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实验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流程
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的生物危险性血液、体液等各种标本,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因此,检验科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规范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和制度,坚持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避免医学实验室感染,在诊断治疗病人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不受传染。
一、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
1.1加强生物安全基础知识及危险教育: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部分检验人员对生物安全常识和危险性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特别是临床实习、进修人员对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的不熟悉以及清洁工人医学知识最少,其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严重缺乏,但是他们又是临床接触医疗感染物机会最多,所以是最易受伤害的人,应将培训重点放在他们身上。要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让实验室人员和了解生物安全知识,熟知各种可能的危害。
1.2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实验室要制定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让医务人员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并合格后才能上岗,形成普遍预防的观念。
1.3加强技能培养。在形成防护意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清洁工人和临床实习、进修人员是最关键的人群,要采取现场培训,对口培训。如在收集运送过程中,要防止锐器的刺伤和污染,教育他们锐器一定要放到利器盒内,收集人员收集垃圾时一定要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这样培训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措施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措施,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保障。因此,要建立实验室各项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建立好实验室相关安全档案。
2.1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在实验室设计中、在购置仪器设备时,要首先考虑生物安全的问题,与后勤部门协作,共同设计保障安全的实验室,提供合理的设施,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安全警示标志、带盖的医疗垃圾筒、感应式水龙头等一些细微的改变,来改善实验室的整体面貌。
2.2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要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如人员培训制度、登记制度、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等。还要有详细的进行安全防护流程操作手册以及应急处理一系列机制,为了不让制度、流程架空,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督查,对结果进行合理强硬的奖罚,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真正做到管理到位是硬前提,工作落实是硬道理。
2.3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对一项检验项目的操作应有明确的操作流程规定。流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完善。针对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及时实施协调管理,与相关部门共协商,杜绝遗漏。
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如定期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全面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使用安全可靠的检验用品。
三、强化法制观念,做到依法防护
生物安全管理不仅与医院感染息息相关,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生物安全管理已初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实验室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注重法律法规学习,是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的基础。加强与重视生物安全管理的理念,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医学检验界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2
篇2
[关键词] 食管癌;方案评估函数;验证
[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1-0136-02
近年来,放疗已经从原来的普通照射发展成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后者能够使射线高剂量区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的形状一致,能够达到按照肿瘤形状给肿瘤靶区极高的致死量,而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不受到过度照射,可以说靶区的物理优化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肿瘤的放射治疗不仅仅是物理角度的优化,更重要的是生物优化,一个好的治疗方案一定是物理优化和生物优化相结合的结果。长久以来,放疗方案的制定,缺乏定量的评估标准。方案制定的是否合理,完全由医生的经验决定。常规放疗方案沿用至今,对某些肿瘤有其优势,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它并不是金标准。如何优化放疗方案,方案如何评估,是临床放疗医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放疗方案评估函数因此提出,旨在通过大量临床实验,为放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量化标准。通过分析食管癌不同分割放疗方案数据,验证放疗方案评估函数的临床正确性。本研究为其临床验证的一部分,方案评估函数的正确性尚需大宗实验数据及临床验证。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2月于国内三家医院放疗科随机选取200例食管癌患者,其中男 108例,女 92例,中位年龄58岁,入组标准包括全部经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癌;无淋巴结转移;KPS评分>70;肝肾功能正常;胸片正常;无远处转移。放疗函数由合作单位提供并计算相关数据。
200例食管癌根据放疗方式分成常规放疗组(对照组)和超分割放疗组。两组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放疗组100例,均为低分化鳞癌,超分割放疗组100例,低分化鳞癌96例,中、高分化鳞癌4例。
1.2评估方法
研究单纯超分割后加速放疗对食管癌局部控制,所有方案均以常规放疗方案组为基础对照组,由放疗方案评估函数计算出常规组、非常规组的函数值,包括治疗评估因子(TEF)、治疗增益因子(TGF)、治疗风险系数(TRC)、预期肿瘤控制率增加值(TCP)。
1.3 统计学方法
局部控制、远处转移和生存从治疗开始日到复发、转移、死亡日。统计用SPSS13. 0 Kaplan-Meier 法计算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 Log rank 评价各组差异。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放射每日1次,2Gy/次,每周5次,总量66Gy,总共45d。超分割组每日2次,间隔6小时,1.2Gy/次,每周5次,总量67.2Gy,总共38d。放疗采用体模固定,CT扫描定位后,制定三维立体适形放疗计划,PTV包括临床可见肿瘤及区域淋巴结,边界外放1cm。放疗期间不进行同步化疗。治疗期间观察各项反应。治疗后常规随访。治疗反应按RTOG[10]SOMO标准评定。治疗期间,治疗后分别观察急性、慢性反应及局部控制、5年生存情况。治疗结束后,与放疗方案评估函数计算的相关数据行对比分析。具体计算数据如表1。
2 结果
随访安排治疗期间每周检查1次,治疗后第1年每3个月检查1次,治疗后第2~3年每半年检查1次,包括常规检查和CT检查,随访5~6年。治疗反应按RTOG标准,SO-MA标准评定。结果如表2。
