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3-29 22:4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提要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不少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这个问题,但各有不同的见解。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物理教学的质量很有帮助。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
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包括两个过程:先是发散性思维过程,后是收敛性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而收敛性思维则是综合多种信息,找出最佳方案的思维过程。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为发散性的思维方法往往是向外扩展的,有可能找出更多更好的适当答案。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先设出几种方案,再对每一个方案进行检验和论证,从而淘汰一个个欠佳答案。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是发散性思维,表现为“大胆的假设”;这一过程的后半部分是收敛性思维,表现为“小心的求证”。实际上,解决问题往往是发散收敛发散收敛多次循环的过程。只有收敛思维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两者协调的活动,才能发现新关系、新联系,提出新假设、新方案,解决新问题。
创造性思维对完成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在学校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在此,我仅以习题课教学为例来阐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须持之以恒,每讲一个物理题,都要引导学生思考已知量和待求量有关的物理公式、定律有哪几个,这就是发散思维;然后用“双基知识”很快判断出到底用那几个公式或定律,这就是收敛思维。这样,每做一个题,都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
在习题教学中,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一题多变
采用“一题多变”既可防止“题海战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原题的题设条件略有演化和改变,而使问题的物理情景发生变化时,一些反应能力差的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不加深思就“依样画葫芦”,结果导致失误;甚至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时也会被这种“似曾相识”的题目迷惑。这样由于发散思维,同学就有这样那样的许多错误和正确的解答,进一步研究题目,使答案越来越趋向正确化、简洁化,最后通过设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达到更深层次的“举一反三"的练习,这样既可使学生深化、活化知识,建立起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念,又可培养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敏感性。
一题多解
对于创造性思维,发散的幅度越宽越广越多,因此在习题课中“一题多解”是个好方法。
一题多解具有知识覆盖面大、综合性强、解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去探讨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殊途同归。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技巧越高,对解决新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有时有些方法甚至是教师所不能想到的。一题多解能从题目的不同侧面去探索题目的多种解法,这是A・F・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例].如图所示,重量为G的物体挂在三角形框架ABC上,求横杆AB斜杆BC上各受力多大?
要求解法越多越好。结果学生提出许多解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a.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法
b.力的分解法
c.正交分解法
d.三角形法
在求解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重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在审题、解题、议题三个环节上指点方向、教给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并悟出其中的道理。二是不能单纯为追求解法的多少而损耗精力,主要的是对几种不同解法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找出最佳解法,对思想方法不同和有实质性区别的解法,更予以重视。解法不在于多,而在于活、巧、高。三是要针对学生在求解过程普遍存在的一种模糊认识、错误思路通过提问,提出似是而非的答案形式,把矛盾诱发出来,并及时启发学生将其澄清纠正,实现“一题多问”的方法。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50-02
创造性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找出新答案,发现新关系或创造新方法的思维,可以说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有鉴于此,本文就如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谈点拙见,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
1.启迪思维留有余地,就是改变教师的单向灌输,包打天下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既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出他们的钻研和探索能力
例1:已知a1=3,a2=6,an+2=an+1-an,试写出数列{an}的前五项。
课堂上学生很快求出了前五项:a1=3,a2=6,a3=3,a4=-3,a5=-6。
我接着要求学生再求出五项后,看能发现什么?并计算出a1+a2+…+a1998的值。
课堂上学生很快就能求出:a6=-7,a7=3,a8=6,a9=3,a10=-3,并发现:从第七项起开始重复前面的各项,此数列为周期数列,且周期为6,于是轻而易举的得出:a1+a2+…+a1998的正确结论。
2.深入探讨问题背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例题,习题的讲解和练习来体现并完成的,如果教师能重视启发学生通过揭示问题的背景,发现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氛围,调动全体学生敢想、善思,敢于“标新立异”,也就成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了。
例2:若抛物线y=ax2-1上存在关于直线y+x=0成轴对称的两个不同的点A、B,求a的取值范围。
先探求问题的背景,欲求a的取值范围,关键是得到一个关于a的不等式,也就成了问题解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了。
分析1 利用二次方程判别式≥0
设A(x,y)是抛物线y=ax2-1上的点,则A关于直线l:y+x=0对称点B(-y1,-x1),也在该抛物线上,故有:y=ax2-1-x=ay2-1,再两式相减得,a(x-y)=1与y=ax2-1联立得ax2-x-1+ =0,由>0得a> 。
分析2 利用直线参数方程几何意义l1・l2
设P(x0,-x0)是直线l: y+x=0 上的两点,过P且与l垂直的直线参数方程是:
x=x0+ ly=-x0+ l 代入y=ax2-1得, at2+( ax0- )l+ax02+x0-1=0,
由t1+t2=0t1・t2 且x0=
分析3 利用AB中点M(x0,y0)在抛物线y=ax2-1内部关系式y0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探索途径,汇集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解法,这正是源于对问题背景的挖掘,它为学生才智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和机会。
3.打破呆板的教学模式,激励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的求异性,正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必须坚决克服‘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当务之急应激励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的培养。
例3 比较log23与log34的大小
教科书选取中介值来比较:
因为log23=log >log23=log2 =
log34=log
所以log23>log34。
如果将题目换成比较“log45与log56的大小”,很多同学仍试图造用中介值,但是因选不好而败下阵来。
我跟学生说:比较两数的大小,除了用中介值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很快说出还有作差法、比值法等,我再让他们用作差法将上例再做一遍,并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不少学生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因为log23-log34= - = 依重要不等式有
lg2・lg4 -lg
所以lg23 -lg2lg 4>lg23-lg =lg -log >0
