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概念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生活垃圾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生活垃圾概念

篇1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

笔者在湘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龟石渡,处于湖南境内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龟石渡工商业尽管不是很繁荣,但仍然是5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着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镇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抛入蒸水河中。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承包给一个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运到离龟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镇政府欠下数百万元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曾经采取过在工商户和设立在这里各行政事业单位中摊派垃圾运费的办法来支付垃圾的运费,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资源作为保障,摊派的办法难以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不满和上级领导的注意。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拖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

从以上可以看出,龟石渡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运输距离太长,不仅容易使沿途产生污染,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问题在于,这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距离龟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离有人居住的一个农户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说,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仍然与当地居民相邻,尽管垃圾转移了,但只能掩耳盗铃地改变垃圾对当地人居环境的视觉上污染,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侧旁,一下雨就会使垃圾污染过的雨水进入蒸水河,特别是一旦山洪暴发,就会使垃圾直接进入蒸水河;这将直接影响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两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对河流的水生物和两岸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问题更在于,该镇还有3个小集市和20多个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着,在村口、田头、河边、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连转移也没有进行。

2、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

笔者工作过的湘南某镇所在的县,不仅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是采取转移的处理措施,而且县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是转移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小山沟里进行堆放,并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不仅该县如此,而且整个湖南省、甚至全国农村地区也大多如此。这种处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扩大,因为一到暴雨期,这些污染物又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媒体报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的生活垃圾就被转移到该镇的胡岗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还成了蚊蝇的乐园。离垃圾场只有100多米距离的胡岗村村民一组居住着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加处理的简单转移。

农村成为了城市转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开始“上山下乡”,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上级财政无投入而乡村财政无能力

目前,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在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面,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缺乏使得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环保的部门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对环境污染持观望态度,只能“爱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单凭乡镇自己的力量,靠哪个村或者哪个镇来做显然不太现实。乡镇自身不具备垃圾的处理能力,只有进行简单的转移处理,甚至掩埋都没有进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无奈之下基层往往会“下有对策”。

2、农村生活垃圾与现代化市场消费如影随形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存在着农村之外的生活消费品垃圾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消费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作为贫困群体最多的农村,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

3、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重视,但对农民健康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等,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卫生了,身体就会更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少花医药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境保护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农民对所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相关处理,弄得到处都是臭气冲天,不堪入目。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但是,“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卫生健康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

4、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3]显然,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由于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盲区,不仅表现在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占农村环境污染比重达1/3,这些废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农村387.9万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达80.3万,占总数量的20.7%。[4]

2、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3、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去在农村集镇生活的居民,可以经常到河沟里洗澡、摸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沟里虽然有水,但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玻璃瓶、动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阴天,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过去在农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农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养禽畜也方便;现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农民只得看紧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却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养禽畜变成了圈养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发病甚至死亡。同时,由于臭水沟、露天垃圾场增多的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苍蝇、蚊子等害虫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4、转移的处理方式使政府遭遇法律困境

随着《物权法》的出台,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遭遇了法律困境。《物权法》第7章第90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5条也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应当排除危害,依法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根据这些规定,相邻一方在修建垃圾填埋场、厕所、粪池、污水池或堆放腐朽物、有毒物、危险废物、恶臭物、垃圾等的时候,应当与邻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生活居住的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或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空气等污染。如果未与相邻的不动产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其污染行为已损害邻人的,应及时处理,消除损害,排除妨碍,并应按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加以治理。显然,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连填埋也没有进行的生活垃圾处理办法未能达到上述要求,侵害了垃圾场附近农民的相邻权。据媒体报道,常州市武进区漕桥镇浒庄村农民董国良,由于住所和田地处于垃圾场附近,10年来天天闻垃圾场的恶臭,自家的田地也被污染,收成不好;因此以相邻损害为由将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场告上法庭。[5]环境相邻权是基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加剧和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生活需求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法律概念,无疑对我们政府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对策

1、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

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严格立法,建立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减少或禁止一次性使用商品的流通,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措施,避免出现监管法律上的真空。在现有监管体系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切实负起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对不按要求故意倾倒垃圾污染农村环境的行为以及违法使一次性使用商品流通的行为进行严惩,使违法收益小于违法成本,促进人们行为自觉。同时,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作为公共品的属性这一特点,需要从制度安排上下功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加快各级环保机构的设置,增强环境检测站的监控能力。要探索相应的机制来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努力克服环境保护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行为和可能出现的相关困境。

2、县市指导、乡镇负责、村级执行——规划协调生活垃圾的处理

应该肯定,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还是实事的,问题在于,农村的垃圾到底应该放在哪里?目前,国家和地方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因此,农村垃圾的一般收集处理的程序,垃圾堆放点确定的原则,方圆多大的村,人口多少的地方,该有几个多大的垃圾堆放点,责任人是谁,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等等,对这样一些问题,都应该有个基本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加以科学规划。这么大的一个国家,9亿农民,这么多的农村生活垃圾,这不是一件小事情!有了科学规划,就有了行动的指南;有了“指南”,有觉悟、有条件的地方就可以按照规划先做起来;没有条件的,也可以逐步创造条件做起来。同时,科学规范生活垃圾的处理,最大限度保护农村生态,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问题,“一旦发展到人们日常的饮用水都难以保证的境况,其现实是十分可怕的”。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群众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处理中心,增加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垃圾资源化。

3、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环境保护的基本设施

农村环境既要从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落实,而落实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是环保资金投入和环境设施建设。就资金投入而言,因为绝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债务很重,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上级政府无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是环保设施建设的问题,要加快建设垃圾场运转和处理的相关设施,尽量就地解决,不使污染源扩大,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根治,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否则贻害无穷。

篇2

关键词:沼气技术 低碳乡村 模式

随着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低碳已成为时下城乡人们追捧的热点。“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依靠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为核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体现了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在广大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地建设户用沼气池、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不仅可以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清洁农村卫生、保护生态环境,还能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构筑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的重要平台,成为发展清洁循环能源,建设低碳乡村的重要环节。

一、低碳乡村建设的概念

“低碳”赋予了新农村建设新的内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低碳生态乡村的建设是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产业转型为目标,通过推进环保节能的住宅、开发利用清洁无污染的能源、推广高效节约的种植方式及丰富多样的产业模式。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在低碳基础上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低碳乡村的建设是遵循了顺应自然、珍惜自然的法则,它构筑的不仅是一个富裕的新农村。更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和谐家园”。

二、低碳乡村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将成为我国未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巨大的能源与环境压力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低碳乡村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节能减排是低碳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低碳经济”板块主要体现在四大类中:一是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二是节能产业,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汽车节能、节能家电、节能材料与节能照明等。三是减排,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农业减排增收等。四是清洁能源,包括新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也包括清洁能源的水电、核电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煤、石油等商品能源逐渐在农村地区普及,取代了传统能源(秸秆、薪柴)的使用,从而增加了农村地区的碳排放;而农业生活、生产的污、废排放仍处于低层次、粗放型的状态,直接排向自然环境,这种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社会进一步发展且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故应从农村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以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和实施农村污、废处理为载体,从而构建低碳乡村。