放疗方案评估函数计算结果均超分割放疗组:TEF和TGF分别为1.112和1.314,均大于1,根据评估函数可知晚反应组织反应偏轻,这点可以从BED2值的减少较多和BED10增加不多中看出(以常规放疗组做对照比较)。同时从超分割组的5年生存率较常规组有所提高得到验证。TRC值为1.141,治疗风险稍微大于1,因TCP值明显增大,并发症并未增加,大部分病人的反应还是可以忍受的。在生物参量变化时,生物等效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有比较大的变化。放疗方案评估函数通过计算TGF、TRC、TEF数值,间接验证该方案可行,患者可以耐受放疗的急慢性反应,获得较高的局部控制率,从而说明该函数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性。
3 讨论
放射治疗是通过物理手段实现生物学的目的,因此计划优化时,通常将临床目标转化为物理目标或生物目标,并以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通过物理优化或生物优化来实现。物理优化的代表技术为“调强适形治疗技术”,而这一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继续改进空间不大,且有些学者认为应用“调强适形治疗技术”后肿瘤边缘复发率有增高的倾向。而目前生物优化尚存在生物模型大多比较简单、缺乏可靠的生物学基础;模型基于有限的实验数据或临床数据得到,反应的剂量效应关系不确定等问题。随着放射生物学的发展,根据肿瘤的增殖特点,在常规照射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非常规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如超分割放疗、分段加速超分割放疗及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等[1,2],以期提高局部控制率,提高生存率。联合肿瘤随机放射敏感性变化、分割放射治疗的时间安排等因素,探讨肿瘤放射治疗的生物优化[3,4]。文献[5~7]等分别从不同方面研究食管癌肿瘤的生物优化放射治疗。
本文中针对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长期疗效及放射反应、并发症和常规组的变化比较,后程加速超分割组晚期放射反应明显低于常规分割组,急性放射反应放射损伤两组无显著差别。研究的结果显示,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的疗效优于常规分割放射,患者能很好耐受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方案。这些结果和放疗方案评估函数计算结果相符。在食管癌晚期反应、5年生存率、5年食管局部控制率较常规组的变化和放疗方案评估函数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得到验证。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优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放疗方案的制定,长久以来以常规方案为标准。非常规方案的制定完全靠医生的经验,方案的好坏只能在事后评估。放疗方案评估函数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研究思路。它可以事先评估方案的好坏,临床是否可行等,它从放射生物学角度出发,是在研究国内外大量文献和临床资料的基础上研发的,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8,9]。尤其现阶段,IGRT等放疗新技术的应用,非常规方案更需要放疗前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丁柏英,谢朝辉. 化疗同步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食管癌的毒副反应观察[J]. 当代医学,2010,26(16):152-155.
[2] 梁宇震,周怡平,张晓凤,等. 56例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疗与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的疗效评价[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11(40):56-58.
[3] 郭海,解春生,刘立华,等. 食管癌超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生存率及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26-28.
[4] 孟春艳,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8):156-158.
[5] 杨长滨,李娜,左雅芳,等. 全程适形并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4(12):285-288.
[6] 王晓莉,夏耀雄,吴星娆,等. 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1):68-71.
[7] 汪杰华,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同期TP方案化疗疗效观察[J]. 安徽医学,2012,7(33):124-126.
[8] 张献波,王澜,韩春. 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临床研究进展[J]. 肿瘤防治研究,2008,(35):98-101.
篇3
[关键词]异位妊娠;甲氨蝶呤;米非司酮;给药方式
异位妊娠属于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是指受精卵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着床,包括腹腔、输卵管、子宫颈及宫颈等。近年来,因妇科感染病例增多和盆腔手术的普及,异位妊娠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威胁女性生殖能力。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甲氨蝶呤(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但MTX选择性较差,常导致肝肾功能损伤、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既往研究表明,不同的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各不相同,因此,探讨不同给药方式下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中按入院顺序选取9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B超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异位妊娠,且符合《内科学》(第7版)中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年龄20~36岁;未见活动性出血且生命体征正常;无相关药物使用禁忌症,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6),其中观察组年龄21~35岁,平均(26.8±12.5)岁,初产妇39例,经产妇11例,孕次1-5次,平均(2.6±1.2)次,停经天数32~56d,平均(45.69.5)d;对照组年龄20~36岁,平均(27.2±10.8)岁,初产妇36例,经产妇10例,孕次1~6次,平均(2.8±1.3)次,停经天数35~52d,平均(45.29.6)d,两组患者在年龄、产次及孕次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了解全部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用药指征
(1)无明显腹腔内出血,直肠子宫陷凹积液≤2cm;(2)附件区包括直径≤5cm;(3)血B-HCG
1.3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药物保守治疗,其中对照组肌肉注射甲氨蝶呤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mg/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063),0.4mg/kg・d,1次/d,连续5d;与此同时,于治疗第1d开始口服米非司酮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mg/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648),1次/12h,2片/次,连续服用3d。观察组单次肌肉注射甲氨蝶呤1mg/kg,同时服用米非司酮3d,服用方法同对照组。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服药期间是否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治疗前及用药后每48h复查血B-HCG,每3d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如治疗第7d复查血B-HCG降低
1.4观察指标
1.4.1临床疗效 判定标准如下:下腹不适、腹痛及阴道出血等症状消失,B超显示包块消失或缩小超过50%,血B-HCG
1.4.2临床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包块消失时间、血B-HCG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
1.4.3血B-HCG和孕酮水平 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3mL于促凝管中,3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后置于-70℃冰箱中备用。血B-HCG和孕酮水平的测定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