再让学生比较log45与log56的大小,他们都能很快的得出正确结果,并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4.挖掘题中隐含条件,培养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中对各种问题的隐含条件挖掘越多,学生辨认隐蔽的和谐关系和洞察力越强,从而选择、判断、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强,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可以从条件,结论、图象及解题过程入手,通过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培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快速找到解题思路。
例4 解方程:( )m+( )m=4
分析:先找题中的隐含条件
( )m・( )m=1又( )m+( )m=4
所以,( )m・( )m=1是方程的两根,解得x1=2+ ,x2=2- ,故:m=2或m=-2。
由此可见,能否充分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并加以适当的应用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造思维火花
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能离开传授知识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好新、好动)。故在教学时,应尽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
例5 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图文并茂地在电脑里(当然也可以在幻灯片上)设计了这样一题:“从前,有一座山……,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他们协议,每人每天均下山挑一担水,若下山既可以走前山,也可以走后山,前山有2条路,后山有3条路,假定他们下山的选择相互独立,问这三个和尚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下山方法?”
因为每个和尚都有2+3种不同的下山方法,所以3个和尚共有(2+3)3种不同的下山方法,另一方面,若分类考虑:
①若没有人走后山,即3人都走前山,有2×2×2=23=C ・23・30种不同的走法。
②选1人走后山有C 种选法,这1人走后山有3种走法,另2人走前山有2×2=22种走法,所以只有一个人走后山有C ・22・3种走法。
③选2人走后山,1人走前山有C ・21・32种走法。
④3人都走后山有C ・20・33种走法,所以
(2+3)3=C ・23+30+C ・22・3+C ・2・32+C ・20・33
将上题一般化:“…n个和尚,前山有a条路,后山有b条路…”,则:
(a+b)n=C an+C an-1b+C an-2b2+…+C an-rbr+…+C bn
三个和尚的故事学生很熟悉,略加改动,成了一个趣题,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利用加法、乘法原理,愉快地从生活中“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上述过程好像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关,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把学的知识看作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知识和获得创造能力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景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通过导趣、导思、导法,使学生多讲、多动、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愿以我们创造性的劳动、培育出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石志群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尝试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5)
[2]陈贵伦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做法,数学教学研究 2002(7)
篇3
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是: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缤纷灿烂的创意果实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即创新思维之树。三者的逻辑关系是: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产生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灵感产生创意(稳定可以感知创意之果);创意聚合为想象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之树)即创新思维。
因此,通过少儿科幻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兴趣基础上产生的灵感之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关键词】科幻画 灵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少儿科幻画创作,是一项深受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亦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以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对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以及三者关系的论述,探索了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学生创造性即想象力思维的机制,同时借助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作品实例加以论证。
一、对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一)少儿科幻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颜色、形体甚至物件的外观等图像视觉来传导信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在其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绘画题材和画作内容缺乏大胆想象、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缺乏新颖性与独特性、作品大同小异、创作思路相互模仿了无新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等。上述现状亟待改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时代需求。
(二)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所谓“科幻画”中“科”指的是科学常识、科学知识;“幻”指的是幻想、联想和其他符合科学逻辑的想象;“画”则是指美术技法和技巧。总之,科幻画是把科学元素渗入到美术创作画教学中,它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幻想和美术表现能力三大要素,是三位一体的艺术结晶。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平面艺术展示创造性思维和绘画表现技术有机结合的科学和艺术的教育,也是一种倡导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科幻画来表现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憧憬,以及对困扰人类种种难题出于科学角度的解决方案。因此,一方面想象空间不能局限于科学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毫无科学性的漫无边际地把绘画变成科学神话。就教师或科技辅导员而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和发挥来自于对科学和美术的双重热爱以及把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但是光有内心的创造冲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使其外在化的美术语言。而科幻画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力图探索出符合少儿兴趣的把科学和绘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思维规律和艺术表达形式。
基于上述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出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如下要素:第一,受教育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第二,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科学题材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第三,教学途径是积极启发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想象,随之用各种美术技法加以具象化地表现;第四,教学目标和重点不是绘画作品本身的优劣和奖项的层次,也不是美术技法的娴熟和艺术性,而是着眼于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对科幻美术具体化的创造力的不断挖掘、激发、发现、催成、培养和成熟,即内在的创造力的培养。至于绘画作品所使用的美术技法、技巧,是否得奖等都是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参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目标本身。