四、发展沼气技术是低碳乡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随着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在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沼气这类生物质可再生能源逐渐受到重视,进入人们的生活,被广泛的利用。发展沼气技术不仅可以提供“沼气”这种物美价廉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商品能源作为农村地区生活用能,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畜禽养殖等生产、生活污废排放问题,进行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实践表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沼气建设日益成为打造农村绿色工程、富民工程、家园工程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低碳新农村的一条基本途径。

(一)沼气技术支持发展的农业具有可再生资源的产业属性。迄今为止,以植物为主体的绿色生物是地球上唯一能够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的可再生资源。通过沼气技术,把绿色资源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最为突出地反映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性。

(二)沼气技术支持发展的农业具有绿色环保的产业属性。沼气技术使庭院经济形成了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其全部生产是一种没耗外能、没有排污、没有残毒的过程,并外在地表现为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生物农业等。沼气技术支持了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方向。

(三)沼气技术支持发展的农村已经出现了新的生态特征。在沼气技术推动下,农业生态与环境协调平衡发展,确立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

(四)沼气技术支持发展的农村社会出现了和谐发展的势头。在沼气技术推动下,农村社会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开始发生变化,逐步产生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基础。

五、低碳乡村建设中发展沼气的典型模式

(一)户用循环型沼气发展模式

1、模式的特点

针对农户有家庭畜禽养殖的村庄,采用人畜污水进户用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用于家庭用能,沼渣、沼液用于农业施肥。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以户为单位和沼液、沼渣就地利用,因为农户的住所、建设的户用沼气池及所种的作物间距离非常近,因此在沼液、沼渣利用的配套设施上的不需要有大的投入,只需购置一批抽渣器,使用非常方便。

2、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9年度杭州市农村新增户用沼气池3047户;至2009年底,杭州市农村地区累计正常使用的户用沼气池9839户,并在农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养殖一沼气一作物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户用沼气池推广应用情况见表2―3。

3、典型实例――淳安县“蚕―沼―桑”三沼综合利用工程

淳安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茶、桑、果、畜禽为主。近年来。随着农田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蚕桑西进”的战略推进,淳安县的蚕桑产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处理养蚕留下的蚕沙等废弃物,减少蚕病的发生,提高蚕茧产量,发展循环农业,淳安县结合“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蚕―沼―桑”循环型沼气发展模式。

“蚕一沼一桑”循环型沼气发展模式是再生能源开发与循环农业紧密结合的模式,即以养蚕废弃物(蚕沙)为原料, 户用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农户的生活能源;沼肥,应用于桑园的肥料,桑园生产的桑叶养蚕,养蚕产出的废弃物――蚕沙用于沼气池发酵原料。该模式真正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既解决了蚕沙不能直接还田问题,又为沼气池提供了优质发酵原料,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模式流程图如下:

经济效益:一般8立方米沼气池经过投放蚕沙后,可增加4个月以上的沼气量,按每年每只沼气池产沼气相当于6瓶液化气计算,相当于节约2瓶液化气,每瓶液化气按今年中间价100元计算,4000只沼气池相当于每年实现增收节支80万元。同时,沼肥施用于桑园,增加蚕茧产量,每亩实现节约化肥和增产增收100元,4000只沼气池每年实现增收节支40万元,两项合计,每年实现经济效益120万元。

生态效益:4000户沼气池建设户采用“蚕―沼―桑”模式,保证4个月正常产气,每年可产沼气48 7万方,节约标煤347 48吨,相当于保护薪炭林4667亩以上,从而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相当于减排污水19.47万吨。此外4000只沼气池每年可产出80000吨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用于桑园,有利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农业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

(二)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模式的特点

以沼气为纽带,集能源、养殖业、种植业为一体,把沼气、生物、肥料、饲料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增长的一种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下七个特点:一是物质循环,持续发展;二是多业结合,集约经营;三是合理利用资源,增值资源;四是保护环境,改善卫生条件;五是有利于智力开发,提高农民素质;六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稳定;七是投资少,见效快。

2、发展现状

根据杭州市的土地资源及自然条件现状,目前杭州市及各区县开发出各种以综合利用畜禽粪便为主要内容、以厌氧发酵沼气池技术为核心、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农能生态项目。简而言之,就是将养殖场的粪便污水作为厌氧发酵沼气池的原料,在严格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优质可燃气体一沼气和绿色有机肥料――沼肥,沼气用于农户的炊事用能和发电,沼肥用于种植各种农作物,同时推广“猪―沼―果”、“猪―沼―竹”、“猪―沼―种”等农业生态模式,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开发利用。2009年度,杭州市新增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201处;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有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527处,总池容7.92万立方米,年产沼气661.39万立方米,相当于替代商品能源4722.32吨标准煤。

3、典型实例――杭州正兴牧业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

杭州正兴牧业养殖场建有厌氧消化罐600m3的沼气工程一座,日产沼气160m3。采用UASB发酵工艺,后续处理采用稳定塘、厌氧塘、人工湿地等组合工艺。产生的沼液和沼渣,作为200亩黑麦草、100亩茶山、150亩果园、500亩竹园的有机肥。沼气用于职工食堂,锅炉的辅助能源及猪舍增温等,固体废弃物进行高效有机肥生产。年消减COD278吨、80D140吨、SSl53吨,“三沼”综合利用收入44万。为附近农民增加经济收入124万元,亩增收855元。

其它工程有建德市万秋养殖场的沼液、沼渣用于灌溉果蔬基地、富阳市新沙奶牛场的沼气、沼渣用于农林基地、杭州市康盛养殖的沼气用于纯沼气发电等。

(三)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模式

1、模式的特点

随着杭州市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研究开发出适合杭州市农村地区、处理效果良好、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的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模式。主要工艺技术有:无动力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微动力好氧生物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氧化塘处理技术、户用沼气池资源化利用技术等5种典型技术。

2、发展现状

目前,杭州市09年度全年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治理工程342处,建造生活污水净化池容积4.75万立方米,新增年处理生活污水577.22万吨的能力,年减排COD1616吨,直接受益农户达31660户、11万余人。

3、典型实例――丁桥镇皋城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系统

江干区丁桥镇皋城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系统一金门槛A区块,建于2007年1月,采用微动力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日处理能力为60吨,服务农户90余户(含多家农家乐餐馆),服务人口500余人;龙居B区块,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新建160平方米潜流式人工湿地,可日处理60余户农户生活污水,投入使用以来,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可达标排放,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其它如采用无动力厌氧技术的西湖区龙坞镇上城埭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采用氧化塘+阿科蔓生态基处理技术的临安市乐平乡七坑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