1.4.4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及骨髓抑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为94.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包块消失时间及血B-HCG转阴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血B-HCG和孕酮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B-HCG和孕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B-HCG和孕酮水平^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16/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1%(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可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妇女健康,据报道,其致死率约占孕产妇死亡率的1/10。近年来,随着的开放、盆腔炎发病率的上升及官腔侵入性操作,异位妊娠发病率逐年上升。既往研究证实,保守药物治疗异位妊娠可作用于滋养细胞,抑制其生长,使妊娠组织完全溶解,且不损伤管壁,避免了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更适合于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
甲氨蝶呤(MTX)属于一种抗代谢药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异位妊娠的保守治疗。MTX可结合四氢叶酸还原酶而阻碍四氢叶酸合成,进而干扰DNA合成,使胚胎停止发育、坏死及脱落。研究表明,MTX尤其对妊娠滋养细胞增殖活跃状态敏感,可增加滋养细胞内叶酸含量,进而抑制细胞内嘌呤核苷酸及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阻碍中间型及合体型滋养细胞形成,造成滋养细胞死亡。米非司酮(Ru486)是一种可强烈作用于受体水平的孕酮拮抗剂,具有抗孕激素作用,孕酮活性因Ru486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而受抑制,进而导致蜕膜及绒毛组织变性、坏死,B-HCG水平随之降低,黄体萎缩而造成孕囊坏死。MTX与Ru486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可加速孕囊坏死,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确保临床效果。多项研究表明,MTX联合Ru486治疗异位妊娠杀死胚胎组织效果确切,有助于避免手术创伤,保留患者生育能力,缩短恢复期,尤其适合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本研究得到观察组治愈率较对照组更高,且包块消失及血B-HCG转阴时间短,表明按表面积单次大剂量注射MTX,同时口服Ru486可在短时间加速抑制细胞内核苷酸合成,进而加快滋养细胞死亡。
篇4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胃肠手术;优化设计;临床实践
近年来,手术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疾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术后康复一直困扰临床实践。快速康复外科治疗由丹麦外科医生Kehlet于2001年提出,是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处理的一种全新理念,革新了近100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的思维和行为原则。快速康复手术可以有效的整合各类措施,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1]。我院近年来在临床中积极采取快速康复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收集2011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手术患者180列,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快速康复外科治疗优化设计方案进行治疗,现将有关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5月~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手术患者180例,其中男性患者110例,女性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55~62岁,平均年龄(57.21±6.58)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53~68岁,平均年龄(58.69±7.26)岁。所有患者都符合有关疾病治疗标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治疗方法治疗,妥善进行术前准备,包括禁食、插入尿管、胃管等,麻醉后行手术,术中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行常规护理,至患者肠道功能完全恢复后撤除胃管。同时,嘱患者尽量卧床静养,减少下床活动量。
观察组使用快速康复外科治疗优化设计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流程如下:①术前告知及健康教育。详细介绍住院环境、疾病治疗的大概过程、术中麻醉的配合、术后康复的配合、出院后的注意事项、随访。②术前无须禁食禁饮,术前晚给予800mL12.5%含糖饮料,术前2h给予400mL饮用,无须术前肠道准备,不放置鼻胃管。③提高室温,使用保温毯或保温被,所有静脉输液及腹腔冲洗液均加温。硬膜外止痛时,1d后拔除,直肠经腹前切低位前切除时,放置2d左右。④手术结束后6h少量进水,术后第1d进食少量流质,术后第3d完全口服,停止静脉输液少量多餐、逐渐增量[2]。⑤胃癌治疗。离断胃结肠韧带,离断脾胃韧带。解剖肠系膜上静脉,清扫第6、14组淋巴结。解剖肝总动脉及其分支。解剖腹腔动脉及其分支。肝胃之间的清扫。切断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前叶, 清扫1、3 组淋巴结。上腹正中另做切口长约5 cm,在腔外完成病灶的切除,消化道的重建[3]。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在治疗之后在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并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就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病患在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后,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h)上分别为2.5±0.4、6.8±1.1、5.6±2.6。对照组为3.5±0.2、12.3±1.6、15.2±2.5,两组组数据对比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观察组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例数分别有35、61和4例,护理满意度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81.11%)(?字2=26.544,P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在患者治疗中的运用日益普及。但是术后康复一直是困扰临床效果的突出因素。许多手术尤其是大手术术后康复时间长,发生各类并发症的风险大,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康复效果。快速康复手术作为近年来在临床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手术方法和理念,该方法旨在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提升治疗效果。虽然快速康复手术的理念提出仅有短短的10余年时间,但是在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近年来成为手术实践的重要护理指导思想,并且在多个医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快速康复手术主要程序包括术前教育、不需肠道准备、不禁饮食术前2h进水及碳水化合物、不放鼻胃管、硬膜外止痛/麻醉、控制性输液、不常规放置引流管、保持体温及手术室内温度、早期下床活动、缩短抗生素时间、术后早期口服进食、监测不良反应及预后。这些构成了围手术期护理的核心内容,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并发症、降低再住院率,安全可靠;提供了更好且更有效的医疗服务。相比于传统的护理方法,快速康复手术有助于改善肌肉功能、降低肺功能损害、促进肠胃蠕动、节约治疗费用,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5±0.4h,较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减少近1h(P
上述结果表明快速康复外科手术在胃肠手术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结论与相关研究文献基本一致的。在曹春莲,王云[8]的报道中,在胃肠病患者围手术期行快速康复外科治疗,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则少于对照组近10d。杜永红,曾钰,金黑鹰[9]则认为快速康复外科治疗手术可以有效的综合各类护理和治疗措施,形成"1+1>2"的效果,从而显著改善术后治疗效果。
综合本研究的结果而言,胃肠手术快速康复外科治疗优化设计方案在胃肠道手术中治疗效果较好,显著的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了切口愈合,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建忠,江志伟,鲍扬,等.胃肠道手术中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并早期进食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04).28-30.