(三)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特点
科学幻想绘画是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遐想而形成的绘画作品。以科幻画为媒介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因而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教育特点:
第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美术心理特点。受教育对象一般为7岁至 14岁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美术心理特点具有阶段性,从“画内心自己”到“画外部世界”,从“无目标地为玩而画”到“有目标的题材创作画”,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此外,学生们富有无边无际的幻想而常常缺乏合情合理的科学,要把“幻想”和“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变成科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的。
第二,要十分关注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法对学生的美术心理的影响。正如现代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年龄、着装、打扮十分敏感,这对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样,美术技法的表现力对教学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加上科幻画题材的迷幻神秘性,绘画技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简单的一只蜡笔虽然可以成画,但成不了科幻画,正如自行车的快慢无法表达飞机的速度,何况是光速”。
第三,要耐心地启发和期待并小心翼翼地关照和呵护学生流星掠空般转瞬即逝的科幻灵感。而科幻灵感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
二、对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探索
在指导少儿科幻画创作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幻灵感、科幻创意以及科幻兴趣的研究。灵感一词有点玄妙难以捉摸,在心理学意义上解释为作者在独创性活动中,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意念;从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科幻灵感则可以解释为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具有科学幻想内容的意念。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是彼此关联、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机制的三大核心要素,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
(一)科幻灵感与科幻画创意
就科幻灵感与创意的关系而言,科幻灵感是科幻画创意的起点,一种主题创意的产生首先来自某种灵感意念,灵感如流星掠空,耀眼夺目又转瞬即逝,活跃灵动但不够稳定,要形成真正的创意则必须善于感知灵感,抓住灵感,并不断强化和放大灵感,使它最终成为可以感知的东西,成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
(二)科幻灵感与美术兴趣
就科幻灵感与兴趣的关系而言,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灵感的产生奠定基础,灵感的基础是兴趣,兴趣是灵感的源泉和滋生土壤。
要让学生对科幻美术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让科幻画真正走进他们的视野,走近他们的心灵,诞生于他们的笔下。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用其带有童稚的美的原则,把心中的世界再造成为眼中的艺术世界。这会让学生在科幻画的创作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欢乐,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发现、唤醒、引导他们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可能来自学生自然禀赋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但比兴趣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兴趣的维持。兴趣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兴趣的鼓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即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鼓励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具有显著的作用,这也构成了现代美术教育以及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础。
科幻灵感产生的依据来自科学的引领。科幻灵感不是胡思乱想,应该遵循科学规则。少儿科幻画不是神话或童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它是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少儿幻想绘画作品。中小学生是不缺乏想象力的,但是丰富的想象则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而不能漫无边际。笔者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十分注重想象力的科学化引导,即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趣的科幻知识的基础上再进入科幻联想,同时对科幻联想也还要加以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放鸭子,否则联想的效果也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的关系
如果把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一并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简单的关系结构:
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由此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
上述三者的逻辑关系是:
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创意(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
因此,在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对科幻画兴趣基础上的科幻灵感的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三、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实证探索
(一)从作品“奇特的树”看对科幻灵感的敏感、捕捉和提炼
“奇特的树”这幅画获得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画的诞生在于小作者有感于马路上的电线杆极难看又影响行人走路,于是灵感闪现,要用树来代替电线杆,后又想把电话亭、售货亭、商店等都搬进树里面,但这显然不科学,一棵树心怎么能容纳一个商店呢?怎样才能把商店压缩进一棵树呢?经过对幻想的科学整理,小作者只把售货亭搬到树里面,从而确立了 “奇特的树”的创作主题。
在创作过程中,小作者还产生过要把行道树用作公共汽车站牌的灵感,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她这个不科学的灵感,而是带她逛马路,让她仔细观察公共汽车站牌和行道树数量之间的关系,让作者对自己的科幻灵感经受科学和常识的选择。无数个与树有关的科幻灵感在不断得到提炼、升华,最后诞生了具有公用电话亭、售货亭、广告招牌、街头地图、交通指示牌功能的奇特的树,树叶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用于树上水果灯的照明。
(二)从作品“仿生鱼”看对绘画创意的鼓励和放大
画作“仿生鱼”曾获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画面中三条环保鱼,一条鱼专吃垃圾,一条鱼专喝污水,第三条鱼给其他鱼看病。该画在构思上把被保护动物变成了具有环保能力的动物,这种动宾颠倒的奇思妙想充分再现了儿童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和打破常规又合情理的童趣。该画的构思起先来自于国外画有鱼的装饰画,画面装饰性很强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科技成分,笔者引导学生由鱼想到了大海和海洋污染,再想到清除海上污染的机器,再想到可以像鱼一样在海里游动的机器鱼,最后想到可以治理污染的仿生鱼,该画的创意就这样产生了。
该画在绘画技法上也非常具有创意,是在色布纸上使用了固体水彩笔、珠光立体笔、珠光笔,甚至修正液,画面效果非常特别,有些部位的颜色即便是成人也难以理解其形成的机理效果,几乎无法复制。许多看过该画的儿童画专家对其绘画技法惊叹不已。当作品最后完成后,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弄不明白这幅画究竟用了哪些材料。
