核心立场的指导下,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机制,推进人性化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基于人本理念的创新管理思路

(一)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互信和支持。特别是管理者,不管是政府、企业或其他单位的领导者,都要尊重每一个人,这是最高的管理宗旨。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五种需求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和感情上的需求都属于低一级的需求,这些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无止境的。由此可见,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新力。

(二)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造力开发活动进行的管理。创新管理与其他业务活动的管理既有共性,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不能直接援引管理学原理来进行创新管理。企业创新活动有六大要素,即团结与创新精神、自发活动、非职务行为、意外发现奇特事务的本领、多种激励因素、企业内部交流。创新管理重在抓住六大要素,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三)人本理念的创新管理思路

人本理念的创新管理思路是运用马斯洛“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从工作安全感、满意的薪酬、丰厚的福利待遇、工作具有挑战性、安全无乱的工作环境、员工参与决策、晋升的机会、融洽的人际关系、个人成就感、自我实现等方面总结提炼以往的做法,紧扣创新活动的六大要素,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机制,明确创新导向和衡量标准,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尊重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推进人性化创新,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双赢。

三、基于人本理念的创新导向和衡量标准

以人为本,既是企业创新的方向和目的,又是衡量创新工作是否具有价值的根本标准。具体而言,创新工作必须满足以下几项标准:

1.创新必须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一般而言,作为企业员工来说,人的需要主要包括收入稳定且持续增长、生活小康乃至富裕、工作环境安全舒适、企业中人际关系和谐、生活与工作均衡、不断学习和成长、个人尊严得到充分肯定、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同步实现等。是否满足人的上述需要,是衡量创新价值的首要标准。

以工作环境为例,在企业基本建设中,往往出现为了降低造价而减少检修平台的所谓创新,该项“创新”大大地增加了电厂检修人员工作环境的危险性,不能满足员工关于工作环境安全舒适的需要,从表面上看,该项“创新”降低了造价、减少了投资,但事实上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要坚决予以反对和避免。

2.创新必须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组织氛围与文化

组织内部和谐的氛围与文化,是以人为本核心立场在组织氛围方面的集中体现。每个企业员工都希望在和谐的氛围中工作,同时和谐的氛围也是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以绩效考核为例,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员工绩效提升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绩效,如果简单地采用量化指标考核、末位淘汰等所谓的创新措施,缺乏沟通、协调、辅导、关怀等必要的方法,势必会在组织内部形成员工之间的非良性竞争,破坏和谐氛围,降低组织整体绩效。

3.创新必须有利于个人与企业的长远发展

任何一项创新举措,必须做到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不能简单地为了满足当前利益而进行创新,否则将会给未来的发展造成更大的问题,反而会损害个人与企业的根本利益。

以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修理费用管理为例,修理费用是衡量企业生产成本和设备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所带来的修理费用下降才是有意义的,如果简单、盲目地追求修理费用下降率,而不去认真分析技术、管理及人的素质等问题,那就是涸泽而渔,将会造成更大的设备损坏,甚至会造成管理上追求短期指标、忽视长远利益的错误导向。

上述三项是体现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衡量标准,除此之外,衡量创新的价值,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绩效、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成长等等。

四、人本理念的创新管理具体做法

企业将以人为本落实到创新的各项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一切创新为了人、一切创新依靠人,在各项创新的管理和实践中,切实将以人为本放在核心位置,将以人为本落实到创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

1.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激发员工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企业应高度重视蕴藏在员工中的创新热情和巨大创造力,建立健全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群众性的全员创新活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将以人为本落实到创新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1.1建立群众性创新活动的支持机制

企业应从制度、资金、组织、人员等各方面为群众性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引进先进企业(如海尔)的“内部创业”理念,鼓励一线员工成立“创新工作室”、“创新小组”,独立核算成本与收益,形成人人创新的积极局面。例如岩滩水电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制度、资金、组织、人员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成立科技管理委员会,完善科技管理的组织机构,统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其次制定包括“长期规划―项目立项―具体措施实施―后期成果推广”在内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创新工作长效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三组建“科技创新之家”工作室、科技互助小组,开辟员工技术论坛、开展技术能手经验交流会,为技术工作人员开展技术交流、商讨攻关对策、举办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平台;第四建立健全员工见习实训基地,如“员工学习培训室”、“五防模拟操作区”、“淘汰设备与备品配件试验室”等涵盖各专业、覆盖各岗位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为员工学习,“跨岗”充电提供便利,提高员工的自主钻研意识;第五通过开展“人才评价”工作,以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为平台,选拔首席专业师和专业技术带头人,作为科技攻关的中坚力量,指导、带动各类群众性科技创新攻关活动的蓬勃开展;第六注重基层科技活动,破解生产难题,即以公司领导亲自督办,责成重点项目以攻关的方式开展活动,营造出“人人参与创新,人人可以创新”的浓厚氛围;第七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出台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评审、科技论文、合理化建议等一系列管理标准,设立了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工作专项资金,促使创新活动的合规并有效开展。