[2] 江志伟,李宁,黎介寿.术后肠麻痹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09) .95-96.
[3] 江志伟,黎介寿,汪志明,等.加速康复外科用于直肠癌前切除患者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01) .12-13.
[4] 江志伟,李宁,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02) .55-57.
[5] 李协荣.快捷康复手术的机制及治疗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2(04) .28-30.
[6] 张馨仁,曾晓英,梁美玉.快速康复护理对胃肠术患者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16) .35-36.
[7] 张志静.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胃肿瘤患者实施护理的体会[J]. 吉林医学. 2010(23) 12-13.
[8] 曹春莲,王云.快速康复外科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指导意义[J]. 全科护理. 2011(16) .96-97 .
篇5
一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中对病原学诊断的基本要求包括:
(1)提供可靠的临床标本;
(2)了解正常的菌群;
(3)结合临床,准确进行实验;
(4)病原学诊断需准确、合理;
(5)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报告实验的结婚;
(6)加强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
现代感染性疾病诊断最重要的一步为采集恰当的标本,从而要求临床医师能够获取代表感染性疾病的标本。细菌进行实验的前提是了解知晓人体的正常菌群。在做微生物实验时,应联合临床,做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实验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恰当的临床实验标本由临床医师提供,然后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从而更加的为患者负责。微生物室应在涂片结果,敏感结果以及最后结果出来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对病情做有力的报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应对各种检验项目加强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现代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参与医院感染疾病的监测、管理和控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有:加强对病原学诊断、微生物抗药性以及环境、器械的监测;加强医院的消毒与灭菌;对流行病进行试验,并加以控制。
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医院感染的要求有:
(1)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测;
(2)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的教育工作;
(3)对消毒隔离加强管理;
(4)对抗菌性药物进行试验,快速准确试验的报告。
若在临床实验中发现微生物的感染问题,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沟通,及时与控制感染的科室进行必要的联系;一般提醒临床对于病菌的来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菌的传播与扩散;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经常定期抽调人员去参与医院进行的教育工作,从而更加准确的对微生物菌体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正确消毒对微生物菌体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包括正确的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和监察,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参与对特殊耐药细菌的实验工作并制定消毒隔离的措施。临床微生物室应定期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监测结果,这将对临床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对实际临床中的感染控制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微生物学要求紧密结合与临床之间的关系,并且还要牢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对常规的微生物检验工作要快速进行,判断要准确,并且应即有速度又有质量对实验结果做出报告。
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实验结果与临床尽可能的相符。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加强对教育培训的宣传,并能对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实验的结果做出合理准确的解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或是对医学工作者的知识更新都是极其有必要的。医院应切实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的工作,从而为服务临床做到更好的服务。利用临床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能来进行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临床微生物学需通过检验系统,从中了解各类微生物的特性,快速、有效的做出对病原学的诊断及微生物检验报告,为治疗、诊断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为医学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避免和控制病原体的效果。微生物实验室工作者应加强对微生物标本的提取工作,然后写出对其的研究报告,为医学临床提供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包括:获取标本信息,并且学会妥善保存与保护,提高对微生物的检验率。利用微生物学知识学会多种对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从中选出最佳的检测方式,还包括系统鉴定程序,以及对检测中存在的质量控制。
篇6
Improving Iatric Quality Roundly through Reinforcing Checkout and Clinic Cooperation
Key words:Reinforce checkout; Improve; Iatric quality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检验学科已经从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检验科不再像人们传统常说的辅助科室,它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正凭借全新的检验理念、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定格为临床医学的专业科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由于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环节。临床医师在医疗过程中要获得患者体内客观而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就要求医护人员和检验工作者必须加强有效的合作,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最大限度的降低检验全过程中的误差,尽量减少各种影响因素,确实为临床提供科学、准确地诊疗依据。
1 选择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求