(四)农林废弃物沼气化利用模式

1、模式的特点

为了处理农副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采用厌氧发酵及好氧处理技术,进行资源化沼气利用,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回收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处理,有效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典型实例――建德市莲花镇江珠村秸秆沼气化利用集中供气

建德市莲花镇江珠村将收集的农作物秸秆铡碎,堆沤后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所产沼气经过脱硫、脱水等净化处理后,统一集中供气给农户使用,解决农村随意焚烧秸秆问题。建有:50m3沼气池2座、20m3贮气池1座、20m3贮液池1座、安装PPR输气管道800m等,工程总投资13.8万元。通过秸秆生物气化集中供气,给12户农户做炊事燃料,年节省石油液化气72瓶,年省能源费0.72万元,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五)农村生活垃圾沼气化处理模式

1、模式的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垃圾的生成量也成倍增长,种类也由过去的菜叶、纸张、瓜皮等易分解的成份为主转变到废塑料、废金属、废电池等。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垃圾造成了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沼气化处理模式是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的新模式,通过生态化处理将农村生活垃圾变成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既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该模式具有投资省、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等特点,适合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的农村乡镇等地。

2、发展现状

目前,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方法有高温好氧堆肥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蚯蚓堆肥处理技术、厌氧发酵技术等。而沼气化处理模式以其管理方便、投资少、容易操作 等优点得到了推广使用。

3、典型实例――富阳市里山镇农村有机垃圾厌氧处理工程

该工程采用有机垃圾厌氧发酵及“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将人工分类后的有机垃圾经过粉碎机粉碎处理后进入厌氧发酵房堆肥,经半年左右的厌氧发酵和沼液回流腐熟作用,产生的有机肥料用于茶山、竹笋林、瓜田等的施肥。垃圾渗滤液通过厌氧池处理后。回收沼气提供附近敬老院的炊事用能。产生的沼液用于农业生产用肥。项目新建垃圾细分检与粉碎机作业场地200m3有机垃圾发酵房360m3,渗滤液厌氧发酵池100m3,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处理有机垃圾850吨,年产沼渣830吨,沼气3600m3,沼液10吨。按25.00元/吨沼渣、1.60元/立方米沼气、8.00元/吨沼液计算,每年可产生的经济收入约2.66万元,同时通过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减少了40%~50%的垃圾焚烧量,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最终目的。

六、低碳乡村建设中发展沼气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规划布局

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服务体系建设,兼顾发展其他不同类型、不同原料的适宜沼气工程,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要把沼气建设同产业发展和家庭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中。提高户用沼气的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要搞好示范工作,探索和建立沼气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和办法。在大力宣传的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树立典型,推广行之有效的生态庄园模式。

(二)创新技术模式

沼气技术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提升,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总结、交流、引进等多种方式,开展科研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要加强与有关科研部门的合作,研发出适合不同产业、不同地域的沼气新技术,同时要提高新技术的创新转化能力,及时将适用的新技术进行总结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去。对从业人员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使农村能源管理技术人员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篇3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分类控制

1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与特征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沉淀物、营养物、农药、化肥、致病菌等)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且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了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了全世界陆地面积的30%~50%。面源污染由于没有固定的污染源,在治理和控制上难度较大。

2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类型与现状

2.1 化肥用量超出安全极限

目前,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全国年使用量已突破4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高达400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远远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值。2009年,太和县30个乡镇施用化肥折纯总量为66191t,其中氮肥9144t、磷肥6582t、钾肥8260t、复合肥42205t,单位施用量573.7kg/ hm2,由于盲目超量施肥,致使化肥利用率低。

化肥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矿质肥料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本底。长期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上升; (2)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氮肥过量,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 (3)设施栽培田块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频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 (4)大量化肥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关试验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施肥技术水平下,农田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挥发损失约20%,淋溶损失约10%,反硝化损失约15%,地表径流冲刷损失约15%,总计损失量60%左右。据调查,在化肥损失量中约有15%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2.2 农药用量严重超标

目前,全国每年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面积约为1.53亿hm2·次,其中90%使用的是高毒、高残农药,低毒的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仅为2%~3%。太和县使用农药按纯量计算, 2009年1107 t,单位施用量9.6kg/ hm2,高出国家标准6kg/ hm2,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且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农药每667 m2平均用量增加,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使用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夏、秋季发生率较高; (2)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 (3)用后农药瓶袋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

2.3 农膜

太和县2009年使用农膜584t,其中地膜约234 t,平均使用量为5.1 kg/ hm2。据调查测算,太和县农膜回收约500t,年残留量高达84t,残膜率达14%。部分残膜进入农田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2.4 畜禽粪便造成水体污染

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县生猪存栏48万余头,肉牛存栏4.3万头,家禽355万只,畜禽的排泄物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或露天堆放,由于大多数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处理,大量畜禽粪便中的氮磷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的废水。

2.5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已达13万hm2以上,加之农村环卫设施的缺失或不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垃圾泛滥成灾。据估算,据调查测算,2009年底太和县农村居民为150多万人,其中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不到20万人,占13%,无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130多万人,占87%;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基本无处理外排;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不足15%。生活垃圾严重堵塞和污染江河、沟渠、道路、湖泊等,在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还污染耕地、空气。

3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3.1 污染水体,危及饮用水安全

当前,我国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地下水污染由点到面,由浅层到深层;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加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但是,饮用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加重,一些农村饮用水存在苦咸或含有高氟、高砷及血吸虫病原体等问题,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2 污染土壤,危及粮食与蔬菜安全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害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土壤污染源十分复杂,污染种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病原体污染。主要由人畜的粪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二是有毒物质污染。主要由农田施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造成。据调查统计,全国被农药污染的耕地约940 万hm2。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 年第一季度全国叶菜类蔬菜中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禁用农药超标率仍达10.5%;城市居民餐桌上的食品,90%以上受过直接或间接污染。在2004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呼吁,中国的农药与化肥用量已到极限,并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元凶”,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与过量施用,不仅导致肥料的经济效益降低和严重的面源污染,还导致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在一些地方,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饮鸠止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4主要防治理对策

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特别是对重要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源头控制”的策略。

4.1加强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

面源污染的产生、迁移过程非常复杂。主要由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地表溶质溶出和土壤溶质渗漏 4 个过程组成。国内水污染治理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控制的意识,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对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无法对其形成科学的认识,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4.2 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与农药

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杜绝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提倡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9),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

4.3研究开发易降解的农用薄膜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工作,其应用前景广阔。 尽管目前开发的可降解塑料尚未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但它仍然是一条缓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可降解塑料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塑料的功能,缓解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而且从合成技术上展示了生物技术的威力和前景,将是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重要领域。