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内在的构思,同样也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外在的艺术表现,这种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造机制恰恰是科幻美术思维机制的特点,也是科幻美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国).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
篇4
关键词:中职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
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即出校门就能从事某种工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定义至今还没有定论。何克抗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学习学科知识、解决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的问题过程中,力图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空间、获取信息、分析加工和转换信息、储存信息、应用和监控调节信息,从而达到产生或可能产生出某种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成果,并加以传递、展示、评价和反思提升这些信息的智能品质。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还有研究者用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来描述创造性思维,指出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发散思维是最有代表性的创造性思维形式。从以上的界定可以看出,对创造性思维的界定有不同的侧重,但总体上来看,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以“新颖”或者“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中职生的思维状况分析
中职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没有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缺乏创新意识,思维懒惰,依赖性强,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通常相对较低。但学习成绩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没有直接关系,对于中职生而言还有着某些优势。中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阶段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况。因此,对中职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授课的开始,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地学习,也更能取得成就,因此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才会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富创意和想象。创造性思维具有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等特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音频和视频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更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我们在讲《动画制作》课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几段动画,从外部进行刺激,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就愿意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2.采用“交流合作”,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学生开始对信息进行加工、组合、选择。老师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应,学生可由其所学过的知识,或所经历的经验,运用联想的技巧,去寻找并建立事物之间新奇而富有意义的联结关系。在这个阶段,学生在学习中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学习潜能。教师要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等熏陶、感染、启迪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创造的热情和欲望,自觉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学生之间通过教学,相互学习,了解信息,也相互提出建议。交流的过程使学生相互间的思维再次产生碰撞,鼓励学生重新构思,争取与众不同,激励学生强化创造性思维。
3.科学评价,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学生作业进行科学评价,检验学生作业中创造性思维的价值,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向全体同学展示自己的作业,学生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作业展示时,相互欣赏,在比较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对出现的“亮点”,发现“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性作业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因此,评价学生的作业,进一步挖掘、帮助学生分析认识,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培养中职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中职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需要老师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教学。以上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试验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
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原则;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等,以渐进或突发的形式对现有信息进行新的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基石,要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本文仅对中学物理培养思维的原则与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把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三)求异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辐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四)多样性原则。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遵循以上四条原则,否则研究的目标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依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结合物理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上电路课时,我让学生画出班级中四个电键、七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的画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几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二盏灯同受一只电键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二)训练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有效结合。
如学到重力时,向学生提问:物体不受重力作用时,下列现象不存在的是:①人人跳起后,不会落到地上。②水从碗中倒不出来。③人可以倒着行走。④中学生将200千克的石头举不起来。这样一提问,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
创造性想象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要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展开,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就有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①马上停下来。②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④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们常见的物体是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在物体不受外力时,可依靠创造性想象,思考物体存在的状态。
(四)要加强七种能力的培养。
(1)培养观察能力。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物理,必须培养观察能力。无论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同时我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这样,使学生养成“见物思理”和“以物讲理”的习惯。