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临床实验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都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1]。如何合理选择检验项目,使其发挥临床最大的功效是每个医师必考虑的问题之一。因此,要求医师在认识疾病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申请检验项目,尽量选择对某种疾病有特异性诊断的实验方法。同时还应对该检验的方法学原理、临床意义及干扰检验的生理、病理、药理等深入理解[3]。掌握检验结果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疗程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与检验人员一道共同探讨,选出最佳、合理、具有实用性的检验方法。通过临床长期实践、不断总结优化出对某种疾病最直接、最特异、最经济的项目及项目组合提供给临床[3]。切不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无针对、无目的性的申请检验项目“大组合”。这样,既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又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而且过多的检验会提供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从而干扰诊断治疗。
2 高度树立检验质量意识,确保医疗质量提高
临床检验技术水平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作依据,临床诊疗工作就非常受限,所以,要保证良好的医疗质量就必须加强检验科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资和投入力度。而检验质量又是检验科生存的基础,质量得不到保证,再先进的仪器、方法也得不到信任[2],因此在检验科工作当中,要一切围绕质量这一核心,教育工作人员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质量是科室发展永久的主题,只有质量作保证,检验科才能得到临床认可,科室才有地位、有权威性。
2.1 认真做好分析前质量保证 临床检验的分析前程序就是从医师开出医嘱申请到检验分析开始这一环节。其中包括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到运送一系列过程。以上工作均由医师、护士来完成,其中某一环节处理不好,不符合规定和要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文献报道,临床反馈不满意的结果中,有80%的报告可溯源到质量的不合乎要求[3],而且,这一环节潜在因素多,很难控制,因此,需要广大临床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应共同努力、共同配合、共同把关,多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是很多的,特别是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真正做到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最大限度减少干扰因素,使送检的每份标本能符合要求;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为标本的正常检测奠定可靠的基础。
2.2 分析中质量控制 临床医师、护士可以影响检验标本的真实性,但对于一份真实的标本,其结果的准确性则依赖于检验技术人员的质量控制[1]。标本采集是符合要求了,但检验科人员素质低、专业技能差、设备落后、管理跟不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检验质量要求,大大影响结果的可靠性,所以要获得准确的检验报告,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首先,提高检验人员的医德修养和业务技能,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所有检验人员必须持相应专业职称证书方可上岗;其次,用于检验的检测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尤其是精密仪器要指定专人维修、保养,定期进行仪器校准;第三,科室应成立质量管理组织,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系统,按要求认真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建立起科室自己靶值,严格控制实验误差范围,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以此推动科室检验质量的稳步提高。
2.3 加强分析后质量保证 这是检验科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完成患者样本检测后就要出具检验报告。此时应认真做好结果审核发放工作,科室应指定具有高级职称资格或科负责人经认真审核后签发报告,并形成制度。如遇特殊标本或医师对检测结果有质疑时,及时与医师联系,必要时采取复检,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3 开展新业务,引进新技术
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离不开实验诊断水平的提高,这给检验科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要求检验科工作人员应有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国内、国外医学新动态,掌握新知识,大胆开展新技术。当今检验医学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如何使一项新的检验项目让临床接受,是检验科的责任[1]。科室应从实际出发,在准备开展新技术、引进新仪器的同时,应广泛征求临床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可行性论证。力争多开展一些既能指导临床诊疗又实用的新项目,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4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交流
有文献报道,在整个标本检验过程当中,检验前所占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3],而且,分析前的具体工作全部由医师和护士来完成,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必须加强交流与协作,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检验人员一方面要寻求机会向医护人员介绍医学检验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项目及临床意义,多介绍正确采集标本的重要性、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还应适时建议和帮助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合理分析使用检验结果,另一方面,还要多深入病房,及时把医护人员对检验科的意见建议带回检验科,便于及时发现科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得到整改。医学事业的发展与医疗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临床和其他医技科的配合。多年实践表明,检验科是联系临床科最为密切的科室之一,检验科建设已成为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有很多信息都来自检验科,并以此作为评价临床诊疗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检验科要谋求发展得到临床认可同样也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大力配合,这就要求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检验人员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工作的中心全部围绕临床诊疗活动。要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积极协作,共同配合,从严把关,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人性化服务更好为广大患者服务,共同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前,郑磊,曾方银.加强临床实验室与临床交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中华化检验医学杂志,2004,27:6769.
篇7
1RSM设计
在反应面的设计中,首先应确定反应体系,明确反应体系的影响因子。用全因子或者部分因子实验识别出重要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最速上升路径法(爬坡实验),估计最优区域,然后进行3k因子设计或Box-Behnken实验或中央合成设计实验(centralcompositedesign,CCD)。最后进行反应条件优化,得到最优的反应结果。RSM设计流程见图1。