4.4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4.4.1农村固体废弃物治理

引入城市模式管理农村垃圾,参照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农户的固体垃圾实行以自然村庄为单位,集中收集处理。建设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配备专门的卫生保洁员和简易清运车,将垃圾收集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农村垃圾管理无序的状况得到大大改观。在垃圾处理中,要结合农村特点,利用科技手段处理农村垃圾,建设垃圾处理与利用集成的新模式,变废为宝,切实做到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4.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农户生活洗漱用水。治理方法以能过污水收集管网进入污水处理池,可集中亦可分户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流程:暗管沉淀池厌氧池兼氧池过滤池缓冲区(湿地、农田等)水渠。

4.4.3养殖业污染源治理。这类污染主要是农户畜禽养殖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①一般农户人畜禽粪便处理流程:粪便池(禽舍、畜棚、厕所)沼气池农田。②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流程:畜禽粪便干湿粪分离。

4.4.4水产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治理

提高饵料和药品利用率,减少投饵和用药量;设置增氧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撒播光合细菌,吸收降解和转化水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定期清淤,减少鱼病进而减少施药量。

4.4.5种植业污染源治理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用地膜、作物秸秆等对生态环境和水体的污染。其主要治理措施:①削减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实施达标防治,避免盲目用药和乱用药;二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扩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灯光诱杀虫”“黄板诱杀虫”以及使用防虫网等措施,削减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量。②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削减化肥使用量。一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二是实施化肥深施技术;三是实施增施有机肥措施。③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农用残膜再利用性能较好,只要集中回收,就可进入再利用循环系统。

4.5.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一是因地制宜搞好秸秆还田,既可直接粉碎还田,也可粉碎堆沤发酵后还田;二是大力推行秸秆过腹还田,在有条件的饲养小区,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实行过腹还田;三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篇4

【关键词】连云港市;农村环境污染;面源污染

随着连云港市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1]。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2]。

1.农村环境保护概念及意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3],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⑴畜禽养殖污染面广量大,污染严重。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4]。

⑵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化肥、农药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4]。连云港市是农业市,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较高。经农业普查,2007年全市化肥施用量为83236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26t/km2,已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5]。2007年全市农药使用量约403t/a,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⑶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另外,全市有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70万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⑷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2007年全市地膜使用量为14.54吨,单位面积施用强度为0.09千克/亩,残留量7.09吨,残留率达48.8%,地膜残留危害正在不断加剧,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⑸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由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2.2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综上,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农村环境污染类型主要分为三类:①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②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③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农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加重环境污染

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畜禽养殖业正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饵料和肥料,造成河道水体污染。

3.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4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大多数农产品既无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无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利用各种媒体,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出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气氛。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4.4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

4.5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4.6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

4.7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法定职责。同时,农业部门还应承担突发性农业污染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整治的技术研究等。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杨.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 经济参考报,2006-01-161(12).

[2]国家环保总局.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 中国环境报,2007-05-211(2).

[3]张笑归,刘树庆,窦铁岭,等. 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7-311.

篇5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探析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呈快速上升趋势,由于缺乏必要的处置设施,垃圾围城现象在一些县城非常突出,成为十分严重的环境公害。而且我国历来固体废物的产量都很大,而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的产量也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日益增长的固体废弃物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现在已成为影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城市固体废弃物主要由居民的生活产生,也有部分由工业废弃物、城市清扫垃圾及建筑废物构成。

1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在我国“非典”过后一年内修订颁布,它体现国家对固体污染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对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与身体健康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推进对固体废物污染的监督与治理,推动了日常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对提升中国人民环境保护的意识,起到一个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几年来,我国固体废物治理工作颇有成效,但是因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方法不够完善,为国家的财政支出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部分发达国家的固体废物处理还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在我国治理的固体废物统计中,旧家电高达两千万台以上,手机有2.5亿台之多,其中产生的固体垃圾就同比往年增长三倍以上,占日常生活垃圾生成量的百分之一。

据我国的环保局总负责人表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垃圾围城状况;固体废物处置标准不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垃圾围城的状况十分严重。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贮存状态,不符合安全处置标准,1996年到2002年危险废物累计贮存量达到2633.9万吨。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畜禽养殖业污染严重,大多数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置;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废物不断增长,造成新的污染。”

由此可见,人们应当对其固体废物污染承当一定的防治责任。在中国环境资源立法中“维护生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环保的核心。因此,国家应该以促进循环型经济发展为原则,倡导绿色化学、固体废品污染科学治理,且农村固体废品防预措施也应该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的范畴之一,这样可以起到一个保护农村资源环境的作用。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治理,其意义在于可维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

2 固体废物处理与绿色化学理念的必然联系

现在,绿色产品已经深得人心,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化学的科学导向问题。在固体废品处理上,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个绿色化学概念,它是最有益的固体废品处置手段;在科学上,绿色化学是消除废品与避免使用有毒物质,还有危险溶剂的有利方式,在生产上它优先使用可再生材料;在经济发展上,绿色化学合理地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大大减低生产成本,完全切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可以在根本上切断固体废物的污染源。

在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绿色化学和固体废物治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思想理念。固体废物治理是针对已经被污染的环境实施某些手段治理其污染问题;而绿色化学是从污染的源头上预防污染物质的生成。所以,只有通过对绿色化学研究与发展,才能做到和谐、科学和有效的解决固体污染问题,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的根本目标。

固体废物是一个环保难点,回收、利用固体废物资源,既可以舒缓环境污染的迫切性,也可以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固体废品的处置是环保研究的主要问题,在没有一个切实解决方案之前,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以便环境资源不会遭不法之徒的破坏。

3 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3.1 工业废物污染现状

所谓固体废物,一般来说,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8条也对固体废物作了比较详细的定义:“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纳入固废管理的物品、物质。”近年来,工业生产产生的固体废物急剧增加,组成成份日趋复杂。工业固体废物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果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要求安全处理处置,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其中,危险固体废物特指有害废物,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毒性、放射性等特性,产生于各种有危险废物产物的生产企业。从危险废物的特性看,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潜伏着巨大危害,如,引起或助长死亡率增高;使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在管理不当时会给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重大急性(即时)或潜在危害等。

3.2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城市生活水平愈高,垃圾产生量愈大。在收入比较低国家的大城市,如加尔各答、卡拉奇和雅加达,每人每天产生0.5-0.6千克垃圾,在中等收入国家的大城市,这个数字是0.5-0.8千克,在工业化国家的大城市,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通常在1千克左右。对于不同的固体废弃物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物品,主要方法有: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热解、生物处理等等。对于终态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两类方法。固体废弃物历来有放错地方的原料之称,对于这些原料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加以利用。例如粉煤灰就可以加在水泥混凝土中,改善混凝土的材料和力学性能,在修筑高速公路的应用中可以看见粉煤灰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3.3 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工程建设不断,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规划设计中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建筑垃圾并没有一个科学的、彻底的解决计划,而是露天堆积,施工之后集中处理的方法,然而施工之后施工方往往会忘记处理产生的建筑垃圾,即使有处理计划也只是简单的将其丢弃在城郊,造成了严重的固体废物污染。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很多人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导致在一些地方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导致固体废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到现在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篇6