(2)培养注意能力。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指导学生培养并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
(3)培养记忆能力。记忆力的强弱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我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还在记忆方法的指导方面下了功夫。比如,某一章节学完以后,指导学生采用“列表法”,对所涉及的知识予以梳理归类,列成表格,既一目了然,便于对照,又培养了记忆力。
(4)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我极重视“实验操作”,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不仅如此,而且我还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让学生实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5)培养积累资料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首先教育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材料都注意积累,最终“厚积而薄发”;其次,指导学生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类。
(6)培养发问能力。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所以,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造性思维就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篇6
一、营造课堂氛围,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教师围着考试转,学生围着教师转,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必须尊重学生,改善课堂师生关系,给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让学生从索然无味的教学氛围中解脱出来,真正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把学生当作说教的对象,而成把学生看着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伙伴,在教学中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多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拉近了师生距离,使课堂气氛更宽松、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随和、谦逊,不能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相长,平等尊重才是正常的师生关系。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三、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他们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的听讲、被动的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越来越大,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
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机。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7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成熟学制。职业教育总体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其核心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从这个角度出发,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创新是建立在生产建设中的创新、产业服务的创新和生产一线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因而突出能力本位的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较为适合,这种教学模式符合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强调的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的高职学生是介于普通中学的高中生与高校的大学生之间的中间群体,是社会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1.认知发展进入新阶段。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佩里(William.Perry)把15岁以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他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思维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在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有研究者考察了这个阶段学生的元认知成分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学生能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及与他人相比的优势与短处,但关于实践任务及认知策略的知识明显欠缺,不知道如何依据学习材料的不同性质结构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不了解知识应用的具体条件与情境。学生普遍能制定合理可行的中短期学习计划并不断检查实施情况,但他们对学习中的漏洞、薄弱环节、作业与考试中的错误等缺乏补救意识,很少反省自己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缺,使得问题越来越多。而对于高职学生,在这一时期,表现尤为明显。他们的思想、情绪都特别活跃,对于自我评价的适应性较差,自评与他评之间呈现明显的悖逆趋势。
2.主体性意识开始增强。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举凡能进入普通高中继续读书的,都不会选择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社会普遍认为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自由时间相对较多,便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深入探索自我,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独立性倾向,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他们对新事物求新、求异、求变的愿望较普通高中的学生要强。同时这些学生进校时年龄小,可塑性强,有许多学生渴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锻炼自己、增长才干,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因而,这些学生参与自我管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欲望都很强,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意识。
3.大都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
高职学生大都天资聪明,反应敏锐,勤于思考,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接受能力。几乎所有的五年制的学生都充满热情,活力四射,他们热衷于参加社会工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在活动中,他们往往能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如果能够采取恰当的方法对他们施以教育,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和特点