1.13k因子设计K个因子,3个水准,则进行的实验次数为3k次实验,编码后的因子水准为-1,0,+1,由于加入了中心点,效果可能比2k实验设计好。需要的实验次数较多。33全因子实验设计见图2。
1.2Box-Behnken设计Box-Behnken设计提供对一阶或二阶系数的有效估计。相对于3k因子实验设计,Box-Behnken设计拥有较少的实验设计点,因此在执行设计时,相同数量的因子仅需较低的成本。实验设计点位于每一边的中点。在反应面明确存在的情况下采用Box-Behnken设计,是较为合理的。具体实验设计见图3。下面以两个参数的CCD为例,设计表格,见表2。
23k因子设计、Box-Behnken设计、CCD实验次数的比较
见表3。完整的3水平多于两个影响因子的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如使用全因子设计,需要很多的实验次数。Box-Be-hnken设计、CCD有更少的实验次数,经常被使用。
3结语
RSM在临床生化检验领域的应用,反应面设计为最为键的一部分。3k因子设计、Box-Behnken设计、CCD作为3种常用的反应面设计方式,其适用条件各不相同。各临床实验室或检验科在应用这3种设计方式进行实验时,必须与预期目标效果相结合。3k因子设计为全因子设计方式,需要的实验次数较多,但实验预测效果更接近实际效果;Box-Behnken设计、CCD的实验次数都比较少,但在确定反应曲面存在的情况下,使用Box-Behnken设计更为合适,相同数量的因子仅需较低的成本。
篇8
【关键词】 益气宁神滴丸;镇静催眠;实验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428-01
益气宁神滴丸有补脾益气、滋养安神的疗效,常常被用于因过度疲劳,气血不畅、神气不宁所导致的心脾气血两虚型失眠症[1]。为了更加有效的证明这种新药可以治疗失眠,本篇文章对镇静和催眠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具体实验分析如下。
1实验材料及方案
1.1实验用品
实验药品:益气宁神滴丸(35 mg/粒,用法:25粒/次,3次/d),地西泮(2.5 mg);咖啡因(20 mg/kg),戊巴比妥钠(50 mg/kg)。实验动物:300只昆明种小白鼠,重量在(20.0±2.0)g,雌雄各占一半,清洁级,小白鼠由医药动物研究院提供。实验器材:ZZ-6小白鼠自由活动测试仪。
1.2实验方案
1.2.1对小鼠活动的影响
根据中药药理研究学方案,分别取小白鼠75只,随机选出5组,对5组分别进行药物实验。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阳性对照组(地西泮3mg/kg)、低药剂量组(益气宁神滴丸0.45 g/kg)、中药剂量组(益气宁神滴丸0.9g/kg)、高药剂组(益气宁神滴丸1.8g/kg),每个小组的药剂体积为20ml/kg,持续观察培养5天,在最后一次用药40min后,把5个对照小组的小鼠放置自由活动测试仪中,先让小鼠自由活动2min,让他们熟悉周围环境后,在记录5min后内的小鼠活动情况次数。
1.2.2对小鼠睡眠质量的影响
分别取75只小白鼠,随机选成5组,对5组分别进行药物实验。每个分组和药剂量和上面相同,给药量都是20ml/kg,持续培养5天,在最后一次用药60min后,对小鼠的腹腔注射50mg/kg戊巴比妥钠(给药体积为10ml/kg),观察小鼠的睡眠情况和睡眠时间。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结果
2.1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能显著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次数(P
表1各组正常小鼠自主活动的比较(±s)
2.2对小鼠睡眠的影响
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的入睡潜伏期和持续睡眠时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表2各组正常小鼠睡眠的比较(±s)min
3讨论
益气宁神滴丸是有羊藿、酸枣仁、枸杞子等9种名贵药材提炼而成的,这种药物能够帮着人体调节脏腑阴阳之偏盛偏衰,使人体的脏腑保持平衡状态,让人达到修生养性的目的[2]。通过实验得出。小剂量益气宁神滴丸可以限制小鼠自由活动时间、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间,减少了小鼠的睡潜伏期[3]。大剂量的使用益气宁神滴丸对于小白鼠的镇静和催眠效果不是很明显,有时候甚至有引起中枢神经兴奋的意向,这为临床实验的应用和探索提供了实验根据[4]。由实验可以得出,益气宁神滴丸不光可以治疗心脾气血两虚型失眠症,还可以到达帮助常人增加智力,开发大脑,抵御疲劳等功效。
参考文献
[1] 曾宝,黄晓其,苏子仁.HPLC法同时测定益肾灵颗粒中羊藿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含量[J].中国药房,2008,19(6):442.
篇9
[关键词] 喹诺酮类药物 G+球菌 G-杆菌 耐药性变迁 耐药机制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2(b)-128-03
Change of resistance and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quinolone against common bacteria in clinical practice
HUANG Xiaoling1, LIN Dudi1, YANG Chunyan1, HUANG Fuxin2, YUAN Huiwen3
(1.Shenzhen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ure Centre, Shenzhen 518020, China; 2. Futian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 Shenzhen 518033, China; 3. Shenzhen Institute of Drug Control, Shenzhen 518029)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hange of resistance and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quinolone against common bacteria in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To identify by French Vitek-32 AMS analyzer, susceptibility test was performed with disc diffusion testing. The result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US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 to initially discuss bacterial resistance mechanisms by literature review. Results: Test results of resistance for 4 060 strains of common G+ and G- bacteria to quinolone indicated that drug resistance had increased in various degrees, the order of their resistance was: ciprofloxacin>levofloxacin>gatifloxacin>moxifloxacin, ciprofloxacin resistance against MRSA and MRCNS became more than 95.0% and 70.0% respectively. They were regarded as highly resistant to clinical medicine and should not be the first choice in clinical treatment any more. As for bacterial resistance mechanism, it was mainly because of the decrease for intracellular drug accumulation concentration of bacteria, and mutations at the target enzyme or target site, as well as resistance or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caused by plasmid mediation. Conclusion: Drug resistance against quinolone is increased annu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stance mechanism, except drug sensitivity test should be performed in clinical practice, medicated drugs and dosage should also be optimized according to PK/ PD parameters.