关键词: 农村; 环境污染; 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 面源污染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 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 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 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 1~3 ]。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 4~7 ] , 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1 农村环境保护概念及意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 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 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 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 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 7~14 ] , 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 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 且易传染疾病, 影响居民健康。

2.1.1 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 污染严重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 且数量较多, 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 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 8, 12 ]。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 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 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 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1.2 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 流失量大 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 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 重金属超标, 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8~14 ]。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 637万t / a, 按播种面积计算, 化肥施用量达40 t /km2 ,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 t /km2 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 流失率高, 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 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 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 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使用量约130 万t / a, 只有约1 /3 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我国已有913万km2 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并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2002 年, 对16 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结果表明, 农药总检出率为20% ~60% ,总超标率为20% ~45% , 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因此, 化肥和农药这2类污染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2.1.3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 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 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运处理系统, 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 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 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 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4 000 km2 增至2003年的30 000 km2 , 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 300 km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1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产生的超过2 500 万t / a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 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2.1.4 塑料农膜使用增加, 污染加剧 近20 a来,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 地膜污染也日趋严重。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 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t, 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178 t /km2 , 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 /5左右。

2.1.5 乡镇企业布局不当, 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 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1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 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 1~4 ]。目前, 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 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 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 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目前, 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2.2 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主要分为3类: ①由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 ; ②由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简称生活污染型; ③由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 [ 8 ] 。 [ Www.]

3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思想认识不到位, 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 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 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 盲目施肥, 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 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 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 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传统的畜禽养殖规模较小, 种植、养殖一条龙, 畜禽粪便大部分作为农家肥, 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 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 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饵料、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 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 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农药简单、方便, 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3.3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 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 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 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4 监管体系不健全,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 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 6 ]。大多数农产品既无1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 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 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4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 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 在农村营造1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

4.2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 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 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 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4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 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 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 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 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 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4.5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 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4.6 推广清洁生产, 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 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 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如畜禽粪便和秸秆通过沼气化处理, 既利用了沼气能源, 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园、桑园肥料; 还有以畜禽粪便为基质加工成复合有机肥料, 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 又弥补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 还较为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4.7 强化监督和管理, 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法定职责。同时, 农业部门还应承担突发性农业污染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整治的技术研究等。坚持“环保惠民”理念, 建立“政府主导, 农民主体, 环保牵头, 部门协助, 联合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建章立制, 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 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 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 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多方努力引导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协助农民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通过“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 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的。[ hi138\Com]

参考文献

[ 1 ] 国家环保总局1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 ]. 中国环境报, 2005 - 06 - 151

[ 2 ] 国家环保总局12006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N ]. 中国环境报, 2007 - 09 - 211

[ 3 ] 苏 杨1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 ]. 经济参考报,2006 - 01 - 161

[ 4 ] 国家环保总局1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 ].中国环境报, 2007 - 05 - 211

[ 5 ] 周生贤1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说明[N ]. 中国环境报, 2007 - 08 - 281

[ 6 ] 中国国务院第508号令1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N ]. 中国环境报, 2007 - 10 - 181

[ 7 ] 杨智明12005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 J ]. 河北环境保护,2006, 7 (2) : 1 - 231

[ 8 ] 张笑归, 刘树庆, 窦铁岭, 等1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J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14 (2) : 27 - 311[ 9 ] 杨志新, 冯圣东, 刘树庆1隔、锌、铅单元素及其复合污染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关系研究[ J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 (4) : 138 - 1411

[ 10 ] L iu shuqing1Effects of Cd and Pb pollution on soil enzymaticactivities and soil microbiota1Front [ J ]. Agric1China,2007, 1 (1) : 85 - 891

[ 11 ] Yang zhixin1Effect of cadium, zine and lead on soil enzymeactivities [ J ]. Jounrnal of Envirenmental Sciences, 2006,18 (6) : 1135 - 11411

[ 12 ] 周元军1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对策[ J ]. 医学动物防治, 2003, 19 (6) : 350 - 3541

篇7

[关键词]农村 环境问题环保自制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201-1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项改善农村农民生活的措施得到实施,农民在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环境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政府和广大农民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长期忽视,使得农村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农村环境自治是重要手段。

1现阶段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

在农村,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化肥、农药引起的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焚烧秸秆导致的大气污染、工厂遗弃的大量废物质、人畜粪便及生活垃圾等,都是影响农村正常生活的污染问题。而农村在环境问题的处理上,也存在着诸多的不便。

首先,广大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对于许多农民来说,头脑中压根没有环保这个概念,对于生活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毫不在意,乱倒垃圾,污染河流等现象随处可见,更不用说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且这种情况也存在于一些官员的头脑中,而导致环保意识自上而下的缺乏。

其次,法律法规不完善。到目前为止,专门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关法规几乎没有,这是长期以来对农村工作的忽视造成的,这也是导致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而即使是那些对环保有心的人,由于没有相关法律规定的支持,很难对一些危害环境的行为采取措施。

另外,资金问题也影响到环境的保护。资金永远都是对农村建设影响、制约最大的因素,尤其是在环境问题上。大部分地区只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作为衡量官员工作成绩和评价工作能力的指标,很少有人重视农村的环境问题,即使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对于农村环境方面的投入也少地可怜。

2依靠农村环保自治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村代表了优美的环境、适宜居住的条件。但是时代进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代价却是农村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劣。针对农村的环境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而是要主动行动起来,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改善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为建设生态良好的新农村出力。

2.1关于农村环保自治

所谓农村环保自治,是指农民在政府的指导和相关规定的引导下,根据地方实际的生态情况,自主组织,解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它是在农民环保意识增强的前提下,在政府无法为农村的环境问题提供有效措施的情况时,农民自己对本地的环境生态问题采取行动的举措。

实行农村环境自治有着很大的主管和客观方面的必要性。首先,政府在农村的环境问题上有心无力,因为政府历来工作重点的倾向性,以及机构的改革,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相关部门缺失,或人员稀少,无法进行有效的工作。此外,我国农村一般地域辽阔,经济作物繁多,且每个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环保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些特点使得政府很难对农村的环境问题做出统一的规划。相反,依靠农民的环境自治,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对本地区自然和人文因素的了解,建立符合本地条件和需要的环保体制,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

2.2农村环保自治的措施

农村和环境自治能够对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对于农村生态的保护,和经济的长远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在农村环境问题的监督、管理上功能的缺失。

2.2.1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

意识指导实践,要想有效实现农村环境自治,增强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是关键。各村可以在乡镇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对村民的环保宣传,通过讲公开课、办黑板报等方式,告诉村民环境对于农村生活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的危害等,强调环境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将维护生态环境看作是农民的自身权益,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将保护环境,制止、惩戒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看作是自己的职责,在这个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此外,要注意对孩子的环保教育,农村的父母对于孩子环境方面的教育没有概念,需要学校予以高度重视,从孩子做起,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他们影响到家长,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2.2宣传环保法规,制定符合本地区条件的环保规定