1.2建立群众性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众所周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是人的本性,人有了需求,就有了动力,就会去行动。需求是人的行为之源,是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基础,也是激励存在的重要依据。企业建立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激励机制十分重要。企业可按照专利、创新活动、创新建议以及创新所能带来的效益,分层次进行奖励;将班组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鼓励、引导、支持班组制定创新目标、计划,推动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抓住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充分发挥群众性创新活动中先进人物的教育示范作用,大力宣传在各个岗位上涌现出来的爱岗、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在企业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焕发劳动热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例如岩滩水电公司创新管理建立了文化激励、事业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了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员工的贡献能够得到及时的肯定、赞赏和奖励的文化激励。如组织“十佳”员工外出交流学习、“优秀通讯员”野外采风等。二是建立了以“个性化成长,多元化成才”为理念的事业激励。如积极推进“人才工程”建设、开展“人才评估”选拔首席专业师及专业带头人、岗位公开竞聘等方式,激励员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第三建立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与生产班组联系点的情感激励。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原则,领导干部下基层、办实事、答疑解惑、送温暖活动等方式,拉近了员工和领导之间的距离,使企业内部形成宽容、团结、稳定的良好氛围。第四建立评优、评先的荣誉激励,使员工“创先”有方向,“争优”有目标。如开展“一流班组”、“本质安全型优秀班组”、“和谐班组”、“本质安全型员工”、“十佳员工”、“优秀中层干部”、“岗位技术能手”等多项评优活动,并借助荣誉墙和企业年鉴来激励员工“学先进、当先进”。

1.3建立创新价值共享机制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假说”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惑,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合理的经济机制是激发员工创新力的有力手段。企业建全创新价值共享机制,通过改革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向重点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倾斜、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组织有关技术、管理人员,对每项群众性创新活动所创造的价值(效益)进行详细、科学计算,并按比例分配给创造人,同时对所创造价值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创造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举措,保证创新成果开发人员的利益,吸引更多的员工参与到创新工作中。例如,某企业出台了《合理化建议管理标准》、《技术方案管理规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办法》、《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从技术开发人员薪点待遇、岗位晋升、利益分配、奖励金额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参与创新工作的热情。2009年至2012年,该企业共收到合理化建议308项,开展QC课题活动共70项。近四年来,企业共申报管理创新成果13项,获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这些成果,是该企业在开展创新工作中优秀成果的缩影,代表了当前企业管理的先进水平,具有鲜明时代性和示范意义。

2.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

科研人员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与一般的一线工人存在较大的区别,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极大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首先建立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上升通道。根据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贡献和研发能力,设立相应层次的虚拟岗位、荣誉和待遇,使科研人员能够切实看到自己的职业努力方向;其次建立合理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对于每个科研人员、每个科技项目,设置相应的科技贡献、科技产出目标,并将其与科研人员的绩效密切挂钩;最后建立科研人员关怀机制。对于每位科研人员,要采取多种合理、有效、人性化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关心其家属、住房、医疗、养老等直接影响其生活幸福感的因素,促进个人幸福与企业价值的同步增长。

3.全面推进人性化创新

人性化创新,是在以人为本核心立场的指导下,以满足人的各项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产品、环境等物的人性化为主要手段,所开展的各项创新活动。人性化创新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方法,需要引起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使其成为创新活动的支柱性力量。首先在工程建设、生产运营、技术改造等过程中大力推行人性化创新,从工作环境、设备性能、操作方法、检修工艺等方面入手,以提高设备、环境的人性化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活动。其次积极开展人机工程、人性化设计等有关设备、环境人性化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形成一系列有关人性化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并指导规划、基建、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最后探索建立人性化创新的评价、鉴定和表彰机制。在现行创新评价、鉴定和表彰体系中,加大人性化创新的比重,必要时可专门设立相应奖项。