当今世界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发展迅速,高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性思维(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言的,强调主动性和创见性。创造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定义出新的变量,提出新的假设和假说,形成新的结论和创建新的理论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属于高级、尖端的思维,对历史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这种思维对高职学生来说,很少能达到。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思维主体有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价值等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思维能力,我们所讲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的。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创造性思维是创见性思维。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思考的技巧上、思维的结果上,将事物放在系统中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这种思维模式要求超越“固定模式”,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从多方面探索某种创新性的东西,以便产生某种新颖的、前所未知的、前所未有的新成果。这种“由综合而创造”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对已有智慧、知识的杂交和升华,不是简单的相加、拼凑。综合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平凡为神奇。伊索寓言中的“龟兔赛跑”是众所周知的故事。龟兔赛跑,兔子在路上睡着了,乌龟获胜。但接下来,第二次赛跑,兔子没有睡觉,这次兔子得了第一名。第三次,乌龟说按它指定的路线跑,兔子同意了,这次路中间有一条河,兔子停下来,乌龟游过去了。第四次,龟兔合作,兔子将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样两者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比平常“站得高看得远”。这个例子形象生动地描述和解释了何为创见性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具有独创性、多面性、多角度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惟如此,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思维主体的知识面越广,想象力和转移能力越强,扩散思维的能力越强。集中思维是从一个方面、一个方向进行思考,在众多的信息、众多的答案或方案中,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大家认为是最好的方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美国纽约,一只鳄鱼皮制成的女式提包,按尺寸大小标价曾价值1500-4000美元不等。因此很多人都将鳄鱼皮堪称是财富的象征,巴赛蒂斯先生花了几年的时间调查“谁最需要鳄鱼皮”,在众多的答案中,有一个答案被认定为唯一的答案:“鳄鱼最需要鳄鱼皮”。我国的古语“解铃还需系铃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创造性思维思路开阔,善于从全方面思考,同时又能以某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第三,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如果缺乏创造性想象,就走不出事实的圈子,因而也就没有创新。法国作家莫泊桑说:“应时时刻刻躲避那走熟了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创造又是源于发展的需求,从满足社会需求出发,拓展思维的空间,应避免幻想和不科学的成份,需要现实定向。沃尔玛是世界上第一家试用条形码即通用产品码(UPC)技术的折扣零售商。1980年试用,收银员效率提高50%,故所有沃尔玛分店都改用条形码系统。因此,既要提倡大胆的想象,鼓励积极的幻想,又要提倡求实精神,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创造性思维参阅在现实基础上,使创造性思维成果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第四,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等反映现实的过程和事物的本质。灵感思维是在科学研究或艺术创作过程中突然出现、瞬间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从抽象思维的“中断”,转化到新思想的“飞跃”,经过这样的“中断”和“飞跃”,创造性的新思维、新观念、新主意、新办法、新答案产生了。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开放的、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无法像一件物品,如茶杯,摆在我们面前,任我们临摹、仿造。因此,创造性思维被称为一种高超的艺术。
三、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产业分工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同一产品从研发到最终消费往往经历数个国家的生产和经营环节,其背后经济组织的相互依存实质上意味着不同国家的相互依存,更进一步地说就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21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世界垂直产业化分工中令全球瞩目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就是“中国制造”。我国是全球工业生产大国,许多企业需要大量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上都需要具备相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原材料的加工、工艺的改进、新技术的运用等。高职学生社会交往、与人合作、动手能力较强,他们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实用型、操作型人才,加强对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够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后才能取得。当前,高职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之学会应用这种思维模式进行学习和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的起源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所有存在的惊奇。他们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青年人的求知欲最强,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普通高中或高校的授课方式效果不明显。对此类学生的培养,首先需倡导学生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参考书的,参考书承袭前人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讨论是磨砺创造性思维的良方,在学校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诱导学生在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设计问题,主动出击,阐述自己的观点,广泛地开展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就能起到“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培根语)的作用,就能不断磨砺学生创造性思维。
2.注重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和兴趣。
社会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源泉。恩格斯曾讲,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是进行单纯的理论研究的学究型的人才,而是将学生直接推向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能使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利用学生们独特的自我表现意识,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去思考“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比从课堂生搬书本的要形象得多,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如“创业计划大赛”、“金点子比赛”及调查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高新技术企业打工,或者利用自己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参与或投资兴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活动成为学生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探讨以综合技能、素质考核为主线的考核方法,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原有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探讨以综合技能、素质考核为主线的考核方法,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理论课只有实行全程化考核,可采用平时课堂考核、期中论文考核、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而学生成绩由此综合而成,其中可以适当放宽平时成绩的比重,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生更注重平时学习尤其是课堂学习,而不是临考前突击应试。平时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情况随时记录在案,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期中论文则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而每学期的实践教学也应设立考核要求,并纳入学期成绩的评定范围;期末考试虽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应加重案例分析题型的比重,将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考试方法的这种改革,目的是要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以开放性的作业和试题为主,重在锻炼和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摆脱照抄照搬或死记硬背现成知识的束缚,从而主动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自卑、胆怯、懒惰等都是妨碍创造成功的心理品格。