环保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定和宣传是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前提和保障。根据本地区的环境和人员资源,在乡镇环保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全民参与的形式,征集村民的意见,制定符合本村条件的环境保护规定。例如可以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对村民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条例;还可以在村里建立相关的责任体系,由专门小组负责,根据本村的环境条例,监督本村的环境问题,对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对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良好,或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进行表彰,以起到模范的作用。

2.2.3增加环保投资,解决资金问题

要解决财政方面的问题,就需要中央和各地政府,尤其是所属的乡镇对农村的环境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给予专门的财政补贴,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支持,为农村环境自治提供足够的资金。同时乡镇上要切实将这笔资金应用于环境问题上,不能任意挪动开展其他项目,对于贪污浪费环保资金的要严惩不贷。而对于在改善环境问题上表现突出的村庄或村民,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表达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视。同时,村民对于环境自治要保持积极主动态势,农村的环境自治资金也可通过自筹的形式征集一些,而不能只等政府的投资,毕竟环境问题关系到村民自身的生活,需要村民积极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保护环境,解决好环境问题。

3结语

农村环境问题在被人长期遗忘的时间里迅速蔓延,影响到村民的正常生活,并对城市及整个国家的生活都造成了困扰,如何提高大家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识,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当务之急。农村环境自治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村民共同为之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饮用水源;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保障措施;水源保护;水质安全;身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016-2

为正确掌握我县农村饮用水现状,通化县环保局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饮用水调查活动,通过调查,使我们对农村饮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所了解,针对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 我县农村饮用水基本情况

自2011年4月10日起为期5天的调研,共走访了较为典型的四棚乡、三棵榆树镇、果松镇三个乡镇,及下属24个行政村,并对其他乡镇情况进行了调度,基本情况如下:

1.1 水源地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全县农村饮用水源个数共121个,供水方式基本上有两种:引泉、深井。引泉占总数的65,深井占总数的35。每一个水源地皆以水泥等建材建造成四方立体状蓄水池,对水源地实行完全封闭式管理,以防止污染物进入到水源,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1.2 农村居民饮水情况

根据本次对全县农村饮用水现状的调查,截至2010年末,我县自来水农村受益人口10.52万人,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50,其中饮用合格的自来水人口6.5万人,饮用合格自来水的比例是62%。全县境内农村饮用水欠安全涉及人口2.8万人,另外,农村尚有0.58万人饮水条件困难。

1.3 供水工程情况

全县供水1000t/日的水厂数仅10个,而其中规范消毒的水厂的数量还不到50。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乡镇级水厂所占比例仅有30,绝大多数都是村级供水点。

1.4 农村饮用水水质基本情况

我县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皆为二级,多数水源地依托地形优势,从溪流和山泉引水,水源水质虽然比较好,但没有规范的净化措施,经有关部门检测,多数水厂出厂水质大肠杆菌等指标超标。

2 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2.1 水源地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1)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城市化因素在农村不断增加,水源地污染日益加重与需水量增加出现矛盾。

(2)保护措施滞后,对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缺乏有效管理,导致水体受到污染,可饮用水源越来越少。

(3)全县境内原有工业企业以及近年来招商引资企业虽然为我县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所引起的水源地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饮用水安全上存在一定的隐患。例如二密镇是我县人口密集乡镇,“工业立镇”的工作思路使该镇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从2002年开始,37户企业相继落户该镇,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与污染防治设施滞后的问题凸显出来。

(4)在自然条件方面,2010年通化县发生特大洪灾,对农村水源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水质变得混浊,水中含有不明物质,对农村饮用水造成影响。

2.2 农民环保意识落后

我县农业人口占全县的80%,大多数农民环境意识淡漠,环保对于朴实的农民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定义,这导致大多数农民水资源保护概念不清,认为水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供给的东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不是作为一种需保护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资源看待,这直接影响了农村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

2.3 自然地理条件制约

我县为山区,河流众多,但分布极其不均匀。农村的供水方式多为引泉及深井,有的村、屯聚水而居,饮水问题相对来讲就容易一些,但也有部分农民的居住地地形复杂,无水源可利用,即使个人开凿深井,井水最后都枯竭了,因此,增加了饮水难的问题。例如,在对果松镇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果松镇的镇区依傍大罗圈河,拥有水量大,供水范围广,水质好等优势,而该镇的杉松村虽已建成供水工程,但由于地理因素水源水量稀少,河流枯竭,最终导致工程闲置,附近居民饮水难问题依旧未能得到解决。

2.4 管理不善,资金不足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大多数农村的供水工作多头管理,造成资源的浪费,责任不落实。另外,村镇财政比较困难,虽然国家给予供水工程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粮食收成,渠道单一,多数村镇没有经济支柱型产业,无法完成剩余部分供水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导致很大一部分村级供水点无法设立。例如,富江乡富尔江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刚刚达到生活基本标准,面临50供水工程自筹款项,村民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5 供水规模偏小,水质合格率不高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水源地虽多,但建造的供水工程规模偏小,一个供水工程仅仅可以提供一个村或屯的取水量,同时因为没有能力购置配套相关的检测措施,无法保证饮用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 农村饮用水六年规划

在全国“一二・五”开局之年,我县环保部门制定六年规划,针对农村饮用水问题,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解决。

3.1 2011年1月-2013年12月

通过城建、环保部门的通力合作,对农村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整修街道,修砌房屋,改变农村面貌,吸引外资的注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形成资金链,在资金便利的基础上,更好地对农村饮用水工程进行整改,建设。

3.2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加大环保部门同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城建等部门的综合力度,最终将供水工程量增加百分之十五,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受益人口增加百分之二十,多方位地对农村饮用水问题进行解决。

4 保障措施

农村饮用水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改善农村人口用水条件,使农民喝上与城市居民一样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根据目前我县饮用水基本情况,为解决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4.1 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农村供水工作关系到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和身体健康,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供水工作的重要意义。而改善农村群众饮用水条件,牵涉的部门多,涉及的范围广,所以必须靠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同时环保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各部门密切协作,明确解决农村饮用水工作目标责任,签订责任书,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目标任务层层落实。

4.2 加强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饮用水资源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用真实的影像来带动农民观念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受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由环保部门下到基层乡、村组织开展环保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例如在农村街道拾捡生活垃圾,在水资源附近设立环保标志,种植树木等都可以大大加强环保的实践意义,从而使农民的环境意识得到增强。

4.3 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饮用水工程是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组织建设农村饮用水工程是各级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应争取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资金的投入除政府和村民自筹外,还可以考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渠道,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税收、用地、用电、有关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