五、成效

1.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活力。通过建立创新工作管理组织机构,加强创新工作领导;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创新价值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献计献策的积极性,形成企业文化的创新机制,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 烟草企业 教育培训 创新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加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文化知识的竞争都十分激烈。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就必须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使其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教育培训是搞好队伍建设、培养人才、全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烟草企业紧紧围绕整个行业“十三五”期间“贯彻发展新理念,再上卷烟新水平”的发展主题,是牢牢把握“一个发展目标,五个基本定位”的重要保证。可以说,要想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把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将其当作企业管理创新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烟草企业深刻认识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教育培训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

职工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质量,影响着整体工作业绩和企业目标的实现。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既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如果不更新知识,就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因此企业必须培养职工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学习、培训是促使企业适应竞争环境和不断发展壮大的战略。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提高职工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其专业管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水平,才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开展教育培训是提高队伍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

企业如果没有创新的理念、超前的思维,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这就要求职工要有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日常工作中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创新过程中坚持科学性和前瞻性。只有勤于学习,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才能更好地获取信息资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完善知识结构,紧跟时展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创新创造,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开展教育培训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的最佳手段

人是企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必须依靠广大职工,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作用价值越大,企业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越大。因此,应大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职工素质的培训,建立能够充分激发职工活力的人才培训机制,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职工的工作能力与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将职工培训作为企业不断获得效益的源泉。

二、烟草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培训理念的创新

树立科学、与时俱进的教育培训理念和目标,改变已经不能适应形势要求的传统培训方式、理念,促使教育培训理念朝更具创新性、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首先,培训工作应当抓住重点,对接受培训的主体或对象因材施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设定目标和具体可行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完成和实现。其次,要贯彻“学以致用”的理念,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际工作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完成传统观念的转变,避免出现流于形式和走过场的情况,提高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拓展创新的培训思路与模式

第一,积极鼓励在岗培训,树立“育人成才”的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与计划,对职工的技术、基础知识、探究思维进行重点培养,通过研讨会、案例分析、技术交流、技能竞赛等开展培训教育工作。第二,改变传统的培训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将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避免单调和重复,提高培训的效率,在培训形式上注重灵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培训。第三,树立针对性的原则和意识,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重点,增强培训教育工作的效果和影响,从而体现培训计划与内容的科学合理性,与时俱进,建立具有前沿性的培训思路和模式。第四,充分利用行业现有的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设备制造厂家、行业先进企业及技术带头人的交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实现培训信息化

在实现职工教育科学化、信息化的过程中,融入网络、多媒体和远程协助等先进技术,通过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职工的知识修养。由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远远落后于当下的发展形势,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计算机的新媒体、多媒体技术,设计新形式的教材和资源材料库,并融入新颖的教学手段,用图片、影像资料等呈现教学内容;与网络相联系,实现课程的多媒体化,推进网络通信设施交流互动平台的建设,以实现优势互补。

三、烟草企业开展教育培训的最新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烟草企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阶段,烟草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现象,为了实现烟草企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是教育培训事业的重要保障。在聘用培训教师时,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需要熟练掌握烟草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情况。只有将教育培训内容与生产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培养既精通业务又掌握先进的培训方法的管理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建立企业自己的内训师队伍,通过制订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企业内训师的管理,他们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教育培训工作能否贴近实际工作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先进的企业培训理念

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科学的职工培训机制,完善科学的职工培训体系,培养学习型职工,打造学习型企业。对职工而言,培训能使其提升技能,激发潜力,增加对工作的满意度,同时也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实现个人价值,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三)改变形式单一的培训内容

烟草企业不仅要注重企业职工理论知识和知识技能的培训,还应注重职工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的培训。因此,在_展教育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应由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培训方式转变为以教师和职工互相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能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增强教师和职工、职工和职工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另外,在培训内容不断创新、更新的过程中,为了使烟草企业的安全生产观念深入每一名烟草企业职工的内心,培训的内容应涉及企业制度文化和安全文化知识,同时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还应加大对职工技能的培训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培训不是走过场的象征性工程,而应是切实帮助受训者提升自我认知和能力的工作。因此,培训部门在开展培训工作前应进行必须培训的对象的调研,对其所需的培训科目、培训内容进行调查并分析总结,并根据工作任务和受训者的岗位特征选择培训方式,根据受训者的特点为其提供适宜的培训环境,从而增强受训者接受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篇6

[关键词] 物流企业反向营销营销理念创新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任何事物都会停滞不前。现代物流企业更应注重创新,尤其要抓住创新的源头――客户。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物流市场上服务产品和竞争厂商的日益增加,竞争日趋白热化,使得产品短缺已被客户短缺所取代,这意味着客户已经成为市场上真正的强势群体,直接表现为客户对服务产品的需求日益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其选择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和深化,这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完全以客户为中心和原动力,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的走势,让客户决定创新,唯如此,才能持续不断的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实现客户满意并最终实现社会满意的终极目标。