[Key words] Quinolones; G+ Coccobacteria; G- Bacillus; Change of Resistance;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喹诺酮类(quinolones)抗菌药是指人工合成的含有4-喹酮母核的一类抗菌药物,国内外已临床广泛用于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其应用方式与耐药菌产生的频率及传播速度密切相关[1]。笔者对2005~2009年4种喹诺酮类药对临床分离的常见病原菌的动态耐药性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初探其耐药变迁和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粪肠球菌ATCC2921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大肠埃希菌ATCC35218;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均由深圳市药品检验所提供。试验细菌:选择2005、2007、2009年共4 060株的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1.2 仪器、纸片与培养基Vitek-32 AMS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各种抗菌药物纸片及配套培养基,均由法国生物梅里埃(API)公司生产。
1.1.3 试药氟喹诺酮类药选用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为第二代代表,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为第三代代表,加替沙星(Gatifloxacin)和莫西沙星(Moxifloxacin)为第四代代表。
1.2 方法
1.2.1 细菌鉴定方法分离之纯菌使用法国API公司Vitek-32 AMS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
1.2.2 药敏试验方法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选药规则、试验方法、判读标准和质控要求均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文件的规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WHONET-5软件,按照CLSI文件规定的折点判定耐药(R)、中介(I)和敏感(S)。
2 结果
以临床分离的4 060株为试验菌株,其中G+球菌1 125株,占27.71%;G-杆菌2 935株,占72.29%。喹诺酮类药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变迁见表1、2。
3讨论
依据4种喹诺酮类药对常见G+和G-菌4 060株耐药性的监测结果,可见喹诺酮类药连年广泛使用造成致病菌耐药性增强的趋势明显。这与“专家共识”一致[1]。
表1数据表明:3年动态监测结果,MRSA和MRCNS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超过95.0%和70.0%,对左氧氟沙星分别超过70.0%和45.0%,对加替沙星分别超过60.0%和30.0%,对西沙星分别超过40.0%和25.0%,即其耐药性为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这与文献报告基本一致[2]。鉴于环丙沙星已高度耐药,建议今后不再作为治疗MRSA和MRCNS的首选用药,第四代的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则仍可选用。对MSSA和MSCNS,实验的4种喹诺酮类药连年耐药性仍低于20.0%,即使环丙的耐药性21.6%,仍可作为治疗用药。
表2数据表明:对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稍高。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不产ESBLS和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3年来分别超过60.0%和75.0%,应慎重用药。对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性连年有增加趋势,但仍在45.0%以下,临床上还可适当选用。特别是环丙沙星仍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因为环丙沙星与莫西沙星一样与β-内酰胺类药有协同作用[3]。
目前学者研究喹诺酮类药的耐药机制,主要有如下几点:① 细胞内药物累积浓度降低:细菌通过改变外膜的一种蛋白――OmpF蛋白改变胞膜的通透性减少喹诺酮类药物进入细菌体内,使细胞内药物浓度累积降低[4],常与外排泵机制共同作用引起耐药。外排泵系统广泛分布在细胞膜上,维护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当这些外排泵蛋白基因突变或其编码外排泵过度表达(亢进)时,胞内的药物选择或非选择地排出细胞外,使菌体内药物浓度降低而形成耐药。②药物作用的靶酶或靶位点的突变:喹诺酮类药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菌细胞的DNA复制。细菌对其耐药的靶位点改变常在细菌染色体编码的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基因突变,这些基因通常被称做gyrA、gyrB、parC和parE,又称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The 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s, QRDRs)[5]。对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等)gyr A 的突变最常见,其次是gyrB,对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萄、肺炎链球菌)主要是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且parC的改变比parE更常见。不同的喹诺酮类药其结构不同,结合靶点也各异,以肺炎链球菌为例,左氧氟沙星主要与编码拓扑异构酶Ⅳ的parC靶位结合,而第四代新氟喹诺酮药莫西沙星则由于其分子结构优化(其母环8位有甲氧基,7位上为二氮杂环取代)可同时作用于编码拓扑异构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的parC和gyrA靶位,故细菌在其中一个靶位发生突变时其仍可保持一定活性[5]。③质粒介导耐药: Martinez等[6]在美国1株肺炎克雷伯菌(UAB1)中发现1个质粒PMG252,经传递后接合,对萘啶酸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增加(MIC分别为432mg/L;0.0080.25mg/L),这就是质粒介导耐药。质粒中的gnr基因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密切相关,其基因编码是一个由218个氨基酸组成的重复性五肽蛋白质qnr,而这个qnr蛋白可与DNA旋转酶及拓扑异构酶Ⅳ结合,这对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具有保护作用,使细菌呈现一定程度的耐药性[7]。
由于喹诺酮类药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临床上不能只根据药敏试验的MIC数据选药,迫使人们根据其PK/PD参数,优选药物及给药剂量。以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目前推荐喹诺酮类药每天1~2次给药方案,以达到临床最佳效果。研究显示,莫西沙星每天1次给药400 mg,AUC/MIC达148~240、Cmax/MIC为18,这样在有效杀菌的同时可以预防耐药产生[8]。
[参考文献]
[1]“专家共识”编导组.喹诺酮类抗菌药在感染病治疗中的适应证及其合理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 9(2):81-88.
[2]Malakhova MV, Veresh chagin VA, Govorun CM, et al. MALDI-T of mass-spectrometry in analysis of genetically determined resistance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to fluoroquinolones[J]. Antibiat Khimiater, 2007,52(1-2):10-17.
[3]Kanellakopoulou K, Sarafis P, Galani I, et al. In vitro synergism of beta-lactams with ciprofloxacin and moxifloxacin against genetically distinct multidrug-resistant isolat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8,32(1):33-39.
[4]Danilchanka O, Pavlenok M, Niederweis M. Role of porins for uptake of antibiotics by Mycobacterium Smegmatis[J]. Antimicrob Agents Chemather,2008,52(9):3127-3134.
[5]英恒敏,马筱玲,张义永.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及临床用药方案[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2):154-157.
[6]Martinez-Martinez L, Pascual A, Jaeoby GA. Quinolone resistance from a transferable plasmid [J]. Lancet,1998,351(9105):797-799.
[7]Rodriguez-Martinez JM, Velasco C, Pascual A, et al. Correlation of quinolone resistance levels and differences in basal and quinolone-induced expression from three qurA-containing Plasmids[J]. Clin Microbiol infect,2006,12(5):440-455.