4.4 加强管理,确保水质安全

篇9

最近大理这个代表着诗与远方的情怀小城,传来了与情怀截然相反的残酷消息:在2017年3月31日这一天,大理市人民政府了《关于开展洱海流域水生产保护区核心餐饮客栈服务业专项整治的通告》,要求4月1日起的十天内,洱海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所有餐饮、客栈经营户一律自行暂停营业,接受核查。因此,很多出于“逃离大城市”的美好想象,寻找诗和远方而驻扎在大理文艺青年们,开始遭遇了情怀之外的冰冷现实。

面对政府这种粗暴式的专项整治,有很多值得批判的地方,还有政府自身长期管理不到位、政策缺乏延续性等等,也有着很多问题,而这些也是导致目前洱海出现问题的很大原因。但现在这些问题,看起来感觉后果都归客栈老板们承担。“一律自行暂停营业”,也不管人家合法与否,一刀切的超常规手段,对于公民的私人利益和权益是很大的冲击。

但就在媒体大量关注这些情怀受挫故事和客栈老板的悲情之余,我们切勿忘记了真正的核心问题,因为每一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公众利益更应该被重视,应该都甚于私人利益――那就是日益严重的洱海污染问题。洱海的生存还是毁灭,才应该是公众的满满情怀更要去牵挂和关注的焦点。

滇池污染的K痛教训

洱海因为大理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的问题,并没有像中国其它的湖泊那样,纷纷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而是有一定的节制,也一直比较注重保护。但如果放松警惕,污染开始时没有得到重视,洱海也将会迅速地坠入到万劫不复的污染深渊。尤其是同处云南的滇池,就是洱海最好的前车之鉴。

可以先看下中国湖泊的水质情况。根据环保部最新的数据《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62个重点湖泊(水库)中,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及劣Ⅴ类湖泊(水库)数量分别为5个、13个、25个、10个、4个和5个。也就是说,接近31%的湖泊是Ⅳ类以上水质(Ⅳ类以上水质为被污染状态,不能作为饮用水源),只有29%的湖泊水可供生活直接或简单处理后饮用。同时,开展营养状态监测的61个湖泊(水库)中,贫营养、中营养、轻度富营养化、中度富营养化的数量分别为6个、41个、12个和2个,整体富营养化状况有所缓解,但问题依然突出。其中滇池属于重度污染状态。

位于昆明市近郊的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曾经是一颗风景秀丽的“高原明珠”。后来,由于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染等排放,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质早已下降为劣五类。近二十多年来,每年夏天,滇池都会有大片湖面变成“绿海”,蓝藻暴发因此被称为滇池的“生态癌”。

因为沿湖及入湖河流两旁的城市快速发展、人口急速增长,更多的污水、垃圾进入滇池,再加上缺少补给水源,湖水难以自我净化,治理难度巨大,使滇池成为国家“三河三湖”(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污染治理的难点。一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治理,二十几年来却收效甚微。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滇池治理实际完成投资171.77亿元,是“十五”完成投资的7.7倍,是“九五”、“十五”总投资的3.6倍。滇池治理“十二五”规划的101个,截至2015年底,项目仅完成67个,累计完成投资289.79亿元,这还仅占规划批复投资的82.1%。如果规划全部完成,投资金额将又是“十一五”的两倍多。“九五”至“十二五”期间,20年滇池治理共投资达510亿元。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显示,将总投资192.68亿元,规划项目总计100个。

但就算花了这么多钱,现实结果依然令人失望。从滇池治污启动以来,出现了治理目标不断落空的“循环”。1993年云南省的治理规划是用7年时间,投入2亿元,实现滇池变清;1996年的治理规划是到2010年实现水质在V类水以上。2011年“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水质方面基本达到五类,外海湖体水质基本达到四类,主要河流水质基本消除劣五类。但目标实现了吗?没有,十二五的目标,再一次被打脸。《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滇池湖体平均为劣V类水质。10个国控点位中,V类点位占10.0%,劣V类占90.0%。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湖体平均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草海和外海均为中度富营养状态。

最新的目标是提出力争到2020年,滇池水质主要指标达到Ⅳ类水标准。到时会不会再一次被现实打脸,我们可以拭目以待。无论如何,滇池如此惨痛的教训,绝对不能再一次在洱海发生了。

洱海现在处于危机临界点

那么我们来看看洱海。洱海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是次于滇池的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蓄水量30亿立方米,湖岸线128公里,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和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主要功能,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但十年多前,洱海遭遇过水质恶化的问题。l996年和1998年,洱海两次爆发全湖性的“蓝藻”危机,水体透明度由3~5m下降到0.4~1.5m。 洱海1992~2001年保持在中营养水平,现正处于中营养向富营养湖泊的过渡阶段。洱海在1993~2000年间,总硬度和总氮上升趋势明显。2003年,洱海再次大规模暴发蓝藻,水质下降到Ⅳ类。

如今,在今年年初,洱海及主要入湖河流,蓝藻连片集中爆发。根据洱海流域保护局水质情况的通报显示,2016年水体透明度是十年以来最低的一年,2016年洱海流域污染负荷排放总量和2004年相比增加了50%以上。 从污染源头上看,洱海的污染一是生活污水,一是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就是畜禽养殖。根据《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到,洱海流域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养殖业、农业面源、服务业、水土流失、干湿沉降等。在2014年,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和农田面源为主要的污染来源,三者排放的污染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70%左右。

根据《规划》,洱海流域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不足60%,中心集镇的不足40%,农村则低于30%。虽然“十二五”期间加大了治理力度,但污染治理仍未跟上污染速度,致使污染物入湖负荷未能有效控制。近50年的污染沉积导致洱海全湖污染层累计为27厘米左右,总磷含量均值甚至高于“三湖”中太湖、巢湖等富营养化湖泊。

大理官方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归因: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入湖污染负荷大幅增加,洱海水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二是洱海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受农业面源污染、生产生活污水影响,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较差,多为IV类、V类,甚至是劣V类;三是由于气候变化,净水入湖水量大幅减少,水循环逆良性,好水出湖,污水进湖,水动力不足;四是流域截污治污设施不完善,工程推进缓慢,集镇污水处理厂、村落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低、处理率低。

洱海水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各种因素累积,于是2017年洱海再一次暴发了蓝藻。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才村总支书记张继国最近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到:“一月份少量的有蓝藻爆发,当时我们都想不通,按道理一月份馕碌褪蔷对没有,但是现在一月份就有了,我们都很急。”所以,如今的洱海已经处于保护治理最关键的临界点了,治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污染退一步则可以继续“风花雪月”,进一步则与滇池真成难兄难弟了。正如云南省大理市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指挥部指挥长张勇所说:洱海进入了富营养化中期。如果治理不及时,今后的治理的周期和治理的成本来说,代价都比较大。洱海千万不能再成为下一个滇池,成为云南乃至中国又一个湖泊治理的反面教材。