一、物流企业营销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中国物流企业大发展的时代,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促使物流服务逐渐成为我国企业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特别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强势介入,物流企业所蕴藏的无限商机已显示出强劲动力,它将呈现知识化、集约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作为新兴服务产业,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与企业营销理念的发展相伴相随。当企业营销理念的核心从产品制造转向产品销售再转向为客户服务,直至现今的“一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现代营销理念时,人们对物流的认识也已从企业自身的“功能性活动”上升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尽力增加顾客让渡价值”的“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储存和配送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管理过程。从企业经营和发展角度看,物流的本质就是服务。现代物流由实现商品空间移动的输送、时间移动的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等元素构成,但最基本的是要为顾客服务并全力满足其需求。外资物流企业如快递业巨头UPS、FedEx、DHL和TNT;运输物流公司如马士基、美国总统班轮等已大举“抢、逼、围”中国市场,再加之“第三方利润源”的驱动力又使无数冠以“物流”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挂牌成立,使得竞争环境日益严峻;此外客户需求的无限扩展性、多层次性及分散性等特点致使其对物流企业的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物流企业的营销工作不得不紧紧抓住客户这个创新的动力源。

二、物流企业营销理念创新的实践运用

如果说传统营销理念是从产品到客户的一个所谓“正向营销”思路,那么现代营销则是“反向营销”占主导地位。反向营销理论以价值传递的基本理念为根本,是市场营销理论的新运用,它谋求与供应商建立并形成高效率的、共同协作的新型关系。就物流企业而言,所谓“反向营销”就是物流企业首先要了解客户需求,然后确定、设计服务产品的功能,其实施方向与服务产品流向相反。当今,物流企业的客户已不仅仅是服务产品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比以往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与技能,在日趋宽泛的服务产品选择中享有主动权。因此,物流企业只有在设计、生产和提供服务产品时以客户为导向,真正站在客户角度看待服务产品的价值,这样才能够争取并维系客户,从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反向营销坚持以客户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目标,因此物流企业在实践运用中应以反向营销理念作为其战术支撑,将其清晰地定位在一定的战略高度,明确范围并适时采取各项具体措施。笔者通过对武汉H物流企业的实地调研和考察,结合相关管理人员访谈,深入透彻了解其营销理念的创新方式――反向营销。

1.以关系营销作为指导思想

物流企业以关系营销为指导,通过明确目标市场,深入发掘客户需求来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赢得与之的长期关系,求得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集中物流企业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物流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市场细分也日益深入,因此物流企业必须深入研究客户需求,明确自己的目标客户和服务定位,凭借自身独具特色的服务产品,才能赢得客户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不同客户企业的要求和关注点不同,如服装行业客户关注缩短周转期、汽车行业客户关注降低库存水平、电子行业客户则关注降低物流成本等,物流企业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现实中H物流公司虽具有强大的公路网络优势及内陆运输硬件资源优势,但经过分析确立了打造服装、家电、医药及食品四大物流品牌和服务通道的目标,达到长期占领武汉市场的市场目标。

(2)改进客户管理,发展长期合作

客户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忠诚客户并使其产生持续购买行为,从而实现企业长久的利润增长。物流企业应根据客户企业的规模及利润贡献大小建立客户档案,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确定不同的客户管理目标及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同时,还要加强与客户沟通交流,如对一般中小客户要加强电话交流,及时传递企业信息;对重要客户,应有专门客服代表经常进行沟通和拜访,以期实现服务内容和流程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此外,物流企业还要进一步规范服务标准和政策、建立客户咨询及意见反馈体系、制定意外事件应急服务方案等,从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改善客户服务,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

2.以价值营销作为经营理念

物流本身就是服务,物流企业只有通过为客户企业带来利益或成本竞争的优势,才能分享到客户发展壮大的成果和利益。而能否赢得客户的关键在于客户对物流服务的满意度,同时物流服务的“滚雪球”效应也会使满意的客户带来更多客户,物流企业的增值效应也就越大。

著名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曾讲过:获得和留住客户的最好办法就是持续地计算怎样使他们失去较少而获得更多。根据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物流客户在选择物流服务时也会从总价值与总成本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能提供最大让渡价值的物流企业作为其优先考虑对象。因此,物流企业应从单纯价格竞争转向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员工服务技能、提升物流企业品牌形象、提高运作效率、降低客户时间成本等方面。H物流公司不仅注重信息网络建设,而且针对客户需求提出“咨询式销售”方法,为特定客户提供物流咨询服务,深入到企业内部实地调研,从而提供全套物流解决方案来帮助客户整合供应链和业务流程,最终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