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又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高职学生在经历、性别、性格及学习的努力程度上各有不同,其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认识水平等方面也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要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39-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为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创造习惯思维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小学高段数学的教学目标亦在于此。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的不断引导和对学生的长期训练。本文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抒发自己的一些意见。
1 小学高段数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到达小学学习的高段时,其智力水平和思维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再加上低段和中段的学习积累,都会得到比较大的提高。因此在小学高段的教学中,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通过一些对思维的训练来提高自身思维的能力,使具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由于小学数学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在小学的各基础学科中,是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要求最高的一门学科,而逻辑性思维又不是短时间按内能够快速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方面,注意随时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进行训练[1]。但拥有较好的逻辑思维的学生,往往在给予其一定的引导之后,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思考,而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为了开拓学生思维,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甚至多种,因此思路的开启比方法的运用更加重要。针对上述情况,决定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任务[2]。
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2.1 结合数学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将新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或者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进而解决,上述的情况,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运用这种数学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对小数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出自己思想形态中的小数形象,比如组成部分、组成结构、小圆点的作用等等,通过对小数的创造练习其创造性思维。当然,教师在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不能一味的夸奖,对于学生脱离了所学知识或者违背价值观的创造,要给予适当的否定与纠正,但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此行为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力度的轻重。
2.2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梳理思维脉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应注意与旧知识的衔接、结合,帮助学生梳理所学过的知识,整理成一个统一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延伸能力。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需要大量知识的积累作为基础。例如,在学习小学高段数学时,教师可以不只是带领学生学习新课,也可以定期进行复习,在复习的同时,对所学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整理,是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有一个清晰地条例,在大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网络。这样做有帮助学生梳理了思维脉络,不会出现学习知识过多,学生头脑中“一团浆糊”的现象。
2.3 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训
对小学生来说,先发展的就是形象思维,它是所有思维中最基础的一种思维,但在创造性思维形成中却占有不可小视的地位[4]。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对形象思维的培训需要发挥表象作用,通过学生的自我理解来学习数学定理定义,并运用创造联想。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对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就可以结合图纸图片等直观的形象来学习长方形,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找出身边的、生活中的、学习中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眼睛看、手触摸、亲身体验等方式,直接的学习到长方形的形状、特点,并将直观形象转化成抽象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来练习形象思维。
2.4 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训
发散思维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思考对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属于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让学生通过更多途径获取新知识,练习发散思维。例如解决一道小学六年级十分经典的奥数题――鸡兔同笼问题:鸡兔35只,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兔?多少鸡?
解:
第一种方法:设兔为c只,则鸡为(35-c)只,兔的脚数为4×个,鸡的脚数为2(35-c)个。
根据等量关系“兔脚数+鸡脚数=94”可列出方程4c+2(35-c)=94
解方程得c=12,35-c=23
第二种方法:可按“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假设全都是鸡,
则有 兔数=(实际脚数-2×鸡兔总数)\(4-2)
所以 兔数=(94-2×35)\(4-2)=12(只)
鸡数=35-12=23(只)
答:有12只兔,23只鸡。
如题中所示,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答一道数学题,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2.5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探索作为最具冒险精神的活动之一,是创造的源泉。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中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想方设法引领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开启学生的创造源泉,比如在学习新概念之前,让学生先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新概念的理解等。例如在小学高段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学习新概念时,当总结出新知识点的特点但并没有给学生正确的定义或者定理之前,让学生自己根据总结的特点,拟定出自己理解的新概念,最后教师再给予更正及鼓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于探索行为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 结语
数学课堂教学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数学教师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中坚力量,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海杰.数学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辽宁工程科技大学学报,2010(S1):193-195.
[2] 王军.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等医学教育,2000(9):50-51.