“远方”如果带血,诗意将不再

即使如一些客栈老板所言,客栈带来的污染不足5%(这个数据来源自2015年的一期《新闻联播》:洱海污染40%来自禽畜粪便,35%来自生活垃圾,20%来自农业,5%是其他污染),如今却被全面停业,显得很冤屈。但环境问题不是简单的占多少比例的问题,五十步不要笑百步,本质上都在对洱海造成致命的伤害。更何况,真正污染并不是一个数字就可以撇清的,污染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正如环保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的解释:“(洱海)外来人口多,外来人口要吃住、消耗,相应就带来很多其他行业如养殖、种植等规模的增加。这些行业既要消耗,也要排放,各地都要牢固树立一个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事实上客栈是生意,无论号称多么有情怀,包装得如何唯美文艺,顶多就算是有情怀的生意而已。既然是生意,就必须对面现实,正视问题,担起责任,不能只顾自己赚钱。随着这些年旅游市场的发展,加上旅游营销的成功,大理成为了文艺青年的圣地,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而且由于大理气候一年四季都宜人,游客是常年络绎不绝,洱海连轮休的机会都没有。

公开数据显示,大理州接待旅游者的数量从2011年的1545万人次飙升至2016年的3859.18万人次,哪怕在2015年,大理州接待旅游者还只有2928.51万人次,一年竟增长了近1000万。

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大理全州人口才345.6万人,大理市人口是65.2万人。相应地客栈的数量出现暴增,据云南旅游发展局的初步调查结果,目前环洱海大概有2000家客栈。

这些人,除了带来经济收入,也带来环境的沉重负担,快速增长的游客背后是快速增长的污染排放,很快就会超过了环境承载力。文艺青年们逃离大城市,奔赴远方和带着诗意而来,然后自拍心满意足后,拍拍屁股走人了,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里,留下垃圾、废水,把污染留给了洱海。这样的“远方”一旦被污染侵蚀,诗意何在?就算哪怕文艺青年们用抒情堆攒起了满满的诗意,那这也将都是带血的诗意。

其实,这一次整改,利益受损最大的,或许并不只有那些叫唤声最大的客栈老板,而那些当地的村民和渔民,很多人也将面临生存危机。早在客栈整治之前,根据当地媒体1月份的报道,一年多来,执法部门封堵排污口1884个,查处违法排污行为19起,行政拘留违法人员22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4人,拆除违法建筑1455户,处理土地违法案件1885起。排查整治环洱海客栈、餐饮经营户,取缔非法营运手划船1466艘,查处“电捕鱼”案件61件,公开审理“非法捕鱼”案件5件。全面关停了洱海流域内采石、采砂等非煤矿山,对洱海周边“五采区”(采石、采砂、采矿、取土、探矿)限期进行植被恢复。

篇10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育 循环经济观 意义 策略

一、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观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本身有自己的循环系统,地球在其曲折动荡的46亿年里形成了一套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在内的复杂系统,我们生活的地球外圈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部分,目前地球外圈环境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干预[1]。科学知识是一柄双刃剑,今天当人们利用科学知识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也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垃圾围城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循环经济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们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思路。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各国定义并不相同,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效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的一种经济。

(二)循环经济观的基本理念。

循环经济观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2.新的经济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而且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3.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4.新的生产观。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

5.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重要意义。

(一)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化学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2]。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环保、低碳的世纪,发展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海世博会都体现了循环经济观的理念。而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企业、公民即全社会的参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循环经济观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理论策略。

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在化学教学第一课教师就可指出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

1.化学定义本身就体现循环经济观。

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作出积极的贡献。这和循环经济观是一致的。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师在讲述时,应联系循环经济,指出化学科学是研究物质转化规律的科学,这和循环经济观思想中物质循环利用是一致的。

2.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应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讲述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中,教师应指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利用、再生物质都是以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

3.化学方程式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

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它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因此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所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一种方法。由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是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化学方程式就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学好化学方程式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有助于学生今后发展循环经济。

(二)利用化学实验从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策略。

不仅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化学科技的发展也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化学科学发展也有为循环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也是初中化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本文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为例来阐述。

1.在学习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产生、发育和繁衍都离不开水。水是纯净物,但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因此,水的净化既是化学教育的内容,又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水的净化原理、水的成分等知识,对于处理循环经济中水的污染、水的循环再利用等有重要意义。

2.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为人类从事各种活动提供动力和热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气体、固体废物与余热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减少污染的科学做法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对化石燃料的循环利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3.学习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各种各样的金属大多是通过冶炼金属矿物得到的。要合理开发利用金属矿物资源,了解各种金属的性质和各类金属矿物。回收各种金属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作。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今天,铁矿石的价格在飞速上涨。当自行车用坏了,铁门用坏了,我们应该及时把它们送到回收站,而不是把它们扔在某个角落锈蚀。

(三)利用化学知识的学习从思想观念上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观念策略。

自然的再生循环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称之为生态体系的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它受到破坏而变得不可恢复的潜在危险是如此之多,因此不可能在过度使用和错误对待的情况下,继续存在而不遭受损害[3]。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从长远观点来看也在制造越来越多的垃圾。垃圾围城,环境污染就不可避免,只有人类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观念,从现在开始树立循环经济观,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在初中化学教育中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人类的长远发展要求,国外一些科学家提倡过4R生活[4]。

Refuse拒绝――拒绝多余的商品包装。

Reduce减少――尽量减少垃圾。

Reuse再利用――提倡反复地再利用物品。

Recycle资源的再利用――垃圾分类回收制成再生产品。

4R运动,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做起,反映人们新的生产观与消费观。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多处体现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求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不乱丢垃圾做起,将垃圾视为资源,农村生活垃圾在沼气池可以发酵产生沼气和肥料。其他固体垃圾只要分类存放都可以回收再用。好习惯自小培养,要求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四)在社会生活中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应用策略。

学习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可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布置一些社会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治理门前小水沟。农村一些地区,家庭产生的一些生活污水一般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门前的小水沟里。学生可以利用在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灵活处理,在水沟附近挖一个污水处理池,家中生活污水流经处理池先过滤,再在池中放入生石灰,将小水沟污泥清理,栽种芦苇等水生植物来吸附废物,可以基本上实现清水入河。

2.提倡物品循环使用。4R生活、环保低碳生活都要求人们一物多用,例如,节约纸张,双面使用;将饮料瓶做成工艺品、笔筒,等等。

3.将你家一天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收集在垃圾袋或垃圾桶中,然后称重,以此推算一年中你家所产生的垃圾有多少。若全国按3亿户计算,又将产生多少垃圾?按每平方米地可堆放2吨垃圾计算,要占地多少平方米?

4.在你的周围能见到的固体废弃物有哪些?这些固体废弃物对人们有哪些影响?请你提出关于回收和处理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建议。

四、结语

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现在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原理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化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不断探讨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各种策略,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旭等.岩石和矿物[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