3.以体验营销作为主要方式

舒尔茨教授的5R理论强调了组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性。客户在购买服务产品时并非只看重产品本身,也很在乎购买过程中的体验。企业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时,通过特定场景的设置使客户参与并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样,客户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增进了对服务产品的认同感,服务产品的形象价值也在无形中相应提高。瑞典宜家公司将体验营销应用到市场营销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而使其从一家小规模家具邮购业务商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如当顾客选货完毕装运货物或包裹时,如果缺少车顶架之类的用具,公司会根据顾客需要随时借出或以成本价出售给顾客,这种做法极大提高了顾客让渡价值,并成为宜家利润的不竭来源。总之,企业通过体验场景设置分别从利益与成本两方面向客户让渡了价值,使客户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并有助于服务的销售,从而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三、物流企业营销理念的发展升华

物流企业营销理念的核心是把握客户需求,最终实现客户满意。伴随着全球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炸、通货膨胀和忽视社会服务等问题日益严重,要求企业顾及社会整体利益的呼声日益高涨,即营销的终极理念是实现社会满意,这跟目前我国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事实上,顾客满意与社会满意本质上是协调统一的。站在“和谐社会”的经济立场上,社会作为个体的集群总合,社会满意就是单个顾客满意的有效集合体。顾客满意要求企业的一切计划与策略应以顾客为中心,但企业不能一味的满足顾客需求,而是必须在国家法律及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实现顾客收益的最大化,这同社会满意的基本观点相吻合。因此只有了解并把握微观个体的需要,实现顾客满意,才能提高全社会的满意度,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和进步。

就物流企业而言,倡导绿色营销应成为其营销理念的发展方向。所谓绿色营销,即以常规营销为基础,强调把消费需求、企业利益及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统一,统筹兼顾,是社会营销的主要形式之一,且更强调环保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环境问题已被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上来,作为服务供应商的物流企业尤为显著。现代物流活动的各组成元素因存在非绿色成分而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见表2)。

绿色营销要求物流企业更新观念,构建绿色物流,通过提供绿色服务,满足客户的绿色需求,使客户在环境保护和提高自身生活质量中坚持绿色消费。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国际市场中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另一方面基于自身的社会责任,对公众的消费行为起到引导和强化作用。因此,绿色营销理念可以促进物流企业绿色产品市场的开拓,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孙明贵等:物流管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韩顺平:顾客让渡价值解析[J].经济问题,2001(9)

[4]胡春: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分类管理[J].商业研究,2002(11)

[5]刘力钢霍春辉:寻求企业战略优势的顾客价值管理模式[J].经济管理,2003(9)

篇7

[关键词]管理、新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046-01

一.新型管理理念下的“四大定律”

1.烂苹果定律

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管理的人物,他们像苹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它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这是因为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匹野马一秒钟就能毁坏掉。一个不干工作喜欢搬弄是非的人足以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烂苹果”要果断清除。

2.手表定律

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走时不一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同理,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行为将陷于混乱。

3.彼得定律

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把晋升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因此,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被晋升提拔到别的岗位却不称职。一名称职的技术工被提升为经理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4.认同定律

认同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往往被一些企业老板疏忽。认同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因此,企业的领导者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暴力管理与危机管理

暴力,在任何一种管理形态下都是客观存在的,按性质分,包括合法与非法两种强制性的本质属性;按状态分,有正常与非常两种表现,正常表现,一般都是基于对象在执行方面是否存在着反对、推卸与不作为等行为,主要的显见表现是,在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方面存在考核的必要;非常表现,一般都是基于对象行为在性质上构成利益损害,表现在企业方面,主要是阻碍组织在企业化过程中制约了行业的进步,或者企业绩效的利润所得即已构成针对员工与顾客的社会化损失(收入增减与支出增长存在不协调)。

在此,我试着列举暴力管理的种类。在针对企业的正常暴力管理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对人、财、物的调节与制约,譬如:辞退、扣薪金、转移投资等;而一些非常暴力管理活动,一般表现为战略并购、行业重组、职工罢工、股东表决罢免大会、其它方式的产权占有与转让等等。这里说明一下,公共管理领域的军事管理与刑事管理并非本文探讨内容。但是,企业及其相关方(主要是员工与顾客)通过社会管理机器维护自身权益属于一种非常暴力管理手段。不过,在专制结构体系中,员工实施非常暴力管理手段往往需要建立在健全与保障的工和福利机制之上;否则,个人将品尝到非奴化后果。当这样的个案不断叠加,则易于形成社会暴力活动危机。