[8]王辉.从细菌耐药机制及其耐药现状来看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优势[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 9(9):861-862.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现代临床医学要求检验人员必须掌握标本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及评估,以提高和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由于实验条件和课时数有限,高职高专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忽略了强调实验中的质量控制,使得学生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知识仅限于书本理论,无法正确分析自己的操作结果为何出现误差,这对今后的工作操作、分析和科研能力都有极大的局限性。笔者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实验室新模式探索中对如何加强学生的质控操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浅述如下:
1 根据实验安排,培养学生做好预实验
课前的实验准备包括试剂准备、仪器准备和实验器材准备。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内容,根据学校有限的实验仪器来设计、安排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准备实验试剂和器材。生物化学检验试剂多为成品试剂盒,也有部分实验要求配置试剂。实验老师在讲解了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后,学生必须准确地用电子天平称量化学试剂,用容量瓶精确量取蒸馏水,在最适温度下溶解试剂,确保试剂的准确性。预实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实验仪器的质控,保证实验在可控条件下进行。在教学中,老师可先安排2~4学时的实验强化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对生化检验的各种玻璃器皿及常用仪器的熟练运用,训练学生配置各种浓度试剂的准确计算,确保试剂和仪器的质量控制。
2 实验时,掌握生物化学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1 影响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因素极为复杂,如患者的性别、年龄、人种、饮食、药物、情绪、状态、妊娠、运动、海拔高度、生活方式、昼夜变化等等。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强调其重要性,并在试验时通过实验数据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分析。例如:激烈运动或长时间持续运动后可使血中钾、钠、钙、无机磷、AST、白细胞、尿素、肌酐及乳酸增高1倍以上,CK增加4倍以上。所以标本采集前必须嘱咐患者在安静状态或正常活动下收集标本。又如:一些药物可使体内某些物质浓度发生变化,例如咖啡因可使血糖、脂肪酸、血管紧张素、儿茶酚氨升高;吗啡可导致胰岛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多肽降低。因此,为了得到准确、真实的检验结果,必须事先停用某种药物10~12h或更长时间[1]。检验人员一般需在采集标本前给病人讲解采集过程及要求,以保证标本的质量。学生在实验室操作学习时就应该有正确的操作理念。例如:24h尿液采集,第一天嘱病人将尿排尽弃去,并记录排尿时间,以后每次排出的尿均收集于洁净干燥带盖的容器中,直至收集到第二天同一时间最后一次排尿为止。混匀、量出总量,然后取约5mL到实验室。如何选择尿液防腐剂以及用量也是需要掌握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因素。只有通过大量的举例和分析,学生在实验前才会重视标本性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才能谨慎、细微、统筹分析,做出准确的结果。
2.2 临床生化检验标本多为静脉血,采血和部位、止血带、抗凝剂的不当都会造成标本失真,溶血则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影响因素。例如实验测血浆钾离子时,教师多次强调应避免压脉带过紧、压迫时间过长,顺利穿刺后要注意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若用注射空针抽血完毕后,应拔掉针尖再沿容器壁缓慢注入,且容器内必须干燥清洁。抗凝血液标本采集后要充分混匀,避免血液微小凝集,但动作必须轻柔。这些都是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溶血标本。实验室里,老师先仔细讲解抽血步骤并示范抽血,然后在同学相互抽血的过程中,观察同学们的操作方法,纠正其易导致标本溶血的错误操作。根据生化检验的内容不同,使用抗凝剂的种类和量也有不同,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每次实验课中根据实验测定物得不同来分析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
2.3 生物化学检验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减少标本的放置时间。如果因实际临床原因而不能及时检测,需离心后放在4℃冰箱保存。室温下血细胞中的糖酵解会以每小时5%~7%(0.4mmol/L)的速度使血糖减少,当白细胞增多或细菌污染时,血糖的损失会增加,故标本采集后须分离血浆尽快测定[2]。为了加强学生的重视,老师可理论联系实际设计一套实验方案。首先学生按照要求抽取静脉血标本(氟化钠-草酸钾为抗凝剂),半小时内离心,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该标本的血糖浓度。然后室温下把该标本放置1h后,用相同方法测定血糖浓度会发现葡萄糖含量下降。通过一系列实验论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和分析能力也明确了标本分析前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3 标本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及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生物化学检验实验项目中很多手工操作都受到实验条件的制约,虽然我们在实验前的试剂准备、仪器调节和标本采集都尽量减少误差,但同学加样时的随机误差、仪器使用中的错误以及室温不恒定的误差等都会影响测定值。每一堂实验课的实验目不一样,那么测定某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就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血浆总蛋白的测定可以利用四种蛋白质特有的结构和性质来设计实验方法,而根据测定原理的每种方法在特异性、准确度、稳定性和灵敏度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同学就是在确保质控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实验原理,并根据具体操作步骤进一步理解注意事项,从而评价某种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所以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分析每一步的实验原理,寻找每一步的误差在哪里,今后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以保证准确的实验结果才是学习重点。
总之,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生物化学检验结果。我们认为在高职高专的实验教学中开设“实验室质量控制课”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理论联系实验,根据有限的资源开设有针对性的实验,并在错误中发现真理,学生的质量控制意识就会逐步形成,对今后实际临床实验室工作基本技能及科研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波.重视检验前质量控制 进一步提高检验质量[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2):185-186.
[2]韦美德.加强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国际检验医学杂,2009,30(6):61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