篇9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将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进行组织,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一种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通俗的讲就是重组已有的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创造性思维也应从娃娃开始培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中图分类号】G610一、创造性思维:1.思维的概念和种类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人以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
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在感性材料(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形成一定的概念,并应用此概念对某问题进行判断、推理、最后解决某问题,从而认识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及其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思维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化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的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分为集中性思维、发散性思维。2.对创造性思维这一概念的理解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将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进行组织,提出新的方案程序,并创造出一种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通俗的讲就是重组已有的知识,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的见解。(1)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提起集中性思维,人们总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反义词,是阻碍创造性思维的绊脚石。事实上集中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是众多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性思维,是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2)联想、幻想和创新想象
联想、幻想和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也可以称之是创造性思维基础。(3)灵感和机遇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在科学研究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我们也称之为灵感。
灵感是在创造活动中,新形象突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当人处于灵感状态,创造想象极为活跃,创造思维极为敏锐。二、为什么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我们正在处于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竞争激烈,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孩子读书万卷书,却没能走万里路;能提笔在英语四级、六级靠近上下笔如神,却在和外国人的交流上结结巴巴,甚至用上了手语;面对一个机械故障,我们能在原理上将它分析的彻底透彻,但却无法将它修好。中国的孩子是聪明的,在哈佛、麻省,最优秀的学生是中国人,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披金挂银的是中国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也堪称一流,但诺贝尔奖却少有中国人的名字,为什么?三、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即使是天才,他呱呱坠地的第一声也并不是一首诗"。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 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观察去研究。2、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创造是以想象为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户外,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别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出生到4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时期,而人的一生思维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先快后慢是其发展特点,因此,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是非常关键的。
在游戏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摆弄图形,于是我在益智区投放了大量的图形片,引导孩子用这些图形摆出一个个的图案。相同的图形,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图案,只要孩子们动脑筋了,就会有不同的成果,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又使幼儿获得了成就感,在刚开始我投放的图形片品种多、数量多,随着幼儿的日益熟练,我又逐渐加大了难度,仅仅放七种图形,成为真正的七巧板,幼儿不仅在益智区玩,在家也玩,可见这种形式是孩子乐于接受的。
通过对思维训练的前测和后测,我发现幼儿在思维训练之后,表现出精神振奋、心情愉悦、联想丰富、充满了自信心,记忆力也有所提高。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在故事教学中,我们班的故事结尾总是千奇百怪的,因为我坚信创编,续编是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最佳途径。我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将故事的结尾根据自己的意愿重新创编,或者象前面所讲的一样,停下不讲,引发幼儿强烈的兴趣,自己进行续编,改编。
另外,我常在谈话中增加一个"词语接龙"的小游戏,即"太阳"-"阳光"-"光明"-"明亮"等,如果哪个孩子在规定的十秒之内没有答上,他就要用他没有接上的的词来造句,造完句后,其他孩子会为他鼓掌,叫好,再由他重新开始游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通过这个游戏,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十秒内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发挥到了极致。在美术活动中,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具体落实到孩子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笔画来表达,我在活动中,很少给孩子进行命题画,而经常画一些绝对不雷同的"我的xx",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象去创造,将对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渗入到各个教育活动中去,充分利用教育的交互作用,在音乐活动中,我经常让幼儿创编歌词。例如:创编"在农场"时,有一名幼儿没有象别人将动物编进歌中,而是编成"宝宝在农场,笑笑,宝宝在农场,叫叫,宝宝在农场,跳跳跳,宝宝真高兴!"这比歌词中将动物编进去的更进了一步,可见,孩子的潜能在于老师的发掘,而孩子的发散思维在于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说、去讲、去画、去唱、去发现!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常言说的好:"心灵手巧",手脑并用,才可以从事复杂的工作,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也可能就是因为有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吧。
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国提出了:"科技兴国"的战略方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场合给予不同的指导。
篇10
关键词:阅读 写作 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关于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朱绍禹教授曾有明确的说明。他说:“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同对语文科是工具性学科和思想性学科的认识一样,这样的认识也是语文科的一种本质观。” 正因为思维是语文的本质所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1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 把握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
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是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不为老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以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朱智贤认为,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我们应抓住这个时期,大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使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
1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 鼓励学生质难问疑
勇于创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 教师要精心设疑
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巧设疑问,用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步步深入地去进行思考。善于设疑的教师,不但能在有疑处设疑,更应善于在无疑处设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深入思考问题,去解决疑问。从而大大提高思维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处可“设疑”。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和科学有效的新课导入语能够迅速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课堂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之中。例如: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可以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说起,继而引入他的童年生活中那个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不但会讲故事,还有“伟大的神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长妈妈究竟有怎样的“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可“设疑”。教师如在课堂教学中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这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这样做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内容无疑处可“设疑”。宋人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材中,有些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似乎无可疑之处,但如果我们去细细品味,有时也会让我们发现此处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觉得意味深长,感觉到恰是作者匠心妙笔之处。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以形象性或直觉性为基本特征的,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永远和创造性思维不可分割的联系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1) 扩大生活和知识积累
想象是σ延斜硐蟮闹匦伦楹虾痛丛欤因此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要有丰富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因此,创新能力的体现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因此,创造型学习要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
(2)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自主创新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鲁迅的《阿长与》,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