三.明确创新管理的目的

在我们强调创新管理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创新管理,我们又为什么要坚持创新管理。虽然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真正善于创新的人少之又少,但由于全社会对创新的大力鼓吹,以及创新之于企业的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因而,员工在谈到创新时,差不多争先恐后地予以倡导,唯恐说晚了、说少了被同事视为保守。创新在企业似乎成了“绝对正确”的代名词,其实是大谬不然!创新,有如我们所言的创新,固然是名利双收,多多益善,但创新本身却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像企业常见的产品创新,从产生一个创意到产品概念设计、工艺设计,再到市场化、产业化,每一步都是一个惊险的跳跃,其间的任一环节出了差错,都可能导致创新走向愿望的反面,轻则多绕几个圈子,费时费力,事倍功半,重则迷失了方向,钻进死胡同,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以华曙高科为例,通过创新化管理,使企业拥有从软件到材料再到设备的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条,华曙设备可以修改参数及更换耗材,大大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开源思想及多年技术沉淀,让华曙得以提供高性价比的工业打印解决方案,这也是华曙最大的竞争优势。

华曙40%销售来自海外市场,拥有丰富的海外视野及应用案例经验,为加快行业产业化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华曙设备已经进入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今年,华曙将进一步加大海外尤其是欧美市场布局力度。在去年收购欧洲最大3D打印设备服务商LSS股份基础上,通过他们的专业服务,今年将进一步拓宽欧洲市场。此外,近期还将斥资在美国奥斯汀成立美国分公司,并在当地布局加工服务。所有这一切创新管理举措,使华曙高科迈入了发展的快速通道。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去做创新管理,必须明确自己的目的。通过创新管理,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永续经营。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次成功的创新,在给企业谋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利润上升、市场扩大、业绩增长迅速的同时,也带给企业自以为是、人员膨胀、骄傲自满、反应迟钝的“成功综合症”。“成功综合症”的症结不在成功,而在成功者对成功的态度,成功者如果视一次成功的创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放大并滥用一次成功创新的经验,从此裹足不前,抱残守缺,则其进锐者,其退速,成功变失败之母。反之,成功者视一次成功的创新为千里之行的起点,持续创新不动摇,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与日俱进,一往无前,则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尽成功滚滚来,成功为成功之母,永葆活力,基业常青。

参考文献

[1] 《当代管理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作者:[美]加雷思・琼斯.珍妮弗・乔治,著.郑风田,赵淑芳.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企业管理理念 创新

所谓的“企业信息化”,即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实现企业生产、运营、决策、管理等工作的有效进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管理水平,节约成本。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同企业传统经营、管理、运作、组织等形式大相径庭,因此,只有推进各环节的信息化变革,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方可保障信息时代下企业的稳定有序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管理创新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途径

企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因此,信息化建设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与一般企业管理间的区别在于管理流程与管理方式大不一样。信息化建设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不再盲目模仿现有管理模式,而是逐步创新形成自身独特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流程更趋规范化。由此可见,为了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先创新管理理念及方法,推动新型管理模式的有效运营,改良绩效考评制度。由于我国企业未经历工业化就纷纷步入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因此,严重缺乏信息化基础及管理流程等规范化标准,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导致企业如无头苍蝇般横飞直撞,对管理思想及组织流程缺乏全面考虑,因此,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并非技术性问题,而是管理方面的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信息化建设并非孤立存在,它是现代化技术和新型管理模式融合体,和企业运营体制的创新、重组等环节密切相关。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加快企业管理理念及方式的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又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个整体。若非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就难以创新和发展,若不利用创新的管理理念进行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二、信息化建设模式下推动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策略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面临着诸多障碍,下文重点针对如何在信息化建设模式下推动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了分析。

(一)增强信息资源管理意识

如今,不少企业管理工作仅限于内部物资的配置,对于信息及知识配置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必须加强信息资源整体配置的管理。目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下,知识、技术与信息就推动企业生存及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资源,方可推动企业不断加快创新步伐,称为同类企业的领跑者。为此,企业必须增强信息资源管理意识,明确知识、技术及信息资源的重视性,充分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设立信息主管一职,并划为企业高层管理,专门负责对企业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并利用信息这一利器,协助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赢得先机。

(二)树立“人性化”发展理念

不少企业决策人员思维守旧,认为自己可以决定一切,独断专行,多数员工也是唯命是从。企业缺乏决策者固然是不行的,但若员工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领导出谋划策,单凭其一人运作,企业很难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因此,企业必须树立“人性化”发展理念,使企业与员工融合为一个整体,员工时刻将企业的发展视为自身的发展,企业能够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各种需求,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能确保二者互利互赢,共同发展。虽然“人性化”发展理念并非来自于信息时代,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唯一掌控者是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下,要求企业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性,促使他们将所持有的信息与物质充分结合,不断超越自我,改革创新,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

(三)强调知识管理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称为经济发展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外界最新资讯,把握市场脉搏,了解同行企业的发展情况,必须随时随地地保持沟通与交流,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有人认为信息是“死”的,也有人强调信息是“活”的,决定信息“死”与“活”的关键在于企业员工的综合知识水平。如果员工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与他人或其他部门进行高效率地沟通与交流,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各种新型产品与服务,实现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当前的企业无一例外均为信息化企业,在这样一个信息化建设背景下,为了充分满足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就必须加强知识管理。上文已经提到,信息主管的设立表明国外企业对于信息资源十分重视,与此同时,作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信息主管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更是十分重要的知识载体,这是由于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为企业的正确决策出谋划策,使企业能够有效应对激烈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深刻了解知识管理的意义,构建一个扁平化的组织模式,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便捷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等特点,因而在多个领域中均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目标之一。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整体。为此,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基本出发点,对企业管理理念及模式进行逐步创新,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小梁.管理创新应对市场竞争――信息化是企业变革的重要手段[J].每周电脑报, 2012;11

[2]陈绍辉.ERP在中小企业的实施模式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

篇9

一、树立企业创新的意识

企业创新的前提是必须对创新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判断。首先我们应该将创新的重点落脚于是经营创新还是管理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讲,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体的,但严格区分起来,企业经营是外向扩张的,是面向市场、客户、合作伙伴及竞争对手的,所追求的是组织的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所解决的是企业的生存问题;而企业内部的管理是收敛的,面向的是流程、业务、分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追求的是组织的效率,它所解决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次,企业的创新是有继承的创新,创新并不意味着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是在继承企业以往经营管理成果和成功要素的基础上的创新,一个企业未来的成功更多的要素存在于其过去。企业只有对以往成功的要素有智慧地把握,才可能把握未来的成功。不能盲目的模仿或者赶时髦的推崇某种模式,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引进他人的成功做法。

二、推动市场创新意识

第一、创新市场需求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企业创新需要整体的思路和目标的牵引。以市场为导向,应该成为牵引企业创新的主导力量。

创新客户的需求,就是要抢先一步发现或引导客户需求,以客户的价值观、满意度为导向;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不仅仅是去捕捉机会,适应市场,而是去创造机会,引导消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形成差别优势,并通过强化这种差别优势,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可能超越对手,为企业开拓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第二、核心技能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当新的市场机会出现后,能否全方位一体化地满足客户需求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一个企业自主拥有的,其他企业不可模仿的综合技能,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保证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三、以市场来检验创新成果。企业是功利组织,创新成果是否有价值,最终取决于客户的评价,取决于市场的检验。可以说客户手中的“货币选票”,决定着企业创新成果的命运。

客户的价值观是企业创新的牵引和导向,客户满意度是创新成果的评价标准。脱离了国情,脱离了市场需求的创新,其风险才是更可怕的,以上所讲的创造需求是有前提条件的,否则企业将陷入自造的需求泡沫中。

为此,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研发管理的组织体制,把对研究成果负责变为对最终产品负责通过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对研发人员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顾市场变化的幼稚和盲目的创新。

三、构筑企业创新的平台

第一、有效地管理创新。创新意味着高风险和高投人,企业必须睿智地解决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建立充满活力且控制有力的创新管理体制,对创新进行有效地管理,避免无序的创新撕裂企业的管理。

对于企业讲,创新是一个整体行为,必须由统一的创新文化作导向。在企业内部,不仅要有创新的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理念,建立基于创新的核心价值体系、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将创新意识贯彻于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成为一个共识和承诺,使创新成为在统一理念指导下的有理智的集体行为。

第二、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的组织氛围。企业创新的天敌是僵化和条条框框的限制,为此,必须建立和弘扬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宏大的具有相同价值观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一个队伍。

四、建立充满创新活力的经营机制

第一、吸引和使用创新型人才。企业创新不仅要有理念平台,还需要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来培育创新的种子。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要吸引优秀人才,首先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搭建起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给予优秀人才展现个人创新能力的舞台,并由此吸引更多的人才。其次,在用人机制上,能够打破论资排辈,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再次,在企业中必须赋予各级管理者选拔、培养和举荐人才的责任,把下属的是否优秀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一条标准。最后,企业必须建立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尊重人才,但绝不迁就人才。

第二、予创新成果以合理的回报。知识经济的核心是财富的创造方式和知识拥有者的致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报酬体系做出相应的变革。

篇10

一、中国企业开展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差异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经营面临跨国界、跨区域的文化差异,无论东西方文化还是南北文化差异都是显著的,而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开外放的时间较短,对国外文化差异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而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而且方化差异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这些因素是中国企业开展国际营销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

(二)企业新型营销网络构建

中国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营销理念与国际营销理念相距甚远。传统的销售渠道路径长,层级多,使企业很难适应当前多元化的营销需求,企业的的营销网络针对多少变的营销环境其灵活性不足。

(三)管理方式与水平问题

传统的管理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大硬伤。具体表现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性差,企业的业务程也欠规范,一体化程度低,管理效率不高。与此同时,与现代化管理技术相匹配的硬件系统设施也不完备。

(四)营销理念问题

中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成长时间太短,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下的销售理念,主动营销的理念较为淡薄,营销沟通手段缺乏创新意识。较多的注重企业内部的传统的营销手段,大多集中在价格、产品、渠道、促销等策略的综合运用,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营销方式必须进行创新,否则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当今全球市场,保护型的壁垒市场随处可见,要开辟这种市场,成功地进入某一特定市场,并在那里从事业务经营,有必要进行营销创新,以便更好的与目标市场中的各方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五)品牌问题

品牌是在营运和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将产品与消费者等关系利益团体联系起来,并可以带来新价值的一种媒介。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便是品牌的竞争,而中国企业缺的是品牌、品牌意识、品牌策划、品牌营销。

二、中国企业开展国际营销面临的挑战

1. 随着中国加入WTO,更多中国企业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将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中国企业面临的营销环境将更加复杂,因此,必须了解其他国家和市场的营销环境,如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

2. 企业面临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非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一方面因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程度和时间都与西方国家企业不具可比性,诸多规则都是被动适应,没有话语权;具体表现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出口补贴等,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具有公平性。而西方国家在限制进口的方式更隐蔽。为此,中国企业必须熟识国际营销惯例、研读贸易规则及分析当地市场的文化背景,才可能进军国际市场。

3. 企业面临一个竞争对手更强劲的营销环境。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日益加深,使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竞争的对象也在发生变化,竞争特点也呈现出与传统竞争不一致的新特点,由单纯的顾客争夺竞争转变为资金、技术、人才及战略伙伴的竞争;竞争的主体也由单个企业的竞争向跨国集团之间的竞争转化;与此同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作为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使国际市场的营销活动更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表现特别突出的如种族冲突、地区摩擦、国家利益等。这类风险特别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国家之间更大。

三、中国企业国际营销环境分析

(一)社会文化环境

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均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文化通过多种方式渗透于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市场营销业绩的优劣与文化的认同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正确合理处理好文化的差异性,有效把握当地文化的相关动机,确定合理的行为模式,精确定位有哪些文化价值观念与本产品有关。

(二)经济环境

一是市场规模。企业在选定目标市场时, 首先关心的是该国的市场容量,也就是市场拥有的购买力总量。 通常情况下,许多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都与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高度相关。二是经济发展阶段。因为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居民收入存在差异,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不相同,从而影响到国际市场营销。三是消费结构。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必须分析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物价通货膨胀程度,市场商品供给状况和消费偏好、储蓄动机差异等。从而为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三)政治法律环境

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要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采取适当方式公平合理地解决争端,这也是国际营销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经常要受到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四)技术环境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创新已经成为除资本和劳动之外的第三要素。未来的竞争将是科技的竞争,具体体现为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四、企业开展创新型营销的对策

(一)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要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首先要制定全球化的营销战略。全球营销战略是指企业从世界的角度去考察企业的生产、流通等全部营销活动,按最优化的原则,为了实现成本最低,就必须把不同国家中的不同企业组织起来,以最优的营销方案去占领市场。突显出比较优势,更好的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二)营销手段创新

在信息时代,企业应尽可能充分利用网络的市场优势,2014年11月11日淘宝交易额突破570亿人民币,这证明网络的能量是无可比拟的,网络营销已经冲击到了传统的营销手段。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就已说明网络营销挑战传统营销的好角已经吹响。

(三)营销方法创新

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合理制定产品定价的底线,注重销售渠道的变化,交流是最好的促销。这些方法都能有效促进企业销售。

(四)注重品牌创建与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